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人教版

别妄想泡我
981次浏览
2020年12月29日 14:1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枫树叶-五月爱婷婷六月丁香色

2020年12月29日发(作者:阎锡山)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
案及教学反思人教版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1《山中访友》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
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4.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 br>(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
自然有声有色, 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
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 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 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
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



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 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
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 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
么呢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
儿感受到的
(4)交流感受。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
的品质。
(5)体会写法。
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
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听写词语,复习引入
(1)听写词语。
清爽 德高望重 吟诵 唱和 瀑布 陡峭 挺拔 身躯 津津乐道
精致 蕴含 奥秘 别有深意 侠客
(2)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
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



(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
①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
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
感受幻境,体会写法。
②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朗读,读得亲切、热情,像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
体会写法: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
③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 ”“一块石头”中,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世事的变迁。这
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样用心 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④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也使我们感受
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 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
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 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
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 情,
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 的人。她们能跟我
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 br>友”。



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
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教学反思:
《山 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
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 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
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 的热爱之情。
这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
设计时,我力求挖掘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升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
的收获。为此, 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
到了预期的效果:
1 、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景物、优美语言的体验和感悟,发挥
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进 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在教学中,培养学生
的想象力尤为重要。
我在导课时 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上课时,首先出示文题,我以本文题目展开线
索。因为课题是全文的立意之本, 又是以联想和想象构筑情境这一独特、鲜明的表现手
法,是本文的文眼。所以我让同学么们边读边思考: (1)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
为题 (2)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3)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
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让同学们揣测文章的内容,捉摩作者 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合理想
象、表达,从而引入本课。学生谈得丰富极了,有的认为去访问一位隐居的老 人,有的
认为去访问稀有动物,有的认为去访问某个建筑等等,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引导其合
理想象、表达。
2、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朗读。本文有着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飞扬着作者丰富的想象,从文字背后投射出诗人一般鲜活的气质和性情,让人越读越爱步释手。因此,
让学生在朗读 中感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收获:学习了这一课,我们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动,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
激情所感染。
2《山雨》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课前准备
1.读不同作家写雨的作品。



2.准备优美抒情的轻音乐作品。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 要细致观察,用心倾听,你一定能发现美。今天我们要
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后描绘的自 然景观。
揭示课题:山雨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提醒需注意的字音, 并理解这个词。
啼 (tí)啭(zhūàn)
(3)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4)思考:作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他观察到了什么倾听到了什么
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
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作者听到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请用课文里的话回答。(先是听 见山雨的声
音,接着看到山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2)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①读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找出句子中的比喻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a沙啦啦,沙啦啦──
b像一曲 无字的歌谣,神奇地 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 清晰起来,由
远而近,由远而近……
c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 岩石、每一片 树叶、每一丛 绿草,都变成了
奇妙无比的琴键。
d飘飘洒洒的雨丝 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 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
每一个音符 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②小结。作者通过大胆而又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山雨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山
雨的 喜爱之情。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个广大的想象空间,引起我们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
(3)感悟山雨的色彩美。
读读这些写雨色彩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①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 透明。(这里
实写雨的色彩──绿,给人清新的感觉。)
②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 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
雨色的想象。)
(4)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板书:雨前、雨中、雨后)
这场山雨是在人们不知道 的情况下,悄悄地、悄悄地来,于是山林中演奏出一首又
一首优雅的小曲。随着这优美动听的声音,雨, 改变了山林的颜色,绿得耀眼,绿得透
明。而后,它又悄悄地、悄悄地走了,只留下了它的余韵。
(5)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熟读成诵。
(2)向学生推荐相关写雨的课外美文,丰富积累。
教学反思:
《山雨》这篇课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有 声
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那分浓浓的的喜爱之情。理解课文内
容,想 象课文描述的情景,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
对山雨的那份情感是教学 的难点。
在进行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在情
境 中阅读,在探究中感悟,在体验中交流,极力营造一种自由阅读的氛围,让学生在文
本世界里自由驰骋。
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读”和“悟”两方面,力求在读读吟吟,想象感悟中引领学
生进入一 个诗意的雨天。
一、初读感知
整体感知时,文本中如诗一般的文字跃动在学生的眼前, 等待着学生去品味、欣赏。
阅读中,一切都以文本的原生态在对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尊重学个性化的解读 。文本中
美的文字描写了美的意境,美的意境惟有靠阅读者自己去感悟方能领略,原汁原味的整
体感知就是引导学生自己读进文本中,领略文字背后那美的意境。



二、重点研读赏析
先教给学生赏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反复读,多想象,多感悟,不 需要逐字逐句斟酌
含义,但要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力求通过品读、积累成诵等多
种方式的阅读实践进行不同层次的读,完成全程的阅读.在课堂中完成一篇课文的学
习,不应是 阅读的结束,而应是阅读的开始。带着课文的学习兴趣去阅读新的作品,对
课堂内容进行延续发展,才是 真正意义的语文学习。那我的这节课就引着学生从课文中
的文本延伸到了生活中、文学里,不仅是朗读、 感悟能力的培养,也是其他能力的训
练。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美,同时 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
力。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我的这节课在语文素养的训练上 还需要加
强,要让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运用落到实处。课文中有很多美的词语、句子,特别是
优美的意境课堂中学生好象并没真正感受到,一堂课下来,虽然读了,想了,说了,但
显得很空洞。我只 是着重考虑要让学生欣赏美文,对语言文字考虑较少,但该如何在教
学中不牵着学生鼻子走,又让他们真 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自主的感悟语言文字美这是
我这节课存在的困惑。
3《草虫的村落》
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3.与大自然为友,感悟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与大自然进行“心
灵对话”。
4.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课前准备:关于重点句的课件。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观察过虫子吗那你看到过“草虫的村落”吗“草虫的村落”是怎样的呢今
天,我们就一起学 习新课文。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 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思考:“草虫的
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字词检查。
(3)交流反馈。
梳理内容,明确场景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在哪儿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2)交流反馈。
①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
来。



草虫的村落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个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成的。
②空间在我 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
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作者是怎样想象的(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他 把一个草丛
边上有甲虫的小土堆想象成了一个“草虫的村落”。)
③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
交流时,教师相机出示: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终于走出一条路。”
“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作者为我们描 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有建筑,有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还
有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草虫的村落”的
①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理解“追随”)
②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静谧”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静谧”不但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幽静,还写出了 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静、人很放松。有这
样的环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才会发现这“草虫 的村落”,才会发现─
─(生齐读)
“我发现了草丛中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这节课 我们跟随着作者在草虫的村落里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在那里,我们发现了
一个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 。为什么说这是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呢我们到下节课再去
学习。
作业: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发现了一 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作者认为“草
虫的村落”是个“快乐天地”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 么请大家自由读,一边
读一边画出相关的句子。
(2)学生自由读,画句子。
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①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
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a作者为什么把黑甲虫称作“游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b 你从哪里看出甲虫是勇敢的
小结:从这位勇敢的小侠客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他是快乐
的。
②云游四方,回到家乡,同伴们是怎么招呼游侠的你感受到它们的快乐了吗
(2)从“村民的和谐生 活”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地很投
机”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 得很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的融洽。他们在这个
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
(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差 不多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
──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理解甲虫们所在的音乐厅很美,是“天然”的。
甲虫音乐家 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
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 音乐,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
①联系实际,说说你听到过哪些大自然的音乐家演奏出来的音乐。



②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抓住“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③小虫们特有的灵性和才智让作者佩服。读好这句话。
(4)从“村民的劳动”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 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
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是什 么力量使甲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读懂了吗(生活的快乐,以及对家庭的责
任,促使甲虫们勤劳地工作 着,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快乐着。)
小结:通过交流,我们体会到甲虫们在自己的天地中快乐地生活着,劳动着,也快
乐地创造着。
升华情感,进行练笔
小甲虫们不但有生命,还有灵性。这是作者用心观察的结果。
(1)自由读最后两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体悟作者对田野、对大自然充满了喜爱之
情。)
(2)只要我们能像作者一样用心去观察,我们也会发现很多,说说你去观察过什么
(3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自己观察过的小虫写下来,写的时候要学习作者的写法,
融进自己的感受,等会 儿我们看谁写得最生动。
(4)交流反馈。
教学反思:
《草虫的村落》是一篇 充满了童趣的文章,作者以一个孩童的眼光记叙了一次游历
草虫村落的过程。
虽然这篇文章学 生很感兴趣,但是,以往我的教学中并没有抓住孩子感兴趣的切入
点,将孩子们引入草虫的世界里,了解 虫子的生活习性,感受虫子的喜怒哀乐,体味文
本的独特魅力。因此,这样好的课程资源由于我教学设计 的问题,并没有发挥其最有效
的作用。既没有进行有效的文字训练,又没有让孩子们受到热爱大自然的熏 陶。
这课的教学在我非常矛盾的情况下不紧不慢地开始了。
读课文,学生字新词,弄清课文 的叙述顺序并将课文分段。此时,只剩下几分钟就
下课了。于是我安排孩子们讨论:课文中叙述了草虫世 界的哪几个场景你最喜欢哪个场
景,为什么,请在书上批注你的体会。孩子们的学习很专注。
没想到,我随意安排的这个教学环节在教学中起到了莫大的作用。
第二堂课,我索性引导孩子围绕孩子们喜欢的场景展开了学习。
孩子们最喜欢的场景是虫子开 演奏会的场景。我就从这个自然段入手带着孩子们学
习。于是我带着孩子从三个方面体会了虫子演奏的音 韵美和背景美。“优美的音韵”
“灵泉”“优于”“只有”这些词语为我们描绘了音韵的美。并且,我还 引导孩子们体
会了作者独特的想象力。“紫红”“烘烤”这些词写了那丛灌木的美丽,并且我让孩子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当时演奏的场景,孩子们进行了一些非常有趣的补充。最
后,让孩子们 用情朗读。
每个场景如果采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的话,那孩子们一定会觉得有些厌倦。每个场景



我抓住了不同的重点让孩子们去学习去体味。
比如,虫子搬动食物 的场景里,我让孩子们展开想象“是什么力量使他们这么勤勉
地奔忙呢”孩子们的想象也非常有创造性。
欢迎远客的场景中我让孩子们体会了虫子和人一样,有人的感情,友好好客。小圆
虫吸引了黑甲 虫的场景里同样我让孩子们体味了虫子和人一样,有人的感情,爱好美好
的事物。同样游侠归来的场景中 ,也让孩子们体味了虫子有人的感情,知道什么思念什
么是牵挂。通过这三个片段的学习,孩子们对虫子 普遍有了好感,认为虫子非常可爱,
非常有趣,和人一样,有情有义。
在教学中,我也和孩子 们一样,情绪非常兴奋。我觉得自己不是老师,而是一个孩
子,对虫子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期待。 渴望走进虫子世界,去了解虫子的更多方
面。
和孩子们学完这课,感慨颇多。虽然我们是不太 年轻的老师,但是,要永远保持一
颗童心,亮着一双童贞的眼光,这样我们能发现更多的美好,更能让我 们的课堂保持持
久的生命力。昨天晚上自习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写写对我的建议和想法,有两个孩子写< br>到他们以前不喜欢语文,但是这学期却觉得学习语文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顿时让我
觉得异常满 足。当一位能改变学生老师的,是我最大心愿。虽然我对他们的改变并不一
定能改变他们的未来,但是, 让他们的记忆中有了这样一段美好的回忆,也是值得的!
4《索溪峪的“野”》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索溪峪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课前准备
收集张家界、索溪峪等有关的照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课件展示,揭题导入
(1)欣赏张家界索溪峪的迷人风光。
(2)揭示课题:索溪峪的“野”
简介索溪峪
初读课文,感知索溪峪的“野”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指名分段读课文,初读反馈。
(3)抓题眼,引入研读。
合作研读,感受索溪峪的“野”
(1)读了课文,索溪峪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野)课文通过 哪几方面的描述来写出索
溪峪的“野”(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连游 人也渐渐变
得“野”起来。)
(2)选择其中一个部分,分组研读,交流讨论,体会作者是怎 样描绘索溪峪的山、
水、野物和游人的“野”的
(3)赏析。(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板块进行教学)
①赏析“山是野的。”
a齐读这一段,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描述“山是野的”这个特点的课文
运 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是一种惊险的美。是一种磅礴的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
格的美。)(先概括 特点再具体描写。)
b赏析句子:“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 摇摇晃晃,
使人望而生畏。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听着名字就让人胆颤。”
你从哪些词语当中感受到了一种惊险的美(板书:拔地而起、摇摇晃晃、望而生
畏、胆颤)
c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一种惊险的美(一线天、百丈峡,它们的名字听着也让
人觉得害怕。)
d有感情朗读, 读出你的惊讶,读出你的赞叹,并谈谈自己的收获。
②赏析“水是野的。”



a让我们跟着摄像师的镜头,来领略索溪峪水的野吧!
b赏析句子“索溪峪像一个从深山中 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
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蹦跳而出的野孩子”给人活泼、灵动之感,把索溪峪想象成“野孩子”,十分传神地
写出了索溪峪的“ 野”。它或“奔跑”,或“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闹”,十分调皮、可爱。
也从侧面表达出了行走在曲 折起伏的索溪边的游人们轻松愉快的心情。
这一段中,作者还有哪些奇特的想象(索溪峪是 一个野孩子,山路是它的哥哥,
树木是它的大叔,石头是它的弟弟。)
C赛读,读出索溪的趣。
③赏析“山上的野物是‘野’的。”和“游人也‘野’了起来。”
a快速朗读,想想“野”加引号的含义。
b赏析句子“人们,在这山水中返朴归真了。”“返朴归真”是什么意思 (“返朴归真”
的意思是去掉 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课文中怎样写猴子与游人的“返朴
归真”
(4)仔细 观察文章各段的写法,说说作者在谋篇布局上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先
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
朗读积累,体悟索溪峪的“野”
课文以作者独特的视角,表达了独特的感受,让我们身临其境。要求读出感受,读
出韵味,读中想象。
(1)自己选择一部分练读。
(2)合作读。
(3)齐读与个别读相结合。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积累。
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不同的人对同样的风景,会有不同的感受。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 峪,感受到的是
一个字──“野”:这里的山野、水野,这里的野物“野”性十足,连来这里游览观景的 游
人也返朴归真,渐渐变得“野”起来。作者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在写景中表达
了自 己畅游其中的愉快的心情。
(2)课后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描写张家界、索溪峪的文章,细细品 读,注意体
会:他们对索溪峪的感受是什么又是怎样表达的
教学反思:
没有反馈, 没有评价,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了让小组合作学习能更有
效、长久地进行,对学生的合作学习 还应及时地给予反馈。展现优秀的合作方式和成
果,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小组合作的快乐与成功,提高学生 进行合作的信心和兴趣;纠正
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小组合作的顺利开展。

在教学《索溪峪的“野”》时,我发现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采取适当的评价方
法,使合作学习充满了活 力。学生合作学习后,我首先对他们的合作过程给予积极的评
价:最活跃的小组、最有收获的小组、最团 结互助的小组等,还将合作学习的评价和班
级的“合作星”评比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合作积极性。在合 作过程评价的同时,反馈合
作学习的成果。小组派代表汇报展示合作成果,老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激励性 评价,让
他们感受到合作的愉悦和成功的喜悦。
《口语交际·习作一》
学习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2.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3.根据交流的情况,选择一项进行习作。
4.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作文的不足之处并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音响的录音。



