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
安全生产检查通报-深圳观音山公园
人教版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对语言文字保持敬畏
李思辉
①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
中,韩麦尔先生的一句话令人难忘:“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
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
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诚然,文字是一个
民族最坚实的屏障。而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
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
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
②为什么中华文
明成为唯一不曾断代的古文明,包括汉语汉字在内的汉文化不断接续发
展是一个重要原因。书同文,语同
音。汉语汉字源远流长,每一个字词、每一个发音都有
一定的标准。捍卫标准、纠正错误,就是在捍卫汉
语汉字的纯粹性,确保它们上承先民文
化道统,下启时代语言美学。
③互联
网技术的发展,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社交空间,也给了语言文字更宽阔的表
达空间。层出不穷的“网
言网语”满足了个性化表达的需要,各种舶来词、缩写、简写,形
成了一些新的语言文字搭配方式,让我
们看到了语言文字与时俱进的活力。然而,网络上
的个性表达是一回事,媒体的传播又是另一回事。
④媒体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它既是信息的传播者,也必须是语言文字规范化使用的示范<
br>者、引领者。某个词语发音如何,某个字词该怎么搭配,乃至某个标点符号该怎样使用,
媒体的用
法是人们眼中的“标准答案”。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名媒体从业者,包括编辑、
记者、校对等等,客观
上都是人们的“老师”,需要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责任感、使
命感,保持对语言文字的敬畏。<
br>
⑤有人认为业界对语言文字的细致关注是“吹毛求疵”,有人批评因为语言文字上的疏
漏
就淘汰一些参加评奖的作品是“以偏概全”,甚至有人对语言文字挑错者冷嘲热讽,这暴露
了
他们的短视。好比一只啄木鸟飞到一棵大树上啄食虫子。大树却说:“走开,我被你啄痛
了!”啄木鸟温
和地说:“大树兄弟,你身上的虫子已经许多了,再不驱除掉,可危险啊!”
大树满不在乎地说:“我这
么魁梧,有几只小虫子有什么了不得,我看你真虚假,自己想吃
虫子,却非要找个借口!”啄木鸟飞走了
,最后大树被蛀空了。没有一点闻过则喜的雅量,
没有一点极目楚天舒的远见,怎么能在语言文字的大厦
里更上层楼?
⑥时下,各种新媒体、自媒体风行,良莠不齐。且不论内容,单从语言
文字的使用上
看,不少“小编”就根本不具备基本的编辑素养,更不要说是给受众当“先生”了。传统媒
体
尽管面临着转型的考验,有的处境比较艰难,但越是这个时候,越要保持匠心不改。当这
一轮
媒体变革尘埃落定,机遇扑面而来,人们真正信赖的还是对语言文字精雕细琢的工
匠,而非主谓宾定状补
不分、字词句错乱成灾的“小编”。
(选自《杂文月刊》2018年7月下)
(1)下列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明延续发展的最重要保障。
B.媒体要对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使用保持敬畏之心。
C.网络个性化表达激发了语言文字与时俱进的活力。
D.要警惕新媒体、自媒体对语言文字纯粹性的破坏。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华文明不曾断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汉语汉字得到了不断接续的发展。
B.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拓宽了语言文字的表达空间,让个性化表达得到满足。
C.媒体的公共属性要求它的从业者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使用上要有责任感。
D.当下新媒体、自媒体风行,但是不少“小编”的语言文字素养严重缺失。
(3)下列对文章的有关论证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捍卫汉语汉字纯粹性的必要性——网络个性表达与媒体传播的区别——对一些
错误认
识的驳斥——对传统媒体的期望”的思路展开论述。
B.第③段指出网络技术促进了语言文字
的个性表达,以此引出下文,去着重论述作为具有
公共属性的媒体还必须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起到示范引
领作用。
C.第⑤段运用例证法,以“啄木鸟给大树治病”为例去阐明只有正确对待业界在语
言文字规
范使用上的严要求,才能让语言文字的大厦更上层楼的道理。
D.文章最后
一段联系现实,不仅指出新媒体、自媒体的不足,而且更重在呼吁面临转型考
验的传统媒体要匠心不改,
肩负起对语言文字精雕细琢的使命。
【答案】 (1)B
(2)A
(3)C
【解析】【分析】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本文题目是对语言文字保持敬畏,文章写作思路
是:由《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的话——汉字,汉字的巨
大作用——捍卫汉语汉字的纯粹
性——不能为了追求个性表达而忽视媒体的传播,媒体的公共属性——每
一名媒体从业者
都要保持对语言文字的敬畏——要正确对待业界对语言文字使用上的细致关注和批评——
各种新媒体、自媒体风行,良莠不齐,人们真正信赖的还是对语言文字精雕细琢的工匠 。
因此
本文逻辑比较严密,论证了媒体要对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使用保持敬畏之心这个观
点。故B符合题意。<
br>
(2)A中华文明不曾断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包括汉语汉字在内的汉文化不断接续发展,而不仅仅是指汉语汉字得到了不断接续的发展。BCD理解正确。
(3) ABD分析
正确。C第⑤段运用的是道理论证,以“啄木鸟给大树治病”的故事阐明道
理,阐明只有正确对待业界在
语言文字规范使用上的严要求,才能让语言文字的大厦更上
层楼的道理。
故答案为:⑴ B;⑵ A;⑶ C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
。论点应满足三点:①作者的观点;②
明确的判断;③完整的句子。议论文的论点位置有三处:题目、开
头、结尾,论点的出现
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
等。有些还需要根据
文章内容去概括。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整体感
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在把题目中的这几句话
与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其细微差别,然后作出选择。
⑶本题考查阅读议论文多方面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中心论点,然后
再此基础上梳理论证的过程,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最后再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文
章进行比对,从而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2.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答题。
孤独与幸福
①英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说:“社交生活的坏处深藏
不露:消遣、闲聊和其他与人交往
的乐趣掩藏着巨大的、 通常是难以弥补的祸害。青年人首先要学习的
一课,就是承受孤
独。”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
②世间怕有无数称
己为幸福的人,却没有多少人认为自己也是一个孤独的人。“幸福”的
人往往开朗、健谈、善于社交;孤
独,似乎注定只是一个与阴暗、不幸甚至畸形的人生态
度所相伴的名词。事实上,真正的孤独是鲁迅 的
“寄意寒星荃不察”的觉醒,是布鲁诺被烧
死前大声疾呼“未来的人们会了解我”的信念,是无法选择“
出世” 的苏轼的清高。
③孤独即意味着超越常人的旷达与淡泊,它是幸福的前提。
④孤独就是走出无止境的
无聊社交、闲扯、平庸的一种生活态度,它卸除了表面的浮
华,追求内心的旷达与淡 泊。当庄子头也不
回地边钓鱼边婉言拒绝出任楚相时,我们体会
到的是孤独。世事纷乱,天下名士皆各投其主,各 尽其才
,惟独庄子安然身外。这种孤
独,实际上是一种超越常人的豁达与淡然。但庄子又是幸福的,他的一次平
静 的拒绝,带
来了自己政治生涯的孤独,换来的却是一座矗立在无数文人志士心目中的高标。
⑤孤独让我们拥有内省的时空,它是享受幸福的条件。
⑥物质的充
裕,人心的浮躁,更多的人越来越急功近利,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势利化,
幸福感距离我们越来越
远。“ 。”古人这睿智的语言体现的就是自我反省。孤独的时候,人
才有时间和空 间去进行人生的思
考,追寻自己活着的价值。才会远离喧嚣、芜杂,看到自
己内心,保持一份坦然与淡定,看清自
己前进的方向,这是享受幸福的条件。
⑦孤独要求我们与现实适当地保持距离,它是享受到幸福的方法。
⑧与现实适当地保
持距离,开拓一份属于自己的孤独的小天地。做许多你想做的事情,
展开你曾被限制的想象 力与创造力
,不再为庸人俗事所扰。现代派代表诗人戴望舒在诗集
《灾难的岁月》中抒写“夜坐听风,夜眠听雨”
的孤独而寂寞,这种孤独是一种幸福的状
态,让他悟到“月如何缺,天如何老”。远离现实,你的处境是
孤独的,
然而你的内心却是
宁静而充实的,你的心不再因孤独而哭泣,反而因孤独而折射出幸福的光芒。
⑨面对现实,当今的年轻一代作为独生子女,无疑常有一种孤独的心理,他们给自己取
了一个名字叫“愤青”。 有些年轻人以上网玩游戏为幸福,以打架滋事为快乐,更有甚者以
吸毒杀人为
荣。他们因为孤独而丧失了对幸福的
感受,继而心态失衡,无处宣泄,这无疑
是一种极大的悲哀。
⑩所以让我们
正视孤独,享受幸福吧!这种孤独不是消极遁世、自我封闭,而是“世人
皆醉我独醒”的孤独, 一种旷
达的孤独,伟大的孤独。正视孤独不仅是一种哲理的思辨,
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感悟,是对真正幸福的一种
追 求。
(1)下列语句更适合作为本文中心论点的一句是( )
A.青年人首先要学习的一课,就是承受孤独。
B.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
C.孤独让我们拥有内省的时空,它是享受幸福的条件。
D.让我们正视孤独,享受幸福。
(2)第六段画线处,最不适合作为论据填充在其上的句子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C.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D.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答案】 (1)B
(2)C
【解析】【分析】(1)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第①
段的结尾句:孤独是
幸福、安乐的源泉。 故选B。
(2)本题考查论据的使用。
解答此题时先明确第⑥段的论点是“孤独的时候,人才有时间
和空间去进行人生的思考,追寻自己活着的
价值”,然后再仔细辨析各个选项是否适合做论
据即可。
故答案为:(1)B;(2)C
【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
。中心论点是作者主要的集中的观点。
中心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
性(提领或总结)的表
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
(2)本题考查论据的使用。解答此题时先明确第⑥段的论点是“孤独的时候,人才有时间
和
空间去进行人生的思考,追寻自己活着的价值”,然后再仔细辨析各个选项是否适合做论
据即可。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跳出心灵的“井口”
刘元通
①《庄子》里讲了一则寓言故事:有一位河伯,以为天下一切美好的
东西全部聚在自己
这里,欣然自喜,等到看见茫茫大海后,才发现自己的可笑。类似故事还有“井底之蛙
”,
由于坐井观天,目力所及怎么也超不过井口。这启示我们: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
才
能跳出“井口”。
②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一把标尺,既衡量着自己,又丈量着他人
。这把标尺,在一定
程度上影响着人生格局、发展后劲。格局在井中,心灵便容易被点滴成绩或些微挫折
填
满,要么骄傲自大,要么畏葸不前。从井底跳出来,努力拓展格局,成长的半径才会不断
延伸
,一切也就皆有可能。
③现实中,自我设限的“井口”时常可见。有的人吃不得苦,
经历一些艰辛挫折就难以承
受,不知美好生活总是来之不易;有的人经不住夸,稍取得一些成绩、得到一
点赞赏,就
开始飘飘然;有的人沉不住气,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缺乏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坚韧……<
br>凡此种种,往往是因为看不到山外有山,也不懂得止于至善。类似“井口”心态一旦固化,
就会在
无形中为成长进步设置了天花板。
④跳出心灵的“井口”,应该始终保持对未知事物
的好奇。科学家牛顿曾自喻为一个在海
边玩耍的小孩,不时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丽的贝壳而
欢欣鼓舞,却对不远处
的“真理大海”一无所知;国画大家李可染晚年自称“白发学童”
,仍然保持一种孩童般的“空
杯”心态。他们深知,世界无比广阔,有无限的疆域等待自己去开拓,因而
保持着谦逊、进
取的姿态。目光高远,向着地平线不断迈进,一个人就不会在意眼前的波涛。
⑤跳出“井口”,并不意味着跳到另一口“更大的井”里。因而,还应明确奋斗的方向,校准人生的参照系。实际上,对一个人来说,比所处位置更重要的,往往是正确的方向。一
旦参照错了
对象,规划错了路径,无异于缘木求鱼,达不到超越自我的目标。譬如,为官
者与商人比财富,求学者与
富人比安逸,就是南辕北辙,越用力反倒陷得越深。
⑥智者总是努力在正确的道路上
找寻各种可能性,庸者只会安于现状、消极懈怠。人生
的“井口”,某种意义上也会营造出一个“舒适地
带”,如同“温水煮青蛙”一般,逐步令人失去
进取心,阻塞向上跃升的通道。诚然,每个人都有资格对
已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但切不
可因此而自满,更不能困于功劳簿的“井口”之下。砥砺实干家的姿态、
睿智者的心态,胸
怀天下、登高望远,我们才能不断书写人生的新篇章。
⑦
有人说,错的并不是我的身体,而是我对自己的人生设限,因而限制了我的视野,看
不到生命的种种可能
。从即刻出发,让自己动起来,勇敢跳出心灵的“井口”,你会发现,
世界正绽放不一样的光彩。
(1)下列对第④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
A.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B.道理论证 引用论证
C.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
D.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才能跳出心灵的“井口”。
B.从论证方式看,议论文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本文属于驳论。
C.选文列举了古今中外的事例,目的是使论据全面而典型,论证更具说服力。
D.选文的层次结构可划分为:①②③④⑤⑥⑦。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画线句中的“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删掉,删掉后句子的意思与现实不符,这体现了
议论文语
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B.第③段画线句中“天花板”的含义是成长进步道路上的外界诱惑。
C.《邹忌讽
齐王纳谏》一文中的邹忌发现自己的不足时,就是跳出了人生“井口”,当他去
劝谏齐王时,也是帮助齐
王跳出自己的“井口”,所以该事例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
D.跳出人生的“井口”需要自觉
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始终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明确
奋斗的方向,校准人生的参照系。
【答案】 (1)C
(2)B
(3)B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判断。阅读第④段,作者在指出本段的分论
点,运用了比
喻论证,然后列举牛顿和李可染的例子,是举例论证。
(2)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理解正误的判
断。ACD.正确;B.有误,有误,本文是针对客观
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
和主张: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才能跳出心灵的
“井口”。然后依次论述了为什么要跳出心灵的井
口,怎样跳出心灵的井口。最后一段总结
全文,得出结论,并向读者发出了号召。这是立论的论证方式。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论证思路的分析。ACD.正确;B.有误,第③段画线句中“天花
板”的含义是成长进步道路上设置一种无形的、人为的困难。
故答案为:⑴ C;⑵
B;⑶ B
【点评】⑴解答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题目,首先要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及它
们的特
征,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外,还有比喻证论、道理证论、对比论证等。根据具体内容判
断。论证方法的作用联系全文的中心论点和本论证方法所在文段中的分论点来说明论证方
法的作用,即说
明了什么问题,论证了什么观点。
⑵本题考查议论文综合知识的把握,注意两点的把握、议论
文论证方式的分类、文章层次
的划分及举例论证的作用。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中华文明复兴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而传承、创新和引领是中华文明复兴的要
