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讲义

绝世美人儿
565次浏览
2020年12月29日 13:0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保安学校-生命是如此的辉煌

2020年12月29日发(作者:余炽昌)


.
2011版《小学教育学》(共九章)

第一章 小学教育源流
第一节 小学教育的产生
一、教育的起源
(一)生物起源说
具体表现为两种看法:
一是“生存竞争说”,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和社会
学家雷徒诺(Letourneau, C.)。
二是“生物冲动说”,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家沛西•能
(Nunn, P. T.)。
(二)心理模仿说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Monroe, P.)。
(三)劳动决定说
前苏联学者主张:“劳动创造人类本身——只有从
恩格斯的这个著 名的原理出发,才能够了解教育的
起源。教育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
(四)生活需要说
生活需要说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实际生活需要,
代表人物是我国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
二、学校教育的出现
(一)经济基础:生产力进步
生产力进步为社会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
得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从事专门的教育活< br>动。这样,生产力进步,成为学校教育出现的经济
基础。
(二)文化基础:文字发展
文字为人类的知识经验以特殊的物化形式保存下
来和相互传递提供了载体,极大地扩展了文化财 富
积累的可能性。
(三)政治基础:阶级分化
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其利益和培养自 己的继承人,
需要将本阶级子弟集中起来,设立专门的机构,派
遣专门的人员来传授维护政权的 重要知识、宝贵经
验和制度规条等。
三、小学教育的萌芽
(一)生活形态的小学教育
生活形态的小学教育,主要表现为教育时空的生活
化、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和教育方式的生活化。
(二)学校形态的小学教育
早期学校形态的小学教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
变化过 程。其间,中西方的小学教育表现出一些共
同特点,如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教育方法的刻板性
和 教育权利的等级性。
第二节 小学教育的发展
一、西方小学教育的发展
(一)小学教育地位基础化
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一方面表现为:小学教育
为儿童接受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奠基。 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另一方面表现为:承接传
统初等教育的职能,结合当时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
素质要求,为广大平民阶层儿童进入社会适应近代
工业化生产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等准备。
(二)小学教育运行法制化
随着资产阶级世俗国家政府的确立,小学教育的举
办权也 从教会的手中逐渐转移到世俗政府手中,小
学教育成为一项公共事业。这种公立化,主要通过
小 学教育运行的法制化来强力推进。世界各国先后
颁布了关于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
(三)小学教育对象普及化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小学教育对象迅速扩大到所
有适龄 儿童,不分出生的等级和男女的性别。教育
对象普及化,成为近代西方各国小学教育发展的重
要 特征,它极大地满足了各个国家经济、政治和社
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确立了受教育机会和权利平
等的基本原则。
(四)小学教育内容世俗化
基本的读写算技能与基本的科学与世俗知识, 开始
超越宗教知识的地位,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五)小学教育课程学科化
传统的小学教育课程是一种艺术化的课程,但是,
随着近代小学教育的发展,小学课程出现了学科化的趋势。
具体来说,那时取得的课程成就主要有:第一,编
写出教材。第二,形成了以“ 分科”为主要形式的
课程体系。
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
(一)近代小学的发端
据考证,我国近代正式成立的小学,当以1878年(光
绪四年)张焕纶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 后改称梅溪
学校)为最早。
1897年,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外
院 ”就是小学。这可视为中国公立小学的始祖。教
师由南洋公学师范院学生轮流担任,所以也可视为
中国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之始。后来,外院改称“南
洋公学附属小学”。
(二)小学教育制度的初创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
类学校 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
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癸 卯学制”是我国近代学制的基础,第一次系统
构筑了以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
育体系。自此,我国近代小学在学校教育制度中得
整理范本


.
以确立。
(三)新中国小学教育体系的完善
我国现行中小学学制是“六年制”和“ 五年制”并
存,正朝着“六三制”靠拢。“六三制”,即小学六
年,初中三年;而“五四制”, 则为小学五年,初
中四年。“六年制”是我国小学的基本学制。
第三节 小学教育的走向
一、走向学习共同体
(一)学校成为共同体
学校成为共同体,主要包括“拥有共同的目标”、“教
师成为领导者”以及“家长成为合作者”
(二)连贯的课程
连贯课程以语言为中心,形成具有共性的核心课
程,并且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测量。
(三)促进学习的环境
促进学习的环境,主要包括“达成目的的教学方
式”,“丰富 的学习资源”和“为孩子提供的各种服
务”。
(四)品格的塑造
学校需要致力于学生品格的塑造,培育学生养成核
心美德,让学生有理想地生活。
二、创建理想的小学
小学建设“学习共同体”的成功经验,主要有:
一是课堂教育要实现“活动性、合作性、反思性学
习”;
二是以学习作为学校一切活动的中心,废除一切与
学习无关的东西;
三是将教学案例研究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任务;
四是在教学案例研究时,可组织日常公开教学;
五是废除家长“参观学习”的活动方式,引入 家长、
教师共同参与教育实践的“参与学习”的活动方式。
第一章习题
一、填空题
1.关于教育起源问题,主要有生物起源说、______、
劳动决定说和生活需要说等具有代 表性的观点。
2.生产力进步、文字发展和______等来自经济、
文化和政治等多方面的 因素,导致了学校教育的出
现。
3.我国制订的第一个学制是______。
4. 1986年我国颁布______,标志了小学教育作为义
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纳入了法制轨道。
5.______已经成为目前各国小学教育发展的一种
主要态势。
二、选择题
1.认为教育起源于生存竞争的学者是( )
A.孟禄 B.利托尔诺
C.沛西·能 D.巴拉诺夫
2.原始社会的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是
( )
A.融合 B.分离
C.对立 D.矛盾
3.为中国小学教育“艺术化”阶段奠定实践与思
想基础的思想家是( )
A. 荀子 B.孟子
C. 老子 D.孔子
4.中国的学校化教育基本成型于( )
A.五帝时代 B.夏商周时期
C.秦代 D.汉代
5.早期学校化小学教育中,西方形成比较完善的
课程是( )
A.三艺 B.四艺
C.六艺 D.七艺
6.西方“学科化”小学教育课程,典型代表是赫
尔巴特的( )
A.“经验”课程 B.“生活”课程
C.“活动”课程 D.“教材”课程
7.建立起了我国近代小学教育形态的标志是颁布
实施( )
A.《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B.《钦定学堂章程》
C.《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D.《奏定学堂章程》
三、简答题
1.学校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2. 小学教育作为特定的文化现象,至今展现出哪些
基本形态?
3. 近代西方小学教育发展呈现出哪些特点?
四、论述题
1. 我国与西方近代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有哪些异
同点?
2.我国现代小学教育的确立和发展经历了哪三个
阶段?有哪些标志性事件?
第一章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心理模仿说
2.阶级分化
3.壬寅学制
4.《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5.走向学习共同体
二、单项选择题
1.B
2.A
3.D
4.B
5. D
6.D
整理范本


.
7.D
三、简答题
1. 学校产生的主要条件有:
(1)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一部分人可以从直接的生
产 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专门的教育活动,专
门教育者的出现,为专门化的学校教育提供了必要
条件。
(2)文字的产生与发展为人类的知识经验以特殊
的物化形式保存下来和相互传递提 供了载体,构成
了学校教育出现的文化基础。
(3)阶级的分化也加速了学校教育的出现,成为
学校教育出现的政治基础。
2.小学教育展现出三种基本形态,依次是:
一是生活化的小学教育;
二是学校化的小学教育;
三是走向学习共同体的小学教育。
3. 近代西方小学教育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小学教育地位基础化;
二是小学教育运行法制化;
三是小学教育对象普及化;
四是小学教育内容世俗化;
五是小学课程学科化。
四、论述题
1. 我国小学教育的近代发展历程表现出基础 化、法
制化和普及化等特点,这与近代西方小学教育发展
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基本一致的,只不 过快速发展
的时间推迟到了20世纪初。受国内外政治形势等
影响和制约,就普及化来讲,我国 小学教育真正开
始迈出强有力的步伐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而以国
家强制力量保障推行则是在改 革开放之后。
2. 教育史研究表明,中国近代小学形态是从19世
纪末期开始构建的,至今 已有100余年的历史。从
近代小学教育的构建到现代小学教育的确立和发
展,主要经历了以下 三个阶段:
(1)变革旧学制,创立近代小学。标志性事件主
要有:1904年,清朝政府颁 布实施了《奏定学堂章
程》,建立起了近代小学教育形态;盛宣怀于光绪
23年(1897年) 创办南洋公学,建立起了具有小学
性质的外院,成为中国近代公立小学的开端;等。
(2)改 造普通教育及其课程体系,初建小学教育
体系。标志性事件主要有: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
发《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
暂行课程之标准》,建立民国学制系统的结构框架。< br>1922年实施新学制等。
(3)建立新中国的小学教育体系。标志性事件主
要有:1 949年《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颁发;1963年制定和颁发新的中小学课程;1980年
《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1986年《中
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 实施九年义
务教育;等等。

第二章 小学教育特性
第一节 小学教育的价值特性
一、小学教育的文化规定性
(一)小学教育是一种特殊文化
小学教育是在人类学校教育历史中逐渐分化和成
熟的教育形态,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小学教育成为人类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一种特
殊生存与发展方式,成为一种特殊文化。
首先,从历史发展来看,小学教育始终是一种文化
活动。
其次,从地域分布来看,小学教育也表现为一种文
化活动。
(二)文化的价值是优化人的生命
价值有多种定义,如“需要说”“属性说”“劳动说”“关系说”和“效应说”等。文化的价值,就是“某
对象的属性对人成为‘人’所具有的意义”。
一切文化活动的价值,都需要回到这些活动对人的
“生成”的意义这一层面上予以讨论。简言之 ,文
化的价值,乃是优化人的生命。由此,小学教育作
为一种特殊文化,其价值就在于优化小学 生的生
命。
二、养育生命的价值取向
(一)小学教育的多重价值选择
第一,“扫除文盲”的价值取向;
第二,“知识传授”的价值取向;
第三,“培养能力”的价值取向。
(二)养育生命的价值凸显
第一,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真知灼见;
第二,我国现实的迫切需要;
第三,学校教育制度建立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 小学教育的功能特性
一、小学教育的社会规定性
(一)社会结构与教育结构的关系
具体表现为:
第一,社会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制约。
(1)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与管理结构对教
育结构的作用;
(2)社会的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制约和影响;
(3)劳动分工以及由此形成的产业结构和 就业结
构、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等都对教育结构的特点和
形态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二,教育结构影响着社会结构。
整理范本


.
(1)通过对社会结构的复制,维护社会的稳定;
(2)通过对社会结构的优化,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小学教育是一个教育结构实体
教育结构的内容:实体性教育结构、规范性教育结
构。
国际上,一般将教育结构分为 三个层次:小学教育
为第一级教育、中等教育为第二级教育、高等教育
为第三级教育。
二、奠定基础的功能定位
(一)为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必 须以小学教育的发
展为基础和前提,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
(二)为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教育主要通过培养人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小学教育
对个体发展的奠基功能主要表现在:
第一,小学教育阶段是儿童道德品质发展的基础;
第二,小学教育阶段是儿童智慧品质发展的基础;
第三,小学教育阶段是儿童人格品质形成的基础;
第四,小学教育阶段是儿童身体发展的基础。
第三节 小学教育的活动特性
一、小学教育的心理规定性
(一)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在逻辑
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在逻辑包括“无逻辑”“知识逻
辑”和“心理逻辑”三种。
(二)小学教育活动中的心理逻辑优势
比较小学、中学与大学教育活动,大学教育活动的内在逻辑处于学科知识逻辑的一极,小学教育活动
的内在逻辑则处于学生心理逻辑的一极,中学教育
的内在逻辑则处于两者之间的过渡地带。
二、心理逻辑主导的活动准则
(一)树立心理逻辑主导的活动意识
教师可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关注小学生的心理;
第二,顺应小学生的学习心理;
第三,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发展。
(二)创新心理逻辑主导的活动方法
现在小学教育 领域的现实是,许多教师已经具备心
理逻辑主导的活动意识,但是往往不能开发出适宜
的、新颖 的、有效的活动方法来。开展教育活动需
要灵感点染,需要想象驰骋,需要创新追求!同时,
灵 感、想象和创新也来自于不断的模仿和持续的思
考。
第二章习题
一、填空题
1.小学教育的价值特性是______。
2.目前我国小学教育存在多重价值取向,主要包
括:“扫除文盲”的价值取向、______的价值取向、
______的价值取向。
3.教育结构的内容十分丰富,一般而言,可以划
分为______教育结构和______教育结构 。
4.小学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奠基功能主要表现在:
道德品质发展的基础,智慧品质发展的 基础,
______的基础,身体发展的基础。
5.小学教育的活动特性是______。
6.一般来说,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在逻辑包括三种
类型,分别是:无逻辑、______、__ 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被誉为“世界初等教育之父”的教育家是( )
A.赫尔巴特 B.裴斯泰洛齐
C.夸美纽斯 D.福禄贝尔
2.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学制是( )
A.五四制 B.八年制
C.六三制 D.六年制
3.国际上,人们一般将教育结构分为三个层次,
即( )
A.小学、中等、高等教育 B.幼儿园、小学、
中等教育
C.幼儿园、中学、大学教育 D.小学、初中、高
中教育
三、名词解释
1.教育结构
2.心理逻辑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小学教育是一种特殊文化?
2.小学教育的功能特性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
面?
五、论述题
1.简述社会结构与教育结构的关系。
2.小学教师在开展小学教育活动时,怎样才能做
到遵循心理逻辑主导的活动准则?
第二章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养育小学生的生命
2.知识传授、培养能力
3.实体性、规范性
4.人格品质形成
5.心理逻辑主导
6.知识逻辑、心理逻辑
二、单项选择题
1.B
2.C
3.A
三、名词解释
1.教育结构指的是教育活动的各种要素及其相互
整理范本