学生:1.观察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或者是一种自然现象。
2.准备自己游览风景名胜后的照片与及相关文字资料。
3.交流第一项内容的同学可以制作头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揭题导入
这一组,我们学习了《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和《索溪峪的野 》四篇
课文,课文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
自 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我们生活在这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意的世界中,我们也时时
在观察大自然的美景 ,倾听大自然的各种音响,在观察和倾听的过程中浮想联翩。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
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自读“口语交际·习作一”各板块的学习提示,整体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2.师生共同确定每一项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内容。
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想象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员,然后把看到的、想象到的和感
受到的说清楚。
走进音响世界:说说自己听到的各种各样奇特的大自然的声音。
回顾暑假生 活:主要向大家说说自己暑假游览的风景名胜及自己的感受,特别说说
在游览欣赏过程中的联想和想象。
分块讨论,组内交流
1.学生自选某一方面内容,按要求进行准备。



2.同桌或分类进行组内交流。
示范带动,交流评价
1.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交流。
2.选择同一项内容的同学合作向全班汇报。为增强趣味性,选择第一项的同学可戴
头饰合作交流。
3.评议。对向全班交流的同学进行补充、提问等,开展对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交流谈话,激趣导入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交谈 兴很浓,仿佛自己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并融入其
中。同学们也有了写的欲望,想把自己的独特感受写下 来。
这节课我们就来加工整理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选择其中的一项,展开联想和
想象,然后写下来,一定能成为一篇佳作。
选材命题,明确要求
(1)选择话题,确定材料。
选择“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走进音响世界、回顾暑假生活”三个 话题中的一个,确定
写作材料。暑假生活有很多可写的内容,这次主要以浏览风景名胜后对祖国大好河山 的
赞美为主。
(2)大胆构思,精巧命题。
简单交流本组课文的题目,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师生共同讨论出一些题目:
我是一棵××树
小树与鸟的对话



雪的自述
大自然的声音
蟋蟀在唱歌
听雨
游×××
……
(3)习作要求。(投影出示)
学习本组课文的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写景的文章,注意选取独特的视角,放飞想象的翅膀。
记事的文章,注意有顺序地把事情的经过记叙详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记叙清楚,语句通顺,感情真切。
试写初稿,进行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
朗读赏析,交流评议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位同学,教师作适当调整,分三大类由学生朗读,引导学生进
行赏析。
(2)学生交流评议。
(3)教师点评。特别要肯定习作中体现出的“独特感受”,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
再次修改,誊抄习作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清楚认真地抄写在作文本上。



《回顾·拓展一》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 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
独特感受的方法。
2.读背并积累古诗句。
交流平台
(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山中访友》 《山雨》和以前学过的《桂林山水》
《观潮》等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本组课文,作 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
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在表达自 己独特感受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
(2)联系《草虫的村落》,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体会联想和想象的魅力。
(3) 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介绍相关的课外阅
读文章及书籍。
日积月累
(1)在许多描写景物,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作中,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大胆想
象,抒发情感,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几句。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幻灯片)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a学生自由吟诵。
b尝试理解。
(3)选择其中的几个诗句,体会诗人在写景过程中的联想与想象。
a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百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并非 无情无义之物,化成春泥使后来的花更红。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诗人比
喻自己不做官并非丧失报国志, 而是走另一条路国效力。
b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在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时,响起了 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
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时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敏感地注意到了 ,而且从中听
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静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c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在百花之中差不多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没有花景可赏,人们爱花
之情 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的花,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
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 一自然现象,引出较深的道理,回答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
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 历尽风霜而后凋谢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背诵并积累这些诗句。有兴趣的同学读读背背原诗。
趣味语文
(1)自由读故事。
(2)同桌自己的理解。
(3)全班交流,体会一字诗的妙处。
5《詹天佑》
学习目标:
①学会11个生字。读读写写“杰出、修筑、设计、施工、阻挠、控制”等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摘录喜欢的词句。
③了解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④重点感悟描写詹天佑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前准备



课件:京张铁路肇建百年纪念活动资料、相关磁带
教学过程
导入:建构阅读话题
1.板书课题“詹天佑”,请学生谈谈课外搜集的关于詹天佑的资料。
2.詹天佑是 谁──京张铁路(板书)的设计施工者。京张铁路修筑于哪一年(1905
年),距现在有多少年了(一 百多年)
3.对于京张铁路来说, 2005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京张铁路动工整整一百周年!
为了纪念这一伟大时刻, 北京市和河北省政府举行了一系列大型活动。
4.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想法
5.同 学们,老师看了这些资料,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一条铁路的诞生,为什么那么
重要我们为什么要如此隆重 地纪念它呢就让我们到《詹天佑》这篇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初读:回顾难忘岁月
1.认 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
带领工程人员做了哪些事情
2.检查生字词语,以及课文读通情况。
3.梳理文章脉络:读了课文,请告诉老师 ,从1905到1909年这四年中,詹天佑带
领工程人员,做了哪几件事情
4.学生读 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并板书: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边板
书边指导“勘测”的写法,提示 “隧”字的读音。
品读:再现动人细节
(一)刚才,我们匆匆地回顾了一百年前的那段难 忘的岁月,对詹天佑修筑铁路有了
一个整体的了解。在修筑铁路的四年也就是1400多个日子里,有许 许多多让人难以忘



怀的动人细节。下面,就让我们走近施工现场。(学生细读4-6自然段,圈圈画画,
思考, 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有哪些细节, 让今天的我们深有触动)
(二)组织交流,抓住关键 语句,通过对重点词语的推敲,让学生展开想象反复朗
读,体会詹天佑在修筑铁路过程中的爱国精神、杰 出智慧、顽强毅力、以身作则、与工
人同甘共苦等优秀品质。
(三)孩子们,詹天佑修筑铁 路的日子里,让我们深有感触的事情,绝不只是课文里
写的这些!如果,我们对当时当地的情况,有更多 的了解,那么我们一定会对詹天佑更
加肃然起敬。
研读:回眸百年沧桑
1.请大家用心地读读2.3自然段,联系詹天佑修筑
铁路过程中的一个个细节,想一想:这两 段话的哪些地方,让你的心难以平静(默
读,画出让自己心里不平静的句子)。
2.孩子 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回顾那段岁月,我们的心情肯定是难以平静的,谁来
读读有关句子(交流感受,朗 读体会──抓住以下内容: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嘲
笑;一路的高山深涧;国人的期望;技术条件的落 后,资金的缺乏,理解詹天佑面临的
压力)。
面对着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嘲笑,面 对国人的殷切期望,面对高山深涧,我们
可以想象詹天佑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在压力面前,他犹豫了吗退 缩了吗
4.出示句子,学生齐读:詹天佑不怕嘲笑,也不怕困难,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
始勘测线路。



5.引读:詹天佑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来自哪里呢学生接读─ ─“遇到困难,他总是
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 人讥
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6.继续引读:正是凭着这份坚定信念和对祖国 的忠诚,詹天佑带领工程人员──
(教师板书:学生接──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师:也正 是凭着这份坚定
的信念和对祖国的忠诚,在詹天佑的带领下,京张铁路终于在1909年8月11日全线 竣
工,不但比原计划提前两年,还为清政府节省了白银28万两。这是危难中的奋进!艰
辛中的 辉煌!
7.来,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最后一段,感受这艰辛的辉煌!(齐读最后一
段。
写话:倾诉满腔情怀
1.此后的几年里,詹天佑一直为祖国的铁路事业,四处奔走,呕心 沥血。在极度紧
张的工作中,他病倒了,而且,病势逐渐加重。他拖着重病之身,登上长城,面对着曾< br>经战斗过的地方,想起祖国的坎坷命运,壮志未酬的詹天佑深情地说:“生命有长短,
命运有沉升 。粤汉路没有修通,南北大干线无法建成,初建全国铁路网的梦想破灭,是
我人生中的一大憾事。所幸的 是,我的生命早已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段铁轨,也
算是我坎坷人生中的莫大幸事了……” (师一字一顿地)1919年4月24日,詹天佑病
世,享年59岁。
2.面对着将自己 的生命化为铁轨的詹天佑,你心里一定有许多话想说。拿起你的
笔,把你想说的写下来吧。写的时候,可 以适当借助于课文中的词句来表达你的情感。
(音乐《沉思曲》渐起……)
3学生在低沉的音乐声中写话。



4组织交流。
5让我们全体起立,面对着新落成的詹天佑铜像,表达我们的敬意!
板书设计:
人传承一种精神
詹天佑 …怀念一位伟人
↓ 京张铁路 …纪念一条铁路 (1905-2005)
教学反思:
《詹天佑》这篇课文的教 学重点是通过了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认识詹天
佑是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教学开始我让大家通过用一句话概括收集的资料的方式,让学生从整体初略地了解
詹天佑这个人。接着出 示京张铁路100周年的时候搞的一些活动的报道,激起学生学
习的兴趣:为什么这条铁路如此重要带着 问题走进课文。通过快速读文,了解文中重点
介绍詹天佑在修筑铁路的时候三件事:勘测线路、开凿隧道 、设计“人”字形线路,教
学时直奔重点段落4~6自然段。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4~6自然段,把感动 自己的细
节画下来,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印象深
学生交流的时候其实就是更深一层次的, 更多面的,更立体地了解詹天佑这个人。
在交流中我重点抓住了这句话反复品读:“遇到困难,他总是想 :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
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 程师
失掉信心。”这句话是詹天佑遇到困难时的内心想法,也是他克服困难,完成艰巨任务
的动 力。这句话更充分表现了詹天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为祖国争气的坚强决心。教
学时我抓住这句话四次 品读,通过层层深入地学习,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詹天佑的爱
国和杰出。第一次品读是让学生找詹天佑 修筑铁路的时候感动我们的细节描写,这是初
步感知;读后让学生找文中哪些语句和词语感受到詹天佑遇 到的困难老师出示课文中的
相关词语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画面,交流后再读。接着又出示了资料让同学 们感受詹
天佑遇到的人为的困难,谈体会之后再读,这三次读学生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詹天佑不怕
困难的精神。第四次读是在学习了詹天佑所处的历史背景之后,也就是课文的2~3自
然段,感受了帝国 主义者为什么阻挠清政府的修筑计划以及了解了他们要挟清政府的目
的之后再读这一句詹天佑的爱国情怀 已经深深烙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课文5~6自然段是写詹天佑在修筑铁路时是怎样开凿隧道和设计 “人”字形线路
的,这是詹天佑杰出才能的充分体现。我在教学这2个自然段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导读法,辅之以示图法、以读助讲法等进行教学。
我教给学 生通过“读──说──画──说”的学习方法来,弄懂课文内容。开凿隧
道、设计线路两部分写作方法基 本相同,我又采用由扶到放的形式,逐步让学生形成自
学能力。学完这部分再让学生谈体会,进一步地感 受到了詹天佑的杰出。齐读:“詹天
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句话,使感情得到升华。
学完课文后,我又把话题回到开始的问题:说说一条铁路的诞生为什么那么重要让
学生面对 詹天佑的塑像写一写感受。
整个的教学设计遵循整体性教学原则,无论是全文的教材处理,还是一 个自然段读
的训练,都采取了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上完课之后,我陷入了沉思,由于课文长,课堂的容量
大,为了实 施教案,深深感到有很的地方只是匆匆而过,引导的还不到位,留下很多的
遗憾。接下来还请大家批评指 正。
6《怀念母亲》
教学目标
1. 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
课件:季羡林相关资料
谈话导入
1.了解作者。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 (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
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2.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1) 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
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 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
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 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
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2)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3)出示课题。
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 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出示课题《怀念母
亲》板书)读,读出“怀念”的情感。
(4)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 感悟,文章
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2.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以下这些语言也可在初读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初步理解: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品读课文
(一)抓课文主线。
母亲去逝后,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许多年后,母亲还常常出现 在梦
中;留学德国,故国母亲的一草一木也常会浮上心头。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这个意思的几
句话 读一读。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非常地思念“母亲”(两个“频来入梦”)
2.朗读句子。质疑。(如, “频来入梦”什么意思对于“频来入梦”的初步理解应该联系
上下文,如文中的日记中的时间可以反映经 常怀念母亲,文章的最后一节中的“没有断
过”、“一直”“十一年”等。)
(二)品读思母之情。
1.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
(1)学生浏览以上资料谈体会。
(2)联系“11月18日”的日记谈理解。



(三)品读思国之情。
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 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
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 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
亲)
1. 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 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 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1)谈谈体会,或是质疑。
(2) 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3)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设计想象说话:
如,因为季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4)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
学生交流。
设计想象说话:
如,他想到__________________,仿佛觉得_______ ___________,所以觉得这凄凉
是甜蜜的。
(5)朗读其他相关内容。
(四)抒发情感
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 很浓。母亲成了游
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1.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 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
样的面影
3. 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4. 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好吗
拓展升华
1.赏读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
2.小结:是母亲养育了作者,作者也与母亲 的命运息息相连。这样一个时刻将母亲
装在心中的让人起敬的学者、作家,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取得了 崇高的地位,为祖国
母亲赢得了巨大的荣誉。祖国母亲怎么能不称之为“宝”呢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采用“中心切入法”直接进入季羡林的内心世界。本想使学生的情绪马上进入
一种沉痛 忧伤的氛围当中。可随着课堂的深入,学生的情绪却离文章表达的内容的氛围
越来越远。我想这是因为自 已带着忧伤、深沉的语气不到位去引导学生朗读去解析文
章,所以不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和薰陶。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
意。这一 点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课堂上,学生能围绕一些重点词句来理解失母之
“恨”、思母之情、梦中寻母。
纵观整堂课,我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没有做好。在精读课文时,我采用了抓住重点词句
来深入体 会作者失母之“恨”、思母之情、梦中寻母。由面过渡到点这是正确的。但是
学生找出体会最深刻的语句 后,我在引导学生读时,却不够深入。这也许是课堂容量过
大导致课堂教学中的沟通合作、再次朗读感悟 等方面有些欠缺。
7 《彩色的翅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了解海岛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边防战士艰苦
的生活条件。
2.细读课文,从战士们的言谈、行动中,体会边防战士对祖国海岛的真心热爱之
情。
情境导入



1.出示语段,要求学生自由朗读:
小瓜果然结了不少,水灵灵的,真惹人喜爱。谁料一阵暴雨过后,巨浪扑上了小
岛,把小 瓜一个个打掉了。后来一检查,只有种在大石头后边的一棵瓜秧上,还残存着
一个小瓜。
2.指名若干学生分别朗读语段,教师简单评价朗读的投入程度,相机提问学生:
A、“残存”是什么意思
B、有哪些词语可以在这里替换“残存”
C、通过“残存”,在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3.揭示课题。
教师:读了这个语段,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预设学生质疑:
这个残存的小瓜最后长大成熟了吗
小瓜为什么种在小岛上
小瓜一个个都打掉了,主人会有怎样的反应
……(教师选择课文能够解答的问题进行板书。)
教师:(板书:彩色的翅膀)同学们提的问题很有水平啊!请再思考这样一个问
题:一个 残存的小瓜和“彩色的翅膀”之间有什么联系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读读《彩
色的翅膀》这篇课文,不 但要把课文读通顺,而且把刚才我们的提问整理一下,看看课
文可以解决哪一些问题,把相关的语句画下 来。
海岛“尝瓜会”



