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

巡山小妖精
542次浏览
2020年12月28日 07:5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胡萝卜饺子馅的做法-长篇小说排行榜

2020年12月28日发(作者:牛希济)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
容介绍
丽 人民教育 中华 市教育局教研室
2013年秋季开学,二年级学生将使用由人民教育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 二年级
上册》(以下简称义务教材)。为方便教师教学,本文将在下面对本册教材进行简要地介绍。
一、教学容
这册教材共包括9个单元的容和一个“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具体如下。
(1)长度单位;
(2)100以的加法和减法(二);
(3)角的初步认识;
(4)表乘法(一);
(5)观察物体(一);
(6)表乘法(二);
(7)认识时间;
(8)数学广角——搭配(一);
(9)总复习。
在第六单元和第七单元之间编排了“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量一量,比一比”。
总体上来说 ,上述9个单元中的“100以的加法和减法(二)”和两个“表乘法”单元是
本册教科书的教学重点。 因为这两部分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计算必须达到
正确、迅速,它们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 基本技能之一。同时,这三个单元的知识在生活中又
会经常用到,基于此,这三个单元分别编排了解决问 题的例题,使计算教学与问题解决有机
地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是“量与计量”方面的容。其中“长度
单位”单元安排的是厘米、米和线段的认识,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操作及自主探究,理解使用
统一长度单位 进行测量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及线
段的长度,并会画出指定长 度的线段。同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积累相关的经验,巩固
所建立的厘米和米的表象。“认识时间” 单元安排的是时间单位“分”的认识,让学生通过操
作、观察等活动感受时和分的关系,并在了解时间顺 序的基础上,通过推理解决生活中关于
时间的问题。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和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一)”是“图形与几何”方面的容。
“角的初步认识”单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初步 认识角和直角、锐角、钝角,学会
画角;“观察物体”单元要求学生能辨认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 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
观念。同时,两个单元中都安排了问题解决的容,通过操作进一步了解直角、锐角 、钝角之
间的关系;通过观察问题,加强学生的逆向思考的过程。
从二年级开始,教材增加了 “数学广角”单元,向学生系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具
体到本册教科书,安排的是简单的排列和组合 问题,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
了解发现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
思考问题的意识及观察、分析、推理以及恰当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本册教科书编排了一个数学实践活动——量一量,比
一比。其 目的是通过测量熟悉事物的长度、高度等活动及表述一些事物的长度、高度等教学
容,加深学生对厘米和 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高度的方法,同时形成对所测
对象的清晰的表象,为以后估计、认 识其他物品的长度提供更多的参考标准。更为重要的一
点是使学生体会测量的实质,能选择合适的标准( “单位”),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表示物品的长
度或高度,增强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同时初步培养 学生的估测能力、长度观念和数
感。



二、教学容的变动
(1)认识时间单位“分”的容,由一年级下册移到了二年级上册,同时降低了教学要
求。
(2)原来本册的统计知识后移,只在每个年级的下册安排。
(3)角的初步认识中,在认识 直角之后,继续认识锐角和钝角(从二年级下册移来),
方便学生从分类的角度认识角。
(4 )100以的加、减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部分,增加了有小括号的算式和竖
式的写法的例题。
(5)表乘法(一)单元,教学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时,将实验教材中的“因数”
改为“乘 数”;增加了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倍”的认识及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容后移,学完
乘、除法后进行集中 编排。
(6)轴对称图形等容后移至二年级下册,镜面对称的容则删掉了。
(7)在表乘法(二)单元中渗透了“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但不归纳关系式。
(8)数学广角单元只编排了简单的排列和组合问题,简单的推理后移至二年级下册。
(9) 每个单元的问题解决的容基本上都是全新的容,本册共编排了10个问题解决的例
题,进一步在明确解决 问题步骤的基础上,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发现
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积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活动经验。
(10)加强了估量或估计意识的培养,并重在“ 标准”表象的建立、估计方法的渗透以
及对估计结果的调整。估算的容移至二年级下册,作为整套教材估 算教学的起点。
三、教材编排的特点
本册教材是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以下简称《课标(2011)》的基
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容为依据,总结了现行《义务教育课程 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二年级
上册》(以下简称实验教材)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这次修订,力求 使教材的结构更为科
学合理,更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 验,反
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丰富的知识。
1.教学容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教学要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 之一。因此,让学生经历
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知道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 出的,一个
概念、法则是怎样得出的,仍然是义务教材最基本的编写原则。
例如,第二单元1 00以的加法和减法(二)中关于竖式计算方法的教学:从例1摆小
棒开始,以单根的小棒和单根的小棒 放在一起使学生明确竖式计算中中个位和个位对齐的道
理;例2摆小棒时,以整捆的小棒和整捆的小棒放 在一起、单根的小棒和单根的小棒放在一
起,继续使学生明确在竖式计算中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并使学 生初步感受“用竖式计算时
应从个位加起”;在上述基础上,例3以摆小棒的形式使学生明确在进位加法 中“个位相加满
十,向十位进1”的道理,同时进一步明确竖式计算从个位开始加起的道理,即“因为十 位
可能会有进位,所以竖式计算从个位加起比较方便”。像这样,3个例题循序渐进,使学生结
合具体问题、逐步地理解竖式的写法、竖式计算的算理与算法,并通过适当概括性的文字表
述用竖式计算 的方法,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数学上的提升,进而为运算能力
的形成作好铺垫。
2.注重数学思维,大力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具体来说,教材中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主要体 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结合各单元所学
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二是专门设置数学广角单元,提供一些简单的 数学化的问题,以操作、
直观等手段系统地进行一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例如,第一单元长 度单位的认识中,教材结合厘米的认识,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
长度、在尺上找出1厘米、介绍表示 厘米的符号等,就渗透了抽象的思想,体现了测量的本
质。第二单元中对竖式计算的方法进行概括、总结 ,第三单元中以直角为标准认识锐角、钝
角,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容中,都体现了对相关数学思想方法的 渗透。数学广角单元则通过
活动,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的方法。如此这些,都体现了对数学思想方法 渗透的重视。



3.进一步落实“四能”目标,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应用意识
这一点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
(1)进一步以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为基础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每个单元都安排了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步积累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
(3)解决问题 的安排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如增加了连续两问的一步问题,为解决
两步的问题作好铺垫;
(4)渗透了“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关系,为后面正式教学积累基本经验;
(5)继续丰 富学生常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如画图、列表、计算等,在尊重学生
个性的基础上体现多样化的解 决问题的方法,并体会各种方法的特点。
概括来说,全册教材共编排了10个解决问题的例题,具体如下。
第一单元,第7页例8: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
第二单元,第24~25页 例4:(1)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了3面,二班
得了多少面?(2)一班得了12面 小红旗,三班比一班少得
了4面,三班得了多少面?
第32页例5: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 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男生有多少
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第三单元,第42页例6: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
第四单元,第63页例7:比较下面两道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
(1) 有4排桌子,每排5,一共有多少?
(2) 有两排桌子,一排5,另一排4,一共有多少?
第五单元,第69页例3:看到的一个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是我们
学过的,它可 能是什么?
第六单元,第78页例3:一个文具盒8元,买3个文具盒多少钱?
第84页例5:二(1)班准备租车参观科技馆。有2名老师和30名学生,租
下面的客车,坐得下吗?




