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全套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完整教案8
邻居家的姐姐-与诗同行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全册教案
学校:
备课人:
使用者:
使用时间: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20名,其中女生
8 人,男生12人。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
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
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
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
,
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
乎是“默默无
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
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
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以及
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一)、长度单位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
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
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重点是使学生
初步
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难点是让学
生认识线段
,了解线段的特征。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
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并初步认识线段、
学习量、画线段的方
法。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本单元
是在学生学过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
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地
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加强
估算思路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难点是使学
生理解进位加法和
退位减法的算理。关键是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
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
在解决问题中增加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迁移学习新知识,通
过动手操
作加强算理的理解。
(三)、角的初步认识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
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
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
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
断直角和画直角。关键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
br>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四)、表内乘法<一> <
br>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
的基础。重点是让学生
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
诀。难点是“4”、“6”乘法口诀的学习。
关键是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
作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建立乘法的含义。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
生熟记2—6
的乘法口诀。
(五)、观察物体
本单元是让学生学会从不同位
置观察物体。这些内容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
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材从
观察情景入手,让学
生参与数学活动,在观察、拼摆和探索中,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出站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从不同位置观察到
的物体形状进行辨认
,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表内乘法<二>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继续学习7、8、9的乘法口诀。
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难点是使学
生
熟记7—9的乘法口诀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关键是充分利用
2—6乘法口
诀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迁移学习7、8、9的乘法口诀。采用多种方
法,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熟记口诀的
兴趣。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直观
操作。
(七)、认识时间
本
单元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几时几分,懂得时分之间的进率,并能简单推算时
间,是在学生对作息时间有一定
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时间单位具有抽
象性,时间进率具有复杂性,低年级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还
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
教材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获得感性
认识,便于学生理解。
(八)、数学广角
本单元包括排列组合和简单逻辑推理。 排列组合是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
础。重点是渗透排列
组合,简单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难点是培养学生有顺序地、
全面地是靠问题的意识。关键是让学生在操
作活动中学习。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
米=100厘米;初步认识线
段,并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
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结合生
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
会用尺画角。学会辨认角。
3、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
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
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能熟
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5、通过观察实物
,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认识时间: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分,知道1时=60
分。
7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
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
意识。
四、教学重点:
(一)、长
度单位: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
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地掌握两位数加减、
两位数的笔
算方法。加强估算思路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角的初步认识: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
称。
(四)、表内乘法<一>: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
熟记2—6的乘法口诀。
(五)、观察物体:重点是指导学生观察物体、建立空间观念。
(六)、表内乘法<二>: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
口诀的来源。
(七)、认识时间: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分,知道1时=60
分。
(八)、数学广角:重点是渗透排列组合,简单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
五、教学难点: (一)、长度单位: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关键是在教学
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
成的过程。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
法的算理。关键是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在解
决问题中增加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迁移学习新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加
强算理的理解。
(三)、角的初步认识
: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关键是在
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
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
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四)、表内乘法<一>:难点是
“4”、“6”乘法口诀的学习。关键是加强直观
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建立乘法的
含义。采用多种形式的练
习,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
(五)、观察物体:正确辨认从
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额形状,并能根据
观察到的形状确定观察的位置。
(六)、表内乘
法<二>:难点是使学生熟记7—9的乘法口诀和在解决实际问
题时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关键是充分利用
2—6乘法口诀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迁
移学习7、8、9的乘法口诀。
(七)、认识时间: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分,知道1时=60
分。
(八)、数学广角:难点是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是靠问题的意识。关键
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
习。
六、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根据
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
整,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
学习活动。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最重要的是计算能力
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重视
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同时要还注意教学的开放
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
神。
5、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七、全册教材课时安排
(一)、长度单位———————————————(8课时)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3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1课时
(三)、角的初步认识——————————————(7课时)
(四)、表内乘法(一)—————————————(13课时)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 —————————————2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
—————————————3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观察物体————————————————(4课时)
(六)、表内乘法(二)—————————————(13课时)
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看一看 摆一摆——————————————1课时
(七)、认识时间 —————————————— 4课时
(八)、数学广角—————————————————3课时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经过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
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
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学会用三角板和直尺画线段。
3、通过动手操作
、动脑去解决问题,进一步强调合作意识,会估测长度单
位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
们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
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1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
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
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
br>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小棒、回形针、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比长短。(出示:铅笔、橡皮、回形针等指名回答)
2、谈话
: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
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你们知道古时候人类是怎样测量物体的
长度吗?
二、学习新知
1、介绍:很久以
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如:伸开
双手的长度、伸开中指和大拇指的长度还有用脚
的长度等来作为测量长度的单
位。介绍“拃”。
2、量数学课本的宽
(1)5人一组,每人从两件物品(小棒、回形针)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
量。
(
2)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开始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
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
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作为标准的物品要
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够怎
么办?(可以用一个物
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用一个物品进<
br>
行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
齐,量的时
候可以作上记号。
(3)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 <
br>(4)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因为
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
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
测量。那么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统一长度单位(板书课题统一长度单位)
(5)、
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体会统一
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巩固练习
1、老师和学生分别用拃做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进一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
重要性。
2、用回形针量一量作业本的长度。
3、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用小棒和回形针去测
量数学书的宽,由于所用的标准不
同,所以量的宽也不同,由此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就对“统一
长度单位”
有了想要进一步探究下去的欲望。在解决这种冲突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
性。不足之处:缺乏管理低年级学生的经验。
第二课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P2~P3例2例3 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初步建立1厘米的
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
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
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用拃测量物体
的长度,但在日常
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
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
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
子来量。关于尺子你们已经知道了哪些?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板书。
3、请学生仔细观察学生,补充完整板书:
A、数字:
0、1、2„„;
B、刻度线:长线对数字;
C、字母:cm表示厘米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尺子有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用厘米
量。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
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
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再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
?让学生去
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
我们就来
量一量物体的长度。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
测量的
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
测量的正确方法。测量物体长度时,先把物体
放平,一般将物体的左边和 “0”
刻度线对齐,物体的右边对准几厘米,就读
出几厘米 。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
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
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三、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四、板书
量长度: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1厘
米
五、作业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
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
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
橡皮的长等。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认识厘米的时
候,先呈现给学生1厘米的表象,再让学生
说说见过的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如田字格的宽,食指的宽,
图钉的长等,加深
对1厘米表象的认识。不足之处演示的时候,尺子距离比较远,因此花的时间比
较多,一致后面的练习进行地比较仓促。
第三课时 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P4 例4例5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米的空间观念和用尺测量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
1、提问:(指名回答)
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1厘米有多长你能用手势告诉大家吗?
怎样量物体的长度?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要注意什么?
2、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 <
br>3、情景设置: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瞧!这样用刻
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
不容易得出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
用这把尺
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
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
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今天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另外一个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
认识米。
二、新课探讨。
1、认识“米”
①出示米尺并引导学生看书P4
观察米尺的刻度有哪些?
师讲:从0刻度到10刻度有10厘米长。
提问:从10刻度到20刻度有多长?
从30刻度到40刻度有多长?
……
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
10厘米为单位)
②、让学生直观认识1米(横向、纵向)。
③、小组合作,先找出1米,再量出1米。
2、认识厘米和1米的关系。
①、用手比一比: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呢?
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哪个单位大?哪个单位小?
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哪个单位?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用哪个单位?
②、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同
学用自己已剪好的
10厘米长的纸条,与黑板上画好了的1米长的线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你能
知道1米等于多少厘米吗?
教师引导学生数纸条:10厘米、20厘米……90厘米、100厘米。
板书
1米=100厘米
三、作业
1、分小组合作互相量每人的身高是( )米(
)厘米。汇报一下,你
们小组谁最高,谁最矮?
