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培训提纲
家和万事兴书法-济南的冬天ppt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培训提纲
四年级上册共编排
12
个主题单元,每个单元
2
—
3
篇主体课文,全册
28
篇;语 文天地
中的自读课文原则上是每单元
2
篇,根据单元内容另有增减。
在选文方面, 虽然主体课文数量减少了,
但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了。 主题涉及
的空间
更大,如“收获”、“尊严”、“大与小”等,已不再囿于学生身边的生
活;文章的内涵
有了深度,如《孔子和学生》、《落花生》等,阅读时需要联系 生活实际来年级思考;
“地名”、 “方寸世界”等单元蕴含了深厚的文化, 阅读 时需要结合一定的背景来理
解。
在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同
时,有意识加强现代思想观念的培
养,比如《尊严》单元的《为了他的尊严》一
文,通过一个很有哲理意味的故事,潜移默
化地培养学生自尊、自重,积极面对
生活的态度,再比如《大与小》单元的《三颗纽扣的
房子》,这是著名作家罗大
里的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话, 通过这篇课文, 希望让学生懂得
人和人之间要互相关
心、互相爱护,世界就能变得更加美好的道理。总之,我们希望语文
教学能为学
生做一个现代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语文能力的培养方面,我们根据是一至四年级的语文学习发展总趋势来设计 的。
一至四年级的语文学习发展总趋势:
1
.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能力逐渐提高
2
.经过三年的积累(语文原材料方面的;语文作品
方面的;语文能力方面的;
情感方面的;知识方面的),应当能够“悟”出一些语文的规
律。即从感性认识
上升到理性认识。要不失时机地提升认识,使语文学习向自如转化。
3
.经过三年的语文学习实践,应该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比如
独立识字、
独立学习新词、默读、自检等。如果还是完全按照教师的指示学习,
则说明自主学习的能
力较差。
4
.语文零散的知识点、知识断片,在语文学习实践中,不断融和、整合,综合
性越来越
强, 单项的练习已经不能适应学生整体语文素养发展的需要, 任何单项
的练习必然涉及
多方面的需求。 因此, 语文教学也应逐渐加强整合, 不能越学越 零乱琐细。
把四年级的语文教学摆放到发展总趋势中去把握, 我们就可以抓住四年级教学的 脉络:
1
、允许学生对作品的独特理解,但对作品的基本的方面应逐渐形成共识
2
、要适时教学必
需的语文基本知识
3
、学习方式自主性更强。
4
、学习实践综合性加强。
这里说的是发展的趋势, 不是四年级一年、
或者一个学期必须达到的目标。 北师 大版教
材四、五年级两年都在做提升、整合的努力。
如果条件允许, 请翻看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教材, 可以更清晰地看出学生发展的
脉络。
四年级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要以《课标》为准。
、关于字、词、句的教学 学生进入四年级, 已经认识了常用汉字
2300
个左右,已掌
握了基本的识字方法,
并且学会了使用工具书,能够独立识字。本册教材将继续学习生字
280
个左右,
并逐渐趋向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自学,要求学生运用各种识字的方法独立
识 字。
由于教材鼓励学生个性化识字, 实际上学生的识字量是有差距的, 识字能力也存
在着差
别。 在识字教学中要照顾差异, 注意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鼓
励采用自己认
为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学习; 鼓励交流学习经验, 启发旁人; 鼓励互
