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模拟试题

巡山小妖精
871次浏览
2020年12月29日 13:2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如何共享文件夹-空间日志伤感

2020年12月29日发(作者:仰孝升)


最新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模拟试题

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那年,我去上大学

熊 燕

①我18岁那年,到离家三 百多里的一所大学去读书,还没出门,母亲就开始担忧:你
从未离开过家,嘴又笨,上初中还被街坊误认 为是“哑巴”,突然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会
不会迷路?食堂吃饭时,你能“抢”到饭吗?你有那么多不 喜欢吃的菜,如果食堂只有那些
菜怎么办?

②整理行李时,母亲又开始担心 :“你不会洗被子,被子脏了怎么办?你有轻微恐高
症,住宿楼高不高?”一连串的问号,让母亲睡不安 宁。总是睡着睡着突然想起什么事,爬
起来,跑到我房中,将我叮嘱一番,以至我也睡不安稳。父亲劝母 亲:“树大自然直,她又
不是小孩子,会慢慢学会照顾自己的,你只管将心放进肚子里去。”

③终于要出发了,母亲将打包好了的所有衣服和日用品又重新拿出来,一一查看,生怕
有什么遗漏。一路上千叮咛万嘱咐。说好只将我送到汽车站,可临时母亲又变了卦,非要
和父亲一起陪我 去学校。

④到学校后,母亲最关心的是我的宿舍,宿舍是上下铺,中间四张桌子,每 人都有一个
带锁的小柜。我睡在上铺,母亲担心:“掉下来怎么办?”我说:“睡上铺安静。”这让母亲
想到另一个问题,你喜欢晚上睡觉时听歌,会影响大家休息,怎么办?铺好床,整理好行
李后, 母亲拖着我去百货商场,要为我买一个小巧带耳机的录音机。

⑤去商场的路上,母亲 边走边向路人打听,并大声重复:“哦,从书店向右转。”“哦,从
饭店出来向左转。”说好只买录音机 ,最后却另买了一大堆零食,母亲说分给宿舍同学吃。

⑥当我们提着大包小包,准备 返回时,母亲对我说:“我忘记了,应该向右转?还是向
左转?”父亲刚想说什么,被母亲制止。我方向 观念极差,也不知走哪边。母亲让我询问商
场的工作人员,我低着头,无论母亲怎么催,都不肯去问。母 亲突然向我发脾气说:“让你
问个路都不愿意,养你有什么用?问个路又不会割你舌头,你到底害怕什么 ?”母亲说着说
着竟然哭了。父亲愣在那里问我:“你还记得来时经过的建筑物标志吗?”我一脸茫然, 摇
摇头。父亲轻轻叹了口气说:“那么,我们凭印象走,你在前面带路。”

⑦那天我们走了许多弯路。母亲腰痛,走几步,停下来捶一捶,最后实在走不动了,站
在那里,一脸痛楚 。我很心疼,也很惭愧。终于鼓起勇气,向路人询问学校的方向。原
来,我们七弯八拐,竟然走到了学校 附近,几分钟就到了学校。

⑧那天母亲特别高兴,对我说:“万事开头难,今天走出 了第一步,明天就能走出第二
步。你要记住,路在嘴上。”母亲还说,“一定要学会用心观察,记住来时 的路。只有记住
来时的路,你回去才不会迷失方向。”

⑨我知道,这次的“ 迷路”是母亲特意的安排。因为她知道,人生路上,她和父亲无法一
直陪我走,再远的路,都要靠我自己 去走。再模糊的方向,都要靠我自己去辨清。再难张
开的口,都得我自己克服心理的怯懦。

⑩一转眼,多年过去,我长大了,父母也老了。人生有很多东西都在悄悄改变,唯一没
有改变的是父母的爱,父母的牵挂。我永远记得母亲的话:记得来时的路,回去就不会迷


失方向。

(选自《文苑•感悟》2019年2期)

(1)文章第①②段运用那么多问句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内容作答。

(2)阅读下列语句,按句子后面括号内的要求作答。

①总是睡着睡着突然想起 什么事,爬起来,跑到我房中,将我叮嘱一番,以至我也睡不安
稳。(从描写的角度加以分析)。

②让你问个路都不愿意,养你有什么用?问个路又不会割你舌头,你到底害怕什么?(从
情 感角度加以分析)。

(3)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你对第⑨段中画线句的理解。

(4)文中的母亲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联系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5)通读全文,说说文章题目“那年,我去上大学”有什么作用?

【答案】 (1)①体现出母亲对“我”的担心牵挂。②为下文写母亲跟父亲一起送“我”去学
校作铺垫。

(2)①动作描写。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对“我”去学校的担心、牵挂,表达了母亲
对“ 我”的浓浓爱意。

②“养你有什么用”“问个路又不会割你舌头,你到底害怕什么”表达 了母亲看到“我”迟迟不
肯问路时的着急、生气、失望的心情。


(3)父 母不能一味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应该让孩子学会依靠自己、培养独立思考的能
力。

(4)①关心疼爱孩子。如母亲查看行李,关心“我”的宿舍住宿情况;②严厉。如面对不
肯问路的“我 ”毫不客气的批评;③教子有方。如特意安排迷路,让“我”注意观察路线。

(5)①概括文 章主要内容,“我”去上大学时发生的故事;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
趣;③语言朴素,易引起共鸣 。

【解析】【分析】(1)结构上的作用要看这句话所在地位置,放在开头部分的作用 大致
有:总领全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制造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文章第①②段那么
多问 句是我要去上大学,母亲的话语,结合“还没出门,母亲就开始担忧”分析,这些都体
现出母亲对“我” 的担心与牵挂。结台下文第③段“说好只将我送到汽车站,可临时母亲又
变了卦,非要和父亲起陪我去学 校”分析,是为下文作铺垫。这么多问题,读者也想知道后
来发生了什么事,吸引读者阅读。

(2)①“爬起来,跑到我房中,将我叮嘱一番”是动作描写。描写的对象是母亲,这里主
要 是突出母亲对我独自上大学的担忧,最后要结合母亲对的爱分析。②这句话是语言描
写,充满着对我不敢 问路生气之极,体现了母亲对我的关心与牵挂。

(3)“再远的路,都要靠我自己去走。再 模糊的方向,都要靠我自己去辨清。再难张开的
口,都得我自己克服心理的怯懦”,这里运用排比的修辞 ,表达对母亲的感激。“靠我自己
去走、靠我自己去辨清、得我自己克服”意思是说:孩子总有离开父母 的庇护的那天,应学
会依靠自己,学会独立。

(4)从文中“还没出门,母亲就开 始担忧”一连串的问号,让母亲睡不安宁。总是睡着睡
着突然想起什么事,爬起来,跑到我房中,将我叮 哐一番,以至我也睡不安稳还有那些问


句中可以看出她关心疼爱孩子;“让你问个路都不 愿意,养你有什么用?问个路又不会割你
舌头,你到底害怕什么?”我不肯问路,母亲批评“我”,说明 她对我严格要求;⑧⑨段中
“母亲还说,‘一定要学会用心观察,记住来时的路。只有记住来时的路,你 回去才不会迷
失方向。’我知道,这次的迷路是母亲特意的安排”,她特意安排迷路,语重心长地教育< br>我,可见她教子有方。

(5)本文主要围绕“我”上大学,母亲对我放心不下,跟父 亲一起去送我,对我呵护有加
的事情。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那年,我去上大学“会发生怎样的 事情呢?这样设
置了悬念,吸引读者阅读的观京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标题有独特之处(修辞手
法或写作手法)的,可以从寓意含蓄深刻、制造悬念、引人深思、激发读兴趣等方面去分
析。< br>
故答案为:⑴ ①体现出母亲对“我”的担心牵挂。②为下文写母亲跟父亲一起送“我”去学
校作铺垫。

⑵ ①动作描写。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对“我”去学校的担心、牵挂,表达了母亲对
“ 我”的浓浓爱意。

②“养你有什么用”“问个路又不会割你舌头,你到底害怕什么”表达了 母亲看到“我”迟迟不
肯问路时的着急、生气、失望的心情。

⑶ 父母不能一味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应该让孩子学会依靠自己、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⑷ ①关心疼爱孩子。如母亲查看行李,关心“我”的宿舍住宿情况;②严厉。如面对不肯
问路的“我”毫不 客气的批评;③教子有方。如特意安排迷路,让“我”注意观察路线。

⑸ ①概括文章主要 内容,“我”去上大学时发生的故事;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
趣;③语言朴素,易引起共鸣。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句子作用要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个是结< br>构上的作用,一个是内容上的作用。

⑵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①人物描写及作用作 方法:学生了解常用的外貌肖像、动作
行为等人物描写手段,明确每一种人物描写手段对刻画人物性格的 作用。学生能结合具体
语言环境来进行分析。②要求从情感的角度分析。

⑶本题考 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
含意以及蕴含的感情。< br>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把握。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內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⑸本 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
节,起到贯穿全文的 线索作用;激发出作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


2.现代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种爱

丁丽梅

①认识陈家老四,缘于我婆婆。婆婆来我家小住,我下班回家,陈家老四正站在我家院
门口,跟婆婆热络地说着话。

②陈家老四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父亲过世早,上有两个 哥哥,一个姐姐,都已另立门


户。他们与他感情一般,与母亲感情也一般,平常不怎么往 来。只他和寡母,守着祖上传
下的三间平房度日。

③他没正式工作,蹬着辆 破三轮,上街帮人拉货。婆婆怕跑菜市场,有时会托他带一点
蔬菜回来。他每次都会准时送过来,看得出 ,那些蔬菜,已被他重新打理过,整整齐齐干
干净净的。婆婆削个水果给他吃,他推托一会,接下水果, 憨憨地笑。路上再遇到我,他
没头没脑说一句,你婆婆是个好人。

④他却得 了绝症,肝癌。穷,医院是去不得的,只在家里吃点药,等死。精气神儿好的
时候,他会撑着出来走走, 身旁跟着他的白发老母亲。小区的人,远远望见他,都避开
走,生怕他传染了什么。他坐在我家的小院子 里,苦笑着说,我这病,不传染的。我们点
头说,是的,不传染的。他得到安慰似的,长舒一口气,眼睛 里,蒙上一层水雾,感激地
冲我们笑。

⑤一天,他跑来跟我婆婆说,阿姨,我怕是快死了,我的肝上积了很多水。

⑥我婆婆说,别瞎说,你还小呢,有得活呢。

⑦他笑了,说,阿姨,你别骗我,我知 道我活不长的。只是扔下我妈一个人,不知她以
后怎么过。

⑧我们都有些黯 然,春天的气息,正在蓬勃。空气中,满布着新生命的香,叶在长,花
在开。而他,却像秋天树上挂着的 一枚叶,一阵风来,眼看着它就要坠下来,坠下来。

⑨我去上班,他在半路上拦下我 。那个时候,他已瘦得不成样,脸色蜡黄蜡黄。他腼腆
地冲我笑,老师,你可以帮我一个忙么?我说,当 然可以。他听了很高兴,说他想在小院
子里种些花。你能帮我找些花的种子么?他用期盼的眼神看着我, 见我狐疑地盯着他,他
补充道,在家闲着也无聊,想找点事做。

⑩我跑了一 些花店,找到许多花的种子带回来,太阳花,风仙花,虞美人,喇叭花,一
串红……他小心地伸手托着, 像对待小小的婴儿,眼睛里,有欢喜的波在荡。

⑪这以后,难得见到他。婆婆说,陈 家老四中了邪了,筷子都拿不动的人,却偏要在院
子里种花,天天在院子里折腾 , 哪个劝了也不听。

⑫我笑笑,我的眼前,浮现出他捧着花的种子的样子。真希望他能 像那些花儿一样,生
命有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⑬一晃,春天要过去了。某天大清早,买菜回来的婆婆突然说,陈家老四死了。

⑭像 空谷里一声绝响,让人怅怅的。我买了花圈送去,第一次踏进他家小院,以为定是
灰暗与冷清的,却不, 一院子的姹紫嫣红迎接了我。那些花,开得热情奔放,仿佛落了一
院子的小粉蝶。他白发的老母亲,站在 花旁,拉着我的手,含泪带笑地说,这些,都是我
家老四种的。

⑮我一时感 动无言,不觉悲哀,只觉美好。原来,生命完全可以以另一种方式,重新存
活的,就像他种的一院子的花 。而他白发的老母亲,有了花的陪伴,日子亦不会太凄凉。

(1)文章叙写了陈家老四哪三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①________;

②得了肝癌却不去医院在小院子坐着;

③ ________。

(2)请结合语境,赏析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他小心地伸手托着,像对待小小的婴儿,眼睛里,有欢喜的波在荡。

②陈家老四中了邪了,筷子都拿不动的人,却偏要在院子里种花,天天在院子里折腾 ,
哪个劝了也不听。

(3)文章第⑧段划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4)请结合文章,说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答案】 (1)帮“我”婆婆买菜并打理得整整齐齐;带病在院子里种下很多美丽的花儿。

(2)①托 ”愿意是指用手掌小心翼翼地捧着,文中指陈家老四小心翼翼用心呵护花种的样
子,表达了陈家老四对花 种的珍视与期待。②“折腾”原意指反复做某事。文中指陈家老四
身患重病仍然坚持在院子里种花,表达 了陈家老四的积极乐观。

(3)景物描写。通过描写春天叶和花蓬勃生长的气息,与身患重病 的陈家老四的生命时日
不多作对比,烘托了我对陈家老四的怜惜和同情。

(4)内容 上交代了陈家老四种花的原因,以特别的方式重新存活,陪伴母,表现了陈家老
四的善良和孝顺;深化了 文章的主题: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爱和精神可以永远留传。

【解析】【分析】(1) 细读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讲陈家老四没有生病前,经常帮婆婆买菜
并打理得整整齐齐。在文章的后半部分 主要讲述了陈家老四得了绝症,但是他并没有被命
运打倒,而是带病在院子里种下了许多美丽的花。 能够概括出大概的意思即可。

(2)考查词语的赏析。注意要求从意义和作用两方面来分析 。①阅读句子,“托”是指用
手掌小心翼翼地捧。这是陈家老四接过花种子的动作,可见他对这些种子的 喜爱与珍惜。
②“折腾”原意指反复做某事。这里指陈家老四身患重病仍然坚持在院子里养花,表达了陈
家老四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考查描写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仔细阅读 第八段的画线句子,写的是春天的气
息,属于景物描写。景物描写一般会有点明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表 现人物某种心情,为
下文某个情节作铺垫的作用。本处结合语境来看,表现的是春天的生机勃勃,与陈家 老四
将不久于人世形成了对比,渲染一种凄凉的气氛;

(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尾 段作用的能力。尾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
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选文尾段写 陈家老四的花在他去世后继续陪伴母亲,表现
他的孝顺;他对母亲的爱通过花朵传递下来,表现了爱可以 流传的观点,深化了本文爱的
主题。尾段还和标题相呼应,这是它结构上的作用。

故答案为:⑴帮“我”婆婆买菜并打理得整整齐齐;带病在院子里种下很多美丽的花儿;

⑵ ①托”愿意是指用手掌小心翼翼地捧着,文中指陈家老四小心翼翼用心呵护花种的样
子,表达了陈家老四 对花种的珍视与期待。②“折腾”原意指反复做某事。文中指陈家老四
身患重病仍然坚持在院子里种花, 表达了陈家老四的积极乐观;

⑶景物描写。通过描写春天叶和花蓬勃生长的气息,与身患重 病的陈家老四的生命时日不
多作对比,烘托了我对陈家老四的怜惜和同情;

⑷内容 上交代了陈家老四种花的原因,以特别的方式重新存活,陪伴母,表现了陈家老四
的善良和孝顺;深化了 文章的主题: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爱和精神可以永远留传。

【点评】⑴本题查筛选信息并 整合信息的能力。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审清题
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 句作答;

⑵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 述对


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

⑶文章 中运用环境描写,作用一般有:①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
性。②渲染气氛,烘托人 物的心情。③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④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
质。⑤推动情节的发展。⑥深化作品主题等。 当然,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
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

⑷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段落在文章开头的作用一般是:统领全篇;引起下文,为下
文做铺垫;营造氛围;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就本文而言具体是为
下文做铺垫,要 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那年,我去上大学

熊 燕

①我18岁那年,到离家三 百多里的一所大学去读书,还没出门,母亲就开始担忧:你
从未离开过家,嘴又笨,上初中还被街坊误认 为是“哑巴”,突然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会
不会迷路?食堂吃饭时,你能“抢”到饭吗?你有那么多不 喜欢吃的菜,如果食堂只有那些
菜怎么办?

