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含解析
四个字的游戏名-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语文)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1.文学作品阅读
鳝孔
曾庆升
①久旱不雨,村子像个火炉。
②田二闷
闷地吃罢晚饭,静静地吸完一袋旱烟,又往肚里灌过半壶水,并严严地给两个
儿子一番嘱咐,自己才扛上
锄头去田边转悠。
③夜幕拉下,田二的两个儿子奉命拿了棍棒,在自家院子矮墙边潜下身来。
④这园子
是田二和谢芳家的菜地。早先没有矮栅,两家菜地间是一条窄窄的土沟。苗儿
不分界地长,常有田家整地
不小心损了谢家的苗,谢家占了田家的沟。于是几次脸红争
执,两家积下怨来。再后来,便垒起这矮墙。
现在田家园里种着冬瓜,谢家园里种着南
瓜,瓜藤仍不分界地长。南瓜爬到冬瓜园,冬瓜爬向南瓜园。开
始,两家都细心捡摆自家
的瓜藤,不让爬过矮墙,可后来园田里工夫紧,便失去了那份细心。瓜藤长势旺
,便越过
墙来,在田家园里结了两个脚盆大的鲜红的南瓜。田二昨天上自家园子摘冬瓜时,有了这
意外发现,便特地扒开杂草,让南瓜露着,他料定谢家发现后,会爬过来摘瓜,好趁机給
谢家一个难堪
。今晨,田二发现谢芳上园子时瞅见了这瓜,估计谢家晚上会有“行动”,特
派两个儿子看守,好痛痛快
快地抓次“偷瓜贼”。
⑤再说田二出了家门,便在村中樟树下的石板上呆坐着。旱烟
抽了一锅又一锅,他手里
的旱烟“喇叭”,连着田里卷筒的禾叶,以及揪得疼痛的心都在一同冒烟。
⑥田二与谢芳家的稻田也紧挨着,只是田家的稻田挨着南面的山,谢家的稻田靠着北面<
br>的河。昔日两家稻田都用山塘水灌溉,可今年大旱,山塘干涸,渠道枯竭,得各自找水。
谢家稻田
靠河,得天独厚,可从河里抽水;田家精田挨山,只能靠老天。田二抬头望望夜
空,没一丝下雨的迹象。
谢芳田边抽水机“突突突”地响,白花花的河水提上岸来,滋润着
谢家的禾苗,田二心里难受极了。要救
活田家禾苗,必须通过谢家稻田引河水灌溉,否则
将白费一年辛劳,颗粒无收!田二去找谢芳说情吧,说
不定谢芳也会给他难堪。田二性子
耿,宁愿饿一年肚皮也不受那个屈。他坐在樟树下的石头上抽闷烟,心
里抱怨说:老天爷
可是要存心惩处我呀!……直到后半夜,空气爽润了许多,田二才站起身,向着自家干
裂的
稻田走去。
⑦田二勾着头,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田埂上,当他来到与谢
家相邻的那丘稻田时,却惊
奇地发现了水!汩汩的水,穿过因埂孔道,从谢芳的田里流向他的田里。水将
砖头般干硬
的泥土变得软软的,禾苗开始舒叶。田二庆幸谢芳粗心,没把田埂上的鳝孔堵上。他在心里高兴地喊着:流吧,流吧,给我灌上满满一丘!田二心里说着,很快又回到了橡树下的
石板上
----他怕撞见谢芳,说他干不光明正大的事。约摸过了个把钟头,田二再次起身偷偷
地向自家的稻田
走去。这次,田二更有新的发现:第一丘稻田流满水后,又是几道鳝孔穿
过田埂,把水引向第二丘稻田。
哪来这么多鳝孔?田二是捕鳝的好手,他用手触摸孔道,
发觉不像……莫非这鳝孔…田二陷入了沉思……
⑧深夜,凉风拂过,火炉般的村子,变得凉爽起来。朦胧雾气中,园里的藤蔓也潮润
鲜
活起来。潜伏在园子中的田家兄弟忽然发现:一个黑影在园里晃动,正猫着腰,轻手轻脚
地抱起那似脚盆的南瓜向谢家园子移动。
⑨“抓贼啊?”隐蔽着的田家兄弟忽地跃上去,举着棍棒大声叫喊着。
⑩“混蛋,连老子都不认识了?
⑪田家兄弟顿时傻了眼----
他们听得很真切,答话者竟是自家老爸田二。
(1)梳理文章第⑥段----第⑦段田二的心
理活动,在横线上填出恰当的词语。每空限填两
个字。无法引河水灌溉,心里________
------不愿求人,心里抱怨-----发现鳝孔漏水,内心
________------
有新的发现,陷入沉思,内心惭愧。
(2)结合语境,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分析第④段画线文字“今晨,田二发现谢芳上园子时瞅见了这瓜”这一细节在情节上的作<
br>用。
②请分析第④段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请结合小说,简要概括并分析田二这一人物的可贵品质。
(4)关于
这篇小说,有人说,田二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有人说,谢芳才是小说的主人公。
你的看法呢?请说明理由
。
【答案】 (1)难受;庆幸(高兴)
(2)①推动情节发展
。因为有了这个发现,才有了田二嘱咐两个儿子抓偷瓜贼的情节。
铺垫,为下文田二将瓜送回谢家子作铺
垫。②反映人物心理变化。反映田二醒悟后(或答
“善意被唤醒后”)的愉悦心情。暗示情节,暗示下文
田二主动将瓜送回谢家园子。
(3)①本性善良,田二虽与谢家有积怨,并一心想给谢芳难堪
,但最终还是以善报善,
回应了谢芳的善举。②知错就改(勇于改错),田二虽与谢家产生积怨并设计给
谢芳难堪。
但在发现谢芳的善举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送回南瓜,③为人正直。宁可让禾苗枯死,也没想过要偷谢家的水来灌溉,④勤劳,田二晚饭后就到田里看禾苗,直到夜深。
(
4)①田二。小说围绕田二的活动展开,用大量的笔墨写田二,并通过田二的行为与思
想变化来表现人性
善良这一主题。②谢芳,小说虽然表面上围绕田二的活动展开,但实际
上谢芳的活动始终随存在,谢芳主
动用善举感染了田二,彰显了人性善良这一主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
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能力。认真阅读文章,依据相关内
容作答。自家田地无法灌溉的时候,“田二心里难
受极了。”“当他来到与谢家相邻的那丘稻
田时,却惊奇地发现了水!”“他在心里高兴地喊着:流吧,
流吧,给我灌上满满一丘!”由
此组织答案。
(2)本题考查某一情节在文中的作用
。①题干要求从情节上分析其作用。当田二发现“谢
芳上园子时瞅见了这瓜”时,特派两个儿子看守,这
样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经过灌溉事件
之后,田二有了新的认识,所以打算主动摘瓜送回给谢家,也为这
一情节做了铺垫。②本
题考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这一段的环境写“凉风拂过”、天气“凉爽起来”
,这舒适的
环境描写与此时田地得到灌溉的喜悦心情相照应,同时也暗示了两家的关系得到了和解,为下文的送瓜故事做好了铺垫。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要根据人物的言行来总结。田二
与谢家有积怨,但是谢芳的善举感化了田二,使得田二打算把瓜给谢家
送过去,说明田二
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且也是知错就改的,他时刻关注自己的田地,“直到后半夜”,还
“向着
自家干裂的稻田走去。”说明其勤劳。而“田二性子耿,宁愿饿一年肚皮也不受那个屈。”也
p>
是其性格的耿直。
(4)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拓展延伸能力。首先明确本试
题有两问,先要答出主人公是谁,然
后再说明理由。关于第一问,回答是谁都可以,关于原因的阐述,①
文章笔墨用量的多少
写的是田二的故事;②文章写田二与谢芳的恩怨,写他查看瓜,写他查看田地,写他
打算
送瓜给谢家,所有的故事情节都与其有关系,③田二的转变体现了“善良”这一小说主题,
由此来总结答案。
故答案为:⑴难受;庆幸(高兴);
⑵①推动情节发展
。因为有了这个发现,才有了田二嘱咐两个儿子抓偷瓜贼的情节。铺
垫,为下文田二将瓜送回谢家子作铺
垫;②反映人物心理变化。反映田二醒悟后(或答“善
意被唤醒后”)的愉悦心情。暗示情节,暗示下文
田二主动将瓜送回谢家园子;
⑶①本性善良,田二虽与谢家有积怨,并一心想给谢芳难堪,但
最终还是以善报善,回应
了谢芳的善举;②知错就改(勇于改错),田二虽与谢家产生积怨并设计给谢芳
难堪。但在
发现谢芳的善举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送回南瓜;③为人正直。宁可让禾苗枯死,也没想过要偷谢家的水来灌溉,④勤劳,田二晚饭后就到田里看禾苗,直到夜深;
⑷①田
二。小说围绕田二的活动展开,用大量的笔墨写田二,并通过田二的行为与思想变
化来表现人性善良这一
主题;②谢芳,小说虽然表面上围绕田二的活动展开,但实际上谢
芳的活动始终随存在,谢芳主动用善举
感染了田二,彰显了人性善良这一主题。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的梳理和
概括。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
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答题时要尽可能仿照题目中的
示例形式作答;
⑵本题是对环境描写的考查。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用:交代
故事发生的
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思路:
这句话写
出了…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人物形象
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
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
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
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⑷本题
考查小说主人公的判断。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有三个角度,首先看对人物
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
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因为判断的角
度不同,所以得出的答案也不同,只要
陈述的理由充分皆可。
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奶奶的玉簪子
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
那个玉簪
子,是当年奶奶的爸爸送给奶奶的妈妈的定情信物,奶奶一直视之如命。每天
早上,奶奶再忙都会把发髻
梳得一丝不乱。玉簪子被奶奶摸得日益剔透,散发着温润的
光。它安安稳稳地插在奶奶的发髻上,就像奶
奶平静的生活。
丢了玉簪子就是丢了奶奶的命。
奶奶终日愁眉紧锁。
爷爷帮奶奶找了这头翻了那头。“咱们眼睛花了记性差了,还是
叫儿子回来找吧。小时
候,他找东西可机灵了。”奶奶茫然而凄切的眼神,让爷爷心痛。
爷爷想不出别的法子,就
五次三番地给父亲打电话。
父亲回家了。
见到父亲,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父亲宽慰道:“妈,玉簪子会找回来的。”
奶奶拉住父亲的手,就像拉住了救命稻草。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长
了翅膀飞走。父亲让奶奶好好回忆回忆。玉簪子丢之前,自己去过哪些地方。
父亲跟
着奶奶来到了田野。田垄上,奶奶种的扁豆开花了,它们仰着小鸟一样的嘴巴,
好像在和奶奶说话。奶奶
轻轻地碰了碰它们的小脑袋说:“两天不见,又长大了。”父亲蹲
下身,拨弄起扁豆。也许奶奶和扁豆聊
天的时候,玉簪子掉了下来。奶奶看着父亲的侧影
说:“小时候,你不爱吃扁豆,却爱画扁豆花。我就买
了个大花盆,把扁豆种在家门口。”
父亲“哦”了一声,直起身来,看着扁豆花,似乎想起了久远的时光
。
走进菜地,一畦畦的菜好水灵呀。它们被奶奶伺候得像她的发髻一样,整整齐齐,
乖巧
听话。奶奶带父亲来到空心菜前。奶奶问:“还记得那个空心菜的故事吗?”父亲站在陌生
的土地上,拨弄着和他生分的空心菜说:“记得记得。狐狸精妲己在纣王面前进谗言,要宰
相比干挖心表
忠诚。比干临死前,姜子牙给了他一道符,教他挖心后,将符贴于胸口,立
即策马飞奔,不要回头,即使
无心也不会死。比干照做了,没想到中途遇到一个妇人,在
叫卖空心菜。比干好奇地一回头,立刻摔下马
死了。”
奶奶点了点头,说:“小时候,你最爱看小人书。”奶奶老了,也许,她只
想陷进回忆,
徜徉老时光了。
奶奶又带着父亲来到了老房子里。老房子并不
住人,但奶奶还是经常要去走走。二楼放
着奶奶的织布机。这些年,奶奶不用它了,可她还是经常要去擦
拭一番。父亲埋头细细地
查找,织布机的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都不放过。奶奶在一边絮絮叨叨:“咱们东
阳的土布很
有名,你以前盖的荷花被就是我在这儿织的。”父亲不由得感叹道:“想不到一晃就这么多<
br>年了。”
在织布机边上,父亲发现了一个樟木箱子。箱子一尘不染,铜环上还
泛着光,显然是有
人经常打开它。玉簪子会不会遗落在里边?父亲打开了樟木箱,他的眼睛突然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一把已经缺脚的弹弓、一个早已褪色的
风车、一沓发黄的小人书……还有涂鸦着很多扁豆
花的画。
奶奶正要开口,
父亲抢了先:“就是用这只弹弓,我打破了人家的玻璃。是您带着我向人
家登门道歉,还给人家装上了新
玻璃。这个风车,是有一次赶会场时看见的,我很喜欢,
您就省下了自己的午餐钱……”父亲说着说着,
眼睛有些发涩了。
父亲闭了闭眼睛,稳了稳情绪,继续翻找。他的眼睛又一次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一只玉簪子!一只剔透的玉簪子!
奶奶的玉簪子就这样被父亲找到了。奶奶的精气神全回来了。
如今,当奶奶和我讲起
这个故事,我总是问:玉簪子怎么会掉到幛木箱子里?为什么以
前总也找不到?
奶奶总是笑而不语。一旁的父亲搔了搔头皮,说:“那时,我已经三年没回家了。”
(1)根据下面的提示填空,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不见簪子→
爷爷寻找→________→(田垄上找→菜地里找→________)→找到簪子
(2)“玉簪子”这一物品在小说结构上起到了什么作用?阅读全文,概括小说的主题。
(3)文中画线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奶奶怎样的内心世界?