.
关系根据一定的比例和秩序所形成的系统。
2.心理逻辑,指主要依据学生心理逻辑来开展教
育活动。这类教育活动的开展,首先需要有意识地
了解特定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而开发出符合学 生心
理特点的,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提升能力以及升
华情感等的教育活动。
四、简答题
1.小学教育是在人类学校教育历史中逐渐分化和
成熟的教育形态,是学 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首
先,从历史发展来看,小学教育始终是一种文化活
动。其次,从地域 分布来看,小学教育也表现为一
种文化活动。由此,小学教育成为人类历史地凝结
成的稳定的一 种特殊生存与发展方式,成为一种特
殊文化。
2.小学教育在教育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教 育
结构与社会结构的紧密关系,决定着小学教育的基
本功能是奠定基础,主要表现在“为教育发 展奠定
基础”和“为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社会结构与 教育结构的关系较为复
杂,(1)社会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表现为:其一,
生产资料和生活资 料的占有与管理结构对教育结
构的作用;其二,社会的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制
约和影响;此外 ,劳动分工以及由此形成的产业结
构和就业结构、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等都对教育结
构的特点和 形态产生一定的影响。(2)教育结构影
响着社会结构。表现为:一是通过对社会结构的复
制, 维护社会的稳定;二是通过对社会结构的优化,
促进社会的发展。
2.答案要点:小学教师开 展小学教育活动时,要
做到遵循心理逻辑主导的活动准则,可以从以下两
方面入手:(1)树立 心理逻辑主导的活动意识。可
以从关注小学生的心理、顺应小学生的学习心理、
促进小学生的心 理发展三方面入手。(2)创新心理
逻辑主导的活动方法。

第三章 小学学生
第一节 小学生概述
一、小学生的概念
(一)定义
小学生专指用专门时间在小学校里从事专门学习
活动的人。
(二)地位
小学生是小学教育的主体和中心,小学生的学习活
动是小学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基本依据。
(三)构成
一是按学习阶段划分,小学生可分为低年段(1~2
年级)学生、中年段 (3~4年级)学生和高年段(5~
6年级)学生。
二是按学习水平划分,小学生可分为学习困难生、
学习中等生和学习优秀生。
二、多维视野中的儿童观
(一)社会法规形态的儿童观
社会法规形态的儿童观,是 指国际组织或国家政府
提出的对儿童应有的观念,通常以法律法规的形式
予以表达。
(二)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
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是指哲学、心理学、教育
学、 人类学等领域的学者所持的儿童观,通常以学
术理论的形式予以表达。主要有如下四种:
1.遗传决定论的儿童观
2.环境决定论的儿童观
3.辐合论的儿童观
4.后现代理论的儿童观
(三)大众意识形态的儿童观
大众意识形态的儿童观,是 指广大社会成员对儿童
的根本看法,它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直接影响着
人们对待儿童的态度与 行为方式,通常以“隐喻”
的形式表现出来。主要有儿童是“花朵”和“小天
使”等。
第二节 小学生的基本特征
一、小学生的入学特征
(一)学生入学特征的六大要素
环境、已有知识、认知风格、志向与期望、学习动
机以及学习情绪与情感
(二)小学生入学特征的两大状态
一是入学准备不足;
二是入学准备充分。
二、小学生的发展特征
(一)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是体质发展特征。 < br>二是认知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观察力、注意力、
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发 展
水平和方式。
三是人格发展特征。主要包括兴趣与动机、情感、
意志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发展。
(二)小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具体特征
一是小学生的学习感受;
二是小学生的学习策略;
三是小学生的学习逆反心理。
(三)了解小学生特征的有效策略
确定学生特征指标
三大类指标:第一类是学生的入学特征;第二类是
整理范本


.
学生的发展特征;第三类是灵活设置的特征指标。
入学前的资料搜集
有效方法主要有:查看档案、家访、前任教师访问、
学生作品搜集。
入学后的日常调查
有效方法主要有:现场观察、平时交谈、访问调查、
作品分析。
形成学生特征概念图
精心搜集、调查和分析学生三大类特征指标的基础
上,教师需要 明确归纳出每一个学生的具体特征,
形成相应的概念图,进而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
有效性。 同时,学生特征概念图,可随学生的发展,
进行适当的增删改变。
第三节 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学习习惯的概念
(一)习惯
习惯(habit)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贯
的、稳定的行为方式。
(二)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这个概念,可以有两种最基本的理解方
式。
一是学习习惯说,代表人物是行为主义者华生
(Watson, J. B.)。
二是将学习习惯理解为学习的习惯(habit of
learning),即学生所形成的关于学习的自动化的行
为方式。
二、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特点
(一)学习习惯的一般特点
总的来说,学习习惯通常有“后天养成”、“固定化”、
“自动化”和“情感依赖”等特点。
(二)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具体特点
由于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其学习习惯
往往呈现出“由外部支配到内部控制”、“由简单到
复杂”、“由不稳定到稳定”和“好习惯和坏习惯不
断斗争”等具体特点。
三、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内容
总体上说,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12个方面的内容:
(一)走在老师前面的习惯
学 习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因此,绝不能跟
在老师后面,老师讲到哪里,自己学到哪里,而应
该努力走在老师的前面。
(二)适应老师的习惯
学生也要适应老师,现在适应老师,接着 适应同学,
长大了适应社会,不会稍不如意就埋怨环境。
(三)小事赶快做的习惯
小学生丰富的学习生活,其实就是由“读一个字”
“算一道题”“做一遍操”和“值一天日”等无数小事构成。所以,小事赶快做,是小学生非常要紧
的学习习惯。
(四)随时随地学习的习惯
学习并不是生活以外的一项特殊事情,而是生活本
身的一 项内容。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一定要注意将
学习生活化、本能化,做到随时学习、随处学习。
(五)善于模仿的习惯
人们必须善于模仿,当别人正在工作的时候,当同
学正在认真 做题的时候,就要注意仔细观察操作步
骤,一遍一遍地默记在心。
(六)从错误中学习的习惯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人类很多知识和良好
习惯都是从错误中学习来的。因此,当别人犯 错误
的时候,你就要注意他犯的是什么错,为什么会错,
怎样才能避免犯这种错误?至于自己犯 了错,那当
然更要注意总结经验教训。
(七)阅读习惯
阅读是当代教育的一种基本 活动,阅读的成功,通
常决定着其它学习活动能够取得高成就水平。爱读
书,是每个学习成功者 都表现出来的好习惯。
(八)勤于动笔的习惯
勤于动笔的习惯,包括做读书笔记、标记和写作。
(九)即学即用的习惯
学习的另 外一个基本含义,是“练习”。所以良好
的学习习惯,就表现为即学即用,也就是及时练习。
(十)倾听和敢说敢问的习惯
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外,倾听和敢说敢问是求知的有
效途径,是孩子需要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十一)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进行正确作业和成功考试不可缺少的环节。
通过审题 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
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把握要求,灵活地选
择正 确合理的作业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
(十二)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
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从学生入校的< br>那天起,就要培养正确的书写姿势,要求书写工整、
格式规范。
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彰显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采取有效方法,让儿童自己明白良好学习习惯的重
要性。
逐步提出要求
教 育者要善于区分主次、难易,从儿童的实际出发,
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有计划地逐步扩展。其中,关键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指导具体的学习方法
整理范本


.
为了使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加以切实而1.后现代理论儿童观的主要内容。
具体的指导,甚至需要手把手地一点一点地教。 2.针对小学生的入学准备不足,主要运用哪些措
制定规范适当制约 施进行干预?
事实证明,许多习惯的形成光靠人们内心自律的力3.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征。
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严格的他律,需要制定处罚4.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特点。
的标准并付之实施。 5.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内容。
反复实践与外部强化相结合 四、论述题
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有一1.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怎样有效地了解 小学生的
定的时间作保证。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加强指特征?
导,并进行及时检查和督促。 对于年幼的孩子,因2.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怎样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
缺乏自我控制力,外部强化起着根 本作用,所以适习习惯?
当的外部强化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五、案例分析题
义。 下面是一位教师的教学叙事:
开发专门的学习习惯培养课程 课已经进行了一半,有 几个学习困难的学生好像仍
为了系统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在有条件的情没有掌握,别的同学都在做 练习题,他们几个却在
况下,应当从小学一年级学生一入学就开始开发和左顾右盼,没有动笔。于是,我 轻轻地走过去问他
实施专门的课程,进行系统教学。 们:“为什么不做?”
第三章习题 “不会做”。几个孩子都低着头,不敢看我。
一、填空题 “动脑筋想想,总要试一试吧。”我耐心地劝导。
1.在小学教育系统中,与教师、教育内容、教育半晌无声。
环境、教育活动、教育评价等诸 多要素相比,______“试也没用,我一做就错。”一个胆大点的孩子答
是小学教育的主体和中心, 小学生的______是小学了一句。
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基本依据。 我沉默了。也许,这几年的学 习经历,已经让这些
2.按学习水平划分,小学生可分为学习困难生、学习困难的孩子尝尽了失败和挫折 , 连他们自己
______和学习优秀生。 也丧失了信心,懒得动笔了。
3.小学生 的人格发展,主要包括需要与动机、情“那就算是做错,也请你们再错一次,好吗?”情
绪与情感、意志 、______等方面的发展。 急之中,我竟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4.教师在小学生入学 前的资料搜集的有效方法包看着我恳切的眼神,这几个孩子终于拿起笔。我趁
括查看档案、家访、___ ___和学生作品搜集。 机请一个孩子到黑板上板书,并继续鼓励他们:“只
5.学习习惯的特点有后 天养成、固定化、自动化要你们敢于尝试,就算做错了也没有关系。只有当
和______。 你们做错 了的时候,我才知道你们的问题出在哪
6.学生学习习惯的具体特点有“由外部支配到内儿,究竟有什么 地方不懂。这样,老师就可以有针
部控制”、“由简单到复杂” ______和“好习惯和对性地帮助你们了。知道吗?”
坏习惯不断斗争”等。 上讲台的那个孩子做完了。果然做错了,全班同学
二、判断题 议论纷纷。而我却用平和的语调对他说: “谢谢你
1.遗传决定论认为,只有遗传才影响儿童的发展。做错了这道题,谢谢你。”
( ) 班上的同学都哄笑起来,我没有理会,继续说:“这
2.环境决定论的儿童观并不否认了儿童的发展 需是一个典型的错例,它可以提醒我们不要犯这种错
要依赖一些遗传素质,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影响误 。下面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道题,看看错误出在
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决定的作用。( ) 哪里?”……
3.辐合论的倡导者是德国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临到下课的时候,这几名学习困难的 孩子全都学会
克森。( ) 了。
4.小学生借助于书面文字来掌握与理解人类知 识我知道,今天我的一句话,给几个失落的孩子带来
经验,不需要抽象逻辑思维。( ) 了阳光和希望。下次,我要给更多的孩子“错”一
5.初中阶段是儿童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次的机会,成功就蕴含在无数次“错”的背后。
( )

