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

绝世美人儿
814次浏览
2020年12月29日 14:2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怎么查看mac地址-制造商授权书

2020年12月29日发(作者:康泰)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
1《北京的春节》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在教学过程中能贴 近学生生活,注重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
因为在讲授本节课时,我们的新年刚刚结束不久, 学生对自己及家乡新年的习俗
还记忆犹新,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 感受,
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
浓厚的兴 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这样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
学习的兴趣,通过他们彼此之间的 交流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他们
善于观察、留意生活的良好习惯。
2.注重课本 和阅读衔接的联系。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和梁实秋的《过年》、
斯妤的《除夕》作对比阅读。让学生 体会不同区域不同的年文化、年习俗及不同
阶段的人物心理。
3.本课教学设计采用列图表的 形式合理流畅,能全面把握教材。学生不仅理
清了文章的脉络顺序,还一目了然的辨析出作者的写作方法 。
4.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语言很有特色。在本节课上。我放
开手引导学生 去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 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对于重点段的教学,让学生参
与思考,参与读悟。这个环节,我还是应 该让学生通过比较来体会老舍写作的用
心所在。可以通过关键词的理解,让学生去比较读,在朗读中细细 体会这些词背
后的含义。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三、不足之处

1


教学的节奏把握还应该明快一些,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还应该确切些。在语
言训 练点的选择上,选择面较窄,达不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说话句式训练的设计,
只针对多数学生,而对一些 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甚至难于掌握,
应该对这些学生多点关注,设计合适、让他们乐于进 行语言表达的句式训练。
四、改进方向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对于课 文要着眼于整篇课文,
除夕重在一个“忙”字,正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闹”字或< br>“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
灯,可是这不是它 的主要特色,正月初一也忙,但相对除夕却是无法比的。所以
在教学“元宵”这一部分时,还可把三个部 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
老舍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而元宵的典型特点是“灯 ”,如果让
学生先体会灯,再来体会观灯时人山人海的情形,就不会在课堂中那么淡而无味
了。
2《腊八粥》
一、教学效果
(1)课本与课外结合。由于本课大量描写了“腊八 ”这个浓浓的民俗,课堂教
学中,我把课文与本地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上课引入 课
文,我就明确告诉学生:喝腊八粥是一个民俗。学习了这篇文章,真正让我们走
近了“民俗” 感受了“民俗”,那浓郁的民间文化和民间气息映入到孩子们的脑
海中,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置在其中 。接着我问学生:学完了说说我们本地有
什么民俗?我们本地有过太平桥的习俗,是不是也很热闹,很有 意义。这样一下
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读书与写作结合。课本把八儿等粥这件事情 写的很详细,主要通过八儿的
语言、动作以及八儿的联想。我们也可以仿照写法,把我们本地正月十六过 太平

2


桥的民俗写一写,学生兴趣盎然,结果写出来的作文也非常 有趣,这样把写作与
阅读结合,与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使学生的习作成了有源之水。
二、教学收获
(1)通过文本对话悟情感。文章中共有七处描写八儿与母亲的对话,虽然 语
言并不是很多,但却能充分表达出八儿急于吃到腊八粥的心理。于是,我便让孩
子们找出描写 八儿语言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从读中你体会到了八儿的什么心理。
孩子在动笔、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充 分感受到了八儿的心理变化。从最初的“迫
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再到“美妙的猜想”,一直到最后 的“亲见时的惊讶”,
将八儿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同时也将一个可爱的、天真的孩童形象呈< br>现在同学们面前,让人不得不喜,不得不爱!
(2)积累修辞手法。阅读是为了习作服务,本文 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大量运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学生要多学习积累。文章中在写锅中的腊八粥熬煮时,运用
了拟人的手法,孩子们在体会中了解作者运用想象将句子表达得如此生动形象,
由此引导学生在 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达到积累的目的!
三、不足之处
虽然说,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 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但是反观整节课
堂,在教学实践中还是有一些遗憾:
对于开头讲腊八 粥的做法及人们对其喜爱的处理,我在教学的时候,只是泛
泛而谈,课前准备不足,对这一段文字的表达 妙处,处理得太简略了。没有透过
文字表达人们对其的喜爱,从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这是对不同年 龄段人都
喜欢腊八粥的具体描绘处理不当。又从“看”、“闻”、“吃”来一点点的体现
人们对 腊八粥的喜爱体会得不深刻。
四、改进方向
在以后教学中,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时,可以先适当提出文中主要人物,
围绕“妈妈”和“八儿”结合课题来概括,这样先低了难度,概括效 果会更好。

3


3《古诗三首》
①《寒食》这首诗描写 了暮春时候长安城白天满城飞花,皇家花园柳枝随风
轻摇的曼妙春色,傍晚皇宫分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 王侯贵戚家的情景,展示出
寒食节长安的独特迷人风光。
②《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故事 ,寄托织女的相思之苦,形象的抒发了
现实生活中男女情人咫尺天涯的哀怨,表达了渴望夫妻团圆的强烈 愿望。
③《十五夜望月》是一首唐诗,描写诗人在中秋佳节的晚上,站在院子里望
着圆月,思 念家乡的亲人。
一、教学效果
1.抓叠词,知其意,悟诗理。首先师生合作探究。诗作是让 织女的深情通过
她的活动、情态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的。比如,织女整日忙碌
在织布机上却织不出布匹,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
劳地上机呢?恐怕是为了 转移、排遣苦闷。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
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 。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
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抒写了游子失志无成和 思妇离
别之苦,突出表现了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东汉时期政治混
乱、败坏 、没落的时代面貌。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寒食》一诗时,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 习方式。以学生“答”
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学生“悟”为主的教学方式,虽只有一字之差,但表现出来< br>的观念不同,课堂效率也不同。以往课堂多体现教师、学生一问一答,学生围着
教师转,这种方式 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我始终
以学生“悟”为主。通过学生自学、质疑、 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学“悟”为主
的方法,完成了学习任务。

4


诵读感知先有情,第二个环节我重点放在了指导朗读上,由浅入深,先断句
停顿,标出重读的 字词;再注意语气和语调;由于正好多媒体设备坏了,给我带
来了大困难。不能出示配乐怎么办?我先有 感情的朗诵,之后学生个读,小组读,
然后小组里推荐最好的在班里读。在过程中我们对一些词的读法做 了讨论。特别
是在读熟练了之后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
生 又开始七嘴八舌的说,洒满庭院的月光、寂寞的乌鸦、被露水打湿了的桂树.....
我欣喜的听到孩子 们给这些物象都带了修饰词。于是我顺势引导,展开联想,从
你学过的古诗中找一句和“地白”有异曲同 工之妙的句子吧。不少人举手了“疑
似地上霜”“桂树”会让你想到什么?有人说嫦娥,也在想家想念亲 人。
三、不足之处
课堂各环节的时间控制不太完美。
四、改进方向
教 学设计中明确时控,在课堂中,教师精讲、少讲,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
去思考、去质疑、去解疑,并时 时注意学生解疑后方法的总结。其次,多研究每
一个学生认识接受能力,并在教学设计时依据不同程度的 学生学习能力,设计分
层要求、训练,使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吃得饱。

4《藏戏》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本文是按事物的几个 方面的顺序来写,资料清楚,分“藏戏的构成”和“藏
戏的艺术特色”两方面来介绍的。从文采上来看, “藏戏的构成”这一块资料是
比较突出的,我讲体验的重点放在这一部分,而对于“藏戏的艺术特色”这 一资
料还是处理得比较“略”的,只要学生能找出相关句段,找到藏戏的艺术特色即
可,在语言 就但是多细细推敲。