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
(4)小说最后三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
(1)父亲寻找;老屋里找
(2)起到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小说叙述了奶奶骗父亲回家找
玉簪子的故事,表现老人
需要子女更多的关爱,子女应该常回家陪伴老人的主题。
(3)奶奶心中充满了对儿子的慈爱,十分珍惜相见的时光,生怕儿子很快离开。
(
4)示例一:不能删去。因为:①交代了奶奶要父亲回家的真正原因,情节更加完整;
②深化了小说主题
;③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④结尾产生了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效
果。
示例
二:能删去。因为:①删去后情节结构是完整的;②仍有明确的主题;③仍有较鲜
明的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1)文中围绕玉簪子首先写了奶奶丢了玉簪子,于是爷爷帮着寻找,却
找不到。只好让父亲回来寻找,奶奶带着父亲先后去田垄、去菜地、去老屋寻找,最后在
樟木箱中找到了
玉簪子。据此理解作答。
(2)文中的事件都是围绕“玉簪子”来写的,所以“玉簪子”是
文章的线索,奶奶借口“玉簪
子”找不到了,骗父亲回家,表现了一个深刻的主题:老人需要子女更多的
关爱,子女应该
常回家陪伴老人。据此作答。
(3)“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
亲,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此句借助神态描写,写“眼
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表现了奶奶对父亲的慈爱
和思念,“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表现了奶
奶生怕儿子离开的心理。据此理解作答。
(4)此题属于半开放性试题,考查的是文章情节的作用,对于结尾,如果选择保留,就
结合
结尾的作用来谈。结尾交代了奶奶要父亲回家的真正原因,情节更加完整;深化了小
说主题;使人物形象
更加丰满等。如果选择删去,就从文章情节的完整行来谈。删去后情
节结构是完整的;仍有明确的主题;
仍有较鲜明的人物形象。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父亲寻找;老屋里找;
⑵起到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小说叙述了奶奶骗父亲回家找玉簪子的故事,表现老人需
要子
女更多的关爱,子女应该常回家陪伴老人的主题。
⑶奶奶心中充满了对儿子的慈爱,十分珍惜相见的时光,生怕儿子很快离开。
⑷示例一:
不能删去。因为:①交代了奶奶要父亲回家的真正原因,情节更加完整;②
深化了小说主题;③使人物形
象更加丰满;④结尾产生了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效
果。
示例二:能删去。因为
:①删去后情节结构是完整的;②仍有明确的主题;③仍有较鲜
明的人物形象。
【
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
思路,根据已给出
的事件,找到相应的段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章的线索。通读全文,文中
的故事情节是围绕“玉簪子”展开的,所以,
“玉簪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⑶本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答题时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分析即可。
⑷本题考查探
究作者的创作用意和对作品的认识。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答题比较自
主。发表观点后,不管是赞同
还是反对,都要有具体理由,并且不能脱离文本。答题时可
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如情节是否完整
,主题是否明确,是否影响人物塑造,能否
与前文照应等。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少年的月夜
①“五一”小长
假,妈妈带乐乐到农村看望奶奶。对六岁的乐乐来说,邻居家九岁的阿保
就像他的闰土哥。闰土的故事还
是赖在妈妈怀里听来的,乐乐每天都会觍着脸哼唧:“妈妈
抱抱,妈妈拍拍,妈妈摸摸,妈妈讲故事……
贱分兮的童声让爸爸直呼肉麻,乐乐已经知道
撒娇是会被别人笑话的,但他乐意,谁管得着。
②阿保穿着件白背心,吸拉着一双满是黑泥的拖鞋,头发很长很乱,都直立着。最初,
他用审视的、提防的眼神看着乐乐。这年月,即使农村的孩子,也都在学校学会了普通
话,他弄懂了乐乐
的语言后,开始跟乐乐一起玩积木。阿保也有不少玩具,断腿的奥特
曼、缺了顶棚的托马斯,还有变了形
的小火车轨道。乐乐瞪着晶亮的小眼睛喊道:“我以为
你是穷孩子呢!”妈妈赶紧制止他并不安地看着阿
保,但阿保没有说话。
③乐乐瞅个空子,央求阿保带他去追后院的鸡鸭,阿保灵敏得
像个猴子,老母鸡看见他
都吓得发着抖蹲下来。院中的老杨树上,住着一只松鼠,阿保爬到树杈上去抓,
乐乐紧张
得心都要跳出来了。这时他看到树下有个猪圈,那头耳朵遮着眼皮的花猪不时瞥他们一
眼,还看到墙角一个露天的粪池被雨淋得快满了,他真担心阿保哥会不小心掉到粪池里。
最后松鼠逃到树
梢去了,阿保从树上下来,带乐乐去二楼淘他的玩具箱。
④楼梯是用铁焊的,看上去
很陡,但是站到二楼阳台上就能够到树上的橘子。阿保的奶
奶喊他吃饭,一碗很黑的肉,是昨天没吃完的
,奶奶也不舍得吃,一顿赶着一顿给阿保留
着。乐乐说:“我妈妈说吃剩饭对身体不好,容易得癌症。”
妈妈过来喊乐乐回家吃饭,用
湿纸巾给他擦去满手的灰尘,顺便问阿保的成绩好不好。阿保奶奶抱怨道:
“阿保脑子笨,
我和他爷爷又不能辅导,他回回都考不好。”阿保似乎没听到奶奶的话,他只是看着乐乐
手
上来回滑过的湿纸巾,半天没回过神。
⑤夜晚,孩子们消停下来,老年人
不允许过早开灯,他们只好坐在门前的水泥台阶上聊
有趣的事。阿保告诉乐乐,上学要步行三里路,路两
边都是稻田,一汪一汪的水里面有很
多青蛙。他随身带一个打火机,有时候会偷偷点燃路边的野草,有时
还会挖田里的泥巴捏
小人,沟里的水不深,但是掉下去可很难上来,沟的尽头是用来浇地的水井。这些让
乐乐
听得入了迷,抬头望见月亮已经升得老高了,照着小院对面那片亮洼洼的莱畦。乐乐说:
“
农村的月亮可真干净,跟刚洗完的脸一样!”阿保问:“城里没有月亮吗?”乐乐说:“城里
的月亮容易
和路灯弄混。”阿保就想:那得多大的路灯啊!要是每一盞路灯都跟月亮一样
大,那该多神奇呢!对了,
妈妈爸爸肯定每天都能看到那么大的月亮。
⑥明天小长假就结束了,这是最后的月夜
。乐乐像跟妈妈撒娇一样倚着阿保的肩膀,明
天的分别让他有些伤感。这时奶奶出来吓唬他:“你爸妈说
明天把你放这里,让你每天和阿
保哥哥一起上学。”乐乐一脸恼怒:“我才不要当留守儿
童!”说完他回头问阿保:“哥哥你
是留守儿童吗?你妈妈呢?”阿保又沉默了一会儿,告诉乐乐,妈妈
和爸爸都去上海給他挣
钱去了,爸妈很爱他,所以要挣很多钱将来好送他出国读书,爸妈还答应他下次回
来给他
买个平板电脑。“可是妈妈说,平板电脑对眼睛不好!”乐乐一本正经地说。
⑦阿保抬头望向天空,不知什么时候,丝丝缕缕的几片薄云遮住了月亮,月夜似乎暗了
下来。而乐乐却感
到耳边蛐蛐儿的鸣唱越来越响,青蛙也跟着伴奏。台阶上的两个孩子都
不肯回屋,他们望着天空,各自想
着心里的月亮。
(选自金羊网,有删改)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语境,品析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闰土的故事还是赖在妈妈怀
里听来的,乐乐每天都会觍着脸哼唧:“妈妈抱抱,妈妈拍拍,
妈妈摸摸,妈妈讲故事……贱兮兮的童声
让爸爸直呼肉麻,乐乐已经知道撒娇是会被别人笑
话的,但他乐意,谁管得着。
(3
)联系全文内容,说说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阿保也有不少玩具,断腿的奥特曼、
缺了顶棚的托马斯
,还有变了形的小火车轨道”?
(4)说说文中第⑦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5)细读全文,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2
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
规模向城市转移。由于诸多
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照顾自己的
孩子,让这些留守孩子面临着诸多方面的问
题。
【材料二】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中面临人身安全、身体健康、学习、品行、
情
緒、交往等等一系列问题。
读过选文和链接材料,面对阿保的父母,你想说些什么?
【答案】
(1)小长假去乡下玩耍的城里孩子乐乐和留守儿童阿保经过几天短暂相处建立
了深厚的感情。
(2)“觍”是厚着脸皮的意思,“贱兮兮”运用反语(或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乐乐
天真可爱,在父母面前撒娇的样子,表现父母对乐乐的疼爱之情。
(3)表现阿保父母曾经给
他买过很多好玩具,对阿保十分关爱,但之后父母已经很久没有
陪伴和关爱阿保了。
(4)渲染了月夜宁静的气氛,烘托了阿保对未来的期待却又迷茫的矛盾心情,也表现了乐
乐对农村月夜
的喜爱之情。
(5)略。(可以从阿保生活学习、安全、身心、情感等现状谈起,体现对阿保
的担优之
情,希望阿保父母能想尽办法关注陪伴阿保成长。)
【解析】【分析
】⑴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
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
语言要简洁通顺。组织语言时,最好以“乐乐”
为陈述的主体。概述出“乐乐”与留守儿童阿
保经过几天短暂相处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的事件。
⑵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品味词语的角度分析作答。“贱兮
兮”运
用了神态描写,而“觍”有着厚着脸皮的意思。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方法,然
后
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乐乐在父母面前撒娇
的样子和父母对乐
乐的疼爱之情。
⑶ “阿保也有不少玩具,断腿的奥特曼、缺了顶棚的托马斯,还有变了形的
小火车轨道。”
此句话与下文的内容构成鲜明的对比:父母曾经对阿保十分关爱,但之后阿保已经很久没
有得到父母陪伴和关爱。
⑷ “丝丝缕缕的几片薄云遮住了月亮,月夜似乎暗了下来
。而乐乐却感到耳边蛐蛐儿的鸣
唱越来越响,青蛙也跟着伴奏。”渲染了月夜的宁静气氛,烘托了阿保的
矛盾心情,也表现
了乐乐对农村月夜的喜爱之情。答此题,必须答出景物描写对阿保和乐乐两个人的作用
。
⑸考查对材料的个性化解读。在解读时要能从文中与材料中提取关键性的信息来支撑自己<
br>的观点。观点要明确,理由要有根有据。可以从对阿保的担优之情的角度,从希望阿保父
母能想尽
办法关注陪伴阿保的角度作答。可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给阿保父母出出主
意,想想对策。要谈到陪
伴对于阿保成长的重要性。
故答案为:⑴小长假去乡下玩耍的城里孩子乐乐和留守儿童阿保经
过几天短暂相处建立了
深厚的感情。
⑵“觍”是厚着脸皮的意思,“贱兮兮”运用反
语(或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乐乐天
真可爱,在父母面前撒娇的样子,表现父母对乐乐的疼爱之
情。
⑶表现阿保父母曾经给他买过很多好玩具,对阿保十分关爱,但之后父母已经很久没有陪
伴和关爱阿保了。
⑷渲染了月夜宁静的气氛,烘托了阿保对未来的期待却又迷茫的矛
盾心情,也表现了乐乐
对农村月夜的喜爱之情。
⑸略。(可以从阿保生活学习、安全
、身心、情感等现状谈起,体现对阿保的担优之情,希
望阿保父母能想尽办法关注陪伴阿保成长。)
【点评】⑴仔细审题,明确要求。审题的过程中,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
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
漏主要情节。<
br>
⑵品析词语表达效果,要求学生掌握赏析语言的方法,并能结合具体的句子,准确分析。
句子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
关键词语去深
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先说出词语的含义和效
果,再进行分析表达效果,具
体解答方法是:①词的意思或内容。②结合语境谈表达效
果。③结合人物的性格和感情分析。
⑶考查句段的作用。从对比的角度突出:父母曾经对阿保十分关爱,但之后阿保已经很久
没有得
到父母陪伴和关爱。
⑷环境描写的作用:①环境描写可以见出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情、精神
等。②环境描
写可以渲染气氛、烘托的心情(情绪、感情)、奠定的感情基调、为作铺垫。③环境描写<
br>还可以衬托人物形象或心境、提供背景、渲染气氛、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为以下的内容
埋下伏笔
。
⑸开放性试题。答案符合人物身份,语言得体即可。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娘
邵火焰
①村里人都说玉叶婶的八字好,一儿一女一枝花,乐乐呵呵赛菩萨。
儿子在乡下,女儿
嫁到了城里。玉叶婶嘴里说着“乐什么乐呀”,心里却喜滋滋的。但自从孙子虎虎出生
后,
乐固然是乐,可玉叶婶每天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累。
②虎虎两岁了,要
多淘气有多淘气,一刻也不让人消停。不是要吃东西就是要喝水,不
是要玩玩具就是要把尿。刚刚收拾干
净的屋子,一会儿就被他搞得一片狼藉。有时吵着要
看电视里的动画片,有时非要奶奶带到外面去玩,到
了外面不想走路又要人抱着。到了午
睡的点上,不在旁边唱上至少半个小时的摇篮曲,他是不会闭上眼睛
的。这小家伙脾气还
挺大,稍不如意就又哭又闹。儿子儿媳都在村办工厂上班,每天很忙。玉叶婶除了带
孙子
外,还要负责一家人一日三餐的饮食,以及衣服的洗晒。一天到晚,玉叶婶几乎没有安宁
过
。就这样辛苦,儿媳还不满意。以前玉叶婶心里郁闷还可以找老伴诉说诉说,去年老伴
去世后,玉叶婶无
论有多大的委屈,只能憋在心里。
③星期天这天,又是玉叶婶忙碌的一天,趁天气好
,玉叶婶把儿子儿媳床上被子拆洗
了。刚准备歇歇,孙子又喊着要吃苹果,玉叶婶赶忙又去削苹果。孙子
吃了苹果后,一个
人趴在地上玩小汽车去了,玉叶婶这才有了歇口气的空档。玉叶婶捶了捶酸痛的腰部,
自
言自语地说:“要是有个地方让我去休息几天就好了。”
④也许真的有心
灵感应,这时客厅里的电话响了。是玉叶婶的女儿打来的。女儿说:
“娘,我想接你到我这里住几天,好
吗?”女儿几年前嫁在千里之外的一个城市,玉叶婶很
少到她那里去,一是家里事多脱不开身,二是路途
太远不方便。最近去的一次还是三年前
女儿生孩子时。现在听说女儿要接她去住几天,玉叶婶顾不了那么
多,先轻松轻松几天再
说,玉叶婶忙不迭地答应:“好吧。待我与你大哥大嫂打声招呼!”
⑤等儿子儿媳下班回来后,玉叶婶把自己决定到女儿家住几天的想法跟他俩说了。儿媳
似乎很不满意,说:“娘,你走了,那虎虎怎么办?”玉叶婶说:“我只去一个周的时间,这
几天你们想
想办法。”儿媳语气冷淡地说:“我们都要上班,能有什么办法?”这时儿子说话
了:“算了,娘这段时
间太辛苦了,就让她到妹妹那里去玩几天吧,虎虎我就让同事的奶奶
带几天。”儿媳这才没有说什么。<
br>
⑥第二天一大早,玉叶婶收拾了几件换洗的衣服,带了几样外甥女玲玲爱吃的乡下特<
br>产,坐火车出发了。一路硬座的颠簸,一路车厢的嘈杂,都没有影响玉叶婶的心情。玉叶
婶望着窗
外,广阔的田野上铺展着成片的绿毯,那绵延的山峦跳跃着跑向车尾。她在盘算
着,到了女儿家后,要好
好做一回客人。让女儿女婿带自己到城里几个有名的景点看一
看,让女儿好好弄几餐饭给自己吃一吃,好
好享受享受几天“饭来张口”的轻松日子。想到
这里,玉叶婶不自觉地笑了。
⑦傍晚的时候,玉叶婶到了女儿所在的城市。女婿开车到车站接到了她。虽然坐了一整
天的火车,但玉叶
婶却不觉怎么累人。
⑧到了女儿的家,玉叶婶满面笑意。一进门女儿就上前一把拉住
她的手说:“娘,可把
你盼来了。单位批准我和玲玲她爸一个星期的假,从明天开始我俩要到外地度假一
周。本
想带玲玲一起去的,可是她太淘气,带着是个累赘,我们也会玩得不尽兴,所以就留在家
里。叫你来就是想让你帮我们照看她几天。”玉叶婶望着女儿,笑僵住了,嘴张了几次,半
天没有吐出一个字。
⑨毫无疑问,接下来又是一个周的忙碌和劳累。
⑩一个周后,女儿女婿回来了,本想留玉叶婶再住两天,可是儿媳的电话来了,催她回
去。玉叶婶只好风尘仆仆地赶回了乡下。
⑪一回到家,儿媳就将孙子虎虎抱到了玉叶
婶面前,说:“娘,你开心地玩了这么多
天,现在更有劲照看虎虎了吧?”
⑫玉叶婶叹了口气,抱过宝贝孙子,在额头上亲了一口,在心里说:“谁叫咱是娘呢!”