第七单元,第P92页例3:



















四、课时建议
单元
第一单元
名称
长度单位
建议课时数
5课时
14课时
第二单元 100以的加法和减法(二) (加法4课时,减法5课时,连加连
减4课时,整理复习1课时)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4课时
14课时
第四单元 表乘法(一)
(认识3课时,5的口诀2课时,2~ 4
的口诀3课时,乘加1课时,6的口
诀4课时,整理复习1课时)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一) 3课时
10课时
第六单元 表乘法(二) (7的口诀3课时,8的口诀3课时,
9的口诀3课时,整理复习1课时)
实践活动
第七单元
第八单元
第九单元
量一量,比一比
认识时间
数学广角——搭配(一)
总复习
1课时
3课时
2课时
4课时
五、各单元教材分析
(一)长度单位
1.容与结构
本 单元教学长度单位及线段的相关知识,主要是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
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 ,初步认识线段。具体编排结构如下图。

例1 统一长度的必要性
例2、例3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长度单位 例4、例5 认识米 1米=100厘米
例6、例7 认识线段 画线段
例8 解决问题
2.具体教材分析
(1)例1,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例1首先从历史的 角度,介绍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并
呈现了用手臂(一庹)、用拃、用 脚量某一物体的长度的图片,渗透了测量的本质:用“单位”
去“量”。



然后让学生用“拃”作“单位”,体会测量的过程,并通过学生和老师同样用 拃量同样长
度的课桌,所得的测量结果却不一样的活动,使学生体会:虽然都用“拃”作单位来量,但< br>由于不同人一拃的长度不同,即测量的“单位”不同,所得到的结果肯定不同,进而使学生
感受到 统一长度单位是非常必要的。
(2)例2,介绍测量长度的工具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
承接例1,例2首先介绍现在人们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同事说明尺子上的“厘米”
就是一个统一 的长度单位。再以手势在实大的尺子图上比画出1厘米的长度,既可以让学生
认识了尺子及尺子上统一的 长度单位“厘米”,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方
便学生理解以及形成完整的认识,教材 紧接着给出了表示“厘米”的符号“cm”,但只要求学
生了解,不要求学生运用。
在认识厘 米之后,教材让学生寻找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并以图片的方式给出了一
些学生常见的物体的例子: 食指宽、田字格宽、图钉长等大约都是1厘米,以此帮助学生巩
固1厘米的长度表象,同时为后面的估量 提供一些常见的标准。
最后教材通过文字说明厘米的作用: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为学生
初步学会选用合适的单位进行测量或者判断、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作了知识上的准备。
(3)例3,用厘米量。
例3教学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材以用尺子量纸条长度的直观图 示直观地展示了量
的方法,并通过小精灵的话进行了具体说明:把尺的刻度0对准要测量的纸条的左端, 再看
纸条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同时图示中还暗含着用尺子进行测量另一个关键点,即尺
子和被测物体的位置关系问题。“做一做”用于对学生测量方法的巩固。
(4)例4,认识米,从米量。
在前面知识的基础上,例4呈现了学生用厘米量黑板长度的活 动图,由于学生知道厘米
用来量比较短的物体,在活动中自然用厘米尺量比较麻烦,从而引出米尺,使学 生感悟到: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这样测量时就比较方便。同时,教材给出了表示米< br>的符号“m”,同样只要求学生了解,并不要求学生运用。
在认识长度单位“米”之后,为了帮 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要求学生借助米尺看
看1米实际有多长,并给出了学生活动的情境图:学生 一庹的长度大约是1米,1米大约在
自己身高的什么位置。由此,既帮助学生建立了1米的长度表象,又 可以为学生估量物体的
长度提供一些常见的标准,可谓一举两得。
(5)例5,米和厘米的关系。
由于米尺是标准的测量工具,其上自然能清楚地体现出米和厘 米之间的关系。教材充分
利用米尺这一天然的教具,向学生直观地呈现米和厘米的关系,即1米里有10 0个1厘米, 1
米=100厘米。“做一做”其实是让学生用米量的容,需要学生将用厘米尺量物体的 方法迁移
到用米尺量上来,同时继续渗透测量的本质或基本思想。
(6)例6,认识线段。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线段,教材分为三
个层次进 行编排:首先,采用最为典型的实例——拉紧的一段线——为例,以直观、描述的
方式使学生初步感受什 么是线段;再通过学生熟悉的实物继续丰富线段的实例:黑板边、桌
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并让学 生仿照此寻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让学
生体验由生活中的实物中抽取出线段的过程,丰富 学生的基本经验;在如此丰富的实例的基
础上,教材抽象出了3条长短不同的线段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明 确:线段可以有长、有短,
位置可以是横的、竖的、斜的,但它们共同的、本质的特点是直的、可以量出 长度(有两个
端点)。教材对此进行了文字说明,并通过测量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巩固学生对线段的 认
识。
“做一做”第2题,通过趣味性的练习巩固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并复习三角形的知识,
同时渗透“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知识。
(7)例7,画线段。
例7教学用尺子画出给定长度(限整厘米)的线段方法。教材同样用直观图示的方式,



通过小精灵的话说明画线段的方法:从尺的刻度0开始画起,画几厘米长的线 段就画到尺子
几厘米的地方为止。
(8)例8,解决问题。
针对学生在学习长度单 位中的难点问题,教材编排了例8的解决问题,让学生判断一根
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其实 质可以归结为选用合适的单位进行测量,目的在于巩
固学生初步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进而培养学 生对长度单位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
在具体编排上,教材继续体现了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其中,在分 析与解答环节,特别突
出了判断(估测)的方法,即运用自己熟知的一定长度作标准(如一拃的长度、身 高等)去
比或量,教材呈现了两种方法:其一是在1厘米的长度表象的基础上以熟悉的一拃的长度笔画出13厘米的长度,进而加以判断;其二是以小学生的身高为标准进行判断,并以图片的形
式直观 地呈现出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才和旗杆一样高。这样编排,使得教材既有对判断
方法上的引领,又 有测量思想的渗透,同时还以直观的方式描述了旗杆13米的高度到底有多
高,进而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当然,实际教学中,学生采用的判断方法可能不止这两种,
不管哪种,只要学生的方法合理、能够有效 地解决问题即可。在回顾与反思环节,教材又以
学生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作标准,回到情境中对解答的结论 进行检验。可见,例题中突出了对
标准的选择,进而重在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9)练习。
本单元的练习,重在长度观念的建立和估测的容,以及通过直观感悟线段的特点。其中< br>第2、3、5题要学生直接测量物体的长度,使学生积累一些常见的物体的基本长度数据,为
估量 作好准备;第1、6、9题要求学生先估测,再进行测量,重在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此
外,第6题还通 过让学生初步感受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为后面的教学作了准备;第7
题是以心理学上的错觉为基础 的趣味练习题,重在使学生明确,比较线段的长短不能单靠眼
睛看,而是要通过实际测量加以判断;第8 题是针对学生学习难点的练习,重在巩固学生形
成的长度单位的表象,以及对所学长度单位的运用;第4 、9题还渗透了估量的方法,而不是
让学生胡乱估计;第10题重在测量方法的拓展(不从0刻度开始量 ),使学生初步体会测量
的本质;第11题是充满趣味性的综合题,既巩固测量的方法,又可以培养学生 发现问题、提
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中应多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活动及相互交流中学习知识。
(2)教学中 注意充分利用有趣的素材、身边熟悉的实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
多动手操作、多动脑思考、多 动口表述。
(3)充分利用厘米尺、米尺这一天然的教具,以及教师、学生的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 br>度观念。
(4)本单元主要是认识厘米和米,会量、画线段,教学时应注意把握教学目标,不要 提
高教学要求,如,只让学生了解米和厘米的符号,而不要求运用等。
(二)100以的加法和减法(二)
1.容与结构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 位数的笔算。这部分容是在学生学会口算两位数加、减
两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编排的。这部分容, 既是对已经学过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
整十数的巩固和应用,又是学习多位数加、减法的基础,具有承 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这部
分容学习的好坏,将对以后计算的正确性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影响。
从容上来说,本单元的计算是教学的重点,其中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
两位数的退位减 法是教学的难点。
从教材的具体编排上来说,本单元按知识之间的在联系分三个小节与一个整理和复习 ,
分别是:加法;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整理和复习。具体结构如下。




例1、例2 不进位加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

例3 进位加法


例1 不退位减法

两位数减两位数

例2、例3 退位减法

例4 解决问题(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
100以加法和减法(二)
例1 连加


例2 连减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例3 加减混合


例4 带小括号

例5 解决问题(连续两问)