2、分小组合作互相量每人的一庹有多长。
一庹就是把两臂伸直,量从一只手的中指尖到另一只手的中指尖的距离。
四、板书设计
1米=100厘米
五、教学反思
学生认识“米”是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一开始,
在复习厘米的基础上,提出让学生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度时,让学生发
现用学生
尺量,非常不方便,引发学生强烈的想认识较大的长度单位“米”的思想。通过
让学生
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认识米尺,体会1米的长度,在数中理解1米的长度,
在数中理解1米=100厘米
, 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第四课时 线段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P5 例6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
米)
教学重点:灵活量、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
br>1、提问:我们学习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哪个长度单位大?哪个长度单位小?它
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
2、说出合适的长度单位。
(1)黄瓜长28( )。
(2)一幢楼房高45( )。
(3)学校跑道长200(
)。
3、谜语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出示:“一条条,一根根,编制衣物
少不
了,有时直来有时弯,缝缝补补要用着。”(毛线)
师: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从毛线中去学习一些数学的知识和本领。
教师出示毛线:看,毛线的
形状是怎么样的?(学生观察,得出毛线的形状是
弯弯的、弯曲的。)
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能使弯曲的毛线变直吗?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毛线拉直
并上台演示。
(预设:A 用手捏住绳子的两头,拉紧绳子。
B只捏住毛线的一
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 )
讨论:哪一种作法使毛线更直?
师:你们知道吗,你们的一个小动作揭示了一个奇妙的数学知识:把线拉直,
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
(板
书:认识线段)。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等。看一看、摸
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
一端看作一个
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
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请你观察一下这几条线,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汇报。
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读读教科书第5页那句话。
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
个端点。
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5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
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
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
结:线段是直的,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
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
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
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
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
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三、巩固练习
(一)、我是火眼金睛!
1.线段有两个端点。( )
2.弯曲的线也是线段。( )
3.数学书的四条边都是线段。( )
4.线段不能量出长度。( )
(二)、我是画线小能手!
1.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2.画一条比5厘米多1厘米的线段。
四、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通过观察,比较一根线拉直前后的样子,引入线段,使学生初步
感知“线段是直
的”;再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让他们明白直尺、黑板、教材的
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
生体会“线段可以量出长度”,进一步
完善学生对线段的认识。
第五课时 画线段
教学内容:课本P5例7
教学目标:学习用刻度尺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重点: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学习用刻度尺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指名回答)
1、线段有哪些特点?
2、测量出数学书的宽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3、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线段,知道用尺子去
测量线段的长度,那如何画线
段呢?用什么工具?怎样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画线段。板书课
题:
画线段。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7,互相说说应该怎样画。
讨论:如何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强调:画线段时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边演示边叙述,左
手按住直尺,使他
不能移动,再用笔贴紧直尺的一边画,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的,不能弯曲,再在
线段的两端画上端点(即两条小竖线)
小结: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有两种画法。第一种是从尺子的“
0”刻度开始
画,画到3厘米的刻度,就是3厘米长的线段。第二种方法是对准尺子的“0”
刻
度点一个点,再找到3厘米处点一个点,然后把两点连起来,就是3厘米长的
线段。也就是从尺的“0”
刻度开始画起,画到几厘米的地方就是几厘米
提问:如果你尺子上没有0刻度,你要怎样才能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请你
举例说明。
小结:学习任何知识都要会灵活应用。
三、作业。
1、画一条长7厘米的线段。
2、计算。
18厘米-5厘米=( )厘米
60米+7米=(
)米
73米-40米=( )米
50厘米+50厘米=( )厘米=( )米
四、板书
画线段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用直尺画线段时,注重教师引导和学生动手操作相
结合,帮助学生进
一步掌握画线段的方法,体会线段与有关多边形的内在关系。不足之处:教学设
计还不够丰富,容量不大,分层教学显得不够,在今后教学中自己要加以改进。
第六课时 确定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教材P7 例8
教学目标:
1、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
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
米的长度吗?(请学生用手比划)
2、让学生用手比划:3厘米、5厘米、10厘米。
小结:厘米和
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做单位,什么时
候用米做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
究。板书课题:确定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课
1、教学例8.
教师谈话:(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学校旗杆的高度是多少
吗?(让学生猜测)
降低难度: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小组讨论。
指名汇报。
引导:方法一:排除法。
1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
的高度不
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
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
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
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
方法三:类比法。
一支铅笔都不止13厘米,旗杆绝对不会这么矮,所以,旗杆的高度应该是
13米。
小结:选择长度单位时,可以利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的方法或借助参照物去
判断。表示较短的物体用“厘
米”作单位,表示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
2、巩固新知。
小明来到白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多媒体出示)
小鸟的脚印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学生交流)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三、强化练习。
1、教材第7页“做一做”。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室的长( ) 黑板长(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高90(
)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确定长度单位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一开始,复习厘米
和米,用手比划1厘米和1米的长度,让学生在头
脑中对1厘米和1米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为新课的学习
做铺垫,紧接着课件出示
“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经历观察、感知、猜
想
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地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方法。加强估算思
路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
理。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增加
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
用旧知识迁移学习新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加强算理的理解。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地掌握两位数加减、
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加强估算思
路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
课时安排:16课时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不进位加法 课本P9
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几十加几(不进位)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正确计算。
2.使学生经历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初步了解竖式和算理的联系,体
会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加法竖式,学会用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学会用竖式计算。
教具学具的准备:课件、小木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出下列各数的组成。(指名回答)
34 57
96
30 7 90
2.口算。(指名回答)
30+6= 5+20= 30+60=
50+2=
二、探究新知
故事引入:有一天,兔妈妈带着小白兔到大森林里去采蘑菇,妈妈采了35 个,
小白兔采了
2个(出示课件),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
仔细观察,提出问题:妈妈比小白兔多采几个?小白兔比妈妈少采几个?一共采
了多少个?
1.一共采了多少个?这个问题怎样解答?
学生列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5+2=
2.请大家想一想应该怎样算?可以先用小棒摆一摆,说出
自己摆的过程,然后在
小组内交流,最后汇报。
汇报:单根的和单根的加在一起再和整捆的相加。 先算 3 加 4 得 7,7 再
加
20 等于 27。
3.刚才同学们的算法都很好,我们以前所学的算式是横着放的是横式,还有
一种是竖着放的叫竖式,又叫笔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一种新的算法。列竖式计
算。
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
十 个
3 5
+ 2
3 7
5.让学生观察竖式,说一说列竖式应该注意什么。
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用尺画线,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6.试一试:34+5
学生独立完成,个别学生板演。 (设计意图:从直观操作
演。到抽象算理,结合摆小棒时的操作过程
,探索出用竖式计算的一般方法。结
合学生的操作和对数位的理解,让学生初步 了解竖式是怎
样来的,体会相同数
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的道理,从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归纳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出笔算的一般方法。(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
起)
四、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1.第一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P12做一做
3、 笔算 33+5 6+72 54+5
84+3 72+7
五、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
35+2=37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时,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独立发现、思考,从情境图中发现信
息,自己提
出和解决问题。重点放在计算方法的探讨上,首先利用小棒,通过摆
小棒使竖式形象化,让学生很好理解
并掌握竖式的算理。通过练习,学生基本已
掌握,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教学内容:P13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2.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通过观察、操作,学生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具准备: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并说出算法(指名回答):
32+7= 30+23= 21+7=
40+35= 28+60=
二、探究新知
出示P13主题图,引导学生观
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
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说
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1、问题:①两个班上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②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算式。35+34= (让学生观察算式特点。)
2、导入:我们
昨天学习了列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那两位数
加两位数又该怎样笔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
就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板
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
3、小组汇报
合成新知。
通过小组收集可能有以下几种列式方式。
35+34=
35 35 35
+34 +34 +
34
师问:“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你赞成那种为什么?(1是对的。2.3是错误的。)
赞成
的说明理由,不赞成的也说明原因,在部分学生的发言中接受新知。学生说
不完整时,老师适时补充。(
算理是个位是3个一加上5个一;十位是2个十加
上2个十;只有相同数位上的计数单位是统一的,所以
才能相加每位所表示的意
义不同。)在说明注意什么时,学生能归纳出相同数位对齐,在对从个位加起还
是从十位加起有些迷惑。首先肯定两种都可以,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一般习惯从
个位加起。从板
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三、巩固练习
1.35+23=
43+26=
抽生板演,教师重点指导学困生。然后集体订正。
2.当医生诊断。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
五、板书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35+34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
学生的年龄特点,继续用摆小棒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
手能力,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算理.在具体
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
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并在教学中始终强调数位要对齐
,从
个位加起,是学生养成认真、细心的书写习惯。
第三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教学内容:教材1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
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学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作引,做好铺垫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指名回答)
2、口算。
6+7=
8+3= 5+8=
4+9= 5+27= 34+8=
3、指名学生板演,并让板演的同学口述计算过程:
36+32=
师问:在笔算列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板书: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练习,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为本节课进一步学
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做了很好铺垫。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3。观察第14页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
生?
