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模拟试题含解析

温柔似野鬼°
907次浏览
2020年12月29日 13:2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富春江景色-15年春节

2020年12月29日发(作者:柏立本)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模拟试题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1.记叙文阅读

家之脉

陈忠实

①1950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晚上,在那盏祖传的清油灯下,父亲把 一只毛笔和一沓黄色仿
纸交到我手里:“你明日早起去上学。”我拔掉竹筒笔帽儿,看见一撮黑里透黄的 动物毛做
成的笔头。父亲又说:“你跟你哥合用一只砚台。”

②我的3个孩 子的上学日,是我们家的庆典日。在我看来,孩子走进学校的第一步,认
识的第一个字,用铅笔写成的汉 字第一画,才是孩子生命中光明的开启。他们从这一刻开
始告别黑暗,踏上智慧人生的征程。

③我们家木楼上有一只破旧的大木箱,乱扔着一堆书。我看着那些发黄的纸和一行行栗
子大的字问父亲:“是你读过的书吗?”父亲说是他读过的,随之加重语气解释说:“那是你
爷爷用毛笔 抄写的。”我大为惊讶,原以为是石印的,毛笔字怎么写到和我的课本上的字一
样规矩呢?父亲说:“你 爷爷是先生,当先生先得写好字,字是人的门脸。”在我出生之前
已谢世的爷爷会写一手好字,我最初的 崇拜产生了。

④父亲的毛笔字显然比不得爷爷,然而父亲会写字。大年三十的后晌, 村人夹着一卷红
纸走进院来,父亲磨墨、裁纸,为乡亲写好新春对联,摊在明厅里的地上晾干。我瞅着那
些大字不识一个的村人围观父亲舞笔弄墨的情景,隐隐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自豪。

⑤多年以后,我从城市躲回祖居的老屋,在准备和写作《白鹿原》的6年时间里,每到
春节前一天后晌, 为村人继续写迎春对联。每当造房上大梁或婚丧大事时,村人就来找我
写对联。这当儿我就想起父亲写春 联的情景,也想到爷爷手抄给父亲的那一厚册课本。

⑥我的儿女都读进大学,学历比 我高了,更比我的父亲和爷爷高了(他们都没有任何文
凭,我只是高中毕业)。然而儿女唯一不及父辈和 爷辈的便是写字,他们一律提不起毛笔
来。村人们再不会夹着红纸走进我家屋院了。

⑦13岁那年,礼拜五晚上一场大雪,足足下了一尺厚。第二天上课心里都在发慌,50
余里路程步行, 怎么回家去背馍呢?最后一节课上完,我走出教室门时就愣住了,父亲披
一身一头的雪迎着我走过来,肩 头扛着一口袋馍馍,笑吟吟地说:“我给你把干粮送来了,
这个星期你不要回家了,你走不动,雪太厚了 ……”

⑧二女儿因为读俄语,只好赶到高陵县一所开设俄语班的中学去补习。每到周 日的下
午,我用自行车带着女儿走七八里土路赶到汽车站,一同乘坐公共汽车到西安东郊的纺织
城,再换乘通往高陵县的公共汽车,看着女儿坐好位子随车而去,我再原路返回蒋村——
正在写作《白鹿 原》的祖屋。我没有劳累的感觉,反而感觉到了时代的进步和生活的幸
福,比我父亲冒雪步行50里为我 送干粮方便多了。

⑨父亲是一位地道的农民,比村子里的农民多了会写字打算盘的本 事,在下雨天不能下
地劳作的空闲里,躺在祖屋的炕上读古典小说和秦腔戏本。他注重孩子念书学文化, 他卖
粮卖树卖柴,供给我和哥哥读中学,至今依然在家乡传为佳话。

⑩我供 给3个孩子上学的过程虽然颇不轻松,然而比父亲当年的艰难却相去甚远。从做
私塾先生的爷爷到我的孙 儿这五代人中,父亲是最艰难的。他已经没有了做私塾先生的爷


爷的地位和经济,作为一 个农民也失去了对土地的创造权利,却心强气盛地要拼死供给两
个儿子读书。他的耐劳、他的勤俭、他的 耿直和左邻右舍的村人并无多大差别,他的文化
意识才是我们家里最可称道的东西,却绝非书香门第之类 。

⑪这才是我们家几代人传承不断的脉。

(选自《课外阅读》,有删改)

(1)文章主要记叙了爷爷、父亲与“我”三代人培 养下一辈读书受教育的事情。仔细阅读文
章,概括相关文段的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文章段


①②

⑦⑧

⑨⑩

主要内容

父亲在我上学日送“我”珍贵的笔和纸,“我”将孩子们的上学日视为家的庆典日。



父亲在艰难的日子里依然拼死供给“我”和哥哥读中学,“我”也在颇不轻松的情 况
下供养孩子们上学。

③~⑥



(2)第⑦ 段画线句子是描写父亲雪天给“我”送干粮的情形。联系下文,分析作者这样描
写父亲的作用。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②段“我”将孩子所写的“汉字第一画”视为“生命中光明的开启”,说明在作者的心 中,
文化知识对孩子具有开启智慧人生的巨大作用。

B.第③段“规矩”这个词语的 意思是,书上用毛笔抄写的一行行栗子大的字,书写规范,字
迹工整、美观。

C.第 ⑥段写儿女提不起毛笔写字,再不能为村人写春联,导致邻里关系冷淡,作者对此深
感遗憾和失望。
D.第⑨段写父亲空闲时读小说与戏本的行为,表现出父亲对文化知识的热爱,这也是当年
爷爷重视孩子念书学文化的结果。

E.第⑪段中的“脉”是指的书法。

(4)文章题目“家之脉”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简要阐述“家之脉”
对一个人 成长的重要作用。

【答案】 (1)①爷爷写得一手好毛笔字,父亲大年三十为乡亲 写春联,“我”也为村人写
春联,只是儿女们提不起毛笔写字。②父亲为在校学习的“我”送干粮,“我 ”多次转车送女
儿去外县补习俄语。

(2)示例:“披一身一头的雪”“笑吟吟”的 外貌、神态描写,以及对父亲语言的描写,写出
了父亲送干粮辛苦,内心却充满愉悦之情,表现了父亲对 儿子的爱。联系下文看,这样描
写父亲,与“我”送女儿学习形成对比,突出父亲送干粮的艰难,更体现 出父亲极为重视下
一辈学习文化知识的思想。

(3)C,E

(4 )示例:①题目“家之脉”指的是家中几代人传承不断的文化意识,这也是“我”家“家之
脉”的内涵。 ②“我”的爷爷在当时生活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尽最大努力供养爸爸上大学,
读研究生;自从“我”上学 以来,爸爸妈妈为“我”购电脑、订杂志、换房子,努力为“我”创造


最好的学习环境。 可见,在爸爸与“我”的成长中,“家之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概括的格式一般是谁的什么事。概括要全面,
用语需简洁。细读第三段到第六段 可知,这几段写了“我”家几代人写毛笔写的情况。爷爷
写的字极好,父亲和“我”为乡亲们写春联,而 孩子们却不会用毛笔写字。细读第七段和第
八段可知,这两段写了父亲顶着大雪为了送干粮,“我”多次 转车送孩子去学外语。据此概
括即可。

(2)本题考查赏析描写。作答时,需先明 确所用的描写手法,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其在
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即可。在这句话中,“披一身一头 的雪”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笑
吟吟”是对父亲的神态描写,同时还有父亲的语言描写。三种描写方法 综合运用,表现父亲
虽然身体辛苦,但是心情愉悦,这种矛盾表现父亲对孩子的爱。联系下文“我”送女 儿的场
景,两者形成了对比,更突出了父亲送干粮的辛苦,突出的表现了父亲对“我”的教育的重
视。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主旨的理解掌握。

C.根据第⑥ 段“村人们再不会夹着红纸走进我家屋院了”,作者只是在感叹有些东西的淡
化遗失,并非是在说导致邻 里关系冷淡,作者对此深感遗憾和失望;选项错误;

E.这里说的“脉”指的是家中几代人传承不断的文化意识,而不是书法;选项错误;

故选CE。

(4)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题目含义的理解以及个性化赏读的能力。 第一问 :根据文中
的“他的耐劳、他的勤俭、他的耿直和左邻右舍的村人并无多大差别,他的文化意识才是我< br>们家里最可称道的东西,绝非书香门第之类。这才是我们家几代人传承不断的脉”可以看
出,“家 之脉”在文中具体指家中几代人传承不断的文化意识,这也是作者家“家之脉”的内
涵。第二问:这一问 是开放性试题,学生作答时,选择家中重视文化的一些现象或事例,
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围绕家庭创设 文化学习氛围、重视文化知识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
习惯等来谈“家之脉”对自己成长的重要作用。
故答案为:⑴①爷爷写得一手好毛笔字,父亲大年三十为乡亲写春联,“我”也为村人写春联,只是儿女们提不起毛笔写字。②父亲为在校学习的“我”送干粮,“我”多次转车送女儿
去外县 补习俄语;

⑵示例:“披一身一头的雪”“笑吟吟”的外貌、神态描写,以及对父亲语言的 描写,写出了
父亲送干粮辛苦,内心却充满愉悦之情,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联系下文看,这样描写< br>父亲,与“我”送女儿学习形成对比,突出父亲送干粮的艰难,更体现出父亲极为重视下一
辈学习 文化知识的思想;

⑶C E;

⑷示例:①题目“家之脉”指的是家中 几代人传承不断的文化意识,这也是“我”家“家之脉”
的内涵。②“我”的爷爷在当时生活比较困难的 情况下,尽最大努力供养爸爸上大学,读研
究生;自从“我”上学以来,爸爸妈妈为“我”购电脑、订杂 志、换房子,努力为“我”创造最好
的学习环境。可见,在爸爸与“我”的成长中,“家之脉”起到了重 要的作用。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概括的格式一般是谁的什么事。概括要全面,用语需简
洁;

⑵本题考查赏析描写。作答时,需先明确所用的描写手法,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其在刻画


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即可;

⑶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主旨的理解掌握。答题的关键是对文章内容有深刻的理解;

⑷阅读 分析关键是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先阅读全文然后筛选关键信息,做题时,应
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 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
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


2.现代文阅读

锁链

清晨的 鸟市上,总有几个起得比鸡还早的爱鸟人,拎了各自的笼儿和架子,到茶馆里来
聚头遛鸟。

这天,鸟贩子林红嘴来了,他从三轮摩托上取下一个口袋,撑开罩子,里面是一个方
笼 。林红嘴打开方笼,拎出一个架子,上面兀自立着一只鹦鹉。那鹦鹉绿色的羽毛,侧光
之处显出蓝青之色 ,红红的嘴唇,宛如衔了一枚玛瑙做成的哨,一双小眼睛炯炯有神。

通常,这个时候 是该打招呼了。那明星范儿的鹦鹉显然是知道套路的,清脆地喊出一
句:“哈罗,古得摸铃!”

众人顿时哄笑了起来,说话的鸟见过不少,张嘴就来英语的,稀罕。于是大家来了兴
致 ,搜肠刮肚地把记忆中剩得不多的英语单词翻出来,用来逗鹦鹉。有的甚至把从电视里
学的“八格牙路” 都用上了,那鹦鹉居然能接口来句“米西米西”,看来这家伙也是看了不少
抗日神剧。林红嘴笑道:“别 说你来日语,就是法语、意大利语、泰语、葡萄牙语,它都会
几句。人家可是轮船、火车、飞机都坐遍了 才来的!”众人又惊叹了一番。

不出两分钟,又有人品咂出鹦鹉的奇异之处:“你看你看,这玩意儿居然没有拴链子!”

大伙儿一看,果然见那鹦鹉裸着双脚,自在地站在架子上。看着它健硕的翅膀,大伙儿
开始质疑林红嘴, 说:“你不会是养了一只母鹦鹉在家里,然后拿这只漂亮鸟儿四处卖钱,
卖完它,又让它自己飞回去吧? ”

林红嘴大呼冤枉,说:“这鸟儿的最大卖点,就是不拴链子,打死不飞!不信可以 打
赌!”一听打赌,众人都来了兴致。赌局说定,三小时之内,众人只要不碰鸟儿和架子,无
论 用什么办法,让鹦鹉飞离站架,即为赢,反之则输。赌资1000元,交由中间人保管,谁
赢归谁。
双方的1000元很快凑齐。众人又觉三小时太短,改为五小时,并取尽鹦鹉架上的食物 和
水。对于这些刁钻要求,林红嘴只撇嘴一笑,通通都答应下来。

鹦鹉挂上 树枝,人们开始想招。先是击掌、敲锣、放炮仗之类的武攻,后是扔花生、玉
米、瓜子在地上的文逗,还 有人学猫叫,或干脆主张去找一只胖猫来实施心理战术,甚至
还有人主张去找一只漂亮的母鹦鹉过来演美 人计……但那只鹦鹉却都不理会,依旧只是自顾
自稳稳地站在支架上,或单脚或双脚,死死扣住那根木棍 不放。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众
人想尽办法,却似用竹刀砍石头,没有半分进展。

他们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在赌局进行到4小时45分的时候,鹦鹉几次将空空如也的
食盒和水盒磕得 当当直响,显然是饥了、渴了。众人看到获胜的希望,紧急行动起来,在
它目光所见的地方,又是倒水又 是撒玉米和瓜子的,鹦鹉的小眼变得更加鲜亮,它收翅下
蹲,一副随时弹射起飞的架势。


众人屏住呼吸,等它大翅一扇,腾空而起……但最终,它还是没有如众人期望的 那样,脱
爪展翅,飞向食物。

“时间到!”公证人一声断喝,宣布赌局结束 林红嘴连本带利收下2000元钱,得意地开始
收拾鹦鹉,给它加水和食物。有人不甘地说:“你是不是 给它爪子上涂了胶水?”

林红嘴抓起鹦鹉,把它拿到众人面前一晃,鹦鹉不情愿地离 开支架,众人一瞧,鹦鹉的
双脚干干净净,并无异物。

林红嘴得意地说:“ 既然赢了你们的钱,不妨让你们长长见识。这鸟儿叫墨西哥鹦鹉,驯
养它可是有窍门的,从小就让它站在 木棍上,随时抽掉木棍,让它摔在地上,摔得它不敢
放手,直到它翅膀长硬了,也不敢松手,所以,它绝 不会放手去飞。听说有人买过一只,
一次出差忘了给它喂水,几天后回来,鸟儿已饥渴而死,但桌上水食 都是齐全的,离它不
足五米。别的鸟锁链是拴在腿上,这鸟的锁链却是拴在心上,虽然看不见,却十分牢 实。
大伙儿不要往外说去,我还指着往外去打赌、挣几个稀饭钱呢!”

那天 之后,鸟市上少了两个早起的人,一个是司法局副局长老吴,他终于辞掉抱怨已久
的工作,当律师去了; 另一个是久不升职的技术员小陈,据说是创业开公司去了。

(1)请梳理文中有关鹦鹉的故事情节,仿照示例用简洁的语言将情节补充完整。
鸟贩子林红嘴来到鸟市,带来一只鹦鹉——这只鹦鹉会说多种语言,惹众人关注——
①______ __——②________——鸟贩子揭开谜底,鸟市的人受到启发

(2)分析文中画线句 划线词语所反映的人物心理|众人用尽办法也没能使鹦鹉飞走,输了
赌资。

①对于这些刁钻要求,林红嘴只撇嘴一笑 , 通通都答应下来。

②众人屏住呼吸 , 等它大翅一扇,腾空而起……

(3)设置悬念是小说常用的一种手法,请选择文中一处,分析其妙处。

(4)谈谈你对题目“锁链”的理解

【答案】 (1)有人发现这鹦鹉没拴链子;鸟贩子为鹦鹉会不会飞离站架和众人打赌

(2)①林红嘴对于众人关于赌局的各种刁钻要求感到不屑 ,和对于获胜的自信 。

②众人对于鹦鹉是否会飞离支架的紧张 和希望鹦鹉飞离支架的期待 。


(3)示例:鸟贩子和众人打赌鹦鹉不会飞离木棍设置了悬念 ,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推动情
节发展、曲折生动 ;引出小说结局,揭示这只鸟之所以失去了飞翔的本能和欲望,就是在它成长的过程中,养鸟人已将锁链,深深植入了它的内心。 丰富文章内容,突出了文章主
旨 。

(4)锁链一语双关,写出了鹦鹉因受驯化,脚上没有锁链,心灵却受到的束缚,也象征了
社会中很多人心灵收到束缚,不思进取,麻木不仁。

小说的故事围绕鹦鹉身上没有锁链,却不飞离支架的内容展开,锁链构成了全文的线索 揭
示主 题,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批判:一个人往往会困在或舒适或习惯的生活中消耗着
生命,被无形的链子 锁住而不思进取,麻木不仁;也表达了期待、呼吁人们应解除心灵枷
锁,勇敢追求自己理想。 创造悬念,吸引读者。

【解析】【分析】⑴第一空对应第5段 “不出两分钟,又有人品咂 出鹦鹉的奇异之处:“你
看你看,这玩意儿居然没有拴链子!”第二段对应第7段“ 林红嘴大呼冤枉, 说:“这鸟儿的


最大卖点,就是不拴链子,打死不飞!不信可以打赌!”

