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2《加减混合运算》教案(新版)冀教版优秀版
梦中婚礼钢琴谱-李善长
《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8、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
2、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式题,并能解答有关的实
际问题。
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
一、问题情景
1、师生谈话,引
出小羊买玩具的情景
图。
2、观察情境图,
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
什么事情,从中得到
了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
师生简短谈话,
直接引出学生感兴
趣的童话情景。 <
br>观察情景图,交
流发现的数学信息,
有利于培养学生用
数学的眼光观察身
边的事物。为下面学
习活动做准备。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喜欢到商店买东西。下面我们到动物园中小猴子玩具店里
走一走,看一看哪里有什么!
出示文字和情景图
师:从图中你看到什么事情?了解到那
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交流,会说道:
●小猴说商店里有18个白皮球,23个花
皮球。
●小羊到小猴玩具店买皮球,它要买20
个皮球。
二、自主探索
1、教师
提出“还
剩多少个皮球?”的
问题,教师进行简单
提示,鼓励学生自己
试着计
算。
给学生创造用
自己的方法解决问
题的机会。
师
:玩具店里有18个白皮球,23个花皮
球,小羊要买20个皮球,请同学们帮小猴算
一算:还
剩多少个皮球?解答这个问题,要
先算出玩具店两种皮球的个数,所以这是一
个两步计算的问题
,你会解答吗?试一试?
巡视了解学生有那几种列式方法,为交
教学预设
1
流活动做准备。
2、交流各自的计
算方法。要给学生充
分交流不同方法的机
会。
个
性化算法的
交流使学生体验成
功的平台,同时也是
学生互相学习的机
会。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有:
(1)18+23=41(个)
41-22=19(个)
(2)18+23-22
=41-22
=19(个)
(3)用竖式计算
3、结合学生交流
出现的算法,采取适
当方式指导脱式和用
竖式计算。 利用课堂生成
的资源,创造性组织
教学,使学生掌握加
减混合运算的一般
方法。
●脱式计算
●第(2)种方法如果出现,让学生说一
说是怎样想到的,学生
说出根据连加脱式的
方法算的,教师要给予特别表扬,然后,让
学生说出每一步计算的是什么,
教师是给运
算顺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要按从左往右
的顺序依次计算。
第(2)种方法如果没有出现,教师结合
第(1)种分布计算介绍。
●用竖式计算
如果学生没有出现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师结合脱式计算并介绍。
4、写出答语。这
是第二次要求学生写
答语,教师要特别提
示。
5
.教师通过启发
性谈话并提出“还有
培养学生完整
呈现解题过程,养成
做事有
始有终的习
惯。
通过不同角度
提出问题,解答问
师:上面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不管哪
种方法,最后都要写出完整的答语。
教师写答语,边写边说明。
师:刚才,我们帮助小猴解决了问题,
还学会了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现在,老师
2
其他方法吗?”学生
思考并列出算式解
答。
题,使学生进一步体
会数学与生活的密
切联系。
还有一个问题:大家想一想
,如果小羊只买
22个花皮球,解答还剩多少个皮球的问题,
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
可以先算23个花皮球卖掉22个还
剩1个,再加18个白皮球。列式:23-22+
18=1
9(个)
三、尝试应用
“试一试”的练
习,要求写出脱式,
学生算完后,
全班交
流,先说一说运算顺
序,再说计算结果。
四、课堂练习
练一练第1
题,
试着让学生独立列式
计算。交流时,说一
说是怎样想的,是怎
样算的。
围绕本节课知
识技能目标的巩固
练习。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加
减混合运算的
顺序。大家掌握的怎么样呢?现在,同学们
自己完成课本第8页“试一试”的几道
题,
要写出脱式。
学生算完后,全班交流。
考查学生对本
节课知识的掌握情
况。
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练一
练第1题,
看谁做得又快又好。然后大家来说一说你是
