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 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

温柔似野鬼°
592次浏览
2020年12月29日 13:4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表-电影乔布斯

2020年12月29日发(作者:翟明)


人教版中考 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那年,我去上大学

熊 燕

①我18岁那年,到离家三 百多里的一所大学去读书,还没出门,母亲就开始担忧:你
从未离开过家,嘴又笨,上初中还被街坊误认 为是“哑巴”,突然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会
不会迷路?食堂吃饭时,你能“抢”到饭吗?你有那么多不 喜欢吃的菜,如果食堂只有那些
菜怎么办?

②整理行李时,母亲又开始担心 :“你不会洗被子,被子脏了怎么办?你有轻微恐高
症,住宿楼高不高?”一连串的问号,让母亲睡不安 宁。总是睡着睡着突然想起什么事,爬
起来,跑到我房中,将我叮嘱一番,以至我也睡不安稳。父亲劝母 亲:“树大自然直,她又
不是小孩子,会慢慢学会照顾自己的,你只管将心放进肚子里去。”

③终于要出发了,母亲将打包好了的所有衣服和日用品又重新拿出来,一一查看,生怕
有什么遗漏。一路上千叮咛万嘱咐。说好只将我送到汽车站,可临时母亲又变了卦,非要
和父亲一起陪我 去学校。

④到学校后,母亲最关心的是我的宿舍,宿舍是上下铺,中间四张桌子,每 人都有一个
带锁的小柜。我睡在上铺,母亲担心:“掉下来怎么办?”我说:“睡上铺安静。”这让母亲
想到另一个问题,你喜欢晚上睡觉时听歌,会影响大家休息,怎么办?铺好床,整理好行
李后, 母亲拖着我去百货商场,要为我买一个小巧带耳机的录音机。

⑤去商场的路上,母亲 边走边向路人打听,并大声重复:“哦,从书店向右转。”“哦,从
饭店出来向左转。”说好只买录音机 ,最后却另买了一大堆零食,母亲说分给宿舍同学吃。

⑥当我们提着大包小包,准备 返回时,母亲对我说:“我忘记了,应该向右转?还是向
左转?”父亲刚想说什么,被母亲制止。我方向 观念极差,也不知走哪边。母亲让我询问商
场的工作人员,我低着头,无论母亲怎么催,都不肯去问。母 亲突然向我发脾气说:“让你
问个路都不愿意,养你有什么用?问个路又不会割你舌头,你到底害怕什么 ?”母亲说着说
着竟然哭了。父亲愣在那里问我:“你还记得来时经过的建筑物标志吗?”我一脸茫然, 摇
摇头。父亲轻轻叹了口气说:“那么,我们凭印象走,你在前面带路。”

⑦那天我们走了许多弯路。母亲腰痛,走几步,停下来捶一捶,最后实在走不动了,站
在那里,一脸痛楚 。我很心疼,也很惭愧。终于鼓起勇气,向路人询问学校的方向。原
来,我们七弯八拐,竟然走到了学校 附近,几分钟就到了学校。

⑧那天母亲特别高兴,对我说:“万事开头难,今天走出 了第一步,明天就能走出第二
步。你要记住,路在嘴上。”母亲还说,“一定要学会用心观察,记住来时 的路。只有记住
来时的路,你回去才不会迷失方向。”

⑨我知道,这次的“ 迷路”是母亲特意的安排。因为她知道,人生路上,她和父亲无法一
直陪我走,再远的路,都要靠我自己 去走。再模糊的方向,都要靠我自己去辨清。再难张
开的口,都得我自己克服心理的怯懦。

⑩一转眼,多年过去,我长大了,父母也老了。人生有很多东西都在悄悄改变,唯一没
有改变的是父母的爱,父母的牵挂。我永远记得母亲的话:记得来时的路,回去就不会迷


失方向。

(选自《文苑•感悟》2019年2期)

(1)文章第①②段运用那么多问句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内容作答。

(2)阅读下列语句,按句子后面括号内的要求作答。

①总是睡着睡着突然想起 什么事,爬起来,跑到我房中,将我叮嘱一番,以至我也睡不安
稳。(从描写的角度加以分析)。

②让你问个路都不愿意,养你有什么用?问个路又不会割你舌头,你到底害怕什么?(从
情 感角度加以分析)。

(3)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你对第⑨段中画线句的理解。

(4)文中的母亲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联系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5)通读全文,说说文章题目“那年,我去上大学”有什么作用?

【答案】 (1)①体现出母亲对“我”的担心牵挂。②为下文写母亲跟父亲一起送“我”去学
校作铺垫。

(2)①动作描写。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对“我”去学校的担心、牵挂,表达了母亲
对“ 我”的浓浓爱意。

②“养你有什么用”“问个路又不会割你舌头,你到底害怕什么”表达 了母亲看到“我”迟迟不
肯问路时的着急、生气、失望的心情。


(3)父 母不能一味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应该让孩子学会依靠自己、培养独立思考的能
力。

(4)①关心疼爱孩子。如母亲查看行李,关心“我”的宿舍住宿情况;②严厉。如面对不
肯问路的“我 ”毫不客气的批评;③教子有方。如特意安排迷路,让“我”注意观察路线。

(5)①概括文 章主要内容,“我”去上大学时发生的故事;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
趣;③语言朴素,易引起共鸣 。

【解析】【分析】(1)结构上的作用要看这句话所在地位置,放在开头部分的作用 大致
有:总领全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制造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文章第①②段那么
多问 句是我要去上大学,母亲的话语,结合“还没出门,母亲就开始担忧”分析,这些都体
现出母亲对“我” 的担心与牵挂。结台下文第③段“说好只将我送到汽车站,可临时母亲又
变了卦,非要和父亲起陪我去学 校”分析,是为下文作铺垫。这么多问题,读者也想知道后
来发生了什么事,吸引读者阅读。

(2)①“爬起来,跑到我房中,将我叮嘱一番”是动作描写。描写的对象是母亲,这里主
要 是突出母亲对我独自上大学的担忧,最后要结合母亲对的爱分析。②这句话是语言描
写,充满着对我不敢 问路生气之极,体现了母亲对我的关心与牵挂。

(3)“再远的路,都要靠我自己去走。再 模糊的方向,都要靠我自己去辨清。再难张开的
口,都得我自己克服心理的怯懦”,这里运用排比的修辞 ,表达对母亲的感激。“靠我自己
去走、靠我自己去辨清、得我自己克服”意思是说:孩子总有离开父母 的庇护的那天,应学
会依靠自己,学会独立。

(4)从文中“还没出门,母亲就开 始担忧”一连串的问号,让母亲睡不安宁。总是睡着睡
着突然想起什么事,爬起来,跑到我房中,将我叮 哐一番,以至我也睡不安稳还有那些问


句中可以看出她关心疼爱孩子;“让你问个路都不 愿意,养你有什么用?问个路又不会割你
舌头,你到底害怕什么?”我不肯问路,母亲批评“我”,说明 她对我严格要求;⑧⑨段中
“母亲还说,‘一定要学会用心观察,记住来时的路。只有记住来时的路,你 回去才不会迷
失方向。’我知道,这次的迷路是母亲特意的安排”,她特意安排迷路,语重心长地教育< br>我,可见她教子有方。

(5)本文主要围绕“我”上大学,母亲对我放心不下,跟父 亲一起去送我,对我呵护有加
的事情。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那年,我去上大学“会发生怎样的 事情呢?这样设
置了悬念,吸引读者阅读的观京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标题有独特之处(修辞手
法或写作手法)的,可以从寓意含蓄深刻、制造悬念、引人深思、激发读兴趣等方面去分
析。< br>
故答案为:⑴ ①体现出母亲对“我”的担心牵挂。②为下文写母亲跟父亲一起送“我”去学
校作铺垫。

⑵ ①动作描写。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对“我”去学校的担心、牵挂,表达了母亲对
“ 我”的浓浓爱意。

②“养你有什么用”“问个路又不会割你舌头,你到底害怕什么”表达了 母亲看到“我”迟迟不
肯问路时的着急、生气、失望的心情。

⑶ 父母不能一味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应该让孩子学会依靠自己、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⑷ ①关心疼爱孩子。如母亲查看行李,关心“我”的宿舍住宿情况;②严厉。如面对不肯
问路的“我”毫不 客气的批评;③教子有方。如特意安排迷路,让“我”注意观察路线。

⑸ ①概括文章主要 内容,“我”去上大学时发生的故事;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
趣;③语言朴素,易引起共鸣。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句子作用要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个是结< br>构上的作用,一个是内容上的作用。

⑵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①人物描写及作用作 方法:学生了解常用的外貌肖像、动作
行为等人物描写手段,明确每一种人物描写手段对刻画人物性格的 作用。学生能结合具体
语言环境来进行分析。②要求从情感的角度分析。

⑶本题考 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
含意以及蕴含的感情。< br>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把握。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內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⑸本 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
节,起到贯穿全文的 线索作用;激发出作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


2.文学作品阅读

鳝孔

曾庆升

①久旱不雨,村子像个火炉。

②田二闷闷地吃罢晚饭,静静地吸完一袋旱烟,又往肚里灌过半壶水,并严严地给两个
儿子一番嘱咐,自己才扛上锄头去田边转悠。


③夜幕拉下,田二的两个儿子奉命拿了棍棒,在自家院子矮墙边潜下身来。

④这园子 是田二和谢芳家的菜地。早先没有矮栅,两家菜地间是一条窄窄的土沟。苗儿
不分界地长,常有田家整地 不小心损了谢家的苗,谢家占了田家的沟。于是几次脸红争
执,两家积下怨来。再后来,便垒起这矮墙。 现在田家园里种着冬瓜,谢家园里种着南
瓜,瓜藤仍不分界地长。南瓜爬到冬瓜园,冬瓜爬向南瓜园。开 始,两家都细心捡摆自家
的瓜藤,不让爬过矮墙,可后来园田里工夫紧,便失去了那份细心。瓜藤长势旺 ,便越过
墙来,在田家园里结了两个脚盆大的鲜红的南瓜。田二昨天上自家园子摘冬瓜时,有了这
意外发现,便特地扒开杂草,让南瓜露着,他料定谢家发现后,会爬过来摘瓜,好趁机給
谢家一个难堪 。今晨,田二发现谢芳上园子时瞅见了这瓜,估计谢家晚上会有“行动”,特
派两个儿子看守,好痛痛快 快地抓次“偷瓜贼”。

⑤再说田二出了家门,便在村中樟树下的石板上呆坐着。旱烟 抽了一锅又一锅,他手里
的旱烟“喇叭”,连着田里卷筒的禾叶,以及揪得疼痛的心都在一同冒烟。
⑥田二与谢芳家的稻田也紧挨着,只是田家的稻田挨着南面的山,谢家的稻田靠着北面< br>的河。昔日两家稻田都用山塘水灌溉,可今年大旱,山塘干涸,渠道枯竭,得各自找水。
谢家稻田 靠河,得天独厚,可从河里抽水;田家精田挨山,只能靠老天。田二抬头望望夜
空,没一丝下雨的迹象。 谢芳田边抽水机“突突突”地响,白花花的河水提上岸来,滋润着
谢家的禾苗,田二心里难受极了。要救 活田家禾苗,必须通过谢家稻田引河水灌溉,否则
将白费一年辛劳,颗粒无收!田二去找谢芳说情吧,说 不定谢芳也会给他难堪。田二性子
耿,宁愿饿一年肚皮也不受那个屈。他坐在樟树下的石头上抽闷烟,心 里抱怨说:老天爷
可是要存心惩处我呀!……直到后半夜,空气爽润了许多,田二才站起身,向着自家干 裂的
稻田走去。

⑦田二勾着头,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田埂上,当他来到与谢 家相邻的那丘稻田时,却惊
奇地发现了水!汩汩的水,穿过因埂孔道,从谢芳的田里流向他的田里。水将 砖头般干硬
的泥土变得软软的,禾苗开始舒叶。田二庆幸谢芳粗心,没把田埂上的鳝孔堵上。他在心里高兴地喊着:流吧,流吧,给我灌上满满一丘!田二心里说着,很快又回到了橡树下的
石板上 ----他怕撞见谢芳,说他干不光明正大的事。约摸过了个把钟头,田二再次起身偷偷
地向自家的稻田 走去。这次,田二更有新的发现:第一丘稻田流满水后,又是几道鳝孔穿
过田埂,把水引向第二丘稻田。 哪来这么多鳝孔?田二是捕鳝的好手,他用手触摸孔道,
发觉不像……莫非这鳝孔…田二陷入了沉思……

⑧深夜,凉风拂过,火炉般的村子,变得凉爽起来。朦胧雾气中,园里的藤蔓也潮润 鲜
活起来。潜伏在园子中的田家兄弟忽然发现:一个黑影在园里晃动,正猫着腰,轻手轻脚
地抱 起那似脚盆的南瓜向谢家园子移动。

⑨“抓贼啊?”隐蔽着的田家兄弟忽地跃上去,举着棍棒大声叫喊着。

⑩“混蛋,连老子都不认识了?

⑪田家兄弟顿时傻了眼---- 他们听得很真切,答话者竟是自家老爸田二。

(1)梳理文章第⑥段----第⑦段田二的心 理活动,在横线上填出恰当的词语。每空限填两
个字。无法引河水灌溉,心里________ ------不愿求人,心里抱怨-----发现鳝孔漏水,内心
________------ 有新的发现,陷入沉思,内心惭愧。

(2)结合语境,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分析第④段画线文字“今晨,田二发现谢芳上园子时瞅见了这瓜”这一细节 在情节上的作
用。

②请分析第④段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请结合小说,简要概括并分析田二这一人物的可贵品质。

(4)关于 这篇小说,有人说,田二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有人说,谢芳才是小说的主人公。
你的看法呢?请说明理由 。

【答案】 (1)难受;庆幸(高兴)

(2)①推动情节发展 。因为有了这个发现,才有了田二嘱咐两个儿子抓偷瓜贼的情节。
铺垫,为下文田二将瓜送回谢家子作铺 垫。②反映人物心理变化。反映田二醒悟后(或答
“善意被唤醒后”)的愉悦心情。暗示情节,暗示下文 田二主动将瓜送回谢家园子。

(3)①本性善良,田二虽与谢家有积怨,并一心想给谢芳难堪 ,但最终还是以善报善,
回应了谢芳的善举。②知错就改(勇于改错),田二虽与谢家产生积怨并设计给 谢芳难堪。
但在发现谢芳的善举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送回南瓜,③为人正直。宁可让禾苗枯死,也没想过要偷谢家的水来灌溉,④勤劳,田二晚饭后就到田里看禾苗,直到夜深。

( 4)①田二。小说围绕田二的活动展开,用大量的笔墨写田二,并通过田二的行为与思
想变化来表现人性 善良这一主题。②谢芳,小说虽然表面上围绕田二的活动展开,但实际
上谢芳的活动始终随存在,谢芳主 动用善举感染了田二,彰显了人性善良这一主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 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能力。认真阅读文章,依据相关内
容作答。自家田地无法灌溉的时候,“田二心里难 受极了。”“当他来到与谢家相邻的那丘稻
田时,却惊奇地发现了水!”“他在心里高兴地喊着:流吧, 流吧,给我灌上满满一丘!”由
此组织答案。

(2)本题考查某一情节在文中的作用 。①题干要求从情节上分析其作用。当田二发现“谢
芳上园子时瞅见了这瓜”时,特派两个儿子看守,这 样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经过灌溉事件
之后,田二有了新的认识,所以打算主动摘瓜送回给谢家,也为这 一情节做了铺垫。②本
题考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这一段的环境写“凉风拂过”、天气“凉爽起来” ,这舒适的
环境描写与此时田地得到灌溉的喜悦心情相照应,同时也暗示了两家的关系得到了和解,为下文的送瓜故事做好了铺垫。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要根据人物的言行来总结。田二
与谢家有积怨,但是谢芳的善举感化了田二,使得田二打算把瓜给谢家 送过去,说明田二
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且也是知错就改的,他时刻关注自己的田地,“直到后半夜”,还 “向着
自家干裂的稻田走去。”说明其勤劳。而“田二性子耿,宁愿饿一年肚皮也不受那个屈。”也是其性格的耿直。

(4)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拓展延伸能力。首先明确本试题有两问,先要 答出主人公是谁,然
后再说明理由。关于第一问,回答是谁都可以,关于原因的阐述,①文章笔墨用量的 多少
写的是田二的故事;②文章写田二与谢芳的恩怨,写他查看瓜,写他查看田地,写他打算
送 瓜给谢家,所有的故事情节都与其有关系,③田二的转变体现了“善良”这一小说主题,
由此来总结答案 。

故答案为:⑴难受;庆幸(高兴);