②整理行李时,母亲又开始担心 :“你不会洗被子,被子脏了怎么办?你有轻微恐高
症,住宿楼高不高?”一连串的问号,让母亲睡不安 宁。总是睡着睡着突然想起什么事,爬
起来,跑到我房中,将我叮嘱一番,以至我也睡不安稳。父亲劝母 亲:“树大自然直,她又
不是小孩子,会慢慢学会照顾自己的,你只管将心放进肚子里去。”

③终于要出发了,母亲将打包好了的所有衣服和日用品又重新拿出来,一一查看,生怕
有什么遗漏。一路上千叮咛万嘱咐。说好只将我送到汽车站,可临时母亲又变了卦,非要
和父亲一起陪我 去学校。

④到学校后,母亲最关心的是我的宿舍,宿舍是上下铺,中间四张桌子,每 人都有一个
带锁的小柜。我睡在上铺,母亲担心:“掉下来怎么办?”我说:“睡上铺安静。”这让母亲
想到另一个问题,你喜欢晚上睡觉时听歌,会影响大家休息,怎么办?铺好床,整理好行
李后, 母亲拖着我去百货商场,要为我买一个小巧带耳机的录音机。

⑤去商场的路上,母亲 边走边向路人打听,并大声重复:“哦,从书店向右转。”“哦,从
饭店出来向左转。”说好只买录音机 ,最后却另买了一大堆零食,母亲说分给宿舍同学吃。

⑥当我们提着大包小包,准备 返回时,母亲对我说:“我忘记了,应该向右转?还是向
左转?”父亲刚想说什么,被母亲制止。我方向 观念极差,也不知走哪边。母亲让我询问商
场的工作人员,我低着头,无论母亲怎么催,都不肯去问。母 亲突然向我发脾气说:“让你
问个路都不愿意,养你有什么用?问个路又不会割你舌头,你到底害怕什么 ?”母亲说着说
着竟然哭了。父亲愣在那里问我:“你还记得来时经过的建筑物标志吗?”我一脸茫然, 摇
摇头。父亲轻轻叹了口气说:“那么,我们凭印象走,你在前面带路。”

⑦那天我们走了许多弯路。母亲腰痛,走几步,停下来捶一捶,最后实在走不动了,站
在那里,一脸痛楚 。我很心疼,也很惭愧。终于鼓起勇气,向路人询问学校的方向。原
来,我们七弯八拐,竟然走到了学校 附近,几分钟就到了学校。

⑧那天母亲特别高兴,对我说:“万事开头难,今天走出 了第一步,明天就能走出第二


步。你要记住,路在嘴上。”母亲还说,“一定要学会用心 观察,记住来时的路。只有记住
来时的路,你回去才不会迷失方向。”

⑨我 知道,这次的“迷路”是母亲特意的安排。因为她知道,人生路上,她和父亲无法一
直陪我走,再远的路 ,都要靠我自己去走。再模糊的方向,都要靠我自己去辨清。再难张
开的口,都得我自己克服心理的怯懦 。

⑩一转眼,多年过去,我长大了,父母也老了。人生有很多东西都在悄悄改变,唯 一没
有改变的是父母的爱,父母的牵挂。我永远记得母亲的话:记得来时的路,回去就不会迷
失 方向。

(选自《文苑•感悟》2019年2期)

(1)文章第①②段运用那么多问句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内容作答。

(2)阅读下列语句,按句子后面括号内的要求作答。

①总是睡着睡着突然想起 什么事,爬起来,跑到我房中,将我叮嘱一番,以至我也睡不安
稳。(从描写的角度加以分析)。

②让你问个路都不愿意,养你有什么用?问个路又不会割你舌头,你到底害怕什么?(从
情 感角度加以分析)。

(3)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你对第⑨段中画线句的理解。

(4)文中的母亲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联系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 (1)①体现出母亲对“我”的担心牵挂。②为下文写母亲跟父亲一起送“我”去学
校作铺垫。

(2)①动作描写。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对“我”去学校的担心、牵挂,表达了母亲
对“ 我”的浓浓爱意。

②“养你有什么用”“问个路又不会割你舌头,你到底害怕什么”表达 了母亲看到“我”迟迟不
肯问路时的着急、生气、失望的心情。


(3)父 母不能一味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应该让孩子学会依靠自己、培养独立思考的能
力。

(4)①关心疼爱孩子。如母亲查看行李,关心“我”的宿舍住宿情况;②严厉。如面对不
肯问路的“我 ”毫不客气的批评;③教子有方。如特意安排迷路,让“我”注意观察路线。
(5)通读全文,说说文章 题目“那年,我去上大学”有什么作用?

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我”去上大学时发生的 故事;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③语言朴素,易引起共鸣。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句子作用要从两个角度去考
虑:一个是结构上的作用,一个 是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要看这句话所在地位置,
放在开头部分的作用大致有:总领全文;点题: 奠定感情基调;制造悬念,引起阅读的兴
趣。文章第①②段那么多问句是我要去上大学,母亲的话语,结 合“还没出门,母亲就开
始担忧”分析,这些都体现出母亲对“我”的担心与牵挂。结台下文第③段“说 好只将我送到
汽车站,可临时母亲又变了卦,非要和父亲起陪我去学校”分析,是为下文作铺垫。这么多
问题,读者也想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吸引读者阅读。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 赏析。①人物描写及作用作方法:学生了解常用的外貌肖像、动


作行为等人物描写手段, 明确每一种人物描写手段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学生能结合具
体语言环境来进行分析。“爬起来,跑到 我房中,将我叮嘱一番”是动作描写。描写的对象
是母亲,这里主要是突出母亲对我独自上大学的担忧, 最后要结合母亲对的爱分析。②要
求从情感的角度分析。这句话是语言描写,充满着对我不敢问路生气之 极,体现了母亲对
我的关心与牵挂。

(3)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需要考生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分析句
子的含意以及蕴含的感情。“再远的路,都要靠我自己去走。 再模糊的方向,都要靠我自己
去辨清。再难张开的口,都得我自己克服心理的怯懦”,这里运用排比的修 辞,表达对母亲
的感激。“靠我自己去走、靠我自己去辨清、得我自己克服”意思是说:孩子总有离开父 母
的庇护的那天,应学会依靠自己,学会独立。

(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 分析和把握。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內
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 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从文中“还没出门,母亲就开始担忧”一连串的问号, 让母亲睡不安宁。总是睡着睡着突然
想起什么事,爬起来,跑到我房中,将我叮哐一番,以至我也睡不安 稳还有那些问句中可
以看出她关心疼爱孩子;“让你问个路都不愿意,养你有什么用?问个路又不会割你 舌头,
你到底害怕什么?”我不肯问路,母亲批评“我”,说明她对我严格要求;⑧⑨段中“母亲还说,‘一定要学会用心观察,记住来时的路。只有记住来时的路,你回去才不会迷失方向。’
我知道 ,这次的迷路是母亲特意的安排”,她特意安排迷路,语重心长地教育我,可见她教
子有方。

(5)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
要情 节,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激发出作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

故答案为:⑴①体现 出母亲对“我”的担心牵挂。②为下文写母亲跟父亲一起送“我”去学校
作铺垫;

⑵①动作描写。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对“我”去学校的担心、牵挂,表达了母亲对
“我”的浓浓爱 意;②“养你有什么用”“问个路又不会割你舌头,你到底害怕什么”表达了母
亲看到“我”迟迟不肯问 路时的着急、生气、失望的心情;

⑶父母不能一味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应该让孩子学会依靠自己、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⑷ ①关心疼爱孩子。如母亲查看行李,关心“我”的宿舍住宿情况;②严厉。如面对不肯
问路的“我”毫不 客气的批评;③教子有方。如特意安排迷路,让“我”注意观察路线;

⑸①概括文章主要内 容,“我”去上大学时发生的故事;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
趣;③语言朴素,易引起共鸣。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段落在文中作用的理解能力以及对描写手法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解
答时,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把握,一是结合文段位置把握与文章行文的关系,二是从描写方
法等角度分析文 段内容;

⑵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其作用,需要先判断描写方法,再分析其作用;

(3)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内涵的理解。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
系上 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

⑷本题的考点是人物形象描写与分析。 概括人 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
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解题思路:从具体的人物行为事 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


作、心理描写等;从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 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
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围拢在父母身边的日子

老愚

坐在乱七八糟的都市里,我时常会想起关中平原的家。

在我生长的年代,家是父母用尽全力从土里拱出来的栖身之所。土墙瓦房,砖头和木头
是叫人稀罕的玩意儿,甚至连牙膏皮包装纸都让人眼前一亮。在这样一个用黏黄土版筑起
来的院子里,有 土炕和土锅灶,日子便能过下去了。与土的间隔仅仅在炕上,用枕席把身
体与将泥土抹平的炕面隔开,若 能就着煤油灯读一本没皮的小说,我就很有幸福感了。

全家人最珍视的宝贝是粮食, 在上房顶楼上做成粮仓,四周用席子包起来,沿根脚撒上
老鼠药。夏秋两季,把队里分下来的麦子、玉米 一麻袋一麻袋吊到上头,吃粮时,再一斗
一斗提下来。院子里打了地窖,存放红薯和白萝卜,歉收年月, 连玉米芯、红薯秧子都要
储存起来。大地是丰饶的,满地的收获却被国家一车车拉走,支援我们一辈子也 见不着的
“同志加兄弟”。

父亲在院子四角各种了一株泡桐,我负责每天浇水。

猪是最舒服的,每天在圈里哼哼 着要吃的。偷偷饲养的几只母鸡,“咯咯咯咯”叫唤,带
着下完蛋的骄傲,向主人邀功:再给一把米吃, 明天还能为你下一枚更大的蛋。

老鼠夜里出来,它们躲在厨房案板下,有的钻进风箱 里,弄出“窸窸窣窣”的声响,我一
跺脚,它们便安静了。

梧桐枝丫伸开, 便有鸟驻足,不时掉下气味熏人的排泄物来。据说,屎掉到谁头上,谁
就会有霉运,弄得谁也不敢往树荫 里去。等鸟儿们的屎铺了一层,父亲才让我去把它们铲
干净,倒到圈里,在树下重铺上一层新土。

有一年,来了一对喜鹊,它们来回打量了上房屋檐几圈,决定筑巢安居。一家人面带喜色,好像要添新人一般,走路说话压低嗓门,生怕惊动了贵人。喜鹊夫妻叽叽喳喳,嘴里
衔着从地里 拣来的细枝,进进出出,仿佛一对心里盛满喜悦的可人儿。

家里也有神灵。母亲在上 房东屋供奉了神仙,香火长年不断。木刻的神灵,白天只是一
堆杂乱的线条,到夜里便让我害怕。好多次 ,感觉他们有了生气,睁开眼,从墙上走出
来,蹑手蹑脚朝我扑过来,甚至把手放到我脖子上。

最欣喜的是薄暮时分。一家人坐在院子中央的石桌前,中间位置往往摆放一碟凉菜——
凉拌胡萝卜或白萝卜丝,无非是浇一勺醋,放半勺辣椒。父亲坐北朝南之尊位,旁边会给
母亲留出位置, 我和弟弟妹妹们围坐其余三边。母亲把稀饭和馍挨个分发到大家手里,等
父亲夹起一筷头菜后,我们才敢 伸出筷子。很快,就响起“吸溜吸溜”的吞咽声,因为食物
单调,吞咽声也像民乐一般简单。粥稀馍碎, 牙齿使不上劲,有时不免咬到舌头。

那时候无人说话,大家专注于品尝,生怕一张嘴 ,好味道就溜走了。因饥饿而来的幸福
感,就在这无声的响动里。碗被舔得干干净净,如果谁有未吃饱的 表示,母亲就从自己碗
里倒一些,或者把手里的馍掰一块递过去。她总是最后一个吃,吃得很慢,现在想 来,应
该就是在等孩子们的呼唤。


饭后喂猪,我和大弟弟将 猪食抬到猪圈里,还未倒进食槽,猪们就呼呼扑过来。中午放
学回家,我会习惯性地把手伸进鸡窝,一般 会摸到一枚蛋,运气好时会有两三枚。鸡蛋在
手里热乎乎的,让我感到母鸡的辛劳。这些鸡蛋大都卖给了 城里人,母亲只把那些品相欠
佳的留下来,在谁过生日时煮熟卧到碗底。

夜 里,村子安静了。劳累一天的人和牲口都疲乏了。我们几个就着煤油灯,读读课文、
写写作业,就熄灯睡 了。父母在上房里说些闲话,我们也听不出那些暗语似的句子,我们
只管读书,一切都有他们安排。
胡思乱想着,迷迷糊糊沉入梦乡。起夜时,月色正好,父母的呼噜声有节奏地呼应着,< br>好像眉户小戏里的男女对唱,让人踏实。

远处,从陇海线那边传来火车轮子与 钢轨的摩擦声,“哐当哐当——哐当哐当”,那是天籁
般的声音。长大了,我就被它带到远方,开始自己 的生活。我们就像蒲公英的种子,期待
被风吹走,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

高 一那年的中秋节,看着圆润的月亮,我突然想家了。独自溜出绛帐高中的校门,沿高
干渠往东疾走。河水 激越,发出“咕咚咕咚”的欢叫声,我心里盛满了思念,一口气爬上了
双庙坡。

月色里的村子,非常安详。家人在做什么?

推开虚掩的大门,窝里的鸡扑腾一声便又安静了。一家人的身影映在窗棂纸上。

母亲说:“有人进来了?”

父亲说:“你听错了吧?这会儿有谁呢?”

“我回来了,妈!”

妹妹和大弟弟出来迎我。

掀开帘子,土炕中央的大红被子上,放了果盘,里面盛了瓜子、花生和苹果。父亲让我
上炕,削了一个最 大的苹果递给我。然后才是弟弟妹妹们,最后一个苹果,父亲削好后从
中间切开,将半只递给母亲。
我留恋这温馨的气氛,但隐约感到,自己就像长成了翅膀的大雁,很快就得飞走了。心< br>里有沉重的感伤:学校里每个人只是学习机器,既无深厚的友谊,也乏异性抚慰,我们的
心灵非常 干涸。集中营式的求学生涯,几乎令人发疯,内心早就渴望逃出这囚笼般的生
活。生活注定在远方,能飞 多远,就看你的造化了。

回家,只是为了获得一丝慰藉,重回父母遮掩的屋檐下,体会被呵护的感觉。

飞翔的那一刻越来越近了。

三十多年前飞走,我尽管可以一次次回家,但在梦里才能回到那个贫瘠温暖的院子。

我多想待在父母的屋檐下,他们不老不病,我们也不长大,就那样一直生活下去。

老 屋如今被一条路踩碎了,三层楼的新屋阔大气派,却颇显萧索。妹妹和大弟小弟相继
离开,在他乡成家。 二弟在西安做工,大侄子在杨陵高中校外租房,全力准备高考。家里
剩下二弟媳妇和读初三的小侄子。母 亲病了,陪床的父亲只好睡在医院里。

到晚上,父亲手植的三棵杏树和柿子树发出时 而和悦时而惊悚的声响。院外属于生产队
的老白杨树,每年都会把它那永远也散不尽的白絮落到院子里, 胆大的会透过塑料窗帘钻
进父母的屋子。陪伴两位老人的,除了《新闻联播》,还有秦腔折子戏和赵忠祥 解说的
《动物世界》。


近几年,想家了便回去,以为会找到 幼时围拢在父母身边的感觉,可当与父母睡在一个
屋子里时,浮上心头的却是难言的滋味:日子老了,父 母终将离我们而去,一次次见面不
过是人世的告别罢了。前半生在期盼好日子,当有条件“好”的时候, “分别”却不知不觉站
在我们之间。

(1)文中三次写到“我”围拢在父母身边的事。请找出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

(2)文中两次提到的“幸福感”分别指什么?