(选自《小说月刊》2017年第2期,有改动)
(1)文中的“玉叶婶”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2)第④段插叙了,玉叶婶的什么往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3)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
①广阔的田野上铺展着成片的绿毯,那绵延的山峦跳跃着跑向车尾。
②玉叶婶望着女儿,笑僵住了,嘴张了几次,半天没有吐出一个字。
(4)村里人都
说玉叶婶“赛菩萨”,可感觉就是“累”。你是认同哪一个说法?请谈谈你的看
法。
【答案】 (1)玉叶婶是一个勤劳、善良、疼爱子孙的人。从玉叶婶在儿子女儿家里老累
能看
出她勤劳。从玉叶婶把委屈憋在心里和不对女儿说明来意能看出他善良;从玉叶婶抱
过孙子亲,并在心里
说“咱是娘”能看出他对子孙的疼爱。
(2)这段插叙了玉叶审在女儿
远嫁后因忙于家务很少去女儿家的事,体现了玉叶婶的勤
劳;照应上文写她想“有个地方去休息几天”,
别为下文写,她去女儿家做铺垫。
(3)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的描绘出窗外田野与山峦的景色,烘托出玉
叶婶,内心轻松愉快。(或急切心情)
②运用神态描写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玉叶婶得知女儿请他来的原因时欲言又止的情态,表现出他吃惊失望想说而又不愿意说的矛盾心理。
(4)示例一:我同意第一个说
法,因为叶婶有“一儿一女一枝花”儿孙绕膝,一家人其乐融
融,安康幸福。
p>
示例二:我同意第二个说法。因为玉叶婶无论在儿子还是女儿家都忙碌劳累,都得不到想要的休息,可见当女儿的也要多关爱父母。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
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
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文中
多处描写玉叶婶在儿子女儿家
里带孩子的劳累,表现她是一个勤劳的人;玉叶婶来到女儿家,并没有说明
此行的来意,
表现了她对孩子的理解与为人的善良;玉叶婶虽然在女儿家没有享福,但她回来后,抱过<
br>孙子亲,并在心里说“咱是娘”,隐忍了一切劳累,表现了她对子孙的疼爱。据此整理出答
案。(
2)本题考查插叙极其作用的分析。从第四段的内容可以看出,插叙的事件是:女儿
几年前嫁在千里之外
的一个城市,玉叶婶却很少到她那里去;从后一句原因的交代,插叙
这件事,在内容上补充交代了玉叶婶
的勤劳;在结构上,既与上文她想“有个地方去休息几
天”照应,又为下文她去女儿家做铺垫。(3)本
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选择
好赏析的角度,语句赏析的角度一般有:修辞(比喻、拟人、夸
张、反问、设问、排比
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
态)句
式、手法、内容、情感等。①句,可从句子使用的修辞来赏析。句子主要运用比喻和拟人
的修辞,形象的写出窗外景色的优美,表现出玉叶婶此时内心的轻松愉快;②句,可从人
物描写的方法来
赏析。“笑僵住了”是对玉叶婶的神态描写,表现她得知女儿请她来的原因
时的惊讶;“嘴张了几次”是
她的动作,表现出她想说却又没说出来的矛盾。(4)本题考查
阅读感受的表达。这是一道开放题,没有
明确的答案,选择哪种观点都可以,关键在于理
由的表述。选择第一种说法,可以从她有一双儿女,并且
抱上了孙子这方面来谈;选择第
二种说法,可以从玉叶婶每天的生活,与孩子对她想法的了解这方面来谈
。
【点评】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①—③),开端,写拥有一儿一女令
人羡慕
的玉叶婶自从抱上孙子后,感到无比的劳累,只想着能休息一天;第二部分(④—
⑦),
发展,写女儿来电话让玉叶婶到她家去过几天,玉叶婶答应了,并在去的路上想着
自己应怎样的游玩,吃
点什么好吃的;第三部分(⑧—⑫),高潮与结局,写女儿见到
玉叶婶就道出了实情,玉叶婶在女儿家带
完了孩子又回家继续接过劳累的带孙子的工作。
文章以玉叶婶的经历,表现了当今社会,年轻人只想着自
己的工作,却忽视了老人的想法
与感受的现象。
5.阅读陈振林的《秦琼卖马》,完成小题
进江州城的人,有一处必去,就是书场。
一溜儿五间不大的屋子,几根粗木柱
立着,全是串通的,宽敞明亮。屋子里的正北
方,用砖石切成八仙桌大小的台子,高尺许。台上立一桌,
小,宽,不过七八寸,长约三
尺。四只桌腿像初生牛犊的小腿细,摇摇欲坠,随时会散架到下的样子。这
便是说书人的
舞台了。屋外立一对联:汉萧何追韩信闻香下马,周文王访子牙知味停车。上无横批,只<
br>悬着匾额,三个字:铁嘴刘。
铁嘴刘正是屋子的主人,江州城妇孺皆知
的大名人。其实。“铁嘴刘”这名号已传下来三
代人了。铁嘴刘说书有规矩,白天休息加学习,晚上才登
场。铁嘴刘刚过不惑之年,因其
喜好蓄须,倒是有了些仙风道骨。
近日,正说《秦琼卖马》①,那情节人物大家伙儿早烂熟于心。但仍然喜欢来听,听
过三四遍的,不下百
人,但仍然来捧场。快八十的张老太爷说,又听一回,就像吃一道新
菜,味道大不同呢。
这日铁嘴刘正开讲,抚尺一拍,全场静息。长须一捋,大声道:“且说秦琼秦叔宝解配<
br>军至潞州天堂县投文,只困知县不发回文,困居客店……“
他口里在说
,目光一移,瞟至最东座椅上端坐的一人,五十上下,青衣小帽,口微
张,耳微侧,入迷一般。铁嘴刘更
是卖力,字字如珠玑,诗文对句,句句相连。
“要知秦叔宝黄骠马命运,且听
明日分解。”铁嘴刘按住抚尺。子夜散场,听客散去,他
与夫人正收拾屋子,抬眼,青衣小帽者还在,似
有难言之隐。
“欢迎客官光临……”铁嘴刘客套说。
来人欠了欠身,轻声说:“久闻大名,今日果然。但明日为老母寿辰,在下得回楚州探
母,三日后再来相
扰,只怕听不到黄骠马之结局也。”说完,一步一回头,消失在黑夜中。
白日
无话,第一晚照样满场,不想,才听到开场几句,听客顿觉大不同。说的还是秦
叔宝,事儿却新鲜了,店
主索房饭钱,秦叔宝与之周旋,足足说了一晚,将人情世故,穿
插在情节之中。
暮色又合,第二晚。听客们听说了《秦琼卖马》中的新鲜事,都来了,铁嘴刘开口便
说黄骠马膘肥体壮,
乃是匹宝马。……再说秦琼痛哭黄骠马。这黄骠马,说了一晚上。
第三晚,铁嘴牛拍拍抚尺:“前面说要知黄骠马命运,且听今日分解,我继续卖嘴
啦……”
众人一惊,知道这是接上了大前天晚上的故事。那昨晚“黄骠马”和前天晚上的“人情世
故”不都是在原地儿转么?在看最东边的座椅,端坐的正是那晚的青衣小帽人。
铁嘴刘的声音更响:“店主带过黄骠马,秦叔宝不由得两泪如麻。为还店饭钱,无奈
何,只得来卖它,摆
一摆手儿,你就牵去了吧……”
子夜散场,听客散去,青衣小帽人对着铁嘴刘
深鞠一躬,铁嘴刘回躬相敬。没有言
语,青衣小帽人骑马疾驰而去。
第二日,江州城传出消息,青衣小帽者为荆州知府蒋大人,又说蒋大人有意请铁嘴刘
入知府衙门任职。<
br>
铁嘴刘每晚照样说书,《秦琼卖马》照样是他的拿手好戏。倒是有一回,夫人轻
轻问
了一句:“铁嘴啊,你当初咋就知道是荆州知府蒋大人?”
铁嘴
刘轻轻捋了捋长须:“天下清廉知府,谁人不知蒋大人?天下孝心知府,谁人不晓
蒋大人?天下爱听评书
知府,当然首推蒋大人,青衣小帽,且无随从,乃至行事风格……”
夫人也轻轻一笑:“难得你这么用心,等着蒋大人的那两晚,编了那么多的情节。”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注】①故事梗概:秦琼落难卖马,与单
雄信相识,二人英雄惜英雄。尽管后来一人
保唐,一人反唐,但兄弟情谊始终如故。
(1)本文主要写了铁嘴刘与蒋大人的故事,请结合相关情节完成填空。
情节
蒋大人
铁嘴刘
人物
A
听书入了迷
说得更是卖力
B
道出难言之隐
________
C
D
________
深鞠一躬
续说黄骠马
________
(2)按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
①第(17)段和第(19)
段加下划线的“轻轻”都写出了夫人说话时________的心态,但意
蕴有所不同,第(17)段的
“轻轻”表现她________,
第(19)段的“轻轻”,表现她________
②你从书场外立的那副对联中读出了刘铁嘴怎样的心意?________
(3)第(16)段中写“又说蒋大人有意请铁嘴刘入知府衙门任职”,
蒋大人有没有来请
呢?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说说看法和理由。
(4)本文第4段划线句和链接材料都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各自在文中有何表达效果?
【链接材料】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答案】 (1)编情节等待蒋大人归来
;探母归来听说书
;回躬相敬
(2)平和安静
;淡泊名利(不重视)
;有疑而问,不解
;无疑而问,赞赏(理解)
(3)示例一:看
法:没来请;理由:蒋大人是刘铁嘴的“粉丝”,他会尊重刘铁嘴;蒋大人
是刘铁嘴的“知音”,知道刘
铁嘴热爱说书,无志于仕途;蒋大人清廉,不会以权谋私,搞
团团伙伙。
示例二:看法:来请;理由:一是蒋大人欣赏刘铁嘴有口才,说不定能在官场上做个“政府
发言人”发挥
刘的特长;二是刘铁嘴编情节等蒋大人,表现了对蒋大人的欣赏和尊重,蒋大
人让这样的人进入的“知府
衙门”,会更有利于官员之间的团结。
(4)侧面描写(侧面烘托、衬托)【手法】
本文第四段划线句的表达效
果:以张老太爷又听《秦琼卖马》如吃新菜的陶醉样子【情境
内容】侧面烘托了铁嘴刘技艺高超。【效果
】
链接材料的表达效果:以观众听口技时的惊慌反应【情境内容】侧面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
br>艺高超。【具体分析效果】
【解析】【分析】(1)本题属于“概括内容”“筛选信息
”题。“概括内容”题的答案格式是“谁
干什么”。第一空定位到第(10)、(11)两小节,根据“
说的还是秦叔宝”“这黄骠马,说
了一晚上”,可见并未说“黄骠马之结局”,铁嘴刘在编故事等蒋大人
。第二空落实到(13)
(14)小节,根据“正是那晚的青衣小帽人”得出答案。第三问抓住“刘铁嘴
回躬向敬”即
可。
(2)此题属于“揣摩人物心理”题,阅读时宜根据上
下文内容,揣摩关键词表现的人物心
理。说话总是“轻轻”可见性格平和安静。另外,从“倒是有一回”
,夫人没有立即询问,可
见淡泊名利,没把这件事放心上,不重视。第二问联系语境,可知有“好奇不解
”之心,第
三问从“难得你这么用心”,可知对丈夫的理解欣赏之心。
(3)这类题
属于“补充情节”题,情节补充要符合相关人物形象特点(有时要符合前文的伏
笔暗示),言之有理即可
。从文章结尾蒋“清廉”“爱听评书”“不带随从”的特点去揣摩人物会
不会有“请刘”的行为,这样就
比较合理了。
(4)此题属于“鉴赏技巧”题,这类题的答题思路为:①手法(本文抓住“张
太爷感受”和
“观众的反应”,就可得出“侧面烘托”的结论)。②内容(某人干某事时什么样子或什么
怎
么样)。③效果(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
明,如
本题说“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则未加具体分析。)另,课本上的重点课文的内容
主旨和写法,也要有
所理解和记忆。
6.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背
高巧林
①乡下老家的屋檐下,夕阳斜斜地照着。
②趴在木椅后靠背上的父亲衣襟反穿
,赤裸着略显肥胖而皮肉松弛、“雀斑”点点的
背。母亲操着一枚让我感到既陌生又眼熟的刮痧板,一下
一下刮着父亲的背。那专注的神
情一如她在菜园里耕种那一垅贫瘠而濒临荒芜的地。一道道“痧痕”显现
在父亲背上,乍一
看,犹如挂在西边天空中的一片片红彤彤的云霞。
③我一震!难道,这就是我年少时经常见到的那个宽厚壮实的背吗?
④第二天,经我再三撺掇,从不肯轻易花钱看医生的父亲才答应去医院就诊。
⑤我背着父亲,匆匆走向停在环村公路上的轿车。一路上,尽管父亲的身重压得我气
喘吁吁,但我的内心
却是踏实而欣慰的。走过村前的小路,跨过河边的小桥,我尽力让自
己的脚步迈得稳健些。父亲趴在我像
他当年一样壮实的背上,浅浅地呻吟着,带着难挨的
病痛与满心的幸福。
⑥走着,走着,在我恍惚的记忆里,突然泛起一幕与此时此境何等相似的情景:40多
年前,我目睹父亲
也曾这样背着他的父亲——我的爷爷,一步步地走向镇上的医院。那是
夏熟上场季节的一个中午,父亲弓
着壮实的背,背起一声声呻吟的爷爷。可惜那时条件
差,爷爷的病又犯得重,父亲才蹲身放下爷爷,爷爷
就咽气了……这样幽幽想着时,我的眼
眶禁不住湿润了。有什么办法?这是无法逆转的生命轮回啊!父亲
背着儿子,儿子背着父
亲,就是这样。
⑦或许,我背上的父亲感受到
了我的凝重、我的伤感,也就开始一遍遍地说:“歇一会
儿吧,要不,让我自己慢慢地走。”我说:“没
事,我背你。”
⑧大叔大婶们见我如此背着父亲,啧啧称赞:“你看,老头有
福,生了个多么孝顺的儿
子。”我一听,反倒不安起来,这可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把父亲背在自己的背上
!而仅仅这
一次,又何以偿还我儿时父亲无数次背着我时积下的深深父爱?孩子们也来了,嘻嘻哈哈笑个不停,而这笑声分明因好奇而生,挟揶揄而来。我边背着父亲走,边在心里嘀咕:“孩
子,你还
小,等你长大后也当上父亲或者母亲时自然会明白的。”
⑨吊了几天盐水后,
父亲终于枯木逢春一般慢慢康复起来。只是,父亲那张苍白、稍
显浮肿的脸依然催人怜悯、惹人伤感。<
br>
⑩中午,病榻上的父亲望着一缕温暖的阳光,喃喃自语:“我已经好久没有换内
衣了,
身上黏糊得难受。”我马上接话说:“让我替你擦个背,然后把你的内衣换了,好吗?”父亲用深透而充满慈祥的目光看着我,好一阵后才说:“儿,你在城里清洁惯了,还是等你妈来
了再说。
”
⑪我完全懂得父亲这话的意思,而事实也是这样,父亲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
乡下老
人,从皮屑剥落、皱褶纵横的体肤上,或者从残牙稀疏、胡子拉楂的嘴沿边透出点什么气
味来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我是无论如何也要替父亲好好擦个背的。
⑫于是
,我慢慢扶着父亲,让父亲坐起身来,轻轻地替父亲脱去内衣。果然黏糊得
很,让酸臭的汗液渍湿了的内
衣豆腐一般贴着父亲的背。父亲有些不好意思,说:“看我有
多脏。”我说:“还好。”说着,我把热气
腾腾的毛巾盖在父亲背上,然后,是一阵小心翼翼
地左拭右擦。顿时,细面条似的污垢从父亲背上纷纷滚
落。父亲问:“都生出污泥条了?”