助合作。在识字过程
中,仍本着“字不离词”的原则,以词为单位进行识记,不
专门对字进行反复认记; 要培
养学生借助字词典, 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 字词的能力。
教师可根据本班学生的
实际情况,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 适 当调整识字的阶段目标,
但“生字表”中列
出的生字是保底的识字量。 识字要和 阅读紧密结合, 不能单独进行,
切忌为完成识字任
务而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
继续培养学生对学习汉字的兴趣,要坚持在语言环境中识
字、学词、学句,在阅
读过程中完成识字,鼓励学生主动识字,独立识字。
四年级上册从第一单元开始,
安排了“学写摘录笔记”, 从第四单元开始, 变为
“我的摘录笔记”,主要目的是通过记摘录笔记这一途径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字、
词、句的
能力。采取这样的途径有很大好处: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可以兼顾学生的差
异,可以培养认真阅读的良好习惯,可以帮助搜集信息资
料……“好脑瓜不如烂笔头”,
教师应当认真按照教材的要求改进教学。
1 ~ 3
单元学写摘录笔记。摘录的内容可以是重点词句、生字新词、有用的信息
资料和精
彩的句子(不见得是文章的重点句)。因为我们是语文教学,摘录的重 点在语言材料。
摘
录有用的信息资料是所有课程应该学会使用的学习方法, 可以
另设一个摘录本记录,内容
从语文教材之外搜集。
4
单元后,“语文天地”中第
一项“日积月累”都是写摘录笔记,
旨在培养学生写摘录笔记的习惯。
摘录笔记的要求:必写、常写、养成习惯
统一的要求是:必须写,经常写,本学期就养成
习惯。 对摘录的内容不应做统一的要求,
但是应该通过交流给予必要的指导。 比如,有
的学生整段整篇地抄,
有的学生摘录的东西事后再读不明所以, 有的学生偷懒只
在第一
段摘录……在摘录的新鲜劲过去后,应该及时交流、互评。
有的学生摘录时一下子抓不住重点, 这是阅读能力问题, 不是写摘录笔记的方法
问题。
不必苛责学生, 可以与阅读教学结合, 通过自读后的讨论让学生补充自己 的摘录笔记。
叶老曾说,写笔记“不是为应门面,求分数,讨教师的好,而只为于他们自己有
益——必
须这么做, 他们的读书才见得切实”。 我们不应在使用什么本子、 格式、
装饰、书写等
方面提不恰当的要求, 而应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切实有用的方面来。
但毕竟不写出处(题
目和页数、段号),书写混乱不利于今后使用摘录笔记,也
助长了草率做事的态度,所以
还是应当提要求、做指导。
要把是否认真记摘录笔记作为评价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的重要方面。
培养学生写摘录笔记,也应从激发兴趣、养成习惯、教给方法这三方面落实。
摘录笔记的旁边加上了丁丁、 冬冬的话, 意在指导学生通过摘录笔记这种形式学
习更多
的方法和技能。第三单元摘录笔记(
P26
)旁边冬冬说:“有些字容易混
淆,我边做摘录
笔记边做一些比较,还请同学帮助我检查。”
四年级学生写摘录笔记,
与成人的目的不完全相同, 他要通过写摘录笔记学习语
文。简
单地摘录抄写生字还不能达到识字的目的, 还需做练习复习巩固。 冬冬的
话提示了一个
综合性的学习内容:运用学过的方法独立识字学词
+
运用学过的汉字知识辨析形近字、同音字
+
自检、互检。这个学习应由学生独立完成、合作完成,教师出大量练习题不是好
办法,既
浪费时间,又无的放矢。
类似
26
页这样指导学法的旁白还有不少,
比如第五单元(
46
页),冬冬说:“你
知道
字典里的这些符号表示什么吗?”这个旁白, 引导学生阅读字典正文。 但是 我们知道,
字典正文很复杂, 不能要求学生全部读懂, 但也不能因为他们不能全
懂就不让他们读。
怎么办呢?通过分析比较,可以看出,弄明白“
~
”的意思是
最基本的,以此为底线,往上能读懂多少就读懂多少,不必提统一的要求。
问:把握好语文知识的“度”很重要,教师应该怎么做?