⑵“撇嘴一笑”“屏住呼吸”都是神态描写,都是表现人物形象服务的。结合上下文,可知“撇
嘴一笑”是林红嘴的不屑和自信,“屏住呼吸”是众人紧张与期待的心情表现。

⑶本文设置悬念的地方有很多,比如鹦鹉没有上锁链引众人惊奇、 众人就让鹦鹉飞离站架
打赌、鹦鹉最 后欲飞将飞等。都起到使情节曲折生动,为解释主旨服务的作用。

⑷“锁链”作为文眼、线 索,一般都有表面和深层两个层面的含义,有一语双关的效果。一
层是表面的锁链,锁住鹦鹉的脚;一层 是深层的锁链,宿主鹦鹉的心。按这个主旨表述正
确即可。

故答案为:⑴有人发现这鹦鹉没拴链子;鸟贩子为鹦鹉会不会飞离站架和众人打赌

⑵ ①林红嘴对于众人关于赌局的各种刁钻要求感到不屑 ,和对于获胜的自信 。 ②众人
对于鹦鹉是否会飞离支架的紧张 和希望鹦鹉飞离支架的期待 。

⑶ 示例:鸟贩子和众人打赌鹦鹉不会飞离木棍设置了悬念 ,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推动情节
发展、曲折生动 ;引出小说结局,揭示这只鸟之所以失去了飞翔的本能和欲望,就是在它< br>成长的过程中,养鸟人已将锁链,深深植入了它的内心。 丰富文章内容,突出了文章主
旨 。

⑷ 锁链一语双关,写出了鹦鹉因受驯化,脚上没有锁链,心灵却受到的束缚,也象征了 社
会中很多人心灵收到束缚,不思进取,麻木不仁。小说的故事围绕鹦鹉身上没有锁链,却
不飞 离支架的内容展开,锁链构成了全文的线索 揭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批
判:一个人往往会困 在或舒适或习惯的生活中消耗着生命,被无形的链子锁住而不思进
取,麻木不仁;也表达了期待、呼吁人 们应解除心灵枷锁,勇敢追求自己理想。 创造悬
念,吸引读者。

【点评】⑴情节涉 及到与小说环境、人物、主题的紧密联系,因而情节题几乎成为小说阅
读的必考题型。要做好情节题,首 先要对“情节”这一概念有透彻认识:它由一系列展现人
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互相 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一般包括开端、发
展、高潮、结局等部分。出题模式:请概括小说主要情节;文中 一共写了那几件事,请依
次加以概述;等等。答题方法:通读全文;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寻找线索,抓 住主要的
矛盾冲突、重要场面、重要事件等几方面,依照“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来概括文章主要情
节。

⑵本小题考查对人物形象和心理的分析。结合上下文 语境加以体会,注意分析要全方位、
多角度,不要遗漏要点,语言概括简洁准确。

⑶设置悬念是小说常用的写作方法,在小说中全方位为人物、情节、主旨等小说要素服
务,同时也有引起 读者兴趣的效果。可以考虑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故事
环境、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不必 面面俱到,按具体文本实际分析即可。

⑷线索类标题一般都耐人寻味,实际考查对文章中心 思想的把握和归纳。需要仔细阅读全
文,找出所有关于“锁链”的描写,抓住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相关关 键词,再用简洁精炼的
语言表达出来。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父爱就像那场雪


黑王辉

①父亲发来短信说,看天气预报,你那边要下雪了, 及时加件衣服。不行给你寄些钱过
去,再买几件羽绒服。

②对于名落孙山、 只好回家务农的父亲来说,我是他最后的希望。我一出生,他就表现
出对我十二分的关怀和疼爱。“天阴 下雨打孩子”是我们那儿的一句老话。别的父亲打孩子
像家常便饭,而我的父亲,纵使我再调皮,他也从 来不肯打我。我小时候十分怕冷,天稍
微冷一点就不肯起床上学,父亲会好言劝我,还把我的棉裤棉袄放 在煤火上烤热才让我
穿。有几次煤火灭了,生不着,父亲便把冰冷的棉裤棉袄放在他身上暖热。母亲看不 惯父
亲这般爱我,屡屡劝他不要惯坏我。父亲摇摇头说他要让我快乐地成长。

③上小学的时候,我都是跟着别的大孩子一起去。可一到下雪天,对冷的恐惧让我不觉
放慢了出门的脚步 。父亲害怕我受罪,就送我上学。放学时,父亲绝对是要守在学校门口
的。天寒地冻,银装素襄一片,父 亲不住地跺脚走动,以驱散身上的严寒。在上学、放学
的路上,他用买来的军大衣紧紧把我裹在怀里,给 我讲故事。父亲看过很多书,他讲《三
国》,讲《水浒》,讲岳飞,比书上写得还精彩,外面是飘飞的雪 ,我在父亲的怀里,暖
暖和和地听父亲讲述一个个热血沸腾的故事,那是我童年最幸福的事情,上高中时 ,老师
屡屡对我作文中奇异的想象力和流畅的语言表示赞赏。她不知道,这全是父亲的功劳。正
是在父亲的怀抱里,我完成了古典文学的启蒙。

④高二那年冬天,天空中飘落起鹅毛 般的大雪。我正在课堂上百无聊赖之时,教务处通
知我校门外有人找。我去看时,原来是父亲。由于学校 是封闭式管理,不让闲人进去,父
亲只能在门外等。茫茫大雪不住地落在父亲身上,父亲成了一个雪人。 我的眼圈一红,随
即就和门卫吵起来,说他们不近人情,这么冷的天,让一个人在冰天雪地里呆着,那是 什
么滋味?父亲朝我摆摆手,说算了算了,人家也有人家的难处。

⑤父亲把 我带到县城里,给我买了几件棉衣。说上高中了,不能让同学笑话,要穿些像
样的衣服。转眼之间到中午 ,他领我去街边的饭馆吃饭,点的全是肉菜。他说上学辛苦,
不住地往我碗里夹菜,父亲告诉我,他要去 外面打工了,由于离年底太近,过年可能就不
回来了。学费年前会邮回来,不会耽误我上学。我哽咽了, 要不是因为我,父亲也不会这
般操劳。父亲笑了,说傻孩子,你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就是我最大的欣慰 。

⑥在雾气氤氲的车站,父亲摆摆手,说:“不用我了,赶快回去上课吧!功课要紧 。”我
点点头,忙不选地往回赶。路过车站的窗户边,我往里看了一眼,却发现父亲正趴在窗户
边望我。泪水不争气地便流了下来。有父亲的激励,我发奋努力,终于考上了大学,圆了
父亲的愿望,只 不过毕业后,一个人在城市过得艰难,还要父亲操心,这成了我心中的隐
痛。

⑦不论我长多么大,有多么老,父亲给我的关怀,永远像雪覆盖麦苗一样使我免受饥
寒。我很感动,给父 亲回短信道:我有钱,不用你们操心了。衣服够穿,你和妈也要注意
保暖。父亲回短信说:我和你妈都很 好,在外面我们照顾不了你,要好好地自己照顾好自
己。看了父亲的短信,我的眼圈又红了。

(1)通读全文,填写下面表格。

时间

小时候

我的表现

父亲的行为

①________

父亲好言相劝,并想方设法帮我暖棉裤


上小学下雪天

怕冷害怕出门

高二那年冬天

百无聊赖地上课

车站送别时

忙不迭往回赶

(2)赏析下列词语或句子。

②________

父亲带我去买棉衣、吃肉菜

③________

①我哽咽了,要不是因为我,父亲也不会这般操劳。

②在雾气氤氲的车站,父亲摆摆手,说:“不用陪我了,赶快回去上课吧!功课要紧。”

(3)文章第③段、第④段多处写雪,有什么作用?

(4)请从内容和结构上说说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答案】 (1)怕冷 不肯起床上学;父亲亲自送我上学,等我放学,路上给我讲故事;父
亲趴在窗户边望我

(2)①“哽咽”指的是“呜咽,小声地哭”,写出了“我”听到父亲为了给“我”挣学费要外出打
工 ,感受到父亲辛苦操劳的难过的情景,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心疼和内疚。也表达了“我”
对父亲的体贴 和感激。②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父亲怕影响“我”的学习,让
“我”不要送他时担心的情景 。体现他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

(3)写出天气的严寒;突出了父亲对“我”的关爱;凸显了父亲爱儿子的形象特点。

(4)结构上: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内容上:本段写了“我”与父亲相互发短信的内,揭示
文章主旨 ;表现出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爱,以及“我”对父母的关爱,表达了作者对父亲
的感激之情。

【解析】【分析】(1)根据我小时候十分怕冷,天稍微冷一点就不肯起床上学。父亲会好< br>言劝我,还把我的棉裤棉袄放在煤火上烤热才让我穿。上小学的时候,一到下雪天,父亲
害怕我受 罪,就送我上学。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他用买来的军大衣紧紧把我裹在怀里,
给我讲故事。发现父亲正 趴在窗户边望我。提取词语作答。

(2)①“哽咽”本义指不能痛快的出声哭。这里是为了 “我”上学,父亲要去外面打工了,
过年可能就不回来了。“我”为父亲辛苦操劳的难过,表达了“我” 对父亲的心疼和对父亲的
体贴和感激。②“摆摆手”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父亲说的话,是语言描写,表 示父亲怕影
响“我”的学习,示意“我”不要送他了,体现他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

(3)第③段④段多处写雪,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点明当时的天气状况——寒冷,父亲
在雪 天放学时给“我讲故事”,在雪天在门外等“我”,突出父亲对“我”的关爱;凸显父爱的伟
大。

(4)此段结构上,“父亲给我的关怀,永远像雪覆盖麦苗一样使我免受饥寒”呼应题目和
开头,结构严瑾;内容上,最后一段运用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
情,表现了文章 的主旨。

故答案为:⑴怕冷不肯起床上学;父亲亲自送我上学,等我放学,路上给我讲故事 ;父亲趴
在窗户边望我。

⑵ ①“哽咽”指的是“呜咽,小声地哭”,写出了“我 ”听到父亲为了给“我”挣学费要外出打
工,感受到父亲辛苦操劳的难过的情景,表达了“我”对父亲的 心疼和内疚。也表达了“我”
对父亲的体贴和感激。②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父亲怕影响“我 ”的学习,让
“我”不要送他时担心的情景。体现他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

⑶ 写出天气的严寒;突出了父亲对“我”的关爱;凸显了父亲爱儿子的形象特点。


⑷ 结构上: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内容上:本段写了“我”与父亲相互发短信的内, 揭示文
章主旨;表现出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爱,以及“我”对父母的关爱,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点评】⑴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考查。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 言、动作等描
写等语句,分析作者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注意尽量用原句原词回答。

⑵本题是对句子赏析的考查。句子赏析一般从动词和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解析:指出修辞
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动词,找出运用的动词,
结合语境分析动 词的表达效果,并指出表达的感情。

⑶本题是对环境描写的考查。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 社会环境,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
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 人物的命运;表现
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思 路:
这句话写出了…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⑷文章 结尾的作用。结构上总结上文;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照应题目、照应开
头、前文。内容上画龙点 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
悟或者情感;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 神或性格;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
增强感染力。


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杏花如雪

肖复兴

两年前的春天,我对面一楼的房子易主。新主人是位四十岁左右的妇女,带着一个十多
岁的女儿。娘儿俩住进之后,一天到晚脚不拾闲地忙乎。上一家的主人有些邋遢,弄得屋
子凌乱不堪。收 拾完屋子,她们又马不停蹄地收拾院子。院子里原是一架藤蔓式植物,夏
秋两季绿叶密不透风,从窗台爬 满房檐。冬天,几只野猫会在那里猫冬。把屋子和院子收
拾利索之后,娘儿俩买来了三棵小树。工人把树 扛到院里,和娘儿俩一起把树种下。正是
花红柳绿的时候,小树枝叶葱茏,绿得格外清新,给小院一下子 带来了春天的气息。枝叶
摇曳在窗前和门前,屋子也显得神清气爽。

每天下 楼,我几乎都会和这娘儿俩打照面。寒暄之后,渐渐熟络起来。我问这种的是什
么树?她们告诉我是杏树 。我吃过杏,从来没见过杏树。或许见过,但并不认识。我知道
杏树开白花,但梨树也开白花,山桃最初 开出的小花也是白色的。分不清这三种树,闲聊
时,便好奇地请教这娘儿俩。

母亲耐心地告诉我:山桃开花早,这三种树,山桃最先开。然后,杏花才开;最后,梨
花才开。梨花一般 要到清明前后才开的。你分清这前后的次序,就好分辨了。

我依然好奇,母亲怎么知道这么多,分得清桃杏梨花的。

母亲对我说:从小在农村长 大。原来老家屋前就种着杏树……女儿抢过母亲的话说:是我
姥姥种的,种了好多棵,结的大白杏,可好 吃呢!①母亲望着女儿,笑了起来。

她们娘儿俩在这里住了两个多月,夏天刚刚到来 的时候,来了一辆宝马,从车上下来一
个男人,帮她们从屋子里扛出行李等好多东西,锁上了大门,像是 要离开的样子。

我很奇怪,刚买了房子,住了才两个多月,就要走。不住了吗?我走 过去,问母亲:你


这是要去哪儿啊?

母亲告诉我:我家住沈 阳,这不,孩子他爸爸来接我们回去了,在这里住的时间不短
了,家里也需要照顾。

我又问她:你什么时候回来呀?她说:明年,明年开春就回来,带我妈一起回来。买这
个房子,就是为了 给我妈住的。老太太在农村辛苦一辈子了,想让她到城里享享福。到时
候,我就提前办了退休手续,让孩 子他爸爸把公司开到北京来,一起陪陪老太太。

她说着,瞥了一眼站在旁边的孩子他爸爸,②他搂着女儿,偷偷地笑。

这不,老太太 稀罕老家门前的杏树,我特意先来北京买房,把杏树顺便也种上,明年,
老太太来的时候,就能看见杏花 开了!

听了她的这一番话,我的心里挺感动,难得有这样贴心的孩子。当然,也得有 钱,如今
在北京买一套房,没有足够的“兵力”支撑,老太太再美好的愿望、女儿再孝敬的心意,都是白搭。

明年见!她钻进小车,冲我挥挥手,汽车扬尘而去。第二年的春天,她 家门前的三棵杏
树都开花了。别看杏树长得都不高,开出的花却密密实实的,非常繁茂。我仔细看杏花,
和山桃,和梨花,都是五瓣,都是白色,还是分不清它们,好像它们是一母同生的三胞姊
妹。< br>
可是,这家人都没有来。杏花落了一地,厚厚一层,洁白如雪。

今年的春天,杏花又开了,又落了一地,洁白如雪。依然没有看到这家人来。这让我有
些奇怪,怎么说好 了,一连两年都没有来呢?家里人嘲笑我是咸吃萝卜淡操心,人家的老
太太来不来的,肯定有人家的原因 。

一地杏花,那么的厚,被风也一点点地吹干净了。叶子长出来了,先小后大,先红 后
绿,三棵杏树换装了,似乎不急了,静静地等候着来年春天再开花的时候迎接主人。

清明到了,梨花一片雪,替班一样,接替了杏花,用几乎同样的容颜装扮着这个渐行渐
远的春天。长满绿叶的杏树,寂寞无主,摇曳在门前和窗前。

清明过后的一个夜晚, 我忽然看见对面一楼房子的灯亮了。主人回来了。尽管没有赶上
杏花盛开,毕竟还是回来了。忽然,我的 心里便高兴起来。

第二天上午,我在院子里看见了那个女人,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她告诉我,这次来北京,是要把房子卖了。

房子卖了,三棵杏树还在。每年的春天,还会花开一片如雪。

(选自《天津日报》2019年4月16日)

(1)文章第一段划线句中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文章①②两处划线句都写到了人物的“笑”,试分析其内涵及所蕴含情感的异同之
处。

(3)文章主要写的是杏花,为什么还要写“梨花”?

(4)“ 清明过后的一个夜晚”,主人回来了,请根据前文内容揭示谜底,补写她没来北京的
原因,注意与上下文 连接顺畅。

(5)本文以“杏花如雪”为标题,有什么用意?

【答案】 (1)①环境描写营造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氛围。②表现主人勤劳善良的品格。


③为下文花儿的开放做铺垫,与结尾处生命的逝去对比,表现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

(2)同:①②两处的“笑”都表现了对于前面所说内容的默认。

异:①处的“ 笑”包含了母亲对于女儿的宠溺。②处的“笑”包含了“孩子他爸爸”对于妻子母
亲的爱,表现了一家人 的幸福和谐。


(3)梨花在清明前后开放,为下文写清明过后“那个女人”的回归 卖房做铺垫,暗示了其母
亲的命运,为文章营造了淡淡的悲哀气氛。

(4)原文:触 目惊心的是,她的臂膀上戴着黑纱。问起来才知道,去年春天要来北京的时
候,老太太查出了病,住进了 医院,盼望着老太太病好,却没有想到老太太没有熬过去年
的冬天。今年清明,把母亲的骨灰埋葬在老家 ,祭扫之后,她就一个人来到北京。

(5)①表现景物的生命力之旺盛以及美丽纯洁;②喻指 女人心灵之纯洁美好,更歌颂孝
顺的传统美德。

【解析】【分析】(1)从描 写的景物特点进行分析,这一处景物描写描写了的季节是春
天,描写的景物是葱茏的小树枝,这些景物充 满了生机或活力;从表现人物方面分析,充
满生机和活力的景物也衬托了主人勤劳善良的品格;从文章结 构方面分析,这处景物描写
描写春天的景物,为下文写花儿的开放做铺垫;从表现主旨方面分析,这处景 物描写充满
生机和活力,与结尾处生命的逝去做对比,表现作者对于什么的思考。

( 2)结合语境分析,第一处女儿说的话得到母亲的认可,女儿抢着说话,母亲不生气,还
笑着表示默认, 表现母亲对女儿的宠爱。第二处是妻子说的话得到丈夫的认可,表现了丈
夫对妻子的爱。由此看出,他们 一家人生活非常的幸福和谐。

(3)作者在写作时是否要写某个人,某个物,要看其对推动情 节、塑造人物、表现主旨的
关系。因此分析时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结合梨花自身特点分析, 梨花在清明前后开放 ,
而“那个女人”卖房的也在清明过后,因此写梨花就是为此做铺垫。另外,本文 中“那个女
人”在北京买房,种杏树是为了让她的母亲到北京居住,但她的母亲却去世了 ,因此写梨
花也为文章营造了淡淡的悲哀气氛。

(4)本题要求补习情节,要结合全 文内容和上下文补习内容。前面内容写“那个女人”在北
京买房,种杏树是为了为了给她妈住的。她想老 太太在农村辛苦一辈子了,想让她到城里
享享福。后文写到她要把房子卖了,由此可以看出她母亲已经去 世了。因此补写的内容应
该是她给我讲述自己母亲去世的经过。此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 可。

