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公开课《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及反思
微波炉烤蛋糕-爱心捐款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公开课《认识平均分》教
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 <
br>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2-43页例1、
例2、“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
br>方法,为认识除法积累较丰富的感性经验。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
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合作交
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感知平均分的含义及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
法。
教学难点:理解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分法和结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师生分别准备圆片、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1.教学例1。
引入:小朋友,你们喜欢孙悟空吗
?一天,孙悟空带了6个
桃回花果山,小猴子们最喜欢吃桃了,都围了过来。孙悟空
第1页共6
页
说:“且慢!要想吃桃,先要学会分桃。孩子们,你们说说,
要把这6个桃
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听了孙悟空的话,小
猴们急得抓耳挠腮,想不出办法了。小朋友们,我们来帮
帮
小猴的忙,好吗?请大家拿出6个圆片,代表6个桃,自己
动手分成两堆,再说说是怎样分的
?(师巡视,相机让分法
不同的小朋友上黑板分)
交流:你是怎样分的?
观察:真
厉害,分成2堆,大家想出了3种不同的分法。这
些分法公平吗?你能把这3种分法分成两类吗?
交流:这3种分法分成了怎样的两类?为什么这样分?
指出:按每份个数相同和不同,把这3
种分法分成了两类,
其中分成3个和3个是每份个数同样多。每份分得同样多,
叫作平均分。(
板贴)
追问:怎样的分法叫作平均分?
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摆,不仅帮小猴解决了问题,
还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
(2)加深认识。
引导:这6个桃还可以怎样平均分呢?你想平均分成几份就
分成几份,请用圆片摆出你的分法。
交流:你是怎样平均分的?
追问:为什么这两种分法也是平均分?
强调:把一些物体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
第2页共6页
均分。
2.做“想想做做”第1题。
请看,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
,就在它下面打“√”。请打开数
学书43页,“想想做做”第1题。
交流,说说理由。
说明: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二、动手操作,认识“平均分”
1.教学例2。
谈话:孙悟空看我们认识了“平均分”,直夸大家聪明。它一
高兴,
轻轻一变,变出了8个桃。它说:8个桃,每个小朋
友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呢?
小朋友想一想,让你来分一分,你觉得怎样分这8个桃,就
能看到分给几个小朋友了呢?
要求:请小朋友拿出8个圆片,动手分一分,看看能分给几
个小朋友?
交流:你是怎样分的?请大家跟着电脑老师一起分一分。
让学生把填充的话齐读一遍。
追问:这样分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回顾:回想一下,刚才的平均分是怎样分的?
指出:刚才的平均分是按每2个一份地分,结果分成了4份。
2.教学“试一试”
小朋友们帮助孙悟空解决了难题,现在老师想让小朋友放松
第3页共6页
一下。我们来玩小棒游戏好不好?拿出你的12根小棒。
听好老师的要求: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学生独立分)
汇报交流:“每几个一份,分成了几份?”填书。
谈话:很好,接下来,12根小棒,每3根
一份。(学生分)
分成了几份?每份的根数都同样多吗?(学生回答)12根小
棒,每4根一份
。(学生分)分成了几份?每份的根数都同
样多吗?(学生回答)还可以每几根一份地分,分成几份?
提问:你觉得这里的平均分是怎样分的,结果能知道什么?
(板书: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 )份。)
指出:大家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明白了这
种分法先看每份
是几个,知道了平均分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几
份。
比较上述四种分法,你们发现什么?学生交流。
小结:要分的总数不变,每份分的数越少,分
得的份数越多;
每份分的数越多,分得的份数就越少。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认识平均
分”,谁来说说什么叫平
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把一些物体怎么
分,就是平
均分呢?(把一些事物按每几个一份的分,是平
均分。)
三、应用拓展,巩固“平均分”
小朋友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下面我们就用学到的知识,
第4页共6页
解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好吗?
1.读题:有两个要求,先圈一圈,再填空。
师引导完成第1题,数数一共有多少块饼干,说
说圈出的两
块饼干表示什么意思,下面请你圈一圈,完成第1题的填空。
独立完成第2、3题,交流反馈。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教师范读的是阅
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
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
br>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
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
磁带,一边放录音,
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提问:你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
写作
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
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
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
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
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
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
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
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
成语、3
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
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
出口成章,写作时
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指出:可以用
第5页共6页
小棒摆,可以在图上圈一圈,可以在纸上画一画再圈一圈
四、全课小结,回味“平均分”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
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
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
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
础知
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
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
就会在有限的时
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
成多,从而收到水
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今天这节课学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第6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