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
大鱼海棠图片-山路十八湾
(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二十岁的父亲
蔡怡
①“爸爸,您几岁啦?”我问。听到
我喊他一声爸爸,他面有难色地望了我一眼,好像对
我这叫了他五十多年的称呼无法接受。但一向温文、
有修养的他犹豫了好一会儿,用疏远
又客气的态度回答:“二十岁吧!”【甲】
②他说的时候,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不,我应该说他脸上露出天真无邪的笑容。那是
三岁小娃娃那样的
纯净的笑。
③“您是做爸爸的哟,怎么才二十岁?”我一面提醒他,一面拿镜子给他
,要他看清楚镜
中的老人。
④“瞧,您一头闪着银光的白发,不是二十岁吧?”我给他第二个提示,再次试探他的记
忆。
⑤趁着父亲专心地望着镜子,我也在一旁细细地打量他。他穿件浅绿色短袖衬衫,洗得
泛白了。本来我想帮他换上丈夫出差回来为他刚买的新衣,他却一直拒绝,直说没钱也不
能穿别人的衣服
。
⑥他总担心没钱,不知这是老年人的通病,还是失智老人独有的忧愁。向他出示写
着他
大名的存折,并大声念出折子里的存款数额,是我每天的功课,但都无济于事。每隔十分
钟
,他就要出门找教书的工作赚钱。他一面说,还一面摸上衣口袋,于是我赶紧在他的口
袋里放上几百块钱
,然而这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⑦父亲的焦躁让我心疼,不停地解说也很累人。雇用
的外籍看护担心我不在家的时候,
中文不流利的她无法应付父亲,更担心父亲因急着找工作而趁人不备溜
出大门。他曾经很
神奇地打开四道不同的锁,搭电梯下到一楼,所幸被已经打过招呼的警卫拦了下来。<
br>
⑧后来我为解决父亲的“工作狂”心态想出一条妙计。我用他的口吻在一个纸板上大大
地
写着:“我,蔡某某,已经教了四十多年的书,现在领退休金在家养老,还有儿女奉养,生
活
无忧无虑,不需要再去工作赚钱了。”
⑨没事时,我就请他翻来覆去地大声朗读这些
话。每读一遍,他紧绷的神经就会松弛一
些,脸上浮现出笑容。但读完立刻忘记,所幸,他会自动重读一
遍纸板上的好消息,每天
读成千上万遍也不厌倦。
⑩不知道是这种暗示有效
,还是他的记忆更加退化,他觉得自己已不再是要工作养家的
中年人,而是在我家做客的外人。他常扯着
我的衣袖,一再地点头赔笑:“谢谢你的招待,
请送我回家吧!”【乙】
⑪
我疲于应付父亲每日抛出的不同的球,也知道某些解释无效,只能忍住眼泪,期许用
紧紧接抱所传达的爱
与关怀,把他留在我经营的陌生“民宿”里。
⑫此时,父亲在镜中端详自己后,很自
信地对我说:“头发虽然白了,但我就是二十
岁!”【丙】
⑬“您是我的爸
爸,不能比我年轻呀!”我撒着娇,不死心地拉着他的手,像是紧紧拉住
他随时间流逝而逐渐远去的灵魂
,想要唤回他深处的记忆,唤回原来深爱我的父亲。
⑭没想到他头一扬,嘴一撇,生气地说:“我——为什么——要当你的爸爸!”
⑮我
的心好像被戳了一个洞,一阵寒风刮过,冷到心底。眼前是永无止境的灰暗,而我
就在这弥漫的灰暗中,
用力追赶着父亲的背影,还口口声声地喊着“爸爸”“爸爸”,奇怪的
是,走在我前面的父亲并不回头。
待我终于追上背影,仔细一看,才发现我追错人了,
他,只是个和父亲长得一模一样的陌生躯壳,并不是
我的父亲。
⑯【丁】我吞了吞口水,把寒冬藏在心底,换上春暖花开的语调,好似新
生命正要热闹
开锣。我兴高采烈地宣布:“好啦,就让您当二十岁的爸爸吧!”
(1)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
父亲的这句话将我凝冻在过去与未来的荒芜里,让我找不到出口,好久才回过神来。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2)选文主要写了父亲的哪几件事?
(3)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⑨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每读一遍,他紧绷的神经就会松弛一些,脸上浮现出笑容。
(4)联系上下文,简要谈谈你对第⑮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我的心好像被戳了一个洞,一阵寒风刮过,冷到心底。
(5)结合文章主旨,谈谈你阅读文章后的收获和感悟。
【答案】
(1)D
(2)①父亲失智,认为自己二十岁;②父亲总担心没钱,要出门找工作;③父亲认
为自
己是客人,感谢“我”的招待。
(3)运用神态描写的描写方法,细致生动地写
出了父亲明白了自己当下的生活无忧无虑,
无须再去工作赚钱时的释然、幸福和满足。
(4)示例:“我”本想奋力唤回父亲深处的记忆,但父亲的话却让“我”清醒地明白,此刻的
父亲已
忘记了一切,变得原生,“我”的内心感到寒冷、绝望、痛苦。(意思对即可)
(5)示例:
①孝敬父母,爱在当下。“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失去了才后悔莫及。②
学会独立,不断成长。父母
总有一天会老去,未来的路终要自己走,我们应学会独立和坚
强,尽自己所能去保护自己爱的人。
【解析】【分析】(1)结合“父亲的这句话将
我凝冻在过去与未来的荒芜里,让我找不到
出口,好久才回过神来”这句话可知,这里出现的是一种对文
本承接的具体作用,在此处应
该呈现出一种主要的特点,可以放在第十六段的开头,故选D。
(2)结合文本可知,本文主要写了父亲失智,认为自己二十岁;父亲总担心没钱,要出
门找
工作;父亲认为自己是客人,感谢“我”的招待等三件事情,据此分析即可。
(3)“每读
一遍,他紧绷的神经就会松弛一些,脸上浮现出笑容”运用了典型的神态描写
的描写方法,细致生动地写
出了父亲明白了自己当下的生活无忧无虑,展现出父亲内心的
满足之感,据此分析即可。
(4)“我的心好像被戳了一个洞,一阵寒风刮过,冷到心底”展现出父亲的话却让“我”清醒
地明白,此刻的父亲已忘记了一切,变得原生,“我”的内心感到寒冷、绝望、痛苦,突显
出我内心的记忆,据此分析即可。
(5)感悟类需要结合文本细致分析,从不同角度呈
现出即可,如孝敬父母,爱在当下。
学会独立,不断成长。再依次展开即可。
故答案为:(1)D
(2)①父亲失智,认为自己二十岁;②父亲总担心没钱,要
出门找工作;③父亲认为
自己是客人,感谢“我”的招待。
(3)运用神态描写的
描写方法,细致生动地写出了父亲明白了自己当下的生活无忧无
虑,无须再去工作赚钱时的释然、幸福和
满足。
(4) 示例:“我”本想奋力唤回父亲深处的记忆,但父亲的话却让“我”清醒地
明白,此刻
的父亲已忘记了一切,变得原生,“我”的内心感到寒冷、绝望、痛苦。(意思对即可)
(5)示例:①孝敬父母,爱在当下。“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失去了才后悔莫及。②学会独立,不断成长。父母总有一天会老去,未来的路终要自己走,我们应学会独立和坚
强,尽自己
所能去保护自己爱的人。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及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能力
。解答时,应先通读全
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相关语段,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结合语境,筛选并整合其
相关信
息有针对性地做出判断选择即可。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把
握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
后细读相关语段,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筛选并整合其相关
信息有针对性地概括作答即可。
(3)此题考查学生品析文章中的重点词句的表达效果的能
力。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句,
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
文章的信息中
找出依据和理由。
(4)此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重点句子的能力。这
类题型应先找准赏析的角度,如修辞、
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重点词语等;再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这
里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赏
析,其答题格式为:修辞+表达效果+表现了赞美了什么。
(5)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及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
文,理清文意;
然后细读相关语段,提取相关信息,提炼出文章的主旨;最后根据题意要
求,从自己的生活中选择一件自
己最爱的老物件来进行描述即可。
2.现代文阅读
种爱
丁丽梅
①认识陈家老四,缘于我婆婆。婆婆来我家
小住,我下班回家,陈家老四正站在我家院
门口,跟婆婆热络地说着话。
②
陈家老四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父亲过世早,上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都已另立门
户。他们与他感情一般
,与母亲感情也一般,平常不怎么往来。只他和寡母,守着祖上传
下的三间平房度日。
③他没正式工作,蹬着辆破三轮,上街帮人拉货。婆婆怕跑菜市场,有时会托他带一点
蔬菜回来。他每次都会准时送过来,看得出,那些蔬菜,已被他重新打理过,整整齐齐干
干净净的。婆婆
削个水果给他吃,他推托一会,接下水果,憨憨地笑。路上再遇到我,他
没头没脑说一句
,你婆婆是个好人。
④他却得了绝症,肝癌。穷,医院是去不得的,只在家里吃点药
,等死。精气神儿好的
时候,他会撑着出来走走,身旁跟着他的白发老母亲。小区的人,远远望见他,都
避开
走,生怕他传染了什么。他坐在我家的小院子里,苦笑着说,我这病,不传染的。我们点
头
说,是的,不传染的。他得到安慰似的,长舒一口气,眼睛里,蒙上一层水雾,感激地
冲我们笑。
⑤一天,他跑来跟我婆婆说,阿姨,我怕是快死了,我的肝上积了很多水。
⑥我婆婆说,别瞎说,你还小呢,有得活呢。
⑦他笑了,说,阿姨
,你别骗我,我知道我活不长的。只是扔下我妈一个人,不知她以
后怎么过。
⑧我们都有些黯然,春天的气息,正在蓬勃。空气中,满布着新生命的香,叶在长,花
在开。而他,却像
秋天树上挂着的一枚叶,一阵风来,眼看着它就要坠下来,坠下来。
⑨我去上班,他
在半路上拦下我。那个时候,他已瘦得不成样,脸色蜡黄蜡黄。他腼腆
地冲我笑,老师,你可以帮我一个
忙么?我说,当然可以。他听了很高兴,说他想在小院
子里种些花。你能帮我找些花的种子么?他用期盼
的眼神看着我,见我狐疑地盯着他,他
补充道,在家闲着也无聊,想找点事做。
⑩我跑了一些花店,找到许多花的种子带回来,太阳花,风仙花,虞美人,喇叭花,一
串红……他小心地
伸手托着,像对待小小的婴儿,眼睛里,有欢喜的波在荡。
⑪这以后,难得见到他。
婆婆说,陈家老四中了邪了,筷子都拿不动的人,却偏要在院
子里种花,天天在院子里折腾,哪个劝了也
不听。
⑫我笑笑,我的眼前,浮现出他捧着花的种子的样子。真希望他能像那些花儿
一样,生
命有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⑬一晃,春天要过去了。某天大清早,买菜回来的婆婆突然说,陈家老四死了。
⑭像
空谷里一声绝响,让人怅怅的。我买了花圈送去,第一次踏进他家小院,以为定是
灰暗与冷清的,却不,
一院子的姹紫嫣红迎接了我。那些花,开得热情奔放,仿佛落了一
院子的小粉蝶。他白发的老母亲,站在
花旁,拉着我的手,含泪带笑地说,这些,都是我
家老四种的。
⑮我一时感
动无言,不觉悲哀,只觉美好。原来,生命完全可以以另一种方式,重新存
活的,就像他种的一院子的花
。而他白发的老母亲,有了花的陪伴,日子亦不会太凄凉。
(1)文章叙写了陈家老四哪三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①________;
②得了肝癌却不去医院在小院子坐着;
③________。
(2)请结合语境,赏析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他小心地伸手托着,像对待小小的婴儿,眼睛里,有欢喜的波在荡。
②陈家老四中了邪了,筷子都拿不动的人,却偏要在院子里种花,天天在院子里折腾 ,
哪个劝了也不听。
(3)文章第⑧段划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4)请结合文章,说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答案】
(1)帮“我”婆婆买菜并打理得整整齐齐;带病在院子里种下很多美丽的花儿。
(2)①“
托”愿意是指用手掌小心翼翼地捧着,文中指陈家老四小心翼翼用心呵护花种的
样子②“折腾”原意指反
复做某事。文中指陈家老四身患重病仍然坚持在院子里种花,表达
了陈家老四的积极乐观。
<
br>(3)景物描写。通过描写春天叶和花蓬勃生长的气息,与身患重病的陈家老四的生命时日
不多作
对比,烘托了我对陈家老四的怜惜和同情。
(4)内容上交代了陈家老四种花的原因,以特别
的方式重新存活,陪伴母亲,表现了陈家
老四的善良和孝顺;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
爱和精神可以永远留传
【解析】【分析】(1)第3段写陈家老四帮“我”婆婆买菜并
打理得整整齐齐;第11段写
陈家老四带病在院子里种下很多美丽的花儿。
(2)
“他小心地伸手托着,像对待小小的婴儿”中的“托”本义:用手掌小心翼翼地捧着。语
境义: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陈家老四小心翼翼用心呵护花种的状态。 “天天在院子里折腾”中
的“折腾”本义:对事物进
行翻来覆去、反复的做和折磨的一种动作形态。就是没事找事,
无事生非;朝令夕改,忽左忽右;重复做
一些无意义无关联不必要的事情。语境义:这里
是贬词褒用,生动地刻画了陈家老四身患重病仍然坚持在
院子里种花的情形。答题时在文
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人物不服输
、顽强乐观的性
格。
(3)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其作
用通 “春天的
气息,正在蓬勃。空气中,满布着新生命的香,叶在长,花在开”这句话通过
描写春天叶和花蓬勃生长的
气息,与身患重病的陈家老四生命即将消逝形成对比,渲染了
凄凉(黯然)的氛围。答作用时,还要答出
我对陈家老四的怜惜和同情的情感。分析出景
物特点与读懂文章情节是作答的关键。
(4)此处结尾写出了陈家老四种花是“以另一种方式”重新存活,陪伴母亲,表达了作者
对陈家老四善
良和爱心的感动之情,深化了“爱和精神”这一中心。在结构上照应“种爱”这
一标题。
故答案为:⑴① 帮“我”婆婆买菜并打理得整整齐齐 ;②
带病在院子里种下很多美丽的花
儿。
⑵ ①“托”愿意是指用手掌小心翼翼地捧着
,文中指陈家老四小心翼翼用心呵护花种的样
子②“折腾”原意指反复做某事。文中指陈家老四身患重病
仍然坚持在院子里种花,表达了
陈家老四的积极乐观。
⑶ 景物描写。通过描写春
天叶和花蓬勃生长的气息,与身患重病的陈家老四的生命时日不
多作对比,烘托了我对陈家老四的怜惜和
同情。
⑷ 内容上交代了陈家老四种花的原因,以特别的方式重新存活,陪伴母亲,表现了
陈家老
四的善良和孝顺;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爱和精神可以永远留传。
【点评】⑴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
节,按
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
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
变化,抓住
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的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
⑵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品味词语的角度分析作答。
⑶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语句内容的基础上,从人物描写
和
修辞方面来赏析即可。人物描写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等。<
br>