义。
②复兴的前提是传承,但传承不等于复古。东西方文明兴衰的规律表明,文明复兴的过
程必然是文明再造的过程,文明唯有再造,方可复兴。文明的再造是对传统文明扬弃更新
的过程,既是对
传统文明优秀成分的继承和升华,又须摆脱传统文明糟粕成分的禁锢和束
缚。人类历史上,成功的文明复
兴都是优化或革新传统文明而结出的甜美果实。中华文明
的复兴也不例外。所谓“梦回唐朝”,为再现昔
日荣光而回归强大的封建帝国,既不可能也
不必要。
③没有优秀文明传统的
复现也不是复兴。一种文明的复兴不能变成对当下强势文明的简
单模仿。舍弃自身文明的优秀传统,复制
外来文明,只能让自己成为其他文明的附庸而丧
失复兴的可能,实践中极易陷入这一泥潭却不自知这一点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的挑战,
改良者不仅以西方文明为准则,而且卷入西方主导的思维模式中,不知不
觉中消解了中国
文明的主体性。一味以当下的优势文明作为模板追赶,而不加以批判性反思和超越,根本
无法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因此,中华文明复兴也意味着挣脱西方文明的羁绊,重建中
华文明
自信。在新时代条件下,对西方文明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中华文明
复兴的应有之义。
④文明的复兴是复现与新兴的统一。二者相互依存,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构成复兴。但<
br>相比之下,后者是文明复兴更为本质的方面。没有文明的自我创新,中华民族就不能浴火
重生。中
华文明的复兴,是以文明的创新作为基本内涵的。无论是对传统文明的再造,还
是对西方文明的扬弃,指
向的都是文明的创新,都是在传统文明和西方文明基础上建构新
的文明。
⑤
中华文明复兴,不只是经济总量这种硬实力的复兴,也不只是硬实力加软实力的复
兴,甚至也不只是文明
名次跃居榜首,而更在于创造出较之现今主导文明更加益于人类生
存和发展的更为优越和高级的新型文明
。只有牢固持守并切实践履这一核心理念,华夏文
明在当代的复兴才是高标准的。反过来
说,缺失这种核心取向的文明复兴只能是虚假的复
兴。中华民族有能力也有条件超越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
的局限,构建更新的文明形态,展
现出当代与未来中华文明博大的格局。
⑥
逐步创生新的文明后,积极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新元素,对人类文明给予具
有历史高度的引领,
同样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应有之义。100年前,罗素曾说过:“如果中国
在国力足以自卫时,放弃征服异
族,把全副精力投入于科学与艺术,开创一种比现在更好
的文明,那么,中国对世界尽了最恰当的义务,
给了人类全新的希望。”这些话仍然给人启
迪。走向复兴的中华文明不应局限于一时一处的得失,而应将
自己的复兴同整个世界文明
的发展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使自我发展和人类进步相互促进。
(摘编自郭湛、刘志洪《中华文明复兴的核心取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复兴后的中华文明会成为世界文明的模式,引领其他文明按照这种模式建构和发展。
B.中国近代改良者虽然明白不能复制外来文明,但在实践中卷入西方主导的思维模式中。
C.中华文明复兴要靠文明的自我创新而不是复现,所以新兴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D.中华文明只有存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再造才能复兴,而“梦回唐朝”的复古并不可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首段提出文章中心观点,再对传承、创新和引领展开论述。
B.第五段论述了现今的主导文明已经不益于人类发展而中华文明将会优越和高级的观点。
<
br>C.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以近代改良者的事例论证了中华文明复兴也意味着挣脱西方文明
的羁绊
,重建中华文明自信。
D.文章针对性强,既有对现实中的复古和全盘西化的批判,也有对文明复兴的展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承、创新和引领是中华文明复兴的要义。
B.在新时代条件下,对西方文明加
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应有
之义。
C.走向复兴的中华文
明应该具有博大的格局和世界眼光,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结合起
来,促进自身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D.罗素认为中华民族始终没能力没条件构建更新的文明形态。
【答案】
(1)D
(2)B
(3)D
【解析】【分析】⑴ A根据“ 一种文明的复兴不能变成对当下强势文明的简单模仿”可知“复
兴后的中华文明会成为世界文明的模式,引领其他文明按照这种模式建构和发展”的分析和
理解不正确
。B根据“近代以来,面对西方的挑战,改良者不仅以西方文明为准则,而且卷
入西方主导的思维模式中
,不知不觉中消解了中国文明的主体性”可知“中国近代改良者虽
然明白不能复制外来文明,但在实践中
卷入西方主导的思维模式中”分析理解错误。C根据
“没有优秀文明传统的复现也不是复兴”可知“中华
文明复兴要靠文明的自我创新而不是复
现,所以新兴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故选D。
⑵ ACD分析正确。B第五段论述了“中华文明复兴,不只是经济总量这种硬实
力的复兴,
也不只是硬实力加软实力的复兴,甚至也不只是文明名次跃居榜首,而更在于
创造出较之
现今主导文明更加益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更为优越和高级的新型文明”的观点,而不是论证<
br>现今的主导文明已经不益于人类发展而中华文明将会优越和高级的观点。
⑶ ABC
说法正确。D根据“如果中国在国力足以自卫时,放弃征服异族,把全副精力投入
于科学与艺术,开创一
种比现在更好的文明,那么,中国对世界尽了最恰当的义务,给了
人类全新的希望”可知“罗素认为中华
民族始终没能力没条件构建更新的文明形态”的说法是
非常错误的。
故答案为:⑴D
⑵B
⑶D
【点评】⑴本
题考查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
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
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
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选项信
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
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
,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
项。
⑵本题考查阅读议论文多方面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中心论点,然后
再此基础上梳理论证的过程,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最后再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文章进行
比对,从而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⑶本题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理
解文章内容,然后把题
目中各个选项与原文有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其说法是否与
原文相符,最后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答
案。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无用的书,做有梦的人
周国平
①藏书多当然不等于博
学。如果拥有书籍,不必读它们,就能占有其中的知识,那该多
么省力。我要立即补充一句:那该多么没
意思。可见阅读本身是莫大的快乐,如果取消了
阅读过程中的理解、思考、质疑、感悟等等,质言之,取
消了自己心智的积极参与,那客
观呈现的知识对于你就无甚价值。
②有句古
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读书也是一种行路,是行走在人类精神的世
界里。我就是这样的一个
旅行者,阅读是我在勘测人类精神世界的地图。
③读书的收获有两种。一是通过读书
知道了自己原来没有当然也就不知道的东西,这样
收获到的东西叫知识。二是通过读书发现了自己原来已
经有但没有意识到的东西,这些东
西是自己感悟到的,但好像一直沉睡着,现在被唤醒了,激活了,因此
获得了生长、开
花、结果的机会。这样收获到的东西,我称之为智慧。
④人
们常说:阅读改变命运。在我看来,此话可有两种含义。其一,读那些所谓“有用
的书”,也就是接受正
规教育,获取专业知识,这样可以改变你的外在命运,改变你在社会
上的地位。其二,读那些所谓“无用
的书”,那些哲学、宗教、人文方面的书籍,未必能改
变你的外在命运,但能改变你的内心世界,使你拥
有智慧、信仰、丰富的心灵生活,拥有
一个强健的灵魂,因此也就改变了你与外在命运的
关系,从而在精神上立于不败之地。我
认为后一种改变是更可靠也更重要的。
⑤“读无用的书,做有梦的人”,这是我给一家民营书店的题词。书分有用和无用,有用
的书关乎生计,
无用的书关乎心灵。人分有梦和无梦,无梦的人是生计的奴仆,有梦的人
是心灵的富翁。无梦的人生是乏
味的,与无梦的人相处也是乏味的。人生在世,生计之
外,还是得讲究个味。
⑥叔本华说:期望一个人记住他读过的全部书籍,恰如期望他能在体内储存他吃过的全
部食物。这个比方
打得有些极端,因为在事实上,无论谁都不可能,即使可能也不愿意在
体内储存吃过的全部食物。但是,
世上确实有过目不忘、满腹诗书的记忆天才。我相信,
叔本华的意思应该是:有形的知识不重要,书籍的
价值仅在于提供精神营养,而精神营养
是无形的,因为它倘若真正起了作用,就必定已化为了你的血肉。
⑦读精神伟人的著作,看艺术天才的创造,我知道了人所能达到的高度,于是为自己
生
而为人类感到幸运和荣耀。可是,走在街上,看见那些在路边玩牌和喧哗的人,那些开着
车使
劲按喇叭的人,看见那么多空虚的脸,我不禁想: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如此之大,这一
点常常使我感到震惊
。
⑧阅读还可以使人心宽体健。人的身体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灵支配,心态好是最好的
养
生。爱阅读的人,内心充实宁静,不易陷入令人烦恼焦虑的世事纷争之中。大学者中多寿
星,
原因就在于此。
⑨爱阅读的人,眼界开阔,一览众山小,比较容易超脱人生中一时一
地的困境。阅读甚
至可以优生,助人教子育人。父母爱阅读,会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子女产
生
不教之教的熏陶作用。相反,父母自己不读书,却逼迫孩子用功,一定事倍功半。
(选自《齐鲁晚报》2020年3月20日,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⑤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有用之书和无用之书、有梦之人和无梦之人进行对
比,突出强
调了要“读无用的书,做有梦的人”的观点。
B.第⑥段引用叔本华的话是说读书没必要死记
学过的全部内容,而是要汲取书籍中的精神
营养,转化为自己的精神食粮。
C.本文
先由读书的乐趣和意义说起,引出阅读的两种收获,进而引出读有用之书和无用之
书的不同作用,强调了
在书籍中获得精神营养的重要性。
D.读“有用的书”,不能改变你的内心世界,也不能使你
拥有智慧、信仰、丰富的心灵生
活。
(2)下列各项不能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
)
A.梁文道在《悦己》中说:“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
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
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
化,就是来自
这种时刻。”
B.宋濂因为家境贫寒,只能借书来读,借书又有时间限
制,于是他勤于抄写,即使手指冻
僵也不曾懈怠。
C.庄子提出的“无用之用,方为
大用”,不仅让他自身逍遥于世外,获得了精神的自由,更
是给今天身处于浮躁社会中的我们以无限的精
神启迪。
D.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谈读书》里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
聪慧”,所以说读“无用的
书”可以启迪智慧。
(3)有些家长自己不喜欢看书,也
不支持孩子进行课外阅读,认为孩子阅读与课内无关的
书籍对升学没有帮助,不值得看。请结合文章内容
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D
(2)B
(3)阅读使人成长,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增长我们的知识储量,同时也能使我们的精神
层面得到营
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阅读的习惯。”有用之
书“给予生活以智慧,
”无用之书“启迪人生之道路。
【解析】【分析】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
析及筛选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反
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结合选文内容,进行分析筛选即
可。此文中作者认
为: ①“有用的书”,也就是接受正规教育,获取专业知识,这样可以改变你的外在
命运,
改变你在社会上的地位。 读那些所谓“无用的书”,那些哲学、宗教、人文方面的书籍,未必能改变你的外在命运,但能改变你的内心世界,使你拥有智慧、信仰、丰富的心灵生
活,拥有一个
强健的灵魂,因此也就改变了你与外在命运的关系,从而在精神上立于不败
之地。 ②
爱阅读的人,内心充实宁静,不易陷入令人烦恼焦虑的世事纷争之中。
③爱阅
读的人,眼界开阔,一览众山小,比较容易超脱人生中一时一地的困境。 ④ 阅读甚至可
以优生,助人教子育人等等。由此可见无论是读”有用的书“,还是”无用的书“,它们的关
系是相辅
相成的。书籍的价值在于提供精神营养,而精神营养是无形的,它们同样能改变
你的内心世界,使你拥有
智慧、信仰、丰富的心灵生活,拥有一个强健的灵魂,改变你与
外在命运的关系,使精神上立于不败之地
。 所以D项错误, 故选D。
⑵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论据与文章内容结构关系的能力。
A项符合。B项的论据是围绕”勤奋
读书“的论点展开的,与该选文的中心论点”阅读的作用“不相符。
所以不能作为本文论据 。
C项符合。D项符合。故选B。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
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此题围绕阅读的作用,分点
概括即可。依据关键句“读‘无用的书
’能改变孩子的内心世界”“阅读可以使人心宽体健”“爱
阅读的人,眼界开阔”“阅读可以助人教子育
人”回答即可。示例: ① 读书能改变命运,读
“有用的书”,可以让孩子获取专业知识,可以改变其
外在命运,但读“无用的书”却能改变孩子的
内心世界,让孩子拥有一个强健的灵魂。 ②
阅读可以使人心宽体健,让孩子的内心充实宁
静。 ③
爱阅读的人,眼界开阔,一览众山小,比较容易超脱人生中一时一地的困境。 ④
阅读
甚至可以优生,助人教子育人。所以家长不仅要支持孩子读书,自己也要有阅读的习惯。
故答案为:⑴ D
⑵ B
⑶ 阅读使人成长,
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增长我们的知识储量,同时也能使我们的精神层
面得到营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
梯“,我们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阅读的习惯。”有用之书
“给予生活以智慧,”无用之书“启迪人生之
道路。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筛选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认真通读
全
文,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抓住各项的表述要点,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
的信
息即可。
⑵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论据与文章内容结构关系的能力。论据作用一
般是引出论点或证明论
点。找到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思考重点段落的内容,再分析论据内容与论
点(段
落内容)的关系,最后结合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
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在
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中心,再联系
实际生活,围绕阅读的作用,分点概括出自己
的看法即可。
6.阅读《性格即命运》,回答问题。
性格即命运
①“性格即命运。”这绝对是一句发人深省的至理名言。
②在环环相扣的现代社会中
,人与人之间惟有精诚合作才可以安身立命,性格的决定作
用便日益彰显。积极的性格——诸如认真、勤
奋、乐观、沉着、刚强、果敢、大度、慷
慨、坦诚、谦逊和热情——无疑是上佳的粘合剂和酶母,使人更
具爱心和进取心,更具魅
力和竞争力;消极的性格——诸如懒惰、阴郁、自私、狂妄、狡诈、懦弱、狐疑
、狭隘、
怪吝和冷酷—则是可怕的隔离带和鸿沟,使人与幸福生活总有一段难以搭界的距离。人要
快乐,就必须终生不懈地追求和保有牢固的棠情、真诚的友情和成功的事业,而遮些要素
可以说没有一
样不仰赖学积极憔格的通力成全。
③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种种错误与罪行,忧愁与
悔恨,绝望与疯狂,均是由人物的性
格所铸成:奥赛罗若非猜忌成性,又何至于昏愚到受贼子伊阿古的挑
唆,亲手杀害自己深
爱的妻子苔丝狄梦娜?雅典的泰门若非挥霍成性,又何至于大摆流水席,任由借大的
家业被
煌虫似的宾客吃成一具空壳?苏格兰军中大将麦克白若非暴戾成性,又何至于暗杀邓肯王,
最终招致灭门之祸?丹麦王子哈姆莱特若非执拗成性,又何至于多年装疯卖傻,弃绝奥菲莉
娅的真挚情
意,仅以复仇为人生的惟一目的?裘力斯·凯撒若非刚恒成性,不听他人忠告,
又何至于在罗马元老院被
叛臣布鲁图斯当众刺杀?李尔王若非慈懦成性,一味心软,长期溺
爱两个自私自利的女儿,又何至于在晚
年遭到她们冷酷无情的抛弃?“事有必至,理有固
然”,性格的种子播撒于广衰的心田,从来都是种花得
花,种刺得刺!