1.找到课文第九自然段描写 “尝瓜会”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思考,观察通讯站站长如
果问大家:在我们的宝石岛上,这是一个来之 不易的大西瓜,今天,我们应该把第一块
西瓜送给谁尝呢为什么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归纳总结──雷达兵。
教师:是啊,如果没有雷达兵头脑里那些农 业知识,恐怕宝石岛上的战士们吃不上
自己种的大西瓜了!我们应该让雷达兵在吃第一口大西瓜之前,先 向我们介绍一下他找
到答案的过程,你们说好不好那么,他可能会怎么介绍呢请你展开丰富的联想,写一 段
雷达兵的“战功”介绍吧!
3.课内小练笔。教师巡视、指导,相机组织学生交流表演。
结识战士“小高”
教师:小高是宝石岛观观察通讯站的信号兵,是他陪着“我”来到宝 石岛的。这个小战
士很有意思,请通讯们把课文中描写小高的一些词句用” “画出来,多读读;说说你觉得
这个小战士的身上有些什么特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可以同桌或者小组之间相互讨论。
2.指名学生汇报对战士“小高”的印象。
认识升华
1.用一两句话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海岛,海岛上有一群怎样的战士。
2.指名学生汇报后教师提问: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战士们为什么要到这样一个人迹罕至的小岛上生活呢
战士们守着这样一个环境恶劣的小岛,有什么意义吗
……



教师:同学们问得真好,这些问题,也是老师一直在思考的。让我们再来关注这样
两个问题:
第一:这个小岛,可能位于祖国的那些方位
第二:如果这个小岛上没有战士驻守,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
3.学生发言后,播放《说句心里话》结束课文教学。
布置作业
1.摘录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2.给宝石岛的战士写一封信,可以刊登在黑板报上,也可以投稿给 编辑部,有条件的
把信发布在网站上。 (杭州
市拱宸桥小学 邵宏锋)
教学反思:
《彩色的翅膀》是略读课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后,我让学生找出边防战士热爱
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学生很快就 能把感人的地方找出来了令人感动
的句子体会,但怎样才能体会出感情呢?
首先我通过关键字词的理解帮助学生感受战士们对海岛的热爱。 其次我通过体验与想
象丰富学 生的感受。“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端详着,轻轻地
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 出啧啧的赞叹声。好象有一股甘泉,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
田。”这段文字,我不仅让学生从战士尝瓜的动 作中体会战士们对岛上结的第一个西瓜
的珍爱,还让他们边学着尝瓜的动作,边想细细端详着,轻轻地闻 着,慢慢地咬着,不
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好象有一股甘泉象战士们尝瓜时心里是怎样想的,嘴里是怎样 啧
啧赞叹的,体会他们为了西瓜生长付出了许多心血,这西瓜凝结着战士们建岛、爱岛的
深情啊 !当然,朗读是体会感情的好方法,但是学生朗读的指导一直是比较费时费力的
一件事,有时往往达不到 预期的效果。我想,有了这样的感受,学生应该能够读出感情
了。
8《中华少年》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
使命感。
课前准备: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看到祖国的锦绣山川,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日新月异的变化时,你
是否 为祖国的日益强盛感到骄傲是否为自己是一位中华少年而感到自豪呢今天就让我们
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 《中华少年》。
初步感知
(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
(2)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讨论交流
(1)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2)互相交流: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3)阅读欣赏课前收集的有关历史典故、传统风俗的资料和图片。
整体把握,难句理解
(1)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雪莲”“乳燕”“雏鹰”“山丹丹”各喻指什么
(2)默读 第2.3.4.5自然段,想一想,是什么哺育滋养了中华少年(悠久的历史、
灿烂的文化)
(3)读第6.7自然段,感受四个“不”句和四个“要”句的鲜明对比,它们表达了怎样的
情感(中华 少年建设中祖国的坚强决心。)



(4)齐读第8自然段,体会诗歌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5)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对诗句含义的理解,诗句的表达方法及内心情
感体验。)
诵读,激发爱国情怀
(1)自由朗诵
以充沛的情感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 分角色朗诵
甲、乙、丙、丁分配朗诵或四人小组合作读,也可以全班分角色朗诵。
(3)表演朗诵
配上音乐,化装表演朗诵。
总结升华
交流对有诗歌朗诵的体会。
教学反思: < br>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读出内心的自
豪,读出对 祖国的一片深情;培养学生分角色、表演朗诵的能力;感染教育学生要深深
地爱着自己的祖国。教学重点 是分角色、表演朗诵课文。教学难点是学生要读出内心的
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纵观这节课,成功之处有:
1、以读带讲:
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诵、分角 色朗诵、表演朗诵,进而使学生以充沛的情感读出
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 课前让学生大量查找和本文有关的历史典故、传统风俗的资料、图片和小故事,课
堂上给学生充分的交流 汇报机会,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情感
的把握与感悟。



不足之处:
1、课堂密度过大,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2、给学生朗诵的时间不够充分。
3、教学重难点体现不明显。
总之,我会在以后 的教学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和发展,竭尽全力上好每一节课,真 正实现一名教师的人生价值。
《口语交际·习作二》
教学目标
1.学习根据主题写简明的演讲稿,在写的过程中了解演讲稿的文体特点和写演讲稿的
基本方法与规律。
2.培养围绕主题选择、处理资料的能力,提高安排、组织写作素材的能力。
3.能将搜 集到的材料,用比较合适自己的方式与同学交流分享,养成乐于、敢于、善
于与人交流观点的习惯。
4.在活动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进一步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查找几篇比较优秀的演讲稿,印发给学生。
2.本单元学习开始就布置综合性学习任务 :围绕“爱祖国”这个主题,搜集爱国诗篇
(或散文)配乐朗诵,寻找爱国人士的足迹,了解身边的爱国 人物,编写以爱国为主题
的手抄报,阅读和爱国有关的书籍。
第一课时
朗读片段,感受演讲稿的魅力



1.演讲稿导入。教师 将一段演讲稿展示在屏幕上,声情并茂地读给学生听(如果能做
到讲,则更好),让学生以比较直观地感 受演讲的魅力。
下发完整的演讲稿供学生阅读
回顾综合性学习成果,学写演讲稿
交流演讲稿片段
合成完整的演讲稿
刚才我们 以一个片段为例子,谈了怎么样将观点写具体。其实,一篇好的演讲稿子,
也许不仅仅只是一个观点,有 可能有一组观点。比如,要想写写祖国值得我们深深热
爱,那么,我们就可以有很多方面来写,大家看看 黑板上的这些材料,哪些可以说明祖
国值得我们自豪
祖国祖国风光秀丽;祖国文化灿烂 ;祖国历史悠久;祖国人才辈出;祖国科技发
达;祖国发展日新月异;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祖国的汉字有 魅力;祖国的诗歌是瑰宝;
祖国人民崇尚自由;……
《回顾·拓展二》
教学目标
1.善于和同学分享读书学文的感受,提高表达能力。
2.交流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情况,并进行成果展示。
3.积累名人名言,感悟伟人的爱国情操,受到感染,积累语言。
课前准备
1.整理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搜集到的有关爱国的格言、古诗词。
2.展示活动前,师生共同设计布置展示区域。
交流平台



忆课文,交流收获
(1)用直线将相关的词语连起来,并说说理由:
季羡林 京张铁路
詹天佑 《怀念母亲》
雷达兵 蝴蝶
小高 授粉
(2)回忆说说学过的课文中,哪些人、哪些事打动了 你,给你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和
同桌交流,再推荐全班交流。
(3)引导评议:大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谈活动,交流感受
(1)谈谈本次综合性学习中都开展了哪些活动
(2)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也可以是同一主题活动的同学进行合作交
流。
(3)引导学生说说在活动中遇到了什么困难、问题,是怎样克服、解决的由小组内
指定同学进行记录。
(4)推荐交流活动情况,对于还没有克服解决的问题和大家一起讨论,提出方案。
(5)谈谈自己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得到了哪些收获
(6)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成员的自我评定, 然后引导全班进行互评,评比”最佳活
动小组”、“最佳活动者”。
日积月累



1.身为炎黄子孙,我们为自己是黄种人而感到骄傲;作为华夏儿女,我们 更为中华
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而自豪。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的名人志士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
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对自己祖国的钟情。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名人名言。
⑴自由朗读这些名人名言。
⑵选择其中的一两句名言,说说含义。
⑶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他们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怎样的表情
A.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这是选自1949年4月周恩来在《关于 和平谈判问题的报告》中的一句爱国名言。
主要意思是只有热爱自己的民族才能有自信心,才能有为祖国 、为民族而献身的精神,
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操,是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起来的, 它源于
对生育自己的故土、家乡、民族的爱。
B.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这是1981年2月14日邓小 平为英国培格曼出版公司出版的《邓小平文集》英文
版写的序言中一句充溢着爱国激情的话语,体现了邓 小平同志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
心。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他深爱着的 祖国和人民。他
这种无限高尚的爱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C.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这句话选自鲁迅的《华盖 集续集·学界的三魂》,文中他分析中国的国魂有官魂、
匪魂和民魂三种,他认为“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 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
步”。



D.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她,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
写作。
这句话选自巴金的《随想录》,体现了巴金对祖国、对人民深沉而执着的爱。
⑷朗读并背诵这些名言,进行语言积累。
3.交流自己收集的爱国格言或古诗词。
(1)朗读自己收集的爱国格言或古诗词。
(2)介绍所收集句子或古诗词的意思,谈谈自己的想法。
(3)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积累
展示台
1.展示准备
(1)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读读学习伙伴的话,说说课本中这些学生分别展示的是
什么
(2)分组,综合性活动主题相同或相近的学生为一组。
(3)以组为单位,确定自己组内展示的内 容,展示的形式,展示的特色以及分工情
况。鼓励学生超越课文中展示的形式,自行设计新的展示形式。
(4)各组共同讨论,互相协作,进行展示准备。(班长或学习委员了解各组的展示
准备情况 ,并进行协调。)
2.举行“祖国在我心中”展示会
(1)各组轮流介绍,并把自己组的作品带到展示区域进行展示、介绍。
(2)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
(3)评选最佳展示组,视情况评选“惜时奖”“毅力奖”“才艺奖 ”“创造奖”“能手奖”、“勤
劳奖”等个人奖,教师颁奖



9《穷人》
学习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把握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
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学习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的
方法。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一、板书课题,学生解题
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投影)
本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是伟大的俄国作家,出 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
压迫的农奴。这篇文章写的是沙俄时期穷人的故事。
二、抓住关键词,了解桑娜的心理活动
1、读课文第1到第11自然段。了解人物桑娜,最能 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
情的词语是什么从课文中找出来。(忐忑不安)
板书:忐忑不安。
2、再读课文9~11自然段。
(1)思考: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
他会说什么呢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2)用“既(想到)……又(想到)……也(想到)……还(想到)……”来概括地说一说。
(3)是啊,桑娜久久地坐在床前想了这么多的事情,难怪她忐忑不安。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忐忑不安的意思。
4、再读课文9~11自然段。
5、根据桑娜的心理活动,串读课文
6、你从哪几个自然段中可以读懂“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 ”(第3到8自然段),读一读,
找出原因。
口头句式训练:联系课文补充句子。
(1)如果桑娜不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
(2)如果桑娜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
(3)桑娜想:与其,不如。宁可,也要。
三、再读课文第3到8自然段,读出感受。
引导学生根据本课的学习内容,谈谈桑娜是个什么样的人。
第 二 课 时
一、学习“他会说些什么”“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
自由朗读课文,从第12自然段开始,读 完全文。桑娜和渔夫的对话中,出现了两次
沉默,请找出来。
(1)桑娜为什么沉默在这两次沉默中,她分别会想些什么
联系课文体会:
“沉默 ”这个词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当丈夫走进屋时,本来焦急盼着丈夫归来的桑娜,
现在却不敢抬起眼睛看 他;当丈夫询问她在家的情况时,她脸色发白,说话断断续续,



丈 夫平安归来,该有多少话要说呀,而现在却变得沉默,是因为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
出抱回孩子的事,她 正盘算着从何说起,这种沉默正掩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
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谈 到她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孩子,她沉默是带着试探
意图,想看看丈夫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
(2)渔夫为什么沉默心里在想什么(天气的恶劣和生活的压力使渔夫沉默了)
二、引读第12到19自然段,联系课文谈理解。
桑娜是怎么对渔夫说抱回孩子的事的渔夫又 是怎么说的找出相关内容,读一读,说说你
读懂了什么。
三、引读第21~23自然段,体会桑娜的心理活动。
1、读第24自然段。联系渔夫的沉默,谈一谈从渔夫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
2、从这句话可看出渔夫首先想到的是孩子,一事当 前先为别人着想,充分体现了渔夫
的美好心灵。
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熬” 字反映出渔夫明知困难大,也宁愿自己多受苦。同时也体现了渔夫的坚强精神,说
明渔夫同桑娜一样有关 心他人的美好心灵。
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渔夫不仅同意把孩子抱来,而且催促桑娜把孩子 抱来,怕孩子醒来知道妈妈死了,心灵
受创伤。渔夫完全为孩子着想,至于自己负担,完全置于脑后,可 见渔夫心地多么善
良。
3、完成句子:
渔夫心里想:如果不把这两个孩子抱来,________________。



如果把这两个孩子抱来,________________。
与其________________,不如________________。
宁可________________,也要________________。
四、分角色朗读第12到27自然段。
五、展开想象,续写《穷人》
教学反思:
课文《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讲的是渔夫和桑娜在邻居西
蒙死后,主动 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皇专治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
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 ,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
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你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 使人深受感动。学习本文,重点是
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品质。
本课中,我采用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指导朗读来解决重难点;启发学生在弄清主
要人物性格特点、思 想品质及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到
主人公美好心灵,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 了体现。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
和评价的能力。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重在优化阅读教学过程。
一、突出主体,注重层次
突出主体性,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已学习的过程,本课
设计教学过程 时力求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俗学习,
自得学习”,注重层次性,即“ 引导学生一层深一层地理解课文。”例如在教学1~2
节时,让学生找出描写“穷”的语句,再找出你是 从哪个词中感受到的,然后指导朗
读,读出家里很穷,从“感知”到“揣摩”,再到“吟诵”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的阅读
过程,引导学生沿着这条思维途径,一步一步地阅读理解。
二、语言和精神统一观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没有丢开课文语言搞腾云驾雾式的内容分析,也没有 脱
离内容搞支离破碎的语言训练,而是有机地把两者统一起来,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研
究“温 暖”、“舒适”这两个词语,首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温暖、舒适”,然后再
看图,从图上看出桑娜家 的“温暖、舒适”,最后回到课文,从文中进一步体会“温
暖”指什么“舒适”指什么此时,学生的回答 中已不仅仅是孤零零的描写小屋的语言文
字了,还有描写小屋外的呼啸怒吼的寒风,汹涌澎湃的大海的语 言文字,还有对在这两
种不同的环境中的人的处境和感受的联想,从而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穷人虽穷但心 不
穷。这样,词义的内涵拓展了,学生的精神空间扩大了,看问题的视野也开阔了。
三、朗读训练,读出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 受,
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穷人》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充
分让学生自读 ,比赛读,评读。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感受,读出感受,有的说怕
丈夫回来,要读得非常紧张,有 的说怕丈夫回来责怪,要读得害怕、担心……教学中大
胆放手让学生读,使学生从读中体会到桑娜的善良 ,达到情感陶治,教师在教学中鼓励
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
尊重个性就是尊重生命,在阅读教学中,构建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使学生
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飞扬。
10 《别饿坏了那匹马》
学习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自学、讨论等学习形式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
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质疑
1、导入: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齐读课 题。质疑:看了这个课题,老师想
提两个问题:“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是谁说的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 么事
2、带着这两个问题自己大声去读读课文。
3、解答问题并板书。(引导学生从人物、事件、结果等方面概括写人记事文章主要内
容)
二、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1、过渡: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对课文已有了大概的了解,那么 你看见了课题中提
到的“那匹马”了吗(没有)
2、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已交代出摊主没有“ 那匹马”。认真默读课文,看看文中有哪些词
句能让你看清书摊摊主的心思,可以用笔划下来。
学生交流自己划出来的部分,并说明原因,大致应包括以下内容:
(1)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