我们来计算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怎样列算式? 35+37=
可以先用小棒摆一摆,想:先加什么?
学生摆好后指名汇报是怎么摆的。
教师多媒体演示摆小棒过程。
2、小组讨论,用竖式计算,怎样写?怎样算?
汇报交流:
生:相同数位对齐.(教师板书竖式)
生:从个位加起
生:个位
5加7等于12,满十了,向十位进一。
生:我想从十位加起。
生:如果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还要再加1,很麻烦。
3、师小结计算过程:
3 5
+ 3 7
个位5加 7满十
,说明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在竖式中怎么表示呢?就
在十位下写个小“1”,这个小1,叫做进位1
。表示向十位进1,在十位上写1。
(写在横线上.学生模仿老师.)
师:个位上还有1个二怎么办?(留在个位上)
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个位写2.
师:十位上原来是几个十加几个十?后进上来的这个十怎么办?(原来十位
上是3个十加3个十,再加
进上来的1个十,一共是7个十.师在竖式横线下对
齐十位写7)
经过计算 35+37=
72(人),所以,两个班一共有72个人。 35+37=
72。可
以借助小棒,也可直接用竖式计算。
4、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板书课
题:进位加法。
5、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
:要把相同数
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学生汇报后师用多媒体出示)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算
理。
三、巩固练习。
1、请小朋友们猜一猜十位上应填几。
38
67 17 19
+ 39 +
4 + 53 + 36
—— ——
—— ——
( ) ( ) ( )
( )
2、综合训练:
58 67 37
25
+ 39 +24 +53 +36
—— —— —— ——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教学反思:
本节课利用了情境图作为情景,引出问题
,通过让学生摆小棒的过程,突出
“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并将摆小棒与列竖式相结合,理清
算理,进
一步突出了算法。重点强调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进位书写及应用摆小棒的演示理解
算理。在巩固练习,实践应用中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第四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教学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课本P15—16 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为退位减法的
学习做准备。
2、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
习数学的兴趣。 <
br>3、引导学生在辨识的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使不同的学
生在数学学习的能力上
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重点: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提高
学生的运算技能。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练习,使学生比较熟练而准确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
运算。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27+34、34+36、61+9、83+7、32+48、23+67
2、总结两位数与
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方法。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两
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通过这节课的学
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板书课
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二、合作探索,巩固知识。
1、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3题。教师巡视、指导。做完以后请小朋友在小组
内说一说是怎样计
算的。
2、指名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
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3、 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
5题。这些计算对吗?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把
错误的改正过来。指名汇报,并说出错误应该如何改正。
4、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6题。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5、完成第16页练习二第8题。认真计算,完成填空。
6、完成第16页练习二第9题。有
四只小白兔一起上山采蘑菇,现在它们正
在为谁采的蘑菇最多而吵闹,你能帮帮它们吗?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四、板书
62+17= 35+42= 50+26= 3+84= 61+25= 13+72=
教学反思: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提高学生
的运算技能。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为退位减
法的学习做准备。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
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辨识的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挑
战性,使不同的
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五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不退位减法 课本P18 例1,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
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
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师强调
个位加起这两点。
2. 口算。(指名板演)
相同数位对齐及从
60-20
78-8
36-10
82-40
选两题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观察书本P18。
2、分小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列式:要
求美国比俄罗斯多得多少票,也就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
少?怎样列式?引出减法算式36-23
4、小组讨论,怎样计算36-23.
学生交流
(1)可以口算,引导学生说出口算思路;
30-20=10
6-3=3
10+3=13
(2)小圆直观图:引导学生摆圆片,探索36-23的计算方法。
①提问十位上的3个圆片表示多少
个位上的6个圆片表示多少?强调
从个位的6个中去掉3个从十位的3个中去掉2个。
②
如何列竖式,应注意什么?(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③回忆旧知,引导学生把上述计算法则与加法法则进行对比。
④结合课本中小圆直观图教学笔算两位数不退位减法:
3 6
①从个位算起;
- 2 3 ②个位上6个一去掉3个一,
3 4 还剩( )个( )
③十位上3个十去掉2个十,
还剩( )个( )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旧知出发,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自主的进行
知识间的迁移,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
5、学生讨论:列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进一步明确怎样对位。
笔算减法时,相同数位上
的数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
数相减,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相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18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法。
汇报结果及算法。
2、笔算
54-13 57-33
87-35 48-32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先互相说说再回答:相同数位对
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
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五、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教学反思: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
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
的能力。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
兴趣。鼓
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掌
握计算
方法。在小组内交流发现,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
十位减十位。
第六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退位减法
课本P19 例2、例3,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这情。
教学重点: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明白其算理。
教学难点:能运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指名回答)
13-9= 17-8= 32-5=
15-7= 14-6= 40-3=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
2、导入:上节课我
们学习了两位数减两位数,个位够减的情况,如果个位
不够减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这种情况,板书课题:两位数
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二、创境设疑,探索新知
1.学习例2。
中国51枚金牌,美国36枚金牌,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也就是求51
比36多多少,用减法计算。
怎样列式:51 -36=
(1)动手摆小棒,合作探究。
a.请小组同学合作,试着摆一摆。
b.请学生汇报摆的过程和结果。
思考问题:
a.为什么要拆开一捆呢?(因为单根不够减)
b.现在整捆还剩几捆?为什么?
c.现在单根还剩几根?为什么?
拆开一捆是10根,
10根加6根共16根,16根减8根剩下8根。
(2)多媒体课件演示摆小棒的过程,教师跟随画面讲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
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力求通过学
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实现算法多样化,
同时也使他们
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
方
法。)
2、结合摆小棒图,引导列竖式。
根据刚才摆小棒的过程,你们会列竖式解答吗?请小组同学互相讨论一下,
列竖式时怎样计算。
问题:
(1)个位上的“1”减“6”不够减,怎么办?
(2)十位上退1之后,还剩几?十位上的数相减时,是5减1,还是4减1?
为什么?
3、汇报交流。
(1)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
生1:个位上不够减,可以从十位借1当10,再减。
生2:不够减可以从十位借。
生3:刚才我们摆小棒是从一捆里减去6根,我想先从十退一,也就是10
先减去6,再把剩下
的4和被减数个位上的相加得5。
生4:从个位上加十再减。
板书: 5 1
- 3 6
——----—
5
(2)十位上的算法。
十位上被个位借1之后,还剩4个十,减去3个十就是1个十。
板书:
4 11
5 1
-
3 6
——-----
1 5`
(设计意图:紧扣教材的例题,并深入挖掘教材本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两
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法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注意问题,培养学生的表达归纳能力。)
4、学习例3。
50 -
24 =
你们会算吗?谁能说说个位上0减4该怎么减呢?(个位上0减4不够减,
从十位退
1,个位要算10减4。)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4 10
5 0 个位:10 - 4 = 6
- 2
4 十位: 5 - 1 = 4,4 - 2 = 2
——------ 合并: 2个十和6个一是26。
2 6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19页做一做。
做完后,集体订正,然后小组讨论,笔算退位减法要注意什么?
(1)写竖式时,相同数位对齐。
(2)计算时,从个位减起。
(3)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
2、出示图片,思考踢足球的比打篮球的学生多多少人?
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51-36=15(票) 50-24=26
5 1 5 0
- 3 6
-2 4
———— —————
1 5 2 6
答:中国比美国多15枚金牌.