④先前,大家总自觉不自觉地抱有错误的看法,认为成功者之所以成
功,是由于他们的
智商(IQ)要远远高过普通人,可是科学的结论却显示出,成功者真正的优势在于情
商
(EQ)出众,而性格恰恰就是情商最主体的构成框架。在现代社会当中,一个人若要从根
本
上改变自身的命运,就必须数十年如一日地精心塑造良好的性格,降低其负面指数。无
数事实证明,这的
确是行之有效的成功途径。假如狡诈的人还想在狡诈方面狠下功夫,贪
婪的人还想在贪婪方面多耍心计,
懒惰的人还想在懒惰方面大玩花活,冷酷的人还想在冷
酷方面猛破纪录,就必定事与愿违,即使瞎猫逮到
死老鼠,侥幸吃到了一两枚甜津津的“好
果子”,也注定会消化不良。
⑤“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甸老谱光分说明了修正自我和超越自我是一件多么艰难的
事情。还有一句老话
是“浪子回头金不换”,之所以称回头的浪子特别可贵,就在于他们除
了迷途知返,痛改前非,还能自觉
灌洗性格中的种种污脏,将长年形成的恶习和劣根性兜
底铲除。诚如古代哲人所言,“自知者明,自胜者
强”,那些洗心革面,脱胎换骨的浪子不
仅战胜了自我,还超越了自我,难怪一向苛刻的命运女神会不计
前嫌,对他们倍加青昧。
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良好性格的养成在于平日一点一滴持之不懈的
积累。你要是不想成为命运手上的牵线木偶,而想成为命运
的主人,就该及早痛下决心,
尽快完善自己的性格,大幅度提升情商指数。从这一观点出发,那些认定负
面性格突出才
叫个性鲜明的人,那些认定放浪形澈才是快乐之本的人,命运女神迟早会给他们开出数额<
br>惊人的罚单。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
①积极的性格——诸如认真、勤奋、乐观、沉着、刚强、果敢、大度、慷慨、坦诚、谦逊
和热情——无疑
是上佳的粘命剂和酶母,使人更具爱心和进取心,更典魅力和竞争力。
________
②“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良好性格的养成在于平日一点一滴持之不懈的积
累。__
______
(3)根据上下文内容,理解第④段画线句含义。
即使瞎猫逮到死老鼠,侥幸吃到了一两枚甜津津的“好果子”,也注定会消化不良。
(4)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从根本上改变自身的命运”的方法是什么?
【答案】 (1)性格即命运。
(2)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
br>(3)如果不塑造良好的性格,即使偶尔人生会有某些小的成功,最终也终会失败。(意思
对即可
)
(4)数十年如一日地精心塑造良好的性格,降低其负面指数(尽快完善自己的性格,大幅
度提升情商指数)
【解析】【分析】(1)这篇文章的题目“性格即命运”就
明确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全文都是
围绕这个观点进行阐述的,因此题目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2)①这句话把积极的性格比作上佳的粘命剂和酶母,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②“勿
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引用名人名言,属于道理论证。
(3)结合语境分析,这
段话论证的观点是:在现代社会当中,一个人若要从根本上改变
自身的命运,就必须数十年如一日地精心
塑造良好的性格,降低其负面指数。也就是说这
段话论证的是成功和性格的关系,“瞎猫”比喻性格具有
负面性格的人,“逮到死老鼠”比喻
这样的人获得了偶尔的成功,“注定会消化不良”比喻这样的人最终
还是会失败,因此这句
话的含义是:如果不塑造良好的性格,即使偶尔人生会有某些小的成功,最终也终
会失
败。(意思对即可)
(4)根据最后一段“良好性格的养成在于平日一点一滴
持之不懈的积累。你要是不想成为
命运手上的牵线木偶,而想成为命运的主人,就该及早痛下决心,尽快
完善自己的性格,
大幅度提升情商指数 ”可以看出 我们“从根本上改变自身的命运”的方法是:
数十年如一日
地精心塑造良好的性格,降低其负面指数(尽快完善自己的性格,大幅度提升情商指数)。
故答案为:⑴ 性格即命运。
⑵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⑶
如果不塑造良好的性格,即使偶尔人生会有某些小的成功,最终也终会失败。(意思对
即可) ⑷ 数十
年如一日地精心塑造良好的性格,降低其负面指数(尽快完善自己的性格,
大幅度提升情
商指数)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论点应满足三点:①作者的观点;
②
明确的判断;③完整的句子。议论文的论点位置有三处:题目、开头、结尾,论点的出现
在文
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有些还需要根据
文章内
容去概括。
⑵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①举例
论证,
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
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
显易懂。④对比
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
⑶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
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
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
⑷本题
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联
系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
谈自己的看法,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7.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凡事往好处想就比别人幸福
①人活在世界上,总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有些人稍微遇到一些不合心意的事情,就开
始消极对待生活。实际上,悲观又消极的态度,只能让一个人变得更糟糕。
②喜欢从
消极层面思考的人,很容易引起恶性循环,因为常常沮丧会让别人远离并且讨
厌你,做事情就会开始变得
不顺,而事情变得不顺以后,运气就会变差,运气变差以后又
会继续觉得生活太不顺,就会形成一个死循
环,永远无法脱离。
③如果我们的思想消极,那结果一定也是他的不好的方面去发展
。《吸引力法则》里面
说:“你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你吸引来的。”那些常常悲观看问题,觉得自
己运气太
差的人,一定会吸引来更糟糕的事情。他们不懂得从一个更好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所
以只好把不满推给生活。就像有些人跳舞跳得不好,总是抱怨自己的鞋子穿着太硬。
④其实,许多时候,换一个思维去思考,也许生活带给我们的感觉,就变得完全不一样
了。就像下雨一样
,有人很讨厌,有些人却很喜欢。在电影《贝拉的奇幻花园》里,在花
园收拾的贝拉,突然间遭受到了一
场大雨,她开始变得很沮丧。邻居看出她非常讨厌下
雨,于是告诉她:“不妨换个角度去看待这场雨。下
雨的时候,有些人只会跑到屋檐下找遮
蔽物,把雨水当搞坏昂贵发型和让出租司机发横财的讨厌鬼。而有
人却觉得雨水美到窒
息,就像从巨大熔炉落下的火花,甚至有国家会因为开始下雨而办舞会呢!”贝拉刚
刚才觉
得讨厌的事情,瞬间变成美妙的一切。雨后初晴,她在邻居种满了异域风情花卉的花园
里
,看到了一道七色彩虹。
⑤原来,当我们换个角度,就能看到一座美丽的奇幻花园。
⑥凡事都往好处想,是一
种好习惯。很久以前,有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一个卖雨
伞,另一个卖草帽。老太太终日愁眉苦脸,
对生活发愁不已。一位大师路过,就问她:“老
人家,你为何愁眉不展呢?”老太太伤心地说:“天晴的
时候,我怕卖伞的女儿生意不好;一
到下雨,我又怕卖草帽的女儿帽子卖不出去,所以天天都为她们俩发
愁啊!”大师说:“老人
家,你应该往好的方面想,如果下大雨的时候,你就为卖伞的女儿高兴;如果出
太阳,就
为卖草帽的女儿高兴。因为不管下大雨还是出太阳,你总有一个女儿可以把自己
的货物卖
出去啊!”老太太听后,眉开眼笑起来。
⑦事情还是没有改变
,但是当我们看待事情的方向改变了,心态就会变得完全不一样。
就像我认识的一个乐观的女孩,她总是
记不清老人说的到底说左眼跳财,还是右眼跳财,
总之只要每次她的眼皮一跳,就会觉得自己的好运气要
来了。古语常说:“否极泰来。”万
事万物,发展到达了一个极端,一定会反弹过来。
⑧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如果一个人对生活失去了期待,就会过得心如死灰,度日如
年。当一个人倒霉的时候应该去想,自己已经把所有的坏运气都花完了,人生的低谷快要
走完了,接下来
要走的将会是上坡路。那些每天都觉得自己很幸运的人,会越来越幸运,
而那些总觉得自己很倒霉的人,
就会越来越倒霉。因为吸引力法则是这样说的:“你所想的
是什么,你就会吸引来什么。”
⑨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心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所以,即便
生活虐我们一万遍,我们也可以对待生活如初恋。一个乐观积极的人,内心更容易得到平
安喜乐。记住罗
曼·罗兰说的话:“快乐就是幸福,一个人能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
乐,就比别人幸福。”
(1)下列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9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2)第⑨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的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两个行进在沙漠的人都只剩下半瓶水。一个说:“唉,只剩下半瓶水了。”另一个说:“真
好,还有半
瓶水。”后来,前者永眠沙漠,后者活出精彩。
(4)作者认为怎样做才能比别人幸福?
【答案】 (1)B
(2)道理论证。引用罗曼·罗兰的话,具体有力地
论证了“一个乐观积极的人,内心要溶易
得到平安喜乐”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权威性、更有说服力。
(3)第⑥段。这段材料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凡事都往好处想,是一种
好习惯”的观点。与第⑥段论述观点一致,因此应放在第⑥段。
(4)①换个角度看问题;②凡事往好处想;③对生活要有所期待。
【解析】
【分析】(1)①②③阐释出的是要积极对待生活,认真对待自己,只有自己,
才能够让生活充满无穷的
趣味。④⑤⑥⑦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突出了不同的内容。
⑧⑨则是具体总结。故本文的段落结构为①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故选A。
(2)“快乐就是幸福,一个人能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
乐,就比别人幸福”是道理论
证,引用罗曼·罗兰的话,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一个乐观积极的人,内心要
溶易得到平安喜
乐”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权威性、更有说服力。据此分析即可。
(
3)“两个行进在沙漠的人都只剩下半瓶水……前者永眠沙漠,后者活出精彩”在文本中能
够具体承接,应该放置在第⑥段,这段材料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凡事
都往好处想,
是一种好习惯”的观点。与第⑥段论述观点一致,据此分析即可。
(4)结合“不妨换个角
度去看待这场雨。下雨的时候,有些人只会跑到屋檐下找遮蔽物,
把雨水当搞坏昂贵发型和让出租司机发
横财的讨厌鬼”“凡事都往好处想,是一种好习惯。
很久以前,有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一个卖雨伞
,另一个卖草帽。老太太终日愁眉苦
脸,对生活发愁不已”“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如果一个人对生活
失去了期待,就会过得
心如死灰,度日如年。当一个人倒霉的时候应该去想,自己已经把所有的坏运气都
花完
了,人生的低谷快要走完了,接下来要走的将会是上坡路”等句子可以具体概括答题要点。
故答案为:(1)B;
(2)道理论证。引用罗曼·罗兰的话,具体有
力地论证了“一个乐观积极的人,内心要溶易
得到平安喜乐”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权威性、更有说服力。
(3)第⑥段。这段材料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凡事都往好处想,是一种
好习惯”的观点。与第⑥段论述观点一致,因此应放在第⑥段。
(4)①换个角度看问题;②凡事往好处想;③对生活要有所期待。
【点评】(1)本题考查
学生对文章结构层次的梳理能力。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
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在此基础上
,结合选文内容,逐段分析。
(2)本题考查的是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
方法及其作用有:①举例论
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
证,通过讲
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
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
(3)本题考查的是论
据的作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在理解所给材料的内容的基础上来
分析论证了什么观点,放在哪里合适即
可。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
模
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
基础
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8.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小题。
①在我国书法史上,流传着“二王”的
佳话。王羲之“临池学书”,为节者时间顺手用池水
涮笔,结果把一池清水染成墨池。若干年后,其子王
献之磨墨练字,用完了整整18缸水。
这些故事,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
心。
②树立恒心,离不开有异于常人的执着。一个人未必具备出众的天赋,但如果拥
有异于
常人的执着,就能把“恒”宇写进自己的品格,守得云开见月明,成就不凡事业。然而现实
中,也有一些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往往让事情无疾而终。譬如,有的人遇到挫折就乱
了阵脚,逃避
矛盾、蛰伏起来;有的人干工作浮在表面,看上去勤勤恳恳,其实心里根本
就没有恒定的目标;还有的人
习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做不到一锤接着一锤敲,积累不出
实绩。古人说得好,“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
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要做一
件事情,重要的是专注于目标,毫不动摇、勇往直前。心态
一旦浮躁,注定难以走出浅尝
辄止、兜兜转转的人生迷宫。
③树立恒心,离
不开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省思。“革命战士”吴玉章四十年如一日,再苦再
难也不忘教书育
人,坚持革命,坚持办教育、坚持做好事,造就了一大批各类人才。《吕
氏春秋》有言,“不能教者:志
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若是阴喜怒无处。”所以,
有水滴石穿的韧性,坐得住、沉得下的脾性,
才能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成绩。
④树立恒心最离不开意志和勇气。葆有坚强的意志,
才能在恶劣环境中坚如磐石,在乱
云飞渡时不忘初心;具备非凡的勇气,才能面对恐惧不退缩、遭受打击
不怯懦,义无反顾
地坚持下去。对个体来说,追求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就必须剔除急功近利之心,舍弃
徘
徊犹豫之意,自觉培养敢于正视困难的勇气和不甘落后的志气,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⑤鲁迅曾如此点评运动会选手:“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地至终点不止
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行走在人生之
路上,又何尝
不是如此?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5月,有删改)
(1)请找出选文的中心论点。
(2)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简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下面的诗文可作为选文第④段道理论据的一项是( )
A.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5)结合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收获或启示。
【答案】
(1)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2)引用论证,论证了“树立恒心,离不开有异于常人的执着。”的观点。
(3)
先提出本段的论点:树立恒心,离不开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省思;然后列举吴玉章的例
子进行正面论证,再
引用《吕氏春秋》中的话进行反面论证);最后得出本段结论。
(4)D
(5)读了本文后,我的收获是,青年时,应该为心中美好的理想而刻苦学习,树立恒心,
葆有坚强的意
志,人生才能有所成就。
【解析】【分析】⑴(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
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作者
发表主要的集中的观点。中心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
文找到作者概
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
br>尾。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在第一段: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
心。
(2)本题考查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结合划线语句内容可知,引用古人的话,属于引用
论证,论证了“树立恒心,离不开有异于常人的执着。”的观点,有力的证明了中心论点。
(3)本题主要考查论证思路的问题,需要阅读语段,分清楚层次结构,概括层次内容,
最后用标志词串
