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考 语文 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
风往北吹-国庆节快乐
新中考 语文 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1.记叙文阅读
家之脉
陈忠实
①1950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晚上,在那盏祖传的清油灯下,父亲把
一只毛笔和一沓黄色仿
纸交到我手里:“你明日早起去上学。”我拔掉竹筒笔帽儿,看见一撮黑里透黄的
动物毛做
成的笔头。父亲又说:“你跟你哥合用一只砚台。”
②我的3个孩
子的上学日,是我们家的庆典日。在我看来,孩子走进学校的第一步,认
识的第一个字,用铅笔写成的汉
字第一画,才是孩子生命中光明的开启。他们从这一刻开
始告别黑暗,踏上智慧人生的征程。
③我们家木楼上有一只破旧的大木箱,乱扔着一堆书。我看着那些发黄的纸和一行行栗
子大的字问父亲:“是你读过的书吗?”父亲说是他读过的,随之加重语气解释说:“那是你
爷爷用毛笔
抄写的。”我大为惊讶,原以为是石印的,毛笔字怎么写到和我的课本上的字一
样规矩呢?父亲说:“你
爷爷是先生,当先生先得写好字,字是人的门脸。”在我出生之前
已谢世的爷爷会写一手好字,我最初的
崇拜产生了。
④父亲的毛笔字显然比不得爷爷,然而父亲会写字。大年三十的后晌,
村人夹着一卷红
纸走进院来,父亲磨墨、裁纸,为乡亲写好新春对联,摊在明厅里的地上晾干。我瞅着那
些大字不识一个的村人围观父亲舞笔弄墨的情景,隐隐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自豪。
⑤多年以后,我从城市躲回祖居的老屋,在准备和写作《白鹿原》的6年时间里,每到
春节前一天后晌,
为村人继续写迎春对联。每当造房上大梁或婚丧大事时,村人就来找我
写对联。这当儿我就想起父亲写春
联的情景,也想到爷爷手抄给父亲的那一厚册课本。
⑥我的儿女都读进大学,学历比
我高了,更比我的父亲和爷爷高了(他们都没有任何文
凭,我只是高中毕业)。然而儿女唯一不及父辈和
爷辈的便是写字,他们一律提不起毛笔
来。村人们再不会夹着红纸走进我家屋院了。
⑦13岁那年,礼拜五晚上一场大雪,足足下了一尺厚。第二天上课心里都在发慌,50
余里路程步行,
怎么回家去背馍呢?最后一节课上完,我走出教室门时就愣住了,父亲披
一身一头的雪迎着我走过来,肩
头扛着一口袋馍馍,笑吟吟地说:“我给你把干粮送来了,
这个星期你不要回家了,你走不动,雪太厚了
……”
⑧二女儿因为读俄语,只好赶到高陵县一所开设俄语班的中学去补习。每到周
日的下
午,我用自行车带着女儿走七八里土路赶到汽车站,一同乘坐公共汽车到西安东郊的纺织
城,再换乘通往高陵县的公共汽车,看着女儿坐好位子随车而去,我再原路返回蒋村——
正在写作《白鹿
原》的祖屋。我没有劳累的感觉,反而感觉到了时代的进步和生活的幸
福,比我父亲冒雪步行50里为我
送干粮方便多了。
⑨父亲是一位地道的农民,比村子里的农民多了会写字打算盘的本
事,在下雨天不能下
地劳作的空闲里,躺在祖屋的炕上读古典小说和秦腔戏本。他注重孩子念书学文化,
他卖
粮卖树卖柴,供给我和哥哥读中学,至今依然在家乡传为佳话。
⑩我供
给3个孩子上学的过程虽然颇不轻松,然而比父亲当年的艰难却相去甚远。从做
私塾先生的爷爷到我的孙
儿这五代人中,父亲是最艰难的。他已经没有了做私塾先生的爷
爷的地位和经济,作为一
个农民也失去了对土地的创造权利,却心强气盛地要拼死供给两
个儿子读书。他的耐劳、他的勤俭、他的
耿直和左邻右舍的村人并无多大差别,他的文化
意识才是我们家里最可称道的东西,却绝非书香门第之类
。
⑪这才是我们家几代人传承不断的脉。
(选自《课外阅读》,有删改)
(1)文章主要记叙了爷爷、父亲与“我”三代人培
养下一辈读书受教育的事情。仔细阅读文
章,概括相关文段的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文章段
落
①②
⑦⑧
⑨⑩
主要内容
父亲在我上学日送“我”珍贵的笔和纸,“我”将孩子们的上学日视为家的庆典日。
②
父亲在艰难的日子里依然拼死供给“我”和哥哥读中学,“我”也在颇不轻松的情
况
下供养孩子们上学。
③~⑥
①
(2)第⑦
段画线句子是描写父亲雪天给“我”送干粮的情形。联系下文,分析作者这样描
写父亲的作用。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②段“我”将孩子所写的“汉字第一画”视为“生命中光明的开启”,说明在作者的心
中,
文化知识对孩子具有开启智慧人生的巨大作用。
B.第③段“规矩”这个词语的
意思是,书上用毛笔抄写的一行行栗子大的字,书写规范,字
迹工整、美观。
C.第
⑥段写儿女提不起毛笔写字,再不能为村人写春联,导致邻里关系冷淡,作者对此深
感遗憾和失望。
D.第⑨段写父亲空闲时读小说与戏本的行为,表现出父亲对文化知识的热爱,这也是当年
爷爷重视孩子念书学文化的结果。
E.第⑪段中的“脉”是指的书法。
(4)文章题目“家之脉”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简要阐述“家之脉”
对一个人
成长的重要作用。
【答案】 (1)①爷爷写得一手好毛笔字,父亲大年三十为乡亲
写春联,“我”也为村人写
春联,只是儿女们提不起毛笔写字。②父亲为在校学习的“我”送干粮,“我
”多次转车送女
儿去外县补习俄语。
(2)示例:“披一身一头的雪”“笑吟吟”的
外貌、神态描写,以及对父亲语言的描写,写出
了父亲送干粮辛苦,内心却充满愉悦之情,表现了父亲对
儿子的爱。联系下文看,这样描
写父亲,与“我”送女儿学习形成对比,突出父亲送干粮的艰难,更体现
出父亲极为重视下
一辈学习文化知识的思想。
(3)C,E
(4
)示例:①题目“家之脉”指的是家中几代人传承不断的文化意识,这也是“我”家“家之
脉”的内涵。
②“我”的爷爷在当时生活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尽最大努力供养爸爸上大学,
读研究生;自从“我”上学
以来,爸爸妈妈为“我”购电脑、订杂志、换房子,努力为“我”创造
最好的学习环境。
可见,在爸爸与“我”的成长中,“家之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概括的格式一般是谁的什么事。概括要全面,
用语需简洁。细读第三段到第六段
可知,这几段写了“我”家几代人写毛笔写的情况。爷爷
写的字极好,父亲和“我”为乡亲们写春联,而
孩子们却不会用毛笔写字。细读第七段和第
八段可知,这两段写了父亲顶着大雪为了送干粮,“我”多次
转车送孩子去学外语。据此概
括即可。
(2)本题考查赏析描写。作答时,需先明
确所用的描写手法,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其在
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即可。在这句话中,“披一身一头
的雪”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笑
吟吟”是对父亲的神态描写,同时还有父亲的语言描写。三种描写方法
综合运用,表现父亲
虽然身体辛苦,但是心情愉悦,这种矛盾表现父亲对孩子的爱。联系下文“我”送女
儿的场
景,两者形成了对比,更突出了父亲送干粮的辛苦,突出的表现了父亲对“我”的教育的重
视。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主旨的理解掌握。
C.根据第⑥
段“村人们再不会夹着红纸走进我家屋院了”,作者只是在感叹有些东西的淡
化遗失,并非是在说导致邻
里关系冷淡,作者对此深感遗憾和失望;选项错误;
E.这里说的“脉”指的是家中几代人传承不断的文化意识,而不是书法;选项错误;
故选CE。
(4)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题目含义的理解以及个性化赏读的能力。 第一问
:根据文中
的“他的耐劳、他的勤俭、他的耿直和左邻右舍的村人并无多大差别,他的文化意识才是我<
br>们家里最可称道的东西,绝非书香门第之类。这才是我们家几代人传承不断的脉”可以看
出,“家
之脉”在文中具体指家中几代人传承不断的文化意识,这也是作者家“家之脉”的内
涵。第二问:这一问
是开放性试题,学生作答时,选择家中重视文化的一些现象或事例,
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围绕家庭创设
文化学习氛围、重视文化知识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
习惯等来谈“家之脉”对自己成长的重要作用。
故答案为:⑴①爷爷写得一手好毛笔字,父亲大年三十为乡亲写春联,“我”也为村人写春联,只是儿女们提不起毛笔写字。②父亲为在校学习的“我”送干粮,“我”多次转车送女儿
去外县
补习俄语;
⑵示例:“披一身一头的雪”“笑吟吟”的外貌、神态描写,以及对父亲语言的
描写,写出了
父亲送干粮辛苦,内心却充满愉悦之情,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联系下文看,这样描写<
br>父亲,与“我”送女儿学习形成对比,突出父亲送干粮的艰难,更体现出父亲极为重视下一
辈学习
文化知识的思想;
⑶C E;
⑷示例:①题目“家之脉”指的是家中
几代人传承不断的文化意识,这也是“我”家“家之脉”
的内涵。②“我”的爷爷在当时生活比较困难的
情况下,尽最大努力供养爸爸上大学,读研
究生;自从“我”上学以来,爸爸妈妈为“我”购电脑、订杂
志、换房子,努力为“我”创造最好
的学习环境。可见,在爸爸与“我”的成长中,“家之脉”起到了重
要的作用。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概括的格式一般是谁的什么事。概括要全面,用语需简
洁;
⑵本题考查赏析描写。作答时,需先明确所用的描写手法,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其在刻画
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即可;
⑶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主旨的理解掌握。答题的关键是对文章内容有深刻的理解;
⑷阅读
分析关键是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先阅读全文然后筛选关键信息,做题时,应
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
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
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那年,我去上大学
熊 燕
①我18岁那年,到离家三百多里的一所大学去读书,还没出门,
母亲就开始担忧:你
从未离开过家,嘴又笨,上初中还被街坊误认为是“哑巴”,突然到人生地不熟的地
方,会
不会迷路?食堂吃饭时,你能“抢”到饭吗?你有那么多不喜欢吃的菜,如果食堂只有那些
菜怎么办?
②整理行李时,母亲又开始担心:“你不会洗被子,被子脏了怎么办?
你有轻微恐高
症,住宿楼高不高?”一连串的问号,让母亲睡不安宁。总是睡着睡着突然想起什么事,爬
起来,跑到我房中,将我叮嘱一番,以至我也睡不安稳。父亲劝母亲:“树大自然直,她又
不是
小孩子,会慢慢学会照顾自己的,你只管将心放进肚子里去。”
③终于要出发了,母
亲将打包好了的所有衣服和日用品又重新拿出来,一一查看,生怕
有什么遗漏。一路上千叮咛万嘱咐。说
好只将我送到汽车站,可临时母亲又变了卦,非要
和父亲一起陪我去学校。
④到学校后,母亲最关心的是我的宿舍,宿舍是上下铺,中间四张桌子,每人都有一个
带锁的小柜。我睡
在上铺,母亲担心:“掉下来怎么办?”我说:“睡上铺安静。”这让母亲
想到另一个问题,你喜欢晚上
睡觉时听歌,会影响大家休息,怎么办?铺好床,整理好行
李后,母亲拖着我去百货商场,要为我买一个
小巧带耳机的录音机。
⑤去商场的路上,母亲边走边向路人打听,并大声重复:“哦
,从书店向右转。”“哦,从
饭店出来向左转。”说好只买录音机,最后却另买了一大堆零食,母亲说分
给宿舍同学吃。
⑥当我们提着大包小包,准备返回时,母亲对我说:“我忘记了,应
该向右转?还是向
左转?”父亲刚想说什么,被母亲制止。我方向观念极差,也不知走哪边。母亲让我询
问商
场的工作人员,我低着头,无论母亲怎么催,都不肯去问。母亲突然向我发脾气说:“让你
问个路都不愿意,养你有什么用?问个路又不会割你舌头,你到底害怕什么?”母亲说着说
着竟然哭了。
父亲愣在那里问我:“你还记得来时经过的建筑物标志吗?”我一脸茫然,摇
摇头。父亲轻轻叹了口气说
:“那么,我们凭印象走,你在前面带路。”
⑦那天我们走了许多弯路。母亲腰痛,
走几步,停下来捶一捶,最后实在走不动了,站
在那里,一脸痛楚。我很心疼,也很惭愧。终于鼓起勇气
,向路人询问学校的方向。原
来,我们七弯八拐,竟然走到了学校附近,几分钟就到了学校。
⑧那天母亲特别高兴,对我说:“万事开头难,今天走出了第一步,明天就能走出第二
步。你要记住,路在嘴上。”母亲还说,“一定要学会用心观察,记住来时的路。只有记住
来时的路,你
回去才不会迷失方向。”
⑨我知道,这次的“迷路”是母亲特意的安排。因为她知道
,人生路上,她和父亲无法一
直陪我走,再远的路,都要靠我自己去走。再模糊的方向,
都要靠我自己去辨清。再难张
开的口,都得我自己克服心理的怯懦。
⑩一转
眼,多年过去,我长大了,父母也老了。人生有很多东西都在悄悄改变,唯一没
有改变的是父母的爱,父
母的牵挂。我永远记得母亲的话:记得来时的路,回去就不会迷
失方向。
(选自《文苑•感悟》2019年2期)
(1)文章第①②段运用那么多问句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内容作答。
(2)阅读下列语句,按句子后面括号内的要求作答。
①总是睡着睡着突然想起
什么事,爬起来,跑到我房中,将我叮嘱一番,以至我也睡不安
稳。(从描写的角度加以分析)。
②让你问个路都不愿意,养你有什么用?问个路又不会割你舌头,你到底害怕什么?(从
情
感角度加以分析)。
(3)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你对第⑨段中画线句的理解。
(4)文中的母亲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联系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
(1)①体现出母亲对“我”的担心牵挂。②为下文写母亲跟父亲一起送“我”去学
校作铺垫。
(2)①动作描写。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对“我”去学校的担心、牵挂,表达了母亲
对“
我”的浓浓爱意。
②“养你有什么用”“问个路又不会割你舌头,你到底害怕什么”表达
了母亲看到“我”迟迟不
肯问路时的着急、生气、失望的心情。
(3)父
母不能一味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应该让孩子学会依靠自己、培养独立思考的能
力。
(4)①关心疼爱孩子。如母亲查看行李,关心“我”的宿舍住宿情况;②严厉。如面对不
肯问路的“我
”毫不客气的批评;③教子有方。如特意安排迷路,让“我”注意观察路线。
(5)通读全文,说说文章
题目“那年,我去上大学”有什么作用?