5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 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我自认为在“藏戏的构成”这一资
料上处理得比较出彩的是这么几个设计: < br>1.探究唐东杰布传奇故事的优点。其实历史上有真实的故事记录,那为什么
课文要以传奇故事的 形式出现呢?(传奇故事能加入更多的想象,给读者必须的
想象空间,也能更多地去表达人们的完美愿望 ;
2.从这一传奇故事中解读唐东杰布这一人物;
3.找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简说原因。
三、不足之处
教学完此文,发现自己的教学功底依然很薄弱,我对知识拓展的还不够,应借此向学生多介绍一些我国不同地方的戏种、特点,从中感悟祖国文化的灿烂和
魅力,还有质疑的问 题不够深刻,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评价不够及时等,我将
在以后的课堂中逐步完善。
四、改进方向
一是整体把握课文的体系,以文章前面的导学思考题入手,将问题简化突破重难点即可,不能放不下学生,扶的过多,放的太少,尤其是二类课文的字词关
应一带而过,不可过 细,将精力放在理清条理上,感悟语言,体悟表达方法上。
二是要学会及时舍得,把剩余的教学语言、教 学环节舍去,去粗留精,为回归课
文整体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节省教学时间,以利于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 语言特色,
学习写作方法并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其三,学会尽快从线状教学过渡到块状教
学, 从繁琐的阅读指导分析中解脱出来,以帮扶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锻
炼学生学文潜力而服务,提高 自己的教学艺术。其四,课前精心备课,深入钻研
教材,既备文本,又要备学生的实际状况,灵活调控课 堂。
习作:家乡的风俗
民风民俗类作文是一种比较好写的话题作文,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各

6


自延续传承的独特的民俗。但民俗文化涵盖的内容太广泛,很多人只知其中一二,
如 窥冰山一角,对丰富的民俗文化的真正内涵知之甚少。因此,家乡的风俗这一
习作课题看似好教,实则有 很多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我还是紧扣单元课文,总结详略得当的手法。然后,采用与 同学们相
互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同学们了解不同家乡风俗的魅力,提升习作的乐趣。
在教学过 程中,一方面我让学生在课前就搜集丰富的相关资料,挖掘民俗文
化的内涵。我们要写有关春节风俗的文 章,就要搜集其相关的资料,如:贴春联、
吃年夜饭、放爆竹、祭祖、守岁、拜年,等等。只有了解了这 些风俗,我们才能
全面了解春节。另一方面就是引导学生们筛选素材,学生们搜集的相关资料是很
多的,但是不可能全部都用到作文里,这就要让学生们写作主题进行取舍。这个
环节通过学生们的交流 讨论还是能够完成的。再就是,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材料。
这里我主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材料的详略问 题。对表现主题有利的素材要详
写,和主题关系不大的可略写,没有关系的就不写。只有材料详略得当, 才能凸
显文章的主旨。第二,材料安排的先后顺序。选择好的材料不可随意堆砌,要有
统筹全文 的能力,在总体构建好文章后,能够合理安排所用材料的顺序。但是,
美中不足的是有很多方面的学习并 没有细致化,导致有些内容理解不清,之后也
会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争取做到理解清晰,便于观察。我在 教学过程中就忽视了
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文体。一般来说,小学生写记叙文会比较好,也容易写得生动形象。说明文也是比较适用的一种文体,但是要注意详略得当和运用生动的语
言,以增强文章的可 读性。
总的来说,在此堂客的教学过程中有“获”也有“惑”,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语文园地》一
语文园地的教学学模块都是平行展开的,由“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
写提示”“日积月累”四个部分组成,相互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学生学习起
来相对会觉得枯 燥。

7


基于此特点,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法进行教学 ,充分发挥了学生
的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安全的情境。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
我选择了前两个部分的内容展开教学,重在结合课本知识进行拓展训练。通过回
顾《北京的春节》让学 生交流领悟到详略得当的好处,在词句段运用中让学生体
会到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的妙处,并做 了拓展练习。在第二课时的教学
中,我选择了活动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达到提高书写速度和领悟 诗歌的
能力。在这堂课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学习形式,我采用了大情
景教学的 方法,设计了书写比赛和剧目表演两个活动,让同学对于书写和《长歌
行》有一个深刻的感悟,能够明白 其中的含义。如此寓教于乐,收到了较好的教
学效果。
但是,在授课过程中,绝大部分写作例 文来自课内,用学生学过的熟悉的课文
作例子,教学生认识了解知识和学习掌握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是本 课的最大特色。
学生活动有了兴趣和积极性,很多知识和技巧显得简单容易,学生掌握起来也异
常轻松,但明显的不足是材料例文的选用太过“丰富”,尺度的把握不过恰当。
同时,对写作练笔的引导 还不够。在“练一练”环节,有些学生无从下手,这时应
该让学生说说他们要写的的内容,然后针对选择 写的事件内容,对其中的详略安
排进行点拨,让学生明确该怎样写, 他们动笔的时候才会有明确的思路 和方向。
由于课堂上这个环节没有做,所以学生就出现了写作意图不明确的问题,详略的
安排还 是没有体现出来。

5《鲁滨逊漂流记》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以导读课上的学习计划展开教学过程。围绕学习 计划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人
物情感,关注人物命运开展学习。在课快结束时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计划中的学 习
策略展开活动。同时,教学过程总注意提醒学生积累学习方法,为《汤姆·索亚
历险记》《口 语交际》和《习作》积累经验,以体现教材内容和学习方法的整合。

8

< br>用读“整本书”的要求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全貌的基础上读其中
的精彩片段,由感知部 分到深入整体,读精彩片段后更想读整部的作品,驱动学
生读“整本的书”。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学 习梗概把握作品主要内容,通过
学习精彩片段体会人物情感,并学会寻找梗概和精彩片段的连接点。 < br>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切入教学重点。精彩片段中“好处”“坏处”对照表,是
本课最具特色的表达方 式。通过这一内容和形式,既体现了鲁滨逊在极度困难的
条件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又能帮助学生今后 用这样的方法克服困难。通过自
读自悟—对照比较—对读感悟,落实知识、方法、态度三维目标的整体达 成。这
个教学重点的突破,也为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学会生存”的话题交流打下了基础。
二、成功之处
课堂是活生生的,有灵性的,教学中我认真钻研教材,既做到备教材,更做到备学生,从而精心设计教案,巧妙地设计过渡语,过渡自然。整节课既做到突
破重点,又巧妙地冲 破了难点,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步步紧凑,突出教学重点,
避开平均用力,教学思路十分清晰,有条理 。
三、不足之处
美中不足的是时间分配不够恰当,前松后紧,而导致后面的问题给学生讨论
思考的时间不够充足,提问的面还不够广,达不到自己预想的效果;对于学生的
回答有所偏离的 时候,引导得还不够好。
四、改进方向
如果在让我重新来上本节课,我会这样调整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
自读自悟。先让学生阅读梗概,整体把握梗概内容,简单讲述一些梗概中鲁滨逊< br>战胜种种困难的经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浏览精彩片段,交流精彩片段的精
彩之处,以及自己 对鲁滨逊的评价或读后的感受。要使学生感悟鲁滨逊面对厄运
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他在荒岛上的非凡 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要达到
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熟悉鲁滨逊战胜各种困难 的经历,尤

9


其是应该让学生读精彩片段中的后半部分,体会他内 心斗争中传递出来的乐观向
上的人生态度。
6《骑鹅旅行记》(节选)
一、教学效果
这篇童话故事篇幅较长,人物较多,怎样快速概括这篇童话故事的主要内容呢?我让学生关注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把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相遇发生的事情
连起来,就是这篇课 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人物是尼尔斯,尼尔斯依次遇到小
神仙、家中的鸡鸭猫等动物、家里的公鹅,然 后学生按照方法,把主要人物遇到
次要人物发生的事情连起来就是:“小男孩尼尔斯很顽皮,喜欢捉弄小 动物,被
小精灵变成小人儿,为了逃避动物们的追逐,尼尔斯爬到了家鹅的身上,神奇地
飞上天 ,和大雁们一起旅行,于是尼尔斯开始了骑鹅旅行。”这个方法简单易行,
概括文章内容效果明显。
二、教学收获
(1)抓住细节,阅读评价。这篇童话故事比较长,但是学生喜欢阅读,阅 读
中,为了防止学生只注重情节,我提出问题:“你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或动物?
为什么?” 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重点关注自己喜欢的章节,通过人物的动
作、语言、神态等去体会人物的内心 世界;透过文字,去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
人物的情感和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将学到阅读、理解课文的 方法运用到自己个
性化的阅读中。随后在阅读交流中,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样的阅读落到实处,接地气。
(2)变换人称,加强感悟
这篇童话故事采用第三人称,对尼尔斯的所做、所 闻、所感进行描写。如何
让学生更容易感悟尼尔斯的心理变化,教学中我采用变换人称的方法,让学生用
“我”替代文中的“尼尔斯”,把第三人称改成第一人称,然后尝试着去阅读,