⑵①推动情节发展。因为有了这个 发现,才有了田二嘱咐两个儿子抓偷瓜贼的情节。铺


垫,为下文田二将瓜送回谢家子作铺 垫;②反映人物心理变化。反映田二醒悟后(或答“善
意被唤醒后”)的愉悦心情。暗示情节,暗示下文 田二主动将瓜送回谢家园子;

⑶①本性善良,田二虽与谢家有积怨,并一心想给谢芳难堪,但 最终还是以善报善,回应
了谢芳的善举;②知错就改(勇于改错),田二虽与谢家产生积怨并设计给谢芳 难堪。但在
发现谢芳的善举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送回南瓜;③为人正直。宁可让禾苗枯死,也没想过要偷谢家的水来灌溉,④勤劳,田二晚饭后就到田里看禾苗,直到夜深;

⑷①田 二。小说围绕田二的活动展开,用大量的笔墨写田二,并通过田二的行为与思想变
化来表现人性善良这一 主题;②谢芳,小说虽然表面上围绕田二的活动展开,但实际上谢
芳的活动始终随存在,谢芳主动用善举 感染了田二,彰显了人性善良这一主题。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的梳理和 概括。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
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答题时要尽可能仿照题目中的 示例形式作答;

⑵本题是对环境描写的考查。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用:交代 故事发生的
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思路:
这句话写 出了…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人物形象 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
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 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
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⑷本题 考查小说主人公的判断。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有三个角度,首先看对人物
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 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因为判断的角
度不同,所以得出的答案也不同,只要 陈述的理由充分皆可。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亲养蜗牛

梁晓声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 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
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 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
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 br>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
盖儿敞开 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
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 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 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
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 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吃?……”


“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 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
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 眼睛,受了天大
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 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
总是摇头——根本就 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 儿开始变
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 子拉至跟前,对他
讲奶奶一生多么的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 于
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
点 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 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
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 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
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
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 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
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 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
颤,令我沉思……

(1)“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的横线处。

①________,波澜顿起。

②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

③________,波澜又起。

(2)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三段在文中的作用。

(3)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蜗牛尚小,母亲精心照料,儿子却说要吃蜗牛;蜗牛长大了,儿子已放弃


吃蜗牛的念头,母亲却突然端出一盆“蜗牛汤”

(2)①突出了母亲对蜗牛照顾的 精心,表现母亲对蜗牛的喜爱或突出蜗牛对于母亲的特
殊意义。②为下文母亲舍不得这些蜗牛被吃掉等情 节做铺垫。

(3)示例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表现人物心理。从儿子的话语中,表现出 儿子想吃
蜗牛的急切心情;从母亲看似矛盾的话语中,表现出母亲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
蜗牛被吃掉的心理。示例二:用人物说话的语气变化表现人物心理。儿子先疑惑后确定的
语气变化,表 现了他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母亲先肯定后否定的语气变化,显示了她为蜗
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 牛被吃掉的心理。示例三:选取能突出人物心理的词语表现
人物心理。写母亲时,先用“肯定”“分明” 来突出她看到蜗牛长大时的自豪,后用“总是”“根
本”表现她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写儿子时,用 “确定”“已经”“许多”突出他想要吃蜗牛
的急切心理。

(4)①表现老人们对情 感交流的渴望,希望引起人们关注。文章开头点出母亲寂寞;中
间写母亲精心照顾蜗牛,和蜗牛进行心灵 的交流;结尾提醒人们给予关注。②表现浓浓的
亲情。母亲爱孙儿,虽然舍不得蜗牛,却从未回绝孙儿吃 蜗牛的请求,最后用巧妙的办法
满足了孙儿的要求。孙儿爱奶奶,当明白自己的要求会剥夺奶奶的欢乐时 ,就再也不提吃
蜗牛了。“我”爱母亲,能体察到母亲的寂寞和欢乐,常停止写作陪母亲观赏蜗牛,并说 服
儿子不再想要吃蜗牛。③表现对小生命的爱。母亲像呵护儿女一样养育蜗牛,舍不得伤害
蜗牛 ,最后将能独立生活的蜗牛放生并继续照顾它们。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了 文章情节的补充。因为中间一部分已给出答案:蜗牛逐
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 要吃蜗牛。波澜再起。我们补写的文字
应在这段文字的前面和后面,我们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段落,然后 再进行总结即可。

(2)本题考查了段落的作用。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在内 容上,这一段表
现母亲对蜗牛的喜爱,在结构上为下文母亲不舍得吃掉蜗牛做了铺垫。

(3)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作答时,需结合具体的语境和自己的阅读体悟分析作答。
儿子 之所以认为蜗牛长大了,是想吃掉蜗牛。母亲一会认为蜗牛长大了,一会说蜗牛没有
长大,是因为母亲舍 不得蜗牛被吃掉。

(4)本题考查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本文的主题可以从好几个方面来考 虑。例如:表现
老人们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希望引起人们关注。表现浓浓的亲情。表现对小生命的爱。以
上角度都可以。

故答案为:

(1)①蜗牛尚小,母亲精心照 料,儿子却说要吃蜗牛;③蜗牛长大了,儿子已放弃吃蜗
牛的念头,母亲却突然端出一盆“蜗牛汤”。< br>
(2)①突出了母亲对蜗牛照顾的精心,表现母亲对蜗牛的喜爱或突出蜗牛对于母亲的特殊意义。

②为下文母亲舍不得这些蜗牛被吃掉等情节作铺垫。

( 3)示例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表现人物心理。从儿子的话语中,表现出儿子想
吃蜗牛的急切心情 ;从母亲看似矛盾的话语中,表现出母亲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
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示例二:用人物说话的语气变化表现人物心理。儿子先疑惑后确定的语气变化,表现了他


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母亲先肯定后否定的语气变化,显示了她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
舍不 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示例三:选取能突出人物心理的词语表现人物心理。写母亲时,先用 “肯定”“分明”来突出
她看到蜗牛长大时的自豪,后用“总是”“根本”表现她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 理。写儿子
时,用“确定”“已经”“许多”突出他想要吃蜗牛的急切心理。

(4 )①表现老人们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希望引起人们关注。文章开头点出母亲寂寞;中
间写母亲精心照顾蜗 牛,和蜗牛进行心灵的交流;结尾提醒人们给予关注。

②表现浓浓的亲情。母亲爱孙儿,虽 然舍不得蜗牛,却从未回绝孙儿吃蜗牛的请求,最
后用巧妙地办法满足了孙儿的要求。孙儿爱奶奶,当明 白自己的要求会剥夺奶奶的欢乐
时,就再也不提吃蜗牛了。“我”爱母亲,能体察到母亲的寂寞和欢乐, 常停止写作陪母亲
观赏蜗牛,并说服儿子不再想要吃蜗牛。

③表现对小生命的爱。 母亲像呵护儿女一样样蜗牛,舍不得伤害蜗牛,最后将能独立生
活的蜗牛放生并继续照顾它们。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情节的梳理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先要通
读全 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线索;然后根据文章內容,找到相关语
段结合关键语句,筛 选出符合题意的笞案;

⑵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段落在文章开头的作用一般是:统领全 篇;引起下文,为下
文做铺垫;营造氛围;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就本文而言具体 是为
下文做铺垫,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

⑶本题考查根据语境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根据上下文和人物性格揣摩心理活
动;

⑷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文章的主旨句一般在文中多次出现,还多在首段与末段,是
对题 目的解释与深化,多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文章最后一段就是文章的主旨句。


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教数学的“语文老师”

①老陈是我见过教数学教得最好的“语文老师”。

②初识老陈,颇 有些渊源。刚开始的时候,我与他是空间内的两条“异面直线”,看似毫
无交集,实则必有维度。

③在碰到老陈以前,我所有的数学老师上课时基本上都是照本宣科,似乎数一学老师总带着一制冷冰冰且有点呆然的面孔。但老陈却一反数学老师该有的常态,慢慢走入了我年
轻的心。< br>
④我还记得老陈给我们上第一堂课的样子:他腆着肚子,脚步一晃一晃,自我介绍道:
“各位朋友,谢谢大家,你们来了。我是老陈,是一个残疾人,你们不许欺负我,你们回答
问题 的声音尽量大一点儿,不能在下面窃窃私语。”

⑤介绍完自己之后,老陈开始上课了 。他用“兰花指”夹着粉笔,在黑板上画着,不由分
说便列出了许多知识点,毫无疑问,学校给我们文科 班安排了一位“高人”,但我们并没有
遇见良师该有的兴奋。

⑥文科生难免 对数学心生畏惧,外化为课堂气氛的凝重。老陈见我们一个个像霜打的茄


子,便提高声调 :“万水千山总是情,声音大点儿行不行?”我们说行,他还不依不饶地
说:“有同学好像怕我听见一样 ,别以为我不认识你们。你看,那个欧阳锐我就不认识……”
我们终于在数学课堂上爆发出了久违的哄堂 一笑。

⑦快下课时,老陈在黑板上写下“自古华山一条道,当今书海多窍门”,以表示劝勉。

⑧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老陈经常在黑板上写着与数学不怎么相关的话,如“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是一个很 长的历史阶段,解析几何的重点就在于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等,
让人听得云里雾里,然后开始若 有所思。

⑨没错,老陈努力用文科生的思维去解释数学。他用近乎“怪诞”的方法, 渐渐地使我们
这群讨厌数学的人开始在数学课堂上集中精神。

⑩比如,老陈 会问:“这道题怎么写?”然后自己回答:“把这里抹去,揪起你的头盖来。
呀嘿嘿,哇哈哈,这个时候 武侠高手就出现了,他的名字叫李连杰(联结),你们看这条
边,再加上这条边,他的平方加上她的平方 等于它的平方。以后啊,对于这个勾股定理我
们就说是拉芳加拉芳等于小芳,明白了吗?”霎时间,我们 笑得合不抚嘴,所有的压力和难
题带来的困扰,早已随着笑声一道飞到了九霄云外。

⑪因为老陈,我们学会了打手势、说哑语,知道了数学和文学还有浪漫的碰撞,理性和
感性也可矛盾地并 存,懂得了能力的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

⑫既然碰到了一位语文知识这么好的数学 老师,我们文科班的同学当然要用我们的方式
“验证”一下他。有一次,老陈出了一道等差数列的题目, 我们都不会。他骄傲地向我们炫
耀说:“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道题目的精妙之处?它是按照‘上海自来水来 自海上’这样的句式
出的。”

⑬虽然我们都表示“嗤之以鼻”,但老陈还是狂妄地大笑我们笨。

⑭这次,老陈激起 了我们的“共怒”。“老师,在数学方面,你是‘上等马’,我们是‘下等
马’,当然比不过你。但我们 知道‘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有一个很妙的对子,你要是对出
来,我们就服你。”有同学故意用我们的长 处去挤兑他的短处。

⑮“对,对!”全班同学都起哄道。

⑯“这有何难?”老陈双手负背,摇头晃脑,一边踱步,一边说:“黄山落叶松叶落山
黄。”余音袅袅, 我们哑口无言。

⑰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曾经我们最讨厌的数学课居然变成了我们 每天的期待。我们
聚精会神地听老陈“胡扯”生怕漏掉可以让我们快乐一星期、一个月的“金玉良言”。

⑱高考之后,老陈问我们考得怎么样,能不能及格。全班同学都笑着对他说:“估计刚
好吧。”

⑲现在,我肯定我们很多人早已淡忘了“log”为何物,排列组合要如何解,但我们都不会< br>忘记他——老陈。

(1)选文中哪件事最能体现老陈是把数学教得最好的“语文老师”?请简要概括。

(2)阅读选文第④一⑧段,体会第一堂课及之后我们对老陈和数学课的心理变化,完成
下列表 格。

老陈的言行

我们的心理

自我示弱,常规教学。

①________


改变方式,自我调侃。

②________

板书启发,劝勉熏陶。

③________

(3)结合语境,品析选文中划线词语和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虽然我们都表示“嗤之以鼻”,但老陈还是狂妄地大笑我们笨。

②霎时间,我们笑 得合不抚嘴,所有的压力和难题带来的困扰,早已随着笑声一道飞到了
九霄云外。

(4)说说选文第⑪段有什么作用。

【答案】 (1)老陈因同学们不会数 列题而嘲笑大家笨,激起大家用文科方式,现场对对
子“验证”他,他成功对出,令我们哑口无言。
(2)不兴奋、畏惧;开心快乐;若有所思

(3)①“狂妄”原意是极端的自 高自大,这里形象地写出老陈有意以极度得意的样子激活
学生思维的情态,表现其睿智和良苦用心。②画 线语句运用夸张手法,突出渲染了老陈课
堂上带给我们的快乐。

(4)承接上文,体 现我们在老陈的数学课上收获颇丰,突出老陈对我们的影响之大,表达
了我们对他的敬佩之情。

【解析】【分析】(1)依据题目要求“最能体现老陈是把数学教得最好的‘语文老师’”的
“最”字可知,文章第⑫—⑯段叙写的一次老陈因同学们不会数列题而嘲笑大家笨,激起
“众怒 ”,我们决定用学文科“长处”来挤兑数学老师老陈,用现场对对子“验证”他,结果老陈
成功对出。从 “我们哑口无言”以及后文的“曾经我们最讨厌的数学课居然变成了我们每天的
期待”说明老陈是把数学 教得最好的“语文老师”。

(2)本题可依据“但我们并没有遇见良师该有的兴奋”“我们 终于在数学课堂上爆发出了久
违的哄堂一笑”“让人听得云里雾里,然后开始若有所思”等语句,筛选或 概括表现“我们心
理”的词语填写作答即可。

(3)①语句“虽然我们都表示‘嗤 之以鼻’,但老陈还是狂妄地大笑我们笨”中的“狂妄”一
词,原是指极端的自高自大,作者采用了贬义 褒用的方法,形象地写出老陈极其得意的神
情,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激活学生思维的情态,表现其睿智和用 心良苦。②语句“霎时间,
我们笑得合不抚嘴,所有的压力和难题带来的困扰,早已随着笑声一道飞到了 九霄云外”采
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老陈在课堂上给我们带来的快乐,突出了老师的高超的教学< br>水平。据此理解作答。

(4)文章第⑪段,从结构上看,是对上文的总结;从内容上 看,概括介绍了我们在数学
课上的收获颇丰,突出地表现了老陈对我们的影响之大,含蓄地表达了我们对 老陈敬佩和
感激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老陈因同学们不会数列题而嘲 笑大家笨,激起大家用文科方式,现场对对子
“验证”他,他成功对出,令我们哑口无言;

⑵不兴奋、畏惧;开心快乐;若有所思;

⑶①“狂妄”原意是极端的自高自大, 这里形象地写出老陈有意以极度得意的样子激活学生
思维的情态,表现其睿智和良苦用心。②画线语句运 用夸张手法,突出渲染了老陈课堂上
带给我们的快乐;

⑷承接上文,体现我们在老 陈的数学课上收获颇丰,突出老陈对我们的影响之大,表达了


我们对他的敬佩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故事情节概括。一类是概括事件:找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按
照“他(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进行概括。第二类概括部分情节 概括故事开
端、发展、 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解题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
个阶段,再进行概括,筛选 出文中的关键词语或自己概括来填空。防止出现误将高潮当作
结局,或把经过当作结果的情况。

⑵本题考查内容与人物情感的梳理。解答此题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根据表格中所给
出的 相关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根据内容概括情节,或找出人物描写的句
子,根据理解概括人物 情感或是从中提取词语作答。

⑶本题考查词语表达效果的分析。分析时要注意人物的身份及 事件。“狂妄”原意是极端的
自高自大,形象地再现老陈在学生面前得意的样子,表现他的聪明才智和用 心良苦。

⑷本题考查段落在文中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特殊段落在文中的一般作 用。首
段的作用一般是:引出下文,开篇点明,点明中心等;中间段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的过
渡;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篇末点题,点明主旨,深化主旨,升华主题等。


5.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会唱的球

林海音

①这是今天下午的最后一节课。

当我刚一走上讲台,就看见下面有十几双小手举起来。

“黄泽的球被人偷去了,老师,会唱的球!”被叫起来的这么报告。

又一个举起手来:“那个球不是真正会唱,只是一打开就有音乐响起来。”

“黄泽的爸爸从香港带来的!”

“大概要美金一百块吧,被谁偷去了?”

“一定要把偷东西的贼捉到!”

“……”

“……”

大家被这个什么“会唱的球”搞得完全忘了教室里的秩序,你一言我一语地乱嚷着。

②我用板擦敲打着桌子:“我到底听谁的?”我的生气的声音压制了孩子们的骚扰,他们
安静下来了。据 班长的报告说,在未上体育课前,这只“会唱的球”是在的,等他们从操场
下完体育课回来,它便从黄泽 的位子里失踪了。

③失主黄泽的父亲是一条商船的船长,经常带些外来货,以至于黄 泽常炫耀于同学间。
手头阔绰其实也不是什么有失人格的事,各人的家庭环境不同,但是在都市的生活里 ,物
质的诱惑对人们是一个威胁,就是孩子也不例外。每逢黄泽表现了新花样时,便给其他的
孩 子们带来一阵骚动,看他们或艳羡、或巴结、或不屑,爱憎的反应虽然不同,但是却没
有一个真正能“不 动心”的。因此使我常常想到,难道我们的教育还缺欠点什么吗?