语文基础知识(主要是文体知
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是为学习语文服务的,
完全避开将不利于语文教学, 但不应太
多,不能走“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
以强化记忆为主要教学手段,以考试为最终归
宿”的老路。
要按照《课标》的要求去做: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词法、 句法
等方面的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总的原则是“有用”“精要”“好懂”。删繁就简,深入浅出,学以致用
“有用”:学习
语文,用得着什么就可以学习什么,用不着的不学,不怕学到的
东西不够系统,不够完
整。
“精要”:要学的东西也不能一竿子插到底,
应视需求删繁就简, 浅尝辄止。
[
例
]
比
喻
“好懂”: 教师要做好先行组织者, 把难懂的复杂的知识化为学生易于理解接受
运用的
东西。
问:在“日积月累”中还有一些名言警句谚语和古诗,教学时应把握怎样的
这些内容的学
习, 仍然以积累为主。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生对它们可以有一些
理解,不能满足在机
械记忆的层面。
教学建议:
①
许多内容可以与课文的学习结合起来, 尽量分散, 不要集中在一起, 又变成了
一篇
课文。如第一单元(
P5
)的“读一读”,有三句话,两句古文,分别是: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岂不善者而改之。”——《论 语》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唐)韩
愈
一句古希腊的名言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可以把前两句古文和主体课文 《孔子和学生》 的学习结合起来, 也可以只学第一
句,而
第二句古文放在自读《爸爸的老师》之后。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可以在自读
《一位影响了我
一生的老师》之后,自然引出。
② 请学生提问,
谈想法。不少名言警句内容深刻, 文学性强, 教师要做适当点拨。
③ 在自愿的基础上背下来,
可以组织一些活动、 比赛。提倡自己搜集, 多读多背, 不
要错过积累的好时机。
问:字、词、句等的评价应该怎样进行?
识字保底的部分还需有统一的测试,
按照原来的思路进行。 但是权重应降低, 因 为最常
用的字三年级差不多都学习过了。
使用汉字的问题突显出来了。 我们不能走过去加大练习量的老路, 要结合使用解
决错别
字的问题。 可以与学生商讨, 提出他们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指标, 最好是
正面指标,例
如绿色习作的篇数、自己修改的错别字数统计、承包到组到人等。
权重应适当加大,以引
起这个学段学生的注意。
摘录笔记权重较大。只考查是不是写了,是不是经常写,有没有养成习惯。这个
检查不能
留待期中、 期末再做, 因为不能形成习惯, 要每个单元检查, 每课督促,
经常表扬在
课外阅读中还坚持摘录笔记的同学。
二、关于阅读教学
问:第七册主体课文不如第六册多, 不少课文篇幅也不如第六册长, 是怎么考虑 的?
我们认为,不能简单地、表面地根据课文的数量和篇幅来判断是否重视阅读。
1
、阅读要求提高——引导学会独立阅读;
2
、自读篇目增多——引导学会选择阅读;
3
、课文内涵加深——引导学会独立思考;
4
、鼓励课外阅读——引导学会收集信息。
第一,对阅读的要求高了,比如课后的思考题都是两个,既涉及课文内容,又涉
及表现形
式;每单元课文中都插进了金钥匙,意在引导学生学会独立阅读。
第二,“语文天地”中的阅读篇目增多了, 这些是弹性掌握的内容, 给教师学生
以选择
的权利。 在信息时代, 阅读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阅读能力。 可以根据兴趣
和需要把某些
自读课文作为主体课文教学,也可以把自读课文和主体课文调换。
第三,七册课文的文化含量加大了,“民族之花”“地名”“金钱”“尊
严”“大与小”
等单元主题, 已经显示学生需要思考更深更广的问题, 要在历史
的和社会的背景下理解
课文; 更多课文的内涵, 从题目还不大看得出来, 比如《落
花生》《美丽的集邮册》
等,需要教师和学生深入开掘。另外,“日积月累”中
阅读内容的要求也提高了。
第四,教材引导学生搜集信息,从多种渠道学习语文。
问:课文后面的思考题是否必须完成?
课文后面的思考题原则上是保底的练习,
即,至少应该和思考讨论这样两个问题。
但是,有些班级、学校,学生的发展势头比较好,教师调控教学的能力比较强,
也可以不
受这两个题目的限制, 可以对题目做修改, 可以做补充, 甚至可以质疑
题目。但在这样
做的时候, 应首先理解教材题目的意图, 保证学生感受理解课文
内容,并学习有关表现
形式的内容。
《课标》提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
极的思维和
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
得思想启迪,享受审
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
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
实践, 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 或远离
文本进行过度发挥。”
第二单元《月迹》 后面的金钥匙辅导学生分类处理自读提出的问题。
学习这个金 钥匙,
显然有一个前提:自读,然后自己提出问题。这说明,无论思考讨论什么
问题,都要立足
于自读,自己产生问题,引起思考。
问:怎样把阅读教学和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结合起来?
