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二年级上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余年寄山水
890次浏览
2020年12月28日 09:5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微粒贷怎么申请-王芹秀

2020年12月28日发(作者:史璋)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目标、重难点















数学二年级上册基于“课标”的
教学目标、重难点细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
作用。 2.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
米=100厘米。
3.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会画给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和整米。
4.在建立长度 观念的基础上,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
的意识和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
1. 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1米=100厘米。
2. 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用尺子画出给定长度(限整厘米)的线段。
单元教学难点: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直观表象;
2.画线段的方法;
3.结合生活实际,估测物体的长度,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
体长度的意识。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课 题: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1、例2、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结合生活实例,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
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 量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
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
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厘米,掌握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
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第二课时
课 题:认识米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4、例5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探究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逐步形
成l米的表象 ,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理解1米=100厘米。
2.学会用尺子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米)。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l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理解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第三课时


课 题: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页例6、6页例7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 操作、动手画一画等活动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基本特征(直
的和可度量),构建线段模型。
2.通过实践操作,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并会画线段(限整厘米)。
3.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线段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量线段和画线段的方法。
第四课时:
课 题: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页例8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学会运 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以及借助参照物来判断物体长度的
方法,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提高估测的能力。
2. 通过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利用长度单位的表象,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进行实
际运用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估测经验。
教学重点: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估测物体的长度。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单元教学要求:
1.借助小棒、圆片等直观学具的操作,学生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

< br>算理,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式题。
2.掌握连加、连减 和加减混合竖式的简单写法,能正确、灵活地计算连加、连减
和加减混合式题(包括含有小括号的)。
3.能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数学学习、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有着密切的
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单元教学重点:
1.理解加、减、法的算理。
2.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掌握比一个数多几或是少几的数是多少的解题方法。
4.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方法及竖式的简便写法。
5.学会解决连续两问的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
1. 理解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
2. 理解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的算理。
3. 能根据实际问题的数据特点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
4. 准确地找到中间量。
课时安排:12课时
第一课时:
课 题: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13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到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方
法的多样性。 。


2.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用竖式计算
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3.体验运用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过程。
4.通过数学学习,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1. 理解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算理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的道理。
2.理解并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顺序。
第二课时:
课 题: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第4~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摆小棒等动手操作活动,理解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
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 初步理解掌握笔算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两位数的进位加
法。
3. 经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
数学思想和方法。
4.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感悟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理解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二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与 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为退位减法的学习做
准备。
2.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
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通过练习,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能比较熟练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
加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练习,使学生比较熟练而准确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第四课时:
课 题: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7页~1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用竖式计算两位数的不
退位减法。
2. 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
识,体验 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 结合情境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培
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
位减法笔算的计 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算理。
第五课时:
课 题:两位数减两位数 (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页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三第4~6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操作、尝试计算,讨论等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汇报展示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明白其算理。
教学难点:理解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的算理。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课)课本第20---22页练习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 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
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规范
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计算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第七课时:
课 题:解决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4及“做一做”,练习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 经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领悟基本的解决问题
的方法。
2.尝试利用画图法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或是少几的数是多少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用画图法分析数量之间比多少的关系,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恰当的计算
方法。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课课本第25、26页
教学目标:
1.会用画图法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会比较分析同类
应用题。
2.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会用画图法分析题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九课时:
课 题: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中学会计算连加、连减的两步式题,掌握连加、连减竖式的简便写
法。
2.通过数学学习, 感受连加、连减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了解连加、连减之间
的联系。
3.培养书写工整、计算认真的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竖式的简单写法,能正确地进行
计算。