④但是,我们势必 把这只“会唱的球”找出来,这只球不会离开偷它的人的身上的,然
而,在我的班上,谁又是那可疑的贼 ?我感到惶恐的倒不是怕搜不出这只球,反而怕的是
从他们之中哪一个口袋里搜出来!这班学生是从他们 二年级时,我便任教,到现在六年


级,快毕业了,在要离开我以前,突然出了一个贼。< br>
⑤我用郑重的口气说:“为了尊重同学们的人格,我不愿当场搜查每个同学,一个人是
难免在一时糊涂中犯一点过错的,我相信他这时已经后悔了,他有一个改过的机会。好,
同学们 都排队到操场上去!”

⑥孩子们以一种不知道老师的闷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的态度,面 面相觑地排队走出去。到
了操场上;我又说:“现在我一个人回教室去,然后同学们按着排队的顺序,一 个个到教室
里来,希望拿那个球的同学把球交给我,自己认为没有拿的,进来一趟再出去好了。”

⑦嘱咐完了,我便回到教室。每一个孩子走进来,见了我都有不同的表情,有的伸舌头做鬼脸,有的正经地说没有偷东西的理由;有的叫我搜查,有的自动把衣袋翻出来,有的
淘气的在教 室里绕一圈,有的……一直到班长走进来报告我说,全班的同学都已轮完时,我
不免为之一惊——没有一 个人把球交给我!

⑧我向操场走去,那里有一群期待着我的孩子,我必须迅速地想出 下一步应当怎么做,
我慢慢地走,快快地想,到了操场上,我立刻很轻快地说:“偷球的同学并没有把球 交出
来,”同学们听了,异口同声地惊叹了一下,“但是,我了解那个同学的意思了,这是他有
生以来的第一次的错误,他后悔极了,但他希望在没有任何人知道的情形下——包括老师
在内,把球送回 到黄泽的抽屉里,是不是?所以,这一回我也留在操场上。仍按着刚才的
办法,拿球的人,就把球放回去 。”

⑨这也许仍是一次冒险的办法,这时离下课还有十几分钟了,我也为自己捏一把 汗,在
下课铃响以前,这只会唱的球是否会出现?可是一个负责教育使命的工作者,是不能摆脱
或忽略任何责任的,我从来没有过。对孩子我有一份说不出的爱护的心,我是多么愿意看
到他们成长、茁 壮、灿烂、无垢……

⑩小身影一个个从操场那边交替地跑过来,十几分钟在我的思虑 中过去了,孩子们又都
已轮完了。

⑪“现在回到教室去!”

⑫我不知道如果那球仍没有……我应当怎么办,我来不及再想了。可是当我走上讲台,
还没有转过身来时,下面一声喊:“球!老师!”

⑬跟着是一阵欢呼,待我面向着台 下时,黄泽把球高高地举起来,灿烂耀目,又亮又
圆,掀开小玻璃蓋,有一阵悠扬的音乐发出来。它便是 使多少孩子羡煞的会唱的球,还差
点儿让一个孩子为它犯了罪。

(有删改)

(1)第④段“我感到惶恐”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2)文中第⑤段老师用 “郑重的口气说”是因为什么?而第⑧段老师“轻快地说”又是因为
什么?

(3)第⑨段画线语句属于什么描写?从中能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4)第⑨段划线词语“无垢”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5) 第③段中“因此使我常常想到,难道我们的教育还欠缺点什么吗?”细读此段内容,
具体说说文中的老师 意识到我们的教育还欠缺点什么?

【答案】 (1)害怕搜出球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2)要让孩子们意识拿别人的东西是一个严 重的过错,要严肃对待。想要减轻那个拿了球


的孩子的心理压力,鼓励他主动改错。
(3)心理;有极强的使命感,责任感,关爱学生。

(4)心灵纯净,不被不良品质所污染

(5)引导孩子学会拒绝物质的诱惑,懂得超 然物外、平和淡然的可贵,培养孩子树立正确
的价值观(财富观、审美观)。

【解析】【分析】(1)根据文中“我感到惶恐的倒不是怕搜不出这只球,反而怕的是从他
们之中哪一个 口袋里搜出来”一句来分析,“我”为什么怕从他们之中哪一个口袋里搜出来?
是因为这些孩子是“我” 从二年级带到六年级的,我不愿意其中出现一个“贼”。从第五段“为
了尊重同学们的人格”一句,也可 以得出,“我”怕的是搜出球后,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2)仔细阅读这两段话,结合当时的情景来分 析作答。一开始“郑重的口气说”是为了让孩
子们严肃地认识到拿别人的东西是严重的过错,是不能有的 行为。结果第一次的办法没有
得到“我”想要的结果,分析出可能是因为“我”的存在让孩子有了心理压 力,不敢正视错
误,所以故作轻松,“轻快地说”,从而减轻拿球孩子的心理压力,鼓励他主动认错、改
错。据此分析作答即可。(3)第⑨段画线句是对“我”心理活动的刻画,属于心理描写,
说明 “我”是一个有责任心、关爱学生的好老师。(4) “无垢”本义是清净无垢染。结合文章
语句来分析 ,描写对象是孩子们,意思是希望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被不良品质所污
染”。(5)结合前文的内 容可知,“因此使我常常想到,难道我们的教育还欠缺点什么
吗?”这是“我”针对孩子们面对物质的诱 惑表现出的或艳羡、或巴结、或不屑的不同反应引
发的思考,意识到教育欠缺对孩子们人生价值观的引导 。

故答案为:⑴害怕搜出球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⑵要让孩子 们意识拿别人的东西是一个严重的过错,要严肃对待。想要减轻那个拿了球的
孩子的心理压力,鼓励他主 动改错;

⑶心理;有极强的使命感,责任感,关爱学生;

⑷心灵纯净,不被不良品质所污染;

⑸引导孩子学会拒绝物质的诱惑,懂得超然物外、平和 淡然的可贵,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
价值观(财富观、审美观)。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掌握。需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 容的理解与辨析,解答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
语句,即可解答;

⑶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对人物进行客观的评
价;

⑷本题考查对关键词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题干要求和文章内容作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
础上 ,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即可解答,注意答案的简洁性。


6.

后生可畏

刘斌立


①我第一次去鉴睿律师 楼,就注意到了前台旁边多了一张不怎么和谐的小桌子。一个大
男孩模样的小伙子,睡眼惺忪地在那捧着 厚厚的《刑法》,有一页没一页的翻着。

②我问律师楼的合伙人李信,他一脸嬉笑地 回答:“这孩子他爸是我们律师楼的大客
户,也是老朋友了。他想让他儿子考律师,非得要我们把这孩子 安排在这打杂,一边让他
看书备考。其实我们啥事也 没给他安排,让他自己在那天天待着呢。”

③“哦,这孩子看着还挺老实的。”我随口应和道。

④“老实!您可别小瞧这小子,听他爸说,他一心要当摇滚乐手,跟着一个不靠谱的摇
滚乐队干了两年的鼓手。”老李边说边摇着头。

⑤后来我再去律师楼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看看这个叫常远的“摇滚 ”男孩,他也是经常
应景似得挺朋克,一会夹克上带钉,一会头发颜色又变了。

⑥那年律考后没几天,我去律师楼办事,发现常远那桌子没了,人也没了踪影。问道老
李,没想到老李 苦笑着说:“那小子跑了,据说和一个摇滚乐队跑到青海茫崖矿区那边,在
矿区的一个小镇上的酒吧里演 出呢。他爹差点没气背过去,已经发誓不管他了。”

⑦我又惊讶又好笑,随着老李附和道“现在的年轻人啊”。

⑧一年以后一天,我突然 接到鉴睿律师楼李信律师的微信。“还记得那个玩摇滚乐的男
孩吗?他又回来了!这次主动来求我,要继 续准备考律师,还在我这打杂看书。我也是服
了!“

⑨“您就当浪子回头吧,兴许真考上了,您也是积德了。”我回复了微信,也不忘 调侃地
加了几个坏笑的表情。

⑩之后,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离开了那座城市,也与律师楼和老李少了很多的 交集。

⑪青海茫崖的矿难,突然成为了这个国家的头条新闻。部分矿务局领导受贿私自 外包矿
坑,私人小矿主 违规野蛮开采,导致了一次灭顶的矿难。在矿难中死去的矿工遗孀,因为
没有基本的合同和安全保险凭 据,无法获得赔偿,更无人愿意替他们去争取权利。

⑫就当矿难的悲哀正在褪去的时候,媒体上一个很不起眼报道终于被我看到了。 一个名
叫常远的律师, 带领着自己的小团队义务承揽下了所有死难矿工的索赔事务。这条很小的
信息,却因为这个熟悉而又陌生 的名字而让我震惊。

⑬我立刻致电李信律师的时候,他确认道“没错,就是他,我也很佩服这小子。”

⑭“您觉得他接这个案子是为了出名吗?”我问道。

⑮“还真不是。你记得他曾经在青海一个矿区的酒吧演出过一段时间吧。”老李继 续说
道。

“那地方就在茫崖。听常远的爸说,常远在那生活的一段时间,很了解矿工们的生活 状
况。他自己后来跑回来要继续考律师时就跟他爸说,以后要帮请不起律师的穷人打官司。”

⑯我听老李说完这些,沉默了许久,最后,我发自内心地说了一句:“后生可畏啊!”

⑰电话那头老李肯定地重复道:“后生可畏!”

(选自《新华文摘》2016年第13期,有删改)

(1)文中写到常远的哪些经历?请按顺序补充完整


________— —被迫备考律师——________——________——帮助穷人打官司

(2)读文中划线句子,完成题目。



①简析第一段中划线句子的描写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②第十二段中划线句子为什么说“我”对常远的名字熟悉而又陌生?

(3)联系内容分析,常远的哪些品质让“我”和老李觉得“后生可畏”?


(4)小说主人公是常远,作者却以大部分内容写“我”和老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1)想当摇滚乐手


;继续备考律师


;承揽死难矿工索赔



(2)①这个句子运用了神态 与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看书备考的常远心不在焉,
为下文“我”和老李对年轻人的感慨作铺垫;


②因为在报上看到常远的名字与事迹之前,我对他的爱好及经历已有所了解,所以 说“熟
悉”;但我所知道的常远是一个不务正业,与父母反叛,不愿作律师的青年,现在他不仅当
上了律师,还自愿免费为穷苦人打官司,让我惊讶,所以说“陌生”。


(3)① 他个性鲜明,有主见。父亲让他当律师,而他却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当一名摇滚
乐手。②他有社会责任感 ,勇于担当。他到青海茫崖矿区演出,了解到矿工生活状况后,
就决定回来考律师,为请不起律师的穷人 打官司。③他不计名利,有奉献精神。矿难发
生,他带领律师团队,义务为矿工打官司。



(4)①“我”和老李的对话构成小说的基本框架。先写我们“上辈人”对他的不 满,再写对他
的佩服,先抑后扬,波澜起伏,曲折有致。②通过“我”和老李的叙述侧面描写了常远这个
有个性、敢于担当的人物形象,真实可信,给人以宽广的想象空间。③通过“我”和老李的
态度 变化,表现了要正确看待年轻人这一主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人物 经历的梳理。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
上,对人物的经历有个大体的了解,再用给出的示例相 似的句子加以表述即可。从文中对
常远的描述可以看出,他最早是想当摇滚乐手,但被父亲逼着考律师, 在出逃出去当了一
段摇滚乐手后,又回来继续备考律师,考试上律师后,专门帮助穷人找官司,令人敬佩 。
(2)①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其作用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描写的种类及其作用效
果:人 物描写包括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侧面描写等。然后根据具体的语句做


出判断 ,并结合所处文段加以理解,分析出描写的效果。从划线句的内容来看,“睡眼惺
忪”是对常远的神态描 写,“有一页没一页的翻着”是对他的动作描写,表现出他看书的心不
在焉,不愿考律师。②本题考查句 子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解释清楚“陌生”与“熟
悉”的含义。结合前文内容来看,我在看到报上 常远的名字前,已对他的爱好、经历有所了
解,所以说“熟悉”,但我印象中的常远是一个不务正业,不 愿好好学习,不听父母话的
“坏”男孩,而报上写的常远不仅是一位律师,还是一位免费为穷苦人打官司 的律师,这让
我万万没想到,所以说“陌生”。(3)本题考查人物精神品质的归纳。解答此题要结合人 物
行为及事件来分析。当父亲让常远当律师,他却选择当一名摇滚乐手,表现他为人有主
见;他 在出逃当摇滚乐手时,了解了矿工的悲惨遭遇后,又决定放弃自己的爱好考律师,
表现他是一个勇于担当 ,有爱心的人;当发生矿难,无人愿替死难矿工打官司,他愿意免
费去做,表现了他不让名利得失,具有 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些都是我和老陈这些老一辈人
所不具有的,所敬佩的。(4)本题考查小说次要人物 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本文的主人公是
常远,我和老陈是故事中的次要人物,从全文内容的发展来看,我和 老陈起着见证故事发
展,连接不同时间段的情节的作用,也就是说“我和老陈”是全文的线索人物;从写 作手法
来看,作者写“我和老陈”是为了对常远起到侧面描写的作用,用我和老陈对常远的评价、
态度,侧面表现常远的优秀品质,并以“我”的态度转变,表现年轻一代不容小视的主旨。


【点评】这篇文章围绕着主人公常远的变化,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7),写我
初识 常远及给我的感觉;第二部分(8—17),写常远考上律师,我在偶然的机会发现他带
领着自己的小团 队义务承揽下了所有死难矿工的索赔事务。文章以常远的变化,表现年轻
人表现看起来放荡不羁,但他们 也有社会的责任感,他们也有我们敬畏的精神。


7.阅读陈振林的《秦琼卖马》,完成小题


进江州城的人,有一处必去,就是书场。

一溜儿五间不大的屋子,几根粗木柱 立着,全是串通的,宽敞明亮。屋子里的正北
方,用砖石切成八仙桌大小的台子,高尺许。台上立一桌, 小,宽,不过七八寸,长约三
尺。四只桌腿像初生牛犊的小腿细,摇摇欲坠,随时会散架到下的样子。这 便是说书人的
舞台了。屋外立一对联:汉萧何追韩信闻香下马,周文王访子牙知味停车。上无横批,只< br>悬着匾额,三个字:铁嘴刘。

铁嘴刘正是屋子的主人,江州城妇孺皆知 的大名人。其实。“铁嘴刘”这名号已传下来三
代人了。铁嘴刘说书有规矩,白天休息加学习,晚上才登 场。铁嘴刘刚过不惑之年,因其
喜好蓄须,倒是有了些仙风道骨。

近 日,正说《秦琼卖马》①,那情节人物大家伙儿早烂熟于心。但仍然喜欢来听,听
过三四遍的,不下百人 ,但仍然来捧场。快八十的张老太爷说,又听一回,就像吃一道新
菜,味道大不同呢。

这日铁嘴刘正开讲,抚尺一拍,全场静息。长须一捋,大声道:“且说秦琼秦叔宝解配< br>军至潞州天堂县投文,只困知县不发回文,困居客店……“

他口里在说 ,目光一移,瞟至最东座椅上端坐的一人,五十上下,青衣小帽,口微


张,耳微侧,入迷 一般。铁嘴刘更是卖力,字字如珠玑,诗文对句,句句相连。

“要知秦叔宝黄 骠马命运,且听明日分解。”铁嘴刘按住抚尺。子夜散场,听客散去,他
与夫人正收拾屋子,抬眼,青衣 小帽者还在,似有难言之隐。

“欢迎客官光临……”铁嘴刘客套说。

来人欠了欠身,轻声说:“久闻大名,今日果然。但明日为老母寿辰,在下得回楚州探< br>母,三日后再来相扰,只怕听不到黄骠马之结局也。”说完,一步一回头,消失在黑夜中。

白日无话,第一晚照样满场,不想,才听到开场几句,听客顿觉大不同。说的还是秦叔宝,事儿却新鲜了,店主索房饭钱,秦叔宝与之周旋,足足说了一晚,将人情世故,穿
插在情节之 中。

暮色又合,第二晚。听客们听说了《秦琼卖马》中的新鲜事,都来了,铁 嘴刘开口便
说黄骠马膘肥体壮,乃是匹宝马。……再说秦琼痛哭黄骠马。这黄骠马,说了一晚上。

第三晚,铁嘴牛拍拍抚尺:“前面说要知黄骠马命运,且听今日分解,我继续卖嘴
啦……”

众人一惊,知道这是接上了大前天晚上的故事。那昨晚“黄骠马”和前天晚上的“人情世
故”不都是在原地儿转么?在看最东边的座椅,端坐的正是那晚的青衣小帽人。

铁嘴刘的声音更响:“店主带过黄骠马,秦叔宝不由得两泪如麻。为还店饭钱,无奈
何,只得来卖它,摆 一摆手儿,你就牵去了吧……”

子夜散场,听客散去,青衣小帽人对着铁嘴刘 深鞠一躬,铁嘴刘回躬相敬。没有言
语,青衣小帽人骑马疾驰而去。

第二日,江州城传出消息,青衣小帽者为荆州知府蒋大人,又说蒋大人有意请铁嘴刘
入知府衙门任职。< br>
铁嘴刘每晚照样说书,《秦琼卖马》照样是他的拿手好戏。倒是有一回,夫人轻 轻问
了一句:“铁嘴啊,你当初咋就知道是荆州知府蒋大人?”