⑷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尾段作用的能力。尾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
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亲养蜗牛
梁晓声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
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
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
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
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
br>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
盖儿敞开
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
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
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
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
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
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吃?……”
“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
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
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
眼睛,受了天大
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
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
总是摇头——根本就
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
儿开始变
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
子拉至跟前,对他
讲奶奶一生多么的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
于
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
点
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
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
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
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
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
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
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
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
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
颤,令我沉思……
(1)“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的横线处。
①________,波澜顿起。
②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
③________,波澜又起。
(2)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三段在文中的作用。
(3)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蜗牛尚小,母亲精心照料,儿子却说要吃蜗牛;蜗牛长大了,儿子已放弃
吃蜗
牛的念头,母亲却突然端出一盆“蜗牛汤”
(2)①突出了母亲对蜗牛照顾的精心,表现母亲
对蜗牛的喜爱或突出蜗牛对于母亲的特
殊意义。②为下文母亲舍不得这些蜗牛被吃掉等情节做铺垫。
(3)示例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表现人物心理。从儿子的话语中,表现出儿子想吃
蜗牛的急切心情;从母亲看似矛盾的话语中,表现出母亲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
蜗牛被吃掉的
心理。示例二:用人物说话的语气变化表现人物心理。儿子先疑惑后确定的
语气变化,表现了他想吃蜗牛
的急切心理。母亲先肯定后否定的语气变化,显示了她为蜗
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示例三:选取能突出人物心理的词语表现
人物心理。写母亲时,先用“肯定”“分明”来突出她看到蜗
牛长大时的自豪,后用“总是”“根
本”表现她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写儿子时,用“确定”“已经
”“许多”突出他想要吃蜗牛
的急切心理。
(4)①表现老人们对情感交流的渴望,
希望引起人们关注。文章开头点出母亲寂寞;中
间写母亲精心照顾蜗牛,和蜗牛进行心灵的交流;结尾提
醒人们给予关注。②表现浓浓的
亲情。母亲爱孙儿,虽然舍不得蜗牛,却从未回绝孙儿吃蜗牛的请求,最
后用巧妙的办法
满足了孙儿的要求。孙儿爱奶奶,当明白自己的要求会剥夺奶奶的欢乐时,就再也不提吃
蜗牛了。“我”爱母亲,能体察到母亲的寂寞和欢乐,常停止写作陪母亲观赏蜗牛,并说服
儿子不再想要吃蜗牛。③表现对小生命的爱。母亲像呵护儿女一样养育蜗牛,舍不得伤害
蜗牛
,最后将能独立生活的蜗牛放生并继续照顾它们。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了
文章情节的补充。因为中间一部分已给出答案:蜗牛逐
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
要吃蜗牛。波澜再起。我们补写的文字
应在这段文字的前面和后面,我们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段落,然后
再进行总结即可。
(2)本题考查了段落的作用。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在内
容上,这一段表
现母亲对蜗牛的喜爱,在结构上为下文母亲不舍得吃掉蜗牛做了铺垫。
(3)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作答时,需结合具体的语境和自己的阅读体悟分析作答。
儿子
之所以认为蜗牛长大了,是想吃掉蜗牛。母亲一会认为蜗牛长大了,一会说蜗牛没有
长大,是因为母亲舍
不得蜗牛被吃掉。
(4)本题考查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本文的主题可以从好几个方面来考
虑。例如:表现
老人们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希望引起人们关注。表现浓浓的亲情。表现对小生命的爱。以
上角度都可以。
故答案为:
(1)①蜗牛尚小,母亲精心照
料,儿子却说要吃蜗牛;③蜗牛长大了,儿子已放弃吃蜗
牛的念头,母亲却突然端出一盆“蜗牛汤”。<
br>
(2)①突出了母亲对蜗牛照顾的精心,表现母亲对蜗牛的喜爱或突出蜗牛对于母亲的特殊意义。
②为下文母亲舍不得这些蜗牛被吃掉等情节作铺垫。
(
3)示例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表现人物心理。从儿子的话语中,表现出儿子想
吃蜗牛的急切心情
;从母亲看似矛盾的话语中,表现出母亲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
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示例二:用人物说话的语气变化表现人物心理。儿子先疑惑后确定的语气变化,表现了他
想吃
蜗牛的急切心理。母亲先肯定后否定的语气变化,显示了她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
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
心理。
示例三:选取能突出人物心理的词语表现人物心理。写母亲时,先用“肯定”“分明
”来突出
她看到蜗牛长大时的自豪,后用“总是”“根本”表现她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写儿子时,用“确定”“已经”“许多”突出他想要吃蜗牛的急切心理。
(4)①表现老人们
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希望引起人们关注。文章开头点出母亲寂寞;中
间写母亲精心照顾蜗牛,和蜗牛进行
心灵的交流;结尾提醒人们给予关注。
②表现浓浓的亲情。母亲爱孙儿,虽然舍不得蜗牛,
却从未回绝孙儿吃蜗牛的请求,最
后用巧妙地办法满足了孙儿的要求。孙儿爱奶奶,当明白自己的要求会
剥夺奶奶的欢乐
时,就再也不提吃蜗牛了。“我”爱母亲,能体察到母亲的寂寞和欢乐,常停止写作陪母
亲
观赏蜗牛,并说服儿子不再想要吃蜗牛。
③表现对小生命的爱。母亲像呵护儿女
一样样蜗牛,舍不得伤害蜗牛,最后将能独立生
活的蜗牛放生并继续照顾它们。
【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情节的梳理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先要通
读全文,整体感知
文意,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线索;然后根据文章內容,找到相关语
段结合关键语句,筛选出符合题意
的笞案;
⑵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段落在文章开头的作用一般是:统领
全篇;引起下文,为下
文做铺垫;营造氛围;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就本文而言具
体是为
下文做铺垫,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
⑶本题考查根据语境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根据上下文和人物性格揣摩心理活
动;
⑷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文章的主旨句一般在文中多次出现,还多在首段与末段,是
对题
目的解释与深化,多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文章最后一段就是文章的主旨句。
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最小的星星也闪光
①潘小锋是个寡言少语、性格内向的学生,瘦削的脸上有着一双透着忧郁却又叛逆的眼
睛。他总是喜欢一
个人躲着看他的动漫书,偶尔也会在纸上涂鸦着什么,平时很少参与班
集体的活动,与班上的其他同学也
极少来往,似乎成了被人遗忘的人。
②那天,我正在神采飞扬地讲着课,学生都安静
地听着。突然,原本安静的教室却被一
声窃笑搅起了层层波浪。我怒火中烧循声望去,发现是潘小锋的同
桌张晓琴在笑。张晓琴
发觉我盯着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③我铁青着脸说:“张晓琴,你笑什么?”
④张晓琴立马站起来小声说:“老师,他在画你——”并用手指着潘小锋课桌上的纸。
⑤一下子,全班的目光齐刷刷地锁定在我和他的身上,旁边的几个学生猫着身子偷看他
的画,也都偷笑起
来。我一个箭步过去,一把抢过他的画,圆睁着愤怒的双眼,看着他在
画我上课的样子,真是气不打一处
来!
⑥“潘小锋,你给我站到墙角去!”我用强硬的命令口吻叫嚷着。他耷拉着脑袋
晃悠悠地
走了过去。“上课不听开小差也就算了,竟敢丑化老师,岂有此理!明天叫你家长来。”他仍然低头不语,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那堂课是我与他头一回交锋,也是他进入我视线的
开始。
⑦放学后,拿着缴来的画来到办公室,教师应有的品行规范让我平静下来。细细端详他<
br>的画,觉得倒十分形象,有几分趣味,心情也渐渐舒展开来。
⑧第二天,我在
办公室静等他和他家长的到来,可是一个上午都没见人影。后来得知他
因害怕告诉他父亲实情而挨打,一
个人躲进了网吧。知道这一切后我和他父亲一起在一家
网吧中找到了他,并把他带回家。
⑨到他家时天色已晚,天边零星地冒出几颗闪着光亮的星星。他父亲把我让进家门,招
呼我:“老师辛苦了!坐一坐,家里太小太乱,不好意思。”我笑笑便坐了下来,环视了一
下房间。这是
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低矮房,墙壁灰暗,摇摆的蛛丝零落地挂在屋角,一些
旧式家具零乱地堆放在各处
,上面随意堆放着一些图书报刊,看来已许久没整理过了。
⑩“老师别生气,您喝茶!”我接过茶杯放到桌子上。
⑪“你小子净给我惹事,骨头
又痒了,想挨揍啊——”他父亲说着就要打他,我连忙制
止:“怎么又要打?不是和你说了吗?别总是打
孩子。”
⑫“不是,这野小子自从我和他妈离婚后就没人管,没办法。我也下岗了,
一个人忙着
照看书摊,难得有时间在家。他要是有空就到我书摊来帮我照看,喜欢看动漫书,没事时
p>
也瞎画,我看他有这兴趣就给他报了个绘画班。呵呵——老师,您瞧,这墙上的奖状是他得的奖。”
⑬我按他指的方向看去,这才注意到墙上贴着好几张奖状。他的书桌
上也散落着一些他
画的漫画,有各种可爱有趣的人物,惟妙惟肖。我顺手拿起一张来看,这时他父亲迅速
地
收拾起来,说道:“老师见笑了,小孩子瞎画着玩,上不了台面的。”
⑭
我笑道:“其实,你儿子挺有天赋的,画得不错,他画我的那张我还留着呢,别说,
还蛮像。”
⑮“对不起,老师!我不是有意画您,我当时只是觉得您上课很有精神,所以不知不觉
就画了下来。”潘小锋有点委屈地说道。
⑯“潘小锋,既然你有这方面的天赋,就应
该好好培养,如果有兴趣,可以向这方面发
展,创作出更好的动漫画。”我还是用老师的本职口吻教育他
,“以后要是有这样的活动,
希望你能发挥出你的特长哦,为班集体争得荣誉!”
⑰“我会的,没问题。”他豪言壮语地答应了。
⑱我欣慰地点点头,说:“好了,天
也晚了,我也该走了。”说着便走了出来,他父亲忙
说道:“那我送送您吧!”
⑲“不用,我一个人走就行了。好好培养你儿子,他会有出息的。”
⑳告别了他们父
子俩,我走在星光和街灯掩映的路上。我抬头望着天空,繁星满天,装
饰着静谧的夜,忽然发现一颗微小
的星星正闪着微弱的亮光。脑海里不禁浮现出潘小锋天
真可爱的神情,我沉思良久,觉得他就像天空中的
那颗最小的星星,虽然小,其实也一样
会发光。
(1)请你谈谈对小说题目的理解。
(2)请你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对文中的“我”进行评价。(至少三点)
(3)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下面加下划线词语表现了人物当时怎样的心理。
①他仍然低头不语 , 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
②“我会的,没问题。”他豪言壮语地答应了。
(4)仔细品味最后一段,说说它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答案】 (1
)①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②形象地说明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③
告诉我们,我们不仅要看到明亮
的星星,更要善于发现那些微光的不起眼的小星星;④题
目点明了小说的主旨;⑤形象新颖,设下了悬念
,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答出三点即
可)
(2)①课堂被窃笑搅起波浪让“我”
怒火中烧,说明“我”是一个严格而比较急躁的老师。
②课间平息了自己的怒气,说明“我”是一个能及
时反省、严格要求自己的人。③亲自家
