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近真题
怎么样给支付宝充值-芙蕖
重庆近4年中考真题精选(2014~2017)
第1类 挚爱亲情
一、(2016重庆A卷13~17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比刹那更短,比时光更长
包利民
①一个不眠的寒夜,窗外依然是飘飞的雪和小兴
安岭腊月的寒流。辗转反侧中,一些散乱的情节却温
暖了一枕的冷清。所有曾经的感动,仿佛静静地滋润
了一生的时光,从来不需要想起,却一直在心底盈然
..
[1]。
②有时候,刹那间的一点光一滴暖,都可成为生命中永不消散的感动。
③沿着时光的脚步追溯,我想
起了最初的那个刹那。那个时候,我刚刚从农村搬进城里,内心总有些
许黯淡。或许是自卑心理的影响,
便开始用偏激的行动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有一次和别人打架后,被老师
叫去办公室了。当时心里正愤愤,
便与老师顶撞了。当我离开,老师关上门的瞬间,我看见他嘴角扬起一
丝笑意,一句他和其他老师的说笑
从门缝挤了出来:“这孩子和我小时候特别像……”
④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老师曾经
那么多的严厉话语,都不及这无意间的一丝笑意半句
闲话。此刻,那点滴的同情与理解的触动,洗亮着所
有的黯淡。老师根本不知道,是他当年的微笑和话语,
使一个叛逆的少年从此有所改变。
⑤
短短的一瞬,影响着长长的一生。或许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着类似的情节,看似遗忘,却一直在散
发着温
暖与力量,像落在心间不经意的一粒种子,刹那间的感动会不知不觉生长成郁郁葱葱的希望和美好。
⑥就像一个朋友所说,自闭恐惧与防备,一直是她从小到大的常态,只因为她是孤儿。就这样一直到
高中
,她几乎一个朋友都没有。就算别人善意的结交,她也是冷漠以对。班上有个女生是城里人,对她也
总想
关心,可是不管是否真心真诚,她都不予理会,她只觉得是怜悯。有一天,好些天没来上学的女生遇
见她
,低沉地说:“现在咱们一样了,我也成了孤儿了!”
⑦原来,那个女生的父母在一场车祸中双双身亡。
⑧朋友说,只那一句,就让她打开了心扉。并不是
因为女生真的变得和她一样,而是女生眼中的真诚
与失落。对于朋友来说,刹那间那真诚深切的目光,像
温暖的手,轻轻地叩开了心里那扇冷漠的门。
⑨想起曾经写过的一件事。邻家大伯很健谈,可是每年
中总有固定的一天,终日无言。后来我们知道
了原因,却是久久震撼。他的父母是聋哑人,有一年冬天,
父母带着六岁的他去爷爷家过年。半路上,汽
车忽然出了故障,慢慢地滑向山路下的深谷。车门无法打开
,人们砸开车窗时,车身已经向下倾斜。大家
纷纷涌向车窗向外跳,父母护着他拼命挤到车窗前,用两双
手将他推了出去。他回头看,父母眼中全是不
舍和牵挂,脸上带着微微的笑意。
⑩从此,每
一年的那一日,他都会禁言一天,用来体会父母当年的沉默无声,脑海中全是汽车坠崖那
一刻父母的眼神
与笑容。在生命中的每一个那一天,邻家大伯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怀念着那份爱与悲情。
11
足够了,漫长的岁月中,哪怕有过一个能融入我们生命的刹那,所有的日子便都有了意义。不管风
○
雨起落,长路夜路,那份感动,那份爱,成为念念间最美的心灵家园!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注释:[1]盈然:漫溢的样子。
1. 作者写了令人感动的三个片断,请概括出第二、三片断的内容。(4分)
片断一:我因为当年老师的微笑和话语,从此,叛逆的性格有所改变。
片断二:朋友因为女生的真诚亲切而改变自己冷漠的性格。
片断三:邻家大伯因为父母舍身救子而禁言一天,怀念着那份爱与悲情。
(两个片断各2分,意合即可)
【解析】片断二可在文中第⑥~⑧段找出,即一个朋友因为自
己是孤儿,一直待人冷漠,班上有个女生总
想关心她,她却只当是怜悯,后来这个女生的父母因车祸身亡
,女生眼中的真诚和失落使朋友打开心扉;
第⑨、⑩段讲的是片断三,即邻家大伯六岁的时候跟着聋哑父
母回爷爷家过年,遇到汽车出现故障,父母
牺牲自己,将他推出车外,从此,邻家大伯便在每年父母逝世
的那一天用禁言的方式来怀念那份爱和悲情。
2.
