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中考真题
一起走过-诗经蒹葭
6.(6分)阅读《基因疗法离我们还有多远》一文,回答下
列问题。
基因疗法离我们还有多远
①自 1928 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到首次
在医学上应用,花了13年时间。基因疗法也像青霉素等药
物的发现、发明一样,不可避免地经历着曲
折起伏的过程。
因普通药物和传统疗法的局限性,生物制药公司从 20 世纪
末开始把目光投
向基因疗法。近年来,基因疗法更成为业内
热门的领域之一,因为它很可能成为癌症的终结者。
...
②人类的许多疾病,包括癌症,都是由我们身体细胞内
的基因缺陷造成的。就像盖房子
必须要依赖图纸一样,构建
我们复杂的躯体,也需要各种“图纸”,这就是基因蓝图。
它们允许
细胞制造出相应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再来控制应
有的功能。如果基因发生突变,蛋白质就会随之改变,
不再
按照正常的方式工作。而基因疗法,就是试图通过修补失效
的基因,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③基因疗法目前还处在“物以稀为贵”的时期。最典型
的案例是,2015 年德国医生伊丽莎
白•泰森为病人做了脂蛋
白脂酶缺乏症的基因治疗,疗效很好,但十分昂贵﹣﹣一次
治疗就花费
了一百万美元,而且这种疗法仅针对一个人,只
使用一次,成本非常高。
④基因疗法对遗传病
的治疗有着巨大的潜力,可以预
测,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疗法向公众开放。20
16年
4月,欧洲部分国家为一些修复免疫系统的基因疗法开了“绿
.
灯”。2017
年,治疗失明的基因疗法也将在美国通过商业许
.
可。
⑤不过,基因疗法的风险还是
很大的。据行业杂志《基
因工程与生物技术新闻》报道,前不久,就有三位患脑瘤的
病人因服用
基因试验药物而相继死亡。无可置疑,任何一种
成熟可靠的药物或治疗手段都需要经过一代、几代人的努
力,甚至是以很多生命的代价换来的。我们热切期盼着安全、
廉价的基因疗法能早日造福人类。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略有删改)
(1)下面对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基因疗法离我们还很遥远
B.基因疗法与癌症的关系
C.基因疗法临床治疗的风险
D.基因疗法的治疗原理与应用探索
(2)下面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自然段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基因疗法也像
青霉素一样会很快应用于临床实践。
B.第②自然段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基因蓝图比作“图
纸”,生动地说明它对构建我们复
杂的躯体有着重要作用。
C.第③自然段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目前
<
br>用基因疗法治疗疾病费用昂贵,成本很高。
D.第④自然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将会有越来越
多的基因疗法向公众开放。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既介绍科学原理,又列举真实事例,向读者普及了
基因疗法的相关知识。
B.第①自然段中加点的“很可能”表示估计,体现了说明
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第④自然段中加点词“绿灯”的意思是基因疗法可以修