访,说明“我”是一个注重了解真相、关爱每一个学生的老师。④
鼓励潘小锋发挥特长,说
明“我”是一个爱护学生、善于引导学生的老师。
(3)①不被理解的委屈;挨训后的后悔;被叫家长的害怕。
②受到鼓励后的兴奋;得到肯定后的激动。
(4)衬托出我心情的轻松释然。
【解析】【分析】(1)本标题含有比喻义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最小的星星”比喻
主人公,形象地说明了每个人都有自己
的长处;其二,点明文章中心思想,即告诉我们,
不仅要看到明亮的星星,更要善于发现那些微光的不起
眼的小星星,表达了要关注每一个
人的主题;形式上,“星星”“闪光”等关键词,新颖而独特,设置悬
念,吸引读者阅读兴
趣。
(2)“怒火中烧循声望去”“我一个箭步过去,一把抢
过他的画,圆睁着愤怒的双眼”,表现
了“我”的严格而且比较急躁的性格;“教师应有的品行规范让我
平静下来”“心情也渐渐舒展
开来”,体现了“我”能及时反省、严格要求自己;“到他家天色已晚了”
,亲自家访,写出了
“我”注重了解真相、关爱每一个学生的品质;“挺有天赋的,画的不错,他画我的
那张我还
留着呢,别说还蛮像”“既然你有这方面的天赋就应好好培养,如果有兴趣,可以向这方面发展,创作出更好的动漫画”,写出了“我”爱护学生、善于引导学生,教学有方。
(
3)①“明天叫你家长来”“因害怕告诉他父亲实情而挨打”,写出潘小锋被叫家长的害
怕;“我不是有
意画您,我当时只是觉得您上课很有精神,所以不知不觉就画了下来”写出
潘小锋不被理解的委屈;“他
耷拉着脑袋晃悠悠地走了过去”,因为自己的行为而被训,可
知此时潘小锋内心还有后悔之意。②要理解
第⑰段的“豪言壮语”,就要结合上文老师对他
的态度分析。“挺有天赋的,画的不错,他画我的那张我
还留着呢,别说还蛮像”,是老师
对他的肯定,作为学生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可知潘小锋此时内心的激动
;“既然你有这方面
的天赋就应好好培养,如果有兴趣,可以向这方面发展,创作出更好的动漫画”“希
望你能
发挥出你的特长哦,为班集体争得荣誉”是老师对他的鼓励,自己的价值终于被老师发现,
可知潘小锋此时内心的兴奋。
(4)由划线句子的“天空”“ 繁星满天”“ 静谧的夜
”不难判断出属于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
作用一般是交代季节或天气情况,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或生
存状况、为下文作铺垫
等。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章语言环境分析,此处环境描写,描写夜“静谧”,
亮光的“微
弱”, 可知渲染了夜里静谧的氛围,结合上下文中“好好培养你儿子,他会有出息的”“觉
得
他就像天空中的那颗最小的星星,虽然小其实也一样会发光”,可知烘托了“我”明白了“最
小的星星也闪光”这个道理之后轻松释然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①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②形象地说明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③告
诉我们,我们不仅要看到明亮的星星,更要善于发现那些微
光的不起眼的小星星;④题目
点明了小说的主旨;⑤形象新颖,设下了悬念,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出三点即
可);
⑵①课堂被窃笑搅起波浪让“我”怒火中烧,说明“我”是一个
严格而比较急躁的老师。②
课间平息了自己的怒气,说明“我”是一个能及时反省、严格要求自己的人。
③亲自家访,
说明“我”是一个注重了解真相、关爱每一个学生的老师。④鼓励潘小锋发挥特长,说明<
br>“我”是一个爱护学生、善于引导学生的老师;
⑶①不被理解的委屈;挨训后的后悔
;被叫家长的害怕。②受到鼓励后的兴奋;得到肯
定后的激动;
⑷衬托出我心情的轻松释然。
【点评】⑴在分析标题含义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找到标题的深
层含义,这样才能找到问题
的得分点。标题的含义和文章的主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通读全文,理清
内容,把握
主旨的前提下,按照“关键词语含哲理。‘人’‘物’同一象征义。内容主旨紧联系。先表后
里理
顺次。”的解题思路,能保证相关题目不丢分。注意: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先写出
表层,
再表达深层,最后联系主旨;
⑵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人物性格分析注意
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
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⑶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把握和对文本的理解。解答时,要联系文章内容和主旨,根
据事
件发生时的情景进行作答;
⑷本题是对环境描写的考查。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
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
运;表现
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思路:这句话写出了…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针线活儿
周莹
①父亲年轻的时候,脾气不太好,总是和母亲闹别扭,不懂得关心爱护母亲。后来,父
亲和母亲因为感情不和离婚了。那年,我12岁,弟弟10岁。离婚后,父亲不让母亲带走
我们其中任何
一个。母亲只好去外地打工,父亲留在家里照顾我和弟弟。自从母亲走后,
我就对父亲有了深深的成见。
②父亲作为男人,最擅长的不是吸烟喝酒,也不是打牌赌博,而是女人做的针线活儿。
③我一直怪父亲心狠,让我们像飞离鸟巢的幼雀,失去了母爱的庇护。母亲离开后的那
些凄风苦雨的岁月
中,父亲既当爹又当妈,辛苦地照顾着我们。大多数时候,为了惩罚父
亲,我和弟弟商量好了在外疯狂地
玩耍,故意隔三岔五地把衣服和裤子的线缝扯脱。我和
弟弟都变成了调皮捣蛋的主儿,父亲虽然脾气很大
,却从不打骂我们。那个时候,他忽然
之间就学会了针线活儿。
④最初,父亲那些瘪脚的针线活儿,并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
⑤16岁那年的一个冬
夜,我半夜醒来,发现父亲的屋子里还亮着灯。我就蹑手蹑脚地走
近门边,透过缝隙,看见了令我终生难
忘的情景。父亲坐在椅子上,正为我缝补衣袖。傍
晚时分,我和弟弟比赛爬树,结果我把衣袖刚破了。晚
饭时,我掖着藏着,生怕父亲知道
骂我。睡觉前,我把衣服藏在枕头下。半夜起来,却找不到外衣了,只
好穿着棉袄起来,
却意外看见外衣在父亲手中。
⑥如豆的灯光下,父亲的头
微微地低羞,目不转睛地盯着袖口,不紧不慢地穿一针,拉
一下,再穿一针,再拉一下,一针又一针,反
反复复,来来回回。他全神贯注的样子让我
心生愧孩。
⑦父亲在门里,我在
门外,隔着一扇虚掩的门,我清楚地看见他缝补时笨拙的动作,像
极了拐角耕地的老黄牛,慢腾腾的。再
抬头看一眼,在那忽闪忽闪的灯光中,父亲脸上沧
桑的皱纹,像小豆豆一样一跳一跳的格外显眼。
⑧寒冷的冬夜,屋外冷风呼啸,哗啦啦地刮过屋顶,贴在窗户外的那层塑料纸,呼啦啦作啦。父亲缝补一会儿,手指冻僵了。他捧着手,哈一口气,再继续缝补。我站在门外,
感到一股冷
飕飕的风,从土墙的屋檐下鱼贯而入。虽然我浑身冷得直打寒战,但心里却是
倍感温暖。
那是爱的阳光,穿透了童年的叛逆和幼稚,直抵被寒冷包围的心灵。爱的温
度,融化了那块久居心扉的坚
冰。
⑨我想惩罚父亲的心理和那份坚硬的情感,一起融化在寒夜的温暖中。那晚,我
心里充
满了感动和心酸。感动的是从父亲那笨拙的缝补动作中折射出来的细心和爱心,心酸的是
母亲不在身边的岁月,父亲粗犷的心思慢慢变得细腻了,我终于体会到他尽量不让我们受
到委屈的心思。
可惜,以前小小年纪并不理解父亲的苦楚,也不懂得父亲的疼爱,甚至看
不出父亲为我们所做的改变。<
br>
⑩我暗暗自责:对不起,父亲,我曾经对您有过深深的成见。为了不让父亲尴尬,我悄
悄地退回到里屋,躺在床上时,泪水还是忍不住溢了出来。
⑪从此,我变了
,弟弟也变了。我变得乖巧懂事了,弟弟变得不再调皮捣蛋了。我们在
父亲慈爱的阳光中,健康成长。<
br>
⑫大学毕业那年,因为工作上的事情不尽如人意,我得了失眠症。父亲为我找医生,我
也吃了一些药物,均不见效。我依然夜夜失眠,白天头晕目眩。
⑬那年秋天
,父亲到很远的山上摘回很多金黄灿烂的银杏叶,一片片洗净灰尘,摊在门
外的竹架上晒干,收藏。然后
,他到镇上的商店买回很多橘子,把橘子一瓣瓣掰出来,用
白糖腌制在瓦罐内,封存。弟弟好奇,就问他
腌制那么多橘瓤干啥。父亲慢言慢语地说:
“我要用橘子皮,那些橘瓤也不能糟蹋吧。腌制后啥时间想吃
都可以。”弟弟再问父亲:“你
要橘皮有什么用?”父亲一边忙着将晒干的橘子皮细心地掰碎,一边回答
说:“我要缝银杏
陈皮枕头。”弟弟疑惑地看着父亲。父亲用掰碎的橘子皮和银杏叶做了一个枕头。当我
抱着
那个散发着清香味的枕头时,百感交集。我枕着父亲缝制的“银杏陈皮枕头”,一如枕着一
腔爱的暖流,安然入睡。没过多久,我的失眠症就痊愈了。
⑭搬家多次,我都没有舍
得丢弃父亲缝制的枕头,枕头上面保留着父亲的指纹和爱的香
味。枕头上那些细细密密的针脚,就像一束
束明媚的阳光,照耀着我没有母爱的天空,温
暖着我失眠的神经,滋润着我忧伤的心灵。
(1)请分析文中第①段的作用。
(2)请品析第⑥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第⑧段划线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4)有人说文章到第⑪
段记叙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以后的内容完全可以删去,请谈谈你
的看法。
【答案】 (1)第①段交待了父亲和母亲离婚,点明了父亲独自照顾我和弟弟的原因,为
下文
写父亲的针线活作铺垫。
(2)第⑥段划线句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传神细腻地刻画出父
亲做针线活的情形,
饱含了父亲对我浓浓的爱,也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3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突出了天气的寒冷,父亲在寒冷的冬夜为我缝补衣服,反衬
了我内心感受到父
爱时的温暖。
(4)⑫—⑭段讲叙了父亲为我缝制药枕的故事,依然和针线活有关,而且这些
内容也能
很好的表现父爱,这与本文的主题也很密切,所以不能删去。
【解析】【分析】(1)
第一段回忆父亲年轻的时候,脾气不太好,和母亲离婚的情况,
因为感觉父亲对母亲太刻薄, 我就对父
亲有深深的成见。内容上交待了父亲和母亲离婚,
点明了父亲独自照顾我和弟弟的原因,
结构上为下文写父亲的针线活作铺垫。
(2)“
微微地低羞、目不转睛地盯、穿一针、拉一下、再穿一针、再拉一下、全神贯注 ”
等词句,运用动作和
神态描写,生动传神细腻地刻画出父亲做针线活的情形,写出父亲做
针线活时的专注、缓慢、仔细,饱含
了父亲对我浓浓的爱,也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愧疚之
情。
(3)环境描写的作用:交
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
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
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
题。 ⑧段划线句“
冷风呼啸、哗啦啦地刮过屋顶、贴在窗户外的那层塑料纸,呼啦啦作
啦
”突出了天气的寒冷,父亲在寒冷的冬夜为我缝补衣服,反衬了我内心感受到父爱时的
温暖。
(4)11段写我和弟弟明白父亲对自己无私的爱,感受到父爱的沉重,慢慢变得乖巧懂
事,
不再调皮捣蛋了,我们在父亲慈爱的阳光中,健康成长。⑫—⑭段又讲叙了父亲为
我缝制药枕的故事,很
好的表现父爱,这与本文的主题也很密切,所以不能删去。
故答案为:⑴第①段交待了父亲
和母亲离婚,点明了父亲独自照顾我和弟弟的原因,为
下文写父亲的针线活作铺垫。
⑵第⑥段划线句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传神细腻地刻画出父亲做针线活的情形,饱
含了父亲对我浓浓
的爱,也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突出了天气的寒冷,父亲
在寒冷的冬夜为我缝补衣服,反衬了
我内心感受到父爱时的温暖。
⑷⑫—⑭段讲叙
了父亲为我缝制药枕的故事,依然和针线活有关,而且这些内容也能很
好的表现父爱,这与本文的主题也
很密切,所以不能删去。
【点评】⑴本题考查重点语段在文章中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如
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
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
⑵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确定句子所使用的描
写
方法,然后结合内容来分析。
⑶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需
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思路:这句话写出了…的景物特征,渲
染了…的氛围,烘托了人
物…的心情。
⑷本题是对段落作用的考查。答题时应注意,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内容是一般是
对前文内容的
总结或补充,或者引起下文。文章结尾的段落有总结全文,突出中心的作
用。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读诗
琦君
爸爸是个军人。幼年时,每回看他穿着笔挺的军装,腰佩银光闪闪的指挥刀,踩着马
靴
,威风凛凛地去司令部开会,我心里都很害怕,生怕爸爸又要去打仗。我对大我三岁的
哥哥说:“爸爸为
什么不穿长袍马褂呢?”
爸爸一穿上长袍马褂,就会坐轿子回家。轿子在家门口停下
来,他笑容满面地从轿子里
出来,牵起哥哥和我的手,到书房里唱诗、讲故事给我们听。
一讲起打仗的故事,我就半捂起耳朵,把头埋在爸爸怀里,眼睛瞄着哥哥。哥哥边听
边
表演:“‘砰砰砰’,孙传芳的兵倒下去了。”爸爸拍手大笑,我却跺脚喊:“不要‘砰砰砰’地开<
br>枪嘛!我要爸爸讲白鹤聪明勇敢的故事给我听。”
白鹤是爸爸的白马。它英俊
健壮,一身雪白的毛。爸爸骑着它飞奔起来时,像在腾云驾
雾。所以爸爸非常宠爱它,给它取名叫白鹤。
一提白鹤,哥哥当然高兴万分,马上背起爸爸教他的对子:“天半朱霞,云中白鹤;
湖边
青雀,陌上紫骝。”我不喜欢背对子,也没见过青雀与紫骝是什么样子。我喜欢听爸爸唱
诗
,也学着他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我偏着头想了一下,问爸爸:“床前月光怎么会像霜呢?屋子里怎么会下霜呢?”
爸
爸摸摸我的头,笑嘻嘻地说:“屋子里会下霜,霜有时还会积在老人的额角上呢。你看
二叔婆额角上,不
就有雪白的霜吗?”
哥哥抢着说:“我知道,那叫作鬓边霜,是比喻老人家头发白了跟霜一样!”
爸爸听
得好高兴,拍拍哥哥说:“你真聪明,我再教你们两句诗。‘风吹古木晴天雨,月
照平沙夏夜霜。’”<
br>
他解释道:“风吹过老树,发出沙沙的声音,就像下雨一般。月光照在沙洲上,把沙照
得
雪白一片,就像霜。但那不是真正的雨、真正的霜,所以诗人说是‘晴天雨’‘夏夜霜’。你們
说有趣不有趣?”
哥哥连连点头,一副深深领会的样子,我却听得像只呆头鹅。我
说:“原来读诗像猜谜,
好好玩啊!我长大以后,也要作谜语一样的诗给别人猜。”
爸爸却接着说:“作诗并不是作谜语,而是把眼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用很美的文字写
出来,却又不直
接说穿,只让别人慢慢地去想,愈读愈想愈喜欢,这就是好诗了。”
我听不大懂,十岁的哥哥却比我领会得多。他摇头晃脑地唱起来,调子跟爸爸唱的一模
一样。
在我心里,哥哥是个天才。可惜他只活到十三岁就去世了。如果他能长大成人的话,一
定是位大诗人!
光阴已经逝去了半个多世纪。爸爸和哥哥在天堂里,一定时常一同吟诗唱和,不会感到
寂寞吧!
我是多么想念他们啊!
(选自《琦君散文》)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析文中爸爸的形象。
(3)为什么说“在我的心眼里,哥哥是位天才”?
