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复习过程
广西三月三是什么节日-化学课件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32页例5。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结合连加
、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用一
步加、减法计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编排的,具有连续性两
个问题的学习,为以后
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教材以美术兴趣小组为背景,一次
提出了两个具有连续性的问题,第一个问
题是前面学过的“求比一个数少(多)几的数”的数量关系的实
际问题,解决第
二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人”,分析问题已知条件、还缺少一个条件,需要将第二
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教材以“知道了什么?”让学生认真审题,同时明确要解决两
个问题,弄清
楚解决问题的先后顺序。在解答问题的编排上,教材以两个小朋友对话的形式呈
现
,第一个问题是旧知,学生会解答,第二个问题解答缺少的条件在第一个问题
中已经解答出来,并将其作
为已知条件。进而清楚地认识到两个问题之间的关系。
例5解决有关联连续两个问题的实际问题,有助
于培养学生连贯地思考,发
展合情推理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由于
连续两问的问题是由两个相关联的用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构成,解答第
二个问题时需要将第一个问题解答
的结果作为第二个问题的一个条件,学生第一
次接触,还不习惯于连续地思考,需要加强数量关系的常规
训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
关系。
2.能够解答比较容易的连续两问的应用题。
3.初步培养学生有连贯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连续两问应用题的结构,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准确的找出解答第二问时所需要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二年级(1)班图书角有故事书14本,科技书比故事书多8本,科技书
有多少本?
只供学习与交流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2、教室学习栏里,小明得了22朵红花,小军得的红花比小明少5朵,小
军得了多少朵红花?
独立列式计算,然后汇报,
师:第一题怎样列式?并说说想法。
生:14+8=2
4,求科技书有多少本,就是把和故事书同样多的14本与多
的8本合起来,所以用14+8。
师:第二题呢,谁来说。
生:22-5=17,求小军得了多少朵红花,就是把小明得的红花
朵数减去5,
所以用22-5。
[学情预设:根据条件,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
是刚刚学过
的内容,学生不会困难。]
[设计意图:根据条件,解决一个问题的应用题是新课
学习连续两个问题
应用题的基础,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解决第二个问题的一个条件,巩固学生第
一个问题数量关系分析方法,提高对问题解决的熟练程度,为新课学习作辅垫。]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出示数学书第32页例5的情景图和问题。
师: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名。
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是男生有多少人?第二个是美术兴趣小组一
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给时间让学生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
明确“要解决两个问题”及哪
两个问题,防止学生漏掉问题,培养学生的审题
能力。]
(2)根据已知条件有14名女生,
男生比女生少5人,想一想你能求出什
么?也就是第一个问题男生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汇报。
男生人数,14-5=9(人)
师:第二个问题,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你理解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要把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合起来。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找到谁的人数和谁的人数?
生:要找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
师:已知条件知道女生人数是14人,没有告诉男生人数,缺少的男生人数
只供学习与交流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到哪里找呢?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汇报。
生:男生人数题目中没有告诉,但第一个问题我们
已经求出了男生人数是9
人,把这个结果当条件用就可以了。
生:我们已经求出了男生有9人,说明男生人数已经知道了,可以当条件
用了。
师:第一个问题的答案男生9人当作条件,现在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怎样列式计算。
生:9+14=23(人)
师:解答正确吗?怎样验算。
口答:男生有9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23人。
[学情预设:第一个问题刚刚学过,新课前
也复习过不存在问题,第二个问
题缺少一个条件题目中没给,需把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当条件解答,学生第
一次
接触有困难。]
[设计意图:解答第一个问题比较容易,有意引导学生看条件能算什么,
进
行综合法训练,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解决第二个问题需把第一个问题答
案当作条件,学
生还不适应连贯地思考,让学生讨论交流,学生有充分思考和
表达的时间,突出连贯思考的分析过程。解
答第二个问题时,有意引导学生看
问题需要哪两个条件的思考,进行分析法的训练。]
(3)
小结:这道题我们解决了几个问题?解答第二个问题缺少一个条件到
哪里找呢?把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当作
第二个问题的条件,这就是我们学习的连续
两问的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2、先算第一个问题,把第一问的结果当条件再提一个问题。
(1)科学兴趣小组有男生15人,女生比男生少7人,女生有多少人?
?
