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全套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完整教案1
姐妹淘-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全册教案
学校:
备课人:
使用者:
使用时间:
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
课
题: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
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
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
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
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重点。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准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
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
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学过程
课堂导语:同学们,比一比粉笔和回形针,哪个长,哪个短?粉笔和铅笔哪个长,
哪个短? <
br>一会说粉笔长,一会说粉笔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根粉笔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
大家想知道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统一长度单位。(板书课题)
一、 探究新知
(1)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
(2) 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
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
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测量过程中教师巡
回
指导。
(3) 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4)
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
拃地量,老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
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
量出的结果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
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
(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
测得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
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5)
活动延伸。
①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5个
小刀的长)
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表示?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②归纳升华。
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
标
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标准。
二、 积累运用
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
三、 总结提升
(1) 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2) 归纳强调。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
板书设计
一测量课桌的长。(分组活动,汇报交流)
二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 题: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及第4页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通过量一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体会1厘米
的实际长度。
(2) 学会用直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
学生
合作意识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突破重点。
难点;体验1厘米的长度,并形成直观印象。
突破方法:通过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图钉、刻度尺、小木棒、纸条、铅笔、练习本、墨水瓶盒、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老师节就要到了,我们班布置教室挂拉花时发现差了截,同学们准备用彩纸<
br>补做一条拉花,还要做多长呢?我们先找根小棒量一量。咦,怎么测量的结果不
一样呢?
结论:测量的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为了准确的测量,人匀发明
了带刻度的尺子,我们今天就来认识“厘米”并
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板书: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二、 探究新知
(1) 认识厘米。
①认识刻度尺。
大格、小格、数字和厘米。
0刻度线
②认识1厘米。
1
厘米有多长(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从刻度
2到刻度3也是1厘米)
③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2是几厘米?4厘米有几大格?请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汇报。
(2) 用厘米量。
①
每人发一张纸条,先估计大约有多长,再用刻度尺量一量。
② 说一说是怎样量的?
(把尺子上的0刻度线对准纸条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③
课件演示测量纸条过程。
④ 测量下面物体的长度。
数学书的长、宽,铅笔的长。
三、 拓展延伸,学会应用
(1) 完成“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集体订正。
(2) 小组使用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量完后互相看一看比一比。
四、
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1) 认识厘米
认识1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1
认识几厘米
(2) 用厘米量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课 题: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
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
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 复习引入
(1) 提问:
①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
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 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
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二、 探究新知
(1) 认识“米”。
猜1
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
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 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 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
铅笔长15米。( )
② 课桌高70米。( )
③ 一棵树高16厘米。( )
(2) 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 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课 题: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的例6、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
(2)
使学生学会用刻度尺量线段。(限整厘米和整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培养学生良好的
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线段和量线段。
难点:掌握线段的特征,会分辨线段。
教学方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绳子、直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 探究新知
(1)
感知线段的特征。
① 老师准备一根绳子,提问:绳子现在是弯曲的,怎样使它变直?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示范:两手一拉绳子变直了。
小结:把绳子拉直后我们两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线段)
② 看看线段的特点。
小组讨论,汇报。
教师指导:直的、有两个点。线段的两端是线段的两个端点。
③ 出示拉直的绳子。
提问:现在这条绳子是线段吗?为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④
出示几条不同长短的线段,提问:这些线段长短一样吗?
教师总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而且有长有短。
(2) 完成“做一做”
(3) 找线段
小组讨论汇报。寻找我们身边的线段。
(4) 连线段、数线段。
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让学生说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小组讨论汇报。
(5) 量线段长。
二、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2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订正。
三、 总结;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线段的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课 题:画线段
教学内容:教材第6页的例7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过程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画指定长度线段的要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仔细、准确地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刻度尺画线段。
难点: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
学法:实践操作法。
教具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一、
探索新知
(1) 巩固量线段的长度。
① 观察,初步感知。
出示课本第6页“做一做”第1题线段。
教师强调:测量线段时,这条线段的一端要对准刻度
线0,看另一端对准刻度线几,
就是几厘米。
② 演示,直观感知。
③
操作,亲身体验。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数学课本的长。
(2) 学习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① 观察,初步感知。
出示课本第6页例题“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教学情境图。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画法。
② 演示,直观感知。
老师演示,强调在画线段时一定要在线段的两端表示出端 点。
③
操作,亲身体验。
学生画完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二、 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6页“做一做”中的第1、2题。
集体订正。
三、
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画线段
画线段:从尺子的0刻度线开始画起,画到指定厘米数的地方。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课 题: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
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的例8及“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8、9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学会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判断物品合适的单位。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对比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不同的物品要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判断物品的合适单位。
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
学法:操作比较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课堂导语:
大家测量知识学得不错,想来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接受挑战么?
一、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1) 出示教材第7页例8的情境图: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
① 学生比画13厘米,如果13厘米就这么长,旗杆不可能就这么矮。
②
我有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旗杆应该是13米高。
③
10个小朋友的高度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④
一支铅笔都不止13厘米,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
小结:像旗杆这样比较高的物体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
(2) 使用交流。
你还能举出用“米”作单位的物体吗?
小组讨论,汇报。
交流后小结;一般测量比
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
用“米”作单位。
二、 新知拓展
我们学过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汇报。
三、 巩固练习
(1) 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
(2) 完成教材练习一第8题。
四、
总结提升
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需要探究的问题?
