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
四讲四有是什么-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课文
新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二十岁的父亲
蔡怡
①“爸爸,您几岁啦?”我问。听到
我喊他一声爸爸,他面有难色地望了我一眼,好像对
我这叫了他五十多年的称呼无法接受。但一向温文、
有修养的他犹豫了好一会儿,用疏远
又客气的态度回答:“二十岁吧!”【甲】
②他说的时候,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不,我应该说他脸上露出天真无邪的笑容。那是
三岁小娃娃那样的
纯净的笑。
③“您是做爸爸的哟,怎么才二十岁?”我一面提醒他,一面拿镜子给他
,要他看清楚镜
中的老人。
④“瞧,您一头闪着银光的白发,不是二十岁吧?”我给他第二个提示,再次试探他的记
忆。
⑤趁着父亲专心地望着镜子,我也在一旁细细地打量他。他穿件浅绿色短袖衬衫,洗得
泛白了。本来我想帮他换上丈夫出差回来为他刚买的新衣,他却一直拒绝,直说没钱也不
能穿别人的衣服
。
⑥他总担心没钱,不知这是老年人的通病,还是失智老人独有的忧愁。向他出示写
着他
大名的存折,并大声念出折子里的存款数额,是我每天的功课,但都无济于事。每隔十分
钟
,他就要出门找教书的工作赚钱。他一面说,还一面摸上衣口袋,于是我赶紧在他的口
袋里放上几百块钱
,然而这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⑦父亲的焦躁让我心疼,不停地解说也很累人。雇用
的外籍看护担心我不在家的时候,
中文不流利的她无法应付父亲,更担心父亲因急着找工作而趁人不备溜
出大门。他曾经很
神奇地打开四道不同的锁,搭电梯下到一楼,所幸被已经打过招呼的警卫拦了下来。<
br>
⑧后来我为解决父亲的“工作狂”心态想出一条妙计。我用他的口吻在一个纸板上大大
地
写着:“我,蔡某某,已经教了四十多年的书,现在领退休金在家养老,还有儿女奉养,生
活
无忧无虑,不需要再去工作赚钱了。”
⑨没事时,我就请他翻来覆去地大声朗读这些
话。每读一遍,他紧绷的神经就会松弛一
些,脸上浮现出笑容。但读完立刻忘记,所幸,他会自动重读一
遍纸板上的好消息,每天
读成千上万遍也不厌倦。
⑩不知道是这种暗示有效
,还是他的记忆更加退化,他觉得自己已不再是要工作养家的
中年人,而是在我家做客的外人。他常扯着
我的衣袖,一再地点头赔笑:“谢谢你的招待,
请送我回家吧!”【乙】
⑪
我疲于应付父亲每日抛出的不同的球,也知道某些解释无效,只能忍住眼泪,期许用
紧紧接抱所传达的爱
与关怀,把他留在我经营的陌生“民宿”里。
⑫此时,父亲在镜中端详自己后,很自
信地对我说:“头发虽然白了,但我就是二十
岁!”【丙】
⑬“您是我的爸
爸,不能比我年轻呀!”我撒着娇,不死心地拉着他的手,像是紧紧拉住
他随时间流逝而逐渐远去的灵魂
,想要唤回他深处的记忆,唤回原来深爱我的父亲。
⑭没想到他头一扬,嘴一撇,生气地说:“我——为什么——要当你的爸爸!”
⑮我
的心好像被戳了一个洞,一阵寒风刮过,冷到心底。眼前是永无止境的灰暗,而我
就在这弥漫的灰暗中,
用力追赶着父亲的背影,还口口声声地喊着“爸爸”“爸爸”,奇怪的
是,走在我前面的父亲并不回头。
待我终于追上背影,仔细一看,才发现我追错人了,
他,只是个和父亲长得一模一样的陌生躯壳,并不是
我的父亲。
⑯【丁】我吞了吞口水,把寒冬藏在心底,换上春暖花开的语调,好似新
生命正要热闹
开锣。我兴高采烈地宣布:“好啦,就让您当二十岁的爸爸吧!”
(1)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
父亲的这句话将我凝冻在过去与未来的荒芜里,让我找不到出口,好久才回过神来。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2)选文主要写了父亲的哪几件事?
(3)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⑨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每读一遍,他紧绷的神经就会松弛一些,脸上浮现出笑容。
(4)联系上下文,简要谈谈你对第⑮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我的心好像被戳了一个洞,一阵寒风刮过,冷到心底。
(5)结合文章主旨,谈谈你阅读文章后的收获和感悟。
【答案】
(1)D
(2)①父亲失智,认为自己二十岁;②父亲总担心没钱,要出门找工作;③父亲认
为自
己是客人,感谢“我”的招待。
(3)运用神态描写的描写方法,细致生动地写
出了父亲明白了自己当下的生活无忧无虑,
无须再去工作赚钱时的释然、幸福和满足。
(4)示例:“我”本想奋力唤回父亲深处的记忆,但父亲的话却让“我”清醒地明白,此刻的
父亲已
忘记了一切,变得原生,“我”的内心感到寒冷、绝望、痛苦。(意思对即可)
(5)示例:
①孝敬父母,爱在当下。“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失去了才后悔莫及。②
学会独立,不断成长。父母
总有一天会老去,未来的路终要自己走,我们应学会独立和坚
强,尽自己所能去保护自己爱的人。
【解析】【分析】(1)结合“父亲的这句话将
我凝冻在过去与未来的荒芜里,让我找不到
出口,好久才回过神来”这句话可知,这里出现的是一种对文
本承接的具体作用,在此处应
该呈现出一种主要的特点,可以放在第十六段的开头,故选D。
(2)结合文本可知,本文主要写了父亲失智,认为自己二十岁;父亲总担心没钱,要出
门找
工作;父亲认为自己是客人,感谢“我”的招待等三件事情,据此分析即可。
(3)“每读
一遍,他紧绷的神经就会松弛一些,脸上浮现出笑容”运用了典型的神态描写
的描写方法,细致生动地写
出了父亲明白了自己当下的生活无忧无虑,展现出父亲内心的
满足之感,据此分析即可。
(4)“我的心好像被戳了一个洞,一阵寒风刮过,冷到心底”展现出父亲的话却让“我”清醒
地明白,此刻的父亲已忘记了一切,变得原生,“我”的内心感到寒冷、绝望、痛苦,突显
出我内心的记忆,据此分析即可。
(5)感悟类需要结合文本细致分析,从不同角度呈
现出即可,如孝敬父母,爱在当下。
学会独立,不断成长。再依次展开即可。
故答案为:(1)D
(2)①父亲失智,认为自己二十岁;②父亲总担心没钱,要
出门找工作;③父亲认为
自己是客人,感谢“我”的招待。
(3)运用神态描写的
描写方法,细致生动地写出了父亲明白了自己当下的生活无忧无
虑,无须再去工作赚钱时的释然、幸福和
满足。
(4) 示例:“我”本想奋力唤回父亲深处的记忆,但父亲的话却让“我”清醒地
明白,此刻
的父亲已忘记了一切,变得原生,“我”的内心感到寒冷、绝望、痛苦。(意思对即可)
(5)示例:①孝敬父母,爱在当下。“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失去了才后悔莫及。②学会独立,不断成长。父母总有一天会老去,未来的路终要自己走,我们应学会独立和坚
强,尽自己
所能去保护自己爱的人。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及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能力
。解答时,应先通读全
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相关语段,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结合语境,筛选并整合其
相关信
息有针对性地做出判断选择即可。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把
握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
后细读相关语段,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筛选并整合其相关
信息有针对性地概括作答即可。
(3)此题考查学生品析文章中的重点词句的表达效果的能
力。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句,
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
文章的信息中
找出依据和理由。
(4)此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重点句子的能力。这
类题型应先找准赏析的角度,如修辞、
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重点词语等;再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这
里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赏
析,其答题格式为:修辞+表达效果+表现了赞美了什么。
(5)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及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
文,理清文意;
然后细读相关语段,提取相关信息,提炼出文章的主旨;最后根据题意要
求,从自己的生活中选择一件自
己最爱的老物件来进行描述即可。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杏花如雪
肖复兴
两年前的春天,我对面一楼的房子易主
。新主人是位四十岁左右的妇女,带着一个十多
岁的女儿。娘儿俩住进之后,一天到晚脚不拾闲地忙乎。
上一家的主人有些邋遢,弄得屋
子凌乱不堪。收拾完屋子,她们又马不停蹄地收拾院子。院子里原是一架
藤蔓式植物,夏
秋两季绿叶密不透风,从窗台爬满房檐。冬天,几只野猫会在那里猫冬。把屋子和院子收
拾利索之后,娘儿俩买来了三棵小树。工人把树扛到院里,和娘儿俩一起把树种下。正是
花红柳
绿的时候,小树枝叶葱茏,绿得格外清新,给小院一下子带来了春天的气息。枝叶
摇曳在窗前和门前,屋
子也显得神清气爽。
每天下楼,我几乎都会和这娘儿俩打照面。寒暄之后,渐渐熟络
起来。我问这种的是什
么树?她们告诉我是杏树。我吃过杏,从来没见过杏树。或许见过
,但并不认识。我知道
杏树开白花,但梨树也开白花,山桃最初开出的小花也是白色的。分不清这三种树
,闲聊
时,便好奇地请教这娘儿俩。
母亲耐心地告诉我:山桃开花早,这三
种树,山桃最先开。然后,杏花才开;最后,梨
花才开。梨花一般要到清明前后才开的。你分清这前后的
次序,就好分辨了。
我依然好奇,母亲怎么知道这么多,分得清桃杏梨花的。
母亲对我说:从小在农村长
大。原来老家屋前就种着杏树……女儿抢过母亲的话说:是我
姥姥种的,种了好多棵,结的大白杏,可好
吃呢!①母亲望着女儿,笑了起来。
她们娘儿俩在这里住了两个多月,夏天刚刚到来
的时候,来了一辆宝马,从车上下来一
个男人,帮她们从屋子里扛出行李等好多东西,锁上了大门,像是
要离开的样子。
我很奇怪,刚买了房子,住了才两个多月,就要走。不住了吗?我走
过去,问母亲:你
这是要去哪儿啊?
母亲告诉我:我家住沈阳,这不,孩子
他爸爸来接我们回去了,在这里住的时间不短
了,家里也需要照顾。
我又问
她:你什么时候回来呀?她说:明年,明年开春就回来,带我妈一起回来。买这
个房子,就是为了给我妈
住的。老太太在农村辛苦一辈子了,想让她到城里享享福。到时
候,我就提前办了退休手续,让孩子他爸
爸把公司开到北京来,一起陪陪老太太。
她说着,瞥了一眼站在旁边的孩子他爸爸,②他搂着女儿,偷偷地笑。
这不,老太太
稀罕老家门前的杏树,我特意先来北京买房,把杏树顺便也种上,明年,
老太太来的时候,就能看见杏花
开了!
听了她的这一番话,我的心里挺感动,难得有这样贴心的孩子。当然,也得有
钱,如今
在北京买一套房,没有足够的“兵力”支撑,老太太再美好的愿望、女儿再孝敬的心意,都是白搭。
明年见!她钻进小车,冲我挥挥手,汽车扬尘而去。第二年的春天,她
家门前的三棵杏
树都开花了。别看杏树长得都不高,开出的花却密密实实的,非常繁茂。我仔细看杏花,
和山桃,和梨花,都是五瓣,都是白色,还是分不清它们,好像它们是一母同生的三胞姊
妹。<
br>
可是,这家人都没有来。杏花落了一地,厚厚一层,洁白如雪。
今年的春天,杏花又开了,又落了一地,洁白如雪。依然没有看到这家人来。这让我有
些奇怪,怎么说好
了,一连两年都没有来呢?家里人嘲笑我是咸吃萝卜淡操心,人家的老
太太来不来的,肯定有人家的原因
。
一地杏花,那么的厚,被风也一点点地吹干净了。叶子长出来了,先小后大,先红
后
绿,三棵杏树换装了,似乎不急了,静静地等候着来年春天再开花的时候迎接主人。
清明到了,梨花一片雪,替班一样,接替了杏花,用几乎同样的容颜装扮着这个渐行渐
远的春天。长满绿叶的杏树,寂寞无主,摇曳在门前和窗前。
清明过后的一个夜晚,
我忽然看见对面一楼房子的灯亮了。主人回来了。尽管没有赶上
杏花盛开,毕竟还是回来了。忽然,我的
心里便高兴起来。
第二天上午,我在院子里看见了那个女人,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她告诉我,这次来北京,是要把房子卖了。
房子卖了,三棵杏树还在。每年的春天,还会花开一片如雪。
(选自《天津日报》2019年4月16日)
(1)文章第一段划线句中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文章①②两处划线句都写到了人物的“笑”,试分析其内涵及所蕴含情感的异同之
处。
(3)文章主要写的是杏花,为什么还要写“梨花”?
(4)“
清明过后的一个夜晚”,主人回来了,请根据前文内容揭示谜底,补写她没来北京的
原因,注意与上下文
连接顺畅。
(5)本文以“杏花如雪”为标题,有什么用意?