联概括解答即可。根据第三段的内容可知,第三段先提出了本段的论点,
然后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方法
证明论点的正确,最后得出结论。
(4)本题考查论据的使用,需要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
然后还要理解四个选项中诗句的
意思,进行比照,即可选择。本文的论点是“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
一颗恒心。”D项
大概是说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具备百折不挠、迎难而 上的勇气,遇挫不
惧、愈挫愈勇的胆
气,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攻破一个又一个学习难关。”,所以适合作为本文的论据。故选
:
D。
(5)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给考生的作答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但这种
自由不是绝对
的,最好结合本文的中心论点来组织语言,这样才容易立足文本,深挖自我收获或启示。<
br>
故答案为:⑴ 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⑵
引用论证,论证了“树立恒心,离不开有异于常人的执着。”的观点 ;
⑶ 先提出本段的
论点:树立恒心,离不开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省思;然后列举吴玉章的例子
进行正面论证,再引用《吕氏春
秋》中的话进行反面论证);最后得出本段结论 。
⑷D;
⑸本题考
查学生阅读感悟的能力。本题为开放题目。此类题目一般不设统一答案,只需言
之成理,符合题目要求即
可。作答本题时,围绕本文中心论点对学习的重要性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
文中心论点的总结。中心论点的总结有以下方法:一是在
原文中找,二是根据内容自己概括。中心论点在
文中的位置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文
章题目,二是文章开头,三是文章结尾。
⑵此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也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平时要注意积累常用
论证方法及其作
用,如对比论证有突出论点的作用,比喻论证是为了通俗形象地论证论点
的。
⑶议
论文论证思路分析是中考常考考点,答题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①作者首先提
出了**的观点;②接
着运用过渡、引出**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论
证了论点;③论证部分,先引用
**的事例,或引用**的名言进一步论证论点;④最后总
结,得出**的结论。
⑷本题考查的是分析论据的类型及其作用的。答题时应注意,补充事实论据时,要选择真
实而又典型的事
例,概括叙述,紧扣观点,所选事实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
据的说服力。补充倒立论据时,
要引用权威性的名言警句,引用时要完整准确,不可张冠
李戴,不可断章取义,
⑸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给考生的作答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但这种自由不是绝对的,
最好结合本文的中
心论点来组织语言,这样才容易立足文本,深挖自我收获或启示。
9.议论文阅读。
跳出心灵的“井口”
刘元通
①《庄子》里讲了一则寓言故事:有一位河伯,以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部聚在自己
这里,欣然自喜,等到看见茫茫大海后,才发现自己的可笑。类似故事还有“井底之蛙”,
由于坐井观天
,目力所及怎么也超不过井口。这启示我们: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
才能跳出“井口”。
②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一把标尺,既衡量着自己,又丈量着他人。这把标尺,在一定
程度上影响着人生格局、发展后劲。格局在井中,心灵便容易被点滴成绩或些微挫折填
满,要么骄傲自大
,要么畏葸不前。从井底跳出来,努力拓展格局,成长的半径才会不断
延伸,一切也就皆
有可能。
③现实中,自我设限的“井口”时常可见。有的人吃不得苦,经历一些艰辛
挫折就难以承
受,不知美好生活总是来之不易;有的人经不住夸,稍取得一些成绩、得到一点赞赏,就<
br>开始飘飘然;有的人沉不住气,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缺乏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坚韧……
凡此种
种,往往是因为看不到山外有山,也不懂得止于至善。类似“井口”心态一旦固化,
就会在无形中为成长
进步设置了天花板。
④跳出心灵的“井口”,应该始终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科学
家牛顿曾自喻为一个在海
边玩耍的小孩,不时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丽的贝壳而欢欣鼓舞,却
对不远处
的“真理大海”一无所知;国画大家李可染晚年自称“白发学童”,仍然保持一种孩童般的“空
杯”心态。他们深知,世界无比广阔,有无限的疆域等待自己去开拓,因而保持着谦逊、进
取的
姿态。目光高远,向着地平线不断迈进,一个人就不会在意眼前的波涛。
⑤跳出“井
口”,并不意味着跳到另一口“更大的井”里。因而,还应明确奋斗的方向,校
准人生的参照系。实际上
,对一个人来说,比所处位置更重要的,往往是正确的方向。一
旦参照错了对象,规划错了路径,无异于
缘木求鱼,达不到超越自我的目标。譬如,为官
者与商人比财富,求学者与富人比安逸,就是南辕北辙,
越用力反倒陷得越深。
⑥智者总是努力在正确的道路上找寻各种可能性,庸者只会安
于现状、消极懈怠。人生
的“井口”,某种意义上也会营造出一个“舒适地带”,如同“温水煮青蛙”一
般,逐步令人失去
进取心,阻塞向上跃升的通道。诚然,每个人都有资格对已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但切
不
可因此而自满,更不能困于功劳簿的“井口”之下。砥砺实干家的姿态、睿智者的心态,胸
怀
天下、登高望远,我们才能不断书写人生的新篇章。
⑦有人说,错的并不是我的身体
,而是我对自己的人生设限,因而限制了我的视野,看
不到生命的种种可能。从即刻出发,让自己动起来
,勇敢跳出心灵的“井口”,你会发现,
世界正绽放不一样的光彩。
(1)下列对第④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
A.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B.道理论证 引用论证
C.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D.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才能跳出心灵的“井口”。
B.从论证方式看,议论文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本文属于驳论。
C.选文列举了古今中外的事例,目的是使论据全面而典型,论证更具说服力。
D.选文的层次结构可划分为:①②③④⑤⑥⑦。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画线句中的“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删掉,删掉后句子的意思与现实不符,这体现了
议论文语言
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B.第③段画线句中“天花板”的含义是成长进步道路上的外界诱惑。
C.《邹忌讽
齐王纳谏》一文中的邹忌发现自己的不足时,就是跳出了人生“井口”,当他去
劝谏齐王时,也是帮助齐
王跳出自己的“井口”,所以该事例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
D.跳出人生的“
井口”需要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始终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明确
奋斗的方向,校准人生的参照
系。
【答案】 (1)C
(2)B
(3)B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判断。阅读第④段,作者在指出本段的分论点后,先是列举牛顿和李可染的例子,然后对例子进行分析总结,是道理论证。故选C。
(2)B.有误。本文开头引用《庄子》里的寓言故事的用意是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自觉拓
宽思维与行
动的边界,才能跳出“井口”,同时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是立论文。故选B。
(3)B.理解有误。“天花板”比喻自我设限心态固化,对成长进步的阻碍与限制。故选B。
故答案为:⑴ C;⑵ B;⑶ B
【点评】⑴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辨析,注意
把握常见的比喻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
方法,通读第④段辨析论证方法。
⑵
本题考查议论文综合分析,注意中心论点的把握,议论文论证方式的划分,文章层次结
构的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10.阅读下面的杂文,完成小题。
生活需要文学蜜饯一下
阮直
①作家与文学太需要一个像“护士节”“教师节”那样的节日了。文学
需要民众的土壤为之
滋补,作家的灵魂需在社会的舞台上高蹈,作家的情感更需要生活的蜜饯。
②有人说现代化的都市不需要作家,可文学从来没有背叛过生活,都市只要还过着人的
生活,你就无法摆脱文学。文学只是想告诉更多的人,大家在肉身疲惫之后,转身享受一
下文学之美,用
你的心灵过滤一下生活,你才能吧嗒出生活中就盐的滋味。
③文学不是让人们向往虚
构,作家也不是让大众舍弃财富,文学只是不想让人们的欲火
太盛,作家只是让更多的人也能在傍晚的时
光用文学的心态去看看树木花草,听听涛声拍
岸,让忘记时间成为一种自觉的高贵,让一颗忙碌的心就此
归隐。我们不妨假装一会儿懒
惰,自觉地选择几件“没有意义”的事情去做,没用的文学就有这个用处。
④没用的文学生活状态却有优雅的人生格调,因为文学有梦。高速、奢华、纷繁、喧
嚣
的都市已经让人们的灵魂疲惫,呼唤文学的回归迟早会成为更多人生活的目标。
⑤放缓我们前行的脚步,为奔波之路点上一个休止符。停顿是美,停顿是诗,停顿是国
画中的留白。农民
你就走出田野,渔民就把船儿开回港湾,老板们放下几天的生意,不该
我们奔波、不该我们干的事情在人
生之中太多了,可人们却不知道。人们常说:能今天做
好的事情,绝不拖到明天。作家吴亮也有名言:“
凡是能拖到明天做的事情,今天就不要去
干。”
⑥大家以文学的名义举行一
次精神的盛宴吧!灵魂也需要聚会。交流阅读文学的感悟,
畅谈虚构的快乐,展望未来的美好……
⑦如今的文学,已走进多元化的时代,它虽然没有繁花似锦,但也绝不会凋敝衰败。文
p>
学是能潜入有灵性人内心的,在不同的场合贴着不同的标签,成为可以多元选择的生活方式。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谁也无法做到让全民族每一个人都去背诗写诗去热爱文
学,但有梦想
的人心中的文学情结就是一座活着的火山。
⑧如果作家有了节日,文学就容易发酵。
节日能让爱好文学的人们回归到享受精神欢愉
的生活方式之中。节日能给作家传递温暖,作家能以激情之
火去燎原大众的情感。中国人
即便不写诗也是诗人,就连一个姓氏的排名,国人都把它诗化、韵化成“赵
钱孙李,周吴郑
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⑨中国人是活在亲情与人情中
的,文学就是“人学”。这个世界无论哪个国家的文学消
失,我们的文学也不会,文学是民族精神中永存
的根脉,当下的文学由一度的“庙堂之
高”,回到了民间的江湖,而文学总会在自己的土壤里长出属于它
的花花草草。
⑩当文学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读者和作家都可以选择的时候,文
学才算找到了它
的根。但愿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间房子,里面装颗自由畅想的心。
(选自2019年5月10日《中国文化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⑤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放缓我们前行的脚步,为奔波之路点上一个休止符。
(3)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⑧段划线词语的理解。
如果作家有了节日,文学就容易发酵。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用的文学”是作者说的反话,其实文学在人们生活中极其重要。
B.呼唤文学的回归必将成为多数人的需要,热爱文学也会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
C.作家吴亮的名言“凡是能拖到明天做的事情,今天就不要去干”与作者观点相反。
D.中国人的文学即“人学”,它是民族精神永存的根脉,是不会消失的。
【答案】
(1)生活需要文学。
(2)比喻论证。把“文学”比作“休止符”,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文学
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或
者论证了文学可以让人们拥有优雅的人生格调,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回答
论证了中
心论点也可。)
(3)“发酵”本义为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
分解成比较简单的物质(或利用微
生物的生长繁殖制造人们所需要的产品,或比喻事态持续发展)。此处
的“发酵”是指利用
“节日”,爱好文学的人们能回归到享受精神欢愉的生活方式,作家能感受到温暖,
并用自
己的激情之火去燎原大众的情感。
(4)C
【解析
】【分析】⑴概括中心论点,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有
的文章的论点要根据论
题并结合文章内容自己来概括。根据文章内容与“文学”有关,理解
出中心论点“生活需要文学”。
⑵休止符”乐谱中的符号,表示各小节之间的间歇时间。此处将“文学”比作“休止符”,运用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文学可以让人们拥有优雅的人生格调,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
美好。
使得论证浅显易懂。
⑶理解词语不仅要知道词语的本义,还要能根据语境来理解。“发酵”
本义指人们借助微生
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来制备微生物菌体本身、或者直接
代谢产物或次级代谢
产物的过程。这里是节日能让爱好文学的人们回归到享受精神欢愉的生活方式之中。
节日
能给作家传递温暖,作家能以激情之火去燎原大众的情感。
⑷C项有误,“与作者观点相反”错误,作家吴亮的名言证明“文学在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的观点。
故答案为:⑴ 生活需要文学。
⑵ 比喻论证。把“文学”比作“休止
符”,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文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或者
论证了文学可以让人们拥有优雅的人生格调,让
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回答论证了中心
论点也可。)
⑶ “发酵”本义为复杂的
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比较简单的物质(或利用微生
物的生长繁殖制造人们所需要的产品,
或比喻事态持续发展)。此处的“发酵”是指利用“节
日”,爱好文学的人们能回归到享受精神欢愉的生
活方式,作家能感受到温暖,并用自己的
激情之火去燎原大众的情感。
⑷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寻找或提炼论点。答题时应注意,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
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
和结尾
,三看论据。
⑵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此类题需要
正确辨别论
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
⑶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答题时应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
关键词,分析它的
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
虑。
⑷本题考
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
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
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鲁云
①云南的贺开茶
山上,有几个做茶的年轻人。茶山听起来美,呆起来可不好受:远离都
市的繁华,洗个澡、看个电影都不
太方便。虽说是为了创业,怎能呆得住?有个做茶的年
轻人这样回答: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
但总会苦一阵子;26岁的崔亚蕾说得更
简单:静下来就好了。
②静,就是
潜下心来,保持安静。有些年轻人缺乏安静的耐心,一味迫求高频率,快节
奏的生活,一静下来就不习惯
,觉得无聊。譬如酒和茶,他们更爱酒的热烈刺激,较少去
品茶中滋味。有些年轻人想当然以为动比静好
,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于是整
日忙于交朋友,参加酒场聚会,钻研“成功学”,寻找成功的
“终南捷径”,希望一蹴而就。
③静的好处很多。《大学》里说:“静而后能安,安
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诸葛亮告
诫过我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④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
大。云南保山原地委书
记杨善洲,退休后“自找苦吃”,带领林场职工绿化荒山,20余
年造林5万多亩。来访的记
者问他,那么艰苦怎么呆得住?老书记笑答,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也是
一种很好的
生活。应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 ,
并把它转化为
郁郁葱葱的“精神绿洲”吧。
⑤培养“静能量”,要学会追求
安静。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安静并非召之即来,要想静
下来,须下一番修炼功夫。让自己“静下来”
的法子挺多,古人说“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
读读书,钓钓鱼,下下棋,练练书法,只要有心,无论哪
种,久久为功形成习惯,心沉下
去,“静”的境界就升上来了!