五、 课外延伸
教材练习一第9题。
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
一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
一般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米”作单位。
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
课 题:100以内的加法(不进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全面了解画面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2)
理解算理,掌握笔算加法的书写格式,会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操作能
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难点:笔算的计算顺序。
教法与学法:
教法:演示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第11—13页的情境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旧知回顾,做好铺垫
口算并说出算法:
12+7= 13+5=
2+17=
4+13= 8+12= 14+3=
二、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1)动画激趣导入新知。
出示fiash动画。教材11页情境图。
(2)动手操作,形成表象。
① 口算。
② 摆小棒法。
③
拨计数器演示法。
……
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多种算法。
(3)
抛出问题,合作解决。
①多媒体展现,感知竖式。
3 5
+ 2
3 7
③
小组合作探究新知。用小黑板出示探究问题。
根据屏幕展现及摆小棒,用计数器方法列出竖式。
说出列式理由。
(4) 教学例2。
3 5
+ 3 2
6 7
对齐数位,从个位加起。教师指导书写。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 学生板演,老师指导,集体订正。
35+32= 43+26=
(2) 当医生诊断。
判断竖式中的错误并纠正。
四、 知识深化,拓展提高
完成教材13页“做一做”第2题。
板书设计
100以内的加减法(不进位)
35+2=37(人) 35+32=67(人)
3 5 3 5
+ 2 + 3 2
3 7 6 7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课后反思
第八课时
课 题: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利用情境图动手摆小棒,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书写
格式和计算法则。
(2) 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发现法。
教学准备:
第14页例3图、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 复习引入
(1) 笔算下列各题。
25+42= 36+21= 24+35=
(2) 指名回答,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
二、 探究新知
(1)
教学例3:35+37
① 尝试计算。
② 汇报交流,请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③
竖式算法。
学生尝试竖式计算。提问:从哪位加起?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应该怎样写?
④
比较总结
例3和上节课的两道计算题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2) 反馈练习。
教材第14页“做一做”。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 积累提高
(1) 森林医生,改正竖式中的错误。
(2) 列式计算。
(3)
完成教材练习二第4题。
四、 总结提升
在做进位加法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例3:35+37=72
3 5
个位和个位对齐 相同数位对齐
+ 31 7 十位和十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5+2=7
7 2 满十向十位进1
课后反思
第九课时
课
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二第5—11题,教材第14页“思考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
(2)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准确地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独立学习、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及综合所学知识解
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细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计算方法,并能在实际中应用。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二第11题的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口算。
(2) 26+8= 7+25= 17+7=
5+57= 42+30= 30+52=
(3)
举例说明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要注意什么?
(4) 指名板演
29+54=
36+45= 76+18=
学生完成,集体订正。
二、 指导练习
(1) 独立完成第9题
(2) 完成练习二第5—8题。
①
第7题,指名板演。
② 请你当医生
③ 独立完成第6、8题。
(3)
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二第11题情境图。
(4) 完成教材第14页“思考题”。
三、
积累运用
(1) 练习二第10题。
(2)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四、
总结提高
通过练习总结两位数加法的注意事项。
课后作业:略
课后反思
第十课时
课 题: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教学内容:教材第17、18页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充分利用情境图上提供的素材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真切地感受到我们祖
国的伟大。
(2)
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
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概括以及解决问
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细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教法与学法:
教法:演示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多媒体播放北京20
08年奥运会影像资料,以及颁奖欢庆场面,激发学生热情,然
后出示第17页情境图。
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美国比中国少多少枚金牌?美国比俄罗斯多几枚金
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
(1)
教学例1:36-23=
①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② 汇报交流。
③ 归纳算法
A各小组代表上台板演。
B教师在计数器上演示。
C列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 反馈练习。
教材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独立完成后,指定2名学生交流计算过程和结果。
二、 积累运用
(1)集体完成练习三第1题。
(2)合作完成练习三第2题。
(3)完成练习三第3题。
四、总结提升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36-23=13
3 6 3 6
3 6
- 2 3 → - 2 3 → - 2 3
3 1 3
课后反思
第十一课时
课 题: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例2、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三第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地
进行计算。
(2)
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等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
的数学综合素质。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当个位不够减时如何退位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材第17页的情境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 设疑激趣
(1) 多媒体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 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
枚金牌是我们上节课学过的问题,谁能回忆一下两位数
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法则?
(3) 51-36=?
二、 探索新知
(1) 学习例2.
① 动手摆小棒,合作探究。
思考:为什么要拆开一捆呢?
②
多媒体演示摆小棒过程,老师跟随画面讲解。
(2) 结合摆小棒图,引导列竖式。
(3)
交流汇报。
① 个位上的“1”减“6”不够减,怎么办?
②
十位上算法:十位上被个位借1之后还剩下几?
③ 多媒体课件再现。
(4) 学习例3.
三、 积累运用
(1) 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2)
完成练习三第6题。
四、 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如何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51-36=15
4 11 4 11
5 1
5 1 5 1
- 3 6 -3 6 -3 6
5
1 5
课后反思
第十二课时
课
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三第9—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的理解,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
熟练程度。
(2)
使学生知道笔算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能够熟练地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运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
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运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32-18= 95-87=
63-36= 50-27= 80-32=
学生回答后说一说计算要注意什么。
(2) 引出课题。
二、 指导练习
(1) 练习三第9题。
(2)
第10题。
(3) 第11题。
(4) 第12题。
三、积累运用
(1) 在○里填上“+”或“-”。
(2) 笔算下面各题(用竖式)。
54-18= 42-26= 50-29= 86-47=
计算完,集体订正,并请同学说一说应注意什么?
四、总结提升
略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课)
3 2 9 5 6 3
5 0 8 0
-1 8 -8 7 -3 6 -2 7 -3 2
课后反思
第十三课时
课 题: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23例4(1)及练习四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
解答。
(2)
通过经历对统计图的观察、分析、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发现问<
br>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在观察操作过程中,感受“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过程和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讨论结合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铺垫
(1)
唱儿歌《左手与右手》。我们说一说左手与右手的指头个数怎样?
引出:同样多。
(2) 投影出示题图。
① 比○多几个?
② 怎样列式。
二、 新课教学
(1) 出示例4(1)指名读题。
(2)
分析、理解题意,并列式解答。
① 这道题告诉我们的第一个条件是什么?
②
第二个条件是什么?
③ 从这个条件你可以看出什么和什么比?