10


尝试着走进文本,亲身体验。这样通过对比朗读、自主感悟、揣摩心理,让学生
感受到“我”当时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变化,学生很容易说出尼尔斯的感受。
三、不足之处
在 教学中,阅读了篇幅较长的童话故事后,个别学生显得很疲劳,阅读的积
极性有所下降,甚至还有的学生 在根据课文内容画简笔画。教学中我没有重视起
来,而是制止了学生。实际上学生能将自己喜欢的章节用 简笔画表现出来,不就
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二次开发吗?所以当时我应该大力支持,并把这活动深化。
四、改进方向
我认为课前作业导学,既能节省课时,增大课堂的容量,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合作互助精神。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精心准备课文导学
案,在生生互动、师 生互动中让学生既能体验自已学习成功的快乐,又能品尝帮
助别人的喜悦,让师生在课堂中融为一体,在 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提
高能力。
7《汤姆·索亚历险记》
一、教学效果
本单元的一个主要学习任务是“了解作品的梗概,把握名著的主要内容”,
《汤姆·索亚历险 记》篇幅较长,情节曲折,学生很喜欢阅读,但是学生把握主
要内容难度较大,怎么办呢?教学中,我告 诉学生许多名著前面都有梗概部分,
如果先了解梗概,就可以一下子就把握住书中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其次,针
对小说主人公是固定的这一特点,这篇课文主要人物是汤姆·索亚,关键词是“历
险 ”,因此在阅读中,我要求学生紧抓题目“历险”,标清地点,弄清在什么地
方发生的事情,试着用小标 题来概括,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中涉及
到的地点分别有:墓地、荒岛、鬼屋、山洞,学生分 别概括出:墓地验胆、荒岛
海盗、鬼屋寻宝、山洞迷路、找到金币,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在以后的阅读 中
都可以这样快速抓住小说的主要内容。

11


二、教学收获
评析人物,读出感受。学生阅读名著时更要关注人物、评析人物 ,将人物
作为名著阅读的突破口。因为人物是构成情节的重要因素,小说中的情节是以人
物为中 心开展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构成了名著的主体。抓住了人物,就
抓住了名著的关键。课文节选的 内容是汤姆山洞历险返回家后的故事。阅读中,
我提出问题:在这段历险中,结合具体的内容,说说你对 汤姆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此问题已提出,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评价:有的说汤姆是个乐观勇敢的孩子,当
山洞中迷路,贝琪绝望时,三次探路,最终找到通道;有的说汤姆是个足智多谋
的孩子,在已经 迷路的情况下利用风筝线探路;有的说汤姆是个顽皮的孩子,讲
精彩历险过程,还不忘夸张地吹嘘一番… …学生根据阅读,说出自己的评价,说
出自己阅读的感受。
展开想象,读写结合。汤姆从山洞 历险返回家后,在众人面前夸张地吹嘘
这次历险过程其中提到自己怎样探路,怎样找到通道等,在这里, 汤姆一共用了
六个“怎样”,五个“如何”,其中的小故事惊险动人,学生很有兴趣,我想:
这 不正是读写的很好的结合点吗?于是,我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自己喜欢的一
个小故事的具体内容写出来 呢?在写作中注意把“汤姆”改成“我”,用第一人
称的写法写汤姆的洞中奇遇记,写好后读一读,并评 出最优秀的小练笔。
三、不足之处
《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全书幽默风趣,却表现出了 一个人生道理,那
就是珍爱生命。汤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充满冒险的生活,对学生来说有很大
的诱惑力,小学生爱模仿,在教学中,没有考虑到汤姆这一人物形象对学生所造
成的负面影响。在赞扬 汤姆的无忧无虑的生活的同时,应该提醒不要盲目模仿,
要学习其精神。
四、改进方向

12


在汤姆、哈克失踪和回来之后,课文中萨契尔太太和波莉阿姨 前后的动作、
神态前后形成对比,可以说是大喜大悲,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找她们的动作,
做 成表格,对比教学,体会作家马克·吐温的精彩描写,并在自己写作中运用。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本课的教学设计紧扣“一个目标”,突 出“双边
活动”,围绕“三条主线”。“一个目标”是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读一本书”;
在 此基础上,学会倾听与表达自己的观点。
所以,我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适当拓展故事内容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汤姆•索亚历险记》这
本书为例,从课本涉及故事内容出 发,引导学生质疑,围绕以下话题交流读书心
得与感受。
(2)整个课堂重点交由小组自主探 究,合作交流。从上面选择一两个大家
感兴趣的的,值得讨论的话题展开深入交流。教学本课,我最大的 感受就是全班
学生都能津津有味地思考、讨论与表达,真正地跟着我走进了作品,走进了汤姆,
使他们能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迸生了浓浓的阅读兴趣,也收获了阅读的方法。
不足之处:最大的遗憾是 在学完本文之后的一个阶段,没有及时和学生开展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读书交流会,没有及时结合生 活谈体会。我如果把问题
设计成“你遇到过哪些不幸或困难?你是怎么做的?认识了本文中的汤姆,你以
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又会怎样做呢?”这样学生的导向性会更强,与自己的生
活结合起来,也 能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习作:写作品梗概
一、教学效果
读懂原作,先列 提纲,理清起因、经过、结果,了解人物性格。本单元的习
作要求是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写出作品的梗 概。需课前准备阅读完整本书及相

13


关资料。首先让学生读懂作 品,梳理情节发展,了解剧本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训
练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整体把握和基本概括能力,提高 写作能力。
二、指导写作
首先了解什么是梗概。然后指导具体的写作方法:1.读懂内容, 把握脉络。
理清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把握要点。2.筛选概括,合并成段。保留“主干”,
去 除“枝叶”。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3.锤炼语言,表达连
贯。适当补充内容,自然 过渡,使语意清楚连贯。4.学会对书的内容进行概括,
以梗概的形式,与同学交流讨论,并进行修改。 最后,学生自由习作,多种形式
进行评议。通过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发挥学生的概括力、创造力,培养文 字表达
能力。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通过观察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
理活动的 描写,体会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不足之处
有些学生对于作品内容的整体把握不够,有 些情节梳理不够清晰。同时,语
言不够简练,过于啰嗦冗长。正是年级低练笔缺乏的原因,影响成文效果 。
四、改进方向
阅读教学不能把理解课文内容作为唯一的目标,应与习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使阅读与写作不脱节,激发学生
的阅读主动性 。多注意引导学生锤炼语言,简化语言,平时强加训练。学生在阅
读作品的同时,多思考,多交流,整体 把握作品的文学性,人文性。

《语文园地二》
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走进外国名著 ”,语文园地二由“交流平台”和“词
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部分学习内容组成。“交流平台”重在 交流人物的评价
方法,“词句段运用”由夸张修辞手法的学习和语言的锤炼两部分组成,“日积月
累”重在古人年龄称谓的积累。