【答案】 (1)①环境描写营造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氛围。②表现主人勤劳善良的品格。
③为
下文花儿的开放做铺垫,与结尾处生命的逝去对比,表现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
(2)同:①②两处的“笑”都表现了对于前面所说内容的默认。
异:①处的“
笑”包含了母亲对于女儿的宠溺。②处的“笑”包含了“孩子他爸爸”对于妻子母
亲的爱,表现了一家人
的幸福和谐。
(3)梨花在清明前后开放,为下文写清明过后“那个女人”的回归
卖房做铺垫,暗示了其母
亲的命运,为文章营造了淡淡的悲哀气氛。
(4)原文:触
目惊心的是,她的臂膀上戴着黑纱。问起来才知道,去年春天要来北京的时
候,老太太查出了病,住进了
医院,盼望着老太太病好,却没有想到老太太没有熬过去年
的冬天。今年清明,把母亲的骨灰埋葬在老家
,祭扫之后,她就一个人来到北京。
(5)①表现景物的生命力之旺盛以及美丽纯洁;②喻指
女人心灵之纯洁美好,更歌颂孝
顺的传统美德。
【解析】【分析】(1)从描
写的景物特点进行分析,这一处景物描写描写了的季节是春
天,描写的景物是葱茏的小树枝,这些景物充
满了生机或活力;从表现人物方面分析,充
满生机和活力的景物也衬托了主人勤劳善良的品格;从文章结
构方面分析,这处景物描写
描写春天的景物,为下文写花儿的开放做铺垫;从表现主旨方面分析,这处景
物描写充满
生机和活力,与结尾处生命的逝去做对比,表现作者对于什么的思考。
(
2)结合语境分析,第一处女儿说的话得到母亲的认可,女儿抢着说话,母亲不生气,还
笑着表示默认,
表现母亲对女儿的宠爱。第二处是妻子说的话得到丈夫的认可,表现了丈
夫对妻子的爱。由此看出,他们
一家人生活非常的幸福和谐。
(3)作者在写作时是否要写某个人,某个物,要看其对推动情
节、塑造人物、表现主旨的
关系。因此分析时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结合梨花自身特点分析,
梨花在清明前后开放 ,
而“那个女人”卖房的也在清明过后,因此写梨花就是为此做铺垫。另外,本文
中“那个女
人”在北京买房,种杏树是为了让她的母亲到北京居住,但她的母亲却去世了
,因此写梨
花也为文章营造了淡淡的悲哀气氛。
(4)本题要求补习情节,要结合全
文内容和上下文补习内容。前面内容写“那个女人”在北
京买房,种杏树是为了为了给她妈住的。她想老
太太在农村辛苦一辈子了,想让她到城里
享享福。后文写到她要把房子卖了,由此可以看出她母亲已经去
世了。因此补写的内容应
该是她给我讲述自己母亲去世的经过。此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
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5)在平时掌握的标题作用的基础上再结合文中的内容和主旨分析。“
杏花如雪”这个标题
是对景物的描写,景物本身就给人以美的享受;再则,这篇文章表现了“那个女人”
对母亲
的孝顺的美德,人也美;因此,景美人也美,人和景互相映衬。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 ①环境描写营造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氛围。②表现主人勤劳善良的品格。
③为下
文花儿的开放做铺垫,与结尾处生命的逝去对比,表现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
⑵
同:①②两处的“笑”都表现了对于前面所说内容的默认。
异:①处的“笑”包含了母亲对于
女儿的宠溺。②处的“笑”包含了“孩子他爸爸”对于妻子母
亲的爱,表现了一家人的幸福和谐。
⑶ 梨花在清明前后开放,为下文写清明过后“那个女人”的回归卖房做铺垫,暗示了其母亲
的命运,为文章营造了淡淡的悲哀气氛。
⑷ 原文:触目惊心的是,她的臂膀上戴着黑纱。
问起来才知道,去年春天要来北京的时
候,老太太查出了病,住进了医院,盼望着老太太病好,却没有想
到老太太没有熬过去年
的冬天。今年清明,把母亲的骨灰埋葬在老家,祭扫之后,她就一个人来到北京。
⑸ ①
表现景物的生命力之旺盛以及美丽纯洁;②喻指女人心灵之纯洁美好,更歌颂孝顺的传统
美德。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文章中环境描写主要有下作用: ①渲
染营
造气氛;②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③烘托人物心情;④深化作
品主
题。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
⑵本题主要考查理
解重要语句的能力。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
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
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⑶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某个形象作用的能力。答题
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主旨的基础上进行
分析,分析其对故事内容的展开有什么作用,对表现文章主旨有
什么作用。
⑷本题考查补写文中情节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再联系
上下文
补写情节,注意补写的情节一定要合理。此题答案不唯一,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
br>⑸此题考查理解标题作用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题;再根据平
时掌握的
标题的作用进行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一般有:交代主要内容、揭示主旨、点明
线索、确定文章的感情基
调、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设置悬念等。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云上的饭店
袁省梅
张六九跳下三轮车,手里举着根麻花,说:
要是有钱了,我要在这里开个城里最好的饭店。
话是说给他媳妇王凤凤的。王凤凤知
道这是张六九的第一句话。每天到了麻花铺前,张
六九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这句,好像这句成了他一天的开
始,好像没有这句这一天就没法开
始。每天早起,张六九骑着三轮车收破烂时,第一个到的地方就是街头
的这个麻花铺,买
一根麻花给媳妇吃。刚炸出来的麻花,油乎啦啦的,飘着白腾腾的热气,老远就闻上了
香。王凤凤喜欢吃麻花。王凤凤说,这世上没有比麻花好吃的了。就她的这一句话,结婚
八年,张六九给她买了八年的麻花。
张六九说了第一句话后呢还有第二句。张六九的第二句话是:
开一个最有羊凹岭特色的饭店。
羊凹岭有凤凰岭,有状元坡,有百鸟朝凤和江山庙。
王凤凤也是这样想的。可是,今
天,王凤凤嚼着麻花,想叫他别说了,天天就是这两句话。话说三遍都淡
如水了,有这力
气,多跑几个地方,年根了,家家扫尘,说不定能多收个东西多挣俩钱。可她嚅嚅唇,没
有说,一声悠长的叹息却藤蔓般在心头爬,也无奈,也伤感。嘴上说说跟云在空中飘有啥
两样?
由着他吧。
说到饭店,张六九的眉眼飞扬开了。他说,肯定红火,你信不,凤?肯定
人人都喜欢。
他的饭店在云中热闹了好一会儿,才骑了三轮车,叫王凤凤坐好,猛猛地大吼了一嗓子,<
br>走咧——王凤凤在车厢的编织袋上坐着,手边放着个拐棍。一次车祸中,王凤凤丢了半条
腿,张六
九坏了一只脚。肇事车至今也未找到。
张六九又指着麻花铺旁边的羊汤馆,说,咱可
不开这种店,羊肉羊汤,呼呼啦啦的一
碗,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有什么劲?
这块地方张六九早就看好了,说是来往的人多,饭店生意肯定好。
当然是出事前。
出事前,张六九是大富豪酒店的厨子,王凤凤刷锅洗碗。面案、菜案
上的活儿,张六九
都能拿得出手。张六九说是攒够了钱,就开饭店,最起码不用雇厨子不用雇服务员吧,
这
就省了一笔。王凤凤问他钱呢?一说钱,张六九就没话了。张六九就低了眉眼,继续在饭
店给
人家打工。王凤凤心疼他,就说,给人家打工也好,少操心。张六九却不同意她的说
法。张六九说,不当
将军的兵不是好兵,人活一辈子,不能没个想法。他说,要是咱自己
的饭店,我就会开一张我喜欢的饭菜
单子,我还会看人下菜,男人还是女人,老人还是孩
子,做出不同的口味来,不高兴的人我要让他吃出高
兴来,高兴的人我要让他吃出满足
来,你信不,凤。他们出车祸后,就再没去过打工的饭店。去,能干了
活?可是,张六九
还是想开个饭店。张六九说,等过了年,咱手里的活儿一倒腾,就把这个麻花铺租下开
饭
店,麻花铺要搬到街头,不远,你啥时候想吃我啥时候买。张六九说,咱的饭店可不是一
般的
店……
寒风里,张六九突突地开着三轮车,和王凤凤说得也豪迈,也自信,是欢喜了
。王凤凤
呢,坐在车里,由着他云来云去,有时嗯一声,有时顾自看街上的热闹,也不理会他。张
六九呢,满脑子都是他的饭店,走了好一会儿了,还在说他的饭店。
张六九说,咱
的饭店就是卖馒头稀饭、油条豆浆,也肯定比别人家的好吃,有羊凹岭的
特色呢,少说一天也能挣个二三
百吧。一天二三百,一月下来能挣多少呢凤?你算算。
王凤凤没有算,她说,要是我的腿不坏,不至于二三百吧,咱还能多挣点。
张六九呵
呵笑着,不怕,没事,慢慢来。再说了,多了咱也不挣,人活着,不是只图了
个挣钱,你说对吧,凤?<
br>
王凤凤怅然地叹息着,那咱也得先把借人家的钱还了啊。
张六九说,不急,急啥?过日子跟开车一样,低挡位起步,大油门爬坡,慢放离合,礼
让三先,这样车才
能跑快跑稳。
王凤凤乐了,可她却撇着嘴说,看把你能的,好像你开过车。
张六九说,三轮车不是车?
王凤凤咯咯笑了。
张六九听着王凤凤的笑声,他也乐了。街上人流车流,嘈杂热闹,
可他看见自己的心哗
地也豁亮,也轻松,是自在了。他就给自己也说了一遍,很重,很响。他说:
不怕,没事,慢慢来。
寒风里,王凤凤悄悄地擦了一把泪。
(原文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开篇写张六九的第一句话、第二句话,构思新颖,一开篇就抓住了读者眼球,激发<
br>了阅读兴趣。
B.小说中间插入张六九夫妻出事以及之前生活相关内容的叙写,是为了
表达对车祸肇事者
的谴责。
C.小说刻画了一对患难夫妻的形象,但妻子并不理解丈
夫,对丈夫的罗嗦、没钱,有时也
感到不满。
D.小说善于刻画人物,“眉眼飞扬”
“猛猛地大吼了一嗓子”,细腻地写出了张六九说到饭店时
的兴奋之态。
E.小说语
言富有生活气息,写麻花说“油乎啦啦的”,夫妻关于三轮车是车的对话等,都极
有生活味。
(2)“云上的饭店”是指主人公张六九想象中的饭店,这个饭店有哪些特点?请根据小说内
容
简要概括。
(3)小说用大量篇幅描写张六九想象中的饭店,刻画了他怎样的性格特
点?请结合文本简
要分析。
(4)小说最后一句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王凤凤怎样的内心世界?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B,C
(2)①有羊凹岭特色;②来往的人多,饭店生意好;③卖
馒头稀饭、油条豆浆,也肯定
比别人家的好吃;④不高兴的人让他吃出高兴来,高兴的人让他吃出满足来
。
(3)张六九是一个热爱生活、乐观自强的人;是一个深爱妻子,不离不弃的人;是一个充
满生活理想,热心快肠的人。
(4)王凤凤知道丈夫是为自己开心,虽然说说笑笑中
生活也有自己的一抹温暖色彩,但作
为妻子的她知道两个残疾人生活的不易,丈夫为照顾她的不易,她甚
至理解丈夫天天挂在
嘴边的“理想”其实不是他自己的,而是想让她开心生活、有信心过上好日子而已。
【解析】【分析】⑴B项有误,小说以张六九二人的对话,表现出张六九面对生活的乐观与自信,“再说了,
多了咱也不挣,人活着,不是只图了个挣钱”也表现了张六九的人生追
求。从这点来看,
写二人残疾的原因,是为了以车祸肇事司机来反衬张六九为人的正直。
C.有误,从文中的“可她嚅嚅唇,没有说,一声悠长的叹息却藤蔓般在心头爬,也无奈,
也伤感。嘴上说说跟云在空中飘有啥两样?由着他吧”“寒风里,王凤凤悄悄地擦了一把
泪”,可以看出妻子王凤凤虽然觉得丈夫的想法不切实际,但是他理解丈夫,并没有感到
不满。
⑵从文中反复出现的“开一个最有羊凹岭特色的饭 店”“咱的饭店就是卖
馒头稀饭、油条豆
浆,也肯定比别人家的好吃,有羊凹岭的特色呢”
可见这个饭店最突出的特点是有羊凹岭
特色。“再说了,多了咱也不挣,人活着,不是只
图了个挣钱”“过日子跟开车一样,低挡位
起步,大油门爬坡,慢放离合,礼让三先,这
样车才能跑快跑稳”“我还会看人下菜,男人
还是女人,老人还是孩子,做出不同的口味
来”等句子,可以看出他们所开的饭店以顾客
的感受为中心,讲诚信,价格低廉,不会
有欺诈顾客的行为。
⑶从小说的内容可知,张六九原来是一家酒店的厨师,在出车祸前就有
开饭店的愿望,
“不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人活一辈子,不能没个想法”可
见他有上进心;“我还会看人下
菜,男人还是女人,老人还是孩子,做出不同的口味来”
可见他为人的朴实、自信;在脚
坏了无法去干活以后,他还有开饭店的想法,可见他的
自信与执著;“张六九呵呵笑着,
不怕,没事,慢慢来。再说了,多了咱也不挣,人活着,
不是只图了个挣钱”“不急,急
啥?过日子跟开车一样,低挡位起步,大油门爬坡,慢放
离合,礼让三先,这样车才能跑
快跑稳”又表现出了他的乐观。
⑷文章结尾以王凤凤听了张六九的话偷偷擦眼泪的动作结
束,结合前文二人的对话,可见
她为车祸后借别人的钱还没还而着急,所以会哭。但是
张六九以生动的比喻,告诉她生活
得放慢速度,才能稳稳地走下去,她为丈夫的自信与
乐观而感动的哭。
故答案为:⑴B C
⑵ ①有羊凹岭特色;②来
往的人多,饭店生意好;③卖馒头稀饭、油条豆浆,也肯定比
别人家的好吃;④不高兴的人让他吃出高兴
来,高兴的人让他吃出满足来。
⑶ 张六九是一个热爱生活、乐观自强的人;是一个深爱妻
子,不离不弃的人;是一个充满
生活理想,热心快肠的人。
⑷ 王凤凤知道丈夫是
为自己开心,虽然说说笑笑中生活也有自己的一抹温暖色彩,但作为
妻子的她知道两个残疾人生活的不易
,丈夫为照顾她的不易,她甚至理解丈夫天天挂在嘴
边的“理想”其实不是他自己的,而是想让她开心生
活、有信心过上好日子而已。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
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
到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写法、感情,分析判断各个说法,比照辨析正
误。
⑵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
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
⑶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答题时应注意,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通过
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⑷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把握。答题时
应注意,根据相对应的情节内容,体会人物心
理感情的变化,尽量找原文词语,有的需要自己归纳。
4.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拾荒
①深秋的凌晨,天气已经转凉,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昏黄的路
灯把王婆婆孤单的
身影拉得又细又长,她沿街仔细翻找着每一个垃圾箱,将凡是能卖钱的
东西统统装进那用了多年的破旧编
织袋。
②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
用一只手
握成拳头用力地捶打着酸痛的腰。这时隐隐约约听到一阵断断续续、细小而无力的哭声,
她循着声音,目光不由自主地瞄到了不远处路灯杆下的一个小纸箱,以及被几件旧衣物包
裹着只露出一个头的婴儿,环顾四周,除了阴冷的风吹着地上的落叶到处乱跑,鬼影子都
没有一个。她
小心翼翼地抱起来,发现婴儿脸色青紫,气若游丝,柔弱得像一只筋疲力尽
的流浪猫。
③王婆婆解开自己的衣襟,把婴儿贴身捂在怀里,一股透心的凉从皮肤瞬间直达五脏六
腑,她不禁打了一个寒战,内心涌起一丝悲凉。
④全家人的生活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弃
婴彻底打乱了,本来就过得十分拮据的日子更是雪
上加霜。不到一周,儿媳就给她下最后通牒:“这日子
没法过了,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
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养,你操哪门子心,说不定孩子有什么绝
症。”
⑤“好歹也是一条命啊!”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
,带着弃婴
寄居到一个拾荒老乡那儿。
⑥好景不长,真应了儿媳的那句话,
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赶紧做手术。王婆婆摸
了摸缝在贴身衣兜里的两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
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钱啊!可一
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
开一个用塑料布一
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⑦
倾其所有,只够三天。第四天,医院通知续费,说手术费还差得多。王婆婆打电话给
儿子,可还没说完,
儿子就不耐烦地说:“我看你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
⑧王婆婆抱着婴儿独自一
人精神恍惚地坐在医院悠长的走廊上,不禁老泪纵横。一束阳
光从窗户里斜射进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
正好打在她蓬乱、花白的头发上。这一场景,
引起了一个年轻人的注意,他悄悄举起相机,迎着走廊的侧
逆光,按下了快门。
⑨第二天,当地晚报发出了一条《七旬拾荒老人拾弃婴身患疾病
盼救助》的新闻报道。
随后,电台记者来了,电视台也扛着摄像机来了,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来了……铺天
盖地的爱
心向老人和这个弃婴涌来。短短一周,30多万元的爱心捐款就送到了王婆婆的手上。
⑩然而,这浓浓的爱心并没有挽留住孩子幼小的生命。一个月后,在付出10多万元的
医疗费之后,孩子还是走了。
⑪在王婆婆心痛欲绝的时候,儿子儿媳来医院找到她,
态度诚恳地向她承认错误,还把
她接回了家,破天荒地做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肴,并不停地往她碗里夹菜。
饭后,儿媳向她
诉起苦来:“妈,你看孩子们渐渐大了,长期租房也不是个事儿,听说下月房租又要涨了
,
我看不如我们直接买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吧,首付也就10多万元,你那儿不是还剩……”
⑫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
⑬
一年后,老家大山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漏风
的危房搬进了宽敞明
亮的新教室。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
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
的某些东西……
(选自《2017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修改)
(1)参照下面的表述,分别用两个四字短语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凌晨拾荒,
捡养弃婴→①________,________→为救弃婴,倾其所有→无助之中,八方相
助→子辈
相求,决然离去→②________,________。
(2)小说第⑫段中写到“王婆
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
请你描写此刻王婆婆的心理活动。
(3)选择一个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的句子。
可一
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
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
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4)小说②③段王婆婆捡弃婴的情节,时间很短却用
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第⑬段仅用
“一年后”三个字将这一年发生的事情一笔带过。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5)小说最后一句写王婆婆“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结合小
说具体分析,文中的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了哪些不应该丢弃的东西?
