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余年寄山水
618次浏览
2020年12月28日 04:5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虚空掠夺者-十月是你的生日

2020年12月28日发(作者:祖辛)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的主要手段。从小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
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共有四篇课文,其
中《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 《蟋蟀的住宅》是精读课文,《世界地
图引出的发现》是略读课文,《语文园地二》是综合性训练。选择 的课
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
的。《古诗两首》不仅 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
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 有特色的植物
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
现》,生动地 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
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本组教材还安排了 与专题相关的“阅读
链接”“资料袋”,有趣的“比眼力”口语交际,以及引导学生留心周
围事 物,写观察日记等内容。
本单元教学设计,要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充
分体 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
课堂学习的主人。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的意识,应大胆地实践“自
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策略上,教师要注重体现
语文课本身的特点,以读文本,让朗朗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
生在读中感悟。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3课时。



35


5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
生字。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4.积累诗人的其他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2.体会诗人的心境,能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
教学难点: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及作品。
2.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题西林壁》,并背诵默写。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3.积累诗人的其他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
36


教 学 过 程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 老师要请大家猜一条谜语,谜底
是一位诗人的名字,看谁最先猜出来。听好了:他是北
宋时期著 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不但诗写得好,他的
书法作品、画、章在中国历史上都极负盛名,他和他的父亲、弟弟合称“三苏”,他是谁呢?(苏轼)。
2.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诗《题西林壁 》。板
书课题,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与这首诗
有关的哪些信息?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
3.全班齐读古诗,读出节奏美。
三.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想想以前学过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2.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3.交流学习所获。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
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向远看、向近看、向高看、向低
看,看到的庐山景色却各不相同。
4.明明是同一座庐山,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会
有这么多种变化呢?(因为观察角度不同。)
5.那苏轼从几个角度看了庐山呢?看到了几种结

生成与反思

37


果?概括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6.(课件展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美景)假如你就在
庐山之中,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话吗?“我站在( ),
看到庐山像( )。”
7.“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什么呢?(身
在此山中。)
8.齐读“不识 庐山 真面目,只缘 身在
此山中。”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四.熟读成诵,领悟诗请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放课件)
2.用多种形式朗诵这首诗。
3.站在不同角度看到的结果也不一样。其实不仅
观山如此,看事情也是一样。
五.拓展学习
1.《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
千姿百态景象的 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的人生哲理。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一生写下了许
多名篇、名句,你找到了哪些?咱们交流交流吧。
2.学生自己建立“苏轼小档案”,鼓励学生根据收
集和交流的材料自己设计各种形式的小档案,可以配图
画,可以编作品目录,可以写名篇、名句 ,还可以写成
前言、后记等。
六、作业布臵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编写“苏轼小档案”,并把自己喜欢的苏轼的其
38


他名句、名篇介绍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 成岭 侧成峰,
远近 高低 各不同。
不识 庐山 真面目,
只缘 身在 此山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游山西村》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游山西村》,并能背诵默写。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3.积累诗人的其他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题西林壁》,并默写。
2.师吟诵: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游山西
村)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到乡村农家去 品
味一下他们的生活吧。

生成与反思
39


3.老师板书课题《游山西村》,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要读准字音。
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3. 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4. 古诗大家都能读了,还不行,还有四个生字要求大家会写。请自己看看这几个生字,想一想你打算怎
样记住它。
5. 全班交流,识记生字并区别同音、形近字。
三、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回顾学习古诗的步骤。(理解诗题→了解作者→
理解诗句→熟读成诵→领悟意境)
2.理解诗题: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本诗题目
的意思。(游览浙江绍兴的一个村庄时写的一首诗。 )
3.了解作者:根据你的了解简单介绍诗人陆游。
4.理解诗句。
(1)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
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2)交流学习所获。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不要笑话农家
的腊的酒浑 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读完这两句诗,你能体会到什么?(农家款待客人
时尽其所有的盛情。)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足)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峦重重, 水
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
40