这几年来,大家都很注意三个维度整体推进的问题,取得了不少经验。
备课时,要整体把握单元内容。教材列出“日积月累”“畅所欲言”“开卷有
益”“金钥
匙”等栏目一页一页地排印下去是出于无奈, 但老师们教学时可以整
合。比如,与“日积
月累”摘录笔记整合,特别是关键词句,既要在自读课文时
学习,更要在交流时重点讨
论。 还比如, 与“日积月累”中名言警句的学习相结
合。再比如,与“笔下生花”相结
合,
[
例
] P2
《师恩难忘》“你能选一首学过 的古诗编个故事吗?”就是用阅读带习
作, 以习作促阅读。
但是这种整合并非一 种模式,不要生硬拼凑。
问:为什么教材把对阅读的指导放在课文后面?
用儿童的语言, 在课文后面以小金钥匙的形式对阅读做指导, 是北师大版教材做
的一种
尝试。
编写者是这样考虑的:
①
以前的指导有统领整个单元的作用,单元内课文的阅读教学,都围绕指导的 要点“导
——扶——放
(或者说教——扶——放) ”。现在只把指导放在某一篇
课文后面,对师
生灵活使用教材不再进行限制。
②
以前教材把阅读的指导放在课文之前, 其弊病是以编写者 (教师) 的阅读代替 了学
生的阅读,
限制住了学生自己的体验。 把它们放在课文之后可以避免先入为 主,干扰学
生独立体会和思考。
③ 以前用说明文的形式指导阅读, 语言干瘪无味, 是对教师备课的指导, 不易为
学生
接受。现在采用丁丁冬冬的对话,简短而口语化,易于为学生接受。
但是,现在的设计安排也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 最大的问题是: 这样一点一点
地出
击,一学期这些“点”连下来, 未必与学生发展的轨迹相合拍, 如果僵硬地
按照这样的
“序”“渐进”,仍然可能束缚学生的发展。比如《中国结》后面的
“金钥匙”:“看到
课文题目,可以先猜想文章的内容, 读的时候再对照印证。 ”
事实上,学习前面的课文
《师恩难忘》 《一位影响了我一生的老师》 《月迹》时,
就不可能不提及题目的含义。
所以,建议教师先通读一遍本册教材,把握全册对阅读的指导要求(见教参《关
于“金钥
匙”》一文),根据教学双方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灵活地安排金钥 匙的学习。
问:怎样把小金钥匙的学习和阅读教学结合起来?
什么时候学习小金钥匙的内容为好?教
师应视学生的状况和金钥匙的具体内容
把握好金钥匙的教育时机, 可以安排在阅读课文
前, 可以安排在自读之后交流讨
论之前,也可以安排在课文学习之后。教材所要求的,是
必须学习,不能忽略。
不能将金钥匙的要点当作知识点传授, 简单地落实到记忆要点和结
论上。 学生运
用金钥匙所讲述的方法, 开始时可能比较生硬, 教师不必焦急, 坚持做
下去就是 了。
所有金钥匙的内容,应当是滚动式地前进,越积越多,学生的能力越来越强。不
能哪个单
元提哪个要点就教学哪个要点, 过了这个单元就把它抛在一旁, 教学下 一个要点。
教师
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自行调整金钥匙的学习顺序, 补充金 钥匙的内容。
问:不设标准答案,怎样评价阅读? 教材对阅读不提统一的教学要点,
对课文后面的思考
题不设标准答案。 这样做是 出于如下考虑:
1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行为, 不应要求所有的学生阅读课文有同样的感受。
2
、所谓标准答案,只是一家之言,没有规范师生思考、表达的资格,教参写的,
只能供大
家参考。
3
、答案是阅读的结论。学生阅读,一是为了积累,二是为了陶冶情操,三是为
了学会阅
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记忆结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意义不大。
4
、给教师、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条件。因此,我们评价阅读,重点应在
积累、情感
体验、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的习惯等方面。情感体验的评价应与朗