复人的免疫系统。
D.第⑤自然段中介绍了基因疗法失败案例的确切来源,体
现了作者严谨的写作态度。
(2018河北中考)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回忆齐白石先生
①我从小学
戏,没有读过书。一九五○年与书香门第的后
生吴祖光结婚。后来,我成为齐白石老先生的干女儿。齐老
常常手把手教我画画,他还教导我:“搞艺术也是表现自己,
就如我画画、你唱戏,道理都是一
样:讲骨气,讲正义,有
勇气,最重要的都是表现自己。”
②我因演出繁忙,不可能在画画上
画出成绩来。但我在演
戏上,是遵照齐老的教导做的,在舞台上我挺胸抬头唱戏,
面向观众。我
演的节目,创造的人物,大都是一些争取自由、
有正义感、有反抗精神的古今女性。如《
刘巧儿》中的刘巧
儿,《杨三姐告状》中的杨三姐等。放开手画画,挺起胸唱
戏,这是我向齐老
学画得到的最珍贵的启示。
③有一天,裱画家刘金涛陪我去齐老家学画画,恰好齐老
一人在家
。金涛兄说:“今天齐老可要好好教干女儿画画了。”
齐老让金涛铺好纸,高兴地把我叫到他身边,手里
拿着一支
笔:“来吧,画一张。”我心想:“做艺术家就不能退后,这
也算是第一课。”于是我
接过笔,放开了手,大甩笔画了一
个小兔。齐老高兴得像孩子:“好!好!这个小兔画得有神,
就是嫩了点,好!”稍微停顿了一下,他接着说:“我是看看
凤霞有没有胆子。画画的敢甩笔杆子,当伙
计的敢端盘子,
唱曲的敢扣弦子,当裁缝的敢下剪子。凤霞有胆子,有艺术
家的气魄!” ④齐老是很重情义的。记得他过九十大寿,我跟金涛兄去
给他拜寿,他领着我来到后院,我看到北面
墙上有个小洞,
里边有一个牌位,写着“贤妻宝珠灵位”。齐老默默鞠躬,
我当然也照着做了。
齐老严肃地指着灵位说:“这是你娘的
灵位,我每天都要来看她,她跟我只是受罪了,没有享过福。”<
br>齐老说着眼睛湿润了。我感觉到齐老的感情是非常深的,平
时几乎不流露。
⑤齐老对看
门的老尹很严格,可是也不亏待他。齐老说:
“对佣人要宽厚,有好处。”老尹为人善良,老是拿着笤帚
不停地打扫。齐老不给他工钱,每月给他画张画,有时为了
奖励,给他多画一张
,老尹就知足了。因此,祖光去齐老家,
老尹总喜欢挽着祖光,去他的小门房看看齐老给他的画,他手里真有好画。祖光从老尹手里买了不少画。老尹对金涛说:
“吴先生大方,我说多少钱从不少给,
有时多给了还不让我
找钱。”齐老不只对老尹这样,无论对谁,都一律同等对待。
⑥齐老在生
活中始终保持着他当木工时的朴素习惯。有一
次,金涛和我陪齐老吃饭,一位梳着圆头的女佣人为老人端
上一些饭菜,一盘豆豉辣椒,一碗腊肉素白菜汤,都是些小
盘小碗。金涛兄吃完,小声对我说:
“我没有吃饱。”但我吃
了两碗饭,喝了一碗汤,急着要看齐老画画。齐老对秘书武
大姐和我说
:“你们就是不考虑金涛是爱吃的人,我的小女
儿凤霞吃什么都行,今天金涛肯定没吃好,下次请您去曲
园
吃。”
⑦齐老有很多学生,老人画画时大家都围在一边看,老人
一声不响门头画。
可是在大家不在的时候,他就边画边传授
我如何用笔,如何调色,如何心里要有实物,手上才能疏能跑车、密不透风,画出实物的神采来,画得不像不要紧,可
以定要神似。他还说:“你毕竟不是在照
相,你是根据实物,
经过你的画笔,再创造出你所想象的神采,这才叫艺术品的
神韵,原封不动
画出的桃子是匠气作品,要琢磨怎样画活了,
看着已像离开了纸。”
⑧也真是
这样,看看齐老画的一篮子桃子:那大桃压在简
陋的篮子上,大胖桃子的丰满可爱,竹篮子的单薄负重都
跃
然纸上。由此,能够看出齐白石的艺术家风度。我看齐老画
画,再仔细研究齐老的画,再回想
齐老的教导:“你画画跟
唱戏一样,不可死学原搬,要记住花力气,下苦功,再创造,
不能不进
取啊!”真是受益匪浅。
(选文有改动)
17.
在向齐老学习画画的过程中,“我”获得了哪些唱戏方
面的启示?
18.
从选文第④⑤⑥段看,齐白石先生具有怎样的精神品
质?
19.
请对选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1)好!好!这个小兔画得有神,就是嫩了点,好!