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读这两句诗,想: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
分别是什么样的?(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当作者行走在重重叠叠的山峦中,踏过弯弯 绕绕的
水道后,心情如何?从哪看出的?(心情沮丧,从“疑
无路”看出。)
当作者 面对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时,心情
怎样?从哪儿看出的?(惊喜,从“又一村”看出。)
指导反复吟诵,体会喜悦的心情,感受诗句节奏美。
5.熟读成诵: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这首古诗。
6.领悟意境。其实“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
又一村”的惊喜生活中无处不在,你能举个例子吗?
四、收集材料,拓展学习
1.读诗,配画编故事或配乐朗诵。
2.交流诗人陆游的资料,并编写“陆游小档案”。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 农家 腊酒浑,
丰年 留客 足鸡豚。
山重 水复 疑无路,
柳暗 花明 又一村。
课后反思:




41


6 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
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的特点的。
教学准备:
爬山虎实物,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台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 均匀、
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3.体会爬山虎叶子的美丽。
教学重点: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
2. 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教 学 过 程
42
生成与反思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大自然是 神奇的,我们曾领略了钱塘江
大潮的壮观,感受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秘。今天,老
师要和大家 一起来观赏一种奇怪的生物──爬山虎。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然后说说通过初
读课文对爬山虎都有哪些了解。
2.生自由读文后交流。
(1)爬山虎是一种植物而不是动物。
(2)爬山虎有脚。
(3)爬山虎是靠脚向上爬的。……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
三、学习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1)开火车读生字表中的生字,,纠正易读错的字音,
并口头组词。
(2)分析字形结构,抽生说每个字的特点及部首。
(3)四人小组讨论记忆生字字形。 < br>(4)交流讨论结果,重点强调:“逐”是半包围结构,
要注意里面没有一点;“叠”的下面是“ 且”,不能多加
一横;“茎”的第四笔是横撇,不能分成两笔写;“隙”
字右边上面的小字没有 勾。
2.学习词语。
出示词语,多种形式读,并选喜欢的词语造句。


43


四.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读文思考: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两个部分?
2.读后交流: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 < br>3.放多媒体课件(一墙的爬山虎随风摆动的画面),
请学生欣赏,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了什么 ?
4.描述刚才看到的画面。
5.自己读这一段话,看看有什么感受。(美)
6.自己再一边读,一边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
子的美。用手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
7.放多媒体课件,男女生分组读,图文结合来体
会叶子的动态美。
8.作者怎么把叶子写得这么美呢?(认真观察)
9.再放刚才的课件,提问: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
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五、布臵作业
抄写生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读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 养学生具有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
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44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的特点的。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爬山虎有什么了解?
2、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了解。
二.认识爬山虎的脚
1.拿出准备好的爬山虎实物让学生观察,指导从脚
的样子,形状,色三个方面去观察。
2.交流观察的结果。
3.书上又是怎样描写它的脚的呢?自读课文,用
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有关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
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
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3.自己读这些句子,练习用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4.爬山虎的脚如此细小,而且还藏在叶 子的下面,
为什么作者还是描写得如此细致呢?哪个词说明了作
者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呢?(注意 )
三、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爬山虎既然有脚,那它究竟是怎样爬的呢?
1.分小组学习4自然段,自学要求为:
(1)找出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来。
(2)找出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
45
生成与反思


(3)在小组里演示一下它是怎样向上爬的。
2.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1)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
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
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
紧贴在墙上。
(2)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触、巴、拉、贴
(3)抽小组演示爬的过程,师生共同评价。
3.放课件学生直观认识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经过。
4.齐读勾画的句子,想想它是不是只是往上爬的?
你是如何知道的呢?
5.触着墙 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
的脚又怎么样呢?请生自读5自然段,看读了这段话你
有 什么感受?生自读这一段。
6.汇报自读情况。
(1)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 萎了,后
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
灰色,相当牢固。
(2)学生谈感受。
四、总结写法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觉得应怎样观察周围事物?
1.观察要细致,不能只看表面,要全方位的观察。
2.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坚持长期观察。
五、拓展延伸
46


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
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 察它的茎、叶、
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板书设计:
生长位臵、形状、颜色
6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课后反思:



7 蟋蟀的住宅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毫< br>不可惜、随遇而安”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4.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
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
教学难点: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准备:
47


1.课前学生搜集有关蟋蟀生活习性、特点的图片、文字资料。
2.放大的蟋蟀图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毫
不可惜、随遇而安”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识字学词。
教 学 过 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小昆虫吗?你们捉过蟋蟀养过
蟋蟀吗?你听 到过蟋蟀的鸣叫吗?哪位同学能把自己了
解的情况说一说。
2.揭示并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了解内容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在读课文时还要圈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
生词。
三.小组交流、学习生字
1.利用查字典或询问同学的办法解决不认识的字和
不理解的生词,
2. 也可把自己圈画出来的生字、词让小组的同学认
48
生成与反思


读和理解。
3.检查自学情况。
四.朗读课文、理清层次
1.分别朗读“蟋蟀住宅的特点”和“蟋蟀是怎样建
造自己住宅的”两部分。
2.向同学们介绍自己住宅的特点和建造过程。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读一读。
五.细读课文、提出问题
1.边读边思考,在读懂的文字旁边写上见解和感悟。
2.标记出不理解的句段并提出问题。
3.小组交流并解决问题、老师归纳关键疑问。
4.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老师归纳出具有共性的重
点问题。
如:法布尔为什么不把蟋蟀居住的地方称作“巢、
洞、窝”,而是把它称作“住宅”呢?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它是
怎样选址的?它的住宅有什么特点?蟋蟀是怎样挖的?
他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5.小组交流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随时介入讨
论,和学生共同解决问题。
六.整理问题、布臵作业
1.记录老师写在黑板上的问题,在小组内找一个合
作伙伴,利用课后时间共同解决这些疑问。
2.观察一种小动物,记录它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

49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
随遇而安的精神。
2.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
的写作方法。
3.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
教学难点: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几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老
师要求两个同学合作解决,大家遇到困难了吗?那么请
大家回答下面的问题。
2.住宅一般指谁居住的地方?为什么把蟋蟀居住的
地方称作“住宅”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你在其 他
作品中见过这样的写法吗?你使用过这种写法吗?
3.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过程艰
辛、工具简单)
三.读课文、画“住宅”
1.带着问题读课文: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画出
重点词句加以体会,在体会的基础上反复的读一读。
2.老师出示一张有错误的蟋蟀住宅图,让大家找一
50
生成与反思


找它的毛病在哪儿。
3.拿起画笔,画出正确的住宅示意图,注意体现蟋
蟀住宅的特点。
4.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抓住课文里的重点词,以“我
的家”为题说一说自己画出的内容。
5.师生进行评议,并把最好的作品贴到黑板上。
四.品味重点词语
1.蟋蟀不肯随遇而安,这一点和大多的昆虫不同,
那么蟋蟀是怎么做的?其他昆虫又是如何做的呢?
2.谁能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读课文的体会说一说
“随遇而安”的意思?
3.反复读“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
一句,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4.品读句子、体味情感、领略文章内涵。
出示句子。
假如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
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1)先体会这一句该怎样读,然后自己试着读一读,
指名读,教师范读。(读出赞美的语气)
(2)根据这句话提出问题。
①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什么样的?
②为什么说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③作者为什么能把蟋蟀建房子写的那样形象、具体
呢?
(3)解决问题。
51


①读课文画出描写蟋蟀建造住宅的工具,并说一说
这些工具的作用。
②把自己当作蟋蟀,想象是怎样建造住宅的,小组
内说一说。
③听完了介绍,交流一下感受。
④朗读体会,读出对蟋蟀不辞劳苦的赞美之情。
(4)用作者的话和自己的话分别赞美蟋蟀。步骤:
①找出三个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②用自己的话表达对蟋蟀的评价。
五.学习“资料袋”
读“资料袋”的内容,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六.小练笔
借鉴拟人化的写法,写一篇有关小动物或小昆虫的
短文