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我”去上大学时发生的
故事;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③语言朴素,易引起共鸣。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句子作用要从两个角度去考
虑:一个是结构上的作用,一个
是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要看这句话所在地位置,
放在开头部分的作用大致有:总领全文;点题:
奠定感情基调;制造悬念,引起阅读的兴
趣。文章第①②段那么多问句是我要去上大学,母亲的话语,结
合“还没出门,母亲就开
始担忧”分析,这些都体现出母亲对“我”的担心与牵挂。结台下文第③段“说
好只将我送到
汽车站,可临时母亲又变了卦,非要和父亲起陪我去学校”分析,是为下文作铺垫。这么多
问题,读者也想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吸引读者阅读。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
赏析。①人物描写及作用作方法:学生了解常用的外貌肖像、动
作行为等人物描写手段,明确每一种人物
描写手段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学生能结合具
体语言环境来进行分析。“爬起来,跑到我房中,将我叮
嘱一番”是动作描写。描写的对象
是母亲,这里主要是突出母亲对我独自上大学的担忧,最后要结合母亲
对的爱分析。②要
求从情感的角度分析。这句话是语言描写,充满着对我不敢问路生气之
极,体现了母亲对
我的关心与牵挂。
(3)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需要考生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分析句
子的含意以及蕴含的感情。“再远的路,都要靠我自己去走。
再模糊的方向,都要靠我自己
去辨清。再难张开的口,都得我自己克服心理的怯懦”,这里运用排比的修
辞,表达对母亲
的感激。“靠我自己去走、靠我自己去辨清、得我自己克服”意思是说:孩子总有离开父
母
的庇护的那天,应学会依靠自己,学会独立。
(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
分析和把握。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內
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
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从文中“还没出门,母亲就开始担忧”一连串的问号,
让母亲睡不安宁。总是睡着睡着突然
想起什么事,爬起来,跑到我房中,将我叮哐一番,以至我也睡不安
稳还有那些问句中可
以看出她关心疼爱孩子;“让你问个路都不愿意,养你有什么用?问个路又不会割你
舌头,
你到底害怕什么?”我不肯问路,母亲批评“我”,说明她对我严格要求;⑧⑨段中“母亲还说,‘一定要学会用心观察,记住来时的路。只有记住来时的路,你回去才不会迷失方向。’
我知道
,这次的迷路是母亲特意的安排”,她特意安排迷路,语重心长地教育我,可见她教
子有方。
(5)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
要情
节,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激发出作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
故答案为:⑴①体现
出母亲对“我”的担心牵挂。②为下文写母亲跟父亲一起送“我”去学校
作铺垫;
⑵①动作描写。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对“我”去学校的担心、牵挂,表达了母亲对
“我”的浓浓爱
意;②“养你有什么用”“问个路又不会割你舌头,你到底害怕什么”表达了母
亲看到“我”迟迟不肯问
路时的着急、生气、失望的心情;
⑶父母不能一味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应该让孩子学会依靠自己、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⑷
①关心疼爱孩子。如母亲查看行李,关心“我”的宿舍住宿情况;②严厉。如面对不肯
问路的“我”毫不
客气的批评;③教子有方。如特意安排迷路,让“我”注意观察路线;
⑸①概括文章主要内
容,“我”去上大学时发生的故事;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
趣;③语言朴素,易引起共鸣。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段落在文中作用的理解能力以及对描写手法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解
答时,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把握,一是结合文段位置把握与文章行文的关系,二是从描写方
法等角度分析文
段内容;
⑵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其作用,需要先判断描写方法,再分析其作用;
(3)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内涵的理解。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
系上
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
⑷本题的考点是人物形象描写与分析。 概括人
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
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解题思路:从具体的人物行为事
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
作、心理描写等;从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
住抒情和议
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围拢在父母身边的日子
老愚
坐在乱七八糟的都市里,我时常会想起关中平原的家。
在我生长的年代,家是父母用
尽全力从土里拱出来的栖身之所。土墙瓦房,砖头和木头
是叫人稀罕的玩意儿,甚至连牙膏皮包装纸都让
人眼前一亮。在这样一个用黏黄土版筑起
来的院子里,有土炕和土锅灶,日子便能过下去了。与土的间隔
仅仅在炕上,用枕席把身
体与将泥土抹平的炕面隔开,若能就着煤油灯读一本没皮的小说,我就很有幸福
感了。
全家人最珍视的宝贝是粮食,在上房顶楼上做成粮仓,四周用席子包起来,沿
根脚撒上
老鼠药。夏秋两季,把队里分下来的麦子、玉米一麻袋一麻袋吊到上头,吃粮时,再一斗
一斗提下来。院子里打了地窖,存放红薯和白萝卜,歉收年月,连玉米芯、红薯秧子都要
储存起来。大
地是丰饶的,满地的收获却被国家一车车拉走,支援我们一辈子也见不着的
“同志加兄弟”。
父亲在院子四角各种了一株泡桐,我负责每天浇水。
猪是最舒服的
,每天在圈里哼哼着要吃的。偷偷饲养的几只母鸡,“咯咯咯咯”叫唤,带
着下完蛋的骄傲,向主人邀功
:再给一把米吃,明天还能为你下一枚更大的蛋。
老鼠夜里出来,它们躲在厨房案板
下,有的钻进风箱里,弄出“窸窸窣窣”的声响,我一
跺脚,它们便安静了。
梧桐枝丫伸开,便有鸟驻足,不时掉下气味熏人的排泄物来。据说,屎掉到谁头上,谁
就会有霉运,弄得
谁也不敢往树荫里去。等鸟儿们的屎铺了一层,父亲才让我去把它们铲
干净,倒到圈里,在树下重铺上一
层新土。
有一年,来了一对喜鹊,它们来回打量了上房屋檐几圈,决定筑巢安居。一
家人面带喜
色,好像要添新人一般,走路说话压低嗓门,生怕惊动了贵人。喜鹊夫妻叽叽喳喳,嘴里衔着从地里拣来的细枝,进进出出,仿佛一对心里盛满喜悦的可人儿。
家里也有
神灵。母亲在上房东屋供奉了神仙,香火长年不断。木刻的神灵,白天只是一
堆杂乱的线条,到夜里便让
我害怕。好多次,感觉他们有了生气,睁开眼,从墙上走出
来,蹑手蹑脚朝我扑过来,甚至把手放到我脖
子上。
最欣喜的是薄暮时分。一家人坐在院子中央的石桌前,中间位置往往摆放一碟
凉菜——
凉拌胡萝卜或白萝卜丝,无非是浇一勺醋,放半勺辣椒。父亲坐北朝南之尊位,旁边会给
母亲留出位置,我和弟弟妹妹们围坐其余三边。母亲把稀饭和馍挨个分发到大家手里,等
父亲夹起一筷
头菜后,我们才敢伸出筷子。很快,就响起“吸溜吸溜”的吞咽声,因为食物
单调,吞咽声也像民乐一般
简单。粥稀馍碎,牙齿使不上劲,有时不免咬到舌头。
那时候无人说话,大家专注于
品尝,生怕一张嘴,好味道就溜走了。因饥饿而来的幸福
感,就在这无声的响动里。碗被舔得干干净净,
如果谁有未吃饱的表示,母亲就从自己碗
里倒一些,或者把手里的馍掰一块递过去。她总是最后一个吃,
吃得很慢,现在想来,应
该就是在等孩子们的呼唤。
饭后喂猪,我和大弟弟
将猪食抬到猪圈里,还未倒进食槽,猪们就呼呼扑过来。中午放
学回家,我会习惯性地把手伸进鸡窝,一
般会摸到一枚蛋,运气好时会有两三枚。鸡蛋在
手里热乎乎的,让我感到母鸡的辛劳。这些鸡蛋大都卖给
了城里人,母亲只把那些品相欠
佳的留下来,在谁过生日时煮熟卧到碗底。
夜里,村子安静了。劳累一天的人和牲口都疲乏了。我们几个就着煤油灯,读读课文、
写写作业,就熄灯睡了。父母在上房里说些闲话,我们也听不出那些暗语似的句子,我们
只管读书,一切
都有他们安排。
胡思乱想着,迷迷糊糊沉入梦乡。起夜时,月色正好,父母的呼噜声
有节奏地呼应着,
好像眉户小戏里的男女对唱,让人踏实。
远处,从陇海线
那边传来火车轮子与钢轨的摩擦声,“哐当哐当——哐当哐当”,那是天籁
般的声音。长大了,我就被它
带到远方,开始自己的生活。我们就像蒲公英的种子,期待
被风吹走,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
高一那年的中秋节,看着圆润的月亮,我突然想家了。独自溜出绛帐高中的校门,沿高
干渠往东疾走。河水激越,发出“咕咚咕咚”的欢叫声,我心里盛满了思念,一口气爬上了
双庙坡。
月色里的村子,非常安详。家人在做什么?
推开虚掩的大门,窝里的鸡扑腾一声便又安静了。一家人的身影映在窗棂纸上。
母亲说:“有人进来了?”
父亲说:“你听错了吧?这会儿有谁呢?”
“我回来了,妈!”
妹妹和大弟弟出来迎我。
掀开帘子,土炕中央的大红被子上,放了果盘,里面盛了瓜子、花生和苹果。父亲让我
上炕,削了一个最
大的苹果递给我。然后才是弟弟妹妹们,最后一个苹果,父亲削好后从
中间切开,将半只递给母亲。
我留恋这温馨的气氛,但隐约感到,自己就像长成了翅膀的大雁,很快就得飞走了。心<
br>里有沉重的感伤:学校里每个人只是学习机器,既无深厚的友谊,也乏异性抚慰,我们的
心灵非常
干涸。集中营式的求学生涯,几乎令人发疯,内心早就渴望逃出这囚笼般的生
活。生活注定在远方,能飞
多远,就看你的造化了。
回家,只是为了获得一丝慰藉,重回父母遮掩的屋檐下,体会被呵护的感觉。
飞翔的那一刻越来越近了。
三十多年前飞走,我尽管可以一次次回家,但在梦里才能回到那个贫瘠温暖的院子。
我多想待在父母的屋檐下,他们不老不病,我们也不长大,就那样一直生活下去。
老
屋如今被一条路踩碎了,三层楼的新屋阔大气派,却颇显萧索。妹妹和大弟小弟相继
离开,在他乡成家。
二弟在西安做工,大侄子在杨陵高中校外租房,全力准备高考。家里
剩下二弟媳妇和读初三的小侄子。母
亲病了,陪床的父亲只好睡在医院里。
到晚上,父亲手植的三棵杏树和柿子树发出时
而和悦时而惊悚的声响。院外属于生产队
的老白杨树,每年都会把它那永远也散不尽的白絮落到院子里,
胆大的会透过塑料窗帘钻
进父母的屋子。陪伴两位老人的,除了《新闻联播》,还有秦腔折子戏和赵忠祥
解说的
《动物世界》。
近几年,想家了便回去,以为会找到幼时围拢在父母
身边的感觉,可当与父母睡在一个
屋子里时,浮上心头的却是难言的滋味:日子老了,父母终将离我们而
去,一次次见面不
过是人世的告别罢了。前半生在期盼好日子,当有条件“好”的时候,“分别”却不知
不觉站
在我们之间。
(1)文中三次写到“我”围拢在父母身边的事。请找出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
(2)文中两次提到的“幸福感”分别指什么?
(3)文中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请简析它的表达效果。
(4)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文章最后一句话中“分别”一词的含义。
(5
)有人说,“围拢在父母身边的感觉一定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你是否认同这一观
点,请结合原文
内容分点陈述理由。
【答案】
(1)我生长的年代;高一那年的中秋;近几年
(2)第一次“幸福感”指就着煤油灯读一本
没皮的小说,获得精神上的愉悦:第二次的“幸福
感”指饥饿时能吃到稀粥碎馍,满足了口腹的欲望。<
br>
(3)动作描写(细节描写):本句通过父亲“削”“递”“切”等一系列动作,写出了我回家
后父亲
的激动和全家人相互谦让、其乐融融的家风,也体现了父母为了成全孩子,不惜委屈自己
的心态,及对孩子浓浓的爱意让人感动。
(4)①“分别”是家人相继离家,不能陪在父母身
边:②“分别”是父母终将离我们而去,阴
阳相隔。
(5)[示例一]认同。小时候
,围拢在父母身边的感觉是安心而踏实的,因为父母会妥帖安
排孩子们的事情;渐渐长大,围拢在父母身
边的感觉是温馨而甜蜜的,因为在父母那里会
得到慰藉和呵护;成年后,围拢在父母身边的感觉是难言和
凄楚的,因为父母老了,虽然
物质生活提高了,但生离死别却让人难过。在成长的过程中,“围拢的感觉
随父母的变化
而有所改变。[示例二]不认同。儿女在家,会有父母的悉心照顾,如“她总是最后一个吃
,
吃得很慢”就是为了给吃不饱的孩子递上一块馍;儿女在外归来,总会有父母的牵挂与盛
情,
如“父亲削了一个最大的草果递给我”;父母老去时,儿女也会牵挂他们,希望他们健
康、安度晚年。在
围拢中体现的是家人之间相互的温暖、呵护与关爱。体现出父母对子女
的爱是永恒的。
【解析】【分析】(1)阅读全文找出“在我生长的年代,家是父母用尽全力从土里拱出来
的栖
身之所”“高一那年的中秋节,看着圆润的月亮,我突然想家了。”“近几年,想家了便
回去”作答即可
。
(2)第一次“幸福感”在文章第二段,“在我生长的年代,家是父母用尽全力从土里拱出
来
的栖身之所。……若能就着煤油灯读一本没皮的小说,我就很有幸福感了”指就着煤油灯读
一
本没皮的小说,“幸福”就是获得精神需求的满足;第二次的“幸福感”在第十一段“那时候
无人说话,
大家专注于品尝,生怕一张嘴,好味道就溜走了。因饥饿而来的幸福感,就在
这无声的响动里。”指饥饿
时能吃到稀粥,还有碎馍,这样的好味道使口腹之欲得到了满
足。
(3)“父亲让我
上炕,削了一个最大的苹果递给我。然后才是弟弟妹妹们,最后一个苹
果,父亲削好后从中间切开,将半
只递给母亲。”是动作描写。写作对象是父亲,看到我回
家,全家人都很高兴,吃苹果的情形表现出一家
人的谦让、互爱、温馨。也突出了父母对
孩子浓浓的疼爱。一定要答出描写对表达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意义
。
(4)本文末尾句:前半生在期盼好日子,当有条件“好”的时候,“分别”却不知不觉站
在我
们之间。“我”长大了,离开了家,离开了父母。妹妹和大弟小弟也相继离开,在他乡成
家,这里“分别”是指家人相继离家,不能陪在父母身边;当我们慢慢长大、成年,父母越
来越老,终会离世。
(5)围拢在父母身边的感觉一定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本文中作者 小时候,围拢在父
母身边,感觉安心、踏实;成年后,“近几年,想家了便回去,以为会找到幼时围拢在 父母
身边的感觉,可当与父母睡在一个屋子里时,浮上心头的却是难言的滋味”,从这个方面理
解时赞同这句话的。也可以不赞同。结合“父母照顾年幼的子女,他们年老后,子女会牵挂
父母、孝敬父 母。家人之间的呵护与关爱是永恒的”谈论。
故答案为:⑴ 我生长的年代;高一那年的中秋;近几年
⑵ 第一次“幸福感”指就着煤油灯读一本没皮的小 说,获得精神上的愉悦:第二次的“幸福感”
指饥饿时能吃到稀粥碎馍,满足了口腹的欲望。
⑶ 动作描写(细节描写):本句通过父亲“削”“递”“切”等一系列动作,写出了我回家后父亲的< br>激动和全家人相互谦让、其乐融融的家风,也体现了父母为了成全孩子,不惜委屈自己的
心态,及 对孩子浓浓的爱意让人感动。
(4) ①“分别”是家人相继离家,不能陪在父母身边:②“ 分别”是父母终将离我们而去,阴阳
相隔。
(5) [示例一]认同。小时候,围拢 在父母身边的感觉是安心而踏实的,因为父母会妥帖安排
孩子们的事情;渐渐长大,围拢在父母身边的感 觉是温馨而甜蜜的,因为在父母那里会得
到慰藉和呵护;成年后,围拢在父母身边的感觉是难言和凄楚的 ,因为父母老了,虽然物
质生活提高了,但生离死别却让人难过。在成长的过程中,“围拢的感觉随父母 的变化而
有所改变。[示例二]不认同。儿女在家,会有父母的悉心照顾,如“她总是最后一个吃,吃< br>得很慢”就是为了给吃不饱的孩子递上一块馍;儿女在外归来,总会有父母的牵挂与盛情,
如“父 亲削了一个最大的草果递给我”;父母老去时,儿女也会牵挂他们,希望他们健康、
安度晚年。在围拢中 体现的是家人之间相互的温暖、呵护与关爱。体现出父母对子女的爱
是永恒的。
【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文中三次写到“我”围拢在父母身边的事。找出表
示时间先后的词 语。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作答。
⑶人 物描写及作用作答方法:学生了解常用的外貌肖像、动作行为等人物描写手段,明确
每一种人物描写手段 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学生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进行分析。
(4)揣摩词语内涵,一定要 根据语句内容、上下文内容、文章的观点等加以综合分析推断。
揣摩出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最后用合适的 语句概括出来。当然,有原文语句可借用的,也
可借用原文语句。
(5)本题考查个 性化理解与表达。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
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 br>
4.阅读《偶遇》,回答下列小题。
偶 遇
①小城有家卖饰品的小店,店名极有意思,叫“偶遇”。小店开在一条古旧的街道上。店
里卖的都是小饰 品:精美的钥匙扣,拙朴的香水瓶,会唱歌的玻璃小人,五颜六色的发
圈……每一样,都
是精致小巧的。一间再普通不过的小屋,被装点得像童话。让人颇感意外
的是,店主是个六十开外的老妇
人,穿大红的衫,戴贝壳串成的手链,笑容灿烂,举手投
足间,自有一段风情。年轻时,她迷恋小饰物,
一直没有机会开这样的店。退休了,她重
拾旧梦,天天守着一堆“宝贝”,把日子过得如花似玉。
②那条街道我不常去,自然不知道这间“偶遇”。那天突然撞见,欢喜莫名。这样的相遇,不约定,带来惊喜。后来的一些天,我脑子里不时会蹦出那家小店来,一屋的小饰
品,丁丁当当
,丁丁当当。与老妇人的优雅,竟十分的般配。我不由自主地微笑,岁月
里,我们会渐渐老去,梦想却不
会。
③也是这样的偶遇,在武汉。文友拉我去逛光谷步行街。天桥之上,我被一朵一
朵怒放
的玫瑰花牵住了脚步。确切地说,那不是花,那是一堆橡皮泥。可它分明又是花,瓣瓣舒
展,鲜艳欲滴。
④捏橡皮泥的,是个矮个子男人。眼睛细小,皮肤黝黑,满脸沧桑。
沧桑中却有种淡定
的平和。他在眨眼之间,把一小坨橡皮泥,捏成一朵盛开的玫瑰。我蹲下去,看他捏。
他
十指扭曲,严重残疾,却灵活。手像被施了魔法似的,在橡皮泥上轻轻一按,一瓣花开
了。再
轻轻一按,一朵花开了。
⑤我挑起一枝,紫色,典雅大方。想买。他说,这个不卖,
人家预定好了的,你要买,
我再给你捏。我惊讶了,我说,你可以重捏一个给预定的人啊。他却坚持不卖
,说他答应
过给人家留着的,就一定得留着。一会儿,他给我捏出另一朵来,洒上荧光粉。他关照:你回去对着灯光照上十来分钟,它会发光的,很美,很温暖的。
⑥从武汉回来,
别的东西没带,我只带了那枝花回来。看见它,我总要想一想花后的那
个人,生活对他或许有诸多不公,
他却能够做到心境澄清,让花常开不败!
⑦还是这样的偶遇,在云南。夜晚的广场上
,一群人围着篝火在跳舞。不断有人加入进
去,天南地北,并不熟识。不要紧的,笑容是一样的,快乐是
一样的,心灵因一团篝火,
在瞬间洞开。我站在圈外看,有人跟我招手,来呀,一起来跳啊。我笑着摇摇
头。手突然
被一女子牵了,她不由分说把我牵进那欢乐的人群中。灯光暗影里,她脸上的笑容明明暗暗,如星星闪烁。她说,跳吧,一起跳吧,很好玩的呀。她很快踩上音乐的节奏,身体像
条灵活的鱼
,看得我眼热,跟在她后面跳起来。那是我平生第一次跳舞,完全不得章法,
欢乐却像燃着的篝火,把人
整个点燃。曲终,转身寻她,不见。满场的欢声笑语,经久不
散。
⑧人生还
有多少这样的偶遇?在时间无垠的荒野里,我们都是跋涉的旅人,却因这偶然
的相遇和眷顾,布下温暖的
种子。日后,于某一时刻,不经意地想起,那些温暖的种子,
早已在记忆深处,生根发芽,抽枝长叶,人
生因此变得丰盈。
(选自丁立梅精品十年精选集《遇见》)
(1)老妇人“把日子过得如花似玉”是说她把生活过得怎样?