读、课堂交流、习作
的评价结合起来;独立阅读能力的评价不要企图一步到位,
要按照教材的要求一步步放
开;阅读习惯的评价必须放在平时进行。
(
例
)
阅读评价的探索
激励学生愿说——数量 引导学生会说——质量
鼓励学生补充——学会倾听,学会协作,共
同提高
总之,阅读的评价,重头应在平时。期末可不可以测试呢?可以。但是大约只能
测
试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 阅读中双基的运用, 很多重要的阅读目标不易测
试出来,
因此,期末测试的权重应当大大小于平时的评价。
因为改革力度较大,成熟的经验不多,编写者希望与基层领导、教师合作,共同
探讨出一
套全面体现《课标》理念的阅读评价体系。
三、关于习作教学
本学期习作安排
四年级上指导思想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习作与阅读结合,
与活动 结合,
与日记结合鼓励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学会表达。
形式具体内容
: <
br>习作选一首学过的古诗编故事(
P2
)、想象与孔子对话(
P4
)、想
象作者与布鲁 克斯先生
见面的情景(
P10
)、写月亮(
P22
)
、介绍少数民族的工艺品一记述少 数民族的故事
(
P29
、写感受(
P31
)、写收获一欣赏绘画想象习作(
P40
)、 桥(
P53
)、描述
邮票一
我和集邮一为邮票写说明(
P61
)、介绍家乡地名一地名 调查报告(
P65
)、整理发言一
记述一个人(
P78
)、想象作文(
P88
)、写人民 币一整理调查报告一续写(
P93
)、写
学期总结(
P
112
)自由表达编旅游故事一 编地名谜语(
P65
)、编故事(
P103
)、指导
金钥匙一一修改习作(
P29
)真实
有据(
P62
)有情有意(
P75
)
问:前三年我们抓“写”的能力,重点放在使学生愿意写、有的写上,学生升入
四年级
后,写作的重点是不是该转移到使学生会写上了?
愿意写、有的写永远是写作最基本的矛盾。 “愿意写”看重的是学生对写作的情
感和态
度,学生没有积极性,没有主动精神,你教他怎么写也起不了作用;他自 己愿意写,
就能
发挥主观能动性, 克服写作时遇到的问题该不会很困难。 “有的
写”看重的是习作的内
瓤, 是实质的东西。 如果我们放下内容这一头单纯抓表达
形式,既无标准可言,又无依
托,效果是不可能好的。以前这样做,出了套话、
空话,大家都不满意。“皮之不存,毛
将焉附?”写作的动机、目的、材料,是 不能放松的。
从培养表达能力的角度看, 写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综合性劳动, 不能简化为“制
模一一
铸造”这样的过程。学生要经过实践一一认识一一再实践一一再认识……
多次反复,才能
学会把话说通,既而把话说好。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是如此,培养
写作及其他方面的能力
(如观察力、想象力、思考力;如立意、谋篇、修改等) 也是如此。
再从学生的学习心理看, 教师的“教”应当从学生的已知经验、 情感世界、 想象
世界出
发,符合学生的意愿和能力,相机诱导,循循善诱。不能倒过来,让学生
的发展服从教师
规定的既定框架和模式。
说了这样多,就是为了强调,教材改变了以往先教后写、以讲授代实践的做法,
是符合全
面提高语文素养需要的,是符合写作心理规律的。
问:为了使学生愿意写、有的写,本册是怎样设计的? 和前六册一样,主要抓三个方面:
第一,写日记,使习作与生活紧密结合。 第
和阅读结合,续写,仿写,补写,还包括写发
言提纲。第三,写作与活动结合。
关于写日记,提请大家注意:所谓“日记”,不是严格按文体划分意义上说的,
而是随
笔、练笔的代名词,不必每天写,不必改为“周记”,不必要求严格的格
式,有的写就
写,没的写就不写,可长可短。日记本身无固定格式、内容要求、
形式限制,教师也可不
指导不讲评,只通过篇数(全学期不少于
16
篇)督促学
生勤练笔。有的教师启发学生回