“一愣”代表什么“一亮”又说明什么
(2)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命令道……
姑娘茫然的眼睛里透露的讯息是什么“命令道”让你体会到什么
(3)“别别别……”他急了 ,“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摇着轮椅,想阻住我的路,“你
放下!等碧云来拿!”
“他”为什么“急了”
(4)“回来”!他在身后喊道,“那马会踢伤你的!”
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发现这些细节透露了一些信息。谁能谈谈为什么作者这么写
(为后文写出真相埋 下伏笔。对于这一点,学生了解即可)
(5)既然没有“那匹马”,摊主为什么说“别饿坏了那匹马”
3、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交流各自的看法。
三、拓展延伸,动手练笔
1、教 师:随着“我”推开木板房的门而真相大白。我站在那一堆枯黄的马草前,脑中浮现
出一幕幕往事,耳畔 仿佛还回响着守摊的残疾青年说过的每一句话,“我”的心中,在这
一刻会想些什么呢
2、请发挥你的想象,把它写下来。
3、交流小练笔内容。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
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 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一己
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 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
对于略读课文,我认为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尤为重要,因此,我 让学生认真读课
文,仔细找找在文中哪些地方描写了马,结果没找到那匹马,接着我让学生再读了课文,想想文中没写那匹马,为什么课题以《别饿坏了那匹马》为题呢再读课文后,学生
读出残疾青年 编造了一个美丽的谎言,我顺势提了一个问题“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其
实会读书的同学能从课文中发现 蛛丝马迹,会发现摊主的心思,找找看,课文几次写到
“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注意从人物的 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的语句来体会
人物的美好品质)完成后四人小组交流。 当一切真相大白时,两位主人公心灵相通



了,学生也与文中的主人公心灵相通了,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 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
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 的马草的那匹马呢我扭头冲了出来……
我突然明白了什么————————————————————————。
设计这样一个练笔 ,帮助学生理解残疾青年的良苦用心,进一步体会“我”对残疾青年
深深的感激之情。
由于这篇文章比较长,学生读书,概括主要内容花了些时间,时间显得很紧。
11《唯一的听众》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摘录印象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给“我”带来的变化,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
4、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
课前准备:有关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文中的“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为什么称她为“唯一”的听众
二、初读课文,解决疑问
1、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2、汇报交流。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一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说说我在音乐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2、再读全文,结合课文内容概括“我”发生变化的原因。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以点带面,品味全文
1、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老人神态的关键词。(平静)



2、描写老人神态平静的句子,总共出现了几次,在文中画出来。
课件出示: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1)第一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在什么情况下,老妇人“平静地望着我”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再读课文,并画出描写“我”的 心理活动的语句。读一读,体会我的心理变化。(沮丧
──充满了神圣感──沮丧──羞愧、兴奋)
可以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心理。如,
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环境描写,侧面反映人物心理活动。)
②是谁给了我动力,让我的心理产生这么大的变化
划出描写老教授的语言的词句,读一读。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a.谈谈体会:从老人的几句话中,可以体会到老人的良苦用心,她在消除“我”的
心理障碍。
b.练习读好这三句话。
③出示“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老人在默默地鼓励我,在给我信心和继续练琴的勇
气)



(2)第二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出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从老人平静的眼神中,你品味到了什么
②找出描写老妇人语言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感谢、称赞)
③在老人耐心热情的鼓励下, “我”的技术在不断提高。再读课文,说说老妇人的称赞
和鼓励使“我”发生了什么变化(信心倍增,行 动、心理均发生变化)
(3)第三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这次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平静地望着我”的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
引导体会“手指悄悄打着节奏”等隐含的信息。(琴艺长进)
②出示“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 我,像深深的潭水……”为什么说老人的眼神平静地
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你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如果说老教授善解人意的语言是有声的鼓励,那么她平静的神态,特别
是每天早 晨作“我”唯一的忠实听众的举行,就是无声的激励,从而使“我”最终能面对成
百上千的观众演奏。
引读:“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
望着 我,像深深的潭水……”
那双眼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那双眼睛使“我”战胜自卑,重树 信心。齐读文章
最后两句。引读最后一段:“后来,拉小提琴成了……”
三、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三组句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2、平 静的神态背后,老人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描写一段老人
当时的心理活动,可选一 两处写。
课件出示: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3、交流所写的内容,简单评议。
教学反思:
《唯一的听众》是新人教版小学六年 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第三单元的主题
就是感悟真情,唱响心灵之歌。而这篇文章正是通过一位音 乐老教授装聋对青年小提琴
手进行鼓励、帮助从而使青年人获得成功来歌颂人间真情的。这篇文章有两条 线索:一
是我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二是老妇人的语言,通过这两条线表现出老妇人对我的爱护
和鼓励,表达出我对老人这与众不同的帮助方式的感激和敬佩之情。根据语文课程标
准、教材的特点和学 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质
疑能力,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让学生 学会如何读懂课文。2、从老妇人的言行、神态
和我的心理、行为变化两个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 、鼓励。3有感情的朗读课
文,感悟“我”对老妇人的感激与敬佩之情。重难点:揣摩老人的语言和眼神 ,感悟老
人与众不同的教育方式。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
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教学之后感受颇多,纵观整节课有以下几方面可谈:
一、 音乐导入揭示课题、质疑,这一形式比较亲切自然。
一节课的导入是非常关键的,它关系到学生是否能 很好的进入学习状态开始新的学
习。根据课题的特点,我采用音乐导入的方式,让学生比较自然的进入课 堂,由学生是
听众而引出课题。由学生对课题质疑,一方面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通过质疑课题来进行阅读的方法训练。
二、 教学设计重点突出,目标落实比较到位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培养创新精神与
实践能力。因此,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默读课文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自主
学习作批注,而后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再全班交流,主要抓住老妇人的语言进行深入品
读,让学 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老妇人在什么情况下讲的这些话,引
导学生抓住老妇人讲话的内 容再联系课文内容揣摩老妇人为什么讲这些话,用换位思考
的方式体会“我”听了老人的话以后又有何心 理变化及行为变化,从而感悟老妇人使用
与众不同的方式来帮助我、鼓励我、使我重树自信心。进而突破 教学重难点。
三、 补白训练恰到好处
语文教学应做到师生对话、人本对话、生生对话,因 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补白
训练,在学生感悟到老人特殊方式的鼓励与帮助之后,让学生写一些想对老 人说的话,



一方面让学生走进了文本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做一个反馈,检验学生是否学懂
的文章。
四、质疑贯穿整节课,形式多样,如课题质疑、随读质疑、根据学生的回答质疑等
等,因为“学 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必有议,有议必有得。语文课堂就是要培养学生
质疑的学习习惯以及阅读的方法 。
但是,这节课还有很多不成功之处,例如:
1、 课的伊始,没有很好的拽住学生的质疑 ,当学生提问到“为什么是唯一的听
众”时教师应该把问题抓住,顺势引出“唯一的听众对我有什么影响 呢”而导入第二环
节的学习,这样就使教学流程更加自然顺畅。
2、 在处理老人与“我”是 在什么情况下相遇一问题时出现故障,课后分析原因应
该是教师问题设计不准确,如果提问“我是在怎样 的情绪下与老人相遇的”然后让学生
读文章第二自然段,学生对课文有一个了解之后就很容易回答了。或 者是老师用一句过
渡语直接引出“我”沮丧的心情。这样就能省一点时间。
3、 在学生自主 学习的环节,教师的提示问题不恰当,课堂上我才猛然间感到这些
问题可能导致学生说不出什么,所以在 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时教师又增加了新的问题,给
人一种脱节的感觉。如果问:“老人在什么情况下讲的这 些话,为什么要说这些话 我
听后会怎么想,怎么做”可能就不会出现教师过多提问学生满头雾水的现象 了,学生就
有话可说有内容可谈了。不至于出现教师苦苦的追问也出不来自己想要的答案。其次,
这一环节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深入的读课文,我感觉把语言单拿出来体会效果不好,
应该放置语段中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体会,这过程中要穿插读的训练,因为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只有这两方面结合起来 学习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老人的用意。在处理老人的神
态描写环节也同样犯了这一个毛病,使得学生不能很 好的理解三个不平静所表达的意思
是不同的,虽然补白训练比较新颖,但是学生说的不是很恰当,主要原 因在于分析得不
透彻。
4、 课结尾处,表达方法的总结效果不好,我觉得原因在于教师在分 析课文的过程
中点拨的不及时,强调得不明显,也可能这个总结放在这一环节就不合理
虽然这节课上的不是很成功,可是我觉得它能让我思考的东西却很多:
1、针对这节课而言,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合理吗应不应该把老人的语言、神态与我
的心理变化放到一节课上来解决,今天的课堂 告诉我这样显然是内容太多了,但不放到
一堂课上就感觉不是一个整体。或者是把表达方法的落实与训练 放到第三课时来完成可
以吗好不好
2、第二课时都应该干些什么高效课堂应高在哪
3、通过上课感觉出来学生不会阅读文本,不会分析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老师提出问题不知从何 入手来解决,没有任何方法。这一现状正是导致学生阅读水平低
下、作文水平低下的直接原因。因此我在 想我的语文课该怎样上,每一节课都该给学生
些什么
4、教师的基本功对于上好一节语文课是 至关重要的,尤其是细节的处理,导语的
设计、过渡语的衔接、阶段的小结等等。因此我还应该努力提高 自身的教学技能,多读
书,多学习,博采众长。



12《用心灵去倾听》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
3、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
课前准备: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谈话揭题
1、教师:生活贫困的桑娜和渔夫,有着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一位残疾青年善 意的谎
言背后,只是为了能让“我”安心看书;清晨的树林中,一位倾听“我”拉琴的陌生老人,
给了“我”信心。人间处处有真情啊!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个关于“倾听”的真情故事。
2、出示课题:用心灵去倾听
怎样的听是“倾听”(细心地听)用心灵怎么去倾听请打开课本,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用心
感受。
二、初读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地方做个记号,再 读一
遍。自己特别有体会的句子可以划下来。
2、指名轮读课文,正音。
3、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引导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
4、你画出了哪些句子,能给大家读一读吗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自由发言)
三、研读感悟
1、苏珊,一个普普通通的接线员,我还没有见过她时,已把她当作──(学生 :我的
第二个母亲)
(1)出示句子: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 二个母亲的
人。(齐读)
(2)母亲,那是我们最熟悉、最可亲近的人哪!而我,却把从未谋 面的苏珊当成了我
的第二个母亲,这是对苏珊多么高的评价啊!
你能说说为什么吗让我们从课文中去找答案。
(3)学生交流谈感受。
(4)接线 员工作是非常繁忙的,面对我的求助,如果换了其他人,可能会怎样做(不
予理睬、粗暴打断……)苏珊 却不是这样,面对一个从未谋面的小孩,她付出了母亲般
的爱心。



(5)再次齐读: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
人。
2、那么,苏珊是怎么看待“我”和她之间的交往的
引读:苏珊对我说,她也要感谢我。她说她没有孩子,我的电话使她感受到了做母亲的
幸福。
同学们,生活就是这样,当你用心付出的同时,不经意间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3、同学 们,苏珊对“我”母亲般的关爱一直到她离开人世之前,细心的孩子,不知你发现
了没有
出示苏珊留言: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讨论:苏珊为什么要留言你怎么理解她的留言内容(怕我伤心、难过;要我乐观对待生
活……)
4、请同学们想一想,苏珊在写留言前会想些什么
小练笔:就要离开了,苏珊想: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交流练笔。
四、总结深化
1、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读课题,齐读:用心灵去倾听。
用心灵去倾听的是什么
一根电话线让我们心灵相通,有一首歌写得好(课件出示):
接受我的关怀,期待你的笑容! “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走进我们的视野,从此不再
陌生,人类的面孔就是爱的表情!告诉你一个 发现,你和我都会感动,世界很小,是个
家庭!
2、同学们,让我们用爱心去对待生活,让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扎根!
教学反思:
《用心灵去倾听》是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篇幅很
长,也很感人,讲述了接线员苏珊用心 灵倾听“我”的困难,用一颗慈母般的
爱心帮助“我”的真情故事。苏珊用自己极好的耐性、一次又一次 的心灵倾
听,以她那富有诗意的语言使一个孤寂、无助、对死亡充满恐惧的男孩变
得快乐、自信 ,她影响了男孩的一生,成就了男孩的一生。
本课教学过程中,我从课题入手,请学生说出怎样听才是 “倾听”用心灵
倾听是一种怎样的倾听引起学生注意。然后进入检查预习学习环节,学生
通过自 学读书,弄清楚了谁在用心灵倾听谁的话,知道了本课讲述了一个
怎样的故事。也理清了课文脉络。接下 来,小组合作学习,自己找出令自
己感动的语句,仔细研读,体会到用心灵倾听能给别人带来帮助,和小 组
成员之间交流,最后小组展示,学生们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释疑,



并明白一个道理:用心灵去倾听,用心去和别人交流,你付出真心时,也
能得到别人的真心。
由于提前安排了预习,因此在课堂教学时,能节约时间抓重点引导学
生理解课文,能快速找出令 自己感动的语句,做出批注,和大家交流。教
学中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新课改模式,突出以“学 生为本”的生本理
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互相合作交流中,集中注意力学
习, 感受学习的快乐。因此,本节课比较顺利的完成了这节课教学任务。
一堂课讲完了,可是仔细想想,这节课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1、在学生找到令人感动的重点句 子小组展示的时候,提醒了学生关注
描写人物言行心理的语句,却忘记及时点拨学生学习这种刻画人物的 方
法。
2、让我们学会用心灵去倾听!这样,你会听到学生心灵的诉说,你会
享受到 教育的最大快乐与幸福。
3、由于文本偏长,学生读文时间占用较长,因此小组展示环节过于仓
促,没让学生充分去读,在读中感悟。
4、拓展阅读文章过长,学生读的少,没读透,所以理解起来有难度。
5、备课时时间分配考虑不够充分,因此没有完成当堂写作的内容,留
有缺憾。
以上这些说明自己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对学情了解不够透彻,以后教
学中还得多注意。
《口语交际·习作三》
学习目标
1、了解和认识辩论,对辩论产生一定的兴趣,能积极尝试,参与辩论。
2、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要有真情实感,注意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的刻画。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读题引入
1、读课本“口语交际”,理解辩题。
2、确定观点,准备辩论