(4)文中多处描写了
“我”作为小女孩的可爱情态。仿照示例,从文中再找出一句,并作批
注。
示例:语句:我就半捂起耳朵,把头埋在爸爸怀里,眼睛瞄着哥哥。
批注:动作描写
。“半捂”“埋”“瞄”几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个小女孩在爸爸眼前的可
爱情态,很有画面感,
好像那个可爱的小女孩就在眼前。
【答案】 (1)本文主要回忆了“我”幼时和哥哥一起,
听爸爸读诗(唱诗)、讲诗的事,
表达了“我”对父兄深深的怀念之情。
(2)喜爱诗歌,对诗歌有独到的理解;对孩子富有爱心、耐心;引导孩子感受诗歌的语言
美,培养
孩子对诗歌的兴趣。
(3)十岁的哥哥能马上背出爸爸教给他的对子;能抢着说出诗歌的比喻
手法;能深深领会
诗歌的意境;能摇头晃脑地唱诗,调子跟爸爸的一模一样。
(4)
语句:我却跺脚喊:“不要‘砰砰砰’地开枪嘛!我要爸爸讲白鹤聪明勇敢的故事给我
听。”
批注:“跺脚”的动作描写,“不要‘砰砰砰’地开枪嘛”的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
个小
女孩在父兄面前撒娇、任性的小女儿情态。
【解析】【分析】(1)解答时说清
人物与事件,注意表述的语句简洁通顺即可。本文主要
讲述的是“我”与哥哥在小时候听父亲唱诗、讲诗
的事。第二问,根据文中讲述的事件,以
及文末处“在我心眼里,哥哥是位天才。可惜他只活到十三岁就
去世了。如果他能长大成人
的话,一定是位大诗人呢”,“光阴已经逝去了半个多世纪。爸爸和哥哥在天
堂里,一定时
常一同吟诗唱和,不会感到寂寞吧”“我是多么多么地想念他们啊”,可以看出表达了作者
对
哥哥过早离世的遗憾之情,对父亲与哥哥的思念之情。
(2)从文中的爸爸回到
家,就会“到书房里唱诗给我们听,讲故事给我们听”,可以看出
他是一个爱诗,爱孩子的人;从爸爸对
我提出的“床前明月怎么会像霜呢?屋子里怎么会下
霜呢”这一问题的解答,以及他在教我们诗歌中对“
我”误解的引导,可以看出他教育有方,
注意引导孩子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也正因为如此,琦君才会爱
上诗歌,爱上文学。在爸
爸与我们交谈过程中,“我”表现得很无知,但是爸爸一直在引导、教育“我”
去理解,由此
又可以看出爸爸的和蔼,有耐心。
(3)根据文中对哥哥的描述,可
知主要表现在,提白鹤,哥哥当然高兴万分,马上背起
爸爸教他的对子”;爸爸在解答我的“床前明月怎
么会像霜呢?屋子里怎么会下霜呢”这一疑
问时,他马上能指出爸爸的话、诗歌运用的是比喻;爸爸教我
们“风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
沙夏夜霜”,他秒稍加点拨就能明白,而我却不太懂;“他摇头晃脑地唱起
来了。调子唱得
跟爸爸的一模一样”是哥哥聪明的表现。
(4)根据题意,从文中
找出表现“我”可爱之态的语句,结合句子所用的修辞或描写方法
来分析其如何表现“我”的可爱即可。
比如:我却跺脚喊:“不要‘砰砰砰’地开枪嘛!我要爸
爸讲白鹤聪明勇敢的故事给我听。”一句,可抓
住其中的动作,分析“我”害怕、撒娇之态。
故答案为:⑴ 本文主要回忆了“我”幼时和
哥哥一起,听爸爸读诗(唱诗)、讲诗的事,表
达了“我”对父兄深深的怀念之情。
⑵ 喜爱诗歌,对诗歌有独到的理解;对孩子富有爱心、耐心;引导孩子感受诗歌的语言
美,培养孩子对
诗歌的兴趣。
⑶ 十岁的哥哥能马上背出爸爸教给他的对子;能抢着说出诗歌的比喻手法;
能深深领会诗
歌的意境;能摇头晃脑地唱诗,调子跟爸爸的一模一样。
⑷ 语句:
我却跺脚喊:“不要‘砰砰砰’地开枪嘛!我要爸爸讲白鹤聪明勇敢的故事给我
听。”批注:“跺脚”的
动作描写,“不要‘砰砰砰’地开枪嘛”的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一个小女孩在父兄面前撒娇、任
性的小女儿情态。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
首先要结合写
作背景,然后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看文章写了什么人、叙述了什么
事、描写了什
么景、抒了什么情等,把这几方面弄清之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而体会作者的思想<
br>感情,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①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②依据带
有感情色
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③依据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
感情。④依据作者的生平
和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
特征和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
表特征。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
面进行分析:
也可以描写人物所使用的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
br>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方面分析,更要抓住文章中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
特点。<
br>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
意,然后一定要注意审题,根据题干中的问题,抓住关键性信息,最后在文章中找出原
句,也可提取合
并,将复杂的文字材料进行筛选,分清主次,确定重点信息,再组合成连
贯的语言。
⑷此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的能力。这类题型应先找准赏析的角度,如修辞、描写方法、写
作手法、重点词
语等;再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这里可以从描写方法和修辞的角度赏
析,其答题格式为:修辞(描写方
法)+表达效果+表现了赞美了什么。
7.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各题
窑变
余显斌
①鲁山花瓷是瓷中名品,
百闻难得一见,因此,市场上算稀罕物。可是,他的店里,
有时也做着鲁山花瓷的生意。
②他开一爿(pán)店,在一弯水边,上写铺名:名瓷之家。各种瓷器,琳琅满目。客
人来寻,踏过石桥,转过一道竹林,沿一道逼仄的门进去,眼前﹣亮,面前柜上摆着罐、
杯、壶
、瓠等,有的天青色,有的白如银子。还有一种瓷,胎质厚实朴重,黑色质地上流
淌着白斑蓝彩,泛着幽
幽蓝光,让人眩晕。
③这,就是闻名的鲁山花瓷。
④买家只许看,不许摸。选准了,他才拿出瓷器让对方细看。在他这儿买瓷的,尤其
鲁山花瓷的,一般都
信任他。因为,他是鲁山花瓷的权威。一尊鲁山花瓷拿来,不用放大
镜,他用手一摸,鼻子一嗅,嗯,宋
代的,绝对宋代的,瞧这质地,这手感。一查,果然
是宋代的。也因此,他的那家店,人来人往,生意很
好。
⑤当然,有时,买主一个电话,他也会乐呵呵地送货上门,仅限于本市。
以他的说
法,不为挣钱,纯为交友,志同道合嘛。
⑥有人出三万元钱
,想买他这个罐。那天,是个细雨天,天青色的烟雨无边无沿地下
着。他用纸盒随手装了个小小的鲁山花
瓷罐,提着,走了出去。
⑦由于路近,他没打车,走过小巷,出了竹林。这时
,一轮三轮车冲来,他躲闪不
及,手一松,纸盒落地,“哐”的一声全碎了。
⑧三轮车司机傻了眼,跳下来道:“没事吧,大哥?”他火了:“没事?
瞧我这罐。”三
轮车司机说:“不就一个罐吗?多钱!”
⑨就在这时
,买主打来电话,说三万元已备好,罐怎么还不送来?他将电话让司机听
了。三轮司机顿时结结巴巴道:
“三──三万元啊?”他眼一翻:“现在知道不是你家腌菜罐子
了吧?”三轮司机呆了一会儿,一咬牙:
“我赔!”他哼一声:“民工吧,你有钱吗?算了算
了,就当我募捐了,做了善事。”说着,他不想再纠
缠下去,转身就走。
⑩回到家,他拿了另一件鲁山花瓷罐,四耳的,黑底白釉
,装入纸箱,去了买主那
儿。三万元钱也就到了手里。
⑪这样的生意,他一天会做几起。所以,撞碎那件鲁山花瓷的事,他也就慢慢忘了。
⑫一个冬日的早晨,他刚开门,一个人影戳在眼前。抬眼一望,不是别人,正是那个
民工司机。司机吸溜
着鼻子,显然站了一会儿了。看见开门,司机连忙把手上紧紧握着的
蛇皮袋层层打开,抖抖缩缩捏出几卷
钱,一张张地数,整整三万,放在他手中。
⑬司机交了钱,嘘了口气,好像多
大一个心事了了。他张张嘴,想说什么,可又没说
出来。直看着那民工骑上三轮车,嘟嘟嘟地走了,一直
消失在晨雾中,消失在他视线的尽
头。
⑭他拿着钱仍呆呆地站在那儿
,心中有股烈焰在燃烧,在蒸腾,在激流澎湃,以至于
他虚汗淋漓。因为,只有他知道,自己卖出去的鲁
山花瓷里,有个别是赝品,是自己手制
的。
⑮那天,民工撞碎的就是
一尊赝品。他当时之所以没让赔,一则赝品不值钱。再则怕
闹开了,被行家发现,看出其中的猫腻。
⑯鲁山花瓷,是高温下的一种美丽的窑变。
⑰
他没想到,一个民工司机,竟让自己心中发生了剧烈的窑变,也如鲁山花瓷一样,
放射着一片洁净的蓝色
。当天,他找到民工退还了钱。以后,他的“名瓷之家”中,再也没
有赝品了。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第六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为下文埋下伏笔。
B.联系标题“窑变”,可以看出,这篇小说重点刻画的人物是民工司机。
C.从第
17自然段画线句子可以看出,人要想成为如鲁山花瓷一样的瓷中极品,有时需要经
历“窑变”。
D.第九自然段画横线句子“他不想再纠缠下去,转身就走”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同情农民工<
br>的人。
(2)第12自然段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3)谈谈你对标题“窑变”的理解。
(4)“人无完人,金
无足赤”,在现实生活中,相信你也有过“窑变”的经历。请根据你对课
文的理解,简要谈谈你的“窑变
”过程。
【答案】 (1)A,C
(2)动作
描写,表现出民工司机非常珍惜他的血汗钱,每一张钱都来之不易,同时表现了
民工司机敢于担当,诚信
朴实、善良的高贵品质。
(3)“窑变”指次瓷器土胚在窑中经过数次
高温烧烤后,最终形成美丽鲁山花瓷的过程。在
文中,“窑变”的深层含义是指“他”在民工司机敢于担
当、讲诚信美德的影响下,心灵得到
净化后发生变化的过程。
(4)小学三年级时,我是语文课代表,练习册上的一些看图说话题做起来真是麻烦,我将
收来的同学们
的作业翻开看,其实是想看他们怎么写的,来抄个现成的答案。一天,同桌
为了一道题在那铭思苦想,我
悄悄地说,不行,你拿我的看看吧。他说:不行,这次抄
了,如果考试怎么办?我一定要自己做。他的话
让我知道了抄袭的危害,从此后我任何题
都自己想,自己做,不懂的问老师,才有了今天的优秀成绩。<
br>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从文中找出与四个选
项相对
应的内容,进行仔细的分析比对,即可作出正确的选择。
A、正确;
B、联系标题“窑变”,可以看出,这篇小说重点刻画的人物是“他”,
表示“他”在民工司机的
行为感染下有了巨大的变化。分析错误。
C、正确;
D、第九自然段画横线句子“他不想再纠缠下去,转身就走”,在文章第
十五段交代了原因:
“他当时之所以没让赔,一则赝品不值钱。再则怕闹开了,被行家发现,看出其中的
猫
腻”,分析错误。
故选A、C。
(2)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判
断及作用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描写的种类及其作用效
果:人物描写包括语言、动作、心理、肖像、
神态、侧面描写等。然后根据具体的语句做
出判断,并结合所处文段加以理解,分析出描写的效果。
结合句中的“打”“捏”“数”“放”,可以看出是对他的动作描写,表现出这些钱对民工司机来
说
来之不易,同时也表现了民工司机讲究诚信。
(3)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解
答此题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
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
,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
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
从字面来看,“窑
变”指的是鲁山花瓷在高温下发生的变化,最终形成美丽鲁山花瓷的过
程。结合文章叙述的事件,可见“
窑变”的“变”暗指“他”在民工司机影响下发生的变化。据此
整理出答案。
(4)
本题考查阅读感受的表达。完成此题,结合自己的经历写出变化的过程即可,注意表
述流
畅,语言要简洁明了,最好能做到有创意的表达。
【点评】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①~④),简介他店里经营的瓷器名品,以
及他在生意场上的影响;第二部分(⑤~⑪),写一个下雨天
,他为客户送去鲁山花瓷
罐,雨中冲来的三轮车让他失手打碎了瓷罐,他无比生气,返回重新取了一个瓷
罐送去,
并很快忘却此事;第三部分( ⑫~⑰),写冬日的早晨民工司机送来赔款,让他的心灵
受到触动,他不仅归还了民工的赔款,从此后再也不用赝品欺骗客户。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红色玻璃球
[美国]威廉•贝纳德
①在美国艾达荷州东南部的一个小镇上,有个名叫米
勒斯的菜商。在经济大萧条时期,
米勒斯先生在路边摆了个小菜摊,人们下班的时候路过这里,顺便采购
一些新鲜的蔬菜,
那个时候,钱和食品非常匮乏,所以,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十分流行。
②镇上有几个穷人家的孩子,他们经常到米勒斯先生的菜摊跟前晃悠。当然,他们不想
买菜,只是来欣赏一下那些当时非常珍贵的物品。尽管如此,米勒斯先生也总是热情地招
待他们,就像招
待每个到这里买菜的大人一样。
③“你好,巴里!今天过得怎么样?”
④“你好,米勒斯先生,我过得不错,谢谢。这些豌豆看起来真新鲜。”
⑤“是的,巴里,你妈妈身体好点没?”
⑥“是的,正在好转。”
⑦“那就好,你想要点什么?”
⑧“不,先生,我就是看看,这些豌豆真的很不错!”
⑨“你想带点回去吗?”
⑩“不,先生,我没有钱。”
⑪“可以用东西交换啊!你有什么东西跟我换吗?”
⑫“哦——我只有几个刚赢来的玻璃球。”
⑬“是吗?给我看看。”
⑭“给,你看,这个多漂亮。”
⑮“嗯,是这样的。不过这是蓝色的,我想要个红色的。你家里有红色的吗?”