三、简答题
(1)请结合材料阐述该教师的课堂教学体现了怎样
整理范本


.
的学生观?
(2)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形,除了以上老师的做法
外,还可以怎么做? 你选择的做法,是以什么学生
观为指导的?
第三章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小学生;学习活动
2.学习中等生
3.自我意识
4.前任教师访问
5.情感依赖
6.由不稳定到稳定
二、判断题
1.×
2.√
3.×
4.×
5.×
三、简答题
1.后现代理论儿童观的主 要内容:第一,儿童向
成人提出的一些看似奇怪的问题并不是他们一时
的想法,而是他们试图与 自己的经验保持一致的结
果,是他们试图用已知的和可理解的要素来描绘世
界的结果。第二,儿 童的思维能力远远超过其表面
上表现出来的能力,他们用一种原始的方式掌握着
几乎所有的科学 概念。第三,儿童不是以自我为中
心,他们全身心关注当前的现实。第四,儿童努力
探寻世界的 意义。第五,儿童通过填空的方式创造
理论。第六,儿童对情境具有依赖性。
2.主要有三种 措施:第一种措施是及早发现入学
准备状态不足的儿童并在学前阶段开展提前干预。
第二种措施 是通过入学筛选测验发现准备状态不
足的儿童并在入学后予以补救训练。第三种措施是
在儿童入 学后,小学教师通过日常观察发现准备状
态不足的儿童,并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
中,予 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和补救。
3.答案要点:小学生认知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
观察力、注意力 、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方面。
4.学习习惯的一般特点:总的来说,学习习惯通
常有“ 后天养成”“固定化”“自动化”和“情感依
赖”等特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具体特点:由于小
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其学习习惯往往呈
现出“由外部支配到内部控制”、“由简单到复杂”、
“由不稳定到稳定”和“好习惯和坏习惯不断斗争”
等具体特点。
5.小学生良好学 习习惯的主要内容有:走在老师
前面的习惯;适应老师的习惯;小事赶快做的习惯;
随时随地学 习的习惯;善于模仿的习惯;从错误中
学习的习惯;阅读习惯;勤于动笔的习惯;即学即
用的习 惯;倾听和敢说敢问的习惯;认真审题的习
惯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四、论述题
1.确定学生特征指标三大类指标:第一类是学生
的入学特征;第二类是 学生的发展特征;第三类是
灵活设置的特征指标;入学前的资料搜集有效方法
主要有:查看档案 、家访、前任教师访问、学生作
品搜集;入学后的日常调查有效方法主要有:现场
观察、平时交 谈、访问调查、作品分析;形成学生
特征概念图。
2.第一,彰显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采 取有效
方法,让儿童自己明白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第
二,逐步提出要求,教育者要善于区分 主次、难易,
从儿童的实际出发,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
求,有计划地逐步扩展。其中, 关键是激发孩子的
学习兴趣;第三,指导具体的学习方法;第四,制
定规范适当制约,事实证明 ,许多习惯的形成光靠
人们内心自律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严格的他
律,需要制定处罚的标 准并付之实施。
五、案例分析题
答案要点:(1)该教师的课堂教学体现了视“学生是发展的人”这样的学生观。结合案例阐述。(2)根据
实际,加以阐述。

第四章 小学教师
第一节 小学教师概述
一、小学教师的概念
(一)学生的关怀者
具体表现为:
一是教师需要适时用目光、笑容、肤触、各种体 态
语言、谈心、赠言、活动等多种方式向儿童传递关
怀的信息;
二是教师不仅要关怀小学生的知识学习,还要关怀
他们的情绪感受、情感体验。
(二)知识的传授者
小学教育以“知识的传授和传播”为核心和基础,
因此当代小学 教师的基本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
并要有新的知识观。
(三)学习的引导者
学生 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使学
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思维,
引导学生完成学习并实现发展。
(四)课程的开发者
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
整理范本


.
程进行校本化的再开发;第二,校本课程的开发。
(五)教学的组织者
教师要对教 学进行专业化的计划、设计、组织和实
施,从而使课程内容顺利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经验。
(六)团队的领导者
主要体现在:班级的领导者,科组等学校组织的领
导者,合作项目的领导者。
(七)教育的研究者
教师要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自
己的教育教学 实践之中建构和创造教育的智慧,成
为教育的研究者。
(八)终身的学习者
小学教师要成为一个终身的学习者以促进其专业
的终身发展。
(九)文化的创造者
主要表现以下两方面:
第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学生。
第二,创造新的教育文化。
二、小学教师的历史沿革
(一)中师层次的小学教师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由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
师资,而且培养的大批优秀小学师资已成为我 国小
学教育界的中坚力量。
(二)专科层次的小学教师
1984年开始试验培养专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工作,
1992年国家教委决定扩大试验区,说 明了我国小学
教师的需求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原有
的三级师范培养体制逐步向二级 师范培养体制转
变。
(三)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
1997年,我国小学教师培养试 验进入一个专科与本
科并存、并逐步以本科培养试验为主的新阶段。
(四)研究生层次的小学教师
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决议,设置教育硕
士专业学位,不少小学教师通过考取攻读教育硕士
专业学位,成长为研究生层次的小学教师。
三、小学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一)小学教师的权利
1993年10月31日公布、 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分别从“教育工作”“学
术活动”“ 教管学生”“待遇”“参与民主管理”和
“进修提高”等方面,规定教师享有六大权利。
(二)小学教师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分别从“遵法守德”“守
规履职” “育人”“爱生”“维护学生”和“发展提
高”等方面,规定教师必须履行六大义务。
第二节 小学教师的主要专业素养
一、专业愿景
(一)坚定的专业信念
小学教师的专业信 念,包含对小学教育工作价值与
要求的深刻认识,立志投身小学教育事业的决心
等,是小学教师 积极性与创造性的重要源泉和动
力。
(二)明确的专业目标
从小学教师的生涯规划 来看,其专业目标大致可依
次定位为“成熟教师”“有效教师”和“专家教师”。
(三)执著的专业追求
执著的专业追求,通常表现为热情投入、锲而不舍、
精益求精 的态度和意志等,拥有执著的专业追求的
小学教师,往往能取得较大的专业成就。
二、专业知识
(一)多种类型
主要包括以下观点:
1.舒尔曼的七类型论;
2.格拉斯曼的四类型论;
3.我国的三类型论。
(二)必备知识
1.学科知识;
2.课目教育学知识。
(三)专业能力
主要有以下四种:
1.课程与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能力;
2.班级与课堂管理的能力;
3.教育技术开发与应用的能力;
4.校本教育研究的能力。
第三节 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
一、不断学习
(一)广泛阅读与观摩
小学教师既要阅读一线教师的经验性著作,也要阅
读相关学者 的理论性著作;既要阅读经典的书籍,
也要阅读专门的报刊;既要熟悉我国本土的成果,
也要获 悉国外有关的进展。同时小学教师需要大量
观摩教育教学现场。
(二)深入思考与践行 小学教师在广泛阅读与观摩的基础上,需要结合自
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进行深入思考,突破自己的发展
困境,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予以切实的践行。
二、深入研究
(一)校本教育研究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研体系的改
革和发展,以 教育管理分权制为背景,与教师专业
发展相结合,小学孕育起了校本教育研究的新方向
并逐渐制 度化。具体来说,校本教育研究强调“真
实问题”“实践研究”和“全员参与”。
整理范本


.
(二)教师行动研究
教师行动研究是一种新兴的校本教育研究取 向,具
体表现为教师将自己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遭遇
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和践行有 效的解决
策略,并采用适当的方法加以观察和反思等,最终
解决问题,改进教育教学行动,同时 创新出科目教
育学知识。
(三)新兴方式
国内外对教师开展研究以促进专业发展进 行了广
泛探索,创新出了“授业研究”“课例研究”“课堂
学习研究”与“校本学习研究”等多 种有效方式。
三、坚持写作
(一)促进思考的写作
教师的写作是一种自我存在的 彰显、一种思维的训
练、一种个人知识的管理、一种反思习惯的养成,
如何在实践中坚持写作, 以写作促思考,以思考促
实践,是值得重视、探索和践行的方向。
(二)寻求分享的写作 < br>写作是小学教师表达与分享的一个主要途径,其中
有效分享的一个重要渠道,是将自己的研究成果 在
相关报刊上以论文的形式发表或在出版社以专著
的形式出版。
第四章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教师
2.专业愿景
3.教师发展
二、填空题
1.当代小学教师“课程开发者”的角色主要体现
在______、______两个层面。
2.对于教学活动设计,教师需要“分析教学背景”、
“确定教学目标”、______、__ ____和“组织教学
过程”等。
3.我国小学师资培养大致经历了中师层次、
__ ____、______、研究生层次这四个发展过程。
4.小学教师必需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______、专
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5.小学教师生涯规划的专业目标可依次定位为“成
熟教师”、______和“专家教师”。
6.小学教师主要必备“学科知识”和______这两
种专业知识。
7.国内外对 教师开展研究以促进专业发展进行了
广泛探索,创新出了“授业研究”、______、______< br>与“校本学习研究”等多种有效方式。
三、单项选择题
1.对小学教育工作价值与要求的深刻认识,立志
投身小学教育事业的决心是小学教师的( )
A.专业追求 B.专业目标
C.专业道德 D.专业信念
2.第一次提出“课目教育学知识”的人是( )
A.第斯多惠 B.格拉斯曼
C.舒尔曼 D.巴拉诺夫
3.对于教育来说,教师发展是( )
A.目的 B.保障
C.宗旨 D.核心
四、简答题
1.小学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分别有哪些?
2.小学教师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主要有哪些?
3.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有哪些?
五、论述题
1.论述小学教师的角色定位。
2.结合自身谈谈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需要具备哪些
主要专业素养。
第四章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教师:教师是向学生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
知识和进行思想品 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
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广义上,教师是指所有直
接或间接、专 门或业余进行或从事教育工作的人,
包括家长、教育行政人员、学校里的工作人员以及
社会教育 机构里的工作人员等。狭义上,则指在学
校里承担教学任务的专任教师,主要包括大学教
师、中 学教师、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等。
2.专业愿景:“愿景”是“所向往的前景”。通俗
地说 ,专业愿景是小学教师的一种职业期许和发展
设想,是小学教师愿意为之努力奋斗而希望实现的
图景。
3.教师发展:教师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师作
为一个“人”的发展;二是教师作为 一个“专业人
员”的发展。人们一般是在第二层含义上论及教师
发展,即指作为社会职业人的教 师从接受师范教育
的学生,到新手教师,再到专家教师的持续发展过
程。教师发展,又称为“教 师专业发展”或“教师
专业成长”。
二、填空题
1.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的再开发、
校本课程的开发;
2.开发课程资源、选用教学方法;
3.专科层次、本科层次;
4.专业愿景;
5.有效教师;
6.课目教育学知识;
7.课例研究、课堂学习研究。
三、单项选择题
整理范本


.
1.D
2.C
3.B
四、简单题
1.答:1993年10月31日公布、1994年1月1日< br>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享有
六大权利: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 革
和实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
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指导 学生的
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按时获
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 以及寒暑假
期的带薪休假;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
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通过教职工代表
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参加进
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 br>《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必须履行六大
义务: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贯
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
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任务;
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
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 想品德、
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
社会活动;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 重学生人格,
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制
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 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 育教学业务水平。
2.答:小学教师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主要有:
(1)课程与教学设计和 实施的能力,指教师具备
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开发的能力,具备校
本课程开发的能力等 ;
(2)班级与课堂管理的能力,指教师维持良好的
班级与课堂秩序,创造积极的班级与课堂 氛围,保
证小学课程与教学顺利、有效开展的能力;
(3)教育技术开发与应用的能力,指教 师运用教
育技术突破教学难点、创用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等能力;
(4)校本教育研究的能力, 指教师从小学教育实践
中发现与提出问题,进而分析与解决问题 ,最终获
得实践成效并取得研究成果等能力。
3.答: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有:
(1)不断学习:一是要广泛阅读与观摩,阅读包
括一线教师的经验性著作、相关学者的理论性著作、书籍报刊、国内外研究成果,观摩是指学习别
人的教育教学;二是要深入思考与践行,指教师要
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进行深入思考,突破自己
的发展困境,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予以切 实的
践行。
(2)深入研究:一是校本教育研究,强调“真实
问题”“实践研究”和 “全员参与”,在寻求解决实
际教育教学问题的同时,努力将研究获得的新发现
转化和升华为课 目教育学知识;二是教师行动研
究,具体表现为教师将自己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
遭遇的问题作 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和践行有效的
解决策略,并采用适当的方法加以观察和反思等,
最终解决 问题,改进教育教学行动,同时创新出课
目教育学知识;三是新兴方式,如“授业研究”“课
例 研究”“课堂学习研究”与“校本学习研究”等
多种有效方式。
(3)坚持写作:一是促进思 考的写作,指教师要
在实践中坚持写作,以写作促思考,以思考促实践;
二是寻求分享的写作, 指教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
在相关报刊上以论文的形式发表或在出版社以专
著的形式出版,从而 利于获得他人的反馈、利于他
人借鉴学习、带来公共教育知识的增长。
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
小学教师的角色定位有:
(1)学生的关怀者:教师要全方位地关怀学生,
建立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
(2)知识的传授者:教师要树立新的学习观,更
好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和传播。
(3)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注意到学生在学习中
的主体地位,做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引导者。
(4)课程的开发者:包括校本的课程开发和校本
课程的开发。
(5)教学的组织者 :指教师能够对教学进行专业
化的计划、设计、组织和实施,从而使课程内容顺
利内化为学生的 学习经验。
(6)团队的领导者:包括班级的领导者、科组等
学校组织的领导者、合作项目的领导者。 < br>(7)教育的研究者:教师要通过发现问题、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建 构
和创造教育的智慧。
(8)终身的学习者:教师要成为一个终身的学习
者以促进自身专业的终身发展。
(9)文化的创造者:包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
力的学生、创造新的教育文化。
2.答案要点:
一名小学教师需要具备的主要专业素养有:
(1)专业愿景:坚定的专业信念、明确的专业目
标和执著的专业追求。
(2)专业 知识:①多种类型:舒尔曼的七类型论、
格拉斯曼四类型论、我国的三类型论;②必备知识:
整 理范本