(3)文中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请简析它的表达效果。

(4)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文章最后一句话中“分别”一词的含义。

(5 )有人说,“围拢在父母身边的感觉一定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你是否认同这一观
点,请结合原文 内容分点陈述理由。

【答案】 (1)我生长的年代;高一那年的中秋;近几年

(2)第一次“幸福感”指就着煤油灯读一本 没皮的小说,获得精神上的愉悦:第二次的“幸福
感”指饥饿时能吃到稀粥碎馍,满足了口腹的欲望。< br>
(3)动作描写(细节描写):本句通过父亲“削”“递”“切”等一系列动作,写出了我回家 后父亲
的激动和全家人相互谦让、其乐融融的家风,也体现了父母为了成全孩子,不惜委屈自己
的心态,及对孩子浓浓的爱意让人感动。

(4)①“分别”是家人相继离家,不能陪在父母身 边:②“分别”是父母终将离我们而去,阴
阳相隔。

(5)[示例一]认同。小时候 ,围拢在父母身边的感觉是安心而踏实的,因为父母会妥帖安
排孩子们的事情;渐渐长大,围拢在父母身 边的感觉是温馨而甜蜜的,因为在父母那里会
得到慰藉和呵护;成年后,围拢在父母身边的感觉是难言和 凄楚的,因为父母老了,虽然
物质生活提高了,但生离死别却让人难过。在成长的过程中,“围拢的感觉 随父母的变化
而有所改变。[示例二]不认同。儿女在家,会有父母的悉心照顾,如“她总是最后一个吃 ,
吃得很慢”就是为了给吃不饱的孩子递上一块馍;儿女在外归来,总会有父母的牵挂与盛
情, 如“父亲削了一个最大的草果递给我”;父母老去时,儿女也会牵挂他们,希望他们健
康、安度晚年。在 围拢中体现的是家人之间相互的温暖、呵护与关爱。体现出父母对子女
的爱是永恒的。

【解析】【分析】(1)阅读全文找出“在我生长的年代,家是父母用尽全力从土里拱出来
的栖 身之所”“高一那年的中秋节,看着圆润的月亮,我突然想家了。”“近几年,想家了便
回去”作答即可 。

(2)第一次“幸福感”在文章第二段,“在我生长的年代,家是父母用尽全力从土里拱出 来
的栖身之所。……若能就着煤油灯读一本没皮的小说,我就很有幸福感了”指就着煤油灯读
一 本没皮的小说,“幸福”就是获得精神需求的满足;第二次的“幸福感”在第十一段“那时候
无人说话, 大家专注于品尝,生怕一张嘴,好味道就溜走了。因饥饿而来的幸福感,就在
这无声的响动里。”指饥饿 时能吃到稀粥,还有碎馍,这样的好味道使口腹之欲得到了满
足。

(3)“父亲让我 上炕,削了一个最大的苹果递给我。然后才是弟弟妹妹们,最后一个苹
果,父亲削好后从中间切开,将半 只递给母亲。”是动作描写。写作对象是父亲,看到我回
家,全家人都很高兴,吃苹果的情形表现出一家 人的谦让、互爱、温馨。也突出了父母对


孩子浓浓的疼爱。一定要答出描写对表达人物心 理和情感的意义。

(4)本文末尾句:前半生在期盼好日子,当有条件“好”的时候,“分别 ”却不知不觉站在我
们之间。“我”长大了,离开了家,离开了父母。妹妹和大弟小弟也相继离开,在他 乡成
家,这里“分别”是指家人相继离家,不能陪在父母身边;当我们慢慢长大、成年,父母越
来越老,终会离世。

(5)围拢在父母身边的感觉一定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本文中作者 小时候,围拢在父
母身边,感觉安心、踏实;成年后,“近几年,想家了便回去,以为会找到幼时围拢在 父母
身边的感觉,可当与父母睡在一个屋子里时,浮上心头的却是难言的滋味”,从这个方面理
解时赞同这句话的。也可以不赞同。结合“父母照顾年幼的子女,他们年老后,子女会牵挂
父母、孝敬父 母。家人之间的呵护与关爱是永恒的”谈论。

故答案为:⑴ 我生长的年代;高一那年的中秋;近几年

⑵ 第一次“幸福感”指就着煤油灯读一本没皮的小 说,获得精神上的愉悦:第二次的“幸福感”
指饥饿时能吃到稀粥碎馍,满足了口腹的欲望。

⑶ 动作描写(细节描写):本句通过父亲“削”“递”“切”等一系列动作,写出了我回家后父亲的< br>激动和全家人相互谦让、其乐融融的家风,也体现了父母为了成全孩子,不惜委屈自己的
心态,及 对孩子浓浓的爱意让人感动。

(4) ①“分别”是家人相继离家,不能陪在父母身边:②“ 分别”是父母终将离我们而去,阴阳
相隔。

(5) [示例一]认同。小时候,围拢 在父母身边的感觉是安心而踏实的,因为父母会妥帖安排
孩子们的事情;渐渐长大,围拢在父母身边的感 觉是温馨而甜蜜的,因为在父母那里会得
到慰藉和呵护;成年后,围拢在父母身边的感觉是难言和凄楚的 ,因为父母老了,虽然物
质生活提高了,但生离死别却让人难过。在成长的过程中,“围拢的感觉随父母 的变化而
有所改变。[示例二]不认同。儿女在家,会有父母的悉心照顾,如“她总是最后一个吃,吃< br>得很慢”就是为了给吃不饱的孩子递上一块馍;儿女在外归来,总会有父母的牵挂与盛情,
如“父 亲削了一个最大的草果递给我”;父母老去时,儿女也会牵挂他们,希望他们健康、
安度晚年。在围拢中 体现的是家人之间相互的温暖、呵护与关爱。体现出父母对子女的爱
是永恒的。

【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文中三次写到“我”围拢在父母身边的事。找出表
示时间先后的词 语。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作答。

⑶人 物描写及作用作答方法:学生了解常用的外貌肖像、动作行为等人物描写手段,明确
每一种人物描写手段 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学生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进行分析。

(4)揣摩词语内涵,一定要 根据语句内容、上下文内容、文章的观点等加以综合分析推断。
揣摩出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最后用合适的 语句概括出来。当然,有原文语句可借用的,也
可借用原文语句。

(5)本题考查个 性化理解与表达。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
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 br>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长街短梦

铁凝

①有一次在邮局寄书,碰 见从前的一个同学。多年不见了,她说咱们俩到街上走走好不
好?于是我们漫无目的地走了起来。

②地之所以希望我和她在大街上走,是想告诉我,她曾经遭遇过一次不幸:她的儿子患白喉死了,死时还不到四岁。没有了孩子的维系,又使本来就不爱她的丈夫很快离开了
她。这使她觉 得羞辱,觉得日子是再无什么指望。她想到了死。她乘火车跑到一个靠海的
城市,在这城市的一个邮局里 ,她坐下来给父母写诀别信。这城市是如此的陌生,这邮局
是如此的嘈杂,无人留意她的存在,使她能够 衬着这陌生的嘴杂,村着棕色案面上浆糊的
嘎巴和红蓝墨水的斑点把这信写得无比尽情一种绝望的尽情。 这时有一位全着邮包的老人
走过来对她说:“姑娘,你的眼好,你帮我纫上这针。”她抬起头来,跟前的 老人白发苍
苍,他那苍老的手上,颤颤巍巍地捏着一枚小针。

③我的同学突 然在那老人面前哭了。她突然不再想去死和写诀别的信。她说,就因为那
老人称她“姑娘”,就因为她其 实永远是这世上所有老人的“姑娘”,生活还需要她,而眼前
最具体的需要便是她帮助这老人纫上针。她 甚至觉出方才她那“尽情的绝望”里有一种做作
的矫情。

④她纫了针,并且 替老人针脚均匀地缝好邮包。她离开邮局,离开那靠海的城市回到自
己的家。她开始了新的生活,还找到 了新的爱情。她说她终生感激邮局里遇到的那位老
人,不是她帮助了他,那实在是老人帮助了她,帮助她 把即将断掉的生命续接了起来,如
同针与线的连接才完整了绽裂的邮包。她还说从此日子里有了什么不愉 快,她总是想起老
人那句话:“姑娘,你的眼好,你帮我纫上这针。”她常常在上班下班的路上想着这话 ,在
街上,路过一些熟悉或者不熟悉的邮局。有时候这话如同梦一样地不真实,却又真实得不
像 梦。

⑤然而什么都可能在梦中的街上或者街上的梦中发生,即使你的脚下是一条踩得 烂熟的
马路,即使你的眼前是一条几百年的老街,即使你认定在这条老路上不再会有新奇,但该
发生的一切还会发生,因为这街和路的生命其实远远地长于我们。

⑥我们曾经在公共 汽车上与人争吵,为了座位为了拥挤的碰撞。但是永远也记不住那些
彼此愤怒着的脸,记住的却是央在车 缝里的一束小黄花。那花朵是如此的娇小,每一朵才
指甲盖一般大。是谁把它们采来——从哪里采来?又 为什么要插在这公共汽车的窗缝里呢?
怨气冲天的乘客实在难以看见这小小花束的存在,可当你发现了它 们才意识到胸中的怒气
是多么地没有必要,才恍然悟出,这破旧不堪的汽车上,只因有了这微小的花,它 行驶过
的街道便足可以称为花的街了。

⑦假若人生犹如一条长街,我就不愿意错过这条街上每一处细小的风景。

⑧假若人生不过是长街上的一个短梦,我也愿意把这短梦做得生意盎然。

(节选自铁凝作品集《长街短梦》)

(1)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方法? 请想象并描述一下我的同学在老人求助她的
那一瞬间的心理活动。

(2)文 章第④段写“她纫了针,并且替老人针脚均匀地缝好邮包”,可为什么“她说她终生
感激邮局里遇到的那 位老人”?


(3)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这邮局是如此的嘈杂,无人留意她的存在,使她能够衬着这陌生的嗜杂,衬着棕色桌面上浆糊的嘎巴和红蓝墨水的斑点把这信写得无比尽情—一种绝望的尽情。

【答案】 (1) 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我的同学的心理活动:老人居然认为我眼好,对
啊,最起码我的眼睛还有用处,这 个世上还有人需要我的帮助,父母也需要我啊.....

(2)因为在她遭遇不幸、对生活无 望的时候,老人通过简单的一句话救了她,帮助她找到
了活下去的理由和勇气,帮助她把即将断掉的生命 续接了起来。

(3)该句运用环境描写,通过邮局的嘈杂、棕色桌面上浆糊的嘎巴和红蓝墨水 的斑点,衬
托出她当时失意的状态和内心的无望。同时为下文老人的出现做铺垫。

【解析】【分析】(1)“走”是对老人的动作描写, “姑娘,你的眼好,你帮我纫上这
针” 是对老人的语言描写,结合语境想象我同学当时的心理活动,当时她已经认为日子没
有什么指望,她乘火 车跑到一个靠海的城市,在这城市的一个邮局里,她坐下来给父母写
诀别信。而老人的这句话会让她想到 自己的眼睛还有用处, 这个世界上还有人需要自己的
帮助,比如眼前的这位老人,比如父母等。想象合理即可。

(2)在文章第④段找到“她说她终生感激邮局里遇到的那位老人”,结合第②段具体内容
进 行分析,文章第②段写她当时遭遇了不幸,对生活无望,在邮局里给父母写诀别信时是
老人的一句 “姑 娘,你的眼好,你帮我纫上这针”让她放弃了轻生的念头,让她意识到生活
还需要她,是老人帮助她把即 将断掉的生命续接了起来。因此 “她说她终生感激邮局里遇
到的那位老人”。

(3) 认真阅读这句话,可以看出这句话描写了邮局嘈杂的环境以及桌面上脏乱的情景,
这样的环境没 有人会注意到一个心理反常的人,这样脏乱的桌面也没有人会关注写信的人
会写什么内容,因此此处的环 境描写衬托出她当时失意的状态和内心的无望。这样的环境
也为下文老人的出现及请把帮忙仞针缝邮包做 铺垫。

故答案为:⑴ 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我的同学的心理活动:老人居然认为我眼好, 对啊,
最起码我的眼睛还有用处,这个世上还有人需要我的帮助,父母也需要我啊.....

⑵ 因为在她遭遇不幸、对生活无望的时候,老人通过简单的一句话救了她,帮助她找到了
活 下去的理由和勇气,帮助她把即将断掉的生命续接了起来。

⑶ 该句运用环境描写,通过邮 局的嘈杂、棕色桌面上浆糊的嘎巴和红蓝墨水的斑点,衬托
出她当时失意的状态和内心的无望。同时为下 文老人的出现做铺垫。

【点评】⑴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感知文章 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
上下文内容揣摩人物心理。

⑵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 分析能力。理解文章词语中词语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
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三要紧扣文章的 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
据和理由。

⑶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及作用的 分析理解能力。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
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自然环境是指自然 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
湖海、森林原野等。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 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
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显示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品质;奠定感情基 调;推动
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某一故事情节埋下伏笔等。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教数学的“语文老师”

①老陈是我见过教数学教得最好的“语文老师”。

②初识老陈,颇 有些渊源。刚开始的时候,我与他是空间内的两条“异面直线”,看似毫
无交集,实则必有维度。

③在碰到老陈以前,我所有的数学老师上课时基本上都是照本宣科,似乎数一学老师总带着一制冷冰冰且有点呆然的面孔。但老陈却一反数学老师该有的常态,慢慢走入了我年
轻的心。< br>
④我还记得老陈给我们上第一堂课的样子:他腆着肚子,脚步一晃一晃,自我介绍道:
“各位朋友,谢谢大家,你们来了。我是老陈,是一个残疾人,你们不许欺负我,你们回答
问题 的声音尽量大一点儿,不能在下面窃窃私语。”

⑤介绍完自己之后,老陈开始上课了 。他用“兰花指”夹着粉笔,在黑板上画着,不由分
说便列出了许多知识点,毫无疑问,学校给我们文科 班安排了一位“高人”,但我们并没有
遇见良师该有的兴奋。

⑥文科生难免 对数学心生畏惧,外化为课堂气氛的凝重。老陈见我们一个个像霜打的茄
子,便提高声调:“万水千山总 是情,声音大点儿行不行?”我们说行,他还不依不饶地
说:“有同学好像怕我听见一样,别以为我不认 识你们。你看,那个欧阳锐我就不认识……”
我们终于在数学课堂上爆发出了久违的哄堂一笑。

⑦快下课时,老陈在黑板上写下“自古华山一条道,当今书海多窍门”,以表示劝勉。

⑧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老陈经常在黑板上写着与数学不怎么相关的话,如“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解析几何的重点就在于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等,
让人听得云里 雾里,然后开始若有所思。

⑨没错,老陈努力用文科生的思维去解释数学。他用近乎 “怪诞”的方法,渐渐地使我们
这群讨厌数学的人开始在数学课堂上集中精神。

⑩比如,老陈会问:“这道题怎么写?”然后自己回答:“把这里抹去,揪起你的头盖来。
呀嘿嘿,哇哈 哈,这个时候武侠高手就出现了,他的名字叫李连杰(联结),你们看这条
边,再加上这条边,他的平方 加上她的平方等于它的平方。以后啊,对于这个勾股定理我
们就说是拉芳加拉芳等于小芳,明白了吗?” 霎时间,我们笑得合不抚嘴,所有的压力和难
题带来的困扰,早已随着笑声一道飞到了九霄云外。