(2)那大桃压在简陋的篮子上,大胖桃子的丰满可爱,竹
篮子的单薄负重都跃然纸上。
20. 选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2018重庆A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7题。(21
分)
拾 荒
万吉星
①深秋的凌晨,天气已经转凉,离天亮还有一个多
小时,
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昏黄的路灯把王婆婆孤单的身影拉得又
细又长,她沿街仔细翻找着每
一个垃圾箱,将凡是能卖钱的
东西统统装进那用了多年的破旧编织袋。
②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
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
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地捶打着酸痛
的腰
。这时隐隐约约听到一阵断断续续、细小而无力的哭声,
她循着声音,目光不由自主地瞄到了不远处路灯
杆下的一个
小纸箱,以及被几件旧衣物包裹着只露出一个头的婴儿,环
顾四周,除了阴冷的风吹
着地上的落叶到处乱跑,鬼影子都
没有一个。她小心翼翼地抱起来,发现婴儿脸色青紫,气若
游
丝,柔弱得像一只筋疲力尽的流浪猫。
③王婆婆解开自己的衣襟,把婴儿贴身捂在怀里,一股
透心的凉从皮肤瞬间直达五脏六腑,她不禁打了一个寒战,
内心涌起一丝悲凉。 ④全家人的生活被这
个从天而降的
弃婴彻底打乱了,本来就过得十分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
霜。不到一周,儿媳就给
她下最后通牒:“这日子没法过了,
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养,你
操哪门子心,说不定孩子有什么绝症。”
⑤“好歹也是一条命啊!”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
/p>
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拾荒老乡那儿。”
⑥好景不长,真应
了儿媳的那句话,孩子患有先天性心
脏病,得赶紧做手术。王婆婆摸了摸缝在贴身衣兜里的两千
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钱啊!可
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
撕开了衣兜,
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
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
心。
⑦倾其所有,只够三天。第四天,医院通知续费,说手
术费还差得多。王婆婆打电话给儿
子,可还没说完,儿子就
不耐烦地说:“我看你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
⑧王婆婆抱着婴
儿独自一人精神恍惚地坐在医院悠长
的走廊上,不禁老泪纵横。一束阳光从窗户里斜射进来,像
舞台上的追光灯,正好打在她蓬乱、花白的头发上。这一场
景,引起了一个年轻人的注意,他悄悄举起相
机,迎着走廊
的侧逆光,按下了快门。
⑨第二天,当地晚报发出了一条《七旬拾荒老人拾弃婴
,
身患疾病盼救助》的新闻报道,随后,电台记者来了,电视
台也扛着摄像机来了,越来越多的
陌生人来了……,铺天盖
地的爱心向老人和这个弃婴涌来,短短一周,30多万元的爱
心捐款就
送到了王婆婆的手上。
⑩然而,这浓浓的爱心并没有挽留住孩子幼小的生命。
一个月后,在付
出10多万元的医疗费之后,孩子还是走了。
⑪在王婆婆心痛欲绝的时候,儿子儿媳来
医院找到她,
态度诚恳地向她承认错误,还把她接回了家,破天荒地做了
一大桌丰盛的菜肴,并
不停地往她碗里夹菜,饭后,儿媳向
她诉起苦来:“妈,你看孩子们渐渐大了,长期租房也不是
个事儿,听说下月房租又要涨了,我看不如我們直接买一套
60平方米的房子吧,首付也就10多万元,
你那儿不是还
剩......”
⑫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
了家门。
⑬一年后,老家大山
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
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漏风的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
新教
室。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
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
西……
(选自《2017年中国小小说精
选》,有修改)