教学反思:
通过情景的创设,利用摆小棒演示理
解退位的算理。合作交流让先学生思
考计算方法。分小组交流想法。并汇报: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
起;如果个
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通过猜想、练习、交流总结,使学生掌握退位减法的
笔算
方法。本节课注重创设学习气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矛盾,经过
几次挫折,在学生不懈的探索中引导他们准确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不仅激活
学生的思维,而且有助于调动学生强烈的发现欲望和自信成功的
认识内驱力,为困难情境中学习迁移做好
积极的心理准备,从而把握迁移的方向。
第七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
教学内容: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 课本P20-22 练习三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
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
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计算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图片和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笔算。58-23 39-15 70-26 87-35
学生进行笔算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2、笔算减法应注意:
①、两位数减两位数个位对( )十位对( )相同数位要( )。
②两位数减两位数先从(
③如果个位上的数(
) 位减起。
) 减就从 ( )退1。
3、同学们,刚才你们
总结得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两位数减
两位数。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课
[设计意图]课前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第20页
练习三第3题。请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
同桌的同学听一听。怎样求小英比小勇多捡几
个贝壳?指名回答。板书算式:
32-21。这道题该如何计算呢?
2、第6题的计算对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说一说错在哪里
3、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7题。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选一道题说说计算
方法。
4、第8题 帮小鸡找妈妈。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9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6、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
仔细观察,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怎样列式?指
名汇报。
7、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仔细读题,按规律填空。
[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
握计算方法。
三、总结: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板书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一
教学反思:
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
<
br>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
减,就从十位退一
,指名汇报。总结得非常好。提高学生练习的熟练性。同桌的
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第八课时 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23、24页例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学会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解题方法。
2、尝试利用画图法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用所学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感受加减法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天气变冷了,昨天是25度,今天的气温比昨天的气温降低了
两度,你知道今天是几度吗?
你是怎么想的?降低了两度?(就是比昨天少了2度,那就是23度)
小结
:降低或增加,就是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问题,怎样求这样的题目
呢?这节课,我们研究求比一个数
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二年级卫生评比图,提问:请同学们仔细看图,然后
互相交流从图上你了解哪些信息?
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
二班比一班多的3面。
三班比一班少4面……
追问:那你知道二班得了多少面红旗吗?
引导分析:要求二班多少面,需要哪些条件?(让学生试着说)
引导学生读题,使学生明确:题中有两个条件:一班12面,二班比一班多
3面。
(2)画一画:把已知条件先画出来。
教师画出示意图:怎样表示二班得红旗呢?(二班比一班多得3面,在一班
12面的基础上多画3面)
那么二班得小红旗是多少面?(求二班得小红旗就是要把和一班同样多的3
面合起来)
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
12+3=15(面)
口答:二班得了15面红旗。
追问:我们解答正确吗?把答案代到题目中检验一下是否正确。
小结: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用加法计算。
2、教学例5
(1)提出问题。
你还想求出哪一个班的红旗数量?
出示问题: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4面,三班得了多少红旗?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三班的小红旗数量必须知道哪一班的小红旗
的数量?(一班)、
一班的是多少面?(12面)
(2)解决问题。
你能照前面的方法,试着用图画的方法把一班小红旗和三班的小红旗画出来
吗?
学生试着在练习本上画,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展示。
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12-4=8(面)
质疑:我们的解答是否正确,你能检验码?
让学生试着把所得得答案带到问题中检验,互相交流,指名说方法。
(三)小结。
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用减法计算。
三、练习巩固
1、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学生读题,说说条件和问题及题意,再解答。
2、完成教材练习4的第1、2题。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
教学反思:
通过观察情景
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教学例
4。出示题目,仔细观察、思考。分组讨论
。学生探讨解答的方法。学生回忆、
迁移思考,或是摆学具帮助理解。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学生
在小组内交
流解答的思路。学生汇报。在小组内交流问题。选择一个提问进行解答。全班交
流并
说出解答思路。
第九课时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练习课
教学内容: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练习课,课本P25-26 练习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求比一个数少
几的数”的简单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的计算技能。
教学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二(1)班原有38位同学,这学期又
转来5位同学,二(1)班现在
有多少位同学?这道题该怎样解答?把你的解答思路在小组内说一说。学
生汇报
解题思路。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练习的目标。
二、合作探索
1、完成练习四第3题。
(1)让学生读题。
说说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2)解决第(1)小题。
2、完成第24页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并回答。
要求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你能找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句吗?
3、完成练习四第5题。
观察统计表,学生分小组交流从统计表中了解的信
息。学生汇报发现。思考、提问,和同桌交流问题。选
择两个问题列式算一算。
学生汇报提出的问题及解答思路。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熟练
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提高计算的正确
率,同时提高学生的统计意识。
4、完成练习四第6题。观察图,把你了解到的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指名回答。怎样做可以知道小玉攒多少钱?把你的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5、完成练习四第7题。
(1)观察图,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2)解决问题。
国庆促销,每个球优惠8元,优惠8元是什么意思?
(3)你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
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回答。
四、板书
练习四
69+21= 42-24= 70-50= 54+13=
18+23=
教学反思: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时,注重学生汇报解题思路的训
练。让学生明白练习的
目标。合作探索让学生计算两位数与两位的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在学生<
br>不懈的探索中引导他们准确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激活学
生的思维,而且有
助于调动学生强烈的发现欲望和自信成功的认识内驱力指名汇
报、归纳。
第十课时
两位数的连加计算
教学内容:课本P27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的方法和简便写法。
2、能灵活、正确的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试题。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的方法和简便写法
教学难点: 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的题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答。(指名回答)
7+6+5 8+9+2
24+10+7 20+30+10
明确:连加运算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的。
2、8+9+2有简便的算法吗?(8和
2可以合成10,我们可以先凑成十,再
加9.)今天我们将学习用竖式计算连加。(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创设情境
迅速看书27页彩图,你看到了什么?
(今年农场的西瓜丰收了,二(1)班的同学去帮瓜农收西瓜。他们分小组进
行比赛。)
(2)出示统计表(幻灯片1)
第一组
28个
第二组
34个
第三组
23个
(观察表格,你能发现什么信息?看了这些数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怎样求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列式:28+34+22=
2、探究计算方法
这道算式该怎样计算?(引导学生回答: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你能列竖式吗?自己再练习本上试一试。(学生列式,教师巡视)
方法一:
2 8 6 2
+
31 4 + 2 2
6 2 8 4
质疑:第二个竖式中的62是怎样来的?(第一、二两个数的和)
教师指出,简便写法有:
方法二: 方法三:
2 8 2 8
+ 31 4 3 4 10
6 2 + 2 2
+ 2 2
8 4
8 4
提示
:把三个以上的数直接列一个竖式计算时,如果同一位上的数位上的两
个数相加满10,可以先把这两个
数相加,再加其他数。
(3)讨论:方法一、二、三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笔算。
35+26+79
14+37+45 32+29+19
2、改错
3 7 2 8
+ 2 1 5
+ 1 1 6
5 2 4 4
+ 1
4 + 2 7
6 6 6 1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两位数的连加
方法一:
2 8 6
2
+ 31 4 + 2 2
6 2
8 4
方法二: 方法三:
2 8 2 8
+
31 4 3 4 10
6 2 + 2 2
+ 2 2
8 4
8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旧知识引导学生探索获取
新知识。教学一开始,口算接龙
连续加减,同时让学生做几道连加连减的口算题,为学生探索连加法计算
打下基
础。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连加竖式简便写法的优点,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十一课时 两位数的连减计算
教学内容:课本P27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
2、能灵活、正确的计算100以内的连减试题。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
教学难点: 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减的题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指名回答)
9-3-2= 80-20-50= 66-5-20=
2、说一说计算的顺序是什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连加的竖式计算,那连减的竖式计算有该怎
样计算呢?今
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连减的竖式计算。(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2
1、出示题目,引导学生自学。
共运来84个大南瓜,李大爷运走了40个,王叔叔运走了26个,还剩多少
个,
怎样列式?84-40-26=。
2、学生试算,完成填空。
说明:在进行连加连减计算时,当某一步能用口算时,可以直接口算,不必
写出竖式。
方法一:84-40-26=18(个)
84-40=44 4
4
- 2 6
1 8
方法二: 8 4
-4
0
4 4
-2 6
1 8
还可以先算一共运走了多少个?怎么列式呢?(学生交流讨论)
小结:连减算式的计算方法:
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列式是可以写
成一个竖式;能口算的可以直接口算,不用写竖式。
三、巩固练习
1、90-58-30=
75-28-19
72-26-23= 80-20-35=
2、完成教材练习五第二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没有学到好的计算方法?你是用哪种方法计算的,为什
么用这么方法?