⑯“好像有。”
⑰“这样,你把这袋豌豆带回去,下次把那个红色的玻璃球带来。”
⑱“一定,谢谢你,米勒斯先生。”
⑲每当米勒斯先生和这些小顾客“讨价还价”时
,米勒斯太太都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面
带微笑。她很熟悉这些“交易”,也很理解丈夫的行为。除了巴
里,镇上还有两个穷孩子,
他们的家里拿不出钱来买菜,也没有值钱的东西来交换。为了帮助他们,又显
得自然,米
勒斯就这样假装和他们为了一个玻璃球进行谈判。就像这次巴里有个蓝色的玻璃球,可米勒斯先生却想要红色的,下次他带红色玻璃球来的时候,米勒斯先生又想要绿色或橘红色
的了。当然
了,每次打发这个男孩回家的时候,总会让他带上一袋新鲜的蔬菜。
⑳许多年以后,米勒斯先生去世了。镇上的人全都来向他的遗体告别,并且向米勒斯太
太表示慰问。在长
长的告别队伍的最前面,站着三个引人注目的年轻男子,一位身着军
装,另两位身着黑色西装白色衬衫,
头戴礼帽,十分体面庄重。米勒斯太太站在丈夫的灵
柩前,年轻人一个一个走上去拥抱她,低声安慰几句
。然后,米勒斯太太满含热泪,注视
着他们把自己的手放到米勒斯先生冰冷苍白的手上。这三个年轻人就
是当年和米勒斯先生
用玻璃球交换蔬菜的穷孩子。他们告诉米勒斯太太,当年他们是多么感激米勒斯先生
,感
谢他当年换给他们的蔬菜。
现在,米勒斯先生不用再和他们为了玻璃球
的颜色和大小讨价还价了,这三个孩子也
不用再靠他的救济度日,可他们一生都会记住他。虽然,米勒斯
先生一生都没发过大财,
可在镇上人们的眼里,他是艾达荷州最富有的人。在他已经失去生命气息的右手
里,正握
着三颗亮晶晶的红色玻璃球。
(选自《中国学生必读的微型小说精选》,有改动)
(1)阅读这篇小说,请简要概括小说的两个主要情节。
①________玻璃球为借口,________
②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表现了米勒斯太太怎样的心理?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①每当米勒斯先生和这些小顾客“讨价还价”是,米勒斯太太都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面带<
br>微笑。
②然后,米勒斯太太满含热泪 ,
注视着他们把自己的手放到米勒斯先生冰冷苍白的手
上。
(3)阅读第③—⑱段,指出这部分文字运用的描写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
br>(4)“虽然,米勒斯先生一生都没发过大财,可在镇上人们的眼里,他是艾达荷州最富有
的人。
”为什么米勒斯先生是“最富有的人”?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米勒斯用喜爱不同颜色
;帮助家庭贫困的小男孩
;三个曾经受过米勒斯帮助的已长大成人的男孩,在米勒斯的葬礼上表达真诚的谢意。
(2)①看到米勒斯用善意的谎言来帮助穷苦人,心里感到高兴与自豪,对丈夫行
为的肯
定。
②看到当看米勒斯暗中帮助的三个小男孩来参加葬礼,并珍藏
着当年的红色玻璃球,明白
他们懂得米勒斯先生的苦心,为丈夫的一片苦心被人理解,有
了回报而无比的激动。
(3)语言描写,具体展示了米勒斯与小男孩之间的对话,
表现出米勒斯先生的善良,对小
男孩的热情与真诚。
(4)米
勒斯先生用善意的谎言来暗中帮助穷困的孩子,他虽然在金钱上有损失,但他的乐
于助人的精神,助人还
懂理维护别人自尊的行为,永远记在人们的心间,让人们无比的敬
佩,所以说他在精神上是“富有的”。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情节内容的概括。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
的基础
上,理清情节思路,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出主要情节即可。从小说内容来看,本文围绕着“红
色玻璃球”,主要写了米勒斯帮助家庭贫困的小男孩,以及小男孩长大后报恩两个情节。
(2)本题考查人物心理的分析。解答此题要根据前后文内容,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
析。①
从下文可知,米勒斯先生并不是真的想要什么玻璃球,他只是想以此为借口来帮助
买不起蔬菜的小男孩,
这是一般人都很难做到的,更何况是在“钱和食品非常匮乏”的时
候,而米勒斯太太看到丈夫这么做,还
面带微笑,可以判断,她此时的心里是高兴的、自
豪的,为自己的丈夫善良有爱心而高兴自豪。②从下文
“他们告诉米勒斯太太,当年他们
是多么感激米勒斯先生,感谢他当年换给他们的蔬菜”,可以看出三个
男孩是来表达谢意
的,是来报恩的。米勒斯太太之所以“满含热泪”,一是因为丈夫的过世,二是为丈夫
当年
的那份苦心被人理解,有了回报而激动。
(3)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作用的分析
。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描写的种类及其作用效果:人
物描写包括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侧面描
写等。然后根据具体的语句做出判
断,并结合所处文段加以理解,分析出描写的效果。文章③~⑱段,主
要运用的是语言
描写,记述了米勒斯先生与小男孩之间的对话,具体生动地再现了米勒斯先生的善良,以
及对小男孩态度的真诚。
(4)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与分析。从小说的主体内容
可以知道,米勒斯先生用善意的
谎言来暗地里帮助那些穷苦的孩子,他虽然失去的是金钱,但从结尾来看
,孩子们一直收
藏着当看的玻璃球,一直铭记着米勒斯先生的恩情,他的善良、助人为乐的精神永远感动
着人们,记在人们的心间。文章就是以此来表现:真诚的帮助会让人终身受益,并得到真
诚的回
报这一主旨。
【点评】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写米勒斯摆菜摊,引来很
多孩子来观
看物品;第二部分(3~19),写米勒斯用善意的谎言,既给了几个穷苦孩子新鲜的蔬菜,
又维护了他们的自尊;第三部分( 20~21),写米勒斯先生的葬礼很隆重,当年他帮助的
三个孩子也来与他告别,并表达对米勒斯先生最真诚的谢意。文章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有爱
心,帮助别人却
不露半点痕迹的好人米勒斯先生。
9.阅读《第四青春也是诗》,完成下列小题。
①那年的夏
天,我在高考这场大战中败得一塌糊涂,让所有曾对我寄予厚望的长辈都失
望了。之后,我选择了复读。
②看着一个个同班同学都在朋友圈里晒出自己的录取通知书,而我却要收拾行李返回
高
中开启我的高四生活,我的心里万般失落。
③九月初,小城四处飘着枯黄
的叶子,我抱着数学习题匆匆赶去高四的教学楼。在这所
小有名气的高中里,复读生的教室却非常的简陋
:几十张破旧的木桌子、木板凳,一块缺
了棱角的黑板,四周的墙壁上挂着几幅名人画像。
④“嘿!许小栀。你也复读了啊?”原来是高三时同班的伍彩云和我热情地打招呼。
⑤“嗯!你也在这里复读吗?”我好奇地问着彩云。
⑥“是啊,我
还想再冲一冲!对了,你的‘死对头’老郑是这个班的班主任。”彩云一副认
真的表情让我瞬间想起老郑
的点点滴滴。
⑦老郑是教历史的,凶而且瘦,喜欢在课上侃侃而谈,常能逗得我们发
笑,讲到明清历
史,低头看书的我眼前总能浮现老郑秃亮个脑门,后面甩着个长辫子的模样,颇有点绘画
功底的我便趁他不注意,偷偷在历史书空白处画他的肖像,结果有次被他瞧见了,召来一
顿狠骂
,从此便被他盯上了,横竖看我不顺眼,总要检查我的作业,大小错误必定说上我
半天。
⑧“我的天!老郑居然教复读班了,还是班主任!”我放下数学习题,坐在了自己的座位
上,内心异常惊讶。
⑨高四的生活真正开始了,虽然不像高三那样沉闷无趣,但每
天的时间都是急匆匆的,
包括吃饭和上课。
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几乎
是在不断重复做题这件事。记得那是复读班的第一次模
拟测验,我的文综考了全班最低分,着急的我拿着
试卷直奔老师办公室。到了办公室,我
没有看到其他任课老师,只看到老郑一个人在那里批改作业,老郑
看到眼睛通红的我,不
紧不慢地递给我纸巾让我擦眼泪。想着自己高三时文综并不是特别差劲,可是复读
之后分
数却只退不进,我开始对高考不抱信心。
⑪“许小栀,这点小挫折就
能让你流眼泪?可不像以前偷偷画我肖像的你啊!”只见老郑
一边调侃我一边从笔筒里拿出红笔,然后给
我讲解起历史试题。
⑫大半个晚自修过去了,老郑一题一题地给我详细分析,很认真
地教给我做题的诀窍,
小到理解题意,大到论述分析,整个过程,老郑的眼睛从未离开过试卷,此刻心头
涌起暖
意,昏暗的白炽灯下,蛾子成群地飞。
⑬其实,老郑以前对我挺凶的,但关键时刻还真是可爱极了。
⑭煎熬的复读生活也准
备到了头。老郑在五月份的时候开了一个班会,班会的主题跟高
考无关,跟娱乐有关。
⑮“我买了很多好吃的零食,谁要是敢上去展示才艺,就有机会获得‘老郑牌’零食一
份。”只见老郑高兴地搬着一个大大的箱子放在了讲台上。
⑯“我!我!我!”袁大胖第一个冲了上去,然后唱了一首李克勤的《红日》。
⑰阵
阵掌声响起,老郑从箱子里拿出了袁大胖最爱吃的旺仔小馒头并递给了他。我很好
奇,从班会开始到结束
,每一位上去表演的同学都拿到了自己心仪的小零食,这一点,老
郑是怎么做到的?
⑱这个问题,在我心里成了一个谜。直到高考后领取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和班
长一块
回到学校的收发室拿各自的通知书的时候,班长无意间和我聊到老郑,聊到那次班会的零
食,我才知道老郑的小心思,感动感激溢满心胸。老郑老郑,说你是我们的第二父母,真
是一点也不为过
。
⑲这个盛夏,阳光透过绿叶洒下斑驳的光影,恍然间,我想起了老郑,想起了我的
复读
生活,想起了老郑这一年为我们的付出。“谢谢你,老郑。谢谢你,让我的第四青春已然成
诗。”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阅读全文,概括“我”复读生活前后的内心变化,用四字词语在横线上填空。
万般失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动感激
(2)文中第⑦段运用了哪种叙述方式?在行文中有何作用?
(3)文中的老郑让“我”体会了不一样的复读生活,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老郑的形象。
(4)文章题为“第四青春也是诗”有何妙处?
【答案】
(1)异常惊讶;伤心着急(不抱信心);涌起暖意
(2)插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欲扬先
抑,和下文“老郑”给我讲题目给同学发零食的耐
心、慈爱形成对照,使“老郑”的形象更加丰满。
(3)要求严格、关爱学生、热爱教学、教育有方。
(4)呼应文章结尾,揭
示文章主题:高四的求学生活因为老师的鼓励和关爱而充满了温暖
和诗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散文的整体阅读能力。
(1)本题考查梳理文
章思路的能力。题干要求概括“我”复读生活前后的内心变化,首先在
文中找到“我”内心变化的词语,
然后根据提示概括。从第⑧段可概括出“异常惊讶”,从第
⑩段可概括出“不抱信心”,从第(12)段
可概括出“涌起暖意”,从末段可概括出“感动感
激”。
(2)本题考查段落的叙述
方式。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在高四的复读生活,第⑦段插叙“我”
和老郑成“死对头”的原因,最后老
郑的行为又让“我”对老郑感激感谢,所以第⑦段的插叙
属欲扬先抑,丰富了文章内容,与后面“我”对
老郑的态度形成反差,使老郑的形象更加丰
满。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老郑是一位教师,所以概括人物形象时可以从这一身
份入手,分析出要求严格、关爱学生、热爱教学、
教育有方。(4)本题考查分析标题作用
的能力。“第四青春也是诗”这一题目运用诗一样的语言,使读
者对“第四青春”产生好奇,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结构来看,与结尾呼应,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我
的高三复读生活
因老师的鼓励和关爱而充满了诗意”。
故答案为:(1)异常惊讶;伤心着急(不抱信心);涌起暖意。
(2)插叙,丰富
了文章的内容,欲扬先抑,和下文“老郑”给我讲题目给同学发零食的耐
心、慈爱形成对照,使“老郑”
的形象更加丰满。
(3)要求严格、关爱学生、热爱教学、教育有方。
(
4)呼应文章结尾,揭示文章主题:高四的求学生活因为老师的鼓励和关爱而充满了温暖
和诗意,吸引读
者阅读兴趣。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做此类题首
先要理清文章思路,然后提
炼要点进行归纳,要做到语言简练。
(2)此题考查理解
插叙的作用的能力。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
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
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
法。插叙的作用:(1)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
充衬托的作用。 (2)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
作用。 (3)使文章脉络清晰。
(4)结构紧凑。
(3)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
章内容、人物的
言行举止、人物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作用、文中的抒情议论的语句等来整体感知。概括时
一定要注意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4)本文考查题目表达技巧及作用的理解和分析
。记叙文的题目往往有如下作用:概括文
章的主要内容,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
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具有
象征意义,语带双关,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吸引读者兴趣,表明写
作对象,
关联主要情节,贯穿全文线索,透露情感主旨。
10.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完成下列小题。
拾穗的脚步
①迈着匆匆的脚步回到乡下,已是晌午时分,午后的阳光,火辣辣的,没有一丝阴
凉。正是稻子收割的季节,空气中,散发着刚收割下来的稻谷的清香味,袅袅娜娜,沁人
心脾。
②路过一块田地,我忽然看见母亲还在收割好的稻田里拾稻穗。那一刻,我忽然僵住
了,站在田埂上,直愣愣地看着稻田里正在拾稻穗的母亲。母亲的身上洒满了金色的阳
光,泛着
金色的光芒,斑斑驳驳的,很晃人眼。母亲70多岁了,可是她却在家呆不住,她
牵挂的是收割好的稻田
里那些散落的稻穗。那些黄澄澄的谷粒,在她心里,就像金子般地
散发着眩目的光泽,熠熠生辉。
③只见母亲挎着一只篮子,目光在地下仔细寻找着。母亲岁数大了,眼睛早已模糊<
br>了,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母亲到了田里,看到那些散落在田地里的稻穗,却一目了
然,看得分
外明亮。而我却看不见那些散落在稻田里的稻穗,看到的只是一簇簇稻茬。
④
我想起小时候,每当到了稻子收割的季节,母亲就会叫我到收割好的稻田里拾稻
穗。我兴奋地撒着欢,在
稻谷飘香的稻田里四处奔跑。说是到田里拾稻穗,可是,疯了一
天,却没捡回几根稻穗,多的是身上被刮
破的道道血痕和泥泞。
⑤母亲拎着满满一篮子拾来的稻穗,看到这一幕,脸上
总是露出一丝嗔怪和爱怜,说
道:“你看看,稻穗没拾几根,身上倒刮破了这么多血痕,快让我帮你擦擦
药水。”
⑥我睁着一双懵懂的眼睛,对母亲说道:“我怎么看不见稻田里有掉
落的稻穗,您是怎
么看见的?”
⑦母亲含嗔道:“你拾穗的脚步太慌乱了,只知道在稻田里疯跑,哪能拾到掉落的稻
穗?”
⑧母亲的话,让我好生困惑:我拾穗的脚步太慌乱了?
⑨此时,看着母亲顶着这么烈的太阳出来拾稻穗,我心里不禁有些埋怨。稻田里散落
的这
几根稻穗拾它干什么?现在生活比过去要好多了,家里米缸里,又不缺这几粒谷子,
呆在家里休息多好。
⑩母亲不经意地抬起头,发现我站在田埂上,脸上露出欣喜的神色,她大声地
招呼
道:“孩子,你什么时候回来的啊?”
⑪我答道:“刚回来,正在看您拾稻穗呢!”
⑫母亲笑道:“那你下来,和我一块拾稻穗!”