怎样算的。
学生如果出现“3
8+12-9”的方法,首
先给予肯定,然后指出:乘车时一般式先下
后上,写出算式38-9
+12。
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了解图中的
数学信息,再自己列
式计算。
练一练第3、4题,
先帮助学生明白题
意,再独立完成。
练一练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再交流。
根据情境图列
式计算。
师:看第2题的情境图,谁来说一说这
个题是让我们来做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
文字叙述的简
单问题。
师生交流时,重点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
的、怎样算的。
混合运算是检
测题。
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第4题的计算。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
高效阅读的第二要务是把握所读内容的重点,甚至几个关键词即可
。前三章里面,作者最核心的是提出了学习的两个基本要素:兴趣、专注。兴趣可以让我们更主动、积极,更愿意
表达自我,
就好比作者在书中提到:第一年的象棋比赛非常顺利,和同龄人相比,总是战无不胜,或许最
关键的因素就是表达自我。专注:连续8个小时完全沉浸于一个棋局的分析,在烟雾缭绕、旁观
插画、嘲
笑讽刺不断的公园中下棋。完全融入下棋这项活动,挖掘自己的思维潜能。要有正确的学习理念:整体理论和渐进
理论整体理论:把学习的能力看成是一个固定的不能再进步的状态,
把成败归结于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
能力水平。渐进理论:事情都是可以改善的,认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通过努力,一步一步、循序渐进
就能获得成功。认为,学习不好是没掌
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训练方法。两种理论的心理学测试对比:“整
体理论”者:遇到困难,更容易急躁甚至放弃。“渐进理论”者:在困难面前,更愿意迎接挑战。我们每个人的都
不一样,存
在着千差万别,而且这种差别只是一个最底层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自己有学习和改
变的能力。虽然每个人在不同领域的起点是不一样的,但每个人可以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在不同领
域的能力
的,这就是渐进理论的观点。本书非常精彩,是一个在两个领域都取得多次世界冠军的大师级人物,在美国有影响
力的传奇人物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梳理和总结反思学习过程的实践之
做。效果更好,把心理表征这个比较抽
象的概念形象具体的进行了一次完整阐释。用的相当准确,Josh学习的艺术就是顺应身体的感觉开发身体的灵
感在大限度的把大脑的灵性开发出来的方
法,绝非死板的办法。学习时如何专注从而调动大脑的学习能力
,比赛时如何调整最佳的心理状态。“细腻的感觉难以把握的心理状态”日常生活中的要求并不高但在高水平的竞
赛中变得非常
重要,本书就是精细的简介了Josh在感觉和心理状态地方法和研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软区域和漩涡效应。“感觉和心理状态”是精妙和难以言传的,当我们要深入研究和学习专项技能的时
候
具有非凡的价值。但是我们知道任何技能或理论都有边界,那么这个学习之道的边界在哪里?如果能结合笛卡尔的
不可知论,可见学习之道依赖于人的感觉通道,更多的是经验性的和感觉
性的而不是抽象的和逻辑性的。
在技能的经验的学习中是非常有用的,例如艺术,棋类,太极等;在需要抽象思考逻辑推理思考的学科中应该没有
用武之地。明白了学习之道的边界加深了我
对学习之道的理解。
依然是《学习之道》这本书,
不过目前市面上存在两本学习之道,前几天看到是维茨金的,这本书芭芭拉的。两本不一样,但都非常值得阅读和
学习是人集中注意力去认识,理解,记忆,解
决问题时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人的注意力会高度集
中,心情更加紧张,甚至呼吸都停滞了。比如我们以前都跑过1000米,在正式开跑之前都要做准备,当裁判员
喊出“预备~跑”,这
几个字的时候,大家就蹭的一下窜出去了,这就是专注思维模式。发散思维模式,
是大脑在相对放松时的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大脑的神经元处于放松的状态,注意力涣散。比如我们
过年放假,我们飞到南半球去过夏天,在海边吹着舒服的海风,躺在沙滩上,或者摇摇床上,心情舒适,放着轻
柔的音乐,似睡非睡,。这就是发散思维模式。想象一下手电筒其实,可以用一
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就是