④
以一班为标准,哪班多哪班少?
⑤ 那么二班的红旗数就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⑥
跟一班同样多的有几面?比一班多的有几面?
⑦ 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
⑧
求二班的红旗有几面,只要把这两部分怎么样?算式怎样列?
三、 巩固练习
(1)
想想下面两句话,说出什么和什么比,什么多?把多的分成哪两部分?
① 苹果比梨多3个。
② 白兔比黑兔多2只。
(2) 完成教材练习四第1题。
(3)
听录音,口答。
① 小猴子有41只,大猴子比小猴子多3只,大猴子有几只?
②
梅花鹿身高1米,长颈鹿比梅花鹿身高3米,长颈鹿身高多少米?
③
小熊猫重10千克,大熊猫比小熊猫重20千克,大熊猫重多少千克?
四、 总结
这节课人
匀学习了“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关键要抓住谁和谁比,谁
多诳语少,把多的分成两部分,求
多的就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板书设计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3面,二班得了多少面?
一班: 12面
二班: 与一班同样多的 比一班多的3面
12+3=15(面)
答:二班得了15面。
课后反思
第十四课时
课 题: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的例4(2)及练习四第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
地解答。
(2)
通过经历对统计图的观察、分析、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发现问<
br>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在观察操作过程中,感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过程和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讨论结合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请一名学生回答:什么是同样多?
(2) 在贴纸板上操作:
① 有5只小兔,萝卜的个数和小兔同样多,萝卜有几个?
② 有4个茶杯,茶杯盖和茶杯同样多,茶杯盖有几个?
(3) 填空:
五角星有10个,圆和五角星同样多时,圆应是( )个。
二、 新授
出示例4(2)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4面,三班得了多少面?
(1)
直观形象,演示过程。
(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① 按题意摆学具。
②
列式计算。
12-4=8(面)
(3) 小组汇报。
(4)
寻找规律,发现方法。
小结: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减法。
三、 巩固练习
(1) 填空后齐背诵: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 )计算。
(2)完成练习四第2题。
四、 拓展应用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减法计算
一班有12面小红旗,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4面。三班得了多少面?
12-4=8(面)
想:三班和一班同样多时应是( )面,去掉4面应是( )面。
答:三班得了8面。
课后反思
第十五课时
课 题: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教材第27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2)
培养书写工整、计算认真的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竖式的简便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整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竖式的简便写法。
难点:进位与退位、口算与笔算相结合的算式题的正确计算。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 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教材第27页情境图:二(1)
班同学帮农民伯伯收南瓜,算一算他们
一共收了多少个南瓜。
第一组收了28个,第二组收了
34个,第三组收了22个。求他们一共收了多少个
南瓜,该怎样计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连加连减的算式题。(板书:连加、连减)
二、 探究新知
(1) 教学例1.
① 小组讨论:连加算式题怎样算?
交流汇报。
②
验证。
写出两种简便竖式。
(2) 教学例2。
①
多媒体出示教材第27页例2的情境图。
同学们共收了84个小南瓜,王叔叔运走了26个,李大爷运
走了40个。这时还剩
下多少个南瓜?
② 小组讨论:该自缢列式、怎样算?
③
学生列式、试算。
三、 积累运用
(1) 完成教材第28页“做一做”。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 完成练习五第1—3题。
(3)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 总结提升
连加、连减的笔算式题,如果把两个竖式合写成一个
竖式比较简便。计算时要注
意,该进位的要进位,该退位的要退位,认真计算,遇到口算的要口算。
板书设计
连加、连减
例1 28+34+22=84(个) 例2
84-40-26=18(个)
2 8 6 2 简便 2 8 8 4 4 4 简便 8
4
+3 4 +2 2 算法3 4 -4 0 -2 6 算法-4 0
6 2 8 4 6 2 4 4 1 8 4 4
+ 2 2
-2 6
8
4 1 8
课后反思
第十六课时
课 题:加减混合
教学内容:教材第28页例3、例4及“做一做”,练习五第5、7、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算
式。
(2)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加
减混合运算竖式的简便写法,
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讨论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教材第28页情境图。
提问引入。
(板书;加减混合)
二、 探究新知
(1) 出示例3:老师出示“车上原来有6
7人”这个条件,到南山站下车的有25
人,上车的有28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①
小组讨论:你打算怎么算?
② 请学生上台板演
③
及时评价学生的方法并比较各种计算方法。
④ 完成“做一做”(点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 出示例4:72-(47+16)=
① 让学生分析、比较例3和例4两题的区别。
小组讨论,交流各自想法。
②
讨论小括号的作用,本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讨论、汇报。
小结:“小括号”表示先算部分。
③ 列竖式计算。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 积累运用
(1) 口算教材练习五第8题
采取比赛形式,优胜者发小红花。
(2) 计算教材练习五第5题和“做一做”。
(3) 独立完成练习五第7题。
四、 总结提升
加减混合的笔算式题,在笔算过程中,把两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比较简便。计
算
过程中能口算的要口算。
加减混合
67-25+28=70(人)
72-(47+16)=9
“小括号”表示先算部分。
课后反思
第十七课时
课 题:综合练习题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五第9—12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练习巩固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笔算。
(2)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加减混合运算的熟练程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独立练
习等活动形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两位数的加减混
合运算方法,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互帮互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指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步骤:
一、 复习引入
(1) 口算。
23+7+40= 57-7+20= 30-5-8=
48-20-8= 90-30-40= 36+15-51=
(2)
笔算下面各题。
75-38+39= 36+54-27=
二、 指导练习
(1) 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0题。
(2) 第9题。
出示课件,仔细观察图
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结果。
(3) 第11题。
(4) 第12题。
(5) 第31题思考题。
三、 积累运用
(1)
在□中填数。(题目略)
(2) 笔算下面各题。(题目略)
(3) 一本故事书共42页
,第一天年地12页,第二天看了9页。两天一共看了多
少页?两天后还剩多少页没看?