(5)在平时掌握的标题作用的基础上再结合文中的内容和主旨分析。“杏花如雪”这个 标题
是对景物的描写,景物本身就给人以美的享受;再则,这篇文章表现了“那个女人”对母亲
的孝顺的美德,人也美;因此,景美人也美,人和景互相映衬。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 ①环境描写营造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氛围。②表现主人勤劳善良的品格。
③为下文花儿的开放做铺垫,与 结尾处生命的逝去对比,表现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

⑵ 同:①②两处的“笑”都表现了对于前面所说内容的默认。

异:①处的“笑”包含了母亲对于 女儿的宠溺。②处的“笑”包含了“孩子他爸爸”对于妻子母
亲的爱,表现了一家人的幸福和谐。

⑶ 梨花在清明前后开放,为下文写清明过后“那个女人”的回归卖房做铺垫,暗示了其母亲
的命运,为文章营造了淡淡的悲哀气氛。


⑷ 原文:触目惊心的是,她的臂 膀上戴着黑纱。问起来才知道,去年春天要来北京的时
候,老太太查出了病,住进了医院,盼望着老太太 病好,却没有想到老太太没有熬过去年
的冬天。今年清明,把母亲的骨灰埋葬在老家,祭扫之后,她就一 个人来到北京。 ⑸ ①
表现景物的生命力之旺盛以及美丽纯洁;②喻指女人心灵之纯洁美好,更歌颂孝 顺的传统
美德。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文章中环境描写主要有下作用: ①渲染营
造气 氛;②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③烘托人物心情;④深化作
品主题。答题时要在理 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

⑵本题主要考查理解重要语句的能力 。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
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 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⑶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某个形象作用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 容、主旨的基础上进行
分析,分析其对故事内容的展开有什么作用,对表现文章主旨有什么作用。

⑷本题考查补写文中情节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再联系上下文
补 写情节,注意补写的情节一定要合理。此题答案不唯一,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⑸此题考查 理解标题作用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题;再根据平
时掌握的标题的作用进行分 析。文章标题的作用一般有:交代主要内容、揭示主旨、点明
线索、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交代故事发生 的环境和设置悬念等。


5.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奶奶的玉簪子

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

那个玉簪 子,是当年奶奶的爸爸送给奶奶的妈妈的定情信物,奶奶一直视之如命。每天
早上,奶奶再忙都会把发髻 梳得一丝不乱。玉簪子被奶奶摸得日益剔透,散发着温润的
光。它安安稳稳地插在奶奶的发髻上,就像奶 奶平静的生活。

丢了玉簪子就是丢了奶奶的命。

奶奶终日愁眉紧锁。

爷爷帮奶奶找了这头翻了那头。“咱们眼睛花了记性差了,还是 叫儿子回来找吧。小时
候,他找东西可机灵了。”奶奶茫然而凄切的眼神,让爷爷心痛。爷爷想不出别的 法子,就
五次三番地给父亲打电话。

父亲回家了。

见到父亲,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父亲宽慰道:“妈,玉簪子会找回来的。”

奶奶 拉住父亲的手,就像拉住了救命稻草。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长
了翅膀飞走。父亲让奶 奶好好回忆回忆。玉簪子丢之前,自己去过哪些地方。

父亲跟着奶奶来到了田野。田 垄上,奶奶种的扁豆开花了,它们仰着小鸟一样的嘴巴,
好像在和奶奶说话。奶奶轻轻地碰了碰它们的小 脑袋说:“两天不见,又长大了。”父亲蹲
下身,拨弄起扁豆。也许奶奶和扁豆聊天的时候,玉簪子掉了 下来。奶奶看着父亲的侧影
说:“小时候,你不爱吃扁豆,却爱画扁豆花。我就买了个大花盆,把扁豆种 在家门口。”
父亲“哦”了一声,直起身来,看着扁豆花,似乎想起了久远的时光。

走进菜地,一畦畦的菜好水灵呀。它们被奶奶伺候得像她的发髻一样,整整齐齐,乖巧


听 话。奶奶带父亲来到空心菜前。奶奶问:“还记得那个空心菜的故事吗?”父亲站在陌生
的土地上,拨弄 着和他生分的空心菜说:“记得记得。狐狸精妲己在纣王面前进谗言,要宰
相比干挖心表忠诚。比干临死 前,姜子牙给了他一道符,教他挖心后,将符贴于胸口,立
即策马飞奔,不要回头,即使无心也不会死。 比干照做了,没想到中途遇到一个妇人,在
叫卖空心菜。比干好奇地一回头,立刻摔下马死了。”

奶奶点了点头,说:“小时候,你最爱看小人书。”奶奶老了,也许,她只想陷进回忆,< br>徜徉老时光了。

奶奶又带着父亲来到了老房子里。老房子并不住人,但奶奶还 是经常要去走走。二楼放
着奶奶的织布机。这些年,奶奶不用它了,可她还是经常要去擦拭一番。父亲埋 头细细地
查找,织布机的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都不放过。奶奶在一边絮絮叨叨:“咱们东阳的土布很有名,你以前盖的荷花被就是我在这儿织的。”父亲不由得感叹道:“想不到一晃就这么多
年了。”

在织布机边上,父亲发现了一个樟木箱子。箱子一尘不染,铜环上还泛着光,显然是 有
人经常打开它。玉簪子会不会遗落在里边?父亲打开了樟木箱,他的眼睛突然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一把已经缺脚的弹弓、一个早已褪色的风车、一沓 发黄的小人书……还有涂鸦着很多扁豆
花的画。

奶奶正要开口,父亲抢了先 :“就是用这只弹弓,我打破了人家的玻璃。是您带着我向人
家登门道歉,还给人家装上了新玻璃。这个 风车,是有一次赶会场时看见的,我很喜欢,
您就省下了自己的午餐钱……”父亲说着说着,眼睛有些发 涩了。

父亲闭了闭眼睛,稳了稳情绪,继续翻找。他的眼睛又一次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一只玉簪子!一只剔透的玉簪子!

奶奶的玉簪子就这样被父亲找到了。奶奶的精气神全回来了。

如今,当奶奶和我讲起 这个故事,我总是问:玉簪子怎么会掉到幛木箱子里?为什么以
前总也找不到?

奶奶总是笑而不语。一旁的父亲搔了搔头皮,说:“那时,我已经三年没回家了。”

(1)根据下面的提示填空,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不见簪子→爷爷寻找→__ ______→(田垄上找→菜地里找→________)→找到簪子

(2)“玉簪子”这一物品在小说结构上起到了什么作用?阅读全文,概括小说的主题。

(3)文中画线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奶奶怎样的内心世界?

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

(4)小说最后三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 (1)父亲寻找;老屋里找

(2)起到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小说叙述了奶奶骗父亲回家找 玉簪子的故事,表现老人
需要子女更多的关爱,子女应该常回家陪伴老人的主题。

(3)奶奶心中充满了对儿子的慈爱,十分珍惜相见的时光,生怕儿子很快离开。

( 4)示例一:不能删去。因为:①交代了奶奶要父亲回家的真正原因,情节更加完整;
②深化了小说主题 ;③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④结尾产生了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效
果。


示例二:能删去。因为:①删去后情节结构是完整的;②仍有明确的主题;③仍有较鲜
明的人 物形象。

【解析】【分析】(1)文中围绕玉簪子首先写了奶奶丢了玉簪子,于是爷爷帮着寻 找,却
找不到。只好让父亲回来寻找,奶奶带着父亲先后去田垄、去菜地、去老屋寻找,最后在
樟木箱中找到了玉簪子。据此理解作答。

(2)文中的事件都是围绕“玉簪子”来写的,所 以“玉簪子”是文章的线索,奶奶借口“玉簪
子”找不到了,骗父亲回家,表现了一个深刻的主题:老人 需要子女更多的关爱,子女应该
常回家陪伴老人。据此作答。

(3)“奶奶的眼神 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此句借助神态描写,写“眼
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表现了奶 奶对父亲的慈爱和思念,“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表现了奶
奶生怕儿子离开的心理。据此理解作答。< br>
(4)此题属于半开放性试题,考查的是文章情节的作用,对于结尾,如果选择保留,就结合结尾的作用来谈。结尾交代了奶奶要父亲回家的真正原因,情节更加完整;深化了小
说主题;使 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如果选择删去,就从文章情节的完整行来谈。删去后情
节结构是完整的;仍有明确 的主题;仍有较鲜明的人物形象。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父亲寻找;老屋里找;

⑵起到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小说叙述了奶奶骗父亲 回家找玉簪子的故事,表现老人需
要子女更多的关爱,子女应该常回家陪伴老人的主题。

⑶奶奶心中充满了对儿子的慈爱,十分珍惜相见的时光,生怕儿子很快离开。

⑷示例一:不能删去。因为:①交代了奶奶要父亲回家的真正原因,情节更加完整;②
深化了小说主题; ③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④结尾产生了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效
果。

示例二:能 删去。因为:①删去后情节结构是完整的;②仍有明确的主题;③仍有较鲜
明的人物形象。

【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
思路 ,根据已给出的事件,找到相应的段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章的线索。通 读全文,文中的故事情节是围绕“玉簪子”展开的,所以,
“玉簪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⑶本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答题时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分析即可。

⑷本题考查探 究作者的创作用意和对作品的认识。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答题比较自
主。发表观点后,不管是赞同 还是反对,都要有具体理由,并且不能脱离文本。答题时可
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如情节是否完整 ,主题是否明确,是否影响人物塑造,能否
与前文照应等。


6.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雪天里的暖

陈喜联

①几天的暴雪,小城早已银装素裹。初见下雪是惊喜的,然而,几天以后还下个没完没
了,不由得就心生厌倦了。往窗外看去,天地还是白茫茫的一片,空中的雪花飘呀飘,丝


毫没有停止的迹象,已经冰天雪地。蜷在家里,连附近的菜场也不想去,幸好,还有外
卖。于是,认识了 这位送外卖的“骑士”。

②骑士顶着一头白雪敲开了我家的门。门刚打开,一股冷风 便呼啸着扑了进来。骑士不
光头发“白”了,连睫毛也是白的,脸却格外的红。他大口大口喘着气,呼出 的气,也是一
团一团的白。

③餐盒递过来,还有一点烫手。他却连声道歌: “对不起,迟到了几分钟。”这样的天
气,我有大把的时间坐在阳台上看雪景,几分钟而已,对我来说根 本不算什么。这时,我
看见他的雨裤膝盖破了一个洞。他局促不安地解释:“路太滑,摔了一跤,裤子坏 了,头盔
也坏了……”

④我把正准备拉上的门重新推开,跑进屋拿了块干毛 巾:“晚一点没有关系,我不急
的,这样的天气……真是辛苦你了。”

⑤骑 士边擦头脸上的雪,边连声感谢:“谢谢!谢谢!这是我今年送的最后一单,准备
回家过年了,晚上的车 ……还不知道能不能正常发车。”哦,原来是这样!他在漫天飞雪的
街道上奔驰,而他的故乡,是不是也 是千里冰封呢?

⑥我嘱咐他再等半分钟,给他倒了一杯热茶,又跑进储物间找出了一 个早已不用的头盔
送给他。骑士很不好意思地喝着茶,脸色渐渐恢复了正常颜色,说:“我今天遇到的都 是好
人。上午,我在的购物广场抢到一单,是三杯奶茶的订单。我跑去奶茶店,你猜怎么着?”
他掏出一张配送单给我看,上面备注着:一杯送给骑手,另外两杯麻烦骑手送给附近的环
卫工、警察,或 者其他露天作业者,辛苦啦!

⑦配送单有点湿 , 有点皱 , 骑士小心地把 它折好,重新放到口袋里:“你知道吗?奶
茶店的妹妹特意把三杯奶茶包得严严实实。我刚走出奶茶店, 就碰到一个扫雪的清洁工阿
姨,把一杯奶茶给了她。购物广场出口,一个交警在指挥交通,我把另一杯奶 茶给了他。
后来,又看见个志愿者在用竹竿打树上的雪,就把第三杯奶茶给了他。”骑士笑眯眯地拍拍< br>口袋:“我有这张配送单就够了。

⑧骑士喝完最后一口茶,戴上我送他的头盔 ,郑重地说了声“谢谢”,转身“噔噔噔”地下
楼去了。我站在窗口,看他跨上车,在纷纷扬扬的大雪里 ,渐渐远去,很快消失在拐角
处。

⑨雪依旧在下,冷冷的风刮得雪花四处翻 飞。我不知道骑士今晚能否登上回乡的列车,
他遥远的家乡,又有谁在等待他的回归。但是我知道,雪窖 冰天的世界里,那张小小的配
送单,那三杯包得严严实实的奶茶,温暖了他的心,温暖了他对于这座小城 的所有回忆。

⑩其实,温暖的又何止是他一个人。

(选自《博爱》2019年第01期)

(1)文章围绕“我”和“骑土”的故事展开 叙述,请概括情节,依次填写相关内容。(每空不
超过6个字)

雪天订外卖→_ _______→递毛巾擦脸→________→________→骑士下楼远去

(2)第①段画线句子属于哪一种描写?有何作用?

(3)联系上下文,请赏析第⑦段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配送单有点湿 , 有点皱 , 骑士小心地把它折好,重新放到口袋里……

(4)说说本文题目“雪天里的暖”好在哪里?


【答案】 (1)骑士送外卖(或送外卖迟到);倒茶送头盔;听他讲故事(或讲今天经
历、讲奶茶故事)

(2)环境描写。渲染天气寒冷,营造氛围;交代“我”订外卖的原因;为“骑士”的出场做铺
垫。

(3)“湿”表明天气不好,雪花打湿了它;“皱”暗示他多次翻看、揉握;用“小心” 修饰
“折”,表现“骑士”对配送单的珍视。这一细节描写,形象地表达出“骑士”遇到好人后内心的< br>感动。

(4)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点明文章的主旨;设置悬念 ,激发读者
的阅读兴趣;点明情感线索;形成对比,新颖别致,生动形象。

【 解析】【分析】⑴根据给出的提示找到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用不超过六个字的词句
概括即可。文章第 一段写我雪天订外卖,第四段写我递毛巾给他擦脸,根据第二、三段的
内容可概括情节为:骑士为迟到道 歉。骑士下楼远去是第八段的内容,根据五至七段,可
概括出中间的两个情节分别为:我送他旧头盔,骑 士讲述暖心的故事。注意在找出情节
后,概括时不可超过六个字。

⑵阅读第一段中 的画线句子,写的是雪天景色,属于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与天
气,表现出送外卖骑士生活的不 易,也与下文他讲述的温暖的故事形成对比,突出人与人
之间的关爱主题。

⑶结合 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
素进行揣摩。句中的“ 湿”“皱”表现这张外卖单的平凡不起眼,但是骑士却“小心地”“折”好,
二者对比,表现骑士这张外 卖单的珍视,因为它饱含着他人对自己的关心。

⑷这篇文章的标题“雪天里的暖”一语双关 ,一是指雪天里感受到的外卖、奶茶等实物的温
暖,实指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与关爱的温暖。以其为题, 既概括出了本文的事件,同时又
点明主旨,并且以看似矛盾的短语,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将标题的意 思与作用分点表
述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⑴① 骑士送外卖(或送外卖迟到) ;② 倒茶送头盔 ;③ 听他讲故事(或讲
今天经历、讲奶茶故事) 。

⑵ 环境描写。渲染天气寒冷,营造氛围;交代“我”订外卖的原因;为“骑士”的出场做铺
垫。

⑶ “湿”表明天气不好,雪花打湿了它;“皱”暗示他多次翻看、揉握;用“小心”修饰“折”,< br>表现“骑士”对配送单的珍视。这一细节描写,形象地表达出“骑士”遇到好人后内心的感
动。< br>
⑷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点明文章的主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 br>阅读兴趣;点明情感线索;形成对比,新颖别致,生动形象。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 情节内容。答题时应注意,通读全文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理清
故事线索,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 果这个方面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
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⑵本题考 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从两个角度考虑,即内容和结构,内容
上一是环境本身的自然环 境特征,二是对人物的烘托作用,三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结构
上是对上下文作铺垫。


⑶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和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 然
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然后解释在文中的不
同含 义以及不同的表达效果。

⑷本题考查分析题目的含义和作用。答题时应注意,是否概括了文 章内容,是否为主要情
节,是否蕴含(点明)文章的主旨,蕴含或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是否新颖、有趣味 性和吸
引力等。


7.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读诗

琦君

爸爸是个军人。幼年时,每回看他穿着笔挺的 军装,腰佩银光闪闪的指挥刀,踩着马
靴,威风凛凛地去司令部开会,我心里都很害怕,生怕爸爸又要去 打仗。我对大我三岁的
哥哥说:“爸爸为什么不穿长袍马褂呢?”

爸爸一穿 上长袍马褂,就会坐轿子回家。轿子在家门口停下来,他笑容满面地从轿子里
出来,牵起哥哥和我的手, 到书房里唱诗、讲故事给我们听。

一讲起打仗的故事,我就半捂起耳朵,把头埋在爸 爸怀里,眼睛瞄着哥哥。哥哥边听边
表演:“‘砰砰砰’,孙传芳的兵倒下去了。”爸爸拍手大笑,我却 跺脚喊:“不要‘砰砰砰’地开
枪嘛!我要爸爸讲白鹤聪明勇敢的故事给我听。”

白鹤是爸爸的白马。它英俊健壮,一身雪白的毛。爸爸骑着它飞奔起来时,像在腾云驾
雾。所以爸爸非常 宠爱它,给它取名叫白鹤。

一提白鹤,哥哥当然高兴万分,马上背起爸爸教他的对子 :“天半朱霞,云中白鹤;湖边
青雀,陌上紫骝。”我不喜欢背对子,也没见过青雀与紫骝是什么样子。 我喜欢听爸爸唱
诗,也学着他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我偏着头想了一下,问爸爸:“床前月光怎么会像霜呢?屋子里怎么会下霜呢?”

爸爸摸摸我的头,笑嘻嘻地说:“屋子里会下霜,霜有时还会积在老人的额角上呢。你看
二叔婆额角上,不就有雪白的霜吗?”

哥哥抢着说:“我知道,那叫作鬓边霜,是比喻老人家头发白了跟霜一样!”