铁嘴 刘轻轻捋了捋长须:“天下清廉知府,谁人不知蒋大人?天下孝心知府,谁人不晓
蒋大人?天下爱听评书 知府,当然首推蒋大人,青衣小帽,且无随从,乃至行事风格……”

夫人也轻轻一笑:“难得你这么用心,等着蒋大人的那两晚,编了那么多的情节。”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注】①故事梗概:秦琼落难卖马,与单 雄信相识,二人英雄惜英雄。尽管后来一人
保唐,一人反唐,但兄弟情谊始终如故。

(1)本文主要写了铁嘴刘与蒋大人的故事,请结合相关情节完成填空。


情节

人物

A

蒋大人

铁嘴刘

听书入了迷

说得更是卖力

B

道出难言之隐

________

C

D

________

深鞠一躬

续说黄骠马

________









(2)按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


①第(17)段和第(19)段加下划线 的“轻轻”都写出了夫人说话时________的心态,但意
蕴有所不同,第(17)段的“轻轻”表 现她________,

第(19)段的“轻轻”,表现她________

②你从书场外立的那副对联中读出了刘铁嘴怎样的心意?________

(3)第(16)段中写“又说蒋大人有意请铁嘴刘入知府衙门任职”, 蒋大人有没有来请
呢?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说说看法和理由。


(4)本文第4段划线句和链接材料都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各自在文中有何表达效果?


【链接材料】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答案】 (1)编情节等待蒋大人归来


;探母归来听说书


;回躬相敬



(2)平和安静


;淡泊名利(不重视)


;有疑而问,不解


;无疑而问,赞赏(理解)



(3)示例一:看法:没来请;理 由:蒋大人是刘铁嘴的“粉丝”,他会尊重刘铁嘴;蒋大人
是刘铁嘴的“知音”,知道刘铁嘴热爱说书, 无志于仕途;蒋大人清廉,不会以权谋私,搞
团团伙伙。


示例二:看法:来请;理由:一是蒋大人欣赏刘铁嘴有口才,说不定能在官场上做个“政府
发言人”发挥 刘的特长;二是刘铁嘴编情节等蒋大人,表现了对蒋大人的欣赏和尊重,蒋大
人让这样的人进入的“知府 衙门”,会更有利于官员之间的团结。


(4)侧面描写(侧面烘托、衬托)【手法】


本文第四段划线句的表达效 果:以张老太爷又听《秦琼卖马》如吃新菜的陶醉样子【情境
内容】侧面烘托了铁嘴刘技艺高超。【效果 】

链接材料的表达效果:以观众听口技时的惊慌反应【情境内容】侧面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 br>艺高超。【具体分析效果】

【解析】【分析】(1)本题属于“概括内容”“筛选信息 ”题。“概括内容”题的答案格式是“谁
干什么”。第一空定位到第(10)、(11)两小节,根据“ 说的还是秦叔宝”“这黄骠马,说
了一晚上”,可见并未说“黄骠马之结局”,铁嘴刘在编故事等蒋大人 。第二空落实到(13)
(14)小节,根据“正是那晚的青衣小帽人”得出答案。第三问抓住“刘铁嘴 回躬向敬”即
可。


(2)此题属于“揣摩人物心理”题,阅读时宜根据上 下文内容,揣摩关键词表现的人物心
理。说话总是“轻轻”可见性格平和安静。另外,从“倒是有一回” ,夫人没有立即询问,可
见淡泊名利,没把这件事放心上,不重视。第二问联系语境,可知有“好奇不解 ”之心,第
三问从“难得你这么用心”,可知对丈夫的理解欣赏之心。

(3)这类题 属于“补充情节”题,情节补充要符合相关人物形象特点(有时要符合前文的伏
笔暗示),言之有理即可 。从文章结尾蒋“清廉”“爱听评书”“不带随从”的特点去揣摩人物会
不会有“请刘”的行为,这样就 比较合理了。

(4)此题属于“鉴赏技巧”题,这类题的答题思路为:①手法(本文抓住“张 太爷感受”和
“观众的反应”,就可得出“侧面烘托”的结论)。②内容(某人干某事时什么样子或什么 怎
么样)。③效果(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
明,如 本题说“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则未加具体分析。)另,课本上的重点课文的内容
主旨和写法,也要有 所理解和记忆。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的鱼

杨天朋

①不知从何时起,她变得狂躁不安。

② 她发现眼前的水越来越浑浊,头上的光线越来越昏暗。她每天在河中游,越来越吃
力。她知道自己病了, 觉得自己时日不多。于是,她开始等岸上的两个人。她相信这两个
人能帮到她,让她的愿望得以实现。< br>
③当第一个人来的时候,眼前的鱼钩在左右晃动,闪着寒光,钩上的诱饵奇香无比。她
知道这是人设的陷阱,但她必须咬钩,没有半点犹豫。她被长长的鱼竿拖上岸去。真的很
疼,她 的眼泪滚落下来。


④她睁开眼,发现垂钓者长得肥头大耳。她想把愿 望告诉他。她知道他是干什么的,但
她嘴里发不出声来。她努力在河坪上打滚,想把自己表现得活泼健康 一点。那人把她捏在
手里,令她透不过气来。她看他一副不屑的样子,心里升起一种不祥的预感。

⑤这是啥子鱼,瘦得跟纸片似的,有啥子吃头?

⑥愿者上钩, 谁又真愿上钩。她希望他能尽快杀死她。可她的想法落空了。只听“咚”地
一声响,她又被他重新扔回河 里。她眼前一黑,失望透顶,仿佛一下掉入冰河里。她嘴角
扯动,想骂一句:这是什么鸟人!

⑦她等的第二个人来时,阳光正暖。鱼钩上挂的诱饵是新鲜玉米。她觅香而来。她不想
再次错过机会,一口咬下去,血在口中流。她再一次被鱼竿拖上岸去。眼前是一个戴眼镜
的中年人。她知 道他是干什么的。这一次,她改变了策略,不想再失败。她躺在草坪上,
一动不动。

⑧他端详她许久,若有所思。他逮她的手法很轻很柔。他把她放入了透明塑料水袋里。
她有点兴奋:马上 就会成功了。塑料袋内的水,清澈透明,甘甜可口。她好享受。

⑨随后,她搭上他的 车子,穿过乡村,穿过城市。她听见厨房内热油沸腾的声音。她知
道她即将变成人类砧板上的肉了。但她 发现,他对她有点下不了手。她微闭上眼,感觉刀
锋的气息正朝她慢慢逼近。

⑩来吧,一切准备就绪。只见刀锋顺着她的肚子向尾部缓缓移动。她已经满身是血。剧
烈的疼痛在她体内 蔓延,她只能强忍着,但她不后悔。她自愿上钩,慷慨赴死。她希望他
对她开膛破肚,最终能看见她的愿 望。

⑪疼痛中,她想起了岸边善良的小男孩。小男孩母亲病了,只想给母亲煲一碗鱼 汤。小
男孩在农田逮住她后,看她身体瘦小,觉得她可怜,又把她放回了村头的柳溪河。

⑫当年的柳溪河特别美,绿波荡漾,游鱼如织。两岸青山碧田,村落如点点星辰散布。
谁知几年前,河上游建了一个巨大的工业园。从此,河水变脏了,河水变臭了,鱼儿生病
了,岸上人忧郁 了。

⑬人类不管,鱼类无奈,可她不得不管。否则,河流污染,同族死亡,人类残伤 ,这是
何等可怕的事情?!她等的第一个人是环保局领导,但那人对她不感兴趣,因此,她失败
了。

⑭此时,她发现他怔住了,眼珠越瞪越大,握刀的手抖个不停。随后,他关掉煤 气灶,
一屁股坐在旁边的木椅上,一言不发。

⑮她觉得自己的气息愈来愈弱 ,血即将流干。她快不行了。这时,她看见他的老婆走进
厨房。“你咋弄的,半小时了,还没把鱼端上桌 来。”他仿佛从梦中惊醒,从木椅上弹起身
来。“这鱼不能吃!”他老婆急了:“为什么?”

⑯“她是一条生病的鱼。你看看,她的内脏已全变黑了,身体也是乌青色的!”

⑰他想,她一定是专门来找他的。他用手指着砧板上的她:“她为什么生病,显然是柳
溪河河水出问题了。”

⑱“鱼不能吃,拿去喂狗,扔垃圾桶算啦!”“不行!我要救 活她。我一定要为她找医
生。”“你疯啦,她只是一条鱼。你身为大厂长,你这样,别人会把你当神经病 的。”可他不
理睬老婆,把鱼放进塑料袋中,急急火火地冲出门去。

⑲那一刻,她感动得落泪。在被送往医院的路上,她永远地闭上了眼。


⑳一年后,柳溪河的水变清了。据说,她的遗体被他晾干,并制作成生态标本,挂在了
厂会议室最醒目的 位置。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9年第6期,有删节)

(1)阅读小说,完成思维导图。



(2)读下列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她相信这两个人能帮到她,让她的愿望得以实现。(“她的愿望”是什么?)

②此 时,她发现他怔住了,眼珠越瞪越大,握刀的手抖个不停。随后,他关掉煤气灶,一
屁股坐在旁边的木椅 上,一言不发。(联系上下文,想象“他”此时的心理活动,并写出
来。)

(3)第⑫段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4)小说为什么不从厂长的角度叙述 这个故事,而要从“鱼”的角度来叙述?根据你的阅读
体验,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1)①发现柳溪河污染严重(或:发现鱼内脏全变黑,身体乌青)

②整治柳溪河

③示例:勇敢理由:为了拯救柳溪河的环境,她勇于献身,自愿被钓被杀


(2)①她的愿望是让柳溪河河水变清、变美。

②示例:这太震惊了,我没想到 这条鱼的内脏竟然这么黑,身体也是乌青色,可想而知柳
溪河的河水污染多么严重,这条鱼为了让我意识 到柳溪河的河水污染严重而甘愿被我钓上
来,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让我感动,看来我从现在开始要提高环 保意识,治理柳溪河污染
问题,只有保护环境,才能让我们的家园,天更蓝,水更清,景色更美!


(3)不可以。这段是插叙,交待了柳溪河遭污染的原因,也交待了她(鱼)自愿上钩、 慷慨
赴死的原因

(4)小说从“鱼”的角度来叙述这个故事,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更易使人警醒:鱼犹如
此,人何以堪!(或:鱼尚且懂得保护环境,人又怎可不如鱼啊!)“鱼”让柳溪 河河水变清的


愿望与舍身救环境的行为,与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含蓄地批判了人们对自 然环境的破
坏,告诉人们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呼吁人们要提高环保意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保护自然环境。从厂长的角度来叙述,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解 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的梳理。整体感知文章,结合题干的提示,找到
答题区域:第 ⑯ 段概括为 :发现柳溪河污染严重(或:发现鱼内脏全变黑,身体乌青) 从
⑰ ⑱ 段可以概括出: 整治柳溪河

⑵ ①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勇敢的鱼把自己送到环保局和大厂长的鱼 钩下,希望
他们能够从自己被污染的躯体上明白柳溪河已经被污染,希望他们能够治理柳溪河, 让柳
溪河河水变清、变美。 ② 考查的是对人物心理的描写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相
关的内容,准确把握人物的心理,注意表达要切合实际。如: 这太震惊了,我没想到这条
鱼的内脏竟然 这么黑,身体也是乌青色,可想而知柳溪河的河水污染多么严重,这条鱼为
了让我意识到柳溪河的河水污 染严重而甘愿被我钓上来,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让我感动,
看来我从现在开始要提高环保意识,治理柳溪 河污染问题,只有保护环境,才能让我们的
家园,天更蓝,水更清,景色更美!

⑶本题考查文段作用的理解。收要表明态度,不能删。注意对文段在文章中的结构和内容
上的分析。本段 的内容是交代 了柳溪河遭污染的原因,也交待了她(鱼)自愿上钩、慷慨赴
死的原因 ,运用的是插叙的表现手法,这样能够让读者明白。更容易理解。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写作手 法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作者构建小说的主题,
运用的表达方式,注意结合公司的主题思 想进行回答。如: 小说从“鱼”的角度来叙述这个
故事,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更易使人警醒:鱼犹如 此,人何以堪!(或:鱼尚且懂得保护
环境,人又怎可不如鱼啊!)“鱼”让柳溪河河水变清的愿望与舍 身救环境的行为,与人形成
了鲜明的对比,含蓄地批判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告诉人们保护自然环境 ,就是保护
我们自己,呼吁人们要提高环保意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保护自然环境。从厂长的角度来叙述,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故答案为:⑴ ①发现柳溪河污染严重(或:发现鱼内脏全变黑,身体乌青) ②整治柳溪河

⑵ ①她的愿望是让柳溪河河水变清、变美。 ③示例:勇敢理由:为了拯救柳溪河的环
境,她勇于献身,自愿被钓被杀 ②示例:这太震惊了,我没想 到这条鱼的内脏竟然这么
黑,身体也是乌青色,可想而知柳溪河的河水污染多么严重,这条鱼为了让我意 识到柳溪
河的河水污染严重而甘愿被我钓上来,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让我感动,看来我从现在开始
要提高环保意识,治理柳溪河污染问题,只有保护环境,才能让我们的家园,天更蓝,水
更清,景色更 美!

⑶ 不可以。这段是插叙,交待了柳溪河遭污染的原因,也交待了她(鱼)自愿上钩、 慷慨赴
死的原因

⑷ 小说从“鱼”的角度来叙述这个故事,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更易使人警醒:鱼犹如此,
人何以堪!(或:鱼尚且懂得保护环境,人又怎可不如鱼啊!)“鱼”让柳溪 河河水变清的愿望
与舍身救环境的行为,与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含蓄地批判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告
诉人们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呼吁人们要提高环保意识,在发展经济的同
时,更 要保护自然环境。从厂长的角度来叙述,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情节 的梳理,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


的思路,结合题干的提示, 找到答题区域,对其内容进行归纳概括。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 题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意,结合
语句的上下文进行理解,注意答案要切合文章的内容,想象要合理 。

⑶本题考查文段的作业,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对文段位置的理解和常见作业的把握,要
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⑷本题考查作者的写作方法的分析和理解。解答此 题要求考生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把
握文章的主题,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分析理解。


9.文学类作品阅读

近侍家堂又一年

王瑞锋

①春节,我回到于庄——我出生又费尽万般辛苦逃离的北方小庄。

②逃离的路径只有 一个,半耕半读,听起来颇有诗意实则艰辛。于庄像一柄弹弓,耕地
和读书是两根皮筋儿,铆的劲儿愈足 ,石子飞得愈远。

③我总算被投进了城里,斑马线、地下铁、办公隔断、鸽子笼,像 娘养的春蚕。每只蚕
都有自己的隔断,吐丝作茧,井井有条。

④即使人生轨迹滑得再远,血脉、宗亲、文化……一种无法言说的魔力,把我拽回了原
点。

⑤现在的我,城里人——其实不过是个在广州租住隔断间的广漂,作为家族中唯一读书
走出去的男丁,被允许侍立在老爷(乡音,即爷爷)侧旁,参与家族古老的春祭。

⑥ 于庄称祖先为“家堂”,请家堂,即把逝去先人的魂魄请回家,由家族长者主持。王家
的仪式自是老爷主 持。

⑦对于劳作一年的于庄人来说,春节是对祖先恩赐的回馈,同时祈求祖先再予恩 赐,赐
福麦子,赐福桑麻,赐福繁衍,赐福世俗的一切,这是信仰,简单而不可冒犯。

⑧年三十早晨8点,当朋友们沉浸在红包、美食和旅游的喜庆中,我正陪老爷洒扫庭
院 ,准备“请家堂”。

⑨堂屋内,大八仙桌居正中,摆满丰盛的供品,鸡、鱼、肉、菜 ,鸡须为公鸡。左右太
师椅。一张卷轴高高挂起,内画一座大四合院,数代祖先名字按辈分由高到低排列 。

⑩一切收拾妥帖,老爷双手执一把燃香,毕恭毕敬立在大门口,待我把鞭炮点燃, 烟雾
缭绕中,他口中念念有词:“祖先们,请照顾好咱们的家人小辈,保佑他们平安。”