14


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交流 平台”部分。在上课伊始,我先利用多媒体手段给
孩子们出示人物的图片,了解名著作品的阅读方法,在 课堂上孩子们通过小组讨
论,自主探究,寻找人物的评价方法,各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共同总结阅读方法 。
第二课时主要学习了“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两部分。主要是学习了
夸张的修辞手法 。同过大量的举例与学生实践,孩子们大体上掌握了夸张修辞手
法的运用。接下来学习了如何锤炼语言, 为孩子们平时的习作和语言运用打下了
基础。对于古人年龄称谓,孩子们的兴趣比较大,积极性比较高。
不足之处:
这节课开始就营造出了氛围,所以孩子们参与率高,也能积极参与,但是同
时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因为我过分理论化,忽视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所以我发现有的孩 子在作为倾听者时表现出一种心不在焉的状态。所以在以
后的教学活动,应围绕“倾听”“表达”“应对 ”三个维度设计,比如这次活动的
教学目标可以修改为;通过口语交际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正确地表达自 己的观点,
认真倾听,对别人的看法给予热烈的回应。在学习修辞手法的时候,可以多联系
实际 生活中的习惯用语,才不会显得如此枯燥。

《快乐读书吧:漫步世界名著花园》
本 单元的快乐读书吧的主题是《漫步世界名著花园》,在阅读本版块三篇外
国作品之后的安排上,既是一次 综合学习活动的递进和延续,也是一次课内阅读
的升华和拓展,交流自身的阅读好方法,体现了综合性学 习与阅读之间的整合推
进。
首先要求学生课前准备,收集自己读过的外国文学作品。阅读教材 ,了解教
材里推荐阅读的书目。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外国名著,拓宽阅读视野,感受外国文
学的语 言魅力。
在本次阅读学习活动中积累和巩固精读、浏览等阅读方法,提高自主策划和
组织阅读 活动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自主学习之后在活动中使学生
喜欢与人交流与合作,彼此沟通学 习成果,感受综合性学习的快乐。

15


这是一次阅读学习方法的 交流,重点是引导学生交流对课文中给自己留下最
深刻印象的名著的认识,以及对于长篇外国名著阅读方 法的总结与归纳。自主选
择书目,确定研究主题。可以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活动,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读一
本书,然后开展阅读活动。制定阅读计划,开展阅读活动。包括读书的时间安排,
什么时候读, 每天读多少页,多少天读完等等。小组活动要强调合作精神,注意
策划、组织和协调。
《漫步 世界名著花园》学习活动既是一次综合学习活动的递进和延续,也是
一次课内阅读的升华和拓展,体现了 综合性学习与阅读之间的整合推进。教学中
可以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活动中学语文,增强学 生学习和运用成语
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名著阅读能力。
不足之处:正视个别差异,倡导自由表 达。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些不足之处,
如因为时间关系,让学生进行批阅自己的读书收获这个环节也没有 充分展开。另
外,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做为课堂的主导者,我有必要总结提升出更深层
次 的情感。“被爱是一种幸福,施爱更是一种快乐”,这节课才会更立体,更丰满。
改进方向:以学生为 主体,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引发求知欲、好奇心,
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阅读活动。教师要正视 这种差别,针对学生在阅读中遇
到的困难,及时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表达能力遣词造句,让他 们用自
己的语言自由地表情达意,学会分享自己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读世界文学名著,
了解作 品内容,感知人物形象,通过交流学习阅读文学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的
阅读兴趣,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
8《匆匆》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语文教 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
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为了扩展学生的读书深度和广度,我扩展了读书领< br>域。上课时,课件播放有关朱自清的图片简介,配画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提前进入

16


如诗如画的散文境界中,为新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课后,收集有关时
间的名言警句,进一步感悟时间的珍贵。
此篇散文最为感人的地方,一是其语言的优美,二是其情感的 浓厚,引导学
生深入的读,富有个性的悟,结合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去读,去倾听,倾听作者
的 彷徨,倾听作者的无奈,倾听作者的伤感……及对人生的思索。让学生在阅读
中揣摩,在阅读中体会,在 阅读中领悟,在交流和讨论中说出自己的看法,作出
自己的判断,在这节课上也有较好的体现。
二、成功之处
首先,能较好地引入课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我特别注重让学生学会体会,在体会优美句子上狠下功夫。如“燕子去了,有再
来的时候,杨柳枯了 ,又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让学生深刻
体会到,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给人留下了难 以磨灭的印象。作者不仅是为了写
美景,也是为了与时间一去不复返形成鲜明的对比,还要体会到,世上 好多事物
都能再来,唯独时间不会再回来,继而让学生学会珍惜时间。另外,在精读课文
第三自 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语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
生活,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 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学生兴趣盎然,有的说:
“跑步的时候,日子从跑道上飞过;喝水时,日子从水杯 里流过。”有的说:“看
电视时,日子从眼前晃过;睡觉的时候,日子从梦中溜过;抽烟时,日子从轻烟
中飘过。……”诗一般的语言从孩子们的嘴里流淌出来。再让学生将自己写的内
容放进课文中读 一读,学生的积极性更高。在这一说写读的实践中,我感觉到学
生的练笔兴趣激发起来了,学生的语言发 展了,更重要的是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了
时间来去匆匆,我们要珍惜时间,获得了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最 后,注重读背
结合,再次攀升了强化次数。
三、不足之处
这篇课文的含义应该说很抽象,对于小学生阅读是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交

17 < /p>


流虽然还算成功,但不够深入,停留在部分成绩好的同学发言,学困生还没能体
会 到文章的主旨。对于重点句子的体会还不够深刻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学机智,是
动态生成,为了不使每一节 课匆匆而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充实自
己,让自己的教学更加成功。
四、改进方向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学习完课文以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一篇短小的文章,把自己对珍惜时间的新认识写下来。将本课
由一课时改为两课时 ,重点训练学生“读”和“说”让学生充分的读,充分的说,
在读中感悟、理解、领会,领会后再有感情 地朗读,并进行拓展练习。
9《那个星期天》
一、教学效果
聚焦插图,体会人 物内心。插图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语文书上
的插图非常丰富,是课文重要段落或者难理解段落 的一个形象解释。教学中借助
插图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语言、想象等诸多能力,使课堂活力四射,达到 事半
功倍的效果。这一课书中两幅插图聚焦课文第四段和第六段即无聊的活动、以景
衬情。教学 中我让学生仔细看图,图文对照,第一幅插图上为什么有四个“我”?
用笔在图中标出“我”分别在干什 么?课文段落中,为什么一连写了五个“我”?
能省略吗?学生明白“我”跳房子、看着天、拨弄蚁穴、 翻看画报是我焦急、无
聊的表现。第二幅插图重点关注“我”的表情,朗读课文,理解“我”的失望,< br>忽然明白了时光已经过去了,不再回来了。通过聚焦插图,学生观察插图,说说
插图,注释插图, 阅读能力、理解能力逐渐增强。
二、教学收获
(1)抓住关键词,品味句子。抓住关键词句 细读文本,紧扣上下文内容和文章思
想情感是进行文本解读的一种重要方法。文中有一些句子含义较深, 需要学生细

18


细咀嚼。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那是一个礼拜天, 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
暗下去”时,我问学生:“昏暗下去仅仅是说傍晚来临,天色暗下去吗?” 学生
通过阅读下文,可以知道是母亲答应带她出去,而爽约,孩子的心理由期待到失
望委屈。接 着我告诉学生作者是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来写孩子的心理变化的。这
样抓住“昏暗”这个关键词,体会人 物内心的变化,学习习作方法,效果明显。
(2)找出心理变化的词语,把握课文脉络。这篇课文点睛 之处是心理活动的描
写。“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体验和理解。”因 此,在上课开始,我就让学生独立默读课文,找出“我”心理
活动的词语:“盼(激动)——焦急兴奋— —失望”,这样既从整体上把握了课
文,又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解读的时间。
四、不足之处
教学结束后,回顾头来,看看自己的课堂教学,还是有一些遗憾:
教学快要结束的时候,有的 孩子提出:那位母亲由于忙碌,而没有带孩子
出去,疏忽了孩子的“正当要求”,这位母亲是不合格的。 此时由于时间关系,
我只是模糊地说了,大家课下讨论讨论。其实我可以让学生讨论,写一写。进行探究。让学生明白:这位母亲对孩子有疏忽,也有发自内心的爱,文中母亲看到
孩子伤心难过的惊惶 并且道歉的表现就是很好的证明。母亲为生活操劳而忽略了
孩子的要求,也是很无奈。她对孩子的爱令人 感动。通过这样的探究,学生对文
中的母亲有了更深、更全面的理解。
4.改进方向
在后期教学中,要加强本课的朗读指导。本课的心理活动描写较多,通过环
境描写、人物动作描写、心 理独白等写出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在朗读的时候,
和平时的课文略有不同,朗读的时候,语速缓慢,语 气平缓,在第一二自然段中
语速稍快,声调上扬,要读出激动、兴奋;在第四、五、六自然段中,作者比 较
烦闷,焦急,无聊,在朗读的时候,声调低沉。