忆“一天之‘最'”,帮助学生筛选生活素材,
这个办法很好。另外,随着年龄增长,有些
学生开始有个人隐私,教师需尊重学
生,每篇日记要公之于众之前,应征得本人同意。
关于与阅读结合, 与活动结合,想请大家注意:
①“语文天地”中的自读课文后 面也有
可供选择的习作题。②
学生没有必要写所有的题目,应当允许学生选择。
例如第六单元的“笔下生花”:任选一项写一写(
P93
)
1
、
在《人民币背面的风景名胜》中补写一套人民币背面的风景名胜;
2
、
写一写人民币正面的图案;
3
、
把自己在“初显身手”中的调查整理成报告,并与同学交流;
4
、
续写“钱能买到钟表,但是买不到时间;钱能买到药品,但是买不到健康;
钱能买到
书籍,但是买不到知识; 钱能买到礼品,但是买不到朋友;钱能买到 但是买不到 ”
无论
学生选择哪个项目都可以。还可以鼓励有写作积极性的学生多写,多交流。
教师要想方设
法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舞台, 例如设置《习作园地》《精彩放送》,
还可进行“佳句赛
读”, 开展“每日一文”的活动, 激励学生愿意拿起笔来描述
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
感受,抒发自己的畅想。
问:学生写想象的事物很容易,
写真实的事物感到比较困难, 为什么教材安排了 较多的
写真实的练习?
7
至
12
册的写作练习采用话题(而不是命题)的形式,话题与单元主题一致,
使得听说
读写各方面的实践能够围绕单元文化主题整合起来。 对习作而言, 这样
做,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的可写; 而且通过写作可以提升阅读等实践活动的水平。
话题作文大体都有写真实和写想象两类题目。编写者是这样考虑的:
①
学生可以在列出的题目进行选择。但老师应当引导,不能一学期总写想象
②
四年级学生必须开始练习写真实。 我们是“习作”, 不是“作文”, 开始不必
要求
过高,可以写长,可以写短;可以成文,可以只是片断。
[
例
]
P93
③ 不限 制自己拟
题。
问:刚才说学生写作的能力是通过反复实践——认识提高的, 使学生愿意写、 有
的写,是帮助学生多实践,那么怎么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呢?
集中的指导有三次:
一次在第三单元“金钥匙”, 教给学生两种修改的方法—— 自己读
和请人提意见。
四年级学生是从感性上“认识”事物的, 自己读,就是“感
一感”写得
怎么样,把不通、不满意的句子改过来,修改错别字。请别人看,则
是取“旁观者清”的
意思修改, 又是交流的好形式。 作为孩子,学生不愿意修改。
而修改,就是“认识”习
作实践,非常重要。建议:① 这两种方法在课堂上进
行;②
组织形式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修改习作的兴趣习惯。第二次 在第六单元
“笔下生花”
(
P62
),第三次在第八单元“笔下生花” (
P75
),提
出好作文的标准—
—有根有据(真实);有情有意(有中心)。把握住衡量的尺
度,写作时和修改时就知道
关注什么了。 但是这两个标准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有点
难,教材只要求练习做,不要求必须
做好。要结合课文阅读(本单元或其他单元 的课文都可以)
引导学生体会什么是“有根有
据 (真实) ;有情有意(有中心) ” , 不必另选所谓范文。
第八册还要指导把握其他标准。 给这些标准是为了指导学生实践, ——习作的实
践和修
改的实践。教师不要讲解很多写作知识。
除了这几次指导, 还有分散的指导,
散见于课文后面的思考题。 这是一个长期的 积累过
程,不必追求立竿见影。
四、关于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问:北师大版教材一贯视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为口语
交际的过程, 这种观点在第七 册是怎样体现的?