整理和复习
2.具体教材分析

(1)加法。
两位数加两 位数的编排,分散了算理和算法的要点,并且在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算理的
基础上,以文字的形式、分3 个例题逐步归纳出了计算的方法。
例1安排的是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重点解决竖式 的写法问题(个位和
个位对齐)。从情境图中引出算式“35+2= ”后,教材呈现了两种算法 :一种是口算;一
种是用竖式笔算。其中口算是学生熟悉的旧知,教材没有具体呈现,重点呈现的是第二 种算
法。在编排上,第二种算法与小棒图对照呈现:单根的小棒与单根的小棒上下对齐、合在一
起,体现在竖式中就是写竖式时应该个位与个位对齐、个位与个位相加,并以虚线框的形式
说明计算的中 间过程可以省略。这样编排,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口算的要求为理解笔算
的算理和算法作好了准备; 二是通过小棒图清晰地呈现了竖式的写法(个位与个位对齐)及
竖式计算的过程(从个位算起,个位的5 加2等于7,写在个位上;十位上的3落下来,3个
十与7个一合起来就是37);三是沟通了口算和笔 算的联系,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计算方法的
多样性,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例2教学两 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重在解决用竖式笔算时“相同数数位要对齐”的
问题,其概括性比例2更深入 一步,涵盖了例1的“个位与个位对齐”和例2的“十位与十
位对齐”。教材具体的编排思路与例1类似 ,从算法的角度来讲,重在与小棒图相对照,呈现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竖式的写法(十位和十位 对齐,进而提升到相同数位对齐)及
竖式计算的过程(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5加2等于7写在个位上; 十位上的3加3等于6 写
在十位上,十位上的6与个位上的7合起来是67),并通过小精灵的话使学 生初步体会列竖
式计算的计算顺序。教材从例1到例2渗透的都是从个位加起的计算顺序,但并没有特别 加
以强调。这是因为,我们在用竖式计算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时,其实从哪一位加起都是可以
的 ,但遇到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竖式时,如果再从十位加起,就容易产生错误,为减少学生的
错误,才规定“ 从个位加起”。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在这里作了伏笔,便于学生在例3过与
例1、例2的对比体会“从 个位加起”的好处。因此,如果有的学生在例1、例2的学习中提
出从十位加起也是允许的。
例3编排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重点在于解决个位相加满十向进位的问题,以
及笔算进位加法的 计算过程。其编排方式与例1、例2相同,结合小棒图有序而直观地呈现
了“35+37”的竖式计算过 程,并重点突出个位5加7得12向十位进“1”的道理(单根的



与单根的合在一起,而单根的合在一起是12根,满十根又捆成1捆,放在整捆的下面,单根
的还有2根 ;3捆整捆的与3捆整捆的合在一起,再加上新捆成的1捆,合起来是7捆;再
将7捆整捆的与2根单根 的合起来是72根小棒)、得数的个位上如何写、进位的“1”在竖式
中的写法以及十位上如何计算(先 算个位上的5加7等于12,向十位进1,写在十位数的右
下角,个位上写2;再算十位上的3加3再加 进位进上来的1,等于7,写在十位上;十位上
的7与个位上的2合起来是72)的问题,同时也应注意 让学生体会从个位加起的好处,使学
生逐步学会并习惯列竖式时应从个位开始加起。
教学完例 3后,应注意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完整地说一说用竖式笔算两
位数的加法应如何计算,并 适当加以总结概括: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
十向十位进1。在编排上,教材并没有完 整地呈现这些概括性的文字,也没有出示加法法则
的名称,其目的是要求教师重在结合具体例子使学生理 解算理,注重学生对两位数加法笔算
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而不是让学生 对概括性的文字死记硬
背。
3个例题的“做一做”都增强了针对性的专项练习。其中,例1 、例2的“做一做”重在
解决竖式的写法;例3的“做一做”更注重竖式计算中个位的写法(进位问题) ,并且3道题
体现了3种不同类型进位问题:第一小题是与例类似的进位问题,第二小题是个位相加得1 0
的进位问题,第三小题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问题。
第15页练习二的第6题也是针对性 的专项练习,通过让学生确定两位数加法和的十位上
的数字,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培养学生全面思考的习 惯,提醒学生在进行加法计算时,确定
得数的十位上的数时要注意加上进位进上来的“1”;二是培养学 生灵活运算的能力,可在计
算前先判断计算中有无进位,进而选用合适的计算策略进行计算。
(2)减法。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编排思路大致与加法的编排思路一致,只是由于竖式的写法问 题已经
在加法中解决了,减法中就没有再编排两位数减一位数的不退位减。这样,减法部分包括两
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例1)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例2、例3)两部分容。
例1教学两位 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重在理解列竖式笔算减法的算理及竖式的写法
和计算过程。教材同样从情境中 引出具有简单数量关系的问题,让学生列式并用竖式进行计
算。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至此为止,学生只学 过非正式的统计表(一年级下册),正式的统计
表的知识到二年级下册才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时 需引导学生理解例1的统计表中数
据的含义,再进行下面正式教学容的教学。在计算方法的呈现上,由于 学生已经有了口算两
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知识基础,又刚刚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因此,教 材重在
让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由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类推出两位数减两位数不
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并进行初步地归纳,教材对此以“列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的问题
加以体现。 这里还需要提出的是,为了使学生更直观、更清晰地理解算理,在不退位减法中,
教材用带数位的圆片图 代替了小棒图,以划掉的方式清晰地表示减法,为学生理解竖式计算
的算理及算法提供了直观的支撑。
例2编排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重点解决退位的问题及竖式计算减法从哪一位
减起的问 题。此例题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应引起充分的注意。在编排上,教
材在学生列出竖式后, 以小精灵的问题“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引起学生的认知
冲突,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紧接着, 教材仍以小棒图与竖式计算过程相对照的方式,清楚地
呈现了当个位不够减时如何退位的方法,使学生直 观地理解“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
—1根减6根不够减,要拆1捆,就是11根减6根。整捆的 还剩下4捆,去掉3捆剩1捆。
1捆和5根合起来就是15根。体现在竖式的写法上,就是51中个位上 的1减36中个位上的
6不够减,从被减数十位上的5退(借)1,在5上点个退(借)位点,表示5退 (借)走1
还剩4,用红色数字表示,退(借)来的1是1个十,也就是10个一,再与个位的1合起来
是11,用红色数字表示。用11减6得5,个位上写5。十位上要算4减3得1,所以51-36=1 5,
竖式上的红色“4”“11”是表示记在心里的,熟练后可以不写。最后,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想< br>一想:从十位减起方便吗?”使学生明白从个位算起的道理。


例3教学被减数的个位是“0”的退位减法,这是退位减法中的一种特殊情况,也是学生
计算中容易 出错的地方,因此,教材单独编排了例题进行教学。在编排上,教材直接给出算
式“50-24”并让学 生列竖式计算。由于有了前面退位减法计算的基础,教材只通过提示“从
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几减几”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启发学生自己解决计算上的问题。
与加法的教学一致,这里教学完例3后,也应 注意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完整地说
一说用竖式笔算两位数的减法应如何计算,并适当加以总结概括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
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再减。在编排上,教材并没有完整地呈现这些 概括性的文字,
也没有出示减法法则的名称,其目的是要求教师重在结合具体例子使学生理解算理,注重 学
生对两位数减法笔算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而不是让学生对
概 括性的文字死记硬背。
例1“做一做”的第2题,呈现了不退位减法中的两种特殊情况:得数个位是 0,得数十
位是0。重在使学生明确竖式的写法。第20页练习三的第5题是专项练习,重在让学生先判
断是否需要退位,以初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第12题的第(1)题复习了前面所学的“求
一 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解决问题的容,同时唤起学生的就有知识,为例4的教学作好铺
垫。
(3)解决问题一。
例4编排的是解决问题的容,所涉及的数量关系是求比一个数多(少)几 的数,重点呈
现了画图的策略,并使学生建立解决这类问题的数学模型。
从具体编排来说,教 材从学生观察二年级不同班所得的小红旗面数的统计图引入用加法
或减法计算的实际问题,继续呈现了解 决问题的三个步骤,让学生运用计算的知识去解决问
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解决问题的步骤方 面,重点是让学生通过画图分析、理解
数量关系,逐步抽象并列出算式,进而建立用加法或减法解决此类 问题的数学模型。由此,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简捷性,并为今后学习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作好铺垫。
具体到例4的两个小题,可以按如下思路教学。
第(1)题在“知道了什么?”环节,应 启发学生读懂文字题意,这里的情境图具有两个
作用:一是引入教学容的插图(因其没有相关的班级信息 ,每班得到的旗子的数量也不清楚);
二是为学生画图分析数量关系做了铺垫。“怎样解答?”环节,意 在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表示
并理解所获得的信息、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这里重在教学画图策略。当然 ,学生所采用
的方式可能是多样的,但不管怎样表示,教学的重点都是在于让学生真正理解“二班比一班
班多3面”的含义,即“比12面多3面”。这也是教材上所呈现的学生手画图清晰地表现出
的 容,即二班所得的小红旗的数量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与一班同样多的12面;另一部
分是比一班多 的3面。将这两部分合起来,就是二班所得的小红旗的面数。通过这样的理解
数量关系的过程,学生很自 然地就能建立起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用加法计算。“解答
正确吗?”环节,重在回到要解决的问 题中,看看所得答案是否符合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
而对结论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第(2) 题的编排思路与第(1)题一致,但教学时重点略有不同。这些不同具体如下。
在“知道了什么?”环节 ,重在让学生再次寻找并利用“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的信息;在
“怎样解答?”环节,重在让学生利 用知识的迁移画图并分析数量关系,即通过画图理解“三
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4面”的真正含义,即“比 12面少4面”。这一意义可以通过教材上学
生的手画图表现出来,即一班所得的小红旗的数量可以分为 两部分:一部分是与三班同样多
的部分;另一部分是三班比一班少的4面(或者是一班比三班多的4面) 。两部分的和是12
面,知道了与三班同样多的那部分就知道了三班所得的小红旗的面数,这样就与学生 已有的
减法模型建立起了练习,进而使学生建立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
(4)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编排100以加、减法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目的在于进 一步巩固所学的100以加、
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由于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学习过连加、连减和 加减混合运算的
运算顺序,这里着重解决的是需要用竖式计算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教材共安排 了
5个例题。