教学难点:灵活根据数据特点选择笔算或口算。
第十课时:
课 题:加减混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8页例3、例4及“做一做”,练习五第4~6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竖式的书写格式及简便
写法。
2. 经历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类推能力。
3.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及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教学难点:优化算法,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第十一课时:
课 题:解决问题(连续两问)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页例5及“做一做”,练习六第1~4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运用加减法计算解决含有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2.明确第一问的结果与第二问的关系,理解解决问题的先后顺序。
3.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培养应用意识和连贯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解决连续两问的问题。
教学难点:找准中间量,培养学生连贯思考问题的能力。
第十二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35、整理和复习及练习七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提高计
算的正确率。 2.巩固和复习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和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通过练习,培
养学生提问题的意 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复习和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1.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能灵活运用笔算加减法解决问题。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
画角。 2.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
锐角和钝角。
3.运用角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继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在教学中结合生活 情境,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归纳、类比、证明等机
会,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 能力,经历数学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
程,学习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进而激发起学 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单元教学重点:


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 尺画角;认识直角、锐角,钝角;会用三
角尺判断各角。
单元教学难点:
探究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系,运用角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用一副三角尺有序
的拼出钝角)。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课 题: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39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八第1~5题。
教学目标:
1.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
各部分名称, 初步学会用尺画角的方法,并在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中感受角的大小。
2.在多种活动中,丰富对角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空间观念。让学生感到生活中
处处有角。
3.在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体验数学与
生活的密切联 系。
教学重点:在多种直观认识角的活动中,形成关于角的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在操作、比较中理解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
无关。
第二课时:
课 题:认识直角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0页例3、例4及“做一做”,练习八第6~8题。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直角,感知直角的特征,会用三角尺

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
2.能用不同的方法创造直角并利用工具进行检验,跌合肥3. 通过看一看、比一
比、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直角,会用三角尺画直角。
教学难点:会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叠合法判断直角和画不同方向的直角。
第三课时:
课 题:认识锐角和钝角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1页例5及“做一做”,练习八第9~11题。
教学目标:
1.能在认识直角的基础上辨认锐角和钝角,初步感知锐角和钝角的特征,并学会
借助工具来验证锐角、 和钝角。
2.了解三种角的大小,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经历观察、比较、操作等数学 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
力和抽象能力,并且感知生活中处处有锐角、钝角。
教学重点:学会辨认锐角、钝角,知道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学会充分利用直角的表象灵活对锐角或钝角加以判断。
第四课时:
课 题:用三角尺拼角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2页例6及“做一做”,练习八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拼一副三角尺,两副三角尺,拼出直角、锐角或钝角更进一步辩认直角、
锐角、钝角。
2.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有理有序的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
力。


3.在拼、说、比等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能力,帮助学生积累
数学活动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经验,促进学生空间意识的发展。
4.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美。
教学重点:会用一副三角尺拼角。知道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一定是钝角。
教学难点:会用两副三角尺拼角。学会有理、有序的思考,深化对角的认识。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一)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编制乘法口 诀的过程,知道乘法的口诀是怎么得来的,熟记2-6的乘法口
诀,会用口诀熟练口算有关的乘法算式。
3.会用画图、语言叙述等方式表征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能运用加法、减
法、乘法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
4.感受到用乘法表示同数连加的简洁性;感受我国语言文字(体现在乘法口诀中)
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
惯。
单元教学重点: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
单元教学难点:掌握4、6的乘法口诀;运用乘法、乘加、乘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
课时安排:9课时。
第一课时:
课 题:乘法的初步认识(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页~47页例1,练习九第1~3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
2.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等数学活动,经历建构乘法意义的过程。
3.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感受到用乘法表示同数连加的简洁性
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并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与乘法的关系。
第二课时:
课 题:乘法的初步认识(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九第4~6题。
教学目标:
1.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讨论等学习活动,感知乘法是相同加数相加的简便算法。
3.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
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沟通相同加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
第三课时:
课 题:5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2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知道编制口诀的
方法。
2.熟记5的乘法口诀,能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会学习乘法口诀的意义,感受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数学文化。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概括并熟记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
第四课时:
课 题:2、3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页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 经历编制2、3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能熟记2、3的乘法口诀。
2. 经历观察、比较、类推等活动,明确2、3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体验由具
体到抽象 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熟练应用2、3的乘法口诀求积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乘法口
诀的简洁美,增强民族自 豪感。
教学重点:熟记2、3、的乘法口诀,并应用2、3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应用2、3的乘法口诀求积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五课时:
课 题:4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5页例4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4~8题。
教学目标:
1. 经历编制4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与意义,能熟记4的乘法
口诀。
2.熟练应用4的乘法口诀求积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3.进一步感受乘法口诀的特点和优势,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熟记4的乘法口诀,应用4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经历口诀的编制过程,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第六课时:
课 题:乘加 乘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页例5及“做一做”,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l.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加、乘减算式的意义,通过图式结合的方式,知道乘加、
乘减的运算顺序。认 识到同一组乘法口诀中两句相邻乘法口诀之间的关系。
2.在计算乘加、乘减式题过程中,逐步提高运 用乘法口诀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
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的习惯。
3.体会乘法口诀的实用价值,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教学重点:
1.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理解乘加、乘减算式的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
实际问题。
第七课时:
课 题:6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页例6及“做一做”,练习十三第1~5题。
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加深对口诀的意义
的理解。
2.使学生熟记6的乘法口诀,能灵活运用6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3.体会数学知识与现 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
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自主探究编写出“”6的乘法口诀,理解6的乘法口诀的含义,掌握口