前三年我们一直致力于创设使学生能交际起来的情境, 鼓励学生交际, 有时点一
点该注
意的问题。进入四年级,在交际的能力,也就是质量方面应当提出要求。
①
第一单元教材就提出了做交流重点发言人的要求,见
P10
金钥匙。其目的在
于组织学
生集中议题讨论,有针对性地发言。
重点发言人可以做讨论的临时主持人。
发言后征询同学们的意见, 回答同学的问 题,总
结同学的意见。
重点发言人应当轮流做。
可以在教室张贴表格, 由学生自领任务。 教师注意辅导 差生选
题,
为他们安排靠后一些的练习机会。 全学期内, 每个学生都必须当过重
点发言人。这
不仅是为了讨论的需要,也是学生必须学习的本领。
②
第二单元
P20
的金钥匙引导学生分辨讨论中的不同意见, 思考各自的理由,决
定自己的取舍。既然是“交际”,就不能自说自话,各抒己见,退回到以往教材
单练“听
话”“说话”的老路上去。这个指导,目的就是使学生树立对方意识。
一定要改变讨论时使用的人称。 现在不少地方学生只是向教师说话, 动辄“老师,
他……”,心里没有或很少有伙伴意识。应当直接面对重点发言人,面对同学说:
“,
我认为你说的……”“同学们,我赞成
xx
同学的看法。”
“大家想一想…… 所以
咱们应该……”这样,就进入交际的“场”中,而不是游离在外。
前两个单元对口语交际的指导,应当贯穿全学期,螺旋上升,不能打一枪就跑。
③ 教师要组
织好不同意见之间的辩论交锋。
[
例
]
第八单元
P75
可以
先分小组, 在比较
小的范围内辩论; 可以分正方反方, 各自推举重点发言人辩论; 可以全班
集中讨论。后
一种方式观点交叉,说的人容易转移议题,听的人容易思维混乱,
需要教师或学生主持人
组织能力较强; 不过全班讨论绝对必要, 不能因为难就回
避,全学期重点议题必须在班
级范围内讨论。
也没有必要把这件事想得太难,
毕竟学生是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的, 交流讨论只是 在学
习,不能看作结果,做不好没关系,下回再来。
问:前几册培训时,编写者特别说明,综合性学习活动可做大可做小。第七册是
不是还应
当本着这样的精神安排综合活动?
是的。教师和学生使用教材,应当结合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
的意愿和
能力安排综合活动。考虑到教学时数,全学期大型(非小组、个人)的 综合活动可掌握在
4
次左右。随着年级增高,活动的综合性越来越强。
目前的问题是:第一,有的地方活动组织得规模太小,比如一个诗歌朗诵会,只
请一两个
学生念一首小诗、 唱一支歌就完了,体现不出“综合”, 也说不上是“活
动”,对全面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似乎作用不大,有应付敷衍之嫌。第二,活动 组织得规模太大,
比如
占整整一节课做看图说话 (简单的连环画) 或者表演故事
的练习,其间看不出“综合”
了多少语文学习的内容, 学生进行的语文学习“活 动”也很少。
为此,有必要强调:
① 要整体设计每个单元的学习内容,
把“语文天地”的活动与课文的学习紧密结
合起
来。希望听课时,不再是课文是课文,“语文天地”是“语文天地”。
②
要整体安排每个单元的学习时间, 从一开始就着手研究、 布置“语文天地”中
活动
的内容,进行准备,既可缩短教学进程,又可使活动融进其他学习之中。
问:能不能把“畅所欲言”的讨论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学习活动?
严格地说,
所有语文的学习, 都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有的专家还把综合性当作语
文的一
个重要特点。“畅所欲言”的内容,组织好,可能是一次辩论会,也可能
是一次故事会,
或者演讲会,等等,就是一次大的综合性活动。
把哪些“畅所欲言”的讨论当作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来组织呢?一要考虑学生的
兴趣,二要
考虑议题的价值,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
P40
说说农民的生活、
P76
评议《嗟来之食》等,都是很有现实意义的议题,又
贴近学
生,文化含量都比较高。
问:怎样提高综合性学习的质量?