⑬听了母亲的话,我不由地抬
头看了看天空,心里直犯嘀咕,在这么烈的太阳下拾稻
穗,真是活受罪。可是,看着母亲那殷殷期待的目
光,我犹疑了一会儿,才悻悻然走下田
地里。
⑭母亲笑着说道:“孩子,我们将剩下的一半稻田走完,就回家。”
⑮母亲边
说,边弯下腰,拾起一根散落在稻田里的稻穗。我眼睛漫无目标地看着,似
乎看不到一根稻穗。
⑯母亲看着我眉头紧锁,心浮气躁的样子,说道:“孩子,不要急,拾穗的脚步不能慌<
br>乱,要将心沉下来,才能发现散落在田地里的那些稻穗,步伐总是急急躁躁,恨不得一下
走到头,
这哪能看到那些稻穗。”
⑰拾穗的脚步?母亲又一次说起这句话,让我心里微
微一愣,恍如昨日。我不禁注意
到母亲的脚步:只见母亲的脚步,始终不急不躁,有种踏实和稳健。尽管
艳阳高照,口干
舌燥,可母亲依然不受干扰,她的心全部沉浸在这拾穗中。如果用“心无旁骛”来形容,
那
是再恰当不过了。
⑱我跟在母亲的身后,学着母亲拾穗的脚步。走
着走着,我忽然感到,太阳,已不再
那么火辣;口舌,也不再那么干燥;心情,也不再那么郁闷,似乎还
有一丝清凉滋入心
田,眼前变得明媚、清澈起来。
⑲生活中,我的脚
步早已变得匆忙、慌乱起来。一直在向前奔跑,须臾不敢停留,以
为美景总是在前方。当再次体会到母亲
拾穗的脚步,我忽然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美好。
⑳我缺少的不是勇往直前的勇
气,缺少的是这种沉稳的脚步。从容、淡定、心态平
和,才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1)文章第④-⑧段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2)赏析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犹疑了一会儿,才悻悻然走到田地里。
(3)文章第⑱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题“拾穗的脚步”的含义。
(5)文章最后两段主要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答案】 (
1)插叙,回忆了小时候“我”和母亲拾稻穗的事,通过写“我”拾稻穗时脚步的慌
乱,衬托了母亲脚步
的稳健。为下文母亲对“我”的教诲以及“我”的感悟作铺垫。
(2)犹疑,形容慢慢地走,徘徊不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烈日下母亲让“我”下田,“我”内
心的犹豫、不高兴、不情愿。
(3)运用了排比,加强了语气,使文章
更有气势,强调了“我”学着母亲的拾穗脚步跟着母
亲拾穗后变得豁然开朗,心情愉快,变得平和、淡定
。
(4)文题“拾穗的脚步”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指的是母亲与“
我”拾穗时的脚步;第二层
含义是指生活的脚步,即从容、淡定、心态平和的人生态度。
(5)议论,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指出从容、淡定、平和的心态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解析】【分析】(1)本题是在记叙顺序上设题。常考顺叙、倒叙,插叙的辨识和作用。<
br>一、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二、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插叙:补充
交代
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交代什么内容,使文章内容更详实,情节曲
折,人物形象更丰满
等。回忆小时候与母亲拾稻穗是插叙,回忆了小时候“我”和母亲拾稻
穗的事,通过写“我”拾稻穗时脚
步的慌乱,衬托了母亲脚步的稳健,为下文母亲对“我”的
教诲以及“我”的顿悟作铺垫。
(2)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
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
及课文
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
原则。犹疑,形容慢
慢地走,徘徊不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烈日下母亲让“我”下田,“我”
内心的犹豫、不高兴、不情愿。
(3)本题是对句子赏析的考查。句子赏析一般从动词和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写出表达的感情。“太阳,已不再那么火
辣;口舌,
也不再那么干燥;心情,也不再那么郁闷”句式一致,运用了排比,加强了语
气,使文章更有气势,强调
了“我”学着母亲的拾穗脚步跟着母亲拾穗后变得豁然开朗。
(4)本题是对题目含义的理解
和文章主旨的概括。结合文章内容,在首段与末段,寻找对
题目的解释与深化,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同时
注意题目的双关含义,概括出表面含义和深
层含义即可。双关是指一句话包含两个意思。文题“拾穗的脚
步”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
指的是母亲与“我”拾穗时的脚步;第二层含义是指生活的脚步,即从容、
淡定、心态平和
的人生态度。
(5)本题是在表达方式上设题 ,记
叙文常见的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
情,说明。议论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
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缺少的不是永往直前的勇气,缺少的是这种
沉稳的脚步。从容、
淡定、心态平和,才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议论,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点评】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
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
还要有全局意
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传递
①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②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鼓励,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本
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
疗,火锅店的声
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
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③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
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④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
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
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
!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
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
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
等待,竟睡着了。
⑤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
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
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
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⑥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
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
持。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
捡废品。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
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
还在。她赶快从后
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男孩开心
地
笑了。
⑦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
,筹钱开了一家新的
火锅店。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
男孩
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
到
她的账户中。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
助他,完全是因为
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⑧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
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
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
。原来当地的
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
br>定是男孩。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
里来吃饭
,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⑨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
继续资助贫困孩子。每次捐款,她总
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
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
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
界,却温暖了很多人
的心。
(1)通读全文,根据下面提示找出表现“她”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
十分痛苦→①________→重拾希望→②________→十分感激
(2)第⑥段划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3)结合上下
文说一说第⑦段“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一句中划线词语“温暖”的含
义。
(4)结合选文内容分析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非常感动(或感到温暖);心急如焚
(2)插叙。作用:交代了小男孩贫苦的家境和捡
废品的原因,突出了小男孩懂事、善良、
乐观的品质,为下文写“她”给男孩废品并资助他上学做铺垫。
(3)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暖和,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
。
(或小男孩的乐观坚强使“她”深受鼓舞,重拾希望。)
(4)从小男孩捡到手机
还给失主看出他是一个拾金不昧的孩子;从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
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看出
他是一个勤劳、懂事、孝顺的孩子;男孩自食其力
之后,打钱到她账户,并帮助她使她的火锅店生意好转
看出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孩子。
【解析】【分析】 (1)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
上,从前往后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快速找到文中有关她的描写的语句,理解这些描写的用意,从中筛选
有效语句作答。根据
如上提示可以找到“非常感动”和“心急如焚”两个词解答即可。
(2)结合全文内容和本段内容分析,这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写一个爱心传递的故事,
而文
章第⑥段划线句交代了小男孩交代了小男孩贫苦的家境和捡废品的原因,由此可以看
出小男孩懂事、乐观
、善良的品质,这也是下文“她”给男孩废品并资助他上学的原因。据
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3)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语境及全文主旨分析其含义。结合语境
分析
,之前风比较大,而此时风停了,不像原来那么冷了,这是她身体的感觉,另外,这
里的“温暖”也指她
内心的感觉,家境贫寒的小男孩的善良、懂事和乐观让“她”内心倍感温
暖。
(4)结合小男孩的语言、动作等分析小男孩的人物形象, 从小男孩捡到手机还给失主看
出他是一个拾
金不昧的孩子;从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
看出他是一个勤劳、懂事、孝
顺的孩子;男孩自食其力之后,打钱到她账户,并帮助她使
她的火锅店生意好转看出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
孩子。
故答案为:⑴非常感动(或感到温暖) 心急如焚
⑵ 插叙
。作用:交代了小男孩贫苦的家境和捡废品的原因,突出了小男孩懂事、善良、乐
观的品质,为下文写“
她”给男孩废品并资助他上学做铺垫。
⑶ 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暖和,也指小男
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
(或小男孩的乐观坚强使“她”深受鼓舞,重拾希望。)
⑷ 从小男孩捡到手机还给失主看出他是一个拾金不昧的孩子;从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
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看出他是一个勤劳、懂事、孝顺的孩子;男孩自食其力
之后,打钱到她账户,并帮助她使她的火锅店生意好转看出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孩子。
【点评
】⑴本题考查对人物情感的梳理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认真阅读选文,整体感知
文本,理清行文思路,
把握文章线索,在此基础上,按照题中所给提示,确定答题范围,
细读相关语段,抓住相关语句,从中筛
选出符合题意的词语即可。本题只要找到描写“我”
的心理活动的语句,即可理清“我”的情感变化过程
。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写作顺序及其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记叙文常用的记叙顺序有:顺叙、
倒叙、插叙。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然后再
叙述原
来的事情。插叙的作用一般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
紧凑、使中心思想更加
鲜明等。本文画线部分交代了中年夫妇夜晚出来做生意的缘由,属
于插叙,其作用在于:表现出中年夫妇
勤劳、关爱孩子的品质,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
垫。
⑶此题考查分析理解重要语句
含义的能力。文章的重要语句包括:点明题旨的句子;描
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
转合的句子;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这
类题目,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语句所表达的
观点态度。理解文章语句
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
能从文章
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一个
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
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
感知。概括时要做到既全
面,又要突出重点。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砌 末
周海亮
①砌末是一个木讷腼腆的男人。砌末是戏曲演出道具和布景的统称。
②戏曲舞台,演员拿起马鞭,就是骑上马;摇起木桨,就是划起船;端起烛台,就是燃
上灯;水旗招展,
就是碧浪滔天。生活里,男人塞着耳机,听咏叹调和交响乐;拿着画
笔, 画梵高的《向日葵》和废弃的
木船;系上围裙,炒一盘有色有味的辣子鸡;或只是静
静地坐着,任月色一点一点凉了窗纱。
③起初,男人并不知道砌末为何物。
④男人还是个男孩的时候,喜
欢写诗,喜欢画画,喜欢将那幅《蒙娜丽莎》看了又看。
男孩如愿考上大学,研究西方艺术,又喜欢上一
位长得像蒙娜丽莎的女孩。只是神似,女
孩比蒙娜丽莎漂亮很多,端庄很多。只是女孩没有蒙娜丽莎那般
安静,她喜欢笑,喜欢
跳,更喜欢唱戏。女孩学的是京戏,这是一门日渐式微的艺术。
⑤他们很快陷入热恋。男孩对女孩说,毕业后我想去国外深造。女孩对男孩说,可是我
想去剧院唱戏。男孩说,你可以把唱戏当成爱好。女孩说,可是我学了这么多年。男孩就
不语了。那时他
们已经读到大四,毕业在即,假如女孩坚持,男孩极可能失去她。
⑥男孩没有失去她
。他放弃了出国的机会,与女孩一起进到剧院。那时男孩已经长成一
个男人,女孩已经长成一个女人。去
剧院颇费一番周折,因为他既不懂唱戏,也不懂舞
美, 更不懂音乐和化妆。后来男孩想到一个办法,他
说他可以给舞美老师打杂,做些简单
的道具和布景。他的执着终让他如愿进入戏院。男人
就这样成为砌末师傅,开始只是做些
零活,后来师傅退休,他就慢慢挑了大梁。再后来,别人干脆称男人
为砌末。
⑦男人喜欢这个外号。
⑧砌末最幸福的时刻,
莫过于站在侧台,看女人在舞台上表演。女人扮《白蛇传》里的
小青,扮《拾玉镯》里的孙玉娇,扮《春
草闯堂》里的春草,扮《西厢记》里的红娘……扮
什么他都爱看,扮什么他都喜欢。他开始喜欢京胡和锣
鼓,喜欢花旦和铜锤花脸,喜欢唱
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他迷恋有关京戏的一切。生活如此美好,他只
想静静地做好属于他
的工作,静静地看女人在舞台上表演,然后,他与女人相依相伴,共度时光,生儿养
女,
白头偕老。
⑨可是砌末慢慢发现女人并不这样想。最初剧院还能发上工资,后来,工资就发得少
了, 发得慢了。他
与女人往回走,经过一家品牌服装店,女人扭回头看,目光里尽是向
往。他懂。他对女人说,会有更多人
喜欢国粹的,剧院也会好起来的。然而女人相信吗?
连他都不相信。
⑩女人
开始在闲暇时去别的剧院唱歌。女人说,咱俩总得生活。他搓着手,无言以对。
他去听过一次,女人唱《
甜蜜蜜》,唱《又见炊烟》,唱《笑忘书》……舞台上风光无限。
女人唱得很好,很动情,很走心,可是
他心中感觉别扭。回到租住的地下室,他问女人,
非得去唱吗?女人说,否则怎么办?他说,总还有办法
。女人说,还有以后,以后怎么
办?总不能永远这样活着。他不再争辩。虽然他觉得这样活着挺好。有一
日三餐,有一张
床,有艺术,有他和她,生活还需要什么呢?
⑪砌末仍然是剧院的师傅。他会打造桌椅,会制作马鞭,会给刀枪剑戟涂漆,会画大
的 布景,甚至有
时候,当剧院有人临时有事,他也会跑跑龙套。然他很少再站到侧台看舞
台上的表演。女人已经从剧院辞
职,现在她是另外一个剧院的“头牌”,只不过女人不再唱
戏,只唱歌。据说很多人捧她的场子,据说她
赚了很多钱,还据说她开始参加电视选秀节
目,一天比一天红。他没有打听过她,也从没有再见过她。他
知道挽救或者挽回毫无意
义,对女人来说,她是主角,他不过是那些为角色服务的砌末。哪怕女人并没有
这样想
过。
⑫可是他还是很感激她。是她让他迷上戏曲,迷上砌末,又使自
己有了一个叫做砌末的
好听的名字。当夜深,他会静坐在床头,想想往事,笑笑,任月色一点一点凉了窗
纱。
(选自《小说月刊》2018 年第 5 期)
(1)根据小说情节,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
(2)仔细品读小说,回答下列问题。
①画线句“任月色一点一点凉了窗纱”在小说中出现两次,请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②第⑩节提到“女人说,还有以后,以后怎么办?总不能永远这样活着。他不再争辩,虽
然他觉得这样活着挺好”,句中两个“这样”如何理解?表现了“他”和“她”怎样的人生态度?
(3)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叙述,你认为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4)小说为什么以“砌末”为题?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答案】
(1)男孩成了剧场里的砌末师傅;男人继续做为角色服务的砌末
(2)①小说两次描写月色
,主要作用是烘托人物形象,凸显出“他”内心的淡然。第二次
描写月色,更能体现出“他”历经生活波
折之后依然平静坦然的心态。
②第一个“这样”指过清苦日子,第二个“这样”指生活
虽然清贫,但精神富足。可见“她”追
求的是物质享受,而“他”则注重精神生活,讲究独特的生活情调
。
(3)首先,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可以使叙述更加客观。小说中“他”和“
她”的故事作者
不加一点评价,无论是男孩为女孩放弃了梦想来到剧场,还是女人最终抛弃梦想只留男人
在剧场,读者的情感都是通过故事情节本身的起伏来调节的。其次,第三人称视角可以使
叙述不
受时空限制,可以对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的内心展开全面、细腻的心理刻画,本小
说正是通过对“他”和
“她”进行细腻的心理刻画,来塑造形象,凸显主题的。
(4)示例1:“砌末”是这篇小说
的线索,作者以男人从不知砌末到做上砌末再到爱上砌末
的顺序来构思情节。
示例2:“砌末”作为主人公的称呼,高度概括主人公所从事砌末的工作特点和性格特点。
<
br>示例3:“砌末”是主人公的外号,又是戏曲道具和布景的统称。“砌末”作为主人公的称呼,
概
括主人公所从事砌末的工作特点和性格特点。“砌末”是这篇小说的线索,作者以男人从
不知砌末到做上
砌末再到爱上砌末的顺序来构思情节。
示例4:“砌末”是主人公的外号,又是戏曲道具和布景的统称,两者同一个称呼, 能激发
读
者阅读兴趣。“砌末”作为主人公的称呼,给读者“人如其名”的感觉,高度概括主人公所
从事砌末的工
作特点和性格特点。“砌末”是这篇小说的线索,作者以男人从不知砌末到做
上砌末再到爱上砌末的顺序
来构思情节。“砌末”象征主人公在恋情、生活、事业中均处于
配角位置,而最终却成了自己的人生主角
。以此为题,使主题含蓄深刻。
【解析】【分析】(1)文章先写,女孩坚持去剧场看戏,于
是男孩放弃了出国的机会,与
女孩一起进到剧院。给舞美老师打杂,做些简单的道具和布景。他的执着终
让他如愿进入
戏院。男人就这样成为砌末师傅; 然后写女人在舞台上表演,男人迷恋与京剧有关的一<
br>切;最后写女人从剧院辞职,另外一个剧院的“头牌”,砌末仍然是剧院的师傅。
(
2)①“任月色一点一点凉了窗纱”在小说中出现两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前者是男
人日常的满足的
一种生活方式,后者指男人经事之后平静坦然心态的一种表现方式。烘托
人物形象。②“最初剧院还能发
上工资,后来,工资就发得少了,发得慢了。经过一家品
牌服装店,女人扭回头看,目光里尽是向往。”
第一处“这样”指清苦日子。女人的抱怨,羡
慕好的生活,可见“她”追求的是物质享受,不想过清苦日
子。第二个“这样”指生活虽然清
贫,但精神富足。“他觉得这样活着挺好”,有一日三餐,有一张床,
有艺术,有男人和女
人。可见“他”则注重精神生活,讲究独特的生活情调。
(3
)小说中“男人”和“女人”的对话方式都是转述的方式,无论是男孩为女孩放弃了梦想来
到剧场,还是
女人最终抛弃梦想只留男人在剧场,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的。同时运用第三
人称写法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4)从读者角度看,砌末是主人公的外号,又
是戏曲道具和布景的统称,二者有何关
联,能激发读者阅读探究的欲望。从人物形象看,“砌末”作为主
人公的称呼,给读者“人如
其名”的感觉,高度概括主人公所从事砌末的工作特点和性格特点。从情节构
成 看,“砌末”
是这篇小说的线索,作者以男人从不知砌末到做上砌末再到爱上砌末的顺序来构思情节
。
从主题上看,“砌末”在文中象征恋情、生活、事业等处于配角位置,而最终却成了自己的
人
生主角。以此为题,使主题含蓄深刻。
故答案为:⑴
男孩成了剧场里的砌末师傅;男人继续做为角色服务的砌末
⑵ ①小说两次描写月色,主要
作用是烘托人物形象,凸显出“他”内心的淡然。第二次描
写月色,更能体现出“他”历经生活波折之后
依然平静坦然的心态。
②第一个“这样”指过清苦日子,第二个“这样”指生活虽然清贫,
但精神富足。可见“她”追
求的是物质享受,而“他”则注重精神生活,讲究独特的生活情调;
⑶ 首先,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可以使叙述更加客观。小说中“他”和“她”的故事作者不
加一点评价,无论是男孩为女孩放弃了梦想来到剧场,还是女人最终抛弃梦想只留男人在
剧场,读者的
情感都是通过故事情节本身的起伏来调节的。其次,第三人称视角可以使叙
述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对小说
中的每一个人物的内心展开全面、细腻的心理刻画,本小说
正是通过对“他”和“她”进行细腻的心理刻
画,来塑造形象,凸显主题的 ;
⑷ 示例1:“砌末”是这篇小说的线索,作者以男人从
不知砌末到做上砌末再到爱上砌末的
顺序来构思情节。
示例2:“砌末”作为主人公的称呼,高度概括主人公所从事砌末的工作特点和性格特点。
示例3:“砌末”是主人公的外号,又是戏曲道具和布景的统称。“砌末”作为主人公的称
呼,概括主人
公所从事砌末的工作特点和性格特点。“砌末”是这篇小说的线索,作者以男
人从不知砌末到做上砌末再
到爱上砌末的顺序来构思情节。
示例4:“砌末”是主人公的外号,又是戏曲道具和布景的统称,两者同一个称呼, 能激发
读者阅读兴
趣。“砌末”作为主人公的称呼,给读者“人如其名”的感觉,高度概括主人公所
从事砌末的工作特点和
性格特点。“砌末”是这篇小说的线索,作者以男人从不知砌末到做
上砌末再到爱上砌末的顺序来构思情
节。“砌末”象征主人公在恋情、生活、事业中均处于
配角位置,而最终却成了自己的人生主角。以此为
题,使主题含蓄深刻。
【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
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
思路,根据已给出的事件,找到相应的段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和主旨理解,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作答。
⑶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
比较
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
写法所受的限制.具
体的作用再联系文章的内容分析。
⑷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侧重考核标题的作用
,分析文章的标题一般先答出含
义,然后从文章的和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
行。情节主要分
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
br>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
能够暗示
或点明主旨。
13.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
一切都好
顺子刚奔进柱子家的院门,就高声喊:“大娘,我柱子哥给您捎东
西来了。”柱子娘的脚
还没迈出屋门,顺子已进了屋
:
“大娘,您看,这些东西都是柱
子哥给您买的。”顺子把东西
放在那张油漆斑驳的桌子上。
柱子娘用粗糙皴
裂的手抚摸着那些红红的苹果、金黄的桃罐头、散发着诱人香味的点
心,泪眼婆娑。
“顺子,柱子咋没回来?”柱子娘用袖口擦去眼角的泪。
“柱子哥那边忙呢,走不开。柱子哥现在比我有出息。”
“真的?”