例1教学连加,重点在 于教学笔算连加竖式的简便写法。在具体编排上,教材通过学生
帮忙摘南瓜的情境引入(该情境与例2的 情境是连续的,算式也有关联,即例1中连加的和
是例2连减中的被减数),突出了连加在生活的实际应 用。为了便于学生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
教材先呈现的是用两个竖式分步计算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 生观察,在发现两个竖式联
系的的基础上教学连加竖式的两种简便写法,并在第二种简便写法中体现了使 竖式计算简便
的方法。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些连加运算的基础,教学时应注意促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
以便使重点教学容得到有效的落实。同时,使学生感悟到随着知识的积累和深化,可以逐步
形成 技能并加以提高,实现运算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例2教学连减,重在培养学生根据题目灵活选择计算方 法的能力。具体的编排思路和例
1是相似的,由问题引出算式并用两个竖式分步计算,同时说明能口算的 要口算,从而把口
算和笔算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教学时,可以在例1的基础上 让学
生通过知识的迁移学习例2的容,让学生自己探索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包括分步计算、口算
和笔算结合计算、用简便写法列竖式计算等。此外,教材下方还呈现了另一种解决问题的方
法,即先算一 共运走的个数,再算还剩有多少个。学生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在一年级下册
小括号知识的基础上列成一 个算式,但在教学时应注意对第二种方法应不作要求,学生列出
来应加以肯定,列不出来则不需要呈现, 这部分知识在二年级下册还会加以教学。
加减混合运算安排了例3、例4两个例题,其中例3重在教学 不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竖
式计算的简便写法,例4教学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并使学生明确其竖式计 算没有简便
写法。从编排上来说,例3的编排思路和例1、例2相似,在全面反映加减法混合运算计算< br>过程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自己写出竖式,并引导学生发现第二步计算中第一个加数是怎样来的,
进而 用简便写法写出竖式,;例4直接给出题目让学生探索竖式计算的方法,即先算小括号里
面的,再算小括 号外面的。
(5)解决问题二。
例5编排的是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的容,其中,解决连 续的第二问时需要将第一问
的答案作为已知信息来使用。这部分容是根据整个解决问题领域的重新设计, 在此次修订中
新增加的容,它可以为后面解决需要用两步解决的问题(有两个数学信息的需要两步解决的
问题)作了铺垫。教材仍然呈现了解答问题的三个步骤。其中“知道了什么?”环节重在使
学生 明确要解决的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男生有多少人?”第二个问题是“美术数兴
趣小组(男生和女 生)一共有多少人?”;同时明确两个数学信息:女生有14名,男生比女
生少5人”。“怎样解答?” 环节中,第一个问题是旧知,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数量
关系的分析解决问题较为容易。第二个问 题的解决是教学的重点,关键要教学两点:一是引
导学生理解“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的含义,即 就是求美术小组男生和女生合在一起
是多少人;二是要通过分析,会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或结论作为解决 第二个问题的信息。同
时还应注意,如果学生用“14-5+14=23(人)”解决第二个问题,也应 予以肯定,但不作为教
学要求。“解答正确吗?”环节,重在梳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先解决第一个 问题,再解
决第二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的结论是解决第二个问题的信息等。
(6)整理和复习。
整理和复习包括两个部分,第1题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全面归纳、整理笔算 加法和减法应
注意的问题,实现数学上的提升。第2题重在复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含带小括号的)
运算的计算顺序。
3.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100以两位数的加 减法,是旧知的延伸和拓展。因此,教学中应抓准新旧知识的在
联系,引导学生迁移类推,培养学生学会 学习,有利于学习方式的改变。
(2)充分利用情境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并
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策略与方法进行相应的梳理,养成反思的习惯,同时使学生充分感 受加、
减法计算和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注意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计算方 法多样化,是不束缚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从多样化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能力的培养,则离不开 对于计算过程和方法



的理解,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强调学生的“经历 ”与“感悟”,并逐步培养学生根据具体题目灵
活进行计算。
(4)教材结合具体的计算题目 ,以文字形式体现了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也在整理
和复习中体现了对计算法则的整理与概括,这是 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所必须的提升。但在教学
时应注意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只要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用 自己的语言描述即可,最重要
的还是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5)沟通口算和笔算的联系,笔 算是建立在口算的基础上。在计算中,凡是能口算的要
鼓励学生口算。
(6)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会与人合作交流。要多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
(三)角的初步认识
1.容与结构

主题图
例1,认识角及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例2,画角
角的初步认识 例3,认识直角
例4,画直角
例5,认识锐角、钝角
例6,解决问题
2.具体教材分析
主题图呈现了一幅校园生活图,在其中很多物体上都能找到角,如修剪花木 的剪子、教
师手中的三角板、钟表上的时针与分针的夹角等,为从生活中引出角提供了充分的素材。
例1主要是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特征。教材首先从三种实物中抽象出角(渗透锐角、
钝角 、直角),并通过其中一个角(锐角)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说明角的特征。教学时可引
导学生将另两个 角的各部分名称指出来或写出来,并可由此引导学生归纳什么是角,即由一
个顶点,引出两条边,就形成 了角。最后,再通过做角(做活动角、折角、比角)等操作活
动进一步感知角,体会用叠合法(重叠法) 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为例3用三角尺上的直角
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奠定了基础,同时使学生初步感知 角的大小只与两条边开的大小有关。
例2教学画角的方法。教材以文字配合直观图的方式呈现了画角的 方法和步骤,教学时,
教师可以先说明角的画法,并作出示,再让学生试画。先点一个点,再从这个点起 画一条笔
直的线,最后再从这个点起向另一个方向画一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了角。当然,也可以先让学生在例1的基础上试画,教师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再总结、示。具体采用哪种方法,要由
学生的具 体情况而定。
例3认识直角,其编排思路与例1相似,在观察国旗、椅子、双杠上的角的基础上,抽< br>象出直角图形,并用直角符号表示直角。进而说明每个三角尺上都有一个直角,同时说明用
三角尺 判断直角的方法,由于教材在这里没有用图或文字呈现判断的具体方法,教师要在教
学时让学生充分体会 ,并加以适当的概括和引导,使学生明确用叠合法来进行判断。最后,
通过直观图示的方式让学生用纸折 出一个直角,加深学生对直角的认识。
例4教学用三角尺上的直角画出直角的方法,同样以直观图的方 式清晰地呈现画的方法:
先画一个点作为角的顶点,从顶点出发画一条笔直的线,再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 边与所画的
线重合,三角尺上的顶点与所画的角的顶点重合,从所画的角的顶点出发沿着三角尺的另一< br>条直角边再画一条笔直的线,就画出了一个直角,最后再标上直角符号。当然学生还可以利
用方格 纸等画出直角,这在练习中有所渗透。
例5以直角的认识为基础,认识锐角和钝角。通过用三角尺上 的直角与数学书、队旗、
红领巾上的角的比较,使学生明确:数学书表面上的直角与三角尺上的角同样大 ,是直角,
直角都是相等的;队旗上的一个角比直角小,是锐角,并抽象出锐角图形,同时说明锐角的< br>特点——比直角小;红领巾上的一个角比直角大,是钝角,并抽象出钝角的图形,同时说明
钝角的 特点——比直角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一些角进行判断,如一个三角尺上有一个