我答:“嗯。”
⑬其实,我并不
在用心回答父亲,而是躲在下意识里的条件反射又让我追忆起儿时的
情景——或许在夏天
村边的河埠头,或许在冬天镇上的澡堂里,父亲一边替我擦背,一边
笑着嬉骂:“你看有多脏,那些污泥
条都可以肥上三亩地啦。”
⑭我乐着,默认,而背上的那份爽快与惬意实在让人无法形容。
⑮现在,我但愿,父亲也能享受到我儿时的那份爽快与惬意。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全文故事情节均围绕“背”字展开,可依次概
括为:________,表现了父子情深的主
题。
(2)请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子中划线短语的含义。
但我的内心却是踏实而欣慰的。
(3)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4)文章第⑥段插叙父亲背着爷爷去看病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5)以文章第⑫段为例,分析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
【答案】 (1)母亲为父亲刮背——“我”背父亲去看病——“我”为父亲擦背
(2)作为长年在外的儿子,能有机会做点孝顺父亲的事,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补偿,
所以
内心感到踏实而欣慰。
(3)语言描写。父亲朴素、轻松的话语里包含着对儿子无限的疼爱之情。
(4)插叙父亲背着爷爷去看病的情节,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突出了父亲以前的壮实,点明
了“我”伤
感的原因,深化了“父子情深”的主题。
(5)这段主要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来表
现“父子情深”这个主题的。例如语段中“慢慢
扶”“轻轻……脱”“小心翼翼地左拭右擦”等的动作描
写,写出了“我”对父亲照顾得非常周到,
表现了儿子对父亲无微不至的爱;同时文中对父子二人对话的
描写,表现了父子之间的互
相体谅。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学生根据已有的故事情节的提示概括主要的故事情节的能
力。概括文章情节,可以先迅速浏
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
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
总结性的句子。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
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
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
出来。概括要点时,尽量摘引原文词句来概括归纳,并注意答题的全面完整。从“
母亲操着
一枚让我感到既陌生又眼熟的刮痧板,一下一下刮着父亲的背”可以概括为母亲为父亲刮
背;从“我把热气腾腾的毛巾盖在父亲背上,然后,是一阵小心翼翼地左拭右擦”概括为
“我”为父亲
擦背。“父亲趴在我像他当年一样壮实的背上,浅浅地呻吟着,带着难挨的病痛
与满心的幸福”“父亲也
能享受到我儿时的那份爽快与惬意”可以体现“父子情深”这个主题。
(2)本题考查对关键
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解释某句话或某句话中关键词的含义,是中考阅
读试题中常见的题型。解答这类试题
,既要紧扣目标段,又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
理解其深层含义。“踏实而欣慰”指的是自己因为能
够尽到一些作为儿子的责任心理上的满
足。
(3)本题的考点是人物
形象描写与分析。记叙文人物描写的作用是揭示人物身份、境遇、
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
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画线句子是对父亲的语言描
写,通过夸张的手法,用轻松幽默的语气表达了对儿子
的疼爱。
(4)此题考查学生对插叙作用的理解与分析。插叙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情节
更加充
分,起到补充主要事件、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可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谨,使行
文起伏多变,为下文做铺垫。插叙父亲背着爷爷去看病的情节,这段回忆使文章的内容更
加丰富,点明了
“我”因为父亲不再强壮而感到伤感,使“父子情深”的主题更加鲜明。
(5)此题考查学生
对细节描写的辨析以及作用的分析。细节在精而不在多,贵在传神。细
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
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
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这段文字通过详细
描写“我”给父亲擦背的动作,表现“我”
的细心和周到,精彩的语言描写也表现了“父子情深”
这个主题。
故答案为:(1)母亲为父亲刮背——“我”背父亲去看病——“我”为父亲擦背
(2)作为长年
在外的儿子,能有机会做点孝顺父亲的事,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补偿,所以内心感到
踏实而欣慰。(3)语言描写。父亲朴素、轻松的话语里包含着对儿子无限的疼爱之情。
(4)
插叙父亲背着爷爷去看病的情节,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突出了父亲以前的壮实,点明
了“我”伤感的原因
,深化了“父子情深”的主题。(5)这段主要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来表现
“父子情深”这个主题的。例
如语段中“慢慢扶”“轻轻……脱”“小心翼翼地左拭右擦”等的动作
描写,写出了“我”对父亲照顾得
非常周到,表现了儿子对父亲无微不至的爱;同时文中对
父子二人对话的描写,表现了父子之间的互相体
谅。
【点评】提炼文章主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注意不同文体的特点:把握记叙
文
的主旨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或事件的发展、景与情的关系等方面入手;概括说明文的主
旨应
抓住那些最能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本质内容;议论文在概括主旨时要紧扣最能表现
作者见解和主张的文
字。(2)仔细研读全文和寻找关键语句:文章的中心意思是通过材料
取舍、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来表现
的。它统摄全篇,渗透在全文材料中,又往往体现在某
些关键语句中。因此,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离不开在
熟悉全文内容、剖析文章结构的基础上
寻找最具表现力的关键语句。(3)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
思想状况:文章是社会客
观现实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作者有感而发的产物。任何作品都难免留有时代
的烙印,
渗透着作者的主观认识。因此,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思想状况,也是
概括文章中心的重要途径。(4)运用比较的方法提高把握文章主旨的准确性:“比较是理
解和思维的
基础”。把同一题材不同主旨或主旨相近而题材、文体、手法不同的文章放在一
起比较,找出它们的相似
点或不同点,探究其原因,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更准确地把握
和提炼文章的主旨。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边疼着,一边美好
①遇到他们,是在去南方的火车上。彼时,他们剥好橘子正要往女儿口里送时,小女孩
突然调皮一笑,像
个小精灵般,腰肢一扭便滑开了。
②对面的我,被这温暖的一幕打动,眼见旅程无聊
,便和他们搭讪了起来。听他们口
音,应是北方人,我便问:“年关将近,你们怎么往南
方去?在南方定居?”
③男人摇头。他们在南方小城打工,上周好不容易买好车票,
准备回北方老家过年,这
刚到家第二天,便又急着返回南方。到南方后把事情处理好,然后再回家过年。
④什么事这么慌张?这年头买张火车票容易吗,短短两三日就要来回奔波?
⑤男人看我疑惑,刚要说话,却被他的妻子给打断了。女人指着孩子说,因为她骗了人
家,他们才不得不来往匆匆。
⑥在他们的话匣子中,我才得知前后的原委:
⑦他们在南方小城打工,九岁的女儿,就在他们工地旁的民工子弟学校读书。男人干的
是模板活,很累很苦;女人的活儿比较简单,在工地上做做饭,烧烧汤,支持家用。他们
居住的地方是棚
户区,来这里的都是农民工。大家的日子过得虽然都是清苦,但相处得也
是极为融洽。
⑧本来,棚户区的日子虽然平淡,但也不失幸福地继续着。但在这一年的十二月里,一
个民工兄弟的女儿却得了病,医院下的诊断触目惊心:癌。孩子在医院住了短暂的日子
后,便因为负担不
起高昂的费用而回。当然,医生也曾暗示过,说这种病发现时已是晚
期,不是花钱的事了。他们听出医生
的弦外之音,才不得不抹着大把眼泪把孩子接回了
“家”。
⑨据说,这种病
有极强的传染性。所以,谁也没敢去看她。只有男人在网上查阅过,这
种病根本就没有传染性。但是,没
人信他。
⑩他和妻子,几次去过那个女孩的家。尽管比较拮据,但每次去都买水果,
送上几百元
钱。他们能表心意的,也只能如此了。
⑪几个月后的一天,星期
一。被折磨得不成样的女孩正躺在椅子上休养,对着门,对着
阳光。他们的女儿上学时,正好经过女孩家
门口,看到屋内的她。女儿隔院子喊,等放假
了,我来看你。那个女孩反问,你来看我干吗?女儿揉揉鼻
子,略微想了想,便答道,我来
给你讲讲外面的世界:这几天,花开了,冰融了,水在欢快地唱歌。还有
,童话书里的小
熊掉进陷阱后,又被猎人救了起来。还有可恨的灰太狼,被喜羊羊捉弄得好惨呀……
⑫女儿一口气将她心中所认为的美好说了出来。躺椅上的女孩苍白的面容上飞来了一抹<
br>嫣红。女孩稍微挣扎了一下,眨巴着大眼睛,说,你真的会来吗?女儿重重点了点头,做
出了承诺
:我说话算话的,否则让我鼻子长到天上。下周四上午我们放寒假,中午我就来看
你。我讲一天,你听一
天,好吗?里面的女孩点点头,脸上笑靥如花;外面的女儿也点点
头,面颊上阳光朵朵。
⑬约定,本是不会落空的。只是女儿没想到,为了返途顺利,父母提前买好了火车票,
且在第二天就出发了。她只好把心事压在心底,不敢跟父母言语。她也知道,现在的火车
票是多么难买。
⑭回家后,她才把心事告知于父母。爸妈丝毫没耽误,决定次日就返程。
⑮我听完,鼻端酸酸,感动的同时却也问他们:“值得吗?”我知道,对于经济拮据的他
们,不说来回上千公里的颠簸,光是车费怕是也不少。
⑯“值得!”男人郑重点点
头,“女儿答应过她,我们不能磨灭了那个女孩心中期待的那份
美好。”
⑰
这时,女人也指着女儿说:“同时,我们也希望她以后也能珍惜别人对她的美好,更
不希
望她从小就视承诺为儿戏。”
⑱在遇到他们之前,我很难想象,世间居然有美好得诸
如他们这样的人,为了孩子对别
人的承诺,不惜颠簸千里之遥来兑现诺言。现在我知道,说是为了生命即
将陨落前的悲悯
也好,还是为了捍卫并践行承诺也罢,但有一点是不争的事实——这份承诺,在美好得令
人心疼的同时,却也熠熠闪动着人性的光辉和彰显着生命的尊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④段的两个疑问句既写出了“我”心中的疑惑,也推动了本文故事情节的发展。
<
br>B.选文第⑩段写到男子和妻子虽然生活拮据,但每次都会去带水果和现金去看望患癌症的
女孩,
体现了他们心灵的美好和善良。
C.选文第⑬段写到女儿“把心事压在心底”,可以看出他们女儿的懦弱和不守信用。
D.选文的结尾写到“这份承诺,在美好得令人心疼的同时,却也熠熠闪动着人性的光辉和彰
显着生命
的尊严”,与文章的题目相照应,升华了本文的主旨。
(2)文章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请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农民工一家人的故事。
(3)品析第⑫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请谈谈你对文章标题《一边疼着,一边美好》的理解。
(5)文章是如何讲述农民工一家人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1)C
(2)插叙。工地上一个农民工的女儿得了癌症,男人和他的妻
子几次去看望生病的女孩。
几个月后的一天,他们的女儿遇见得病的女孩,女儿约好寒假后来看她,给她
讲故事。放
假农民工夫妇带着女儿回到北方老家,得知女儿的承诺后,次日又买票返回南方,帮助女儿兑现承诺。
(3)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两个女孩的笑容比作“花”和“阳光”,生动
形象地表现出两个女
孩彼此做出承诺后高兴、快乐的心情。同时用灿烂的笑容从侧面烘托出两个女孩纯洁
、美
好的心灵,凸显了文章真善美的主题。
(4)“疼着”指那个得了癌症的女孩的
遭遇让人心酸、痛惜;农民工一家人在生活拮据的情
况下颠簸往返的精神令人感动。“美好”指生病女孩
对美好世界的渴望、期待;也指农民工一
家人身上表现出的人性光辉,践行承诺的行为,彰显生命的尊严
的优秀品质。标题概括了
事件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文章主题。
(5)①以“我”的视
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一个北方人,为何在年关去南
方”为话题,引出关于农民工一家
人的故事,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用对话以及转述的
形式,叙述一家人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
【解析】【分析】(1)选文第段写女儿将心事压在心底,是因为她知道父母买车票的艰难,体谅父母的不容易,回家后将心底的事告诉父母,可以看出她并没有忘记对癌症女孩
的承诺。因
此C项理解有误。
(2)考查记叙的顺序和概述农民工一家人的故事。一问,8自然段开始为
插叙。二问,要
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概括。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
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
叙述细
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3)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脸上笑靥
如花;……面颊上阳光朵朵”的运用了
典型的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两个女孩彼此做出承诺后
高兴、快乐的心情。同
时用灿烂的笑容从侧面烘托出两个女孩纯洁、美好的心灵,凸显了文章真善美的主
题。答
作用时,不能忽略对人物心情和主题的意义。
(4)考查标题的作用。从整体
上说,标题概括了事件的主要内容:概述农民工一家人的故
事。点明了文章主题:农民工一家人身上表现
出的人性光辉,践行承诺的行为,彰显生命
的尊严的优秀品质。从词语上讲,“疼着”指那个得了癌症的
女孩的遭遇让人心酸、痛惜;
农民工一家人在生活拮据的情况下颠簸往返的精神令人感动。“美好”指生
病女孩对美好世
界的渴望、期待;也指农民工一家人身上表现出的优秀品质。
(5)
考查叙述故事的视角、叙写方法及这样写的作用。视角:以“我”为线索来叙事,使事
件显得真实可信。
以“一个北方人,为何在年关去南方”为话题,引出关于农民工一家人的
故事,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用
对话以及转述的形式,叙述一家人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
中。此题问题较多,要一一回答。要答出对读者
对行文的益处。
故答案为:1、C
2、插叙。工地上一个农民工的女儿得
了癌症,男人和他的妻子几次去看望生病的女孩。几
个月后的一天,他们的女儿遇见得病的女孩,女儿约
好寒假后来看她,给她讲故事。放假
农民工夫妇带着女儿回到北方老家,得知女儿的承诺后,次日又买票
返回南方,帮助女儿
兑现承诺。
3、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两个女孩的笑容比作“花
”和“阳光”,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两个女孩
彼此做出承诺后高兴、快乐的心情。同时用灿烂的笑容从侧面
烘托出两个女孩纯洁、美好
的心灵,凸显了文章真善美的主题。
4、“疼着”指那个
得了癌症的女孩的遭遇让人心酸、痛惜;农民工一家人在生活拮据的情况
下颠簸往返的精神令人感动。“
美好”指生病女孩对美好世界的渴望、期待;也指农民工一家
人身上表现出的人性光辉,践行承诺的行为
,彰显生命的尊严的优秀品质。标题概括了事
件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文章主题。
5、
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一个北方人,为何在年关去南
方”为话题,引出
关于农民工一家人的故事,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用对话以及转述的
形式,叙述一家人的经历,使叙事
更加集中。
【点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
物
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
标题
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
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
,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
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
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含义的分析注意从表
层和深层的角度进行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小说的
情节作答,深层含义注意结合文章的
主旨作答。
8.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鼓浪屿的快镜头
舒 婷
我住在鼓浪屿岛中心,辐射到海边的小路有无数条,我每天习惯地从体育
场伊始,经港
仔后浴场,顺着新建的环岛路,直奔渡口,大约60分钟,从不觉得枯燥与单调。石头、树
木、建筑物,每天都在增加或删减细节给我看。
最先吸引我的总是植物
日新月异的表情和层出不穷的花招。扶桑虽然粗枝大叶,单瓣的
伞状花冠却开得细嫩如绢;复瓣的扶桑则
沉沉垂下,不胜隔夜的露珠之重。①攀篱翻墙的
喇叭花,广播的是小草小花小道消息。菠萝蜜把肥嘟嘟果
实掖在胳肢窝里,像一只只刺猬
抱附在巨大的树干上。
石坡上高踞着一
所欧式旧宅,宽敞的长廊环绕,屋顶却四处见光。爬山虎穿门入户,芦
苇耀武扬威招摇在窗棂间。荒园深
处,野鹧鸪的啼声颤悠悠地拽过柠檬桉银色的枝条,弹
出抑扬顿挫的尾声。唯昂然屹立的花岗岩石柱,与
时光抗衡,毫不退让,犹保持昔日荣
光。
有一天发现这所房子的屋顶修
缮好了,红色的砖墙恢复了娇艳的肤色;再一天就看到窗
帘在重新刷白的百叶窗后面温柔地低垂。围墙缺
口已规划成典雅气派的大理石门廊。沿着
石坡,三角梅、扶桑、一品红正当令。②尤其正楼两侧的花甬里
,忽然金灿灿开出一片阳
光三分野趣,哟,是都市人阔别好几辈子的油菜花。
眼看着一栋破败的大房子,一天天抖擞丰满而且充满人情味,便即兴编排出一些聊斋
情节琼瑶故事来自娱
自乐。
傍晚了,游客们散尽,一天的油水十分丰厚。一群群偷嘴的小麻雀从洗碗
槽飞起,见我
并无谴责呵斥之意,遂又拉帮结伙回到泔水桶讨食。它们想必忘记了收割后,阳光晒得热<
br>腾腾的泥香扑鼻的大田,以及田中央孤零零的,憨态可掬的稻草人。
桄榔
树下一对老两口相偕坐在石椅上看日落,浪花偶尔溅到老汉的胡子上,旁边老妻就
伸出袖管帮他揩一下。
默想自己若老了,可有与丈夫互相扶持来这儿闲度时光的福分?赶
紧把旁边一张空椅的落叶扫了扫,拇指
在椅背摁一虚印,为10年后订座。
接着立刻想到要活过这十年,须加紧锻炼,
保养各器官的正常运作。伸胳膊蹬腿,前俯
后仰,腰背像缺油的轴承咯吱咯吱响;双肩乱动,看上去似跳
迪斯科或草裙舞。又根据
《健康文摘》介绍,拣一段平坦直溜的柏油路面,倒退疾走。走到老两口身边,
见他们的
笑纹加深,大有赞赏之意,不觉把步子提得更加轻捷雄壮,心中配以进行曲。
当我如此贪得无厌,将风景一一攫入心扉,敢情我自己也成了他人眼中的晨景?