四、
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复习了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题,大家在掌握笔算方法的同时,应养成
细
心认真的习惯,努力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课后反思
第十八课时
课 题: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32页的例5及“做一做”,练习六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
题、提出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去发现问题,掌
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
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 创设情境
(1)
谈话: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 出示教材32页情境图。
(3)
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他们在画画,其中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
。你能提
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 探求新知
(1)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情境图。
(2) 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有
什么想问的?学生自由发言。(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兴趣
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3)小组交流讨论。
① 应该怎样计算一共有多少人?
②
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③ 选派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男生人数: 美术兴趣小组人数:
14-5=9(人) 9+14=23(人)
(5)观察比较两个算式的联系。
明确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必须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6)
提问:你能用一个算式直接求出美术小组的人数吗?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4-5+14=23(人)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7) 小结。
三、 巩固应用
(1)
教材32页“做一做”,让学生说明题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
(2)
练习六的第1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3)
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
目,互相解答。
全课总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男生人数: 美术兴趣小组人数:
14-5=9(人)
9+14=23(人)
14-5+14=23(人)
答:男生有9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23人。
课后反思
第十九课时
课 题: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35页“整理与复习”第1、2题,练习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系统复习,进一步让学生掌握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提高计算
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等学习活动,提高学
生发现问题、分
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认真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 复习口算
(1) 口算。
60-20= 38+7= 27-8= 45+7=
6+28=
38-20= 97-70= 54+10=
(2)
大屏幕出示练习七第1题,可用开火车的形式完成。
在订正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讲口算思维过程。
二、 复习笔算
(1) 独立完成练习七第7题和第8题。并说出笔算加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 反馈练习。独立完成练习七第2题。要求竖式书写规范,能简便的要简便。
三、
反复练习
(1) 以口答的形式完成练习七第3题,对有困难的学生可提醒他们笔算。
(2) 完成练习七第4题。
指名学生说结果和过程,其他同学评价,并互相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 复习应用题
(1) 大屏幕出示情境图。(养殖场有母鸡45只,小朋友说:“公鸡比母鸡少36
只。”“
小鸡比母鸡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① 公鸡有多少只?
② 小鸡有多少只?
③ 小鸡比公鸡多多少只?
④ 母鸡和公鸡一共多少只?
⑤
小鸡比母鸡、公鸡的总和多多少只
提示学生认真观察、审题,弄清数量关系,正确的列式解答所提出的问题。
(2)
完成练习七第5题。学生分组讨论。汇报结果。
(3) 独立完成练习七第6题。
五、
总结提升
六、 学生谈本课的收获与体会。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笔算加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不进位
不同点:笔算加法
进位: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不退位
笔算减法
退位:个位不够,从十位退1
课后反思
第二十课时
课 题: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38、39页例1、例2及“做一做”和练习八和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 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等教学
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
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
数学。
教学重、难点:
根据角的特征辨认角。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剪刀1把、三角尺
1块、白纸1张;直尺、各种形状的实物若干;长方形、正方形、
圆形白纸各7张;长条12根;图钉若
干。
教学步骤:
一、 生活引入,揭示课题
(1) 感知生活中的角。
① 课件展示实物(剪刀、钟面、三角尺)。
②
找一找以上实物中角分别在哪儿,引导学生将角比画出来。
③ 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2)
揭示课题。
通过探索,知道了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认识角。(板书:角的
初步认识)
二、 实践感知,建立表象
(1) 画一画,剪一剪。
学生自己选择工具画角剪下来。
集体交流。
(2) 摸一摸,探究角的特点。
(3) 闭眼想像角的样子。还可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比画比画。
三、 活动操作、巩固应用
(1) 找一找。
① 明确活动要求:不用眼睛看,在学具盒中摸出一个带角的图形。
② 反馈摸出的图形。
③ 分组交流,每个图形的角在哪儿?
④ 用手势反馈。
(2) 做一做。
① 交代活动要求。
② 学生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开始活动。
③ 组织学生参观作品。
④ 学生质疑,评价。
四、 总结提升
(1)
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角,关于它你了解多少?
(2)
延伸:关于角,你还想知道什么?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边
顶点
边
画法: · · ·
课后反思
第二十一课时
课题: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0页例3、例4,练习八第6、7、8、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
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
画一画等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直角的空间
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交流,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直角,建立直角的空间观念。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直角三角尺、钉子板、多媒体课件、活动角、纸片。
教学步骤:
一、
创设情境,动手感知
(1) 同学们,我们认识了角,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学具做一个角?
(2) 展示。展示学生所做的角。
(3) 感知生活中的直角。
(4)
揭示课题。
我们就把这样的角叫直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直角。(板书课题)
二、 探索新知
(1) 从生活中找直角。
(2) 判断直角。
出示课件,在图中判断哪些图形中的角是直角。
(3) 制作直角
①
刚才我们认识了直角,现在我们用一张纸来制作直角。
② 学生动手操作。
③ 展示成果。
④ 小结:将纸片对折两次得到直角。
(4) 画直角。
①
用三角尺画一个直角。
② 示范画直角。
③ 请同学们在纸上画直角。
三、
积累运用
(1) 折直角。
(2) 完成练习八第6、7、8、14题。
四、
总结提升
谁能说出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直角的初步认识
边
顶点
边
画法
直角
教学反思
第二十二课时
课 题:锐角和钝角
教学内容:教材第41页的例5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让学生在认识直角的基础上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
角和钝角的特征。
(2) 在认识角的教学活动中,初步了解三种角的大小,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比较、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
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想象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
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难点:能区分锐角、钝角和直角的特征。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实践操作法。
教学准备:
直尺、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启发导入
(1) 出示游乐场的图片,谈话激趣。
(2)
观察图片,并与同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 学生汇报,引入 “角”。
二、主动探究,获得新知
(1) 主小朋友拿出纸和笔画出一个你喜欢的角。
(2) 这么多角娃娃在黑板上真可爱,你能把把它们分分类吗?