五、板书设计
两位数的连减计算
84-40-26=18(个)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例2时,让学生将连加的竖式计算方法迁移到连减的竖式计算
上,自主探索连减的笔算方法,即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又体现了解题策略的
多样化。
第十二课时 两位数的加减混合
教学内容:两位数的加减混合
课本P28 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方法。
2、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填空。
1﹑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 ) ,先从个位加减。
2﹑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 ) 。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
(
) 。
(二)竖式计算。(指名板书)
36+28+17=
65-25-21=
35-5+60= 50+30-10=
要求:先读算式,再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例如:36+28+17=
,36加28,再加17等于几?先算36加28等于64,
再算64加17等于81)
指着后两张口算卡片提问,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算式叫做?(加减混
合)
像这
样的加减混合算式,你知道是按照什么顺序计算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
加减混合的知识。板书课题(加减
混合)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在乘坐公共汽车过程中发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说给
同学听一听。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的兴趣。
2、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了解信息,说说图的意思,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
息?
(车上原有67人,上车的有28人,下车的有2 5人)
(2)出示应用题: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人,又上来人28人,现在有多少
人?
(3)你能列出算式吗? 67-25+28=
①提问:这道题都有什么运算符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自由
发言)
②讨论:用竖式怎样计算?有没有简便写法?(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
理解题意、独立解答、小组交流、汇报板演。在练习本上写连写竖式。强调
写答写单位。
3、小结。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
学生归纳、总结。
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的,加减混合的笔算也同样如
此,因为被减数和减数
不能交换位置,所以这道题不能交换位置计算。
[设计意图]:
1、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掌握方法。
2、
2、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
56+34-20=( ) 78-28+39=( )
2、用竖式计算。
52+29-38= 65-28+17=
3、练一练。
星星合唱队原有52人,有9人毕业了,又来了6人,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生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
意什么问题,教师引导
梳理。
五、板书设计
两位数的加减混合
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
是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是由学生熟悉的乘做公共
汽车的生活情境引入。学生都有乘车经历,
所以理解起来非常容易。这类加减混
合式题是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运算顺序与连加、连
减的顺序相
同,所以教学时让学生让学生进行类推,先填好分步计算的第一个竖式,并计算
出得
数,在填写第二步计算的竖式,并计算出结果,然后让学生自己想简便写法
的竖式。
第十三课时 两位数的加减混合(二)
教学内容:两位数的加减混合 课本P28 例4
教学目标:
1、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2、用竖式正确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提高计算能力
。
教学重点:掌握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混合运算式题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用竖式计算。(指名板书)
52+29-38=
65-(28+17)=
2、说说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指名回答)
上节课我们学习
了加减混和得列竖式计算,知道了它的运算顺序。如果一道题里
既有加减法,又有小括号,又该怎样计算
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两位数
的加减混合(二)。(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72-(47+16)
2、交流讨论:这一题,应该先算什么?(学生交流)
3、学生汇报。
4、小结:带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算式,你能自己
计算吗?
5、学生尝试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交流。
6、根据列式计算,说说第一步先算什么?
(47+16=63)
第二步算什么?(72-63=9)
7、讨
论:这道题能否把两个竖式连在一起写,有没有简便写法?(使学生
初步理解因为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部
分,这道题不能交换位置计算,也不能连着
写)
8、小结:带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两步试题的运算,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算式。
三、巩固练习
1、计算。
69+(50-45)= 71-(65-43)=
52+(59-38)= 65-(28+17)=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计算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
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解
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含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及作用,在
教学中,引导学
生通过练习发现其中最优、最合理的方法,从而正确掌握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的
顺序以及方法。
第十四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29练习五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笔算。
2、提高计算能力和加减混合计算的熟练程度。
教学重点:能正确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教材底30页的第8题。(定时3分钟,让学生比赛进行计算。)抽
出几题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
。
2、导入: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通过今天这节练习
课,能够进
一步巩固两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提高计算能力。(板书课题)
二、巩固知识。
1、我是小老师。(教材第30页的第6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判断计算对吗,并说明理由。
2、列式计算。(教材第30页的第7题)
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到黑板上进行板演,其他学生自己做,老师巡视。
3、解决问题。(教材第30页的第9题)
①从图中你能够发现那些数学信息?
②交流反馈:你是怎样算的?
方法一:先算书包和笔袋一共多少钱,再算找多少。
方法二:直接算50元买书包,剩下的钱买笔袋,求找多少钱。
三、综合运用。
1、完成教材第30页的第10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31页的第11题。请学生口算接龙。
3
、完成教材第31页的第12题。引导学生如何看横行、竖行、斜行,按一
定的顺序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得数都是90)
4、解决问题。(教材第31页的第13题)
①出示统计表,读懂统计表,从表格中你知道了什么?
②解决第(1)小题,6月—8月共销售了多少个文具盒?
列式:9+8+45=62(个)
③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5、完成教材第31页的第14题。
观察这4个数,有什么发现?怎样填比较合适?
四、小结
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练习五
教学反思:
在本节练习课的教学中,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
方法,能口算的时候尽量用口
算,不能口算的时候,能正确用竖式地进行笔算。
通过这些练习达到了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加
减混合计算的熟练程度。
第十五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P32例5
教学目标:初步认识连续两问的应用题
的结构,学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解决这类应用题。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连续两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及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找准中间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补充条件。
音乐兴趣小组有女生18人,————,音乐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指名学生说:这一道题所求的问题是什么?(音乐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要求一共多少人,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条件?(18人)还差什么条件?(男
生有几人?)
你能补充条件,让它成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吗?
学生补充条件,教师引导,再根据学生给出的条件,列式解答。
2、导入新课。
我们以前学习的应用题,一般是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所求问题组成的,如
果缺少一个条件,我们就无法
解决,这时我们要先找到另一个已知条件,这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5.
1、(
多媒体出示情境图)春天到了,学校兴趣小组的学生到野外画画,看
图,从图中你读懂了什么?
2、出示问题
学生读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解决问题。
先看第一个问题:美术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男生有多少
人?你会解决吗?怎样列式?
指名回答:这是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实际问题,用减法计算,男生人数是14
—5=9(人)
出示第二个问题:美术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要先知道男生和女生的人数)
那个条件题目直接告诉我们了?(女生人数14人)
另一个条件是男生的人数,你能找到它吗?
说明:第一个问题求出的9人成为第二个问题的条件。也就是说,
要求
第二个问题,一定要先求出什么?(第一个问题)
求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就是要把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合起来。)用
什么方法计算?(9+14=23)
指名回答:男生有9人,一共有23人。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
解答连续两问的应用题,
要先根据两个有联系的条件求出第一个问题,在根据第一个问题的得数和有联系
的另一个条件去求出第二个问题。也就是说,第一个问题的结果是第二个问题的
条件,要求第二
个问题必须先求出第一个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2页“做一做”。
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完成教材练习六的第1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解决的是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
,教学时着重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思考
锻炼的机会。在讨论中解决学生思维的难点和困惑,时每个学生的
主体性都得到
最大程度的发挥,提升原有认知水平。结合例题的两个条件和两个问题,教学时
我
首先解决第一问题,再把第一个问题的结果作为已知条件,然后解决第二个问
题。通过这种方式既有利于
学生分析问题,而且通过这样的方式,还可以让学生
逐步学会整理条件和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在得出结果后,引导学
生口答和口头检验,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习惯,最后在练习巩固环节,让学生
进
一步巩固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十六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3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进一步巩固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培养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复习和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100以内的加减法这一
单元我们学完了,通过这节课的练习,检查
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板书课题)
二、练习。
1、出示练习题(指名板演)。
18+23= 73-41= 43+49=
31-12=
观察上面的四小题,你发现笔算加、减法有哪些相同点?
相同点: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有哪些不同点?
引导学生得出不同点:笔算
加法分为进位和不进位的,进位加法中,个位上
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计算时不要忘记加上进
来的1.