⑪“列祖列宗,过年了,(回)家来吧。”喊毕,老爷把燃香逐一插到门两侧,再将一根
丈长的木棍横在门前,仿佛那能阻挡一切牛鬼蛇神。随后,他走进堂屋,在写满祖先名字
的卷轴前,恭 敬地将三支香插进装满麦粒的香炉内,家堂算被请了回来。

⑫《论语》有言:“祭如 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这时,我仿佛看
见逝去的亲人们正排着队,从空中飞回于 庄,飞进他们曾经的家,在八仙桌旁落座。

⑬中午12点,一年当中最丰盛的饭食— —“年饭”开始了。老爷将一盘炖公鸡端到八仙桌
上,念叨些吉祥话,祭洒鸡汤、白酒,再放一挂鞭炮后 ,大家才能开始享受美食。此后三
天,每餐每食,也都遵循这样的礼数。

⑭ 几十年来,于庄的春节没有丝毫变化,饭菜一模一样,礼数一模一样。是日晚上,外


界万 家灯火吃年夜饭,于庄人则要斋戒,熬五更,等到午夜12点,烧纸钱元宝,放鞭炮,
跪拜祖先后,才能 进食——水饺,馅儿是芫荽豆腐,取延岁得福之意。

⑮翌日大年初一,庄重的一日。 男丁一拨,女眷一拨,孩童一拨,次第给祖先牌位和老
人磕头拜年,称为“拜家堂”。

⑯在最严苛的时代,即便谱碑被砸,家谱被烧,我的乡村干部老爷仍会在一张红纸上,
于深夜暗暗写下祖辈的名字,摆在八仙桌上,磕头,偷偷烧掉,算是祭拜了祖先。

⑰ 磕头,亦称跪拜,源出《周礼》,要五体投地。历经千年沿革,曾一度被废除,但难
究其因,跪拜礼在于 庄却留存了下来。

⑱现在,我跪在席子上,双掌撑地,额头触地,给祖宗牌位磕四个 头,再给老爷和奶奶
磕两个头。

⑲不过,当我上初中时,历经思想洗礼,也 曾像牛逼哄哄的时代里那些牛逼哄哄的人物
一样,勇敢地站在祖先牌位前,大声斥责磕头跪拜是封建礼教 ,立誓废除这些礼节。不到
一分钟,我的雄心壮志被我爷(乡音,即爸爸)一巴掌打碎。

⑳祖先到底是什么?他们在哪里?又如何保佑族人平安?就像牌位前香炉中的缕缕青
烟 ,飘忽不定。

㉑青烟氤氲中,我看到了大老爷的牌位,这才意识到,他去世两年了, 已成了祖先。更
老的老人还健在,大老爷不能入卷轴,老爷把他的名字歪歪扭扭写在一张黄色的火纸上。

㉒大老爷在世时烟袋不离手,大字不识但逢人便念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我离
开于庄,他是最坚定的支持者。

㉓大老爷是老爷的亲哥,老爷忌恨了他 一辈子。他们的爷就像余华《活着》里的地主福
贵,卖地卖房败光家业,新中国成立后被阴差阳错划成中 农。老爷是大炼钢铁的热血青
年,眼瞅着将成为工人阶级,却被大老爷拽回于庄生产队。彼时家里已揭不 开锅,多一个
劳力多一份工分和粮食。

㉔一族之风俗,一年之盛仪。大年初 二,年的最后一天,也最隆重。下午三点,五十多
名族人聚集到祖坟麦地,“送家堂,送祖先回去”。老 爷点燃火纸,扬洒谷汤,祈福祖先保
佑,稼穑丰饶,子孙炽盛。刹时鞭炮齐鸣,震耳欲聋。

㉕麦子黄了又青,人来复去,只剩茫茫的麦田、桑树和新鲜的雾霾。几天后,我也离开
于庄,漂回城市,继续学着如何出人头地。

㉖我想,祖先更恐惧一个寂静无声的春节。离开,大概只是为了思念。

(1)本文运用全景扫 描的方式展示了一个北方小村庄——山东于庄“侍家堂”的风俗活动全
过程。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侍家 堂”的三个风俗活动。

(2)本文的语言于疏淡处见雅致,别有韵味。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我总算被投进了城里,斑马线、地下铁、办公隔断、鸽子笼,像娘养的春蚕。每只蚕都
有自己的隔 断,吐丝作茧,井井有条。(体会加下划线词和比喻的妙处)

②一切收拾妥帖,老爷双手执一 把燃香,毕恭毕敬立在大门口,待我把鞭炮点燃,烟雾缭
绕中,他口中念念有词:“祖先们,请照顾好咱 们的家人小辈,保佑他们平安。”(请从人
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3)插叙是在 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
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 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文章第22、23段插叙内容有什么


作用?

(4)结合全文和链接材料,探究“我想,祖先更恐惧一个寂静无声的春节”的深层意蕴。

链接材料:

材料一:宗族的文化功能是一种以传承乡间传统礼俗为特征, 以形式多样的宗族活动为
载体,唤起广大族众历史感、道德感和归属感的功能。

——百度

材料二:“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 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
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

——尼克松《不战而胜》

【答案】 (1)请家堂、拜家堂、送家堂
(2)①“投”字写出了“我”经过了半耕半读艰辛的历程,终于从家乡的小村庄进入陌生的城
市。 而“鸽子笼,每只蚕都有自己的隔断”通过形象的比喻写出自己远离家乡和家族的异乡
生活是逼仄、压抑 的,内心是迷茫的。

②这段描写老爷上香的文字,先写老爷的动作“双手执”“立”、 神态“毕恭毕敬”、后写语
言,表现老爷对祭祖仪式的熟悉,对祭祀活动的一丝不苟和虔诚态度。生动再 现庄重、神
秘的春节祭祀场面。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宗族宗亲之间的血脉亲情和浓浓的乡土文化气息,也反映了“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文化传统具有深远的影响。


(3)①让读者 知道大老爷是我人生的引路人和支持者,这种引领和支持让人深切体会到
宗亲血脉亲情的价值②写了“老 爷”“大老爷”之间的恩怨,既透视了家族内部的矛盾,又照
应上文“老爷”对“大老爷”的真诚祭祀, 对比中让人深刻认识到宗亲血脉亲情的包容力。③
既丰富文章内容,又深化了主旨。

(4)家堂文化是汉民族文化当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亡灵的追念,对祖先的缅
怀,是美好未 来的祈愿。对于于庄人来说,春祭就是一种信仰,庄严而不可冒犯。“即使人
生轨迹滑得再远,血脉、宗 亲、文化……一种无法言说的魔力,把我拽回了原点。”春祭让
于庄人有一种归属感。(联系文本结合材 料一)“祖先更恐惧一个寂静无声的春节”,从文
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于庄的每一个活动都是庄严的,场面 浩大隆重。在“鞭炮齐鸣,震耳欲
聋”中,于庄人虔诚地祈求列祖列宗佑护家族平安、庄稼丰收、子孙兴 旺。这一朴素而又现
实的愿望,祖先希望代代相传,耕植于每个族人的心中,维系着家族的团聚。它有一 种精
神感召力,驱使我们离开漂回城市,为了振兴家族而努力着。但是当今年轻人不懂宗亲文
化 ,对宗族宗亲观念淡漠,甚至反对。就如文中的“我”,初中时也曾站在祖先牌位前,大
声斥责春祭活动 中磕头跪拜是封建礼教,立誓废除。表达了作者对宗亲文化传承的担忧之
情。(联系文本)从材料二中我 们可以感受到宗亲文化的作用。宗亲文化的凝聚,人与人
之间的信任会增加,所以发扬宗亲文化,也是发 扬传统文化,是正能量的传播。从小往大
了说,家庭邻里之间团结友爱了,然后扩大到宗亲之间的团结互 助,再扩大到族姓之间的
团结,这就是整个国家的大团结。所以我们应该思考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下,该 如何传
承、保护乡土传统文化。(联系文本结合材料二)

【解析】【分析】( 1)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三个大场面即可。结合“于庄称祖先为‘家堂’,请
家堂,即把逝去先人的魂魄请 回家,由家族长者主持。”概括出:请家堂;结合“翌日大年


初一,庄重的一日。男丁一 拨,女眷一拨,孩童一拨,次第给祖先牌位和老人磕头拜年,
称为‘拜家堂’”概括得出:拜家堂;结合 “一族之风俗,一年之盛仪。大年初二,年的最后一
天,也最隆重。下午三点,五十多名族人聚集到祖坟 麦地,‘送家堂,送祖先回去’。老爷点
燃火纸,扬洒谷汤,祈福祖先保佑,稼穑丰饶,子孙炽盛。刹时 鞭炮齐鸣,震耳欲聋。”概
括得出:送家堂。

(2)①投:投掷。在这里写出了“我 ”经过了半耕半读艰辛的历程,终于从家乡的小村庄
进入陌生的城市。修辞角度:结合“像娘养的春蚕” 分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自
己远离家乡和家族的异乡生活是逼仄、压抑的,内心是迷茫的。② 结合“执、立、待”分
析,采用了动作描写,结合“祖先们,请照顾好咱们的家人小辈,保佑他们平安。 ”采用了
语言描写。综述: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老爷对祭祖仪式的熟悉,对祭祀活动
的一丝不苟和虔诚态度。生动再现庄重、神秘的春节祭祀场面。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宗族宗
亲之间的血脉 亲情和浓浓的乡土文化气息,也反映了“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文化传统具有
深远的影响。
< br>(3)结合本文22、23小节分析:让读者知道大老爷是我人生的引路人和支持者,这种引
领和 支持让人深切体会到宗亲血脉亲情的价值;写了“老爷”“大老爷”之间的恩怨,既透视
了家族内部的矛 盾,又照应上文“老爷”对“大老爷”的真诚祭祀,对比中让人深刻认识到宗
亲血脉亲情的包容力。;既 丰富文章内容,又深化了主旨。

(4)结合“对于劳作一年的于庄人来说,春节是对祖先恩赐 的回馈,同时祈求祖先再予恩
赐,赐福麦子,赐福桑麻,赐福繁衍,赐福世俗的一切,这是信仰,简单而 不可冒犯。”分
析:春祭让于庄人有一种归属感;结合“一族之风俗,一年之盛仪。大年初二,年的最后 一
天,也最隆重。下午三点,五十多名族人聚集到祖坟麦地,‘送家堂,送祖先回去’。老爷点
燃火纸,扬洒谷汤,祈福祖先保佑,稼穑丰饶,子孙炽盛。刹时鞭炮齐鸣,震耳欲聋。”得
出:于庄人虔 诚地祈求列祖列宗佑护家族平安、庄稼丰收、子孙兴旺。这一朴素而又现实
的愿望,祖先希望代代相传, 耕植于每个族人的心中,维系着家族的团聚。它有一种精神
感召力,驱使我们离开漂回城市,为了振兴家 族而努力着。但是当今年轻人不懂宗亲文
化,对宗族宗亲观念淡漠,甚至反对。就如文中的“我”,初中 时也曾站在祖先牌位前,大
声斥责春祭活动中磕头跪拜是封建礼教,立誓废除。表达了作者对宗亲文化传 承的担忧之
情;结合“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分析得出:宗亲文化的作用。宗亲文化的凝聚,人与人
之间的信 任会增加,所以发扬宗亲文化,也是发扬传统文化,是正能量的传播。从小往大
了说,家庭邻里之间团结 友爱了,然后扩大到宗亲之间的团结互助,再扩大到族姓之间的
团结,这就是整个国家的大团结。所以我 们应该思考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下,该如何传
承、保护乡土传统文化。

故答案为:⑴请家堂、拜家堂、送家堂

⑵①“投”字写出了“我”经过了半耕半读艰 辛的历程,终于从家乡的小村庄进入陌生的城
市。而“鸽子笼,每只蚕都有自己的隔断”通过形象的比喻 写出自己远离家乡和家族的异乡
生活是逼仄、压抑的,内心是迷茫的。

②这段描写老 爷上香的文字,先写老爷的动作“双手执”“立”、神态“毕恭毕敬”、后写语
言,表现老爷对祭祖仪式 的熟悉,对祭活动的一丝不苟和虔诚态度。生动再现庄重、神秘


的春节祭祀场面。让读者 真切感受到宗族宗亲之间的血脉亲情和浓浓的乡土文化气息,也
反映了“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文化传统 具有深远的影

⑶①让读者知道大老爷是我人生的引路人和支持者,这种引领和支持让人深切体 会到宗亲
血脉亲情的价值②写了“老爷”“大老爷”之间的恩怨,既透视了家族内部的矛盾,又照应上< br>文“老爷”对“大老爷”的真诚祭祀,对比中让人深刻认识到宗亲血脉亲情的包容力。③既丰
富文 章内容,又深化了主旨。

⑷家堂文化是汉民族文化当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亡灵的 追念,对祖先的缅
怀,是美好未来的祈愿。对于于庄人来说,春祭就是一种信仰,庄严而不可冒犯。“即 使人
生轨迹滑得再远,血脉、宗亲、文化……一种无法言说的魔力,把我拽回了原点。”春祭让
于庄人有一种归属感。(联系文本结合材料一)“祖先更恐惧一个寂静无声的春节”,从文
中我们可以感 受到于庄的每一个活动都是庄严的,场面浩大隆重。在“鞭炮齐鸣,震耳欲
聋”中,于庄人虔诚地祈求列 祖列宗佑护家族平安、庄稼丰收、子孙兴旺。这一朴素而又现
实的愿望,祖先希望代代相传,耕植于每个 族人的心中,维系着家族的团聚。它有一种精
神感召力,驱使我们离开漂回城市,为了振兴家族而努力着 。但是当今年轻人不懂宗亲文
化,对宗族宗亲观念淡漠,甚至反对。就如文中的“我”,初中时也曾站在 祖先牌位前,大
声斥责春祭活动中磕头跪拜是封建礼教,立誓废除。表达了作者对宗亲文化传承的担忧之
情。(联系文本)从材料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宗亲文化的作用。宗亲文化的凝聚,人与人
之间的 信任会增加,所以发扬宗亲文化,也是发扬传统文化,是正能量的传播。从小往大
了说,家庭邻里之间团 结友爱了,然后扩大到宗亲之间的团结互助,再扩大到族姓之间的
团结,这就是整个国家的大团结。所以 我们应该思考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下,该如何传
承、保护乡土传统文化。(联系文本结合材料二)

【点评】(1)考生对文本内容熟悉,考生要熟读文本,找准问题的答案所在,在概括时不仅
要正确,而且概括的语言要精炼、简洁。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语言的赏析能力。考生要结 合句子的意思,找作者的情感体验,写
作的方法,表达的效果等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 查插叙的作用。考生要在平时掌握记叙文叙述的特点和分类,紧密联系文段教学
思考,不能脱离文段在文 章结构和内容上的关系。

⑷本题要求考生紧扣文本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考生要熟读文本 ,深入理解文本的深
层次含义,不能仅限于表面,要联系文本和材料进行分析。


10.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完成下列小题。


拾穗的脚步

①迈着匆匆的脚步回到乡下,已是晌午时分,午后的阳光,火辣辣的,没有一丝阴
凉。正是稻子收割的季节,空气中,散发着刚收割下来的稻谷的清香味,袅袅娜娜,沁人
心脾。

②路过一块田地,我忽然看见母亲还在收割好的稻田里拾稻穗。那一刻,我忽然僵住
了,站在田埂上,直愣愣地看着稻田里正在拾稻穗的母亲。母亲的身上洒满了金色的阳
光,泛着 金色的光芒,斑斑驳驳的,很晃人眼。母亲70多岁了,可是她却在家呆不住,她


牵挂的 是收割好的稻田里那些散落的稻穗。那些黄澄澄的谷粒,在她心里,就像金子般地
散发着眩目的光泽,熠 熠生辉。

③只见母亲挎着一只篮子,目光在地下仔细寻找着。母亲岁数大了, 眼睛早已模糊
了,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母亲到了田里,看到那些散落在田地里的稻穗,却一目了然,看得分外明亮。而我却看不见那些散落在稻田里的稻穗,看到的只是一簇簇稻茬。

④我想起小时候,每当到了稻子收割的季节,母亲就会叫我到收割好的稻田里拾稻
穗。我兴奋地撒着欢, 在稻谷飘香的稻田里四处奔跑。说是到田里拾稻穗,可是,疯了一
天,却没捡回几根稻穗,多的是身上被 刮破的道道血痕和泥泞。

⑤母亲拎着满满一篮子拾来的稻穗,看到这一幕,脸 上总是露出一丝嗔怪和爱怜,说
道:“你看看,稻穗没拾几根,身上倒刮破了这么多血痕,快让我帮你擦 擦药水。”

⑥我睁着一双懵懂的眼睛,对母亲说道:“我怎么看不见稻田里有 掉落的稻穗,您是怎
么看见的?”