.
学科知识和课目教育学知识。
(3)专业能力:课程与 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能力、
班级与课堂管理的能力、教育技术开发与应用的能
力、校本教育研究的 能力。

第五章 小学教育目标
第一节 小学教育目标概述
一、小学教育目标的含义
(一)小学教育目标的一般含义
一般来说,小学教育目标,指小学教育应达到的预
期学习结果。
(二)小学教育目标的具体剖析
具体剖析,小学教育目标又分别表现为“官方”“学
校”“教师”“学生”“家长”和“学者”的小学教
育目标。
(三)需要把握几个方面 就各种表现形态的小学教育目标,需要把握以下几
个方面。首先,它们之间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 。
其次,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影响。再次,每一
种形态的小学教育目标的具体表现千姿百态 ,不能
一概而论。最后,每一种形态的小学教育目标的形
成,受多种因素影响。
二、小学教育目标的特点
(一)全面性
与中学教育目标的“分流性”、大学教育目 标的“专
业性”相比,小学教育目标表现为鲜明的“全面性”
特点。
(二)个体性
小学教育以促进小学生的自身完善和发展为目标,
既内蕴着个人本位的教育目标,也涵摄了社会 本位
的教育目标。
(三)升学性
小学教育需要满足小学生小学毕业后升入初中的< br>基本需要,让每一位小学生在升入初中时都成为入
学准备充足的人。
三、小学教育目标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
导向功能指小学教育目标为小学教育规定 了特定
的目标,并以此来引导小学教育朝向这一目标发
展。
(二)激励功能
激励功能,指小学教育目标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动
机和教师的教学动机,激发师生的教与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标准功能
标准功能指小学教育目标是开展小学教育活动和
评价小学教育状况等的基本标准。首先,小学教育
目标是小学课程研制的基本标准。其次,小学 教育
目标是评价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标准。再次,小学
教育目标是评价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 标准。
第二节 小学教育目标的基本层次
一、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
设想或规定。
(二)关于教育目的的争论
在历史上,人们对教育目的的看法,即“教育目的
观”, 存在“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争
论。同时,教育目的观存在“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和“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的交锋。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发展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 目的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曲折
的历史演变过程,通常以教育方针的形式出现。1957
年,毛泽东 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
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
得到发 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
者;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
史问题的决议》;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
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 印发《中
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 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
要(2010-2020年)》。
二、培养目标
(一)培养目标的概念
在小学教育目标体系中,培养目标处于仅次于教育
目的的层次 地位。当教育目的指向特定的学校或特
定的教育阶段时,它就得到了具体化,就变成了目
标。
(二)我国培养目标的发展变化
对我国小学教育来说,培养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
社 会的演进,是不断变化的。1992年我国规定小学
阶段的培养目标与2001年新提出的包括小学教育
在内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
的。所不同的是,在新的时代精神的感召下,终 身
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环境意识等现代素养被凸显
出来了。
三、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概念
在培养目标之下,就是分领域或分课目的课程目
标。课程目标 主要用来描述和规定一门课程的预期
学习结果,主要涉及特定课目、学科或学习领域在
各个学段 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课程目标,是培养
目标的具体化,通常由课程专家制定,一般包括“课
整 理范本


.
程总体目标”和“课程学段目标”。
(二)我国小学的课程目标
我国2001年开始实施的新课程方案,按照学习领域
来 设置小学教育的课程,并坚持九年一贯的课程设
计,使小学课程与初中课程衔接。每一学习领域都
研制了《课程标准》,既规定了该课程的总目标,
也规定有相应的学段目标。
四、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概念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表现为学
年教学目标 、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
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的重要性
教育目 的需要具体化为培养目标,培养目标需要具
体化为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又需要依次具体化为学
年 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
教学目标,才能得到真正落实。课时教学目标的确
定和实现,直接影响着单元、学期和学年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乃至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的实现。所以,
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的有效确定和落实,具有非常
重要的意义,值得引起广泛的重视。
第三节 小学教育目标的有效达成
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整合
(一)对全面发展的常见误解
常见误解之一:全面发展会压抑个性;常见误解之
二: 全面发展没有实际价值。然而,全面发展是社
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全面发展”作为一种教育理想、追求和信念,包
含着四 个层面的内涵,即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多
方面发展和自由发展。
(三)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1.“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
2.“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动力。
二、理想目标对现实困境的超越
(一)迎合现实的惯性思维
一些小学及其教师面临着客观存在的诸多难以左
右的因 素,迫于各种巨大压力,也出于自身生存发
展的考虑,往往会采取“迎合”的态度,在学校和
班 级中实行应试教育,日久经年,应试教育逐渐成
为教育教学的惯性思维。
(二)从“迎合”现实走向“超越”现实
在多重外在压力下,小学教育面临着“迎合”现实< br>或“超越”现实的选择。要超越现实,仅仅有超越
的意愿是不够的,还必须能够对现实做出深刻的 理
性分析,积累起足够的知识与能力来破解难题,进
而生成出超越现实的教育行动。
(1)形成超越的理性认识
(2)生成超越的知识与能力。具体来说,这至少
有两点 需要特别加以落实。第一,保证学生学业成
就的教育教学方法必须是合理、有效的。第二,在
保 证学生学业成就的基础上,需要落实学生各方面
的发展。
三、外在目标到内在理念的转化
(一)目标的两种存在形态
一是“外在目标”形态,或称“公共目标”形态,
是脱离 产生主体、借助于语言和文本等载体在公共
领域得以传播、为某类群体或整个人类所共享的小
学 教育目标。
二是“内在理念”形态,或称“个人目标”形态,
指贮存于小学教师个人头脑中、 为个人所享有和认
可的小学教育目标,是个人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
实践,对小学教育形成的精 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
学信仰等的抽象概括,它代表着教师所向往与追求
的“好”的小学教育的 发展方向。
(二)“内在理念”的确立
小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多种策略来逐渐< br>确立自己的内在理念。一般而言,“阅读经典教育
著作”“提升自觉自为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善 于
提炼、总结和升华理念”是较为有效的策略。
第五章习题
一、填空题
1.在广义上,教育目标包括教育目的、______、
课程目标或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
2.小学教育目标主要具有全面性、个体性和______
等特点。
3.小学教育目标的功能是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
______。
4. 课程目标一般包括课程总体目标和______。
5. 教学目标根据实现时间的长短可分为学年教育
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______。
二、判断题
1. 小学教育目标又分别表现为官方、学校、教师、
学生、家长和学者的小学教育目标。( )
2. 一般认为,教育目标具有“个人本位”与“社会
本位”的区分。( )
3.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
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 10-2030年)》。
( )
4. 我国小学教育目的的实质,是促进小学生的全面
发展。( )
5. 人的全面发展既不可 能,也无必要,而且还会阻
碍人的个性和特长发展,造成人的“全面平庸”。
( )
整理范本


.
6. 培养目标是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
期设想或规定。( )
7. 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主要由学校的教学科组
(如语文科组或数学科组等)集体审议确定的。
( )
8. 教学目标,是培养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表现为
学年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 教学目标和课
时教学目标。( )
三、简答题
1.小学教育目标的四大层次八小层次是什么?
2. 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3. 站在小学教师的立场,目标的两种存在形态是什
么?
四、论述题
1. 如何理解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两者之间的关
系?
2.如何使小学教育目标有效达成?
第五章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培养目标
2.升学性
3.标准功能
4.课程学段目标
5.课时教学目标
二、判断题
1.√
2.√
3.×
4.√
5. ×
6.×
7.×
8. ×
三、简答题
1. 小学教育目标的四大层次八小层次是:
小学教育目标的四大基本 层次是“教育目的”“培
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其中,“课
程目标”又分为“ 课程总体目标”和“课程学段目
标”两个小层次,“教学目标”又分为“学年教学
目标”“学期 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
教学目标”四个小层次。
2. 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包括四方面:完整发展;和
谐发展;多方面发展;自由发展。
3. 站在 小学教师的立场,小学教育目标主要有“外
在目标”和“内在理念”两种存在形态。外在目标,
是脱离产生主体、借助于语言和文本等载体在公共
领域得以传播、为某类群体或整个人类所共享的小学教育目标;内在理念,是指贮存于小学教师个人
头脑中、为个人所享有和认可的小学教育目标,是
个人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对小学教育形成
的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等的抽象概 括。
四、论述题
1.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两者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如
果对“全面 发展”理解不当,以为“全面发展”就
是“平均发展”和“面面俱到”,的确就很容易导
致“全 面平庸”和“玄想空谈”,但真正的“全面
发展”所追求的恰恰是个性和卓越。
(1)“全面 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任何一
种创造性才能,都是人的知识、能力、道德、审美、
意志 和身体等各方面要素的有机组合,是一种“合
力”。
(2)“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动 力。人的发
展要想真正形成自己突出的个性特点并具有较强
的可持续性,就必须使自己的素养达 到一定的全面
性,特别是在人的那些最基本的素养方面,更是不
能缺失。
2. 为了 使小学教育目标有效达成,主要需要把握的
是“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整合”“理想目标对现
实 困境的超越”和“外在目标到内在理念的转化”。
(1)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整合。首先要厘清全< br>面发展的内涵,深刻理解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
一关系,进而在小学教育工作中促进小学生全面 发
展与个性发展的内在整合。
(2)理想目标对现实困境的超越。小学教师应更
理性 地认识小学教育目标,通过形成超越现实的理
性认识、生成超越的知识和能力,从迎合现实走向
超越现实。
(3)外在目标到内在理念的转化。小学教师应不
满足于把小学教育目标定位在外 在目标,而应通过
“阅读经典教育著作”“提升自觉自为的意识和能
力”以及“善于提炼、总结 和升华理念”,确立内
在理念,使外在目标转化为教师个人的内在理念。

第六章 小学教育内容
第一节 小学教育内容概述
一、小学教育内容的概念
(一)小学教育内容的含义
小学教育内容,指为实现小学教育目标,经选择而
纳入小 学教育活动过程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
价值观念、世界观等文化总体。
(二)相关概念辨析
“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是“教
育内容”的 特殊表现形态,是“教育内容”在特定
整理范本