手电筒,不过不是手机的手电筒,而是传统的家用电器手电筒。手电筒可以聚焦、扩焦,当手电筒聚焦死后,光束
更强更密集,但区域小,只能照到一个点,这就是
我们处在专注思维的时候。当我们处在发散思维的时候
,光束分散,看的区域更大,但是光的强度会非常低。所以,如果我们要学习、解决某个事物,就可以用聚焦的专
注模式,而如果我们
要理解或者接受新鲜事物,那么最好用扩焦。当我们锁定一个方向之后,就可以转换
为聚焦。其实,当我们长时间用专注模式考虑一个问题时,就会有许多想法,有一些是造成问题的思维,
有一些是解决问题的思维,但当我们找不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就可以通过这种切换手电筒的方式进行思维的转换,
让我们把造成问题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分离开来。
很多人看过刘未鹏的《暗时间》,里面提到过一
个栗子,原文大概是:他父亲自己在家组装电视机,全都安好后,电视就是不出图像。父亲白思不得其解。结果睡
到半夜,突然想到是哪里出了
问题,立刻起床修整,果然电视能看了。还一次是父亲帮刘未鹏的妹妹辅导
高中数学,碰到一道题解不出,父亲又是在睡午觉时,想到了解题方法,做出了题目。刘未鹏将这个事情分为:明
意识和潜意识。当我们面对具体的问题时候,使劲儿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这时候使用的都是明意识。但当
我们不再去思考问题,转向其他问题时候,就开始用潜意识思考了(这也就是为什么
老走神)。就好比手
机后台,虽然我们退出了微信、登录了微博,但微信仍然在运行,它是用潜意识在运作,所以,我们可以用潜意识
在睡前、走路、休息的时候可以留一些时间,思考一些问
题,这样在睡觉的过程中潜意识会继续围绕这些
问题做工作,并得出结果。
有没有发现,刘未鹏提出的明意识、潜意识,与芭芭拉提出的专注思维、发
散思维基本是一致的。专注思维类似明意识,类似我们手机界面正在看的微博,而发散思维类似潜意识,就是手机
后台正在运行的微信。但在后台运行的微信并不比前台展示的微博工作能力差,所以,学会调用潜意识、
发散思维去处理各种问题,可能会受到更多效果,尤其是“学习”。你应该更努力一点
才是,人是能通过
持续的努力获得进步的。什么是整体理论和渐进理论整体理论:比如表扬孩子在某某方面很聪明,很有天赋。这样
就切断了成功与努力的关系,容易让人把成功与天赋联系
起来,而忽略了努力的作用。渐进理论:对孩子
说你的每一次成功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鼓励孩子不断地去学习,去相信成功来源于努力,相信自己能通过努力
慢慢变好。读书的时候我们
就经常看到爱迪生的名言:“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这里已经把成功归结于汗水,即我们付出的努力,与成功是成正比的,而非天赋,我们只有努力才会有成功。
在本书中能发现,作者本人非常有天赋,在6岁的时候,偶然经过公园中,发现了自己对象棋的热爱,从
而产生后续一系列事情的发生。兴趣是起点,之后持续的行动,才能成功,在书中我
们会看到作者很用心
去体会如何掌握一门技能,很用心去做。不停的调整自己的状态,直到颠峰。 说明我们对一件事情的努力程度,
对结果的影响非常大。“天才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建立在
热爱、激情、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
的。追求卓越的关键在于,要坚持充满活力、长期的学习过程,不再满足于原地踏步、平平庸庸。”走出舒适区,
爱上学习不断学习一些新的技
能,让自己爱上学习,去挑战那些蹦起来才能够得到的目标,不要害怕犯错
误。就拿书中的例子来说:有一次作者和一个230磅重的彪形大汉的太极拳推手比赛中,被彪形大汉撞成了右手
骨
折。一般人对于这种情况的处理办法是先休养一段时间,等右手骨折好了再接受训练,但是作者却没有
休息,使用比较弱的左手开始训练,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克服情绪带来的负面作用,心
平气和的接受,再
试着将这些为自己所用。走出舒适区,就是要我们能承受挫折,并从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来改善自己,提升
自己。划小圈,学习要深不要广“有效地压缩技能的外在
表现同时又紧紧围绕技能的内在实质。一段时间
之后,广度就会慢慢缩小而力量则会逐渐增加。”这是书中的原话,用大白话来说划小圈就是要精减自己的学习目
标,一口吃不了一个胖子,对
一个技能要充分学习,直至掌握后,再去学习下一个技能。
不要什么都想想学,什么都想要,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什么都得不到。 能成为顶尖高手并没有什么秘诀,而是对基
本技能的东西有
更深的理解。每天都要学得更深一点而不是更广一点,因为学得更深可以让我们把潜力中
那些看不到、感受不到但又极具创造力的部分挖掘出来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