⑪因为老陈,我们学会了打手势、说哑语,知道了数学和文学还有浪漫的碰撞,理性和感性也可矛盾地并存,懂得了能力的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

⑫既然碰到了一位 语文知识这么好的数学老师,我们文科班的同学当然要用我们的方式
“验证”一下他。有一次,老陈出了 一道等差数列的题目,我们都不会。他骄傲地向我们炫
耀说:“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道题目的精妙之处?它 是按照‘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这样的句式
出的。”

⑬虽然我们都表示“嗤之以鼻”,但老陈还是狂妄地大笑我们笨。

⑭这次,老陈激起 了我们的“共怒”。“老师,在数学方面,你是‘上等马’,我们是‘下等
马’,当然比不过你。但我们 知道‘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有一个很妙的对子,你要是对出


来,我们就服你。”有同学 故意用我们的长处去挤兑他的短处。

⑮“对,对!”全班同学都起哄道。

⑯“这有何难?”老陈双手负背,摇头晃脑,一边踱步,一边说:“黄山落叶松叶落山
黄。”余音袅袅,我们哑口无言。

⑰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曾经我们最讨厌的数学 课居然变成了我们每天的期待。我们
聚精会神地听老陈“胡扯”生怕漏掉可以让我们快乐一星期、一个月 的“金玉良言”。

⑱高考之后,老陈问我们考得怎么样,能不能及格。全班同学都笑着对他说:“估计刚
好吧。”

⑲现在,我肯定我们很多人早已淡忘了“log”为何物,排列组合要如何解,但我们都不会< br>忘记他——老陈。

(1)选文中哪件事最能体现老陈是把数学教得最好的“语文老师”?请简要概括。

(2)阅读选文第④一⑧段,体会第一堂课及之后我们对老陈和数学课的心理变化,完成
下列表 格。

老陈的言行

我们的心理

自我示弱,常规教学。

①________

改变方式,自我调侃。

②________

板书启发,劝勉熏陶。

③________

(3)结合语境,品析选文中划线词语和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虽然我们都表示“嗤之以鼻”,但老陈还是狂妄地大笑我们笨。

②霎时间,我们笑 得合不抚嘴,所有的压力和难题带来的困扰,早已随着笑声一道飞到了
九霄云外。

(4)说说选文第⑪段有什么作用。

【答案】 (1)老陈因同学们不会数 列题而嘲笑大家笨,激起大家用文科方式,现场对对
子“验证”他,他成功对出,令我们哑口无言。
(2)不兴奋、畏惧;开心快乐;若有所思

(3)①“狂妄”原意是极端的自 高自大,这里形象地写出老陈有意以极度得意的样子激活
学生思维的情态,表现其睿智和良苦用心。②画 线语句运用夸张手法,突出渲染了老陈课
堂上带给我们的快乐。

(4)承接上文,体 现我们在老陈的数学课上收获颇丰,突出老陈对我们的影响之大,表达
了我们对他的敬佩之情。

【解析】【分析】(1)依据题目要求“最能体现老陈是把数学教得最好的‘语文老师’”的
“最”字可知,文章第⑫—⑯段叙写的一次老陈因同学们不会数列题而嘲笑大家笨,激起
“众怒 ”,我们决定用学文科“长处”来挤兑数学老师老陈,用现场对对子“验证”他,结果老陈
成功对出。从 “我们哑口无言”以及后文的“曾经我们最讨厌的数学课居然变成了我们每天的
期待”说明老陈是把数学 教得最好的“语文老师”。

(2)本题可依据“但我们并没有遇见良师该有的兴奋”“我们 终于在数学课堂上爆发出了久
违的哄堂一笑”“让人听得云里雾里,然后开始若有所思”等语句,筛选或 概括表现“我们心
理”的词语填写作答即可。

(3)①语句“虽然我们都表示‘嗤 之以鼻’,但老陈还是狂妄地大笑我们笨”中的“狂妄”一


词,原是指极端的自高自大, 作者采用了贬义褒用的方法,形象地写出老陈极其得意的神
情,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激活学生思维的情态, 表现其睿智和用心良苦。②语句“霎时间,
我们笑得合不抚嘴,所有的压力和难题带来的困扰,早已随着 笑声一道飞到了九霄云外”采
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老陈在课堂上给我们带来的快乐,突出了老师 的高超的教学
水平。据此理解作答。

(4)文章第⑪段,从结构上看,是对上文的 总结;从内容上看,概括介绍了我们在数学
课上的收获颇丰,突出地表现了老陈对我们的影响之大,含蓄 地表达了我们对老陈敬佩和
感激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老陈因同学们 不会数列题而嘲笑大家笨,激起大家用文科方式,现场对对子
“验证”他,他成功对出,令我们哑口无言 ;

⑵不兴奋、畏惧;开心快乐;若有所思;

⑶①“狂妄”原意是极端 的自高自大,这里形象地写出老陈有意以极度得意的样子激活学生
思维的情态,表现其睿智和良苦用心。 ②画线语句运用夸张手法,突出渲染了老陈课堂上
带给我们的快乐;

⑷承接上文, 体现我们在老陈的数学课上收获颇丰,突出老陈对我们的影响之大,表达了
我们对他的敬佩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故事情节概括。一类是概括事件:找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按
照“他(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进行概括。第二类概括部分情节 概括故事开
端、发展、高 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解题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
个阶段,再进行概括,筛选出 文中的关键词语或自己概括来填空。防止出现误将高潮当作
结局,或把经过当作结果的情况。

⑵本题考查内容与人物情感的梳理。解答此题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根据表格中所给
出的 相关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根据内容概括情节,或找出人物描写的句
子,根据理解概括人物 情感或是从中提取词语作答。

⑶本题考查词语表达效果的分析。分析时要注意人物的身份及 事件。“狂妄”原意是极端的
自高自大,形象地再现老陈在学生面前得意的样子,表现他的聪明才智和用 心良苦。

⑷本题考查段落在文中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特殊段落在文中的一般作 用。首
段的作用一般是:引出下文,开篇点明,点明中心等;中间段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的过
渡;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篇末点题,点明主旨,深化主旨,升华主题等。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穷人

(俄)列夫·托尔斯泰

在一间渔家的小屋里,渔妇冉娜在灯前织补一张旧帆 。屋外,风在呼啸,轰鸣的海浪冲
击着岸崖,溅起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但在这 间渔家的小屋里,却
暖和而舒适。土铺的地面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还燃着余烬,搁板上的碗碟被映得闪 闪发
光。在挂着白色帆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大海风暴的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打鱼的丈夫
一 早就驾着船出海了,到现在还没有回来。听着海浪的轰鸣和风的呼啸,冉娜真感到害
怕。


老旧的木钟嘶哑地敲过了十点,十一点……丈夫仍然没有回来。丈夫是不顾惜自 己的,冒
着寒冷和风暴还去打鱼。她自己也是从早到晚地干活。可结果呢,不过是勉勉强强地维持
生活。孩子们仍旧没有鞋穿,无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也不是白面包——黑麦面
包够吃就不错 了,下饭的菜也只有鱼。“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倒都健康,没有什么可抱
怨的。”冉娜想着,又倾听 起风暴声来。“他现在在哪儿呢?保佑他吧,上帝啊,发发慈悲
吧!”她一边说一边划着十字。

睡觉还早。冉娜站起来,往头上披了一条厚围巾,点上提灯就到外面去了,她想看看大
海是不是平静些了,天是不是快亮了,灯塔上的灯还亮着吗,能看见丈夫的渔船吗?可
是,海面上什么也 看不见。风掀起了她的头巾,卷着被刮断的什么东西拍打着邻居小屋的
门。于是冉娜想起来,打今天傍晚 起她就想去看看生病的女邻居。没人照顾她啊!冉娜
想,接着便去敲门。听了听,没人回答。

“寡妇的日子多困难啊!”冉娜站在门前想,“虽然孩子不算多,两个,可是什么事都只有她一个人操心。

何况又病着!唉,寡妇的日子困难啊!进去看看吧!”

冉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还是没人回答。

“喂,大嫂子!”冉娜喊了一声,心想,别是出了什么事吧,便推开了房门。

破屋子 又潮又冷。冉娜把灯举起来,想看看病人在哪儿。头一眼就看见一张床,正对着
房门,女邻居静静地,一 动不动地仰面躺在床上——只有死了的人才是这个样子。冉娜把
灯举得更近一些。不错,就是她。头往后 仰着,那冰冷、发青的脸上呈现着死亡的安静。
就在离死了的母亲不远的地方,睡着两个卷发、胖脸蛋的 孩子,他们盖着一件破衣服,蜷
曲着身子,两个淡黄色的头紧紧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前,还来得 及用旧头巾裹住
孩子们的脚,又把自己的衣服给他们盖上。孩子们睡得又甜又香,呼吸均匀而平静。
冉娜抱起睡着的孩子们的小摇篮,用头巾围上,带回了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 br>己也不知道是怎样把孩子带回家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知道,她不可能不这样做。

回到家,她把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急忙把帐子撂下来。她
很激动,脸都变白了,好像做了什么亏心事似的。“丈夫会说什么呢?”她独自默默地想,
“自己五个孩 子了,闹着玩的吗?……他会揍我一顿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他会这
样?不会!嗳,这样倒更好! ……上帝啊,我干嘛做这件事呢?……现在,我怎么当面对他
说呢?……”冉娜沉思着,久久地默坐在床 前。

突然屋门大开,一股清新的海风冲进屋里。“冉娜,我回来了!”一个身材高大 ,面孔黝
黑的渔夫,身后拖着一张湿漉漉的撕破了的渔网,边说边进了屋。

“啊,是你!”冉娜说了一句话就停住了,不敢抬头看丈夫。

“瞧这一个晚上,真可怕!”

“是呀,天气真坏!鱼打得怎样?”

“糟透了,简直糟透了!什么也没打着,还把网给撕破了。嗨,真倒霉!告诉你说,像这
样的夜晚我大概从来没有碰到过。还打鱼呢?活着回来就谢天谢地了!……天气真够呛,可
有什么办法 呢!”

夫妇俩都不做声了。

“你知道吗,”冉娜说,“女邻居西蒙死了。”


“是吗?”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死的,可能昨天就死了。唉,死得真痛苦。一定放心不下孩子,不知
心里多难受啊!两个孩子,都还是小不点儿,一个还不会说话,一个刚会爬……”冉娜不做
声了。渔夫 皱起了眉头,神情变得认真而忧虑。

“嗯,是个问题!”渔夫说着搔了搔后脑勺。“ 你看怎么办?我看抱过来吧,要不然孩子醒
来看到死去的母亲会是什么情景?对,就这样,想个法子抱过 来!快点去呀!”

可是,冉娜一动也不动。

“你怎么,不愿意吗?你怎么啦,冉娜?”

“他们已经在这儿了!”冉娜说着掀开了帐子。

(1)简要分析小说主人公冉娜的形象。

(2)请分析文章第①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3)结合你对小说的理解,分析小说题目“穷人”的含义。

(4)从第⑩段文字中,就内容方面设计一个有助于理解本文的问题,并提供答案。

(5)冉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她清楚地知道,自己家很穷,夫妻俩拼命干活,也只
能勉 强度日,但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请你推测冉娜当时的内心活动。

【答案】 (1) 勤劳质朴,热爱家庭,关心丈夫和孩子;她心地善良,在自家生活已十分
艰难的情况下,毅然收养了女邻 居遗留下的两个孩子,表现出崇高伟大的爱心。

(2)用了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和背景,写出了夜晚风暴肆虐、又黑又冷。烘
托了冉娜担心的心理,突出了她的善良,为下文收养邻居家 孩子作铺垫。

(3)表面上点明了冉娜一家的生活贫困,是穷人身份,而且故事发生在穷人与 穷人之间,
实际是通过物质的贫穷衬托冉娜一家人善良美好的品质,富有的精神。

( 4)问题:她回到家后为什么很激动,脸都变白了?答案:写出了她当时矛盾害怕的心
理。
< br>(5)丈夫养活这个家已经很不容易了,再添上两个人,丈夫能同意吗?不抱回来也不行
啊!这个 孩子没人管怎么行?就这么定了,丈夫回来就是揍我一顿也行,只要他肯收养西
蒙的两个孩子。

【解析】【分析】⑴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冉娜深夜织鱼网,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可见她
勤劳质朴 ,热爱家庭,关心丈夫和孩子;她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别人,在自家生活已十分
艰难的情况下,毅然收养 了女邻居遗留下的两个孩子,表现出崇高伟大的爱心。

⑵“ 渔家的小屋里、屋外风在呼啸、轰鸣的海浪冲击着岸崖、溅起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
风暴、外面又黑又冷 ”,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内容上的作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
背景,写出了夜晚风暴肆虐、又黑又 冷。表现人物的作用:烘托了冉娜担心的心理,突出
了她的善良。结构上的作用:为下文收养邻居家孩子 作铺垫。

⑶分析题目的含义和作用从表层义、深层义、主旨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蕴 含的情
感、主旨等几个角度考虑。 “穷人”表面含义:点明了冉娜一家的生活贫困,是穷人身份,
故事发生在穷人与穷人之间 。深层含义:通过物质的贫穷衬托冉娜一家人善良美好的品
质,富 有的精神,穷富两方面的对比突出人物的高贵品质,点明主旨。

⑷准确理解 第⑩段文字 的内容、结构、语言、人物心理变化、写法、感情等,以及从文


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 白的道理,可以从以上几方面设计问题,给出恰当合理的答案。

⑸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把握, 要根据相对应的情节内容,体会人物心理感情的变化,尽量找
原文词语,没有要自己归纳。 冉娜是一个 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的热心人,她自作主张收留
邻居家的两个孩子,害怕受到丈夫的责怪,但是必须收留 ,不然孩子就会死去。回答只要
体现人物的矛盾心里和坚定决心即可。

故答案为:⑴ 勤劳质朴,热爱家庭,关心丈夫和孩子;她心地善良,在自家生活已十分艰
难的情况下, 毅然收养了女邻居遗留下的两个孩子,表现出崇高伟大的爱心。

⑵ 用了环境描写,交代了 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写出了夜晚风暴肆虐、又黑又冷。烘托
了冉娜担心的心理,突出了她的善良,为 下文收养邻居家孩子作铺垫。

⑶ 表面上点明了冉娜一家的生活贫困,是穷人身份,而且故 事发生在穷人与穷人之间,实
际是通过物质的贫穷衬托冉娜一家人善良美好的品质,富有的精神。

⑷ 问题:她回到家后为什么很激动,脸都变白了?答案:写出了她当时矛盾害怕的心理。

⑸ 丈夫养活这个家已经很不容易了,再添上两个人,丈夫能同意吗?不抱回来也不行啊!
这个孩子没人管怎 么行?就这么定了,丈夫回来就是揍我一顿也行,只要他肯收养西蒙的
两个孩子。

【点评】⑴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答题时应注意,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或者
通过对人物描写 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从几个侧面总结。

⑵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题时应注意,环境描写作用有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
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揭示人物心境,表现 人物性格;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
和思想;⑤ 奠定情感基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等。

⑶本题考查分析题目的含义和作用 。答题时应注意,是否概括了文章内容,是否为主要情
节,是否蕴含(点明)文章的主旨,蕴含或表达了 作者的情感,是否新颖、有趣味性和吸
引力等。

⑷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答题时应 注意,鼓励有创意,又要合理,即合乎要求,结合原文
作答。此题的答案比较开放。关键是能够有理有据 地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讲明白。绝对不
能离开原文来断定答案。立场要鲜明,根据要真实有效。

⑸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把握。答题时应注意,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
节进 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人物的心
理变化是由情节决定 的,是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最美的化学反应

邓迎雪

十几年前,我和秋明是初中同学。

那时的我总认为,他以后一定会成为大名鼎鼎的化学家。

因为秋明对化学有那么浓厚 的兴趣,懂的又是那样多,尤其是会做许多非常有趣的化学
实验!在我眼里,他简直像是会变戏法一样, 许多普普通通的物品一经他手,好像都被施
了魔法,立即变成了千奇百怪的样子。

有次我和同学去他家玩,秋明又给我们演示他的化学新实验。只见他端着一杯棕黄色飘


着 香味的茶水,然后用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棒,在水里轻轻搅动三下,口中念声“变”,那
杯香气四溢的茶 水立即变成了蓝色的墨水。还没等大家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秋明又把玻
璃棒的另一端在墨水里轻轻一搅 ,淡蓝色的墨水又变回了刚才的茶水。

“哇——”我们惊呼连连。

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

众人摇头。

秋明嘴边绽放出一抹狡黠的笑,说:“这是因为玻璃棒的一端先蘸上了绿矾粉末,另一端
蘸上了草酸晶体粉末,茶水里含有大量的单宁酸,当单宁酸遇到绿矾里的亚铁离子……”

“停——”我们大叫,“赶快再变个更好玩的。”

看我们对那些枯燥的化学知识不感 兴趣,秋明遗憾地皱皱眉,把没有讲完的知识咽了回
去。然后又做了一个清水变豆浆、豆浆变清水的化学 实验,自然大家又是一片叫好。

我不由得感叹:“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你这家伙以后不当化学家就亏了!”