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加点词丰富的表达效果。(4分)
...
一些散乱的情节却温暖了一枕的冷清。
..
“一枕”扣住了“夜”“
不眠”(2分),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枕卧床上,难以入眠的情状(2分)。(言之有理
即可)
【解析】在文中,“一枕”明显是一个量词,从前文“不眠的寒夜”“辗转反侧中”可看出“枕”是与“夜”“不眠”相关,用它来修饰“冷清”,写出了作者在夜里思绪紊乱,辗转反侧的情状。从“一枕”所在的第<
br>①段可以看出,在一个飘雪的寒夜,作者由于失眠,思绪万千,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枕卧床上,难以入眠的<
br>情状。
3.
联系上下文,具体说说下面这个比喻句表达了作者“那一刻”怎样的心理感受?(4分)
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
表达此刻“我”因为得到老师的同情理解,内心黯淡、愤愤的情绪瞬间消失的喜悦心情。(意合即可)
【解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内心愤愤的情绪比作茧壳,“片片剥落如花”说的是“我
”
内心愤懑的情绪渐渐消失了。从第③④段可以看出“我”心里愤愤便和老师顶撞,当“我”离开的时候
,
老师嘴角的笑容以及和其他老师的话语让“我”有所触动,“我”觉得得到了老师的理解,从而内心黯
淡、
愤愤的情绪化为喜悦之情。
4.
文章第⑨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父母护着他拼命挤到车窗前,用两双手将他推了出去。
动作描写(1分),通过“护”“挤”
“推”三个连贯的动词(1分),生动地刻画了父母在生死关头舍身救子
的感人形象,突出父母对子女无
私的爱(2分)。
【解析】这句话在文章第⑨段,“父母护着他”“挤到车窗前”“推了出去”从“护
”“挤”“推”这三个
动词可看出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护”表现出父母对孩子无时无刻的爱护;“
挤”说明当时情况很危急,
大家都很慌乱,父母为了孩子拼尽全力;“推”指当时情况危急,尽管父母有
所不舍,但为了孩子的安危
还是奋力将孩子送往安全地带。三个连续的动作将父母在紧急情况下还是想着
先保护孩子,在人群中挤到
窗前,把孩子推出去送到安全地带的情景描写得淋漓尽致,表现了父母舍身救
子的感人形象。在生死关头,
为了孩子的安危,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这一切都缘于父母对子女无私
的爱。
5. 本文题目含蓄而富有韵味,下面最能诠释题目含义的一项是(4分)( B )
..
A. 所有曾经的感动,仿佛静静地滋润了一生的时光。
B.
有时候,刹那间的一点光一滴暖,都可成为生命中永不消散的感动。
C.
刹那间那真诚深切的目光,像温暖的手,轻轻地叩开了心里那扇冷漠的门。
D.
此刻,那点滴的同情与理解的触动,洗亮着所有的黯淡。
【解析】本文的题目是“比刹那更短,比时光
更长”。纵观全文,可以看出其含义主要指的是“漫长的岁
月中,哪怕有过一个能融入我们生命的刹那,
所有的日子便都有了意义。不管风雨起落,长路夜路,那份
感动,那份爱,成为念念间最美的心灵家园!
”A项只强调了感动影响的深远;C、D两项只强调了此刻瞬
间的感受。故选B项。
二、(2015重庆A卷13~17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20分)
我的暖,一寸长
葛 闪
①这是个身着工作服,满身油漆和泥土,满面灰尘,约莫40岁的中年男子。
②他隔着车窗,朝我弯弯腰,腼腆地笑着,给我递了根香烟。
③看我接了烟,他大喜过望,慌忙从兜
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上,咧开大嘴一笑,说:“大哥,您是几
.
