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总复习教学设计
东门礁-新时代雷锋精神
教学内容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课时 15-1
1.掌握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笔算方法并熟练计算。
2.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熟练计算。
教学
3.合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
目标
4.加深算理的理解,培养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5.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笔算方法以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 学 流
程
师 生 活 动
一、谈话导入
谈话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
二次
备课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
从今天起,我们要把这些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比一比看
哪些同学学得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100以内的笔算加法 结合习
和减法。
二、复习旧知
1.复习笔算两位数加、减法。
教材第101页第1题。
(1) 指名读题。
(2) 笔算两位数加、减法应注意什么?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指名汇报。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1
题复习100
以内笔算加、
减法的计算
方法及算理,
提高学生的
笔算能力。
笔算两位数加、减法应注意: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算起;
加法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减法个位上的数不够
减时从十位退1.
(3) 指名板演,其余的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2.复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36+29+16= 96-28-36=
100-(38+29)=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怎样可以使连加、
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简便。
小结:为了简便可以把分步计算的两个竖式连起来写。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03页练习二十五第1题。
要求学生看清运算符号,认真审题,再独立完成。
2.完成教材第103页练习二十五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103页练习二十五第3题。
指名学生完成第(1)问。交流、讨论解决第(2)问。
4.看图找出信息,自己解决问题。
结合教
材练习题,引
导学生在计
算过程中进
一步理解笔
算的方法,并
在理解的基
础上进一步
掌握求
比一
个数多几或
少几以及连
续两个问题
的解决方法。
2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板
书
设
计
2×4=8(个)
口答:南瓜有8个。
8+5=13(个)
口答:冬瓜有13个。
教
学
反
思
3
教学内容 表内乘法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及部分名称。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熟记乘法口诀表,并能熟练地利用乘法口
教学
诀表求积,提高计算能力。
目标
3.通过“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提高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各部分名称。
熟记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求积。
教 学 流 程
师 生 活 动
一、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
二次
备课
课时
15-2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今天这节课
我们一起来复习表内乘法的知识。
二、整理复习
1.复习乘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0页总复习点子图:仔细观察,说
一说图中有几个圆点。 通过对
乘法的意义、
(2)引导交流。
口诀及应用
的复习,加深
竖着看,一共有3列,每列有2个圆点,用加法计算,2+2
学生对相关
4
+2;用乘法计算,列式为2×3. 知识的理解,
横
着看,一共有2行,每行有3个圆点,用加法计算,列式进一步培养
为3+3;用乘法计算,列式为3×
2.
(4) 引导明确乘法的意义。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复习乘法口诀。
(1)2×3和3×2等于多少,应用了哪句口诀?
(2)开火车背诵乘法口诀。
3.复习用表内乘法口诀计算。
9×9=
2×2= 3×2= 4×1= 8×4=
4×3= 4×4= 3×3=
6×3= 3×9=
6×8= 9×2= 8×7= 6×4= 7×9=
4.复习用表内乘法解决问题。
(1) 课件出示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五第8题。
学生提出问
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让学生
用所学知识
解决简单的
实际问题,培
养学生的应
用能力和
与
他人合作、交
流的能力。
(2) 分析、解答。
让学生
学生读题,然后解决问题。
经历“乘法
5.完成教材第101页第2题。
表”的构建过
出示题目:仔细观察,在空格里填上相应的积。
程,体会数之
5
6.完成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五第14题。
小组合作,观察、操作、找规律。
间的关系。
表内乘法
板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匴。
书
口诀
设
应用:计算
计
解决问题
教
学
反
思
教学内容 认识时间 课时 15-3
6
1.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教学
目标
2.能解决简单的认识时间问题。
3.在观察实物和解决问题中,进一步理解、掌握认识时间的知识。
4.在复习认识时间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让学生对时间有更深的认识。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教 学 流 程
师 生 活 动
一.复习理解
1.结合教材习题,复习“认识时间”知识。
(1)复习钟面知识及“时”与“分”的关系。
出示钟面:
(2)复习对钟面的认识。
结合练
设计意图
二次
备课
(钟面上有细而长的分针和短而粗
的时针,分针走1小格是习题,全方位
1分,走一大格是5分,走一圈是60分: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
) 复习学过的
(3)复习“时”与“分”的关系。
(1时=60分
半小时=30分)
2.复习“几时几分”的认读及记录方法
时间知识,使
学生从时
间
的认读、记
录、应用等方
面系统地掌
7
握所学的时
间的知识。
(1)认读“几时几分”总结认读方法。
(8时5分 7时10分 4时50分
11时20分 方
法:先看时针在那两个数之间,经过数几就是几时;再看分钟位
置确定几分)
(2)记录钟面上的时刻,总结记录方法。
(8:05 7:10
4:50 11:20 方法:文字形式,如8时
5分 电子表形式,如:8:05)
(3)复习“经过几分”与分针走动之间的关系,根据已知时刻
补充钟面上的分针。
综合性
3.出示教材105页“练习二十五”第12题:写出相应的时间,较强,并渗透
画出缺
少的分针。 了对经过的
一段时间的
认识。对学生
来说具有一
定难度。
记录时间。
4.分析“经过几分”与分针走动的关系。
8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教学内容 长度单位
认识时间
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一大格是5分,走一圈是60分:时针走一大
格是1时。
1时=60分
课时 15-4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
目标
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会量、画线段。
会量、画线段。
教 学
流 程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二次
备课
9
一、概念复习。
1.结合教材习题,复习长度单位的知识。
(1)复习厘米、米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A、出示:填一填。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 )作单位;测量较长的物
体的长度或较长的距离时,用( )作单位。
B、举例说明1厘米、1米各有多长。
(用手指比画1厘米。用身体比画1米)
C、复习厘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1米=(
)厘米
2.复习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出示一支铅笔,提问:如何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
通过举
例、示范等帮
助学
生进一
步建立1厘
米和1米的
表象。
(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一段,再看铅笔的另一端对着
刻度几,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3.复习线段知识。
(1) 复习线段的含义。
提问:线段的特点是什么?