19


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 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
的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对写作提出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
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引
导学生写出真情 实感时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激发情感,突出主体体验是诱发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前提。在《语文 课
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
达,应引导学 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课堂中以游戏导入,
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再让他们联系生 活去回味或期待、或沮丧、或欣喜等情感
体验,学生的写作兴趣就浓厚了很多。
二、真情交流 ,感悟自我是燃起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火花。学生的表现欲、求知
欲都很强,正处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 过渡的时期,教师要合理引导,把学生的
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给每一个学 生在他觉得安全
的范围内进行自由地表达,使各种水平的学生都体验到被倾听的乐趣,这样才能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三、借助习作例文,融会贯通是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保障。 < br>教师在指导作文教学时,应当巧妙地运用好习作例文教给学生的方法,可以
结合“交流平台与初显 身手”的内容,引领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写作素材,从而
有利于学生在习作中写出真情实感。
10 《古诗三首》
一、教学效果
练字悟品。 教学《竹石》一课时,一个学生说 :“咬定青山不放松”中“咬”
字用的不恰当。此时,我想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练字 过程,
我引导学生:首先理解“咬”的意思。“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

20


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 同咬住
一般。然后拓展,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 字,想象竹
根盘根错 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用“咬定”二字,把竹
石拟人化,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 ,其实是写人,传达自己像竹石一样的品质。
你还能想到用其他词来形容吗?用“抓、攀”等可以吗?最 后让学生朗读诗句,
同时拿出画笔,把山、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画出来,品一品。这样通过“读< br>——议——画——品”,学生充分感悟到郑燮的品质。
二、教学收获
(1)借助 插图,恰当补叙。图文并茂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几乎
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图画,以适 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需要,这有利于提
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是教材的 重要部分。在学习
《石灰吟》时,我借助课文插图指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从而引导学生想象意境,体会感情,可总是觉得学生很茫然。原来学生对石灰的产生过程不熟悉,因此对
“千锤万击”“粉身 碎骨”的顺序都搞不明白,怎么能说得清楚呢?面对此景,
我让学生观看插图,学生仔细看图,说石灰是 经过“千锤万击”从深山开采出来
的。我问:那“烈火焚烧、粉身碎骨”又是什么情景?学生对这个知识 点是一片
空白,于是我及时播放石灰的生命历程的视频。我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概括:千锤
万击( 石块出山)——烈火焚烧(成为生石灰)——(水中浸泡),粉身碎骨(成
为熟石灰)——(粉刷墙面) ,留下清白。学生理解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
的品质,从而感悟诗人的崇高的志向。
(2 )创设情境,指导朗读。读好读美古诗是古诗诵读教学的重要内容。针对《马
诗》,必须提供一定的直观 形象。诗中“大漠、月似钩”,必须借助图片表现出
来,可是要理解“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还是 有一点难度,此时我播放岳
飞的《满江红》,同时配上展示策马冲杀的画面,让学生理解诗人李贺立志为 国,
建功立业的志向。创设情境,如场景的创设,音乐的渲染、烘托,能帮助学生读
好古诗,理 解诗意,理解诗人。

21


三、不足之处
教学中时间没 有把握好。教学中,在学生听了录音朗读后,我让学生比较自
己和朗读录音不同,接着进入“背诵竞赛” 这个环节,但是没能及时的引导学生
在字词方面的比较,而只是注重在情感方面的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拖 延了一些时
间,造成“背诵竞赛”这个环节的时间过紧。
四、改进措施
朗读指导, 教师的范读尤为重要,因为学生对古诗的节奏、韵律都不是很清
楚,老师的范读能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 。另外,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比
如比赛读、轮读、齐读、配乐读等,可以使读书活动丰富而不枯燥 。这样,在老
师的帮助下,学生就能逐渐读好诗,从而达到熟读成诵,水到渠成。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教学效果
教学本课我从引导学生品析人物语言描写, 体味人物神态的描写入手,采用
学导式教学法,重在一个“学”字,贵在一个“导”字,以发展学生的自 学和探
索能力,全面发展学生智力。全文教学分为初探性引读,深究性引读,内化性引
读三个阶 段,安排自学、讨论、精讲、演练四个环节。如精讲环节,我着重让学
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1.“ 小孩家知道什么!”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
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抓住 “坚决”“常”“轻易”“什
么时候”展开教学,体会人物神态描写时,我着重抓住描写李大钊面对敌人 沉着、
冷静的两句话,品析“惯有”“严峻”这两个词说明了什么?
二、成功之处
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而是读者(教师、学生)与文本以及作者
进行反复地、深层次地“对话 ”,在这“对话”的过程中,体验和领悟、探究与

22


发现,把握 与发展文本的内核之所在。如“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学生
在第一课时初读后留下的一个凸显课 文主旨的问题,如何解决?只有再次引导学
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再次的磨合,通过“阅读—品析—议 论—整理”的系列
阅读活动,从中领悟到李大钊是一个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的人。这样文本中
的具体文字恢复了生命,从而使学生得到了生命化的教育。这是教学中的一大亮
点。
三、不足之处
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候,因为课上时间有限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不够,< br>在指导阅读中未能抓住文本的“热点”与“难点”。
四、改进方向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 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平等、互动地引导学生与文本
的对话。抓住文本“热点”与“难点”,打造课 堂的热源效应,打通课堂的壁垒,
将阅读活动立体化,将平等对话互动化,将探究体验情感化。让学生感 受到阅读
文本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撞出的火花便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积
淀。如 “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呢?”这个问题的引
出教师应服从学生的需求创设情 境,调动兴趣,激活思维,体验情感。抓住本文
重点,即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引导品味分析,入情入 境。

12《为人民服务》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 了以下效果:课上播放了一段关于张思德牺
牲的片段,孩子们在电影中直观的感受到了当时的场景,更初 步明白了为什么毛
泽东主席会做这样一个演讲。我再充分让学生去自主阅读,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
自由谈体会和感受,使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没有丝毫的被动,完全尝试着主动
分享喜欢的段落。

23


首先初读课文掌握大致内容,其次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教学结 构,再找出论
点论据,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议论的表达方式,最后朗读课文完美结束。另外,在
理 解正确的生死观这个部分,我主要抓住了对比的教学方法,列举出学生熟悉的
人物,让学生自己判断其死 的意义,并请学生讲一讲他们的故事,使得学生更容
易正确理解生死观的含义。
二、成功之处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是我在这节课注重了语言感悟,词语分析,把需要理解的
词语放到句子中去体 会,一节好课,不仅要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
还要让学生积累一定的词汇。所以我觉得我们 在备课时就要抓好词语这个切入点。
如:“精兵简政”一词,学生单纯的理解词语有点太生硬,并且也不 符合学生的
生活实际,于是把词语放到相应的句子中去,体会词语的含义会使学生更容易理
解。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自己的教学水平还需提高,有智慧的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候往往 比我们教上几节课的效率都要高。
三、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课上语文气息不足,语 文应该是听说读写的结合。本节
课中我只做到了听说读。对课后的拓展环节做的不是很到位,忽视了课后 作业的
重要性。
四、改进方向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课后布 置了一个小论点让大家
以此进行充分论述写成小议论文。课后练笔对学生议论文的掌握起到了很好的作< br>用。