笔算减法分为不退位和提问的。退位减法中,个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十位
退1.十
位计算时,不要忘记减去退走的1。
2、猴子捞月亮。(完成教材第36页的第1题)
定时8分钟,比一比谁做的最快。
3、混合计算。完成教材第35页的第2题。先算一算,再说说每道题的计算
顺序。
比较一下,这三组算式在计算顺序上有什么不同?有没有简便的算法?
三、拓展练习。
1、补充练习。
23+36= 52+36= 38+15=
2 3 5 2 3 8
+ 3 6
+ 3 6 + 3 5
2、完成教材第34页的第5题。
让学生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完成教材34页的第8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
整理与复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全面整理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安排练习七,练习七是一组综合性的练
习,重点在于巩固学
生对计算的掌握,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本节练习课我重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
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从方法的角
度用儿童
可以理解的语言描述数学现象、结实数学规律。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
是让学生
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关键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
一折、
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角的初步认识
课本P38、39、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
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角。
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你们热爱我们的学校吗?谁来夸夸我们的校园?
出示单元主题图:仔细观察,你在校园里看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操场上,同学们在快乐的踢
球,有的同学在单杠和双杠上做动作。一
名园丁正在用剪刀修剪小树,一位老师拿着一个三角尺往教室那
边走。
老师:你能在校园里找到我们在数学课上学过的图形码?可以找到哪些图形?
学生:大楼的窗户是长方形,老师手中的三角尺是三角形,操场上的球门框是长
方形的等等。
老师:很好!大家都很善于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校园。其实,校园里还藏着一种图
形,你们瞧(在
主题图的钟面上、剪刀上、双杠上呈现色线,标示出角)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有人知道这样的图形叫什么名字吗?
教师:这些图形叫做“角”,今天他们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
识)
二:探究新知。
1、认识角。
(1)把主题图中的实物抽象成图形。
出示剪刀、钟面、三角尺(见教材第39页)。请同学们找找这些物品上的角。
将同学们找找这些物品的角。
提问:说说这些角的共同的特征?看实物认识角。(出示图形)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画出角。问:你能给角的各部分取个名称吗?
归纳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边 边
顶点
顶点
边 边
上面的图形都是角。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2、找角。
你能从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找到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与边。
3、制作角。
(1)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角?
思考:你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制作出一个角?(学生独立思考制作角)
(2)把你制作的角在小组内展示,并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3)学生小组内展示角,交流制作过程。
(4)计算演示将角的两条边张开、收拢。问:你发现了什么?说给小组其
他同学听一听。 <
br>引导: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
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
无关)
4、画角。
(1)我们已经认识了角页制作了角,现在我们来画角。你认为该怎样画角?
(2)教师示范
画角,并说明: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的方向
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3)学生画角。说说画角时要注意什么?
总结画角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八”的第1题。
2、完成教材“练习八”的第2题。
3、完成教材“练习八”的第3题。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认识角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是采用了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画一画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学
生在大量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会“角”。通过直观感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
并初步学会画角,掌握
角的各部分名称。在教学中,由于我的导入用的时间过长
导致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对教材知识不够深入了
解、语言组织不够好,导致课中
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没有处理的妥当。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知识
的储
备,经验的积累。
第二课时 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
和画直角。
2、通过这一折、比一比、画一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进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难点: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角,谁来说一下你知道了关于角你都知道了
什么?
师:老师这儿有一组角(课件出示),你们见过吗?
师:你们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样的角?
师:你在你的周围找一个这样的角观察一下看这些角有什么特点?(随便学
生说,只要说
的合理都给于肯定)
师:像这样的角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做“直角”(板书课题)
[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自己身边感受直角,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知道直角
无处不在。体现出数学来自生活
。
二、探究新知
1、折角
(1)教师拿出一张纸,先问学生:我们怎样能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呢?
(2)学生思考后全班交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3)教师根据学生所说的进行适当的补充
(4)学生折角,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折角的过程让学生从直观上认识直角、体验直角。
2、认识直角
(1)师:刚才我们折的直角,那么它的图形是怎样
的呢?(课件出示从实
物中抽取出直角的图形)
(2)认识直角的组成,先让学生说一说直角的组成,然后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
直观认识直角到感性认识直角,并且让学生知道直角
就是角的一种,同样具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3、认识三角板中的直角
让学生观察三角板,根据前面所接触的直角的认识,判断三角板中的
哪个角
是直角。(师生分别拿出三角板仔细观察)
[设计意图]让学生找到一个标准,以便为
下面学习用三角板种的直角判断
一个叫是否是直角做铺垫。
4、用三角板判断一个叫是否是直角
(1)学生交流用三角板来判断一下是否是直角的方法。
(2)全班交流方法,教师根据学生说的进行纠正和补充。
(3)学生练习
(4)教师巡视纠正错误,帮助学困生。
(5)课件出示用三角板来判断是否是直角。
[设计意图]能够利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不但锻炼了学生动手、
动脑的能力
,而且充分认识了直角。
5、用三角板画角
(1)、你还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
(2)、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然后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一
个直
角。画好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交流画直角的方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
[设计意图]上节课在学习角的
初步认识的时候,学生已经有了画角的体验,
所以要先回顾画一般角的步骤,然后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快
速、准确的掌握画直
角的步骤。
6、提升:寻找生活中是怎样来运用直角的?
[设计意图]问题一抛出,不但让学生意识到直角的作用,而且让学生拓展
了思维,能够
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40页的做一做第1题。
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2、完成第40页的做一做第2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数的。
四、疏理知识、总结升华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开始时我让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知
识,在教学时,抓住直角的特点,
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直角,感受直角的特点,再引出直角图形,懂得用
三角尺的
直角作为参照物去比对生活中的直角,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再让
学生亲
自动手操作,在做中学习数学,掌握画直角的方法。
第三课时
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1页例5,
教学目标:学会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
特征。
教学重点:学会辨认锐角、钝角,知道锐角、钝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复习铺垫。
复习: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直角,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角都是直角,
你是怎样判断的?(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教科书封面的角是不是直角?(是)你能说说理由吗?(学生发言)
导入:像这样的角是直角
,这是我们上节课学过的内容,课时,生活中并不
是所有的角都是直角,你瞧,老师这儿就有两个这样的
角,请认真观察,这样两
个角和直角有什么不同?(出示锐角和钝角,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想法
)
设疑:这些角,有的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它们是什么角呢?我们这节
课继续研究角。
(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锐角和钝角,
(1)比一比。出示教材例5中的队旗和红领巾图。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少先队队旗和红领
巾,上面有这样两个角(课件出示),
这两个角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纸张上,现在请你拿出三角尺上的直
角和这两个角
分别比一比,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拿出三角尺和纸张,自主探索)
指名上台
演示:拿着三角尺和图形进行比对,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对第一个角,
顶点对顶点,三角尺的一条边和角的
一条边对齐 ,角的另一条边在直角边的里
面,说明这个角比直角小。
汇报交流:(出示锐角图形)像这样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板书:锐角
比直角小) 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对第二个角,顶点对顶点,三角尺的一条边和角的一条边
对齐,角的另一条边在直
角边的外边,说明这个角比直角大。(出示钝角的图形)
像这样的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板书:钝角
比直角大)
(2)动手操作
①在作业本画一个锐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锐角的大小一样吗?(锐角的大小不同,但都比直角小)
②一个钝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直角的大小一样吗?(钝角的大小不同,但都比直角大)
③画一个直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直角的大小一样吗?(一样)
(3)连一连。(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二题)
课件出示各种角,说说是什么角,再连一连。
提出问题:怎样验证?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用三角尺的直角来验证。
小结:根据角的大小可以把角分成三类:以直
角为标准,比直角小的角叫锐
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
再次揭示课题:锐角和钝角。
三、深入感知
1、认一认。
认真观察你手上的三角尺,刚才我们知道三角尺上有一
个角是直角,那剩下
的两个角是什么角呢?小组合作,互相拿出角,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
2、完成教材练习八的第1题。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说给大家听一听。
五、板书设计
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
直角 锐角
钝角
比直角小
比钝角大
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三角尺的直角来比一比,从而建立锐角<
br>和钝角的概念,再抽象出锐角和钝角的平面图形,顺应儿童认知规律。再通过练
习活动,加深了学
生对三种角的认识,而且有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能
力。
第四课时 用三角尺拼角
教学内容:教材42页例6.