(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
(2)复习线段的测量方法。
说一说怎样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
通过复
习巩固线段
的概念和有
关知识。
出示数学书第105页第10题:先估计下面两条线段大约有
多长,再量一量实际长多少厘米,填在括号里。
10
(3)复习线段的画法。
提问:怎样画规定长度的线段?
操作:画一条长6厘米长的线段。
二、巩固练习
1.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①一本书厚1( ) ②手掌的宽约8( )
③操场长约60( )
④课桌的高65( )
⑤一条跳绳长2( ) ⑥哥哥的身高1( )28( )
2.计算。
30米+8米=( )米 12厘米-7厘米=( )厘米
27厘米+6厘米=( )厘米 54米-4米=( )米
板
长度单位
书
线段特点:直的 有两个端点
设
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计
1米=100厘米
教
学
反
思
11
通过猜
测、测量线段
的
长度,进一
步巩固学生
对用刻度尺
测量物体长
度的方法及
对线段的含
义的理解及
掌握。
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
1.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
教学
目标
2.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同一立体图形的形状。
3.能用推理法理解简单的问题。
4.通过观察、比较、实践、操作等,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
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教 学 流
程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二次
备课
课时 16-1
12
一、整理复习
1.结合教材习题,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总复习第7题。
通过复
习使学生认
识到从不同
(2)看图想象:4个小朋友观察到的分别是哪个图?
同一物体,所
(3)讨论、交流。
看到的物体
2.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同一立体图形的形状。
的形状可能
(1)课件出示:
是不同的,进
而使学生进
一步体会局
部和整体的
(2)讨论、交流
(3)实际操作。
(4)解决问题。
3.复习用推理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1)利用手中的立体图形感受从不同位置观察的结果。
(2)提出问题。
我们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圆),这
13
的角度观察
关系。
个立体图形是我们学过的,它可能是什么?
(3)讨论、猜测
(4)观察、验证。
二、课堂练习。
通过观
察、讨论、交
流及操作,使
学生对所学
过的立体图
形有了从整
他们看到的车是什么样子?连一连。
体到局部的
认识,
建立了
立体图形与
平面图形间
的联系,初步
渗透了三视
图的知识。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14
观察物体
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教学内容 数学广角 课时 16-2
1.了解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2.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排列、组合思想。
教学
3.通过复习,让学生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目标
4.使学生初步感受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
的联系。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让学生对排列、组合有更深的认识。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教 学 流 程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二次
备课
15
一、复习简单的“排列”。
1.用数字卡片“6、2”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学生汇报:能摆出两个不同的两位数,是26和62.
2.用3张数字卡片8、7、2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两位数?
其中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
讨论、交流。
通过复
习练习,让学
(排列时,可以先确定十位上的数字,然后把其余两个数字生更加深刻
按顺序与它组合。)
3.小刚、小丽和小清3名同学排队,有多少种排法?
地掌握排列
规律的技巧。
学生先小组讨论,说说自己是怎样排的?
叫小组代表全班汇报,全班订正。
二、复习简单的组合
1.提问:有3个数8、7、2,任意选取其中的2个数求和,
得数有几种可能?
讨论、交流。
(把8和2相加:8+2=10;把8和7相加:8+7=15;
把7和2相加:7+2=9.得数有3种可能。)
进一步
2.玲玲从家去上学必须要
经过一家医院,玲玲从家到学校有
探索简单组
16
多少种不同的路线?
合问题的解
决策略与方
法,感受有序
思考的价值。
通过在总结:用两个数组成两位数时,两个数的位置不同,组成的
数的大小也不同;用两个数相
加求和时,两个数交换位置,和不对比复习中,
变,也就是说,组成两位数的时候,数的大小与两个素的
顺序有进一步向学
关系,求两个数的和时,和的大小与两个数的顺序没有关系。板生渗透排列
书
:两个数相加之和与数的位置无关。 和组合的思
想方法。
板
书
设
计
排列 组合
相同:不重复、不遗漏,有序的思考方法
不同:排列 要考虑顺序
组合 不考虑顺序
教
学
反
思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