秋明的眼睛更亮了,说:“对呀,我的理想就是当化学家,以后在实验室里做各种各样有
趣的实验。”< br>
“我觉得秋明有当魔术师的潜质。”另一个同学说。

“我还是最喜欢化学。”秋明说。

可是世事难料,秋明读高中的时候,他的父母因车 祸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失去了经济
来源,生活捉襟见肘。坚强的秋明为撑起这个家,供弟弟继续读书, 一个人离开家乡,到
南方打工去了。

离开了校园,秋明的化学梦一定是从此破灭了。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为他难过。

不久 ,因为父亲工作调动,我们全家迁到了外地。再后来,我又去了遥远的他乡读大
学,人生的轨迹离秋明越 来越远,我们渐渐地失去了联系。

没有想到,时隔十五年,我竟然在电视屏幕上见到了秋明。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

此时的秋明已是一副中年人的模样,胖了,额头上有了细细密密的皱纹,但眉眼间还是
那么熟悉,以至于 我一眼就认出了他。

那是一档业余组魔术选拔赛节目,秋明和搭档笑眯眯地上场,自 报家门后,台下两位评
委不知悄悄地在嘀咕些什么。

随后评委问了秋明一个和赛事完全不相关的话题。

“你的个人资料上,有项内容十分 吸引我,那就是你曾经获得过省里的道德模范奖,这些
年资助了许多孤残儿童读书,你能讲讲这件事吗? ”

“是这样的,”秋明不好意思地笑,“读高中的时候,我因家庭贫困失去了读书的 机会。17
岁时到广州打工,扫过厕所,做过零工,干过电焊,遭了不少罪,知道没有文化的痛苦,也对渴盼读书的心情有着深切的感受。前些年,我开办了一家机械加工厂,经过自己的努
力,如今, 日子好过了,厂子也越来越红火,我就想尽自己的能力资助一些孩子读书,帮
他们圆梦。”

“你小时候有什么梦想呢?”另一个评委问。

“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秋明苦笑。

看到这里,坐 在电视机前的我又想哭又想笑,我为秋明经历的这些磨难而难过,也为他
没有实现理想而感到遗憾!好在 ,在锲而不舍的奋斗下,秋明终于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


如今,他把这成功化成了点点滴 滴的关爱,给予了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秋明真是好样的!

我忽然想,这难道不是秋明做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吗?在他坎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他
播下勤奋、执着、 坚持和善良的种子,努力在岁月里耕耘,终于在贫瘠的土地上绽放出了
丰硕、美丽的花朵。

我好想立即告诉秋明,这是一场多么美好的化学反应!

(选文有改动)

(1)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小说主人公秋明的人生经历。

初中时,喜欢化学,常给同学们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高中时,________→前些年,
_ _______→现在,参加业余组魔术选拔赛。

(2)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初中同学“我 ”的眼光来讲述秋明的故事?请分析这种叙事角度
的好处。

(3)小说中多 次写到了秋明的笑。请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中的“笑”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
心理。

①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

②“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秋明苦笑。

(4)第④ —⑭段细致地描写了秋明给我们演示化学实验的场景,这些细节描写对故事情
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有什么作用?

(5)请结合全文,说说小说题目“最美的化学反应”的含意。

【答案】 (1)家庭发生变故,辍学打工供弟弟继续读书

;开办机械加工厂,资助许多孤残儿童读书


(2)①“我”是小说的线索 人物,通过“我”的见闻将秋明的人生阶段串联起来;②“我”是
秋明人生经历的见证者,以第一人称来 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亲切感;③直接描写“我”
的所见所闻所感,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


(3)①“笑”表现了秋明给我们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看到我们惊讶的表现时内心的高兴< br>和得意。②“笑”表现了秋明回忆自己遭逢家庭变故后,化学家梦想实现不了的无奈和伤
感。

(4)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为下文叙述秋明因家庭变故化学梦破灭后的表现做铺垫 ,使
故事的发展一波三折。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这些细节描写突出了秋明对于化学的热爱
以 及善于钻研、做事认真的特点。


(5)①上初中时,秋明给我们演示的化学实验很 美,很有趣;②秋明没有成为化学家,
却凭自己的努力,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并资助弧残儿童,这种变化 就像化学反应一样美
丽。



【解析】【分析】(1)本文是 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


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 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
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 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概括
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如15段,写高中时,家庭发生变故,辍学 打工供弟弟继续读书。
2、3段写开办机械加工厂,资助许多孤残儿童读书。

(2) 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然后
根据题干要求作答。 可从线索角度、见证者的角度、增加亲切感的角度以及塑造形象的角
度作答。

(3) 题干要求分析句中的“笑”分别表现了的人物心理。答此题一定要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
容。①“笑”的语 境是秋明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所以表现的是高兴和得意。②“笑”是语境
是遭逢家庭变故,表现的是梦 想实现不了的无奈和伤感。注意这是“苦笑”,读懂语境就读
懂了笑的含意。

(4) 首先审好题干,再弄清细节描写的内容和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
方向。故事情节发展 的作用可从为下文做铺垫,推断故事情节的发展的角度作答。人物形
象塑造的作用可从突出对化学的热爱 及善于钻研、做事认真的角度作答。读懂语境是作答
的关键。

(5)通读全文,整体 把握后再作答。标题的字面意思:秋明给我们演示很有趣的化学实
验。深层含意:秋明最终取得事业上的 成功,资助弧残儿童,就像发生了化学反应。一定
要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 br>故答案为:(1)家庭发生变故,辍学打工供弟弟继续读书;开办机械加工厂,资助许多孤
残儿童 读书

(2)①“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通过“我”的见闻将秋明的人生阶段串联起来;②“ 我”是
秋明人生经历的见证者,以第一人称来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亲切感;③直接描写“我”
的所见所闻所感,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

(3)①“笑”表现了秋明给我们演示有趣的化学 实验,看到我们惊讶的表现时内心的高兴
和得意。②“笑”表现了秋明回忆自己遭逢家庭变故后,化学家 梦想实现不了的无奈和伤
感。

(4)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为下文叙述秋明因家庭 变故化学梦破灭后的表现做铺垫,使
故事的发展一波三折。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这些细节描写突出了 秋明对于化学的热爱
以及善于钻研、做事认真的特点。

(5)①上初中时,秋明给我 们演示的化学实验很美,很有趣;②秋明没有成为化学家,
却凭自己的努力,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并资助 弧残儿童,这种变化就像化学反应一样美
丽。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情节结构 。答题时应注意,仿照示例句子,按照时间先后的顺
序依次概括,依照人物+事件+结果的句式归纳。< br>
(2)本题考查第一人称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围绕以下几方面归纳,便于抒发情
感,进行详细心理描写。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更生动形象,
使读者能更具 体的体会作者心情。

(3)本题考查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结合前后句子含义 分析“笑”的不同内
涵和原因,再归纳“笑”字的表达效果和区别。


(4)本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作用是丰富人物形象、使人物描写有血有
肉有灵魂。写 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

(5)本题考查小说题目“最美的化学反应”的含意。答题 时应注意,准确把握主旨,结合
“最美的”、“化学反应”分析字面意义和深刻含义。然后分手题目在内 容和结构两方面所起
的作用。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在第三棵树下等你

①记得中考那年,学校要求上晚自习,爸爸每天9点就到学校门口来接我。我到家他会
给我加餐,有次他 问我吃什么,我说要吃手擀面,我去洗漱的时候,他已经把一碗面条摆
在我面前。我接过汤碗时,没想到 那么热,手一抖,碗落地上了,他有点生气。我手正疼
得难过,气恼地喊:“我又不是故意的!”然后一 下把筷子拍在桌上,气呼呼地回了房间。

②第二天我放学,看见他在校门口等着我, 我趁着夜色,混在同学中走过去。虽然走进
胡同时,黑暗和恐惧使我的心怦怦乱跳,可我还是想让他着急 ,让他知道我多么重要。果
然,我到家没多久,他急匆匆跑回来,我隔着房门听见他上气不接下气地问妈 妈:“女儿回
来没?”妈妈说:“回来一会儿了,你怎么还没接着?”他如释重负地说:“人太多了,没 看
清。”

③后来,顺着门缝飘进一张字条:“爸爸今晚在第三棵树下等你。 ”连个道歉也没有,倒
像是约会,我把字条扔在桌子上。放学了,我缩在人群中,看见爸爸果然站在校门 口的第
三棵小杨树旁边,正死死地盯着校门口看,我一低头,又走了过去。快到路口的时候,我
回头望望,他还在那儿身躯前探,我想他一定是在努力辨认自己的女儿。

④人流在减 少,他依然一动不动地往前看。终于学生都走完了,只剩几个老师稀稀拉拉
地走出来。爸爸赶上前去,跟 他们说着什么,然后又迅速地往这边跑来,他在昏暗的路灯
下追上了我,喘着粗气,隔着夜色我也能感觉 到他眼中冒出火焰。他跟在我身后,一边走
一边说:“你一个女孩子,自己走夜路,出了事儿可怎么办? ”我自顾自地走,心里却不以
为然。

⑤再大一点,我的所谓懂事就是学会小 心翼翼地与爸爸保持和谐的距离,看人家父女拉
着手走在路上,其乐融融,无话不谈,我与他却从没有过 。直到上高中,我和爸爸都拧
着,我要学文科,他要我学理科。我们就这样同在一个屋檐下小心翼翼又疙 疙瘩瘩。

⑥毕业了,果然如爸爸所言,我 的专业遇冷。妈妈打电话让我回家,说爸 爸给我联系好
了工作。他为了我的工作甚至坐了两夜火车!

⑦爸爸的爱伤害 了我的自尊,可我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因为他挑落我内心的遮羞布,让
我那么自卑地蜷在角落里忧伤地感 受他高大的父爱。

⑧好在他有妈妈陪伴,我可以堂而皇之继续躲藏。有一天妈妈给我 打电话,说爸爸一天
没回来。我急忙到他常去的地方找,给亲戚打电话,从我哆嗦的语音、颤抖的双腿, 我终
于明白我多么害怕失去他。

⑨一夜未睡,第二天要报警时,他回来了, 我问他去了哪里。他却有些懵懂,想了想说
迷路了,在公共汽车站待了一晚。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悄悄 告诉我们这是帕金森综合症
的早期反应。


⑩他变得时而明白 时而糊涂。面对他的病,我觉得自己的倔强和自尊一文不值。其实我
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 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
轻重的风。我难过但也感到幸运,相对那些失去后痛 哭流涕的人,毕竟我还有机会挽回。
就像一幅画,从那第三棵树开始涂回去,涂上更缤纷的颜色。

(文陈柏清 有删改)

(1)将下列词语正确工整地抄写下来。

懵懂 缤纷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3)第④段中画线语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4)阅读全文,品析下面的语句。

①分析句子“他如释重负地说……”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从“其实我和爸爸之 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
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一句中,你 读懂了什么?

(5)揣摩最后一句,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6)阅读本文之后,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在你成长的历程里,你是否也有类似的经< br>历,请联系实际,谈谈你所理解的父母(亲人)的爱。

【答案】 (1)懵懂 缤纷

(2)本文通过叙述“我”成长阶段中的几件事,表现了“我”在父爱的感召下,终于理 解了父
亲,彻底告别隔膜的过程。

(3)动作描写。 “赶”“跑”“追”“喘”等 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父亲为找到女儿的急切不安
和对女儿故意躲避的愤怒,突显出父爱的真挚。
(4)①“如释重负”意思:像放下重担子一样,形容父亲由接不到女儿的心情紧张,到知
道女儿回到家后的放心和轻松。体现了父亲没接到女儿的愧疚、自责心理。

②示例:每个人 与父母之间不应该有感情的隔膜,我们要学会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要学
会主动地去关心父母,去爱父母 。


(5)内容上: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我”对父爱有了正确的认识,个人情 感发生了质的
变化。结构上:点明中心,照应题目。

(6)开放性题目,无惟一答案 。(说明:说出获得的感悟;根据自己的经历说出自己所理
解的父(母)爱,语言通顺。)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的书写能力。书写时做到正确、工整、美观即可。注< br>意书写时将字写在田字格中间,大小要合适。注意“懵懂”这两个字的结构,不能在方格中
把这两 个字写得太长,要做到字体方正。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 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 下做了什么事,
结果如何。注意表述的简洁通顺。本文内容可概括为:本文通过叙述“我”成长阶段中的 几
件事,表现了“我”在父爱的感召下,终于理解了父亲,彻底告别隔膜的过程。

( 3)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判断及作用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描写的种类及其作用效
果:人物描写包括 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侧面描写等。然后根据具体的语句做


出判断,并结合所 处文段加以理解,分析出描写的效果。从句中的 “赶”“跑”“追”“喘”等动
词,可以看出是对父亲 的动作描写,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父亲为找到女儿的急切和对女儿故
意躲避的愤怒,表现出深深的父爱。< br>
(4)①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
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如释重负”本意指像放下重担
子一样,在 这里形容父亲因接不到女儿心情紧张,当知道女儿回到家后心情突然得到轻
松,生动地表现出父亲没接到 女儿的愧疚与自责心理。②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
解,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 回答。阅读文章可知:句中“一堵墙”“不可
逾越的鸿沟”指的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隔膜,所以本句 话的意思是:我们要学会理解父
母对我们的爱,要学会主动地去关心父母,去爱父母。

(5)本题考查结尾句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某一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就是指该段在结构和内
容上的作用 ,末句话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篇末点题,点明主旨,深化主旨,升
华主题等。结合本文内容来 看,末句话在内容上: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我”对父爱有
了正确的认识,对父亲的情感发生了质的 变化;从结构上看,起到篇末点题,并点明中心
的作用。

(6)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 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
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对于主观 题,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
的系统训练。

故答案为:

(1)懵懂;缤纷;

(2)本文通过叙述“我”成长阶段中的几件事,表现了“我” 在父爱的感召下,终于理解了父
亲,彻底告别隔膜的过程;

(3)动作描写。 “赶 ”“跑”“追”“喘”等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父亲为找到女儿的急切不安
和对女儿故意躲避的愤怒, 突显出父爱的真挚;

(4)①“如释重负”意思:像放下重担子一样,形容父亲由接不到女儿 的心情紧张,到知
道女儿回到家后的放心和轻松。体现了父亲没接到女儿的愧疚、自责心理;②示例:每 个
人与父母之间不应该有感情的隔膜,我们要学会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要学会主动地去关
心父 母,去爱父母;

(5)内容上: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我”对父爱有了正确的认识,个人 情感发生了质的
变化。结构上:点明中心,照应题目;

(6)开放性题目,无惟一答 案。(说明:说出获得的感悟;根据自己的经历说出自己所理
解的父(母)爱,语言通顺。)

【点评】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
感,自然 流畅,有感染力。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无唯一的答案,能结合生活实际和本文
的主旨,谈出自己的感悟 ,语言通顺即可。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手间有温暖


张小平

那年,他新到一家高级点心专卖店打零工。

这天,进来一位落魄的男子,哆嗦着摸出 几张皱巴巴的钞票,说要买一个豆沙包。他摇
了摇头正声说道:“本店只卖高级点心,你还是到其他店去 看看吧!”

