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考语文各区模拟考试记叙文阅读题
ex文件怎么打开-班会流程
中考语文叙述文阅读训练
(一)阅读《乡间的庙会》,完成第13—15题。(共11分)(2008年北京中考题)
乡间的庙会
林莽
①在华北的农村,有一种传统的习俗,每个村子每年都有定时的庙
会。相邻的村子不会同时举
行,在相对的农闲时节,它们各有自己的节日。
②每逢庙会时节,
村里张灯结彩,空地上用苇席搭起了戏台,台口用彩绸装饰,大红大绿的别
有一番情趣。五十年代的乡村
还没有电灯,几只比马灯大许多的汽灯挂在戏台上,把乡村里平淡
的日子都照亮了。
③庙会一
般是三两天,每家都有亲友从四面八方的村子里来,他们套了牛车或牵了毛驴儿,穿
上节日里的衣裳,篮
子里的饽饽是点了红点的。这种走亲家,人们称它为“上庙”。穿了新装的
孩子们把村子装点得鲜活了起
来。商家和小贩们也赶了来,为乡村里的节日增加了另一种氛围。
庙会上有卖艺的,有卖衣服和布匹的,
还有卖居家用品和各种农具的。我记忆最深的是吹糖人,
还有卖芝麻糖和甘蔗的。庙会要比人们重视的春
节、八月十五等传统的节日更具交往性和商业性。
④在乡村的那几年,我和大人们赶过几次庙会。一早
起就等着来接的车了。在乡间的土路上,
木轮的大车上铺了苇席和棉被,女人和孩子们摇晃在上面,听着
木轴发出的吱呀声和车把式悦耳
的吆喝声。车把式们抱了结着红缨子的鞭子,有的跟车走在路边上,有的
坐在车辕上。拉车的牲
口也在脑门上结了红缨珞。人们相互应答着,这是一年一度的乡村里的节日,它点
缀着质朴而平
和的乡村生活。
⑤五岁那年家乡的庙会在我记忆里留下了终生难忘的两件事:一
是自己买了第一本书;另一件
是第一次看了“鬼戏”。
⑥那是一本薄薄的小人书,一毛二分钱
。书中讲的是战国时的故事,书名叫《一鼓作气》。我
被封面上的战旗和战车吸引,天天拿着从庙会上买
的木刀木枪,编撰着从戏台上看来的故事。那
是我的第一本书,我把它保存了许多年。
⑦庙会
上最吸引人的是唱戏了,河北梆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伴奏声划过夜空,老远就能听
见了。无论春夏秋
冬,台下总是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人。孩子们为了看得清楚,很早就用条凳占上
了地方。开场锣鼓响过三遍
,戏才真的开始了。往往开头总是一两段折子戏,然后才是正戏。最
吸引孩子们的不是戏的内容,而是那
些奇异的戏剧服饰,武将的靠背旗和长长的雉鸡翎,花旦的
凤冠,还有丑角的花脸。许多戏的内容都已经
忘光了,惟有一场鬼戏至今还深深地印在脑海中。
那戏的名字叫《狮子楼》,讲的是《水浒传》中的故事
。戏台上的汽灯都调得很暗,台上用酒点
上了几簇鬼火,那蓝色的火焰后面不时地闪出武大郎青色的脸。
我至今还记得,因为恐怖我紧紧
抓住了大人的手,那几簇蓝色的火焰跳动得几乎让灵魂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
⑧乡村的生活在孩子们的心中是平静的,它那明媚的阳光、土地与炊烟般的质朴让孩子们无所
牵挂。白天和夜晚把孩子们的心截然地分开,那是不同的两个世界,在我们的想象中,夜将神秘
的事物
掩盖起来,那些黑暗中大地的絮语,那些闪动的遥远的星星,使我们总是充满了幻想。
⑨不知为什么,在乡村的记忆中,我总有一股无名的哀伤,即使在高亢的戏剧的唱腔中,我也
能听到它的
存在。它幽幽地飘荡在大地上,或许,这就是华北原野上的“燕赵悲歌”,它神秘地
在人们心中无尽地盘
桓,已有几千年。
(有删改)
13.本文写的是乡间庙会,简要说出全文围绕“庙会”行文