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
④我一听,有点蒙。
⑤他好像瞧出了我的心思,憨憨一笑,说:“俺这烟差
,你们城里人瞧不上眼。您是第一个接俺烟的
人,俺激动哩。您绝对是一个瞧得起俺们乡下人的好人。”
⑥“有事吗?”我笑笑,为这个中年男子的“油嘴滑舌”。
⑦“是这样的,大哥,”男子搓搓手,不住地点头,“俺就是想,能坐坐您的车不?”
⑧“你要到哪
里?”我轻轻皱了皱眉,不是我小气不让他搭车,而是他那一身的油漆和泥土,实在是
让我心有芥蒂。
⑨“不不不,”他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俺哪儿也不去,就在上面坐一会儿就行。今儿不坐,明天坐一
回就行,还是今儿这个时间。”
⑩说完,他那布满血丝的大眼睛,充满着乞求。
11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头,说:“行!”我话音刚落,还没来得及问他我心中的疑惑,他就一连
○
向我说了几个谢谢便离开了。临走前,还特意向我的前车牌望了一眼。
12
第二天
,他准时到了学校门口。看我在,他一脸兴奋,轻轻坐上了副驾驶座位,和我聊了起来。 ○
13
还没聊五分钟,放学的孩子们便冲出了校门。他透过玻璃,紧张地看着人流。过了一阵,他飞快地○
推
开车门,站在车旁大喊着。不一会儿,一个小男孩跑到他的面前,他让小男孩喊了我一声“叔叔好”,然
后还介绍说我是他在城里刚认识的朋友。他递了根香烟给我,便带着孩子匆匆离开了。临走的时候,他望
向我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
14
我实在不明白,他为什么只坐这么一小会儿。直到三天后,在
学校门口又遇上他,他才告诉了我答○
案。
15
原来,孩子刚进城读书,因为农村和
城里的生活习惯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一些同学很瞧不起他的○
孩子。孩子的心理因此出现了阴影。 <
/p>
16
○“其实俺明白,大多数城里人也像您一样,待俺们如亲兄弟般的好,只是孩
子小,暂时还不能理解。”
他笑笑说,“俺上次坐您的车看着孩子向我跑来,然后我就告诉孩子,您和我
是顺路的,常免费载着我一起
来学校!”
17
他搓着手,又憨憨地补充道:“别的家
长给自己孩子的温暖那么长!”他张开双臂,比画了一段很○
长的距离,然后又接着说,“俺不中用,俺
只能给孩子这么点的暖!”说完,他用手指比画了一个大约一寸
的长度。
18
“一寸
长的暖!”这形象的比画瞬间击中了我的灵魂,我深深地震撼,被它的朴实,又被它的深沉!○
(选自葛闪新浪网博客,有删改)
1.
文中的“他”为孩子做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为了消除孩子的心理阴影(2分
),他请求坐一次“我”的车,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2分)。(意合即可)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
要熟悉文章的内容,抓住文章的关键要素:人物(中年男子、“我”)+事件(起因:
他的孩子进城读书
,被同学们瞧不起,心理留下阴影;经过:他请求坐一次“我”的车以消除孩子的心理
阴影;结果:“我
”答应了他的请求,他给了孩子温暖)。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他’为孩子做了一件什么
事”,从原因和
所做的事情两个角度进行概括即可,同时要做到语言简洁。
2.
文章第①段使用了人物描写的哪种方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
外貌描写(肖像描写)(1分)。作
用:①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②暗示了他工作的艰辛;③暗示了“几天来”
他被拒的原因;④为后面“我
”的“皱眉”“犹豫”做了铺垫。(作用答出3点即得3分)
【解析】文章第①段,很容易判断出是人
物描写中的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句子中的“满身油漆和泥土,
满面灰尘”等词句点明了这个中年男子
的身份,也看出他工作的辛苦,再结合后文来看,他这一身装扮也
成为这几天被拒绝的原因,同时也为“
我”听说他想坐“我”的车时“皱眉”“犹豫”做铺垫。
3.
