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一课一练长度单位_人教新课标(含答案)
沉着的反义词-复活节的资料
《长度单位》同步练习
一
般说来,
“
教师
”
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
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
br>“
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
。这儿的
“
师
资
”
,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
“
今有
不才
之子
……
师长教之弗为变
”
其
“
师长
”
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
“
师资
”
和
“
师长
”
可称
为
“
教师
”
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
“
教师
”
,因为
“
教师
”
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一、单选题
宋以后,京师所
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
“
教谕
”
。至元明清之县
学
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
“
教习
”
。到清末,学堂兴起,
各
科教师仍沿用
“
教习
”
一称。其实
“
教谕
”
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
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
教授
”
和
“
学正
”
。
“
教
授
”“
学正
”
和
“
教谕
”
的副手一律称<
br>“
训导
”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
“
校
”
或
“
学
”
中传
授经学者也称为
“
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
“
院长、西席、讲席<
br>”
等。
1.
下列是长度单位的一组是(
)。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
之为
“
教谕
”
。至元明清之县
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
士之师称
“
教习
”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
科教师仍沿用
“
教习
”
一称。其实
“
教谕
”
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
,即主管县一级的
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
“
教授
”和
“
学正
”
。
“
教授
”“
学正
”
和
“
教谕
”
的副手一律称
“
训导
”<
br>。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
“
校
”
或
“
学<
br>”
中传
授经学者也称为
“
经师
”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
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
米
B.
分米、克
C.
厘
西席、讲席
”
等。
“
院长、
A.
克、
米、分米
2.
课本的长度大约是
20
(
)。
第
1
页
共
9
页
A.
厘米
B.
分米
C.
米
3.
下列各物体的长度接近
50cm
的是(
)。
A.
一个杯子的高
B.
一支铅笔的长
C.
一个乒乓球的直径
D.
一课桌
的宽度
4.
下列估测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
A.
一张课桌的高度约为
2
米
B.
一张课桌长度约为
1
米
C.
一名初中生体重约为
500
公斤
D.
一个鸡蛋的重量约为
50
毫克
5.
如图,
“
吋
”
是电视机常用尺寸,
1
吋约为大拇指第一节的长,则
7
吋长相当于(
)。
A.
一支粉笔的长度
B.
课桌的长度
C.
黑板的宽度
D.
数学课本
的宽度
6.
下面的单位中不是长度单位的是(
)。
A.
毫米
B.
厘米
C.
千克
7.
下面可以用来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是(
)。
A.
角
B.
时
C.
分
D.
厘米
8.
数学课本的宽约是
140
(
)
A.
毫米
B.
厘米
C.
分米
二、填空题
1.
填空。
① 33
厘米
-10
厘米
=________
厘米
②________
厘米
+9
厘米
=39
厘米
第
2
页
共
9
页
③________
厘米
-5
厘米
=38
厘米
2.
在横线上填上
>
、
<
或
=
。
65
厘米
________56
厘米,
33
厘米
_
_______40
厘米
3.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铅笔
长
18________
;一棵大树高
10________
;曲别针长3________
;一张儿童床长
2________
4.
计算下面各题。
①4
厘米
+35
厘米
=________
厘米
②90
厘米
-55
厘米
=________
厘米
③37
米
+40
米
=________
米
④100
米
-38
米
=________
米
5.
填上合适的单位。
①
火柴棒的长度是
5________
。
②
小名的身高
130________
。
③
操场的跑道长度是
400________
。
④
一棵杨树高
12________
。
6.
量一量,写一写。
铅笔长
______
__
厘米
________
这本书厚
________
毫米
7.
量一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毫米
第
3
页
共
9
页
________
厘米
8.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手掌宽大约
80________
数学书封面的长边大约是
2________
茶几的高度大约是
5________
黄河的长度大约是
5464________
9.
下面纸条的长度是
________
厘米.
10.
丽丽用
4
米长的竹竿量井深,竹竿露出井沿部分是
1
米.井
深
________
米
.
11.
下面这把尺子只有
3
个刻度,它可以直接量出哪几种长度?
可以直接量出
________
种长度,分别是
________
厘米、
________
厘米和
________
厘米
三、解答题
1.
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数学书封面同桌身课桌面的周
长
估计结果
高
长
第
4
页
共
9
页
实测结果
2.
先估一估,再量一量。算出你的数学课本、课桌面的一周长分别是多少?
3.
小青
“
一拃
”
的长度是
9
厘米.小芹
“
一拃
”
的长度是
8
厘米.一张课桌的长,小青量大约是<
br>8
拃长,小芹量大约是几拃长?这张课桌的长是多少厘米?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四、作图题
.
画一条
8
厘米的线。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答案】
C
【解析】【解答】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米,分米,千米。【分析】克是重量单位。
故选:
C
2.
【答案】
A
【解析】【解答】根据生活经验和单位长度可知。【分析】学习长度单位时学习了单位长度。
故选:
A
3.
【答案】
D
【解析】【解答】根据所
学
1
厘米的长度可以判定
D
答案最接近。【分析】学习了单位长度
的
长短。
故选:
D
4.
【答案】
B
【解析
】【解答】
A:
估计值偏大,
B:
正确,
C
:估计值偏大,
D
:估计值偏小,【分析】根据
一单位长度可以判断。
故选:
B
5.
【答案】
A
第
5
页
共
9
页
【解析】【解答】根据如图的大小可以判定一寸大小大概是
1
厘米,由此可以判定
A<
br>选项正
确,【分析】根据如图可以知道一寸大概是
1
厘米可以解答。
故选:
A
6.