.
领域的特殊用法。
课程内容指按照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的课程基本
材料,具体指课程 所包含的具体事实、观点、原则
和问题等。
教材内容指教材中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构成知识体系的术语、事实、概念、法则和理论;
(2)与技能和能力有关的各种技术、作 业方式和
步骤;(3)作为世界观基础的态度、观念以及可以
激发非认知因素的事实。一般来说 ,教材是课程内
容的载体,教材内容是课程内容的具体化。
教学内容,指在一个科目、一个学 期、一个单元或
一节课、一次具体教学活动中,作为师生教学对象
的具体知识、主题、事实、观 念和原理等。
二、小学教育内容的文化本性
(一)小学教育内容是文化精华
小学 教育内容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已有人类文
化中选择出来的文化精华。作为文化精华的小学教
育内容,具有再生性和简洁性。
(二)小学教育内容是小学生优化的学习条件
小学生能够通 过小学的学习活动掌握一定的人类
文化精华,同时将凝结其中的人类已有的一定认
知、情感、技 能和能力种类及其品质或水平内化为
自身内在的东西,进而得到发展。在这个意义上,
小学教育 内容成为小学生优化的学习条件。
(三)小学教育内容是小学师生活动的共同客体
小学教师 带领学生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
时,始终要依托一定的教育内容。教师在课程编制、
教案 撰写、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过程中以及学生
在预习、学习和复习过程中,均离不开教学内容。
所以,小学教育内容是小学师生活动的共同客体。
(四)小学教育内容是权力载体
小学教育 内容来自社会文化,其内容选择与社会公
平有着内在关联。一方面,不平等权力在社会上复
制和 角逐;另一方面,教育机构为权力的维护与挑
战提供了一条主要机制。
教科书传递的知识表面 上是中立的,但实际上它传
递的是“官方知识”,并不包含弱势群体的内容。
这些知识是各种政 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
结果,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教育重要决策者
的意图、教育 专家的思想等。
第二节 小学教育内容的主要取向
一、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争论
(一)形式教育
形式教育,也称形式训练,又叫心智训练。形式教
育明确主张,教育 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
(faculty)或能力(power)得到发展。
形式教育的三大主张:
第一,教育的任务在于训练心灵的官能,所以教育
内容要能最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各种官能。
第二,教育应以形式训练为目的。
第三,学习的迁移是心灵官能得到训练而产生的结
果。
(二)实质教育
实质教育,也称实质训练,与形式教育相对立,认
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
实质教育的三大主张:
第一,教育的任务在于提示适当的观念来建设心
灵。
第二,教育应以知识传授为目的。
第三,必须重视课程和教材的组织。
二、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的分野
(一)人文主义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主张 教育内容应该以人文知识为
主,人文学科在课程中应该占支配地位,教育的宗
旨在于把学生培养 成有人文教养的、体面的绅士。
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教育
主张,教 育要培养“完人”和“自我实现的人”,
教育内容要实现“认知”与“意动”的统一,“理
智” 与“情感”的结合。
(二)科学主义教育
科学主义教育,主张教育内容应该以科学知识为< br>主,自然科学在课程中应该占支配地位,教育的目
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素养的现代人才。科 学
知识坚持价值的中立性、理论的普遍性、结果的可
检验性、逻辑的严密性和构造的简单性。
三、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对峙
显性知识
“显性知识”(explicit kn owledge),就是人们通常所
称的“知识”,一般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
等加以表 达。
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latent knowledge),又称“缄默知识
(tacit knowledge)”或“意会知识”,是“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知识。
四、实用内容和虚用内容的分歧
(一)实用内容
“实用”的教育内容是可以在学生 的日常生活中实
际运用的内容,“用之于形身”,乃“形用”或称“身
用”。
(二)虚用内容
“虚用”的教育内容就是有益于学生自身完善的精
神财富,“用之于 心神”,乃“神用”或称“心用”。
五、当前小学教育内容的基本取向
(一)全面性与基础性兼顾
整理范本


.
小学教育内容的全面性,体现为:
第一,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融通。
第二,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的整合。
第三,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并举。
第四,实用内容与虚用内容的交汇。
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是启蒙阶段,无论是人
文知识还是科学知识、无论是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
识、无论是实用内容还是虚用内容,无论是知识还< br>是能力等,都应选择最基础层面的文化精华,将其
组织成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内容,做到“全面性” 与
“基础性”兼顾。
(二)确定性与灵活性共生
小学教育内容的确定性,在很大程 度上保证着小学
教育内容的基本品质。在统一确定的教育内容之
外,有必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 小学乃至不同班级
学生的具体学习需要,灵活开发出相应的教育内
容,以增强和保证教育内容的 针对性与适切性。
第三节 小学教育内容的研制策略
一、教材内容处理策略
(一)尊重教材,研读教材
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研读教材,理顺知识结
构,领 会编写意图。具体来说,教师研读教材可问
三个问题:
一是教材中编写了什么?
二是教材为什么这样编写?
三是教材这样编写对教学有什么启示?
(二)调整教材,拓展教材
教师不是教材内容的执行者,而是教学内容的开发
者。教 师调整教材、拓展教材,具体来说有以下方
式:
一是变换编排。
二是更换内容。
三是拓展内容。
二、班级活动内容规划策略
(一)根据学情提炼主题
晨 会班会等班级活动的内容要有针对性,要能切实
起到教育学生的功能,需要教师善于观察学生,了
解学生,在分析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提炼出相
应的活动主题。
围绕主题巧拟内容 要让学生学习什么教育内容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设
计这些内容,使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和认可这些内
容及其所承载的价值观念等,进而使外在的教育内
容真正转化为学生的个体经验。这一切都需要 教师
巧拟活动内容。
三、校本课程内容设计策略
(一)开展调研,明确方向 设计校本课程内容,首先需要进行调查研究,弄清
学校究竟需要开发什么样的课程,明确课程开发的
方向。
调查研究,包括洞察社会发展要求,了解教育发展
趋势,分析学生情况,征求 学生想法,总结教师建
议和搜集家长意见等。在综合各方反馈信息的基础
上,可以确定校本课程 开发的方向,明确校本课程
开发的目标。
(二)选择文化,内容组织
“选择文化”是从丰富的人类文化领域选择出切合
课程开发方向和目标的精华。
“内 容组织”指这些选择纳入课程的内容,不能是
四分五裂、七零八落的,而要按照一定的逻辑组织
起来,便于学生学习。
第六章习题
一、填空题
1.小学教育内容的选择标准一般包括社会发展需
要、______和______。
2.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内容基本被组织成学科课
程、______和______。
3.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大致包括前言、______、
______、实施建议、附录等部分。 < br>4.人文知识是人类采取各种手段对人文世界的认
识及其结果,主要具有价值负载和______ 的特性。
5.从认识“生活世界”本身入手,教育内容可以
被区分为两种性质:一是实用的内 容,二是______
的内容。
二、判断题
1.人文主义教育主张教育内容应该以 科学知识为
主,自然科学在课程中应该占支配地位,教育的目
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素养的 现代人才。
( )
2.首次明确提出“缄默知识”概念的哲学家是胡
塞尔。( )
3.在小学 教育内容领域,显性知识占据着绝对的
支配地位,隐性知识长期受忽视而陷于盲动状态。
( )
4.班级活动内容规划策略包括根据学情提炼主题
和围绕主题巧拟内容。( )
三、名词解释
1.小学教育内容
2.形式教育
3.实质教育
4.隐性知识
四、简答题
1.教育内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等
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整理范本


.
2.教材内容处理策略有哪些?
3.校本课程内容设计策略有哪些?
五、论述题
1.如何理解小学教育内容的文化本性?
2.试论当前小学教育内容的基本取向。
第六章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个人发展需要;文化发展需要
2.整合课程;活动课程
3.课程目标;内容标准
4.解释依赖
5.虚用
二、判断题
1.×
2.×
3.√
4.√
三、名词解释
1.小学教育内容,指为实现小学教育目标,经选
择而纳入小学教育活 动过程的知识、技能、行为规
范、价值观念、世界观等文化总体。
2.形式教育,也称形式训 练或心智训练,认为教
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或能力得到发展。
3.实质教育,也称实质训练,认为教育的主要任
务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
4.隐性知识,也称缄默知识或意会知识,是“只
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
四、简答题
1.“教育内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
内容”等概念容易 混淆,难以区分,这是由于在不
同领域有不同用法导致的。立足于整个教育领域,
“教育内容 ”这一概念指代进入教育领域的相应内
容;而在课程领域,“课程内容”这一概念指代进
入一定 课程领域的相应内容;在“教材”领域,则
常用“教材内容”一词;在教学领域,则常用“教
学 内容”一词。可以说,“课程内容”“教材内容”
和“教学内容”,是“教育内容”的特殊表现形态,< br>是“教育内容”在特定领域的特殊用法。
2.小学教师在处理教材内容时,可以采用以下策略:第一,尊重教材,研读教材。教师需要仔细揣
摩教材的编写意图,问自己三个问题:教材中编写
了什么?教材为什么这样编写?教材这样编写对
教学有什么启示?第二,调整教材,拓展教材。 根
据实践中的具体状况,教师可以变换内容编排,更
换或拓展教材内容,这些策略均有助于提升 教学效
果。
3.从小学实际来说,“开展调研,明确方向”和“选
择文化,内容组织 ”是校本课程内容设计策略的两
大主要策略。
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小学教育 内容,既选自人类文化具
有文化本性,又打着小学教育目标的烙印具有特殊
性。所以,小学教育 内容本质上是一种特殊文化。
(1)小学教育内容是文化精华,具有再生性和简
洁性;(2)小 学教育内容是小学生优化的学习条件;
(3)小学教育内容是小学师生活动的共同客体;
(4) 小学教育内容是社会权力分配与传递的载体。
2.答案要点:当前小学教育内容表现出“全面性
与基础性兼顾”以及“确定性与灵活性共生”的基
本取向。小学教育内容的全面性,体现为形式教育< br>与实质教育的融通,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
的整合,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并举,实用内容 与
虚用内容的交汇。在把握小学教育内容全面性的基
础上,应选择最基础层面的文化精华,做到 “全面
性”与“基础性”兼顾。小学教育内容的确定性,
在很大程度上保证着小学教育内容的基 本品质。在
统一确定的教育内容之外,有必要针对具体需要灵
活开发出相应的教育内容,以增强 和保证教育内容
的针对性与适切性。这就决定了当前小学教育内容
确定性与灵活性共生。

第七章 小学教育环境
第一节 小学教育环境概述
一、教育环境的概念
教育环境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
社会政治经 济制度、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社区文化、
家庭条件以及亲朋邻里等等,都属于教育环境,因
为所 有这些因素在某种程度上都制约和影响着教
育教学活动的成效;而在狭义上,教育环境主要是
指 学校教育活动的时空条件、各种教学设备、校风
班风、师生关系等等。
教育环境实质上是影响人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优
化活动的各种文化因素的总和。
二、教育环境的层次
在教育领域中,环境指称可以分为教育环境、教学
环境以及学习环境三个层次。
(一)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educational environment)一般区分为 宏
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宏观教育环境是指“环绕”教
育这个中心的周围有关事物。微观教育环境 是指为
培育人而有意识地创设的环境,它包括家庭教育环
境、学校教育环境和狭义的社会教育环 境。
总之,与教育相关,对培养人产生影响的环境,都
整理范本


.
属于教育环境,它在教育领域的环境层次中是最宽
泛的,包含了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
(二)教学环境
一般说来,教学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各
种客观条件的综合 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
教学环境就是教育环境,包括了社会政治经济制
度、科学技术 发展水平、社区文化、家庭条件以及
亲朋邻里等,因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都制约和影响
着教学活 动的成效。而狭义上,教学环境限定于学
校教学活动,指的是学校教学活动的时空条件、各
种教 学设备、校风班风和师生关系等等。教学以教
师和学生为主体,所以教学环境是指那些与教学有
关、影响教学并通过教学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所有因
素。
由于学校是专门化的教育场所,因此, 教学环境有
别于其他环境,具有“教育性”“可控性”“纯化性”
和“开放性”等特点。
(三)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环境研究的新阶段,包含“学习为
本”价值观,突出 和倡导“以学生的学习环境建构
为核心”,辅之以教师的教学环境优化,从而构建
和发展新时代 的“学习环境的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环境的类型
(一)一般分类
目前比较流行的分类,是把教学环境分为物质的、
社会的和心理的三类环境。
(二)空间分类
从空间上看,小学教育环境是一种特殊的实体性存
在,包括课室(实 验室、教学场地)环境、宿舍环
境、校园环境以及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其中社区
环境涵括着家 庭环境,校园环境涵括着宿舍环境和
课室(实验室、教学场地)环境。
(三)功能分类 从人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活动的功能实现与持存
状态来看,当代小学教育环境就包含着生理环境、< br>心理环境、物质环境、交往环境、符号环境和活动
环境等。
第二节 小学学校文化
一、学校文化的概念
(一)学校文化的涵义
人们对学校文化概念的探讨与阐释,可 以分为描述
与实质两个层面。从描述意义上说,“学校文化是
学校全体成员在教书育人长期实践 中所积淀的物
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核心是所凝聚的共同遵循
的行为准则以及在其指导下的学 校全体成员所表
现的行为方式、心理取向和道德风貌。”学校文化
的本质就是学习,就是不断获 取知识以更好地发现
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行为过程。
(二)教师文化取向
不同时代, 不同教育机构,不同的教师,在不同的
教学活动中,就可能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或协作
主义的 文化取向。所以,在当今教师文化领域,绽
开着专业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和协作主义三簇瑰丽
的 花朵,等待我们去栽培、浇灌、嫁接和传播,以
开发出一座繁花似锦的教师文化大花园。
二、校园文化
(一)校园文化的概念
从广义上看,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中师生的生 命存
在及其优化活动的总和。而从狭义上看,校园文化
是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规定的、班课教 学以外的
校园生活的存在方式。
(二)校园文化的类型
校园文化,主要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三种类型。
1.校园物质文化 < br>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里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文化
形态,属于外显层。它既是校园文化的外壳和物 质
基础,又是校园文化内核的载体,主要包括校园的
地理环境、区域规划、建筑布局、人文景观 和传播
设施等。
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又称校园组织文化,是指学校制定< br>的各种规章制度、管理条例、学校纪律、领导体制,
以及学校成员对这些制度的认识态度和对制度 的
执行情况等。
3.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又叫校园行为文化或心理文化, 主
要指学校成员特别是师生认可的行为方式、价值观
念、道德观念和心理氛围等。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
总 览这一热潮,出现了许多发展走向,其中主要有
“特色化”“高品味”“涵养文化精神”“促进德育”< br>和“创新网络化校园文化”等。
三、隐性课程
(一)隐性课程的涵义
隐性 课程就是学校通过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教
育文化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
的学术的与非学术的教育经验。
(二)隐性课程与道德教育
隐性课程具有“提高道德认识” “陶冶道德情感”“锻
炼道德意志”和“规范道德行为”等德育功能。
隐性课程通过物质、制 度、精神等各种校园文化环
境的建设,能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得到
整理范本