(2)第④
段画线句能看出矮个子男人作为一个手艺人,他________。第⑤段画线句能看
出矮个子男人具有
________的优良品质。
(3)第⑦段中“心灵因一团篝火,在瞬间洞开”的意思应如何理解?
(4)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①文章第②段中,有一句话说出了三次偶遇的共同特点,请找到并写出。
②请写出你阅读本文后的两条启示。(要求:两条启示合理且不重复)
(5)第⑥段中划线的“花常开不败”有什么深层含义?“我”为什么会认为矮个子男人能“让
花常开
不败”?
【答案】 (1)美好而充满活力
(2)技艺高超;诚实守信
(3)示例一:美好的生活一直延续下去(生活一直美好
幸福)。示例二:优秀的精神品质
一直保有。示例三:给人的温暖、美好的感受一如既往。示例四:生活
虽然对他不公(他
虽然历经沧桑),但他能不为所困,淡定平和(心境澄清),坚强面对(用心努力地生
活),所以他能“让花常开不败”。
(4)①一群陌生人的心灵因围绕篝火共舞,共
同感受到了快乐,而在瞬间打开,相通相
连。②言之成理即可
(5)①这样的偶遇,不特意,不约定,带来惊喜。②所写的两条启示合理且不重复即
可。
【解析】【分析】(1)“如花似玉”本义:旧时比喻女子年轻美丽。语境义:美好而充满活
力。可结合具体语境,看看“如花似玉”形容的是什么,这样答案才确保准确无误。
(2)此题从“手像被施了魔法似的,在橡皮泥上轻轻一按,一瓣花开了。再轻轻一按,一
朵花开了”等
情节中概括出其技艺高潮。从“我挑起一枝,紫色,典雅大方。想买。他说,
这个不卖,人家预定好了的
,你要买,我再给你捏”等情节中可看出他是一个诚实守信之
人。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与描写。
(3)“心灵因一团篝火”,是指一群陌生人的心灵因围绕篝火共舞,共同感受到了快乐,
“
在瞬间洞开”,是说人们心与心相通相连。
(4)①细读文章第2段,找出能表达出三次偶
遇的共同点的那句话即可。即“这样的偶
遇,不特意,不约定,带来惊喜”。通读文章,根据题干要求找
到答案区域并提取是作答的
关键。②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
内容,然后
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社会实践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如可从如何面对生活中的
挫折等角度
写启示。
(5)一问,“花常开不败”可从生活一直美好幸福等角度作答,总之要答出这句
话的比喻
义。二问,“我”会认为矮个子男人能“让花常开不败”的原因可从他面对生活的不公,仍淡<
br>定平和、坚强面对等角度作答即可。也就是答出作者敬佩他的原因。
故答案为:⑴
美好而充满活力 ;
⑵技艺高超;诚实守信;
⑶ 示例一:美好的生
活一直延续下去(生活一直美好幸福)。示例二:优秀的精神品质一
直保有。示例三:给人的温暖、美好
的感受一如既往。示例四:生活虽然对他不公(他虽
然历经沧桑),但他能不为所困,淡定平和(心境澄
清),坚强面对(用心努力地生
活),所以他能“让花常开不败” ;
⑷
①一群陌生人的心灵因围绕篝火共舞,共同感受到了快乐,而在瞬间打开,相通相
连。②言之成理即可
;
⑸
①这样的偶遇,不特意,不约定,带来惊喜。②所写的两条启示合理且不重复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答题时应注意,“如花似玉”本指女子年轻美丽的
,在
这里用来形容生活。结合文章第①段内容,即可做出回答。
⑵本题考查评价人
物性格。答题时应注意,人物形象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
是指外表特征。概括人物形象要从
分析人物所做之事入手,用准确的词语写出人物身上的
品质、精神方面的特点。
⑶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
文,三要紧扣文章
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探究启发。答题
时应注意,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
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
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
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⑸本题考查阅读的看法
、体会、启示。答题时应注意,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
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
,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
句子回答。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种爱
丁丽梅
①认识陈家老四,缘于我婆婆。婆婆来我家小住,我下班回家,陈家老四正站在我家院
门口,跟婆婆热络
地说着话。
②陈家老四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父亲过世早,上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
都已另立门
户。他们与他感情一般,与母亲感情也一般,平常不怎么往来。只他和寡母,守着祖上传下的三间平房度日。
③他没正式工作,蹬着辆破三轮,上街帮人拉货。婆婆怕跑
菜市场,有时会托他带一点
蔬菜回来。他每次都会准时送过来,看得出,那些蔬菜,已被他重新打理过,
整整齐齐干
干净净的。婆婆削个水果给他吃,他推托一会,接下水果,憨憨地笑。路上再遇到我,他没头没脑说一句,你婆婆是个好人。
④他却得了绝症,肝癌。穷,医院是去不得
的,只在家里吃点药,等死。精气神儿好的
时候,他会撑着出来走走,身旁跟着他的白发老母亲。小区的
人,远远望见他,都避开
走,生怕他传染了什么。他坐在我家的小院子里,苦笑着说,我这病,不传染的
。我们点
头说,是的,不传染的。他得到安慰似的,长舒一口气,眼睛里,蒙上一层水雾,感激地
冲我们笑。
⑤一天,他跑来跟我婆婆说,阿姨,我怕是快死了,我的肝上积了很多水。
⑥我婆婆说,别瞎说,你还小呢,有得活呢。
⑦他笑了,说,阿姨,你别骗我,我知
道我活不长的。只是扔下我妈一个人,不知她以
后怎么过。
⑧我们都有些黯
然,春天的气息,正在蓬勃。空气中,满布着新生命的香,叶在长,花
在开。而他,却像秋天树上挂着的
一枚叶,一阵风来,眼看着它就要坠下来,坠下来。
⑨我去上班,他在半路上拦下我
。那个时候,他已瘦得不成样,脸色蜡黄蜡黄。他腼腆
地冲我笑,老师,你可以帮我一个忙么?我说,当
然可以。他听了很高兴,说他想在小院
子里种些花。你能帮我找些花的种子么?他用期盼
的眼神看着我,见我狐疑地盯着他,他
补充道,在家闲着也无聊,想找点事做。
⑩我跑了一些花店,找到许多花的种子带回来,太阳花,风仙花,虞美人,喇叭花,一
串红……他小心地
伸手托着,像对待小小的婴儿,眼睛里,有欢喜的波在荡。
⑪这以后,难得见到他。
婆婆说,陈家老四中了邪了,筷子都拿不动的人,却偏要在院
子里种花,天天在院子里折腾 ,
哪个劝了也不听。
⑫我笑笑,我的眼前,浮现出他捧着花的种子的样子。真希望他能
像那些花儿一样,生
命有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⑬一晃,春天要过去了。某天大清早,买菜回来的婆婆突然说,陈家老四死了。
⑭像
空谷里一声绝响,让人怅怅的。我买了花圈送去,第一次踏进他家小院,以为定是
灰暗与冷清的,却不,
一院子的姹紫嫣红迎接了我。那些花,开得热情奔放,仿佛落了一
院子的小粉蝶。他白发的老母亲,站在
花旁,拉着我的手,含泪带笑地说,这些,都是我
家老四种的。
⑮我一时感
动无言,不觉悲哀,只觉美好。原来,生命完全可以以另一种方式,重新存
活的,就像他种的一院子的花
。而他白发的老母亲,有了花的陪伴,日子亦不会太凄凉。
(1)文章叙写了陈家老四哪三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①________;
②得了肝癌却不去医院在小院子坐着;
③________。
(2)请结合语境,赏析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他小心地伸手托着,像对待小小的婴儿,眼睛里,有欢喜的波在荡。
②陈家老四中了邪了,筷子都拿不动的人,却偏要在院子里种花,天天在院子里折腾 ,
哪个劝了也不听。
(3)文章第⑧段划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4)请结合文章,说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答案】
(1)帮“我”婆婆买菜并打理得整整齐齐;带病在院子里种下很多美丽的花儿
(2)①“托
”愿意是指用手掌小心翼翼地捧着,文中指陈家老四小心翼翼用心呵护花种的
样子。②“折腾”原意指反
复做某事。文中指陈家老四身患重病仍然坚持在院子里种花,表
达了陈家老四的积极乐观。
<
br>(3)景物描写。通过描写春天叶和花蓬勃生长的气息,与身患重病的陈家老四的生命时日
不多作
对比,烘托了我对陈家老四的怜惜和同情。
(4)内容上交代了陈家老四种花的原因,以特别
的方式重新存活,陪伴母亲,表现了陈家
老四的善良和孝顺;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
爱和精神可以永远留传。
【解析】【分析】(1)第3段写陈家老四帮“我”婆婆买菜
并打理得整整齐齐;第⑪段写
陈家老四带病在院子里种下很多美丽的花儿。
(2)①
“他小心地伸手托着,像对待小小的婴儿”中的“托”本义:用手掌小心翼翼地捧着。
语境义: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陈家老四小心翼翼用心呵护花种的状态。②“天天在院子里折
腾”中的“折腾”本义:对事物进
行翻来覆去、反复的做和折磨的一种动作形态。就是没事找
事,无事生非;朝令夕改,忽左忽右;重复做
一些无意义无关联不必要的事情。语境义:
这里是贬词褒用,生动地刻画了陈家老四身患
重病仍然坚持在院子里种花的情形。答题时
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
现的人物不服输、顽强乐观
的性格。
(3)“春天的气息,正在蓬勃。空气中,满布
着新生命的香,叶在长,花在开”这句话通过
描写春天叶和花蓬勃生长的气息,与身患重病的陈家老四生
命即将消逝形成对比,渲染了
凄凉(黯然)的氛围。答作用时,还要答出我对陈家老四的怜惜和同情的情
感。分析出景
物特点与读懂文章情节是作答的关键。
(4)此处结尾写出了陈家老四
种花是“以另一种方式”重新存活,陪伴母亲,表达了作者对
陈家老四善良和爱心的感动之情,深化了“
爱和精神”这一中心。在结构上照应“种爱”这一
标题。
故答案为:⑴帮“我”婆婆买菜并打理得整整齐齐;带病在院子里种下很多美丽的花儿;
⑵①“托”愿意是指用手掌小心翼翼地捧着,文中指陈家老四小心翼翼用心呵护花种的样
子。②“折
腾”原意指反复做某事。文中指陈家老四身患重病仍然坚持在院子里种花,表达
了陈家老四的积极乐观。
⑶景物描写。通过描写春天叶和花蓬勃生长的气息,与身患重病的陈家老四的生命时日不多作对比,烘托了我对陈家老四的怜惜和同情。
⑷内容上交代了陈家老四种花的原因,以
特别的方式重新存活,陪伴母亲,表现了陈家老
四的善良和孝顺;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但爱和精神可以永远留传。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答题时应注意,整体感知文
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找准文中的事件,根据所给的情节的叙述方式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
什么人在
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⑵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答题
时应注意,在分析的词语的作用时,应贯彻这样的
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
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
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写出词语所要表达的感
情。
⑶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环境描写作用有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
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
和思想
;⑤ 奠定情感基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等。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尾段
落的考查。结尾段的作用一般是结构上:总结上文;首尾呼
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照应题目、照应开头、
前文;内容上: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
义,点明中心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写出
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
或性格;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冰湖
①“爹,遛网吧?
”儿子猫腰拎起打网漂子,扔到船上。刚遛了几下就喊起:“大鱼!爹,
上了一条大的!”“慢点儿,慢
着点儿,别拽跑了!”他一别船桨,渔船贴过去,渔网紧挨在
船的右舷边。
②大鱼一见亮,吓得惊慌乱挣,宽宽的鱼尾巴击打得湖水四溅。他掂起抄罗子探过身
去,连鱼带网一起抄
到船上。“爹,咱们掏到白鱼窝子啦。”儿子说着,又把一条二三斤重
的白鱼从网上摘下
,扔进舱里。
③“打完这次鱼,回去,你就去上学,啊!”他看着儿子说。“不!”
儿子一直没回头,还
在遛着网,“我和你一起打鱼。”“我揍你……没出息的小兔崽子!”
④下午的时候,一小团乌云从湖西面升起,越集越密,阴沉沉地移过来。他忙招呼儿子
起网。他们刚把渔网拽到船上,铅灰色的乌云已低低地覆盖住了整个天空,整个湖面都陷
入阴沉沉的风雪
中。翻起的湖浪骤然变得浑黄,像煮开锅的小米粥,变得稠糊糊的。气温
骤降,湖水拍溅在船帮上,立刻
结成了冰,渔船变得沉重起来。
⑤不好!他心里暗暗叫了一声,使劲儿地扳起桨往回
划。可风浪太大了,他拼尽了全
力,还是顶不动。渔船上下颠簸着,四周涌动的大浪,一个接一个扑向船
舷。他不敢再硬
顶着风划船了,便把两只船桨深深地插在水里,任凭风浪带着渔船往东南方向漂去。
⑥大雪是后半夜停的,风浪也渐渐小下来。在风雪里挣扎了几个小时的爷儿俩累得话都<
br>懒得说了,脑子里一阵阵地犯糊涂,麻木的手也痛得发痒。他真想躺在儿子身边睡一会
儿,却不敢
。这么冷的天,湖随时都会封上。
⑦天快亮的时候,一阵可怕的寂静从四周围拢过来
,涌动着的浪几乎瞬间就凝住了,滑
行的渔船也冻结在冰里。船浆抵在光滑的冰面上,打着滑拢到船尾,
船仍是一动没动。不
好,封湖了,封湖了!他拿起船桨,疯狂地砸着冰。儿子被砸冰声惊醒,昏昏沉沉地
爬
起,拿起另一只桨砸下去。冰冻得还不太厚,一桨下去,冰碎了。渔船挤进窄窄的冰缝,
一点
点挤过去,船身被锋利的冰碴儿刮得“沙沙”响。
⑧他疯狂地砸着冰,儿子再把大冰
块砸碎,渔船这才能前进一点儿。儿子没砸几下,
“扑通”一声倒在舱里,挣扎几下没起来。他探手摸摸
儿子的头,滚烫!可他已顾不上儿子
了,只是更狠劲儿地抡着船桨,朝冰砸下去。
⑨中午的时候,一条线般的暗影出现在远远的天边。此刻,他的棉衣棉裤已被汗浸透
了,黏黏地贴在身上
。他瘫坐在船舱里,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双手的虎口也震裂了,渗
出的血结成了紫黑色的血痂。他几乎
再也举不动那支松木船桨了,只想就这么躺着,好好
喘息一会儿。可当他看见蜷缩在舱里浑身瑟缩、脸色
发青的儿子,又站了起来,举起船
桨。
⑩“咔嚓”一声,桨断了。桨头甩在
冰上,滑出好远才停下来,孤零零地躺在冰面上。他
凶狠地骂一句,看着手里攥着的那半截已经没有用了
的船桨,把它甩了出去。他直起腰来
朝湖岸那边看去,隐隐约约看得出是村子附近那片柳树林。他默默地
朝那边望了一会儿,
扶着船帮把一只脚跨到船外,随着“咔嚓”的冰裂声,冰塌陷了,他下到水里。他一
只手紧
紧抓住船,拖在身后,向湖岸的方向扑去。
⑪“爹,你怎么啦?”儿
子被冰碎声惊醒,挣扎着爬到船边,看到水里游动的爹,一下抓
住他的手,哭喊着往上拽,“爹,你上来
,上来呀,爹!”“放开手,爹……爹送你……回去……
上学!”他的左手紧紧抓住船头板,右手努力地
向前扒着冰,两条腿也在身后使劲儿地蹬
着,整个身子扑向前面的冰,压下去,冰碎了,把船拉过去,身
子再向前挪,又压在冰
上……儿子感觉到爹的手在不停地哆嗦,过电般地传到自己的身上。儿子越发哆嗦
了,可他
还是用力地点了点头。
⑫湖岸那边有船过来了。他的眼前变得模糊
起来,但是,手指却像是五根铁钉,死死地
抠进船板里……
(1)请根据文章内容和下面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补全文章情节。
(2)请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请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子环境描写的作用。
(4)文中的爹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概括作答。
(5)读完本文,如果你是文中的儿子,你想对爹说些什么?