(1)本文是作者捕捉到的一组“鼓浪屿的快镜头”,分别描写了形态各异的植
物、
、 和
。
(2)本文倒数第二段的首句是一个过渡句,它是如何衔接上下文的?
(3)揣摩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回答问题。
①第一句说喇叭花“攀篱翻墙”,“广播的是小道消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②第二句改成“尤其正楼两侧的花甬里,忽然开出金灿灿的油菜花”好不好?为什么?
(4)作者习惯每天从鼓浪屿岛中心走到海边,一路上大约用时60分钟,为什么“从不觉得
枯燥与单调”?作者的所见所感给了你什么启示?
【答案】 (1)石坡上的欧式旧宅 一群群偷嘴的小麻雀 一对看日落的老两口
(2)写作者由老两口安度晚年的温馨画面,联想到10年后的自己,于是立刻加
紧锻炼,
为健康生活做准备。
(3)①采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喇叭花调皮、热心、可爱的情态。
②不好。改后的句子虽然简洁,但无法表达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油菜花开,别有野趣,
带来一片春光
,令久居都市的人们欣喜不已。
(4)一路上各种景致变化纷繁,让作者百看不厌
。这些景致触动着作者,让作者欣喜、感
动,深受启发。
启示:生活中处
处充满美(美就在身边);热爱生活,欣赏生活;用心发现(感受)生活
中的美。
【解析】【分析】
(1)从前向后读文章,根据题干中的“形态各异的植
物”,我们应该写出描写的事物(人
物)及其特征,并用偏正短语概括出来。把文章分成几个组成部分,
即可得出“石坡上的欧
式旧宅、一群群偷嘴的小麻雀、一对看日落的老两口”的答案。
(2)“接着立刻想到要活过这十年,须加紧锻炼,保养各器官的正常运作”中的“接着”起到
了承上
的作用,承接上文老两口安度晚年的温馨画面,引起了下文中的“加紧锻炼”的内
容。
(3)第一个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首选这个角度,结合文章可知,它写出了喇叭花调皮、
热心、可爱
的情态,表达了对喇叭花的喜爱之情。第二个问题,把改后的句子读一读可
知,改为简洁了,但缺少情趣
了,表达不出都市人看到“阔别好几辈子的油菜花”的喜悦之
情了。
(4)理解全文
可知,“不觉得枯燥与单调”是由景物的特点决定的,因为这里的景物“每天
都在增加或删减细节给我看
”,同时,也是作者的心态和对景物的情感决定的。因为他对这
里及这里的景物充满了喜爱,从各种景物
的身上受到了触动,得到了启示。给我们的启示
是,要用眼睛去观察熟悉的景物,发现它们的美丽所在。
要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不管在
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乐观坚强。
【点评】
难度不大,赏析语句的角度要知道,运用修辞的首先选择修辞的角度来赏析。提取概括类
题目,一定要做到查找全面,不遗漏。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迷路
侯发山
①保民处理完手头的事务,走出
单位大门,才发觉夜幕已经降临,漫天飞舞着雪花,悄
无声息,却又洋洋洒洒,地上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
雪。糟了!他暗叫一声,匆忙加快了步
伐。摩托车是骑不成了,只能步行。往日,家里的老娘都是妻子照
顾,妻子今天回娘家
了,临出门还再三交代,让他准点下班,回家伺候老娘。老娘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俗
称的
老年痴呆,整日傻傻地坐在家里,有时候,连儿子媳妇都不认识。有几次,保民想把老娘
送
到养老院,但一直不忍心。
②有一个小上坡,一辆面包车努力地放着屁,但车轮还在
原地打转。保民忙走过去,用
肩膀在后边顶着车厢,司机配合加大油门,车颤抖了两下,不情愿地上路了
。路过街边的
饺子馆,他要了八两饺子,这是老娘最爱吃的,他担心饺子凉了,便把装饺子的食品盒裹<
br>到自己怀里。拐过街角,聚拢了三四个人,一个小孩子哇哇地哭着。出于职业的习惯,保
民踅了过
去,原来是一个两岁左右的小男孩迷路了。小男孩说话还不是十分清楚,既不知
道家在哪里,又说不出父
母的姓名。几个路人也爱莫能助,正要拨打110呢,恰巧遇到保
民。保民忙蹲下身子安慰小男孩:“小
朋友,不要怕,警察叔叔帮你找爸爸妈妈,给你送回
家。”看了看保民,小男孩扑过来,居然不哭了。见
有警察在,热心的路人也都各自散去。
③保民把小男孩带到路边店铺的门口——那里
雪打不着,他拂去小男孩头上和肩膀上的
雪,打开食品盒,喂小男孩吃了几个饺子。小男孩安静了许多。
保民问他的爸爸叫什么。
他口齿不清地说:“宏福,宏福。”保民一边给值班人员打电话,让他们查询辖
区有没有叫
“宏福”以及与之谐音相同的居民,一边与街上巡逻的同事联系,让他们赶过来帮忙——他<
br>得回家,老娘让他不放心啊。很快,值班人员的信息传了过来,他们查询了辖区所有的“宏
福”,
遗憾的是都比对不上。幸好,巡逻的同事也赶了过来。保民把小男孩交给同事,往家
的方向赶去。
④街边冒出一柄大伞,一个中年汉子瑟缩着膀子,袖着双手,依偎着烤红薯的炉子,茫然地瞅着过往的车辆和匆匆而过的行人。那一刻,保民脑洞大开,那个小男孩说的是不是
“红薯”?
他的爸爸是不是烤红薯的?世上的事情就这么巧——小男孩的爸爸正是这个烤红
薯的中年汉子。小男孩趁
妈妈歪在沙发上迷糊的时候,溜出家门找爸爸,不承想在雪中迷
路了……
⑤
进了楼道,保民几乎以奔跑的速度冲上楼去。推开虚掩的门,屋子里黑乎乎的,
“妈,妈。”他连叫了两
声,同时他打开了照明灯,客厅没有人!保民把饭盒从怀里掏出
来,风一样在各个角落寻找,厨房没有,
厕所没有,卧室没有……老娘会去哪里呢?往常,
老娘偶尔也有过单独出去的情况,都是在门口附近转悠
,200米都不超过。保民从家里出
来,在胡同口那儿焦急地张望,除了飞舞的雪花外,哪里有人的影子
?“妈,妈。”他一边
叫一边往东走。走出一段距离,再折回来,一边喊着妈一边两眼探照灯似的四下打
探。到
最后,保民的叫声中都带着哭腔。他真有点儿绝望了!这样的老人迷路,肯定是回不来
的
。
⑥忽然,110微信群里蹦出个信息,一个精神不太正常的老太太
守候在小太阳幼儿园门
口,说要接他的儿子。
⑦保民撒腿就往小太阳幼儿园门口跑去。好在积雪过后,没有上冻,路还不是那么滑
溜。
⑧在小太阳幼儿园门口徘徊的正是保民的妈妈,老人家顶着一头雪,正在跟幼儿园看门
的师傅较真:“我要接我儿子,我要接我儿子。”遇到这样一位痴呆的老人,看门的师傅哭
笑不得,却也
没有招数。
⑨“妈,妈,我在这里呢。”保民叫着跑了过去。这一刻,他眼里的泪不
由自主地汹涌而
出——他小时候,就是在小太阳幼儿园上的。每一次,都是妈妈接送,特别是风雪天,妈
妈的怀抱很暖。
⑩看到保民,老太太咧开嘴巴,佛一样笑了。
(选自《啄木鸟》2019年第5期,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插叙保民妻子和老娘的情况有什么作用?
(2)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看了看保民,小男孩扑过来,居然不哭了。(画线词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②小
男孩趁妈妈歪在沙发上迷糊的时候,溜出家门找爸爸,不承想在雪中迷路了……(此处
省略号省略的内容
有哪些?)
(3)分析文章多次写到雪的作用。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保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案】 (1)
写出了保民的孝顺和对老娘的担心,说明了他必须马上回家的必要性;反
衬了他推面包车、为小男孩找家
的“舍小家为大家”的尽职尽责;为下文老娘去幼儿园接他
埋下了伏笔。
(2)①写出了小男孩对保民的亲近与信任,表现了警察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和美好形
象。
②保民给巡逻的同事打电话,让同事把小男孩送回了家。
(3
)交代了当时的天气情况,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面包车爬不上坡、小男孩迷路、老
太太去幼儿园做铺
垫;用天气的寒冷反衬警察给老百姓带来的温暖。
(4)保民不忍心把老娘送到养老院,回到
家看不到老娘疯狂地找,说明他是一个孝顺的
人;保民担心饺子凉了将饺子盒裹到自己怀里,看到烤红薯
的中年汉子想到是小男孩的爸
爸说明他是一个细心的人;保民在担心老娘的时候还主动去推面包车、为小
男孩找家说明
他是一个热心、尽职尽责的人。本文塑造的是一个有情有义、尽职尽责的人民好警察的形<
br>象。
【解析】【分析】⑴本题主要考查插叙的作用。插叙可以起到补充说明、铺
垫、衬托、照
应等作用,本文写出了保民的孝顺和对老娘的担心,说明了他必须马上回家的必要性;反<
br>衬了他推面包车、为小男孩找家的“舍小家为大家”的尽职尽责;为下文老娘去幼儿园接他
埋下了
伏笔。
⑵)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
,结合
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
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
原则。①“居然“写出了小男孩对保民的亲近与信任,表现了警察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和
美好形象。
②本题考查小男孩的有关内容。可以从失踪后的相关情况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⑶本
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阅读全文,可以看出全文的事件都与雪有关:下雪写出了当
时的天气情况,推动
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面包车爬不上坡、小男孩迷路、老太太去幼儿
园做了铺垫,用天气的寒冷反衬警察
给老百姓带来的温暖。
⑷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
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
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从”保民不忍心把老娘送到养老院,回到家看不到
老娘疯
狂地找“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孝顺的人;从”保民担心饺子凉了将饺子盒裹到自己怀里,看到
烤红薯的中年汉子想到是小男孩的爸爸“ 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细心的人;从”保民在担心老娘
的时候还
主动去推面包车、为小男孩找家“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热心、尽职尽责的人。综上所
述本文为我们塑造了一
个有情有义、尽职尽责的人民好警察的形象。
故答案为:⑴写出了保民的孝顺和对老娘的担
心,说明了他必须马上回家的必要性;反衬
了他推面包车、为小男孩找家的“舍小家为大家”的尽职尽责
;为下文老娘去幼儿园接他埋
下了伏笔;
⑵①写出了小男孩对保民的亲近与信任,
表现了警察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和美好形
象;②保民给巡逻的同事打电话,让同事把小男孩送回了家;
⑶交代了当时的天气情况,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面包车爬不上坡、小男孩迷路、老太<
br>太去幼儿园做铺垫;用天气的寒冷反衬警察给老百姓带来的温暖;
⑷保民不忍心把老
娘送到养老院,回到家看不到老娘疯狂地找,说明他是一个孝顺的人;
保民担心饺子凉了将饺子盒裹到自
己怀里,看到烤红薯的中年汉子想到是小男孩的爸爸说
明他是一个细心的人;保民在担心老娘的时候还主
动去推面包车、为小男孩找家说明他是
一个热心、尽职尽责的人。本文塑造的是一个有情有义、尽职尽责
的人民好警察的形象。
【点评】⑴本题是在记叙顺序上设题。常考顺序、倒叙,插叙的辨识
和作用。一、顺叙
(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二、倒
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插叙:补充交代
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交代什么内容,使文章内容更详实,情节曲
折,人物形象更丰
满等题干内容既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
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
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
的内
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⑶文章中运用
环境描写,作用一般有:①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
性。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
情。③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④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
质。⑤推动情节的发展。⑥深化作品主题等。当然,
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
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
⑷本题考查人物形象。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
析;
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10.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下面句子中划线的两个“懒懒”各有什么含义?
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3)本文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鹰,各有何用意?
(4)小说从头到尾没有
出现“我”字,但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分析“我”这个隐
形形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 (1)第一处“懒懒”写出了“我”的漫不经心,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危险的来临。
第二
处“懒懒”表现出首领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意近即可)
(2)运用比喻的
修辞手法,将马帮缓慢行进的状态比作“极稠的粥”,生动形象(或新颖别
致)地描写出牛群极不愿向前
行进的状态。
(3)①开头为写怒江溜索的凶险蓄势。②结尾与开头呼应,给读者留下想象的
空间。(言
之成理即可)
(4)①“我”是这个故事的亲历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②“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起到了
线索作用,用“我”的见闻感受串联故事,使情节更加集中、简练。③
“我”是过溜索的参与
者,以“我”的表现烘托环境,反衬马帮首领及众汉子的勇敢无畏。
【解析】【分析】(1)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从“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
br>初不在意,只当是百里之外天公浇地。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问了首领一句”可以看出此
时“我
”还没有真正见识到怒江峡谷的陡峻、凶险,因此第一处“懒懒”写出了“我”的漫不经
心,还没有完全
意识到危险的来临。而文中的首领对溜索极富经验,他不知道过了多少次
了,怒江峡谷的陡峻、凶险早已
司空见惯,因此第二处的“懒懒”是随意的意思,表现出首
领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意近即可)
(2) 这句话将马帮缓慢行进的状态比作“极稠的粥”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结合语境分<
br>析,马帮来到怒江峡谷,马和牛都意思到了危险,因此它们都慢下来不愿向前走,汉子们
只好下来
亲自督战,连打带骂,牛马没办法才向前走,但是缺走得非常慢。因此这个句子
生动形象(或新颖别致)
地描写出牛群极不愿向前行进的状态。
(3)开头对鹰的描写的语句是: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
里。 马帮像是得
到信号,都止住了。这里的信号就是指鹰,但为什么在得到信号后就停止
了呢,让人产生疑问,为下面描
写怒江大峡谷的凶险蓄势。结尾“俯在马上再看怒江,干干
地咽一咽,寻不着那鹰”,这鹰到底哪去了呢
?从而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而且这句话与
开头相呼应,起到了首位圆融的作用。
(言之成理即可)
(4)要从“推动情节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主旨的表达”几个方
面分析“我”的作用,
这篇小说通过刻画我在渡怒江峡谷前的紧张畏惧和溜索时的“战战兢兢”,反衬了
领队及汉
子们的勇敢无畏;通过我的视角,见证了驮队在领队带领下溜索的英勇无畏的全过程,是
小说的线索,更具有真实感;深化了小说在自然面前要敢于挑战,不退缩的主题。 意对即
可。
故答案为:⑴ 第一处“懒懒”写出了“我”的漫不经心,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危险的来临。第
二
处“懒懒”表现出首领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意近即可)
⑵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马帮缓慢行进的状态比作“极稠的粥”,生动形象(或新颖别致)
地描写出牛群
极不愿向前行进的状态。
⑶ ①开头为写怒江溜索的凶险蓄势。②结尾与开头呼应,给读者
留下想象的空间。(言之
成理即可)
⑷ ①“我”是这个故事的亲历者,增强故事
的真实感。②“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起到了线
索作用,用“我”的见闻感受串联故事,使情节更加集中
、简练。③“我”是过溜索的参与
者,以“我”的表现烘托环境,反衬马帮首领及众汉子的勇敢无畏。<
br>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的能力。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
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
理由。
⑵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判断和重点语句的赏析能力。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
张
、反问、设问、排比、对偶、对比等,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掌握常见修辞的定义及其
标志,做题时注意
仔细区分。答题的一般形式是:修辞判断+如何使用该修辞+怎样表现主
题。
⑶本
题考查分析文章某个人或物作用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把握文章内容、主要人物形象
及主旨的基础上从以
下几方面着手分析:①这一人物对刻画主要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②这一人物对推动故事情节什么作用;
③这一形象对表现主旨有什么作用。
⑷本题考查分析第一人称作用的能力。文章使用第一人
称一般具有如下作用:容易拉近与
读者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心理
描写;使文章更具真实
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更生动形象,使读者能更具体得体会作者心情;
通过对我
的详细描写,来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使故事情节叙述杂而不乱,情感更加动人。
答题时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未接来电
水竹
①清晨,起床去卫生间,下了床却习惯性去拿手机,先看下时间6:20,然后就瞄到有
个未接来电,上面显示“老王”,脑子里立即血往上涌,心里咯噔一下,一边回拨电话,一
边胡乱地想
着,是不是我爸脑梗又犯了?未接来电是二十分钟之前,可千万别有什么事
呀!