先确定自己是持反对还是赞成的观点,再选择支持自己观点的事例,准备5分钟。
小组辩论
(1)八人为一组,进行辩论,每组推荐一人准备参加全班辩论。
(2)辩手根据同伴的提示,对自己的发言进行补充修改。
班级辩论
(1)说明要求:在辩论中要做到态度诚恳,语言得体,阐述观点要言之有理等。
(2)分组:根据所持观点将全班分为两组。
二、辩论
师生点评辩论情况。
三、课堂小结
肯定双方说得对的地方,以使对问题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明确要求
1、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体现人们相互关心的事。出示习作要求:
2、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样发生、发展、变化的
3、习作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
二、要表达真情实感
举例启发
(1)结合习作要求,从课文中找出适合的内容,作为示例。引导学生体会、交流。
(2)教师总结、点拨。
三、搜索题材



在生 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请打开你记忆的闸门,搜索那些令你
感动的故事。
启发学生从时间(懂事的时候、上学前、去年、今年、上个月、上星期、最近……)、
地点(家里、学 校、邻居家、外婆家、公车上、郊外……)、人物(父母、外公外婆、
爷爷奶奶、老师同学……)等角度 去搜索题材。
四、布置习作
根据习作要求,完成习作。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名言激趣
1、出示名言,激发修改兴趣。
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
我把《永别了武 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几遍,然后才满意。我把《老人与海》的手
稿读过将近两百遍才最后付印。─ ─海明威
2、交流习作
大声朗读习作,根据教师的批阅内容,同桌间交流,互相讨论、评点。
二、佳作共赏
这次习作要求大家写生活中相互关心令人感动之事,写出真情实感,并且注意动作、语
言、心理等细节 描写。看到好文章或精彩片断的同学请举手,或者自荐。
1、请写得好的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或习作片断,其他学生认真听,适当做笔记。学生
自评。



2、听了这篇作文,你最欣赏的是什么有没有写出真情实感哪些情 节描写得比较具体是
怎样写具体的学生评点,教师总结。
3、教师推荐好文,师生共同评议。
三、指点迷津
1、教师提出批阅中发现的问题,师生讨论如何修改。
2、动手修改
3、学生根据受到的启发,分头修改自己的习作。
《回顾·拓展三》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悟。
2、积累谚语。
3、推荐课外读物。
课前准备
1、至少各摘抄一个有关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片断。
2、收集与“诚信”有关的名言警句,可活用在“辩论”运用过的。
3、根据“课外书屋”的 推荐书目,布置学生提前了解相关书籍,给自己喜欢的书籍写一段
广告词、一份推荐书或简介。
教 学 过 程
对话导入
1、读着一篇又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享受着一份又一份 美丽的感动,浸润着我们一颗
又一颗善良的心灵,真的很快乐!今天就让我们快乐地走进“回顾·拓展三 ”,进行一场知
识大比拼!



怎么比拼呢请浏览一下课本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三部分内容。
2、师生讨论比拼方式与方法。
3、总结讨论结果:积累警句多的为“收藏家”,朗诵用情的 为“朗诵家”,理由说得充分的
为“演说家”。
比拼一:分享精彩片断
4、讨论分享程序:朗读精彩片断→分析精彩片断→说明分享理由。
分享精彩片断一──环境描写。
(1)指名读来自课文的片断→分析片断→说明分享理由。
其他同学评价、补充。
(2)学生自告奋勇读来自课外的片断→分析片断→说明分享理由。
其他同学再评价、补充。
(3)再推荐一名学生读自己习作中的精彩片断→自我剖析→说明分享理由。
教师小结:同学 们不仅能用心用情地读,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分享理由,还能理解环境
描写在文中的作用,真是厉害!希 望各位继续努力,各显神通,争取成为班级中真正的
收藏家、朗诵家、演讲家。预祝本次大比拼,人人有 所得!
同桌分享自己收集的环境描写的精彩片断。
分享精彩片断二──心理活动描写。
(1)组内分享,注意倾听与评判。
(2)小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班级分享,教师积极参与各小组,搜索“最佳分享者”。
(3)几名学生向全班交流,其他学生评价、补充。
(4)教师适时点拨、归纳,关注学生的倾听习惯、评价措辞、补充的方法。
民主评选第一轮的朗诵家、演讲家、收藏家,并用热烈掌声表示祝贺与鼓励。



比拼二:读悟警句
1、把“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朗读成诵。
(1)学生自选日积月累中的一句名言警句,向全班作深入浅出的解释,如同学都举手
表示懂了 ,此生即为本轮演讲家的竞争对手。
(2)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根据学生实际,难理解的名句进行趣味性操练:同桌互
说。
(3)至少背诵5句中的2句,指名背诵成功者为本轮朗诵家竞争的实力派选手。
2、朗读课外收集的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
(1)小组长负责:比比本小组谁收集的名言警句 最多,并记录姓名、条数报学习委
员,由班长宣布本轮的收藏家,宣布前请老师鉴定。
(2)同桌互谈自己收集的名言警句,向小组长推荐优秀者。
(3)小组长负责:竞选本组最佳名言警句朗诵家。
(4)各小组最佳朗诵家竞选班级朗诵家,朗诵前由小组长说明推荐理由。
(5)全班参与评选。
3、民主选举第二轮的朗诵家、演讲家、收藏家。
比拼三:推荐优秀书籍
1、自由朗读“课外书屋”中对《绿山墙的安妮》一书的介绍。 2、通过谈话提问,了解学生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准备,对文中提及的《根鸟》、《窗边
的小豆豆》、 《小海蒂》的熟知程度。
3、知识大比拼──课外书屋中,你认为哪本书最值得推荐我们来发表演说, 说出你的
理由。看谁勇敢;看谁最幽默;看谁的书最有吸引力;看谁的书最值得看!



(1)发表演说要有称呼,有开场白,有结束语;还要注意声音响亮,富有感 情;态度
自然大方。
老师传授秘诀:设置悬念;用自己的话讲而不是读。
(2)自练。
(3)自荐,上台推荐书籍。
(4)学生举手上台挑战擂主。
(5)评价两位选手,确定新擂主。
(6)鼓励学生挑战新擂主,再作分析与评价。
(7)根据小组交流,推荐新的挑战者,产生新擂主。
(8)推荐本轮演讲家、收藏家、朗诵家候选人名单。
(9)对当选者表示祝贺。
13《只有一个地球》
学习目标
学会10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盘点“读读写写 ”中有关本课的词语“遥望、晶莹、资
源、矿物、恩赐、破碎、目睹、和蔼可亲”等词语。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白“只有一个地球”,懂得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理解“本来、至少”等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搜集有关地球的图片及介绍性文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导语,明确要求



在上一组课文中,我们感受了 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真情。你可想过,人与自然的相处同
样需要我们付出真情。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三组 课文,先读读本组课文的单元导语。
谁来说说,学习本组课文我们要明确哪些任务(一要注意把握主要内 容,还要联系实
际,深入思考;二要积极行动起来,为了我们家园的美好明天,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学生自由读课文。
出示要求读写的词语,认读正音,并交流已理解的词语意思。
默读课文,梳理内容
默读课文,然后跟周围的同学讨论: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交流反馈:可以选择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方面来向大家汇报,并朗读相应的段落:
地球的美丽壮观与渺小(第1至2自然段);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第3至4自然段);
人类无法移居的事实(第5至7自然段);
人类应保护地球(第8至9自然段)。
概括大意,初解课题
根据梳理的几方面内容,引导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大意。
联系主要内容,讨论交流: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 ,知道了她的样子非常──(美丽壮观),但
同宇宙相比又是显得非常──(渺小)。她所蕴含的──( 自然资源有限),如果她被
破坏,人类根本──(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正是基于这些认识,文章向人 类发出了
呼吁──(只有一个地球)。
课后作业,抄写词语
抄写“词语盘点”中要求“读读写写”的词语。



第二课时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听写本课要求读写的词语。同桌相互检查,改正错字。
指名学 生说一说课文大意后引入新课:阅读就是用心灵与文字对话的过程。让我们再
次朗读课文,边读边问问自 己:是否高兴了、着急了、痛心了、气愤了或是担忧了把触
动你心灵的词句画下来,让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吧!
板块研读,深究题意
不动笔墨不读书,一条条颤抖的波浪线条记下了你们心灵震动 的痕迹。下面我们就一
起来交流、感悟大家画下的词句。
感悟地球的渺小。
(1)指名读。
(2)渺小:地球的半径有六千三百多公里,作者说地球“渺小”,你认为有道理吗 根据
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小结: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地球跟人相比,就十分庞 大,同茫茫的宇宙相比,就
显得渺小了。如果可以把学校看成宇宙,那么,地球可能是什么呢恐怕连一粒 微尘都算
不上。
感悟自然资源的有限。
(1)学习第三自然段,理解矿物资源面临的危机。
①明白矿物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
②从“几百万年、几亿年”感悟矿物资源形成时间的长及来之不易。
③从“不加节制”等词感悟人类无知的破坏。
(2)学习第四自然段,理解原本可再生的资源遭受的破坏。



①理解“本来”在句中的作用。(“本来”一词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精确性,它突出了
这些资源原先可以 再生的特点,强调了现在已经不可再生)
②品读句子: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
胁。
a.举例说说什么是“生态灾害”
b.补充有关生态灾害的资料,加深理解。
③指导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所感悟到的心情。
感悟无法移居的事实。
(1)品读句子:科学家已经证明……别的星球上去。
①理解“至少”在句中的意思:至少就是 “最少”的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了“40万亿公里”
是目前可以确定的最小的范围,也告诉我们这个范围 以外的情况,科学家还不能确定。
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精确和严谨。
②感悟最小的范围 ,即“40万亿公里”有多远(以前学过《太阳》这篇课文,告诉我
们太阳离地球是亿公里,坐飞机去的 话大约要二十几年,这么一估计,40万亿公里坐飞
机得五六百万年才能到达)
③指导朗读。
(2)了解有关“移民基地”的设想。(教师可介绍有关火星和月球的知识,引导学生 明
白,这种设想是遥远而困难的事情)
理解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 这样的感叹(说地球可爱,是因为她无私地奉献资源,为人类的
生存提供保障;说地球容易破碎其实是指 她很容易遭受破坏,比如资源枯竭、生态灾害
等。这句话表现了宇航员对地球的赞美之情,同时更体现了 宇航员对地球的担忧之情)



结合课题小结,齐读最后一段。
读写结合,提升情感
相信每一个同学了解到这些,心情都是沉重的。这时,你一定有话对 地球母亲说,对
人类说,或者对自己说吧把你的心里话写下来吧!
教学反思:
《只 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文,全文以“总起——分述——总结”的结构,列举了保
护环境的重要性,说明 了人们只有精心保护地球,地球才能更好地造福我们的的子孙后
代。本单元的重点是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 思想,这篇文章结构严谨,中心明确,以学生
现有的知识和能力,要领会中心并不难。因此,我设想让学 生以自渎自悟、交流学习心
得的方法来读懂课文,还学生课堂的主权,他们能自己学懂的就让他们自己去 感悟。
一,大胆设想,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点
本篇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所以可以从课题入手,展开学习。揭题后我让
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学生很快就明确了“全世界人民都 是地球村的居民“这一道
理。然后我追问:你同意这个观点吗如果是你,你打算怎么来说明这个观点学生 沉默片
刻后,大胆设想:可以举些有关这方面的例子,让大家从他的事例中明白“只有一个地
球 ”;可以运用一些名言警句,从中感悟“只有一个地球”,使说理更充分。
同学们的设想多有道理 !虽然学生接触说明文不多,或许还不了解举例子是说明文常
用的一种方法,但实践证明,这样设计可行 ,而且可以让学生懂得:要说明自己的观
点,很好的一个办法就是用充分的事实有力地来证明。
二、感情朗读,感受精心保护地球是每个地球人责任。
说明文一般不如记叙文生动,所以 往往过分注重课文的分析。本篇课文例举了三项保
护地球的事例,可以让学生深深地感悟到“地球的资源 是有限的,地球的活动范围很
小,地球被破坏没有其它星球可去”。因此,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 好文章。那
么怎样让学生感悟地球急需人类保护呢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
会,激发学生对爱护地球之情。从而懂得: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
境。
三、交流心得,培养学生领悟能力
每个人的领悟能力是不一样的。如果在学习中,学生能 经常交流自己的心得。那么交
换一种思想,就有了两种思想,学生一定能收获很多,更好地把握文章。所 以,在感受
保护地球的迫切性后,懂得文章的中心后,我让学生自渎自悟,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这是我在课堂上的一种尝试。有时,学生的自学能力、领悟能力是非常棒的,甚至老师
没有考虑到的地 方,他们也能用心去感悟。阅读是个性化的,每个人对课文的理解是不
同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 己说理解,说说自己的看法,我们回惊奇地发现,很
多地方学生能自己读懂,不需要老师繁琐的分析。课 堂上,学生表现不错,能注意到文



章的结构,能注意到所选例子的 之间的联系,能注意到在写法上作者是精心安排这几个
事例的。从而,领悟写好文章除了选材外,还要精 心安排。
相信学生,还他们课堂的主权,让他们自己去读一读、悟一悟,说不定能收获一份惊
喜。
教学内容 14 狼和鹿的故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阅读课文,体会自 然界中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懂得破坏生态平衡将会
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教学重点 使学生明白为什么狼少了,鹿却成了破坏森林的“祸首”。
教学难点 由狼和鹿之间的联系知道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及环保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激发兴趣,质疑导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
学 1.课件出示狼和鹿的图片,看图问:在你心目
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

中狼是什 么样的说几个带有“狼”字的词语。在
者。”“应该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
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 源,灵活运

你心目中,鹿又是什么样的呢
2.狼和鹿之间你认为可以加什么字— —板书课
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
中学会学习。”

3.今天我 们所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狼和
《狼和鹿》一课的教学内容,距离
鹿的身上,让我们借助课 文一起走进凯巴伯森
学生生活实际较远,为了将教材所
载的有限信息最大化的激活,根据
林,去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课前确定的教学目标,我对教材内
二、小组汇报,整体感知。
容进行取舍、重组,选 取重点——
1.带着好奇心去朗读课文,提出自学要求:读
找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点,抓< br>住典型的语言信息,恰当地渗透人
准字音读通课文。2.小组汇报。
文精神教育。在本 课的教学设计
(1)汇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其他同学补
中,我试着以“狼、鹿和森林的关充。(2)汇报生字词语的意思,然后个别学
系及它们的变化”为主线,紧扣教
材中的对比 描写,巧妙运用多媒体
生进行补充。(3)小组汇报自己喜欢的课文
课件带着学生走进文本,解 读文
有关段落。
本。教学的设计着重体现多角度、
(4)汇报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情况 。(其他同
多方位的“对比与碰撞”。
学进行个别补充。)三、合作探究,深入了解
一、碰撞于反差强烈的画面对比中
内容。
1.为什么狼成了森林的“功臣”,鹿却成了破坏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通 过感知
森林的“祸首”为什么狼成了鹿群的“功臣”,鹿
才能形成表象,然后才能获得知
却成了毁灭自己的“祸首”读课文找一找有关语
识。尽管文章对凯巴伯森林变化有
一些描写。 但为了再现和强化森林
句画出来。。
之变的特定场景,我用多媒体课件
2.小组讨论学习,找出相关的语句。
将森林原先 的繁茂之美与后来的荒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些对比的内在原由及联
凉之景作了鲜明、强烈的对比 。学
系,从而充分领悟文章难点:称狼为“功臣”,
生一见原来那美丽的凯巴伯森林,
兴奋、赞叹之情油然而生,学生的
称鹿为“祸首”的原因,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
学习心理顿时 活跃起来。而后来的
道理。
凯巴伯森林那么荒凉、萧条,学生
图文对照,思维面打开 了,思维的
(1)森林状态的前后对比。
力度加大了,学生声情并茂地朗
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是什么样学生找出语