【答案】 (1)婆媳争吵;妥协寄居;捐建学校;拾荒依旧
(2)这笔钱并不属于
我们,我不能拿来给你们买房子;先前收养孩子时你们争吵阻挠,现
在凭什么来要这笔钱;这笔钱我要用
它来回报社会。
(3)示例一:动作描写。通过对拿钱的一系列动作的描绘(“咬、撕、揭”
等一系列动词的
使用),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王婆婆救弃婴的决心以及对这笔钱的不舍,表现了王婆婆的善
良仁爱。
示例二:细节描写。通过“咬牙”“颤抖”“一层又一层”等细节的描
述,表现了王婆婆这笔钱来
之不易和对钱的珍视,表现了王婆婆的善良仁爱。
示例三
:比喻。将揭开包裹钱的小袋子的过程比做“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生动形象地写
出了王婆婆对这笔钱
的不舍,表现了王婆婆的善良仁爱。
(4)②③段描述弃婴的状况和王婆捡拾弃婴
的过程,更能表现王婆婆的善心,故详写;
第⑬段中,新教学楼的修建过程对王婆婆形象的塑造和对全文
主旨的表达作用不大,故一
笔带过。
(5)①王婆婆儿子儿媳拒绝收养弃婴,丢弃了
善良。②王婆婆儿子儿媳想要用爱心款来
买房,丢弃了淳朴(“正确的金钱观”、“纯真”)。③王婆婆
的儿子儿媳与王婆婆争吵,让
王婆婆寄居别处,丢弃了孝顺。④婴儿的父母抛弃孩子,丢弃了责任。
【解析】【分析】(1)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素,梳理情节,按着题<
br>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
解情节
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如第
④⑤段写的是婆媳争吵
,妥协寄居。第⑬段写捐建学校,抬荒依旧。
(2)本题要求答出王婆婆的心理活动。要根
据“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
不回地走出了家了的动作描写作答。答此题必须要把上下文
的情节内容读懂。可从捐款无
权占为已有的角度,从回报社会或修建教学楼等角度作答,也就是要和最后
一段内容照应
上。
(3)本题可以从多种角度赏析,如修辞角度、人物描写角度等
。如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 通过对拿钱的一系列动作的描绘(“咬、撕、
揭”等一系列
动词的使用),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王婆婆救弃婴的决心以及对这笔钱的不舍,表现了王婆<
br>婆的善良仁爱。从修辞角度,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揭开包裹钱的小袋子的过
程比
做“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王婆婆对这笔钱的不舍,表现了王婆婆
的善良仁爱。
(4)材料安排的详略是由文章中心所决定的。②③段写弃婴的状况和王婆检拾弃婴的过
程是文章的中心事件,可以突出文章的主旨,所以详写。而3段写学校的修建过程与文章
的中心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5)分析语句的作用,要考虑到语句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
。语句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
以就有收束全文,点明主旨的作用。要把表现的文章中心答出来,即人们在
不经意间丢弃
了善良、责任、淳朴甚至灵魂等。
故答案为:⑴婆媳争吵;妥协寄居;捐建学校;拾荒依旧
⑵ 这笔钱并不属于我们
,我不能拿来给你们买房子;先前收养孩子时你们争吵阻挠,现在
凭什么来要这笔钱;这笔钱我要用它来
回报社会。
⑶ 示例一:动作描写。通过对拿钱的一系列动作的描绘(“咬、撕、揭”等一
系列动词的使
用),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王婆婆救弃婴的决心以及对这笔钱的不舍,表现了王婆婆的善良<
br>仁爱。示例二:细节描写。通过“咬牙”“颤抖”“一层又一层”等细节的描述,表现了王婆婆这
笔钱来之不易和对钱的珍视,表现了王婆婆的善良仁爱。示例三:比喻。将揭开包裹钱的
小袋子的过程比
做“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王婆婆对这笔钱的不舍,表
现了王婆婆的善良仁爱。
⑷ ②③段描述弃婴的状况和王婆捡拾弃婴的过程,更能表现王婆婆的善心,故详写;第
⑬段中,新教学楼的修建过程对王婆婆形象的塑造和对全文主旨的表达作用不大,故一笔
带过。
⑸ ①王婆婆儿子儿媳拒绝收养弃婴,丢弃了善良。②王婆婆儿子儿媳想要用爱心款来买
房,丢弃了淳朴(“正确的金钱观”、“纯真”)。③王婆婆的儿子儿媳与王婆婆争吵,让王
婆婆寄居别
处,丢弃了孝顺。④婴儿的父母抛弃孩子,丢弃了责任。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主要情节的概
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通读全文,在整体感知
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锁定答题范围,然后
找出人物、事件,以简洁的语言概括
即可。概括要点时,尽量摘引原文词句来概括归纳,并注意答题的全
面完整。
⑵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上
下文内
容揣摩人物心理,然后再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描写。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
重点词句的赏析能力。解答语言的赏析类题,我们应该从词语运用、修
辞手法、描写方法、表现手法、思
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平时要掌握一些答题模式,答题
模式为该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
现了什么思想感情。本题在赏析词句
时,要选择好赏析的角度。
⑷本题考查分析文
章材料详略安排的能力。文章材料是为主旨服务的,某部分内容需不需
要写,是详写还是略写,这些都要
根据文章的写作目的来决定,分析其作用也就是分析其
对表现主旨的作用,当然,有的内容是直接表现主
旨,有的内容则是间接表现主旨,一般
这样的题都是要求分析后者的作用,这就涉及到文章的写作手法。
因此本题要从写作手法
方面分析材料对表现主旨的作用。
⑸本题考查探究文言文主
旨的能力。文章主旨是指文章的写作意图,它是文章的灵魂。其
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感悟
和希望号召等。归纳文章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必
须首先整体把握全文。要能对所给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
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这样
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
5.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打树花
冯骥才
门前广场上临时拉了一些电灯,将堡门下半截依稀照见,上半截和高
高在上的门楼混在
如墨的夜色里。一个正在熔化铁水的大炉子起劲地烧着。鼓风机使炉顶和炉门不停地吐
着
夺目的火舌。这火舌还在每个人眼睛里灼灼发亮,人们——当然包括我,都是来争看此地
一道
奇俗打树花。我于此奇俗,只知道此地百姓年年正月十六闹灯节,都要演一两场“打树
花”。
当几个熊腰虎背的大汉走上来,人们沸腾了。这便是打树花的汉子。他们的服装有些奇
异,头扣草帽,身穿老羊皮袄,毛面朝外,腰扎粗绳,脚遮布帘,走起来又笨重又威风,
好像古代的勇士
上阵。这时候,人群中便有人呼喊他们一个个人的名字。能够打树花的汉
子都是本地的英雄好汉。不久,
便静下来。一张小八仙桌摆在炉前,桌上放粗陶小碗,内
盛粗沙,插上三炷香。还有几大碟,三个馍馍三
碗菜,好汉们上来点香,烧黄纸,按年岁
长幼排列趴下磕头。围观人群了无声息。这是祭炉的仪式。在民
间,举行风俗,绝非玩玩
乐乐,皆以虔诚的心为之待之。
仪式过后,撤去供
案,开炉放铁水。照眼的铁水倾入一个方形的火砖煲中。铁水盛满,
便被两个大汉快速抬到广场中央。同
时拿上来一个大铁桶,水里泡放着十几个长柄勺子,
先是其中一个大汉走上去从铁桶中拿起一个勺子,走
到火红的铁水前,弯腰一舀,跟着甩
腰抡臂,满满一勺明亮的铁水泼在城墙上。就在这一瞬,好似天崩地
裂,呈现出任何地方
都不会见到的极其灿烂的奇观!金红的铁水泼击墙面,四外飞溅,就像整个城墙被炸
开那
样,整个堡门连同上边的门楼子都被照亮。由于铁硬墙坚,铁花飞得又高又远,铺天盖
地,
然后如同细密的光雨闪闪烁烁由天而降。可是不等这光雨落下,打树花的大汉又把第
二勺铁水泼上去。一
片冲天的火炮轰上去,一片漫天的光雨落下来,接续不断;每个大汉
泼七八下后走下去,跟着另一位大汉
上阵来。每个汉子的经验和功夫不同,手法上各有绝
招,又互不示弱,渐渐就较上劲儿了。只要一较劲,
打树花就更好看了。众人眼尖,不久
就看出一位年纪大的汉子,身材短粗敦实,泼铁水时腰板像硬橡胶,
一舀一舀泼起来又快
又猛又有韵律,铁水泼得高,散的面广,而且正好绕过城门洞;铁花升腾时如在头上
张开
一棵辉煌又奇幻的大树。每每泼完铁水走下来时,身后边的光雨哗哗地落着,映衬着他一
条
粗健的黑影,好像枪林弹雨中一个无畏的勇士。他的装束也有特色。别人头上的草帽都
是有檐的,为了防
止铁水迸在脸上,惟有他戴的是一顶无檐的小毡帽,更显出他的勇气。
据当地的主人
说,这汉子是北官堡中打树花的“武状元”。今年61岁,名叫王全,平日在
内蒙古打工,年年回来过年
时,都要在灯节里给乡亲们演一场打树花。
正像所有民俗一样,打树花源于何时谁也
不知。只知道世界上惟有中国有,中国惟有在
河北蔚县暖泉镇北官堡才能见到。
民俗的形成总是经过漫长岁月的酿造。比如最初打树花用的只是铁水一种,后来发现铁
水的“花”是红色
的,铜水的“花”是绿色的,铝水的“花”是白色的,渐渐就在炉中放些铜,又
放些铝,打起的树花便五
彩缤纷,愈来愈美丽;再比如他们使用的勺子是柳木的。民间说
柳木生在河边,属阴,天性避火。但硬拿
柳木去舀铁水也不行,这铁水温度高达1300摄氏
度呢。人们便把柳木勺子泡在水桶里,通常要泡上一
天一夜,而且打树花时每个汉子拿它
用上七八下,就得赶紧再放在木桶里浸泡。多用几下
就会烧着。湿柳木勺子的最大好处
是,铁水在里边滑溜溜,不像铁水,好像是油,不单省力气,而且得劲
,可以泼得又高又
远。
铁水落下来,闪过光亮,很快冷却。打树花的过程中
,常常会有一块两块小铁粒落在人
群里,轻轻砸在人们的肩上,甚至脸上,人们总是报之以笑,好像沾到
福气,我还把落到
我身上的一小块黑灰的铁粒放在衣兜里,带回去做纪念呢。
(选自《冯骥才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1)阅读选文,理清文脉,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写相关内容。
演出前的准备→①________→②________→民俗的形成
(2)文章
开篇说“人们——当然包括我,都是来争看此地一道奇俗打树花”,简要概括打树
花“奇”在哪里。
(3)请从人物描写角度品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4)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答案】
(1)祭炉的仪式;众好汉的表演
(2)①打铁花的服装奇异,且都是本地奇人(英雄好汉)
;②仪式奇特;③打铁花的技
艺奇特;④舀铁水的勺子奇特,是用柳木做的;⑤铁花的色彩奇特。
(3)运用动作描写的方法,生动地表现了大汉打铁花技术的娴熟。
(4)对打铁花人的敬佩赞美之情,对祖国传统技艺的自豪之情。
【解析】【分析】(1)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围绕中心事件“打铁花”概括文章
内
容,第一段写演出前的准备;第二段写几个熊腰虎背的大汉走上来举行祭炉的仪式。第
三段具体描绘众好
汉的精彩表演,第四段介绍“武状元”王平。第五段和第六段介绍打铁花
这一民俗的形成。据此概括答题
,注意概括时语言要简洁。
(2)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第二段首先介绍打树花的汉子们穿的奇异的服装, 而且都
是本地奇人;然后介
绍祭祀仪式的奇特。第三段写汉子们精彩的表演,这需要有奇特的技
艺;第六段介绍色彩的奇特和舀铁水
的勺子奇特。据此理解答题即可。
(3)“拿”“走”“弯腰”“舀”“甩”“抡”都是写
表演的汉子的动作,一系列的动作,非常的娴
熟,从而生动地表现了大汉打铁花技术的娴熟。
(4)结合作者所写内容分析,这篇文章描写了精彩的打铁花表演,从而表达了对打铁花
人的
敬佩赞美之情,另外打铁花是民俗,是传统记忆,因此也表达对祖国传统技艺的自豪
之情。
故答案为:⑴祭炉的仪式;众好汉的表演
⑵ ①打铁花的服装奇异,且都是本地奇
人(英雄好汉);②仪式奇特;③打铁花的技艺
奇特;④舀铁水的勺子奇特,是用柳木做的;⑤铁花的色
彩奇特。
⑶ 运用动作描写的方法,生动地表现了大汉打铁花技术的娴熟。
⑷ 对打铁花人的敬佩赞美之情,对祖国传统技艺的自豪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
查文章内容的梳理。解答此题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给出的
内容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
,然后再根据两个内容之间的段落概括出剩余的内容。
⑵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
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
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⑶本题考查分析句子使用描写方法及作用的能力。描写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
写、心理
描写、神态描写等。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学
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时,一定要认真通读全文,理清行
文思路,整体感知文本,在此
基础上,根据题中已有内容,确定答题范围,细读相关语
句,抓住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进行分析概
括即可。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节选)
他又沿着这个方向走了很长一段路,正想向左