.
道德教育的熏陶和感化。因此,要重视德育隐性课
程的建设,利用 隐性课程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

网络教育与隐性课程
在网络教育中也存在隐性课 程,网络隐性课程成为
了隐性课程中一种崭新的充满生命力的存在形式。
1.网络隐性课程的特点
网络隐性课程,与传统学校教育中的隐性课程相
比,具有虚 拟实在性、开放性、平等性和交互性等
特点。
2.网络隐性课程的类型
网络隐性课 程类型,与传统教育中的隐性课程比较
相近,主要也体现为物质形态、制度形态与精神形
态三种 类型,但是却充分体现了网络教育的特点。
第三节 小学学习环境
一、学习环境的概念 < br>广义上,学习环境泛指课堂、学校、家庭乃至社区
里一切作用于学习活动的学习资源与人际关系的
组合。狭义上,学习环境专指班课环境(classroom
environment),包括班级课堂上影响学习活动的各
种设备、资源与因素。
全面认识学习环境概念,需要结合学习环境的空间
和时间两个存在形式来考察,学习环境既是一种静< br>态的系统结构,也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
二、学习环境的空间利用
(一)班级课堂环境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需要进行特
殊的安排,最大化地优化课室空间使用。
(二)课室组织的两种类型
研究表明,有效的课室组织(organizing rooms),有
“场所型(organized by territory)”和“功能型
(organized by function)”两类。 在场所型组织的课室里,如何分配和安排学生的课
桌椅子起主要的决定作用。在功能型组织的课室< br>里,空间分配依据的是,一定科目领域里的专门材
料如何才能方便使用,或专门活动如何才能有效 开
展。
(三)学生需要与课室空间
教师在考虑课室空间安排和使用模式时,最重要 的
依据是学生的学习需要。此外,还要考虑学生的个
别需要。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并据 此为他
们提供尽量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必须清楚地认
识到,有些形式在一些情况下也许是不 适合一部分
学生的,切忌一成不变。
(四)空间利用的匠心独具
当代,人们可以根 据“传统-现代整合化”“活动
化”“生成性”与“研究性”等原则,创造性地进
行班课空间利 用的设计与开发。
(五)空间利用的自主评估
为了确保并提升班课空间利用的有效性,可以采用
一些问题来进行自主评估。
三、学习环境的物理和心理因素
(一)主要的物理因素
研究表明,环境中的物理因 素会对学生学习过程的
情感状态产生作用,进而影响到学习效果。影响学
生学习过程的情感状态 的物理因素,主要有颜色、
声音、温度、装饰、桌椅舒适度和班课规模。
(二)心理因素
心理环境涵括面比较广泛,如能力分组
(ability- grouping)或重点班与非重点班、独立男校
女校、男班女班、民校公校、家庭学校(home
schooling)以及来自工商界的指导服务(tutoring
service)等。 此外,学校与社区交往过程中,寺庙
道观、社区教育机构等开展的有关组织化、系统化
的教育活 动,学校采用的社区服务学习(service
learning)等,都会在心理层面对师生尤其是对学生
产生重要影响。
四、学习环境研究的进展
学习环境的研究已经涉及到越来越多的领域,比
如:哲学、 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但是不同的
理论与理论领域之间的整合研究,主要还局限在新
技术与 心理学理论的合作研究,仍然缺乏对学习环
境的系统、整体的研究和建构,这将是学习环境研
究 深化发展的方向。
第七章习题
一、填空题
1.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和个体内部环境,其中内部
环境包括生理环境和______。
2.教学环境具有教育性、可控性、纯化性和______
等特点。
3.从人的学习 生命存在及其活动的功能实现与持
存状态来看,当代小学教育环境包含着生理环境、
心理环境、 物质环境、交往环境、______和活动环
境等。
4.从文化的“功能性”方面探究教育 环境的类型,
教育环境可分为物质环境、______和精神环境三种
类型。
5.校 园物质文化主要包含校园地理环境、校园区
域规划、校园建筑布局、校园人文景观和______。 < br>6.网络隐性课程,与传统学校教育中的隐性课程
相比,具有______、开放性、平等性和交 互性等特
点。
二、单项选择题
1.当代有效教室组织类型有( )
整理范本


.
A.场所本位和功能本位 B.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
C.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 D.教学为本和学习为本
2.校园文化的外显层是( )
A.校园精神文化 B.校园制度文化
C.校园组织文化 D.校园物质文化
师生认可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心理
氛围属于( )
A.校园精神文化 B.校园制度文化
C.校园组织文化 D.校园物质文化
4.下列属于教学中物理环境的有( )
A.教学用品 B.校风
C.学校管理水平 D.班风
三、名词解释
1.教育环境
2.校园文化
3.隐性课程
四、简答题
1.教育环境的层次和类型有哪些?
2.校园文化的类型及其发展趋势有哪些?
3.隐性课程有什么样的道德教育功能?
4.学习环境的涵义是什么?
五、论述题
1.如何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2.怎样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需要进行学习环境设
计?
第七章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心理环境
2.开放性
3.符号环境
4.规范环境
5.校园传播设施
6.虚拟实在性
二、单项选择题
1.A
2.D
3.A
4.A
三、名词解释
1. 从广义上说,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科学技术发
展水平、社区文化、家庭条件以及亲朋邻里等等,
都属于教育环境,因为所有这些因素在某种程度上
都制约和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效;而在狭义
上,教育环境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活动的时空条件、
各种教学设备、校风班风、师生关系等等。
2.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校园中这一特定人群的生
活方式的总和,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校< br>园宏观环境中的主体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知识、
信仰、艺术、文化活动,甚至人际交往、生活 方式、
行为规范、兴趣爱好等等,无一不包容在‘学校文
化’之一范畴内。而从狭义上看,校园 文化是指教
学大纲或课程标准规定和课堂教学过程以外的校
园生活的存在方式。因此,狭义的校 园文化不仅指
精神文化,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但是以
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观等 精神文化为核心,
并体现在各种物质形态和活动形式中。
3.隐性课程就是学校通过物质的、 制度的和精神
的教育文化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
开性的学术的与非学术的教育经 验。
四、简答题
1.在教育领域中,环境指称可以分为教育环境、
教学环境以及学 习环境三个层次。日常的一般分
类,是把教学环境分为物质的、社会的和心理的三
类环境。从空 间上看,小学教育环境是一种特殊的
实体性存在,包括课室(实验室、教学场地)环境、
宿舍环 境、校园环境以及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其
中社区环境涵括着家庭环境,校园环境涵括着宿舍
环 境和课室(实验室、教学场地)环境。人们已经
开始从文化的“功能性”方面探究教育环境的类型,把教育环境分为“物质环境”“规范环境”和“精
神环境”三种类型。
2.校园文化,主 要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
文化三种类型。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里看得见、摸
得着的物化文 化形态,属于外显层。它既是校园文
化的外壳和物质基础,又是校园文化内核的载体,
主要包括 校园的地理环境、区域规划、建筑布局、
人文景观和传播设施等。校园制度文化,又称校园
组织 文化,是指学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管理条
例、学校纪律、领导体制,以及学校成员对这些制
度的认识态度和对制度的执行情况等。校园精神文
化,又叫校园行为文化或心理文化,主要指学校成员特别是师生认可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
念和心理氛围等。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走向,
其中主要有“特色化”“高品味”“涵养文化精神”
“促进德育”和“创新网络化校园文化”等 。
3.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有:(1)提高道德认识;(2)
陶冶道德情感;(3)锻炼道德 意志;(4)规范道德
行为。
4.广义上,学习环境泛指课堂、学校、家庭乃至
社区 里一切作用于学习活动的学习资源与人际关
系的组合。就空间场所来说,学习环境是由学校的
建 筑、课堂、图书馆、实验室和操场等,以及家庭
和社区的学习设施等所组成的学习场所。就内在组
成因素来说,学习环境既包括丰富的学习资源,又
整理范本


.
包 括人际互动的因素。学习资源包括学习材料(即
信息)、帮助学习者学习的认知工具(获取、加工、保存信息的工具)、学习空间(如课室或虚拟网上
学校)等。人际关系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学
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和
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 狭义
上,学习环境专指班课环境,包括班级课堂上影响
学习活动的各种设备、资源与因素。
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核,
是一所学校的灵魂, 彰显着学校的价值观和个性,
深层次地决定学校的特性。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
文化的内隐层, 渗透在各种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层
面中,对师生具有强大的潜在教育影响力。校园精
神文化建设 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也是一项
系统工程,必须遵循的原则:(1)系统性(2)主
体性 (3)校本化。
2.答案要点:对学习环境进行设计主要需考虑:(1)
教与学环境的空间合 理利用;(2)教室组织的选择;
(3)按学生需要利用教室空间;(4)布置物理环
境因素。

第八章 小学教育活动
第一节 小学教育活动概述
一、小学教育活动的含义
小学教育活动,是小学围绕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身心
发展所开 展的一切专门活动的总称。代表观点有:
皮亚杰的“自我建构”说,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
说 。
二、小学教育活动的特点
(一)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遵循小学生的身心 发展规律是小学教育活动的显
著特点,主要包括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及其
特点开展教育活 动。
(二)适应时代的要求
时代精神,植根于社会发展的进程之中,弥漫在社
会生 活的各个领域。一定的小学教育活动总是在一
定的时代背景中展开,需要体现时代的要求。
第二节 小学教育活动组成
一、小学体育活动
(一)注重体育游戏
小学生的注意和兴趣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活
动需要注重与游戏相结合。
(二)注重养护
小学体育活动主要是为强身健体而开展的,因而,
注重养护是非常必要的。
(三)注重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体育锻炼习惯,是个体在长期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
中 逐渐形成的、愉悦情感的、自身生活中不可缺少
的稳定的行为定势。
二、小学德育活动
(一)突出基本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培养
人有道德,才能享受精神的丰富、信念的坚定和心
灵的安宁所带来的人生幸福感。同时道德品质的形
成最终要在行为中表现出来,良好行为带来的 积极
效果也会给予道德主体以积极强化,进而促进道德
品质的形成。
(二)突出价值观的培养
价值观是人的精神内核,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价值
观,学生才 能获得学习与生活的价值感,才能形成
真正合乎道德的自觉行为。
(三)突出理想的培养 < br>教育以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全面、完善的人为己任,
就需要关注人的理想,关注儿童理想的形成与 发
展。
(四)突出他律与自律相结合
儿童的道德发展逐渐由以他律为主转向以自律 为
主,他律和自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无他律的自律,
也没有无自律的他律。在德育活动中,要 将他律和
自律有机结合起来。
三、小学智育活动
(一)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
在小学智育活动中,需要充分吸取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知识分类的学说,充分吸取其它一些有用的心
理学学说,从而更好地让小学生掌握社会历史文化
中的基础知识并形成相应的基本技能。
(二)注重经验的转化
个体只有在掌握知识 的过程中,才能把人类的智慧
和人类的认识方法内化为自身的东西,从而促进自
我的智力和能力 发展;而智力的发展和认识方法的
掌握又是进一步获取知识的条件与动力。因而,需
要重视儿童 的“学习经验”,解决好“成人经验”
向“儿童经验”转化的问题。
(三)注重知识与经验的意义建构
小学智育活动虽然强调小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基
础 知识,但这些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给学生,而是
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进行主动地建构。
(四)注重智力的训练与开发
在小学智育活动中,首先要明白智力具有较大的可
塑性 。其次,教师应注意通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
知识与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中,实现智力的发
展 。再次,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进行智力
训练与开发。
整理范本