②这么害怕的原因是,前段时间,我爸来我家小住,可能是由于天气突然变冷,有天中
午,他突然觉得左
侧的手脚发麻,说话也说不清楚,我赶紧把他送去了医院。
③医生说这是一过性的脑
梗,有的自己能恢复过来,像我爸这种,持续二十分钟就自己
好了,有的恢复不过来,就比较麻烦……<
br>
④记不清我爸这是第几次因为类似的情况住院,说真的,每次都把我吓个半死。医生<
br>说,也不要过于紧张,现在老年人这种情况多,也没有很好的根治办法,只说清淡饮食,
适度运动
,这次发现血糖也有点高,让尽量少吃米面。
⑤住院一周后出院休养了段时间,我爸说在城里住得憋得慌,感觉像坐牢,坚持回老家
了。
⑥在电话拨通等待的期间,我非常懊恼睡前没有检查手机,可能是白天开会把手
机设成
静音忘记调回来。我不停地祈祷老爸赶紧接电话,每滴一声,一分一秒都是无比漫长和煎
熬,心想别晕过去了,不然老年手机的声音响起来,震耳欲聋的他不可能听不到啊。越想
越怕,眼泪都急
出来了,电话还是没人接。
⑦紧接着又打了一遍,很快就接通了,听到我爸熟悉的声
音,心里顿时轻松了一些,我
哽咽着问,爸,你没事吧?!
⑧爸说,怎么了
,没啥大事呀,不是医生说不让喝米粥嘛,你给买的豆浆机收到了,但
我按照说明书使用,为啥响了一会
儿,又停了,然后再响一会儿又停了,是不是寄的路上
被摔坏了!?
⑨我听
后彻底松了口气说,没事儿,停下来的时候是在加热,反复几次,等滴滴的声音
响了以后就完全熟了,也
打好了,倒出来冷一下就可以喝了。
⑩他说“那我挂了,我得赶紧盯着去。”
⑪“不用盯。”我说。
⑫“不看着哪能行?”他坚持道。
⑬我说:“好,那你看着吧。”
⑭挂了电话,我打了个冷战,才发现身上寒意彻骨,寒冬清晨,我只穿了件单层的睡
衣
,站着那么久也没觉得冷,也忘记原本起来是要去卫生间的。
⑮再躺回床上,几乎冻
僵的身体被一点点地暖回了知觉,我却像婴儿般缩成一团,仍心
有余悸。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每一
个深夜或者是清晨,特别害怕听到手机铃响,最
害怕的是我爸打来的,他年纪大了,又一个人独住,生怕
他哪儿不舒服,我没有在身边,
不能及时送去医院而发生不测。
⑯思来想去
,我总结了一下这么焦虑害怕的原因,是平时对父亲的关心太少了。如果因
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陪在
他左右,现在通讯这么发达,经常打个电话问候一下,随时
掌握情况,或许我就不会胡思乱想,也或者是
平时父亲打电话来时,我能多点耐心,不要
问有事没事,没事挂了忙着呢,这样敷衍应付,他可能会多打
几次电话过来,也不至于他
不到万不得已才会偶尔一个电话过来,就把我吓破了胆。
⑰如果你和我一样,害怕听到父母的电话,那也恰恰说明,你对父母关心度不够。因为
所有的恐慌和胡猜
乱想,都是因为茫然和未知。凡事用心了努力,就会知己知彼,自然胸
有成竹,也能泰然处之,做事如此
,孝心亦是啊。
(《毫州晚报》2018年12月3日,有删改)
(1)请期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选文,说说为什么“越来越害怕接到父母的电话”?
(3)结合语境赏析第⑮段画线句子。
再躺回床上,几乎冻僵的身体被一点点地
暖回了知觉,我却像婴儿般缩成一团,仍心有余
悸。
(4)请从记叙顺序的角度分析一下②~⑤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5)父
母子女之间的情感难以割舍,选文和材料一,材料二中作者在表达对父母的情感时
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请简要分析。
【材料一】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
疼痛厉害,举箸
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
,又看见那肥胖
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选自朱自清《背影》)
【材料二】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
懂。我俩在一
块儿,要好好儿活……(选自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答案】
(1)本文主要写我回复父亲未接来电的经过,表达我对父亲的担忧之情以及对
“孝”的思考。
(2)因为父母年纪越来越大,与父母分离时间越来越长,对父母关心少,不了解父母真实
情况
,所以“越来越害怕接到父母的电话”。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内心
的无助、害怕,表达我对父亲的担忧之
情。
(4)插叙,插入父亲生病住院的情况,
写出我为父亲担忧的原因,为下文写我的紧张不
安、害怕及思考作铺垫。
(5)选文:答出作者为父亲担忧、害怕。
材料一:答出作者思念父亲。
材料二:答出作者照顾好妹妹。
【
解析】【分析】⑴概括内容,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不必
叙述细节,语言要
简洁通顺。 本文事件主要写我回复父亲未接来电的经过, 写我害怕听到
父母的电话,觉得对父母关心
度不够,表达我对父亲的担忧之情以及对“孝”的思考。
⑵根据相对应的情节内容,体会人物心理感情的变化,尽量找原文词语,有的需要自己归
纳。
我“越来越害怕接到父母的电话”,原因是父母一天天老去,担心他们的健康出问题,
平时对父母关心少,不了解父母真实情况,担心电话传来不好的消息,所以担心。
⑶赏析句子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修辞或写作手法、情境、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
精彩巧妙之处。
这一句运用比喻,把我“ 几乎冻僵的身体 ”比喻为“ 像婴儿般缩成一团
”,
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内心的无助、害怕,表达我对父亲的担忧之情。
⑷插叙作用
为,补充衬托的作用,解释说明的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凑等。结合
本文内容具体分析,
②~⑤段内容上写父亲生病住院的情况,写出我为父亲担忧的原
因
,结构上为下文写我的紧张不安、害怕及思考作铺垫。
⑸材料探究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
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选文主要写我回复父亲未
接来电的经过,主要表达我对父亲的担忧之情。两则
材料很明显,材料一写作者思念父
亲。材料二写作者照顾好妹妹。
故答案为:⑴
本文主要写我回复父亲未接来电的经过,表达我对父亲的担忧之情以及对
“孝”的思考。
⑵ 因为父母年纪越来越大,与父母分离时间越来越长,对父母关心少,不了解父母真实情
况
,所以“越来越害怕接到父母的电话”。
⑶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内心的无助、害怕,表达我对父亲的担忧之
情。
⑷ 插叙,插入父亲生病住院的情况,写出我为父亲担忧的原因,为下文写我的紧张不安、
害
怕及思考作铺垫。
⑸ 选文:答出作者为父亲担忧、害怕。材料一:答出作
者思念父亲。材料二:答出作者照
顾好妹妹。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答
题时应注意,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
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
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
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⑵本题考查对
人物心理活动的把握。答题时应注意,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
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
件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一定要读
懂情节。
⑶本题考查赏
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
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
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
作答。
⑷本题考查分析
插叙和段落作用。答题时应注意,把握住文章的总体思路,从分析文章的
结构入手,整体把握,从内容和
结构两方面归纳段落的作用。
⑸本题考查材料探究。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
感受和启示,结合材料阐述
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
的见解。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苦恼
契诃夫
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题记
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飘飞
。车夫姚纳·波达波夫在赶车座位上坐着,
一动不动,那匹小马也一动不动。他们在午饭以前就从大车店
里出来,至今还没拉到一趟
生意。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姚纳听见了喊声,“赶车的!”
姚纳猛地哆嗦一下,从粘
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穿带风帽军大衣的军人。他
坐上了雪橇,车夫伸长了脖子,微微欠起身
子,挥动一下鞭子。那匹瘦马也伸长脖子,弯
起它那像棍子一样的腿,迟疑地走动起来……
“你往哪儿闯,鬼东西!”姚纳立刻听见那一团团川流不息的黑影当中发出了喊叫声。“你连赶车都不会!靠右走!”军人生气地说。
姚纳在赶车座位上局促不安,他回过
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
然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
“什么?”军人问。
姚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
,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
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
姚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知道呢……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
“赶你的车吧,快点走!”
车夫又伸长脖子,微微欠起身子挥动他的鞭子。他好几次
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
客闭上了眼睛。
到了以后,他
把雪橇赶到一家饭馆旁停下来,湿雪把他和他的瘦马涂得满身是白。又一
个钟头过去了……
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其中两个人又高又瘦,第三个却矮而驼背。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
姚纳抖动缰绳,吧哒嘴唇,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一个卢
布也罢,五戈比也
罢,只要有乘客就行。
“好,走吧!”驼子用破锣般的嗓音说,“你到底赶不赶车,
老不死的!你抽它一鞭子!
唷!使劲抽它!”
姚纳感到背后驼子扭动的身子
和颤动的声音,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正
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回过头去,
嘟嘟哝哝:“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
星期死了!”
“得了,你赶车吧!”驼子咳了一阵,叹口气说,“什么时候才把我们拉到啊?”
“老不死的,你听见没有?我要揍你的脖子了!”
姚纳与其说是感到,不如说是听到他的后脑勺上啪的一响。
“赶车的,你有老婆吗?”高个子问。
“我?我的老婆早就成了烂泥啰……现在我的
儿子也死了,可我还活着。死神原本应该来
找我……”姚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
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
声明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
姚纳收下
二十戈比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人的背影。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更有
力地撕扯他的胸膛。姚纳的
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
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
?……他受不住了。“回大车店去,”他想,“回
大车店去!”
大约过了一
个半钟头,姚纳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炉台上,地板上,长凳
上,人们鼾声四起,空气又臭又
闷。
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站起来,带着睡意嗽一嗽喉咙,往水桶那边走去。
“你想喝
水吧?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老弟,我的儿子死了……你听说了吗?这个星期在
医院里死掉的……竟有
这样的事!”
一转头,姚纳发现那个青年人已经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老人
就叹气,如同那
个青年人渴望喝水一样,他渴望说话。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
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应当讲一讲他的儿子怎样生病,怎样痛苦,临终说过些什么话,
怎样
死掉……他有个女儿阿尼霞住在乡下……关于她也得讲一讲……是啊,他现在可以讲的还
会少吗?听的人
应当惊叫,叹息,掉泪……
他走到马房里。“你在吃草吗?”姚纳问他的马,看着它
发亮的眼睛。“好,吃吧,吃吧……
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我已经太老,不能
赶车了……该由我的儿
子来赶车才对……只要他活着就好了……”姚纳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就是这
样嘛,我的
小母马……库兹玛·姚内奇不在了……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你就
是
这个小驹子的亲娘……忽然,比方说,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姚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1)梳理小说情节,填写下列表格。
第一
次
次
第三
次
倾诉对象
姚纳怎么诉说
军人
说儿子害病死了一事。
________的事。
对方反应
然后________
并转移话题。
________
先吐不出声,后来才沙哑地说出口,直接诉礼貌地询问他具体原因
,
第二高个子、矮趁对方谈话停顿时直接倾诉,并倾诉了催促赶车,揍他的脖子,
驼子
年轻车夫
________
(2)阅读文中划线句,完成小题。
①分析句中人物描写的作用。
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
②揣摩句中省略号的含义。
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
地谈一下这件事……应当讲一讲他
的儿子怎样生病,怎样痛苦,临终说过些什么话,怎样死掉……他有个
女儿阿尼霞住在乡
下……关于她也得讲一讲……
(3)姚纳最终有没有找到倾诉对象?请简述你的理由。
(4)假如小说从
姚纳的视角用第一人称叙事,与原文第三人称的写法相比较,表达效果会
有什么不同?请简要阐述。
【答案】 (1)直接打断(催促赶车),闭上眼睛不再理睬他。;老婆儿子(家人)都离<
br>他而去;借喝水一事关心对方,把话题转到儿子死了这件事上。;漠不关心,蒙头睡觉。
(2)①神态描写,写出了姚纳想要说话却发不出声音,“咝咝”声虽然很轻微,却体现了
他内心积聚
了丧子之痛,想要倾诉却不知怎么开口的巨大悲伤。②省略号表达了语言的断
断续续,体现了姚纳极度伤
悲的情绪,儿子去世过程中还有很多遭遇想诉说,关于女儿的
命运是一个留白,他想诉说的是他一生的悲
惨、孤苦的命运。
(3)示例1:他找到了倾诉对象,虽然没有人愿意听姚纳诉说,但是他的
瘦马跟他同甘共
苦,而且那匹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手上呵气,好像听懂了他的话,姚纳一直以来压
抑在内心的悲伤情绪终于找到了通道,一股脑儿对这匹马讲了,马儿的通人性更显出了人
的冷漠
。
示例2:他没有找到倾诉对象,姚纳一开口就被军人、高个子、矮驼子、年轻车夫打
断
了,没有人愿意听他诉说,而马并不能真正听懂他的话,不能真正与他沟通,也不能从情
感上
安慰他,所以他并没有真正地找到能理解他的倾诉对象,体现了人性的冷漠。
(4
)选用第一人称更利于情感的表达,“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读者容易被情绪感染,
拉近与人物的关
系,能够对姚纳的痛苦感同身受,更能对人物的内心产生共鸣。
选用第三人称则更理性
客观地反映人物的遭遇,仿佛拉开了适当的距离,用冷峻地视角对
人物进行观察,冷冷地看着马车夫一次
次地被拒绝,最后只能对马儿诉说心事,表达了契
诃夫对冷漠人性的深刻洞察。
【解
析】【分析】(1)从“赶你的车吧,快点走”“他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
客闭上了眼睛”“我的老婆早就成了烂泥啰……现在我的儿子也死了”“你想喝水吧?那就痛痛
快快地喝
吧……老弟,我的儿子死了……你听说了吗”“一转头,姚纳发现那个青年人已经盖
好被子,连头蒙上,
睡着了”可以概括出问题的答案,语言要简洁。
(2)①此题考查人物描写的辨析以及其作
用的分析。从“他分明想要说话”可知,这句话
运用了神态描写,突出了姚纳的欲言又止,这是他内心极
度痛苦的表现。②此题考查省略
号的作用。根据句子的意思可知,姚纳的表达不很连贯,说明他想诉说自
己的痛苦却又不
知从何说起,思维混乱。
(3)解答“理解和分析”此类题的方法
步骤是: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
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
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
要的语句表述。回答找到或者没找到倾诉对象都可以,必须有理有据。
如:他没有找到倾
诉对象。因为没有一个人愿意倾听姚纳的遭遇并且去安慰他,他们态度冷淡,总是忙着
自
己的事情。
(4)此题考查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给人亲切感
和真实感。选用第一
人称,能使读者对姚纳的内心世界了解得更全面、更深入。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
间的
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选用第三人称,能够客观地讲述故事,揭示主旨。
故答案为:⑴直接打断(催促赶车),闭上眼睛不再理睬他;老婆儿子(家人)都离他而
去;借喝水一事
关心对方,把话题转到儿子死了这件事上;漠不关心,蒙头睡觉。
⑵①神态描写,写出了姚
纳想要说话却发不出声音,“咝咝”声虽然很轻微,却体现了他内
心积聚了丧子之痛,想要倾诉却不知怎
么开口的巨大悲伤。②省略号表达了语言的断断续
续,体现了姚纳极度伤悲的情绪,儿子去世过程中还有
很多遭遇想诉说,关于女儿的命运
是一个留白,他想诉说的是他一生的悲惨、孤苦的命运。
⑶示例1:他找到了倾诉对象,虽然没有人愿意听姚纳诉说,但是他的瘦马跟他同甘共
苦,而
且那匹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手上呵气,好像听懂了他的话,姚纳一直以来压
抑在内心的悲伤情绪终
于找到了通道,一股脑儿对这匹马讲了,马儿的通人性更显出了人
的冷漠。
示例2
:他没有找到倾诉对象,姚纳一开口就被军人、高个子、矮驼子、年轻车夫打断
了,没有人愿意听他诉说
,而马并不能真正听懂他的话,不能真正与他沟通,也不能从情
感上安慰他,所以他并没有真正地找到能
理解他的倾诉对象,体现了人性的冷漠。
⑷选用第一人称更利于情感的表达,“我向谁去诉
说我的悲伤?”读者容易被情绪感染,拉
近与人物的关系,能够对姚纳的痛苦感同身受,更能对人物的内
心产生共鸣。
选用第三人称则更理性客观地反映人物的遭遇,仿佛拉开了适当的距离,用冷
峻地视角对
人物进行观察,冷冷地看着马车夫一次次地被拒绝,最后只能对马儿诉说心事,表达了契诃夫对冷漠人性的深刻洞察。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故事情节概括。一类是概括事件
:找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按
照“他(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进行概括。第二类概括部分
情节:概括故事开
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解答此类题目要先划分出情
节
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或自己概括来填空。
⑵本题考
查对关键语句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句子所使用的描写方法,然
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⑶解答本类题的方法步骤是: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
在正确理解句
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
⑷解答有关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给人亲切感和真实感。选用第一人
称,能使读者对姚纳的内心世界了解得更全面、更深入。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
制,能从多方面
自由叙述。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①孙少平上这学实在是太艰难
了,但他内心深处还是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滋味。他现在
已经从山乡圪崂里来到了一个大世界。对于一个
贫困农民的儿子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件多
么了不起的事啊!