“嗯,真的。”
“柱子这孩子啊,打小心眼实诚,遇事不懂得变通
,干啥都死脑筋。自小我没担心过他会
闯祸,因为他从来都是受委屈、受欺负的那一个。”柱子娘笑了,
眼睛望着照进屋里的阳
光。阳光被树影摇得一晃一晃的,像小时候的柱子一跳一跳向她走来。
柱子8岁的时候,柱子爹去世了。柱子娘农忙时侍弄地,农闲的时候四处打短工,就这
样供柱子读完了初中。柱子毕业后不愿意让娘再为他吃苦受累,执意不肯再去上学,而是
跟着村里的人出
去打工了。
“我一直念叨,柱子在外面别受欺负,听你这么说,我就放心了。”柱子
娘起身去院子
里,拿来一些豆角给顺子,“顺子,你和柱子打小要好,你们俩在一起,相互照应着点儿。”柱子娘忽然猛烈地咳嗽起来,越咳越起劲,直咳得脸上冒出了细细的汗珠。顺子看着
柱子娘痛
苦的样儿,有些无所适从,唯一能做的是轻轻给她捶背。
“大娘,您怎么了?您去医务室看看吧。”
柱子娘摆摆手,缓了缓后说:“我去看过
医生了。顺子,你不要把我病的事儿告诉柱子,
免得他挂心。人家领导对他好,我不能分他的心。”
“大娘,您去医院看过吗?”
“镇医院的医生怀疑我是肺癌
,让我去市里查,我没去。我自己的身体我知道,我多半是
得了不好治的病。顺子,你千万不要告诉柱子
,大娘求你了。我不想拖累柱子,只要他好
好的,我怎么着都行。”柱子娘满眼祈求地望着顺子。
“大娘,我听您的。我,我不会告诉柱子哥。”顺子使劲忍着眼里的泪。
“顺子,你这是还没回自己家吧?你回去吧,爹娘都想自家的孩子啊。”
“哎,大娘,那我回了,您好好保重。”顺子背起包走出院门,眼泪“唰”地一下就下来
了。
“顺子,你回去告诉柱子,就说我一切都好,让他放心。”柱子娘在大门口对着顺子的背
影说。顺子没有回头,他不敢回头。
“我知道了,大娘,您回去吧,外面风大。”
柱子不让顺子告诉娘他干活时从架子上
摔了下来,腿骨折了,现在还躺在医院里。柱子
怕自己老不回家娘担心,就让顺子回村,给娘带个好。临
行前,柱子千叮咛万嘱咐,让顺
子对娘说他一切都好
。
走到胡同口
,顺子大声说
:
“大娘,柱子哥一切都好,您放心吧!”说完,脸上泪流成河。
(选自2018年第17期《微型小说选刊》)
(1)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2)文章中的画线段落运用了何种记叙顺序?有什么表达效果?
(3)简要概括柱子娘的形象特点。
(4)小说以“一切都好”为题,有何妙处?
【答案】 (1)顺子从他与
柱子娘的交谈中得知柱子娘得了肺癌,同时柱子娘怕柱子挂
心,让顺子说她一切都好。柱子不让顺子告诉
娘他干活时腿摔骨折了,同时柱子怕自己老
不回家娘担心,让顺子告诉娘他一切都好。
(2)插叙。插叙柱子因父亲去世,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的情况,体现了柱子是个懂事、有
孝心的孩子
。为下文写柱子不让顺子告诉娘他干活时腿摔骨折了的事做铺垫。丰富小说的
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使
小说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3)柱子娘是一位可以为了孩子吃苦受累、体谅孩子、疼爱孩子的患有肺癌的母亲形象。
<
br>(4)标题“一切都好”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是贯串全文的线索;作者以“一切都好”为
文
章标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题目也与结尾相互照应。
【解析】【分析】(1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可知,本文的人物是顺子、柱子和柱子娘,主要
事件是柱子和柱子为了让对方放心,
互相“撒谎”,让顺子传话一切都好。概括的时候,把
主要人物和事件概括清楚即可。有结果的,最好把
结果概括出来。
(2)划线句子插叙柱子8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后的家庭情况,对主要情节起
补充、衬托的
作用;写出柱子娘的艰辛生活,柱子外出打工,突出柱子的懂事、孝顺,突出“一切都好”
的主题。
(3)本题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
,作者对人
(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如:“农闲的时候四处打短工”表现柱子娘的吃苦耐劳;“你不要把我病的事儿告诉柱
子,免得
他挂心”“自己忍受病痛也不告诉柱子”表现柱子娘挂念柱子、体谅孩子。
(4)结合本文内
容来看,“一切都好”表面指柱子和柱子娘都让顺子告诉对方自己一切都
好。深层含义指柱子和柱子娘互
相体谅,互相关心,表现了浓浓的亲情。顺子作为见证人
来回捎话,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作为本
文的线索,贯穿全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
趣。揭示文章的中心。
故答案为:⑴ 顺子
从他与柱子娘的交谈中得知柱子娘得了肺癌,同时柱子娘怕柱子挂心,
让顺子说她一切都好。柱子不让顺
子告诉娘他干活时腿摔骨折了,同时柱子怕自己老不回
家娘担心,让顺子告诉娘他一切都好。
⑵ 插叙。插叙柱子因父亲去世,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的情况,体现了柱子是个懂事、有孝
心的
孩子。为下文写柱子不让顺子告诉娘他干活时腿摔骨折了的事做铺垫。丰富小说的内
容,使情节更加完整
。使小说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⑶
柱子娘是一位可以为了孩子吃苦受累、体谅孩子、疼爱孩子的患有肺癌的母亲形象。
⑷ 标
题“一切都好”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是贯串全文的线索;作者以“一切都好”为文
章标题,激发了
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题目也与结尾相互照应。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解
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
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
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
么事,结果如何。注意表述的简洁通顺。
⑵本题是在记叙顺序上设题。常考顺序、倒叙,插叙的辨识和作用。一、顺叙(按事情发
展先后顺序)作
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二、倒叙:造成了…
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插叙:补充交代了…使人
物形象
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交代什么内容,使文章内容更详实,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更丰
满等。
⑶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在理解文章内容、主旨的基础上,结合
具
体语句解答。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作用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把握全文脉络
与题目含义,结合题
目的作用加以理解分析即可。题目的作用为:概括主要事件;提出中心;交代事情的
时
间、人物等写作对象;比较新颖,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交代文章的线索。
14.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老家缝纫店
李汀
①小店在一棵小叶榕树旁,绿油油的树叶遮档了店名,只从窗户玻璃反
射出“老家缝纫
店”五个字。每天上下班,我都要经过这家小店,布料的那种青草和泥土味迎过来,感觉
像
置身在青草盈盈的田野,吸入的每一口气都那么干净纯粹。
②那天一时兴
起,我在下班路上拐进小店。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妇人静静坐在一台老式缝
纫机前,埋着头,花白的头发梳
得整整齐齐。她戴着一副黑框老花镜,笑容安静地绽放。
她手上的鞋垫已经绣出一朵花的雏形,是桃花绽
放的样子。她头也不抬,低声地招呼我一
句:“随便看哈。”那声音温暖地传入我的耳朵,像极了母亲的
一句问候。
③小店只有几平方米,却很整洁,一排木架子上一字摆好小布鞋,还有叠
好的布围裙。
这时,屋子里一幅“中国梦,我的梦”的十字绣吸引了我,我静静欣赏着。老人依然头也不
抬,低声地说了一句:“每个人都有一个梦呢。”我连连称是,随手又拿过一双绣好的鞋垫
看,
一朵朵花绽放在鞋垫上。
④我拿过一双千层底的布鞋,沉甸甸的,手摸上去,那种厚
实感一下笼罩过来。我见过
母亲做千层底布鞋,一张张白色的土布用面糊粘起来,再剪成各式鞋样,然后
用细麻绳一
针一线地钉。钉好一双千层布鞋底,需要密密麻麻钉上两千多针,母亲要费上十多个夜晚才能做好。母亲右手中指上戴着一枚铜顶针,针头吃进布底后,再用铜顶针去顶针尾,针
头露出来,
再用牙齿把针头拉起来。两千多个针眼,就是这样反复两千多次。母亲扯线有
时用力过猛,线头“嘀”一
声断了。断了,接上,母亲有的是耐心。生活需要耐心,没有耐
心,什么也干不成。母亲常这样告诉我。
⑤我端详着这一双双千层底布鞋,心里盘算着,做一双鞋需要十几个夜晚,这些布鞋
,
需要多少个夜晚?我眼前的这个老人,她把日子过得这么安静,这么平和。做好一双千层
底布
鞋,摆一双在木架子上,她为自己的劳动由衷地欢喜。我恭敬地把手上的一双千层底
布鞋放回木架子上,
深深地回望了一眼。
⑥我从木架子上抖开一张布围裙,摊开一看,心里一惊:好精致
的围裙。一张橘黄色的
布围裙,做成了双手拥抱的样子,优雅极了。这样的围裙系在身上,做一顿心爱的
午餐或
者晚餐,用双手拥抱那些蔬莱的气息,用双手感受生活的味道,想起来就满满的幸
福。我
问:“这围裙多少钱?”老人抬头看我,笑嘻喀地说:“三十元。”我递钱给老人,老人满脸笑容地夸我:“一个懂生活的男人。”我摇摇头说:“我给母亲买的,母亲喜欢。”我确实觉
得母亲
系着这围裙,倚门看我吃着可口的饭菜,一定很温暖。
⑦小店在一条热闹的大街上,
人声嘈杂,老人却视而不见。她要么专心绣着鞋垫,要么
精心纳着千层鞋底,要么专注地转动着缝纫机,
给顾客缝补一个拉链,为顾客改一条裤
子。走进这家小店,我或者买一双千层底布鞋,或者买一双鞋垫。
每次我走进小店,和老
人有一句没一句地说几句话,心里也会像被春风拂过一样,平展而安静。即便什么
也不
说,能够在小店门口呼吸一下那些布料的气息,心里也会安逸很多。
⑧
一天,小店贴出一张告示,告知小店搬去了东城。我赶紧骑车去找。一条街上,清一
色的小店,传出“哒
哒哒”响的缝纫店,散发着木香的小木工店,满屋子小背篼、小箩筐、
小斗笠、小蒸笼的篾具店,还有摆
着小铁锤、小锄头、小镰刀的铁具店。我走进“老家缝纫
店”,老人一眼认出我,不停地给我说,这街上
人气旺,整条街都是小商小店。老人滔滔不
绝地讲着,这个城市好呢,专门给我们腾出一条街来,让我们
小店都经营得很体面。
⑨我推着自行车走到一棵小叶榕树下,看着那些缝纫店、木工
店、篾具店、铁具店,我
很激动,为这个城市拥有这些小店激动,为这些小店的老人们激动。这个城市有
这么多小
店,为我们的日子积聚着点点滴滴生活的便利与温暖。
⑩回到家里
,我有了新的愿望,哪天退休了,我也要去东城开家小店,做老布鞋垫,做
千层底布鞋,天天享受那种布
料带来的幸福味道。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01月12日)
(1)老家裁缝店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简要分析第③段“每个人都有一个梦呢”的表达效果。
(3)第④段回忆母亲做千层底布鞋的情景,运用了什么叙述手法?有何作用?