【答案】
(1)①遭遇风雨;②砸冰行动;③扒冰拖船。
(2)运用了语言描写,写出了父亲关爱儿子的成长以及对儿子的真挚的爱。
(3)渲染紧张气氛,突出环境的恶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封湖,进而父亲砸
冰、扒冰作
铺垫。
(4)技艺娴熟,经验丰富;机智勇敢,顽强不屈;关心孩子成长;爱孩子,为了孩子
而自
我牺牲。
(5)爹,您快上来啊!我们一起回家,明天我就去上学,好好读书,
以后再也不会让您操
心了。
【解析】【分析】⑴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
题目的提示,抓住关键语句,用简洁的
语言概括即可。阅读全文,了解内容,第一个空,结合第三到六段
的内容,抓住关键语句
“整个湖面都陷入阴沉沉的风雪中”概括即可;结合⑦⑧段的内容,抓住关键句“
他拿起船
桨,疯狂地砸着冰。儿子被砸冰声惊醒,昏昏沉沉地爬起,拿起另一只桨砸下去”;结合九到十一段的内容,抓住关键语句“他一只手紧紧抓住船,拖在身后,向湖岸的方向扑去”概
括即可;
注意要概括成四字词语。
⑵赏析语句需要首先确定角度,一般有修辞角度、描写角度和用词
角度,这里是对人物的
描写,所以可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首先交代是什么描写方法,然后分析这方
法描写
了什么,表现了谁的什么。
这一句是语言描写,写出了父亲关爱儿子的成长以及对儿子的
真挚的爱。
⑶环境描
写的作用:①交代背景;②推动情节;③渲染气氛;④刻画人物形象,衬托人
物的性格、情绪;⑤使故事
情节更为生动、真实;⑥使主题更为突出、深刻。一段具体
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要根
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切忌生硬地
把它归结为某一种作用。结合划线句子的内容,从渲染……气
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
形象等方面来分析即可;要抓住“环境恶劣”“为下文做铺垫”“使父亲性
格鲜明”等方面回答。
⑷阅读全文,了解内容,抓住关键语句“他一别船桨,渔船贴过去,
渔网紧挨在船的右舷
边”“打完这次鱼,回去,你就去上学”“可当他看见蜷缩在舱里浑身瑟缩、脸色发
青的儿
子,又站了起来,举起船桨”来分析,从“捕鱼经验丰富”“机智勇敢”“关爱孩子”等方面回答
即可。
⑸这篇小说讲述了父子二人打鱼时遭遇风暴遇险,最后看到希望的意犹未尽
的故事,表现
出父亲的坚毅顽强和对孩子的深深的爱,感人至深。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但是结<
br>合作者描述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重在赞美父亲对儿子的爱,围绕对父亲的感激与报答即
可,再结
合自己的理解作答,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注意语言流畅,表达准确。
故答案为:⑴
①遭遇风雨;②砸冰行动;③扒冰拖船。
⑵
运用了语言描写,写出了父亲关爱儿子的成长以及对儿子的真挚的爱。
⑶ 渲染紧张气氛,
突出环境的恶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封湖,进而父亲砸冰、
扒冰作铺垫。
⑷
技艺娴熟,经验丰富;机智勇敢,顽强不屈;关心孩子成长;爱孩子,为了孩子而自我
牺牲。
⑸
爹,您快上来啊!我们一起回家,明天我就去上学,好好读书,以后再也不会让您操心
了。
<
br>【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答题时应注意,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
化,梳理
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
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
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
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
作答。
⑶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从
两个角度考虑,即内容和结构,内容
上一是环境本身的自然环境特征,二是对人物的烘托作用,三是对社
会环境的暗示,结构
上是对上下文作铺垫。
⑷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答
题时应注意,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或者通过对人
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从几个侧
面总结。
⑸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探究启发。答题时应注意,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
选文内
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
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7.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芬芳的蜡梅花
秦湄毳
①天空飘着雪花,和雪花一同落在
我手中的还有朵朵芬芳的蜡梅花——几个学生随信寄
来的,我不禁带着微笑想起那群学生……
②秋风扫净落叶的时候,学校临时安排我接管初三的一个班,这个班里有几个出了名的
“捣蛋鬼”。
③一进教室,我就看见靠门的小书桌边缘刻着一个“恨”字——而且右
边多了一点,我知
道这是一群“恨错了”的孩子,我笑了,我微笑着说:“孩子们,我有一个难题,请帮
助我解
决。”他们停住了嚷嚷,睁大眼睛望着我,眼神很丰富:有吃惊,有冷漠,有怀疑,有猜
测……这么多样的眼神一齐注视我,我也有些慌神、不由歪了一下身子,我掩饰地清着嗓子
说,“我做教
师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我的咽炎愈来愈严重了。我今年30岁,可我的
声带却未老先衰,恐怕有3
00岁的年纪了。”听到这里他们中不少人笑了,有情不自禁笑
的,也有故意大声呵呵的,但我发现他们
的表情里没有恶意。我放心地笑了……
④接下来的情形可想而知,他们卖力地献计献
策,我一一点头说“试过了”。最后,他们
有些泄气,有的已开始“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我想我得实施
我的“底牌”方案了,否则这只
能是疲软无效的“情感搭讪”。突然,我听见小胖说,“我知道一个方法
,就是用蜡梅花拌蜂
蜜……”这就是我要等的那个孩子,他终于发话了,我早知道他是这个班的“七寸”
。我说,
“是吗?这个办法倒还没试过……”
⑤窗外,飘着雪花。我和小胖
这些孩子的对话也像雪花一样落进彼此心里。显然,他们
开始配合我“帮助”我了。
⑥其实,我只需要他们的配合,并不指望他们的“药方”。事实上,他们在卖力地“帮助
”
我,放弃了属于自己的玩乐时间,为我寻找新鲜的蜡梅花……
⑦有一天,
他们的“小神探”跑来给我说,“老师,小胖领着我们找到一片蜡梅树林,我们
摘了一些在家晾着呢,等
干了给你拿来。”我呆了,想着他们可别“毁林”啊。
⑧我悄悄叫来小胖,谨慎地想
着措辞,不想小胖挺“诡”,一听就明白了,大声大气地
说,“老师,那是一片没人管的废林子,正改建
,快挖没了,再晚了就摘不到了”我将信将
疑拨通报社朋友的电话,他索性带我去实地考察,果然小胖的
话属实。这是一片荒园,就
“藏匿”在学校附近,很像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本真的自然景色让我很动
心,思忖着:哪
天带学生来游一回。
⑨一个漫天飞雪的周末,我经过教室的
时候,发现小胖正在门口小书桌上用橡皮泥仔细
地抹平那个“恨”字,然后在上面贴了一张心形贴纸,用
力地按了按,并端端正正地写下一
个“爱”字。我激动了,在班里宣布,“放学后踏雪访梅去!”小胖喊
,“我带路给老师摘蜡梅
花去!”
⑩雪花、梅花、孩子们的笑脸、欢声,浩
浩荡荡地欢腾着那片荒地,缕缕的芳香缠绕着
我的眼耳鼻喉,我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那一刻,在我眼中
,这群孩子就是一朵朵美丽的
蜡梅花——你闻不到他们的芳香,是因为你还没有走进他们的心里……
⑪花香太浓了,弥漫在眼里,我禁不住落泪了,哦,这芬芳的花儿芬芳的孩子!
⑫今冬,又飘雪了。看着手中他们寄来的小小蜡梅花,我分明闻到他们心灵里散发的
香
。我想说,此刻,我陶醉。
(选自《散文·海外版》2019年第4期,有删改)
(1)本文回忆了“我”与学生交往的几个片段,请在横线上补全相关内容。
“
我”自称患有咽炎,________→为了给“我”治“咽炎”,学生们寻找蜡梅花→学生们的行为让
“我”感动,________
(2)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下面这句话。
那一刻,在我眼中,这群孩子就是一朵朵美丽的蜡梅花。
②朗读下面这句话时,“彼此”一词用重音朗读,请简析理由。
我和小胖这些孩子的对话也像雪花一样落进彼此心里。
(3)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以“芬芳的蜡梅花”为题有哪些作用?
(4)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一个漫天飞雪的周末,我经过教室
的时候,发现小胖正在门口小书桌上用橡皮泥仔
细地抹平那个“恨”字,然后在上面贴了一张心形贴纸,
用力地按了按,并端端正正地写下
一个“爱”字。(秦湄毳《芬芳的蜡梅花》)
【乙
】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
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魏巍《我的老师》)
①【甲】【乙】两段文字共同的人物描写方法是什么?
②分别说说你对【甲】段中“小胖”和【乙】段中“我”的行为的理解。
【答案】 (1)学生们卖力的献计献策;“我”带领学生们放学后踏雪访梅
(2)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学生们比作一朵朵美丽的腊梅花,生动形象的写出了
学生们
如同腊梅花一般美丽可爱,表达了“我”对学生们的喜爱之情。②彼此是指我和孩子
们,重音强调“彼此
”。老师与孩子们已经走进彼此的内心,突出了老师和学生情感的加
深。
(3)①芬
芳的腊梅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芬芳的腊梅花象征着学生们美丽的心灵;③
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
兴趣;④揭示文章情感主旨,体现我与孩子们温暖的师生情;
⑤关联主要情节,体现主要内容。
(4)①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甲】文中的“抹、贴、按、写”以及【乙】文中的“迎、
敲、
笑”等词可以看出运用了动作描写。【甲】文中的“仔细”以及【乙】文中的“狡猾的目
光”可以看出神
态描写。②【甲】段:小胖将原来的“恨”用力抹掉并改成了“爱”,表现出小
胖内心的转变,体现出小
胖内心对“我”的接受,突出了老师和学生情感的加深。【乙】
段:“我”面对老师假装发怒时,拿起石
板一迎,写出“我”的调皮、机灵,表现了一个淘气
的孩子对老师的理解。
【
解析】【分析】(1)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从前往后梳理文章内容,从师生关
系的角度概括内
容,第①段由腊梅花引出下面的回忆;第②——⑤段写为了管理好班
级,“我”自称患有咽炎,学生们卖
力的献计献策;第⑥——⑧段写为了给“我”治“咽炎”,
学生们寻找蜡梅花;第⑨⑩写学生们的行为让
“我”感动,“我”带领学生们放学后踏雪访
梅。据此理解答题即可。
(2)①结合句子内容分析,这句话把学生们比作一朵朵美丽的腊梅花,运用了比喻的修
辞手法, 生动
形象的写出了学生们如同腊梅花一般美丽可爱,表达了“我”对学生们的喜爱
之情。②结合语境理解这句
话的意思,“我”自称患有咽炎,让孩子们给我献计献策,就是
为了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结果小胖这些
孩子还真的给我出谋划策,在这个过程中,师生
之间的感情非常融洽,老师信任学生,学生也用一颗纯真
善良的心去帮助老师,在对话
中,师生之间的感情逐渐加深。因此,朗读的时候为了强调这一点,要把“
彼此”两个字重
读。
(3)①本文按照收腊梅、谈腊梅、找腊梅、闻腊梅的线索组织材料,因此,“芬芳的蜡梅
花”
是本文的线索。②文中“我”带孩子踏雪访梅, 感悟到这群孩子就是一朵朵美丽的蜡梅
花, 因为芬芳
的腊梅花象征着学生们美丽的心灵。③这篇文章通过“我”自称患有咽炎,孩
子们努力“帮助”寻腊梅花
的事,表现体现我与孩子们温暖的师生情。④题目“芬芳的腊梅
花”提示文中会有与腊梅有关的故事,这
样就关联了本文的主要情节。⑤看了题目,读者
会想,为什么说腊梅花是芬芳的,这里面蕴含着一个什么
样的故事,这样就 制造悬念,激
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
(4)①结合文段具体语句分析, 【甲】文中的“抹、贴、按、写”以及【乙】文中的“迎、
敲、笑”
等词可以看出运用了动作描写。【甲】文中的“仔细”以及【乙】文中的“狡猾的目
光”可以看出神态描
写。②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甲】小胖原来是这个班里最调皮的孩
子,但是在“我”的精心教育下,激发
了他内心深处的纯真、善良,他彻底地发生了转变,
这里他把“恨”字换成“爱”字的举动就充分说明他
内心深处的转变。【乙】蔡老师性格温
和,对学生充满爱心,她是舍不得打自己的学生的,只不过借此吓
唬学生。调皮、机灵的
“我”早就知道蔡老师,所以蔡老师打“我”的时候, “我”就
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了
石板边上。因此,我的行为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理解。
故答案为:⑴学生们卖力的献计献策;“我”带领学生们放学后踏雪访梅
⑵ ①运用了比喻
的修辞手法,将学生们比作一朵朵美丽的腊梅花,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学
生们如同腊梅花一般美丽可爱,表
达了“我”对学生们的喜爱之情。②彼此是指我和孩子
们,重音强调“彼此”。老师与孩子们已经走进彼
此的内心,突出了老师和学生情感的加
深。
⑶ ①芬芳的腊梅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②芬芳的腊梅花象征着学生们美丽的心灵;③制
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④揭示文章情感主旨,
体现我与孩子们温暖的师生情;
⑤关联主要情节,体现主要内容。
⑷ ①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甲】文中的“抹、贴、按、写”以及【乙】文中的“迎、敲、
笑”等词可以看出运用了动
作描写。【甲】文中的“仔细”以及【乙】文中的“狡猾的目光”可
以看出神态描写。②【甲】段:小胖
将原来的“恨”用力抹掉并改成了“爱”,表现出小胖内
心的转变,体现出小胖内心对“我”的接受,突
出了老师和学生情感的加深。【乙】段:
“我”面对老师假装发怒时,拿起石板一迎,写出“我”的调皮
、机灵,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
子对老师的理解。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事件的能
力。答题时要找到事件的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
物、事件、结果。然后按照人物+事件的模式进行概
括即可。
⑵①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
问、
设问、排比、对偶、对比等,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掌握常见修辞的定义及其标志,做题
时
注意仔细区分。答题的一般形式是:修辞判断+如何使用该修辞+怎样表现主题。②本题
考查设计朗读脚
本的能力。
设计朗读脚本要从感情基调、朗读的语速、语调、语气、节奏
等方面对文章某个片段进行朗读设计。 结
合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语句的内容,在此基础上
再分析这种感情主要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哪些词
语就应该重读。
⑶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的能力。对文章标题的理解品味,主要从风
格、特点、作
用三个方面来考虑。标题的风格大致有四类:准确鲜明、新颖生动、简洁凝练、含蓄隽永;标题的特点要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标题的作用主要有:吸引读者;点明文章主旨;
蕴含作者的
思想情感;是文章的线索;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等。
⑷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表达方式及其作用的
能力。文章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
抒情、说明五种,平时学习时要掌握这五种表达方式的特
点,答题时要根据具体内容分析
所使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最美的化学反应
邓迎雪
十几年前,我和秋明是初中同学。
那时的我总认为,他以后一定会成为大名鼎鼎的化学家。
因为秋明对化学有那么浓厚
的兴趣,懂的又是那样多,尤其是会做许多非常有趣的化学
实验!在我眼里,他简直像是
会变戏法一样,许多普普通通的物品一经他手,好像都被施
了魔法,立即变成了千奇百怪的样子。
有次我和同学去他家玩,秋明又给我们演示他的化学新实验。只见他端着一杯棕黄色飘着香味的茶水,然后用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棒,在水里轻轻搅动三下,口中念声“变”,那
杯香气四
溢的茶水立即变成了蓝色的墨水。还没等大家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秋明又把玻
璃棒的另一端在墨水里轻
轻一搅,淡蓝色的墨水又变回了刚才的茶水。
“哇——”我们惊呼连连。
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
众人摇头。
秋明嘴边绽放出一抹狡黠的笑,说:“这是因为玻璃棒的一端先蘸上了绿矾粉末,另一端
蘸上了草酸晶体粉末,茶水里含有大量的单宁酸,当单宁酸遇到绿矾里的亚铁离子……”
“停——”我们大叫,“赶快再变个更好玩的。”
看我们对那些枯燥的化学知识不感
兴趣,秋明遗憾地皱皱眉,把没有讲完的知识咽了回
去。然后又做了一个清水变豆浆、豆浆变清水的化学
实验,自然大家又是一片叫好。
我不由得感叹:“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你这家伙以后不当化学家就亏了!”
秋明的眼睛更亮了,说:“对呀,我的理想就是当化学家,以后在实验室里做各种各样有
趣的实验。”<
br>
“我觉得秋明有当魔术师的潜质。”另一个同学说。
“我还是最喜欢化学。”秋明说。
可是世事难料,秋明读高中的时候,他的父母因车
祸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失去了经济
来源,生活捉襟见肘。坚强的秋明为撑起这个家,供弟弟继续读书,
一个人离开家乡,到
南方打工去了。
离开了校园,秋明的化学梦一定是从此破灭了。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为他难过。
不久
,因为父亲工作调动,我们全家迁到了外地。再后来,我又去了遥远的他乡读大
学,人生的轨迹离秋明越
来越远,我们渐渐地失去了联系。
没有想到,时隔十五年,我竟然在电视屏幕上见到了秋明。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
此时的秋明已是一副中年人的模样,胖了,额头上有了细细密密的皱纹,但眉眼间还是
那么熟悉,以至于
我一眼就认出了他。
那是一档业余组魔术选拔赛节目,秋明和搭档笑眯眯地上场,自
报家门后,台下两位评
委不知悄悄地在嘀咕些什么。
随后评委问了秋明一个和赛事完全不相关的话题。
“你的个人资料上,有项内容十分
吸引我,那就是你曾经获得过省里的道德模范奖,这些
年资助了许多孤残儿童读书,你能讲讲这件事吗?
”
“是这样的,”秋明不好意思地笑,“读高中的时候,我因家庭贫困失去了读书的
机会。17
岁时到广州打工,扫过厕所,做过零工,干过电焊,遭了不少罪,知道没有文化的痛苦,也对渴盼读书的心情有着深切的感受。前些年,我开办了一家机械加工厂,经过自己的努
力,如今,
日子好过了,厂子也越来越红火,我就想尽自己的能力资助一些孩子读书,帮
他们圆梦。”
“你小时候有什么梦想呢?”另一个评委问。
“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秋明苦笑。
看到这里,坐
在电视机前的我又想哭又想笑,我为秋明经历的这些磨难而难过,也为他
没有实现理想而感到遗憾!好在
,在锲而不舍的奋斗下,秋明终于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
如今,他把这成功化成了点点滴滴的关爱,给予
了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秋明真是好样的!
我忽然想,这
难道不是秋明做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吗?在他坎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他
播下勤奋、执着、坚持和善良的
种子,努力在岁月里耕耘,终于在贫瘠的土地上绽放出了
丰硕、美丽的花朵。
我好想立即告诉秋明,这是一场多么美好的化学反应!