教学目标:通过看
、说、摆、分、画、互问及互答等形式的活动,学会与他
人合作交流用三角尺拼出各种角。
教学重点:用三角尺根据不同的要求拼出各种角。
教学重点:用三角尺根据不同的要求拼出各种角。
教学准备:课件、钟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先观察,再量一量,说说每个角是什么角。
让学生先观察、判
断,在让学生演示量一量,并说出你是怎样量的?
2、在学具钟表上面摆一摆,然后说一说这两个时刻的时针与分针形成的角
同样大吗?
3、出示一副三角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
直角、锐角和钝角,寻找锐角和钝角时,我
们是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寻找的。出示一副三角尺,看来三角
尺的用处还真大,
那么,三角尺上还藏者什么知识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用一副三角尺拼一拼。
(1)比较两个三角尺。
把一
副三角尺里的两个三角尺拿在手上,认真观察,比一比、看一看,这两
个三角尺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
的地方 。
交流汇报:相同点:两个三角尺都有一个直角和两个锐角。
不同点:一个三角尺的锐角是一样的,另一个三角尺上的两个锐角是不一样
的。
(2)您能用三角尺拼出钝角吗?
交流:钝角比锐角大,我们在拼的时候可以怎样想?(利用直角,在直角上
加一个锐角)
动手拼一拼,试一试。
展示不同的拼法,指名交流,拼出的是钝角吗?怎样验证?(用三角尺上的
直角比一比)
小结: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肯定是锐角。
2、同桌合作,用两副三角尺拼一拼。
(1)拼出锐角。
(2)拼出直角。
(3)拼出钝角。
同桌合作,把两块三角尺拼在一起,找到其中的钝角,描画在纸上。
交流反馈,投影展示描画的图形,说说画的是什么角,用的是哪两个角拼的?
总结:用直角和锐角拼出来的肯定是钝角,用两个锐角拼出来的可能是锐角、
直角和钝角。
3、有趣的七巧板。(完成教材“练习八”的第13题)
(1)介绍七巧板。
(2
)说一说七巧板中的每块板是什么形状,上面各有哪些角?(小组互相
交流,说说它的形状)
(3)比一比5块三角尺各有什么特点?(都是直角三角形)
(4)试一试,用两块板拼出直角,你能拼出几个?拼钝角呢?(让学生尝
试,老师巡视指导)
三拓展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八”的第12题。
2、完成教材“练习八”的第14题。
拿出一个准备好的正方体的盒子,先看看每个面上有几
个直角,再数一数这
个正方体盒子上一共有多少个直角。
再拿出一个长方体的盒子,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在拼一拼中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五、板书设计
用三角尺拼角
三角尺都有一个直角和两个锐角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体验,用三角尺拼直角、锐角和钝角,让学生
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动手操作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
法拼出各种角,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激发学
生的创新能力,使其懂得
要走进生活去观察、去发现、去解决。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一)
教学内容:表内乘法(一)
教学目
标: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
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
教学难点:使学生熟记
7—9的乘法口诀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
关系。关键是充分利用2—6乘法口诀学习方法和思
考方法迁移学习7、8、9的
乘法口诀。
课时安排:13课时
第一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 课本p46~47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体会乘法的意义。
2、认识乘号、乘数、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会读、会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把加法算式改写乘法算式。
教学准备:小棒、练习本、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整体感知,初步认识乘法。
(1)(出示教材第46页游乐园图)
师:认真观察,他们在玩什么?(旋转小飞机、小火车、过山车)
①课件出示旋转旋转小飞机图。问:每架小飞机里有多少人?(3人)
一共有个同学在玩旋转小飞机?
学生分组讨论。
指名上台数一数,列出加法算式。
3个3个地数,一共有5个3,写成加法算式是3+3+3+3+3=15
②课件出示小火车图。
师:每个车厢有多少人(6)有几个这样的车厢?(4)那就是有4个6.
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6+6+6+6=24
③课件出示过山车图。
师:过山车里有多少人?(每排是2人,有7排,那就是有7个2.)
你能写出加法算式吗?2+2+2+2+2+2+2=14
(2)观察这几道算式,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加数都一样)
3+3+3+3+3=15
6+6+6+6=24
2+2+2+2+2+2+2=14
师:数一数,这是几个几相加?(5个3相加、4个6相加、7个2相加)
(3)在“2+2
+2+2+2+2+2=14”中,你知道算式里面有几个2,这样写方便
吗?你有什么简便写法。(学
生讨论)
为了更简便地表示像这样的连加的算式,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
——乘法
(板书课题)
提问:2+2+2+2+2+2+2=14这个连加算式表示什么?(7个2相加,和是14)
指出:这种加深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写成乘法算式:2×7=14
或7×2=14. <
br>说明:“×”叫乘号,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乘法算式,2×7=14,读作:2
乘7等于14。
板书:2×7=14 读作:2乘7等于14。
或7×2=14
读作:7乘2等于14。
2、用乘法算式表示。
数一数“3+3+3+3+3+3=18”里面有几个3?(6个3相加)
你能写成乘法算式吗?学生试写,指名读算式。
6×3=18 或3×6=18
(二)教学例2.
1、出示教材第46页游乐场图。
师:你能找到那些物体的数量也是相同加数的,能用乘法列式的。
2、课件出示例2气球图。
(1)仔细看图,一组气球有几个?(5个)有几个5?(3个5)
你能连起来说一句话吗?(每组有5个气球,一共有3组。)让学生多说几
遍。
那么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2)讨论: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气球,怎样列式计算?
你能列加法算式吗?5+5+5=15
相同加数是几?(5)有几个5?(3个5。)
列出乘法算式:5×3=15或5×3=15
(3)介绍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试说“×”前后的两个数,分别叫什么?
揭示:5和3在乘法算式5×3=15或3×5=15中
叫乘数,15是这
两个乘数的得数,叫“积”。
5 × 3 = 15
5 × 3
= 15
乘数 乘数 积
二、巩固练习。
1、4+4+4+4+4+4+4=28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读一读和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2、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的第1~3题。
(1)第1题。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填写加法算式。
(2)第2题。看图写算式,每串钥匙有几把?一共有几串?怎样列式?
(3)第3题。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给同学们说说。
四、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本节课我
从学生的基础出发,放手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并用自己有的方法解答问题,解
决摩天轮上的数学问题
,通过一步步的引导放手,让学生理解几个几相加可以用
乘法计算,加深了对能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加
法算式的认知,也是对乘法的意
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第二课时
练习九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九。
教学目标:在练习中,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熟练掌握相同加数相加用乘
法计算。
教学重点: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旧知巩固
1、出示卡片3×2=6 4×3=12 读一读并找出乘号。
2、找朋友连一连。
4×5 3+3+3+3+3+3
6×3
5+5+5+5
2×7 2+2+2+2+2+2+2
3×3
3+3+3
让学生连并说明理由。
二、基础练习
1、填一填。(完成教材第49页的第1题)
让学生观察图,确定下面两个()里分别填写几,再根据图意填写加法算式
与除法算式。
2、画一画。(完成教材第49页的第2题)
认真读题,根据题目意思先画图,再独立填写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3、改一改。(完成教材第49页的第3题)
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4、读一读,(完成教材第49页的第4题)
逐一出示卡片,用齐读、分组读等不同形式,让学生练习乘法算式的读法。
三、综合应用
1、完成教材第50页的第5题。
看图列式计算,先写出几个几,再列出乘法算式与读法。
2、完成教材第50页的第6题。
分析:第(1)(2
)小题是相关联的填空题。根据填的结果以及两题之间的
联系认识相同加数与乘法的关系。
3、完成教材第50页的第7题。
让学生看图说出是几个几,再写出乘法算式,并说说各部分的名称。
4、完成教材第50页的第8题。
每组画5个五角星,画3组。
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学生独立画,相互交换答案)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算式
练习课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练习课,通过做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熟练掌
握相同加数相加用乘
法计算。熟悉乘法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生沟通同数相加和
乘法的关系。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感受乘法计算
的方便。
第三课时 练习九(二)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九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
乘法的含义,熟悉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
知道乘数和乘数在乘法算式中的位置,会正确地写出乘法算
式。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熟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可用乘法
算式表示;认
识乘号,会读、会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熟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可用
乘法
算式表示;认识乘号,会读、会写乘法算式。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谈话导入。
教师: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乘法,下面老师来考考
你们。要用所学的知识
帮助小动物送卡片。现在我们请两个同学上台比赛,一个同学些加法算式,一个<
br>同学些乘法算式,其他同学当评委。
师出题:3个2相加;乘数是4和6
评论谁快,为什么?