拐,突然发现前面有一个湿润的深坑:“不
要这个坑有点太可惜了,”他想,“可以在那里种桑麻。”于
是他穿过深坑,在另一边挖了一
个洞,然后才拐弯。帕霍姆向远处的山丘望去,燥热的空气使他的视线有
些模糊:山丘似
乎在抖动不已,在热气的遮挡下几乎看不到上面的人了。
“
啊!”帕霍姆想,“我走得太远了,这次我必须缩短距离。”于是他加快步伐开始走第三
条边。他抬头望
了一眼太阳:它已经走完了从天空正中央到西方地平线一半的距离,而他
第三条边却还没有走完两英里路
。他离目标还有很远的距离。
“不,”他想,“尽管我的土地看上去不很对称,但我
现在必须沿直线赶快往回赶。我走得
够远的了,我已经获得了不少土地。”
于是帕霍姆赶忙在地上挖了一个坑,然后转身径直向山丘奔去。他现在全身都湿透了,
双脚被荆棘刺得又
疼又肿,双腿开始不听使唤。他渴望休息一会儿,但这根本不可能,因
为他必须在太阳落山之前赶回去。
太阳不等人,它现在离地平线越来越近了。
“上帝啊,”他心想,“如果我刚才不那
样贪婪,该有多好啊!如果我迟到了可该怎么
办!”他继续向前走啊走啊,尽管双腿好像绑上了重重的铅
块,他还是不断地加快速度。他
疾步而行,
但离山丘还是很远。他开始跑起
来,将外套、皮靴、水袋与帽子一件一件扔掉,只留下
铁锨做拐杖。“我可怎么办啊,”他又开始想,“
我太贪心了,结果毁掉了一切。在太阳落山
之前,我是赶不到目的地了。”这种恐惧感更使他喘不上气来
了。帕霍姆继续向前奔跑,被
汗水浸透的衬衫与裤子紧紧贴在身上。
由于干
渴,他的双唇都干裂了。他的胸部急促地起伏着,就像铁匠的风箱,心跳如同铁
匠手中的锤子,不停地抬
起又落下。他的双腿也不听使唤,仿佛不属于自己似的。帕霍姆
一想到自己可能会疲劳而死,心中不禁充
满了恐惧。尽管害怕死亡,他还是没有停住脚
步。“我已经跑了这么远一段路,如果再停下来,他们会说
我是个傻瓜的。”他心里想。于
是他继续跑下去。离山丘越来越近,而且已经听到巴什基尔人的喊叫声。
这喊声更灼疼了
他的心。他拿出最后的力气向前跑去。太阳离地平线不远了。烟雾中的太阳看上去大大<
br>的,红红的。残阳如血,太阳眼看就要落山了 , 他离目标仅有咫尺之遥了。帕霍姆已经
能够
看到山丘上的人们正在向他招手,敦促他加快速度。帕霍姆鼓起最后一点力气,向前
疾跑。他弯着腰,以
免向后倒去。就在他到达山顶的一刹那,天空突然一下黑了下来。他
又抬头看了看天空——太阳已经落山
了!他大喊一声:“我所有的努力都落空了。”他正准
备停下脚步,却突然听到巴什基尔人仍在对着他呼
喊。他这才意识到:尽管从他所处的低
处看去太阳似乎已经落山,但是山丘上的人们还能看到太阳。他深
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
向山顶跑去。上面仍然很明亮。他来到山顶,看到了那顶帽子。在
太阳落山之前,那位头
领两手叉着腰,大笑起来。帕霍姆又一次想起了自己的梦想,他大喊一声,双腿一
软,身
体向前一扑,用手去拿帽子。
“啊,真是个男子汉!”头领感叹道,
“他已经获得了很多土地!”帕霍姆的仆人跑过来想
把他扶起来,却发现他正在吐血。帕霍姆死了!巴什
基尔人咂咂嘴,表示他们的同情。他
的仆人捡起那把铁锨,在地上挖了一个坑,把帕霍姆埋在了里面。帕
霍姆最后需要的土地
只有从头到脚六英尺那么一小块。
(1)请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2)选文主要运用哪两种描写方法刻画帕霍姆?从中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3)作者为什么在小说的结尾特地写到“帕霍姆最后需要的土地只有从头到脚六英尺那么
一小块”
?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交待了时间,写出了此时帕霍姆极度的劳累状
态和焦急的心理,同时也暗
示帕霍姆不会成功,贪婪将令他死在夕阳之下。
(2)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帕霍姆是一贪得无厌却有着坚强毅力的人。
(3)意在
告诉人们,贪得无厌者最后将一无所有,就如帕霍姆一样最后所得到的只不过是
埋葬自己的六英尺那么一
块小地罢了。
【解析】【分析】⑴仔细阅读文章,结合上下文内容和文章要表现的主题
思想来理解。“太
阳眼看就要落山了”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同时烘托出帕霍姆内心的焦急,“残阳如
血”暗
示了他的结局。
⑵从“帕霍姆想”“他想”“他心里想”可以看出文章多次运
用了心理描写。“他穿过深坑,在另
一边挖了一个洞,然后才拐弯”“于是帕霍姆赶忙在地上挖了一个坑
,然后转身径直向山丘
奔去”等句子是对人物的动作描写。从“不要这个坑有点太可惜了”“我太贪心了
,结果毁掉
了一切”可知帕霍姆的贪婪;从“他现在全身都湿透了,双脚被荆棘刺得又疼又肿,双腿开<
br>始不听使唤。他渴望休息一会儿,但这根本不可能”“尽管双腿好像绑上了重重的铅块,他
还是不
断地加快速度”“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向山顶跑去”可知他是一个有毅力的人。
⑶解答
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
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
其中的深意。帕霍姆表面上是由于疲劳而死,实际上是因为膨胀的
贪欲而死。“六英尺”与上文的“很多
土地”形成对比,突出了贪得无厌者的悲惨结局。
故答案为:⑴交待了时间,写出了此时帕霍
姆极度的劳累状态和焦急的心理,同时也暗示
帕霍姆不会成功,贪婪将令他死在夕阳之下。
⑵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帕霍姆是一贪得无厌却有着坚强毅力的人。
⑶意在告诉人们
,贪得无厌者最后将一无所有,就如帕霍姆一样最后所得到的只不过是埋
葬自己的六英尺那么一块小地罢
了。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把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和具体
语境或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解释句子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⑵本题考查分析人物
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
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
格。作用在于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
格。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内心感受、思想斗争
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
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
⑶本题考
查理解句子含义和文章主旨。答题时应注意,这一句是文章结尾句,是表达作者
观点态度或写作意图的主
旨句,总结文章内容、突出主题。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坑
余凯
①他下了摩托车,蹲下身子久久盯着柏油路面上
的那个坑,底部残留着碎石子和前夜下
的雨水,坑像被一口撕咬下来似的,他的心隐隐作痛,不觉皱缩着
眉头,直到对面的村口
传来“突突”的马达声,他才跨上摩托车,逃一般的飞驰而去。
②“怎么到现在才回来?指望你把花生种下,天天都这样。”妻扛着锄头从暮色里走了出
来,一脸不高兴地问。
③他把摩托车上的电钻、工具包拿下,脸偏到一边去躲开妻
的目光,自顾往家里走,丢
下一句道:“不都到现在回,你以为打工想几点就几点?”
④“咦!你长脾气了!”妻在身后盯着他说,他的后背冷飕飕的。
⑤“酒也不喝了,变了你!”吃晚饭的时候,妻把一口饭塞到嘴里,怀疑地盯着桌上的一
瓶啤酒,还是忍
不住说。头顶上是一只晕黄的白炽灯,他把自己的脸藏在碗里,__a__道:
“饭都堵不住嘴吗?吃饭
。”
⑥“肯定有问题!”妻断言道,像一个义正言辞的法官。
⑦他哆嗦了一下,把饭碗往桌上一顿,额头上出现了细密的汗珠,__b__道:“烦不烦?
吃个饭也不
安神,你到底想怎样?”
⑧如果妻再逼问,他恐怕就会完全交代了,可是妻没有,客
厅里传来碗筷碰触的拾掇
声,他把自己隐匿在了卧室的黑影里,一动不动,大气也不敢出一下。
⑨昨晚,他帮一个住户安装好最后的一盏电灯后,天已经黑了。住户热情地邀他喝一
杯
,他也只喝了一杯啤酒,就往回赶。他的家在农村,距离城里有十多公里路,每天他都
这样骑着摩托车往
返于城里和农村。天上下着小雨,当路过有坑的那条路时,他心里清
楚,刻意避让着,但还是碾了进去,
车轮一偏,自己就被摔了出去,也带倒了路旁的一个
黑影,黑影倒在地上“哎哟!哎哟!”呻吟着,他魂
都散了,跌跌撞撞地爬起来,扶起车
子,就一路急驶而去。
⑩卧室的灯突然被点亮,像一只蚊虫叮在眼皮上 , 他咬牙一动不敢动,担心眼睛轻微
地眨动,秘密
就会炸开,被暴露在灯光下,又喷泉般涌了出来。
⑪第二天清早,他红肿着眼骑车出
门了,在小店门口买了营养品,骑到了那个坑的路
口,他没有再笔直往城里的方向骑,拐向了村口的路。
一家小超市坐落在村路上,一个老
太太正端着一碗稀饭坐在门前喝着,他径直走了进去,掏钱买了一包烟
,问:“老板,前天
这前面的省道上是不是发生了一起事故?”店主摇摇头说:“没听讲啊!”“前天晚
上,八点
多。”他提示道。店主就朝外叫道:“李婶,你听没听说前天晚上前面发生了一起事故?”
⑫李婶进来说:“什么?——哦!好像张木匠前天夜里被人撞了一下,那人跑了——”“
张
木匠人呢?严不严重?”他_____________问。“那我就不知道了,老头子昨天才被儿子
接走
了,好像到武汉儿子那去了——”
⑬他眼神垂到脚面上,半天抬起说:
“你有没有他的联系方式?——我是水电工,他要我
昨天过来修电路的,拜托——”害怕
他们怀疑,又补充。店主犹疑地还是瞄了他一眼,拿出
手机,翻看着报了一组号码。
⑭他走了出来,面前是一大片广阔绿油油的田地,有暖风拂动,他拨通了张木匠的电
话:“喂!您好!你
是张木匠吗?”一个苍老的声音说:“你是谁?”
⑮“我是——”他试探地说。
⑯突然电话里就传出一个年轻人的声音:“是谁?爸,陌生号码,骗子,挂了!”
⑰
电话就响起了一连串“嘟嘟”声,像是水煮沸,他被热水煎熬着,脸寡白着。他痛恨自
己,鼓起勇气再拨
通电话,一连串说:“我就是前天晚上撞了你的人——”
⑱“什么?没事,只是破了
一点皮。”对方哈哈一笑。“嗯!”就像是一块石头掉进水里,
他喃喃道。
⑲他买了水泥,骑着车带了黄沙,停在了坑旁,拌好,就填在了坑里,等坑被磨平,他
才直起腰,撕裂的
伤口也被填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将下面短语填入文中a、b、c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涨红着脸 ②瓮声瓮气 ③梗着脖子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②③①
(2)第
①段划线句“卧室的灯突然被点亮,像一只蚊虫叮在眼皮上”,“叮”字写出了主人公
“他”_____
___的心理。
(3)下面对小说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部分即描写主人公自责苦恼的情状,设下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B.第⑥段写妻子“像一个义正辞严的法官”,是为了突出妻子的威严和正义。
C.第⑮段中的破折号可以看出“他”迟疑、犹豫的心理。
D.题目“坑”一语双关,既指路上的坑,也指主人公起初逃避责任时人性上的“坑”。
(4)在文章最后一段空白处,补写景物描写的句子,使之符合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
【答案】 (1)D
(2)恐慌不安
(3)B
(4)远处,如镜面般湛蓝的天空平展展地延伸着。
【解析】【分析】(1)根据语境填空题要注意两点:①认真读文,抓思路,理文脉,仔细推敲语句间的呼应与衔接。②明确要填充的内容,句式,使语意连贯。解答时首先要弄
清叙述的对
象。如“瓮声瓮气”是形容声音粗大低沉。这正好可以反映“他”对妻子的不满。
“涨红着脸”是他的秘
密被妻子的“揭露”后的表情。至此答案已经明了,应选B项。
(2)“卧室的灯突然被点亮
,像一只蚊虫叮在眼皮上”中的“叮”字,写出了主人公恐慌不安
的心情。答此题,必须要读懂上下文的
情节内容。上文写到他闯了祸,所以“叮”字自然反
映了他紧张后怕的心理。
(3)B项对小说解读有误。“像一个义正辞严的法官”是“他”的感觉,是“他”做错事之后自
然的心理感觉。并不是“为了突出妻子的威严和正义”。答此题要结合上下文来思考。
(4
)本题所补写的景物描写要符合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首先要读懂空白处的上文。此时
“他”已良心发现
,弥补了过错,心情应该是格外的轻松。所以所描写的景色应该是愉悦身
心的。
故答
案为:(1)D;(2)恐慌不安;(3)B;(4)远处,如镜面般湛蓝的天空平展展地
延伸着。
【点评】(1)本题考查神态描写和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答题时应注意,几个短语都是神态
描写,根据前后句子意思,准确把握人物的心里变化判断。
(2)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表达
效果。答题时应注意,词语本身的意思,再结合句子的意思
分析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能够用自己
的话概括出来。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信息筛选。答题时应注意,把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
内容进行对应
比较,提取这些段落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归纳辨析。
(4)本题考查补
写景物描写的句子。答题时应注意,作为结尾句子,结合主旨和人物的心
理情感的变化续写,符合景物描
写和当时的场景特点。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红色玻璃球
[美国]威廉•贝纳德
①在美国艾达荷州东
南部的一个小镇上,有个名叫米勒斯的菜商。在经济大萧条时期,
米勒斯先生在路边摆了个小菜摊,人们
下班的时候路过这里,顺便采购一些新鲜的蔬菜,
那个时候,钱和食品非常匮乏,所以,以物易物的交易
方式十分流行。
②镇上有几个穷人家的孩子,他们经常到米勒斯先生的菜摊跟前晃悠
。当然,他们不想
买菜,只是来欣赏一下那些当时非常珍贵的物品。尽管如此,米勒斯先生也总是热情地
招
待他们,就像招待每个到这里买菜的大人一样。
③“你好,巴里!今天过得怎么样?”
④“你好,米勒斯先生,我过得不错,谢谢。这些豌豆看起来真新鲜。”
⑤“是的,巴里,你妈妈身体好点没?”
⑥“是的,正在好转。”
⑦“那就好,你想要点什么?”
⑧“不,先生,我就是看看,这些豌豆真的很不错!”
⑨“你想带点回去吗?”