爸爸听 得好高兴,拍拍哥哥说:“你真聪明,我再教你们两句诗。‘风吹古木晴天雨,月
照平沙夏夜霜。’”< br>
他解释道:“风吹过老树,发出沙沙的声音,就像下雨一般。月光照在沙洲上,把沙照 得
雪白一片,就像霜。但那不是真正的雨、真正的霜,所以诗人说是‘晴天雨’‘夏夜霜’。你們
说有趣不有趣?”

哥哥连连点头,一副深深领会的样子,我却听得像只呆头鹅。我 说:“原来读诗像猜谜,
好好玩啊!我长大以后,也要作谜语一样的诗给别人猜。”

爸爸却接着说:“作诗并不是作谜语,而是把眼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用很美的文字写
出来,却又不直 接说穿,只让别人慢慢地去想,愈读愈想愈喜欢,这就是好诗了。”

我听不大懂,十岁的哥哥却比我领会得多。他摇头晃脑地唱起来,调子跟爸爸唱的一模
一样。

在我心里,哥哥是个天才。可惜他只活到十三岁就去世了。如果他能长大成人的话,一


定是位大诗人!

光阴已经逝去了半个多世纪。爸爸和哥哥在天堂里,一定时常一同吟诗唱和,不会感到
寂寞吧!

我是多么想念他们啊!

(选自《琦君散文》)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析文中爸爸的形象。

(3)为什么说“在我的心眼里,哥哥是位天才”?

(4)文中多处描写了 “我”作为小女孩的可爱情态。仿照示例,从文中再找出一句,并作批
注。

示例:语句:我就半捂起耳朵,把头埋在爸爸怀里,眼睛瞄着哥哥。

批注:动作描写 。“半捂”“埋”“瞄”几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个小女孩在爸爸眼前的可
爱情态,很有画面感, 好像那个可爱的小女孩就在眼前。

【答案】 (1)本文主要回忆了“我”幼时和哥哥一起, 听爸爸读诗(唱诗)、讲诗的事,
表达了“我”对父兄深深的怀念之情。

(2)喜爱 诗歌,对诗歌有独到的理解;对孩子富有爱心、耐心;引导孩子感受诗歌的语言
美,培养孩子对诗歌的兴 趣。

(3)十岁的哥哥能马上背出爸爸教给他的对子;能抢着说出诗歌的比喻手法;能深深领 会
诗歌的意境;能摇头晃脑地唱诗,调子跟爸爸的一模一样。

(4)语句:我却跺脚 喊:“不要‘砰砰砰’地开枪嘛!我要爸爸讲白鹤聪明勇敢的故事给我
听。”

批 注:“跺脚”的动作描写,“不要‘砰砰砰’地开枪嘛”的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个小
女孩在父 兄面前撒娇、任性的小女儿情态。

【解析】【分析】(1)解答时说清人物与事件,注意表述 的语句简洁通顺即可。本文主要
讲述的是“我”与哥哥在小时候听父亲唱诗、讲诗的事。第二问,根据文 中讲述的事件,以
及文末处“在我心眼里,哥哥是位天才。可惜他只活到十三岁就去世了。如果他能长大 成人
的话,一定是位大诗人呢”,“光阴已经逝去了半个多世纪。爸爸和哥哥在天堂里,一定时
常一同吟诗唱和,不会感到寂寞吧”“我是多么多么地想念他们啊”,可以看出表达了作者对
哥哥过早离 世的遗憾之情,对父亲与哥哥的思念之情。

(2)从文中的爸爸回到家,就会“到书房里唱 诗给我们听,讲故事给我们听”,可以看出
他是一个爱诗,爱孩子的人;从爸爸对我提出的“床前明月怎 么会像霜呢?屋子里怎么会下
霜呢”这一问题的解答,以及他在教我们诗歌中对“我”误解的引导,可以 看出他教育有方,
注意引导孩子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也正因为如此,琦君才会爱上诗歌,爱上文学。在 爸
爸与我们交谈过程中,“我”表现得很无知,但是爸爸一直在引导、教育“我”去理解,由此
又可以看出爸爸的和蔼,有耐心。

(3)根据文中对哥哥的描述,可知主要表现在,提白鹤 ,哥哥当然高兴万分,马上背起
爸爸教他的对子”;爸爸在解答我的“床前明月怎么会像霜呢?屋子里怎 么会下霜呢”这一疑
问时,他马上能指出爸爸的话、诗歌运用的是比喻;爸爸教我们“风吹古木睛天雨, 月照平
沙夏夜霜”,他秒稍加点拨就能明白,而我却不太懂;“他摇头晃脑地唱起来了。调子唱得


跟爸爸的一模一样”是哥哥聪明的表现。

(4)根据题意,从文中找出表 现“我”可爱之态的语句,结合句子所用的修辞或描写方法
来分析其如何表现“我”的可爱即可。比如: 我却跺脚喊:“不要‘砰砰砰’地开枪嘛!我要爸
爸讲白鹤聪明勇敢的故事给我听。”一句,可抓住其中 的动作,分析“我”害怕、撒娇之态。

故答案为:⑴ 本文主要回忆了“我”幼时和哥哥一 起,听爸爸读诗(唱诗)、讲诗的事,表
达了“我”对父兄深深的怀念之情。

⑵ 喜爱诗歌,对诗歌有独到的理解;对孩子富有爱心、耐心;引导孩子感受诗歌的语言
美,培养孩子对诗歌 的兴趣。

⑶ 十岁的哥哥能马上背出爸爸教给他的对子;能抢着说出诗歌的比喻手法;能深 深领会诗
歌的意境;能摇头晃脑地唱诗,调子跟爸爸的一模一样。

⑷ 语句:我却 跺脚喊:“不要‘砰砰砰’地开枪嘛!我要爸爸讲白鹤聪明勇敢的故事给我
听。”批注:“跺脚”的动作 描写,“不要‘砰砰砰’地开枪嘛”的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一个小女孩在父兄面前撒娇、任性的 小女儿情态。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首先 要结合写
作背景,然后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看文章写了什么人、叙述了什么事、描写了什
么景、抒了什么情等,把这几方面弄清之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而体会作者的思想
感情,主要有 以下三种方法: ①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②依据带
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 的思想感情。③依据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
感情。④依据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体会作者 的思想感情

⑵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而 不是指外
表特征。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
也可以描写人物所使用的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
写作手法,如 对比、衬托等方面分析,更要抓住文章中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
特点。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
意,然后一定要注 意审题,根据题干中的问题,抓住关键性信息,最后在文章中找出原
句,也可提取合并,将复杂的文字材 料进行筛选,分清主次,确定重点信息,再组合成连
贯的语言。

⑷此题考查赏析重 点句子的能力。这类题型应先找准赏析的角度,如修辞、描写方法、写
作手法、重点词语等;再结合语境 作正确的赏析。这里可以从描写方法和修辞的角度赏
析,其答题格式为:修辞(描写方法)+表达效果+ 表现了赞美了什么。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天眼·南仁东传(节选)

王宏甲



1972年,美国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口径350米。

1993年,中国的射电望远镜口径只有25米。

没人会想到,2016年,世界最 大的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会出现在中国贵州。(“没人
会想到”,在巨大的差距下,中国人独立自主 创造的这个世界奇迹让全世界为之震撼。)

“我们的落后是明摆着的。”1993年 ,南仁东提出争取把国际大射电望远镜建到中国来,
他要表达的是:正是因为“落后”,我们更应该“奋 起”。

1994年,南仁东着手选址。他和团队用遥感技术及数据分析筛选出100 多个洼地,再一
个一个“用脚去选”。南仁东和伙伴们早已不记得走了多远的路,只记得坐在火边仰望璀 璨
的星空。

2006年,由我国独立自主建造的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项 目正式决定选址贵州平塘大窝
逝;2008年12月26日,FAST工程奠基典礼举行;2011年3 月正式动工建设。这个大射
电望远镜取名为FAST,蕴含着“追赶”“跨越”“领先”之意。

此前,有外国人说:“一个连汽车发动机都做不好的国家,怎么能做大射电望远镜?”这
激起南仁东痛彻的反思。多年来,我们多是引进外国零部件组装产品,自己只做外壳。缺
少自主研发的 核心技术,岂能不落后!

南仁东强烈地意识到:必须找回“自力更生”!这包括,即 使有气吞山河的自信,仍需要
面对重重困难。

FAST建设期间,南仁东遇 到很多技术难题,寻遍世界同类顶级技术,都无解。在他的倾
情投入和亲自指导下,全国有近200家大 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协同攻关,经过了近百次的
试验和失败。“每一次失败都是有用的”,南仁东一次次 研究失败的原因。终于,一项项世
界性的难题得以攻克,并达到世界顶尖水平。同时,那么大的设备,那 么长的钢梁,那么
重的零部件,都是当地政府带领群众“蚂蚁搬家”一点一点运进大窝凼的。科研队伍的 力
量、人民群众的力量,都在“自力更生”的旗帜下被极大地释放出来。(“蚂蚁搬家”“一点一
点”,)

2015年3月,南仁东病倒了,肺癌晚期。这一年,他70岁。秋天, 手术后身体虚弱的
南仁东返回工地,继续指导FAST的安装。

2016年 9月25日,是中国科学史上值得记住的日子。这一天,在贵州平塘大窝函,
FAST举行了隆重的落成 启用典礼。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信中写道—“500米口径球面
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 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
望远镜。它的落成启用,对我国在科学前沿实 现重大原创突破、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正是在这封贺信里,FAST第一 次被称为“中国天眼”。此前,因病情加重,南仁东
被送回北京治疗。但在典礼前一天,他从北京回到天 眼基地—他执意要先去看看FAST:

贵州,黄昏的高原上,夕阳又大又圆。南仁东 戴上安全帽,兴奋而威严的表情俨然像一
个将军。同事和学生要护送他,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但他平静地 摆摆手:“让我自己走过去
看。”南仁东慢慢地、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前方,就是他为之奉献一切而终于 建成的世界最
大的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巨大的反射面在夕阳的映照下射出万道金光,绚丽 无
比。此时,南仁东早已泪流满面。(“慢慢地”“一步一步”,)

第二天 ,一轮朝阳喷薄而出。南仁东陪同前来参加落成启用典礼的国际天文学家们参观
万山丛中的中国天眼。此 时,开工之前曾考察过大窝函的国际大射电望远镜SKA计划总干
事菲利普·戴蒙德感叹道:“几年前是 一片荒芜,现在居然可以运行,真的很伟大!”

FAST的胜利建成,证明了找回“ 自力更生”的中国科学家和建设者们有着多么巨大的创造
力。

2017年1 月,南仁东入选国家科技创新人物。这是南仁东生命的最后一年,病中的他原
本不去颁奖仪式现场。但听 说中央电视台要向全国播出颁奖仪式,南仁东又去了。他要借
央视这个平台,说一段不能忘怀的话。他嗓 音沙哑,话语断断续续——(“断断续”却字字
千钧,病中的南仁东难以忘怀的是FAST建设者和贵州 人民的深情。)

这个,荣誉,来得,太突然,而且,太沉重。我觉得我,个人盛名之 下,其实难副。但
我知道,这份,沉句句的,奖励,不是给我一个人的,是给一群人的。我,更不能忘却
的,就是,这二十二年,艰苦的岁月里,贵州省,四千多万,各族父老乡亲,和我们,风
雨同舟 ,不离不弃……我再一次,借这个机会,感谢,所有,帮助过我们…帮助过FAST……
谢谢!谢谢!”

这是南仁东要表达的最后的声音。

2017年9月25日,“天眼”落成启用一周年。

可是,10天前,南仁东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2018年10月15日,中科院国家 天文台宣布,经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
批准,国家天文台于1998年9月25日发现的 国际永久编号为“79694”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
为“南仁东星”。

20 19年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二〇一九年新年贺词:“此时此刻,我特别要
提到一些闪亮的名 字。今年,天上多了颗‘南仁东星’…”在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还讲
到,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 国70周年华诞,70年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
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追思“中国天 眼”艰苦卓绝的建造历程,最大的成功不是哪一项

技术的创新成就,而是找回了“自 力更生”。“中国天眼”是国之重器,“自力更生、艰苦奋
斗”更是我们宝贵的国之重器。

(1)选文内容大多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下列选项中没有按此顺序叙述的一项是( )

A.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项目正式决定选址在贵州平塘大窝因。

B.手术后身体虚弱的南仁东返回工地,继续指导FAST的安装。

C.在北京治疗的南仁东回到天眼基地,要去看看建成的FAST。

D.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一九年新年贺词中讲到“南仁东星”。

(2)选文多处写到外国、外国人的相关信息,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上世纪末,我国射电望远镜的建设水平在国际上很落后。

B.外国人对我国科技水平的怀疑激起了南仁东痛彻的反思。

C.中国人独立建成大射电望远镜这一壮举,让外国人敬佩。

D.没参与中国大射电望远镜的建设,这让外国人深感遗憾。

(3)选文旁的批注有两处未完成,请补写完整,以说明其蕴含的情感。

(4)作者为何不用“南仁东传”作为标题?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D

(3)“蚂蚁搬家”“一点一点”,设备之巨、力量之 微可见运输之难,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用
双手创造的奇迹让人赞叹。

“慢慢地” “一步一步”,不仅是因病而行走缓慢,更蕴含了南仁东以无比庄重的姿态见证
FAST建成的满怀深情 。


(4)“南仁东传”这个标题侧重表现南仁东的个人生平和个人精神品质。“中 国天眼·南仁东
传”这个标题突出中国天眼对南仁东个人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同时突出这一科技奇迹对我 国
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最重要的是,南仁东、中国天眼建设者和广大人民群众身上
所体 现出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振兴的核心力量。

【解析】【分析】 (1)ABD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C没有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FAST落成
启用典礼是在2016年 9月25日,而在北京治疗的南仁东回到天眼基地去看建成的FAST是
在典礼前一天。

(2) ABC理解正确。D 中国人独立建成大射电望远镜这一壮举,让外国人敬佩。 但文中
没有依据说没参与中国大射电望远镜的建设,这让外国人深感遗憾。

(3) 结合语境分析,这里把“人民群众”比作蚂蚁,把把“那么大的设备,那么长的钢梁,
那么重的零部件” 比作是蚂蚁的家,“那么大的设备,那么长的钢梁,那么重的零部件”可见
运输是多么的艰难,但人民群 众具有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一点
一点地把这些设备、钢梁、零部件搬到大窝凼 ,他们创造的奇迹让人感叹。结合语境分
析,此时的南仁东已经是病得非常的严重,因此走路的时候是慢 慢地,一步一步地,南仁
东此举是要看天眼落成仪式,这是他和很多同事投注大量心血和汗水的一件事, 也是有关
国家科技发展的一件大事,因此他对这件事非常的看重,蕴含了南仁东以无比庄重的姿态
见证FAST建成的满怀深情。意对即可。

(4)文章的标题要根据文章内容来确定,本 文的标题是中国天眼·南仁东传,这个标题涵
盖了文章的内容,既介绍了中国天眼诞生的整个过程,以及 在这一过程中南仁东、中国天
眼建设者和广大人民群众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如果用“南仁东
传”这个标题侧重表现南仁东的个人生平和个人精神品质。据此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 C;⑵ D;

⑶ “蚂蚁搬家”“一点一点”,设备之巨、力量 之微可见运输之难,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用双
手创造的奇迹让人赞叹。“慢慢地”“一步一步”,不仅是 因病而行走缓慢,更蕴含了南仁东
以无比庄重的姿态见证FAST建成的满怀深情。

⑷ “南仁东传”这个标题侧重表现南仁东的个人生平和个人精神品质。“中国天眼·南仁东传”


这个标题突出中国天眼对南仁东个人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同时突出这一科技奇迹对我国科
技创新 、发展的重要意义;最重要的是,南仁东、中国天眼建设者和广大人民群众身上所
体现出来的“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振兴的核心力量。

【点评】⑴此题考查记叙顺序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时,要明确记叙顺序的种类及特征,
一般来说可以从和时间有关的词语去判断,然后从结构、内容 、主旨等角度分析。

⑵本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 读全文,粗知大
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 br>子,仔细辨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
当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⑶本题考查考查写批注的能力,其实也就是考查赏析能力。解答语 言的赏析类题,我们应
该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平时要 掌握一
些答题模式,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本题在赏析语句时,要选择好赏析的角度。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文章标题 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作
文章线索;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语带双关; ⑥全文的文眼(提示
文章);⑦吸引读者兴趣。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br>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最美的化学反应

邓迎雪

十几年前,我和秋明是初中同学。

那时的我总认为,他以后一定会成为大名鼎鼎的化学家。

因为秋明对化学有那么浓厚 的兴趣,懂的又是那样多,尤其是会做许多非常有趣的化学
实验!在我眼里,他简直像是会变戏法一样, 许多普普通通的物品一经他手,好像都被施
了魔法,立即变成了千奇百怪的样子。

有次我和同学去他家玩,秋明又给我们演示他的化学新实验。只见他端着一杯棕黄色飘
着香味的茶水,然 后用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棒,在水里轻轻搅动三下,口中念声“变”,那
杯香气四溢的茶水立即变成了蓝 色的墨水。还没等大家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秋明又把玻
璃棒的另一端在墨水里轻轻一搅,淡蓝色的墨水 又变回了刚才的茶水。

“哇——”我们惊呼连连。

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

众人摇头。

秋 明嘴边绽放出一抹狡黠的笑,说:“这是因为玻璃棒的一端先蘸上了绿矾粉末,另一端
蘸上了草酸晶体粉 末,茶水里含有大量的单宁酸,当单宁酸遇到绿矾里的亚铁离子……”

“停——”我们大叫,“赶快再变个更好玩的。”

看我们对那些枯燥的化学知识不感 兴趣,秋明遗憾地皱皱眉,把没有讲完的知识咽了回
去。然后又做了一个清水变豆浆、豆浆变清水的化学 实验,自然大家又是一片叫好。

我不由得感叹:“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你这家伙以后不当化学家就亏了!”

