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年级下册期末试题及命题说明
刘若英所有的歌-整洁的反义词是什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测试卷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得分________
卷首语:同学们,一个学期的学习很快又结束了,你一定掌握了许多知识和本领,
这儿为你提供了一个
展示自我的舞台,你可要加油哟!
一、填空我最棒。(22%)
1.
今年是2012年,共有( )天,这个月是6月,有( )天。
2.
早晨,面对太阳时,你的右面是( )方,你的后面是( )方。
3.
□59÷6,如果商是三位数,□里最小可以填( ),如果商是两位数,
□里最大可以填(
)。
4. 我们每天上午8:00上学,下午4:30放学,一天的在校时间是( )。
5. 动物园票价每人12元,48人参观动物园,买门票大约需要( )元钱。
6.
3平方米=( )平方分米 5公顷=( )平方米
7.
把下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起来。
6.5 6.05 6.65
6.5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学校操场面积为900( ) 小青的身高132(
)
一块橡皮一个面的面积为6( ) 黑板的周长为9( )
9.
▲=●+●+●,▲+●=40,则●=( ),▲=( )。
二、我是小法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在括号里打“×”。)(10%)
1.
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相等。……………………( )
2.
小林的妈妈9月31日从北京回来了。…………………………( )
3.
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这一年不一定是闰年。…………………( )
4.
小明家客厅面积是30平方分米。………………………………( )
5.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
三、火眼金睛。(把正确的序号填到括号里。)(8%)
1.
125×80的积的末尾有( )个0。
A、1 B、2 C、3
D、4
2. 648÷8的商的个位上是( )。
A、8
B、1 C、9 D、0
3. 比较下面两个图形,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的面积相等,周长也相等。
B、甲、乙的面积相等,但甲的周长长。
C、甲、乙的周长相等,但乙的面积大。
D、甲的面积小,周长也小。
4. 学校开设两个兴趣小组,三(1)班42人都报名参加了
活动,其中27
人参加书画小组,24人参加棋艺小组,两个小组都参加的有( )
A、7人 B、8人 C、9人 D、10人
四、细心计算,相信你能行。(26%)
1. 直接写得数。
500÷5=
80×50= 56+34= 2700÷9=
2.3+3.4=
5.3-3.5= 8+4.7= 12×200=
9-3.5=
15×20= 0÷23= 2000÷4=
2.
列竖式计算。(带*的题要验算)
42.3+15.9=
10-3.8= *15×68=
32×26= 927÷3= *522÷4=
五、画一画、算一算。(9%)
下面每个
方格的边长表示1厘米。在方格纸上,画出周长是12厘米的长
方形或正方形,你能画几个?画在方格纸
上,并在方格纸下面算出它们的面
积。
六、解决问题。(25%)
1.
一枝铅笔0.70元,一根钢笔5.60元。买一枝铅笔和一枝钢笔一共要付
多少元?
2.
三年级252人要乘6辆车去参观科技馆。如果每辆车的人数相同,每辆
车应坐多少人?
3.
星星幼儿园每天运来水果6箱,每箱10千克。一个月按21天计算,运
来水果多少千克?
4. 一艘轮船5小时行150千米。照这样计算,一天可航行多少千米?
5. 下面是三年级同学在一个周末上网的统计表。
班级
(1)涂一涂,完成统计图。
(2)这个周末平均每个班级上网的人数是多少?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命题说明
本张试卷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数学课程标准》
为依据,紧扣新课程理
念。整个试卷力求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全面考查学生对教材中的
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基本技能的形成情况及对数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在
命题时,我力求把学生对数
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融于试卷习题之中,努力体现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与思想,做到不出偏题、怪
题、过难的题,密
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增加灵活性。
(一)、内容全面,覆盖广泛。 <
br>衡量一套试题优劣的标准之一,就是要看试题是否涵盖了教材所有方面
的主要内容,是否比较全面
地考查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在命题时,在注重
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还想适当考查学
生的学习过程。试
题力求体现出层次性,难易比例大概设计在7:2:1的范围内,简单题分值
约占70%,中档题约占20%,稍难题约占10%。我个人认为这样有利于全面准
确地考查学生对基础
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二)贴近生活,注重现实。
本卷试题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
情境和知识经验出发,选取来源于现实
社会、生活,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和物,让学
生切实体
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生活价值。
(三)实践操作,注重过程。
数学活动必须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组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
想、验证的过程。在设计试题时
,我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四)体现开放,培养创新。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在命题时,我故意设计了有弹性的、开放性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