⑦母亲含嗔道:“你拾穗的脚步太慌乱了,只知道在稻田里疯跑,哪能拾到掉落的稻
穗?”

⑧母亲的话,让我好生困惑:我拾穗的脚步太慌乱了?

⑨此时,看着母亲顶着这么烈的太阳出来拾稻穗,我心里不禁有些埋怨。稻田里散落
的这几根稻穗拾它干 什么?现在生活比过去要好多了,家里米缸里,又不缺这几粒谷子,
呆在家里休息多好。

⑩母亲不经意地抬起头,发现我站在田埂上,脸上露出欣喜的神色,她大声地招呼
道:“孩子,你什么时候回来的啊?”

⑪我答道:“刚回来,正在看您拾稻穗呢!”

⑫母亲笑道:“那你下来,和我一块拾稻穗!”

⑬听了母亲的话,我不由地抬 头看了看天空,心里直犯嘀咕,在这么烈的太阳下拾稻
穗,真是活受罪。可是,看着母亲那殷殷期待的目 光,我犹疑了一会儿,才悻悻然走下田
地里。

⑭母亲笑着说道:“孩子,我们将剩下的一半稻田走完,就回家。”

⑮母亲边 说,边弯下腰,拾起一根散落在稻田里的稻穗。我眼睛漫无目标地看着,似
乎看不到一根稻穗。

⑯母亲看着我眉头紧锁,心浮气躁的样子,说道:“孩子,不要急,拾穗的脚步不能慌< br>乱,要将心沉下来,才能发现散落在田地里的那些稻穗,步伐总是急急躁躁,恨不得一下
走到头, 这哪能看到那些稻穗。”

⑰拾穗的脚步?母亲又一次说起这句话,让我心里微 微一愣,恍如昨日。我不禁注意
到母亲的脚步:只见母亲的脚步,始终不急不躁,有种踏实和稳健。尽管 艳阳高照,口干
舌燥,可母亲依然不受干扰,她的心全部沉浸在这拾穗中。如果用“心无旁骛”来形容, 那
是再恰当不过了。

⑱我跟在母亲的身后,学着母亲拾穗的脚步。走 着走着,我忽然感到,太阳,已不再
那么火辣;口舌,也不再那么干燥;心情,也不再那么郁闷,似乎还 有一丝清凉滋入心
田,眼前变得明媚、清澈起来。

⑲生活中,我的脚 步早已变得匆忙、慌乱起来。一直在向前奔跑,须臾不敢停留,以


为美景总是在前方。当 再次体会到母亲拾穗的脚步,我忽然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美好。

⑳我缺少的不 是勇往直前的勇气,缺少的是这种沉稳的脚步。从容、淡定、心态平
和,才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1)文章第④-⑧段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2)赏析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犹疑了一会儿,才悻悻然走到田地里。

(3)文章第⑱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题“拾穗的脚步”的含义。


(5)文章最后两段主要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答案】 ( 1)插叙,回忆了小时候“我”和母亲拾稻穗的事,通过写“我”拾稻穗时脚步的慌
乱,衬托了母亲脚步 的稳健。为下文母亲对“我”的教诲以及“我”的感悟作铺垫。



(2) 犹疑,形容慢慢地走,徘徊不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烈日下母亲让“我”下田,“我”内
心的犹豫、不高 兴、不情愿。



(3)运用了排比,加强了语气,使文章更有气势,强调 了“我”学着母亲的拾穗脚步跟着母
亲拾穗后变得豁然开朗,心情愉快,变得平和、淡定。



(4)文题“拾穗的脚步”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指的是母亲与“我”拾穗时的 脚步;第二层
含义是指生活的脚步,即从容、淡定、心态平和的人生态度。



(5)议论,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指出从容、淡定、平和的心态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解析】【分析】(1)本题是在记叙顺序上设题。常考顺叙、倒叙,插叙的辨识和作用。< br>一、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二、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插叙:补充
交代 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交代什么内容,使文章内容更详实,情节曲
折,人物形象更丰满 等。回忆小时候与母亲拾稻穗是插叙,回忆了小时候“我”和母亲拾稻
穗的事,通过写“我”拾稻穗时脚 步的慌乱,衬托了母亲脚步的稳健,为下文母亲对“我”的


教诲以及“我”的顿悟作铺垫 。


(2)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 语本义,结合
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 br>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
原则。 犹疑,形容慢慢地走,徘徊不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烈日下母亲让“我”下田,“我”
内心的犹豫、不高 兴、不情愿。

(3)本题是对句子赏析的考查。句子赏析一般从动词和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指 出修辞手
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写出表达的感情。“太阳,已不再那么火
辣;口舌,也不再那么干燥;心情,也不再那么郁闷”句式一致,运用了排比,加强了语
气,使文章更 有气势,强调了“我”学着母亲的拾穗脚步跟着母亲拾穗后变得豁然开朗。

(4)本题是对题 目含义的理解和文章主旨的概括。结合文章内容,在首段与末段,寻找对
题目的解释与深化,议论抒情性 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双关含义,概括出表面含义和深
层含义即可。双关是指一句话包含两个意思。文 题“拾穗的脚步”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
指的是母亲与“我”拾穗时的脚步;第二层含义是指生活的脚 步,即从容、淡定、心态平和
的人生态度。

(5)本题是在表达方式上设题 ,记叙 文常见的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
情,说明。议论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 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缺少的不是永往直前的勇气,缺少的是这种沉 稳的脚步。从容、
淡定、心态平和,才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议论,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点评】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
是 ,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
还要有全局意识, 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11.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下面句子中划线的两个“懒懒”各有什么含义?

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3)本文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鹰,各有何用意?

(4)小说从头到尾没有 出现“我”字,但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分析“我”这个隐
形形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 (1)第一处“懒懒”写出了“我”的漫不经心,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危险的来临。 第二
处“懒懒”表现出首领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意近即可)

(2)运用比喻的 修辞手法,将马帮缓慢行进的状态比作“极稠的粥”,生动形象(或新颖别
致)地描写出牛群极不愿向前 行进的状态。

(3)①开头为写怒江溜索的凶险蓄势。②结尾与开头呼应,给读者留下想象的 空间。(言
之成理即可)

(4)①“我”是这个故事的亲历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②“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起到了


线索作用,用“我”的见闻感受串联故事,使情节更加 集中、简练。③“我”是过溜索的参与
者,以“我”的表现烘托环境,反衬马帮首领及众汉子的勇敢无畏 。

【解析】【分析】(1)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从“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 闷雷,
初不在意,只当是百里之外天公浇地。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问了首领一句”可以看出此
时“我”还没有真正见识到怒江峡谷的陡峻、凶险,因此第一处“懒懒”写出了“我”的漫不经
心,还 没有完全意识到危险的来临。而文中的首领对溜索极富经验,他不知道过了多少次
了,怒江峡谷的陡峻、 凶险早已司空见惯,因此第二处的“懒懒”是随意的意思,表现出首
领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意近即 可)

(2) 这句话将马帮缓慢行进的状态比作“极稠的粥”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结合 语境分
析,马帮来到怒江峡谷,马和牛都意思到了危险,因此它们都慢下来不愿向前走,汉子们
只好下来亲自督战,连打带骂,牛马没办法才向前走,但是缺走得非常慢。因此这个句子
生动形象(或新 颖别致)地描写出牛群极不愿向前行进的状态。

(3)开头对鹰的描写的语句是: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
里。 马帮像是得 到信号,都止住了。这里的信号就是指鹰,但为什么在得到信号后就停止
了呢,让人产生疑问,为下面描 写怒江大峡谷的凶险蓄势。结尾“俯在马上再看怒江,干干
地咽一咽,寻不着那鹰”,这鹰到底哪去了呢 ?从而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而且这句话与
开头相呼应,起到了首位圆融的作用。 (言之成理即可)

(4)要从“推动情节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主旨的表达”几个方 面分析“我”的作用,
这篇小说通过刻画我在渡怒江峡谷前的紧张畏惧和溜索时的“战战兢兢”,反衬了 领队及汉
子们的勇敢无畏;通过我的视角,见证了驮队在领队带领下溜索的英勇无畏的全过程,是
小说的线索,更具有真实感;深化了小说在自然面前要敢于挑战,不退缩的主题。 意对即
可。

故答案为:⑴ 第一处“懒懒”写出了“我”的漫不经心,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危险的来临。第 二
处“懒懒”表现出首领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意近即可)

⑵ 运用比喻的修 辞手法,将马帮缓慢行进的状态比作“极稠的粥”,生动形象(或新颖别致)
地描写出牛群极不愿向前行 进的状态。

⑶ ①开头为写怒江溜索的凶险蓄势。②结尾与开头呼应,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 间。(言之
成理即可)

⑷ ①“我”是这个故事的亲历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感。② “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起到了线
索作用,用“我”的见闻感受串联故事,使情节更加集中、简练。③“ 我”是过溜索的参与
者,以“我”的表现烘托环境,反衬马帮首领及众汉子的勇敢无畏。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的能力。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
体的语境, 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
理由。

⑵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判断和重点语句的赏析能力。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
张、反问、设问、 排比、对偶、对比等,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掌握常见修辞的定义及其
标志,做题时注意仔细区分。答题 的一般形式是:修辞判断+如何使用该修辞+怎样表现主
题。

⑶本题考查分析文章 某个人或物作用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把握文章内容、主要人物形象


及主旨的基础上从以 下几方面着手分析:①这一人物对刻画主要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②这一人物对推动故事情节什么作用; ③这一形象对表现主旨有什么作用。

⑷本题考查分析第一人称作用的能力。文章使用第一人 称一般具有如下作用:容易拉近与
读者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心理 描写;使文章更具真实
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更生动形象,使读者能更具体得体会作者心情; 通过对我
的详细描写,来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使故事情节叙述杂而不乱,情感更加动人。
答题时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砌 末

周海亮

①砌末是一个木讷腼腆的男人。砌末是戏曲演出道具和布景的统称。

②戏曲舞台,演员拿起马鞭,就是骑上马;摇起木桨,就是划起船;端起烛台,就是燃
上灯;水旗招展, 就是碧浪滔天。生活里,男人塞着耳机,听咏叹调和交响乐;拿着画
笔, 画梵高的《向日葵》和废弃的 木船;系上围裙,炒一盘有色有味的辣子鸡;或只是静
静地坐着,任月色一点一点凉了窗纱。

③起初,男人并不知道砌末为何物。

④男人还是个男孩的时候,喜 欢写诗,喜欢画画,喜欢将那幅《蒙娜丽莎》看了又看。
男孩如愿考上大学,研究西方艺术,又喜欢上一 位长得像蒙娜丽莎的女孩。只是神似,女
孩比蒙娜丽莎漂亮很多,端庄很多。只是女孩没有蒙娜丽莎那般 安静,她喜欢笑,喜欢
跳,更喜欢唱戏。女孩学的是京戏,这是一门日渐式微的艺术。

⑤他们很快陷入热恋。男孩对女孩说,毕业后我想去国外深造。女孩对男孩说,可是我
想去剧院唱戏。男孩说,你可以把唱戏当成爱好。女孩说,可是我学了这么多年。男孩就
不语了。那时他 们已经读到大四,毕业在即,假如女孩坚持,男孩极可能失去她。

⑥男孩没有失去她 。他放弃了出国的机会,与女孩一起进到剧院。那时男孩已经长成一
个男人,女孩已经长成一个女人。去 剧院颇费一番周折,因为他既不懂唱戏,也不懂舞
美, 更不懂音乐和化妆。后来男孩想到一个办法,他 说他可以给舞美老师打杂,做些简单
的道具和布景。他的执着终让他如愿进入戏院。男人就这样成为砌末 师傅,开始只是做些
零活,后来师傅退休,他就慢慢挑了大梁。再后来,别人干脆称男人为砌末。

⑦男人喜欢这个外号。

⑧砌末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站在侧台 ,看女人在舞台上表演。女人扮《白蛇传》里的
小青,扮《拾玉镯》里的孙玉娇,扮《春草闯堂》里的春 草,扮《西厢记》里的红娘……扮
什么他都爱看,扮什么他都喜欢。他开始喜欢京胡和锣鼓,喜欢花旦和 铜锤花脸,喜欢唱
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他迷恋有关京戏的一切。生活如此美好,他只想静静地做好属 于他
的工作,静静地看女人在舞台上表演,然后,他与女人相依相伴,共度时光,生儿养女,
白 头偕老。

⑨可是砌末慢慢发现女人并不这样想。最初剧院还能发上工资,后来,工资就发得少
了, 发得慢了。他 与女人往回走,经过一家品牌服装店,女人扭回头看,目光里尽是向
往。他懂。他对女人说,会有更多人 喜欢国粹的,剧院也会好起来的。然而女人相信吗?


连他都不相信。

⑩女人开始在闲暇时去别的剧院唱歌。女人说,咱俩总得生活。他搓着手,无言以对。
他去听过一次,女 人唱《甜蜜蜜》,唱《又见炊烟》,唱《笑忘书》……舞台上风光无限。
女人唱得很好,很动情,很走心 ,可是他心中感觉别扭。回到租住的地下室,他问女人,
非得去唱吗?女人说,否则怎么办?他说,总还 有办法。女人说,还有以后,以后怎么
办?总不能永远这样活着。他不再争辩。虽然他觉得这样活着挺好 。有一日三餐,有一张
床,有艺术,有他和她,生活还需要什么呢?

⑪砌末仍然是剧院的师傅。他会打造桌椅,会制作马鞭,会给刀枪剑戟涂漆,会画大
的 布景,甚至有 时候,当剧院有人临时有事,他也会跑跑龙套。然他很少再站到侧台看舞
台上的表演。女人已经从剧院辞 职,现在她是另外一个剧院的“头牌”,只不过女人不再唱
戏,只唱歌。据说很多人捧她的场子,据说她 赚了很多钱,还据说她开始参加电视选秀节
目,一天比一天红。他没有打听过她,也从没有再见过她。他 知道挽救或者挽回毫无意
义,对女人来说,她是主角,他不过是那些为角色服务的砌末。哪怕女人并没有 这样想
过。

⑫可是他还是很感激她。是她让他迷上戏曲,迷上砌末,又使自 己有了一个叫做砌末的
好听的名字。当夜深,他会静坐在床头,想想往事,笑笑,任月色一点一点凉了窗 纱。

(选自《小说月刊》2018 年第 5 期)

(1)根据小说情节,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


(2)仔细品读小说,回答下列问题。

①画线句“任月色一点一点凉了窗纱”在小说中出现两次,请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②第⑩节提到“女人说,还有以后,以后怎么办?总不能永远这样活着。他不再争辩,虽
然他觉得这样活 着挺好”,句中两个“这样”如何理解?表现了“他”和“她”怎样的人生态度?