秋明的眼睛更亮了,说:“对呀,我的理想就是当化学家,以后在实验室里做各种各样有


趣的实验。”

“我觉得秋明有当魔术师的潜质。”另一个同学说。

“我还是最喜欢化学。”秋明说。

可是世事难料,秋明读高中的时 候,他的父母因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失去了经济
来源,生活捉襟见肘。坚强的秋明为撑起这个家, 供弟弟继续读书,一个人离开家乡,到
南方打工去了。

离开了校园,秋明的化学梦一定是从此破灭了。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为他难过。

不久 ,因为父亲工作调动,我们全家迁到了外地。再后来,我又去了遥远的他乡读大
学,人生的轨迹离秋明越 来越远,我们渐渐地失去了联系。

没有想到,时隔十五年,我竟然在电视屏幕上见到了秋明。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

此时的秋明已是一副中年人的模样,胖了,额头上有了细细密密的皱纹,但眉眼间还是
那么熟悉,以至于 我一眼就认出了他。

那是一档业余组魔术选拔赛节目,秋明和搭档笑眯眯地上场,自 报家门后,台下两位评
委不知悄悄地在嘀咕些什么。

随后评委问了秋明一个和赛事完全不相关的话题。

“你的个人资料上,有项内容十分 吸引我,那就是你曾经获得过省里的道德模范奖,这些
年资助了许多孤残儿童读书,你能讲讲这件事吗? ”

“是这样的,”秋明不好意思地笑,“读高中的时候,我因家庭贫困失去了读书的 机会。17
岁时到广州打工,扫过厕所,做过零工,干过电焊,遭了不少罪,知道没有文化的痛苦,也对渴盼读书的心情有着深切的感受。前些年,我开办了一家机械加工厂,经过自己的努
力,如今, 日子好过了,厂子也越来越红火,我就想尽自己的能力资助一些孩子读书,帮
他们圆梦。”

“你小时候有什么梦想呢?”另一个评委问。

“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秋明苦笑。

看到这里,坐 在电视机前的我又想哭又想笑,我为秋明经历的这些磨难而难过,也为他
没有实现理想而感到遗憾!好在 ,在锲而不舍的奋斗下,秋明终于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
如今,他把这成功化成了点点滴滴的关爱,给予 了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秋明真是好样的!

我忽然想,这 难道不是秋明做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吗?在他坎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他
播下勤奋、执着、坚持和善良的 种子,努力在岁月里耕耘,终于在贫瘠的土地上绽放出了
丰硕、美丽的花朵。

我好想立即告诉秋明,这是一场多么美好的化学反应!

(选文有改动)

(1)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小说主人公秋明的人生经历。

初中时,喜欢化学,常给 同学们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高中时,________→前些年,
________→现在,参加业余 组魔术选拔赛。

(2)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初中同学“我”的眼光来讲述秋明的故事?请分 析这种叙事角度
的好处。

(3)小说中多次写到了秋明的笑。请结合语境, 分析下列句中的“笑”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


心理。

①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

②“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秋明苦笑。

(4)第④ —⑭段细致地描写了秋明给我们演示化学实验的场景,这些细节描写对故事情
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有什么作用?

(5)请结合全文,说说小说题目“最美的化学反应”的含意。

【答案】 (1)家庭发生变故,辍学打工供弟弟继续读书

;开办机械加工厂,资助许多孤残儿童读书


(2)①“我”是小说的线索 人物,通过“我”的见闻将秋明的人生阶段串联起来;②“我”是
秋明人生经历的见证者,以第一人称来 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亲切感;③直接描写“我”
的所见所闻所感,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


(3)①“笑”表现了秋明给我们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看到我们惊讶的表现时内心的高兴< br>和得意。②“笑”表现了秋明回忆自己遭逢家庭变故后,化学家梦想实现不了的无奈和伤
感。

(4)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为下文叙述秋明因家庭变故化学梦破灭后的表现做铺垫 ,使
故事的发展一波三折。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这些细节描写突出了秋明对于化学的热爱
以 及善于钻研、做事认真的特点。


(5)①上初中时,秋明给我们演示的化学实验很 美,很有趣;②秋明没有成为化学家,
却凭自己的努力,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并资助弧残儿童,这种变化 就像化学反应一样美
丽。



【解析】【分析】(1)本文是 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
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 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
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 动,依照所示情节概括
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如15段,写高中时,家庭发生变故,辍学打工供弟弟继续 读书。
2、3段写开办机械加工厂,资助许多孤残儿童读书。

(2)通读全文,理清 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然后
根据题干要求作答。可从线索角度、 见证者的角度、增加亲切感的角度以及塑造形象的角
度作答。

(3)题干要求分析句 中的“笑”分别表现了的人物心理。答此题一定要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
容。①“笑”的语境是秋明演示有 趣的化学实验,所以表现的是高兴和得意。②“笑”是语境
是遭逢家庭变故,表现的是梦想实现不了的无 奈和伤感。注意这是“苦笑”,读懂语境就读
懂了笑的含意。

(4)首先审好题干, 再弄清细节描写的内容和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
方向。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可从为下 文做铺垫,推断故事情节的发展的角度作答。人物形


象塑造的作用可从突出对化学的热爱 及善于钻研、做事认真的角度作答。读懂语境是作答
的关键。

(5)通读全文,整体 把握后再作答。标题的字面意思:秋明给我们演示很有趣的化学实
验。深层含意:秋明最终取得事业上的 成功,资助弧残儿童,就像发生了化学反应。一定
要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 br>故答案为:(1)家庭发生变故,辍学打工供弟弟继续读书;开办机械加工厂,资助许多孤
残儿童 读书

(2)①“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通过“我”的见闻将秋明的人生阶段串联起来;②“ 我”是
秋明人生经历的见证者,以第一人称来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亲切感;③直接描写“我”
的所见所闻所感,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

(3)①“笑”表现了秋明给我们演示有趣的化学 实验,看到我们惊讶的表现时内心的高兴
和得意。②“笑”表现了秋明回忆自己遭逢家庭变故后,化学家 梦想实现不了的无奈和伤
感。

(4)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为下文叙述秋明因家庭 变故化学梦破灭后的表现做铺垫,使
故事的发展一波三折。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这些细节描写突出了 秋明对于化学的热爱
以及善于钻研、做事认真的特点。

(5)①上初中时,秋明给我 们演示的化学实验很美,很有趣;②秋明没有成为化学家,
却凭自己的努力,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并资助 弧残儿童,这种变化就像化学反应一样美
丽。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情节结构 。答题时应注意,仿照示例句子,按照时间先后的顺
序依次概括,依照人物+事件+结果的句式归纳。< br>
(2)本题考查第一人称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围绕以下几方面归纳,便于抒发情
感,进行详细心理描写。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更生动形象,
使读者能更具 体的体会作者心情。

(3)本题考查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结合前后句子含义 分析“笑”的不同内
涵和原因,再归纳“笑”字的表达效果和区别。

(4)本题考查 细节描写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作用是丰富人物形象、使人物描写有血有
肉有灵魂。写人则如见其人, 写景则如临其境。

(5)本题考查小说题目“最美的化学反应”的含意。答题时应注意,准确 把握主旨,结合
“最美的”、“化学反应”分析字面意义和深刻含义。然后分手题目在内容和结构两方面 所起
的作用。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邵火焰

①村里人都说玉叶婶的八字好,一儿一女一枝 花,乐乐呵呵赛菩萨。儿子在乡下,女儿
嫁到了城里。玉叶婶嘴里说着“乐什么乐呀”,心里却喜滋滋的 。但自从孙子虎虎出生后,
乐固然是乐,可玉叶婶每天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累。


②虎虎两岁了,要多淘气有多淘气,一刻也不让人消停。不是要吃东西就是要喝 水,不
是要玩玩具就是要把尿。刚刚收拾干净的屋子,一会儿就被他搞得一片狼藉。有时吵着要
看电视里的动画片,有时非要奶奶带到外面去玩,到了外面不想走路又要人抱着。到了午
睡的点上,不在 旁边唱上至少半个小时的摇篮曲,他是不会闭上眼睛的。这小家伙脾气还
挺大,稍不如意就又哭又闹。儿 子儿媳都在村办工厂上班,每天很忙。玉叶婶除了带孙子
外,还要负责一家人一日三餐的饮食,以及衣服 的洗晒。一天到晚,玉叶婶几乎没有安宁
过。就这样辛苦,儿媳还不满意。以前玉叶婶心里郁闷还可以找 老伴诉说诉说,去年老伴
去世后,玉叶婶无论有多大的委屈,只能憋在心里。

③星期天这天,又是玉叶婶忙碌的一天,趁天气好,玉叶婶把儿子儿媳床上被子拆洗
了。刚准备歇歇,孙 子又喊着要吃苹果,玉叶婶赶忙又去削苹果。孙子吃了苹果后,一个
人趴在地上玩小汽车去了,玉叶婶这 才有了歇口气的空档。玉叶婶捶了捶酸痛的腰部,自
言自语地说:“要是有个地方让我去休息几天就好了 。”

④也许真的有心灵感应,这时客厅里的电话响了。是玉叶婶的女儿打来的。女儿 说:
“娘,我想接你到我这里住几天,好吗?”女儿几年前嫁在千里之外的一个城市,玉叶婶很
少到她那里去,一是家里事多脱不开身,二是路途太远不方便。最近去的一次还是三年前
女儿生孩子时。 现在听说女儿要接她去住几天,玉叶婶顾不了那么多,先轻松轻松几天再
说,玉叶婶忙不迭地答应:“好 吧。待我与你大哥大嫂打声招呼!”

⑤等儿子儿媳下班回来后,玉叶婶把自己决定到 女儿家住几天的想法跟他俩说了。儿媳
似乎很不满意,说:“娘,你走了,那虎虎怎么办?”玉叶婶说: “我只去一个周的时间,这
几天你们想想办法。”儿媳语气冷淡地说:“我们都要上班,能有什么办法? ”这时儿子说话
了:“算了,娘这段时间太辛苦了,就让她到妹妹那里去玩几天吧,虎虎我就让同事的奶 奶
带几天。”儿媳这才没有说什么。

⑥第二天一大早,玉叶婶收拾了几件换 洗的衣服,带了几样外甥女玲玲爱吃的乡下特
产,坐火车出发了。一路硬座的颠簸,一路车厢的嘈杂,都 没有影响玉叶婶的心情。玉叶
婶望着窗外,广阔的田野上铺展着成片的绿毯,那绵延的山峦跳跃着跑向车 尾。她在盘算
着,到了女儿家后,要好好做一回客人。让女儿女婿带自己到城里几个有名的景点看一看,让女儿好好弄几餐饭给自己吃一吃,好好享受享受几天“饭来张口”的轻松日子。想到
这里,玉 叶婶不自觉地笑了。

⑦傍晚的时候,玉叶婶到了女儿所在的城市。女婿开车到车站接 到了她。虽然坐了一整
天的火车,但玉叶婶却不觉怎么累人。

⑧到了女儿的 家,玉叶婶满面笑意。一进门女儿就上前一把拉住她的手说:“娘,可把
你盼来了。单位批准我和玲玲她 爸一个星期的假,从明天开始我俩要到外地度假一周。本
想带玲玲一起去的,可是她太淘气,带着是个累 赘,我们也会玩得不尽兴,所以就留在家
里。叫你来就是想让你帮我们照看她几天。”玉叶婶望着女儿, 笑僵住了,嘴张了几次,半
天没有吐出一个字。

⑨毫无疑问,接下来又是一个周的忙碌和劳累。

⑩一个周后,女儿女婿回来了,本想 留玉叶婶再住两天,可是儿媳的电话来了,催她回
去。玉叶婶只好风尘仆仆地赶回了乡下。

⑪一回到家,儿媳就将孙子虎虎抱到了玉叶婶面前,说:“娘,你开心地玩了这么多

< p>
天,现在更有劲照看虎虎了吧?”

⑫玉叶婶叹了口气,抱过宝贝孙子,在额头上亲了一口,在心里说:“谁叫咱是娘呢!”

(选自《小说月刊》2017年第2期,有改动)

(1)文中的“玉叶婶”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2)第④段插叙了,玉叶婶的什么往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3)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


①广阔的田野上铺展着成片的绿毯,那绵延的山峦跳跃着跑向车尾。

②玉叶婶望着女儿,笑僵住了,嘴张了几次,半天没有吐出一个字。

(4)村里人都 说玉叶婶“赛菩萨”,可感觉就是“累”。你是认同哪一个说法?请谈谈你的看
法。


【答案】 (1)玉叶婶是一个勤劳、善良、疼爱子孙的人。从玉叶婶在儿子女儿家里老累
能看 出她勤劳。从玉叶婶把委屈憋在心里和不对女儿说明来意能看出他善良;从玉叶婶抱
过孙子亲,并在心里 说“咱是娘”能看出他对子孙的疼爱。



(2)这段插叙了玉叶审在女儿 远嫁后因忙于家务很少去女儿家的事,体现了玉叶婶的勤
劳;照应上文写她想“有个地方去休息几天”, 别为下文写,她去女儿家做铺垫。



(3)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的描绘出窗外田野与山峦的景色,烘托出玉
叶婶,内心轻松愉快。(或急切心情)


②运用神态描写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玉叶婶得知女儿请他来的原因时欲言又止的情态,表现出他吃惊失望想说而又不愿意说的矛盾心理。


(4)示例一:我同意第一个说 法,因为叶婶有“一儿一女一枝花”儿孙绕膝,一家人其乐融
融,安康幸福。

示例二:我同意第二个说法。因为玉叶婶无论在儿子还是女儿家都忙碌劳累,都得不到想
要的休息, 可见当女儿的也要多关爱父母。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 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
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文中多处描写玉叶婶 在儿子女儿家
里带孩子的劳累,表现她是一个勤劳的人;玉叶婶来到女儿家,并没有说明此行的来意,< br>表现了她对孩子的理解与为人的善良;玉叶婶虽然在女儿家没有享福,但她回来后,抱过

< br>孙子亲,并在心里说“咱是娘”,隐忍了一切劳累,表现了她对子孙的疼爱。据此整理出答
案。( 2)本题考查插叙极其作用的分析。从第四段的内容可以看出,插叙的事件是:女儿
几年前嫁在千里之外 的一个城市,玉叶婶却很少到她那里去;从后一句原因的交代,插叙
这件事,在内容上补充交代了玉叶婶 的勤劳;在结构上,既与上文她想“有个地方去休息几
天”照应,又为下文她去女儿家做铺垫。(3)本 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选择
好赏析的角度,语句赏析的角度一般有:修辞(比喻、拟人、夸 张、反问、设问、排比
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 态)句
式、手法、内容、情感等。①句,可从句子使用的修辞来赏析。句子主要运用比喻和拟人
的修辞,形象的写出窗外景色的优美,表现出玉叶婶此时内心的轻松愉快;②句,可从人
物描写的方法来 赏析。“笑僵住了”是对玉叶婶的神态描写,表现她得知女儿请她来的原因
时的惊讶;“嘴张了几次”是 她的动作,表现出她想说却又没说出来的矛盾。(4)本题考查
阅读感受的表达。这是一道开放题,没有 明确的答案,选择哪种观点都可以,关键在于理
由的表述。选择第一种说法,可以从她有一双儿女,并且 抱上了孙子这方面来谈;选择第
二种说法,可以从玉叶婶每天的生活,与孩子对她想法的了解这方面来谈 。


【点评】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①—③),开端,写拥有一儿一女令 人羡慕
的玉叶婶自从抱上孙子后,感到无比的劳累,只想着能休息一天;第二部分(④—
⑦), 发展,写女儿来电话让玉叶婶到她家去过几天,玉叶婶答应了,并在去的路上想着
自己应怎样的游玩,吃 点什么好吃的;第三部分(⑧—⑫),高潮与结局,写女儿见到
玉叶婶就道出了实情,玉叶婶在女儿家带 完了孩子又回家继续接过劳累的带孙子的工作。
文章以玉叶婶的经历,表现了当今社会,年轻人只想着自 己的工作,却忽视了老人的想法
与感受的现象。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安静的石头

周伟

①草上云,草下溪,白云深处有人家,溪水静山无尘埃。

②小溪边 有一个提着蛇皮袋的女人,手上紧握着一把长长的柴刀,她的眼睛注视着面前
的小溪。有人问,莫不是在 放鹅?有人问,莫不是在捉鱼?有人问,莫不是找寻什么宝
贝……草下的小溪,安静地缓缓流淌,溪水浅 浅,清澈见底,水中的石头,或大或小,或圆
或方,或高耸或躺卧……

③我 们一个个漫步在高处,在云端,看着在低处的溪水和在溪水中那个行走专注的女
人,我们猜不透她,但我 们被吸引。终于,一个当地的老人解了我们的疑惑,他说这女人
不为别的,就是在水边捞那些丢弃的矿泉 水瓶子和塑料袋,要不然这水哪有这么清?有人
问:那要付工资么?老人一脸的不屑,说:都是这方山水 的人,自家屋里的事,还要付什
么工资?