⑩“不,先生,我没有钱。”
⑪“可以用东西交换啊!你有什么东西跟我换吗?”
⑫“哦——我只有几个刚赢来的玻璃球。”
⑬“是吗?给我看看。”
⑭“给,你看,这个多漂亮。”
⑮“嗯,是这样的。不过这是蓝色的,我想要个红色的。你家里有红色的吗?”
⑯“好像有。”
⑰“这样,你把这袋豌豆带回去,下次把那个红色的玻璃球带来。”
⑱“一定,谢谢你,米勒斯先生。”
⑲每当米勒斯先生和这些小顾客“讨价还价”时
,米勒斯太太都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面
带微笑。她很熟悉这些“交易”,也很理解丈夫的行为。除了巴
里,镇上还有两个穷孩子,
他们的家里拿不出钱来买菜,也没有值钱的东西来交换。为了帮助他们,又显
得自然,米
勒斯就这样假装和他们为了一个玻璃球进行谈判。就像这次巴里有个蓝色的玻璃球,可米勒斯先生却想要红色的,下次他带红色玻璃球来的时候,米勒斯先生又想要绿色或橘红色
的了。当然
了,每次打发这个男孩回家的时候,总会让他带上一袋新鲜的蔬菜。
⑳许多年以后,
米勒斯先生去世了。镇上的人全都来向他的遗体告别,并且向米勒斯太
太表示慰问。在长长的告别队伍的
最前面,站着三个引人注目的年轻男子,一位身着军
装,另两位身着黑色西装白色衬衫,头戴礼帽,十分
体面庄重。米勒斯太太站在丈夫的灵
柩前,年轻人一个一个走上去拥抱她,低声安慰几句。然后,米勒斯
太太满含热泪,注视
着他们把自己的手放到米勒斯先生冰冷苍白的手上。这三个年轻人就是当年和米勒斯
先生
用玻璃球交换蔬菜的穷孩子。他们告诉米勒斯太太,当年他们是多么感激米勒斯先生,感
谢
他当年换给他们的蔬菜。
现在,米勒斯先生不用再和他们为了玻璃球的颜色和大小讨
价还价了,这三个孩子也
不用再靠他的救济度日,可他们一生都会记住他。虽然,米勒斯先生一生都没发
过大财,
可在镇上人们的眼里,他是艾达荷州最富有的人。在他已经失去生命气息的右手里,正握
着三颗亮晶晶的红色玻璃球。
(选自《中国学生必读的微型小说精选》,有改动)
(1)阅读这篇小说,请简要概括小说的两个主要情节。
①________玻璃球为借口,________
②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表现了米勒斯太太怎样的心理?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①每当米勒斯先生和这些小顾客“讨价还价”是,米勒斯太太都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面带<
br>微笑。
②然后,米勒斯太太满含热泪 ,
注视着他们把自己的手放到米勒斯先生冰冷苍白的手
上。
(3)阅读第③—⑱段,指出这部分文字运用的描写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
br>(4)“虽然,米勒斯先生一生都没发过大财,可在镇上人们的眼里,他是艾达荷州最富有
的人。
”为什么米勒斯先生是“最富有的人”?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米勒斯用喜爱不同颜色
;帮助家庭贫困的小男孩
;三个曾经受过米勒斯帮助的已长大成人的男孩,在米勒斯的葬礼上表达真诚的谢意。
(2)①看到米勒斯用善意的谎言来帮助穷苦人,心里感到高兴与自豪,对丈夫行
为的肯
定。
②看到当看米勒斯暗中帮助的三个小男孩来参加葬礼,并珍藏
着当年的红色玻璃球,明白
他们懂得米勒斯先生的苦心,为丈夫的一片苦心被人理解,有了回报而无比的
激动。
(3)语言描写,具体展示了米勒斯与小男孩之间的对话,表现出米勒斯先
生的善良,对小
男孩的热情与真诚。
(4)米勒斯先生用善意
的谎言来暗中帮助穷困的孩子,他虽然在金钱上有损失,但他的乐
于助人的精神,助人还懂理维护别人自
尊的行为,永远记在人们的心间,让人们无比的敬
佩,所以说他在精神上是“富有的”。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情节内容的概括。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情节思路,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出主要情节即可。从小说内容来看,本文围绕着“红
色玻璃球
”,主要写了米勒斯帮助家庭贫困的小男孩,以及小男孩长大后报恩两个情节。
(
2)本题考查人物心理的分析。解答此题要根据前后文内容,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
析。①从下文可知
,米勒斯先生并不是真的想要什么玻璃球,他只是想以此为借口来帮助
买不起蔬菜的小男孩,这是一般人
都很难做到的,更何况是在“钱和食品非常匮乏”的时
候,而米勒斯太太看到丈夫这么做,还面带微笑,
可以判断,她此时的心里是高兴的、自
豪的,为自己的丈夫善良有爱心而高兴自豪。②从下文“他们告诉
米勒斯太太,当年他们
是多么感激米勒斯先生,感谢他当年换给他们的蔬菜”,可以看出三个男孩是来表
达谢意
的,是来报恩的。米勒斯太太之所以“满含热泪”,一是因为丈夫的过世,二是为丈夫当年
的那份苦心被人理解,有了回报而激动。
(3)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
关键要掌握描写的种类及其作用效果:人
物描写包括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侧面描写等。然后
根据具体的语句做出判
断,并结合所处文段加以理解,分析出描写的效果。文章③~⑱段,主要运用的是
语言
描写,记述了米勒斯先生与小男孩之间的对话,具体生动地再现了米勒斯先生的善良,以
及
对小男孩态度的真诚。
(4)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与分析。从小说的主体内容可以知道,
米勒斯先生用善意的
谎言来暗地里帮助那些穷苦的孩子,他虽然失去的是金钱,但从结尾来看,孩子们一
直收
藏着当看的玻璃球,一直铭记着米勒斯先生的恩情,他的善良、助人为乐的精神永远感动
着人们,记在人们的心间。文章就是以此来表现:真诚的帮助会让人终身受益,并得到真
诚 的回报这一主旨。
【点评】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写米勒斯摆菜摊,引 来很多孩子来观
看物品;第二部分(3~19),写米勒斯用善意的谎言,既给了几个穷苦孩子新鲜的蔬 菜,
又维护了他们的自尊;第三部分( 20~21),写米勒斯先生的葬礼很隆重,当年他帮助的三个孩子也来与他告别,并表达对米勒斯先生最真诚的谢意。文章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有爱
心,帮助别 人却不露半点痕迹的好人米勒斯先生。
9.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背
高巧林
①乡下老家的屋檐下,夕阳斜斜地照着。
②趴在木椅后靠背上的父亲衣襟反穿,赤裸 着略显肥胖而皮肉松弛、“雀斑”点点的背。
母亲操着一枚让我感到既陌生又眼熟的刮痧板,一下一下刮 着父亲的背。那专注的神情一
如她在菜园里耕种那一垅贫瘠而濒临荒芜的地。一道道“痧痕”显现在父亲 背上,乍一看,
犹如挂在西边天空中的一片片红彤彤的云霞。
③我一震!难道,这就是我年少时经常见到的那个宽厚壮实的背吗?
④第二天,经我再三劝说,从不肯轻易花钱看医生的父亲才答应去医院就诊。
⑤我背 着父亲,匆匆走向停在环村公路上的轿车。一路上,尽管父亲的身重压得我气喘
吁吁,但我的内心却是踏 实而欣慰的。走过村前的小路,跨过河上的小桥,我尽力让自己
的脚步迈得稳健些。父亲趴在我像他当年 一样壮实的背上,浅浅地呻吟着,带着难挨的病
痛与满心的幸福。
⑥走着, 走着,在我恍惚的记忆里,突然泛起一幕与此时此境何等相似的情景:40多年
前,我目睹父亲也曾这样 背着他的父亲——我的爷爷,一步步地走向镇上的医院。那是夏
熟上场季节的一个中午,父亲弓着壮实的 背,背起一声声呻吟的爷爷。可惜那时条件差,
爷爷的病又犯得重,父亲才蹲身放下爷爷,爷爷就咽气了 ……这样幽幽想着时,我的眼眶禁
不住湿润了。有什么办法?这是无法逆转的生命轮回啊!父亲背着儿子 ,儿子背着父亲,
就是这样。
⑦或许,我背上的父亲感受到了我的凝重、我 的伤感,也就开始一遍遍地说:“歇一会
儿吧,要不,让我自己慢慢地走。”我说:“没事,我背你。”
⑧大叔大婶们见我如此背着父亲,啧啧称赞:“你看,老头有福,生了个多么孝顺的 儿
子。”我一听,反倒不安起来,这可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把父亲背在自己的背上!而仅仅这
一 次,又何以偿还我儿时父亲无数次背着我时积下的深深父爱?孩子们也来了,嘻嘻哈哈
笑个不停,而这笑 声分明因好奇而生,挟揶揄而来。我边背着父亲走,边在心里嘀咕:“孩
子,你还小,等你长大后也当上 父亲或者母亲时自然会明白的。”
⑨吊了几天盐水后,父亲终于枯木逢春一般慢慢康 复起来。只是,父亲那张苍白、稍显
浮肿的脸依然催人怜悯、惹人伤感。
⑩ 中午,病榻上的父亲望着一缕温暖的阳光,喃喃自语:“我已经好久没有换内衣了,
身上黏糊得难受。” 我马上接话说:“让我替你擦个背,然后把你的内衣换了,好吗?”父亲
用深透而充满慈
祥的目光看着我,好一阵后才说:“儿,你在城里清洁惯了,还是等你妈来
了再说。”
⑪我完全懂得父亲这话的意思,而事实也是这样,父亲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乡下老人,
从皮屑剥落、皱褶纵横的体肤上,或者从残牙稀疏、胡子拉碴的嘴沿边透出点什么气味来
也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我是无论如何也要替父亲好好擦个背的。
⑫于是,我慢慢扶着父亲,让父亲
坐起身来,轻轻地替父亲脱去内衣。果然黏糊得很,
让酸臭的汗液渍湿了的内衣豆腐一般贴着父亲的背。
父亲有些不好意思,说:“看我有多
脏。”我说:“还好。”说着,我把热气腾腾的毛巾盖在父亲背上,
然后,是一阵小心翼翼地
左拭右擦。顿时,细面条似的污垢从父亲背上纷纷滚落。父亲问:“都生出污泥
条了?”我
答:“嗯。”
⑬其实,我并不在用心回答父亲,而是躲在下意识
里的条件反射又让我追忆起儿时的情
景——或许在夏天村边的河埠头,或许在冬天镇上的澡堂里,父亲一
边替我擦背,一边笑
着嬉骂:“你看有多脏,那些污泥条都可以肥上三亩地啦。”
⑭我乐着,默认,而背上的那份爽快与惬意实在让人无法形容。
⑮现在,我但愿,父亲也能享受到我儿时的那份爽快与惬意。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选文故事情节均围绕“背”字展开,可依次概
括为:________——“我”背父亲去看病—
—________,表现了________的主
题。
(2)请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但我的内心却是踏实而欣慰的。
(3)文章第⑥段插叙父亲背着爷爷去看病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4)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5)以文章第⑫段为例,分析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
【答案】 (1)母亲为父亲刮背;“我”为父亲擦背;父子情深
(2)作为长年在
外的儿子,能有机会做点孝顺父亲的事,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补偿,
所以内心感到踏实而欣慰(意思
相近即可)。
(3)插叙父亲背着爷爷去看病的情节,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突出了父亲以前的
壮实,点明
了“我”伤感的原因,深化了“父子情深”的主题。
(4)语言描写。父亲朴素、轻松的话语里包含着对儿子无限的疼爱之情。
(5)这
一段主要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来表现“父子情深”这个主题。例如语段中“慢慢
扶”“轻轻……脱”“小
心翼翼地左拭右擦”等动作描写,写出了“我”对父亲照顾得非常周到,表
现了儿子对父亲无微不至的爱
;同时文中对父子二人对话的描写,表现了父子之间的互相
体谅。
【解析】【
分析】(1)父亲病了,母亲为父亲刮背,我背他去看病,这让我想起了父亲背
着爷爷时的情景。父亲因
为生病很久没有洗澡,我提出为他洗澡,这让我想起了父亲为我
擦背的情形。全文表现了两代父子之间的
深情,也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然后据
此填空即可。
(2) “踏实与欣
慰”是对我的心理描写,联系文本“父亲趴在我像他当年一样壮实的背上,
浅浅地呻吟着,带着难挨的病
痛与满心的幸福。”可知,我长年在外,现在有机会为父亲做
一点,尽一尽孝道,既是自
己身为人子应尽的义务,也是对父爱的回馈,正因如此,我的
心里才会感到踏实而欣慰。
(3)父亲背着爷爷去看病是作者对过去发生事情的回忆,这个情节表现了父亲对爷爷的
孝顺
,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突出了父亲以前的壮实;但现在父亲老了,像爷爷一样苍老,
点明了“我”伤感的
原因;同时也强调了本文父子情深的主题。
(4)结合“你看有多脏,那些污泥条都可以肥
上三亩地啦。”分析,采用了语言描写。结
合语言描写的作用(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
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
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
者“如闻其
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写出表达效果和体现的情感。如:这是一句父亲调侃我<
br>身上脏的话,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
(5)要求学生仔细阅读第⑫段,结合“果
然黏糊得很,让酸臭的汗液渍湿了的内衣豆腐一
般贴着父亲的背。”“我把热气腾腾的毛巾盖在父亲背上
,然后,是一阵小心翼翼地左拭右
擦。顿时,细面条似的污垢从父亲背上纷纷滚落”分析,是我为父亲搓
澡的动作的细节描
写,然后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结合“父亲有些不好意思,说:‘看我有多
脏。’