板书设计:
7 蟋蟀的住宅
向阳 隐蔽 干燥

不随遇而安

弯曲 门和平台 光滑 工程伟大
平整 简朴 卫生 不辞辛劳
课后反思:





52


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
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地球仪,幻灯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教 学 过 程
一、激趣引入
1.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
写出了享誉世界的 文学巨著《昆虫记》。那么德国著名的
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
53
生成与反思


么呢?让我们带着问题来学习第八课《世界地图引出的
发现》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并识记。
2. 查阅工具书,学习文中的生字新词,
3. 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4.简单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板书:发现、假想、假说
三、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
(1)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
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
(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2. 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3.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4.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
之后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2.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
54


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回顾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细读课文,深化感悟
1. 观察世界地图和地球仪,了解课文中的地理名
词,特别是找到巴西大陆突出的部分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的形状,看看是不是像书中说的那样吻合,
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借助两个蛋壳来演示相互吻合。
讨论、交流:鸡蛋壳的相互吻合是可以理解的,而
地球上两个板块的吻合却是不可思议,为什么?
3、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纳格的假想是什么?
“大陆漂流”是什么意思?魏格纳 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一
假想的?
4、默读第7自然段,理解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
5. 讨论、交流:魏格纳为证明自己的假说成立,都
做了哪些工作?
(1)利 用剪碎的布片,理解什么是推理。“这几块布
原本是一大块儿,现在支离破碎了,你们将怎样去证明 55
生成与反思


呢?”如果几大洲是一块陆地,魏纳格将会从哪些方面
去证明呢?
(2)魏纳格找到的有力证据是什么?结果如何?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魏纳格在地图上的重大发现,对你有什么触动?
你想跟魏纳格说什么?
2. 围 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体
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四、总结布臵
1.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2. 课后阅读《新阅读》中《童年的发现》
板书设计: 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世界地图──遇到困难──寻找、考证
巧合? 不轻易改变 震惊地质界
课后反思: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通过比眼力,交流观察感受,让学会体
验观察的乐趣。
2.写平时观察中的新发现或者观察中发生的事,练习修改习作文。
56


3.能一边读课文,一边体会到观察的重要性,养成留心观察的意
识和习惯。
4.积累花名的歌谣了解几种花的特点,并作适当拓展,让学会依
照短文试写歌谣,激发学习语 文的兴趣。
5.积累成语,运用成语。
教学重难点:
1.交流观察感受,让学会体验观察的乐趣。
2.写平时观察中的新发现或观察中发生的事,练习修改习作文。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
教学课时: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我看到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画,知道观察要仔细,要反复看,多角度看。
2.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按条理地把观察过程及观察的感
受说清楚、说完整的能力。
3.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提出问题和看法,培养学生倾
听和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把观察过程及感受说清楚、说完整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
一、观察图片──探索观察方法
1.同学们,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一、三、五、
57
生成与反思


七小组同学闭眼,(大屏出示右边第一幅图)学生用两 秒
时间观察图片,然后把观察结果告诉同桌。
2.谁愿意说一说自己从同桌那里听到的内容?
指名转述从同桌那里听到的内容,其他同学评价是
否表达得清楚流畅。同桌评价倾听是否准确。
3.(再出示图片)请大家一起仔细看看图,你一定
会有令人惊奇的发现。请刚才观察过一遍的 同学先告诉
同桌刚才你一开始看到的是什么?现在又发现了什么?
是怎样发现的?并说出观察的 感受或启示。
4.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指名在全班交流。
5.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的补充,并板书。(仔
细看 反复看 从多个角度看)
6.小结:对,正如同学们所说,我们要想练就一双
慧眼,就必须得非常仔细地看,不放过每一个细节 ;要
反复地看,不错过每一个新的发现;还要从多个角度去
看,发现事物的另一个全新的面貌。
二、观察图片──运用观察方法
1.(师将准备好的少女与老妇图分发给每个小组)
每个小组都有一幅奇妙的图画,大家能用所学的观察方
法仔细寻找到图画的奥妙之处吗?咱们比一比,哪 个小
组的同学观察得最仔细,思维最敏捷,表达的意思最清
楚,最有条理,小组成员合作得最好 。
2.小组内成员积极观察思考,发言,最后统一意见。
3.提示学生寻找与自己的小组不同图片的另一个小
组,互相交流观察所得。
58