④吃过中饭后,大家都争先恐后要 去看罗溪龙头三吊胜景,我却独个儿行动了。是的,
我早想去看那个文化站的老人了。他叫谢洋生,今年 84岁了,是一直在大山里默默守望的
文化人。来到谢老的木屋前,我看见有一堆砍好的柴火寂寞地躺在 屋檐下,码放整齐,堆


得老高。掏出手机,我前前后后一连拍了好几张。拍照的时候,我 仿佛看到一个老人在屋
檐下挥舞着一双干瘦如柴的老手,举起斧头,噼噼啪啪,噼噼啪啪……老人神情沉 默间,那
堆干柴竟熊熊地自燃起来,竟还旺旺地欢笑着。

⑤对于老人,我没 有太多的了解,只知道他在乡里文化站干了四十多年,只知道在这个
大山里有文化的事儿必是少不得他, 只知道他琴棋书画,吟诗作词,对联剪纸,红白喜
事,出黑板报,刷标语,喊广播,打报告,写诉状…… 无一不懂。有事了,一声喊就是了。

⑥大门半开,矮矮的护门关着,想是主人不在。 从护门上看过去,堂屋的木墙上挂着一
副裱好的对联:暑至听泉静,春来访主贤。我没有敲门,也没有去 问隔壁的邻居,我不忍
打扰这一屋的静和想象的美好。往回走,在桥头迎面碰上老人的儿子、年轻的文化 站长小
谢。小谢见了我,说:找我父亲吗?我也是回来告诉他,晚上乡里要搞篝火晚会。小谢告
诉我,老爷子以前总要上节目的,现在年纪大了,但每回少不得要守到半宿的。

⑦谢 老从外面管事归来,邀我进了他低矮的书房。老人耳聪目明,回忆起点点滴滴清晰
如昨。他听我讲了这次 采风活动的主题后说了一句话:扶贫更要扶文化。老人说这话时安
静地坐着,我听了他的话却一番坐不住 了。我想,老人把他一生中对文化的礼敬和对家乡
的热爱,都化成这短短的一句话。这是一个文化老人振 聋发聩的要义真言。也许,我们应
该是要好好地反思一下。

⑧我走的时候, 谢老说自己编好了一部《文人墨客瑶山情》,嘱我能写点文字,我没有
理由不答应。临走时,老人从书架 上取出一块石头,执意要送给我。他说,这是块安静的
石头,陪伴他安安静静几十年了。我捧在胸前,沉 甸甸的。

⑨从谢老家出来,沿着小溪,我一路缓步慢行。远远地看见溪水中央有一块 半蹲的白
石,走近了看,白鹅一只,缩颈半闭其目,睡态蒙眬。水清澈,风过耳,白鹅似石,石似
我,我心安然。对文化,对人生,我有了清晰的决断和真心的懂得。望远处,那片青翠的
大山就像一块 静卧了千万年的大石头,它的缄默就是对大山的守望和希冀。

⑩在宝瑶古寨,几处老 木屋前,我见着几个留守的老人和孩子。我们去的时候,花鼓戏
《儿大女大》正在这里拍外景,这本是大 山里的新鲜事,但孩子们并没有多少的好奇和热
情,他们下着他们的五子棋,丢沙包、打弹珠、捉迷藏, 玩老鹰捉小鸡、跳田字……不知是
谁家的老婆婆,她一早就在一块大石板上安然地坐着,也不看天,也不 看地,也不看眼前
热闹的世界。我有些担心,老婆婆这样坐着坐着,也许会一眨眼间坐化成一块石头。倏
忽,一朵花开的疼痛灼了她的眼,她忽然感到后怕,儿大女大了,如鸟似风般悄无声息地
飞走了 。

⑪村子里还是那般安静,就像村前两棵古老的鸳鸯银杏树,静静地守望千年,见证 着风
雨爱恋和沧桑世事。我想,安静在这里,仿佛是一种功课,一种力量。

⑫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上,我多想做一块安静的石头!

(选自《湖南日报》2016年1月22日)

(1)“安静的石头”这个题目有什么含义?

(2)文章第⑨段有这样一句 “对文化,对人生,我有了清晰的决断和真心的懂得。”请问
“我”的决断和懂得分别指什么?

(3)请赏析下面的句子的妙处。

倏忽,一朵花开的疼痛灼了她的眼 ,她忽然感到后怕,儿大女大了,如鸟似风般悄无声息


地飞走了。

(4)文章第⑤段,运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方式?有何作用?

【答案】 (1 )“安静的石头”这个题目,表面的意思指山里文化站退休的老站长谢洋生老
人送我的那块安安静静陪伴 了老人几十年的那块石头。深层含义指默默为大山为百姓默默
无私奉献的人,他们是大山的守望和希冀。

(2)“我”的决断是指扎根大山,扎根家乡,从事乡村文化传播。

“我”懂得是指我明白了家乡文化滋养了我,我要热爱家乡文化,守护家乡文化,礼敬家乡
文化,像谢洋 生老人等一样默默地去无私奉献。


(3)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孩子 长大比作花开,把儿女的离开比作如鸟似风
般悄无声息地飞走了,生动形象地写出来老婆婆对儿女离开的 不舍和早日归来的期盼。

(4)插叙。

作用:①通过这段插叙,第一 个作用让读者大致了解了谢洋生老人的职业、爱好和他热心
肠的特点。②让读者产生阅读期待,为后文谢 洋生老人出场埋下伏笔。③呼应第④段,
来到谢洋生老人家见到的场景和自己之前了解的谢洋生形成对比 。

【解析】【分析】(1)“安静的石头”这个题目有双层含义,表面的意思从“这是块安静 的
石头,陪伴他安安静静几十年了”来理解;深层含义从文中描写的三个人,他们默默为大山
为 百姓默默无私奉献的人,他们是大山的守望和希冀来理解。

(2)①从上文“我听了他的话 却一番坐不住了。我想,老人把他一生中对文化的礼敬和对
家乡的热爱,都化成这短短的一句话。这是一 个文化老人振聋发聩的要义真言”“它的缄默
就是对大山的守望和希冀”可以明确我的决断是指扎根大山 ,扎根家乡,从事乡村文化传
播。我懂得是指我明白了家乡文化滋养了我,我要热爱家乡文化,守护家乡 文化,礼敬家
乡文化,像谢洋生老人等一样默默地去无私奉献。

(3)首先指出修 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儿大
女大了,如鸟似凤般悄无声息地 飞走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孩子长大比作花开,把
儿女的离开比作如鸟似风般悄无声息地飞走了 ,生动形象地写出来老婆婆对儿女离开的不
舍和早日归来的期盼。

(4) 第⑤段 运用插叙,内容上的作用:交代谢洋生老人的职业、爱好和他热心肠的特
点。结构上的作用:让读者产生 阅读期待,为后文谢洋生老人出场埋下伏笔。呼应第④
段,来到谢洋生老人家见到的场景和自己之前了解 的谢洋生形成对比。

故答案为:⑴ “安静的石头”这个题目,表面的意思指山里文化站退 休的老站长谢洋生老人
送我的那块安安静静陪伴了老人几十年的那块石头。深层含义指默默为大山为百姓 默默无
私奉献的人,他们是大山的守望和希冀。

⑵ “我”的决断是指扎根大山,扎根家乡,从事乡村文化传播。

“我”懂得是指我明白了家乡 文化滋养了我,我要热爱家乡文化,守护家乡文化,礼敬家乡
文化,像谢洋生老人等一样默默地去无私奉 献。

⑶ 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孩子长大比作花开,把儿女的离开比作如鸟似 风般
悄无声息地飞走了,生动形象地写出来老婆婆对儿女离开的不舍和早日归来的期盼。

⑷ 插叙。


作用:①通过这段插叙,第一个作用让读者大致了解 了谢洋生老人的职业、爱好和他热
心肠的特点。②让读者产生阅读期待,为后文谢洋生老人出场埋下伏笔 。③呼应第④
段,来到谢洋生老人家见到的场景和自己之前了解的谢洋生形成对比。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题目含义和文章主旨。答题时应注意,结合文章内容,在首段与
末段,寻找对题 目的解释与深化,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双关含义,分析表
面含义即是标题的字面意义;深 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⑵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信息筛选能力,答题时应注意, 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根据提示,
在上下文中筛选出关键信息。

⑶本题主要考查句 子赏析。答题时应注意,考查点包括词语的妙用、修辞手法的赏析、作
者情感的把握。可以从修辞手法和 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

⑷本题考查对插叙作用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插叙作用为:①插入 的内容对主要情节
起补充衬托的作用。②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③使文章脉络清晰。④结构紧凑< br>等。结合本文内容具体分析即可。


12.文学类作品阅读

近侍家堂又一年

王瑞锋

①春节,我回到于庄——我出生又费尽万般辛苦逃离的北方小庄。

②逃离的路径只有 一个,半耕半读,听起来颇有诗意实则艰辛。于庄像一柄弹弓,耕地
和读书是两根皮筋儿,铆的劲儿愈足 ,石子飞得愈远。

③我总算被投进了城里,斑马线、地下铁、办公隔断、鸽子笼,像 娘养的春蚕。每只蚕
都有自己的隔断,吐丝作茧,井井有条。

④即使人生轨迹滑得再远,血脉、宗亲、文化……一种无法言说的魔力,把我拽回了原
点。

⑤现在的我,城里人——其实不过是个在广州租住隔断间的广漂,作为家族中唯一读书
走出去的男丁,被允许侍立在老爷(乡音,即爷爷)侧旁,参与家族古老的春祭。

⑥ 于庄称祖先为“家堂”,请家堂,即把逝去先人的魂魄请回家,由家族长者主持。王家
的仪式自是老爷主 持。

⑦对于劳作一年的于庄人来说,春节是对祖先恩赐的回馈,同时祈求祖先再予恩 赐,赐
福麦子,赐福桑麻,赐福繁衍,赐福世俗的一切,这是信仰,简单而不可冒犯。

⑧年三十早晨8点,当朋友们沉浸在红包、美食和旅游的喜庆中,我正陪老爷洒扫庭
院 ,准备“请家堂”。

⑨堂屋内,大八仙桌居正中,摆满丰盛的供品,鸡、鱼、肉、菜 ,鸡须为公鸡。左右太
师椅。一张卷轴高高挂起,内画一座大四合院,数代祖先名字按辈分由高到低排列 。

⑩一切收拾妥帖,老爷双手执一把燃香,毕恭毕敬立在大门口,待我把鞭炮点燃, 烟雾
缭绕中,他口中念念有词:“祖先们,请照顾好咱们的家人小辈,保佑他们平安。”

⑪“列祖列宗,过年了,(回)家来吧。”喊毕,老爷把燃香逐一插到门两侧,再将一根
丈长的木棍横在门前,仿佛那能阻挡一切牛鬼蛇神。随后,他走进堂屋,在写满祖先名字
的卷轴前,恭 敬地将三支香插进装满麦粒的香炉内,家堂算被请了回来。


⑫《论语 》有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这时,我仿佛看
见逝去的亲人们正排着队 ,从空中飞回于庄,飞进他们曾经的家,在八仙桌旁落座。

⑬中午12点,一年当中 最丰盛的饭食——“年饭”开始了。老爷将一盘炖公鸡端到八仙桌
上,念叨些吉祥话,祭洒鸡汤、白酒, 再放一挂鞭炮后,大家才能开始享受美食。此后三
天,每餐每食,也都遵循这样的礼数。

⑭几十年来,于庄的春节没有丝毫变化,饭菜一模一样,礼数一模一样。是日晚上,外
界万家灯火吃年夜饭,于庄人则要斋戒,熬五更,等到午夜12点,烧纸钱元宝,放鞭炮,
跪拜祖先后, 才能进食——水饺,馅儿是芫荽豆腐,取延岁得福之意。

⑮翌日大年初一,庄重的一 日。男丁一拨,女眷一拨,孩童一拨,次第给祖先牌位和老
人磕头拜年,称为“拜家堂”。

⑯在最严苛的时代,即便谱碑被砸,家谱被烧,我的乡村干部老爷仍会在一张红纸上,
于深夜暗暗写下祖辈的名字,摆在八仙桌上,磕头,偷偷烧掉,算是祭拜了祖先。

⑰ 磕头,亦称跪拜,源出《周礼》,要五体投地。历经千年沿革,曾一度被废除,但难
究其因,跪拜礼在于 庄却留存了下来。

⑱现在,我跪在席子上,双掌撑地,额头触地,给祖宗牌位磕四个 头,再给老爷和奶奶
磕两个头。

⑲不过,当我上初中时,历经思想洗礼,也 曾像牛逼哄哄的时代里那些牛逼哄哄的人物
一样,勇敢地站在祖先牌位前,大声斥责磕头跪拜是封建礼教 ,立誓废除这些礼节。不到
一分钟,我的雄心壮志被我爷(乡音,即爸爸)一巴掌打碎。

⑳祖先到底是什么?他们在哪里?又如何保佑族人平安?就像牌位前香炉中的缕缕青
烟 ,飘忽不定。

㉑青烟氤氲中,我看到了大老爷的牌位,这才意识到,他去世两年了, 已成了祖先。更
老的老人还健在,大老爷不能入卷轴,老爷把他的名字歪歪扭扭写在一张黄色的火纸上。

㉒大老爷在世时烟袋不离手,大字不识但逢人便念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我离
开于庄,他是最坚定的支持者。

㉓大老爷是老爷的亲哥,老爷忌恨了他 一辈子。他们的爷就像余华《活着》里的地主福
贵,卖地卖房败光家业,新中国成立后被阴差阳错划成中 农。老爷是大炼钢铁的热血青
年,眼瞅着将成为工人阶级,却被大老爷拽回于庄生产队。彼时家里已揭不 开锅,多一个
劳力多一份工分和粮食。

㉔一族之风俗,一年之盛仪。大年初 二,年的最后一天,也最隆重。下午三点,五十多
名族人聚集到祖坟麦地,“送家堂,送祖先回去”。老 爷点燃火纸,扬洒谷汤,祈福祖先保
佑,稼穑丰饶,子孙炽盛。刹时鞭炮齐鸣,震耳欲聋。

㉕麦子黄了又青,人来复去,只剩茫茫的麦田、桑树和新鲜的雾霾。几天后,我也离开
于庄,漂回城市,继续学着如何出人头地。

㉖我想,祖先更恐惧一个寂静无声的春节。离开,大概只是为了思念。

(1)本文运用全景扫 描的方式展示了一个北方小村庄——山东于庄“侍家堂”的风俗活动全
过程。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侍家 堂”的三个风俗活动。

(2)本文的语言于疏淡处见雅致,别有韵味。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我总算被投进了城里,斑马线、地下铁、办公隔断、鸽子笼,像娘养的春蚕。每只蚕都

有自己的隔断,吐丝作茧,井井有条。(体会加下划线词和比喻的妙处)

②一切收拾妥帖 ,老爷双手执一把燃香,毕恭毕敬立在大门口,待我把鞭炮点燃,烟雾缭
绕中,他口中念念有词:“祖先 们,请照顾好咱们的家人小辈,保佑他们平安。”(请从人
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3)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
索,插入一段 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文章第22、23段插叙内容有什么
作用?

(4)结合全文和链接材料,探究“我想,祖先更恐惧一个寂静无声的春节”的深层意蕴。

链接材料:

材料一:宗族的文化功能是一种以传承乡间传统礼俗为特征, 以形式多样的宗族活动为
载体,唤起广大族众历史感、道德感和归属感的功能。

——百度

材料二:“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 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
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

——尼克松《不战而胜》

【答案】 (1)请家堂、拜家堂、送家堂
(2)①“投”字写出了“我”经过了半耕半读艰辛的历程,终于从家乡的小村庄进入陌生的城
市。 而“鸽子笼,每只蚕都有自己的隔断”通过形象的比喻写出自己远离家乡和家族的异乡
生活是逼仄、压抑 的,内心是迷茫的。

②这段描写老爷上香的文字,先写老爷的动作“双手执”“立”、 神态“毕恭毕敬”、后写语
言,表现老爷对祭祖仪式的熟悉,对祭祀活动的一丝不苟和虔诚态度。生动再 现庄重、神
秘的春节祭祀场面。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宗族宗亲之间的血脉亲情和浓浓的乡土文化气息,也反映了“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文化传统具有深远的影响。


(3)①让读者 知道大老爷是我人生的引路人和支持者,这种引领和支持让人深切体会到
宗亲血脉亲情的价值②写了“老 爷”“大老爷”之间的恩怨,既透视了家族内部的矛盾,又照
应上文“老爷”对“大老爷”的真诚祭祀, 对比中让人深刻认识到宗亲血脉亲情的包容力。③
既丰富文章内容,又深化了主旨。

(4)家堂文化是汉民族文化当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亡灵的追念,对祖先的缅
怀,是美好未 来的祈愿。对于于庄人来说,春祭就是一种信仰,庄严而不可冒犯。“即使人
生轨迹滑得再远,血脉、宗 亲、文化……一种无法言说的魔力,把我拽回了原点。”春祭让
于庄人有一种归属感。(联系文本结合材 料一)“祖先更恐惧一个寂静无声的春节”,从文
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于庄的每一个活动都是庄严的,场面 浩大隆重。在“鞭炮齐鸣,震耳欲
聋”中,于庄人虔诚地祈求列祖列宗佑护家族平安、庄稼丰收、子孙兴 旺。这一朴素而又现
实的愿望,祖先希望代代相传,耕植于每个族人的心中,维系着家族的团聚。它有一 种精
神感召力,驱使我们离开漂回城市,为了振兴家族而努力着。但是当今年轻人不懂宗亲文
化 ,对宗族宗亲观念淡漠,甚至反对。就如文中的“我”,初中时也曾站在祖先牌位前,大
声斥责春祭活动 中磕头跪拜是封建礼教,立誓废除。表达了作者对宗亲文化传承的担忧之
情。(联系文本)从材料二中我 们可以感受到宗亲文化的作用。宗亲文化的凝聚,人与人


之间的信任会增加,所以发扬宗 亲文化,也是发扬传统文化,是正能量的传播。从小往大
了说,家庭邻里之间团结友爱了,然后扩大到宗 亲之间的团结互助,再扩大到族姓之间的
团结,这就是整个国家的大团结。所以我们应该思考在现代文明 的冲击之下,该如何传
承、保护乡土传统文化。(联系文本结合材料二)

【解 析】【分析】(1)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三个大场面即可。结合“于庄称祖先为‘家堂’,请
家堂,即把逝 去先人的魂魄请回家,由家族长者主持。”概括出:请家堂;结合“翌日大年
初一,庄重的一日。男丁一 拨,女眷一拨,孩童一拨,次第给祖先牌位和老人磕头拜年,
称为‘拜家堂’”概括得出:拜家堂;结合 “一族之风俗,一年之盛仪。大年初二,年的最后一
天,也最隆重。下午三点,五十多名族人聚集到祖坟 麦地,‘送家堂,送祖先回去’。老爷点
燃火纸,扬洒谷汤,祈福祖先保佑,稼穑丰饶,子孙炽盛。刹时 鞭炮齐鸣,震耳欲聋。”概
括得出:送家堂。