⑥培养“静
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百无聊赖
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想
要什么,适合做什么;当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不妨静
下来,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失败了又如何;
当你小有成就、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来,
想想初衷是什么,得到的算什么。
⑦培养“静能量”,当然不一定要去茶山等偏远的地方“修行”,只要心无旁骛,处处可以
历练,“结庐
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
青年像初升的太阳,自然
是朝气蓬勃的。不过,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
(选自《人民日报》
本文有删改)
(1)第①~⑥段构成的论证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分总关系
B.总分关系
C.并列关系
D.递进关系
(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说有些年轻人认为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因而忙于追寻成功的“终<
br>南捷径”。究其原因,是他们的心静不下来。
B.第④段划线句中加点的“只有”“才”,是因果复句的关联词。
C.文章末尾“
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强调了“静能量”
对于朝气蓬勃的青年人
的积极意义。
D.作者善于运用事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方法说理,事例典型,说理充分,特别
是引用名人
名言,既让读者信服,又增添了文采。
(3)下面不能证明第④段中“安
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
更大”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
A.闻一多潜心研究,目不窥园,写出《唐诗杂论》。
B.达摩面壁,静坐九年,影嵌入壁,终悟得大道,开少林寺一脉,传之千年而不衰。
C.李时珍翻山越岭,遍尝百草,历时27年,终于完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D.“定能生智,静能生慧”。沉下心来做一件事,心无杂念、持久专注,定会赢得喝彩。
【答案】 (1)D
(2)B
(3)C
【解析】【分析】(1)第①~⑥段,先提出什么是“静”,然后提出“静”的好处是什么,最
后提出怎样才能培养“静能量”。所以是一种递进关系。故选D。
(2)第④段划
线句中加点的“只有”“才”,是条件复句的关联词。所以“是因果复句的关联
词”。故选B。
(3)“李时珍翻山越岭,遍尝百草,历时27年,终于完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讲的是
说的是勤奋刻苦有恒心。不能证明“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
也会更大”这
个观点。故选C。
故答案为:⑴D;⑵B;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
生对文段结构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结
合题干的要求,仔细理解段落之间的关
系,理清思路,仔细辨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
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
文章的内容,注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辨析,注意其表述。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论据和论点的运用和辨析的能力。要求考生理解论据,注意对论据的分
析,要逐项进行
辨析,结合论点进行判断。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焕发自省的力量
何聪
①自古以来,我们的先贤在修身养
性、练达自身等方面,都十分重视自省的力量。唯有
自省,人才会变得克己谨慎,不断反思审视自身的过
失,真正去纠正错误、解决问题,避
免小过失发展成大错误。很多人回首自己来路、盘点人生得失时感慨
,正是自省精神让自
己从歧途走向正路,从缺陷走向完善。在相当意义上说,自省精神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是
让自己减少失误、错误,实现自我净化提高的有力武器。
②“泾溪石险
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危急时
刻,人们往往会警醒自己,反省
自己的不足,补齐自身的短板。而在平常时候,人们则容
易失去警觉,习惯于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去思考问
题、判断是非,而不是检视自己有无不
足、缺点和失误。当自省机制失去效力,凡事责人而不自省,只找
别人毛病,而不找自己
原因,往往会使小纠纷酿成大事故,正所谓:“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
地覆。”
③自省的力量,首先在于可以“立已”。古人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
怨矣”,极言自
省是修身养性、提升境界的重要方法。《世说新语》载,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
患,与蛟、虎并称为“三害”。乡人怂恿他打虎擒蛟,巴望两败俱伤,同归于尽。周处射虎
杀蛟
三日,回来后得知人们以为他已死而皆相庆贺,始悟乡人患己之甚,乃“有自改意”,
由此弃恶从善,终
为忠臣孝子。今天,我们讲自省,对思想、工作、生活点滴及细节予以
检视,客观地看待自我,清醒地查
找不足,其意义并非止于忏悔,而在于超越自我,促进
自我认知、自我完善,不断唤醒善意良知,不断升
华人格。
④自省的力量,还在于能够“达人”。“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桐城六尺巷
这一古今佳话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凡事首先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付诸改正的行动,往往会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事当前,我们首先反省自己的错误,对方多半就会有正向的反
应,即便
一时没有也报之以宽容,很多问题就会在无形中化解了。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每
个人都能唤醒自省意识,
焕发自省力量,就会形成向上向善的良性循环,重品行、讲道
德、守规矩就会蔚然成风。
⑤善于自省的人富有人格魅力,善于自省的民族受到世人敬重。处身现代社会,以“
吾
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反躬自省自身的规则意识、道德品行、言行举止,在自省中知敬畏、
受
警醒、明方向,我们就将在不断自我约束中实现自我完善,进而共同提升社会文明的水
位。
(选自2018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选文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是________。(限30个字以内)
(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先提出观点,再分别论述观点,最后进行总结:这是总分总式结构。
B.第②段论述的重点是:人们危机时刻应反省自己的不足,补齐自身的短板。
C.选文引用周处自省改过的事例,论证自省可以修身养性、提升境界的道理。
D.第⑤段总结焕发自省力量的意义:实现自我完善,进而共同提升社会文明水位。
(3)选文第②段和③④段调换位置是否影响文意的表达?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4)第③段除举例论证外,还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 (1)自省精神有利于减少自己的失误、错误,实现自我净化提高
(2)B
(3)影响。第②段和第③④段分别对应中心论点中“自省可以让自己减少
失误、错误”和
“实现自我净化提高”的内容,是递进的逻辑关系。
(4)道理论证
(引用论证)。引用名言充分有力地论证了“自省的力量,首先在于可以‘立
己’”的观点,增强说服力
。
【解析】【分析】(1)本文题目“焕发自省的力量”是本文的论题,那么作者认为
自省的力
量是什么呢》结合文章第①段“在相当意义上说,自省精神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是让自己
减少失误、错误,实现自我净化提高的有力武器”,据此可以概概括出本文的观点是:自省
精神是人生
最大的财富,是让自己减少失误、错误,实现自我净化提高的有力武器。注意
概括时不要超过30个字。
(2)ACD正确;B本段列举人们在危急时刻会反省自己的不足,在平常时候却容易失去
警
觉的例子,重在论述人无论何时都应反省自己的不足,补齐自己的短板,而不仅仅是在危
急时
刻。
(3)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第②段和③④段之间的逻辑关系。第②段论述的是凡事责
人而不自省的不良后果,由此说明自省的重要作用,③④段就论述了自省的力量,它们
之间是递
进的逻辑关系,由此就可以判断第②段和③④段调换位置会影响文意的表达。
(4)结合第③段的内容分析,第③段首先提出论点,然后引用了“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则远怨矣”
的名言进行证明,接着又举《世说新语》的周处的事例进行证明,因此,
第③
段除举例论证外,还采用了 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引用名言充分有力地论证了“自省的
力量,首先在于可以‘立己’”的观点,增强说服力。
故答案为:⑴
自省精神有利于减少自己的失误、错误,实现自我净化提高
⑵ B;
⑶ 影响。第②段和第③④段分别对应中心论点中“自省可以让自己减少失误、错误”和
“实现自我净化
提高”的内容,是递进的逻辑关系。
⑷ 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引用名言
充分有力地论证了“自省的力量,首先在于可以‘立
己’”的观点,增强说服力。
【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论点应满足三点:①作者的观点;②
明确的判断;③完整
的句子。议论文的论点位置有三处:题目、开头、结尾,论点的出现
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
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有些还需要根据
文章内容去概括。
⑵本题考查阅读议论文多方面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中心论点,然后
再此基础上梳理
论证的过程,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最后再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文章进行
比对,从而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
答案。
⑶本题考查把握议论文论证思路的能力。答题技巧:①要明确论点;②要答出论据或
论
证方法及其作用;③要使用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表示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来组织答题的语言。
⑷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情况。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四种
:举例论证、道理论
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首先要根据划线句判断所用的论证方法,而论证方法的作
用的
答题思路是:运用了……的论证方法,……地论证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所论证的内
容,一般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该段的中心句。
1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要善于“折叠”自己
陈大笑
①把51张白纸
重叠在一起,厚度最多不过几厘米。但把一张足够大的白纸折叠51次,
厚度竟然超过了地球和太阳之间
的距离。人生从来不是平铺直叙,好比白纸一般,如何“折
叠”自己,决定着人生的厚度、事业的成败。
②“折叠”是智慧的迂回。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最初的作战
计划并
非如此。红军因为急于一口吃掉敌人,结果遇挫,被迫开始一渡赤水。红军在毛泽东的指
挥下声东击西,穿插迂回,与敌人巧妙周旋,以三万劣势兵力牵着数十万敌人的鼻子走,
成就了四渡赤水
这一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战例。这次行动,周恩来称之为走“之”字路。实
践证明,最近的距离不一定是
直线,而看似“折叠”弯曲的“之”字路线,往往是达到最终目
的的最佳路径。成事的最高境界在于,以
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那些不讲科学的蛮干、
急功近利的“速成”,不仅难以到达成功的彼岸,还可能
在途中触礁、搁浅。像河流一样“折
叠”蜿蜒,才能避开挡在前面的障碍,实现波浪式前进。
③“折叠”是生动的重复。重复是工作生活的常态,许多人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但并非所有量的积累都能产生质的飞跃。老驴拉磨般的简单重复、机械重复,结局多是“原地转
圈”“涛
声依旧”。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
个年龄,他们只是
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书圣王羲之的《兰亭
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
”,就是因为其中充满着变化,所有重复的字都作了不同形
态的处理。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
“折叠”中创新,在创新中重复,坚持“不作寻常重复”,进行生动的重复,方能书写出彩华
章。
④“折叠”是耐心的坚持。有人做过一个计算:如果干一件事的
成功率仅为1%,反复尝试
100次,成功的概率竟然能达到63%。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但有
水滴石穿的奇
迹。通向成功的道路好比一场马拉松,比拼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一直“折叠”下去,就能
“撕小口打大仗、积小胜为大胜”,把简单做成不简单,使平凡变成不平凡。正如英国著名
小说
家安东尼·特罗洛普所说:“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坚持去做,就能胜过那
些艰难的大事。”
⑤“折叠”是“折磨”的叠加。有人提出过“坎理论”,就是要过关卡,上台阶,好
比爬山越
岭,上到一定高度,就过了一个坎。成功多是苦难辉煌,成长多为浴火重生。想要前进,
最快的脚步是“负重”,因为“挑担子的比散步的走得快”。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就是倒退
的开
始。其实,成长就是与自我的搏斗,与自我的较量,与自己较劲才能有长进。吃得苦
中苦,方能有所成。
敢于到吃劲岗位“淬火”,到艰苦一线“蹲苗”,在事上磨练自己,用时
间灌溉自己,多挑战“不可能”
才可能超越自己,使人生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⑥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
人生的厚度。把握好“折叠”的学问,付诸有力的
行动,就能成就精彩人生。
(《解放军报》2018年9月20日,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③④⑤段从四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根据上下文,在第④段横线上填写合
适的内容。
(3)第②段中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请在第③段横线上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答案】
(1)人要要善于“折叠”自己。
(2)“折叠”是耐心的坚持。
(3)
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通过红军时期的具体事例——四渡赤水,并不是刻意为之,而
是面对具体情况的灵
活应变,迂回前进,来论证本段的分论点,既生动具体,又有无可辩
驳的说服力。
(
4)达芬奇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闻名的大画家,就是因为他在无数次的重复“画蛋”中,寻找
规律,画出个
性,才成就了他“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
【解析】【分析】⑴ 阅读全文,可知本文
的论题为:人生从来不是平铺直叙,好比白纸一
般,如何折叠自己,决定着人生的厚度、事业的成败。再
结合主体内容,以及文末句把
握好'折叠'的学问,付诸有力的行动,就能成就精彩人生,可以确定本文
的标题即为中心
论点。
⑵ 第一段以类比的方式引出论题,接着二至五段分别从四
个方面展开论证,根据其他三段
的结构内容来看,首句即是对本段内容的总括。所以根据第五段内容,用
折叠'是……的
格式写出本段的中心句即可。根据本段分析的内容与所举的事例,可见主要论述了折叠<
br>是耐心的坚持。
⑶ 阅读第二段,其中主要写了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带领红军四渡赤水
的光辉战例,是举例
论证,以此取胜的具体方法,有力地论证了折叠就是智慧的迂回。
⑷ 根据本段的分论点,以及其中所举的王羲之练就天下第一行书的事例,举出多次智慧
而有
变化的重复,最终在某一方面取得光辉成就的名人事例即可。比如达芬奇画蛋,最终
成为
一代名家。 达芬奇画出惊世之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被誉为文艺复兴时
代最完美的代表,就
是因为他在学画初期不断的画蛋,在画蛋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观
察事物,用细腻的画笔表现事物最生
动独特之处。
故答案为:⑴ 人要要善于“折叠”自己。
⑵
“折叠”是耐心的坚持。
⑶ 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通过红军时期的具体事例——四渡赤水
,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
面对具体情况的灵活应变,迂回前进,来论证本段的分论点,既生动具体,又有
无可辩驳
的说服力。
⑷ 达芬奇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闻名的大画家,就是因为他在无
数次的重复“画蛋”中,寻找规
律,画出个性,才成就了他“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
【点评】⑴本题考查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答题时应注意,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
或主张,能够
统摄文段。首先读懂文章的内容,结合题目和首尾段、中间段可以提取论
点。
⑵本
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
筛选的标准,按照规
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
括作答。
⑶本
题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
证方法,然后根据各
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
⑷本题考查补充论据。答题时应注意,首先
要认真读文段,明确文段的论点是什么,根据
题目要求,并且注意与上下文之间的衔接,同时注意关联词
语的运用,从而补写出恰当的
事实论据或则道理论据。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稚子不识白蜡烛,是孤陋寡闻吗?
【新闻事件】
孙老师在杭州一所热门公办小学教科学,有20年的教龄,这
周竟然被一个三年级小朋友
问傻了!当天,她上的是实验课,因为要研究材料的沉浮,所以给班里每个小
组发了一根
白蜡烛,让学生们把蜡烛放在水里,观察蜡烛的浮沉。实验做到一半,有个学生跑到她身边,拿着蜡烛偷偷问:“老师,这个是什么?”
后来给另一个班上课,孙老师留
了个心眼,实验前就指着蜡烛问全班:“有没有人知道这
是什么?”第一个举手的同学说是塑料条,第二
个同学倒是答对了,但根据举手情况,她发
现班里95%的同学不认识白蜡烛。
让孙老师哭笑不得的是,即使告诉学生“这是蜡烛”,仍有孩子在实验报告里写“蜡烛是塑
料做的”。也
就是说,这些孩子根本没明白蜡烛是用什么做的,用途是什么。
快10岁的小朋友,
居然不知蜡烛是何物,到底是因为现在的孩子无知,还是课本OUT
了?这个问题让孙老师思考了许久。
毕竟,在现在的生活中,除了蛋糕上五颜六色又细又
长的生日蜡烛,能用到这种白蜡烛的地方微乎其微。
(摘自《钱江晚报》)
【媒体观点】
很多孩子的生活由父母一手包办,缺乏常识。比如,吃水煮蛋时,如果鸡蛋刚从滚烫的
水里拿出来,壳是
很难剥的。让学生解释这个现象,80%的学生都说不知道,家里平时都
是长辈剥好吃现成的。杭州留下
小学的科学老师仰毅明告诉钱报记者,之前班里有许多学
生,被父母保护得太好,任何锋利的东西都不让
碰,更不要提动手操作。六年级学习“工具
与机械”单元,要求孩子们将教室橱柜上的螺丝拧下来,结果
很多孩子还是人生第一次碰螺
丝刀。没有生活阅历,课本上的知识点就无法活学,只能靠死记硬背。
(摘自《钱江晚报》)
看似很传统、很落后的白蜡烛,确实有几分“
自古以来”的意思。所以,我们没有因为BP
机、5寸软盘的过时而奇怪,却对看起来“土气”的白蜡烛
,倒会有“怀古”之心。唐诗有云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其实在古代,点蜡烛是达官贵
人才有的待遇。对于
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白蜡烛也是70年代刚刚普及的现代产品。我们不必感慨白蜡
烛从孩
子们的认识中消失,那是自然而然的事,也是合乎知识更迭规律的。
(摘自新浪网)
教材固然需要与时俱进,尽可能贴近现在学生的生活与认知
,但更值得担忧的是学生缺
乏生活常识,而其背后往往折射家庭教育中的娇生惯养问题。比如划火柴点燃
酒精灯,一
看突然冒出火焰,全班都吓坏了,很多学生都不敢点,怕被烫伤。如果不是从小呵护过
度,何以至此?不识蜡烛和火柴,或许不值得大惊小怪,但只会纸上谈兵,却不利于孩子
的全面发展,
如果缺失了基本的动手能力,孩子难免沦为“套中人”。
(摘自人民网)
【网友评论】
网友一:蜡烛就是蜡烛,应先不管颜色,先教孩子们怎么区分蜡烛与塑
料以及各自在日常
生活中的一般用途,加深孩子们的认识与实践,这才是家长和老师的责任!