一旁的店主赶忙插话,对那位男子客气地说:“能麻烦你稍等等吗?我亲 自给你做!”说
完,店主引带男子坐下,待到做好包子再恭敬地勾着手将它递过去,深深鞠了一躬:“十 分
感谢您的光临。”

他愣愣地看着男子离开,不解地问:“他不过是来买包子,您为何还要亲自接待?”

“我不想失去任何顾客。”店主友善地笑,“平常来咱店的大多是有钱人,可他显然没多少
钱,进到店里 该要下多大的决心呀?我接待好他,不就还顺便成全了那颗渴望被鼓励的心
吗?”

一席话,令他惊诧不已,这才知道,原来善待穷顾客,伸出手为他们窘迫的需要服务,
不仅是做成了生意 ,还能送出一份特殊的温暖。

后来,他进了大公司上班。那次生意谈得很顺利,主管 让他去买一批格子衬衣送给一群
客户,他疑惑地问:“为什么不买素面衬衣?我注意那个客户经理好几天 了,他可一直都穿
素面的呀!”

主管呵呵地笑:“我倒是留意了其他客户多日,他们都偏好穿格子衬衣呢。”

格子衬衣买回来,主管领着他一件件地摊开,毕恭毕敬地送到客户的手中。

第二天, 他发现,除了经理依旧穿着素面衬衣外,其他客户都已换上了新送的格子衬
衣。“经理通常把生意看得很 重,所以不会把我们送的礼物太当回事,而下属则不同。我们
按他们的喜好送礼就能打动人心呀!”主管 一本正经地说。

他愕然。原来以礼相待职位低的客户,用心去满足他们的需求,就能制造出更深意义的
感动。

如今,他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在办公室,他递交文件给员工时,总要不自觉地先转动双
手,将文件倒过来,然后再递给对方。有位女职员注意到这个细节,忍不住问,您为何要
这样送文件呢? 他憨憨地笑,说:“这样文件传到你们手中时,就是正的呀。”

从不曾想过,日常中 伸手去传递物品,这个平常而细小的动作,在赋予了善意和体贴
后,竟然可以演绎出这么多的感动!
一念之间百花开。或许,只要我们意识到关爱弱者、体恤贫困者是一种责任,一种美丽,哪怕在一只手到另一只手之间,也能传出融融的情意,汇成别样的温暖,直通心灵深
处。

选自《青年文摘》2011年10期,有改动。

(1)文中记叙了“他”经历的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从哪里看出来?


(3)划线句是什么描写?表现了什么内容?


(4)文章的结尾含义深刻,你知道为什么吗?



【答案】 (1)A他看见点心店主善待穷顾客。B他看到公司主管礼遇下层客户。C他自己
将文件正向递给员工。



(2)时间顺序。那年、后来、如今。



(3)动作、神态、语言。店主对穷顾客恭敬有加。



(4)结尾篇末点明中心,号召人们关爱弱者、体恤贫困者,互相关爱,传递温暖和深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概括式要注意记叙文的六要< br>素的提取,先提炼出“某某干什么”或“某某怎么样”的形式,再补充需要强调的时间、地
点、结 果即可。仔细阅读文章,可以看出“他”经历了三件事:看见点心店主善待穷顾客;
看到公司主管礼遇下 层客户;自己将文件正向递给员工。


(2)写作的顺序多种多样。作为写人记事类 的记叙文,通常按时间先后顺序和事物发展顺
序来写。仔细阅读这篇文章,从“那年”“后来”“如今” 几个词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是按照“时
间顺序”叙事的。

(3)此题考查学生对记叙 文描写手法的理解能力。描写是常见的表达方式,通常有语言、
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 文中的划线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
言描写多种描写方法,生动地展现出店主对穷顾客恭敬有 加。

(4)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结尾句子作用的分析。记叙文结尾的句子或段落作用:①画
龙点睛,篇末点题;②总结全文,深化中心;③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文题);④
引人深思 ,给人启迪,令人回味。答题格式可以固定为:在内容上,起到……;在结构上,
起到……。内容的作用 包含“含义、思想感情”,结构的作用包含“呼应、过渡、伏笔、铺
垫、总领、总结等。结合全文内容来 看,结尾一段话点明中心,号召人们关爱弱者、体恤
贫困者,互相关爱,传递温暖和深情。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7岁,温暖的酸汤面

王世虎

①那年,我刚满17岁,因为家境贫寒,高中还未毕业,就和 村里的大人们一起去了南
方打工。很快,我就在广州郊区的一家箱包厂找到了一份工作。

②我应聘的是质量检验员,这个工种的活不累,但要求从业人员必须谨慎细致,我很


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时间一长,我便觉得这种日子过得极其无聊和空虚,心中的大学梦又重新燃烧了起来。正好离工厂不远处有一所大学,我便决定以后下班后就去那里复
习功课,来 年继续参加高考。

③那天,像往常一样,走出校门口的时候,已经夜里10点 了。离工厂宿舍还有一段路
程,街上已是一片漆黑和沉寂。看来只能回去泡方便面了,我拖着疲惫的身体 ,一步步往
前挪动。

④忽然,前面一盏昏黄的灯光吸引了我。我惊喜 ——还有一个小吃摊没打烊,一对中
年夫妇正坐在那里悠闲地聊天。

⑤我就像一个饿狼似的扑了过去:“老板,还有吃的吗?”

⑥“有呢,正宗的酸汤面。”女人笑着说。

⑦“快给我上一大碗。”我已是迫不及待。

⑧真是人间美味啊!面做得真好吃 ,完全手工的,汤料也不错,醇香,酸而不腻。我
吃得是满头大汗,女人不停地劝我:“不要急,慢点吃 。”

⑨末了,我问:“你们明晚还出来吗?”

⑩夫妇俩显然吃了一惊,面面相觑了一会儿,女人爽朗地笑:“好啊!”

⑪第 二天晚上,我果真又遇见了他们。夫妇俩像事先准备好了一样招待我,让我受宠
若惊。此后每天晚上,我 都能吃到热乎乎香喷喷的酸汤面。

⑫原来,夫妇俩是从湖南的乡下来的,女儿 在这所大学念大四,因为要考研,正在抓
紧最后的时间复习。他们心疼女儿,便不辞辛苦南下照顾女儿。 白天,他们做一些小生
意,晚上便出来卖小吃,一边赚些生活费用,一边等女儿上完自习出来后给她做一 碗热乎
乎的面。

⑬我在心里庆幸:自己的运气可真好,遇见了这等好事情!

⑭转眼间,便到年 底了。这天晚上,我照例从自习室出来,忽然,一个戴眼镜的女生
拦住了我,问道:“你就是那个每天去 吃酸汤面的男生吗?”

⑮我点点头。看来,她就是中年夫妇的女儿了。

⑯“同学,我求求你了,不要 再这么晚去了,可以吗?”她激动地说,“我妈有风湿病,
受不了寒的。”

⑰我一脸疑惑:“我……”

⑱“你知道吗?我爸妈是为了我才出来摆摊受苦的 。上个星期,我研究生考试已经结束
了,可他们因为你还继续那么晚出来做生意……算我求你了,饶了我 妈,可以吗?”女生几
近乞求地说。

⑲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女 孩上个星期就考完试了,可她父母却为了我,而白白
多受冻了一个星期。

⑳我夺门而出,大步流星地跑了出去。

刺骨的寒风迎面扑来,是那么冰冷。 老远,我又看见了那盏昏黄的灯光。中年夫妇
正守候在那里。



“哟,今天怎么这么早放学啊!”看见我来,男人忙揭开锅开始下面。

“叔叔,您别做了。 ”我拦住他,哽咽着说,“叔叔阿姨,我都知道了……感谢您们这


些日子对我的照顾和关 心,让我有了家的温暖,你们的酸汤面很好吃,比我妈做得都好……
谢谢你们!可是我不能再让你们为了 我受苦了。”

女人刚想解释什么,忽然看见了后面的女儿。她沉默了半晌,只 轻描淡写地说了一
句话:“都是离家在外的孩子,做爸妈的哪能不心疼呢?”



一句话,只有这一句话,凛冽的寒风中,我良久无语 , 已是泪流满面。

第二年,我如愿考上了西安的一所重点大学。以后的生活中,无论遇见了多么 大的
挫折和困难,我都没有轻言放弃过,因为17岁时那碗温暖的酸汤面,不仅让我懂得了什么
是爱,更教会了我坚强和勇敢!

(1)用简洁的语言将选文的主要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①17岁“我”被迫离家打工,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2)有人认为选文第⑫段与文章的主题无关,应该删去,你是怎么理解的?


(3)品析语言。


①刺骨的寒风迎面扑来,是那么冰冷。老远,我又看见 了那盏昏黄的灯光。(从描写的角
度)

②一句话,只有这一句话,凛冽的寒风中,我良久无语 , 已是泪流满面。(从划线词的
角度)

(4)选文第26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 (1)排遣无聊准备高考


;中年夫妇寒夜中为“我”做酸汤面


;难忘那碗酸汤面(或:那碗酸汤面激励“我”直面人生)



( 2)不能删。本段是插叙,交代了中年夫妇夜晚出来做生意的缘由,表现出中年夫妇勤
劳、关爱孩子的品 质,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3)①运用自然环境描写(环境描写 )的方法,写出了天气寒冷和夜深寂静的特点,突
出了中年夫妇深夜忍受严寒来为“我”做酸汤面的善良 品质。


②“良久无语”,语塞,很久说不出话的意思,“我”之所以对女人的一句 话“良久无语”,是
因为夫妇俩把“我”当自己的孩子来照顾和关心而令“我”无比激动。



(4)在结构上,与标题相照应,进一步点题。在内容上,写出了“我”如愿 以偿考上了大
学,中年夫妇的照顾和关心使“我”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或中年夫妇
的照顾和关心对“我”的影响)。从而点明文章的主题。


【解析】【分析 】(1)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
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 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
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 br>(2)考查插叙的作用。①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②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
用。③使文 章脉络清晰。④推动情节发展,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⑤突出主题。⑥为
下文作铺垫。⑦突出中心思想 。本文的插叙,目的是交代了中年夫妇夜晚出来做生意的缘
由,表现出中年夫妇勤劳、关爱孩子的品质, 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3)①考查环境描写及其作用。此题要注意答出刻画环境是为了 突出人物的品质。②要
根据上下文考虑为什么“良久无语”,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4)考查语段的作用。语段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
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二、
语句在表情 达意方面的作用: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此题要根据可从
照应标题,突出主题 角度作答。


12.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老杨树下

舒小骅

宿舍楼前耸立着一棵老杨树,纹理粗糙 的枝干奋力托举起硕大的树冠。入夏来,树上缀
满大大小小浓密的叶子,犹如撑开一把遮阳的巨伞,为树 下乘凉的老人、玩耍的孩子提供
着清爽和绿意。

午后,我正在赶写一篇文章 。窗外由远而近传来“叮啷、叮啷”的铁板敲击声,稍后便响
起了“磨剪子嘞抢菜刀”的悠长吆喝。思绪 被搅乱,我刚停住笔,猛然间,窗外爆发出争吵
——“你磨刀怎么这么贵呀!不能便宜点吗?”“你打听 打听,眼下都这个价。”眼看文章根本
没法继续写,我迅速穿上外衣开门下楼。

树荫底下横了一条绑着磨刀石、悬挂小铁罐的长凳。旁边有个拿菜刀的老太太正与身材
消瘦的磨刀师傅侃 价。师傅有把子年纪了,穿着一件围裙式的粗布工作服,脸上胡子拉碴
的。他磨一把菜刀要6元,老太太 不干,坚持只给4元。我想让二人生意尽快做成好早点
走人,就劝他俩:“你们各让一步,5块钱磨了吧 !”磨刀师傅没吭气,撩起衣襟擦了擦额
头上的汗,抬起一双被细密皱纹围裹的干眼狠狠地瞪了瞪我。老 太太转过脸来,像要打架
一样冲我吼道:“凭什么要5块,这1块钱你替我出?”我本想给双方打个圆场 ,却没料到
两面不落好,只得闭上嘴在一旁傻站着。争执双方各不相让,僵持了一会儿,不欢而散。
“你这是何苦呢!”我在一旁轻声埋怨磨刀师傅说:“5块钱给她磨了算啦,不就是少收 1
块钱嘛!”“那不成!”磨刀师傅断然拒绝:“少收她1块,待会儿你要磨刀,俺是不是也得


少收1块?再来人磨刀,俺不都得少收1块。那俺今晚买干粮、买菜的钱就不够啦!”

听他这么说,多收少收这1块钱还真关系到温饱的大问题。我不免试探着问:“那你一天
能挣多少?”“这可说不好,干俺这行,哪能旱涝保收。”我又追问:“那你最多一天磨过几
把刀?” 磨刀师傅想了片刻回答:“你还甭说,头年真有那么一次。俺一天磨了20把菜刀、
5把剪子。干一桩活 挣5块。那可是俺生意最火的一天。”说到这,磨刀师傅的一双干眼中
闪现出亮光,四周包裹的皱纹也舒 展开了,脸上的表情顿时变得生动起来。

“那最少的一天呢?”磨刀师傅叹了口气说 :“唉,出门转悠一整天,一桩活没揽下也是常
有的事。就像今天吧,大热天的,有几个人来送活?赶上 刮风下雨下雪天就更甭提啦……”
通过交谈,我大致了解到磨刀师傅的人生经历。他姓邵,年近六旬,早 先在一家县刀具厂
上班,厂子倒闭后回乡务农。妻子多病,三天两头跑医院。为了看病方便,他和儿子陪 妻
子进城长住。租房、吃饭、看病、买药……全需要钱。儿子每天去建筑工地打工。他的肾有
病 不能干重活,只能凭磨刀的手艺挣一份零钱。我对邵师傅的同情心油然而生,想撵他挪
地方的念头早已打 消,脑子里转悠的只是能为他做点什么。

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提把菜刀走近问:“师傅 ,磨菜刀多少钱?”“6块。”“呦,怎么贵啦?
不都是5块嘛!”“那是过时的行市啦!”我抢着替师 傅解释:“眼下企业职工、公务员们不
都涨工资啦?干个体服务的价格也该适当涨涨吧!再说这么大热天 ,他‘吭哧、吭哧’地磨,
容易吗?您就别计较这1块钱啦!”听了我这番话,中年妇女默认了6元的价 格。邵师傅从
随身携带的工具袋里掏出一把小刷子,蘸了蘸小铁罐中的水,滴在磨刀石上,接过菜刀俯< br>身磨起来。趁着邵师傅干活,我回了趟家,翻出4把生锈的刀剪,又倒了一杯凉开水拿到
老杨树下 。邵师傅此刻正伸出左手大拇指在磨得铮亮的刀刃上试了试,然后把菜刀递给中
年妇女,叮嘱说:“这刀 刃可锋利,用时留点神,当心拉了手。”

“邵师傅,你先喝口水,再帮我磨磨这几把 刀剪。”邵师傅接过水杯连声道谢,仰面朝天
一口气喝完,然后开始干活。活干完后,我对他说:“4把 刀剪,该给你24块对吧?”不料
他回答:“你送的活多,得给你优惠,每把5块。”“那怎么行,不能 坏了你的规矩。”我寸
步不让地与他逆向侃价,一番拉锯后,邵师傅让步了。我抽出一张50元的递给他 。他为难
地说:“今儿送活的人少,手头没零钱找。”我一把将钱塞进他手里说:“那就别找啦!”他< br>摇头道:“那不成!俺哪能占这种便宜?”说罢他拿着那张钞票转身直奔向邻楼底层的小卖
部,不 一会儿气喘吁吁地跑回来,先退给我26元,又把一小瓶显然是为换零钱而买的矿泉
水,宝贝似的放进工 具袋里。我猜想他大概是带回家去给有病的妻子或者出力流汗的儿
子。

我收 下钱,跟邵师傅道了别,回家刚坐下,忽听门铃响。开门一看,原来是邵师傅。他
微微喘着气说:“摁了 好几家门铃才找到你。”说着举起一张卡问:“这是你刚才丢的吧?俺
收工时在地上捡到的。”那是一张 不设密码,任何人持有都能使用的商场购物卡。我告诉他
这张卡不是我丢的,让他再问问别人。邵师傅有 些失意地说:“已问过几个人了,都没人认
领啊!”“那你就留着自己用呗,”为了使他安心,我又添了 一句:“反正又不是偷的、骗
的。”“那不成!不属于俺的俺不能要!”邵师傅回绝的神情仿佛人格遭受 了侮蔑似的,直拿
那双干眼瞪我。我急忙致歉说刚才失言了。“丢卡的人还不知有多着急呐!”邵师傅说 罢又
问我居委会的所在地。我猜他是想通过居委会寻找失主。

邵师傅匆匆离 去后,我的心潮难以平静。我伸头望窗外,老杨树下已空无一人,但“叮


啷、叮啷”的铁 板敲击声似乎仍在回荡。老杨树被夕阳铺洒上一层迷人的金色,晚风拂动着
枝叶发出轻微的声响,宛若应 和着铁板声在歌唱。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10月31日有改动

(1)文章写了“我”对磨刀师傅老邵的情感变化过程,请根据提示填空。

________→同情→________

(2)文中两次写到老邵“瞪我”。结 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中的“瞪”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心
理?