②每天,只要学
校没什么事,孙少平就一个人出去在城里的各种地方转:大街小巷,城
里城外,角角落落,反正没去过的
地方都去。由于人生地不熟,他也不感到这身破衣服在
公众场所中的寒酸,自由自在地在这个城市的四面
八方逛荡。他在这其间获得了无数新奇
的印象,甚至觉得弥漫在城市上空的炭烟味闻起来都是别具一格的
。当然,许许多多新的
所见所识他都还不能全部理解,但所有的一切无疑都在他的精神上产生了影响。透
过城市
生活的镜面,他似乎更清楚地看见了他已经生活过十几年的村庄——在那个他所熟悉的古
老的世界里,原来许多有意义的东西,现在看起来似乎有点平淡无奇了。而那里许多本来
重要的事物过去
他却并没有留心,现在倒突然如此鲜活地来到了他的心间。除过这种漫无
目的的转悠,他现在还养成了一
种看课外书的习惯。这习惯还是在上初中的最后一年开始
的。
③有一次他去
润生家,发现他们家的箱盖上有一本他妈夹鞋样的厚书,名字叫《钢铁是
怎样炼成的》。起先他没在意—
—一本炼钢的书有什么意思呢?他随便翻了翻,又觉得不
对劲。明明是一本炼钢的书,可里面却不说炼钢
炼铁,说的全是一个叫保尔·柯察金的苏联
人的长长短短。他突然对这本奇怪的书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他想看看这本书倒究是怎么
回事。
④润生妈同意后,他就拿着这本书匆匆地回到家里,立刻看起来。
⑤他一下子就被这
书迷住了。记得第二天是星期天,本来往常他都要出山给家里砍一捆
柴;可是这天他哪里也没去,一个人
躲在村子打麦场的麦秸垛后面,贪婪地赶天黑前看完
了这书。保尔·柯察金,这个普通外国人的故事,强
烈地震撼了他幼小的心灵。
⑥天黑严以后,他还没有回家。他一个人呆呆地坐在禾场
边上,望着满天的星星,听着
小河朗朗的流水声,陷入了一种说不清楚的思绪之中。这思绪是散乱而飘浮
的,又是幽深
而莫测的。他突然感觉到,在他们这群山包围的双水村外面,有一个辽阔的大世界。而更<
br>重要的是,他现在朦胧地意识到,不管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不管人在什么样的境况下,都
可以活得
多么好啊!在那一瞬间,生活的诗情充满了他十六岁的胸膛。他的眼前不时浮现
出保尔瘦削的脸颊和他生
机勃勃的身姿。他那双眼睛并没有失明,永远蓝莹莹地在遥远的
地方兄弟般地望着他。当然,他也永远不
能忘记可爱的富人的女儿冬妮娅,她真好,她曾
经那样地热爱穷人的儿子保尔。少平直到最后也并不恨冬
妮娅,他为冬妮娅和保尔的最后
分手而热泪盈眶。他想:如果他也遇到一个冬妮娅该多么
好啊!这一天,他忘了吃饭,也
没有听见家人呼叫他的声音。他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一直等到回到家里,
听见父亲的抱怨
声和看见哥哥责备的目光,在锅台上端起一碗冰凉的高粱米稀饭的时候,他才回到了他生
活的冷酷现实中……从此以后,他就迷恋上了小说,尤其爱读苏联书。在来上高中之前,他
已经
看过了《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⑦现在,他在学校和县文化馆的图书室里千方百计搜
寻书籍。眼下出的书他都不爱看,
因为他已经读过几本苏联小说,这些中国的新书相比而言,对他来说已
经没什么意思了。
他只搜寻外国书和文化革命前出的中国书。
⑧渐渐地,他
每天都沉醉在读书中。没事的时候,他就躺在自己的一堆破烂被褥里没完
没了地看。就是到学校外面转悠
的时候,胳膊窝里也夹着一本——转悠够了,就找个僻静
地方看。后来,竟然发展到在班上开会或者政治
学习的时候,他也偷偷把书藏在桌子下面
看。
⑨那天,班上学习《人民日报
》社论《领导干部带头学好》的文章,他正在偷偷地看
《红岩》,班主任没收了他的书。学习完了以后,
老师把他叫到宿舍,意外地把书又还给
了他,并且说:“《红岩》是一本好书,但以后你不要在课堂上看
了。去吧……”
⑩孙少平怀着感激的心情退出了老师的房子。他从老师的眼睛里没有
看出一丝的谴责,
反而满含着一种亲切和热情。这一件小小的事,使他对书更加珍爱了。是的,他除过一
天
几个黑高粱面馍以外,再有什么呢?只有这些书,才使他觉得活着还是十分有意义的,他
的精
神也才能得到一些安慰,并且唤起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某种美好的向往——没有这一
点,他就无法熬过眼前
这艰难而痛苦的每一个日子。
(略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通过对孙少平的心理描写和叙述者的议论,展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B.破衣破被、粗粮稀饭、周末砍柴等内容都体现了孙少平是“一个贫困农民的儿子”。
C.第⑥段划横线句是虚写,是孙少平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产生的一种想象。
D.第⑥段,“忘了”“忘记了”可以看出孙少平逃避冷酷现实,沉醉在读书的世界里。
(2)选文③至⑥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3)孙少平来城里读书后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
(4)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①没有这一点,他就无法熬过眼前这艰难而痛苦的每一个日子。(品析加下划线的词)
②这思绪是散乱而飘浮的,又是幽深而莫测的。(谈谈你对句子的理解)
(5)孙少平身上有哪些品质?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2)运用插叙,补充交待孙少平阅读习惯养成的由来,为下文写他进城后痴迷阅读等情节
做铺
垫,使文章更顺畅。
(3)①见识扩大了,到了城里后获得了无数新奇的印象。②重新思考生
活的意义,改变
了对原有生活的看法。③读书的品味提高了,有选择地读书。
(4)
①“熬”是动词,指艰难度过,这个词凸显了孙少平现实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同时又
突出书籍给他带来的
强大的精神力量。
②“这思绪”指的是孙少平对人生的思考,可见他对
生活有了一定的追求,但他的目标却是
深奥的、凌乱的、模糊的。
(5)
①热爱读书,善于思考。表现在孙少平千方百计地搜寻书籍,如饥似渴地阅读;改
变了对村庄事情的看法
,思考自己生活的意义。②不甘平凡,渴望改变命运。表现在他希
望通过读书改变他现有的生活状况。
【解析】【分析】(1)根据第五段的“一个人躲在村子打麦场的麦秸垛后面,贪婪地赶天<
br>黑前看完了这书。保尔•柯察金,这个普通外国人的故事,强烈地震撼了他幼小的心灵”,
可知他
对这本书的喜爱程度,所以结合第六段中的描述,可知这里的两个“忘了”“忘记了”
是突出他沉醉在书
的世界里,并不是为了“逃避冷酷现实”。故选D。
(2)本题考查文章写作顺序的判断与理
解。根据第三段中“这习惯还是在上初中的最后一
年开始的。有一次他去润生家,发现他们家的箱盖上有
一本他妈夹鞋样的厚书,名字叫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知四至六段内容发生在孙少平上初中最后一
年。而第一、二段
写的是孙少平来到县城上学,第七段“现在,他在学校和县文化馆的图书室里千方百计
搜寻
书籍”可知后面的内容也是写他在县城上学。据此可知四到六段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发
生的时间早,按时间顺序应排在前面。③至⑥段采用的是插叙的写法,这样在行文中补
充交代孙少平来到
县城对书渴求的原因,能让文章更引人,为八至十段他读书痴迷并受到
老师的肯定作铺垫。
<
br>(3)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概括。根据第二段中的“他在这其间获得了无数新奇的印象,
甚至觉
得弥漫在城市上空的炭烟味闻起来都是别具一格的”,“许许多多新的所见所识他都
还不能全部理解,但
所有的一切无疑都在他的精神上产生了影响”,“在那个他所熟悉的古
老的世界里,原来许多有意义的东
西,现在看起来似乎有点平淡无奇了”,第十段中的“只
有这些书,才使他觉得活着还是十分有意义的,
他的精神也才能得到一些安慰,并且唤起
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某种美好的向往”,可见读书让他的扩大了见
识,并改变了他对原有生活
的看法。第七段中的“因为他已经读过几本苏联小说,这些中国的新书相比而
言,对他来说
已经没什么意思了。他只搜寻外国书和文化革命前出的中国书”,可见他开始有选择的读<
br>书。
(4)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①“熬”表现他生活艰难与痛苦的程度。而改变这一
现象的是
“书”,所以词语的目的是为了侧面表现读书为孙少平提供了坚实的精神支撑。②“散乱而飘浮”“幽深而莫测”形成对比,看似矛盾却真切,“幽深而莫测”表现读书让孙少平改变了对
原有
生活的看法,开始思考人生;“散乱而飘浮”则表现此时他的人生思考还不够明确。
(5)本
题考查人物品质的概括。从孙少平来到县城读书对书的渴求,可以看出他热爱读
书;因为读书,孙少平“
唤起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某种美好的向往”,可见他在读书时善于思
考,并敢于追求新生活。他希望通过读
书改变他现有的生活状况。
故答案为:⑴D
⑵运用插叙,补充交待孙少平
阅读习惯养成的由来,为下文写他进城后痴迷阅读等情节做
铺垫,使文章更顺畅。
⑶
①见识扩大了,到了城里后获得了无数新奇的印象。②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改变了
对原有生活的看法。
③读书的品味提高了,有选择地读书。
⑷①“熬”是动词,指艰难度过,这个
词凸显了孙少平现实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同时又突出
书籍给他带来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②“这思绪”指
的是孙少平对人生的思考,可见他对生活
有了一定的追求,但他的目标却是深奥的、凌乱的、模糊的。<
br>
⑸①热爱读书,善于思考。表现在孙少平千方百计地搜寻书籍,如饥似渴地阅读;改变了
对村庄事情的看法,思考自己生活的意义。②不甘平凡,渴望改变命运。表现在他希望通
过读书改变他
现有的生活状况。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读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
生整体感知文
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在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照,判断<
br>正误。
⑵本题考查的是记叙顺序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掌握记叙常见的几种
顺序,熟
读文段,理清文段的内容和全文之间的关系,结合掌握的知识进行判断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相关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题干的要
求,确定答题的
范围,提取信息,进行整合。
⑷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修辞方法、描
写方法、写作手法、遣词
造句等方面入手,结合语境来品析。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
理清文章
脉络,感知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按照要求赏析句子的
表达效果。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了解文章的内容,找出描
写人物的
语句与相关的事件,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
14.现代文阅读
悬浮的局长
孙道荣
①手机又急促地响起。楼局长愤怒地扫了一眼,又是技术处汪处长打来的。这个手机号
知道的人不多,除
非特别紧急,否则,谁也不敢轻易拨打。这次局长到马尔代夫度假,除
了几个心腹,没人知道。怎么才到
马尔代夫三四天,电话就追过来了?
②楼局长接通了电话。汪处长急急巴巴地说,局
长,您总算接……接电话了,事情紧……
紧急啊!楼局长没好气地问,能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汪处长咽
口唾液,您前……前脚刚走,
后脚就连……连续下了几天大雨。楼局长鼻子哼了一声,下雨关我屁事!难
道局里被淹了?那
倒没有,汪处长又咽了口唾液,可是,大雨淹了好多农田和民舍,几千人受灾。楼局长
不
耐烦地打断了汪处长,别啰里啰嗦,你就直说,跟我有什么关系?汪处长舔舔嘴唇,是这样
的
,受灾之后,各个部门领导,都亲自上了抗洪一线,这几天媒体上到处都是领导们亲临
一线的报道,我们
局不能没有动静啊。对啊,这种时候,自己作为局一把手,可千万不能
临阵缺席。楼局长心一紧,放缓了
语气,对汪处长说,那就赶紧照老办法处理一下嘛。汪
处长连连点头,黄、牛、朱副局长一起去了,我们
也抓拍了他们在现场的照片,效果很
好。楼局长哈哈乐了,那就好,你们再处理一下,不就结了?
③楼局长刚刚悬起的心,又放了下来。这不是什么难事。那次,上级来检查基层安全生产情况,除了听取汇报,还要求提供领导重视现场检查督促的图片资料。局领导平时都很
忙,哪有时
间亲临现场和工地?补拍是来不及了,情急之下,还是办公室的小汪想了个妙
招,在资料
库里找到几张某施工现场和工地的照片,然后,将楼局长和黄副局长等人参加
剪彩的照片,进行了处理,
PS在了施工现场和工地的照片上。你还别说,这个小汪的电脑
PS技术,那可真是一流,完全看不出处
理过的痕迹。事后,楼局长决定加大对新技术的重
视力度,新成立技术处,配置了苹果电脑、照相机和最
新的软件,提拔小汪当了处长.