(2)①投:投掷。在这里写出了“我 ”经过了半耕半读艰辛的历程,终于从家乡的小村庄
进入陌生的城市。修辞角度:结合“像娘养的春蚕” 分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自
己远离家乡和家族的异乡生活是逼仄、压抑的,内心是迷茫的。② 结合“执、立、待”分
析,采用了动作描写,结合“祖先们,请照顾好咱们的家人小辈,保佑他们平安。 ”采用了
语言描写。综述: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老爷对祭祖仪式的熟悉,对祭祀活动
的一丝不苟和虔诚态度。生动再现庄重、神秘的春节祭祀场面。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宗族宗
亲之间的血脉 亲情和浓浓的乡土文化气息,也反映了“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文化传统具有
深远的影响。
< br>(3)结合本文22、23小节分析:让读者知道大老爷是我人生的引路人和支持者,这种引
领和 支持让人深切体会到宗亲血脉亲情的价值;写了“老爷”“大老爷”之间的恩怨,既透视
了家族内部的矛 盾,又照应上文“老爷”对“大老爷”的真诚祭祀,对比中让人深刻认识到宗
亲血脉亲情的包容力。;既 丰富文章内容,又深化了主旨。

(4)结合“对于劳作一年的于庄人来说,春节是对祖先恩赐 的回馈,同时祈求祖先再予恩
赐,赐福麦子,赐福桑麻,赐福繁衍,赐福世俗的一切,这是信仰,简单而 不可冒犯。”分
析:春祭让于庄人有一种归属感;结合“一族之风俗,一年之盛仪。大年初二,年的最后 一
天,也最隆重。下午三点,五十多名族人聚集到祖坟麦地,‘送家堂,送祖先回去’。老爷点
燃火纸,扬洒谷汤,祈福祖先保佑,稼穑丰饶,子孙炽盛。刹时鞭炮齐鸣,震耳欲聋。”得
出:于庄人虔 诚地祈求列祖列宗佑护家族平安、庄稼丰收、子孙兴旺。这一朴素而又现实
的愿望,祖先希望代代相传, 耕植于每个族人的心中,维系着家族的团聚。它有一种精神
感召力,驱使我们离开漂回城市,为了振兴家 族而努力着。但是当今年轻人不懂宗亲文
化,对宗族宗亲观念淡漠,甚至反对。就如文中的“我”,初中 时也曾站在祖先牌位前,大
声斥责春祭活动中磕头跪拜是封建礼教,立誓废除。表达了作者对宗亲文化传 承的担忧之
情;结合“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分析得出:宗亲文化的作用。宗亲文化的凝聚,人与人
之间的信 任会增加,所以发扬宗亲文化,也是发扬传统文化,是正能量的传播。从小往大
了说,家庭邻里之间团结 友爱了,然后扩大到宗亲之间的团结互助,再扩大到族姓之间的
团结,这就是整个国家的大团结。所以我 们应该思考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下,该如何传
承、保护乡土传统文化。


故答案为:⑴请家堂、拜家堂、送家堂

⑵①“投”字写出了“我”经 过了半耕半读艰辛的历程,终于从家乡的小村庄进入陌生的城
市。而“鸽子笼,每只蚕都有自己的隔断” 通过形象的比喻写出自己远离家乡和家族的异乡
生活是逼仄、压抑的,内心是迷茫的。

②这段描写老爷上香的文字,先写老爷的动作“双手执”“立”、神态“毕恭毕敬”、后写语
言,表现 老爷对祭祖仪式的熟悉,对祭活动的一丝不苟和虔诚态度。生动再现庄重、神秘
的春节祭祀场面。让读者 真切感受到宗族宗亲之间的血脉亲情和浓浓的乡土文化气息,也
反映了“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文化传统 具有深远的影

⑶①让读者知道大老爷是我人生的引路人和支持者,这种引领和支持让人深切体 会到宗亲
血脉亲情的价值②写了“老爷”“大老爷”之间的恩怨,既透视了家族内部的矛盾,又照应上< br>文“老爷”对“大老爷”的真诚祭祀,对比中让人深刻认识到宗亲血脉亲情的包容力。③既丰
富文 章内容,又深化了主旨。

⑷家堂文化是汉民族文化当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亡灵的 追念,对祖先的缅
怀,是美好未来的祈愿。对于于庄人来说,春祭就是一种信仰,庄严而不可冒犯。“即 使人
生轨迹滑得再远,血脉、宗亲、文化……一种无法言说的魔力,把我拽回了原点。”春祭让
于庄人有一种归属感。(联系文本结合材料一)“祖先更恐惧一个寂静无声的春节”,从文
中我们可以感 受到于庄的每一个活动都是庄严的,场面浩大隆重。在“鞭炮齐鸣,震耳欲
聋”中,于庄人虔诚地祈求列 祖列宗佑护家族平安、庄稼丰收、子孙兴旺。这一朴素而又现
实的愿望,祖先希望代代相传,耕植于每个 族人的心中,维系着家族的团聚。它有一种精
神感召力,驱使我们离开漂回城市,为了振兴家族而努力着 。但是当今年轻人不懂宗亲文
化,对宗族宗亲观念淡漠,甚至反对。就如文中的“我”,初中时也曾站在 祖先牌位前,大
声斥责春祭活动中磕头跪拜是封建礼教,立誓废除。表达了作者对宗亲文化传承的担忧之
情。(联系文本)从材料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宗亲文化的作用。宗亲文化的凝聚,人与人
之间的 信任会增加,所以发扬宗亲文化,也是发扬传统文化,是正能量的传播。从小往大
了说,家庭邻里之间团 结友爱了,然后扩大到宗亲之间的团结互助,再扩大到族姓之间的
团结,这就是整个国家的大团结。所以 我们应该思考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下,该如何传
承、保护乡土传统文化。(联系文本结合材料二)

【点评】(1)考生对文本内容熟悉,考生要熟读文本,找准问题的答案所在,在概括时不仅
要正确,而且概括的语言要精炼、简洁。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语言的赏析能力。考生要结 合句子的意思,找作者的情感体验,写
作的方法,表达的效果等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 查插叙的作用。考生要在平时掌握记叙文叙述的特点和分类,紧密联系文段教学
思考,不能脱离文段在文 章结构和内容上的关系。

⑷本题要求考生紧扣文本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考生要熟读文本 ,深入理解文本的深
层次含义,不能仅限于表面,要联系文本和材料进行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萧萧池塘暮


①最早知道“池塘”二字为何含义,源于一副残对:烟锁池塘柳。在老家 陈坊,池塘都
叫塘,每一口塘都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锅底塘、门口塘、养鱼塘、莲花塘、青山塘……
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孩子,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都能传到塘的耳朵里。水草轻
摇,青蛙 鸣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dànɡ yànɡ),都是池塘的应答。

②和故乡的其他风物一样,池塘是极通人性的,年年岁岁见证着村人的喜忧。

③“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阵村风暖,池塘岸边各色水草犹如一串串清脆玉润
的珠帘,将蓄满春 水的池塘装饰得如梦如幻。蓄积了一冬的力气,妇女们挽起衣袖,在抽
枝长叶的青柳下,浣纱洗衣。池塘 中央,开始脱毛的水鸭在和煦的阳光下畅游,荡起层层
涟漪。鸭儿不时地“呱呱”乱叫,声音在池塘上空 回荡。远处(línɡ)听,像是柳树深处发出
来似的,訇訇然,如乐一般美妙。“春江水暖鸭先知”, 那一声声呱啼,应是报春的讯息
吧!最热闹的要数夜里,无数青蛙齐鸣,叫醒暗夜。青蛙鸣春,是江南池 塘不朽的胜景。

④夏日的池塘是孩子们的世界。太阳还在半山腰,孩子们就在 池塘里玩耍了。在岸上
一个猛扎,静静的池塘便溅起灿烂的水花。孩子们排成队列,挨个儿跳水,珠圆白 嫩的颗
颗水滴飞入浓密的柳荫里,打得青叶脆响,像是一场急雨。孩子们玩腻了,就在厚厚的泥
层里摸螺蛳,在水草里抓鱼。夜幕降临,他们用旧衣服一裹,满载而归。

⑤农 人在月满中天时分才收工,钻入池塘,洗去一天的尘与汗,洗去一天的疲劳。人
在水里,话农桑,谈天气 ,是再惬意不过的事了。池塘在一拨又一拨人的折腾下,泥沙翻
涌,浑黄浊黑。经过一夜的沉淀,它一早 又澄澈清冽,一眼就看得见水里的游鱼,厚软的
肥泥,以及泥上的走蚌和挪动的螺蛳。池塘静默、博大, 容纳故乡人身上所有的灰土污
垢,而它自己永远是碧澄如镜。

⑥秋来 水瘦,池塘花容失色,只剩寥寥一些残水,像是哭干了眼泪的小妇人的杏眼。
但它依然接纳万物,吐故纳 新,洁净如初。农人依然来塘里洗澡,一天胜过一天地喊:
“啊,水好凉呀!”故乡的秋天,在这一声声 水凉的叫喊中,悄悄地不为人知地到来。水凉
好个秋。

⑦冬天,村里 以鱼闹年,以祈年年有余。每到年终,我们村前村后的池塘都要抽放积
蓄了一年的水。一群人赤足在冰冷 的泥中捉鱼,笑声在空旷辽远的上空久久回荡。他们不
怕冷,俗话说,鱼头上藏了三点火!见了冒火的鱼 ,还有谁怕寒冷呢?一筐又一筐的肥鱼
小虾壮螺蛳从塘里往岸上挑,笑声随之在岸上塘里一阵一阵炸响。

⑧池塘鲜活了四季,更鲜活在所有子民的记忆里。而今,再寻如此池塘,也许 只有在
梦里吧!岁月在风里萧萧如秋木,池塘在现代的作用下,萧萧至迟暮。

⑨回到陈坊,池塘触目惊心:锅底塘已被人填平,在上面盖了两层楼房,粗粝的土砖
和硬冷的水泥在绿树 旁狰狞着;门口塘已被淤泥壅塞,深处没不了8岁小孩,跳水已是不
可能了,及至深秋,不用抽放,水就 只剩一线了;养鱼塘里没有鱼也没有水,长满肥美杂
草,牛可以在上面行走了;莲花塘深居田畈

一侧,早已没有了莲花,还算清澈的残水
里,漂浮着各式各样的塑料袋、农药瓶,难以让目光 停留半秒;青山塘已不存在,被房子
取代了……

⑩我固执地认为,故 乡年年难逃的水患与池塘迟暮有关。如果每年有人罱塘②,如果
池塘还鲜活劲道,雨水可以蓄积在里面, 何以在地上泛滥成灾?池塘消退,洗澡成了村人
的难题,干旱已是农田的家常便饭,青蛙不再,垂柳作古 ,水鸭隐退……


⑪与此一起消失的还有田园牧歌,以及让人无法释怀的古典乡村。

⑫“半亩方 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下一代
再来读这首古诗,必得花半天 时间来查阅关于“池塘”的注释。“烟锁池塘柳”的残对,也许
真的成了空前绝后、无人能对的绝联了。

⑬今天已没有几个人见过池塘的真面目,不久的将来,池塘可能就只存活于词 典里,
在纸间寂寞地度过它荒凉的来世今生。池塘渐入迟暮,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⑭除了记忆和梦,我们还能到哪儿与池塘见上一面呢?


(陈志宏文,有删改。)

【注释】①田畈( fàn):田地。②罱(lǎn)塘:意思是用农具将塘里的淤泥、杂草等
清理出来。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dànɡ yànɡ

línɡ

波光________

________听

(2)本文作者按照________的顺序写出了多年以前充满活力的故乡池塘。


(3)下面语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一阵村风暖,池 塘岸边各色水草犹如一串串清脆玉润的珠帘,将蓄满春水的池塘装饰得如
梦如幻。

(4)第八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有怎样的作用?


(5)作者曾经说自己是 “怀着痛苦的心情”来写池塘的。面对迟暮的池塘,作者有哪几方面
的“痛苦”?


【答案】 (1)荡漾


;聆



(2)季节(或时间,或四季,或春夏秋冬)



(3)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池塘的美,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4)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①面对池 塘的迟暮,作者感到生态的恶化。②面对池塘的迟暮,作者感到田园牧歌
式的生活永远失去了。③面对池 塘的迟暮,作者感到古典乡村之美永远逝去了。


【解析】【分析】(1)字形题从 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
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 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
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br>

(2)③段写春天,④段后写夏天,⑥段写秋天,⑦段写冬天。本文作者按照季节( 或
时间,或四季,或春夏秋冬)的顺序写出了多年以前充满活力的故乡池塘。

(3) 考查修辞类型及其表达效果。“池塘岸边各色水草犹如一串串清脆玉润的珠帘”运用的
比喻修辞手法。要 联系作者的感情谈作用。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池塘的美,表达了作者的喜
爱之情。

(4 )考查语段的作用,此题给出了答题方向。第八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
作用。

(5)题干“作者有哪几方面的痛苦”。答案在⑼段以后。作者回到陈坊,池塘触目惊心:面
对 池塘的迟暮,作者感到生态的恶化。面对池塘的迟暮,作者感到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永远
失去了。面对池塘 的迟暮,作者感到古典乡村之美永远逝去了。此题找到答案区域是关
键。用语概括也很重要。


14.阅读下面一篇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电话

①父亲真是老了,耳朵越来越聋,你在他耳朵旁扔个炮仗他都不会有任何反应。

②以 前,闲下来时,他会到村口的老槐树下,和大家说些家长里短,听听村子里的大小
事情。或者一个人泡一 缸子老茶,抱着收音机,坐在院子里听花鼓戏,听秦腔。一声狗
叫,他都能分清是谁家的狗。可现在,他 的耳朵什么也听不到了,好像谁在里面修了铜墙
铁壁。树上的鸟不再叽叽喳喳了,鸡不鸣,狗不叫了。世 界对他来说,只有一个字:静。

③那时,母亲的身体还好。我们给家里打电话时,就 打给她。然后,母亲再把我们通话
的内容及问候,借助手势以及他们一起生活几十年的经验,传达给父亲 。

④父亲耳朵聋,口齿却非常清晰。他声音洪亮。母亲比画一句,他就会
“ 嗯”“哦”“唉”“呀”地说一句,以表示母亲转述的话他听明白了。末了,他就会对母亲说:
“告诉儿 子,我们啥都好着哩,别操心。有空了再回来看看。”

⑤自从父亲的耳朵聋了之后, 我们很少和他说话了。不是我们不想和他说话,而是他再
也听不清楚我们说什么了。他又不会唇语,许多 时候,他总是答非所问。和他说话,说了
等于没说,索性就不说了。

⑥父亲 年轻时,脾气不怎么好,而母亲爱唠叨,两个人常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一言
不合就吵起来。那时候父 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烦不烦呀,整天就跟只麻雀似的叽叽
喳喳个没完”。现在,父亲的耳朵聋了 ,母亲一下子也安静了下来,母亲说什么父亲都听不


见,所以就不说了。倒是父亲说什么 ,她都言听计从,像个小媳妇似的。

⑦父亲的耳朵聋了,家里的氛围却是越来越和谐了。

⑧过年时,我们一家人在一起, 有说有笑的,父亲坐在那里,虽然听不见我们说什么,
但见我们笑,他也跟着笑。他将他的孙子抱在怀里 ,掏出一个红包塞进孙子的手里。孙子
拿着红包,将嘴凑近他的耳朵说:“谢谢爷爷。”这一次,父亲竟 然听懂了,说:“不用
谢!”

⑨我们大家都笑,说父亲这句话是蒙对的。

⑩春天的时候,母亲病了,中风,事先没有一点征兆,一切都来得很突然。

11 从医院里出来时,母亲留下了后遗症。说话口齿不清,每说一句话都相当费力。她坐
在轮椅上,经常为要 一件东西,或者要办什么事,憋得脸红脖子粗。而我们却不知所云。
倒是父亲,母亲说什么,他一下子就 听懂了。父亲说:“你娘说,她出院了,这病一时半会
儿不会死,也好不了多快。她说你们都耽误了这么 长时间了,你们都有自己的工作,该回
去上班了。”

12 听了父亲翻译 过来的母亲的话,我们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说真的,我们去上班了,家
里怎么放心得下?母亲能听见我们 说的话,却表达不出来,而父亲能表达,却听不见我们
说什么。这以后,就是给家里打个电话,也是个问 题。

13 父亲见我们愣在那里,似乎明白了我们的意思,他说:“你们放心上班 去吧,我虽然
耳朵背,可我身体好着呢,我能照看你娘的。你们也别担心,你娘说不了,可耳朵灵,我< br>呢,听不见,却还能说。以后你们打电话了,我们两个人合起来接听。”

14 为了证明这种办法可行,我们进行了一项模拟实验:我们将母亲的手机放在了她的轮
椅旁,拨响了 电话,母亲听见电话铃声响起时,通过肢体动作将这个信息传递给了父亲。
父亲拿起电话接通后,直接放 到了嘴边。他说:“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然
后挂了电话。

15 回到城里,每次给家里打电话时,那个画面一直就在我的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而
且,每次电话 接通,父亲永远都是那句话:“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

16 而我,几乎什么也不用说。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

(1)初读全文,梳理概括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时间

父亲

母亲

父亲和母亲关系

家里氛围



烦闷

年轻时

脾气不怎么好

母亲爱唠叨

耳聋后

索性就不说话



母亲病后



母亲言听计从



说话口齿不清用肢体动作传递信息

合起来接听电话

牵挂

(2)第⑥段画线句和下面链接材料分别用了什么记叙方式?有什么作用?

(链 接材料)我且问你: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
唐、三阮这七个。却 才那个挑酒的汉子便是白日鼠白胜。却怎地用药?原来挑上冈子时,
两桶都是好酒。七个人先吃了一桶, 刘唐揭起桶盖,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们看着,只
是叫人死心塌地。次后,吴用去松林里取出药来,抖 在瓢里,只做赶来饶他酒吃,把瓢去
兜时,药已搅在酒里,假意兜半瓢吃,那白胜劈手夺来,倾在桶里。 这个便是计策。那计
较都是吴用主张,这个唤作“智取生辰纲”。


本文画线句的记叙方式: ________。作用:________。

链接材料的记叙方式:________。作用:________。

(3)赏析第②段画线句。

可现在,他的耳朵什么也听不到了,好像谁在里面修 了铜墙铁壁。树上的鸟不再叽叽喳喳
了,鸡不鸣,狗不叫了。世界对他来说,只有一个字:静。

(4)小说以“父亲的电话”为题好不好?为什么?