网友二:蜡烛已经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了,确实有很多孩子不知道。但一想,当我们的孩
子读到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却茫然不知何物,着实有点遗憾。
我:作为学生,我
认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1)针对“稚子不识白蜡烛”,各方见解莫衷一是,请阐述两种主要观点。
(2)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内涵。
①却对看起来“土气”的白蜡烛,倒会有“怀古”之心。
②如果缺失了基本的动手能力,孩子难免沦为“套中人”。
(3)新浪网引用“日暮
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网友引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
巴山夜雨时”,两处古诗文的引用各
有什么作用?
(4)请在“网友评论”区添加一条评论,先表明观点,再用恰当的论证方法论述。
【答案】 (1)一是“稚子不识白蜡烛”,可见孩子缺乏最基本的生活常识,令人堪忧;一
是
“稚子不识白蜡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不值得大惊小怪。
(2)①“土气”,这里是对白
蜡烛外形简单,看起来传统落后、没什么科技产品样子的特
点的概括。②“套中人”,这里指被家长过度
保护而丧失基本动手能力的孩子。
(3)“新浪网”的引用,意在表明蜡烛虽看似“自古以来
”,其实在古代也并非寻常物。网友
的引用,对孩子不明古诗中的“烛”为何物表示遗憾,暗含着对“不
管时代发展如何,孩子们
还是应该对这些事物有所了解”观点的支持。
(4)(作为学生,我认为)时代在不断发展,事物和许多知识都会在迭代中淘汰,很多事
物并非在生
活中不存在就不需要了解,比如历史。蜡烛在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少,终将会
成为历史。但这不应该成为
我们不去了解它的理由,更何况蜡烛还具备文化意味。
【解析】【分析】(1)认真阅
读媒体观点,从中摘取关键词和中心句概括出答案即可,第
一段的中心句是很多孩子的生活由父母一手包
办,缺乏常识。 第二段的中心句是我们不必
感慨白蜡烛从孩子们的认识中消失,那是自然而然的事,也
是合乎知识更迭规律的。第三
段的中心句是教材固然需要与时俱进,尽可能贴近现在学生的生活与认知,
但更值得担忧
的是学生缺乏生活常识,而其背后往往折射家庭教育中的娇生惯养问题。其中第一句和第<
br>三句表达的观点基本相同。据此围绕中心事件“稚子不识白蜡烛”可概括出答案: 一是“稚子
不
识白蜡烛”,可见孩子缺乏最基本的生活常识,令人堪忧;一是“稚子不识白蜡烛”,是时
代发展的必然
,不值得大惊小怪。
(2)①“土气”,指式样、风格等赶不上潮流,不时髦。结合语境分
析,这里指白蜡烛外
形简单,看起来传统落后、没什么科技产品样子的特点。② “套中人”, 契诃夫
的名著
《套中人》刻画了一个看不惯一切新事物的保守派人物,我们就常常把跟不上时代的固步
自封的人称为套中人。结合语境分析,这里指这里指被家长过度保护而丧失基本动手能力
的孩子。
(3)结合诗句内容和语境分析,引用“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意在表明蜡烛
虽看似“自古以来”,其实在古代也并非寻常物。 引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
时”, 对
孩子不明古诗中的“烛”为何物表示遗憾,暗含着对“不管时代发展如何,孩子们还
是应该对这些事物有
所了解”观点的支持。
(4)答题时要结合材料内容和实际生活表明自己的观点并用恰
当的论证方法论述,论证
时可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此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
题意即
可。
故答案为:⑴ 一是“稚子不识白蜡烛”,可见孩子缺乏最基本的生活
常识,令人堪忧;一是
“稚子不识白蜡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不值得大惊小怪。
⑵ ①“土气”,这里是对白蜡烛外形简单,看起来传统落后、没什么科技产品样子的特点
的概括。②“
套中人”,这里指被家长过度保护而丧失基本动手能力的孩子。
⑶ “新浪网”的引用,意
在表明蜡烛虽看似“自古以来”,其实在古代也并非寻常物。网友的
引用,对孩子不明古诗中的“烛”为
何物表示遗憾,暗含着对“不管时代发展如何,孩子们还
是应该对这些事物有所了解”观点的支持。
⑷ (作为学生,我认为)时代在不断发展,事物和许多知识都会在迭代中淘汰,很多事物并非在生活中不存在就不需要了解,比如历史。蜡烛在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少,终将会成
为历史。但
这不应该成为我们不去了解它的理由,更何况蜡烛还具备文化意味。
【点评】⑴此题考查的
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
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
,做出概括回答。
⑵本题考查赏析散文句子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
基础上,结合文
章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
⑶此题考查分析引用诗句作
用的能力。在议论文中,引用作为论据可以增强语言说服力,
使论证更加充分。答题时要
结合诗句内容和具体语境分析其作用。
⑷本题考查表达观点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材料内容
和实际生活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
述,注意内容和表达两个方面。
15.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苦功夫才是真捷径
①前不久,采访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在赛场见识了什么叫“神乎其技”——参加
决赛的年轻人一
个个屏气凝神,完成着一个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细细琢磨,比赛
的内容(
)突破性的新技术,( )各自领域里最基本的操作能力,如用普通车床
进行车削,用手
锯进行切割,对线路板进行有效的接线处理……
②实操技术领域尤其讲究从基本功开
始,许多学徒做基本工序一做就是几年,这个过程
既锻炼了基本功,也磨炼了心性。但凡能在各自领域里
实现技术革新的,无不是把基本功
练到了极致;而在一项项技术改造中,最先适应变化的,也是基本功最
扎实的。
③什么是基本功?画家李可染先生说得通透:“基本功是从艺术修炼的全过
程中,抽出
最根本、最困难、最关键性的规律部分,只有这些最根本的规律被掌握被攻破了,以后在创作上遇到具体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艺术创作如此,推及各个行业也大概不差,基本功
的核心内
容就是 。掌握了它,才可以谈登堂入室、谈推陈出新。就好比书法
中
的横竖点撇捺,虽不是完整的汉字,却是架构的基本素材,要想运笔自如、挥洒淋漓、自
成一
体,只能从笔画练起。
④然而,在一些“捷径”的诱惑下,有些年轻人偏离了下笨功
夫、练基本功的正途。其
实,那些所谓捷径通往的注定不是成功的彼岸,反而可能是泥潭和陷阱,即使暂
时有了获
益,却未能完成真正的革新,还可能形成路径依赖。
⑤年轻人要有
长远眼光,喜欢写作就要坚持深度思考、字斟句酌,喜欢表演就要坚持艺
术学习、锤炼演技,喜欢设计就
要殚精竭虑、锐意创新,如此才能慢慢积累优势,到达别
人到不了的高度和境界。根深者叶茂,源远者流
长。那些稳扎稳打的年轻人,终将靠实力
取胜,走在阳光大道上。锚定根本不放松,不东张西望,才算是
扣好了职业生涯的第一粒
扣子。
⑥练基本功是一场下苦功的修行。大国工匠
高凤林为了练出稳、准、匀的焊接手法,喝
水时端着盛满水的缸子练稳定性,休息时举着铁块练耐力,还
冒着高温观察铁水的流动规
律,手臂烫伤、腰板僵硬更是常有的事。如果吃不了苦,忍不住艰辛,功力就
无法修炼到
位。
⑦练基本功还要学会放慢脚步,耐住性子。年轻人容易有急
于求成的心理,追求立竿见
影的效果。但正如世间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在各个行业领域也不可能有
一蹴而就的
捷径可走。跳水界有个说法叫“十年磨一秒”,运动员入水那一秒的姿态决定了成绩,但为<
br>了这一秒,要用十几年的时间来重复练习转体、抱膝、反身等基本动作。其实各个行业都
有这“一
秒”的荣光,它会酬报所有的努力,但无不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训练、领悟
和改进。
⑧风华正茂的年轻人理应有更远的愿景和更大的抱负,稳扎稳打、聚沙成塔,以此成就
更好的自己。
(1)在第①段括号中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2)第②段画线句论述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关系。
(3)结合上下文,在第③段空格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4)从全文的论述
来看,基本功的重要性在于:①________;②________。作者把练基
本功比作“一场下
苦功的修行”,需要做到: ③________;④________。
(5)如果下面材料作为论据,放在第⑥段还是第⑦段恰当?请说明理由。
国旗护卫队的展旗手杨博每年在模拟旗杆下练习几千次基本动作,手上血泡长了又破、
破了又长,越是大
风大雨,越是强迫自己加强训练。
【答案】 (1)不是……而是
(2)基本功;技术革新
(3)在技艺传承中沉淀下来的、带有一些规律性的内容。
(4)基本功是推陈出新
的前提;它也是艺术修炼中最基本的规律;吃的了苦,忍得住艰
辛;学会放慢脚步,耐得住性子。
(5)放在第六段。这一论据写了展棋手杨博刻苦训练基本功,从细节中突出苦练,与第六
段观点“练基本功要能吃苦,忍住艰辛”一致,而第七段论述的是练基本功要学会放慢脚
步,耐住性子,
它更强调时间长度选择,论据不一致。
【解析】【分析】(1)联系上下文,根据文段
大意可知“突破性的新技术”和“各自领域里
最基本的操作能力”是并列的关系,排除某一项和肯定某一
项,所以应采用表示并列关系的
关联词——“不是……而是”。
(2)根据句子中“
但凡能在各自领域里实现技术革新的,无不是把基本功练到了极致”和
“而在一项项技术改造中,最先适
应变化的,也是基本功最扎实的”可知,作者分别介绍了
实现技术革新的前提是把基本功练到极致;在技
术改造中,最先适应变化的是基本功最扎
实的。由此可知,划线句主要论述了基本功和技术革新之间的关
系。
(3)文段中引用画家李可染先生的话,说明了基本功的概念和重要作用,根据“基本功
是
从艺术修炼的全过程中,抽出最根本、最困难、最关键性的规律部分”,联系下文“艺术创
作
如此,推及各个行业也大概不差”,可知基本功的核心内容就是“在某项技艺传承过程中
积淀下来的、带
有一些根本性规律性的操作内容”。据此作答即可。
(4)通过第③段“基本功是从艺术修炼
的全过程中,抽出最根本、最困难、最关键性的规
律部分”和“掌握了它,才可以谈登堂入室、谈推陈出
新”,可以概括出基本功的重要性主要
体现在:基本功是艺术修炼中最根本、最困难、最关键的规律;基
本功是推陈出新的基础
和前提。通过第⑥段“练基本功是一场下苦功的修行……如果吃不了苦,忍不住艰
辛,功力
就无法修炼到位”和第⑦段“练基本功还要学会放慢脚步,耐住性子”可以概括出,把练基本功比作“一场下苦功的修行”,需要做到:肯吃苦,忍艰辛;放慢脚步,耐住性子。据此
作答即可
。
(5)材料叙述的是国旗护卫队的展旗手下苦功加强训练事例,选择合适放入的段落,应结
合第⑥段、第⑦段内容分析。第⑥段的观点是“练基本功是一场下苦功的修行”,“如果吃
不了
苦,忍不住艰辛,功力就无法修炼到位”,与材料中展棋手杨博注重细节,自我加码,
苦练基本功,所体
现的精神一致。而第⑦段的论点是“练基本功还要学会放慢脚步,耐住
性子”,论述的是不要急于求成,
打好基础,它更强调时间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
不懈。与材料论据不一致。所
以应将材料论据放置在第⑥段。
故答案为:⑴ 不是……而是
⑵ 基本功
; 技术革新
⑶ 在技艺传承中沉淀下来的、带有一些规律性的内容。
(4)① 基本功是推陈出新的前提 ;② 它也是艺术修炼中最基本的规律
;③吃的了苦,忍
得住艰辛 ;④ 学会放慢脚步,耐得住性子。
(5) 放在第六
段。这一论据写了展棋手杨博刻苦训练基本功,从细节中突出苦练,与第六段
观点“练基本功要能吃苦,
忍住艰辛”一致,而第七段论述的是练基本功要学会放慢脚步,
耐住性子,它更强调时间长度选择,论据
不一致。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关联词的使用。解答时,应结合文章内容
和语境
来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重要信息的提取。注意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作答。
⑶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解答时要全面把握文段意思和句意,联系上文语境
分析作答。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重要信息的提取概括。解答时要全面把握文章中心论点和
各个论据,认真审读题干,从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提取文章中信息概括作答。
(5)本题考查语句的作用及分析。解答时不仅要读懂材料,还需结合全文的论证思路分析。
16.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劝思篇
①人的本质是什么?不是亿万原子分子构成的“臭皮囊”,也不是DNA长链组成的遗传基
因,而是深藏
在每个人脑海中的“自我意识”——思想,故而人应该思想。
②笛卡尔说:“我思故
我在”,人的存在区别于其他动物,在于人有思想。人有思想才会
创造工具,才会劳动,失去思想,人与
动物何异?
③人的发展更需要思想。思想之成力无远弗届、无坚不摧。
④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纯思想的产物,他发表狭义相对论后意犹未尽,经过十年苦
思冥索又建立了广义相对论,莫定了现代宇宙学之基础。在此基础上,思想异常活跃的霍
金推论出黑洞理
论,黑洞引力大到连光线也无法通脱,这已为当代天文观测所证实。
⑤不仅科学重思
想,文学,艺术亦如是,文章之深度在于思想,我爱读《阿房宫赋》,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
出,”开篇气势磅礴,正文写景抒情字字珠玑,今人击节
赞赏,但全文之灵魂还在结尾那一段富有哲理的
议论,杜牧在思想!
⑥凡高博物馆展出他的两幅名画;《吃土豆的人》中的人物再平
凡不过,《麦田里的乌
鸦》中的群鸦是常见之凡鸟,为什么为世人所赞赏?是因为“心有灵岸一点通”!
艺术之粘力
在于思想之交互,中国画坛上也有类似的情形:罗中立《父亲》脸上每一道如刀刻的皱
纹,吴冠中《苦瓜家因》中每一根纠结的藤蔓,都在促人深思。
⑦我有一个嗜好—
—胡思乱想,夜人静万俱寂,思绪如离云出岫飘忽不定;时而又如飞瀑
流泉一泻千里,虽然没有获得有价
值的结果,但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空手而归,其乐无
穷,想什么呢?
⑧一
是想个人,回想个人的经历:幸福的童年,迷茫的青年,坎坷的中年;一生中曾有几
个关
节点,不同的选择可以走完全不同的道路,往者已矣,来者可追,想得更多的是未
来,如何在有生之年尽
情地奉献和享受?
⑨二是想朋友,我有一些勤思好问的素心朋友,彼此间推心置腹无
话不谈,讨论问题时
直言无忌,争得面红耳赤,犹如异体之撞击,相互切磋砥砺送发出的火花,激励我想
得更
广更深。中宵反思,往往彻夜不眠。
⑩三是想宇宙万物,牛仔裤为什么
历经数百年而不衰?后现代画是不是国王的新衣?新诗
如何才能媲美唐诗?五百年后的新新人类是什么样
子?以至于物质本质,字宙演化,生命起
源……非关功利,只是好奇。
⑪任
思想涉足大干世界之长河,让涓涓流水在脚趾间滑过,虽然没有拾到美丽的贝壳,
不亦乐乎?