13,参照下面的表述,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4分)
凌晨拾荒,捡养弃婴→①_____
______→为救弃婴,倾
其所有→无助之中,八方相助→子辈相求,决然离去→②
____
_______
14.小说第⑫段中写到“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
后头也不
回地走出了家门”,请你描写此刻王婆婆的心理活
动。(4分)
15.阅读第⑥段画线句,从描写或修辞两个角度任选一个角
度进行赏析。(4分)
可一看到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
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掲开一个用
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
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16.小说②③段王婆婆捡弃婴的情节,时间很短却用了大
量的篇幅来描述,⑬段仅用“一年
后”三个字一笔带过这一
年发生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这样写?(4分)
17.小说最后一句写到王婆婆“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
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结
合小说具体分析,文中的
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了哪些不应该丢弃的东西?(5分)
我念出了那张纸片
佚名
上高中的时候,学校搞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要参与
课题研究,每个人都要提交想法。我们的负责人是个地理
老师,她让我们在纸条上写自己好奇的问题。
高一的我叛逆自负,觉得这些东西十分无聊,也觉得全
世界就自己最厉害,相当痛恨应试教育,
觉得学校这种地方,
实在承载不了我的才华。所以,就像是恶作剧一样,我写的
问题是,
“为什么我积木搭得这么好,学校却不开积木课”。我胡
乱地写完,把纸条交上去,然后微眯
着眼睛,不再理
会教室里的一切。
那是我和她的第一次见面,可我永远忘不了她读到我<
br>的纸条时眼睛里忽然泛出的光,然后,她说话了:“谁是
李云飏?举个手好吗?”我睁眼,举手。
“我觉得你的想
法很棒。”她微笑着,认真地说。
那天课上过了四个选题,我的建议是其中之
一,名字
定为“论学校开展积木课的可行性探究”。我就开始弄这
个开玩笑一样的课题了。政治
老师上课还点过我的名,说
不行就算了,别搞了。我不服了。我找数据,研究乐高,
写论文。地
理老师不知道上哪里找的那么多资料,她每次
单独找我都会给我好几个方向,后来我才知道,这都是她<
br>熬夜弄的。
现在回想起来不仅感动,甚至有些震撼——她一定看
到了我的所有叛逆和傲
气,甚至所有孤独?或许那天她拿
起那张纸条,看到我微眯眼睛的那一刻,就看透了我的诸
多本
质——我高一时一天说话不超过五句,一个朋友也没
有。
最后答辩前,我拿出一张纸片,上面
是一些字,我看
着她,说想把这些念出来。上面是我对教育制度的质疑。
她沉默
了很久,说:“你想清楚了,这些评委不一定会喜
欢。”
那天答辩是我第一次上台,一开始脚
就狂抖,还剩一分
钟时,我还有三页结论没讲,可我却做了个自己都没想到
的决定。我放下话筒
,走上前三步,从衬衫口袋里掏出那
张纸片。之后的五分钟,到现在为止,都是我二十二年的人
生中我认为最辉煌的时刻,我无数次梦见那一幕。
我把那段话念了出来。
那张纸片我已经找
不到了,我记得我写过,“为什么我
们只能去相信而不能去思考”“你可以阻止我笑,但你不
能
阻止我想象”……很二,但气势恢宏。我清晰地记得,
评委老师们很意外,但听得很专注,年级里前排几
个
打瞌睡的兄弟都把背挺直了。
班主任第二天早自习进教室时笑眯眯地对我讲:“李云
飏,你出名了。好几个老师都在向我打听你,说很喜欢你。”
可我越想越觉得愧疚,这份论文地理老师
耗费的心血比我
多,尤其是结论——那最后被我完全略过的、只字未提的
地方。那里她研究了很
久,并且三番五次地嘱咐过我,怎
么尽量严谨,怎么得体表述,甚至答辩时怎么打动评委。
本来
起初就是个野路子的选题,完成这些都不是容易的事
情。
那天我低着头,跟她说了许多愧疚的
话,她打断我:“你
把想说的话当着全年级说出来的时候,开心吗?”我愣
了愣
,然后点点头。她微笑:“开心就好,你很棒!”
说完,她依然微笑着。看着她,我突然流泪了。
这是我高中唯一一次流泪。我是个成绩不好的顽劣学生,
而这时有个老师站出来,告诉我, 我
很棒。告诉我大学是
个能充分发挥一个人才华的地方,如果我确实喜欢这种感
觉,一定要去经历
大学。
我捡起了从没及格过的功课,从个差生开始起步,拼
搏了三年,最后,终于进了一个自
己向往的一本院校。
我很庆幸我当时的选择,选择不再顽劣而开始拼搏;
更
庆
9.
(文章有删改)
幸文中“我”回忆了上高中时的什么事情?请用简洁的
有语言概括。(4 分)
