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6课 蝙蝠和雷达教案(新教材)

绝世美人儿
950次浏览
2020年12月28日 06:3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金茂大厦自助餐-薄荷日记

2020年12月28日发(作者:司徒福)


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6课 蝙蝠和雷达教案(新教材)
教学目标
1.弄清飞机夜里安全飞行与蝙蝠飞行的联系。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2.练习给课文分段,学习归纳段落大意。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反复”、“证明”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弄清人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才能够让飞机也在夜里安全飞行的。
2.练习归纳段 落大意。教学难点飞机夜行用雷达探路与蝙蝠夜行用嘴和耳朵探路之间
的类似之处。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三)练习用“反复”、“证明”造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生字新词。
(二)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三)联系实际用“反复”、“证明”造句。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引发读兴。
教师板书“蝙蝠”请学生介绍有关蝙蝠的知识。 < br>蝙蝠是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有黑褐色细毛,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
夜间在空中飞 翔,吃蚊、蛾等昆虫。视力很弱,靠本身发生的超声波引导飞行。休息时用爪
倒挂在屋檐下或树下,冬季 在隐藏的地方冬眠。
有条件教师可放一两分钟蝙蝠的录相,也可打出投影。
老师再板书雷达。请学生介绍有关雷达的知识。这方面学生知道得较少,教师也可介
绍。 雷达是利用极短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雷达可用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
小等,雷达在使 用上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它广泛应用在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
方面。
教师在“蝙 蝠”和“雷达”之间加上一个“和”指名读课题并提问:看到这个课题你


们有什么问题可 提吗?
学生会说出: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仪器,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借此
激 发学生的读书的兴趣。我们学习课文就明白了。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自学生字。
1.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读音情况。
注意蝙、撞的读音。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11个生字,教师引导学生用填表法分析字形结构练习。
打出投影或出示小黑板
按要求给生字分类
3.讨论记字方法。
例:钟、辟、超,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碍、塞、摹,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
4.用形近字组词的方法来做巩固练习。
教师可出示投影或小黑板。
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竖( )即( )得( )起( )
坚( )既( )碍( )超( )
塞( )摹( )辟( )彰( )
赛( )暮( )避( )障( )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例:横七竖八——形容纵横杂乱。联系上下 文,横七竖八本课指科学家在做试验的房
间里拉的绳子很多。
3.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本课指眼光尖锐。
摹仿: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本课指科学家根据蝙蝠探路的原理发明了雷达。
反复:①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②颠过来倒过去。③重复的情况。
找出课文中带有“反复” 的句子读一读。“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
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看一看应选哪种解释?
证明:①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
②证明书和证明信。
同样从文中找出带有“证明”的句子,读一读,看看选哪种解释。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 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


路的。”应选①。
(四)造句练习。
根据“证明”、“反复”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造两个句子。
例:
反复——经过反复思考和计算,小明终于做出了这道题。
证明——看到蚂蚁搬 家,小明说要下雨了,果然,一会儿豆大的雨点落了下来,证明
小明说得对。
(五)自由读课文。要求流畅、读准字音。
(六)作业。
1.写生字新词。
2.造句。
3.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弄清蝙蝠夜间飞行靠的是嘴耳配合。
二、教学重点
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由预习导入新课:
人类的许多创造发明,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善于夜间飞行的 蝙蝠,给人们什
么启示呢?读课文,想想蝙蝠夜间飞行靠的是什么,飞机夜航靠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 系?
(二)读讲课文。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什么?
(这一自然段描述一架飞机在夜航。)
教师要抓住“夜航”这个词激发学生质疑——为什么飞机能在黑夜间安全飞行?
2.再让学生 带着这个疑问继续看书,看看书中有这样的问话吗?有回答的话吗?学生
通过阅读找到“在漆黑的夜里, 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
启示。”
3.再让学生把这句问话和答话合成一句话。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能够安全飞行,是因为人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4.让学生考虑:哪个词最重要?老师板书“启示”。
5.课文第1、2自然段主要说什么?
(飞机夜航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6.教师提示学生:你觉得下面的课文应告诉我们什么呢?
讨论后归纳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的?
7.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科学家探索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
学生思考后,4人一小组讨论得出:课文第四至第6自然段写了这个内容。
8.指名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写的什么内容?
(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引起了科学家的思考。)
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划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夜间 飞行能捕捉极小的飞虫,从来不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
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地避开。
指导朗读有关句子,读出蝙蝠夜行的高超本领。
9.这些引起了科学家怎样的思考?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如:科学家想是不是蝙蝠的眼睛非常敏锐,在漆黑的夜里能看
清楚所有的东西? ……
10.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指导朗读,读出疑问的语气。
11.为了弄清楚,科学家们 做了三次试验,每次试验的目的是什么?用了什么方法?结
果怎样?
教师让学生4人一小组一 起讨论学习第四、五两个自然段。事先每组发一张表,讨论
后集体填表。
第一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眼睛。
方法: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 许多铃铛。把蝙蝠的眼睛
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结果:铃铛一个也没响。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眼睛无关。
第二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耳朵。
方法: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蝙蝠就像没头苍绳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耳朵有关。
第三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嘴。
方法: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同试验二。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嘴有关。
12.汇报填表情况。
13.科学 家从三次不同的试验中证明了什么?齐读: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
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
14.投影:“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来探路的。”这个结论与
书 上的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科学?引导学生联系两次试验去思考,丢掉“配合”不科学,
因为第二次和第 三次两次试验,分别塞住耳朵,封住嘴,也就是说单独将嘴或耳朵露在外面,
但蝙蝠都失去了暗中探路的 本领,这说明探路时靠的是这两样器官同时发挥作用,所以课文
上用上“配合”是科学的。
(三)指导朗读第4、5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弄清飞机夜里安全飞行与蝙蝠飞行的联系。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二)练习给课文分段,学习归纳段落大意。
(三)朗读课文。
(四)总结全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弄清飞机夜里安全飞行与蝙蝠飞行的联系。
(二)练习给课文分段,学习归纳段落大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br>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蝙蝠夜行探路靠的是嘴耳配合,那么蝙蝠到底口耳
是怎样配合的 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讲读课文。
1.指名读第6自然段,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蝙 蝠是怎样口耳配合起来夜行探路的。先
给同桌同学说再给全班同学说。
学生说时,老师要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2.检查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了。教师可提问,用自己 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捕捉小飞虫的?
或蝙蝠是怎样避开极细的电线的?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 、探索科学的精神。教师可提出思考题:从哪些词中你可以看出
科学家揭示出蝙蝠夜行的秘密是要付出艰 苦的努力的?
引导学生细细地体会“反复研究”一词。“反复研究”就是:一遍又一遍地研究。
4.你们能想象出科学家是怎样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研究的吗?
5.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得出小 结:任何一项科学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都是科学家