13《金色的鱼钩》

《金色的鱼钩》是一篇略读课文, 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感人至
深的故事。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 记录着老班长的

24


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 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
不朽。本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 己为人的
品质教育,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了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训练 简要复述故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体会文
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难点是 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
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一、给学 生足够时间自主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
心设计了四道题,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小组中的成员可
以互相讨论,时间是8分钟。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学习兴致很 高,讨论的也很
热烈,与平常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合作展示。在 这个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派一名代表上台来展
示本组自主学习的成果,老师给予适当的评价。 这个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
发挥,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有了展示 自我的
欲望,迸发出了创造的火花,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事实证明,学生的表现出奇
地好,他 们的发言简直可以用“妙语连珠”来形容。
三、提升小结。这个环节既是老师对课堂情况的总评, 也是课堂的延伸。当
学生谈了自己在这堂课中的收获时,我适时地总结了一下,并提了一个要求。我是这样说的:在长征途中,还有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请同学们课后去搜集,我
们准备组织一次长征 故事会。几天后,这个故事会开得很成功,同学们都踊跃上
台,争着讲述自己搜集到的故事。
教学中,我们不仅把课堂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另外,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也发 现了自己的不足,那就是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自由
的空间去质疑。这样,就使得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还不 是那么主动。记得一位教育
家曾经说过:如果学生无所疑,无所惑、无所求,那么,老师的启发是不会生 效
的。所以,我觉得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作为主导的老师还应该给他们
质疑的机会。

25


《口语交际:即兴发言》
口语交际《即兴发言》后,经反思获得的启示主要有:
探究“即兴发言”式口语交际的 基本要求。在教学中师生共同探究出“即兴
发言”式口语交际的5条基本要求: ①有共同的交谈话题; ②兴致高、表达快、
感染人;③体态自然大方,用姿势辅助说话;④倾听耐心、专注,应答及时、切题; ⑤相互促进话题的继续。 这较好地把“口语交际”的形式和“即兴讲话”
的内容有机地结合 起来,并整合为一体。这既是本课特定教学内容的客观要求,
也是对本课教学实践的创新性探索。
发挥了学生口语交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由于学生在新课开始后经充分探讨,
清楚地明确了“即 兴发言”式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在“即兴发言”前又安排了
分小组讨论演讲的话题、内容、方法等,所 以在举行班级“小小即兴演讲会”的
口语交际时,学生表现出了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较好地处理了“训”和“练”的关系。 本课教学做到了先“训”后“练”,
“训”“练”结合 ,“训”中有“练”,“练”中有“训”,以“练”为主。在学生
明确了“即兴发言”式口语交际的基本 要求后,即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每两人自
选一个话题进行自主独立构思并练说,然后先在小组交流、评议 、修改,最后每
组推荐一个即兴演讲得最好的学生到台上进行口语交际。在台上进行口语交际后,
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评议、修改,并对修改好的部分进行再次展示、评议、演说。
这样以“练”为主, “训”“练”结合的口语交际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
生的主动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

《习作:心愿》

我追求在习作上让孩子们个性化的表达。这在第一,二 方面,我做到了。但是在反思
整个习作指导课时,我觉得如果在孩子口语表达完一和二之后,我如果能在 表达方法上再给
孩子以启发,他们的开头也许会更加丰富多彩。这也是书面表达的要求。这个问题在一稿 交
上来已经暴露无遗。经过再指导后,二稿交上来有明显改善。

26


总之,在习作指导课上,全体孩子的口语练习和书面表达指导是必要的。要达成 孩子们
富有个性的表达,对于教师,说多还是说少,哪里说多,哪里说少,还真是一门学问,值得
再进一步细细斟酌,慢慢敲打。
《语文园地四》
学生的作文写的好不好,开头和结尾很重 要。有的学生写了几年作文,还不
会开头。甚至有的教师都不知道作文常用的一些开头结尾的方式方法。
一、在教学实践中自己摸索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法
我们整合网络资源,发现作文常见的开头和结 尾方式方法。进行整理分析,
发现大致有如下几种方式:点题式、引用式、设问式、描写式等,这些简单 易懂
的名称,学生记起来容易,运用起来方便。我们以课本为据,总结作文的开头方
法。细心的 老师从课文中寻找出切合学生实际的写作方法,作为科学依据,文本
结合让学生效仿训练。出示的“下水 ”范文,进一步印证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让
学生明白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并不难,很容易掌握。而且进行当 堂作文,强调学生
实际运用新的写作方法,即:“简、新、美。”
二、针对不同作文学会选取适当开头和结尾
通过本次研讨课,学生对作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了深 刻的认识,在以后的作文
中会自觉运用那是最好。如果理解不够深刻。在今后的每次作文教学中,我们都
会选取适当的开头和结尾,对学生进行逐渐渗透,直至熟练运用和理解。相信每
位学生都会有所 得。作文教学是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课
程改革中必须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加强 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须引起每个执
教者的高度重视。我坚信,只要我们主动地去探究,不断地去实践 ,认真地去反
思,总结出好的方式方法为我所用。就像我们常说的,写文章虽有章法,但并无
定 法,相信我们开动脑筋多积累、多学习,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写出更好的文章。
14.《文言文两则》
一、教学效果

27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不采 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方法,不讲古汉语知识,
而是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课文,让学生尝试弄懂每句话 的大概意思,采用小组
合作学习和讲故事的形式加强对文章理解。
2.树立“朗读是第一位” 的观念。教师要范读课文,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
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
3 .传授学生学习文言的方法,(我采用回顾以前是如何学习文言文的,因为
自己发现的会记得更牢一些) 即反复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文章说
明的道理,简化为六个字是:熟读、理解、感悟。 < br>4.教给学生如何谈感悟。即“悟”就是悟道理,“感”就是联系生活实际谈
感想。“感”要与“ 悟”相对应。
二、成功之处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不同,所以指导学生朗读尤为重要。 指导文言文的
朗读方法一要把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教师可以通过流畅自如,声情并
茂 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读通读懂课文后,引导学生探究故事
中的两位年轻人学习的结果 是否一致。然后弄清导致结果不一样的原因。从而使
学生明白学习态度不一样是导致学习结果不同的关键 原因。再让学生说出从这个
故事中所得到的启发。体会这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中所蕴含的警示世人的道 理。
2.在《两小儿辩日》一课教学中辩斗成为了诵读的又一具体形式。无论是师
生辩斗,还 是生生辩斗,参与者虽然有创造性表演成分,但从不曾脱离文本;而
辩斗形式及参与者语言、动作的变化 ,又无不映射出教师对诵读进程的把握和学
生对文本意义的理解、提升。
3.创设“解疑”情 境.极大限度发掘了学生搜集信息、自主探究、解答疑难
的能力,创造了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
三、不足之处

28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 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
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在本课的教学中虽然注重了以学生为主 体,但是对于
文本的朗读和朗读的指导做的还不够好,这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虽然学生学得
比 较踏实,但是,这些孩子们的学习,人云亦云,动口多,动脑少,不专心,不
用心!气氛沉闷的课堂如何 活跃起来,如何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看似简单
的问题,在解决的时候还是要老师颇费心机的。
四、改进方向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让学生浏览文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要指导学生断句,流利地朗读,要把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
教学的重点。让学生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体会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和启示。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 了以下效果:教学这篇课文,我力求让学生
自主学习,并通过阅读分享,让学生达到因学文而心有所动。 教学中,我引导学
生关注“敏锐地注意”“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并三次回扣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使
学生在反复地诵读 中体会和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
感受和感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 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通过多种
形式地朗读、感悟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自己读了课 文中的三个
事例有什么感受?透过“!”还能感受到什么?感悟“!”蕴含的丰富情感内涵。
在 此基础上一咏三叹再读课题,读出自己的感受,此时,学生对课题、对课文的
认识也得到了升华。学生在 阅读分享中心有所动,与此同时,训练学生结合课文
仿写,练笔表达也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二、成功之处
这节课的最大成功之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说话的舞台让给学生。我始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自