提问写加法算式的同学:你输了,服不服气?(不服)现在给你一次机会
让
你选择写加法或乘法算式,你选择哪个?有没有信心赢?
再出题:15个7相加。
2、小结。
当算式比较短时,我们列加法和乘法算式都一样,可是相同加数多的时候,
乘法算式比较简便。
二、指导练习
1、完成教材第50页的第9题。
写出乘法算式,再读出来。
2、完成教材第50页第10题。
(1)把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写出来。
(2)重点点评不能直接写成乘法算式的原因。
3、补充算式,增强认识。
一个乘数是4,另一个乘数是3,积是12.算式是(
两个乘数都是5,积是25.算式(
)
4乘6得24,写作( )×( )=( )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11题。
列竖式计算,说说计算的过程。
2、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12题。
投影出示题目,让学生先观察,再连一连。
3、完成教材第51页第13题。
画图表示算式的含义。
4、完成教材第51页第14题。
用加法算出下面乘法算式的得数。
理解乘法的意义,再列式。
8×5表示5个8相加或8个5相加。
8+8+8+8+8=40或5+5+5+5+5+5+5+5=40.
四、总结。
)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我们在把加法算式变成乘法算式时要注意什么?
读一读“你知道吗?”了解乘法的由来。
五、板书设计
练习九(二)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针对已经学习的乘法的初步认识,巩固学生对乘法各部分名称
的认识,进一步感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练习的设计力
求做到体现“多样性、
灵活性、开放性”的原则,并进一步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密
切联系。
第四课时
5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5的乘法口诀 课本第52页例1和“做一做”。
教学目的:
1、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记住5的乘法口诀。
2、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3、过乘法口诀的学习,训练学生观察、比较和归纳的努力
教学重点: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记住5的乘法口诀。会用口
诀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过乘法口诀的学习,训练学生观察、比较和归纳的努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猜谜语:五个兄弟,生在一起,有骨有肉,长短不齐。
学生:手。
每个同学都有一
双手,一边是5个指头一双手是2个5,请前排的同学举起
手,我看看有几个5。
教师带领学生依次数,1个5是5,2个5是10,3个5是15。
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5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一盒福娃)谈话:同学们,你知道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什
么吗?福娃。
出示一盒福娃,一盒有多少个?(5个)几个5?(1个5.)
教师指出:1个5可以用乘法
算式表示,写作1×5或5×1(分左右两边板
书)因为1个5还是5,所以1乘5(或5乘1)得5.
为了今后教师方便,我们
可以根据1×5=5或5×1=5编成一句口诀一五得五。
(2)(课件出示一盒福娃)师:现在有几盒?(2盒)几个5?(2个5)
指名说说。
教师指出:2个5相加得10,。谁能写出乘法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5=
10;5×2=10)这表示什么意思?2×5=10
或5×2=10表示2个5相加是10,2个5相
加可以简单说成:二五,得数是10.
直接说成一十,启发学生编成口诀:二五一十。
(3)学生试编口诀。
(课件分别出示3盒、4盒、5盒福娃)一共有多少个福娃?用乘法算式怎
样写?试着编出口诀。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学生口答:3盒福娃,是3个5,乘法算式是3×5或5×3,口诀三五十五。
4盒福娃,是4个5,乘法算式是4×5或5×4,口诀:四五二十。
5盒福娃,是5个5,乘法算式是5×5 ,口诀是五五二十五。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1×5=5 一五得五
5×1=5
2×5=10 二五一十 5×2=10
3×5=15 三五十五 5×3=15
4×5=20
四五二十 5×4=20
5×5=25 五五二十五
(4)小结:5的乘法口诀有5句。上面的乘法算式都可以用这些口诀来计
算。
2、识记口诀。
提出问题:5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让我们来读一读这五句口诀,一边读<
br>一边想,这里藏了什么小秘密,怎样才能很快地把它们记在心里呢?
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汇报1:口诀的第一个字是一二三四五,从小到大,第二个字都是五。
汇报2:口诀的第二个字都是5。
汇报3:每一句口诀的得数都增加5.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下一句口诀比上一句的得数多5.
3、熟记口诀。
学生自由背、全班背、指名背、开火车背。
三、巩固练习
1、师生对口令。
2、完成教材第52页“做一做”的第二题。
先看清图意用一句话说出图意,再写乘法算式。
3、把口诀填写完整。(完成教材练习十的第1题)
四、课题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课题
5的乘法口诀
1×5=5 一五得五 5×1=5
2×5=10 二五一十 5×2=10
3×5=15
三五十五 5×3=15
4×5=20 四五二十
5×4=20
5×5=25 五五二十五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采取直
观、启发的教学方法。首先导入时,我从猜谜语引出
“手”,让学生知道1只手是5个手指,依次说出几
个5引入新课。然后通过小
组合作,让学生理解1个5、2个5、3个5、4个5、5个5,从而理解乘
法的含
义。在习题时,让他们在学习中积极的探索和发现口诀并熟练的记忆和应用乘法
口诀。
第五课时 练习十
教学内容:教材第53页。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5的乘法口诀,学会用口诀教学计算。
教学重点: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用口诀计算。
教学难点: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用口诀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师生先对口令。
一五( )( )
( )(
)一十
四五( )( )
三五( )( )
( )( )二十五
二五( )( )
2、开火车。(完成教材第53页的第4、5题)
第4题:开火车背出5的乘法口诀。
第5题: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再抽背。
二、巩固练习。
1、填口诀。
完成教材第53页的第1题。
2、写乘法算式。
我们学习过“正”字,这个字一共有几笔?(5笔)
正 正
( )×(
)
正 正 正
( )×( )
正 正 正 正
(
)×( )
3、用口诀写算式。
三五十五 ( ) (
)
二五一十 ( ) ( )
四五二十
( ) ( )
五五二十五 (
)
小结:根据一句口诀可以列出两道乘法算式,五五二十五只能列一道算式。
三、实践练习。
1、完成教材第53页的第2题。
看图列出乘法算式,说说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完成教材第53页的第3题。
3、完成教材第53页的第6题——小兔拔萝卜。
分析:已知每只小兔拔5个萝卜,计算出3只小兔,4只小兔,5只小兔各
拔多少个萝卜。
引导:由口诀三五十五,可知3×5=15,可得3只小兔拔了15个。让学生
完成其他两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五、板书设计
练习十
5的乘法口诀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让学生在已有的乘法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小
组合作加深对乘法
意义的认识,并熟记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正确读写乘法算式。我运用开火车、绕口令等方式让学生熟悉5的乘法口诀。在练习时我还经常把顺序打乱让学生记
忆。我要求他们在小
组之间进行背诵比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巩固5
的乘法口诀的记忆。
第六课时 2、3、4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2、3、4的乘法口诀
课本第54、55页的例2~例4及相应的“做
一做”,练习十一的第1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2、3、4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
2、初步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
算。
教学难点: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沟通与加法的联系。
教学准备:小棒16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组织复习5的乘法口诀。
1、开火车,对口令
一五…三五…五五…四五…二五……
2、组织学生之间进行对口令活动。
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乘法口
诀。(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2.(学习2的乘法口诀)
课件出示乒乓球拍图。
这是一副乒乓球拍,每副有几个?(2个)
一副表示几个2?(1个2)
用乘法怎样列式?(1×2或2×1)
你能编出口诀吗?(一二得二)
两副乒乓球拍有几个?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你能编出口诀吗?
让学生自己试编课件,教师板书。(2个2相加,2×2,二二得四)
让学生齐读口诀,记忆口诀。
2、教学例3。
出示例3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
思考。这里每束气球有多少个?(3个)
有几束?(3束)应该用几个几表示?怎样列乘法算式?怎样变
口诀?(让学生
自己列式,试编口诀)
1束气球 1×3=3 一三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