(5)小说中父母对儿 女的情感与儿女对父母的情感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结合文本内容和
自身实际具体谈谈。

【答案】 (1)①一言不合就吵;②借助手势以及经验传给父亲;③和谐;④父亲翻译
母亲的话

(2)本文叙述方式:插叙;作用:写父亲年轻时,脾气不怎么好,而母亲爱唠叨,两个人
爱争吵,与 下文写父亲耳聋、母亲安静下来、言听计从形成对比。;链接材料叙述方式:
补叙;作用:补充交代黄泥 岗松林内劫走了生辰纲的七个贩枣的客商的姓名和使用的计
谋。点明“智取”,使事件真相大白,吸引读 者,造成叙事的波澜,避免平铺直叙。

(3)①用“铜墙铁壁”夸张地突出父亲耳聋的程度, ②从“鸟”“鸡”“狗”的角度再次突出父亲
的耳聋程度。

(4)【示例1】好。小 说通过“电话”这一连接父母和儿女情感的物件,来承载小说主题
(父母对儿女的关心、理解);小说围 绕耳聋的父亲“听”电话的几个情节,塑造了一位关
心孩子、理解孩子、为孩子着想的性格和善的慈父形 象。此标题既是对父爱的讴歌礼赞,
同时也告诉离家在外的儿女应回报父母,多关心父母的生活和内心世 界,使他们老有所
依。

【示例2】不好。标题是“父亲的电话”,而小说并没 有围绕“父亲的电话”写,这电话不能说
是“父亲的”,而耳聋的父亲也没办法接听电话,这标题让人莫 名其妙。


(5)开放性试题。答案围绕“父母对儿女的关心永远那么多,不管父母 处在怎样的境况
里,都不忘关心儿女,付出满满的爱意,但儿女对父母的关怀,跟父母相比是远远不够< br>的,这就是父母的爱与儿女的爱的错位”。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梳 理文章内容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了解基本意
思,锁定有效信息范围,准确地捕捉到所需要的有 效信息。文章第六段主要介绍年轻时父
母的关系,根据“父亲年轻时,脾气不怎么好,而母亲爱唠叨,两 个人常常因一些鸡毛蒜皮
的事,一言不合就吵起来。”可知,他俩一言不合就吵。父亲耳聋后,根据“现 在,父亲的
耳朵聋了,母亲一下子也安静了下来,”可知,母亲也安静了下来,但是母亲却借助手势和< br>经验传达给父亲我们的问候;家中的气氛“却是越来越和谐了”。母亲病后,留下了后遗
症,口齿 不清,“倒是父亲,母亲说什么,他一下子就听懂了”,父亲便充当她的翻译。

(2)本题 考查文章的记叙方式。常见的记叙方式有顺序、插叙、补叙、倒叙等。文章中
画线部分使用了插叙的记叙 方式,文中划线句子交代了年轻时父母的关系并不是很好,与
现在父亲耳聋了,母亲却能对父亲言听计从 ,依靠默契和手势向父亲传递信息,更加突出
了父亲和母亲之间的深厚情感,让文章更加波澜起伏。材料 部分则是对前文补充叙述,重
点交代了那半瓢酒的秘密,突出了吴用等人所用的智谋,与标题“智取”相 对应,让前文的


悬念得以释疑,增强了小说的故事性和艺术感染力。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这里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
辞手法,把父亲 的耳聋比作好像修了铜墙铁壁,从此以后,父亲再也听不到之前非常平常
的声音,鸟叫声、鸡鸣声、狗吠 声,作者选取了几样生活中最普通不过的声音,形象地表
现了父亲的世界里失去了一切声音,表达了作者 内心的担心。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标题的理解,为开放性试题。文章首先从叙述父亲 年龄大越来
越聋入题,然后叙述每次打电话要打给母亲,后由于母亲中风留下后遗症,但听力好,而父亲虽然聋,但说话清晰,所以打电话就变成母亲听父亲说;根据内容看可以看出文章以
“父亲的电 话”为题起到贯穿全文的作用;其次,从文章以“父亲的电话”为题使父亲的形象
更加丰满,因为每次打 电话父亲总是说“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由此可以看
出父亲的乐观精神和对子女的宽慰、 体谅;从文章的主题看,文章通过母亲中风留下后遗
症但听力好,父亲耳聋但能够说话,父母亲共接儿女 的电话,也体现了父母的爱,同时也
提出关注老人的主题;由此看来文章以“父亲的电话”为题起到揭示 文章主旨的作用。学生
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理解。

(5)本题考查学生的情感体 悟。解答时,学生应该围绕本文的主旨进行回答。本文围绕
“父亲的电话”,讲述了两个老年人即使生活 不便,但是让孩子在外面更加安心的工作,依
旧乐观的面对生活,这种乐观,其实是一种对孩子的体谅, 对孩子的挚爱,这种爱,却是
孩子没有办法回报的。学生据此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①一言不合就吵;②借助手势以及经验传给父亲;③和谐;④父亲翻译母
亲的话;

⑵本文叙述方式:插叙;作用:写父亲年轻时,脾气不怎么好,而母亲爱唠叨,两个人爱
争吵 ,与下文写父亲耳聋、母亲安静下来、言听计从形成对比;链接材料叙述方式:补
叙;作用:补充交代黄 泥岗松林内劫走了生辰纲的七个贩枣的客商的姓名和使用的计谋。
点明“智取”,使事件真相大白,吸引 读者,造成叙事的波澜,避免平铺直叙;

⑶①用“铜墙铁壁”夸张地突出父亲耳聋的程度, ②从“鸟”“鸡”“狗”的角度再次突出父亲的
耳聋程度;

⑷【示例1】好。小说 通过“电话”这一连接父母和儿女情感的物件,来承载小说主题(父
母对儿女的关心、理解);小说围绕 耳聋的父亲“听”电话的几个情节,塑造了一位关心孩
子、理解孩子、为孩子着想的性格和善的慈父形象 。此标题既是对父爱的讴歌礼赞,同时
也告诉离家在外的儿女应回报父母,多关心父母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使他们老有所依;
【示例2】不好。标题是“父亲的电话”,而小说并没有围绕“父亲的电话”写,这 电话不能说
是“父亲的”,而耳聋的父亲也没办法接听电话,这标题让人莫名其妙;

⑸开放性试题。答案围绕“父母对儿女的关心永远那么多,不管父母处在怎样的境况里,
都不忘关心儿女 ,付出满满的爱意,但儿女对父母的关怀,跟父母相比是远远不够的,这
就是父母的爱与儿女的爱的错位 ”。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 章
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
么事 ,结果如何。注意表述的简洁通顺;

⑵本题是在记叙顺序上设题。常考顺序、倒叙,插叙的 辨识和作用。一、顺叙(按事情发


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 、印象深刻。 二、倒叙:造成了…
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插叙:补 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
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交代什么内容,使文章内容更详实,情节曲折,人物形 象更丰
满等题干内容既可作答;

⑶解答句子的赏析。这里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题目作用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归纳
即可;

⑸本题考查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开放性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15.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小铁锤

张中杰

“呯!”随着儿子猛关卧室门的骤响,你的心一个震颤,委屈的眼泪淌下来。

打小把 唯一的儿子当块宝玉呵护,儿子却长了身营养过剩的懒膘,脾气暴躁。青春期的
儿子,始终与你如反贴门 神——不对脸。有一次儿子跟你顶嘴被弟弟看到,当舅舅的作势
要将儿子往窗户外面扔,儿子脸吓得乌青 才噤声,但次日好了伤疤忘了疼,依然如故。你
真的担心学习成绩平平、养的一身贼膘的儿子将来难有出 息,更别说为你养老了。

“再不听话,我送你去当兵!”你咬牙切齿。

“当兵就当兵!”儿子居然不屑一顾。

浇水过多的花根部更易腐烂 而早夭,放不开手的风筝注定飞不高。犹豫摇摆许久,你终
于狠狠心,送高中毕业的儿子去当了兵。
“十公里拉练咋能跑得动?两米高的障碍物咋翻过去?”听说新兵蛋子拉练最苦,你常常
眼睛盯着天花板,彻夜无眠。三个月后,新兵集训结束。儿子来信说,他被分配到了炊事
班,当 了伙头兵。还有,他训练时因为紧张,扔手榴弹意外脱手,班长扑在他身上,受了
点儿轻微伤。你听得寒 毛直竖。当个伙头兵,能有什么出息?手榴弹爆炸威力很大,儿子
真的没受伤?你焦虑不安,更加忧郁了 。

无尽的牵挂,促使你与丈夫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去戈壁滩看望儿子。

寒冬腊月,北风刺骨。你站在儿子面前时,儿子正在炊事班轧煤饼,手上裂开一道道血
口。儿子高大了,脸上泛着红润的光;明显黑了瘦了,但浑身肌肉更结实了。你抚摸着儿
子粗糙的手,心 里隐隐作痛,又一次泪光闪烁。临走时你再三叮嘱儿子,一定要想方设法
换个岗位。

回到家,你辗转反侧,想起了那把小铁锤。

七岁时,你老家的邻居是一个虎背熊腰的 壮年铁匠。胆小的你捂着耳朵躲在一边,只见
壮汉左手拉呼呼作响的风箱,右手握一把铁铲不断往蹿起的 火苗上送煤块。红彤彤的杂铁
块几欲烧成流质时,左手飞快地换了铁钳夹出来,右手早变戏法似的举起一 把铁锤。有时
他的儿子抡起大锤,与他的小锤形成黄金搭档。铿锵嘿哟,火钳左旋右转,铁锤上下翻飞,火花四溅。

敦厚的铁砧板上躺着黑乎乎的杂铁,忍受着大小锤的打击,不曾 呻吟。丢进水盆中“嗞
啦”一声响,杂铁块竟神奇地变成了一把锋利的镰刀,一柄锃光瓦亮的锄头……< br>


你总是在想,杂铁被敲打时身上疼不疼,好似砸在自己心上。邻家壮汉 看你对打铁好
奇,为你打了一柄小巧玲珑的铁锤儿,一斤多重,一拃多长。学习疲倦时,你喜欢用这把< br>小锤砸小石子,锤面闪光,咚咚响亮。

后来,这柄锤伴随着你,以全乡第一名 的成绩考入县城重点高中,又伴你考入大学,直
到有了工作。结婚那天,你把小锤悄悄装进梳妆台的小抽 屉。

你细心地找来一个小盒子,把小铁锤装进去,当作包裹邮给儿子,里边附了你写 的一首
清代诗人郑燮的七绝《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
尔东西南北风。”

一个月后,儿子的信来了。他的字一个个排列整齐,力透纸背。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
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后,有一个明显的小锤印 。你心里长
出一口气,拧紧的眉毛舒展开来。

军营锤炼三年回来,儿子一进 门竟然给你和丈夫一个温暖的熊抱。儿子坐下来,一边削
好苹果递到你手里,一边汇报自己的进步。原来 ,儿子利用业余时间,拼命看书学习。由
于训练表现突出,入了党;还由于见义勇为被表彰,立了二等功 ;如今又提了干,做了军
官。

“你是怎么做到的?”你喜不自胜,心里涌起 好奇。“每天读书两个小时,坚持做好事。这
样,天天有收获,有进步!”儿子自豪地说道。你惊喜地瞪 大了眼睛。

儿子用从部队学到的厨艺,为你和丈夫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儿子给你和 丈夫讲述部队
里的故事。

你弟弟擦窗户玻璃,意外跌伤肋骨。儿子开车送舅 舅去医院。舅舅让儿子坐车上等。可
他还是规规矩矩地把车停到车位,非扶着舅舅走不可。拍片、查结果 ,楼上楼下地陪检,
细心照料舅舅。

“我这个外甥变化真大!”弟弟高兴地给你打电话。

那个喜欢与你顶牛儿的青涩少年 走远了,你有点儿怅然若失。但最后,你幸福地笑了。
泪眼蒙眬中你忽然觉得,当初的选择,是一个美好 的插曲,就像那把小铁锤,真的很美!

(选文有删改)

(1)“儿子”入伍前后判若两人,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结合语境,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浇水过多的花根部更易腐烂而早夭,放不开手的风筝注定飞不高。

(3)“你”和“儿子”都在书信中引用了诗句,请说说各自的用意。

(4)请简要分析文中插叙部分的作用。

(5)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 (1) ①以前肥胖、懒惰,现在高大、结实,吃苦耐劳。②原来性格叛逆,与父
母对立,现在主动与父母交流沟 通,孝顺谦和。③之前任性、蛮横,现在明事理,守规
矩,关爱他人。④入伍前成绩平平,得过且过,现 在主动学习、努力进取、表现突出、事
业有成。

(2)过度的呵护不利于孩子成长;过多的管束会限制孩子的成长空间。

(3)“你 ”引用《竹石》意在鼓励儿子要志向坚定,像竹子一样坚韧顽强地面对生活中的艰
难困苦。“儿子”引用 诗句《石灰吟》的目的是向母亲表明自己有接受挑战和磨炼的勇气和


决心。
< br>(4)①借对打铁过程的描写,说明杂铁块只有经过不断锤炼才能最终成器的道理。②交
代小铁锤 的来历和它在“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③为下文写“你”用小铁锤鼓励儿子及
儿子之后的变化作铺 垫。

(5)示例:“你”是主人公。①小说用大量文字描写“你”在儿子成长过程中教育方式 和心理
状态的变化,展现出复杂的心路历程,表现了“你”对儿子深沉的爱,塑造了一个“当代母
亲”的典型形象。②“你”见证了儿子由叛逆、幼稚走向成熟。在这个过程中“你”承受煎熬,
学会反 思,学会鼓励,实现了自我蜕变,引发读者对母爱的思考。

【解析】【分析】(1)根 据“打小把唯一的儿子当块宝玉呵护,儿子却长了身营养过剩的
懒膘,脾气暴躁。青春期的儿子,始终与 你如反贴门神——不对脸。有一次儿子跟你顶嘴
被弟弟看到,当舅舅的作势要将儿子往窗户外面扔,儿子 脸吓得乌青才噤声,但次日好了
伤疤忘了疼,依然如故。你真的担心学习成绩平平、养的一身贼膘的儿子 将来难有出息,
更别说为你养老了”可知在入伍前,儿子肥胖、懒惰,脾气暴躁,叛逆,与家长顶嘴,不 知
悔改,成绩平平。根据“军营锤炼三年回来。儿子一进门竟然给你和丈夫一个温暖的能抱。
儿 子坐下来,一边削好苹果递到你手里,一边汇报自己的进步。原来,儿子利用业余时
间,拼命看书学习。 由于训练表现突出,入了党;还由于见义勇为被表彰,立了二等功;
如今又提了干,做了军官”可知入伍 后变得吃苦耐劳,孝顺父母,明事理,懂得关爱他人,
而且努力学习,事业有成。

(2)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作答时,需正确理解句子的本义,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
其在表情达意上 的效果即可。这句话的本义不难理解,前半句中“浇水过多”指的是父母对
孩子呵护过多,“放不开手” 指的是父母对孩子拘束过多,前者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后者会
限制孩子的发展空间。

(3)“你”引用的诗句的意思是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千磨万击身
骨仍坚劲,任 凭你刮东西南北风。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根据诗
句意思,根据前后文的具体 语境可知,妈妈引用四句诗是在勉励儿子,要像诗中的青松一
样立定志向,努力训练。儿子引用的诗的意 思是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
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 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
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此诗借吟石灰的锻炼过程,表现了作者不避千难万险 ,勇于自我牺
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儿子引用四句诗是在向妈妈表明自己的决心,一定< br>要像石灰一样,不怕困难,争取在军营里做出一番事业来。

(4)细读指定语段可知 ,这一部分是作者的回忆,联系其内容可知,这一部分交代了小
铁锤的来历和小铁锤对自己成长的积极影 响,同时表现了铁块只有经过不断的锤炼,才会
成才,人也是如此的道理。从结构上来看,引出了下文作 者用小铁锤激励儿子,儿子发生
的喜人变化的情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5)本 文的主旨可以有多种理解,可以理解主旨为本文重在表现了一位母亲教育方式的
变化过程,所以主人公应 是“你。可以理解主旨为要想成长,一定要经历苦难的磨砺,引
发读者对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所以 主人公应是“儿子”。也可以理解为主旨两者兼而
有之,所以主人公是“你”和“儿子”。

故答案为:⑴ 过度的呵护不利于孩子成长;过多的管束会限制孩子的成长空间。


⑵ 过度的呵护不利于孩子成长;过多的管束会限制孩子的成长空间。

⑶ “你”引用《竹石》意在鼓励儿子要志向坚定,像竹子一样坚韧顽强地面对生活中的艰难
困苦。“儿子”引用诗句《石灰吟》的目的是向母亲表明自己有接受挑战和磨炼的勇气和决
心。

⑷ ①借对打铁过程的描写,说明杂铁块只有经过不断锤炼才能最终成器的道理。②交代
小铁 锤的来历和它在“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③为下文写“你”用小铁锤鼓励儿子及儿
子之后的变化作 铺垫。

⑸ 示例:“你”是主人公。①小说用大量文字描写“你”在儿子成长过程中教育方 式和心理状
态的变化,展现出复杂的心路历程,表现了“你”对儿子深沉的爱,塑造了一个“当代母亲”
的典型形象。②“你”见证了儿子由叛逆、幼稚走向成熟。在这个过程中“你”承受煎熬,学
会 反思,学会鼓励,实现了自我蜕变,引发读者对母爱的思考。

【点评】⑴本题考查信息的筛 选和概述。解答此题在文中找出问题相对应的内容,即可从
中筛选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注意结合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语境,揣摩句子含义。

⑶本题考查对重点语段的理解掌握。注意把握诗句意思,结合语境理解作用。

⑷本题考查插 叙的作用。解答此题,首先明确插叙的作用有哪些,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句分
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⑸本题考查小说主人公的判定。此题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判
断文 章的主人公是哪一位 ,需要根据文章的主旨来具体分析。

内存条的作用-图片日志


霸皇诱冷妃-汉赋四大家


微信注册账号-欣赏是一种善良阅读答案


华硕那款笔记本好-致敬英雄图片


女生十大易就业专业-索性的近义词是什么


奠基的意思-高中语文说课稿


语重心长造句-昆虫记读书笔记


中国药科大学录取分数线-井底之蛙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