诀的用 法。
教学难点:熟记6的乘法口诀,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八课时:
课 题:解决问题—乘法和加法应用题的区别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3页例7,练习十四第1~5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 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选择合适的运算解
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 能力。
2.经历比一比、画一画、说一说等数学活动,获得用画图、语言描述等方式表征
数 学问题的方法。
3.感受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建立与运算意义之间的联系,体会解< br>决问题过程中的乐趣。
教学重点: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利用画图、语言描述等方式表征数学问题。
第九课时:
课 题: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6页内容,练习十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的知识点。能对1—6的乘法口诀进行综合运用。
2. 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提高学生
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眼
光观察事物的 兴趣和习惯。
教学重点:整理和复习的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本单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一)
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 同位置看到的
简单物体或几何形体的形状。
2.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初步掌握全面、正确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重点:掌握全面、正确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或几何形体的形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67页例1
观察物体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实物,知道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
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学生初步掌握全面、正确地观察物体的基本方
法。
3. 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学生初步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初步
形成全面看待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
不同的,初步体 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会根
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9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 观察简单立体图形的活动,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是不同的。并能
正确地辨认出从物体的正面、侧 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物体上面的形状。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丰富学生对空间和 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 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六单元 表内乘法(二)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 每一句乘
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
2.能熟练地计算表内惩罚,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4.通过记忆乘法口诀的活动,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单元教学重点:
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
单元教学难点:
1.记忆口诀的方法
2.解决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2页例1 7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类推能力,学生自主经历口诀的编制过 程,了解7的乘
法口诀的来源,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2.掌握7的乘法口诀的特征,熟记口诀,并逐步提高灵活运用口诀的能力。
3.通过多角度的练习,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结合已有的经验,通过探索,总结出并熟记7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3、74页练习十七。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记忆7的乘法口诀
2.能熟练地运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算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形式记忆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运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8页例2 8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
3.通过乘法口诀的小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自主经历口诀的编制过程,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寻找8的乘法口
诀 的规律,能熟练用8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并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算式。
2.通过经历、感悟、讨 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


力。
3.在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独立写出8的乘法口诀,记忆8的乘法口诀,并熟练运用。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8页例3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的情境,学生 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生活中有关求总价是多
少的实际问题,初步渗透“单价×数量=总价”这 一数量关系。
2.能从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问题筛选有用信息解决问题
3. 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数学思维,提
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求总价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跟据问题筛选有用信息正确解决问题。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80页例4 9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了解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9的乘法口诀
的意义。 < br>2.通过观察、比较、探究等活动发现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熟记9的乘法口诀,
培养学生初步的 迁移类推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体会主动探索带来的学习兴趣,在数学学习中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探究发现乘法口诀中蕴含的规律
教学难点:探究发现9的乘法口诀及其规律,熟记口诀。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84页例5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 境中发现问题,会用两步以上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能从不同
的角度看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经历思考交流的思维过程,初步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 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体验到合
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教学重点:会用两步以上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问题可以产生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86页、87页 乘法口诀整理复习。
教学目标:
1. 通过整理乘法口诀表,促进对乘法口诀的正确记忆与熟练应用。
2. 知道利用表格整理知识比较清楚,并利用规律整体记忆
全部乘法口诀,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整理、应用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体验获得成功的
乐趣。
教学重点:利用规律整体记忆全部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综合与实践:量一量,比一比
教学内容:教材88-89页 量一量,比一比
教学目标:
1.加深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巩固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和高度的方法。 2.通过测量自己和身边物体的长度、高度等实际活动,能对所测量对象形成清晰