们反复研究,经过无数次失败,无 数次地总结经验教训。无数次地再试验才得来的,只有不
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人才能够摘下科 学王冠上的一颗颗闪闪发光的宝珠。
6.老师读第6自然段第一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 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
秘密。全体同学齐读后三句: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 声波,
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
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7.科学家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夜行探路的秘密。科学家从这个秘密中得到了什么启
示呢?
4人一组讨论,试着画出示意图。指三或四个组的代表在黑板上板演并加以说明。
8.看第6自然段,蝙蝠是怎么探路的?与飞机比较,然后画出示意图。
9.完成课后思考练习2。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飞机上的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超声波。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10.指名说出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为什么?
(雷达探路的道理是从 蝙蝠夜行探路的道理得来的,所以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
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11.指导朗读第7自然段。
(三)指导分段,练习归纳段落大意。
1.指导分段:
仔细看每个自然段,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说的是一个具体的意思?(小组讨 论)在
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全文可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第1、第2自然段;
第二段:第3至第6自然段;
第三段:第7自然段。
2.指导归纳第二段段意,完成思考练习3。
把课文分成三段,在下面的内容中选择第二段的段意,用“√”表示。
(1)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
(2)科学家通过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 < br>(3)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
配合起来探 路的。
(选择(3),因为(3)准确、全面、正确。)
4.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学习了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许多科学技术都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创造出来的。)
5.你知道人们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还发明创造过什么?
6.激发兴趣。
同学们 ,希望你们从更多的生物中,得到更多的启示,有更多的发明创造,希望你们
像一只只雄鹰展翅飞翔在科 学的蓝天上,未来的科学家就在我们中间。
7.带着情感齐读全文。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6课 蝙蝠和雷达教案教学设计(新教材)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科普知识短文,主要讲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
的秘密,经过反复实验和研究,证明蝙蝠夜间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
行是从蝙蝠 身上得到的启示。文章的脉络非常清晰,是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思路去写的。而且,本 篇课文文字浅显易懂。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
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同时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因此,
我在教学中删繁就简,将教学目标定位为读懂课文 内容,弄明白雷达和蝙蝠之间的关系即可。
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 课题质疑,引发探究。
古人云:学贵有疑,有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在课堂开始,我出示 了蝙蝠的
图片和雷达的图片,并请学生说说自己对蝙蝠和雷达的了解。学生课前已经预习,很快便说出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而雷达是人类发明的探测仪器,学生答后我再质疑:一个是动物,
一个是科 技产品,课题用“和”字连接是为什么呢?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有疑是探究
学习的开始,一下子学 生的的学习情绪被调动起来,将学生的学习思维置于一定的情景中,
学生乐于参与,兴趣浓厚,也激发学 生的探究心理,继而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关于描写蝙蝠
和雷达的句子,为概括全文内容做铺垫。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在课前,我加强了预习指导,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中, 我设计同桌合作探究,
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在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 ,我又指
几名名上台分别介绍三个试验过程,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勇于展现自我。通过活动,学生在玩中学,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雷达探路方法,而且使学生得到了主动和谐全
面的发展 。


nba总决赛赛程-冬至节


清蒸鲈鱼正宗做法-妇女节放假通知


如何阅读一本书-盛夏的果实莫文蔚


怎么煮绿豆汤-商鞅变法的内容


美国丽人-月圆人团圆


幸福最-创业企划书


胆怯的反义词-时间表示


清炖牛肉的做法-情人节的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