(3)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叙述,你认为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4)小说为什么以“砌末”为题?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答案】 (1)男孩成了剧场里的砌末师傅;男人继续做为角色服务的砌末

(2)①小说两次描写月色 ,主要作用是烘托人物形象,凸显出“他”内心的淡然。第二次
描写月色,更能体现出“他”历经生活波 折之后依然平静坦然的心态。

②第一个“这样”指过清苦日子,第二个“这样”指生活 虽然清贫,但精神富足。可见“她”追
求的是物质享受,而“他”则注重精神生活,讲究独特的生活情调 。


(3)首先,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可以使叙述更加客观。小说中“他”和“ 她”的故事作者
不加一点评价,无论是男孩为女孩放弃了梦想来到剧场,还是女人最终抛弃梦想只留男人
在剧场,读者的情感都是通过故事情节本身的起伏来调节的。其次,第三人称视角可以使


叙述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对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的内心展开全面、细腻的心理刻画,本小
说正是 通过对“他”和“她”进行细腻的心理刻画,来塑造形象,凸显主题的。

(4)示例1:“砌 末”是这篇小说的线索,作者以男人从不知砌末到做上砌末再到爱上砌末
的顺序来构思情节。

示例2:“砌末”作为主人公的称呼,高度概括主人公所从事砌末的工作特点和性格特点。
< br>示例3:“砌末”是主人公的外号,又是戏曲道具和布景的统称。“砌末”作为主人公的称呼,
概 括主人公所从事砌末的工作特点和性格特点。“砌末”是这篇小说的线索,作者以男人从
不知砌末到做上 砌末再到爱上砌末的顺序来构思情节。

示例4:“砌末”是主人公的外号,又是戏曲道具和布景的统称,两者同一个称呼, 能激发
读 者阅读兴趣。“砌末”作为主人公的称呼,给读者“人如其名”的感觉,高度概括主人公所
从事砌末的工 作特点和性格特点。“砌末”是这篇小说的线索,作者以男人从不知砌末到做
上砌末再到爱上砌末的顺序 来构思情节。“砌末”象征主人公在恋情、生活、事业中均处于
配角位置,而最终却成了自己的人生主角 。以此为题,使主题含蓄深刻。

【解析】【分析】(1)文章先写,女孩坚持去剧场看戏,于 是男孩放弃了出国的机会,与
女孩一起进到剧院。给舞美老师打杂,做些简单的道具和布景。他的执着终 让他如愿进入
戏院。男人就这样成为砌末师傅; 然后写女人在舞台上表演,男人迷恋与京剧有关的一< br>切;最后写女人从剧院辞职,另外一个剧院的“头牌”,砌末仍然是剧院的师傅。

( 2)①“任月色一点一点凉了窗纱”在小说中出现两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前者是男
人日常的满足的 一种生活方式,后者指男人经事之后平静坦然心态的一种表现方式。烘托
人物形象。②“最初剧院还能发 上工资,后来,工资就发得少了,发得慢了。经过一家品
牌服装店,女人扭回头看,目光里尽是向往。” 第一处“这样”指清苦日子。女人的抱怨,羡
慕好的生活,可见“她”追求的是物质享受,不想过清苦日 子。第二个“这样”指生活虽然清
贫,但精神富足。“他觉得这样活着挺好”,有一日三餐,有一张床, 有艺术,有男人和女
人。可见“他”则注重精神生活,讲究独特的生活情调。

(3 )小说中“男人”和“女人”的对话方式都是转述的方式,无论是男孩为女孩放弃了梦想来
到剧场,还是 女人最终抛弃梦想只留男人在剧场,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的。同时运用第三
人称写法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4)从读者角度看,砌末是主人公的外号,又是戏曲道具和布 景的统称,二者有何关
联,能激发读者阅读探究的欲望。从人物形象看,“砌末”作为主人公的称呼,给 读者“人如
其名”的感觉,高度概括主人公所从事砌末的工作特点和性格特点。从情节构成 看,“砌末 ”
是这篇小说的线索,作者以男人从不知砌末到做上砌末再到爱上砌末的顺序来构思情节。
从主 题上看,“砌末”在文中象征恋情、生活、事业等处于配角位置,而最终却成了自己的
人生主角。以此为 题,使主题含蓄深刻。

故答案为:⑴ 男孩成了剧场里的砌末师傅;男人继续做为角色服务的砌末

⑵ ①小说两次描写月色,主要 作用是烘托人物形象,凸显出“他”内心的淡然。第二次描
写月色,更能体现出“他”历经生活波折之后 依然平静坦然的心态。

②第一个“这样”指过清苦日子,第二个“这样”指生活虽然清贫, 但精神富足。可见“她”追
求的是物质享受,而“他”则注重精神生活,讲究独特的生活情调;

⑶ 首先,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可以使叙述更加客观。小说中“他”和“她”的故事作者不


加一点评价,无论是男孩为女孩放弃了梦想来到剧场,还是女人最终抛弃梦想只留男人在
剧场,读者的情感都是通过故事情节本身的起伏来调节的。其次,第三人称视角可以使叙
述不受时空限 制,可以对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的内心展开全面、细腻的心理刻画,本小说
正是通过对“他”和“她”进 行细腻的心理刻画,来塑造形象,凸显主题的 ;

⑷ 示例1:“砌末”是这篇小说的线索 ,作者以男人从不知砌末到做上砌末再到爱上砌末的
顺序来构思情节。

示例2:“砌末”作为主人公的称呼,高度概括主人公所从事砌末的工作特点和性格特点。

示例3:“砌末”是主人公的外号,又是戏曲道具和布景的统称。“砌末”作为主人公的称
呼,概括主人 公所从事砌末的工作特点和性格特点。“砌末”是这篇小说的线索,作者以男
人从不知砌末到做上砌末再 到爱上砌末的顺序来构思情节。

示例4:“砌末”是主人公的外号,又是戏曲道具和布景的统称,两者同一个称呼, 能激发
读者阅读兴 趣。“砌末”作为主人公的称呼,给读者“人如其名”的感觉,高度概括主人公所
从事砌末的工作特点和 性格特点。“砌末”是这篇小说的线索,作者以男人从不知砌末到做
上砌末再到爱上砌末的顺序来构思情 节。“砌末”象征主人公在恋情、生活、事业中均处于
配角位置,而最终却成了自己的人生主角。以此为 题,使主题含蓄深刻。

【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 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
思路,根据已给出的事件,找到相应的段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和主旨理解,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作答。

⑶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
比较 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
写法所受的限制.具 体的作用再联系文章的内容分析。

⑷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侧重考核标题的作用 ,分析文章的标题一般先答出含
义,然后从文章的和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 行。情节主要分
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 br>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
能够暗示 或点明主旨。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幸福的玫瑰

(美)阿·戈登

那年春天,每周六晚上我都要给凯洛琳小姐送去一朵玫瑰,那玫瑰总是花店里最好的一
朵。

我在放学后和星期六在奥森老爹的花店替他送花。从一开始我送玫瑰的时候,就觉得这
事有点儿古怪。第一次送玫瑰的晚上,我提醒奥森老爹忘记给我送花人的名片了。

“没有名片,詹姆斯。送花的人要求尽量保密。所以你不要声张,好不好?”奥森老爹
说。

有人送花给凯洛琳小姐,我很高兴,因为大家都可怜她。我们小镇里的人都知道,凯洛
琳小姐最倒霉不过,她被人抛弃了。她与潘尼曼已订婚多年,一直在等他。但潘尼曼在医
院实习期间,爱 上了一个更年轻漂亮的女郎,和她结了婚。潘尼曼娶的那个女郎的确是个


美人,叫克丽丝 汀。

她在我们镇上的日子一定不好过,因为女人都鄙视她,说她的坏话。至于可怜的 凯洛琳
小姐,这件事可把她害惨了。一连半年,她足不出户,放弃了一切公众活动,甚至也不替
教堂弹风琴了。

我送第一朵玫瑰去的那天晚上,她看上去像个鬼。我把那个盒子递给 她,她满脸惊讶—
—“给我的吗?”第二个星期六,在同一时间,我又送一朵玫瑰给凯洛琳小姐。下个星 期
六,又是一朵。第四次她很快就开了门,我知道她一定在等待着我。她的两颊微红,头发
也不 那么散乱了。

我又给她送去了第五朵玫瑰。第二天早晨,凯洛琳小姐又回到教堂弹风 琴了,我看见她
衣襟上别着那朵玫瑰。“多么勇敢。”我母亲说,“多么有骨气!”

我照例每周末去送玫瑰,凯洛琳小姐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现在她有点儿自豪,表现
出一种傲岸自尊的 神气。这一晚是我去凯洛琳小姐家最后的一个晚上。我把盒子递给她,
说:“凯洛琳小姐,这是我最后一 次给你送花了,我们下星期要搬到别的地方去。不过,奥
森老爹说他会继续送花来的。”

她踌躇片刻,说:“詹姆斯,你进来一下。”她把我领到整洁的客厅,从壁炉架上拿下一
个精雕的帆船模型。“这是我祖父的。”她说,“送给你。你给我带来了莫大的快乐——你和
那些玫瑰 。“她把盒子打开,轻触娇嫩的花瓣,说:“花瓣无言,却告诉我许多事情……”

回 花店后,我做了一件从来不敢做的事情。我在奥森老爹那儿找到了我所要找的东西。
只见上面是奥森老爹 潦草难辨的笔迹:“潘尼曼,五十二朵美国红玫瑰,每朵两角五分,共
计十三元。已全部预付。”原来如 此,我暗自思忖,原来如此!

直到许多年过去。有一天,我又来到奥森花店。一切都 没有改变。我跟他聊了一阵,随
后问:“凯洛琳小姐现在怎样了?”“凯洛琳小姐?”他点点头,“她嫁 给了乔治,那个开药店
的,人不错。他们生了一对双胞胎。”“哦!”我有点惊讶。我想让奥森老爹知道 我当年有多
精明,“你猜潘尼曼太太知不知道她丈夫送花给他的老相好凯洛琳小姐呢?”奥森老爹叹了< br>口气:“詹姆斯,你从来就不太聪明。送花的不是潘尼曼,他根本就不知道这回事。”

我瞪着眼睛看着他:“那么花是谁送的?”“一位太太。”奥森老爹说,他小心翼翼地把栀
子花放进盒子 ,“她说她可不肯坐视凯洛琳小姐因为她而毁了,送花的是克丽丝汀。”

“你瞧,”他最后盖上盒子的时候说,“那才是个有骨气的女人!”

(选自《外国百篇经典微型小说》,有删改)

(1)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2)阅读下面两句话 ,结合“骨气”的内涵,联系文本分析凯洛琳、克丽丝汀这两个人物形
象。

①我母亲说,“多么有骨气!”

②他(奥森老爹)最后盖上盒子的时候说,“那才是个有骨气的女人!”

(3)“我”和凯洛琳告别时,凯洛琳为何送“我”帆船模型?

(4)请分析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的表达效果。

(5)结合文本内容,探究“幸福的玫瑰”的意蕴。

【答案】 (1)设置 悬念,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我”寻找真正的送花人和出乎意料
的结尾埋下了伏笔。
< /p>


(2)①凯洛琳遭到了感情的背叛,曾一度消沉,但当她不断地收到幸福的玫瑰后,受到< br>了好心人的鼓励,从失恋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变得自尊自强,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
福。②克丽 丝汀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后,却遭到了人们的鄙视、谩骂。但她没有因此而
心生怨恨,反而将内疚化为 行动,用这幸福的玫瑰来鼓励、拯救心灵受创的凯洛琳,她是
一位宽容、善良又充满智慧的女子,集外貌 美与心灵美于一身。

(3)①感谢、感恩。这艘帆船模型是凯洛琳的祖父送给她的最珍贵的礼 物,在离别时将
它送给“我”,感谢“我”在她最困难的时候给她带来了温暖,她希望用这种方式来回报 “我”。
②祝愿、祝福。这帆船模型寄寓了凯洛琳对“我”的美好祝愿,她希望“我”以后的生活能一< br>帆风顺。

(4)①“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贯穿文章始终;②用“我”作为故事的叙 述者,增强了小
说的真实性;③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表现了小城里众多人物的人性之美。< br>
(5)①小城人们的正直与善良;②克丽丝汀的善良;③凯洛琳自尊自强,找到了自己的
幸福;④人性之美的光辉;⑤幸福甜蜜的爱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重 点语段在文章中的作用。解答时,需在理解文章内容的
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对句子作用进行分析。文章 通过“我”一个送花者,讲述了凯洛琳小
姐因被潘尼曼抛弃而忧郁,潘尼曼的太太悄悄为她送红玫瑰,鼓 励她重新走入新生活的故
事。第③段是“我”第一次送花要求留名片时,花店老爹的回答,以及送花人保 密这一情
节,为下文“我”猜测送花人的身份埋下伏笔,并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继续阅读。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 答时,要全面了解文章内
容,结合人物事件,具体分析人物形象。骨气:体貌气质,多指刚强不屈的人格 及操守。
①句,母亲在凯洛琳重新回到教堂弹风琴时发出的赞叹。凯洛琳被人抛弃后,足不出户,
放弃了一切公众活动,也不替教堂弹风琴了,意志消沉。但当她不断地收到幸福的玫瑰
后,一天天改变 自己,逐渐恢复正常生活。凯洛琳不因爱情失败而放弃,能够重拾信心生
活,体现了她的勇敢和自强。② 句,花店老爹对克丽丝汀的赞叹。克丽丝汀虽然嫁给了潘
尼曼,但并不是她抛弃了凯洛琳,却遭受着周围 女人的鄙视。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怨恨,反
而匿名送花给凯洛琳,鼓励凯洛琳重新生活。克丽丝汀具有宽容 、善良、聪慧的品格。综
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文中,“我”为凯罗 琳送去玫瑰,使她重新振作起来,所以凯罗琳在离别时把她祖父
的帆船模型送给“我”,首先是为了感谢 “我”给予她的帮助和温暖,把这礼物当做是对“我”帮
助她的回报;其次是帆船也带有不断前进、一帆 风顺的寓意,表达了凯罗琳对“我”的美好
祝福。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4)第一人称叙事法: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
述的都像是作者 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文章以“我”的视角叙述了
克丽丝汀悄悄给意志消沉的凯 洛琳送花,鼓励她恢复信心的故事。“我”是一名送花者,所
以“我”能够知道事情发展的全部过程和真 相,我见证了事件的发展,是故事的线索人物;
同时,通过“我”对自己知道的事情发展的过程与真相进 行亲口叙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
性;以一个全知的视角,揭开了谜底,客观地展现了人物心灵的美与善。 综合上述分析,
即可得出答案。


(5)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和主旨 的理解归纳能力。解答时,需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
握文章中的关键词,多角度思考归纳。

故答案为:(1)设置悬念,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我”寻找真正的送花人和出乎意
料 的结尾埋下了伏笔。

(2)①凯洛琳遭到了感情的背叛,曾一度消沉,但当她不断地收到幸 福的玫瑰后,受到
了好心人的鼓励,从失恋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变得自尊、自强,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 幸
福。

②克丽丝汀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后,却遭到了人们的鄙视、谩骂,但她没 有因此而心
生怨恨,反而将内疚化为行动,用这幸福的玫瑰来默默鼓励、拯救心灵受创的凯洛琳,她是一位宽容、善良又充满智慧的女子,集外貌美与心灵美于一身。

(3)①感谢、感恩 。这艘帆船模型是凯洛琳的祖父送给她的最珍贵的礼物,在离别时将
它送给“我”,感谢“我”在她最困 难的时候给她带来了温暖,她希望用这种方式来回报“我”。

②祝愿、祝福。这帆船模型寄 予了凯洛琳对“我”的美好祝愿,她希望“我”以后的生活能一
帆风顺。

(4)①“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贯穿文章始终;

②用“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③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表现了小城里众多人物的人性之美。

(5)①小城人们 的正直与善良;②克丽丝汀的善良;③凯洛琳自尊自强,找到了自己
的幸福;④人性之美的光辉;⑤幸福 甜蜜的爱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重点语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 往往是总括
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⑵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在理解文章内容、主旨的基础上,结合具
体语句解答。< br>
⑶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先理解文本的具体内容,再结合上下文内容加以分析即可。

⑷本题考查对叙事人称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需在理解文章 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行文
线索和阅读感受,分析表达效果。

⑸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 词语句子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对文章标题、主旨、情节、人物形象的
理解分析能力。


1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暖爱拂过红围巾

邓迎雪

许小然想送妈妈一条漂亮的红围巾。

事 情的起缘是她看见同学李美琪的妈妈就围着那样好看的红围巾,石榴红的颜色,金色
的丝线若隐若现,看 上去毛绒绒的,给人感觉非常温暖,再衬上李美琪妈妈那件有蕾丝边
的黑棉衣,那美丽的搭配效果,立即 就像一朵砰然绽放的花轻轻击中了许小然的心。

她想给妈妈买条这样的围巾!妈妈每 天去市场卖菜,围的是一条黑白相间的薄薄的旧围
巾,回家的时候,脸颊常冻得红红的。许小然想,如果 妈妈围上那条暖和又漂亮的红围


巾,肯定就不怕冷了。

许小 然去商场悄悄看了看,但是一看价钱,热切的心好像立即被凉水浇了,120元,而
许小然只有30元, 离这个数目还远着呢。尽管如此,许小然还是摸了摸围巾,果然细致绵
软,手感很好,那美丽的色泽比春 天的花朵还鲜艳。导购小姐说,这是澳州产的羊绒围
巾,今年卖得最好。

许 小然无精打采地离开商场,心里失望透了。她一边走一边想围巾,忽然有个想法跃上
心头——她可以在学 校捡饮料瓶卖钱,说不定就能凑够买围巾的钱呢。

她为自己的这个想法感到兴奋。

许小然平时住校,一周才回一次家。这天放学吃过饭 后,趁着班里没人,许小然鼓足勇
气去教室后面的灰斗里捡瓶子。只见那里横七竖八地躺着好几只饮料瓶 ,许小然忙高兴地
弯腰去捡,忽然,身后响起阴阳怪气的口哨声,许小然一惊,回头见是胖男生张承虎。 许
小然脸红心跳,仍旧低下头捡瓶子。张承虎怪声怪气地问,许小然,你在干什么。许小然
没有 理他,拎着袋子走出了教室,刚走到教室门口就听见后边传来他稀里哗啦的笑声。

许小然心里有些难过,但想想那条漂亮的红围巾,这些不好的情绪转瞬即逝了。

那天 晚自习后,许小然拎着一袋子塑料瓶回了寝室。室友邵娟立即掩鼻子反对,这是垃
圾啊,有病菌。许小然 的脸又红了,她赶快拎着放置到卫生间一角。直到第二天,她和打
扫卫生的赵阿姨商量,才把那袋塑料瓶 放在赵阿姨放置工具的贮藏室里。赵阿姨夸许小然
说,现在像你这样懂事的孩子可不多啊。

渐渐地,班里同学都知道她捡瓶子了,大多数同学都没有笑话她。许小然发现,他们不
再到处扔空瓶子,而是悄悄地放到她的塑料袋里。刚开始,她很不好意思,再后来,她会
大方地有礼貌地 说声谢谢,内心里洋溢着小小的温暖。

许小然的两个好朋友很多次关心地问,你现在 很困难吗?用不用我们帮你?许小然摇摇
头,神秘地一笑。

许小然第一次卖 废品的收入是11元钱,她把那11元钱放在口袋里,又紧紧捏着口袋,
好像怕它飞走似地。她的步子轻 快,嘴角不住地绽开小花,她喜滋滋地想,虽然收入很
少,但毕竟积少会成多啊,这样算来,她春节前应 该能实现买围巾的愿望啦。

就这样一点一滴,许小然卖废品的收入积攒到了85元, 再加上她的零用钱,已快够买一
条美丽的红围巾了。可就在她即将实现这小小梦想的时候,有一件事情让 她改变了计划。

是在周一的升旗仪式后,校长在全校师生面前通报了初二班一位女生 家庭的不幸遭遇。
就在前天,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女生父亲突然犯病,挥刀砍向她和弟弟,妈妈为救她姐弟 两
个,死死地抱住父亲,结果被父亲砍成重伤,女生和弟弟受了轻伤,现在她们一家三口,
住在 两个医院里。她家里本来就很穷困,现在遇上这样的事情,更是雪上加霜,也因此,
学校号召全体师生向 他们捐款,奉献爱心,帮他们度过难关。

班上的几名女生听着听着就哭了,许小然也哭了。

班里开始捐款的时候,许小然第一 个捐款,120元,正是那条红围巾的价格。那天,天
很冷,下着雨,但当她把钱放进红色捐款箱的时候 ,心里却特别温暖、踏实,这份爱心,
那名同学和家人更需要。

许小然想, 看来今年给妈妈买不成那条红围巾了,但是相信明年冬天,她一定会给妈妈
买一条最漂亮的围巾。


(1)许小然为什么想送给妈妈一条漂亮的红围巾?