合作交流;
(3) 指名小组汇报结果,并说明分的理由。
(4)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分类验证,渗透方法。
① 验证直角。
怎样验证?(用三角尺比一比)
② 学生上台验证,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比的。
③ 验证其它两类角。
④
给角取名。
⑤ 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角按大小可以分成几类
三、 实践运用,深化发展
(1) 做角。
(2) 举例。
(3) 找角(展示五角星)
四、
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锐角与钝角
直角 锐角比直角小 钝角比直角大
课后反思
第二十三课时
课 题:活动课—用三角尺拼角
教学内容:教材第42页的例6、“做一做”和练习八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会用三角尺拼角。
过程与方法
通过拼一副三角尺,两副三角尺,使学生更进一步辩认直角、锐角、钝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两个三角尺、三个三角尺拼出直角、钝角和锐角。
难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操作比较法。
教学准备:
三角尺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每人一套三角尺、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 探索活动
(1)
你们已经掌握了什么是钝角、什么是锐角,但你们会画钝角吗?会画锐角吗、
画钝角的方法是什么?画锐角的方法是什么?(分组操作、探究方法)
你们都画了什么角?(用展示平台展示学生所画的各种角)
(2)让学生自己展示所画的角和
画角的方法。(指每组代表到前面边演示边说明,
集体讨论订正)
二、发展活动
出示教材42页例6的情景图。
(用两个三角尺拼一拼)
(1)
用两个三角尺可以拼成什么角?
(学生可能会说:可以拼成一个钝角、两个直角、一个锐角)
那么你们能不能用两个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
分组操作,指名到前面边讲解边演示。
(2) 你们还可以拼出其他的角吗?希望你们多动脑筋、多动手拼一拼,看谁拼的
角多。
分组操作
三、巩固练习,提升能力
(1)完成教材42页的“做一做”,用两副三角形拼出锐角、直角、钝角。
学生小组操作,汇报展示。
(2)讨论:一副三角尺和两副三角尺拼出的角有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小组讨论、汇报。
(3) 完成教材练习八的第13题。
①
说一说七巧板中的每块板是什么形状,上面各有哪些角?
②
比一比5块三角形板的各个角的大小,你有什么发现?
③
用两块三角尺拼直角,你能拼出几个?拼钝角呢?
学生小组交流、操作、订正。
一、
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这节课复习了哪些知识?通过复习你又学会了什么知识?你们会用三角
尺拼
各种角了吗?
板书设计
活动课——用三角尺拼角
学生拼角展示
两副三角尺拼出锐角 两副三角尺拼出锐角
课后反思 <
/p>
因为每个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一样,对于说得不好的学生教师应该多鼓励、引导,
让他们练习反复去说。也可以用激励性语言评价:“相信你,你能行。”“你提高我为你
高兴。”“你
回答不上来,不要气馁,再来一次。”总之,学生听到这些语言,上课的情
绪会被调动,发言也会踊跃。
第二十四课时
课 题:乘法的初步认识(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46、47页例1,练习九第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创设情境,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力口中体会乘法的意义。
(2)
认识乘号“×”,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活动,扩大学生参加讨论和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乘法的意义,读写乘法算式。
难点: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 出示情境图。
课件出示第46页主题图。
(2) 观察画面。
仔细看一看,你喜欢玩什么?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我们先来解决这几个数学问题:
① 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
②
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③ 过山车时礤有多少人?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3+3+3+3+3=15 6+6+6+6=24 2+2+2+2+2+2+2=14
(3) 引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
引导学生写出乘法算式,教学读法。
教学如何将2+2+2+2+2+2+2=14改写成乘法算式。
2×7表示7个2连加,算式是2×7=14,读作2乘7等于14。
(2)
教学“2×7=14”的意思。
师:“2”表示相同加数,“7”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14”表示相同加数的和。
讨论:如果有更多的2相加,例如10个2、100个2……又该怎样写?
听学生汇报,评价学生的汇报结果。
提问:求3+4+5这个算式为什么不能用乘法。小组讨论。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更简便。
三、练习提高
(1)
完成教材练习九第1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 判一判。
哪些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呢?
9+4+3 3=6=8 5+5+5 4+5+7
(3) 你能把加法算式必定成乘法算式吗?
8+8+8+8 7+7+7
C+C+C+C+C
(4) 完成教材练习九第2、3、4题。
(5)
试一试,你一定是最棒的。
6×3读作( ),表示( )
5×4读作( ),表示( )
2×7读作( ),表示( )
(6) 你能说出乘法算式吗?
9个5相加 30个8相加 60个400相加
20个C相加
四、 总结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乘法
计算。写乘法算式
时,要明确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在这两个数中间写上乘号。读
算式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了不少新知识,下节课我们
继续学习乘法知识。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一)
3+3+3+3+3=15
6+6+6+6=24
2+2+2+2+2+2+2=14
2×7=14读作:2乘7等于14。
7×2=14读作:7乘2等于14。
课后反思
第二十五课时
课 题:乘法的初步认识(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48页例2,练习九第5—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2)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讨论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感知乘法是相同加数相加的简便
算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有许多相同数求和的问题,激发学生进一
步学
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帮助学生沟通相同加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多媒体出示。
3×2=6,读作( ),表示( )个( )连加等于6。
4×5=20,读作( ),表示( )个( )连加等于20。
6+6+6=(
)×( ) 7+7+7+7=( )×( )
(2)
相同加数是( ),有( )个相同加数。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3) 说出下列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8+7=15 30-15=15
(4) 引入新课
二、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大森林里,小动物们要举行文艺晚会。小猴、小兔、小鹿它们准备用动物气
球装扮
舞台。小熊很好奇,它在数它们一共用了多少个气球。你们能帮助小熊算算吗?