(2)小兔采了13个蘑菇,兔妈妈比小兔多采了8个蘑菇,兔妈妈采了多
少个蘑菇?
?
独立列式计算,汇报。
第一题女生有多少人?女生人数:15-7=8(人)
师:题目已知男生15人,现在又求出了女生有8人,再提一个数学问题?
生:科学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师:谁会解答这个问题?并说说想法。
生:15
+8=23(人),题目知道男生15人,又求出了女生有8人,合起来
就是兴趣小组的人数,所以用1
5+8=23人
全班口答:女生有8人,科学兴趣小组一共有23人。
只供学习与交流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第二题兔妈妈采了多少个蘑菇?兔妈妈采的蘑菇:13+8=21(个)
师:现在也知道了兔妈妈采了21个蘑菇,谁能再提一个数学问题?
生:兔妈妈和小兔一共采了多少个蘑菇?
师:同桌说说怎样列式解答,并说说想法。然后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先根据条件解答问题
,再把问题的答案当条件提第二个数
学问题,让学生经历把问题的答案当条件思考的训练,培养学生连贯
思考问题
的能力。]
小结:要学会把问题的答案当条件来思考。
3、根据问题补齐条件。
(1)院子里有15只鸡,
,鸡比鸭多几只?
(2)果园里有26棵梨树,
,苹果树与梨树
一共有多少棵?
师:第一题能算吗,为什么?
生:不能算,因为只知道鸡的只数不知道鸭的只数,缺一个条件。
师:也就是说求鸡比鸭多几只必须知道鸡的只数与鸭的只数两个条件,谁
来补充。
生:需补充鸭的只数,有8只鸭。
师:现在能解答了吗?独立解答。
第二题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汇报。
生:求苹果树与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必须知道苹果树棵数
与梨树棵数两个
条件,现在只知道梨树26棵,还缺苹果树棵数。补充苹果树有25棵,列式:26+25=51棵。
[设计意图:由问题补齐条件训练,明确解决一个问题需要有两个相关联
的条件,培养学生由问题出发寻找所需条件的能力,进行这样分析题目数量关
系的训练,也是提高学生
用分析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明确问题需要哪两个相关条件。
4、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到了会了些什么?把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当作解决第二个问题的一
个条件,学会把问题的答案
当条件来思考,明确解决一个问题需要有哪两个相关
条件。
三、巩固练习
1、课本32页做一做。
2、课本33页练习六第1页。
学生独立作业,2人上黑板演示,集体订正。
只供学习与交流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连贯
思考问题的方法,检验学生由问题找条件和把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当作第二个问题的一个条件的掌握情况。
]
达标检测
1、32-6+17 58+23-7 57-(23-8)
63-(15+26)
2、小林家养了24只白兔,养的黑兔比白兔少6只,养的黑兔有多少只?
小林家黑兔与白兔一共有多少只?
3、二(1)班有21名男生,23名女生,二(1)班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二
(2)有39名同学,比二(1)班少多少名?
4、同学们到礼堂听
解放军叔叔讲故事.一年级去了34人,二年级去了45
人,两个年级一共去了多少人?礼堂里一共有9
6个座位,还剩多少个空座?
设计思路
《标准(2011)》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通过义
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
能……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并明确指出“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
识”。基于此,
教材在解决问题的编排中继续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通过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
学会连贯地思考,获得数学的方法,形
成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本节课教学充分领悟教材的编
排意图,学生连贯地思考与合情推理能力的
发展,是建立在基础问题解答的基础上,所以本课设计首先复
习解答基础的实际
问题,为新课学习做好辅垫。新课例5的教学,首先让学生审题知道了什么,要
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与能力,连续两问的第一个问题容易,
学生独立完成,第二个
问题是新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从问题出发需要哪两
个条件,缺少的一个条件又从哪里找,给学生讨
论交流的时间,在交流中发展学
生的数学思考水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接着让学生先
算出问
题,然后把问题当条件再提一个数学问题,让学生思维聚焦,把问题的答案当条
件来用,
为学生连贯思考问题打基础。最后设计了一组能算吗?缺少一个条件不
能算,让学生根据问题补齐条件,
让学生明确解决问题需要哪两个相关条件,获
取数量关系的分析方法。三个环节的设计相辅相成,最终达
成学生学会连贯地思
考,形成初步的合情推理的教学目标。
只供学习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