(选文有改动)
(1)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小说主人公秋明的人生经历。
初中时,喜欢化学,常给
同学们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高中时,________→前些年,
________→现在,参加业余
组魔术选拔赛。
(2)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初中同学“我”的眼光来讲述秋明的故事?请分
析这种叙事角度
的好处。
(3)小说中多次写到了秋明的笑。请结合语境,
分析下列句中的“笑”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
心理。
①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
②“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秋明苦笑。
(4)第④
—⑭段细致地描写了秋明给我们演示化学实验的场景,这些细节描写对故事情
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有什么作用?
(5)请结合全文,说说小说题目“最美的化学反应”的含意。
【答案】 (1)家庭发生变故,辍学打工供弟弟继续读书
;开办机械加工厂,资助许多孤残儿童读书
(2)①“我”是小说的线索
人物,通过“我”的见闻将秋明的人生阶段串联起来;②“我”是
秋明人生经历的见证者,以第一人称来
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亲切感;③直接描写“我”
的所见所闻所感,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
(3)①“笑”表现了秋明给我们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看到我们惊讶的表现时内心的高兴<
br>和得意。②“笑”表现了秋明回忆自己遭逢家庭变故后,化学家梦想实现不了的无奈和伤
感。
(4)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为下文叙述秋明因家庭变故化学梦破灭后的表现做铺垫
,使
故事的发展一波三折。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这些细节描写突出了秋明对于化学的热爱
以
及善于钻研、做事认真的特点。
(5)①上初中时,秋明给我们演示的化学实验很
美,很有趣;②秋明没有成为化学家,
却凭自己的努力,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并资助弧残儿童,这种变化
就像化学反应一样美
丽。
【解析】【分析
】(1)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
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
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
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
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概括
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如15段,写高中时,家庭发生变故,辍学
打工供弟弟继续读书。
2、3段写开办机械加工厂,资助许多孤残儿童读书。
(2)
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然后
根据题干要求作答。
可从线索角度、见证者的角度、增加亲切感的角度以及塑造形象的角
度作答。
(3)
题干要求分析句中的“笑”分别表现了的人物心理。答此题一定要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
容。①“笑”的语
境是秋明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所以表现的是高兴和得意。②“笑”是语境
是遭逢家庭变故,表现的是梦
想实现不了的无奈和伤感。注意这是“苦笑”,读懂语境就读
懂了笑的含意。
(4)
首先审好题干,再弄清细节描写的内容和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
方向。故事情节发展
的作用可从为下文做铺垫,推断故事情节的发展的角度作答。人物形
象塑造的作用可从突出对化学的热爱
及善于钻研、做事认真的角度作答。读懂语境是作答
的关键。
(5)通读全文,整体
把握后再作答。标题的字面意思:秋明给我们演示很有趣的化学实
验。深层含意:秋明最终取得事业上的
成功,资助弧残儿童,就像发生了化学反应。一定
要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
br>故答案为:(1)家庭发生变故,辍学打工供弟弟继续读书;开办机械加工厂,资助许多孤
残儿童
读书
(2)①“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通过“我”的见闻将秋明的人生阶段串联起来;②“
我”是
秋明人生经历的见证者,以第一人称来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亲切感;③直接描写“我”
的所见所闻所感,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
(3)①“笑”表现了秋明给我们演示有趣的化学
实验,看到我们惊讶的表现时内心的高兴
和得意。②“笑”表现了秋明回忆自己遭逢家庭变故后,化学家
梦想实现不了的无奈和伤
感。
(4)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为下文叙述秋明因家庭
变故化学梦破灭后的表现做铺垫,使
故事的发展一波三折。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这些细节描写突出了
秋明对于化学的热爱
以及善于钻研、做事认真的特点。
(5)①上初中时,秋明给我
们演示的化学实验很美,很有趣;②秋明没有成为化学家,
却凭自己的努力,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并资助
弧残儿童,这种变化就像化学反应一样美
丽。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情节结构
。答题时应注意,仿照示例句子,按照时间先后的顺
序依次概括,依照人物+事件+结果的句式归纳。<
br>
(2)本题考查第一人称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围绕以下几方面归纳,便于抒发情
感,进行详细心理描写。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更生动形象,
使读者能更具体的体会作者心情。
(3)本题考查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结
合前后句子含义分析“笑”的不同内
涵和原因,再归纳“笑”字的表达效果和区别。
(4)本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作用是丰富人物形象、使人物描写有血有
肉有灵魂。写
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
(5)本题考查小说题目“最美的化学反应”的含意。答题
时应注意,准确把握主旨,结合
“最美的”、“化学反应”分析字面意义和深刻含义。然后分手题目在内
容和结构两方面所起
的作用。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想偷一本书
王秋珍
①我想偷一本书已经很久了。
②它就放在我们办公室一位同事的桌上。每天,我都能看见它。那蓝色的封面要多好
看就有多好看。可是
,它寂寞地呆在桌上,从来没人去翻一翻。
③有一次,我看见同事拿起了它。
我正暗暗为它高兴,却分明看见我的这位漂亮的女
同事,只是用书扫了扫椅子上的灰尘。别的同事走过来
走过去,总是低着头忙忙碌碌。那
个叫手机的玩意成了大家的最爱。谁会留意一本书呢?
④慢慢的,我看见书的封面由蓝色变成了灰色。我还看见有好几次,漂亮的女同事把刚盛了水的杯子搁在它的上面。书的封面留下了一个圆圈,还带着褶皱,好像一个可怜的
孩子歪着嘴
巴在哭泣。
⑤我只想把它偷回家。
⑥可是,一想到偷,我的心就像要跳出胸膛。从小
,
爸爸就教育我,别人的东西不
能拿,偷大偷小都是贼。因此,我一天天地看着它,看着办公宣来来往往的同事,一直不
敢给自己创造
一个机会。
⑦可机会还是来了。
⑧那天,
我打了一段文字,抬起头,蓦然发现办公室里居然只有我一个人。我按捺住
狂跳的心,悄然起身,来到漂
亮女同事的桌前。【A】我感觉有目光像舞台上的追光灯一
样向我聚拢过来,我低下头试图躲开它。突然
,一个声音从天而降:“你想干嘛?”我的身
子斜了斜,差点跌倒。我刚想回答,却听见那人继续在说:
“好啦好啦,就你会耍贫嘴。我
很忙,没空和你扯东扯西的。”说话间,我看见漂亮女同事飘逸的长裙在
办公室里舞动了几
步,倏地飘出去了。
⑨我,终于把书偷到了手。虽
说窃书不算偷,我却感觉脸上有无数只蚂蚁在爬。从来
没有想过,有一天,文明的我居然会和“偷”这么
不文雅的字站在一起。
⑩回家后,我拿出软毛巾轻轻地擦拭封面,又拿出吹风
机吹那个固执的圆圈。最后,
我把书的封底朝上,放在桌上,再压上了一条厚重的红木小方凳。
⑪次日,我把书拿出来,它又变成了端正的模样。【B】我的心里,涌上了酸酸甜甜的
味道。
⑫我洗净双手,拿出偷来的书一页一页地翻起来。看着它们,我仿佛又走
进了老时
光。我看到了自己在养花种菜,在夕阳下徜徉,在厨房的油烟里战斗…
⑬是的,这是我写的书。每一个字,都像芬芳的花,让我驻足,流连。
⑭出版
社只给了我50本样书。我舍不得卖,只想把书送给爱书的人。当初,漂亮女同
事听说我出书了,就第一
时间向我祝贺并要书。没想到,她要的只是一份客套。
⑮是的,只是一份客套
。漂亮女同事一直把书放在桌上,从来不曾翻上一篇。如今,
她和我的其他同事们一样,一有空就刷微信
看网络碎片聊明星八卦,根本没有注意到桌上
少了什么。那本曾被她扫过灰尘垫过杯子的书,好像从来都
不曾出现过。
⑯我的心里蓦地跳出了一条鱼,在夏日的岸上左冲右突地扑棱。
这份不安的心绪让我
彻夜难眠。这个忙碌的时代,真的没人会停下来好好地看书了吗?当初,我壮着胆子
把书
偷回来,只是想给书找一个懂它的人啊。
⑰某天,我终于点开一
位微友问道:“你说大家喜欢读什么书啊?”“什么?书?”微友
抛出两个问号,继续道,“谁还看书啊
?”
⑱我仿佛听见了她在手机前的笑声。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6年第8期,有改动)
(1)“我”为什么要偷漂亮女同事的书?
(2)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A】处:我感觉有目光像舞
台上的追光灯一样向我聚拢过来,我低下头试图躲开它。
(本句运用了什幺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br>
②【B】处:我的心里,涌上了酸酸甜甜的味道。(“酸酸甜甜”一词写出了“我”怎样的心<
br>理?)
(3)第⑩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4)第⑯段说“我的心里蓦地跳出了一条鱼,在夏日的岸上左冲右突地扑棱。这份不安的
心绪让我彻
夜难眠”,“我”为什么会感到不安?
(5)这篇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答案】
(1)因为是“我”写的书,“我”舍不得卖,只想把书送给爱书的人。女同事向“我”
祝贺并要书,“
我”把书送给她,但她却不爱书。“我”心疼自己的书,所以就把书偷回来
了。
(2)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偷书时的紧张与慌乱。
②“酸酸甜甜”生动地写出了“我”当时复杂的心理:“酸酸”是因为没有为自己的书找到懂
它
的人,让它受了“委屈”;而且为了它,“我”还当了一回“小偷”。“甜甜”是因为“我”的书又回
来了,又恢复了原样,不用再受“委屈”了。
(3)描写
(答“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亦可)。生动具体地描写了“我”偷书的过程,表达
了“我”对书的珍
爱。
(4)“我”想到这个忙碌的时代,没人会停下来好好地看书了。
“我”想给书找一个懂它的
人,恐怕找不到。
(5)现象:传统纸质图书在社会上受到冷落,很多人沉溺于手机。
看法
示例:我觉得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一个不好好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希望
全社会都能重视这种
现象,让读书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结
合文段内容分析即可。首先这本书是
自己所写,自己的书,其次是女同事不爱书,“我”想给书找个懂它
的人爱书的人。
(2)此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①注意要求,从修辞的角度
。注意“目光”像这是典
型的比喻句。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当时的紧张心里。②揣摩心里,要结合上下文语
境。“我”
心疼“追光灯”,
(3)此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的掌握,常见的表达方
式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等,
很显然此处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写出了我对“书”的珍爱。
(4)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现在的人,很少读书,想给书找一位新主人恐怕是找不到,所
以心里会感到不安。
(5)此题考查学生对主题的理解,本文通过对“纸质书”的命运分析
,现代人较多的去关注
手机等电子产品,反映了纸质书籍的命运。然后在写看法。根据本文主人翁的态度
,我们
应该站在正能量的角度,来批判这种现象。
10.阅读陈振林的《秦琼卖马》,完成小题
进江州城的人,有一处必去,就是书场。
一溜儿五间不大的屋子,几根粗木柱
立着,全是串通的,宽敞明亮。屋子里的正北
方,用砖石切成八仙桌大小的台子,高尺许。台上立一桌,
小,宽,不过七八寸,长约三
尺。四只桌腿像初生牛犊的小腿细,摇摇欲坠,随时会散架到下的样子。这
便是说书人的
舞台了。屋外立一对联:汉萧何追韩信闻香下马,周文王访子牙知味停车。上无横批,只<
br>悬着匾额,三个字:铁嘴刘。
铁嘴刘正是屋子的主人,江州城妇孺皆知
的大名人。其实。“铁嘴刘”这名号已传下来三
代人了。铁嘴刘说书有规矩,白天休息加学习,晚上才登
场。铁嘴刘刚过不惑之年,因其
喜好蓄须,倒是有了些仙风道骨。
近日,正说《秦琼卖马》①,那情节人物大家伙儿早烂熟于心。但仍然喜欢来听,听
过三四遍的,不下百
人,但仍然来捧场。快八十的张老太爷说,又听一回,就像吃一道新
菜,味道大不同呢。
这日铁嘴刘正开讲,抚尺一拍,全场静息。长须一捋,大声道:“且说秦琼秦叔宝解配<
br>军至潞州天堂县投文,只困知县不发回文,困居客店……“
他口里在说
,目光一移,瞟至最东座椅上端坐的一人,五十上下,青衣小帽,口微
张,耳微侧,入迷一般。铁嘴刘更
是卖力,字字如珠玑,诗文对句,句句相连。
“要知秦叔宝黄骠马命运,且听
明日分解。”铁嘴刘按住抚尺。子夜散场,听客散去,他
与夫人正收拾屋子,抬眼,青衣小帽者还在,似
有难言之隐。
“欢迎客官光临……”铁嘴刘客套说。
来人欠了欠身,轻声说:“久闻大名,今日果然。但明日为老母寿辰,在下得回楚州探
母,三日后再来相
扰,只怕听不到黄骠马之结局也。”说完,一步一回头,消失在黑夜中。
白日
无话,第一晚照样满场,不想,才听到开场几句,听客顿觉大不同。说的还是秦
叔宝,事儿却新鲜了,店
主索房饭钱,秦叔宝与之周旋,足足说了一晚,将人情世故,穿
插在情节之中。
暮色又合,第二晚。听客们听说了《秦琼卖马》中的新鲜事,都来了,铁嘴刘开口便
说黄骠马膘肥体壮,
乃是匹宝马。……再说秦琼痛哭黄骠马。这黄骠马,说了一晚上。
第三晚,铁嘴牛拍拍抚尺:“前面说要知黄骠马命运,且听今日分解,我继续卖嘴
啦……”
众人一惊,知道这是接上了大前天晚上的故事。那昨晚“黄骠马”和前天晚上的“人情世
故”不都是在原地儿转么?在看最东边的座椅,端坐的正是那晚的青衣小帽人。
铁嘴刘的声音更响:“店主带过黄骠马,秦叔宝不由得两泪如麻。为还店饭钱,无奈
何,只得来卖它,摆
一摆手儿,你就牵去了吧……”
子夜散场,听客散去,青衣小帽人对着铁嘴刘
深鞠一躬,铁嘴刘回躬相敬。没有言
语,青衣小帽人骑马疾驰而去。
第二日,江州城传出消息,青衣小帽者为荆州知府蒋大人,又说蒋大人有意请铁嘴刘
入知府衙门任职。<
br>
铁嘴刘每晚照样说书,《秦琼卖马》照样是他的拿手好戏。倒是有一回,夫人轻
轻问
了一句:“铁嘴啊,你当初咋就知道是荆州知府蒋大人?”
铁嘴
刘轻轻捋了捋长须:“天下清廉知府,谁人不知蒋大人?天下孝心知府,谁人不晓
蒋大人?天下爱听评书
知府,当然首推蒋大人,青衣小帽,且无随从,乃至行事风格……”
夫人也轻轻一笑:“难得你这么用心,等着蒋大人的那两晚,编了那么多的情节。”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注】①故事梗概:秦琼落难卖马,与单
雄信相识,二人英雄惜英雄。尽管后来一人
保唐,一人反唐,但兄弟情谊始终如故。
(1)本文主要写了铁嘴刘与蒋大人的故事,请结合相关情节完成填空。
情节
人物
蒋大人
铁嘴刘
A
听书入了迷
说得更是卖力
B
道出难言之隐
________
C
D
________
深鞠一躬
续说黄骠马
________
(2)按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
①第(
17)段和第(19)段加下划线的“轻轻”都写出了夫人说话时________的心态,但意
蕴有所
不同,第(17)段的“轻轻”表现她________,
第(19)段的“轻轻”,表现她________
②你从书场外立的那副对联中读出了刘铁嘴怎样的心意?________
(3)第(16)段中写“又说蒋大人有意请铁嘴刘入知府衙门任职”,
蒋大人有没有来请
呢?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说说看法和理由。
(4)本文第4段划线句和链接材料都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各自在文中有何表达效果?