4.推荐一名组员在全班汇报观察的结果。
5.其他小组同学补充纠正,也可质疑。
6.师生对发言同学及所代表的小组成员的观察力及
口语表达能力进行星级评价。(最高五星级)
7.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能给它取个题目吗?
三、观察图片──考眼力,比口
1.通过刚才的锻炼,相信大家的观察能力一定得到
了提高,(教师出示“枯树老人头”的图片,)请 观察这
幅图,说一说自己一开始看到的是什么,仔细看时看到
了什么,再反复看,多角度看,看 到什么,想到什么,
有什么感受。看谁发现得快,发现得多。看得仔细、发
现最多、最有趣、讲 得清楚、讲得精彩、听得仔细者都
有奖。单设:眼力奖,口才奖
2.学生先在小组里比赛,再推选出优秀代表参加全
班的竞赛。
3.颁发奖项,布臵作业:把有趣的图片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我看到了……
学会观察
仔细看 反复看 多角度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习 作《观察日记》
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2.写下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
59


教学重点:
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让孩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让学生带上自己最喜欢的事物,如水果、植物、玩具、动物等。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导入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四篇文章,它们都写得具体、< br>生动、有趣,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有趣吗?
2.指名学生说。与作者认真观察,长期、连续的观
察分不开。
3.对,说得很好。正因为作 者平时认真观察,才把
文章写得生动有趣,有吸引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
者的这种写法,让 自己的习作也显得生动有趣。
二、引导学生观察
1.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观察的事物,水果、玩具……
2.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老师相机引导
学生把握观察的方法。
3.请观察同类事物的同学自愿组成学习小组,大家一
起讨论、探究观察这一类事物的方法。
4.相机引导学生了解观察事物的方法,引导学生仔
细想──发挥联想和想象,并指导学生把观 察到的事物
说得生动、具体。
观察水果类,指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的基础上,
让学 生说说先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最后观察什么,
并说说每步自己观察的结果。
60
生成与反思


观察植物,引导学生要观察它的干、茎、叶等各部分的特点。要用眼睛仔细观察它的花、茎、叶、枝,对
这株植物的各个部分的形状、颜色、姿态作全 面的了解。
还可用鼻子闻一闻花散发出来的香味。
观察动物,就要观察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惯等特点。
三、交代习作的要求
1.认真观察手中的事物,
2.认真思考:怎样才能把手中的事物写下来,并写
得具体生动。
3.题目自拟,字数在300字以上。
四、指导选材
学生交流各自打算写的内容,教师作适当的点评,
引导全班学生相互启发。
五、指导写观察日记
把观察日记的写法和格式稍作指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写下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
2.练习修改习作。
教学重点:
把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具体、生动地写下来。
教 学 过 程
一、练习写作
学生自由写作,师来回巡视,给予差生适当的指导。
61
生成与反思


二、讲评作文
选出典型的 习作(好的和差的)进行作中讲解,让
学生评价好的好在哪里,差的有哪些不足,以指导自己
的 习作。
三、明确修改要求
1.师提出修改的方法──朗读法。
2.师提出修改作文的要求:
① 句子是否通顺;
② 写作是否按一定的顺序来写的;
③ 有无错别字;
④ 是否写出了手中事物的特点;
⑤ 文章是否写得生动、具体。
四、修改作文
1. 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互评、修改。
2. 在小组修改的基础上再自己修改。
五、誊写作文
把修改好的习作抄写在稿纸上。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语文园地二》之“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1.熟读故事,了解成语“胸有成竹”的出处和主要内容。
2.能结合最后一自然段,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并
能在学习中正确地运用。
62