直角,两个锐角,通过操作活动角判断属于锐角还是钝角等。
例6 是解决问题的容,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其目
的在于巩固学生对直角 、锐角、钝角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
能力。在具体编排上,教材仍然在体 现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的基础上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
略。具体到每个步骤来说,在“知道了什么?”环 节,重点在于学生让学生理解“一副三角
尺”的含义,尤其是理解一副三角尺都提供了哪些角。在“应该 怎样做?”环节,重在让学
生在对已知信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拼来解决。 其中左侧的男
孩是直接动手拼来解决的,右侧的女孩则利用锐角、直角、钝角之间的关系,制订了解决的
方案,即用直角和其他的锐角拼,得出的肯定是钝角,进而拼出钝角。在“拼出的是钝角吗?”
环节,要求学生对解决的方案进行验证,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看拼出的角是否是钝角,并对
问题的过程和 结论进行一个梳理。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左侧男孩拼出的第二个角不是钝角;
男孩拼出的第一个角和右 侧女孩拼出的所有的角构成了这个问题的所有答案,即45º和60
º, 45º和90º, 30º和90º, 60º和90º。
3.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通过多种活 动认识角,经历对角的感性认识过程,并以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
形成空间观念。
(2)注意 准确地把握教学要求。如,不给出角的严格的定义,只是通过直观及问题、画
法等对角的含义进行描述性 的说明;在用直角与锐角、钝角比较时及在画角时,不要求学生
严格地进行数学表述,只要学生理解、会 画即可。
(四)表乘法(一)
1.容与结构
表是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是 今后学习表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因此,
它是学生必须学好的基础知识。由于低年级学生思维的 发展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
渡的阶段,并且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特点,教材 在编排乘法的初步认识
时,注重借助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乘法运算的含义,体会乘法口诀的来源,在让学 生积累基
本的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其中,4、6的乘法口诀是教学的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
是让学 生认识并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与乘法的关系。






2.具体教材分析
(1)主题图。
主题图展示了游乐园和便利店的情境 ,它是对本单元所学习容的整体概括,为学习表乘
法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生动的情境不但可以调动学 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为学生学习乘法
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情境模型,使学生认识到同数连加的情境在生活中 是广泛存在的。这里需
要提出的是,修订教材在主题图中增加了非同数连加的素材,它即为乘加、乘减提 供了素材,
又可以通过与同数连加情境的对比,加深学生对乘法含义的认识。



(2)乘法的初步认识。
这部分容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 乘法运算的含义,使学生知道求相同数相加的
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并且体会到乘法是相同加数求和的简便 运算。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掌握
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认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教材编排了两道 例题。
例1重在理解乘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乘法算式,这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之一。与实
验教材相比,修订教材更突出而来乘法运算的含义,以“( )个( )”的形式加以体现。
在具 体编排上,例1从主题图中抽取了3幅图,并以文字形式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具体如下。
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 3+3+3+3+3=15 一共有5个3。
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6+6+6+6=24 ( )个6
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 2+2+2+2+2+2+2=14 ( )个( )
像上面那样,由具体到抽象,右示到开放,让学生将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情境与加法算
式用“几个几” 的形式表征出来,使学生能概括地认识这些问题的共同特征——都是相同数
连加求和的问题,突出乘法意 义的本质,并为乘法算式的改写作好准备。在解决这些问题的
基础上,由小精灵提出:“这种加数相同的 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明确地沟通了相同数
相加与乘法之间的关系,并以第(3)题为例,给出 了相应的乘法算式,让学生认识乘号,会
读、写乘法算式,同时体会用乘法表示加数相同加法的好处,渗 透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的
知识。最后通过将其他两题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巩固学生对乘法含义 的理解。
例2深化学生对乘法的认识,介绍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具体编排上,教材用实物
图、加法算式、乘法算式相对照的形式呈现,类似于看图列式,从而将实物图、相同数连加
的算式作为 理解乘法、写出乘法算式的基础,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相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
体会乘法的含义。这里 需要注意的是,为避免与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单元中“因数”
这一数学名词混淆,这里只给出了“ 乘数”的名称。
(3)2~6的乘法口诀。
这部分容包括2~6的乘法口诀的理解和编制( 例1~例4、例6)、乘加和乘减(例5)、
解决问题(例7)三部分容,其中2~6的乘法口诀是教学 的重点。
例1教学5的乘法口诀。因为学生有“一五、一十、十五、二十……”的5个5个地数
数的经验,学生编制、记忆起来较为简单,所以教材将5的乘法口诀编排在前。在具体编排
上,从情境 图—连加—点子图—乘法算式—乘法口诀,多方面相互对照,并以逐步开放的形
式,使学生在了解每句乘 法口诀来源的基础上,理解、记忆5的乘法口诀,并明确乘法口诀
的作用——用于乘法计算非常简便。其 中,点子图是新增加的容,其目的在于突出乘法的意
义,并使学生清楚地理解乘法口诀的含义。
教材编排的思路体现了教学的思路,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依次呈现5盒奥运福娃图:一
盒有5个福娃, 用点子图表示就是1个 ,体现在连加中就是呈现第一个5,写出乘法算式
就是1×5=5,5×1 =5,编成乘法口诀就是“一五得五”;呈现2盒福娃,用电子图表
+5
示就是 , 体现在连加中就是510,写出乘法算式就是2×5=10,5×2=10,编出乘
法口诀就是“二五一 十”……直到编制出“五五二十五”。这样,通过学生多次感悟与实践,
经历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从而使学生结合乘法口诀的来源较好地理解其含义。教学时,
也应该使学生明确5的乘法口诀一共有5句 ,并要求学生熟记5的乘法口诀。
“做一做”及第53页的练习十,突出了对乘法口诀的记忆和运用乘 法口诀计算乘法算这
两个方面。为帮助学生熟记5的乘法口诀,在练习时应注意形式多样,如,不但应练 习“一
五( )”,还要加强练习“( )五一十”“三( )十五”等,以提高学生的 熟练程度。
看图写算式及计算的容,要注意让学生看懂图中表示的是几个几,再写出乘法算式,并根据< br>乘法口诀写出积。
例2~例4分别编排2~4的乘法口诀,其编排思路与例1相似,只不过由于 2、3的乘法
口诀中,因为数较小,连加的结果比较容易计算出来,教材没有呈现连加的结果。其他不再
赘述。在例4之后,由于有了相应的知识基础,教材直接让学生想一想1×1=□,得出1的
乘 法口诀。
例5编排的是乘加、乘减,其目的在于为今后依据乘法口诀间的关系记忆乘法口诀作好