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
“几天来”说明父亲为此努力了好些天(2分),表现出父亲的艰辛努力和坚持,以及父爱的执
着深沉(2分)。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熟悉所给文段内容,这一段主要写到中年男子给“我”递
烟。然后从“几天来”
这一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看出中年男子为此做出的努力,结合下文来看,中年男子
这么做,就为了坐一坐
“我”的车,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消除孩子的心理阴影,表现出作为父亲的他为孩子
做出的努力和坚持,进
而体现出父爱的伟大深沉。最后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概括即可,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
4. 本文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设置悬念,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4分)
悬念举
例:第②段中他为什么无缘无故给“我”递香烟?他为什么对“我”油嘴滑舌?他为什么要坐
“我”的车
,而且只坐一会儿?为什么他的孩子出来他就“飞快地推开车门,站在车旁大喊着”?作用:
利用悬念激
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有波澜。(举例2分,作用2分)
15
~○
17段是在解释第①~○
14
段的内容,
14
段【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熟
悉文章内容,文章第○即文章第①~○
14
段入手分析,比如他和“我”素不相识,为主要在设
置悬念。然后分析设置的悬念,解答时主要从①~○
什么要给“我”递烟,为什么只在“我”的车上坐一
会儿等。最后明确设置悬念的作用,悬念的作用主要
围绕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个角度回答。
5. “一寸长的暖”深深地震撼了“我”,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一寸长的暖”的理解。(4分) <
/p>
这个父亲认为自己为消除孩子心理阴影而做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给孩子的爱是很少的(2
分)。但是他想
出办法,不惜委屈自己,来消除孩子的心理阴影,这样的父爱是深沉的,是伟大的(2分
)。(意合即可)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熟悉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情节,文章写一个40岁的中
年男子为了消除孩子的
心理阴影,请求坐一次“我”的车。然后结合文章对父亲的语言进行分析:“一寸
”是因为那中年男子认
为自己与其他父亲比起来给孩子的爱太少,只有一寸的长度,少到不值得一提,但
我们从文中中年男子为
孩子的付出又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不惜委屈自己也要为消除孩子的心理阴影而努力
坚持,可见其对孩子深
沉的爱。最后用自己的语言合理组织即可。
三、(2015重庆B卷13~17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炸 豆
阿 慧
①天上是金黄的太阳,地上是金黄的豆田。数千亩黄豆在豫东平原成熟,没有遮拦的那
种黄,每一片
豆叶都似纯金的。
②露水一夜间打落金片似的豆叶,豆叶就在豆棵下打了卷、褪
了色。那叶面的金色被太阳光收了,
凝固在豆荚里,黄豆就黄得耀眼了。
③农人们在豆地南头
儿占好自己的田垄,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人和镰刀都酝酿着黏稠的梦。
....
掉光了
叶子的豆棵、豆荚如紧密的鞭炮,从头坠到根,蓄意沉甸甸地炸裂。镰刀反射太阳的光芒,豆棵在
农人的
脚边齐齐倒下。
④割掉豆棵的田地,灰秃秃一片平坦。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
的是妹妹,慵
.
懒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
.