句,教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森林
的美。
25 年后,凯巴伯森林又是怎样呢出示相关的
语句,指导学生朗读、对比,相机引导关注省
略号、“ 一切”“吃光”等词体会森林的荒凉。
丰富的表象可以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在
学生汇报 交流到这里时,由图及文,图文对
照,在对比中引发学生思考:同一座森林,25
年间为什么会 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充分调动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及追查原由的热情。
(2)鹿群变化的前后对比。
学生在交流这些关于鹿的变化的数字,并围绕
课文内容 知道狼数量的变化,加入自己的丰富
想象,借助媒体展示对鹿群的变化一目了然,
更加深刻地认 识到狼、鹿和森林之间的关系。
从而了解自然界的食物链。
(3)狼鹿异位的对比。
抓住“做梦也想不到、居然、功臣”“特意,倒成
了祸首”等词,体会狼与鹿之间的辨证关系。
从而明白:森林中不能没有鹿,也不能没有
狼。这就好比是一架天平,天平的这一端是
狼,另一端是鹿,狼鹿共存,使天平保持平
衡,这个平衡我们把它叫做生态平衡。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作为幸存下来的鹿,看到自己的亲人,朋
友,不是饿 死,就是病死,心里有什么感受呢
真正的祸首是谁是人的什么行为
2.当凯巴伯森林附近的居 民明白这一点时,为
时已晚,他们多想让凯巴伯森林恢复当年的生
机勃勃呀,你来给他们出出主 意,好吗
3.读一读美国政府的方案。“引狼入室”为了挽
救灭狼带来的后果,美国政府制定 了“引狼入
室”计划。1995年,从加拿大运来野狼放生到
凯巴伯林区,森林又焕发了生机勃 勃。
4.小结
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
约、相互联系的。仅仅根 据我们人类的好恶去
判定动物的善恶,有时会犯严重的错误。
读,多媒体课件播放适时适度, 真
正使学生在个性化的解读、感悟中
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触辞而
入境、动情”, 他们个个都惊讶于
凯巴伯森林巨大的变化,抽象的文
字符号构成了一幅幅发人深省的形
象画面,学生也收到较好的情感参
与和行为参与的效果。
二、碰撞于内容深刻的对比中 训练语言是语文课的专务。教学不
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一种体
验、探究和感悟。而语 文能力的获
得是在丰富多彩实践中反复历练,
逐渐获得的。教学中,我设计多个
内涵比 较丰富,易于激活学生思维
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旨在引领
学生走进文本,自读自悟,对文本
中获取的语言信息进行疏理、加
工。在组织学生研究问题中的省略
号的妙用时,学生放 飞想象的翅
膀,再次和文本进行对话,然后用
语言表达、感情朗读等方式表达各
自不同 的感受。这是又一次思维与
情感的碰撞,是对学生智慧的挑
战,是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活动的< br>重要组成部分。
三、碰撞于数量变化的对比中
《狼和鹿》这篇课文,作者用一系列翔实的数字隐含说明狼与鹿的数
量变化与森林的命运是息息相关
的。如凯巴伯森林原有“ 活泼而美
丽的”鹿4000只,自从人为地杀掉
6000多只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
鹿的总数迅速超过了10万只,翻了
15倍。当“森林中闹起了饥荒”,
“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 样在鹿群中
游荡”时,鹿又急剧地死去6万
只,不久就剩下8000只病鹿。这里
对比 鲜明,学生在前后对照的读书
中,不难发现自然界中的生物总是
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一旦失 去
平衡,就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因
此必须保护生态平衡。
我们的课堂是学生发展思 维,实践
语言文字的重要阵地。教学中,学
生始终处在一种极具震撼力的课堂
氛围中驰 骋思维。强烈的对比引起
了学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鸣、
理性的思考。学生在对比中解读了< br>文本,悟出了道理,陶冶了性情。
于是,课堂绽放出了创造的火花,



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14 鹿和狼的故事
狼吃鹿----消灭狼----鹿吃植被----林毁鹿死
尊重自然界规律 保护生态平衡




一、填空。
松杉()郁生()勃勃面目全()一命()呼
()()残喘()()祸首难逃()运生态()难
美丽()()凶恶()()自()自()
二、选择正确的读音。
葱郁(cōngzōng)凶恶(èwù)猎捕(bǔpǔ)
疾病(jíjī) 承载(zàizǎi)几乎(jǐjī)
三、按要求写词语。(在课文中找)
1、近义词:相反()限制()生气勃勃()保卫()
繁殖()灾害()竟然()踪迹()茂盛()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学习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回荡、滋润、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盘点 ”中列出
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4、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
园。
课前准备:了解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的状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联系生活,导入“神圣”
1、说说在周围生活中,神圣一般多用来形容什么
在印第 安人的眼里,他们生活的那方看起来似乎不起眼的土地也是神圣的。他们会自豪
地告诉每一个光临那片土 地的人──
2、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感受“神圣”
1、土地可以用肥沃、贫瘠 来形容,还可以用宽广来形容,却很少有人用神圣来赞美。
那么印第安人为什么这样称呼它呢让我们走进 这片神圣的土地。



2、介绍文章背景知识。(印第安人首领西雅图写给白人领袖的一封信)
3、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
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段落读给全班同学听。教师随机纠正字音。
梳理内容,定位“神圣”
1、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
2、文章哪些自然段体现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研读语句,理解“神圣”
1、自由读文章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呈现怎样的画面
(1)抓住“圣洁”,理解内容。(我们尊重这片土地上任何东西,不会破坏、伤害它
们)
(2)感情朗读,读出自己的想象。
(3)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第1、2自然段。
2、如此 神圣的一片土地,对于我们来说,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为什么就显得如此
珍贵,如此重要自由读第3 自然段,从字里行间去感受。
投入感情,诵读“神圣”
1、引读第3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
园。
提示语:共同属于哪一个家园学生不必回答,随即引导全班齐读课文前三自然段。
2、各自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前三自然段,学有余力的同学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读“神圣”,回想画面
重点引导理解以下句子:
明“神圣”,凝聚情感
因为我们深爱着这片土地,因此为了子孙后代,你们需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
来保护大地。
因为我们深深地知道──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重点理解“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1)文章第3自然段不是强调大地是我们的 一部分吗,为什么说“大地不属于人类”
(因为谁也没有拥有大地的权利,也不可能拥有对大地的控制权 ;谁也不能凭借自己的
喜好、善恶来对待神圣的大地,来破坏、损伤大地的完整和庄严)
( 2)为什么说“人类是属于大地的”,前面不是强调“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吗(因为大
地拥有着各种有 利于生命成长的物质,人类的生命才能得以繁衍、成长、延续)
(3)感情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全文,背诵语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巧拓展,提升认识
读课后“选做题”,根据课前了解的情况,写一写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教学反思:
《这片土 地是神圣的》这篇文章是印第安酋长西雅图写给即将购买他们土地的白人
领袖的一封回信,被誉为有史以 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它生动形象地描
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 系,用跳跃式的笔触描述了充满灵性
的万物,并对即将统治这片土地的白人提出了“如果转让土地,希望 白人能善待河水、
善待空气、善待动物”的要求。一方面,课文大量地运用了拟人、比喻等表达手法,把
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当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里行间处处充满着对这片土地的珍惜和热
爱,表达 出对它们无比眷恋的感情;另一方面,体现课文主旨的语句“如果我们放弃这
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 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复出现,产生一咏三叹
的表达效果,不仅使主题深化,而且强化了作 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我本原的教学设计构建主题课堂教学,分六步:
① 分析题目,介绍背景导入。
② 整体把握框架(为什么神圣--怎样善待河水、照顾空气、照管动物 --无限眷恋
嘱告美国白人教育孩子)
③ 重点突破并指导朗读。(哪些语句体现印第安人的依依不舍)
④ 写作方法点评(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反复手法一咏三叹的运用‘比喻拟人体现
的感情)
⑤ 拓展
⑥ 小练笔。
看花容易绣花难教授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首先问学生看了题目想到什么问 题,弄
明白这个地方是哪里,“神圣”的意思是什么,介绍文章题材和背景,然后交流“土地
上 的什么是神圣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第二步,针对“面对这片神圣的土
地,我们应该怎样做 ”这个问题,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让学生再次研读文本,通过品
读、吟读、想象等途径,引导学生透过 优美的语言,去领略这片土地的可贵。
第三步,我抓住“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 定要记住:这片土
地是神圣的”这个体现文章主旨的中心句,让学生们通过充分的朗读来体会作者表达的
强烈情感。
以上目标在教学中贯彻得较好,课堂生成也很精彩,我因势利导,收获了很多没有
创设的知识层面。遗憾的是,课堂环节前松后紧,没来得及充分感悟第三环节中含义深
刻的句子 ,想构建的主题课堂变成了资料的穿插利用,课的最后,在对热爱土地的情感
进行了扩展时,我处理得比 较仓促,眼保健操铃声影响了学生升华主题,在齐读格言中
结束了学习。如果能把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 地》(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着泪水,因为
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拓展进去就能更深刻的唤起环保意 识了。
16《青山不老》



学习目标
1、 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
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的精神。
课前准备: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图画,激情导入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 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
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 可敬老人毕
生的心血和执着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
键的词语。
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扛上 肆虐
盘踞 绿洲 归宿 奇迹 宏伟 价值 命运
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 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着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
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 迹)
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
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
段)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预设: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学习第3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概括老人创造的奇迹,再说说自己对老人的看法。
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系课文内容边读边想,并背诵下来。
再读全文,积累句段
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教学反思:
今天我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了《青山不老》 这篇课文,《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
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 青山不老的含义,感
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后老师们与我交流了教学经验我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
况,反思我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 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
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 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
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 ,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上以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 “ 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
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 人为什么一定要种
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
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
怀学生在 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 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
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 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和挫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 面对一切困难与痛
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
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
树;、、、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
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 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
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 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是让 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学生能用自
己的话进行理解概括,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 括能力,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行



五、存在不足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环境的 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要是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
应的环境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学生 可以会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4、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 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但是老师缺少
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多样,但未让学生 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向有经验的教师< br>学习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
提高自身的 专业素质,上出一堂更好的课
《口语交际·习作四》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进一步感受人类的生存与周围环境休戚相关、密不可分,知道应 该
投身环保,关爱家园。
2.结合身边的事例,交流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
3.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全球生态环境状况的数字和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数字,以及今年重庆地
区旱灾情况统计数 字。
学生:准备自己收集到的关于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破坏家园的不良行为。
教学过程
揭题导入
这一组,我们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这片土地是神奇的》和《 青
山不老》四篇课文,快速浏览,说说你的感受。(可针对一课,也可针对整个单元谈感
受)
小结:课文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人类生存与周围环境休戚相关、密不可分,懂得珍惜
资源,关 爱家园,不能随意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如何珍惜资
源,保护环境的问题。
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自读“口语交际习作四的学习提示,整体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说说本次口语交
际的主题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2.师生共同确定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内容:“为什么要珍惜资源”和“怎样珍惜资源”。
组内交流讨论(一):“为什么要珍惜资源”



1.学 生按要求进行准备。可以结合本组教材的内容进行交流,也可以结合学生收集的
资料进行交流。
2.进行组内交流。
3.示范带动,交流评价
⑴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向全班汇报。
⑵将学生收集的资源有限资料用展示台展示交流。
⑶评议。对向全班交流的同学进行补充、提问等,开展对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⑷教师出示收集的关于全球生态环境状况和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见资料。
(略)
⑸开展看后感受交流。
组内交流讨论(二):“怎样珍惜资源”
1.学生展开积极讨论,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
2.注意发言规范,集思广益达成一致意见。
3.全班交流,评比“环保精点子”
⑴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向全班汇报。
⑵将学生收集的“环保从我做起”精点子进行梳理。
①节约每一张纸。
②在需要传达问候和祝福时,尽量不使用纸制的贺卡。
③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④节约每一滴水,保护长江水资源不受污染,不往江中扔垃圾。
⑤不使用塑料袋,自觉抵制白色污染。
……
4.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对照讨论 意见说说还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可以提出
整改意见和建议。
课外延伸
请留心观察自己周围的生活状况,对于铺张浪费、随意破坏的行为该如何制止
(设计:重庆市高新区第一实验小学 张祖勤)
《回顾·拓展四》
学习目标 < br>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联系生活实际作进一步思考,从所读的内
容中想开去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通过回顾,让学生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交流平台



(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 礼》《这片土地是神
奇的》和《青山不老》这四篇课文从内容中联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事该如何去珍惜资源 ,
保护环境还从课文内容中获得对某些环境问题的新认识
师:本组课文,作者以环保为主题, 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关
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让我们积极行动起 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
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 读书方法,去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联系《只有一个地球》,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 和体会,体会联系实际,深
入思考”的读书方法。
总结:本组课文内容引人深思,读书就应该 走入文里,披文入理,再走出文外,联系生
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既读进去,又想开去,这就是文里文外的 读书方法。
(3)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如何把握文章内
容,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去理解课文内容。
日积月累
(1)在许多名言警句中,有许多关 于节约和珍惜方面的名言警句,给我们启发很大,
从以前我们的学习积累中,你积累了哪些这方面的名言 警句
抽生背诵。
(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
(地 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
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
师:今天,我们还要积累关于环境保护的宣传口号和标语。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幻灯片)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a学生自由吟诵。
B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体会或感受,明白环境保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
教师展示搜集的资料。(略)
(3)背诵并积累这些标语版和口号。
(4)交流课外收集的环保宣传标语。
趣味语文



引入:你知道“竭泽而渔”这个成语故事吗
(1)默读成语故事,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讲述 的内容,思考:故事中哪些话解释了
“竭泽而渔”这个成语
(2)再读故事,讨论:“竭泽而 渔”的策略对于当时的晋国有什么好处从故事的哪些地方
可以感受到这种策略存在的问题
(3)全班交流。
(4)文中“雍季所说的,关系到百年大计;狐偃的策略,只是为了一时之 利,我们怎么
能认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你是怎么体会的
(5)从这个成语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6)回顾我们本组单元所学的课文,想一想:还有什么也关系到长久之计,也需要长
远规划
17《少年闰土》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 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
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通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 景、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理解含义
深刻的句子。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课文插图、鲁迅介绍及重点语句。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随文练笔,进行仿写



1、让学生结合对闰土外貌描写的学习,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抓住人物
的特点)
2、用几句话描写一位同学的外貌。
一位学生读,其他同学猜一猜他写的是谁。(如果同学们 能很快猜出来,就说明他写
得像,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特点)
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
头戴小毡帽
颈套银项圈年少、健康
天真、活泼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从对“我”和闰土初次会面时对闰土的描写 中,我们体会出他是一个健康、可爱
的农村孩子。写人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写呢(从语言、动作、神态等 方面)这篇课文还
描写了闰土的哪些方面(语言)
请你们细细地品味6~16自然段,边读边想闰土向我们讲述了几件事
再识闰土,探究深读
1、学生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师生交流,适时板书:雪地捕鸟夏日拾贝看瓜刺猹潮汛看鱼
3、闰土向“我”讲述自己的 海边生活,你们能想象出他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吗请你试着用
成语描述一下。(眉飞色舞等)