那文中的“她”是个怎样的老师?请简要分析。(6 分)
10.
11.
个写地理老师时,文中多次用到“微笑”一词,有怎样
老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6 分)
师请理解结尾一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 分)
12.
13.
教你赞同文中的“我”在全年级的课题答辩会上念出那
会张纸片上内容的举动吗?为什么?请
说说你的理由。
了(6 分)
我
做
(2018内蒙古包头中考)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
红春联
提起春联
,我的脑海就会浮现这样的场景:外面冰天雪
地,屋内炭火正旺。一张古拙的雕花八仙桌摆在堂屋中央,
香炉袅袅地冒着清香,老先生净身洗手,心神怡然,摸一支
狼毫在玉石砚台内饱满地浸把浓墨,
刮刮大笔尖,一气呵成
写下一副四字联:九州日丽;四化春新。
字可草书行书,亦可楷书隶书
,其间亦可学曹全张迁张旭
怀素,喜好追随个人的性格。老先生和蔼,喜写正楷,一点
一横规规
矩矩,一撇一竖堂堂正正。写完后,如卸大任,放
下手中之笔,围着对联左观右看,又兀自品头论足,甚
至雅
性一上来,抿口米酒,默念一遍,良久,脸上才露出满意、
温暖、幸福的微笑。
写春联在我的故乡很常见,也很庄重。这个四围皆是高山
的小山村,尽管夹峰对峙,地贫土瘦,但村上的
小学,没有
哪个学生不会写毛笔字,没有哪个先生不会吟哦几副对联
的。
老先生择一
个大晴日,煮一壶好酒,喝个微醉,脸颊和脖
子红红的,站在大梅树下,然后研墨,折纸书写。他做得很
细致,墨拣好墨,以麝香金粉配制而成,溢出淡淡的古朴和
清香。所写的对联有五字和七字的,
四字和六字的也有,十
几二十几字的长联极少,但也会有一家两家。这些书写的对
联一排排晾在软软的阳光下,像院子里的一树梅花,红火又
热烈。
写好的春联自然有人
来取,取回去的春联自然有人会
贴。上下联的平仄一定要分好,否则闹了笑话,像个没读过
书的
人,让人难堪而尴尬。
贴春联一般在年三十下午,喻义辞旧迎新。也有的地方
在大年初一
早上,喻义新年新气象。但不管怎么样,贴春联
是两个人的事,一个人站在门框下,一个人搬条板凳站在
上
面,瞧好门框贴上下联的高度及对联条幅的宽窄。初定好位
置,再涂一把熬好的白米糊糊,轻
轻贴上红春联,喊下面张
望的人:“高了吗?低了吗?歪了吗?正了吗?”调节到最
佳位置才肯
罢休。
贴完春联贴福字。贴福字是贴春联的姊妹产品,不可缺
少的。尤其是老一辈人家,
过去的日子过得像苦胆儿,对福
字的渴望更加强烈、迫切。老人家听到大门外的人把春联贴
完了
,就会从堂屋的方桌上小心地捧出两张老先生写的大福
字,嘱道:“倒贴哩!福到福到哈!”
一般的人家贴到这里也算把过年贴春联的事干完了。可
到精致的人家,则还要从门廊到堂屋都贴得红彤彤
的,十分
喜庆。过路的人从大门春联往里屋瞧,只见里里外外焕然一
新,红彤彤的新鲜,红彤彤
的春色,而人个个喜气洋洋,精
神活泼、饱满。
送春联,也是别具味道的一件事。
送春联有个讲究,普通人家送通用春联,如:“千条杨
柳迎春绿;万里江山迎日红。”这类春联写景写心情,太普
通,自然赢得人家的红包小。送春联送多了送
精了,则脑壳
转得快,起眼眉毛动,见什么人就送什么样的春联,图个别
人家高兴,满意。如果
此人是做生意的,走南闯北,则送上
一副:“似锦河山遍地走;如花生活满园财。”更有杀猪的,
做木匠的,当医生的行业春联,往往逗得主人高兴了,钱包
一扯,一张红大钞“嗦”就出来了。这样的
人送春联送出了
门道。
但也有一些人送春联送出了雅致。这就与一方民俗有关
了。
年三十的下午,年饭还没吃前
,送春联的人瞅准了这个
空当,必定给你家满堂红。这个时间一家老小团聚,有说不
完的话,有
找不完的亲情温暖。女人们早在厨房帮忙,有什
么好菜全搬出来,只见山上走的,地里长的,河里游的,
要
什么有什么,有什么就上什么,反正香气缭绕,笑语喧哗。
这会儿,送春联的在大堂外倏地放
一挂鞭炮,砰砰砰一阵响,
闹得一家人赶紧出去看。小孩脚快,瞅完转身朝里屋喊:“奶
奶,送
春联的来了!”
此人若是一村一寨一沟的熟人,会温酒一壶,端上几盘
好
菜,由男人恭敬地陪着,边喝边聊。若是陌生的送联人,
也不敢怠慢,敬一根贵烟,客气一番,欣喜地接
过春联。送
春联的人在这端儿要赞几句:“左春联,右春联,左右春联
齐团圆。左赞主公富贵弟
,右赞主公广财源。万千瑞气堂前
起,来年钞票拖满船。”这家人听了,心儿乐了,道:“准尔
真言。”便赶忙递上一个红包。送联的人手指轻轻一捏,如
果红包内薄且宽,知是张大百元的,就高兴地
走了。如果此
家殷实,红包又封小了,索性站着不动,再赞一轮,委婉道:
“说春联,道春联,
贴在贵府笑开颜。给个红包千斤重,四
方财运奔眼前。东南西北皆吉象,更观堂内喜连连。”递红
包的被如此一赞,知晓红包给少了,就嘱人再封一个。
如此这番,在年关的春联总算告一段落。
村里一些上过
学的人,便在初一上午,背着手边踱步边观摩,或牵个小孩,
沿村路来回溜达,欣
赏春联红艳艳的平仄和韵律。
这股子浓郁的墨味儿,拌和着甜甜的年味,像一团发酵
.<
br>的嫩面,在人生的红纸上各自比着劲儿,攒着劲儿,朝前写,
幸福千户万家。
(作者:刘群华,有改动)
12(3分)你如何理解题目中“红”的意蕴?