【链接材料】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答案】 (1)编情节等待蒋大人归来
;探母归来听说书
;回躬相敬
(2)平和安静
;淡泊名利(不重视)
;有疑而问,不解
;无疑而问,赞赏(理解)
(3)示例一:看
法:没来请;理由:蒋大人是刘铁嘴的“粉丝”,他会尊重刘铁嘴;蒋大人
是刘铁嘴的“知音”,知道刘
铁嘴热爱说书,无志于仕途;蒋大人清廉,不会以权谋私,搞
团团伙伙。
示例二:看法:来请;理由:一是蒋大人欣赏刘铁嘴有口才,说不定能在官场上做个“政府
发言人”发挥
刘的特长;二是刘铁嘴编情节等蒋大人,表现了对蒋大人的欣赏和尊重,蒋大
人让这样的人进入的“知府
衙门”,会更有利于官员之间的团结。
(4)侧面描写(侧面烘托、衬托)【手法】
本文第四段划线句的表达效
果:以张老太爷又听《秦琼卖马》如吃新菜的陶醉样子【情境
内容】侧面烘托了铁嘴刘技艺高超。【效果
】
链接材料的表达效果:以观众听口技时的惊慌反应【情境内容】侧面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
br>艺高超。【具体分析效果】
【解析】【分析】(1)本题属于“概括内容”“筛选信息
”题。“概括内容”题的答案格式是“谁
干什么”。第一空定位到第(10)、(11)两小节,根据“
说的还是秦叔宝”“这黄骠马,说
了一晚上”,可见并未说“黄骠马之结局”,铁嘴刘在编故事等蒋大人
。第二空落实到(13)
(14)小节,根据“正是那晚的青衣小帽人”得出答案。第三问抓住“刘铁嘴
回躬向敬”即
可。
(2)此题属于“揣摩人物心理”题,阅读时宜根据上
下文内容,揣摩关键词表现的人物心
理。说话总是“轻轻”可见性格平和安静。另外,从“倒是有一回”
,夫人没有立即询问,可
见淡泊名利,没把这件事放心上,不重视。第二问联系语境,可知有“好奇不解
”之心,第
三问从“难得你这么用心”,可知对丈夫的理解欣赏之心。
(3)这类题
属于“补充情节”题,情节补充要符合相关人物形象特点(有时要符合前文的伏
笔暗示),言之有理即可
。从文章结尾蒋“清廉”“爱听评书”“不带随从”的特点去揣摩人物会
不会有“请刘”的行为,这样就
比较合理了。
(4)此题属于“鉴赏技巧”题,这类题的答题思路为:①手法(本文抓住“张
太爷感受”和
“观众的反应”,就可得出“侧面烘托”的结论)。②内容(某人干某事时什么样子或什么
怎
么样)。③效果(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
明,如
本题说“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则未加具体分析。)另,课本上的重点课文的内容
主旨和写法,也要有
所理解和记忆。
11.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问题。
锔匠
刘鸿伏
①在古玩市场收到一件宣德青花瓷器,深腹
,侈口,平底,古人称为“洗”,文房中用
品,专门洗笔的。这件宣德青花瓷洗内外壁满
绘萱草纹饰,华丽大气,青花发色浓艳,像
一位大家闺秀穿着的华丽大方的锦衣。这是典型的进口苏麻里
青料,郑和下西洋时从海外
带回的,专供宫廷烧制瓷器之用。笔洗外壁有“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这是
一件很珍贵的
明朝宣德官窑文房佳器,体大工精,十分罕见。
②二十多年前
收到这件东西时,价极低廉,因为它已经破了。破成数块。这件老物,我
极喜欢,虽破,却很有研究与收
藏价值。然而因了它的残破,心中常耿耿,总想着怎样才
能将这件宝贝复原如初。
③数年后,去乡间采风,结识了一位老锔匠。锔匠年七十余,花白头发,一辈子只干锔
匠活,别无生计。
他这手艺是三代传承,算得锔匠世家。大抵破铜烂碗这类东西,只需经
他双手,便可恢复完整如初,且坚
实耐用。活儿做得极精细,锔的花式美观,破物锔过后
反比原貌要古雅漂亮,因此他在江湖上有不小的名
声。
④锔匠的手艺,早已在乡间绝迹。记得儿时家中常有破碗破锅破瓶之类,一有锔
匠来,
母亲便会捡来出要紧必用之物如盆、碗请匠人锔好。锔匠一般是外地人,并不常见,所以
一进村子,便忙个不停,总要锔上好多天才会离开。当年物质贫乏,人人手上缺钱,旧衣
必缝,破物必补
必锔,而且老祖宗留下的惜物美德,在乡间也是根深蒂固的。锅子补好可
以再用许多年,瓷碗锔后照样好
用。
⑤锔匠的手艺有高低,手艺精湛的,锔出来的碗儿瓶儿就很漂亮,破缝上打进小
小的铜
马打,将缝箍紧箍结实了,再在器物上依据残破的图形锔出花鸟藤蔓形状,不仅结实,而
且较原先更加好看。锔一只碗收一角或两角,有时几分钱。大的器物如花瓶、瓷缸,费工
费力,一天锔不
完,便按工算价,每天在主家吃三餐饭,收二角钱工钱。
⑥记得我家曾有一件祖上传
下来的大瓷缸,用来装米。缸上绘有粉彩人物,是《水浒
传》中李逵背母杀虎的场景,奶奶十分珍惜。可
是,一次意外,那口大瓷缸被砸成三片。
奶奶哭了,一家人很难过。幸好不久后村里来了一个锔匠,扔扔
赶紧请他修那口大缸。
⑦锔匠是一位中年人,脸上长了麻子,粗手粗脚,样子慈厚。
⑧他将破成三片的大瓷
缸用木桩和铜箍先固定在禾坪里,再取出一应工具,坐在小板凳
上慢腾腾地干着活计。他手粗,但下手极
轻,凝神屏气,心无旁鹜。我们小孩子围在他身
边看热闹,捣蛋顽皮,他也不恼不气,专心手上功夫。那
大缸被他用铜马打细致地联结起
来,严丝合缝,而且坚固,奶奶一边递茶送水,一边夸他手艺,锔匠只憨
厚地笑笑,也不
吭声儿。从上午到天黑,锔匠只吃了一顿饭,是坐在小板凳上吃的,没进屋也没上桌。他
很少说话,只是对着那口大缸叹息着,说:“可惜了。”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锔匠。
⑨大缸完全锔好后,摆在禾坪里。真是神乎其技!除了打出花式漂亮的锔钉,缸上的图
案居然没有一点破
坏! 锔钉总是很巧妙地绕过图案画面,又钉在紧要处,起到固定作用。再
细看,便发现锔钉居然不仅将
破缸缝合如初,而且走出三株漂亮的牵牛花图案!那牵牛花在
乡间常见,所以人人识得,邻人一齐叫好。
我们小孩子家不懂好坏,只晓得这个锔匠有点
儿神秘,非同寻常。
⑩有关乡间锔匠给我的印象,大抵如此。
⑪回到前面采风偶遇的那位老锔匠身上来.
老人姓葛,他看了我的宣德青花瓷笔洗照片,
惊叹不已,说:“这种东西台北故宫有一件类似,但无款识
,先生的有款识!”我也很吃惊,老
人竞能识得此物好坏。原来,老锔匠祖上是安徽有名的世家,曾祖精
于古物的收藏、鉴
赏,琴棋书画样样皆通,为了打发时间,还拜了一个师傅学锔瓷器,哪
晓得他把这爱好爱
到入迷,竞能巧手复原任何残器。后来家道中落,无意间传下的这门技术,让后人赖以
求
生。
⑫我谈及儿时在乡间所见锔匠种种情形,老人说:“先生看到的印象
,也是我们这些锔匠
生计的缩影呢。老祖宗传下的这门手艺,于今已经鲜有人记起,更没有人学它,将来
失
传,是必然的了。现在年轻人,哪个能静得下心来做这种费力不挣钱的活?我儿子不学,孙
子
更指望不上,葛家锔艺,也就到我这里打住了。”老人叹息,神情落寞。谈到收费问题,
老人笑了:“藏
家给多少就多少吧。一是我自己喜欢这活计,弄漂亮了自己也高兴。再者
呢,如今不缺衣少吃,要那么多
钱也没用。”
⑬谈及我的宣德青花洗,老人说,若信得过他,东西可先放他这儿,时
间不能急,这活
儿催不得,半年之内不接别的活,专门弄这件洗。我当然愿意。如能让这件残破了的宝贝
恢复如初,再次呈现几百年前的皇家风采,不仅了去我一桩心病,或许还有功于子孙。
⑭我的眼前,不禁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那件华美大气的青花洗,有一天摆在晴窗下的案
几上,幽幽地呈现出古远的气韵与神采。倘或这世上破碎的一切都可以复原如初,倘若有
一双妙手能让
这个世界完美,那该多好!
(1)请从“我”的角度,概括文章相关的内容,写在下面横线上。
“我”意外收到一个罕见的笔洗→________→“我”结识了一位技艺高超的老锔匠
→
________;“我”放心地将笔洗交给老锔匠修复→________
(2)从修辞的角度,说说第①段划线句子的作用。
(3)结合上下文,分别说说下面两句话中“笑”的内涵。
①奶奶一边递茶送水,一边夸他手艺,锔匠只憨厚地笑笑,也不吭声儿。
②谈到收费
问题,老人笑了:“藏家给多少就多少吧。一是我自己喜欢这活计,弄漂亮了自
己也高兴。再者呢,如今
不缺衣少吃,要那么多钱也没用。”
(4)文章主要是写“我修复笔洗”,为何花大量的笔墨回忆儿时的锔匠修复大瓷缸?
(5)请阅读上文的第⑭段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分析这两段文字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
点和用
意的不同点。
【链接材料】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
兵。马作的卢
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
①表现手法相同点:________
②用意不同点:________
【答案】 (1)“我”一心想要修复残破笔沈;
;“我”回忆儿时锔匠神奇的技艺;;“我”期待笔
洗复原如初,完美再现。
(2)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纹饰、色彩等方面,将笔洗比喻成穿着锦衣的大家闺秀,形
象地表现了笔洗的华
丽大方、精致罕见,为下文我- -心想要修复笔洗,期待笔洗的完美再
现埋下了伏笔。
(3)①第⑧段中的中年锔匠:对奶奶称赞他手艺的高兴(和自身的谦逊、憨厚、不好意
思。②第0
2段中的老锔匠: 对锔艺的重视、热爱、追求和对钱财的轻视。
(4)浓墨重彩地插叙了修
复大瓷缸的过程,刻画出一个憨厚沉默、技艺高超、做工认真细
致的铜匠形象,展现了锔
匠谋生的艰辛与不易,不露痕迹地交代了锔工技艺逐渐失传的原
因,寄托了作者期待传统手艺能够代代相
传的愿望。
(5)两段文字都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本文最后一段:想象笔洗呈现出华
美大气的
气质和神韵,表现“我对笔洗修复后完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
情节的梳理和概括能力。整体感知文章,结合题干的提示,
确定答题的段落进行归纳概括。第二段写我总
想怎样才能将笔洗复原如初;第四段回忆儿
时锔匠神奇的技艺
,最后是我期待笔洗复原如初,完美再现。 据此作答。
⑵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明确句
子所运用的修辞是比喻,将笔洗的纹饰、色彩比作大家
闺秀穿着的华丽大方的锦衣,生动形象地写出笔洗
的华丽大气,很是珍贵,为下文需要修
复笔洗并期待笔洗完美修复做铺垫。
⑶本题
考查对词语意思的理解。第八段的“笑”是因为对奶奶称赞他的手艺好,他听了后心
里高兴,有的不好意
思,表现他的憨厚朴实。第二个“笑”是对钱财的轻视,对 锔 艺这门技
艺的重视。
⑷本题考查对儿时 锔
匠修复大瓷缸情节的理解。文章用大量笔墨来铺染,丰富了文章的
内容,突出中年 锔
匠技艺高超,做工认真细致,表现作者对 锔
匠的赞美同情,对传统手
艺能够代代相传的愿望。突出文章的内容。
⑸考查对文章
和材料的比较分析。文章的结尾用想象的笔法,描绘出笔洗修复后的气韵与
神采,笔顺我对复原如初,完
美再现的期待,表达对 锔 匠技艺的信任。寄托对传统手艺能
够代代相传的愿望。链接的材料写的是辛
弃疾主张抗金,但不得重用,所描写的场景都是
梦境,同诗词诗人表达的是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悲愤心情
。两段文字都运用了联想和想
象。
故答案为:⑴
1、“我”一心想要修复残破笔沈; 2、 “我”回忆儿时锔匠神奇的技艺; 3、
“我”
期待笔洗复原如初,完美再现。
⑵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纹饰、色彩等
方面,将笔洗比喻成穿着锦衣的大家闺秀,形象
地表现了笔洗的华丽大方、精致罕见,为下文我-
-心想要修复笔洗,期待笔洗的完美再现
埋下了伏笔。
⑶ ①第⑧段中的中年锔匠
:对奶奶称赞他手艺的高兴(和自身的谦逊、憨厚、不好意思。
②第02段中的老锔匠:
对锔艺的重视、热爱、追求和对钱财的轻视。
⑷ 浓墨重彩地插叙了修复大瓷缸的过程,刻
画出一个憨厚沉默、技艺高超、做工认真细致
的铜匠形象,展现了锔匠谋生的艰辛与不易,不露痕迹地交
代了锔工技艺逐渐失传的原
因,寄托了作者期待传统手艺能够代代相传的愿望。
⑸
1、两段文字都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
2、本文最后一段:想象笔洗呈现出华美大气
的气质和神韵,表现“我对笔洗修复后完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情节的梳理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文本内容的掌
握,结合题干
的提示找准答题的区域,对所在的内容按照题干的答题格式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语
句的赏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掌握此类题型的基本答题模式,结合语
句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作答
。
⑶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难度不大,主要在于考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时要结合上下
文进行分析,准确把握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的含义。
⑷本题考查考
生对写作手法的理解。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
主题思想,结合文段的内容进
行分析。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比机阅读的能力。要求考生准确把握文章和材料的内容,把握主
题思
想,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12.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老杨树下
舒小骅
宿舍楼前耸立着一棵老杨树
,纹理粗糙的枝干奋力托举起硕大的树冠。入夏来,树上缀
满大大小小浓密的叶子,犹如撑开一把遮阳的
巨伞,为树下乘凉的老人、玩耍的孩子提供
着清爽和绿意。
午后,我正在赶
写一篇文章。窗外由远而近传来“叮啷、叮啷”的铁板敲击声,稍后便响
起了“磨剪子嘞抢菜刀”的悠长
吆喝。思绪被搅乱,我刚停住笔,猛然间,窗外爆发出争吵
——“你磨刀怎么这么贵呀!不能便宜点吗?
”“你打听打听,眼下都这个价。”眼看文章根本
没法继续写,我迅速穿上外衣开门下楼。
树荫底下横了一条绑着磨刀石、悬挂小铁罐的长凳。旁边有个拿菜刀的老太太正与身材
消瘦的磨刀师傅侃价。师傅有把子年纪了,穿着一件围裙式的粗布工作服,脸上胡子拉碴
的。他磨一把菜
刀要6元,老太太不干,坚持只给4元。我想让二人生意尽快做成好早点
走人,就劝他俩:“你们各让一
步,5块钱磨了吧!”磨刀师傅没吭气,撩起衣襟擦了擦额
头上的汗,抬起一双被细密皱纹围裹的干眼狠
狠地瞪了瞪我。老太太转过脸来,像要打架
一样冲我吼道:“凭什么要5块,这1块钱你替我出?”我本
想给双方打个圆场,却没料到
两面不落好,只得闭上嘴在一旁傻站着。争执双方各不相让,僵持了一会儿
,不欢而散。
“你这是何苦呢!”我在一旁轻声埋怨磨刀师傅说:“5块钱给她磨了
算啦,不就是少收1
块钱嘛!”“那不成!”磨刀师傅断然拒绝:“少收她1块,待会儿你要磨刀,俺是
不是也得
少收1块?再来人磨刀,俺不都得少收1块。那俺今晚买干粮、买菜的钱就不够啦!”
听他这么说,多收少收这1块钱还真关系到温饱的大问题。我不免试探着问:“那你一天
能挣多少?”“这可说不好,干俺这行,哪能旱涝保收。”我又追问:“那你最多一天磨过几
把刀?”
磨刀师傅想了片刻回答:“你还甭说,头年真有那么一次。俺一天磨了20把菜刀、
5把剪子。干一桩活
挣5块。那可是俺生意最火的一天。”说到这,磨刀师傅的一双干眼中
闪现出亮光,四周包裹的皱纹也舒
展开了,脸上的表情顿时变得生动起来。
“那最少的一天呢?”磨刀师傅叹了口气说
:“唉,出门转悠一整天,一桩活没揽下也是常
有的事。就像今天吧,大热天的,有几个人来送活?赶上
刮风下雨下雪天就更甭提啦……”
通过交谈,我大致了解到磨刀师傅的人生经历。他姓邵,年近六旬,早
先在一家县刀具厂
上班,厂子倒闭后回乡务农。妻子多病,三天两头跑医院。为了看病方便,他和儿子陪
妻
子进城长住。租房、吃饭、看病、买药……全需要钱。儿子每天去建筑工地打工。他的肾有
病
不能干重活,只能凭磨刀的手艺挣一份零钱。我对邵师傅的同情心油然而生,想撵他挪
地方的念头早已打
消,脑子里转悠的只是能为他做点什么。
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提把菜刀走近问:“师傅
,磨菜刀多少钱?”“6块。”“呦,怎么贵啦?
不都是5块嘛!”“那是过时的行市啦!”我抢着替师
傅解释:“眼下企业职工、公务员们不
都涨工资啦?干个体服务的价格也该适当涨涨吧!
再说这么大热天,他‘吭哧、吭哧’地磨,
容易吗?您就别计较这1块钱啦!”听了我这番话,中年妇女
默认了6元的价格。邵师傅从
随身携带的工具袋里掏出一把小刷子,蘸了蘸小铁罐中的水,滴在磨刀石上
,接过菜刀俯
身磨起来。趁着邵师傅干活,我回了趟家,翻出4把生锈的刀剪,又倒了一杯凉开水拿到<
br>老杨树下。邵师傅此刻正伸出左手大拇指在磨得铮亮的刀刃上试了试,然后把菜刀递给中
年妇女,
叮嘱说:“这刀刃可锋利,用时留点神,当心拉了手。”
“邵师傅,你先喝口水,再
帮我磨磨这几把刀剪。”邵师傅接过水杯连声道谢,仰面朝天
一口气喝完,然后开始干活。活干完后,我
对他说:“4把刀剪,该给你24块对吧?”不料
他回答:“你送的活多,得给你优惠,每把5块。”“
那怎么行,不能坏了你的规矩。”我寸
步不让地与他逆向侃价,一番拉锯后,邵师傅让步了。我抽出一张
50元的递给他。他为难
地说:“今儿送活的人少,手头没零钱找。”我一把将钱塞进他手里说:“那就
别找啦!”他
摇头道:“那不成!俺哪能占这种便宜?”说罢他拿着那张钞票转身直奔向邻楼底层的小卖
部,不一会儿气喘吁吁地跑回来,先退给我26元,又把一小瓶显然是为换零钱而买的矿泉
水,
宝贝似的放进工具袋里。我猜想他大概是带回家去给有病的妻子或者出力流汗的儿
子。
我收下钱,跟邵师傅道了别,回家刚坐下,忽听门铃响。开门一看,原来是邵师傅。他
微微喘着气说:“摁了好几家门铃才找到你。”说着举起一张卡问:“这是你刚才丢的吧?俺
收工时在地
上捡到的。”那是一张不设密码,任何人持有都能使用的商场购物卡。我告诉他
这张卡不是我丢的,让他
再问问别人。邵师傅有些失意地说:“已问过几个人了,都没人认
领啊!”“那你就留着自己用呗,”为
了使他安心,我又添了一句:“反正又不是偷的、骗
的。”“那不成!不属于俺的俺不能要!”邵师傅回
绝的神情仿佛人格遭受了侮蔑似的,直拿
那双干眼瞪我。我急忙致歉说刚才失言了。“丢卡的人还不知有
多着急呐!”邵师傅说罢又
问我居委会的所在地。我猜他是想通过居委会寻找失主。
邵师傅匆匆离去后,我的心潮难以平静。我伸头望窗外,老杨树下已空无一人,但“叮
啷、叮啷”的铁板
敲击声似乎仍在回荡。老杨树被夕阳铺洒上一层迷人的金色,晚风拂动着
枝叶发出轻微的声响,宛若应和
着铁板声在歌唱。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10月31日有改动
(1)文章写了“我”对磨刀师傅老邵的情感变化过程,请根据提示填空。
________→同情→________
(2)文中两次写到老邵“瞪我”。结
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中的“瞪”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心
理?