4、用你们所说的那种感受读这几段话,相信会读得更好。练好之后读给同桌 听,请同
桌评一评。
5、学生自由练读。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看 谁能让大家身临其境。(每件事可采用不同的
方式指导朗读。如,“雪地捕鸟”可让学生边朗读边表演; “看瓜刺猹”教师可扮成“我”引导
朗读,调动学生情绪)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觉得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教师相机板书:聪明、能干、勇敢、见
多识广)
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不知道(海边
有如许的贝壳)
闰土在(雪地捕鸟)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 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
(大雪天是可以捕鸟的,而且可以捕到这么多的鸟)
闰土在(看瓜刺猹 )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
(猹是一件什么东西,不知道西瓜有这 样危险的经历)
小结:正因为这样,“我”才把少年闰土看作是难得的好朋友。虽然他们才相聚了一个
月,却建立了深厚、真挚的友谊。三十年来,一直都没把闰土“看瓜刺猹”的情景忘却,
一想起 闰土,脑海里马上就出现了这个美丽又神奇的画面(出示“看瓜刺猹”图)让我们
再一次充满感情地读一 读课文的第一段话。
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雪地捕鸟
夏日拾贝



看瓜刺猹
潮汛看鱼聪明、能干
勇敢、见多识广
羡慕 佩服 向往难舍难分
教学反思:
《少年闰土》是一篇众所周知的课文,这篇 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
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 “我”与闰土的友谊
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课文先写“我”记忆中的闰土,接着写与闰土 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
给“我”讲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猬和看跳鱼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 别和友谊。
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是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我所担任的是朝鲜族学校的汉语教学,因为是第二语言,学 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
难度所以在备课时,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做好了充分准备。
在教学 “雪地捕鸟”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找出能表达这部分内容
的关键词语,并说出理由。
学生默读课文,静静思考,得出以下结论:学生甲:“我认为关键词语是‘支 、
缚 、拉、 罩’ ”我问:“你为什么这样说”学生甲 :“这些是捕鸟的动词,连起来
就是捕鸟的经过。 ”学生乙:“我认为在他找出的基础上,还应加上‘扫’字。”
师:“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这捕鸟必须在大雪天,要先扫出一块空地来,否则后面的工作就无法完
成。” 师:“你考虑问题很周到,确实缺一不可。”
接下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并指导学生复述捕鸟的 过程,让学生真正领会课文
内容。最后,我播放了从网上下载的“雪地捕鸟”的动画,用现代信息技术手 段,直观
形象地再现教材内容,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体验。学
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
这一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自学、归 纳,巧妙地引
领全员进入文本,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了学生。在学生眼里板书是教师的专权,而现在“权力”下放,就积极调动了他们的情感,激活了他们的思维,促使他们萌生强烈
的探究欲望。 在这种自主意识的驱动下,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探究时,已不再是单调乏味
的操练,而是充分唤醒了他们的 学习潜能,去饶有兴趣地朗读、发现、思辨、归纳,写
出符合自己认知能力的板书,结果自然就多元化、 个性化了。
可以说,合理的运用电化教学手段,为课堂教学增添了光彩,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问题,如在提出闰土的脸为什么是
“紫色的圆脸 ”这一问题时,这些生活在二十世纪的少年儿童竟说出了这样的答案“营
养不良”“被打了”……是让人 不知所措。再有对“他们和我一样,只能看见院子里高



墙上的四角 天空。”这句话的理解,大部分学生只能领会到他们衣食无忧,不了解外面
的世界,不能分析出作者对闰 土的羡慕等等。当然,这不能怪学生,毕竟他们很难理解
当时的社会背景,所以,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搜集 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通过教学我深有体会,诸多问题都还有待解决。如何保留传统教 育的精髓,再揉
进新的教学理念,新的学习方式,结合学生实际,创设一种现代化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是每个教师所追求的目标。今后,我要不断尝试、创新,使自己的教学取得更大进
步。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运用结合背景、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对鲁迅先生的评价说明文字以及学习建议。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分步揭题
同学们,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一些了解。在他逝世九周年时, 他
的侄女周晔带着对鲁迅先生的深深怀念写了一篇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先生晚年的几件
事。( 相机板书:我的伯父)
学生读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紧扣课题,质疑问难
出示以下问题:
(1)文章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事
(2)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3)作者为什么要写鲁迅先生
梳理问题。
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请你们再次快速浏览一遍课文,看看哪些问题能够自己解决
(第一个问题较简 单,学生自己能解决;第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鲁迅先生,这与鲁
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有关系,有一定 难度,需师生合作,共同解决)
小组合作,读书释疑
默读课文,在小组里谈谈课文写了鲁迅 先生的哪几件事,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件,体会鲁
迅先生的品质。课件出示学习建议:
(1)画出重点的词和印象最深的句子,在组内交流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你所画出的句子,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品质。
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
集体交流,突破难点
1、交流“谈《水浒传》”。
引导学生抓住“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一重点句,联系上下 文“我”的表现及伯父送
书,再结合伯父的身份,体会到这是伯父对“我”读书时不认真的委婉的批评。 从中看出
伯父教育“我”讲求方式,避免直接批评让“我”难堪。从“我”当时的以后的表现看,伯父委
婉的批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从伯父教育“我”认真读书这件事,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一个读 书态度认真、教育下一代
讲究方法的人。
此处引用“阅读链接”中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灵堂里灯光不够亮。一群小学生
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救救孩子!’我的耳边还 仿佛响着那个老人的声
音。”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有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曾得到过鲁迅先生的教诲和关怀。



2、交流“碰壁”。
引导学生抓住“四周黑洞洞的,还 不容易碰壁吗”这一重点句。这个句子比较难懂,先让
学生知道鼻子扁是天生的,不可能被墙壁碰扁;然 后,教师讲解社会背景,启发学生自
己理解:“四周黑洞洞的”指旧社会的黑暗;“把鼻子碰扁了”,暗 示鲁迅受到反动势力的
残酷迫害。鲁迅写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动派很害怕,查抄他的信件,不许他 发表
文章,还要逮捕他。鲁迅先生先后用了一百多个笔名,巧妙地和反动派进行斗争。“碰
了几 次壁,把鼻子碰扁了”这句话,要让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幽默的语言风格,体会鲁迅
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 主义精神。
3、交流“救助车夫”。
引导学生抓住“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 把伤口洗干净,“敷上药”,“扎好绷
带”,“掏出一些钱”等重点词,从“救护”时的动作和“资助” 两个方面体会伯父对劳动人民
的深厚感情。可结合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的有关内容进行体会。
4、交流“关心女佣阿三”。
引导学生抓住“一点儿也不在乎”“常常劝我多休息”,鲁迅“ 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
写文章”,运用对比的方法,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的高尚品质。
总结全文,探究写法
通过大家的学习、交流,你认为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的人。师相机板书: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写 出鲁迅先生的
这一特点的学生划出有关句子,自读感悟。
教师小结:作者抓住了人物的言行、举止写出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
第二课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鲁迅先 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谈:鲁迅先生是一
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他的这种高尚品 质赢得了许多人的爱戴。让我们
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有感情地读课文。可以读全文,也可以读你自己最 喜欢的段落。
(同桌互读赏析)
弄清段落之间的联系,学会加小标题
为体现他“为 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课文安排了哪些材料第一部分和
其他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课 件出示各部分内容;指名读)
教学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 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
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 想得少的
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
在备课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 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领悟的方式,
理解并感悟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之后通过美读表达人们对鲁迅先 生的崇敬和爱戴之
情。
“质疑答题”,强调教师的点拨、点化
对于学生学 习探索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首先应组织学生讨论,发挥学生之间的
相互作用、相互启发、思维互补, 尽可能使大多数学生的尝试实践取得成功。在教学
“谈‘碰壁’”这一段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想 想有什么问题,先同桌商量一
下,解决不了的,再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仍然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大家讨论。 这一环节的
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发扬协作学习的精神,做到思维互补。而在学生不能靠自己的
力量来解决问题时,教师就需要及时地加以点拨,点拨不够,还需点破、点化。《我的
伯父鲁迅先生》 这篇课文中,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
吗”理解这个句子是很困难的,因 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根本无法
体会句子中的含义,这时就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启 发和点拨。这里我及时地向学生介
绍鲁迅面对白色恐怖坚持斗争的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说这句话的社会 背景,以启发学
生的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同反动势力< br>作斗争的品格。还有,在学了谈《水浒传》这个故事后,学生只懂得鲁迅对侄女的关心
和爱护,还 不能完全理解他对广大青少年的关心和帮助,这时我适时地给学生出示补充
介绍鲁迅关心帮助广大青少年 的图片和解说,使学生能充分感悟鲁迅关心爱护青少年的
品格。
强调求实、求活、求新
“激疑拓展”强调的就是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获得创造的成



功。在本课结束前,我设计了一个启发学生想象的拓展训练:假如你现在在万 国殡仪馆
里,你想对鲁迅说些什么让学生给鲁迅写幅挽联或写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因
为通过前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教师对一些必要的课外资料的补充介绍,学生对鲁迅有了
进一步的了解,对 鲁迅的敬佩之情也随着课文的深入学习而越来越深厚,情到深处不吐
不快,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 被又一次激活。他们在想象的过程中进行着创造性
思维,体验着创造成功后的喜悦。
通过随后的课堂实践,尤其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还是发现了诸多不足之处,总结如
下:
首 先,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因为研研教材力度还不够,所以我在授课时对于课文
二三部分的讲解过于简单 化,没有将内容讲透,没有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找出相关语句进
行体会理解。表现为:教师的点拨过于直接 ,讲得过多,启发孩子的太少,甚至担心孩
子回答不上来而直接引出答案,这样一来,使学生的思维拘泥 与一个狭窄的范围内,不
利于其长远的发展:另外,问题的设置也不够细致到位,不能契合孩子的思维模 式与思
维习惯,
今后,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多引导学生根据阅读自己发现问题,找出答 案,学生
之间最大限度地开展互说互评。答案模式也可多样化,拓宽多样化思维,不必拘泥于课
本上的答案。
19《一面》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贵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课前准备:鲁迅的照片。
教 学 过 程
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前面几节课通过学习《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我们对鲁迅先生
有了初步的了解。鲁迅先生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做了许多让人难忘的事情,以他高尚的人
格魅力、坚定的斗争精神和犀利的批判文笔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以至有这样一个人,
因为鲁迅 与他的一面之交而感念不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关于鲁迅先生的故事。
(板书课题:一面)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全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与鲁迅见面的全过程。
先写“我”与鲁迅一面之交的背景。
再写内山的热情接待和“我”买书缺钱造成的窘况。
重点写“我”与鲁迅的会面。
第二部分:写一面之交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深入探究,体会重点语句
跳读课文,勾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认真读一读,看能收获到什么。
3、学生读书,划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仔细朗读,体会。
指导学生朗读三处外貌描写。
(1)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
五十上下 的中国人。
(2)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
须很打眼,好 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3)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 长的头发;
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4、这三处外貌描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出示鲁迅的照片,自己观察,对照课文的描写,对作者的描写作出评论。
5、引导思考:文中这三次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6、在写人物方面,你收获到了什么
7、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1)默读讨论:
“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的、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起头
(2)真情朗读。(范读──个人读──集体读)
真情朗读,升华感情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谈谈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认识。
探讨:题目“一面”除了可以理解 为“作者与鲁迅的一面之缘”,你还有其他有新意的不同
理解吗(还可以理解为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一个 侧面,即“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教学反思:
《一面》是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
见到鲁迅先 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
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 戴之情。
上课之前我认真拜读了教师用书。教师用书中这样帮我们解读课文“课文对鲁迅的
外 貌描写,由远及近,从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紧紧扣住一个字──“瘦”。全文共
六次写“瘦”:一次 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
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激活想象,感悟
鲁迅置健康于不顾,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 和顽强意志。”说实话,我觉
得说从人物的外貌中去领悟人物的气质还是有些牵强。鲁迅先生长得很瘦, 难道就一定
是工作太劳累太劳累了他的胡子和头发就能看出他坚毅刚强的性格
于是在教学前, 我决定按自己的解读去教学。上课前,我依然让孩子们讨论:这篇
课文学些什么孩子们认为课文讲述了一 个什么故事,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
个什么样的人是学习课文的重点。教学中,我决定尊重孩 子们。就从这两个方面去展开
教学,并不从外貌描写的句子去展开教学。
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 故事,由于孩子们基础不太好,而且很多孩子不善于归纳,不
善言辞,于是我在课堂中给了充分的时间孩 子们去读课文,为解决这一个问题去读课
文,然后,让尽可能多的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去归纳课文讲了一个 什么故事。
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是课文的教学重点,孩子们交流的时候并不踊跃,我想主
要原因是孩子们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得太少,对鲁迅先生也了解得太少。虽然在前两
课学习了相关的内 容,但是并没有对孩子们产生深远的影响和深刻的认识。学习理解起
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实在是无 法领悟文字里所蕴涵的那种凝重的感情。
因为是阅读课文,我在教学中也没有过多的追究孩子们,也没 有给他们提出更多的
要求,更没有把教师用书上的内容灌输给孩子们。文字的理解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
们能领悟的东西,不能强求孩子们也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理解的。
我觉得这篇课 文是略读课文,因此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没必要小心翼翼,极力将文章
讲的透彻仔细。我记得我们学生时代 学习这篇课文是在初中,那时大概是讲读课文吧,
我们的老师是位中年教师,他把这课给我们罗嗦了好几 节课,我是半点兴趣都没有。在
我的印象中,这是一篇很寡味的课文。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避免跟孩子们 烦琐的分析。
但是,这课的教学效果并不好,到底采用什么方法才更有失效,还值得我认真探
索。
20《有的人》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课前准备:鲁迅的诗《自嘲》。
教 学 过 程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导入:人都有生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 度。有的人活得崇
高、伟大;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问题上,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哪
个同学能举出这两方面的例子
学生举例,教师评析、小结。
2、根据本课内容,介绍鲁迅的《自嘲》和散文诗集《野草》。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3、听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学生自读 诗歌。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诗的
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 ”,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
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 节分别与上面三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不
同结局)
小组合作,阅读研讨
1、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每节诗的后两行)
2、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感情。
指名朗读诗歌,读出各节的真情实感。(对学 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
读,或者变化语气、语调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的内在感情)
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
小节都使 用了对比的手法。细读诗歌,体会诗歌对比的写法。
教学反思: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大家熟知的诗歌《有的
人》开头一节,诗歌是 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诗歌语言朴素,
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热情 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并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这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 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教学之前我有些疑虑,如何让学生领悟到课文的深刻内涵,感情受到触动。最后 我决定
通过对比朗读去让学生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
步 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 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
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 有的人”指的是什么人这些人怎么样诗中举
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于是,我紧抓住这一点,引 导学生对比学习,我在朗
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 结果的
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通
过 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
法。学生对课文内容 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
中感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不过,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牵着学生的地方
还多了点,学生 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够。教学过程中对小环节与细节的时间缺乏基本的预
设,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由于 时间设计的失误,写的训练也就没有时间给予落实。
另外,教师主导下师生单向互动的时间过多,没有充 分利用学生之间的互动。这也影响
了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一些学生陪着学习的状态因此而产生。
《口语交际·习作五》
学习目标
1、交流回顾与某人初次相见时的情景,也可交流与其相处后发生的事以及印象的变
化。
2、完成习作:通过一两件事写出一位小伙伴的特点,也可根据所给材料进行合理的续
写。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谈话导入,明确目的
1、导入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新面孔,结识新朋友,并在后来的相处
中不断加深了解。这一节课 ,我们就从记忆的长河里搜索一下这些人留在我们心里的印
象。
2、板书课题:留在心里的印象。
联系实际,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
谁给你的第一印象最深
你们初次相见时是怎样一番情景
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第一印象
2、指名回答:
后来你们在相处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什么事
你对他(或她)的印象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课件出示上述两组问题。学生按兴趣自由选择学习伙伴。
3、 提出合作学习要求:叙述时态度要大方,语句要通顺,把事情说具体。听的同学要
专心倾听,有不懂的地 方可以提出来。小组成员逐一说完后,选出本小组说得最好的的
人。
4、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行进巡视,相机指导。
汇报交流,集体评议
小组推选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师生集体评议。
全课总结。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一天,我们把在手工小组做的小木船拿出来玩,同学们兴致勃 勃地欣赏、评价着,突
然,我的好朋友陈明一不小心把我的摔坏了。我忍不住和他吵了起来,争执中,陈 明又
把它踩坏了,我非常生气,一把夺过他的小木船……
同学们,想一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结果又会怎样