教学重点:
理解成语的意思并正确地运用。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运用“胸有成竹”。
教 学 过 程
一、激情导入
1.让学生讲成语故事。
小朋友,你们一定听说过许多的成语故事,你能给
同学们讲一讲吗?
2.大家刚才讲 的成语故事很有趣,今天,老师要与
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一个新成语,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8页。
二、初读成语故事
1.学生自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小组交流:
读了这个故事,你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
地方吗?你能不能在小组内将故事复述出来?
3.班上交流,并让学生复述这个成语故事。
三、再读故事,理解内涵
1.让学生默读成语故事,边读边思考:
① 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
竹子?
②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③你能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可结
合文中的哪句话来理解?
2.小组内交流自己学习的结果,如果不理解的,就
63
生成与反思


在小组内合作学习,或向老师请教。
3.班上交流,师相机引导。
(1) 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
竹子?
(2)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3)你能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可
结合文中的哪段话来理解?(最后一段)
4.引导学生重点阅读最后一段,并让学生说说他们
的理解。
5.引导学生说出“胸 有成竹”的意思。(指画画时,
胸中有现成的、完整的竹子,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
意,有成 算。)
四、拓展运用
1.过渡:刚才同学们理解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
的意思, 这还不够,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运用它,下面我
们就看看同学们是否真的理解了这个成语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胸有成竹”的意思。
①师举例:小明平常学习很努力,再加上他在 期末
前认真复习,所以,在期末考试时,小明是胸有成竹。
②学生举例,进一步体会”胸有成竹”的意思。
五、布臵作业
1.让学生用这个成语说1—2句话。
2.课后将自己喜欢的成语积累下来,写在积累本上。


64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教学目标:
1.学生在交流各自的发现的同时,进一步体会观察的重要性,养
成留心观察的意识和习惯。
2.积累花名的歌谣,了解几种花的特点,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准备:
1. 前让学生从课文或其他阅读材料中搜集作者认真细致观察周围
事物的语句,并抄写在积累本上。
2.搜集各个季节所开花卉的图片及相关知识。
教 学 过 程
一、我的发现
1.读一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简单谈谈理由。
2.找出作者观察特仔细的词语来?谈谈理由
3.对,作者连那么细的爬山虎的细丝都数得那 么清
楚,细丝头上跟芝麻差不多大小的圆片都观察到了,确
实是细致入微呀!
4.从这些句子中还可以看出作者观察时不怕吃苦,
观察的时间很长。
5.同学们观 察力不错,下面我们看看小林和小东
的发现和我们一样吗?读他们的对话,将重点词做上记
号。
6.拿出自己搜集的好句子和小组同学交流,想象作
者是怎样观察的?要观察事物还应做到哪几 点?
7.总结:观察不仅要有敏锐的眼光,还要有认真的
65
生成与反思


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师相机板书。
二、日积月累
1 .一年四季,无数美丽娇艳的花儿装点着大好河川,
你平时观察过各种花儿的开放季节吗?把你自己曾经 积
累的知识或课前搜集的图片与小组同学共同分享吧!
2.生在小组里交流,分享更多关于花的知识。
3.出示填空题,猜猜这些花儿可以和哪个季节搭配。
正月( )香又香, 七月( )头上戴,
二月( )盆里装, 八月( )满枝黄,
三月( )红十里, 九月( )初开放,
四月( )靠短墙, 十月( )正上妆,
五月( )红似火, 十一月( )供上案,
六月( )满池塘, 十二月( )雪里香。
梅花 兰花 桃花 蔷薇 石榴 荷花 栀子 丹桂 菊花
芙蓉 水仙 腊梅,谁能填空?填好后说说理由。
4.不会填的同学可以提出问题,大家一起讨论。
5.将填好的儿歌有感情地读一读,快速记忆一下。
6.你能记得其中的几句?背给同桌听,
7.你还能将其他的花也像这样编上一两句吗?
三、布臵作业
背诵儿歌,抄写儿歌。
课后反思:
66

容易的反义词是什么-小学作文成长的烦恼


池里不见水地上不见泥猜一字-小兔子拔萝卜


金鱼草花期-莫言作品全集下载


追追追-全力以赴的近义词


台式机无线上网设备-王琦瑶


面积计算公式-童年往事


人寿保险招聘-圣诞手抄报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