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秋天的雨》说课稿
关于刘翔的资料-上海高考语文作文
三年级《秋天的雨》说课稿
一、教材与学情
1、教材分析
有这样一句话“万美之中秋为最”,那如诗、如画、如
歌、如梦的秋天总能
带给我们美好的享受。人教版三年级上
册的第11课《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味很浓的散文,名为
秋雨,实际上在写秋天。课文把秋天的雨作为一条线索,将
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
出一个美丽、丰
收、欢乐的秋天。
2、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能
力比较强,但抽象思维能力还
处于起步阶段。这篇课文具有语言美、意境美、篇章结构美
的特点
,正好给学生一个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机会。
3、教学目标
因此,根据课文
的这些特点,我将本课分成了两课时。
在第一课时中已经完成的生字教学及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
制定了第二课时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积累好词佳句。
(2)过程和方法:通过仿写句子积累好词佳句;通过
比较读,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文字的魅力,培养学生
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4、教学重难点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学会字词、读通课文已经不是
最大的难题,三年
级的孩子真正要通过学文得到美的熏陶、
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是有一定难度的。根据课文的这些特点,因此,我将重点设定为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
发现秋天的美好,欣赏课文的语言美。难
点设置为学生在发
现美和欣赏美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感受创造美。
二、教法与学法
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所以,教学本
课主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
秋雨的韵味,读出秋天
的美好,在理解、朗读中,积累词语。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
法,朗读指导
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读中感悟秋雨的
美,在读中陶冶自己的感情。配上抒情的音乐让学生朗读,
以便更好地进入课文的情境。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
生采用以读为主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过程
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大体上包括四个环节:一是情境导
入,揭示课题;二是组
织初读,整体感知;三是品读课文,
品味意境;四是升华情感,拓展积累。务必使学生完成发现
美、欣赏美到创造美的过程。
1、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
学教材的兴趣。”在导入新课这一教
学环节时,我由孩子们
喜爱的雨说起,首先带着孩子们一起去看雨,他们强烈的好
奇心和求知欲
被激发了。看哪儿的雨呢?看什么季节的雨
呢?
(课件出示):我分别选取并加工制作了
春雨、夏雨、
秋雨、冬雨几幅画面,配以动听的音乐,让孩子们伴随着老
师娓娓道来的描述去感
受绵绵的春雨、电闪雷鸣的夏雨和轻
柔的秋雨。接着,老师的一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揭示了本课的学习内容——秋天的雨,孩子们就很自然地通
过情境、走进课文。
2、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
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让孩子
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朗读课文,提出了四点读书要求
——
圈一圈;标一标;画一画;想一想。为了延续我在上一环节
创设的雨的情境,我特意制作了
一个课件:将生字词用雨点
的形状落下来,让孩子们快速的地读出小雨点的名字,其实
就是在阅
读生字词。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孩子的积极
性,有了兴趣,读书识字的效率就会提高。训练他们能在
具
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在反馈“课文中秋天的雨是什么样
的?”这一问题时,我引导同学们找出第一至第四自然段的
第一句话,一会儿一首描写秋雨的小诗就展
现在我们的眼
前。这首诗从秋天的形、色、味、声四个方面进行描写,非
常具有童趣,以“秋天
的雨是()”开头,让学生在唯美的
语境中学会排比句,进而感受文章的结构美。通过让学生诵
读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将这些句子储存到学生的知识库中,
同时也为理解课文结构及作文教学的展开埋下
伏笔。
3、品读课文,品味意境
第三环节的深入品读,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课
文使
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天人格化,或把秋天比喻成生活
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这些被艺
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
成理解上的困难。于是,我恰当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文中
的美丽景
色,采用了“声情并茂,以情助读”的方式,有效
地解决了这一难点问题。
第一自然段中
我用教师的范读打开秋天的大门,为了帮
助学生理解“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这一抽象的比喻句,我让学生一边欣赏画面,一边聆听老师朗读,一边体会。通
过播放课件,秋雨变得无比生动起来,让
孩子们直观地感受
到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
把秋天的大门打
开了。
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将出示一幅秋天的图画,但
没有上色,我把画秋天留给了孩子们,让孩子们给这幅画涂
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让他们体验学
中玩,玩中学,这也是一
个创造美的过程。一会儿,黄黄的银杏树叶、火红的枫叶、
红红的苹果
、橙红的石榴、金黄的田野、各色的菊花展现在
我们的眼前。接着我让学生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颜色去
读
句子,我试图通过学生的个性品读和个性朗读来带动全班同
学的深入品读。在交流朗读的过程
中随机出示这句话,并用
课件将课文中的文字和图像表现出来,比如当学生读到“它
把黄色给了
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
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一句时,我分别把银杏树叶和扇
子的
图片放在一起比较,引导学生观察,原来,银杏树叶真的很
像一把扇子,这样的句子就是比
喻句。通过这种方式,同学
们不仅直观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更深深地感受到了课文的语
言美。紧
接着,我引导孩子们也学着课文的样子进行比喻句
的仿说练习——“秋天的雨把__色给了____,_
__
_像____”,这一设计使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接轨了,
也让学生把吸收到的美都释放了
出来。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秋天的气味,本段我将采用
实物教学法。老师出示实物
,其他学生闭上眼睛,用鼻子闻
一闻,说一说都闻到了秋雨里的哪些气味,培养学生丰富的
联想
和积累、运用“香香的甜甜的”一类叠词。
第四自然段描述了深秋中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繁忙热
闹的场面,
这段文字妙趣横生,恰恰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
但是这番情景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看到,如何能让它
出
现在小学语文课堂呢?为此,我将创设一个情景,给学生准
备各种各样动物的头套,并配合老
师生动活泼的文字,将动
物准备过冬的画面演出来,使学生置身于文本创设的情境
中。之后,采
用了“表演读”的方式,将学生再次带入情境,
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演绎这幅生动的画面。
4、升华情感,拓展积累
总结全文时,我问孩子们:“秋天的雨给我们带来了一
个怎样的
秋天。”孩子们已经在学习中领略到了秋天独特的
美,于是,“美丽”“丰收”“欢乐”这样的词语立刻
从他
们的口中说了出来,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油然而生。
本节课的作业设计中,
我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画一
幅秋天的画或写一首秋天的小诗,使学生对美的创造可以进
一步
拓展延伸。
四、板书设计
本篇我通过重点词语的板书,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
序,感受秋天的韵味。
附板书设计:
11 秋天的雨
颜色:五彩缤纷
气味:香香甜甜
丰收欢乐
声音:冬的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