多媒体出示:会场及气球图。
(2)讨论: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气球,怎样列式计算?
(3)说一说。
5×3=15中,相同加数是( ),有( )个相同的加数。
(4)介绍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5、3、15这三个数在乘法算式5×3=15或3×5=15中,分别叫什么呢?
5和3在乘法算式5×3=15或3×5=15中叫乘数,15叫它们的积。
5 × 3
= 15
乘数 乘数 积
(5) 反馈练习。
写出乘法算式,再读出来,并说说各部分的名称。
3个4相加是12 6个3相加是18
三、积累运用
(1) 习九第5题。
仔细观察图,独立完成。指名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2) 练习九第6、7、8题。
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三、 总结提升
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想一想,还有什么问题吗?你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二)
5+5+5=15
5 × 3 = 15
3 ×
5 = 15
乘数 乘数 积
课后反思
第二十六课时
课
题:5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材第52页例1和“做一做”、及练习十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学会口诀,运用口诀熟练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了
解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敏捷性,及良好的学习习
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知道5的乘法口诀,并比较熟练地用口诀求积。
难点:根据图意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并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历。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4) 摆、说算式。
任意摆,每行摆几个,摆几行都可以,但每行摆的个数要同样多。摆完后说
一说一共摆了多少个
,怎样列式。
列乘法算式,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列加法算式的改成乘法算式。
(5) 读下面的算式并说说每个算式的意义。
3×4 5×2
2×2 4×2
(6) 填空
( )个( ) ( )个( )
( )×(
) ( )×( )
(7)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乘法。生活中哪些情况可
以用乘法来计算?用乘法计
算的确很简便。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乘法口诀,它能让我们
计算得更快。想学吗?
二、探究新知
(6) 出示一盒福娃(共5个)。
① 问:一盒几个福娃,就是几个1.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1×5或5×1)
所以,1×5
=5或5×1=5。
(教师板书:1×5=5 5×1=5)
②
如果两盒呢?数一数。(出示两盒)
观察:两盒有多少个?能列加法算式吗?5+5=10
能列出乘法算式吗?5×2=10或2×5=10
(教师板书:2×5=10
5×2=10)
③ 如果再添一盒,也就是3盒是几个福娃?
请同学们列出一个加法算式。(5+5+5=15)
能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吗?(3×5=15 5×3=15)
(教师板书:3×5=15
5×3=15)
④ 根据书52页的图,5个5个数数。
(一个五是五,两个五是十……)
小组讨论:刚才我们解决的问题和上面的三组算式有什么特点和规律?
交流讨论结果:
(我们算了1盒、2盒、3盒福娃,每次都比前一次多算一盒)
(乘法算式里都有一个乘数是5,而另一个乘数是1、2、3、)
(每一次都比前一次多5)
(每个积都比上一次多5)
四盒呢?五盒呢?跟学生一起数一数。
通过摆小棒我们可知道:4×5=20 5×4=20 5×5=25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 +5 10 +5 15 +5 20 +5 25
(7) 根据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
1×5和5×1都等于5,为了今后计算方便,我们把这两个算式编成一
句口诀:一五得五。
解释口诀:一五得五表示1乘以5或5乘以1等于5,我们习惯把较小
的数放在前面。
那么谁能根据2×5=10和5×2=10来编一句口诀?
(二五一十)
让同学们把后面的乘法算式也编成乘法口诀,并说给自己的同桌听。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五五二十五
这五句口诀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5的乘法口诀。
齐读口诀。
5的乘法口诀有几句?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记住它?
(8) 游戏:拍手数数说口诀。
三、积累运用
(7) 对口令。(和学生说明具体要求,把口诀填完整)
一五(
)( ) ( )( )一十 四五( )( )
三五( )( ) ( )( )二十五
二五( )( )
(8) 课件出示。
0 5
回答出正确答案,小松鼠才能继续往前跳。
(9) 完成练习十第1、2题。
五、
总结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5的乘法口诀)
谁能背给大家听一听?
板书设计
5的乘法口诀
+5
+5 +5 +5
10
15 20
25
5
1×5=5 一五得五
5×1=5
2×5=10 二五一十 5×2=10
3×5=15 三五十五
5×3=15
4×5=20 四五二十 5×4=20
5×5=25 五五二十五
课后反思
第二十七课时
课
题:5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十第3~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能进一步熟记5的乘法口诀。
(2)能正确运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并且会用一句5的乘法口诀写出两
道乘法算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熟记5的乘法口诀,提高学生的口
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乘法口诀的兴趣,熟记5的乘法口诀。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8)
对口令。
( )一十 三五( ) 四五( ) 一五( ) ( )二十五
(9)
出示口算卡片。
5×1= 2×5= 4×5= 5×5= 5×2= 5×4=
5×3= 3×5=
二、指导练习
(9) 完成练习十第3题。
出示书上插图,请学生根据图说说自己发现的信息,汇报后独立解决,
集体订正。
(10) 完成练习十第4题。
背出5的乘法口诀。(可分多种形式:集体背、指名背、小组同学相互
背)
(11)
听口诀,写算式。
练习时,以两人为一组,一个学生念口诀,另一个学生写,然后交换。
(12) 完成练习十第5、6题。
第5题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第6题:多
媒体出示情景图,先让学生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
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积累运用
(2) 我会填。
( )×( )=15 (
)×( )=20
( )×( )=15 ( )×(
)=20
(3) 列式计算。
① 5个3相加是多少?
② 5乘4,积是多少?
③ 两个乘数都是5,积是多少?
六、 总结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课时作业
一、 把口诀填完整
(
)一十 ( )五二十 ( )五十五
一五( ) 五五( )
四( )二十
二、 写出乘法算式,算出得数,并写出口诀。
3乘5
2个5相加 5和4相乘
算式: 算式:
算式:
口诀: 口诀: 口诀:
三、 填一填。
( )×( )=15 ( )×( )=5 ( )×(
)=15
( )×( )=5 ( )×( )=20 ( )×( )=10
(
)×( )=20 ( )×( )=10
四、 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1串冰糖葫芦有5个红果
2串冰糖葫芦有几个红果?