我说:‘还好。’父亲问:‘都生出污泥条了?’我答:‘嗯。’”分析,是父子二人对话的细节
描
写,然后根据语言,动作、主题写出表达的情感。如:“我”对父亲的爱,父亲对“我”理
解
。
故答案为:⑴母亲为父亲刮背;“我”为父亲擦背;父子情深。
⑵
作为长年在外的儿子,能有机会做点孝顺父亲的事,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补偿,所
以内心感到踏实而
欣慰(意思相近即可)。
⑶插叙父亲背着爷爷去看病的情节,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突出了父
亲以前的壮实,点明了
“我”伤感的原因,深化了“父子情深”的主题。
⑷语言描写。父亲朴素、轻松的话语里包含着对儿子无限的疼爱之情。
⑸这一段主要运用细
节描写的手法来表现“父子情深”这个主题。例如语段中“慢慢扶”“轻
轻……脱”“小心翼翼地左拭右
擦”等动作描写,写出了“我”对父亲照顾得非常周到,表现了儿
子对父亲无微不至的爱;同时文中对父
子二人对话的描写,表现了父子之间的互相体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总结
。文章一般包括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
局四个部分。围绕中心或线索要用简练的语言分别总结情节
。
⑵本题考查句子含义。注意句中关联词的运用来表达特殊的意义,如“但”表示转折,来
表
现孝顺父亲后踏实而欣慰的心情。
⑶本题考查记叙的顺序种类。记叙的顺序包括
平叙、插叙、补叙等,插叙是在叙述的过程
中,插入与之相关的情节,来丰富文章的内容,使形象更加突
出和充实。
⑷本题考查塑造人物的方法。塑造人物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
写、外貌
描写、细节描写等。通过朴素的语言更突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⑸本题考
查学生对主题思想的概括能力。写人的文章往往通过多种塑造人物的方法,来突
出人物形象,从而表现文
章的主题思想。本题通过动作的细节描写,更突出了父子之间的
情感。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舍得
①父亲去世10年后,在我的“软硬兼施”下,母亲终于同意来郑州跟着我——她最小的女儿一起生活。这一年,母亲70岁,我40岁,70岁的母亲瘦瘦的,原本只有一米五的身
高,看起
来更加瘦小,面容却仍然光洁,脸上漾着微微的笑容,头发亦未全白,些许黑发
倔强地生长着。
②我们回去接她,她早已整理好了自己的行李。那些行李中有两袋面,是她用家里的麦
子专门为我们磨的,这种面有麦香。但那天,那两袋面我决定不带了,因为车的后备箱太
小,我们要带的
东西太多。母亲却坚持把面带着,一定要带,她说。她这样说的时候,我
忽然愣了一下,看着她,便想明
白了什么,示意先生把面搬到车上。
③十几年前,我刚刚结婚,正是生活最拮据的时
候。那时,我最想要的只是一个象样的
衣柜。那年冬天,母亲托人捎来半袋小米。后来先生将小米倒入米
桶时,发现里面藏着
500块钱,还有一张小字条,是父亲的笔迹:给梅买个衣柜。出嫁时,母亲给我的
嫁妆中
已有买衣柜的钱。后来她知道我将这笔钱挪做他用,便又补了过来。那天晚上,我拿着10
元一张厚厚的一沓钱,哭了。那些年,母亲就是这样贴补着我和姐姐们的生活。但那些
钱,她是如何从
那几亩田里攒出来的,我们都不得而知。
④母亲住下来,包揽了所有的家务。阳台上
还新添了两盆绿莹莹的蒜苗,有了母亲的
家,多了种说不出的安逸。
⑤母亲
来后的第三个月,一个周末的下午,有人敲门,是住在对面的女人,端着一盆洗
干净的大樱桃。女人有点
儿不好意思地说,送给大娘尝尝。我诧异不已,当初搬过来时,
因为装修走线的问题,我们和她家闹了点
儿矛盾,住了3年多,没有任何往来。她的脸就
那样红着,有点儿语无伦次,“这樱桃……大娘在不……
大娘做的点心,孩子可爱吃呢……”我
才恍然明白过来。后来,我和那女人成了朋友,我们亲的犹如一家
。
⑥邻居们,不仅仅是对门,前后左右,同一个小区住着的许多人,母亲都照应着。
她常
在小区的花园和先生同事的父母聊天,帮他们照顾孙子。母亲还常常将自制一些风味小
点,
热情地送给街坊四邻,这也是母亲在农村生活时养成的习惯。
⑦在母亲过来半年后,
我们意外发现,最近我们的人际关系竟然空前好起来,那种好,
明显地少了客套多了真诚。一个字都不识
的母亲,只是因为舍得,竟不动声色地为我们赢
得了那么多,是我们曾经一直想要赢来却一直得不到的。
再想她说过的话,你舍得对人家
好,人家才会舍得对你好。于她,这是一个农村妇人最朴实本真的话;于
我们,无疑是一
个太过深刻的道理。
⑧母亲是在跟着我第三年时查出肺癌的
。她的身体飞快地憔悴下去,已经不能站立,渐
渐吃不下饭去,喝口水都会吐出来,却从来没有流露过任
何痛苦的神情。那些许黑发依旧
倔强地蓬勃着,面容依然光洁却更见消瘦,只要醒着,脸上便漾着微微的
笑容。
⑨那天,母亲对我说,“你爸他想我了。”
⑩“
妈,可是我舍不得”,我握着她的手,握在掌心里,想握牢,又不敢用力,只能轻轻
地。“梅,你要舍得
。”她笑起来,轻轻将手抽回,拍着我的手。母亲,你的意思我都懂,
我会像你一样,做个舍得的人,但
是这一次,母亲,我舍不得。我说不出来,心就那么疼
啊,疼啊,疼得碎掉了。
⑪母亲走的那天,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从村头排到村尾,除了亲戚,还有我和
先生的
同学、朋友、同事,我们小区前后左右的邻居们……母亲本人,未见过大的世面,亦没有读
过书,没有受过任何正规教育。她平凡如草芥,却用一颗舍得爱人的心无意间为自己的人
生赢得了一棵
参天大树,为我们的人生赢得了一片茂密的森林。
(1)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体现母亲“舍得”品质的事情。
(2)品味语言,按要求作答。
①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下句的表达效果。
“梅,你要舍得”,她笑起来,轻轻将手抽回,拍着我的手。
②从修辞或描写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我说不出来,心就那么疼啊,疼啊,疼得碎掉了。
(3)结合上下文,请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4)文章最后一段写送葬队伍的浩荡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 (
1)母亲舍得给“我”买衣柜(或舍得补贴“我”和姐姐们的生活);母亲舍得真心
实意地给邻居送点心
之类的东西,化解邻里之间的矛盾;母亲舍得用心照应小区里的人;
母亲舍得坦然面对死亡,安然度过生
命最后的时光,不给子女添负担。
(2)①这是对母亲语言、神态、动
作的描写,写出了母亲对女儿的安慰和希望,安慰女
儿不要因为自己的病情或离世而过分伤心,希望女儿
做个舍得为别人付出的人,体现了母
亲一生为人的品质。②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以有形之物写无形之痛
,强调作者因为母亲
即将离世的深切悲痛。
(3)插叙,交代
了早年母亲将钱放在小米里为“我”贴补家用的事,解释了上文母亲执意要
带上面粉的原因,为下文写母
亲舍得为周围的人付出做了铺垫,写出了母亲淳朴、善良、
甘于奉献的品质,突显这篇文章“舍得为别人
付出”的主题。
(4)强调送行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写出了众人对
母亲的悼念,从侧面烘托了母亲淳
朴、善良、舍得为人的美好品质,突出了中心。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
印象
,然后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概括文章
的内容,一定要围绕
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写出代
表性的事件即可。(
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可以从内容和修辞手法两个方面进
行,还要写出表达的情感。①这是
对母亲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写出了母亲对女儿的
安慰和希望,安慰女儿不要因为自己的病情或离世
而过分伤心,希望女儿做个舍得为别人
付出的人,体现了母亲一生为人的品质。②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
以有形之物写无形之
痛,强调作者因为母亲即将离世的深切悲痛。(3)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交代了早
年母亲
将钱放在小米里为“我”贴补家用的事,解释了上文母亲执意要带上面粉的原因,为下文写
母亲舍得为周围的人付出做了铺垫,写出了母亲淳朴、善良、甘于奉献的品质,突显这篇
文章“舍得为
别人付出”的主题。(4)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理解(作用)。思路:从内容
和结构两方面考虑。语言
组织:这句话写出了…(内容),结构上起到了…(引出下文、承
上启下、为下文写什么作铺垫、总结上
文突出中心等)的作用。有利于突出…。母亲去世
后很多人来送母亲最后一程,体现了母亲人缘好,这里
的大场面是母亲真诚的“舍”带来
的;彰显了母亲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表达了人们对母亲的感恩和怀念
;呼应标题,深化
主旨。
【点评】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
一件事。作用:补充交待了……,使叙述更
加充分,内容更充实;为下文的……做铺垫。插叙可以使文章
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充
分,起到补充主要事件、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可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
拘谨,使行
文起伏多变,为下文做铺垫。
1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最美的化学反应
邓迎雪
①十几年前,我和秋明是初中同学。
②那时的我总认为,他以后一定会成为大名鼎鼎的化学家。
③因为秋明对化学有那么
浓厚的兴趣,懂的又是那样多,尤其是会做许多非常有趣的化
学实验!在我眼里,他简直像是会变戏法一
样,许多普普通通的物品一经他手,好像都被
施了魔法,立即变成了千奇百怪的样子。
④有次我和同学去他家玩,秋明又给我们演示他的化学新实验。只见他端着一杯棕黄色
飘着香味的茶水,然后用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棒,在水里轻轻搅动三下,口中念声“变”,
那杯香气四溢
的茶水立即变成了蓝色的墨水。还没等大家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秋明又把
玻璃棒的另一端在墨水里轻轻
一搅,淡蓝色的墨水又变回了刚才的茶水。
⑤“哇一一”我们惊呼连连。
⑥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
⑦众人摇头。
⑧秋明嘴边绽放出一抹狡黠的笑,说:“这是因为玻璃棒的一端先蘸上了绿矾粉末,另
一端蘸上了草酸晶体粉末,茶水里含有大量的单宁酸,当单宁酸遇到绿矾里的亚铁离
子……”
⑨“停——”我们大叫,“赶快再变个更好玩的。”看我们对那些枯燥的化学知识不感兴
趣,秋明遗憾地皱皱眉,把没有讲完的知识咽了回去。然后又做了一个清水变豆浆、豆浆
变清水的化学实验,自然大家又是一片叫好。
⑩我不由得感叹;“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你这家伙以后不当化学家就亏了!”
⑪秋明的眼睛更亮了,说:“对呀,我的理想就是当化学家,以后在实验室里做各种各
样有趣的实验。”
⑫“我觉得秋明有当魔术师的潜质。”另一个同学说。
⑬“我还是最喜欢化学。”秋明说。可是世事难料,秋明读高中的时候,他的父母因车祸
丧失了劳动能力
,全家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捉襟见肘。坚强的秋明为撑起这个
家,供弟
弟继续读书,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南方打工去了。
⑭离开了校园,秋明的化学梦一定是从此破灭了。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为他难过。
⑮
不久,因为父亲工作调动,我们全家迁到了外地。再后来,我又去了遥远的他乡读大
学,人生的轨迹离秋
明越来越远,我们渐渐地失去了联系。没有想到,时隔十五年,我竟
然在电视屏幕上见到了秋明。这一发
现让我惊喜万分!此时的秋明已是一副中年人的模
样,胖了,额头上有了细细密密的皱纹,但眉眼间还是
那么熟悉,以至于我一眼就认出了
他。
⑯那是一档业余组魔术选拔赛节目,
秋明和搭档笑眯眯地上场,自报家门后,台下两位
评委不知悄悄地在嘀咕些什么。
⑰随后评委问了秋明一个和赛事完全不相关的话题。
⑱“你的个人资料上,有项内容
十分吸引我,那就是你曾经获得过省里的道德模范奖,
这些年资助了许多孤残儿童读书,你能讲讲这件事
吗?”
⑲“是这样的,”秋明不好意思地笑,“读高中的时候,我因家庭贫困失去了
读书的机会。
17岁时到广州打工,扫过厕所,做过零工,干过电焊,遭了不少罪,知道没有文化的痛<
br>苦,也对渴盼读书的心情有着深切的感受。前些年,我开办了一家机械加工厂,经过自己
的努力,
如今,日子好过了,厂子也越来越红火,我就想尽自己的能力资助一些孩子读
书,帮他们圆梦。
⑳“你小时候有什么梦想呢?”另一个评委问。
21
“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秋明苦笑。
22 看到
这里,坐在电视机前的我又想哭又想笑,我为秋明经历的这些磨难而难过,也为
他没有实现理想而感到遗
憾!好在,在锲而不舍的奋斗下,秋明终于在事业上取得了成
功。如今,他把这成功化成了点点滴滴的关
爱,给予了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23 秋明真是好样的!