①磨刀师傅没吭气,
撩起衣襟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抬起一双被细密皱纹围裹的干眼狠狠地
瞪了瞪我。
②“
那不成!不属于俺的俺不能要!”邵师傅回绝的神情仿佛人格遭受了侮蔑似的,直拿那
双干眼瞪我。
(3)第⑦—⑨段多方面表现了老邵的优秀品质。请结合其中的细节描写分析老邵这一人
物形象。
(4)作者为什么要通过“我的眼光来讲述老邵的故事?请分析这种叙事角度的好处。
(5)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结尾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案】 (1)讨厌;敬佩
(2)①他认为我的“调解”伤害了他
的做人原则,是不可原谅的错误,所以……②他认为我
小看了,那样说他是对他诚实人格的侮辱,所以…
…
(3)①“那不成!”磨刀师傅断然拒绝,……可见老邵固执,生活艰辛;②矿泉水,宝贝
似
的放进工具袋里……善良、关心家人;③“那不成!不属于俺的俺不能要!”……诚实、朴
实
,正直。
(4)通过我来讲故事,一是可以把自己融入到故事中,是见证者,是体验者,这样
就容易
拉近于读者的距离,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更方便展开叙事,叙事角度更自由灵活……
(5)结尾环境描写既照应开头,暗含自己感情的变化,又借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寄寓作者
赞美
、敬佩、甚至歌颂老邵这样平凡而又善良、朴实而又正直的人。
【解析】【分析】⑴可
先找出我对磨刀师傅态度的语句,然后从中提取关键词作答。文
章第④段,在磨刀邵师傅与老太太都不愿
让步,二人不欢而散后,我在一旁轻声埋怨磨
刀师傅,可提取埋怨作答。在了解了邵师傅的遭遇后,我对
他表示同情。最后磨刀师傅
坚决不多收我的钱,并四处寻找购物卡的主人,邵师傅匆匆离去后,我的心潮
难以平静
,可提取难以平静作答。
⑵第一句根据前文情节,可知他瞪我的直接原因
是你们各让一步,5块钱磨了吧;再根
据后文我与他交谈的内容,可知他不愿让价的原因是怕大家都来磨
,那俺今晚买干粮、买
菜的钱就不够啦。所以这里的瞪表现他对我不理解他生活收入不易的气愤。第二句
瞪
是因为我劝他将捡来的购物卡自己拿去用,他觉得自己受到的侮辱。
⑶文章第七
段,写邵师傅在给中年妇女磨完刀后,提醒她这刀刃可锋利,用时留点神,
当心拉了手,可以看出他为人
的善良;第八段我要将找不开的五十元钱都给邵师傅,他宁
可去奢侈的买一瓶矿泉水找也不愿收下,表现
了他为人的朴实,不贪财;又把一小瓶显然
是为换零钱而买的矿泉水,宝贝似的放进工具袋里,可以看出
他为人的节俭;第九段写邵
师傅四处寻找购物卡的失主,表现了他的拾金不昧,为人诚实。
⑷文章以我的角度来讲述故事,我是整个事件的目击者与参与者,能增加内容的真实
性;同时
以我为第一人称叙述,还能以我的行为来对邵师傅的为人起到陪衬作用,突
出他身份普通却具有不平凡的
精神。
⑸结合前文内容,可以看出结尾处,我的心情难以平静,是因为看似平凡普通的邵师
傅,以他的言行震撼了我,让我无比的感动。所以此处描写老杨树下已空无一人,但'
叮啷、叮
啷'的铁板敲击声似乎仍在回荡是为了突出我对邵师傅印象的深刻,老杨树被
夕阳铺洒上一层迷人的金色
,晚风拂动着枝叶发出轻微的声响,宛若应和着铁板声在歌唱
优美的环境,表达我为认识这样一位有高贵
精神的普通者而喜悦。
故答案为:⑴ 讨厌 ; 敬佩 。
⑵ ①
他认为我的“调解”伤害了他的做人原则,是不可原谅的错误,所以……②他认为我小
看了,那样说他是
对他诚实人格的侮辱,所以……
⑶ ①“那不成!”磨刀师傅断然拒绝,……可见老邵固执
,生活艰辛;②矿泉水,宝贝似的
放进工具袋里……善良、关心家人;③“那不成!不属于俺的俺不能要
!”……诚实、朴实,
正直。
⑷ 通过我来讲故事,一是可以把自己融入到故事中
,是见证者,是体验者,这样就容易拉
近于读者的距离,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更方便展
开叙事,叙事角度更自由灵活……
⑸ 结尾环境描写既照应开头,暗含自己感情的变化,又
借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寄寓作者赞
美、敬佩、甚至歌颂老邵这样平凡而又善良、朴实而又正直的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答题时应注意,概括人物的相关情节,仔
细感情变化的原因,选择表达心情或感情的词语概括。
⑵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把握。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相对应的情节内容,体会人物心
理感情的变化,尽量找原文词语,有的需要自己归纳
。
⑶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答题时应注意,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⑷本题考查分析记叙人称的作
用。答题时应注意,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
记叙。“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
中的一个角色,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
切感和真实感。
⑸本题考查分析环
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从两个角度考虑,即内容和结构,内容
上一是环境本身的自然环境特征,
二是对人物的烘托作用,三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结构
上是对上下文作铺垫。
1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远行的童年记忆
①又是麦浪翻滚时,这些金色的麦田,麦客撞开了我渐行渐远的童年记忆的大门。
②
天刚刚有些微弱的无亮,那些头顶草帽、手持镰刀,挑着简单行囊的麦客便候鸟似地
穿梭在乡村的道路上
了。布鞋的噗沓声带着一路风尘,随着麦香的气息惊扰了乡村的美
梦。天大亮时,村子中心的磨盘前已聚
集了好多麦客。男人头戴草帽,女人脖子上搭条毛
巾。他们衣着简朴,操着生硬的外地口音,有父子兄弟
,也有夫妻相随,看起来都很壮
实。有雇主过来了,他们便簇拥上前,谈好价钱的人跟着去了,剩下的人
则继续等待。
③村子地处川道。家家户户都有七八亩地,人口多的甚至上十亩。一晌
太阳两阵风,麦
子瞬间成熟。若不及时收割,一场风雨就有可能让一年的收成打了水漂。家家户户都很心
急,男女老少齐上阵,忙不过来的人家便去请麦客。父亲在煤矿上工作,不能回来,奶奶
便张罗
着叫麦客帮忙。经过一番比较,特会算计的奶奶相中了一对夫妇,每亩价格比别人
少两元钱。奶奶说,女
人割麦没有男人快,可是心细,两亩地少四元钱。划算。
④母亲把夫要俩带到地头,
指出地界就去忙了,只留下我照看。天很热,男人和女人捋
下袖子和裤腿,全副武装,拱着腰,低着头。
飞快地挥舞着镰刀。男人在前边开道,割边
做捆蝇;女人紧跟其后,边割边捆。随着有节奏的唰唰声响,
麦子便一排摔倒在脚踝前,
用脚一勾、镰一挟,便成一抱麦子,三缠两绕后干净利索地绑出一个半人高的
大麦捆来。
躲在地头树下乘凉的我,只能看到两个猫着腰的背影在麦田掘土机似地前进。在他们身
后,湿气尚未散尽的断鲜麦茬如海岸线般不断延长。田野里没有一丝风,太阳越来越高。
刺眼的阳光如
麦芒般扎到人身上,火辣辣的,疼得难受。蝉也不叫了,不知躲到哪儿乘凉
去了。虽然他们一个戴着草帽
,一个头顶毛中,但后脊的衣服却湿透了一层又一层,割麦
的速度也明显慢了下来。
⑤奶奶颠着小脚到地里送水来了。看着地里麦荐很低,麦穗给得干净,奶奶露出了满意
的
笑容,招呼他们到地头吃馍喝水。当男人摇着草帽扇风,女人扯下头上的毛巾擦汗时,
我发现。原本眉清
目秀的两个人,此时脸上黑一道儿白一溜儿,衣服上也爬满了麦芒和灰
尘。
⑥一肆子,你家的麦穗又大又长,颗粒饱满,估计亩产能上八百斤。”男人的话让奶奶
眉开眼笑。
⑦“都是老天爷帮忙,风调而顺,麦子才长得这么好。奶奶说。
⑧女人顺着妈奶的话去。说:“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麦子,够你们家吃几年呢。可比
我们山里强多了。
⑨原来男人和女人来自深山人家。山大沟深地薄、田地少,多种玉术少有麦子。每到
收
麦时,他们便出山当麦客维持生计。
⑩午饭,奶奶给做的凉面,按想男人
的要求送到地里。吃完饭,麦客夫妻俩继续割麦。
中午的太阳最毒、但麦秆更脆易割。于是,全色的麦海
在麦客挥舞的镰刀下不断地后退
着。临近黄昏,整整两亩麦子金被割完,
⑪
夜风扫去了一天的燥热,满天星斗点亮了夜空,村子中心的磨盘旁。结算完工钱的麦
客们聚集于此休息。
男人们袒着晒得物黑的胸脯,有的磨镰刀,有的吸旱烟,有的倚靠着
麦秸堆打起响亮的鼾声来。女人们又
恢复了爱热闹的天性,你一言我一语地拉起了家常。
很快,这些技术过硬、勤劳肯干的麦客又要追着麦子
成熟的气息,开走在一个又一个乡
村。
⑫当现代机城碾碎麦客的足迹,当镰
刀成为陈列在展馆的纪念物时,有多少人还能记得
麦客这个行当?而我存留于童年的麦客记忆。也已经蒙
满灰尘,远行四十年了。
(1)请简要概括这对麦客夫妇的人物形象。
(2)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3)选文第⑧段的对话,表现了“女人”怎样的情感?
(4)选文第⑨段的作用是什么?
(5)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麦客夫妻勤劳朴实、踏实肯干、配合默契、任劳任怨、自食其力、努力奋
斗。
(2)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对自然环境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句中将刺眼的阳光
比喻成扎人的
麦芒,又写田野里不见一丝风,写出了酷热难耐的夏季天气,更表现了麦客
夫妻的割麦的艰苦,同时也表
现了麦客们的吃苦耐劳以及勤劳朴实。
(3)“女人”说“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麦子,够你
们家吃几年呢”,表现了庄稼人最淳朴的
感情,就是希望通过踏踏实实的劳动获得粮食,养活一家老小;
“可比我们山里强多了”表
现了女人对能种大片麦田的土地的赞扬。
(4)①插叙,
补充交代了麦客夫妻来自深山的情况,解释了他们外出当麦客的原因。②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麦客夫妻对
奶奶家土地丰收的夸赞,引出下文麦客夫妻继续割麦子的
场景,推动了情节发展,呼应了开头。
(5)选文通过对童年时麦客夫妻割麦子的场景的回忆,赞扬了麦客们的勤劳朴实以及踏实
肯干
的美好品质。同时结尾又慨叹现代机械碾碎了麦客的足迹,表达了作者对逐渐消失的
传统行业的惋惜之情
。
【解析】【分析】⑴文章第②段“天刚刚有些微弱的无亮”他们就在
乡村的街道上等待着接
活儿,可以看出他们的勤劳;第④段“天很热,男人和女人捋下袖子和裤腿,全副
武装,
拱着腰,低着头。飞快地挥舞着镰刀。男人在前边开道,割边做捆蝇;女人紧跟其后,边割
边捆。”可以看出他们配合默契,踏实肯干;“虽然他们一个戴着草帽,一个头顶毛中,但
后脊的衣服
却湿透了一层又一层,割麦的速度也明显慢了下来。”可以看出他们的艰苦;第
⑤段“地里麦荐很低,麦
穗给得干净”可以看出他们的做工认真、仔细;⑥⑦⑧三段在和
奶奶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们虽然居住深山
,但是凭借自己的劳动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
据此作答即可。
⑵选文第④段中加
线句子就属于景物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刺眼的阳光比作扎
人的麦芒,体现了天气的炎热;用拟
人的修辞手法,描写蝉也突出表现了天气的炎热;作
者通过细致的描写天气情况,突出表现了麦客夫妇的
生活的艰辛,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吃苦
耐劳、勤劳朴实的性格特点。
⑶语言描写是塑
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第⑧段女人说:“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麦子,
够你们家吃几年呢”写出了她对
麦子的赞美,表现出作为庄稼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庄稼的收成
好,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让一家人吃饱,体现
了她的淳朴;“可比我们山里强多了”表现出
她的内心的羡慕和内心由衷的赞叹。据此作答即可。
⑷第⑨段在结构上属于插叙。插叙在文中的作用: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
作
用;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凑。文章第⑧段从女人的语
言中得知他们来自
深山,第⑨段插入描写他们的情况是很自然的事情,因此使文章在结构
上显得更加紧凑,同时对他们家住
深山的情况的描写可以很自然的让读者明白他们出来当
麦客的原因。据此作答即可。
⑸本文前段主要讲述的是对童年时麦客夫妻割麦子的场景的回忆,通过对麦客夫妇的动
作、语言描写,赞
扬了麦客们的勤劳朴实、踏实肯干、不畏艰苦的美好品质。结尾段“当现
代机城碾碎麦客的足迹,当镰刀
成为陈列在展馆的纪念物时,有多少人还能记得麦客这个
行当?”用一个问句写出了对传统农业流逝的遗
憾,对现代机械碾碎了麦客的足迹的慨叹。
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
麦客夫妻勤劳朴实、踏实肯干、配合默契、任劳任怨、自食其力、努力奋
斗。
⑵
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对自然环境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句中将刺眼的阳光比
喻成扎人的麦芒,
又写田野里不见一丝风,写出了酷热难耐的夏季天气,更表现了麦客夫
妻的割麦的艰苦,同时也表现了麦
客们的吃苦耐劳以及勤劳朴实。
⑶ “女人”说“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麦子,够你们家吃
几年呢”,表现了庄稼人最淳朴的感
情,就是希望通过踏踏实实的劳动获得粮食,养活一家老小;“可比
我们山里强多了”表现
了女人对能种大片麦田的土地的赞扬。
⑷ ①插叙,补充交
代了麦客夫妻来自深山的情况,解释了他们外出当麦客的原因。②承
上启下,承接上文麦客夫妻对奶奶家
土地丰收的夸赞,引出下文麦客夫妻继续割麦子的场
景,推动了情节发展,呼应了开头。
⑸ 选文通过对童年时麦客夫妻割麦子的场景的回忆,赞扬了麦客们的勤劳朴实以及踏实肯
干
的美好品质。同时结尾又慨叹现代机械碾碎了麦客的足迹,表达了作者对逐渐消失的传
统
行业的惋惜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答题时应注意,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是
指外表特征,
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言行、事迹,得出对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思想倾向、道德品质等方<
br>面的准确认识。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先要说明是这句话
是否运用了修辞和表
达方法,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的阐释,最后再写明表达效果。
⑶本题考查分析语言描写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文章
中人物的语言可以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
人物的内心世界。<
br>
⑷本题考查分析句段的作用,答题时要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本题考查中间段的作用,主要考虑承上启下、做铺垫、设置悬念以及呼应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文
章内容具体
分析。
⑸考查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需要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
础上
结合文章具体语句分析作答即可。
1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感应
①在医院的门诊部,他们再次相遇。
②上次也是在这里遇见的,当时,他们都在焦急地等待CT结果。一聊,都是陪父亲来
看病的。两个老人
的症状相似:健忘,丢三落四,话越来越少。医生初步诊断都是患了阿
尔茨海默病,也就是老年痴呆症。
他一脸茫然,父亲精明了一辈子,干了那么多大事,怎
么也会得这种病?她眼泪汪汪,老爷子辛苦了一辈
子,现在孩子都大了,家里的日子刚刚
好过一些,他怎么就得了这种病?
③他们互留了电话。但各自忙,并没有联系过。
④是她先看见他的父亲的,老人像个
娃娃一样,倔犟地不肯走进医生的办公室,嚷着自
己没病,要回家。她一眼认出了老人,这不是上次儿子
陪来看病的那位老人吗?再往边上
一看,果然是他,满脸无奈的样子,边上还站着个中年妇女,也不知道
是他什么人。她走
过去,拉住老人的手,轻声安慰说,不是看病,到这里来都是做体检的。指指坐在椅子
上
的老人,那是我爸爸,我也是陪他来休检的。老人看看坐在椅子上的另一个老人,犹豫了
一下
,走了过去。他让中年妇女过去陪着两位老人。
⑤看着两位老人坐在一起,聊着什么
,他和她,在拐角找了个位子,坐下。这个位置正
好可以看见两位老人。
⑥她轻声问他,你父亲恢复得怎么样?