①磨刀师傅没吭气, 撩起衣襟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抬起一双被细密皱纹围裹的干眼狠狠地
瞪了瞪我。

②“ 那不成!不属于俺的俺不能要!”邵师傅回绝的神情仿佛人格遭受了侮蔑似的,直拿那
双干眼瞪我。
(3)第⑦—⑨段多方面表现了老邵的优秀品质。请结合其中的细节描写分析老邵这一人
物形象。

(4)作者为什么要通过“我的眼光来讲述老邵的故事?请分析这种叙事角度的好处。

(5)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结尾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案】 (1)讨厌;敬佩

(2)①他认为我的“调解”伤害了他的做人原则,是不可原谅的错误,所 以……②他认为我
小看了,那样说他是对他诚实人格的侮辱,所以……

(3)①“那 不成!”磨刀师傅断然拒绝,……可见老邵固执,生活艰辛;②矿泉水,宝贝似
的放进工具袋里……善良 、关心家人;③“那不成!不属于俺的俺不能要!”……诚实、朴
实,正直。

(4) 通过我来讲故事,一是可以把自己融入到故事中,是见证者,是体验者,这样就容易
拉近于读者的距离, 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更方便展开叙事,叙事角度更自由灵活……

(5)结尾环境描写既照应 开头,暗含自己感情的变化,又借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寄寓作者
赞美、敬佩、甚至歌颂老邵这样平凡而又 善良、朴实而又正直的人。

【解析】【分析】⑴可先找出我对磨刀师傅态度的语句,然 后从中提取关键词作答。文
章第④段,在磨刀邵师傅与老太太都不愿让步,二人不欢而散后,我在一旁轻 声埋怨磨
刀师傅,可提取埋怨作答。在了解了邵师傅的遭遇后,我对他表示同情。最后磨刀师傅
坚决不多收我的钱,并四处寻找购物卡的主人,邵师傅匆匆离去后,我的心潮难以平静
,可提取难以平静 作答。

⑵第一句根据前文情节,可知他瞪我的直接原因是你们各让一步,5块钱磨了吧;再 根
据后文我与他交谈的内容,可知他不愿让价的原因是怕大家都来磨,那俺今晚买干粮、买
菜的 钱就不够啦。所以这里的瞪表现他对我不理解他生活收入不易的气愤。第二句瞪
是因为我劝他将捡来的购 物卡自己拿去用,他觉得自己受到的侮辱。

⑶文章第七段,写邵师傅在给中年妇女磨完刀后 ,提醒她这刀刃可锋利,用时留点神,
当心拉了手,可以看出他为人的善良;第八段我要将找不开的五十 元钱都给邵师傅,他宁
可去奢侈的买一瓶矿泉水找也不愿收下,表现了他为人的朴实,不贪财;又把一小 瓶显然
是为换零钱而买的矿泉水,宝贝似的放进工具袋里,可以看出他为人的节俭;第九段写邵
师傅四处寻找购物卡的失主,表现了他的拾金不昧,为人诚实。


⑷文章以我 的角度来讲述故事,我是整个事件的目击者与参与者,能增加内容的真实
性;同时以我为第一人称叙述, 还能以我的行为来对邵师傅的为人起到陪衬作用,突
出他身份普通却具有不平凡的精神。

⑸结合前文内容,可以看出结尾处,我的心情难以平静,是因为看似平凡普通的邵师
傅,以他 的言行震撼了我,让我无比的感动。所以此处描写老杨树下已空无一人,但'
叮啷、叮啷'的铁板敲击声 似乎仍在回荡是为了突出我对邵师傅印象的深刻,老杨树被
夕阳铺洒上一层迷人的金色,晚风拂动着枝叶 发出轻微的声响,宛若应和着铁板声在歌唱
优美的环境,表达我为认识这样一位有高贵精神的普通者而喜 悦。

故答案为:⑴ 讨厌 ; 敬佩 。

⑵ ①他认为我的“调解 ”伤害了他的做人原则,是不可原谅的错误,所以……②他认为我小
看了,那样说他是对他诚实人格的侮 辱,所以……

⑶ ①“那不成!”磨刀师傅断然拒绝,……可见老邵固执,生活艰辛;②矿 泉水,宝贝似的
放进工具袋里……善良、关心家人;③“那不成!不属于俺的俺不能要!”……诚实、朴 实,
正直。

⑷ 通过我来讲故事,一是可以把自己融入到故事中,是见证者,是体 验者,这样就容易拉
近于读者的距离,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更方便展开叙事,叙事角度更自由灵活……

⑸ 结尾环境描写既照应开头,暗含自己感情的变化,又借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寄寓作者赞
美、敬佩、甚至歌颂老邵这样平凡而又善良、朴实而又正直的人。

【点评】⑴本题考 查分析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答题时应注意,概括人物的相关情节,仔
细感情变化的原因,选择表达心情 或感情的词语概括。

⑵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把握。答题时应注意,根据相对应的情节 内容,体会人物心
理感情的变化,尽量找原文词语,有的需要自己归纳。

⑶本题考 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答题时应注意,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 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⑷本题考查分析记叙人称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第一人称:以 “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
记叙。“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作用:便于直抒胸 臆,读来有亲
切感和真实感。

⑸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从 两个角度考虑,即内容和结构,内容
上一是环境本身的自然环境特征,二是对人物的烘托作用,三是对社 会环境的暗示,结构
上是对上下文作铺垫。


13.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小题



李德霞

①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
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②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
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 救呢。”

③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 上午麻婶接


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 好还是抽空
跟她说说去。”

④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 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
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 聊天,有时买菜的人
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⑤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
开车陪你去趟医院 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
烦。”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 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⑥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 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
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 。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
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⑦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
不过来,你找 谁要去?”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
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 ?啥人啊!”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
把车开得飞快。

⑧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
了上海。男人知道 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
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男人 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⑨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
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
来的,你倒好 ,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⑩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 ?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
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 屋门摔得山响。

⑪日子水一样流淌。转跟,一个月过去。

⑫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
菜,马兰花呆了,诧 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
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 ,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马兰花看着男人说:
“到底咋回事?”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 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信里都说了些
啥?”

⑬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⑭马兰花接过信, 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
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 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
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 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
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 兜水果过来,可你就
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 了。
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
一 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
不嫌弃,就搬过去 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⑮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1)请将下面的词语正确、整地抄写在答题卡相应的方格中。

安慰 犒劳


(2)选文中马兰花的三次流泪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请根据提示填空。

________——气愤的泪——________

(3)选文第④段画线部分运用了插叙,有什么作用?

(4)马兰花是- 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5)选文第⑦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6)选文第⑭段详细地叙述了麻婶女儿来信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7) 马兰花、麻婶两家的故事温馨感人,她们虽是生活中最平凡、最普通的人,但她们身
上却闪耀着人性的光 辉,请你用抒情的笔调赞美她们,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

【答案】 (1)安慰 犒劳

(2)委屈(或伤心)的泪;高兴(或感激)的泪

(3)交待麻婶的热心和马兰花的友谊,为下文写马兰花不提借钱的事作铺垫。

(4)大方善良,富有同情心。诚恳老实,知恩图报;坚强,不妥协。

(5)神态描 写和动作描写。生动表现了男人得知马兰花没向麻婶提借钱的事后愤怒生气的
心理。

(6)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
的悬念,还巧 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也表现了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她内心
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蕴 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从
而升华文章的主旨。

(7)马兰花像一株散发着幽香的兰花,高洁典雅而又超凡脱俗。

【解析】【 分析】⑴抄写汉字,要做到:准确,即不要抄错字;规范,即笔划要清楚;端
正,即要写成方块字,不要 潦草,偏旁部首比例要合适,在格中的位置要正确;整洁,即
不要涂改。

⑵首先要在 文中找到马兰花三次流泪的细节描写。如一空,语境是“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
来,冲着马兰花吼”,是 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所以流下的是委屈的泪。二空,语
境是马兰花读着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 的信,所以此时流下的是高兴的泪。这里面有对麻
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 怨的释然。

⑶答此题必须要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从内容上看:补充交待麻婶的热心和马兰 花的友
谊;从结构上看:为下文写马兰花不提借钱的事作铺垫。这样分点来答,既使答案内容层
次清晰,又使答案内容完整无缺。

⑷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 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
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麻婶钱 不够时,她借钱
给麻婶”等情节中概括出其“乐于助人”的性格特征。从“去医院探望但没有讨要借款” 等情节
中概括出其“善良博爱”的性格特征。从“在丈夫一再逼迫下仍然坚持自己的做法”等情节中概括出其“坚强执着”的性格特征。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与描写。


⑸此题 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作答。“男人铁
青了脸,怒气冲冲地 上了车”是神态描写;“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是动作描写。答题
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方法, 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
语句所表现的人物心理活动。

⑹文章是以“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急转直下”的方式结尾,作用“留下回味、想象
的空间 ”“富有戏剧性”,更重要的是突出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答此题,还要结合人物的塑
造等进一步分析。 要答出人物的性格和文章的主旨。

⑺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 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这是新
课标重在从多方面展示同学各种素质的要求,也是近几年中考热点题型之一 。从解题方法
来看学生理解好作为普通的人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然后用抒情性的语言进行赞美即可。

故答案为:⑴安慰 犒劳

⑵委屈(或伤心)的泪;高兴(或感激)的泪

⑶交待麻婶的热心和马兰花的友谊,为下文写马兰花不提借钱的事作铺垫。

⑷大方善良,富有同情心。诚恳老实,知恩图报;坚强,不妥协。

⑸神态描写和动作 描写。生动表现了男人得知马兰花没向麻婶提借钱的事后愤怒生气的心
理。

⑹小说以 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
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 节的逆转;也表现了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她内心深
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蕴含着作者对当 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从而
升华文章的主旨。

⑺马兰花像一株散发着幽香的兰花,高洁典雅而又超凡脱俗。

【点评】⑴本题考查汉 字的规范书写。答题时应注意,按照规范、端正、整洁的要求抄
写,注意正楷字的笔画笔顺,笔笔独立不 能连写。

⑵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和情感的变化过程。答题时应注意,概括马兰花的相关情节 ,仔
细分析流泪的原因,选择表达心情或感情的词语概括。

⑶本题考查分析插叙的作 用。答题时应注意,概括插叙内容:交待麻婶的热心和马兰花的
友谊,结构上的作用为下文作铺垫。
⑷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答题时应注意,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或者通过对人
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从几个侧面总结。

⑸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描写的方 法和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准确判断出神态和动作描写,结
合前后情节内容,分析人物表现的原因和愤怒 生气的心理。

⑹本题考查赏析文章结尾的含义和作用。答题时应注意,14段临近结尾运用大 段详写,从
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分析,作用是解开前文的悬念。

⑺本题考查理解内容 和评价。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用常见的比喻排
比等修辞,造句要紧扣要点,简明得 体。


1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暖爱拂过红围巾


邓迎雪

许小然想送妈妈一条漂亮的红围巾。

事情的起缘是她看见同学李美琪的妈妈就围着那 样好看的红围巾,石榴红的颜色,金色
的丝线若隐若现,看上去毛绒绒的,给人感觉非常温暖,再衬上李 美琪妈妈那件有蕾丝边
的黑棉衣,那美丽的搭配效果,立即就像一朵砰然绽放的花轻轻击中了许小然的心 。

她想给妈妈买条这样的围巾!妈妈每天去市场卖菜,围的是一条黑白相间的薄薄的 旧围
巾,回家的时候,脸颊常冻得红红的。许小然想,如果妈妈围上那条暖和又漂亮的红围
巾, 肯定就不怕冷了。

许小然去商场悄悄看了看,但是一看价钱,热切的心好像立即被凉 水浇了,120元,而
许小然只有30元,离这个数目还远着呢。尽管如此,许小然还是摸了摸围巾,果 然细致绵
软,手感很好,那美丽的色泽比春天的花朵还鲜艳。导购小姐说,这是澳州产的羊绒围
巾,今年卖得最好。

许小然无精打采地离开商场,心里失望透了。她一边走一边想围 巾,忽然有个想法跃上
心头——她可以在学校捡饮料瓶卖钱,说不定就能凑够买围巾的钱呢。

她为自己的这个想法感到兴奋。

许小然平时住校,一周才回一次家 。这天放学吃过饭后,趁着班里没人,许小然鼓足勇
气去教室后面的灰斗里捡瓶子。只见那里横七竖八地 躺着好几只饮料瓶,许小然忙高兴地
弯腰去捡,忽然,身后响起阴阳怪气的口哨声,许小然一惊,回头见 是胖男生张承虎。许
小然脸红心跳,仍旧低下头捡瓶子。张承虎怪声怪气地问,许小然,你在干什么。许 小然
没有理他,拎着袋子走出了教室,刚走到教室门口就听见后边传来他稀里哗啦的笑声。

许小然心里有些难过,但想想那条漂亮的红围巾,这些不好的情绪转瞬即逝了。

那天晚自习后,许小然拎着一袋子塑料瓶回了寝室。室友邵娟立即掩鼻子反对,这是垃
圾啊,有病菌。许小然的脸又红了,她赶快拎着放置到卫生间一角。直到第二天,她和打
扫卫生的赵阿姨 商量,才把那袋塑料瓶放在赵阿姨放置工具的贮藏室里。赵阿姨夸许小然
说,现在像你这样懂事的孩子可 不多啊。

渐渐地,班里同学都知道她捡瓶子了,大多数同学都没有笑话她。许小然发 现,他们不
再到处扔空瓶子,而是悄悄地放到她的塑料袋里。刚开始,她很不好意思,再后来,她会大方地有礼貌地说声谢谢,内心里洋溢着小小的温暖。

许小然的两个好朋友很多 次关心地问,你现在很困难吗?用不用我们帮你?许小然摇摇
头,神秘地一笑。

许小然第一次卖废品的收入是11元钱,她把那11元钱放在口袋里,又紧紧捏着口袋,
好像怕它飞走似 地。她的步子轻快,嘴角不住地绽开小花,她喜滋滋地想,虽然收入很
少,但毕竟积少会成多啊,这样算 来,她春节前应该能实现买围巾的愿望啦。

就这样一点一滴,许小然卖废品的收入积 攒到了85元,再加上她的零用钱,已快够买一
条美丽的红围巾了。可就在她即将实现这小小梦想的时候 ,有一件事情让她改变了计划。

是在周一的升旗仪式后,校长在全校师生面前通报了 初二班一位女生家庭的不幸遭遇。
就在前天,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女生父亲突然犯病,挥刀砍向她和弟弟, 妈妈为救她姐弟两
个,死死地抱住父亲,结果被父亲砍成重伤,女生和弟弟受了轻伤,现在她们一家三口 ,
住在两个医院里。她家里本来就很穷困,现在遇上这样的事情,更是雪上加霜,也因此,


学校号召全体师生向他们捐款,奉献爱心,帮他们度过难关。

班上的几名女生听着听着就哭了,许小然也哭了。

班里开始捐款的时候,许小然第一 个捐款,120元,正是那条红围巾的价格。那天,天
很冷,下着雨,但当她把钱放进红色捐款箱的时候 ,心里却特别温暖、踏实,这份爱心,
那名同学和家人更需要。

许小然想, 看来今年给妈妈买不成那条红围巾了,但是相信明年冬天,她一定会给妈妈
买一条最漂亮的围巾。

(1)许小然为什么想送给妈妈一条漂亮的红围巾?