24 我忽然想,这难道不是秋明做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吗?在他坎坷曲折的人生旅途
上,他播下勤奋、
执着、坚持和善良的种子,努力在岁月里耕耘,终于在贫瘠的土地上绽
放出了丰硕、美丽的花朵。
25 我好想立即告诉秋明,这是一场多么美好的化学反应!(选文有改动)
(1)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小说主人公秋明的人生经历。
初中时,喜欢化学,常给同学们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高中时,________→前些年,
________ →现在,参加业余组魔术选拔赛。
(2)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
初中同学“我”的眼光来讲述秋明的故事?请分析这种叙事角度
的好处。
(3)请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中的“笑”分别表现了秋明怎样的心理。
①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
②“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秋明苦笑。
(4)请结合全文,说说小说题目“最美的化学反应”的含意。
【答案】
(1)高中时,家庭发生变故,辍学打工供弟弟继续读书;前些年,开办机械加
工厂,资助许多孤残儿童
读书
(2)“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通过“我”的见闻将秋明的人生阶段串联起来;“我”
是秋明人
生经历的见证者,以第一人称来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亲切感;直接描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答出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3)①“笑”表现
了秋明给我们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看到我们惊讶的表现时内心的高兴
和得意。
②“笑”表现了秋明回忆自己遭逢家庭变故后,化学家梦想实现不了的无奈和伤感。
(4)上初中时,秋明给我们演示的化学实验很美,很有趣;秋明没有成为化学家,却凭自
己的
努力,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并资助弧残儿童,这种变化就像化学反应一样美丽(意思对
即可)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梳理。联系全文内容,从第⑮段“世事难料,秋明读高中的时候,他的父母因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捉
襟见肘。坚
强的秋明为撑起这个家,供弟弟继续读书,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南方打工去
了”;第㉓段“我开办了一家
机械加工厂,经过自己的努力,如今,日子好过了,厂子也越
来越红火,我就想尽自己的能力资助一些孩
子读书,帮他们圆梦”等语句中不难发现主人公
秋明的人生经历的内容。
(2)本
题考查学生对次要人物在小说的作用的理解能力。一方面,用第一人称“我”来叙
述故事,增强了小说的
真实性,读来亲切;另一方,“我”是秋明的故事的见证者,是小说
的线索人物,小说就是通过“我”的
见闻将秋明的人生阶段串联起来;另外,从“我”的所见
所感来写,便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利于塑造人
物形象。
(3)解读人物内心世界,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结合人物处境来分析。①句中秋
明是“嘻
嘻笑”,联系上下文可知,这表现了一个少年在同伴面前展示了自己的优势以后的自豪与得意,是发自内心的快乐;②句中秋明是“苦笑”,联系上下文内容,我们可以理解,这是秋
明在回忆
自己少年时代化学梦破灭时的忧伤。
(4)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后再
作答。标题的字面意思:秋明给我
们演示很有趣的化学实验。深层含意:秋明最终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资
助孤残儿童,就像
发生了化学反应。一定要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1)①家庭发生变故,辍学打工供弟弟继续读书。②开办机械加工厂,资助
许多孤残儿童读
书。
(2)①“笑”表现了秋明给我们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看到我们惊讶的表现时内心的
高兴
和得意。②“笑”表现了秋明回忆自己遭逢家庭变故后,化学家梦想实现不了的无奈和伤
感
。
(3)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为下文叙述秋明因家庭变故化学梦破灭后的表现做铺垫,
使故事的发展一波三折。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这些细节描写突出了秋明对于化学的热
爱以及善于钻研、做事认真的特点。
(4)①上初中时,秋明给我们演示的化学实
验很美,很有趣;②秋明没有成为化学家,
却凭自己的努力,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并资助弧残儿童,这种
变化就像化学反应一样美
丽。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概括。通过品味语
句,特别是文中一些表示抒情、议论
的句子和分析文中人、事、物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把握作者的感情
倾向和文章的中心主
题;
⑵本题是对内容概括的考查,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
,逐条总结即可,在总结的时候
寻找每段的中心句和文章的中心句;
⑶本题考查学
生结合重点词语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解读人物内心世界,要联系上下文的
内容,结合人物处境来分析;
⑷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题干中的问题是将原有标题改为另一标题是否可以,学生作答应<
br>先表明观点,再按照标题的作用并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1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传递
①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②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鼓励,
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本
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
物中毒。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
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关键时刻,
好友撤资,一走了
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③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
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
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
④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
东西了
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
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
等待,竟睡
着了。
⑤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
晚了,你
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⑥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
br>持。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
里面放着
几个饮料瓶子。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她赶快从后
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
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男孩开心地
笑了。
⑦风
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
火锅店。从那时开始,
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男孩
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
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
到她的账户中。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
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
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⑧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
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原来当地的
小学收到一笔捐
款,捐款人正是她。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
定是男孩。这条新闻播出后,很
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
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⑨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每次捐款,她总<
br>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
们手中,
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
的心。
(1)通读全文,根据下面提示找出表现“她”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
十分痛苦→①________→重拾希望→②________→十分感激
(2)第⑥段划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3)结合上下
文说一说第⑦段“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一句中划线词语“温暖”的含
义。
(4)结合选文内容分析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非常感动(或感到温暖);心急如焚
(2)插叙。作用:交代了小男孩贫苦的家境和捡
废品的原因,突出了小男孩懂事、善良、
乐观的品质,为下文写“她”给男孩废品并资助他上学做铺垫。
(3)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暖和,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
。
(或小男孩的乐观坚强使“她”深受鼓舞,重拾希望。)
(4)从小男孩捡到手机
还给失主看出他是一个拾金不昧的孩子;从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
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看出
他是一个勤劳、懂事、孝顺的孩子;男孩自食其力
之后,打钱到她账户,并帮助她使她的火锅店生意好转
看出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孩子。
【解析】【分析】 (1)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
上,从前往后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快速找到文中有关她的描写的语句,理解这些描写的用意,从中筛选
有效语句作答。根据
如上提示可以找到“非常感动”和“心急如焚”两个词解答即可。
(2)结合全文内容和本段内容分析,这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写一个爱心传递的故事,
而文
章第⑥段划线句交代了小男孩交代了小男孩贫苦的家境和捡废品的原因,由此可以看
出小男孩懂事、乐观
、善良的品质,这也是下文“她”给男孩废品并资助他上学的原因。据
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3)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语境及全文主旨分析其含义。结合语境
分析
,之前风比较大,而此时风停了,不像原来那么冷了,这是她身体的感觉,另外,这
里的“温暖”也指她
内心的感觉,家境贫寒的小男孩的善良、懂事和乐观让“她”内心倍感温
暖。
(4)结合小男孩的语言、动作等分析小男孩的人物形象, 从小男孩捡到手机还给失主看
出他是一个拾
金不昧的孩子;从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
看出他是一个勤劳、懂事、孝
顺的孩子;男孩自食其力之后,打钱到她账户,并帮助她使
她的火锅店生意好转看出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
孩子。
故答案为:⑴非常感动(或感到温暖) 心急如焚
⑵ 插叙。作用:交代了小男孩贫苦的家境和捡废品的原因,突出了小男孩懂事、善良、乐
观
的品质,为下文写“她”给男孩废品并资助他上学做铺垫。
⑶ 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
感到暖和,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
(或小男孩的乐观坚强使“她”深受鼓舞,
重拾希望。)
⑷ 从小男孩捡到手机还给失主看出他是一个拾金不昧的孩子;从男孩为了减
轻家里的负
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看出他是一个勤劳、懂事、孝顺的孩子;男孩自食其力之后,打钱到她账户,并帮助她使她的火锅店生意好转看出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孩子。
【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人物情感的梳理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认真阅读选文,整体感知
文本,理清行文思
路,把握文章线索,在此基础上,按照题中所给提示,确定答题范围,
细读相关语段,抓住相关语句,从
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词语即可。本题只要找到描写“我”
的心理活动的语句,即可理清“我”的情感变化
过程。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写作顺序及其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记叙文常用的记叙顺序有:顺
叙、
倒叙、插叙。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然后再
叙
述原来的事情。插叙的作用一般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
紧凑、使中心思想
更加鲜明等。本文画线部分交代了中年夫妇夜晚出来做生意的缘由,属
于插叙,其作用在于:表现出中年
夫妇勤劳、关爱孩子的品质,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
垫。
⑶此题考查分析理解重要
语句含义的能力。文章的重要语句包括:点明题旨的句子;描
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
起承转合的句子;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这
类题目,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语句所表
达的观点态度。理解文章语句
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
,并能从文章
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
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
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
整体感知。概括时要做到既全
面,又要突出重点。
1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舍我一些花籽
张丽钧
①初秋真好。走在公园里,花还在热闹地开着呢,却有花籽成熟了。我喜欢哪种花,就
径直去采摘那植株上的花籽,不用担心采错。
②牵牛花我喜欢蓝色的。多年前在超市
里买过一包牵牛花种子,包装袋的图片上显示的
分明是蓝色的花,可开出花来,却是玫红的。怨着那花不
遂我愿,也怨着自己太善挑剔,
就这样纠结了好几个月;现在好了,我在开着蓝色花朵的牵牛花蔓上采了
上百颗种子,我
听见它们争着抢着跟我说:“这下你放心吧,我们保证都给你开出蓝色的花!”
③那年春天,我在菜市场买了两包秋葵的种子,回家种了满满一阳台,我跟我家先生
说
:“你信不信,等这些秋葵开花的时候,咱家的阳台将成为全楼最美的风景!”“秋葵”发
芽了,长高了
,绿屏风般,茂盛极了,只是迟迟不见有开花的迹象。公园里的秋葵早就开
成花山了,俺
家的秋葵却似乎忘了开花的使命。入秋了,一米来高的植株居然在顶部打了
小花苞。我搬个小凳子,踩上
去,端详那花苞,怎么看怎么不对劲,人家公园里秋葵的花
苞是圆形的,我家“秋葵”的花苞却是一柄长
长的绿色小穗。几天后,绿穗上开出花来,微
白,小如米粒,细密排列。我知道自己买了“山寨秋葵”,
却不清楚这被我精心伺候了好几
个月的究竟是何等植物,心里这个闷啊!终于采下两片叶子,拿到学校给
生物老师看,结
果,生物老师也不认识,只是反复说“这叶子跟秋葵的叶子可真像啊”。拈着那两片叶子
,
要扔到垃圾箱,打扫垃圾的师傅看见了,问我道:“从哪里采的粟子叶啊?”我一听,大喜
过
望,遂俯身请教。老师傅说:“这东西结的籽儿叫粟子,可以喂鸟;这叶子跟秋葵是有点
像,可它有股清
香味儿,人们吃烧烤时,拿它卷肉,可去油腻。”——老天!我居然养了一
阳台粟子!
④有了“种错花”的经历,如今能够眼睁睁瞅着花朵、准确无误地采花籽,心里那个美、
那个得意、那个解气啊!
⑤我采了蓝色牵牛的花籽,又采了粉色秋葵的花籽,还采
了一些黄色草茉莉的花籽。当
我去采红茑萝花籽的时候,碰上一个老园丁,他问我采这东西干嘛用,我回
答:“种啊。”
他笑了:“这小贱花有啥种头?”我没有回答他,而是在心里问自己:“你说你咋就这么
近乎
神经质地稀罕着这些‘小贱花’呢?是因为她们亲切,还是因为她们皮实?或者就是因为你自
己原本就是一朵跟大富大贵无缘的花呢?”
⑥我是带着感恩的心采摘花籽的。边采
摘边在心里说:“谢谢你舍我一些花籽!”——谢
谁呢?谢天?谢地?谢植株?我说不太清,反正就是觉
得该谢。
⑦“保真”的花籽带给人踏实的欣悦。在一粒花籽上想象花开,既是现实主义,又是浪漫
主义。
⑧我家先生收拾出了一个三平方米左右的空调外机间,本想堆破烂用,我央他把这个空
间送给我做花房,他慨允,却讥诮我道:“整个一个农妇转世!又要种一花房粟子?”现
在,我骄矜地揣
着一裤袋大地馈赠的花籽,突然有了想法——我要让花房的北篱笆(刚刚
网购的)上爬满蓝牵牛,西篱笆
上爬满红茑萝,再把所有空花盆都种满粉秋葵和黄茉莉。
等大雪纷飞的时候,我家花房花开正盛。到时候
,我或许会拉上老闺蜜,得意洋洋地跟她
说:“走,上我家的‘袖珍花房’喝杯咖啡去!我要让你亲眼看
看,我怎样成功偷得三平方米
的夏天……”
(1)作者在叙述“种错花的经历”时,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次经
历。
(2)本文语言生动,请按照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①联系上下文说说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现在,我骄矜地揣着一裤袋大地馈赠的花籽。
②从修辞或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③自然段里的划线句子。
“秋葵”发芽了,长高了,绿屏风般,茂盛极了,只是迟迟不见有开花的迹象。
(3
)文中的“花籽”明明是“我”采的,却为什么取题“舍我一些花籽”?通读全文,说说你的
看法。
(4)阅读下列材料,说说它们在表现手法及情感上的共同点。
①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②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朱自清《春》)
③花
房的北篱笆(刚刚网购的)上爬满蓝牵牛,西篱笆上爬满红茑萝,再把所有空花盆都
种满粉秋葵和黄茉莉
。等大雪纷飞的时候,我家花房花开正盛。到时候,我或许会拉上老
闺蜜,得意洋洋地跟她说:“走,上
我家的‘袖珍花房’喝杯咖啡去!我要让你亲眼看看,我
怎样成功偷得三平方米的夏天……”(张丽钧《
舍我一些花籽》)
【答案】
(1)插叙、喜欢蓝色却种出玫红的牵牛花、想种秋葵却养了一阳台粟子。
(2)①骄矜,原
指一个人骄傲专横,傲慢无礼,自尊自大,好自夸,自以为是。这里贬
词褒用,是自豪谨慎的意思。表达
了“我”对花籽的珍惜和内心的喜悦。②示例1:运用比
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葵”长势茂盛,
也反衬出“我”迟迟不见“秋葵”开花的焦急心
情。示例2:长句和短句相结合,体现语言的韵律美;连
用短句,写出了“我”对“秋葵”生长
迅速的喜悦,长句则写出了对“秋葵”能否开花的焦虑。
(3)“花籽”虽为“我”所采集,但“我”却认为这是植株的奉献、自然的馈赠,所以为“舍
我”。这一说法表明“我”是一个尊重生命、热爱自然并懂得感恩的人。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4)都运用了想象,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景色(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解
析】【分析】(1)本文主要讲述的是因为“我”酷爱牵牛花而采摘牵牛花的籽,带回家
种的故事。但文
章 回忆了过去曾经“种错花的经历”,打断了原本的叙述顺序,所以叫插
叙。第②段写自己喜欢蓝色却
种出玫红的牵牛花 ,第③段写 想种秋葵却养了一阳台粟
子。
(2)此题考查对语句及其词语的赏析。①联系全文可知,“ 骄矜 ”是在前两次种错花的经
历之后,
此次自己亲自在蓝色牵牛花的植株上去采摘,确定再不会出错的时候用的词。
这
里贬词褒用,是自豪谨慎的意思。表达了“我”对花籽的珍惜和内心的喜悦。②
用“绿屏风”
比喻假秋葵的
长势茂盛,也反衬出“我”迟迟不见“秋葵”开花的焦急心情。所以修辞是比
喻。
(3)此题考查题目的含义。结合全文内容可知,作者是一个热爱自然,尊重生命,懂得
感恩的人。植株
开花结果是自然规律,但作者却把它看成是自然的馈赠,所以用“舍我”。
(4)此题考查
表现手法的辨析。从所给材料可知,这些内容都不是现实中所发生的,而
是作者的想象,所以属于想象的
表现手法,都表现了对大自然景物的喜爱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⑴
插叙、喜欢蓝色却种出玫红的牵牛花、想种秋葵却养了一阳台粟子。
⑵ ①骄矜,原指一个
人骄傲专横,傲慢无礼,自尊自大,好自夸,自以为是。这里贬词
褒用,是自豪谨慎的意思。表达了“我
”对花籽的珍惜和内心的喜悦。②示例1:运用比喻
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葵”长势茂盛,也反衬
出“我”迟迟不见“秋葵”开花的焦急心情。
示例2:长句和短句相结合,体现语言的韵律美;连用短句
,写出了“我”对“秋葵”生长迅速
的喜悦,长句则写出了对“秋葵”能否开花的焦虑。
⑶ “花籽”虽为“我”所采集,但“我”却认为这是植株的奉献、自然的馈赠,所以为“舍我”。<
br>这一说法表明“我”是一个尊重生命、热爱自然并懂得感恩的人。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⑷ 都运用了想象,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景色(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
写作顺序(插叙)辨析和概括情节内容。记叙文的顺序包括顺叙、
倒叙、插叙、补叙和平叙,主要考查倒
叙、插叙。本题是插叙。概括情节内容答题时应注
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
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
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
什么事,结果如何。
⑵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和语句的赏析。答题时应注意,词语含义解
答思路:解词+内
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本题考
查重
点句子的赏析能力。语句的赏析答题时应注意,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
辞,
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
是:先写出句子的特
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⑶本题考查分析题目含义和作用。答
题时应注意,主要从题目运用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分析,剖析深刻含义,从内容、主旨和新颖别致的角
度作答。
⑷本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答题时应注意,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写作方法、修
辞手法
等。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包括:想象、
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对
比等。根据题目
的要求,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写法的作用和效果。
1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苦恼
契诃夫
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题记
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
刚点亮的街灯飘飞。车夫姚纳·波达波夫在赶车座位上坐着,
一动不动,那匹小马也一动不动。他们在午
饭以前就从大车店里出来,至今还没拉到一趟
生意。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姚纳听见了喊声,“赶车的!”
姚纳猛地哆嗦一下,从粘
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穿带风帽军大衣的军人。他
坐上了雪橇,车夫伸长了脖子,微微欠起身
子,挥动一下鞭子。那匹瘦马也伸长脖子,弯
起它那像棍子一样的腿,迟疑地走动起来……
“你往哪儿闯,鬼东西!”姚纳立刻听见那一团团川流不息的黑影当中发出了喊叫声。“你连赶车都不会!靠右走!”军人生气地说。
姚纳在赶车座位上局促不安,他回过
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
然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
“什么?”军人问。
姚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
,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
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
姚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知道呢……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
“赶你的车吧,快点走!”