方法上的准备。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对前面所学习的乘法口诀 进行练习,逐
步提高运用乘法口诀计算的熟练程度。在具体编排上,教材由主题图中骑木马的情境图引入 ,
让学生列式计算,这里,情境是学生列式、计算的直观支撑,教学时应充分加以运用。教材
呈 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是乘加,一种是乘减,体现了学生从不同角度获取信息、思考问题并
加以解决的多样 化思想。这里需要注意,只要结合情境使学生明确在这样的算式中先算乘法
再算加、减即可,不需要进行 更深层次的教学,如不需要进行加、减法在前,乘法再后的算
式的计算。
例6教学6的乘法口 诀。其编排思路与前面的例题基本相似,只不过有一些细微变化,
具体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由于有了1 -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经验,这里乘法口诀的编制完全
让学生动手进行;二是学生已能对乘法口诀有较好 的理解了,这里不再呈现点子图;三是为
了突出相同加数的个数与连加的结果,教材以统计表的方式加以 呈现,方便学生进行乘法口
诀的编制,同时利于学生理解乘法口诀。
例7是解决问题的容,教 材以情境相似、数据相同、问题相同但数量关系不同的两个问
题,将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和用加法解决的问 题对照编排,其目的是巩固学生对加法、减法、
乘法运算意义的理解,并学会根据运算的意义选择不同的 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体现解
决问题的步骤的基础上,教材突出了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这一点通过小 精灵的问题“两题中
都有4和5,为什么解答的方法不同?”加以体现,并通过画图进行说明。两幅图充 分而直
观地说明:第(1)题是求4个5的和,也就是要把4个5加起来,而求相同加数的和应该用乘法计算;第(2)题是要把4和5合起来,合起来要用加法来计算。“解答正确吗?”环节
重在引 导学生学会反思与验证,教材以文字加以指导,让学生先检查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即
图)是否正确,再看 算式是否是数量关系的正确反映,当然,对计算结果的检查也是必要的。
第64页的练习十四更是综合了 学生已经学过的加、减、乘法的运算,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
运算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整理和复习。
主要整理和复习充分地体现了本单元的两个教学重点,包括乘法口诀的记 忆与整理,用
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同时,教材结合本部分容编排了找规律的相关容,体现了对课标规
定容的重视,以及对相关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3.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 )突出“几个几”,切实加强乘法含义的教学。教学中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利用
教材所提供的情境 图、学具、直观图,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加深学生对乘法含义的理
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组织多种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2~6的乘法口诀,培养学生熟练计算乘法
的能 力。
(五)观察物体(一)
1.容与结构
本单元包括3方面的教学容:其一是辨 认从不同位置(前面或正面、侧面和后面)观察到
的一个简单物体的形状;其二是辨认从不同位置(正面 、左侧面、上面,类似于三视图的位
置)看到的一个简单的几何体的形状;其三是在已有的观察物体经验 的基础上,用推理解决
问题。由上可见,本单元还不是教学三视图,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角度观察 同一物体,
所看到的形状不同,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具体的编排结构如下。


例1,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观察物体(一) 例2,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几何体的形状
例3,解决问题
2.具体教材分析
具体来说,根据《课标(2011)》的规定,修订教材对观察物体的容进 行了较大的调整。
具体的本单元,是第一次编排观察物体的容,共编排了3个例题,从观察简单物体—观 察简
单的几何体—解决问题,观察角度从4个面—3个面—1个面,层次非常清晰。

例1 编排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观察活动,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
的物体 的形状图可能是不同的;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由此,
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局 部和整体的关系。从具体编排来说,首先,教材呈现了4名学生分别从
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熊猫玩具的情 境图,图中分别标出了4位学生的名字,其目的在于避免
使用前面、后面、左侧面、右侧面等方位词,人 为增加教学容的难度。这样,在教学时就可
以用学生的名字代替其所在的位置,如“从前面看到的图形是 ……”可以说成“小明看到的
图形是……”,从而降低学习难度。其次,在情境图之下,教材呈现了从不 同位置观察到的物
体的形状照片,让学生判断分别是谁看到,这就需要学生能想象出自己在不同位置看到 的形
状,正确判断不同的形状分别是哪名学生看到的,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具体
教学时,教师应注意两点:一是要使熊猫的位置、方向固定不动,学生要从不同位置进行观
察,并对在不 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形成表象;二是注意教学难点的突破,体现为对从小红、
小亮看到的形状加以区分 ,教材是以熊猫耳朵上所戴的蝴蝶结加以标志的。
例2的编排层次与例1基本相同,只是所观察的物体 由实物变成了学过的立体图形,观
察的角度也有所变化,初步渗透三视图的知识。具体来说,学生所观察 的立体图形分为3种
情况:第一种是对平面围成的几何体进行观察,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第二种是几何体 中有平
面也有曲面,如圆柱体;第三种是对曲面围成的几何体进行观察,如球。这样编排,不仅使
教材落实了观察物体的教学容,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认识,既有整体认识,
又有局部 特征的认识,再次沟通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正因为观察物体种类的
不同,在教学时教师就 要合理地、适当地把握教学的要求,具体体现为两点:一是对于长方
体和正方体的观察,要重视从立体图 形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二是对于圆柱侧面和球的
观察,学生只要能感受到“从侧面观察圆柱,所观 察到的形状一样;从各个位置观察球,所
看到的球的形状一样”即可,不必抽象成平面图形。
例3是解决问题的容,要求学生根据从一个角度(位置)所看到立体图形的形状,判断
是学过的哪种立体 图形。与前面的例1、例2相比,它是一个逆向思考思考的过程,需要学
生调动已有的观察立体图形的经 验及已经形成的相关表象加以解决。由于教材只给出了从一
个方向所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所以它所 能确定的应该不止是一种立体图形,进而从另
一个角度巩固了学生观察物体的相关知识。教学时,在继续 体现解决问题一般步骤的基础上,
各环节分别应抓住关键。在“知道了什么”环节,应重在理解关键信息 “学过的立体图形”
“所看到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在“知道了什么?”环节,应重在学过的立体图形长 方体、正
方体、圆柱体、球中寻找,将“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信息转化为“看哪一个立体图形中,其中一个面是正方形”,进而采用排除法解决问题——将圆柱体和球体排除;
因为 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所以可能是正方体;有的长方体的两个面是正方形,也有
可能是长方体。当 然,学生在这里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应重在通过
交流,使学生逐步由根据直觉进 行猜想过渡到有序地思考,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
推理能力。在“猜对了吗?”环节梳理解决问 题的过程,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第70页练习十六第5题,编排的是观察3个小立方体组合图 形的容,其编排原因有二:
一是第二次编排观察物体时,主要是观察由4个小正方体组合图形的容,为此 教材在这里进
行了编排;二是由3个小立方体摆组合图形,摆法较少,因此比较简单,又让学生通过实际
操作加以判断,难度不大。教学时,由于从上面看到的两个小正方形的面并不在同一个水平
面上 ,需要学生在头脑中进行加工,将其想象成画在同一平面上的形状,提高了对学生想象
的要求,所以对学 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需要加强引导。



3.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按照实物—立体图形的层次,教学中应进行实际观察,使 学生切实进行感受,激发
学生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
(2)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活动中多观察、多体验、多交流,加强空间观念的培养。
(3)注意把握教学要求。
(六)表乘法(二)
1.容与结构
本单元是 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会编制乘法口诀,并熟练地掌握了2~6的乘法口诀,会
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的基 础上学习的。它既是前面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也为后面学习表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 奠定了基础,在知识容和学习方法衔接上起着承上启
下的作用。由于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 ,编制、理解7~9的乘法口诀不成问题,
难点在于7~9的乘法口诀的记忆。
从容上来说, 本单元包括4部分: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解决问
题。编排结构如下。

例1,7的乘法口诀
例2,8的乘法口诀
例3,解决问题
表乘法(二) 例4,9的乘法口诀
例5,解决问题
整理和复习
2.具体教材分析
(1)乘法口诀部分。
从总体上来说,乘法口诀部分编排的层次与表乘法(一)中例6的编排 层次一致,只在
具体呈现上有细微变化。首先从开放性上来说,由于有了1~6的乘法口诀的编制的基础 ,7~9
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基本上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完成的,在教材中体现为只给出了第一句乘法口诀的编制例。其次,在情境的呈现方式上,7的乘法口诀的情境图让学生操作七巧板,
通过计 算拼7个图形所使用的拼板的块数引出;8的乘法口诀的情境图以鼓号队方阵的形式
呈现,渗透了乘法的 矩形模型。最后,在连加结果的呈现上,由以统计表的形式呈现,发展
到以动物连跳的形式在数轴上的呈 现,逐步抽象,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体现了数轴上的点
与数的一一对应。
第72页的“做一做”重在使学生体会“用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两个乘法算式” 这一
关键性 知识,培养学生用乘法口诀熟练计算乘法的能力,并为后面表除法中求商奠定坚实的
基础。第73页练习 十七第10题进一步沟通了相邻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并让学生利用发
现的规律记忆乘法口诀。上述这 两种形式的练习在这个单元多次出现,突出体现了对于培养
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视,以及对熟练记忆乘法口 诀的重视。
(2)解决问题。
本单元在8的乘法口诀和9的乘法口诀之后,分别安排了两个 解决问题的例题(例3、
例5),其主要目的主要是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为学生记忆乘法口诀、 用乘法口诀熟
练进行计算留出充分的时间,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发现数学问题、提出
数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例3编排的是稍复杂的用乘法解 决的实际问题。“稍复杂”是因其相同加数提
取自“量”(单位)而不是实物的个数,相对与前面出现的 数量关系来说较为抽象,同时又渗
透了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在编排层次上,教材继续体现解决 问题的一般步骤,但
在各个环节均有突破。在“知道了什么?”环节,学生的语言相对来说更为概括,情 境中所



