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 教案(2019部编)
晚-幼儿园大班识字游戏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的写作方法,根据文章描写想象画
面,更能根据声音
描写想象声音,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更好地表达。
2.学习词语的运用,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学会运用表示时
间词语描述一个事物的变化。
3.体会成语的特点,学会成语的运用。
4.
学会写字。在横格中写字,中心要在中线上,注意字句保持
一样的距离。
5.熟读并背诵古诗
《鹿柴》,培养学生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
从古诗中感受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体会诗的绝
妙处在于
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教学重点】
1.学会
课文的写作方法,根据文章描写想象画面,更能根据声音
描写想象声音,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更好地表达
。
2.学习词语的运用,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学会运用表示时
间词语描述一个事物的变化。
3.体会成语的特点,学会成语的运用。
【教学难点】
1.学会写字。在横格中写字,中心要在中线上,注意字句保持一
样的距离。
2.熟
读并背诵古诗《鹿柴》,培养学生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
从古诗中感受空山深林在傍晚
时分的幽静景色。体会诗的绝妙处在于
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同学们,你们一定游览
过许多好玩的地方,在电视、书本上也观
赏过许多风景优美的山山水水,你们游览或见过的自然景观应该
怎样
向大家介绍呢?
小组讨论后发言。
生:课文《观潮》一文中第4自然段:“那
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
移来,……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段话运用了形象的比喻,
把大
潮由远及近时的样子和声音穿插描述,我仿佛看到了大潮滚滚而
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
生
:课文《走月亮》在作者的描述下,我不仅能想象画面,我似
乎听到了潺潺的溪流声、秋虫的鸣叫声……
生:有些文章,在作者的描述中我似乎能“闻”美食的味道了。
二、词句段运用。
板块一: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和同学交流。
人声鼎沸 锣鼓喧天
震耳欲聋 响彻云霄
低声细语 窃窃私语 鸦雀无声 悄无声息
1.读一读。
2. 理解词语。
人声鼎沸: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
锣鼓喧天:喧:声
音大。锣鼓震天响。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
进退。后多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
震耳欲聋:欲: 快要,就要。形容声音很大。
响彻云霄:彻:贯通;云霄:高空。形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
过云层,直达高空。
低声细语:形容小声说话。
窃窃私语:窃窃:形容声音细小;私:私下;语:说话。背地里小声
说话。
鸦雀无声: 连乌鸦麻雀的叫声都没有。泛指什么声音都没有。
形容非常静,人们默不作声。
悄无声息: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
3.想一想:这些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生:人声鼎沸可以想到观潮时的热闹场景。
生:鸦雀无声可以想象到教室里同学们认真学习时的情景。
生:切切私语我能想到几个女孩子在一起说悄悄话。
板块二:选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述它,再写下来。
风 烟花
霎时 顿时 忽然
......
雷雨 小狗 过了一会 一会儿工夫
.........
师:理解加点字的意思,对比不同。
生:第一组中的词语表示时间短。第二组中词语的意思表示时间
比第一组长一些。
4.读一读,用上加点的词语造句,说一说你的日常生活。
刚才还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滚滚,大雨如注。
..
我家的小猫一会儿功夫就把一盘鱼吃完了。
...
(1)读一读。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的用法。
(2)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三、书写提示。
1.看提示:旁边的小朋友提示我们写这几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
么?
(1)字的中心要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
(2)字距要差不多,标点符号和字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3)认真对待每次写字,养成提笔就练字的习惯。
2.练习书写。
四、日积月累。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1.朗读这首诗。
2.简介作者(板书设计:说说诗句的意思)。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
不见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3.展开想象,感悟诗情。
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
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4.学生读读背背
5.测试学生背诵情况。
【教学反思】
1.语文的园
地的教学,重在提高学生实践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本练习的“词句段运用”和“写字提示”都有写字教
学方面的涉及。
所以我加大了词句、写字在教学中的分量。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做到心
中有数,整
体上感知汉字的形体,教师范写,学生临摹,这样在写字
时就会自然而然的把“眼”中字变成“心”中字
。同时再展评激趣,
鼓励进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字的积极性。
2. 教学《鹿柴》的过程
中我让学生自己去品读,反复诵读后,
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孩子们纷纷提出自己的疑惑,有的问题其
实
已经解决,有的问题没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