3串、4串、5串呢?
五、 看图写算式。、
每只小猴摘5个桃。
2只小猴摘( )个桃。列式:
3只小猴摘( )个桃。列式:
4只小猴摘(
)个桃。列式:
课后反思
第二十八课时
课 题:2、3、4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材第54、55页例题2—4,“做一做”及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学会2—4的乘法口诀,理解口诀的来源,明确每句口诀的意义。
(2)使学生熟记乘法口诀,并能利用乘法口诀正确地、比较迅速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摆一摆、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归纳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和总结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口诀的来源,掌握推导口诀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讨论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游戏的图片、录音机、头饰、算式卡片、小棍若干。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1)用3根小棒你能摆出一个什么汉字?可以小组商量。
摆一人“工”“个”“干”“大”字等。
一个字用3根小棒(1×3或3×1),用口诀(一
三得三),那么摆两个字、三个字、
四个字呢?
(2)刚才同学们总结出了3的乘法口诀,总
结得好。现在我们分小组再来总结2
和4的乘法口诀,看哪个小组总结得最快最好。
反馈
得出2的乘法口诀:二二得四 二三得六 二四得八 ……
得出4的乘法口诀:四四十六
四五二十 四六二十四……
二、 积累运用
刚才你们学得很好,小精灵很高兴,要带你们一块去玩一玩,上哪儿去?
注意听。(放音乐)
小精灵带你们来到小树林,小动物们都兴高采烈地参加动力脑筋爷爷组织
的有奖
大赛,你们愿意参加吗?
(1)口算。(卡片15道题)完
(2)投篮比赛。(说明:每人分一张
10 15 6 12
5×3 3×3 9 20 5 2
5×4
5×2
5×1 3×2
2×1 3×4
(3)游戏:“捉鼠比赛”。
说明:头饰上标有算式得数,卡片上有算式。
黑猫队:3人,白猫队:3人。
三、 总结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二十九课时
课 题:乘加 乘减
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例5,“做一做”及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乘加、乘减算式的计算方法。
(2)通过乘加、乘减算式帮助学生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发现规律,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
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类比、迁移能力及求异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乘加、乘减算式的计算方法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乘加、乘减算式题掌握相
邻
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讨论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课堂导入
学校组织秋游,游乐场里热火朝天。(多媒体出示:教材58页主题图)
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看到有4个旋转木马,每个木马上可坐3人……)
二、 探究新知
(1) 根据这个画图,你想提出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2) 小组讨论。
(3) 交流汇报。
(4) 观察算式说说自己的想法。
如:4×3-1=11
这个算式先算什么?4×3在图中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减1
3×3+2=11
这个算式先算什么?3×3在图中求的是什么?
(5)
板书课题:“乘加 乘减”
三、 积累应用,巩固提高
(1)
课件出示教材58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2) 动手操作。
展开自己的想象,并用学具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用乘加、乘减的算式算出你一
共用了多少个学
具。
(3) 完成练习十二第1—4题。
四、 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谁的表现最好?
板书设计
乘加 乘减
3+3+3+2=11
3×3+2=11
4×3-1=11
教学反思
第三十课时
课 题:6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6,“做一做”和练习十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归纳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掌握6
的乘法口诀。
(2)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口诀计算两个数相乘的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6的乘法口诀,并
能进行简单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正确用6的乘法口诀计算两个数和相乘
的积。
难点:根据图意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形、小棒、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复习准备
(1) 出示习题。
4+4+4+4= 3×5= 2×3= 4×2=
5×5= 3+3+3= 1×3= 2×5=
5×1= 2+2+2=
3×3= 5×2=
为什么你能算得这么快?你有什么好办法?
(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来计算,会快一些)
(2) 对口令。(1—5的乘法口诀)
(3)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索新的口诀,比一比谁编得好。
二、 探究新知
学习的乘法口诀。
(1) 多媒体出示教材第60页情境图。
(2)瞧,这里有一
些豆荚,请大家仔细观察,一共有几个豆荚?每个豆荚中有几
颗豆子?一共有多少颗豆子?
完成下面表格:
豆荚个数
豆子颗数
(3)小组活动。
1
6
2
12
3
4
5
6
根据表格写出乘法算式,根据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
汇报交流:
6×1=6
1×6=6 口诀: 一六得六
6×2=12 2×6=12 口诀: 二六十二
6×3=18 3×6=18 口诀: 三六十八
6×4=24 4×6=24
口诀: 四六二十四
6×5=30 5×6=30 口诀: 五六三十
6×6=36
6×6=36 口诀: 六六三十六
(4)读记口诀,想一想相邻的口诀相差几。
(相邻两句口诀相差6)
(5)摆一摆。
小组长任意提问:摆:(1、2、3、…
…)个六边形,用多少根小棒?然后组员回
答并说出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
三、
积累应用,巩固提高
(1)师生对口令。
一六得六、二六十二、……、六六三十六
(2)算一算填一填。
2×6= 5×6= 4×6=
二六( ) 五六( ) 四六( )
做完后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十三第1—4、2题。
四、 总结提升
同学们通过豆荚图,学习了
6的乘法口诀,亲自体验了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并
自己编出了6的乘法口诀,学会了用6的乘法口诀计
算两个数相乘的积,真正感
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
6的乘法口诀
6
+
12
+
18
+
24
2
+
30
+
36
2
1×6=6
一六得六 6×1=6
2×6=12 二六十二 6×2=12
3×6=18
三六十八 6×3=18
4×6=24 四六二十四 6×4=24
5×6=30 五六三十 6×5=30
6×6=1236 六六三十六
6×6=36
教学反思
第三十一课时
课
题:6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十三第6—1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记6的乘法口诀。
(2)会用6的乘法口诀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会用6的乘法口诀计算解答有关用
乘法计算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记并背诵1—6的乘法口诀,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
难点:培养、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讨论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
(1) 对口令。(6的乘法口诀)
同桌对口令,师生对口令
(2)
开火车,口算乘法。
2×3 4×5 3×6 6×6
1×6
2×6 4×4 2×5
2×4 3×5 3×3 4×6
二、 指导练习
(1) 练习十三第7题。
多媒体出示表格,向学生说明横行上的
1—6和竖行上的1—6各数都看作乘数,
把相乘的积写在两个数交叉的位置上。
(2)
练习十三第6题。
看谁都能做对。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3) 练习十三第9题。 把学生分成两人一组,其中一个同学拿任意一张卡片,另一个同学要迅速说出
哪两个数相乘得出卡片
上的这个数。做完一轮互相交换。
(4)
(5)
(6)
练习十三第8题
练习十三第10题
数学游戏:保护青蛙。
三、
积累运用
(1) 把口诀写完整。
一六( ) 二六(
) ( )( )十八
三三( ) 一( )得四 ( )(
)二十
(2) 计算。
4×3= 4×2= 4×4=
3×5=
5×6= 5×5= 6×2= 5×4=
2×4= 3×2= 6×6= 6×4=
(3)每个小朋友分5个 ,6个小朋友分了多个 ?