29 < /p>


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圈画、思考、交流、汇报、朗读、表达……
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对课文中的三个事例,
我指导学生研读的重点是 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
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通过读读议议,拨动学生心弦。
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三、不足之处
反思本次教学的不足之处是高年级学生字词方面已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字词学习的安排必要性不大;另外,在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方面,在
这堂课上还显得有欠 缺,没有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感悟。
四、改进方向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 这样做:把字词方面的教学放在学生预
习的环节解决。在教学最后对文中破折号的用法,以及“无独有偶 ”和“最有趣
的是奥地利医生”这两句话在文中的过渡和递进作用进行详细讲解,引领学生领
悟 文章的表达方法。

16《表里的生物》
一、教学效果
本课的一大特点是 运用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课文第九自然段作者心理描写
非常细腻,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表里的生物有 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心理描
写是小说、戏剧、散文和记叙文中常用的方法。以前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 有提示
语,易发现,本课的不少心理描写夹杂在叙事之中,没有提示语,难分辨,如何
辨别呢? 教学时,我让学生尝试着在句子前面能加上“我想”的就是心理描写。
如句子: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 ?我们就可以在前面尝试着加上“我想”,那
么这句话就是心理描写。
文章中还有多处这样的 文字,学生运用这种方法仔细阅读,辨别,很快地找
出文中其他心理描写的句子,准确地感受到了小作者 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作者童
年的天真无邪,效果明显。

30


二、教学收获
(1)细读对话,体会情感。
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 采用了“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来描写人物。人物
之间生动有趣、形式灵活的对话,会使平淡的文章变得 生动活泼起来。教学中师
生共同研讨课文,发现课文共有三次对话,对话中有四次“不许动”,表明父亲
严禁“我”碰表,教学中我问学生:父亲不许“我”动表,甚至谎称表里有一只
蝎子,体会“我 ”什么情感?通过研读,学生理解了“我”强烈的好奇心。
(2)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为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时我采
用了游戏导入,激发兴趣。一开始 上课,先进行小组竞赛,教师出示书中词语“机
器、小鸟、狗、蝉、钟楼、盲人、三弦、表、蝎子”,要 求学生按照生物和非生
物两类写在纸上,看哪组准确率最高,然后排列名次。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抓< br>住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
生自主合作的学习 能力。
三、不足之处
朗读教学指导不到位。文中有“我”和父亲的三次对话,在指导朗读对 话的时候,
句子的语速、语调指导不到位。如第一次对话中“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此处是
“我 ”第一次要碰父亲的表,语速可以稍快,语调可以上扬,体现“我”急切、
强烈好奇的心情。
四、改进措施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抓住三次对话的朗读指导,抓住“我”的天真、好奇的特点,通过小组互动,同位互读,加强朗读指导,让小组之间赛读的方式,激
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
17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一、教学效果

31


常言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讲课导入得好,不仅能吸引住
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燃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视觉冲击力强,更要符
合学生认知。开头我 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采用一段《哈利波特》的视频,让学
生看看魔法学校是什么样子的,由欣赏科幻电 影导入,引出“科幻小说”,再引
出文题。这样的导入,一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展示教学主题,效 果显著。
二、教学收获
(1)对比阅读,自主思考。课文中讲起未来学校的孩子,从一本发 黄的书
中了解到我们现在学校的学习状况,由此产生疑问,读来趣味横生。为此我采用
对比阅读 的方式,让学生思考:未来的“机器学校”与我们现在的学校有什么相
同点和不同点,请你结合文章内容 各举一例进行简要说明。这一提问难度不大,
但是需要学生仔细阅读文本,进行对比阅读,目标明确,很 快学生就找出相关信
息,并进行综合比较:相同点:都有老师;不同点:学校老师是真人;未来老师是“机器人”。
(2)学完了课文,许多学生并没有学完知识的兴奋,相反,学生对未来学
校的模式并不喜欢,议论颇多。“科技也有负面影响,上课也太单调了”“我还
是更加喜欢美好的现在 !”“这样的学校少了一份感情,多了一份冷漠”针对文
中介绍的两种学校,我因势利导,开展“我有话 说”讨论:展开你的想象,说说
你认为人类理想的学校应该是怎样的?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唯一,只要 提出思
考的教育问题即可;第二个小问题学生展开想象,围绕改进教育模式以及教育教
学方法讨 论起来。通过讨论,学生理解了现在的教育应该更好地因材施教,学生
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课,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授课。
三、不足之处
1.本课教学,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由于 是科幻小说,自己平时对这方面的知
识的积累不够丰富,特别是文中机器人授课这一环节,由于自己比较 陌生,只能
照本宣科,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

32

< p>
2.课堂教学情绪中庸,缺乏教学热情,由于科学幻想类型的课文,自己总
觉得是属于年轻 人的,感觉科学幻想总是假的,不现实,内心不能接受,因此在
教学时,感觉教学的知识很虚假,不能全 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当然学生的学习热
情也就无法调动了。
四、改进措施
“我思故 我在”,在以后教学中,我觉得可以抓住科幻这一题材,让学生多多接
触,同时开展拓展性学习活动,如 :科技手抄报,未来的学校……这样加强学生
对位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创造的动力。学科网:

《口语交际 ——辩论》
口语交际.辩论教学反思,在教学的时候,教学思路就是想充分 调动学生“说”
的欲望,让学生乐于动口,并且在相互交流中,以达到训练学生口语的表达能力。
于是,可以布置学生课后预习: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各分担一个话题。小组内,
两小组长分配任务,成 员听其安排,下节课进行辩论。
教师可以专门拿出一节课让学生来表演。学生的积极性,真的很高。但 是同
学们准备的还是不够充分,还有说的时候也是断断续续的,辩手们不能够很好地
针对对方的 回答而展开辩驳,找不到正确的要害,抓住进行反驳。但在说的过程
中,也有表现得好的,这时教师可以 表扬他们的亮点之处,他们在辩论时,如果
感受到同学们的那种精彩,最后可以选择一些论题,让学生准 备,也充分地表演!,
学生积极性会非常高,会给教师带来惊喜。所以,口语交际确实应该好好地来上,
这样对孩子的口语交际是大有益处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慢慢地提高。
《习作 :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第一,简化指导头绪。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节课就应当是借助想象作文的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的丰富 性、敏捷性、严密性和创造性。另外,在小学生的心灵世界
里,都蕴藏着一个个美好的愿望。他们都有使 愿望实现的心理需求。教师引导学

33


生将自己美好的愿望在作文 中得到实现,正好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教师不束
缚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只是启发学生谈谈、议议 、说说、写写、改改、评评,
既唤醒了学生记忆的表象,又为学生的习作营造了“乐学”的氛围。
第二,自主合作实践 。新《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 因此,这节课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能交给学生的时间就交给学
生,能让学生做的就让学生去做。保证学 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活动时间去写作、
讨论、评点、修改。让学生的思维活动高度紧张,学生变被动接受 为主动探索感
悟,真正让学生成为习作的主人,可达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效果,正如
巴 金所说:“只有写,才会写”。
第三、提升思维品位。研究表明:成功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 成功
是维持学习兴趣的支柱。学生都希望能以自己的行动品尝到成功的欢乐,只有获
得欢乐,才 能激励他们再行动的动力。教师在教学流程中,要不断激励学生从不
同的角色、时间、地点、原因、经过 等角度完善自己的故事,努力让学生在自主、
合作的氛围中探究怎样使自己的故事曲折动人,表达自己美 好的愿望。从主题选
择、表达方式到修改完善等一系列追求“不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敏捷性和广阔性,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
生的智力与能力的发 展。
《语文园地五》
通过交流平台,学生分享并且学习了很多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回顾了自 己所
学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学会学习,热爱学习。
在字词句 段运用中学生感受到了名言名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明白了名人名言可以
让文章大放异彩,相信学生的习作 水平一定能有所提高。在书写提示部分中,学
生感受到了中华汉字的魅力,明白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 化瑰宝,今天仍生机
勃勃。书法精品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蕴自然的性灵、溢美的芬芳、凝智的妙趣。< br>学生在欣赏中可以得到审美的享受、哲思的启迪、心灵的美化。练习书法能丰富
自己的头脑,提高 整体修养,养浩然之气,积渊博之才,得天地灵性,纳万物精华,