车夫又伸长脖子,微微欠起身子挥动他的鞭子。他好几次
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
客闭上了眼睛。
到了以后,他把雪橇赶到一家
饭馆旁停下来,湿雪把他和他的瘦马涂得满身是白。又一
个钟头过去了……
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其中两个人又高又瘦,第三个却矮而驼背。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
姚纳抖动缰绳,吧哒嘴唇,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一个卢
布也罢,五戈比也
罢,只要有乘客就行。
“好,走吧!”驼子用破锣般的嗓音说,“你到底赶不赶车,
老不死的!你抽它一鞭子!
唷!使劲抽它!”
姚纳感到背后驼子扭动的身子
和颤动的声音,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正
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回过头去,
嘟嘟哝哝:“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
星期死了!”
“得了,你赶车吧!”驼子咳了一阵,叹口气说,“什么时候才把我们拉到啊?”
“老不死的,你听见没有?我要揍你的脖子了!”
姚纳与其说是感到,不如说是听到他的后脑勺上啪的一响。
“赶车的,你有老婆吗?”高个子问。
“我?我的老婆早就成了烂泥啰……现在我的
儿子也死了,可我还活着。死神原本应该来
找我……”姚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
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
声明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
姚纳收下
二十戈比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人的背影。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更有
力地撕扯他的胸膛。姚纳的
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
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
?……他受不住了。“回大车店去,”他想,“回
大车店去!”
大约过了一
个半钟头,姚纳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炉台上,地板上,长凳
上,人们鼾声四起,空气又臭又
闷。
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站起来,带着睡意嗽一嗽喉咙,往水桶那边走去。
“你想喝
水吧?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老弟,我的儿子死了……你听说了吗?这个星期在
医院里死掉的……竟有
这样的事!”
一转头,姚纳发现那个青年人已经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老人
就叹气,如同那
个青年人渴望喝水一样,他渴望说话。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
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应当讲一讲他的儿子怎样生病,怎样痛苦,临终说过些什么话,
怎样
死掉……他有个女儿阿尼霞住在乡下……关于她也得讲一讲……是啊,他现在可以讲的还
会少吗?听的人
应当惊叫,叹息,掉泪……
他走到马房里。“你在吃草吗?”姚纳问他的马,看着它
发亮的眼睛。“好,吃吧,吃吧……
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我已经太老,不能
赶车了……该由我的儿
子来赶车才对……只要他活着就好了……”姚纳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就是这
样嘛,我的
小母马……库兹玛·姚内奇不在了……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你就
是
这个小驹子的亲娘……忽然,比方说,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姚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1)梳理小说情节,填写下列表格。
倾诉对象
姚纳怎么诉说
对方反应
第一军人
先吐不出声,后来才沙哑地说出口,直接诉礼貌地询问他具体原因,
次
次
第三
次
驼子
说儿子害病死了一事。
________的事。
然后________
并转移话题。
________
第二高个子、矮趁对方谈话停顿时直接倾诉,并倾诉了催促赶车,揍他的脖子,
年轻车夫
________
(2)阅读文中划线句,完成小题。
①分析句中人物描写的作用。
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
②揣摩句中省略号的含义。
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
地谈一下这件事……应当讲一讲他
的儿子怎样生病,怎样痛苦,临终说过些什么话,怎样死掉……他有个
女儿阿尼霞住在乡
下……关于她也得讲一讲……
(3)姚纳最终有没有找到倾诉对象?请简述你的理由。
(4)假如小说从
姚纳的视角用第一人称叙事,与原文第三人称的写法相比较,表达效果会
有什么不同?请简要阐述。
【答案】 (1)直接打断(催促赶车),闭上眼睛不再理睬他。;老婆儿子(家人)都离<
br>他而去;借喝水一事关心对方,把话题转到儿子死了这件事上。;漠不关心,蒙头睡觉。
(2)①神态描写,写出了姚纳想要说话却发不出声音,“咝咝”声虽然很轻微,却体现了
他内心积聚
了丧子之痛,想要倾诉却不知怎么开口的巨大悲伤。②省略号表达了语言的断
断续续,体现了姚纳极度伤
悲的情绪,儿子去世过程中还有很多遭遇想诉说,关于女儿的
命运是一个留白,他想诉说的是他一生的悲
惨、孤苦的命运。
(3)示例1:他找到了倾诉对象,虽然没有人愿意听姚纳诉说,但是他的
瘦马跟他同甘共
苦,而且那匹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手上呵气,好像听懂了他的话,姚纳一直以来压
抑在内心的悲伤情绪终于找到了通道,一股脑儿对这匹马讲了,马儿的通人性更显出了人
的冷漠
。
示例2:他没有找到倾诉对象,姚纳一开口就被军人、高个子、矮驼子、年轻车夫打
断
了,没有人愿意听他诉说,而马并不能真正听懂他的话,不能真正与他沟通,也不能从情
感上
安慰他,所以他并没有真正地找到能理解他的倾诉对象,体现了人性的冷漠。
(4
)选用第一人称更利于情感的表达,“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读者容易被情绪感染,
拉近与人物的关
系,能够对姚纳的痛苦感同身受,更能对人物的内心产生共鸣。
选用第三人称则更理性
客观地反映人物的遭遇,仿佛拉开了适当的距离,用冷峻地视角对
人物进行观察,冷冷地看着马车夫一次
次地被拒绝,最后只能对马儿诉说心事,表达了契
诃夫对冷漠人性的深刻洞察。
【解
析】【分析】(1)从“赶你的车吧,快点走”“他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
客闭上了眼睛”
“我的老婆早就成了烂泥啰……现在我的儿子也死了”“你想喝水吧?那就痛痛
快快地喝吧……老弟,我
的儿子死了……你听说了吗”“一转头,姚纳发现那个青年人已经盖
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可以概
括出问题的答案,语言要简洁。
(2)①此题考查人物描写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从“
他分明想要说话”可知,这句话
运用了神态描写,突出了姚纳的欲言又止,这是他内心极
度痛苦的表现。②此题考查省略
号的作用。根据句子的意思可知,姚纳的表达不很连贯,说明他想诉说自
己的痛苦却又不
知从何说起,思维混乱。
(3)解答“理解和分析”此类题的方法
步骤是: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
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
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
要的语句表述。回答找到或者没找到倾诉对象都可以,必须有理有据。
如:他没有找到倾
诉对象。因为没有一个人愿意倾听姚纳的遭遇并且去安慰他,他们态度冷淡,总是忙着
自
己的事情。
(4)此题考查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给人亲切感
和真实感。选用第一
人称,能使读者对姚纳的内心世界了解得更全面、更深入。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
间的
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选用第三人称,能够客观地讲述故事,揭示主旨。
故答案为:⑴直接打断(催促赶车),闭上眼睛不再理睬他;老婆儿子(家人)都离他而
去;借喝水一事
关心对方,把话题转到儿子死了这件事上;漠不关心,蒙头睡觉。
⑵①神态描写,写出了姚
纳想要说话却发不出声音,“咝咝”声虽然很轻微,却体现了他内
心积聚了丧子之痛,想要倾诉却不知怎
么开口的巨大悲伤。②省略号表达了语言的断断续
续,体现了姚纳极度伤悲的情绪,儿子去世过程中还有
很多遭遇想诉说,关于女儿的命运
是一个留白,他想诉说的是他一生的悲惨、孤苦的命运。
⑶示例1:他找到了倾诉对象,虽然没有人愿意听姚纳诉说,但是他的瘦马跟他同甘共
苦,而
且那匹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手上呵气,好像听懂了他的话,姚纳一直以来压
抑在内心的悲伤情绪终
于找到了通道,一股脑儿对这匹马讲了,马儿的通人性更显出了人
的冷漠。
示例2
:他没有找到倾诉对象,姚纳一开口就被军人、高个子、矮驼子、年轻车夫打断
了,没有人愿意听他诉说
,而马并不能真正听懂他的话,不能真正与他沟通,也不能从情
感上安慰他,所以他并没有真正地找到能
理解他的倾诉对象,体现了人性的冷漠。
⑷选用第一人称更利于情感的表达,“我向谁去诉
说我的悲伤?”读者容易被情绪感染,拉
近与人物的关系,能够对姚纳的痛苦感同身受,更能对人物的内
心产生共鸣。
选用第三人称则更理性客观地反映人物的遭遇,仿佛拉开了适当的距离,用冷
峻地视角对
人物进行观察,冷冷地看着马车夫一次次地被拒绝,最后只能对马儿诉说心事,表达了契诃夫对冷漠人性的深刻洞察。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故事情节概括。一类是概括事件
:找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按
照“他(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进行概括。第二类概括部分
情节:概括故事开
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解答此类题目要先划分出情
节
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或自己概括来填空。
⑵本题考
查对关键语句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句子所使用的描写方法,然
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⑶解答本类题的方法步骤是: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理解句<
br>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
⑷解答有关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给人亲切感和真实感。选用第一人
称,能使读者对姚
纳的内心世界了解得更全面、更深入。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
制,能从多方面自
由叙述。
15.小说阅读,完成小题。
病人
①每天下午,她都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的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
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
有所思的时候,
能看到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体,但并不能掩
盖住她典雅的气质。
②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都表现得非常耐心。我想,她可能是位教师
或幼儿园阿姨。
③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那本书,又整整齐齐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
④
楼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这个时候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
梯刚停下,人们争着
拥了进去。电梯马上就有了反应,发出“受不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
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
挤了出来,等下一趟。
⑤下一趟人照样很多,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
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有
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
张,一遍
一遍地摁,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大伯仍然没有明白过来什么是“双层停”。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
下。她非常
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我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她让大伯从8层
走到7层。其实楼梯离电
梯也就只有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
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
心里会想:这人真多事。
⑥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篮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
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她
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
⑦电梯到
了14层,一位急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掉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塑
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
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按钮并
捡起那枝玫瑰,她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
”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是想把那枝玫瑰还给那
位姑娘。对于姑娘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浪漫温馨的
玫瑰,一枝可以疗伤的玫瑰。
⑧但她没有想到,她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
眼镜的女士“啪”一下就把电梯给
关上了,并及时触动了上行的按钮。“神经病!”她似乎憋了一肚子的
火气没有发泄干净,
继续说,“真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
⑨“噢,我觉得她的行为不太正常。”另一个人接着说。
⑩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
(1)你认为第①段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的“她”做的四件事,并说说其共同点。
①电梯超载,她主动从中间挤下电梯等下趟。
②________;
③电梯里有人不肯定去向,她主动指点。
④________。
共同点:________。
(3)小说结尾写道:“电梯内剩下的
十余人恍然大悟”,是大家真的“恍然大悟”吗?作者这
样写的用意是________。
(4)对本文主旨理解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批判社会上一些人的自私固执,呼唤无私豁达的健康感情。
B.批判社会上一些人的冷漠自私,呼唤真诚大方的健康感情。
C.批判社会上一些人的自私冷漠,呼唤慷慨豪爽的健康感情。
D.批判社会上一些人的狭隘自私,呼唤乐于助人的健康感情。
(5)如果这篇作品
的叙述视角改为第一人称,以医院里一个病人为叙述者,会有怎样的表
达效果?
【答案】 (1)以景物描写来烘托“她”的美。
(2)农民大伯不懂“双层停”,
她走出电梯送大伯;急忙下电梯的姑娘的玫瑰花掉了,她迅
速捡起追出去;为他人着想,不计个人得失<
br>
(3)大家似乎“恍然大悟”了:原来她和我们想得不一样,做得不一样是“她”精神有病;作
者运用反讽(讽刺)手法。含蓄地揭露出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思维状态。
(4)D
(5)改用第一人称,叙述者“我”在参与事件过程中,向读者描述的“她
”和有着自私冷漠心
理的人,给人以更为真实之感同时,“我”的感情倾向也直接表明作者的感情倾向
但改用第
一人称,笔触所至只能限制在我所经历或耳闻目见的范围之内。
【解
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分析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时,可从以下几个
方面考虑:①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增添
或烘托某种气氛;③衬托或突出人物
的性格、心理等;④有时有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的作用;⑤揭示主旨;⑥做铺垫、埋伏笔等。结合文章
内容,这里描写灿烂盛开的红色
郁金香对主人公形象具有烘托作用。
(2)本题考查
学生对文中信息的提取和概括能力。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
根据题干中的提示,找到相应
的关键信息,并根据文章的内容概括、提取出切题的答案。
根据已经给出的事件表述,仿写其他两件事件
,并分析共同点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词句的理解能力。理解词句一定要坚持词不
离句、句不离篇的原
则,放到语境中,结合全文内容及语段的意思、位置、在文中的作用加以分析。尤其
要注
意把句中的关键点解释透彻。结合⑧⑨两段的意思分析“恍然大悟”的含义。结合文章的主
题,可以发现这个词具有讽刺意味,批判了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思维状态。
(4)根据主人公
“她”的行为来分析文章的主旨:“她”所做的种种事情无一不是为他人着
想,处处助人。所以文章的批
判意义就明了了。
(5)回答本题结合第一、三人称运用的好处来分析:运用第一人称“我”
来叙事,会使故事
更真实,便于表情达意;但不如用第三人称“她”表达更自由,能够不受时空间的限制
。
故答案为:(1)以景物描写来烘托“她”的美。
(2)农民大伯不懂
“双层停”,她走出电梯送大伯;急忙下电梯的姑娘的玫瑰花掉了,她迅
速捡起追出去;为他人着想,不
计个人得失
(3)大家似乎“恍然大悟”了:原来她和我们想得不一样,做得不一样是“她”
精神有病;作
者运用反讽(讽刺)手法。含蓄地揭露出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思维状态。
(4)D
(5)改用第一人称,叙述者“我”在参与事件过程中,向
读者描述的“她”和有着自私冷漠心
理的人,给人以更为真实之感同时,“我”的感情倾向也直接表明作
者的感情倾向。但改用
第一人称,笔触所至只能限制在我所经历或耳闻目见的范围之内。
【点评】(1)掌握景物描写的基本作用,结合上下文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文章主
题,即可
得出答案。
(2)“她”做的四件事在概括时应注意事件的表述:别人在什么情况下,“她”是如何做的。
(3)这类试题,往往不是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
容易
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
主题,作答时,一般
能表述正确的含义即可得分。
(4)四个选项前半句都说得过去,重点在于后半句的内容上
。分析文章主旨,就要抓住主
人公的言行,根据主人公“她”的所作所为来分析作品所具有的批判现实意
义。
(5)记叙文各种人称的运用的好处:第一人称,使文章真实生动,便于直抒胸臆,读起
来
有真实感和亲切感;第二人称:与读者形成面对面的交流,亲切自然,便于直抒胸臆;第
三人
称:能客观地展示生活,不受时空限制,有利于自由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