(2)阅读全文,填写下面表格。

情节

许小然想给妈妈买一条120元的围巾,而自己只有
30元

②________

同学张承虎嘲笑许小然检饮料瓶

大多数同学悄悄把空瓶放到许小然的塑料袋里

许小然第一次卖废品得到11元收入

许小然第一个捐款120元

许小然心理变化

①________

兴奋

③________

先不好意思,后来内心洋溢着小小的
温暖

喜滋滋

④________

(3)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品析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许小然的两个好朋 友很多次关心地问,你现在很困难吗?用不用我们帮你?许小然摇摇
头,神秘地一笑。

②许小然第一次卖废品的收入是11元钱,她把那11元钱放在口袋里,又紧紧捏着口袋,
好像怕它飞 走似地。

(4)文章写许小然想方设法要为母亲买一条漂亮的红围巾,好不容易凑够了钱,却 插入初
二班一女生家庭横遭惨祸,有什么作用?

(5)结合全文,谈谈“拂 过红围巾”的“暖爱”有哪些?许小然身上哪些可贵品质值得我们学
习和借鉴?

【答案】 (1)同学李美琪的妈妈有一条温暖漂亮的红围巾,李小然也想给自己的妈妈买
一条 这样的红围巾;李小然的妈妈在菜市场劳动,围上那条暖和又漂亮的红围巾,肯定就
不怕冷了。

(2)心好像立即被凉水浇了(失望透了);想到可以在学校捡饮料瓶卖钱,说不定就能凑
够买 围巾的钱;心里有些难过;心里却特别温暖、踏实

(3)①神情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李小然心 里藏着为妈妈买红围巾又不愿告诉同学的调皮
神情。②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李小然对辛苦挣来的11 元钱的珍惜,生怕丢失。

(4)①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李小然由爱亲人(妈妈)上升到爱他 人,爱社会,深化了
文章的主题(中心)。②结构上使情节的发展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增强了读者的阅 读兴
趣。

(5)“暖爱”有:①李小然想给妈妈买一条温暖漂亮的红围巾御寒;②同 学默默帮助李小
然收集塑料瓶挣钱;③打扫卫生的赵阿姨对李小然行为的理解和赞许;④李小然把准备< br>给妈妈买红围巾的钱捐给更需钱(更困难)的同学。

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品质:①孝敬长 辈(母亲);②用诚实劳动实现个人愿望;③认定正
确的事就坚持去做,不达目的不放弃;④大爱情怀, 爱亲人,更爱他人和社会。

【解析】【分析】(1)本题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考查。认真阅读 第二三段,不难解答。同
学李美琪的妈妈有一条温暖漂亮的红围巾,李小然也想给自己的妈妈买一条这样 的红围
巾;李小然的妈妈在菜市场劳动,围上那条暖和又漂亮的红围巾,肯定就不怕冷了。
< /p>


(2)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和对人物情感变化的把握。要注意时间地点
人物以及故事的开端、经过、高潮等。概括要全面,语言要简洁。要把握文章内容。①心
好像立 即被凉水浇了(失望透了)②想到可以在学校捡饮料瓶卖钱,说不定就能凑够买围
巾的钱③心里有些难过 ④心里却特别温暖、踏实。

(3)本题考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品析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 果。找准词语所运用的描
写手法,结合句意进行分析。①神情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李小然的调皮神情。② 动作描
写。生动地写出了李小然对辛苦挣来的11元钱的珍惜,生怕丢失。

(4)本 题考查文章的布局谋篇。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
句来梳理故事情节,结 合文章主旨,来分析这一故事情节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
来考虑。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李小然 由爱亲人(妈妈)上升到爱他人,爱社会,深化了
文章的主题(中心);结构上使情节的发展一波三折, 跌宕起伏,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
趣。

(5)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的考查。只 要认真研读文章,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和主
题,然后再结合现实生活,那一定能做出理想的答案。“暖爱” 有:①李小然想给妈妈买一
条温暖漂亮的红围巾御寒。②同学默默帮助李小然收集塑料瓶挣钱。③打扫卫 生的赵阿
姨对李小然行为的理解和赞许。④李小然把准备给妈妈买红围巾的钱捐给更需钱(更困
难)的同学。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品质:孝敬长辈(母亲);用诚实劳动实现个人愿望;认
定正确的事就坚 持去做,不达目的不放弃;大爱情怀,爱亲人,更爱他人和社会。

故答案为(1)同学李美琪 的妈妈有一条温暖漂亮的红围巾,李小然也想给自己的妈妈买一
条这样的红围巾;李小然的妈妈在菜市场 劳动,围上那条暖和又漂亮的红围巾,肯定就不
怕冷了。

(2)心好像立即被凉水浇 了(失望透了);想到可以在学校捡饮料瓶卖钱,说不定就能凑
够买围巾的钱;心里有些难过;心里却特 别温暖、踏实。

(3)①神情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李小然心里藏着为妈妈买红围巾又不愿告诉 同学的调皮
神情。②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李小然对辛苦挣来的11元钱的珍惜,生怕丢失。

(4)①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李小然由爱亲人(妈妈)上升到爱他人,爱社会,深化了
文章的 主题(中心)。②结构上使情节的发展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
趣。

(5)“暖爱”有:①李小然想给妈妈买一条温暖漂亮的红围巾御寒;②同学默默帮助李小
然收集塑料 瓶挣钱;③打扫卫生的赵阿姨对李小然行为的理解和赞许;④李小然把准备
给妈妈买红围巾的钱捐给更需 钱(更困难)的同学。

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品质:①孝敬长辈(母亲);②用诚实劳动实现个人 愿望;③认定正
确的事就坚持去做,不达目的不放弃;④大爱情怀,爱亲人,更爱他人和社会。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做此类型题,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解答即
可。

(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以及人物情感变化。作答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br>进行综合分析。对于写了几件事的文章,要先分清主次,然后抓住主要事件来概括。平时
练习时, 要在文中进行圈点勾画,尽量使用文中词语,如果没有现成的词语可用,要结合
情节进行概括。


(3)这类题型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肖像描写 、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分析画线句子,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概括作答即
可。< br>
(4)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作答时,联系文章内容,从补充、对比、衬托、解释说明等方面选择,也可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为下文作铺垫。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 力。做此类型题,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解答即可。可借
鉴的品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只需紧扣所给内容的 主旨写出感受即可。


15.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后院里的秘密

熊荟蓉

①那年我才十来岁,有幸目睹了攒村路的一桩大事。

②我们房头的玉柱大伯要 回来了,玉柱大伯是咱刘家湾走出去的大官。这次回来,一
是要查处贪占公粮税费的村书记刘金斗、二呢 、是要为刘家湾选拔一个新书记。都说朝里
无人不做官,玉柱大伯就是朝里的钦差大臣。这要是被他看上 了,先当村书记,再进乡政
府,以后的官运,怕是门板都挡不住。

③ 我爹说,可惜你太小,爹又没文化,天上的馅饼就算没长眼睛,也砸不到咱家头
上。最有希望的,应该是 你有才叔,还有大福伯。有才叔是村小学毕业班的语文老师,能
说会写,眉毛眼睛都是活的。大福伯德舅 兄在乡里管城建,他这几年做包工头,赚了不少
钱。

④那是个初夏的 清晨,一抹朝霞早早地站在东边的山头上。与烟树深处的白墙红瓦遥
相呼应。我们小组的男人女人们都穿 戴整齐,洒扫庭院,眉眼里藏着喜色。

⑤玉柱伯的车停在自家老屋的禾场上。 这里本来杂草丛生,但现在被大福伯铺上了水
泥。看得出,玉柱伯对大福伯很是感激。尤其是当他看到修 缮一新的神龛上被擦得锃亮的
爹娘的遗像时。他握着大福伯的手,眼里闪动着泪花。每家每户都用贵宾班 的礼节迎接
他。堂屋的八仙桌上都摆放着瓜果茶点。厨房里飘出的都是。土罐煨鸡的浓香。

⑥玉柱伯却既不在堂屋里落座。又不在厨房里闲聊,他喜欢到每家的后院里站一站。后院里有啥呀?不过是千篇一律的几棵柳树,一个柴草堆。再就是臭烘烘的茅室了,有的
人家堂屋里 擦的放光,后院里láng jí 一片。搁脚的地方都没有。

⑦我跟着玉柱 伯挨家挨户走。奇怪的是这后院是一家比一家干净、整洁,有才叔家的
后院,竟然摆了两套课桌椅,上面 放了一本《论语》,一本《孟子》。不过,玉伯叔没在
椅子上坐,也没翻书。

⑧最后进的是三根叔的很不起眼的平房屋。三根叔的后院,是稀稀拉拉几棵李子树和
橘子树,对玉柱伯的 到来,三根叔只是礼貌地叫了一声,然后继续仰着头给他的果树剪
枝。

⑨都说三根叔有点愣,读完高中没考上大学,却把眼孔读高了,不爱搭理人。不过,
我平时最喜欢去他家 ,尤其是夏天。除了他家书柜里有我喜欢的文学书外,还因为,他家
有个全村最干净的茅室,三哥叔的茅 室是男女分开的,比卧室都干净。他是用砖砌砌的,
水泥抹的,窖池被墙搁在外面,蹲位旁边有水龙头, 蹲位前的墙壁缕空处,还放着一卷卫


生纸。

⑩在我们 刘家湾,家家的茅室都是男女不分的。就是用竹条和树枝编扎的一圈篱笆,
门口挂一块旧抹布片,里面是 一口大陶缸。上面放两块木板。蹲在里面,一听到脚步声就
要大声,就要大声咳嗽。每到夏天。蚊子嘤嘤 嗡嗡的。得不停的挥动芭蕉扇。

⑪玉柱伯这天在三根叔的后院里只站了一小会儿,上了一趟茅室,然后走了。

⑫不久在公布的新书记的名单上,村民意外发现了三根叔的名字,有的说是三根叔的
文化高,有的说是三 根叔懂果树栽培技术,我一直都觉得,是三根叔的茅室修的好。

(1)根据拼音写汉字

láng jí

___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①第一部分:第①段到第________段,________。

②第二部分:第________段到第⑪段,________。

③第三部分:第⑫段,玉柱伯选中三根叔担任刘家湾新书记。

(3)赏析文中第④段画线句的语言。

(4)简析⑨、⑩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5)下列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玉柱伯没有选有才叔是因为他做事形式大于内容。

B.三根叔当选完全是因为他家的茅室修得比别人好。

C.玉柱伯关注每家后院是因为那里藏着人们的秘密。

D.人们用贵宾般的礼仪迎接玉柱伯是因为都爱戴他。

【答案】 (1)狼藉


(2)③

;玉柱伯回到刘家湾(或回家乡或回村)查处村书记(贪官)并选拔新书记

;④

;玉柱伯特意走访每家的后院


(3)①运用了环 境描写,描写了清晨村庄的美丽朝气,烘托出人们的喜悦期盼之情。②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地写出了清晨村庄的美丽朝气,体现了人们的喜悦期盼
之情。③用“一抹朝霞”“烟树深处”“白墙红瓦 ”“遥相呼应”等词描绘了不同色彩,表现了清
晨村庄的生机和美丽,烘托出人们的喜悦期盼之情。

(4)第⑨段和第⑩段补充交代了三根叔的文化背景和他家茅室的与众不同,表现了三 根
叔的清高、注重细节、有生活格调与有能力,为下文三根叔被选拔为新书记埋伏笔。


(5)A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 ,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
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 字形既要注意平时


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狼藉”意思是乱七八糟的样子。

(2)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划分能力。解答时,根据情节发展,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 br>结果的基本格式划分。文章第一部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即玉柱伯回到家乡查处贪官
并选拔新 书记这件事,这是故事的开端,从第①段到第③段;第④段到第⑪段是故事的
发展和高潮部分,详细描述 了玉柱伯走访每家的后院的具体细节,也含蓄地点出了他选拔
村干部的标准。

(3)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
或是修辞,或是表达 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
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 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此题可
以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进行分析,从“一抹朝霞早早地 站在东边的山头上”可知也可以从拟人
的修辞进行赏析。画线句子通过描写村庄早晨特有的美来烘托人们 的喜悦之情。

(4)此题考查学生对插叙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插叙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加 充实,情节
更加充分,起到补充主要事件、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可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
谨,使行文起伏多变,为下文做铺垫。第⑨段和第⑩段通过对三根叔的全面介绍,使得
他的形象更加突 出鲜明,同时为下文他被选拔为新书记埋下了伏笔。

(5)此题考查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整体 感知能力,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
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尤其要注意对人物描写的理解。 从“玉伯叔没在椅子上坐,也没翻
书”可知有才叔是做事注重形式,玉伯叔看出了这一点所以没有选他, A项正确;B项“完全
是因为他家的茅室修得比别人好”的观点过于片面;C项“藏着人们的秘密”的理 解不正确,
玉伯叔是想了解人们的生活细节,从而判断其是否有能力;D项“人们用贵宾般的礼仪迎接< br>玉柱伯”不仅仅是出于对他的爱戴,更关键的是因为他“要为刘家湾选拔一个新书记”。故选
A。

故答案为:(1)狼藉(2)③;玉柱伯回到刘家湾(或回家乡或回村)查处村书记(贪官)并选拔新书记;④;玉柱伯特意走访每家的后院(3)①运用了环境描写,描写了清
晨村庄的美 丽朝气,烘托出人们的喜悦期盼之情。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
写出了清晨村庄的美丽朝气 ,体现了人们的喜悦期盼之情。③用“一抹朝霞”“烟树深处”“白
墙红瓦”“遥相呼应”等词描绘了不 同色彩,表现了清晨村庄的生机和美丽,烘托出人们的喜
悦期盼之情。(4)第⑨段和第⑩段补充交代了 三根叔的文化背景和他家茅室的与众不
同,表现了三根叔的清高、注重细节、有生活格调与有能力,为下 文三根叔被选拔为新书
记埋伏笔。(5)A

【点评】环境描写的作用:1.环境描写 可以见出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情、精神等。2.环境
描写可以渲染气氛、烘托的心情(情绪、感情)、 奠定的感情基调、为作铺垫。3.环境描
写还可以衬托人物形象或心境、提供背景、渲染气氛、暗示或推 动情节发展、为以下的内
容埋下伏笔。




流行歌曲曲谱网-一片冰心在玉壶的上一句


中秋节放假通知模板-饮食习惯与健康


性格特征-新东方考研英语作文


大连艺术学院招生-模仿


平方米怎么算-中国春节纪录片


三节三爱手抄报-商品房买卖合同范本


参数化-新疆舞串词


尹约-一分钟英语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