(4)第⑨段中说“看着那些缝纫店、木工店、篾具店、铁具店,我很激动”,结合上下文
说说作者
激动的原因。
(5)试探究结尾段所蕴含的作者的丰富情感。
【答案】 (1)环境干净整洁;氛围温馨自然;店主亲切平和;物品做工精良。
(
2)①既强调了每个人都有梦想,又语带双关暗示了自己虽老,但仍有将传统手艺和现
代社会融合并发扬
光大的梦想。②呼应前文十字绣上的“中国梦,我的梦”。③体现了当今
主流的价值观,使文章的主题更
为深远。
(3)运用插叙的手法,用母亲来映衬老妇人,突出了老妇人的辛劳及认真做事的态
度,表
达了作者对传统手工艺的认同和热爱,也从母亲的话中加深了对生活本质的认识。拓宽了
文章的内容,表明传统手工艺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4)①老人们可以很
体面的开店(老人们有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这些小店为人们的
生活带来了便利与温暖;②政府重视小
手工艺者的生存与经营,老人们的传统手工得到保
护与传承。
(5)表达了对以老妇
人为代表的小手工艺者的欣赏和赞美;表达了对宁静平和生活的憧憬
和向往;表达了自己身体力行去传承
传统手工艺的愿望。
【解析】【分析】(1)“ 小店很整洁、还有叠好的布围裙
”看出环境干净整洁;“ 心里也会
像被春风拂过一样、平展而安静、能够在小店门口呼
吸一下那些布料的气息、心里也会安
逸很多 ”看出氛围温馨自然;“ 精神矍铄的老妇人、笑容安静地
绽放、那声音温暖地传入我
的耳朵、像极了母亲的一句问候。”看出店主亲切平和;“ 小布鞋 、
十字绣 、 千层底的布
鞋 、 精致的围裙 ”看出物品做工精良。
(2)分析
句子表达效果,可从结合具体语境理解,紧扣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
语句,紧扣修辞手法、表现
手法理解语句内涵,联系写作背景去理解。 “每个人都有一个
梦呢”
既是说出一般人的情况,也是自己内心的独白,
呼应前文十字绣上文字,使文章的
主题更为深远。
(3)插叙作用为: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
用母亲来映衬老妇人,突
出了老妇人的辛劳及认真做事的态度,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手工艺的认同和热爱
。有时会起
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从母亲的话中加深了对生活本质的认识。拓宽了文章的内容,表明传<
br>统手工艺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
(4)“
这个城市好呢,专门给我们腾出一条街来,让我们小店都经营得很体面 ”、“ 这个
城市有这么多小店
,为我们的日子积聚着点点滴滴生活的便利与温暖”等句子表明,这些小
店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与温
暖,政府重视小手工艺者的生存与经营,做了一件利民的
好事情,老人们的传统手工得到保护与传承。<
br>
(5)“ 我有了新的愿望,哪天退休了,我也要去东城开家小店
”,表达了自己身体力行去
传承传统手工艺的愿望,“ 天天享受那种布料带来的幸福味道
”表达了对以老妇人为代表的
小手工艺者的欣赏和赞美,表达了对宁静平和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故答案为:(1) 环境干净整洁;氛围温馨自然;店主亲切平和;物品做工精良。
(2) ①既强调了每个人都有梦想,又语带双关暗示了自己虽老,但仍有将传统手艺和现
代
社会融合并发扬光大的梦想。②呼应前文十字绣上的“中国梦,我的梦”。③体现了当今
主流的价值观,
使文章的主题更为深远。
(3) 运用插叙的手法,用母亲来映衬老妇人,突出了老妇人的
辛劳及认真做事的态度,
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手工艺的认同和热爱,也从母亲的话中加深了对生活本质的认
识。拓宽
了文章的内容,表明传统手工艺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4) ①老人们可以很体面的开店(老人们有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这些小店为人们的
生活带来了便
利与温暖;②政府重视小手工艺者的生存与经营,老人们的传统手工得到保
护与传承。
(5) 表达了对以老妇人为代表的小手工艺者的欣赏和赞美;表达了对宁静平和生活的憧
憬
和向往;表达了自己身体力行去传承传统手工艺的愿望。
【点评】(1)本题考查对作品相关
内容的概括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找到相关段落,关于
裁缝店的描写,从环境、氛围、态度、做工几方面
分析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对句子表达效果的赏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先理解句意,
看有什么修辞
手法的运用,与上下文有什么照应,进一步分析主题作用即可。
(3
)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赏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根据提问,看第④段运用的是插
叙或者倒叙手法,从
内容上看有什么作用,有什么表达效果等等。
(4)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变化的理解。答题
时应注意,作者激动很可能是外界因素引起
的,具体分析这些小店有什么现实意义和让人值得激动的因素
即可。
(5)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答题时应注意,阅读结尾一
段,看作者主要想表
达什么,话题是什么,结合文章主题,分析作者的情感即可。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①孙少平上这学实在是太艰难了,但他内心深处还是有一种说不出的高
兴滋味。他现在
已经从山乡圪崂里来到了一个大世界。对于一个贫困农民的儿子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件多
么了不起的事啊!
②每天,只要学校没什么事,孙少平就一个人出去在城里
的各种地方转:大街小巷,城
里城外,角角落落,反正没去过的地方都去。由于人生地不熟,他也不感到
这身破衣服在
公众场所中的寒酸,自由自在地在这个城市的四面八方逛荡。他在这其间获得了无数新奇<
br>的印象,甚至觉得弥漫在城市上空的炭烟味闻起来都是别具一格的。当然,许许多多新的
所见所识
他都还不能全部理解,但所有的一切无疑都在他的精神上产生了影响。透过城市
生活的镜面,他似乎更清
楚地看见了他已经生活过十几年的村庄——在那个他所熟悉的古
老的世界里,原来许多有意义的东西,现
在看起来似乎有点平淡无奇了。而那里许多本来
重要的事物过去他却并没有留心,现在倒突然如此鲜活地
来到了他的心间。除过这种漫无
目的的转悠,他现在还养成了一种看课外书的习惯。这习惯还是在上初中
的最后一年开始
的。
③有一次他去润生家,发现他们家的箱盖上有一本他妈
夹鞋样的厚书,名字叫《钢铁是
怎样炼成的》。起先他没在意——一本炼钢的书有什么意思呢?他随便翻
了翻,又觉得不
对劲。明明是一本炼钢的书,可里面却不说炼钢炼铁,说的全是一个叫保尔·柯察金的苏
联
人的长长短短。他突然对这本奇怪的书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他想看看这本书倒究是怎么
回事
。
④润生妈同意后,他就拿着这本书匆匆地回到家里,立刻看起来。
⑤他一下子就被这书迷住了。记得第二天是星期天,本来往常他都要出山给家里砍一捆
柴;可是这天他哪里也没去,一个人躲在村子打麦场的麦秸垛后面,贪婪地赶天黑前看完
了这书。保尔·
柯察金,这个普通外国人的故事,强烈地震撼了他幼小的心灵。
⑥天黑严以后,他还
没有回家。他一个人呆呆地坐在禾场边上,望着满天的星星,听着
小河朗朗的流水声,陷入了一种说不清
楚的思绪之中。这思绪是散乱而飘浮的,又是幽深
而莫测的。他突然感觉到,在他们这群山包围的双水村
外面,有一个辽阔的大世界。而更
重要的是,他现在朦胧地意识到,不管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不管人在什
么样的境况下,都
可以活得多么好啊!在那一瞬间,生活的诗情充满了他十六岁的胸膛。他的眼前不时浮
现
出保尔瘦削的脸颊和他生机勃勃的身姿。他那双眼睛并没有失明,永远蓝莹莹地在遥远的
地方
兄弟般地望着他。当然,他也永远不能忘记可爱的富人的女儿冬妮娅,她真好,她曾
经那样地热爱穷人的
儿子保尔。少平直到最后也并不恨冬妮娅,他为冬妮娅和保尔的最后
分手而热泪盈眶。他想:如果他也遇
到一个冬妮娅该多么好啊!这一天,他忘了吃饭,也
没有听见家人呼叫他的声音。他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一直等到回到家里,听见父亲的抱怨
声和看见哥哥责备的目光,在锅台上端起一碗冰凉的高粱米稀饭的时
候,他才回到了他生
活的冷酷现实中……从此以后,他就迷恋上了小说,尤其爱读苏联书
。在来上高中之前,他
已经看过了《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⑦现在,他在学
校和县文化馆的图书室里千方百计搜寻书籍。眼下出的书他都不爱看,
因为他已经读过几本苏联小说,这
些中国的新书相比而言,对他来说已经没什么意思了。
他只搜寻外国书和文化革命前出的中国书。
⑧渐渐地,他每天都沉醉在读书中。没事的时候,他就躺在自己的一堆破烂被褥里没完没了地看。就是到学校外面转悠的时候,胳膊窝里也夹着一本——转悠够了,就找个僻静
地方看。后
来,竟然发展到在班上开会或者政治学习的时候,他也偷偷把书藏在桌子下面
看。
⑨那天,班上学习《人民日报》社论《领导干部带头学好》的文章,他正在偷偷地看
《红岩》,班主任没
收了他的书。学习完了以后,老师把他叫到宿舍,意外地把书又还给
了他,并且说:“《红岩》是一本好
书,但以后你不要在课堂上看了。去吧……”
⑩孙少平怀着感激的心情退出了老师的
房子。他从老师的眼睛里没有看出一丝的谴责,
反而满含着一种亲切和热情。这一件小小的事,使他对书
更加珍爱了。是的,他除过一天
几个黑高粱面馍以外,再有什么呢?只有这些书,才使他觉得活着还是十
分有意义的,他
的精神也才能得到一些安慰,并且唤起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某种美好的向往——没有这一<
br>点,他就无法熬过眼前这艰难而痛苦的每一个日子。
(略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通过对孙少平的心理描写和叙述者的议论,展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B.破衣破被、粗粮稀饭、周末砍柴等内容都体现了孙少平是“一个贫困农民的儿子”。
C.第⑥段划横线句是虚写,是孙少平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产生的一种想象。
D.第⑥段,“忘了”“忘记了”可以看出孙少平逃避冷酷现实,沉醉在读书的世界里。
(2)选文③至⑥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3)孙少平来城里读书后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
(4)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①没有这一点,他就无法熬过眼前这艰难而痛苦的每一个日子。(品析加下划线的词)
②这思绪是散乱而飘浮的,又是幽深而莫测的。(谈谈你对句子的理解)
(5)孙少平身上有哪些品质?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2)运用插叙,补充交待孙少平阅读习惯养成的由来,为下文写他进城后痴迷阅读等情节
做铺
垫,使文章更顺畅。
(3)①见识扩大了,到了城里后获得了无数新奇的印象。②重新思考生
活的意义,改变
了对原有生活的看法。③读书的品味提高了,有选择地读书。
(4)
①“熬”是动词,指艰难度过,这个词凸显了孙少平现实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同时又
突出书籍给他带来的
强大的精神力量。
②“这思绪”指的是孙少平对人生的思考,可见他对生活有了一定的
追求,但他的目标却是
深奥的、凌乱的、模糊的。
(5)
①热爱读书,善于思考。表现在孙少平千方百计地搜寻书籍,如饥似渴地阅读;改
变了对村庄事情的看法
,思考自己生活的意义。②不甘平凡,渴望改变命运。表现在他希
望通过读书改变他现有的生活状况。
【解析】【分析】(1)根据第五段的“一个人躲在村子打麦场的麦秸垛后面,贪婪地赶天<
br>黑前看完了这书。保尔•柯察金,这个普通外国人的故事,强烈地震撼了他幼小的心灵”,
可知他
对这本书的喜爱程度,所以结合第六段中的描述,可知这里的两个“忘了”“忘记了”
是突出他沉醉在书
的世界里,并不是为了“逃避冷酷现实”。故选D。
(2)本题考查文章写作顺序的判断与理
解。根据第三段中“这习惯还是在上初中的最后一
年开始的。有一次他去润生家,发现他们家的箱盖上有
一本他妈夹鞋样的厚书,名字叫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知四至六段内容发生在孙少平上初中最后一
年。而第一、二段
写的是孙少平来到县城上学,第七段“现在,他在学校和县文化馆的图书室里千方百计
搜寻
书籍”可知后面的内容也是写他在县城上学。据此可知四到六段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发
生的时间早,按时间顺序应排在前面。③至⑥段采用的是插叙的写法,这样在行文中补
充交代孙少平来到
县城对书渴求的原因,能让文章更引人,为八至十段他读书痴迷并受到
老师的肯定作铺垫。
<
br>(3)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概括。根据第二段中的“他在这其间获得了无数新奇的印象,
甚至觉
得弥漫在城市上空的炭烟味闻起来都是别具一格的”,“许许多多新的所见所识他都
还不能全部理解,但
所有的一切无疑都在他的精神上产生了影响”,“在那个他所熟悉的古
老的世界里,原来许多有意义的东
西,现在看起来似乎有点平淡无奇了”,第十段中的“只
有这些书,才使他觉得活着还是十分有意义的,
他的精神也才能得到一些安慰,并且唤起
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某种美好的向往”,可见读书让他的扩大了见
识,并改变了他对原有生活
的看法。第七段中的“因为他已经读过几本苏联小说,这些中国的新书相比而
言,对他来说
已经没什么意思了。他只搜寻外国书和文化革命前出的中国书”,可见他开始有选择的读<
br>书。
(4)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①“熬”表现他生活艰难与痛苦的程度。而改变这一
现象的是
“书”,所以词语的目的是为了侧面表现读书为孙少平提供了坚实的精神支撑。②“散乱而飘浮”“幽深而莫测”形成对比,看似矛盾却真切,“幽深而莫测”表现读书让孙少平改变了对
原有
生活的看法,开始思考人生;“散乱而飘浮”则表现此时他的人生思考还不够明确。
(5)本
题考查人物品质的概括。从孙少平来到县城读书对书的渴求,可以看出他热爱读
书;因为读书,孙少平“
唤起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某种美好的向往”,可见他在读书时善于思
考,并敢于追求新生活。他希望通过读
书改变他现有的生活状况。
故答案为:⑴D
⑵运用插叙,补充交待孙少平
阅读习惯养成的由来,为下文写他进城后痴迷阅读等情节做
铺垫,使文章更顺畅。
⑶
①见识扩大了,到了城里后获得了无数新奇的印象。②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改变了
对原有生活的看法。
③读书的品味提高了,有选择地读书。
⑷①“熬”是动词,指艰难度过,这个词凸显了孙少平
现实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同时又突出
书籍给他带来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②“这思绪”指的是孙少平对人
生的思考,可见他对生活
有了一定的追求,但他的目标却是深奥的、凌乱的、模糊的。
⑸①热爱读书,善于思考。表现在孙少平千方百计地搜寻书籍,如饥似渴地阅读;改变了
对村庄事情的看法,思考自己生活的意义。②不甘平凡,渴望改变命运。表现在他希望通
过读书改变他
现有的生活状况。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读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
生整体感知文
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在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照,判断<
br>正误。
⑵本题考查的是记叙顺序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掌握记叙常见的几种
顺序,熟
读文段,理清文段的内容和全文之间的关系,结合掌握的知识进行判断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相关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题干的要
求,确定答题的
范围,提取信息,进行整合。
⑷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修辞方法、描
写方法、写作手法、遣词
造句等方面入手,结合语境来品析。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
理清文章
脉络,感知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按照要求赏析句子的
表达效果。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了解文章的内容,找出描
写人物的
语句与相关的事件,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