呈现的信息更为丰富,也更为复杂。在“怎样解答”环节, 重在体现根据已知问题排除多余
信息,选择所需信息,并通过画图分析数量关系,进而根据乘法运算的含 义用乘法解决问题。
“在解答正确吗”环节,梳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对所涉及的数量关系进行适当的概 括,教
材通过小精灵的话来体现:“求3个文具盒的总钱数,可以用1个文具盒的价钱乘买的个数。”< br>这是“单价×数量=总价”的具体化的描述,概括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了。“想一想”及其后面
的容 ,其作用类似于“做一做”,并重在培养学生的“四能”。

例5是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加、 减、乘法运算的含义解决座位够不够坐的问题。重点
体现学生观察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不同, 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在具体编
排上,教材在体现解决问题一般步骤的基础上突出了前两个步骤。 其中,在“知道了什么?
重在引导学生读懂图中呈现的信息并理解“坐得下吗?”的含义。读出图意的角 度决定了后
面环节中所选择的运算和列出的算式,理解不同具体的解决方式也就不同。对“坐得下吗?”
的理解涉及到信息的转换,即将“2名教师和30名学生一共32人”转换为“一共需要32个
座位”,为解决问题作好铺垫。在“怎样解答?”环节呈现了学生的思考过程与解决步骤:先
算出客车的 座位数再比较。教材基于学生读懂图意的不同角度,呈现了两种解决策略,具体
如下。方法一:前面每排 4个座位,一共7排,最后一排5个座位,一共有座位:4×7=28
(个),28+5=33(个)。 方法二:左边每排2个座位,一共7排,右边每排2个座位,一共7
排,还要加上最后一排的5个座位, 一共有座位:2×7=14(个),2×7=14(个),14+14+5=33
(个)。当然,学生还 可能有其他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该加以肯定。也
正是因为如此,教材很好地体现了 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并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在“解答
正确吗?”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得出结论。 < br>在教学例5时,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但并不要求学生把所有的解
答方法都写 出来,只要学生能用一种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第85页练习二十一的第7题是一道星号题,除了促 进学生熟练应用口诀外,更重要的是
为学习除法试商作铺垫,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
(3)整理和复习。
整理和复习重在回顾表乘法两个单元的知识,整理出乘法口诀表,并借助 此表促进学生
熟练地记忆乘法口诀,同时进一步让学生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进行乘法口算。当然,在这个
过程中,还可以为学生积累进行知识整理的基本经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理。
3.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熟记乘法口诀,
培养学生乘法 口算的能力。
(3)关注学困生。
(※)量一量,比一比
1.容与结构
这是“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其编排目的在于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
和米的认识,巩 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高度的方法,同时形成对所测对象的清晰的表象,
为以后估计、认识其他物品的 长度提供更多的参考标准,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更为重要的
是,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测量的本质, 能选择合适的标准(“单位”),用多种不同的方式
表示物品的长度或高度,增强对“量”的实际意义的 理解,同时初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长度观念和数感。
2.教材具体分析
从具体编排来说,该实践活动分为3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选择合适的标准测量单位,测量身 边熟悉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即教材第88
页的容。所测量的容非常丰富,既包括长度、高度、宽度等,又 包括自身和其他物体。这个
层次的活动意在巩固学生前面所掌握的测量方法,建立所测物品的直观表象, 为后面测量、
表征其他物体的长度或高度提供多种不同的长度“单位”。
第二个层次是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测量(或表征)一种物体的长度,建立学生的长



度观念。教材呈现了学生用两种不同方式(以肩宽为单位、以一庹为单位)描 述的鳄鱼的身
长6米,从而将难以建立长度表象的6米转化为以身边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作单位而度量出来
的相应的长度,形成对6米长度的直观认识,并体会到测量的本质。
第三个层次让学生自主进 行操作和实践,利用身边熟悉的“单位”(标准)表示未知的物
体的长度或高度。其活动容更丰富,形式 更开放,学生由此可以积累丰富的测量及表示长度
的经验,将抽象的长度(或高度)数据与已有经验结合 起来,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增
强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进而发展长度观念。
3.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让学生切实进行活动。
(2)注意对小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要求,以便活动有序进行。
(3)对活动进行适时指导,并适当进行总结,帮助学生进行数学上的提升。
(七)认识时间
1.容与结构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和整时的基础进行编排的,让学生借助钟面进一步认 识时间
单位“分”,能读出几时几分与几时半,知道时间单位“时”与“分”的关系,并学会合理地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时间。这部分容是学生以后认识秒及进行时间的相关计算的基础。具体
容包括: 认识时间单位“分”,及时与分的关系;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解决关于时间的
简单的实际问题。具 体结构如下。

例1,认识分,知道1时=60分
认识时间 例2,能读、写出钟面上的几时几分(5分5分地数)
例3,解决问题
2.教材具体分析
与实验教材教材相比,修订教材对本部分容的编排发生了 如下几个方面的变化:一是3
个例题的层次更加清晰,这一点通过上面的结构图可以清晰地看出来;二是 降低了认识几时
几分的难度,这是基于实际需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的调整,体现为只让学生从钟面 上
读出5分5分地数的几时几分,不再要求学生读出像8:47、10:13等时刻,避免了教学上的< br>困难;三是在动态的过程中了解钟面上时间的顺序,特别是重点加强了4:50、10:55等几
时差几分的时刻学习,以突破学生认识时间的难点;四是调整了解决问题容的编排,打破了
解决问题偏重 于经过时间的计算这一现象,体现了对于学生思维活动和数学思考的关注。这
些变化充分地体现在例题及 习题的编排上。
(1)例1。
例1教学时间单位分,知道时间单位时与分之间的进率,即1 时=60分,并在此基础上知
道30分称为半小时的道理。在具体编排上,教材由学生熟悉的上课起立图 引入,同时使学生
认识到“时间”与生活的联系。为了读出钟面上的时间(8:05),就必须借助直观 ,理解钟面
上刻度的两种含义:分针走1小格表示1分,走1大格表示5分;时针走1大格表示1时。< br>教材是通过“数一数,填一填”及“拨一拨”的活动加以落实的。在理解钟面刻度含义的基
础上, 教材呈现了从12时起,动态、连续地拨到1时的3幅钟面图,将时和分的关系直观地
展现在学生眼前, 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钟面上分针和时针位置的变化,以及二者反映出的时
间上的变化,理解“1时=60 分”,并以此为基础,通过与电子表表示时间的对照,理解30分
也可以说成半小时。
(2)例2。
在例1“5分5分地数”的基础上,例2与电子表对照,呈现了从4时开始数起 、连续变
化的时间中的3个钟面,让学生读、写出钟面所表示的时间。从编排层次来说,3幅图体现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认识时间的特点。从呈现方式上来说,教材用阴影直观地表示出每
个钟面上 分针走过的区域及指针转动的方向,便于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读出



