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非主流转换器带符号-梁园吟
9 古诗三首
(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
第一课时-暮江吟
教学目标:
1、学会“吟”、“瑟”两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和大自然的喜
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和大自然的喜
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导入新课。
1、古代有一位诗人,他写的诗通俗易懂,每次写完诗后,
他总
要读给隔壁的老是奶听,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改,直到老奶奶听懂
为止,哪位同学知道这
个诗人是谁。(白居易)
(白居易(公元772—公元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
邽
(今陕西渭南)人。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
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所
写的《秦中吟》、《新
乐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
矛盾,他又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如
《长恨歌》、《琵琶行》,描写
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
格,影响极为广泛。今天我们来学习诗人一首风景诗(板书《暮江<
br>吟》。)
2、看到这个诗题,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吟”又是什么意思
呢?
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一种诗体。
3、白居易在傍晚的江边看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让我们一起走
进《暮江吟》。
二、读诗,了解诗意。
1、自由朗读,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读出自己的体会。在
读的过程中注意字的读音,停顿。
2、检测读。字正腔圆、停顿正确。谁愿意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3、(再抽生读)读完整首诗,你看到了什么?结合学生所描绘的
景象,边板书:残阳铺水中、
江瑟瑟红、露似真珠、月似弓。边讲解
诗句,指导朗读。
三、品诗,体会意境。
1、默读诗文,体会诗意。
(1)齐读“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你觉得这两句<
br>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通过抓关键词“铺”、“瑟瑟”等,引导学生
更深层次的体会古诗的意境
。)
引导:漫步江边,面对着醉人的美景,心情十公愉快,诗人留连
忘返。不知不觉天暗下了
,夕阳也带着它的美丽隐去。这时新月当空,
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呢?
(2)齐读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面对这样的夜景,诗
人发出了怎样的感叹?用诗中哪个词可以概
括?(通过抓关键词“可怜”、“似”等,体会诗人对大自然
的赞叹、
喜爱之情!)
引导:如果说傍晚江边夕阳如火,那么夜晚江边新月当空,一片
银白,这静谧的夜景令作者作美丽的遐思。
2、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想象诗中描
绘的画
面,比较下与前面你所看到的有什么新发现。“(配音朗读)
四、悟诗,感诗人之所感。
1、再读诗文。
2、假设诗中所描绘的静谧景色出现在
你面前,而你恰巧又心情
很郁闷,你觉得你会去欣赏这幅大自然的天然制作吗?
3、那么诗人
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欣赏这幅天然之作的呢?现
在我们来了解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这首
写景诗约作于唐长庆二年(822)。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
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而这首诗是这年七月白
居易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经襄阳、汉口,于十月一日抵抗,在
赴
杭的江行途中所作。)假如你是诗人,得以如愿的离开你自己所不
乐意待的地方,你的心情会怎样? <
br>6、不错,这首诗在描写那绝妙景色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
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途
经所见,随口吟成,格调清新,自
然可喜,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
7、现在,请同学们再自由读课文,体会下诗人轻松越快的心情。
五、板书
第二课时-题西林壁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
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
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
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
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
认识。)
师:著名的
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
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
首古诗(板书诗
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
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
br>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
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
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
,
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
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
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
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
,学生在
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
通常要使用拆分
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
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
联系整首诗的内
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
轼个人情况。
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
们学的这首
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
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
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
发
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
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
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
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
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
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
分—
—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
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
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
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
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
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
)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
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
br>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
山的一个——
部分)
9、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
到的庐山
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
子会不同。现在,
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
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
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
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
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
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
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
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效果察不同。
第三课时-雪梅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
2、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
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
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寒冷的冬天就要到了。在冬天,同
学们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场雪了。
谢老师带了一些图片让大家一饱眼福。(课件)人们把雪称为报春使者。
2、在冬天,我们总要说到一种植物,它就是梅花。(课件)所以
人们也把梅称为报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诗
人卢梅坡的一首《雪梅》。
二、学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指名读诗。读古诗,讲究
的是抑扬顿
挫,谁能有节奏的读一读。
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理解诗意。注释是我
们的好帮手。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反馈。相机指导。 学习古诗,注释是我们的好帮手。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说说
诗意。不理解的做上记号,和同桌交 流。
反馈。你还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相机指导。
重点指导:“降”,认输“搁”,放下“逊”,逊色、差一点。
一、二句意思:梅花和白雪相 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
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
煞费一番心思了。
三、四句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
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板书:雪白梅香(板书:各有长短)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 br>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
短的语气)
3、雪和 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
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 梅花不畏风霜,吐
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板书:取长补短)
4、让我们一 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课件)
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 有暗香浮动的梅,
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5、这首诗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 向我们展示了雪与梅互相映衬的
美景,还告诉我们应该取长补短的道理。这首诗的后两句就成了书中十二单元语文天地向我们推荐的经典名句。让我们来记住它吧!背诗。
三、拓展
这首诗的作者卢梅坡在写完诗后大发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
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与解释。
一起来看看。(课件)
四、作业:
课后收集描写雪与梅的古诗。
板书:雪梅
白香
各有长短取长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