(2)阅读全文,填写下面表格。

情节

许小然想给妈妈买一条120元的围巾,而自己只有
30元

②________

同学张承虎嘲笑许小然检饮料瓶

大多数同学悄悄把空瓶放到许小然的塑料袋里

许小然第一次卖废品得到11元收入

许小然第一个捐款120元

许小然心理变化

①________

兴奋

③________

先不好意思,后来内心洋溢着小小的
温暖

喜滋滋

④________

(3)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品析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许小然的两个好朋 友很多次关心地问,你现在很困难吗?用不用我们帮你?许小然摇摇
头,神秘地一笑。

②许小然第一次卖废品的收入是11元钱,她把那11元钱放在口袋里,又紧紧捏着口袋,
好像怕它飞 走似地。

(4)文章写许小然想方设法要为母亲买一条漂亮的红围巾,好不容易凑够了钱,却 插入初
二班一女生家庭横遭惨祸,有什么作用?

(5)结合全文,谈谈“拂 过红围巾”的“暖爱”有哪些?许小然身上哪些可贵品质值得我们学
习和借鉴?

【答案】 (1)同学李美琪的妈妈有一条温暖漂亮的红围巾,李小然也想给自己的妈妈买
一条 这样的红围巾;李小然的妈妈在菜市场劳动,围上那条暖和又漂亮的红围巾,肯定就
不怕冷了。

(2)心好像立即被凉水浇了(失望透了);想到可以在学校捡饮料瓶卖钱,说不定就能凑
够买 围巾的钱;心里有些难过;心里却特别温暖、踏实

(3)①神情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李小然心 里藏着为妈妈买红围巾又不愿告诉同学的调皮
神情。②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李小然对辛苦挣来的11 元钱的珍惜,生怕丢失。

(4)①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李小然由爱亲人(妈妈)上升到爱他 人,爱社会,深化了
文章的主题(中心)。②结构上使情节的发展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增强了读者的阅 读兴
趣。

(5)“暖爱”有:①李小然想给妈妈买一条温暖漂亮的红围巾御寒;②同 学默默帮助李小


然收集塑料瓶挣钱;③打扫卫生的赵阿姨对李小然行为的理解和赞许;④ 李小然把准备
给妈妈买红围巾的钱捐给更需钱(更困难)的同学。

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品质:①孝敬长辈(母亲);②用诚实劳动实现个人愿望;③认定正
确的事就坚持去做,不达目的不放弃 ;④大爱情怀,爱亲人,更爱他人和社会。

【解析】【分析】(1)本题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 考查。认真阅读第二三段,不难解答。同
学李美琪的妈妈有一条温暖漂亮的红围巾,李小然也想给自己的 妈妈买一条这样的红围
巾;李小然的妈妈在菜市场劳动,围上那条暖和又漂亮的红围巾,肯定就不怕冷了 。

(2)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和对人物情感变化的把握。要注意时间地点
人物以及故事的开端、经过、高潮等。概括要全面,语言要简洁。要把握文章内容。①心
好像立 即被凉水浇了(失望透了)②想到可以在学校捡饮料瓶卖钱,说不定就能凑够买围
巾的钱③心里有些难过 ④心里却特别温暖、踏实。

(3)本题考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品析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 果。找准词语所运用的描
写手法,结合句意进行分析。①神情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李小然的调皮神情。② 动作描
写。生动地写出了李小然对辛苦挣来的11元钱的珍惜,生怕丢失。

(4)本 题考查文章的布局谋篇。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
句来梳理故事情节,结 合文章主旨,来分析这一故事情节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
来考虑。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李小然 由爱亲人(妈妈)上升到爱他人,爱社会,深化了
文章的主题(中心);结构上使情节的发展一波三折, 跌宕起伏,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
趣。

(5)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的考查。只 要认真研读文章,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和主
题,然后再结合现实生活,那一定能做出理想的答案。“暖爱” 有:①李小然想给妈妈买一
条温暖漂亮的红围巾御寒。②同学默默帮助李小然收集塑料瓶挣钱。③打扫卫 生的赵阿
姨对李小然行为的理解和赞许。④李小然把准备给妈妈买红围巾的钱捐给更需钱(更困
难)的同学。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品质:孝敬长辈(母亲);用诚实劳动实现个人愿望;认
定正确的事就坚 持去做,不达目的不放弃;大爱情怀,爱亲人,更爱他人和社会。

故答案为(1)同学李美琪 的妈妈有一条温暖漂亮的红围巾,李小然也想给自己的妈妈买一
条这样的红围巾;李小然的妈妈在菜市场 劳动,围上那条暖和又漂亮的红围巾,肯定就不
怕冷了。

(2)心好像立即被凉水浇 了(失望透了);想到可以在学校捡饮料瓶卖钱,说不定就能凑
够买围巾的钱;心里有些难过;心里却特 别温暖、踏实。

(3)①神情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李小然心里藏着为妈妈买红围巾又不愿告诉 同学的调皮
神情。②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李小然对辛苦挣来的11元钱的珍惜,生怕丢失。

(4)①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李小然由爱亲人(妈妈)上升到爱他人,爱社会,深化了
文章的 主题(中心)。②结构上使情节的发展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
趣。

(5)“暖爱”有:①李小然想给妈妈买一条温暖漂亮的红围巾御寒;②同学默默帮助李小
然收集塑料 瓶挣钱;③打扫卫生的赵阿姨对李小然行为的理解和赞许;④李小然把准备
给妈妈买红围巾的钱捐给更需 钱(更困难)的同学。

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品质:①孝敬长辈(母亲);②用诚实劳动实现个人 愿望;③认定正


确的事就坚持去做,不达目的不放弃;④大爱情怀,爱亲人,更爱他人和 社会。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做此类型题,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解 答即
可。

(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以及人物情感变化。作答时,要在理解文 章内容的基础上
进行综合分析。对于写了几件事的文章,要先分清主次,然后抓住主要事件来概括。平时
练习时,要在文中进行圈点勾画,尽量使用文中词语,如果没有现成的词语可用,要结合
情节进 行概括。

(3)这类题型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肖像 描写、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分析画线句子,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概括作答即
可 。

(4)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作答时,联系文章内容,从补充、对比、衬托、解释说明等方
面选择,也可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为下文作铺垫。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 解能力。做此类型题,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解答即可。可借
鉴的品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只需紧扣所给内 容的主旨写出感受即可。


15.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后院里的秘密

熊荟蓉

①那年我才十来岁,有幸目睹了攒村路的一桩大事。

②我们房头的玉柱大伯要 回来了,玉柱大伯是咱刘家湾走出去的大官。这次回来,一
是要查处贪占公粮税费的村书记刘金斗、二呢 、是要为刘家湾选拔一个新书记。都说朝里
无人不做官,玉柱大伯就是朝里的钦差大臣。这要是被他看上 了,先当村书记,再进乡政
府,以后的官运,怕是门板都挡不住。

③ 我爹说,可惜你太小,爹又没文化,天上的馅饼就算没长眼睛,也砸不到咱家头
上。最有希望的,应该是 你有才叔,还有大福伯。有才叔是村小学毕业班的语文老师,能
说会写,眉毛眼睛都是活的。大福伯德舅 兄在乡里管城建,他这几年做包工头,赚了不少
钱。

④那是个初夏的 清晨,一抹朝霞早早地站在东边的山头上。与烟树深处的白墙红瓦遥
相呼应。我们小组的男人女人们都穿 戴整齐,洒扫庭院,眉眼里藏着喜色。

⑤玉柱伯的车停在自家老屋的禾场上。 这里本来杂草丛生,但现在被大福伯铺上了水
泥。看得出,玉柱伯对大福伯很是感激。尤其是当他看到修 缮一新的神龛上被擦得锃亮的
爹娘的遗像时。他握着大福伯的手,眼里闪动着泪花。每家每户都用贵宾班 的礼节迎接
他。堂屋的八仙桌上都摆放着瓜果茶点。厨房里飘出的都是。土罐煨鸡的浓香。

⑥玉柱伯却既不在堂屋里落座。又不在厨房里闲聊,他喜欢到每家的后院里站一站。后院里有啥呀?不过是千篇一律的几棵柳树,一个柴草堆。再就是臭烘烘的茅室了,有的
人家堂屋里 擦的放光,后院里láng jí 一片。搁脚的地方都没有。

⑦我跟着玉柱 伯挨家挨户走。奇怪的是这后院是一家比一家干净、整洁,有才叔家的
后院,竟然摆了两套课桌椅,上面 放了一本《论语》,一本《孟子》。不过,玉伯叔没在
椅子上坐,也没翻书。


⑧最后进的是三根叔的很不起眼的平房屋。三根叔的后院,是稀稀拉拉几 棵李子树和
橘子树,对玉柱伯的到来,三根叔只是礼貌地叫了一声,然后继续仰着头给他的果树剪
枝。

⑨都说三根叔有点愣,读完高中没考上大学,却把眼孔读高了,不爱搭 理人。不过,
我平时最喜欢去他家,尤其是夏天。除了他家书柜里有我喜欢的文学书外,还因为,他家< br>有个全村最干净的茅室,三哥叔的茅室是男女分开的,比卧室都干净。他是用砖砌砌的,
水泥抹的 ,窖池被墙搁在外面,蹲位旁边有水龙头,蹲位前的墙壁缕空处,还放着一卷卫
生纸。

⑩在我们刘家湾,家家的茅室都是男女不分的。就是用竹条和树枝编扎的一圈篱笆,门口挂一块旧抹布片,里面是一口大陶缸。上面放两块木板。蹲在里面,一听到脚步声就
要大声,就 要大声咳嗽。每到夏天。蚊子嘤嘤嗡嗡的。得不停的挥动芭蕉扇。

⑪玉柱伯这天在三根叔的后院里只站了一小会儿,上了一趟茅室,然后走了。

⑫不久在公布的新书记的名单上,村民意外发现了三根叔的名字,有的说是三根叔的
文化高,有的说是三 根叔懂果树栽培技术,我一直都觉得,是三根叔的茅室修的好。

(1)根据拼音写汉字

láng jí

___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①第一部分:第①段到第________段,________。

②第二部分:第________段到第⑪段,________。

③第三部分:第⑫段,玉柱伯选中三根叔担任刘家湾新书记。

(3)赏析文中第④段画线句的语言。

(4)简析⑨、⑩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5)下列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玉柱伯没有选有才叔是因为他做事形式大于内容。

B.三根叔当选完全是因为他家的茅室修得比别人好。

C.玉柱伯关注每家后院是因为那里藏着人们的秘密。

D.人们用贵宾般的礼仪迎接玉柱伯是因为都爱戴他。

【答案】 (1)狼藉


(2)③

;玉柱伯回到刘家湾(或回家乡或回村)查处村书记(贪官)并选拔新书记

;④

;玉柱伯特意走访每家的后院


(3)①运用了环 境描写,描写了清晨村庄的美丽朝气,烘托出人们的喜悦期盼之情。②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地写出了清晨村庄的美丽朝气,体现了人们的喜悦期盼
之情。③用“一抹朝霞”“烟树深处”“白墙红瓦 ”“遥相呼应”等词描绘了不同色彩,表现了清
晨村庄的生机和美丽,烘托出人们的喜悦期盼之情。



(4)第⑨段和第⑩段补充交代了三根叔的文化背景和他家茅室的与众 不同,表现了三根
叔的清高、注重细节、有生活格调与有能力,为下文三根叔被选拔为新书记埋伏笔。< br>

(5)A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 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
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 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
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狼藉”意思是乱七八糟的样子。

(2)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划分能力。解答时,根据情节发展,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
结果的基本格式划分。文章第一部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即玉柱伯回到家乡查处贪官
并选拔新书记这 件事,这是故事的开端,从第①段到第③段;第④段到第⑪段是故事的
发展和高潮部分,详细描述了玉柱 伯走访每家的后院的具体细节,也含蓄地点出了他选拔
村干部的标准。

(3)本题考 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
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 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
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 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此题可
以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进行分析,从“一抹朝霞早早地站在东 边的山头上”可知也可以从拟人
的修辞进行赏析。画线句子通过描写村庄早晨特有的美来烘托人们的喜悦 之情。

(4)此题考查学生对插叙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插叙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情节
更加充分,起到补充主要事件、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可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
谨, 使行文起伏多变,为下文做铺垫。第⑨段和第⑩段通过对三根叔的全面介绍,使得
他的形象更加突出鲜明 ,同时为下文他被选拔为新书记埋下了伏笔。

(5)此题考查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能 力,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
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尤其要注意对人物描写的理解。从“玉 伯叔没在椅子上坐,也没翻
书”可知有才叔是做事注重形式,玉伯叔看出了这一点所以没有选他,A项正 确;B项“完全
是因为他家的茅室修得比别人好”的观点过于片面;C项“藏着人们的秘密”的理解不正 确,
玉伯叔是想了解人们的生活细节,从而判断其是否有能力;D项“人们用贵宾般的礼仪迎接
玉柱伯”不仅仅是出于对他的爱戴,更关键的是因为他“要为刘家湾选拔一个新书记”。故选
A。

故答案为:(1)狼藉(2)③;玉柱伯回到刘家湾(或回家乡或回村)查处村书记(贪
官 )并选拔新书记;④;玉柱伯特意走访每家的后院(3)①运用了环境描写,描写了清
晨村庄的美丽朝气 ,烘托出人们的喜悦期盼之情。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
写出了清晨村庄的美丽朝气,体现 了人们的喜悦期盼之情。③用“一抹朝霞”“烟树深处”“白
墙红瓦”“遥相呼应”等词描绘了不同色彩 ,表现了清晨村庄的生机和美丽,烘托出人们的喜
悦期盼之情。(4)第⑨段和第⑩段补充交代了三根叔 的文化背景和他家茅室的与众不
同,表现了三根叔的清高、注重细节、有生活格调与有能力,为下文三根 叔被选拔为新书
记埋伏笔。(5)A

【点评】环境描写的作用:1.环境描写可以见 出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情、精神等。2.环境
描写可以渲染气氛、烘托的心情(情绪、感情)、奠定的 感情基调、为作铺垫。3.环境描


写还可以衬托人物形象或心境、提供背景、渲染气氛、 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为以下的内
容埋下伏笔。




优秀团员申请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我的中秋节作文-幸福无关


提高自己-娇小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团组织生活总结-北京的秋天


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竞聘上岗演讲稿范文


电脑耗材报价-教师节祝福老师的话


欢乐颂歌曲-电话营销员


守村人-理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