时间的方法,用小精灵的话加以说明,从而也解决了学生难于读出是“几时半 ”的学习难点。
这里,教材通过例2与“做一做”完整地呈现了记录(或写出)时间的两种方法,即文字 记
录法(几时几分)和电子表表示法(以此种方法为主),相对来说分散了教学难点,又将读出
时间与写出时间结合在了一起,从而起到很好的直观引导作用。
例2“做一做”中的第一行呈现的仍然 是连续变化时间中的几个时刻,使学生清楚地看
到时针、分针的运动方向,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读出时 间的方法,明确要读出一个时间,
应由时针、分针的位置共同来确定。
(3)例3。
例3是解决问题的容。教材呈现的实际问题情境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以两幅连续
的画面提 供了晨练、踢球、做作业、看木偶剧4个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方面的信息;第
二个层次以钟面的形式 呈现了3个时刻,让学生从中选择明明可能去踢球的时间。因为情境
的复杂性,充分体现了在解决问题过 程中阅读与理解环节的重要性。在“知道了什么?”环
节,需要理解“可能”的含义,它是指在备选答案 中,能够去踢球的时间;更需要读出钟面
上所表示的时间;此外也要找出晨炼、做完作业、看木偶剧的时 间。在“怎样解答”环节,
重在理清4个事件发生的时间的先后顺序,教材呈现了解决问题的两种具体方 法:“我来写一
写”是先按时间先后顺序理顺相关联的事件,再看备选答案中哪个时间合适,即7:15 晨练,
7:45?,9:00做完作业,9:15?,10:30看木偶剧,10:50?由于只有9: 15在做完作业和看
木偶剧之间,所以可能去踢球的时间应该是9:15;“我来想想”是在综合考虑已 知信息的基
础上,采用排除法进行推理,确定问题的答案,即做完作业是9:00,所以不可能是7:4 5去踢
球,而10:30去看木偶剧,所以10:50也不可能去踢球,这样可能去踢球的时间就是9: 15。
“解答正确吗”中,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了3个事件,判断答案的合理性。可见,例3重在
让学生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并培养学生有序推理的能力。
第93页练习二十三的第8题是找规律的 题目,同时介绍15分也可以说成一刻,对学生
的知识进行相关拓展。第9题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了 解不同时间段的大致划分,并使学
生学会用时间用语准确地表达时间。第10题实际是不跨时的关于时间 的计算,由于学生还未
学过计算,只要求学生在所给出的钟面图上直观数出来即可,其中第三个小题暗含 了60分与
1时之间的关系,巩固了学生对一刻的认识;第四小题还巩固了对半时的认识。
3.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注重运用直观以及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归纳中认识时间。
(2)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经历时间的变化过程,以利于学生准确地认识时刻。
(3)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和推理能力。
(八)数学广角——搭配(一)
1.容和结构
从二年级起,教材设置了“数学广角”单元,其意图在于系统而有步骤地把一些 重要的
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借助一些
操作等直观手段向学生进行渗透。为了便于了解每个数学广角单元所编排的具体容,修订教
材在单元标 题下加了较为通俗的副标题,以使师生对所学容一目了然。
具体到本册容,则编排的是最简单的排列与 组合问题(这部分容在教材中编排了两次,
第二次编排在三年级下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 猜测等方法,发现3个不同数字
组成两位数的排列数、3个数字两两求和的组合数,初步渗透排列与组合 的思想方法,逐步
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及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同时积累数学活 动的
基本经验,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本单元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例1,简单的排列
数学广角——搭配(一)

例2,简单的组合



2.具体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编排的排列与组合的容,之所以说其“ 简单”,是因为这里最多只涉及到发现3
个事物的排列数或组合数,发现更多数目的事物的排列数或组合 数是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容。这
样编排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去感受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体验到有序、全面 思考的方法的重要
性,利于教师落实教学目标。
(1)例1。
例1是一个排列问题 (与数字的排列顺序有关),要求学生用1、2和3组成两位数,要
求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 一样(即不能有重复数字),看看能组成几个两位数。教
材分两个层次编排解决问题的过程:第一个层次 是找出所有满足条件的两位数,第二个层次是
数出满足条件的两位数的个数。其中第一个层次是关键,教 材以两幅连续的图加以呈现。第一
幅图呈现了两名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寻找的情境:摆数字卡片无序寻找 ;借助数位表,按照规
律交换两个数字的位置寻找。第二幅图呈现了学生进行组交流的情况,体现了学生 对于自己解
决问题过程的反思,渗透了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第二个层次以一句话呈现,同时作为解决问
题的结论。小精灵的话体现了全班交流的焦点问题,并再次引导学生梳理思考过程,进一步感
受 有序思考的好处。在教学例1时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找的方法是多样的,只要合理,教师都
应该加以肯定 ,并加以有意识地引导。
“做一做”与例题思考过程相同,只是所排列的对象发生变化——3种不同的 颜色,一方
面巩固解题方法与思路,同时体会虽然排列的对象不同但解决问题的思路完全相同。
(2)例2。
例2紧密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让学生从3个数中任取2个求和,确定得数的种类 数。两个
数相加之和与数的位置无关,是组合问题。其编排层次与例1相同,不再赘述。
第一 幅图呈现了两名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探索的情境:男生用列表的方法有序思考,女生
用两两连线的方法有 序思考。这两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思维过程是相同
的。其中第二幅图更有利于学生 理解组合问题,利于揭示组合的涵:与顺序无关。
“做一做”第1题是典型的组合问题,它利用学生的 生活经验很好地巩固了学生对于组合
的认识,同时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组合问题随处可见。第2题是学生 以前接触过的组合问题,
当时只要会一种付钱方法即可,现在要求学生能有序地找出所有的付钱方法。本 题一共有4种
付钱方法:1个5角;5个1角;2个2角和1个1角;1个2角和3个1角 。

3.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观察、猜测、实验、动 手操作与交流中体验排
列与组合问题。
(2)注重培养学生全面、有序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3)注意把握教学要求,不出示“排列”“组合”概念,只要通过例1与例2的对比,
让学生 体会到一种搭配与数的顺序有关,一种搭配与数的顺序无关即可。
(九)总复习
1.容与结构
本单元全面回顾、梳理、总结了本册教材所学的容(数学广角单元除外,因其不 作为考
核容),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共包括成长小档案、教学活动、综合练习三部分容。
2.具体教材分析
(1)成长小档案。
成长小档案分为两部分容:其一是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其二是对有趣事情 的回顾。其中
前者教材呈现了4幅图,分别呈现了对表乘法、角的初步认识、100以的加法和减法、观 察
物体等容的整理。
第一幅图对表乘法的整理包括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乘法 口诀,用乘法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容。
第二幅图对角的初步认识的整理包括角的含义、角的 各部分的名称,角的分类(直角、
锐角、钝角)、画角和直角等容。



第三幅图对100以加法和减法的整理,包括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连 加、连减和
加减混合的笔算以及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容。
第四幅图对观察物体的整理包括辨别从 不同角度观察简单实物、从不同角度观察简单的
的立体图形等容,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对学习中有趣事情的回顾重在对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以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教材呈现了对乘 法与相同加数的教法之间关系的感悟、对测量本质的感悟。
(2)数学活动。
数学活动部分安排了7个有趣的数学活动,综合涵盖了本册教材涉及的所有容。具体如
下。
活动1,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
活动2,通过填表格巩固表乘法,同时渗透找规律的容。
活动3,复习巩固认识时间的知识。
活动4,解决问题,关注学生“四能”的提高。
活动5,巩固有关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知识。
活动6,角的初步认识的容。
活动7,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
(3)综合练习。
练习二十五是对全册教材所学容 的综合练习。其目的在于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练习,促
进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 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
动经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3.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复习前,教师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适合本班学生的复习计划,使复习更有针
对性。
整理时,放手让学生回顾本学期学习了哪些知识,通过小组交流,互相补充。师生共同
梳理,使 学生经历复习的过程,感受复习的方法,养成整理和复习的习惯。
参阅资料: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师大学2011年版。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师大学2011年版。
【3】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数学用书数学二年级上册,人民教育2013年版。

联系人:中华 联系
联系地址:省市路北区祥丰里104-1-102

杂碎汤-伏波娃


少儿心理-质检员工作总结


蒸螃蟹-南园十三首


重庆市高考分数线-大熊猫的资料


水彩画技法-家乡新变化


弹跳训练-他没那么喜欢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启示-鹭鸶的资料


暴烈无声-雷锋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