(1)本文的论点是________,这个论点之所以正确是因为________、_______
_。
(2)第①段共五句。前四句借用________修辞手法得出一个观点__
______。这个观点与
“故而……”构成________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本段观点____
____。
(3)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两个“思想”的含义相同。
B.第⑤段以引用论证证明文学重思想。
C.④、⑤、⑥三个段落之间是并列关系。
D.⑦至⑽段作者现身说法谈如何思想。
(4)“虽然没有拾到美丽的贝壳,不亦乐乎?”这句话的含义是?
(5)下列不适合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
A.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
B.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巴尔扎克
C.没有思想自由,就没有科学,没有真理。——勒南
D.真正的科学研究者对他所从事的工作完全舍弃了功利观点。——皮尔斯
【答案】
(1)人应该思想;人的存在在于人有思想;人的发展更需要思想。
(2)设问;人的本质是思想;因果;人应该思想。
(3)D
(4)虽然人的思想(思考)没有带来收获,但是也有一种乐趣。
(5)D
【解析】【分析】(1)第一空: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
br>是作者发表主要的集中的观点。中心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
作者概括
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
首文尾。阅读全文,了
解内容,由第一段的“故而人应该思想”可得出中心论点:人应该思
想。第二空: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语句来理解即可。从“人
的存在区别于其他动物,在于人有思想”“人的发
展更需要思想。思想之成力无远弗届、无
坚不摧”中得出答案即可。
(2)阅读第
一段,了解内容可知,先提出问题,然后回答问题,属于设问的修辞手法;
得出的观点是:人的本质是思
想;从“故而”这个词中可知,是因果关系;本段的观点是:
人应该思想。
(3)A.第一个“思想”是名词,指“自我意识”;第二个“思想”是动词,指思考
。分析不正
确。B.第五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分析不正确。C.④、⑤两个段落之间是递进关系,第⑥段和第⑤段是并列关系。分析不正确。D.分析正确。故选D。
(4)这
句话把“贝壳”比作“思想”,意思是说虽然人的思想(思考)没有带来收获,但是也
有一种乐趣。
(5)本文的论点是人应该思想,据此来辨析即可。A.这句话的意思是:心是用来思考
的,思考了就会有所收获,不思考就不会有所得。说明学习应善于思考。适合做论据。
B.这句话的意
思是:人只有思想,才会强大。适合做论据。C.这句话是说思想与科学、
真理的关系。适合做论据。D
.这句话是说研究者做学问不求功利。不适合做论据。故选
D。
故答案为:⑴人应该思想;人的存在在于人有思想;人的发展更需要思想;
⑵设问;人的本质是思想;因果;人应该思想;
⑶D;
⑷虽然人的思想(思考)没有带来收获,但是也有一种乐趣;
⑸D。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提炼和概括议论文的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
主张,能够统摄
全文。通读全文,可以明确第一句就是论点,但是要用完整的陈述句进行
表达;
⑵
本题主要考查了论证思路的问题,本段首先突出分论点,然后引用名言,举出事例进行
论证,最后总结全
段。据此解答即可;
⑶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本题把选项中的内容放在
原文中印证,能找
到依据的正确,与原文不符或没有的为错误的;
⑷本题考查理解
句子的含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的
内容来理解句子的含义即可;<
br>
⑸本题考查的是论据类型的判断,以及论据的作用。划线句应用了曾文正的话,所以是道理论据,道理论据的作用答题模式:运用了××论据,论证了××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
力。结
合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17.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
阅读率与阅读力
①每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今年读书日期间,有
人对“你读了几本书”进行了一番
调查,结果发现阅读率明显下降。我认为,这样的调查也有失偏颇,因
为时代在发展,很
多阅读已不再依靠纸质,而是在网上进行的。纸质阅读率的下降并不能说明整体阅读率
的
下降,也不能代表人们就远离了读书,我们不能仅凭纸质图书的销售下降就认定现在的中
国人
不爱看书了,只能说明人们的阅读生活正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
②但是中国人的阅读
的确出了问题,而且是大问题。不管是纸质的阅读还是泡在网上的
所谓“阅读”,所花的时间不少,但收
获并不大,大多是种“娱乐化、低智化”的阅读。对很
多人来说,阅读率可能并不低,但阅读力却在萎缩
。所以,阅读力比阅读率更值得关注。
③所谓阅读力,是指对文字为主的精神产品识
读、理解和消化的能力。很长时间以来,
鲁迅著作一直是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指明
灯,但如今鲁迅的著作在中学教材里被削
减,甚至成了很多青年学子的阅读障碍,这就反映了如今阅读力
的下降,因为鲁迅著作恰
恰是需要用心去读的,需要费点脑力才能读懂它。
④造成阅读力下降的个原因,是人们认识上的误区,认为阅读仅仅是为了实用而已。能
掌握门实用的手艺
,能考上名校,能找个工作,就是阅读的全部目的。因此,对如何从阅
读中获取真知灼见、培养独立思考
能力嗤之以鼻。其实,培养一个会思考的脑袋,才是阅
读的最重要目的。
⑤
造成阅读力下降的另一个原因,是以微博为代表的“低智化”阅读方式的流行。传统的
阅读习惯正在慢慢
消失:读图代替了读文,读屏代替了读书,读博客代替了读经典,读故
事代替了读思想……于是,“轻阅
读”“浅阅读”“软阅读”成了流行风景。热衷于微博阅读的人
群,除了获得短暂的感官快感外,又能得
到多少的思想升华?
⑥我以为,阅读力表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也表现出一个民族
的精神境界。当今社
会,文化作为软实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衡量标志之一,而国民阅读力作为文化
软实
力的基石,直接关系到综合国力的强弱,所以,最重要的不是阅读率而是阅读力,是怎么
读
和读什么!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指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①对很多人来说,阅读率可能并不低,但阅读力却在萎缩。________
②国民阅读力作为文化软实力的基石,直接关系到综合国力的强弱。________
(3)第②段中划线词语“大问题”在文中指的是什么?“大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4)请结合本文内容和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阅读力?
【答案】 (1)阅读力比阅读率更值得关注。
(2)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3)中国人的阅读力在萎缩。产生:人们认识上的误区,认为阅读仅仅是为了实用;以微
博为
代表的“低智化”阅读方式的流行。
(4)要有正确的阅读目的和态度;要善于思考,用心去读;多读文、读书、读经典、读思
想。
【解析】【分析】(1)特别是在议论文中,学生应培养寻找中心句的能力。本文的中心论<
br>点在第②段末尾句:所以,阅读力比阅读率更值得关注。
(2)①由“阅读率可能并
不低,但阅读力却在萎缩”分析,这是对比论证;②由“国民阅
读力作为文化软实力的基石”分析,这是
比喻论证。
(3)仔细阅读文章,根据题干中“阅读力下降”这一中心词语可知应仔细阅读
第④、⑤
段,根据“造成阅读力下降的一个原因,是人们认识上的误区,认为阅读仅仅是为了实用而已”和“造成阅读力下降的另一个原因,是以微博为代表的“低智化”阅读方式的流行”可概括
出本
题的答案。
(4)本文围绕“阅读”与“阅读力”展开论述,指出“重要的是阅读而非阅读
力”,论述了如何
提高阅读力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知提高阅读力应从阅读目的和阅读方式入手,要
善
于思考,多读书、读经典,用心去读。学生可根据以上分析写出自己的理解。
故答案为:⑴ 阅读力比阅读率更值得关注。
⑵① 对比论证 ;②
比喻论证
⑶ 中国人的阅读力在萎缩。产生:人们认识上的误区,认为阅读仅仅是为了实用
;以微博
为代表的“低智化”阅读方式的流行。
⑷
要有正确的阅读目的和态度;要善于思考,用心去读;多读文、读书、读经典、读思
想。
【点评】⑴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必要时
用自
己的语言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
证、对比论证和道
理论证,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即可。答题格式: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具体作用。
⑶本题考查阅读拓展,注意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阅读体验,用简洁的语言表达。
⑷作答此类题,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掌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再根据对内容的理解进行个
性化
阅读。
1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外卖小哥”也有诗意天空
2018年4月4日,央视播出《中国诗词大会
》第三季总决赛,37岁的“外卖小哥”雷海为
获得总冠军。
雷海为198
1年出生在湖南省洞口县岩山镇菱角村。从小学、初中甚至高一时,他的成绩
都名列班级前茅,年年被评
为三好学生。但由于几次转学导致雷海为户口和学籍管理的转
接都出现问题,无法参加高考,只得去读职
业中专。毕业后在老家找工作四处碰壁,只好
外出打工。2015年,我国外卖行业兴起,雷海为见干外
卖收入高,就跳槽改送外卖,成了
人们眼中的“外卖小哥”。
雷海为最忙时
一天要送50多单外卖。风里来雨里去,黝黑外表下的他却有着对高雅精神
生活的追求。外出时,雷海为
的口袋里经常揣着一本微型《唐诗三百首》。他每天早上8
点起床,烧好早饭中饭,10点半到下午两点
半在外面奔波接单送外卖,3点回来吃中饭,
午休一个小时也要背诗词。下午4点再外出送外卖,8点多
回家吃晚饭,饭后接着背诵古
诗词。背诵的同时,他也学着即兴写一些格律诗词。“一个送外卖的,业余
时间研读古诗
词,能当饭吃还是能换来钞票?”面对别人的质疑,雷海为并不在乎,利用业余时间背诗写
诗,不是故作清高,而是让自己工作不至于那么无聊和枯燥,有点诗意。在送外卖的空闲
时间,
雷海为坚守自己的爱好,除了背诵和练习写诗词,还经常参加一些与诗歌有关的活
动。
2017年9月,凭着扎实的诗词功底,雷海为顺利通过了诗词大会的初试和复试,进入前100名决赛名单。
到北京参加《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录制的时间之外,雷海为
依然在杭州送外卖。在送外
卖等餐的空隙,别人拿出手机玩游戏、看直播,他则掏出随身携带的古诗词读
一读、记一
记。为了不影响工作,雷海为发明了“重复记忆法”——每背过一首诗,他都会把题目写在<
br>纸上,然后拍照,保存在手机里,这样可以反复拿出来背。
决赛现场,之前被
看好的几位种子选手纷纷黯然出局,雷海为却凭着稳定的发挥,闯进
最后决赛。对手是《诗刊》编辑、北
大中文系硕士彭敏。
根据比赛规则,谁率先拿到五分就是冠军。两人
对战的前三题是看图说诗,心急的彭敏
连连答错,白白送给雷海为两分。到第三题,雷海为开始抢答了。
评委刚画了一个屋檐画
了一个窗户,雷海为便说出了这是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两句:“何当共剪西窗
烛,却话
巴山夜雨时。”评委问他怎么知道是这首诗?雷海为回答:“因为你窗户画在了西边……”评<
br>委惊叹:“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原来是这个细节。”
最终,经过90分钟激烈
角逐,主持人董卿伸出左手指向雷海为:“我很高兴地宣布一个
激动人心的结果,《中国诗词大会》第三
季的总冠军已经产生了,他就是雷海为!”此刻,
比赛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发出一声惊叹,接着是雷鸣
般的掌声,大家不仅佩服他在诗词
领域的博学,更欣赏他在赛场上的沉着冷静。
2018年7月,经过深思熟虑,雷海为选择到四川省成都市一家教育培训机构,成为一名
诗词教材研发
老师。
(选自“民主与法制网”,有删改)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
文化基因、
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
br>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第三季聚焦“人生自有诗意”的主题,进行多方面探索创新。一是拓展题库;二是升级赛
制;三是创新比拼环节;四是强化互动;五是丰富视觉呈现。
(选自“百度百科”,有删减)
材料二
吾年十三四时,
侍先少傅
①
居城南小隐
②
。偶见藤床上有渊明诗,因取读之,欣然会
心。日且暮,家人呼食。读诗方乐,至夜,卒不就食
③
。
注释:①
(少傅)官名,作者的父亲陆宰,曾赠官少傅。②(小隐)隐居山林。此处
指暂且闲居。③(卒不就食)
到底还是没去吃饭。
(节选自陆游《渭南文集》)
材料三
古今中外,诗人、诗心或许各有不同,但诗意却是共存的。“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
照古人”,藉由诗词的载体,这诗意能穿越千年,启迪智慧、照抚心灵。
当然,诗意并不是一艘能带你渡过所有现实难关的船,心怀诗意也并非是要借此逃避现
实,而是要学会用
诗意的心灵感知和判断世事。如果能有“何妨吟啸且徐行”的心态,敢于
“直挂云帆济沧海”,那又何须
介怀前路到底是风雨还是晴呢?
王尔德说:“吾辈皆身处沟渠之中,然其必有仰望星
空者。”的确,青年人与其困于“你的
同龄人在拋弃你”的恐慌与焦虑,不妨学学雷海为,诗意地栖居在
忙碌的生活里。
(节选自《真正的诗意》《人民日报》2018年04月24日19版)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由于频繁
转学,影响了学业成绩,雷海为无法参加高考,只得去读职业中专,毕业后选
择外出打工谋生。
B.雷海为不顾他人的闲言碎语,利用业余时间背诗写诗,不是故作清高,而是为了有朝一
日成
为一名老师。
C.观众雷鸣般的掌声里,不仅有对雷海为在诗词领域的博学的
佩服,更有对他赛场上沉着
冷静的欣赏。
D.《中国诗词大会》以“人生自有诗意”
为宗旨,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
享诗词之美。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少年陆游沉醉于陶渊明诗集,连家人叫他吃饭都不为所动。
B.陶渊明诗中的思想深深影响了陆游,以致他选择隐居山林。
C.少年陆游经由诗歌走进了陶渊明的世界,获得精神的享受。
D.享诗词之美,感诗词之趣,在这方面古人与今人是相通的。
(3)有位同学想论
述“比赛比的是心理素质”这个观点,你觉得以下选项中不能支持这一论
点的材料是( )
A.凭着扎实的诗词功底,雷海为顺利通过了诗词大会的初试和复试,进入前100名决赛名
单。
B.决赛现场,之前被看好的几位种子选手纷纷黯然出局,雷海为却凭着稳定的
发挥,闯进
最后决赛。
C.根据比赛规则,谁率先拿到五分就是冠军。两人对战的前
三题是看图说诗,心急的彭敏
连连答错,白白送给雷海为两分。
D.到第三题,雷海
为开始抢答了……评委问他怎么知道是这首诗?雷海为回答:“因为你窗
户画在了西边……”评委惊叹:
“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原来是这个细节。”
(4)阅读材料三,作者表达了哪些观点?请分点概括。
(5)最新一期的
《中国诗词大会》准备扩充题库,除了原有的古代诗歌和现代人写的古体
诗,准备再收录一些现代诗歌。
请向节目组推荐一首你最喜欢的现代诗歌,要求写出诗歌
的题目、作者、诗中最喜欢的诗句、推荐理由。
【答案】 (1)C
(2)B
(3)A
<
br>(4)①古今中外,诗意是共存的。②学会用诗意的心灵感知和判断世事或者要诗意地栖
居在忙碌
的生活里。
(5)示例:顾城《一代人》“黑色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推
荐理由:这
首诗充满了辩证思维的哲理之光,寄托了一代人的理想与志向,能激发中老年观众的情感共鸣,积极参与节目互动。
【解析】【分析】(1)A.见第二段第2、3行。原
句是“但由于几次转学导致雷海为户口和
学籍管理的转接都出现问题,无法参加高考,只得去读职业中专
”。所以“由于频繁转学,
影响了学业成绩,雷海为无法参加高考”错。B.见第三段第6、7行。原句
是“面对别人的质
疑,雷海为并不在乎,利用业余时间背诗写诗,不是故作清高,而是让自己工作不至于
那
么无聊和枯燥,有点诗意”。所以“不是故作清高,而是为了有朝一日成为一名老师”错。D.