.
四、小学教育活动的综合性
在小学教育中,除了以上提到的三类 活动之外,还
有美育、劳动与信息技术教育等活动。由于目前各
种教育活动的割裂问题,出现了 “非德育工作者”
不管“德育”,将“智育”等同于“教学”等多种
不良现象。对此需要强调小 学教育活动的“综合渗
透性”,需要确立小学教育活动的“综合渗透观”。
第三节 小学教育活动结构
一、课程与教学设计
(一)课程资源开发
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一切因素,是
课程实施的支持系统。包括以下内容:
1.课程资源的类型
总的说来,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
课程资源,文 字性课程资源和非文字性课程资源,
条件性课程资源和素材性课程资源,教授化课程资
源和学习 化课程资源。每类课程资源,都有自身的
价值。
2.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对各类课程资源进行开发,需遵循开放性、针对性、
个性化和共享性等原则。
3.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与方式,可以从开发程
序与开发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4.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策略
教师从事课程资源开发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任务,
需要掌握“勤于积累”“敏于发现”和“善于捕捉”
等主要策略。
(二)课程与教学实施方案设计
在学校里,课程与教学实施方案设计包括学校课程
实 施方案设计与教师教学实施活动方案设计两个
层面。其中,设计教学实施活动方案要做到分析学
生、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和分析教学过程。
而且设计教学实施活动方案一般是先制定学年(或< br>学期)教学计划,再制定单元教学计划,最后制定
课时(或专题活动)教学计划。
二、课堂教学
(一)教学的中心地位
在小学教育活动中,课堂教学处于中心的地位 。无
论从时间、空间还是设施看,教育资源主要都为课
堂教学所占有,这是课堂教学所具有的中 心地位的
客观体现。
(二)合作活动学习
在教学领域,人们关注的重点正从教师的 “教”转
向学生的“学”,教学的价值取向逐渐定位于以学
生的学习为本。在这样的背景下,人 们一直在探索
和实践合作活动学习。主要内容有:
1.当代教学观从重视教师的“教”转向重视学生
的“学”
2.合作与活动的融合创生
3.合作活动学习中多主体、多层面的互动
三、课外活动
(一)校内课外活动
校内课外活动,主要包括学科活动、科技活动、文
艺活动、体育活动以及课间休息活动等。
(二)家庭教育活动
家庭教育活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良好的家庭教
育活动与学校 教育活动可以相得益彰。在家庭中,
一个主要的教育活动,便是儿童完成家庭作业。学
校与家长 应加强联系,以便于双方及时、顺畅地交
换有关儿童表现状况的信息,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
教育 活动。
(三)校外社会活动
良好的校外社会活动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和
活动范 围,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手脑并
用的操作技能,完善学生的精神生活。学校应当与
社 会文化机构建立并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与有关社
区、工矿、企业、村镇、部队建立联系。
四、管理与领导
(一)管理与领导概述
就广义而言,管理与领导在纵向上关涉教育 活动、
学校活动、课程、教学、学习等诸多层面,在横向
上关涉学校教育活动、社会教育活动和 家庭教育活
动等诸多领域。就狭义而言,管理与领导主要关涉
学校层面与学校教育活动领域,是 在实现教育目的
的过程中,通过学校管理与领导者的指挥、控制、
协调和引导作用,较好地开发 学校中的人、财、物
等资源,以发挥学校教育功能的活动。
(二)管理与领导的环节
小学管理与领导过程以工作目标为中心,由计划、
实施、检查和总结四个环节组成。
(三)管理与领导的内容
小学管理和领导内容,既包含了人、财、物三个基
本要素, 又包括了时间、空间和信息三个特殊要素,
这些要素统一于学校的育人之“事”。
(四)教师的管理与领导
教师管理与领导工作,需要遵循学校文化建设原
则,这样的 文化建设原则必然是贯穿到教师的管理
与领导的常规性工作之中,特别重要的是教师的组
织安排 、检查考核与培养提高。
(五)学生的管理与领导
学生的管理与领导,主要包括“教师对学 生的管理
与领导”以及“学生的自我管理与领导”,前者包
含着教师对班级和队、会的管理与领 导。
整理范本


.
第八章习题
一、填空题
1.皮亚杰认为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两个基本
机制是:______、______。
2.当代小学教育活动的两个基本特点是______、
______。
3.目前 在世界上影响较大的体育活动的开展形式
有______、______与英国式三种。
4.洛克认为教育应包含的四件事情是______、智
慧、礼仪和______。
5.现代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分为______、程序性知
识和______三类。
6.教师从事课程资源开发需要掌握“勤于积累”
______和______等主要策略。
二、选择题
1.小学教育活动的中心是( )
A.课程与教学设计 B.课堂教学
C.课外活动 D.管理与领导
2.提出“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全的精神”这个观
点的人是( )
A.洛克 B.皮亚杰
C.赫尔巴特 D.卡西尔
3.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者是( )
A.吉尔福特 B.珀金斯
C.斯腾伯格 D.加德纳
4.合作学习的倡导者是( )
A.奥恩斯坦 B.约翰·布鲁埃尔
C.麦克唐纳 D.约翰逊兄弟
5.小学管理与领导过程的中心是( )
A.工作计划 B.工作实施
C.工作目标 D.工作检查
三、简答题
1.小学德育活动有哪些内容?
2.教师教学实施活动方案设计包括哪些内容?
3.学生自我管理与领导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四、论述题
1.请结合自身体会论述小学智育活动。
2.请谈谈你对合作学习活动的认识。
第八章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同化”、“顺应”;
2.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时代要求;
3.德国式、瑞典式;
4.德行、学问;
5.陈述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6.“敏于发现”和“善于捕捉”。
二、选择题
1.B
2. A
3.D
4.D
5.C
三、简答题
1.答:小学德育活动的主要内容有:
(1)突出基本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培养。道德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小学应注重对基本道德品质
的培养,而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要在行为中表现出
来。
(2)突出价值观的培养。价值观是人的精神内核,
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学生才能获得学习与生
活的价值感,才能形成真正合乎道德的自觉行为。
(3)突出理想的培 养。培养儿童的理想,让理想
引领儿童将自身的意义、功能和价值外化、客体化
和对象化,从而 使他们的人生变得富有意义、富有
功能和富有价值。
(4)突出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对小学生 而言,要
注意以他律为主,同时,注意培养他们的自律精神、
自律技能与自律习惯,以使其将外 来伦理要求切实
内化为自身道德品质。
2.答:教师教学实施活动方案设计包括:
(1)教学实施活动方案的设计要求
①分析学生;②分析教学内容;③分析教学目标;
④分析教学过程。
(2)教学实施活动方案的类型
①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设计;②单元教学计划
设计;③课时(或专题活动)教学计划设计。
3.答:学生自我管理与领导的内容,体现在知、
情、意、行诸方面。在认知方面,要做到自我 观察、
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在情感方面,要做到自我体
验、自我激励;在意志方面,要做到自 我监督、自
我控制;在行为方面,要做到自我计划、自我检查、
自我总结、自我训练。
四、论述题
1.答:(答案要点)小学智育活动主要是:
(1)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
(2)注重经验的转化;
(3)注重知识与经验的意义建构;
(4)注重智力的训练与开发。
2.答:(答案要点)
(1)合作学习活动的背景是:当代社会与知识正
在发生着转 型,这一切牵动着教学观念的变革,也
促进着新的教学方式的创生。在教学领域,人们关
注的重 点正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
学的价值取向逐渐定位于以学生的学习为本。在这
整 理范本


.
样的背景下,人们一直在探索和实践合作活动学
习。
(2)合作学习活动的具体内容有:
①当代教学观从重视教师的“教”转向重视学生的
“学”;
②合作与活动融合创生;
③合作活动学习中多主体、多层面的互动。

第九章 小学教育评价
第一节 小学教育评价概述
一、小学教育评价的概念
(一)教育评价的含义
从词源、内涵和指称三方面加以理解:
词源上:评价实质上是一种基于事实的价值评判活
动。
内涵上:教育评价是以教育事 实把握为基础的教育
价值判断过程,既对教育客体的事实加以描述,又
从教育主体的目的或需要 出发对教育客体的价值
做出判断,是两者的统一。
所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教育评价 指称对
教育领域内所有的人和事进行的所有的测量、考
核、评比、评价与评估活动,包括教育督 导、学校
教育评价、课程教材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
习评价等。狭义上,教育评价指称对 学生学习的评
价与评估。
(二)小学教育评价的含义
小学教育评价,是指采取一切 可行的技术和方法系
统搜集各种有关的事实信息,在此基础上根据一定
标准对小学教育各个领域 或各种活动及其结果做
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三)小学教育评价的价值准则
小学教育评价的价值准则框架包括:
1.热爱学习的价值准则;
2.崇尚学习生命的价值准则;
3.形成学习自律的价值准则。
二、小学教育评价的功能
(一)根据功能发挥的形式分类
主要具有“检查”“反馈”“激励”“研究”“定向”
和“管理”等功能。
(二)根据功能发挥的形式分类
主要表现为“正功能”和“负功能”。
三、小学教育评价的实施步骤
(一)依据对象,制定标准
首先弄清楚评价什么,对谁进行评价,评价的具体
项目是什么,然后根据目标制定评价的标准。
(二)制定计划,确定方案
计划是对整个评价进程的时间上的统筹,而方案则
把时间 、地点、人员、资源、方法、技术、流程进
行组合安排,作为评价进行的基本依据。
(三)收集信息,整理资料
收集有关系统信息进行事实判断是进行教育评价
的重要前 提,这些信息包括课程设置、活动组织的
情况以及实施教学的资源与条件。
(四)分析资料,做出判断
运用各种技术对收集到的信息与资料进行梳理和
分析,得出结果,并做出评判。
(五)形成报告,推广反馈
把上述工作及其成果按照一定的形式形成书面文
件,做出 一个评价报告,以便向教育教学决策者提
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向学生和教师提出反馈意
见,肯 定成绩,指明改进和努力的方向。
(六)进行元评价,反思提升
在评价工作结束的时候,为 了使之效果更好,水平
更高,需要对评价本身进行一次评价,即元评价。
这实际是一种评价的自 我反思和提高,也是使评价
工作向着更高水平演进的重要环节。
第二节 小学教育评价体系
一、评价对象
(一)管理工作评价
主要包括学校发展目标评价、办学条件评价、制度
建设评价和校风评价等。
(二)课程建设评价
对学校课程建设的内容大致包括:学校是否具有系
统的课程发展 规划;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
程是否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的校本化 实施状况如何;校本课程开发的状况如
何;选用教材适宜的状况如何;校本教材质量的状
况如何 等。
(三)教师教学评价
教师教学评价,主要包括教师教学过程评价和教学
绩效考核。
(四)学生学习评价
学生学习评价不仅关注学生最终的学业成就,还注
重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成长。
二、评价主体
(一)学生
学生不仅需要自主设计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而且
要积极参与教育评价;不仅要评价自己的学习情
况,而且要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
(二)教师
教师作为小学生学习活动直接的、经常的合作者、
督导者和指导者,是小 学生学习取得成果的有力保
证。教师作为小学教育评价主体,既参与学校管理
整理范本