的思路。(每空须有“庙会”二字)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④段对“路上”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试举一例进行分析。(3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从文中看,庙会以哪些主要内容“点缀”了“质
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你怎样理解作者今
天对“庙会”的认识。(不超过150个字)(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忆冼星海》,完成第13-15题。(共13分)(2010北京中考)
忆冼星海
茅盾
和冼星海见面的时候,已经是在听过他的作品的演奏,读过了他那万余言的自传以后。
那一次我所听到的《黄河大合唱》,据说还是小规模的。那次演奏的指挥是一位青年音乐家,朋友又告诉我,要是冼星海自任指挥,演奏当更精彩些。但我得老实说,尽管是小规模,可是那一次
的
演奏还是十分美满。我应当承认,这开了我的眼界,使我感动,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抓,痒
痒的又舒
服又难受。那伟大的气魄自然而然使人发生崇高的情感,光是这一点,也就叫你听过一次,
就像灵魂洗过
澡似的。
从那时起,我便在想象: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呢?我曾经想象他该是木刻家马达那样一位
魁梧
奇伟,沉默寡言的人物。可是朋友们又告诉我:不是,冼星海是中等身材,喜欢说笑,话匣子一开<
br>就会滔滔不绝的。
我见过马达刻的一幅木刻:一人伏案,执笔沉思,大的斗篷显得他头部特
小,两眼眯紧如一线。
这人就是冼星海,这幅木刻就名为《冼星海作曲图》。木刻家的用意不在写真,而
在表现冼星海作
曲时的神韵。它还不能满足我的好奇。而这,直到我读了冼星海的自传,这才得到部分的
满足。
从冼星海的生活经历,我了解了他的作品为什么有这样大的气魄。他做过饭店堂倌,咖啡馆
杂
役,做过轮船上的锅炉间的火夫,浴堂的打杂,也做过乞丐。什么都做过的一个人,有两种可能:一是被生活所压倒,虽有抱负,只成为一场梦;一是战胜了生活,那他的抱负不但能实现,而且必
将放出万丈光芒。星海就是后一种人!我当时这样想,仿佛我和他已是很熟悉的了。
大约三个月以后,在西安,冼星海突然来访我。
那时我正在候车南下,而他即将经过新疆而赴苏联 ①。当他走进我的房间,自己通了姓名的时
候,我吃了一惊,呀,这就是冼星海么!我觉得很熟识,而也 感到生疏。我将这坐在我对面的人
和马达的木刻中的人作比较,也和我读了他的自传以后在想像中描绘出 来的人作比较,我差不多连
应有的寒暄也忘记了。然而星海却滔滔不绝说起来了。他说起了他到苏联去的 计划,讲他的《民族
交响乐》的创作。他的话我记也记不全了,可是,他那种气魄,却使我兴奋鼓舞。他 说,他以后的
十年中将以全力完成他这创作计划;我深信他一定能达到。因为他不但有坚强的意志和伟大 的魄力,
而且又是那样好学深思,勤于收集各地民歌民谣的材料。他说他将在新疆逗留一年半载,尽量收 集
各民族的歌谣,然后再去苏联。
现在我还记得的,他这的《民族交响乐》的一部分的计 划。他将从海陆空三方面来描写我们祖
国山河的美丽,雄伟与博大。他将以狮子舞、划龙船、放风筝这三 种民间的娱乐,作为他这伟
大创作的此一部分的象征或韵调,来描写祖国人民的生活、理想和要求。你预 备在旅居苏联的
时候写你这作品么?不!他回答,我去苏联是学习,吸收他们的好东西。要写,还得回中 国来。
那天我们的长谈,是我和他的第一次见面,谁又料得到这就是最后一次啊!要写,还 得回中国
来!这句话,今天还在我耳边响,谁又料得到他不能回来了!
这样一个人,怎么就死了!