见材料一第一段。原句为“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所
以“《
中国诗词大会》以‘人生自有诗意’为宗旨”错。故选C。
(2)B.说法不符合文意。陆游并没有选择隐居山林。故选B。
(3)A.不能支持“比赛比的是心理素质”这个观点。“凭着扎实的诗词功底,雷海为顺利通
过了诗词
大会的初试和复试,进入前100名决赛名单”中“凭着扎实的诗词功底”与“比赛比
的是心理素质”意
思格格不入。其它几项都谈到了心理素质的问题。故选A。
(4)可分析“古今中外,诗人
、诗心或许各有不同,但诗意却是共存的”“而是要学会用诗
意的心灵感知和判断世事”“诗意地栖居在
忙碌的生活里”等句,即可整理出正确答案。
(5)题干要求向节目组推荐一首你最喜欢的
现代诗歌,要求写出诗歌的题目、作者、诗
中最喜欢的诗句、推荐理由。开放性答案。首先要根据你对现
代诗歌的日常积累,从你的
记忆中选出你最熟悉、印象最深、对你影响最大、最有话说的一首现代诗歌。
写出题目和
作者,还有最喜欢的诗句,推荐理由要准确无误。如海子的诗《日记》,“我把石头还给石<
br>头让胜利的胜利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一切都在生长。”诗中那真挚的情感令我感动,没
有任何的
矫揉造作,那是一种情感的真实流露。用日记这种便于抒情的文体,以一个来自异
乡的“弟弟”的那种怯
弱而朴拙的孩子口吻,同“姐姐”真情告白,如泣如诉。
故答案为:⑴C;⑵B;⑶A;
⑷ ①古今中外,诗意是共存的。②学会用诗意的
心灵感知和判断世事或者要诗意地栖居
在忙碌的生活里。
⑸ 示例:顾城《一代人
》“黑色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推荐理由:这首
诗充满了辩证思维的哲理之光,寄托
了一代人的理想与志向,能激发中老年观众的情感共
鸣,积极参与节目互动。
【点评
】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
文章的内容,要讲选项
的内容在文章中具体落实,进行比照,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解答此题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
容,要讲选项的内容在文章中具体落实,进行比照,判断
正误。
⑶本题考查的论据的运用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题干的意思,仔细辨析论据的
内
容,,由此而进行判断。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的能力。考生要熟
读材料,读懂材料,注意对中心语
句的把握,抓关键语句进行概括。
⑸本题为开放
性试题,考生要读懂题意,按照要求进行作答,注意平时的积累,理由要准
确,语言要简洁,有条理性。
1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拯救“失写症”
尹长森
①针对如何规范、重视中国汉字
书写的问题,近日,成都某机构进行了一项调查,数据
显示,在接受调查的2301人中,只有38.1
%的受访者每天都会写字,而62.8%的受访者
遭遇过提笔忘字的困扰,调查中的成都嘉和小学有42
.3%的学生不能完全把基本的汉字书
写正确 , 可见,“失写症”成为亟待重视的社会现实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
主席苏士澍呼吁“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百余位政协委员联名倡议
,唤起民众对汉字
的重视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②拯救“失写症”,需要在传
承中重视汉字的文化内涵,在与当代文化结合的过程中谋求
创新发展,让汉字焕发魅力。
这是汉字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一大动力。
③正确认知汉字和书法的文化内涵是基础
。汉字不只是书写和表达工具。古人造字时,
把传统伦理道德的标准融入其中,方正的汉字满整端直、安
静敦重,通过富有表现力的线
条、匀称的结构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美观、灵动、天真,能给人一种品
德教育。阴阳
相生、刚柔相济、虚实相间、计白当黑、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等等,汉字重要表现形式的<
br>书法中常见的矛盾关系无不体现对立统一的哲学观念。“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不激不厉而
风规
自远”等原则,体现出了温柔敦厚、谦谦君子的形象和道德指引。
④当下社会充满着
变化和诱惑,浮躁已成为当前文艺领域最突出的问题。这种氛围导致
人们坐不稳、静不下。当此之时,接
触优雅的汉字、养心的书法,能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
和追求,引导大家克服浮躁、向美向善。
⑤一段时间以来,有人打着“创新书法”的旗号刻意求怪、博出位,所书的汉字给人以歪
歪扭扭、龇牙咧嘴的印象,看不懂、摸不透。这就给人们尤其是年轻人造成了错误印象和
行为引导,开
始萌生“写不好也罢了”“不写也罢了”的想法。
⑥书法一定不能“任性”地“创新
”。试看中国历代优秀书法,哪个不是眉目清秀、结构匀
称?历史上每次被人们认同的书体创新,例如近
现代的启功新米字格书体、刘炳森的隶书
等,又哪个不是讲究“法度”和线条美?千百年来的中国书法,
无不继承着和谐、自然之
美,给人们带来涤荡心灵的愉悦和审美享受。
⑦书
法创新须“入得其内,出乎其上”,在掌握传统书法用笔和汉字结构的前提下,与当
今的时代精神结合起
来,反映人民精神面貌,体现时代的大美和大爱。事实上,书法不否
定阴柔美和残缺美,但刻意求怪的“
审丑”书法绝不应该成为主流。
⑧黑格尔曾说:中国书法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
精神。当下民众的“失写症”不仅仅
是技术变革和民众不重视的结果,更与审美教育缺失、文化创新能力
不足等相关。拯救“失
写症”,关键在于让民众懂得汉字之美、愿意提笔写字。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句作答。
(2)选文第①段的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选文第⑤段和第⑥段位置能否调换?请简述其理由。
【答案】
(1)拯救“失写症”,关键在于让民众懂得汉字之美、愿意提笔写字。
(2)对比论证、举
例论证,作用:通过举例对比,自然引出论证的话题:“‘失写症’成为亟
待重视的社会现实问题”,为
后面的论述作铺垫。
(3)不能调换,因为第⑤段紧承第④段,从反面论证“审丑”书法的错
误观点;第⑥段开
头一句照应第⑤段内容,从正面举例论证;如果调换了位置,就不符合文段“先反后正
”的
逻辑论证顺序。
【解析】【分析】(1)此文的中心论点在结尾总结出来
的:拯救“失写症”,关键在于让民
众懂得汉字之美、愿意提笔写字。
(2)此文
第①段举“成都某机构进行了一项调查”的例子,引出论证的话题:“‘失写症’成
为亟待重视的社会现
实问题”,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将受访人数书写情况进行对比,突出
了阅读的重要性。
(3)议论文语言要求准确严密,文段一般不能调换,理由一般是与上下文相照应,或者
是按
照时间顺序或者逻辑顺序来安排的。第⑤段是从反面论证“审丑”书法的错误观点;紧
承
第④段。并且第⑥段开头一句照应第⑤段内容。也就是这两段之间有严密的逻辑关
系,故而不能调换。<
br>
故答案为:⑴ 拯救“失写症”,关键在于让民众懂得汉字之美、愿意提笔写字。
⑵ 对比论证、举例论证,作用:通过举例对比,自然引出论证的话题:“‘失写症’成为亟待
重视的社会现实问题”,为后面的论述作铺垫。
⑶ 不能调换,因为第⑤段紧承第④段,
从反面论证“审丑”书法的错误观点;第⑥段开头
一句照应第⑤段内容,从正面举例论证;如果调换了位
置,就不符合文段“先反后正”的逻
辑论证顺序。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分
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发表主要的集
中的观点。中心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
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
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
再看文首文尾。
⑵本题考查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和道
理论证,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即可。答题格式: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具体作用。
⑶本题考查段落结构的安排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这
类题
目的答案一般都是不能调换的,可以从段落间的关系,或与前文的照应关系来分析。
2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从小学生“读书等身”说开去
①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
②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改进教育方
式,十几年来,开展每日午读、亲子读书会、阅读
节等活动,让孩子们爱上了阅读。小学6年的时间,一
个孩子竟能读1700本课外书。阅读
不仅让孩子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成绩,还锻炼了口才和思维,跟爸
爸妈妈在家里相处也变
得更加融洽。
③有感于读书给孩子带来的变化,玉峰
实验学校的一位家长突发奇想,让孩子与读过的
书合一张影,结果发现书堆起来,跟孩子身高一样高。如
果要解码该校一些小学生“6年读
1700本书”的奧秘,或许正源于学校通过改进教育方式,让这里有
了更多“读书等身”的孩
子,其实现路径就是挤时间读书——“只要每天坚持花20分钟时间,就能在小
学6年读完
1700本书。”
④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8
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7
本,与2017年基本持平;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
字阅读,纸质阅读比例下降:在对个
人阅读数量评价中,只有2.1%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多
,6.3%的认为自己阅
读数量比较多,37.8%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一般,41.5%的认为自己阅
读数量很少或比较
少。成年国民阅读数量少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作忙没时间”。相比小学生“读书等身”
,我们
是否有点汗颜?
⑤古人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
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抗战名将彭雪枫常告诫自己:“如果不抓紧时间学习,我会输给工作
的。”在戎马倥偬的岁
月里,他不论行军作战多么艰苦,都坚持每日读书,常常手不释卷、挑灯夜战。他
的名言
是“知识之在于我,向来是如饥似渴的”,座右铭是“苦读苦读一百个苦读”,约法三章是“每<
br>日决学两小时”。今天我们各方面条件都比过去优越得多,即使工作再忙,其实也不难发现
有一些碎片时间。比如在公交、地铁等车时,在银行排队时,或者睡前20分钟,都能成为
自己
专享的读书时间。
⑥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写作上
了。”对读书人而言,
就是应该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时间碎片。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是拿手机刷屏,还是读
电子书
或者手不释卷,是对我们读书习惯与学习定力的考验。如果在碎片化时间看碎片化信息,
那么浅表、庸俗就会无形放大;如果在这期间读有价值的东西,那么我们的修养和才干就
会不断累积。所
以,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其价值和意义就在这里,同时读纸质书和
读电子书也并不相悖。
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早已为我们指出了读与写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新时
代,人人都想“下笔如有神”,取得像大文豪们那样“著作等身”的成就。然而,梦想不会从
天而降,
还需先静下心来,多挤点时间,“读书破万卷”,才能厚积薄发,梦想成真。作为
普通人,纵然我们做不
到“著作等身”,但只要每天坚持读书,也能做到“读书等身”。
(有删改)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第②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仔细阅读第⑤段,分析本段的论证思路。
(4)根据本文观点,说一说在今天这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可以怎样读书。
(5)下面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通过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爱上了阅读,也让更多孩子“读书等
身”。
B.第④段引用了大量的调查数据,意在告诉我们:成年人纸质阅读量明显不足,原因是工
作忙没有时间。
C.选文第⑦段论述了读与写的关系:读是写的前提,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厚积薄发。
D.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答案】
(1)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
(2)这两段都用了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
校学生“读书等身”的事例,属于举例论证。这样论
证,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因为它的事例确凿
,充分,有一定代表性。
(3)先引用名言讲道理,再举抗战名将彭雪枫挤时间读书给予佐证
,然后自然拿我们和彭
雪枫对比,论证了我们缺的不是读书的时间,而是读书的决心。
(4)时间充足的话,静下心来,好好品读纸质书;碎片化时间里,就碎片化利用各种电子
工具,学习
积累一些碎片化的信息;专门挤时间,把前述两种情况读到的东西,加以整
理,付诸文字。这样读书既可
能“读书等身”,也可能“知识等身”。
(5)B
【解析】【分析
】⑴概括中心论点,首先要明确中心论点的特征,其次,掌握寻找中心论
点的方法。中心论点一般出现在
文章标题、开头、结尾。结合文章第①段“只要每天坚持
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并结合标题和全
文内容分析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只要每天
坚持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
⑵
第②列举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的例子,第③段列举了玉峰实验学校的一位家长的例
子,故是举例论证,
论证方法都是为了论证中心服务的,明确本段的论点,结合举例论证
的作用进行分析整合
即可,这两个例子都是关于读书的,论证了文章只要每天坚持读书,
就能做到“读书等身”的论点。
⑶按照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分析先论证什么,接着论证什么,然后论证什么,最后如何总
结全文,最后套用运用答题模式概述。第⑤段开头引用古人的名言““三更灯火五更鸡,正
是男儿读书
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说明要勤奋读书,论证了文章的观
点,文章接着抗战名将彭雪
枫不论行军作战多么艰苦,都坚持每日读书,常常手不释卷、
挑灯夜战论证了观点,接着列举了我们的例
子,把我们与彭雪枫进行比较,说明我们有更
优越的条件来读书,这些都是为了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将
这些内容运用答题模式进行概
述即可。
⑷理解文章内容和迁移应用,结合作者的观
点和文本的内容,并联系网络化、信息化等现
代社会特点来分析回答即可。结合“对读书人而言就是应该
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时间碎片。在
碎片化的时间里,是拿手机刷屏,还是读电子书或者手不释卷,是对我们
读书习惯与学习
定力的考验。”可以概括出我们读书的方法之一是要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多读书,并要多
读
好书,即可读纸质书籍,也可读电子书籍。结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可以概括
出
既要读也要写,读写结合的方法等的。
⑸B项有误;第④段引用了大量的调查数据,意在告
诉我们:成年人阅读量明显不足。,
并不是特指纸质阅读理解,并且“工作忙没时间”是造成成年人阅读
量明显不足的主要原
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B项表述与原文不相符。故选B。
故答案为:⑴ 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
⑵ 这两段都用了江
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学生“读书等身”的事例,属于举例论证。这样论
证,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因为它的事例确凿,充分,有一定代表性。
⑶ 先引用名言讲道理,再举抗战名将彭雪枫挤
时间读书给予佐证,然后自然拿我们和彭雪
枫对比,论证了我们缺的不是读书的时间,而是读书的决心。
⑷ 时间充足的话,静下心来,好好品读纸质书;碎片化时间里,就碎片化利用各种电子工
具,学习积累一些碎片化的信息;专门挤时间,把前述两种情况读到的东西,加以整理,
付诸文
字。这样读书既可能“读书等身”,也可能“知识等身”。
⑸B
【点评
】⑴本题考查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答题时应注意,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
或主张,能够统摄文段
。首先读懂文章的内容,结合题目和首尾段、中间段可以提取论
点。
⑵本题主要考
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
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
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
⑶本题考查分析论证过程。答题时应注意,通读全文
,根据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结构方式划分层次,概括段意,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
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
语表述。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
,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
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
位,确定具体语句概
括作答。
⑸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
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
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
正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