⑤姐妹俩一进豆地就低头寻
找,找到一粒黄豆就放进搪瓷茶缸,叮当响了一声,叮当又响一声,小姐
俩在豆的音乐里喜悦。黄豆吸饱
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胖胖地躺在那里,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小姐妹爱
惜地把它们捡起,粒粒裹带女娃
的牵挂。奶奶患了严重的眼疾,眼睛红肿成一条细缝。夜夜枕边有炸豆的
声响,奶奶似闻到黄豆的醇香。
奶奶说:“有碗豆芽汤喝,该多好啊!”可是,豆还没有脱粒归仓。小姐俩
就端起茶缸来到豆地,眼见各
自茶缸里的豆粒,像太阳一样越升越高。
⑥突然,小妹锐利地一声尖叫,茶缸咚地掉在地上,豆粒惊恐
地蹦跳,纷纷逃入草叶。一条蛇盘成腐
败豆叶的颜色,小妹懵懂地扒醒它幽暗的梦。那蛇迅速伸展阴冷的
身子,曲曲弯弯去追红衣小妹。小妹惊
梦般逃向地头,那里有棵高大的苦楝树。小姐姐扭头发现小妹的危
险,她大叫着追蛇。蛇昂起尖脑袋,麻
花着身子,追逐妹妹,小妹惊叫得不成样子,田野的空气忍不住战
栗。小姐姐举起茶缸砸向蛇头,蛇疼得
一抽,辨不清方向,冲向路边水沟。
⑦小姐妹背靠苦楝
树,小脸儿如苦楝果般白白黄黄。镰刀割去粗硬的豆棵,留下钉子似的斜尖儿。斜
尖穿透小姐妹单薄的布
鞋底,扎破她们白嫩的脚板。麻麻扎扎的细小伤口渗着丝丝鲜红的血。小姐姐把树
下的尘土,拢起一个温
软的小丘,姐妹俩的伤脚埋进面粉似的细土。带有太阳温度的细土暖洋洋地抚慰了
伤痛,小妹的泪水,在
柔嫩的小脸上,渐渐干成两道白印。
⑧小姐姐蹒跚地找到搪瓷茶缸,沿着蛇追赶的布满豆茬的路,她把
散落的黄豆重新拾进茶缸。姐妹俩
回家的脚步歪歪扭扭。
⑨拾来的豆粒,被小姐俩放进黑瓦盆
,倒上清水,蒙上毛巾,她们像大人一样端坐,等待豆的长大。
[2]
[1]
<
br>夜晚,姐俩坐在眼疾奶奶的床边,更像两个大人了,她们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
⑩瓦盆里的
豆发了芽,一根根白嫩嫩的豆芽,顶着黄澄澄的大脑袋,咧嘴朝小姐俩憨笑。那天,奶奶
喝了三碗乳白、
滚烫的豆芽汤,舒坦坦地睡了一天又一夜。醒来时,奶奶红肿的双眼消了不少肿,模糊的
血丝消退了。眼
清目明的奶奶,掀开盖着白毛巾的瓦盆,豆芽又长胖长高了。只是有些奇怪,有些豆芽,
头上顶着透明的
小白帽,有些呢,却戴着油亮亮的小绿帽。
11
小妹在黄豆芽瓦盆里,悄悄撒了一小把绿豆,那豆芽就黄黄绿绿的了。
○
(选自2014年8月2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1]炸豆:指豆类作物成熟时,豆荚自行爆裂。
[2]豆棵:指豆类作物的秸秆。
1. 阅读全文,填写下面表格。(4分)
小姐妹在拾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小妹被蛇追赶
(2)姐妹俩被豆茬扎破脚板
2.
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人和镰刀都酝酿着黏稠的梦。
....
农人对丰收的期盼。
(2)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的是妹妹,慵懒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
..
割掉豆棵的田地闲置、没有生机的状态。
3.
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妙处。(4分)
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胖胖地躺在那里,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
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豆的颗粒饱满和圆润可爱,表达了小姐妹的喜悦之情。(比喻
和拟人各1分,颗
粒饱满和圆润可爱1分,表达的情感1分)
4.
小姐妹“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联系全文,说说她们的“长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懂得照顾生病的奶奶;遇到困难能想办法解决;姐姐照顾妹妹。(答出两点即得4分)
【解析
】题干中的“长大”加了引号,提示我们这里的“长大”不仅仅是指身体上的成长,还指心灵的成
长。联
系文章看,小姐妹在黄豆成熟的季节,为满足奶奶想喝豆芽汤的愿望去拾豆粒,这是一种成长;在
遇到被
蛇追、脚被扎伤的困难时,积极地想办法解决,这是一种成长;姐姐照顾妹妹,姐妹俩一块儿照顾
生病的
奶奶,这些都体现了小姐妹的成长,由此概括作答即可。
5.