昨晚我忽然这样想,当他在国境被阻,而不得不步行万里,且经受了生 活的极端的困厄,而回
莫斯科去的时候,他大概还觉得这一段不平凡的生活经验又将使他的创作增加了绮 丽的色彩和声调。
要是他不死,他一定津津乐道这一番的遭遇。现在我还是这样想:要是我再遇到他,一 开头他就会
讲述这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且要说,我经过中亚细亚,步行过万里,我看见了不少不少, 我得
了许多题材,我作成了曲子了!时间永远不能磨灭我们在西安的一席长谈给我的印象。
一个生龙活虎,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永远坐在我对面,直到我眼不能见,
耳不能听, 只要我神智还没昏迷,他永远活着。
1946年1月5日
(有删改)
【注】①苏联:指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91年解体。
13. 作者在回忆冼星海的过程中,既写了想象中的冼星海,也写了冼星海留给他的印象。阅读
文章,填写表格 。(3分)
回忆想象
听《黄河大合唱》
读冼星海的自传
③
印象
①
②
气魄伟大,好学深思,热爱祖国
14.阅读划线句子,结合文章内容,揣摩作者“好奇”的原因和内容。(4分)
“好奇”的原因 :_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好奇”的原因:_②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5.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只见过一面的冼星海描写得生动而感人的。(不超过150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一)阅读《鞋》,完成第15-17题。(共15分)(2011北京中考题)
鞋
阎耀明
①年轻人的鞋坏了,去修。街口就有一个修鞋的,摊子不大,一个戴着单
帽的人在埋头干活儿。
年轻人把鞋放下,修鞋人拿起鞋,看了看,说过半个小时就可以来取。
②年轻人就离开了,往街上走。年轻人心里正烦。年轻人大学毕业有一阵子了,始终找不到合
适的工作。
有人介绍一份,年轻人嫌工资太低,而且给一个连高中都没有读过的老板打工,年轻人
觉得有点那个。年
轻人找了不下二十份工作,都觉得不太满意,没有去做。他煤田都注意看报纸上
....
的用工
信息,每天都出去联系,有时上门毛遂自荐。结果,都没有谈成。年轻人自然心里不是滋味。
别的不用说
,光鞋就走坏了两双。鞋走坏了可以修,往修鞋摊上一放就行了。可工作始终没有影子
这让年轻人很是心
焦。
③取鞋的时候,年轻人付了钱,正要走,修鞋人问:“还没有找到工作?”年轻人一愣,说:“没
有。”转身闷闷不乐地走了。
④不久,年轻人又去那儿修鞋,却先愣了一下。原来的修鞋摊儿
不见了,被一间干干净净的小
屋取代了。修鞋人坐在屋里,正捧着一本杂志看。年轻人走进屋里看了看,
放下鞋说:“这小屋不错。
你发财了。”街口这地段,金贵,能有一间屋,是许多人眼馋的事。修鞋人说
:“夏天省得风吹日晒,
冬天省得挨冻,享点福吧。”年轻人说:“你把一个小小的修鞋摊儿干大了,不
简单。”修鞋人放下杂
志,开始干活。
⑤年轻人没有出去,拿起杂志一看。竟是一份文学杂志
。年轻人问:“你喜欢?”修鞋人说:“喜
欢。”转眼就修好了。修鞋人问:“这么久了,应该找到工作
了吧?”年轻人有点不高兴,觉得修鞋
人多嘴。但他不好跟一个修鞋人发火。年轻人没有说话。修鞋人真
是多嘴。年轻人往外掏钱时,又
说:“这个小摊儿,我干了两年多,总算有一点模样了,我挺高兴的。”
年轻人觉得修鞋人说的话是
给自己听的,有挖苦人的味道。放钱时就把不满表现出来了,他没有放,而是
扔。修鞋人似乎看出
来了,淡淡地笑了一下。
⑥年轻人再次来修鞋时,修鞋人放下杂志,
请他先坐下,还倒了一杯水。年轻人就颇感迷惑,
不知道修鞋人为什么这么客气。修鞋人说:“我们是校
友。”年轻人一惊,认真地看修鞋人,却想不
起来在哪里见过这个人。修鞋人说:“你大学没毕业的时候
,有一年寒假你到我这儿修鞋,我见你带
着校徽,知道咱俩是一个大学的校友。”年轻人吃惊了,目不转
睛地看着修鞋人。修鞋人说:“我毕
业已经两年了。我高你两界,算是师兄了,我叫钉子。”年轻人似乎
一下想起了什么,说:“钉子?
对了,是钉子。我在校报上见过这个名字。钉子就是你呀?你好像写了几
首诗,发表在校报上。”修
鞋人说:“没错,钉子就是我。我挺喜欢文学的,觉得生活中如果有文学相伴
,那感觉是不一样的。
我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也不能啥都不干呀,就干起了这个
。我父亲是鞋厂的技师,摆弄鞋
有一套,我学来了。”
⑦年轻人不解地看着修鞋人,心里觉
得一个大学毕业生修鞋,咋想咋有点那个。修鞋人开始干
....