34

妙发灵机,创物我同心的大境。日积月累中学生通过日常学习积累和教师点拨,
能自主交流讨论出句 子的大致含义,能自主学习、学法迁移那便是最好的学有所
得了

《老师领进门》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在教学中,我通过
让学生 回忆老师关心教育自己的一则则小故事,拨动了学生心中那根
尊师爱师的心弦,也在上课一开始奠定课堂 的情感基调。学生带着自
己的亲身感受再来学习课文,就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使他们真正走进
了 文本,对刘绍棠尊师、爱师的深情油然而生敬意,对人与人之间的
交往和情感也有了自己新的思考。 < br>“文章不是无情物”,历来的文章都是有感而发的。剖析作者的内心感受会
使学生受到人文的触动 。本课的教学中,在课堂即将进入尾声时,我引导学生深
入到作者的内心深处,揣摩是什么原因促使作者 写下这么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
因为有了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对作者情感的深层把握,学生就不难体 会到这
是作者心中那份浓浓的尊师爱师之情的再现。
二、成功之处
教学中我最大的 成功之处是运用情感熏陶引领学生走近作者。情感是一种熏
陶力量。教师的语言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就 要做到声情并茂。教师满怀深情地
说,娓娓动听的话语,就能在学生心里产生共鸣。一定的情境,激起学 生一吐为
快的情趣,并且在这一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又得到了启发和教育。如教学中,我先
讲了一 些古今中外关于“恩师”的感人故事,再深有感触地叙述了我班学生和老
师的故事,慢慢地引导学生从身 边小事中去感受师爱。在这种情境的熏陶感染下,
学生的心灵之门渐渐被打开,回忆起日常生活的一幕幕 情景,学生说得感人肺腑。
三、不足之处

35


反思本 次教学也有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原因课上未留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朗
读是打开语文的一把钥匙,没有 高质量的朗读,理解感悟文本就无从谈起。
四、改进方向
如果再让我重新来上这节课,我会 调整教学设计,给学生充足的朗读交流时
间。使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理解了作者用“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 四年,听到上千
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来赞美老师,培养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为以后的文
学创作奠定了基础。启发学生也用上这种句子说一句赞美老师的话。

《作文上的红双圈》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教学这篇文章,因为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近,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在教学中联系实际,更能打动学生,
并从中悟出道理。 学生更加理解文章,懂得生活。我的课堂结构是:质疑导向—
—探究体验——学习升华——拓展延伸。
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
确定好文章的基本框 架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做好铺垫,
使探究确定了方向。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 ——再读课文,体会情感。让学生
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想“我”的作文《补考》有着怎样一段不平凡的经 历?学生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了解课文内容。
根据学生的学习汇报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句子: 没有当年作文
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 ,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人生的路上有无数条轨道可走,之
所以选择了其中的一条,是偶然,也是必然。
在当堂训练时,用“有时候,成功就来自于一点小小的鼓励。在你六年的小
学生活中,你是否也 得到过老师、同学、父母的鼓励?”进行过渡,随机进行当
堂训练。请同学交流类似经历,并拿起笔把它 写下来。使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
见闻或感受,并引导学生学会感恩。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 学读写结

36


合的宗旨,同时也为了强化学生知道回报老师的爱, 对关心他的人怀有一颗感恩
的心的目的。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 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教学中我致力于构建一种探究、
合作的“先学后教”教学方法,教学活动 以问题为主线,基于问题情境,在多元
对话中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 发展,达到语
文能力的提升。
三、不足之处
反思本课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是整节 课的教学过程我的教学朗读指导不
够,对朗读的技巧课上未做指导,在学生朗读不到位的时候,老师应该 范读,课
上我却忽略了这一点。
四、改进方向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进 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
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的 过程中,我应该
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用指名学生读、全班齐读、男生齐读女生评
价、女生齐读男生评价、师生接读等反方式进行朗读体验。在学生探究体验,我
引导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 段,并结合自身进行现身说法,使教学进入当堂训练阶
段。

《给老师的一封信》
一、教学效果
本课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阅读体验。阅读体验是以整体感知为基础,而不是在对每一个字、词的分析上,因此要强调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
力。刚开始初读课文 时,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意,在文中寻找与之相应的内容,
进一步去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 情感,以此循序渐进,逐渐达到教学
目标。

37


语言风 格。本篇课文从风格上,语言质朴随性、恬淡自然,从中情感清新隽
永,很容易引起学生毕业前夕的情感 共鸣。学生在阅读中可以品评、赏析并学习
作者的语言风格,更易指导自己的写作水平。
习作 指导。只有引导孩子们把习作当作自己的一种学习生活,一种情感抒发,
一种思想与语言的倾吐,全身心 地、自然地投入习作中去,习作教学才能成功,
习作才能够说是习作,才会从根本上具有勃勃的生机。那 么,如何呈现“一个情
感的、生活的、语言的整体”,一是辨析语言,发现语言在不同语境的运用上有< br>什么不同。有了对文章的初步感知,和对作用、意义的认识,习作便有了依托。
二、不足之处 :如何结合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使这篇课文焕发出新的活力,是
我一直在思索的。在教学时,我抓住阅读 体验的特征——情感性。读者和文本的
相互作用使情感贯穿了整个阅读活动,所以在理解文中的句子时, 我让学生从自
己的情感出发,先说说自己对文中事件的情感体会,然后将自己和作者进行比较,
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在作者心目中那神圣的地位,但是在朗读感悟中这一环节
做得不是很到位,学生不 是很积极。
三、改进方向:学生完成习作,可将自己的文章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可在文章
中 汲取更多的反思,以促进自己的写作手法和思想情感的升华。
《毕业赠言》

节课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情感体悟。由学生六年来学习、生活 的照片引出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打开
了学生记忆的闸门,为酝酿赠言、交流赠言作了很好的铺垫。随后 ,讨论写赠言
时的注意点:语言优美、针对性格特点、有激励作用等。有了情感的宣泄,学生
所 写、所交流的赠言内容做到了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课堂上师生通过彼此的交
流、沟通、倾吐,得到了情 感的共鸣,尤其是交流赠言、互赠贺卡时,依依惜别
之情更是喷涌而出,达到了极至。“毕业赠言”是人 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组《综
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第二组活动“依依惜别”的实践内容,也是小学阶 段
的最后一次习作。从内容上看,毕业是学生成长中一次重要的仪式,而赠言是这

38


个重要时刻的一种特别的分别方式。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此次习作更 重要的
是一种真实情感的抒发,然后才是思想的传递和语言的倾吐。所谓“情动而辞发”,
便是 此次习作教学的内在逻辑。跟以往的实用性文体习作一样,本次习作不仅需
要学习实用性文体的基本表达 形式,更重要的是表达出强烈的情感价值追求。
二、书写范式。课前学生按常规背诵古诗时,可预设选 择一些送别的古诗,来烘
托离愁别绪,创设情境,更是一种有效的迁移。提供临别赠言范例时,还可引导
学生注意与话别的作文比较,点明赠言的语言要简洁得体,表达明确的意思。评
点时可增加学生 互相评点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口语交际、情感交流的机会,
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
三、不足之处:学生展示成果,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过于平实。
四、改进措施:在此课的教学 过程中,对赠言的理解、习作的实践运用、内容汲
取中的思维导向、对语言的评价与审美,在教学中有了 比较充分的体现,能够相
互渗透、有机结合。



39

杯子图片-超越那一天


如何提高英语听力-对门送来的绿豆糕


树立远大理想-养成教育总结


身份证丢失证明-三分钟自我介绍范文


慎小嶷-美容讲师


为什么网络不稳定-壮族的风俗习惯


肾虚吃什么补药-初三


充满希望的图片-清明节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