【答案】
C
【解析】【解答】因为长
度单位有厘米,米,毫米,所以千克是重量单位。【分析】由所学
的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米可知
故选:
C
7.
【答案】
D
【解析】
8.
【答案】
A
【解析】【解答】解:由分析可知:数学课本的宽约是
140
毫米;
故选:
A
.
【分析】根据生活经验、对长度单位和数据大小的认识
,可知计量数学课本的宽度,应用长
度单位,结合数据可知:应用
“
毫米
”<
br>做单位;据此解答.
三、填空题
1.
【答案】
23
;
30
;
43
【
解析】【解答】
33-10=23
厘米,
39-9=30
厘米,
38
+5=43
厘米,
【分析】根据简单加减法和单位加减。
2.
【答案】
>
;
<
【解析】【解答】
65
厘米
>56
厘米,
33
厘米
<40
厘米
.
答案为:
>
,
<
【分析】同单位比较大小,数字大的长度更长。
3.
【答案】厘米;米;厘米;米
第
6
页
共
9
页
【解析】【解答】根据单位长度的长短和物体实际长度可以知道铅笔长
18
厘米,一棵大树高<
br>4
米,曲别针长
3
厘米,一张儿童床长
2
米。【分析】根据单
位长度的长短和物体实际长度
可以解答。
4.
【答案】
39
;
35
;
77
;
62
【解析】【解答】
4
厘米
+35
厘米
=39
厘米,
90
厘米
-
55
厘米
=45
厘米,
37
米
+40
米
=77
米,
100
米
-38
米
=62
米<
br>
【分析】根据同单位长度加减可以解答。
5.
【答案】厘米;厘米;米;米
【解析】【解答】根据单位长度的长
短和物体实际长度可以知道火柴棒的长度是
5
厘米,小
名的身高
130
厘米,操场的跑道长度是
400
米,一棵杨树高
12
。
【分析】根据单位长度的长短和物体实际长度可以解答。
6.
【答案】
4
;
6
;
8
【解析】
7.
【答案】
5
【解析】【解答】书中形
象地用图钉的长度和手指的宽度帮助同学们对厘米有了一个实际表
象的认识.本例题重点是学会测量物体
长度的方法.即要把尺的
“0”
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
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刻度几,所
对的这个数就是所量物体的长度.按照这个方法将直尺的
“0”
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纸条的右
端对着的数字是
5
,这就是纸条的长度;
0
到
5
之间是5
厘米,
8.
【答案】毫米;分米;分米;千米
【解析】
9.
【答案】
9
【解析】【解答】起点刻
度是
2
厘米,终点刻度是
11
厘米,纸条的长度是
11
-<
br>2=9(
厘米
)
【分析】找到纸条的两端所对准的刻度,然后用终点刻度减去起点刻度
第
7
页
共
9
页
10.
【答案】
3
【解析】【解答】
4
-
1=3(
米
)
,井深
3
米
【分
析】在实际生活中有的物体无法直接测出实际长度
(
或者直接测量有困难
)
,
我们就应该
变复杂为简单,用替换的方法测量,再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答.
本题是实
际测量题,即用竹竿测量井的深度.已知竹竿的长度是
4
米,竹竿测量时露出井沿
的长
度是
1
米,看不到的部分就是井深,用减法计算
11.
【答案】
3
;
5
;
3
;
2
【解析】【解答】本题直接出示
3
个长度,根据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首先可以直接确
定
“0”
刻度,然后量出
3
厘米和
5
厘米的长度;再认真观
察,如果我们把
3
厘米作为起点,它和
5
厘米之间的长度是
5
-
3=2(
厘米
)
.可以直接量出
3
种长度,分别是3
厘米、
5
厘米和
2
厘米
【分析】测量物体
的长度,正常测量是以
“0”
刻度为起点,物体的末端到刻度尺的哪个刻度,
物体的长
度就是几.也可以以任何一个刻度为起点,再找到终点的刻度,起点和终点两个数
字的差就是物体的长度
三、解答题
1.
【答案】
估计结果
实测结果
数学书封面长
18
厘米
20
厘米
同桌身高
140
厘米
143
厘米
课桌面的周长
3.4
米
3.5
米
【解析】【解答】根据单位长度的长短由测量工具测量可得如表格所示:
估计结果
实测结果
数学书封面长
18
厘米
20
厘米
同桌身高
140
厘米
143
厘米
课桌面的周长
3.4
米
3.5
米
【分析】由长度测量工具测量可得
第
8
页
共
9
页
2.
【答案】数学课本的长和宽:估测:长
2
分米,宽
1.5
分米,
测量:长
2.2
分米,宽
1.6
分
米,周长
7.6
分米;
课桌面的长和宽:
估测:长
1.5
米,宽
1
米,测量:长
1.6
米,宽
0.9
米,周长
5
米
【解析】【解答】由于学习了单位长度的长短,和感知了物品的长度,可以估计数学课本的
长和宽:
估测:长
2
分米,宽
1.5
分米,测量
:长
2.2
分米,宽
1.6
分米,周长
7.6
分米;
课桌面的长和宽:
估测:长
1.5
米,宽
1
米,测量:长
1.6
米,宽
0.9
米,周长
5
米
【分析】根据单位长度的长短估计物体的长短,可以有
1
到
3
厘米的
误差。
3.
【答案】
9 8=72
厘米,
72 8=9<
br>拃,课桌长
72
厘米,
72
厘米
=720
毫米
8=9
拃,课桌长
72
厘米,
72
厘米
=
720
毫米。
【解析】解答:解:
9
8=72
厘米,
72
分析:根据长度单位的换算和有关的计算可以解答。
五、作图题
【答案】解:
第
9
页
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