各抒己见,发散思维
1、小组讨论,设想各种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组长将意见汇总。
2、全班交流,教师随机点拨、引导。
3、集体评议:想一想,刚才同学们所设想的哪一种事情经过和结果更积极,更能激发
人向上
小结:虽然事情的结果可能会出人意料,也可能在情理之中,但你的续写应该让人感到
更积极向 上,而不是消极低落。
回顾课文,自然衔接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所写的回忆文章 《少年闰土》,课文通过哪几件事揭示
了闰土的形象
2、在你和小伙伴之间一定也发生过令人难忘的事,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出示选题,选择习作
课件出示:
习作一
《少年闰土》写了有关闰土的几件事情,使闰土的形象跃然纸上 。你也可以用一两件事
来介绍自己的小伙伴,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要写出小伙伴的特点。
习作二
我和陈明是好朋友。一天,我们把在手工小组做的小木船拿出来玩,陈明一不小心把我
的摔坏了。争执中,陈明又把它踩坏了,我非常生气,一把夺过他的小木船……
以上这段话很 简略地讲了“我”和好朋友之间的一件事情,没有详细地讲述事情后来怎样
了,结果又是怎样的。请你根 据自己的想象,把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写清楚、写具体。
从以上内容中选择一个,完成习作。



学生习作,教师指导
《回顾·拓展五》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印象中的鲁迅,交流理解句子深刻的含义的方法。
2. 积累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感悟大文豪的精神写照。
3.感受语文的乐趣,激发进一步学习语文的兴趣。
课前准备
1.整理、搜集鲁迅的名言警句。
2.趣味对联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
提取资料,交流印象
1.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对鲁迅有了一些了解。让我们来谈一谈自己心中的鲁
迅。
2.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课文中的事例谈一谈。
3.你在阅读鲁迅作品之后,有怎样的体会和感受
联系课文,总结方法
1.在文章中多数句子一看就懂,但有的句子含着深层的意思,需要认真体会。
2.列举含义深刻的句子,小组交流怎样体会句子的含义。
3.全班回顾学习方法,共同交流。



4.师生共同小结 :“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的基本方法:如,联系上下文,结合时代背
景,还可以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 去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5.师:希望同学们把习得的方法运用于阅读实践,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
1.自读句子,发现特征: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
2.全班齐读,读通顺、流利。
3.自读句子,体会其中的含义,并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自己对名言警句的理解。教师给予帮助。
5.自由朗读,力争背诵。
6.检查背诵,全班齐背(不能背诵的可以读)。
7.你还搜集了鲁迅先生的哪些名言警句呢全班交流
8.你从这些名言警句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
趣味语文
1.学生自由熟读故事,了解故事主要内容。
2.你从这个故事中,砍刀了一个怎样的少年鲁迅
3.这个故事的趣味性体现在哪里
4.你还知道哪些内容类似的趣味语文故事呢请与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吧!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计划
一、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1.引语:同学们,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而我国正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回忆一下
我们都学过哪些诗歌呢你知道哪些诗人 呢
2.除了中国的诗人,诗作,你还知道其他国家有哪些着名的诗人和诗歌吗
3.师:在我 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你一定想更多的了
解诗歌,那就让我们在第六组 的学习中一起去轻叩诗歌的大门吧。
二、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1.引语:在进行综合性 学习之前,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制定活动计
划。有了好的活动计划,就为活动的成功奠定 了基础。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制定综
合性学习活动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2.学生汇报制定活 动计划的要求。教师相机强调:(1)自由组成小组(2)讨论活动
内容(3)制订活动计划(4)活动 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
况等(5)活动结束后要展示活动成果)
3.教师提示: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本中特向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请
大家一同走进课本 P99页和106页。
4.学生自由读P99页和106页的“活动建议”。
5.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
(1)指名读“活动建议”。
(2)汇报读懂哪些要求。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提示:围绕“诗海拾贝”,“与诗同行”可 以有选择地开展哪些活
动,如何开展活动。)
师进行总结这次综合性学习开展的活动有:



(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诗歌或记录当地的民歌、童谣,以及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
等。
(2)按照一定的类别,对搜集到的诗歌进行整理、归类。
(3)欣赏自己喜欢的诗歌,大体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准备一个笔记本)
(4)举行诗歌朗诵会。
(5)根据兴趣,选择开展写童诗、诗歌知识竞赛、合编小诗集等活动。
6.学生自由分组(适时关注学生分组的情况,并建议作适当调整)
7.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
(提示:讨论时要作好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 理整理讨论意见,并形
成完整的计划。)
三、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四、课外阅读,搜集、查找、整理资料
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
诗海拾贝 阅读材料
《诗经·采薇》 《春夜喜雨》
一、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设计: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
化宝库中的一 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
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 甫、郭沫若等许多问答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
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二、学生初读古诗,质疑
1.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薇、矣、霏”三个生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学
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读书认真,善于思 考。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小结方法:结合注释,查找资料,上网等。)
2.自学。
四、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 ,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
交流交流。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五、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
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
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
3.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生谈谈诗的大体意思。
六、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
1.播放多媒体课件。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 .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
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 ,回想了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
4.指名读,师生互读,读后评议,齐读。
七、总结学习方法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八、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
“喜”字
九、背诵这首五言律诗。
十、布置作业,拓展学习
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思》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凭借注释,借助工具书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歌。
2.了解古诗的特点。
3.引导学生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
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诗、词、曲的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欣赏 了《诗经采薇》《春夜喜雨》,相信同学们已感受到了诗歌
的美妙了,同学们还想不想继续去了解诗歌, 去感受诗歌的魅力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
欣赏欣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跟随诗人一起 到诗歌的王国去继续遨
游吧。
二、初读诗歌
1.自由地读诗歌,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已查字典解决,把诗歌读通顺。
2.小组合作读,比比谁读得流利,有节奏,优美,并读出古诗的韵味来。
3.让几名学生朗读,并让其他同学作出评价,师相机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词的节奏。
三、读中悟意



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词典理解诗歌大意。
2.让几名学生说说诗歌大意,师相机在学生展示资料的基础上引导:
① 让学生了解诗、词、曲。
西江月:词牌名(相当于一首歌的调,如1=G,它不是这首词的题目,它与 这首词的内
容没有关系,这首词的题目是夜行黄沙道中。如我们学过的《忆江南》)
天净沙: 曲牌名(它也是相当于一首歌的调,如1=G,它不是这首曲的题目,它与这首
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这首 曲的题目是秋。)
诗、词、曲是古代诗歌的三种形式。
《春夜喜雨》是一首唐诗,诗盛行于唐代,它的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的
规定。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词盛行于宋代,它的调有定格,句子有定数,字有
定声。 词有单调、双调之分。单调就只有一段,如《忆江南》,双调就是分为两大段,
即上下两片(阙),两段 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
《天净沙·秋》是一首小令(曲的一种),曲盛行于元朝,体式与 词相近,它可以在字数
定格外加衬字,多使用于口语,句式较为灵活,语言也比较通俗。
② 解释个别词语。
别枝惊雀: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见:同“现”。 听取:听到。
七八个星天外:天外七八个星。 两三点雨山前:山前两三点雨。
茅店:乡村小客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道路转过溪头,忽然出现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
飞鸿影下:雁影掠过。



3.学生同桌或小组内说说词的大意。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诗歌。
四、品读诗歌,读中悟情,欣赏诗歌意境
1.默读诗歌,体会两首诗歌的异同。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品读,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品读的收获:
① 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说说你在阅读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眼前出了怎样的
一幅画面。
② 通过阅读,你从中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在班上交流自己阅读的体会,师相机指导: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着名爱国词 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词人把
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巧妙地组织起来 ,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
的美。整首词体现了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也正是作才 忘怀于
大自然所得到的欢乐。
《天净沙·秋》这首曲是元代散民家白朴描写秋景的一首小令, 但其中没有秋景的清萧,
没有悲凉的情绪。有的却是色彩鲜明的美丽的秋景。如曲中的“白草”“红叶” “黄花”三个词
语,让我们感觉到秋天是那么的色彩鲜明。同时,全曲没用一个“秋”字,却传达出了浓
郁的秋意。整首曲诗人巧妙地并列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地面与天空的和谐画面:日头
平西,落 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桠不动纹丝,乌鸦树羽
辍立枝头。在这一片宁静的 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曲中,静中有
动,动静结合。
5.分小组赛读,看看哪组最能读出作者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
1、课后背诵这两首诗歌。
2、课外收集感兴趣的宋词、元曲。
《天上的街市》《白桦》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比较现代诗和古诗的不同。
4.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及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比较现代诗和古诗的异同;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现代诗的有关资料,搜集诗歌的特点的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朗诵,导入新课
1.师配乐朗诵冰心的《纸船儿》。
2.让生体会这首诗和上节课学的诗有什么不同。
3.师小结导入
老师刚才朗读的 是一首现代诗,它和古诗有些不同,那它到底有哪些不同呢,下面,我
们就来读读《天上的街市》《白桦 》这两首诗,相信通过同学们的学习,就会明白的。
二、初读两首诗,了解大致内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以小组合作读,自读,赛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
顺。
2.小组赛读,男女同学赛读。
3.小组交流:通过朗读两首诗,再看看前面的四首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三、品读诗歌,感悟意境
1.生自由地读诗歌,并边读边想象:
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作者什么情感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班上交流,师相机引导:
《天上的街市》中,诗人运用 联想和想象,把夜晚的天空想象成美丽的街市,把天上的
明星比作无数的街灯,然后联想到天上的人们提 灯在夜游。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光明、
自由、幸福、快乐的生活的向往、追求。
《白桦》以白 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
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 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表现也一种高洁
之美。诗中的白桦树,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 的美感。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
高尚人格的象征。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体会现代诗和古诗的区别
1.自读《诗经·采薇》《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天净沙·秋》《天上的街
市》《白桦》
2.小组内交流交流你的发现。
3.班上交流,师相机指点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



古诗 ,一般讲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现代诗不像古诗那样在字数和押韵上要求那
么严格,它的写法比较 自由,句子长短自由,分为若干小节。
五、快读阅读材料,体会诗歌的特点
1.学生默读阅读材料。
2.让学生说说读了这六首诗的发现,师相机指导。
① 诗歌的特点: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
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
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② 这六首诗所写的内容都与什么有关(自然景物)
六、拓展延伸
1.背诵这两首诗。
2.课外阅读描写其他内容的诗歌。
诗海拾贝 活动一 搜集诗歌
活动目的:
1.了解古今中外诗人创作的优秀诗歌。
2.让学生从诗歌里得到美的熏陶。
活动重难点:通过阅读报刊、书籍以及采访等途径,搜集诗歌。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再次共同阅读“诗海拾贝”中的6首诗歌。



1.分小组感情诵读这6首诗。
2.这几首诗都是围绕着一个什么主题
吟咏大自然美好风光。
二、和学生一起回顾一下中国诗歌从古至今的变化。即由古代诗歌到近代诗歌的演变。
(1)什么是古代诗歌: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①古体诗的发展轨迹:《 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
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学生稍作了解。
②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学生稍作
了解。
(2)什么是现代诗:
①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叙事诗和抒情诗。。
②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三、在此基础上确定搜集诗歌的方法和形式
1.小组讨论。
2.得出结果:采用阅读报刊书籍、采访、上网查找等形式。
3.组内分工,形成书面。
第二课时
一、利用校园资源开展活动。
1.分组利用图书馆、网络教室等信息渠道搜集诗歌。
2.搜集到后,用本子记录下来。
二、利用课余时间采用多种形式继续搜集并记录。
活动二 整理诗歌、欣赏诗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对搜集到的诗歌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了解诗歌的丰富性。
2.激发学生搜集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故事的有趣。
3.学会读懂古诗和欣赏诗歌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整理诗歌,给诗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诗海拾贝”中的6首诗歌。
1、自由朗读这6首诗歌。
2、小组交流讨论这6首诗歌的特点。
(明白这几首诗的共同点──内容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
3、学生分小组展示自己所搜集的诗歌。
4、组内诵读这些诗歌,讨论:诗歌除了可以按内容分类,还可以按哪些方面来分类
5、师生交流归纳:
(可以按内容分: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关于秋天的诗、关于春天的
诗……
可以按题材分:山水诗、边塞诗、思乡诗、咏物诗……
可以按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
按体裁分;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
按国家和作者分:外国诗、中国诗
按创作方法分:诗歌、民歌或童谣
按时间分:古代诗、近代诗、现代诗、当代诗)



二、学习整理诗歌,将诗歌分类
1、小组学生在组内将自己搜集的诗歌进行分类整理
2、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分类。
诗歌分类表 整理人:
类别 诗歌的题目 作者
3、将自己分类整理好的诗歌交流交流。
4、师生交流:每一小组选一代表汇报小组的整理情况,并展示。
5、小组补充资料,补充搜集一些诗歌。
三、利用墙报张贴大家搜集整理的诗歌,供大家阅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欣赏诗歌,推荐自己喜爱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学习欣赏诗歌
1.学生自读《给诗加“腰”》,思考:苏小妹给诗加的“腰”好在哪里
2.读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了有关诗歌的哪些知识
3.你在课余生活中还知道哪些有关诗歌的故事能交流一下吗
4.组内学习《诗中的“秋”》,交流:怎样欣赏、理解诗歌
(重点是学会明诗意和悟诗情)
5.讨论:你还了解哪些有关诗歌的知识
6.师生交流。
二、推荐“我最喜爱的诗歌”(诗歌推荐活动)
1.出示“我最喜爱的诗歌”推荐表(每人一张)

泰然处之-中秋节的歌曲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史-郑人逃暑


蒜苔怎么做好吃-举办


关于爱情的唯美诗句-闲散的反义词


qq网页登陆器-匆匆教学设计


八大山人书法-隆中对ppt


暴走漫画动画-梯形面积


八下英语单词-停课不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