首先应明确,学生的实际活动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及合作能力)是 在实践中发展提高的,
教师无论怎样“说”“讲”“谈”, 都
不能代替学生自己
的亲身实践。再说,实际活动能力有个培养的过程,实践了就是学习
了,没必要
为没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犯愁。
但是,盲目地实践总会多走弯路,收效不大。应当加强对实践活动的指导。这是
一个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多动动脑筋。这里提几点建议: 先说教师的引导作用。
1
、综合性学习应当有明确的目的。 教师设立活动目的时,
既应考虑教材的要求, 也应考
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
例
] P40
2
、教师应当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典型,以典型带动全体。
“典型”可以是正面的, 也可以是负面的; 可以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 也可
以是语
言方面的,创意方面的。
3
、学生参与评价,教师也应予以指导。
比如,学生不明确评什么,有的评表演,有的评某个同学,有的评语言,目标散
乱,这与
前面说的目标不明确的问题是相关的。还比如,各组评价尺度不同,摆
在一起,评价结果
就很不公平,长此以往,大家只好不看重评价,评价的激励作
用就会随之丧失。另外,对
评价时笑话别人,用质问的语气等问题,教师也不能 视而不见。
综合性学习的活动组织。 课堂要组织得好, 非得改变“平推”的模式不可。 这里
说的
“平”是指“水平”的平。
有放有收
学生是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的,
综合性学习一定要敢于放手, 老师要勇敢地退到幕
后,放
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去研究,去总结经验教训。教师过多的评
头品足、指手画
脚,反而会使学生畏首畏尾,缩手缩脚。但这也不是说放得越开
越好,不时见到有的综合
性学习放得一点边际都不着了,与语文学习搭不上界;
或者光是学生行动、行动,原地踏
步地行动,教师在一旁无所作为,一节课甚至
几节课下来,学生也收获不大。所以不但要
能放得开, 还要能收得拢。该放时放, 该收时收。
有点有面 要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 一个小组汇报完, 用比较充裕的时间引导大家讨论
(评 价),分析这个小组的优点缺点及改进的办法,使大家明确该明确的问题,使大
家知
道该避免哪些问题,使大家知道怎么做会更好,然后再分组准备、汇报。
有纵有横
有比较才有鉴别。 可以让两三个小组先汇报, 大家比较他们的汇报各自有什么
优
缺点(评价横向学习),然后各组分头再做。从整个课堂看,学生的能力有纵向 发展的
轨迹可循。
有同有异
各组相同角色的学生相互切磋学习, 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这几种组织形
式应该
根据实际需要互相交错进行。
问:为了提高综合性学习的实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①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不可包办代替
我们有的老师,包括家长,总想一蹴而就,马到成功,无奈学生能力不逮,于是
替学生出
主意, 想办法,准备材料,事无巨细,把每一个环节都安排得十分妥贴,
结果呢,由于教
师家长越俎代庖, 学生实际上已经不再是学习的主人, 不但没有
受到锻炼,得到提高,
反而失去了参与的兴趣。
还有的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停留在口头上,发现学生的问题后,讲很多的道理。
其实,学
生的大半问题, 不是懂不懂道理的认识问题, 而是缺少实践磨练的问题。
为了提高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时答案明明摆在哪里, 我们还须故意让学生自
己去讨论,研究,琢
磨;有时办法很简单,我们却故意不点破,而让学生自己去
碰钉子,摔跟头,自己去总结
经验教训。何故如此?因为我们知道,本领是练出
来的,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听来的。
② 简化程序,防止形式化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求效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能少费事就少费事,能少
费时就少
费时,能越过的环节就坚决地越过去。
语文课的最大魅力,还是在语言(包括书面语言——文字),靠另外的东西使学
生“爱
学”,只能奏效于一时,不能奏功于永远。游戏多,教具多,奖品多,有
时会喧宾夺主,
适得其反。形式大于内容,就难免形式化,费时费力效果低。
③
就地取材,开发校本资源 教材设计的综合性学习,只起到创设情境的作用
各校各班如
何开展学习活动,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比如“方寸世
界”单元,没有贵
重的纪念邮票、特种邮票没关系,最寻常的普通邮票(现买都
行)上面也有许多文化;
开不成邮票展览会没关系,放大一两枚普通邮票,请学
生发现上面的信息也会很有趣。
客观条件不是决定的因素,再说,没有条件也可 以创造条件。
以上是我们对四年级上册教材所做的一些说明, 难免挂一漏万,更多的问题有待
广大教
师和教研员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创造性的处理。 欢迎随时和我们联系,并对
教材提出宝贵
的批评和修改建议。
北师大小学语文编写组
北师大出版社 分享:
喜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