四、 总结提升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1—6的乘法口诀。在生活中要经常用到哦。
板书设计
6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背诵1—6的乘法口诀
游戏:保护青蛙
教学反思
第三十二课时
课
题:解决问题—乘法和加法应用题的区别
教学内容:教材第63页例7及练习十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通过情境解决乘法应用题和加法应用题。
(2)分析区别乘法应用题和加法应用题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活动,扩大学生参加讨论和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分析比较不
同题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解决乘法应用题和加法应用题。
难点:分析区别乘法应用题和加法应用题的不同。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合作探研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圆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3= 2+5=
4×2= 5×1=
5+3= 4×3= 5+5=
1+4=
(2)列式计算。
①3个4相加是多少?
②5个2相加是多少? 大家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学会了计算相应的式子题和文字叙述题。今天,
我们要一起来研
究加法问题和乘法问题的区别,看谁能够应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来
解决这些问题。
(3)教师板书课题,乘法和加法应用题的区别。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7
①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
②有两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
(2)分析解答例7.
①看图思考。
②讨论列式。
第1题:5×4=20(张)
答:一共有20张。
第2题:5+4=9(张)
答:一共有9张。
③进一步理解例7算式的意义。
第1题的5表示每排有5张桌子,4表示有4排(也就是有4
个这样的5张):第
2题的5表示第一排有5张桌子,4表示第二排有4张桌子。
三、巩固练习
(1)
(2)
四、归纳
①乘法算式可用乘法口诀迅速地计算。
②求几个几用乘法计算,求几和几用加法计算。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乘法和加法应用题的区别3+3+3+2=11
5×4=20(张) 5+4=9(张)
答:一共有20张。 答:一共有9张。
教学反思
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
完成练习十四其他练习。
第三十三课时
课 题: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66页第1、2题和练习十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的知识点。
(2)能对1—6的乘法口诀进行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等
活动,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提高学
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让学生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培养学生
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
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理和复习的方法。
难点:独立整理复习。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1—6的乘法口诀表,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提出课堂目标。
(2)回顾所学知识。
这一单元你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整理和复习
(1)整理乘法口诀表。
给乘法口诀卡片排序。
汇报小组交流成果。
观察口诀表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整理乘法算式表。(教材第66页第2题)
①让学生托图中排好的乘法算式表的规律。
②提示学生摆好一列乘法算式表。
③让学生独立完成剩余算式的排列。
三、综合练习
(1)对口令。(1—6的乘法口诀)
(2)口算比赛。(练习十五第1题)
(3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时无刻无处不在,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吗? (公园里有3组小朋友在玩游戏,每组有5个,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在玩游戏?池
塘里有4群鸭子,
每群6只,一共有多少只鸭子?……)
四、总结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课件|视
频|试卷
这节课,我们是怎样整理这个单元的知识的?你有什么感想?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乘法口诀
三四十二 五六三十
六六三十六
3×4=12 5×6=30 6×6=36
4×3=12
6×5=30
课后反思
第三十四课时
课 题: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例1,“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3) 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4)
通过活动,能正确辨认从物体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熊猫玩具、汽车玩具、小黑板、动物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0)
播放多种动物叫声的音乐请学生猜一猜都有哪些动物,同时问:“低估
是怎样猜出来的?”
(11) 出示几张动物卡片,遮住动物的一部分,请同学们猜是什么动物。
(12)
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撤掉遮住动物的纸片,问学生是怎么猜出来的。
二、探究新知
(1
)请同学们拿出熊猫玩具放在桌上,小组同学在各自的位置观察熊猫的形状。
汇报,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2)学生画看到的熊猫形状。
(3)展示图画。请小组长把本小组的画收集到一起,并贴在黑板上。
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大家画的熊猫形状都不一样?
(13)
请同学们交换位置再观察,再画一画所见到熊猫的形状。
三、应用拓展
找朋友。请小组每一
个成员将自己的汽车玩具摆在桌上,再请每一个同学从自己
所在的位置介绍自己所看到的汽车形状。教师
同是时出示图片请学生判断。
四、评价小结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放许多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
体形状(出示卡片),所以在我们
的眼睛里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而这里面有许多数学的知识,因此我们应
该热爱我们的生
活。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正面
侧面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后面
课后反思
第三十五课时
课 题:观察立体图形
教学内容:教材第69页例2、例3及练习十六第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简单立体图形的活动,使学生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是不同
的。
(2)通过对立体图形的观察,使学生能够辨认从立体图形正面、侧面、上面观察
到的形状。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