⑦越来越严重了。他连连摇头,诉起了自己的苦zhōng——
⑧那次来检查,还只
是丟三落四,现在只要从家里走出去,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不让他
出去吧,他还和你急。害怕他出门走丢
了,我想了很多办法。我平时很忙,哪里有时间管
他,于是我给他请了个专职保姆,就是她。他指了指陪
在老人身边的中年妇女。保姆专门
照顾他,他走到哪,保姆就跟到哪。谁知道,有时候保姆上个厕所,他
转身就悄悄地打开
门,一个人溜出去了。害得我们找了好多次,还报了警。
⑨我又想了个办法,给他新买了个手机,在手机里安装了卫星定位装置,这样,
他走到
哪里,我们只要搜寻一下,就可以随时确定他的位置,找到他。可是,自从我们给他买了
新手机后,他经常不带手机就出门,也不知道是忘了,还是故意不带。
⑩后来,我有
个朋友给我提了个建议,很管用。他家的宠物狗也老是乱跑,他就在狗圈
上装了一个感应器,狗狗走丢了
,只要跑出一定范围,感应器就会“滴滴”地叫起来,循着
声音一下子就能找着了。我让保姆在父亲的衣
服口袋里,偷偷缝了一个感应器。说着,他
掏出一个钥匙状的东西,亮给她看,就是这个,父亲只要跑出
我的视野,它就会“滴滴”
叫。
⑪从装了这个感应器,父亲每次走丢了,我
们都能及时将他找回来。他得意地拍拍手中
的感应器按钮,忽然想起了什么似的,他问她,你父亲的情况
,好像比以前好一些了,你
们用什么方法管住他?
⑫她抬头看看坐在一起的
两位老人,在聊什么,很投机的样子。她说,我们也没刻意做
什么,就是多抽点时间,陪陪他。老爷子在
家里坐不住,每天黄昏,我们下班回来后,就
让他一个人出去走走,人老了,倔犟得很,他也不喜欢别人
陪着他。让他一个人出门,我
们当然不放心,所以,等他走出门了,我老公就拎着个酱油瓶,悄悄地跟在
他身后。他要
是认得路,我老公就一直陪在暗里;如果他犯迷糊了,我老公就会走过去,佯称下来买酱<
br>油,恰好遇见他的样子,然后和他一起回家。
⑬他不解地看着她,暗地里陪着
就好了,为什么你丈夫每次要投着个酱油瓶?她笑笑,
这样老爷子才会相信,真的是偶尔碰到的。我们这
样做,就是不想让老爷子觉得他是个病
人。
⑭正说着话,她猛然站了起来,
老爷子呢?他手里的感应器按钮,忽然也“滴滴”地叫了
起来,两个人赶紧奔向两位老人刚刚坐着的地方
,只见两位老人相互搀扶着,向走廊尽头
走去,跟在后面的保姆说,他们要去找个地方抽根烟。
⑮她,长舒一口气,笑了。他,则陷入了沉思………
(1)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苦zhōng(________)
(2)根据文中内容填写下表。
对象
症状
第一次
第二次
子女采用的方法
他的父亲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症状相似
她的父亲
好像比以前好一些
③________
(3)第②段采用了________叙述顺序,其作用是________。
(4)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她带父亲到医院去的目的是为了做体检而不是看病。
B.他对患阿尔茨海默症父亲的管理方式让她钦佩不已。
C.两位老人症状的不同变化都使子女感到非常的无奈。
D.两位老人互相搀扶着的温馨画面给他以思想的启迪。
(5)联系全文内容,请在结尾省略号处补写他此刻的内心活动。
(6)本文以“感应”为题的含义是________。
【答案】 (1)衷
(2)越来越严重;保姆、手机定位以及用感应
器盯住。(或:简单粗暴的管束);多抽时
间陪伴。(或:尊重老人并给予温情的陪伴)
(3)补叙;内容上交代“他”和“她”在医院初次相遇的原因——两位父亲都得了老年痴呆
症。结
构上为后文“他”和“她”对患痴呆症父亲的不同行为作铺垫
(4)D
(5)内容上侧重反思自己的行为。
(6)①装在父亲身上的感应器及时向家人传递位置信息。
②“她”对待父亲
的态度影响了他,使“他”的内心受到触动。(或:子女要尽可能地感知父
母的心理以及情感需求。)<
br>
【解析】【分析】(1)考查对汉字的辨析与书写。“衷”是一个“衣”字拆开,中间一个“中
”
字。
(2)通过聊天得知他父亲比第一次“越来越严重了”。自从第一次看病后,
子女做法不同,
“于是我给他请了个专职保姆,就是她。他指了指陪在老人身边的中年妇女。保姆专门照
顾
他,他走到哪,保姆就跟到哪。”“我又想了个办法,给他新买了个手机,在手机里安装了
卫
星定位装置”概括为“保姆、手机定位以及用感应器盯住。”另一个子女做法则是“我们也
没刻意做什么
,就是多抽点时间,陪陪他。”概括为“给予温情的陪伴”。
(3)补叙上次两人都是陪父亲
来看病的,两人的父亲都是患了老年痴呆症,为下文第二次
相遇患痴呆症父亲症状的不同和女子的不同做
法做铺垫。
(4)A错误,与原文“都是陪父亲来看病的。两个老人的症状相似……医生初步
诊断都是患
了阿尔茨海默病,也就是老年痴呆症”不符。B“钦佩不已”错误,应是惭愧不已。C“思想
的
启迪”错误,明白了老人需要的是陪伴,使“他”的内心受到触动。
(5)解答此
题关键是理解上下文的内容,抓住人物在文中的言行表现,以及人物与人物之
间的关系来分析,揣摩人物
的当时的心理活动,此处是“他”反思自己的错误做法。
(6)“感应”表层含义指安装 患
有老年痴呆症父亲身上的向家人传递位置信息的感应器,
深层含义指“她”对温柔对待父亲的做法影响了
“他”,使“他”的内心受到触动。
故答案为:⑴衷
⑵越来越严重;保
姆、手机定位以及用感应器盯住。(或:简单粗暴的管束);多抽时间
陪伴。(或:尊重老人并给予温情
的陪伴)
⑶补叙;内容上交代“他”和“她”在医院初次相遇的原因——两位父亲都得了老
年痴呆症。结
构上为后文“他”和“她”对患痴呆症父亲的不同行为作铺垫
⑷D;
⑸内容上侧重反思自己的行为。
⑹①装在父亲身上的感应器及时向家人传递位置信息。 ②“她”对待父亲的态度影响了
他,使
“他”的内心受到触动。(或:子女要尽可能地感知父母的心理以及情感需求。)
【点评】⑴
本题考查常用汉字的识记和书写的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又易写
错的基础字,考生在平时要
注意识记、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内
容、理清思
路,要根据题干的提示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进行概括。
⑶本题考查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考生要整体理解文中内容,从内容和结构上
进行分析理解。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文章,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对选项要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⑸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想象
的能力。考生要结合文段,人物的经历,进行分析,注
意人物间的关系,上下文的内容等等。
⑹本题考查标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注意掌握对标题理解的常用方法:从象征义、双关
义、线索
、概括文章中心、修辞、情感等入手分析标题。
1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锁王
①连日来,
锁王卞明都愁眉不展,几家房地产公司的老板纷纷打来电话,要求退掉已经
订好的防盗门。往日门庭若市
的铜星锁厂突然间变得冷冷清清。
②这都是让那小偷害的!近段时间以来,蓝月、紫
桥等多个小区都发生了小偷入室的现
象,这些失主家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安装了铜星牌防盗门锁或保
险柜锁。但是让人无
法理解的是,小偷破门而入竟然没有拿走任何东西,这不是明摆着冲卞明这个锁王来
的
吗?小偷轻而易举就打开了锁王设计的锁,卞明如何能再担得起锁王的美誉?
③为了扭转乾坤,让铜星锁厂起死回生,卞明决定设计出技术指标更过硬的防盗门锁和
保险柜锁。此后,
卞明闭门谢客,专心研究,终于设计出了两种新锁。样锁做好后,卞明
为了扩大影响,挽回声誉,别出心
裁地策划了一场名为“锁王求败”的擂台赛,只要有人能
在二十分钟内将卞明设计的两把新锁全部打开,
就奖励十万元。如果到最后,谁都不能打
开卞明设计的新锁,那么卞明还是锁王。
④摆好了擂台,卞明不由得想起了大师兄古义和师弟孔礼。早些年,卞明、古义和孔礼
都曾是锁厂的工人
。后来锁厂破产了,职工们都各奔东西,古义和卞明则分别办起了小型
的锁厂。卞明凭借不断改进锁的防
盗技术以及略胜一筹的营销手段,挤掉了资金困难的大
师兄古义。如今古义是公安局备案的开锁专家,而
另一边听说孔礼以手中开锁的技术在社
会上闯荡,却不小心走上了歪路,不知道现在身在何方。
⑤这个小偷,会是谁呢?
⑥开锁擂台赛正式开始了。卞明在擂台上贴出了一副横批为“锁王求败”的对联。卞明对
台下的人们说:
“有人称我为锁王,是因为我生产的锁小偷打不开,如今我也来求败,看
看我还是不是锁王!”
⑦一晃二十天过去了,各路英雄好汉都信心满满地登上擂台,但一把锁也没打开,然后
又都心有不甘地离去。
⑧终于到最后一天了,卞明让工作人员把两把新锁摆在两朵大
红花前,如果今天下午五
点之前还没有人能打开这两把锁,他就宣布这两把锁为锁王并举行庆典。
⑨擂台上依旧风平浪静,期待的精彩没有出现。快到下午五点了,主持人就要宣布结
果,
“我来试试。”一位两鬓斑白的老者不慌不忙地走上台来。
⑩卞明一看,面露喜色,
来人正是卞明的大师兄古义。他是在公安局里备案的鼎鼎有名
的开锁专家,曾义务为市民
开锁,分文不取。
⑪古义走到锁前,从怀里掏出了一个小小的工具,然后将工具插入
防盗门锁孔中。围观
的人们一下子安静下来,偌大的擂台场变得鸦雀无声。
⑫几分钟过去了,古义面色凝重起来。
⑬突然,“咔嗒”一声,防盗门锁瞬间被打开
了!古义凭借手中细如发丝的工具,竟然把
锁王研制的新型防盗门锁打开了!
⑭卞明的心咯噔一下,毁他名声的难道是大师兄古义?
⑮古义把打开了的锁举起来,
向观众展示了一下,然后放下防盗门锁,径直去开保险柜
锁。台上台下都出奇地安静。
⑯古义用细如发丝的工具慢慢地探向保险柜锁的锁孔。大师兄为人忠厚,当年就是怕伤
了师兄弟间的和气,选择了退让。结果这一退让,他兵败如山倒,产品滞销又遭资金链断
裂,他的锁厂被
迫倒闭了。大师兄不可能坏我的名声,那么,会不会是师弟孔礼?当初,
孔礼在锁厂破产后无处可去,竟
然去偷窃,最后还被判了刑。听说古义一直没有嫌弃他,
在孔礼出狱后还经常照顾他。
⑰“时间到!”场上忽然传来主持人的喊声。古义遗憾地拿出小工具,对围观的人们说:
“我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打开这把锁。恭喜,它是新的锁王。”
⑱卞明欣慰地说:
“我师兄古义是开锁专家,他都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全部打开我的锁,
那么我宣布,我的铜星牌锁是——”
⑲“慢!我来试试!”只见一个人一闪而过,从容地走上台来的。卞明噎住了。
⑳人群中有位原锁厂的老职工,
认识此人:“他是我们原锁厂的工人孔礼,以前就没有
他开不了的锁。”
孔
礼来到保险柜锁前,谁也不看,他的手中忽地现出一物,金光闪闪,竟是一丝软
金。他不慌不忙地将软金
伸进了锁孔。
主持人看着手表,大声地报时:“还有两分钟!”
孔礼的手指时而像柔软的水波一样起伏,时而又静止不动。开锁手法果然不同凡响。
“还有一分钟!”主持人的声音刚落,传来一声轻微的响声——保险柜锁被打开了。现
场一阵喧哗!
新锁都被打开了,卞明这个锁王被打败了,卞明梗着脖子说:“这次开锁的奖金归孔
礼了”
孔礼却冷冷地对卞明说:“这几年,我专开铜星牌锁,就是恨你不讲师门情义,逼垮
了
大师兄的锁厂。”
卞明和古义都没有想到孔礼会说出这样的话来,一时间两人无比震惊。
卞明真诚地说
:“孔礼,我们之间一定有什么误会。请相信,我是真心想研究出安全
的锁,为老百姓服务的。当年的竞
争,我并没有使什么见不得人的手段。” 卞明的解释孔
礼并不接受。
古义上前说:“我的头脑不如卞明灵活,创新点子不多,破产也是迟早的事,怨
不得
卞明。再说,当初卞明劝我和他合作,也是我拒绝的。倒是你,学开锁是为了能制造出更
牢
固的锁,守护住人们的财产安全。你怎么能本末倒置,专门开锁了呢?师傅的教导你咋
忘了呢?这么多年
了,你也该走一条正道了。”
孔礼看着古义,想着自己从监狱里出来一直都是古义在
照顾和接济他,良久,一行热
泪流了下来。
几天后,孔礼又再次来到了公安
局,不过不同的是,以前他是被警察抓来的,这次是
他的两位师兄陪他来的。
两年后,卞明和古义、孔礼共同设计出了一款新的防盗锁,这把锁在全国锁王大赛中
(文章有删改)
(1)小说中,“锁王”指________。
一举夺魁。
(2)速读本文,概括人物的主要特点。
人物
共性
个性
古义
①________
为人忠厚、善良、乐于助人
卞明
孔礼
头脑灵活、勇于创新、爱惜荣誉
②________
(3)第④段在记叙顺序上属于________ , 其作用是________。
(4)下面句中的划线词语,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变化?
①(古义)然后将工具插入防盗门锁孔中
②古义用细如发丝的工具慢慢地探向保险柜锁的锁孔
(5)下面对小说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卞明策划“锁王求
败”擂台赛,是为了挽回自己的声誉,进而扭转乾坤,让铜星锁厂起死
回生。
B.第
⑦段写各路英雄好汉开锁失败,无功而返,从侧面表现了新锁质量之高,开锁难度之
大。
C.第24段“现场一阵喧哗”,属于社会环境描写,通过开锁后现场观众的反应,表现了开锁
者的
技艺高超。
D.小说结尾新锁王的诞生,表明事业成功要恪守职业操守、具备创新精神,更需
要团队的
合作。
【答案】 (1)古义
(2)开锁的技艺高超
;缺乏辨别是非能力,重情谊,行事冲动
(3)插叙
;补充交代了卞明师兄三人的手艺与不同的命运,为下文擂台赛上师兄弟分别上台开锁的情节作铺垫。
(4)①“插入”表现古义动作的娴熟与自然,他此
时心无旁骛,一心只想开锁,验证自己
的开锁能力;②“慢慢地探入”表现古义动作的犹豫不决,他在心
里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为
自己该不该打开这把锁而感到矛盾。
(5)C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要根
据三个人物的具体行为
与精神品质来分析。文中的原锁王卞明,“凭借不断改进锁的防盗技术以及略胜一
筹的营销
手段,挤掉了资金困难的大师兄古义”,并怀疑现在坏他名声的可能是师兄古义,也可能是师弟孔礼,可见他在近期没有见过这两个人,他与师兄弟之间的情感不深;师兄古义手艺
精湛,因资
金困难被迫关掉自己的锁厂,现在“是公安局备案的开锁专家”,在擂台赛上给
师弟卞明留有余地,并在
师弟孔礼指责卞明时为卞明打圆场,而且师弟孔礼“从监狱里出来
一直都是古义在照顾和接济他”,可见
他看重师兄弟情谊;师弟孔礼“在锁厂破产后无处可
去,竟然去偷窃,最后还被判了刑”,为了报答师兄
古义的照顾之恩,他故意开师卞明的
锁,来坏他的名声,可见他是一个讲义气的人,但手段不对。根据三
人的行为与精神品
质,可以看出古义开锁的手精湛,并且品德高尚,应为真正的“锁王”。(2)本题考
查人物
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
具体内容来分析。结合第(1)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师兄三人的共同点是:开锁的
手艺精湛;其
中孔礼的个性最鲜明:他讲义气,爱打抱不平,但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误入
歧途。(3)本题考查记叙的
顺序及其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记叙顺序的分类与
作用。记叙顺序主要包括:顺叙、倒叙、插
叙。文章第四段在卞明摆好了擂台后,插叙了
师兄三人的不同命运,为下文擂台赛上的情节作了暗示与铺
垫。(4)本题考查人物心理的
揣摩。第①句的“插入”,表现古义的动作自然、娴熟,表现他此时内心
的坦荡,只想一试
自己的能力;第②句的“探向”,前面还用了一个词“慢慢”来修饰它,可见古义此时
动作的
犹豫,表现他内心的矛盾,结合前后文内容判定,他在思考自己到底该不该打开这把锁。
(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信息的比对。这是一道选择题,从文中找出与四个选项对应的
内容,并仔细的分析比对即可作出正确的选择。其中分析有误的是C,第24段“现场一阵
喧哗”,是
对现场观众反应的描写,不是社会环境描写,以开锁后现场观众的反应,侧面表
现了开锁者的技艺高超。
【点评】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写锁王卞明的铜星锁接连不断
的被人打
开,为了证实自己锁的质量,他决定举办一场开锁擂台赛;第二部分(4﹣30),写开锁擂<
br>台赛即将结束时,大师兄古义上台,开户防盗门锁,在他无法开启保险柜锁时,师弟孔礼
登台瞬间
打开,并说出事情的原委;第三部分(31﹣32),写师兄三个尽释前嫌,齐心协
力打造新型防盗锁。
本阅读第(3)题考查的是记叙的顺序知识,所谓顺序是记叙事件时安
排材料的先后次序,先写什么,后
写什么,再写什么,只有安排得恰当,才能叙述得条理
清楚。记叙文写作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三
种类型。答题方法:(1)顺叙(就是按
照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进行记叙。)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
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
楚、印象深刻。(2)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果或事情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
写,然后
再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
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
物,暂时中
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作用:补充交代
了…内容,丰富了…的人物
形象,突出文章中心,为下文…作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