活儿。年轻人翻着杂志,竟看
到钉子的名字,杂志上登了他的一篇小说。年轻人一目十行地看了一
遍,写的就是修鞋的事。“修完了。
”修鞋人说:“鞋穿在脚上,所以鞋听脚的。我只会修鞋,不会告
诉脚怎么走路。所以我和你说过的话,
你可以不听,或者只当没有听见。”
⑧年轻人拿出钱。修鞋人说:“这次不要钱了。”“为什么?”年
轻人问。“不为什么。”修鞋人答。
年轻人看了修鞋人一眼,似有所悟……
⑨年轻人走出小屋,在门外站了好一阵,才慢慢离去。
(有删改)
1.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
本文记叙了年轻人大学毕业后三次修鞋的经过。阅读作品,填写下面的表格。(4分)
修鞋人的表现
关心年轻人的工作
②
述说从事修鞋的缘由并启发年轻人
年轻人的感受
①
③
④
文中两处“有点那个”中的“那个”分别指的是什么,表现了年轻人一种怎样的心理?(4)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 结合作品,分析修鞋人是如何影响年轻人的,从中可以看出修鞋人这一人物形象具有
怎样
的特点?(不超过150个字)(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无边的回忆》,完成
15-17小题。(共15分)
无边的回忆
席慕蓉
①我有一双塑胶的拖鞋,是在
出国前两年买的,出国后又穿了五年。它的形状很普通,就像你
在台北街头随处可见的最平常的样式:平
底,浅蓝色,前端镂空成六条圆带子,中间用一个结把它
们连起来。买的时候是喜欢它的颜色。穿了五六
年后,已经由浅蓝变成浅灰,鞋底也磨得一边高一
边低了。
②好几次,有爱管闲事的或者好心的女孩子劝我:“阿蓉,你这双拖鞋太老爷了。”
③或者:“阿蓉,你该换拖鞋啦!”
④我总是微笑地回答:“还可以穿嘛,我很喜欢它。”
⑤如果我的回答换来的是一个很不以为然的表情,我就会设法转变一个话题。如果对方还会对
我
善意地摇摇头,或者笑一笑,我就会忍不住要告诉他:“你知道我为什么舍不得丢它吗?”
⑥这是个让生命在刹那间变得非常温柔的回忆。大学毕业时,课比较少,家住在北投山上,没
有课的
早上,我常常会带着两只小狗满山乱跑。有太阳的日子,大屯山腰上的美丽简直无法形容。
有时候我可以
一直走下去,走上一两个钟头的路。最让我快乐的是在行走中猛然回过头,然后再仔
细辨认,山坡下面,
哪一幢是我的家。
⑦走着走着,我的新拖鞋就不像样了。不过,我没时间管它,我的下午都是排得满满
,别有用
处的。晚上回家后赶快洗个澡就睡了。
⑧直到有一天,傍晚,放学回家,隔着矮矮的
石墙,看见我的拖鞋被整整齐齐地摆在花园里的
水泥小路。带着刚和同学分手后的那一点嚣张,我就在矮
墙外大声地叫起来:“何方人士,敢动本
人的拖鞋?”
⑨花园里没有动静。再往客厅的方向看
过去,外婆正坐在纱门后面,一面摇扇子,一面看着我
笑呢。那时外婆住在永和,很少上山来。但来的话
就总会住上一两天,把我们好好地宠上一阵子再
走。
⑩那天傍晚,她就是那样含笑地对我说:
“今天下午,我用你们浇花的水管给你把拖鞋洗了,
刚放在太阳地里晒晒就干了。多方便!多大的姑娘啦
!穿这么脏的鞋给人笑话。”
⑪以后,外婆每次上山时,总会替我把拖鞋洗干净,晒好,有时甚至给我
放到床前。然后在傍
晚时分,她就会安详地坐在客厅里,一面摇扇子,一面等着我们回来。我常常会在穿
上拖鞋时,觉
得有一股暖和与舒适的感觉,不知道是院子里下午的太阳呢,还是外婆手上的余温? ⑫就是因为舍不得这一点余温,外婆去世的消息传来以后,所有能够让我纪念她老人家的东西:
比如
出国前夕给我的戒指,给我买料子赶做的小棉袄,都在泪眼盈盈中好好地收起来了。这双拖鞋,
也就一直
留在身旁,舍不得丢。每次接触到它灰旧的表面时,便仿佛也接触到曾洗过它的外婆的温
暖而多皱的手。
便会想起那在夕阳下的园中小径,和外婆在客厅纱门后面的笑容。那么遥远,那么
温柔,而又那么肯定地
一去不返。
15.①-⑤段的叙述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6.一双普通的拖鞋为什么让“生命在刹那间变得非常温柔”?(4分)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17.身为专业画家的席慕蓉善于以细致的描写讲述生活小
事,抒发真挚的情感,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本文这一写作特点。(7分)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