④汪处长不负重望,将技术处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尤其让楼局长深感满意的是,汪处
长苦心建立起来的数据图片库。这个数据图片库里,都是楼局长的照片
:有局长蹲在机床
前,和汗流浃背的工人聊天的;有局长挽着裤脚,站在地头和老农拉家常的;有局长戴
着
安全帽,在施工现场挥手指点的……为了拍摄这些照片,汪处长请来了市里最好的摄影师和
化
妆师。作为演员的楼局长,也是演得惟妙惟肖。自从有了这个数据图片库,无论是报
纸,还是内部通讯,
需要楼局长什么样的照片,只要将数据图片库里对应的楼局长影像调
出来,再PS到所需要的场景中去,
楼局长就出现在了任何需要他出现的场合。楼局长的名
声和威望,随着数据库的建立和运作,而逐步确立
并远播。
⑤那赶紧照老规矩去办吧。楼局长叮嘱汪处长。汪处长吸了吸鼻子,懦懦地
说,是这样
的,数据图片库里唯独没有您在水中的照片,我也难为无米之炊啊。楼局长一听,呵呵笑着说,这还不简单,我正躺在马尔代夫的海滩上,我这就到海里去,拍张照片,然后用彩
信发给你,
不就行了吗?
⑥第二天该局的官方网站上,刊发了一张楼局长和黄、牛、朱副局长等
领导亲临抗洪一
线抢险救灾的照片,照片中,几个局长站在水中,组成了一道人墙,阻挡着涛涛洪水。这
张照片,真是太震撼,太惊心动魄,太感人了!
⑦跟帖都是赞美声。第12
8楼,有人发现并提出,楼局长身边的水,怎么会那么蓝那么
蓝,比游泳池的水还蓝。紧接着有人指出,
这张照片是PS过的,PS的人,只顾着处理楼
局长的人像,而忽视了他身边的水。一时间,这张照片在
网上疯传开来。
⑧结局据说是这样的,楼局长从马尔代夫回国,一下飞机,就被请走了。
(《百年百部微型小说经典:生死朗读》四川文艺出版社)
(1)阅读全文,结合小说内容,对标题“悬浮的局长”中“悬浮”一词作解释。
(2)品读下面的语句,根据语境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汪处长急急巴巴地说,局
长,您总算接……接电话了,事情紧……紧急啊!”(联系上下
文,分析这句话的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②“这张照片,真是太震撼,太惊心动魄,太感人了!”(请你说说这句话有何意味?)
(3)小说③④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4)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答案】 (1)明指楼局长喜欢用PS技术把自己的照片移花接木到需要他出现的场合照片
上
;实指楼局长工作不务实,弄虚作假,做表面文章,欺骗舆论。
(2)①运用了神态描写和语
言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汪处长打电话时说话结结巴巴、
吞吞吐吐的情状,凸现了汪处长当时的紧张心
理,反映了汪处长遇到紧急事情缺乏沉稳、
主见,能力很一般,也为下文汪处长为楼局长PS照片乃至露
出破绽埋下了伏笔。
②“太震撼”“太惊心动魄”“太感人”,表面上对汪处长PS处理的照
片大加赞赏,实际上运用
了反语,对他们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行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3)小说的③④两段运用了插叙,补充交代了汪处长为帮助应付检查首次为
楼局长PS
照片并受到提拔重用的经过,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又更加深入地刻画了楼局长和汪处长务虚不务实的官场丑态,预示了楼局长最后“一下飞机,就被请走”的必然结局。
(4)第一层:仅从表面理解,理解肤浅,表述笼统。
示例1:小说中的汪处长利用
电脑技术为楼局长PS照片,因汪处长的疏忽而被网友揭穿,
楼局长最后“被请走”,小说塑造了楼局长
这一官场反面形象。
第二层:表述较清晰,有一定深度。
示例2:小说中
的汪处长利用电脑技术为楼局长PS照片,制造楼局长亲临抗洪前线的假
象,最后事情败露,塑造了楼局
长这一反面形象,批判了楼局长等人弄虚作假、人浮于事
的官场丑行。
第三层:表达有条理,逻辑严密,认识有深度。
示例3:为应付上级领导检查和公众
媒体的监督,小说中的汪处长利用电脑技术为楼局长
PS照片,制造楼局长亲临抗洪前线的假象,最后事
情败露,塑造了楼局长这一反面形象,
批判了楼局长等人弄虚作假、人浮于事的官场丑行。小说借助楼局
长这一形象揭露了现实
生活中部分领导干部工作脱离实际、作风轻浮的现象,批判了官场中存在的形式主
义、官
僚主义顽疾,批判了部分官员为混淆视听而造假作秀、媚上欺下的行径。楼局长最后“被请
走”的结局发人深省,这一结果表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假的东西迟早是要现原形的,
自食苦果是
必然的。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学生做答时要读懂文章内容,从表面
深层两
方面做答。楼表面指局长用PS技术把自己的照片P到任何需要他出现的场合;实指楼局长
弄虚作假,做表面文章,欺骗舆论。
(2)①运用了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急急巴巴”写
出汪处长打电话时说话结结巴巴,紧
张心理。由于汪处长遇急事容易紧张,所以才有下文为楼局长PS照
片露出破绽的情节,很
巧妙的为下文埋下了伏笔。②“太震撼”“太惊心动魄”“太感人”运用了反语,
对他们的行为
进行讽刺。
(3)首先学生要能判断出③④属于插叙,然后根据内容进
行分析。交代了楼局长他们弄
虚作假的事情,汪处长因此升了官,富了小说的内容。
(4)小说的主题从不同角度理解主题就不同,学生做答时,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
为:(1)明指楼局长喜欢用PS技术把自己的照片移花接木到需要他出现的场合照
片上;实指楼局长工
作不务实,弄虚作假,做表面文章,欺骗舆论。
(2)①运用了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惟妙惟
肖地刻画出汪处长打电话时说话结结巴巴、
吞吞吐吐的情状,凸现了汪处长当时的紧张心理,反映了汪处
长遇到紧急事情缺乏沉稳、
主见,能力很一般,也为下文汪处长为楼局长PS照片乃至露出破绽埋下了伏
笔。
②“太震撼”“太惊心动魄”“太感人”,表面上对汪处长PS处理的照片大加赞赏,实
际上运用
了反语,对他们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行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3)小说
的③④两段运用了插叙,补充交代了汪处长为帮助应付检查首次为楼局长PS
照片并受到提拔重用的经过
,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又更加深入地刻画了楼局长和汪处长
务虚不务实的官场丑态,预示了楼局长最后
“一下飞机,就被请走”的必然结局。
(4)第一层:仅从表面理解,理解肤浅,表述笼统。
示例1:小说
中的汪处长利用电脑技术为楼局长PS照片,因汪处长的疏忽而被网友揭穿,
楼局长最后“被请走”,小
说塑造了楼局长这一官场反面形象。
第二层:表述较清晰,有一定深度。
示例2:小说中的汪处长利用电脑技术为楼局长PS照片,制造楼局长亲临抗洪前线的假
象,最后事情败
露,塑造了楼局长这一反面形象,批判了楼局长等人弄虚作假、人浮于事
的官场丑行。
第三层:表达有条理,逻辑严密,认识有深度。
示例3:为应付上级领导检查和公众
媒体的监督,小说中的汪处长利用电脑技术为楼局长
PS照片,制造楼局长亲临抗洪前线的假象,最后事
情败露,塑造了楼局长这一反面形象,
批判了楼局长等人弄虚作假、人浮于事的官场丑行。小说借助楼局
长这一形象揭露了现实
生活中部分领导干部工作脱离实际、作风轻浮的现象,批判了官场中存在的形式主
义、官
僚主义顽疾,批判了部分官员为混淆视听而造假作秀、媚上欺下的行径。楼局长最后“被请
走”的结局发人深省,这一结果表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假的东西迟早是要现原形的,
自食苦果是
必然的。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作用含义的分析能力。作答时,需在通读全文,
掌握全
文大意的基础上进行。题目的好处,主要从这几方面考虑:揣摩标题的含义、分析表达效
果。
(2)这类题型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肖像描写
、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分析画线句子,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概括作答即
可。<
br>
(3)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作答时,联系文章内容,从补充、对比、衬托、解释说明等方面选择,也可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为下文作铺垫。
(4)做答本题时,学生可从不同角度考虑。
15.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后院里的秘密
熊荟蓉
①那年我才十来岁,有幸目睹了攒村路的一桩大事。
②我们房头的玉柱大伯要回来了,玉柱大伯是咱刘家湾走出去的大官。这次回来,一
是要查处贪占公粮税
费的村书记刘金斗、二呢、是要为刘家湾选拔一个新书记。都说朝里
无人不做官,玉柱大伯就是朝里的钦
差大臣。这要是被他看上了,先当村书记,再进乡政
府,以后的官运,怕是门板都挡不住。
③我爹说,可惜你太小,爹又没文化,天上的馅饼就算没长眼睛,也砸不到咱家头
上。最有希望的,应该是你有才叔,还有大福伯。有才叔是村小学毕业班的语文老师,能
说会写,眉毛
眼睛都是活的。大福伯德舅兄在乡里管城建,他这几年做包工头,赚了不少
钱。
④那是个初夏的清晨,一抹朝霞早早地站在东边的山头上。与烟树深处的白墙红瓦遥
相呼应。我们小组的
男人女人们都穿戴整齐,洒扫庭院,眉眼里藏着喜色。
⑤玉柱伯的车停在自家
老屋的禾场上。这里本来杂草丛生,但现在被大福伯铺上了水
泥。看得出,玉柱伯对大福
伯很是感激。尤其是当他看到修缮一新的神龛上被擦得锃亮的
爹娘的遗像时。他握着大福伯的手,眼里闪
动着泪花。每家每户都用贵宾班的礼节迎接
他。堂屋的八仙桌上都摆放着瓜果茶点。厨房里飘出的都是。
土罐煨鸡的浓香。
⑥玉柱伯却既不在堂屋里落座。又不在厨房里闲聊,他喜欢
到每家的后院里站一站。
后院里有啥呀?不过是千篇一律的几棵柳树,一个柴草堆。再就是臭烘烘的茅室
了,有的
人家堂屋里擦的放光,后院里láng jí 一片。搁脚的地方都没有。
⑦我跟着玉柱伯挨家挨户走。奇怪的是这后院是一家比一家干净、整洁,有才叔家的
后院,竟然摆了两套
课桌椅,上面放了一本《论语》,一本《孟子》。不过,玉伯叔没在
椅子上坐,也没翻书。
⑧最后进的是三根叔的很不起眼的平房屋。三根叔的后院,是稀稀拉拉几棵李子树和橘子树,对玉柱伯的到来,三根叔只是礼貌地叫了一声,然后继续仰着头给他的果树剪
枝。
⑨都说三根叔有点愣,读完高中没考上大学,却把眼孔读高了,不爱搭理人。不过,我平时最喜欢去他家,尤其是夏天。除了他家书柜里有我喜欢的文学书外,还因为,他家
有个全村最
干净的茅室,三哥叔的茅室是男女分开的,比卧室都干净。他是用砖砌砌的,
水泥抹的,窖池被墙搁在外
面,蹲位旁边有水龙头,蹲位前的墙壁缕空处,还放着一卷卫
生纸。
⑩在我们刘家湾,家家的茅室都是男女不分的。就是用竹条和树枝编扎的一圈篱笆,
门口挂一块旧抹布片
,里面是一口大陶缸。上面放两块木板。蹲在里面,一听到脚步声就
要大声,就要大声咳嗽。每到夏天。
蚊子嘤嘤嗡嗡的。得不停的挥动芭蕉扇。
⑪玉柱伯这天在三根叔的后院里只站了一小会儿,上了一趟茅室,然后走了。
⑫不久在公布的新书记的名单上,村民意外发现了三根叔的名字,有的说是三根叔的
文化高,有的说是三
根叔懂果树栽培技术,我一直都觉得,是三根叔的茅室修的好。
(1)根据拼音写汉字
láng jí
___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①第一部分:第①段到第________段,________。
②第二部分:第________段到第⑪段,________。
③第三部分:第⑫段,玉柱伯选中三根叔担任刘家湾新书记。
(3)赏析文中第④段画线句的语言。
(4)简析⑨、⑩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5)下列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玉柱伯没有选有才叔是因为他做事形式大于内容。
B.三根叔当选完全是因为他家的茅室修得比别人好。
C.玉柱伯关注每家后院是因为那里藏着人们的秘密。
D.人们用贵宾般的礼仪迎接玉柱伯是因为都爱戴他。
【答案】
(1)狼藉
(2)③
;玉柱伯回到刘家湾(或回家乡或回村)查处村书记(贪官)并选拔新书记
;④
;玉柱伯特意走访每家的后院
(3)①运用了环
境描写,描写了清晨村庄的美丽朝气,烘托出人们的喜悦期盼之情。②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地写出了清晨村庄的美丽朝气,体现了人们的喜悦期盼
之情。③用“一抹朝霞”“烟树深处”“白墙红瓦
”“遥相呼应”等词描绘了不同色彩,表现了清
晨村庄的生机和美丽,烘托出人们的喜悦期盼之情。
(4)第⑨段和第⑩段补充交代了三根叔的文化背景和他家茅室的与众不同,表现了三
根
叔的清高、注重细节、有生活格调与有能力,为下文三根叔被选拔为新书记埋伏笔。
(5)A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
,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
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
字形既要注意平时
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狼藉”意思是乱七八糟的样子。
(2)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划分能力。解答时,根据情节发展,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
结果的基
本格式划分。文章第一部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即玉柱伯回到家乡查处贪官
并选拔新书记这件事,这
是故事的开端,从第①段到第③段;第④段到第⑪段是故事的
发展和高潮部分,详细描述了玉柱伯走访每
家的后院的具体细节,也含蓄地点出了他选拔
村干部的标准。
(3)本题考查重点句
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
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
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
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
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此题可
以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进行分析,从“一抹朝霞早早地站在东边的山头
上”可知也可以从拟人
的修辞进行赏析。画线句子通过描写村庄早晨特有的美来烘托人们的喜悦之情。<
br>
(4)此题考查学生对插叙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插叙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充分,起到补充主要事件、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可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
谨,使行文起
伏多变,为下文做铺垫。第⑨段和第⑩段通过对三根叔的全面介绍,使得
他的形象更加突出鲜明,同时为
下文他被选拔为新书记埋下了伏笔。
(5)此题考查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把握
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
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尤其要注意对人物描写的理解。从“玉伯叔没在
椅子上坐,也没翻
书”可知有才叔是做事注重形式,玉伯叔看出了这一点所以没有选他,A项正确;B项
“完全
是因为他家的茅室修得比别人好”的观点过于片面;C项“藏着人们的秘密”的理解不正确,玉伯叔是想了解人们的生活细节,从而判断其是否有能力;D项“人们用贵宾般的礼仪迎接
玉柱伯”
不仅仅是出于对他的爱戴,更关键的是因为他“要为刘家湾选拔一个新书记”。故选
A。
故答案为:(1)狼藉(2)③;玉柱伯回到刘家湾(或回家乡或回村)查处村书记(贪
官)并选拔新书记;④;玉柱伯特意走访每家的后院(3)①运用了环境描写,描写了清
晨村庄的美
丽朝气,烘托出人们的喜悦期盼之情。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
写出了清晨村庄的美丽朝气
,体现了人们的喜悦期盼之情。③用“一抹朝霞”“烟树深处”“白
墙红瓦”“遥相呼应”等词描绘了不
同色彩,表现了清晨村庄的生机和美丽,烘托出人们的喜
悦期盼之情。(4)第⑨段和第⑩段补充交代了
三根叔的文化背景和他家茅室的与众不
同,表现了三根叔的清高、注重细节、有生活格调与有能力,为下
文三根叔被选拔为新书
记埋伏笔。(5)A
【点评】环境描写的作用:1.环境描写
可以见出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情、精神等。2.环境
描写可以渲染气氛、烘托的心情(情绪、感情)、
奠定的感情基调、为作铺垫。3.环境描
写还可以衬托人物形象或心境、提供背景、渲染气氛、暗示或推
动情节发展、为以下的内
容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