本文为什么以“炸豆”为标题?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1)“炸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
间;(2)“炸豆”意味着豆子的成熟,也暗示了文中小姐妹的成长;(3)“炸
豆”一词富有冲击力,
让文字有了声音和动感,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答出两点即得4分)
【解析】根据文中第③段“掉
光了叶子的豆棵、豆荚如紧密的鞭炮,从头坠到根,蓄意沉甸甸地炸裂”可
知,这意味着豆子的成熟。由
此可知,“炸豆”是一个季节的代名词——黄豆成熟的季节,交代了故事发生
的时间。文章的故事是围绕
一对小姐妹来写的,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小姐妹“像大人一样”“更像两个大人
了”,因此“炸豆”还暗
示了小姐妹的成长。此外,以“炸豆”为题,充满了动感,具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的作用。
解决困难的方法
(1)小姐姐用茶缸砸跑蛇
用细土抚慰伤痛
第2类 启迪教育
四、(2014重庆A卷13~17题20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1~5题。
喜旺的年
谷 凡
①窗外飘着雪花,有几片有意无意地落到喜旺的身上。雪花越飘越多,不一会儿,树上
和房子上落了
白白的一层。喜旺注视着飘落的雪花非常沮丧。是的,他害怕,特别特别害怕这场雪下大。
如果下大了,
许多地方又会不通车。
②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传来,听响声,这鞭炮是世界家
放的。再有几天就要过年了,肯定是世界的
爸爸妈妈从外面回来了。这几年,只要谁的爸爸妈妈从外面打
工回来,到家后总是要先放一挂鞭炮。
③喜旺的爸爸妈妈今年过年也是要回来的。自从他知道爸爸妈妈
要回来过年的那天起,就天天数日子,
兴奋得睡不着觉。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终于熬到了腊月二
十八,一大早喜旺就起床了,等他把早
饭做好,天空居然飘起了雪花。
④喜旺今年9岁了,上
小学三年级。本来不是农忙时,早上他是不用做早饭的,可今天他高兴,也想
让奶奶高兴。奶奶60多岁
了,而且还有高血压,平日里,这个家里只有喜旺和奶奶两个人。
⑤一边做早饭,喜旺一边想着爸爸妈
妈会给自己带什么礼物。老实说,他什么都不想要。只要爸爸妈
妈能回来过年,他就高兴。有一次同学诬
陷他偷书,喜旺和这个同学打了起来,结果被罚站。喜旺觉得自
己非常委屈,他特别想念爸爸妈妈。 <
br>⑥雪越下越大,喜旺的心越揪越紧,他真想上去用身体挡住天上那个下雪的口子,让雪不要再下了。
“喜旺,你爸爸妈妈回来了,快去接哟!”是隔壁二爷的声音。喜旺顾不上丢下手里的书本,转身冲出大门……
⑦喜旺一口气跑到村东头的那条路上,路上安安静静,连爸爸妈妈的影子也没有。就在喜旺忐忑不安的时候,远远地,有两个人影从路的另一头走来……喜旺兴高采烈地迎着那两个人跑去。
⑧近了,
又近了,喜旺喘着气,爸爸妈妈就在前面,喜旺笑出了声。跑了一会儿,喜旺感觉上气不接
下气,他放慢
了脚步,准备就这样迎着爸爸妈妈走过去。喜旺在心里数着,二十一步,二十二步……是他
们,就是他们
,他日日夜夜想念的爸爸妈妈真的出现了!喜旺走到了爸爸妈妈身边,他想张嘴喊爸爸妈妈,
可不知怎么
,他居然没有喊出来。
⑨爸爸妈妈走到喜旺身边,脚步匆匆,他们是那样的急切,恨不能一步就跨到家
,他们抬头望了一眼
喜旺,像望一个陌生的孩子,然后又急匆匆往前走。
⑩喜旺和爸爸妈妈擦
身而过,他们居然没有认出自己。喜旺的鼻子一酸,一股莫名的委屈油然而生。
爸爸妈妈已经有3年没有
回来过年了,他们走时,自己才6岁,而现在的自己,已经长高长大了。
11
喜旺还记得,上
次爸爸妈妈悄悄离开时,他整整哭闹了一个星期,可不管他怎么闹,就是不见爸爸○
妈妈的影子。一星期
、两星期,一个月、两个月,他就这样跟着奶奶渐渐长大了,大到他们都认不出了。
12
爸爸
妈妈走的第一年,本来要回来过年的,可是没有买到车票;第二年大雪封路;第三年老板要给○
留下过年
不回家的人发红包。想到这些,喜旺的泪水不听话地流了出来。
13
这个时候,雪住了,看着
爸爸妈妈进村的身影,喜旺忍不住哭出声来……他躲到村头的一面矮墙下,○
呆呆地望着天,想起自己向
奶奶要20块钱买的鞭炮还没有放呢!