的 表象,为估计、认识其他物品的长度、高度提供更多的参考标准,进一步建立长度
观念。
3. 体会测量的实质,能选择合适的标准(单位),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表示物品的长
度和高度,增强对量的实 际意义的理解,同时初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长度观念和
数感。
4.在活动中感受合作、交 流和表征方式的多样性的乐趣,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并愿意用所学的知识表述生活中的一些与长度有 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经历选择不同的尺测量不同物体长度的过程,加深对“量”的实际意
义的理解,发展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测量物体的策略。能选择合适的标准(单位),
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清晰的表述物品的长度和高度。

第七单元 认识时间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借助钟面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1时=60分
2.结合直观演 示和操作,知道在钟面上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初步认识几时
几分(5分5分的数),会读写几时 几分和几时半。
3.会运用时间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进一步学习观察、比较的方法,并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
5.初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会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知道1时=60分
单元教学难点:会运用时间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90页例1 “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借助钟面认识时间单位 “分”,知道在钟面上分针走1
“小格”是1分钟。
2.结合直观演示和操作,能5分5分地 准确数分,认识钟面上每个大格对应的是
几分。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的过程知道1时=60分。
3. 学生通过体验1分钟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1分钟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时间、
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准确数分(5分5分地数)
教学难点:能准确数分(5分5分地数)并建立1分钟的时间观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91页例2 认识几时几分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几时几分 (5分5分地数),能正确说出钟面上的时刻,会读写几时几
分和几时半。
2.能分层次归纳概括认识时间的方法,培养初步的抽象能力
3.体验时间的知识就在身边的生活中,形成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能认、读、写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会读写“几时半”“几时差几分”的时间。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92页例3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几时几分”的知识分析生活中相关事件发生的时间,解决一些简单的
实际问题。
2.在观察、比较等活动中,学会用排除法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


3.感受时间就在身边,提高学习数学兴趣,逐步养成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
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合理推测事件发生的时间
教学难点:用排除法解决问题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搭配(一)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猜 测等活动,发现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的基本思路、
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的思考问 题的意识,体会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感受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单元教学重点: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单元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
思考问题的意识。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97页例1 简单的排列
教学目标:
1. 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中,找出最简单的事物
的排列数,了解发现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
2.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及有序的、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发现最简单事 物的排列数的过程中,学生在尝试合作、交流中,初步感受数
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初步的观察、分 析、推理能力以及恰当的数学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经历探索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的过程中,初步理解排列的规律性。
教学难点:初步感知有序排列的思想方法。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98页例2 简单的组合
教学目标:
1.借鉴排列问题的学习经验,通过摆一摆、写一写、画一画等活动找出组合数。
2.通过观 察、猜测、操作等活动,在排列问题与组合问题的对比中,感悟两类问
题的联系与区别,初步感受组合不 需要考虑顺序的特点,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与方法。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体会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在经历探索最简单事物的组合数的过程中,初步
感受组合不需要考虑顺序的特点。
教学难点:对事物进行组合不能遗漏,初步感受排列与组合
的区别。

与你到永久-入职登记表


礼品盒图片-被偷走的那五年好看吗


龚祥瑞-消防安全征文


广东高考分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雅思听力评分-初级会计师考试试题


笔记本内存安装-撕心裂肺的情话


dnf战法加点-中小学生安全常识


轰轰烈烈的拼音-有关新闻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