13,(4分)本文首段是怎样描绘写春联的场景的,请作
简要分析。
14(2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内容,作者交代它有何用意?
15(3分)请品析文末加点的“酵”一词的妙处。
(2018吉林省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16
分)
冻年货
王彦
①“上冻了!”奶奶说这话时,我便知道,哈尔滨的冬
天真的来了。看
吧,天冻裂了,漏下朵朵晶莹的雪花;地冻
厚了,上面的新雪盖着下面的旧雪;松花江冻硬了,流动的<
br>水结成了锃亮的冰场,连小姑娘手里的冰糖葫芦也冻得嘎嘣
脆了。
②这时候,
奶奶也要忙着冻年货了。奶奶有七儿一女,
一大家人,虽不富裕,但生活从不单调,不管是什么食材,<
br>到了她手里,总能变成一桌美味。
③“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④听到女儿唱这童谣,便会想起奶奶的枣馒头。每到年
前,奶奶都会悄声早起,把一大盆雪花粉和成面团
,再把面
盆放在炕头,盖上厚厚的棉被,然后便是静静地等待了。等
到面团涨得
胖鼓鼓,便铺开案板,端来洗净的红枣,开始做
花馒头了。奶奶的手真巧,光滑的面团在她手里揉搓、翻
转、
按压,一会儿变成美丽的玫瑰花,一会儿变成盘旋的飞龙,
一会儿变成层层叠叠的宝塔,一
会儿又变身呆萌的小刺
猬……看了都忍不住流口水。当清新的麦香伴着枣子的甜香
飘来,我们便
知道馒头蒸好了,于是团团地围着奶奶。奶奶
拿出一些给我们尝尝鲜,但大部分要端到屋外,冻起来,留
着过年吃,也取个“蒸蒸日上”的好彩头。
⑤过去,哈尔滨冬天水果很少,再加上交
通不便,外地
的果蔬运不进来,想要过个丰盛的年,是要动些脑筋的。冻
水果,便是一个简单又
实用的法子。瞧吧,不管是梨子、柿
子还是海棠果儿,只要天一上冻,奶奶便赶紧去早市买了,
一股脑儿地冻上。寒冷的室外,就是我们天然的大冰霜。还
别说,当娇嫩的果子经住了冰雪的考验,凝聚
了天地的灵气,
吃起来,味道更鲜美,也更独特了。
⑥当然,冻水果也是有些讲究的
,比如冻梨,奶奶首选
花盖梨。这是我们当地产的梨子,据说它耐旱,又耐寒,开
花时,花白如
雪,很合哈尔滨人的心意。说来奇怪,一提到
花盖梨,我也会自动脑补出“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
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些诗意的画面。
⑦出门一看,花盖梨黄
色的果皮已经冻成了乌黑透亮,
摸上去也是杠杠硬了,这便是冻好了。想吃时,提前拿进
屋,
放到凉水盆里解冻,我们称之为“缓”,缓到梨子周遭只剩
一层透明的冰壳,敲碎冰壳就可
以吃了。坐在奶奶烧得暖暖
的炕头,吃上一口清冽匝牙、肉脆汁肥的梨子,那叫一个酸
爽!过年
时,爷爷和爸爸他们总要喝上几盅,酒过几巡,奶
奶便会端来冻梨,既帮着解酒,又有助于消化。
⑧这些冻出来的美味,在别处是吃不到的。长大后定居
北京,我也试过用电冰箱做,可
怎么也冻不出老家的味道。
幸运的是,如今九十多岁的奶奶依然身板硬朗,听说我们过
年回家,
她又开始张罗冻年货了。(《人民日报》)
16.“而我更难忘的,是冻水果。这可是严冬赐予东北孩
子
的一道‘特产’。”这句话是从文中哪个自然段的开头抽取出
来的?请说明理由。(4分)
17.“坐在奶奶烧得暖暖的炕头,吃上一口清冽匝牙、肉脆
汁肥的梨子,那叫一个
酸爽!”此处感叹号包含着作者怎样
的情感?(4分)
18.请你具体说一说,奶奶是怎样使“生活从不单调”的?
(答出两点即可)(4分)
19.奶奶忙于冻年货,甚至九十多岁还张罗冻年货。对奶奶
而言,
为家人冻年货究竟意味着什么?(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