.
工作评价,也参与课程建设评价,还进行自我评价,
主要是进行学生学习评价。
(三)专家学者
专家学者参与教育评价是小学教育正逐渐朝着专
业化方向行进的必然 要求。他们既可以是本校成
员,也可以是从校外聘请的评价顾问。
(四)教育行政部门 教育行政部门凭借自身拥有的教育行政权力和掌
握的大量教育资源,成为小学教育评价的“强力”< br>主体。
(五)家长和社会人士
家长和相关的社会人士是小学学习共同体的重要
成员,是小学学习化社区的重要资源和合作伙伴。
三、评价方式
(一)评价模式
1.泰勒的行为目标模式
泰勒认为,首先要把教育的总目标转化为可测量的
学生行为 目标,根据行为目标编制课程、编写教材
和进行教学,然后根据行为目标对课程、教材和教
学进 行评价。
2.斯塔弗尔比姆的改良导向模式(CIPP模式)
基本观点是:评价最重要的目 的,不在证明而在改
进。改良导向模式是对教育教学活动项目从形成、
实施到结果的全面评价, 由背景评价(Context)、
输入评价(Input)、过程评价(Process)、成果评价< br>(Product)等四类评价组成,故也可简称为CIPP
模式。
3.斯克里文的目标游离模式
教育评价不能仅限于评价教育目标的达到程度,还
应当考虑教育过程中产生的“非预期结果”。
4.欧文斯的对手模式
这种模式适用于在确定重大决策之前,听取两种截
然不同的观 点,也适用于听取对工作效果的两种截
然不同的评价,并特别重视反对者的意见。它通常
由评价 者决定问题,由观点不同的两方评价人员进
行辩论准备,最后是听证和形成结论。这一评价模
式 经常被用于评价那些争议性较大的工作或活动。
(二)评价分类
1.以评价主体为依据的分类
内部评价(internal evaluation)
外部评价(external evaluation)
2.以评价标准为依据的分类
相对评价,又叫常模参照(norm-referenced)评价
绝对评价,又叫标准参照(criterion-referenced)评价
个体内差异评价,又叫成长参照(growth-referenced)评

3.以评价作用为依据的分类
诊断性评价(diagnostic evaluation)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
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
4.以评价实施形式为依据的分类
正式评价(formal evaluation)
日常评价(informal evaluation)
(三)评价方法
1.专家判断法
专家判断法,就是组织学者专家通过判断来进行小
学教育评价,它利 用专家的知识和专长,提供对小
学管理工作、课程教材质量、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
学习状况的意 见和判断。
2.分析法
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对小学教育活动的有关工作方
面进行定性分析进而加以评定的方法。
3.观察法
观察法有两个范式:“人文—观察—理解”范式和
“科学—实验—控制” 范式。无论使用哪种范式,
都需要进入小学教育的实际情景,针对评价的对
象,加以观察记录, 并据以做出判断。
4.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小学教育评价时,将学校管理工作、课
程 教材、教师教学或学生学习当作实验对象加以操
纵,再处理产生的结果,进而对它们的质量、状况
或效果做出判断。
5.调查法
调查法,是为了达到一定的设想目的,制定某一计
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评价对象的某一方面情
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与判断,得到某
一评价结论的方法。
(四)评价工具
小学教育评价适用工具多种多样,根据主要作用不
同区分为三大类:
1.信息收集类工具
常用的主要有记录表、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三种类
型。
2.价值分析类工具
常用的主要有逻辑分析(定性分析)和统计分析(定
量分析)技术两大类型。
3.复合类工具
常用的主要有测验与考试、综合量表、作品量表、
核对表、评定量表。
第三节 小学教育评价发展
一、小学教育评价的历史发展
(一)古代的发展
古代的教育评价产生于我国西周时期;
汉代以后推行察举制,教育评价反映在人才选拔的
整理范本


.
评价上;
魏晋南北朝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它是由察举
向科举嬗递的过渡形态;
隋唐至清末的科举制度为教育评价积累了丰富的
经验。
(二)现代的发展
现代教育评价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今经
历了如下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1.测量阶段
2.目标模式阶段
3.目标参照测验阶段
4.人本化阶段
二、小学教育评价的发展性取向
发展性的小学教育评价,指评价主体以促进小学教
育 良好发展为目的而对小学教育所进行的评价。它
是对甄别性评价扬弃式的超越。
(一)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原理
1.评价目的:促进发展
2.评价方向:面向未来
3.评价对象:注重全面性
4.评价主体:倡导多元性
5.评价方法:主张综合性
6.评价指标:强调弹性化
7.评价关系:追求平等协商
8.评价结果:重视共同认同
(二)发展性评价的实践开发
1.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
2.开发评价技巧
三、小学教育评价的最新发展
(一)学习为本评估新理念
学习为本评估,广义上指新兴的以促进学生学习
为 价值取向的评估范式或形态,狭义上则指班课层
面超越学业成就取向而支持学习过程的评估方式。
(二)表现性评估
1.表现性评估的内涵
表现性评价是一种基于质性评价研究产生 的新的
评价方法,通过评价对象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
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
表现性评估与表现性评价,是两个既相区别又相关
联的概念。
表现性评估的发展,并 非要取代表现性评价,而是
针对表现性评价之不足加以弥补,通过研究和开发
综合性的表现性评 估与评价体系,以改善学生学习
过程并藉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发展水平。
2.表现性评估的特点
表现性评估既有优点,也有局限。优点主要有:(1)
题目大 多是关于真实世界生活的内容;(2)能够帮
助学生创建有意义的学习情境;(3)适用的范围相
当广泛;(4)对学生的思考过程与学习方式等能做
出恰当的评价,并能找出造成学生学习差异的主要
因素。局限性主要表现为:(1)任务的设计和实施
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2)评价结果的信 度和效度
不高。
3.表现性测验
表现性测验是一种对学习中涉及到的独立判断、批
判性思维和决策制定等技能进行有效评价的方法。
表现性测验一般有“确定测验内容”“设计评 价情
境”“研制评分细则”和“规定测验要求”四个基
本步骤。
(三)档案袋评估
1.档案袋评估的内涵
档案袋评估是表现性评估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描述
的是师生在 特定课目领域中长期的教学与发展历
程以及重要成果的增长。
2.档案袋评估的基本步骤
创建和使用档案袋的方式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七个
步骤:
(1)确保师生理解档案袋的意义;
(2)教师和学生依据不同目标,共同讨论决定收
集什么类型的作品样本;
(3)师 生要在完成指定作品后将其收集起来,放
进一个合适的容器(如文件夹、笔记本或专用袋)里;
(4)教师和学生一起制订评估档案袋作品样本的
标准;
(5)确保师生依据既定的标准对档案袋作品进行
自我评估;
(6)安排和举行档案袋交流会议;
(7)调动家长全程参与档案袋评估过程。
3.教学档案袋的开发
一份教学档案袋必须包括:受评者一个时期里教与
学情况的精 华;受评者工作做得最好的代表作;部
分学生作业样品;受评者的部分反思材料。
(四)表现性评估的创新
将“档案袋”与教育目标和学习过程结合起来,进
行研究和 开发,凸显其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并与测
验相结合,这可能是一条前景广阔的评价改革与发
展之 路。
第九章习题
一、填空题
小学教育评价的价值准则包括了热爱学习的价值准则、______、形成学习自律的价值准则。
对教育评价的评价,指的是______。
小学教育评价的对象主要有学校的管理工作评价、
______、教师教学评价与学生学习评价 等。
整理范本


.
斯塔弗尔比姆的CIPP模式包括四个方面:背景评
价、输入评价、______和成果评价。
在教育评价中,使用最广泛的复合类工具,是
______。
二、选择题
1. 评价作为人类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 )
A.事实判断活动 B.价值澄清活动
C.事实澄清活动 D.价值判断活动
2. 小学教育评价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和全程参与者
是( )
A.学生 B.教师
C.校长 D.专家学者
3. 认为 教育评价不能仅限于评价教育目标的达到
程度,还应当考虑教育过程中产生的“非预期结果”
的 评价模式是( )
A.目标游离模式 B. CIPP模式
C.行为目标模式 D.对手模式
4. 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
评价,为( )
A.绝对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5. 在某些教育活动开始之前所进行的预估性或测
定性的评价是( )
A.终结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学业性评价
三、简答题
1. 小学教育评价的功能。
2. 小学教育评价的实施步骤。
3. 小学教育评价常用的方法和工具。
四、论述题
1. 小学教育评价形成了哪些主要模式?
2. 表现性评估与表现性评价有什么区别?
五、案例分析题
一位被确诊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少年在离开学校两
年后,还表示不想说 学校的事,认为老有人欺负他,
而每次考试后总是倒着排名次的公布方式使他不
是第一就是第二 。他的旧日同桌,另一位因为成绩
较差而备受歧视的少年,则坦言老师曾找他及其家
长做过工作 ,劝其转学或弃学,以免影响班级的平
均分。他承认,在学校里觉得很压抑,并以“再去,
我就 要疯了”的言语说服了父母,整整一年没去上
学,老师也没去找他。
1.该案例暴露出教育评价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
2.结合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提出今后我国小
学教育评价的发展和改革的策略。
第九章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崇尚学习生命的价值准则
2.元评价
3.课程建设评价
4.过程评价
5.测验与考试
二、选择题
1. D
2. B
3. A
4. B
5. C
三、简答题
1.根据小学教育功能发挥的形式不同,小学教育
评价主要具有“检查” “反馈”“激励”“研究”“定
向”和“管理”等功能。根据小学教育功能发挥的
方向不同,小 学教育评价主要表现为“正功能”和
“负功能”。
2. 小学教育评价的组织步骤包括:(1 )依据对象,
制定标准;(2)制定计划,确定方案;(3)收集信
息,整理资料;(4)分析 资料,做出判断;(5)形
成报告,推广反馈;(6)进行元评价,反思提升。
3. 在小学 教育评价中,人们研制和使用了许多行之
有效的具体方法,其中比较常用的有“专家判断
法”、 “分析法”、“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
等。
小学教育评价适用工具多种多样,根 据主要作用不
同区分为三大类:一是信息收集类,如记录表、访
谈提纲和调查问卷;二是价值分 析类,如逻辑分析、
统计分析技术;三是信息收集- 价值分析复合类,比
如测验与考试、综合量表、作品量表、核对表和评
定量表等。
四、论述题
1. 答案要点:长期来,人们创用了许多有效的教
育评价模式, 其中影响较大和对小学适用性较强
的,主要有行为目标模式、改良导向模式、目标游
离模式和对 手模式。
(1)泰勒的行为目标模式
泰勒认为,首先要把教育的总目标转化为可测量的学生行为目标,根据行为目标编制课程、编写教材
和进行教学,然后根据行为目标对课程、教材和教
学进行评价。
(2)斯塔弗尔比姆的改良导向模式(CIPP模式)
基本观点是: 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
进。改良导向模式是对教育教学活动项目从形成、
实施到结 果的全面评价,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
过程评价、成果评价等四类评价组成,故也可简称
为C IPP模式。
整理范本


.
(3)斯克里文的目标游离模式
教育评价不能仅限于评价教育目标的达到程度,还
应当考虑教育过程中产生的“非预期结果”。
(4)欧文斯的对手模式
这种模式适用于在确定重大决策之前,听取两种截
然不同的 观点,也适用于听取对工作效果的两种截
然不同的评价,并特别重视反对者的意见。它通常
由评 价者决定问题,由观点不同的两方评价人员进
行辩论准备,最后是听证和形成结论。这一评价模
式经常被用于评价那些争议性较大的工作或活动。
2.答案要点:表现性评估与表现性评价的区别如下
表所示:
表现性评估表现性评价
维度
(assessment) (evaluation)
总结性的:终结
形成性的:提升
时间 性的质量标准
学习取向
取向
测量关注焦点
管理者和接受
者关系
结果
过程定向: 如
何展开学习
反省性的: 学
生内部界定的
目标
诊断性的: 鉴
定需要提升的
领域
灵活的:问题得
到不断澄清
绝对的: 为获
得理想结果而
努力
合作的:学生之
间相互学习
结果定向:学习
到了什么
规定性的:外部
强加的标准
判断性的: 获
得总体等级与
分数
确定的:对标准
或手段的调整
相对的:进行好
坏的价值判断
竞争的: 战胜
别人

标准及其调整
测量的标准
宗旨
五、案例分析题
答案要点:
(1)上述案例中暴露出来的教育评价问题是:
①片面追求分数。考试使很多学生为考试而学 习,
抑制了内在求知动机的发展。仅仅用测验分数评价
学生,也容易挫伤学习困难学生的积极性 。
②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在评价学生时,学业成
绩往往是主要的评价标准。有些老师会因 为学生成
绩不好而当众批评,甚至羞辱学生,使学生的自尊
心受到很大伤害。
(2) 今后我国小学教育评价的发展和改革的策略:
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多元评价;鼓励评价中
的合作行为;等等。
整理范本

大哥大手机-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大渡河电影-翟鸿燊大智慧


香椿怎么做好吃-欧罗巴洲


射手座男生最配星座-乐嘉给女儿的一封信


致爱丽丝歌谱-军旅情怀网


梦见牙掉了是什么意思-情人节那天


卫生饮食-英语短作文


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谁说女子不如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