14
远处传来奶奶的叫喊声:“喜旺,你在哪里?你爸爸妈妈回来了……”
○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4年第2期,有删改)
1.
喜旺在见到父母前后,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未见父母之前兴奋(或“高兴”)、急切和担
忧(答成“害怕、沮丧、忐忑不安”亦可),见到父母后由兴高
采烈转为委屈。(见到父母前的兴奋1分
,急切和担忧1分;之后的兴高采烈1分,委屈1分)
【解析】先分析题干,注意关键词“前后”“心
情变化”。再通读全文,第①~⑤段为见到父母前的描写,
第⑥段为过渡段,第⑦段到文章结尾写迎接父
母和见到父母后的情形。由此找出描写喜旺心情的段落或语
句加以概括即可。
2.
请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部分删去,再与原句比较,说说两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终于熬到了腊月二十八。
...........
加点
部分点明喜旺是在数着天数过日子,表现出喜旺等待父母回家过程的漫长和难熬,表达出喜旺对父母
回家
的急切盼望之情。去掉之后,喜旺的这种急切盼望的心情就没有原句那么强烈了。(删去前的效果3
分,
每点1分;删去后的效果1分)
3.
文中第①③⑥段对“雪”的描写,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作用?(4分)
从侧面表现了喜旺对父母不能回家的担忧;烘托了喜旺盼望父母回家的急切心情。(每点2分)
【解析】解答此题时第一步,分析题干,明确答题目标:要求分析文中第①、③、⑥段对“雪”的描写在
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注意关键词“情感”。第二步,分析描写类型,联想环境本身的特点即对“雪”的描
写属于自然环境描写。第三步,分析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及对情节的暗示作用,即第①段喜旺注视着雪
花“沮丧”“害怕”,可见这“雪”让喜旺担忧。第③段喜旺盼父母回家过年,“终于(熬到腊月二十八了)”
显示出他感觉时间过得慢,从侧面表现出喜旺盼望父母回家的急切心情;“(天空)居然(飘起了雪花)
”则
显示出喜旺的措手不及,担心父母不能回家。第四步,分析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文章通过景物描写
表现
喜旺担心父母回不了家,第⑥段“顾不上”“冲”明显表现了他的急切心情。
4.
文中第⑨段画线部分意蕴丰富,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分)
写出了父母望自己孩子时陌生的神
态;与孩子迎接父母时的兴高采烈形成强烈的反差;揭示了打工父母与
留守儿童的无奈与辛酸。(前两点
每点1分,第三点2分)
5. 有人说:“留守儿童的存在就像一根刺,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扎在
每个人柔软的心尖,刺不进去拔
不出来。”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这句话写出了像喜旺这样的留守儿童的存在是一个普遍现象;留守儿童让人心疼,其处境让人担忧,如喜
旺多年见不到父母的痛苦;留守儿童的问题避免不了,目前尚未得到很好解决。(第1、3点各1分,第2点2分。意合即可)
【解析】解答时要分析喜旺这个留守儿童的委屈、难过,再明确作者使用了以
点带面、以小见大的写作手
法,表达了广大留守儿童的痛苦,反映了留守儿童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