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趣味数学题-猴的成语
《学弈》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
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思维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
《学弈》
这课整个教学中遵循了自主性,扎实性,探索性的统一,既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
趣,又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方法的能力。
一、难点的突破
《学弈》是一篇文言文。因为
同学初学文言文,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让学生
读几句平时积累的选自文言文的警句,说说对每句话
的理解,然后与现代汉语的书面语
比较,使学生初步认识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字义不同,言简意赅,语
意冻远„„)。最
后老师介绍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遗产,是传承古代文明的
媒介 „„ 。从教学效果来看这一情境的创设,很自然的把学生带入文言文的学习当中,
同时
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所以这节我坚持
“朗读是第
一位”的观念。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的断句,流利的朗读是学生学习首先遇到的困难,所以开始老师先范读,然后让学生说说老师读
的时候有什么
特点?学生自己体会到老师读得速度较慢,停顿较多,然后出示课件,使
学生清楚地看到该在哪儿停顿,
接着学生看看停顿节奏试读,老师在相机点拨指导。这
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顺利地过了朗读这一关。
二、学习方法的渗透
初学文言文,给学生们以学习方法的渗透也很重要。在理解每句话的
意思时,我没
有采用提问式串讲,而是让学生自己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讲讲这个故事。当学生交流了对每句话的理解时,老师给与学生肯定的评价。并告
诉他们理解文
言文内容的重要方法是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先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再
起来讲讲一讲。我想有了这篇文
言文学习方法的渗透,在学下一篇时,学生一定会学得
更轻松。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语文课标中指出:应重视语文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注意教
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
也要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弈》这一课思想内容较好,强调学习
要专心
致志,所在学生了解了内容之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联系实际谈一谈你有没有故事
中
人物的经历和体验。同学们都能联系自己的实际经历去谈,从学习到做事,都要专心
致志。专心致志的学
是什么效果,三心二意又是什么效果,谈地很到位,这样使文章主
题得人升华,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的培
养,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
走出演播室,头脑中不
断地回放着刚才课堂上的一幕一幕,喜悦和遗憾不断地交织
在我的思绪中。喜悦的是面对众多的听课教师
和评课领导,自己没有慌乱,整个课堂表
现还算自然、朴实,遗憾的是自己作为全校80多名参加魅力课
堂教学大赛教师中的最
后一名做课教师,还多少有些压轴的味道,可是自己的课堂离“压轴级水平”还有
差距。
1
现将自己的喜悦与遗憾进行反思,并希望能得到观者评说,得到领导指正。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也是教材中的第
二篇文言文。今天我把
它作为第一篇文言文来上。小学六年级的文言文阅读是为初一正
式实现文言文阅读教学目标做好辅垫,激
发兴趣,打下基础。因此第八组导读中明确指
出:“本组课文将引导你初步接触一下文言文”,“第一次
学习文言文,要对照注释,
一字一句地读,争取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课文读通,读懂。”
我的教学指导思想是:
一、重激发学习兴趣和学法指导
学习得法则事半功倍。如何学习文言文是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棘手的问题。
《两小儿辩日》则
是他们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堂伊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你觉得什么是文言文?当学生讲出对文
言文的粗浅的认识后,我便对他们的回答给予充
分地肯定,同时告诉学生,文言文是古代文化的遗产,是
传承古代文明的媒介,学习文
言文能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还能提高我们的语文学习能力。这
样学生对文
言文有了充分的认识和兴趣。之后我又启发他们结合现代文的学习方法,渗透总结学习
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古文学习与现代文的学习有密切的联系,在现代文学习中掌握的一
些阅读方法同样
适用于古文的阅读理解,所以这节课中我注意调动学生以往的学习经
验,让学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进步
提高,获得全新的文言文的阅读体验。这样处理古
文学习与现代文学习的差别与联系,目的在于降低学习
文言文学习的难度,从心理上为
学生树立信心,培养他们亲近古诗文的情感和正确对待古诗文的态度,为
他们今后的乐
学文言文、会学文言文打下基础。学生运用自己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让学生从学会──会学,培养能力。
二、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我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
,这样更利于合作学习。教学中提供合作学习交流的机会,
自主探究的空间。例如让学生结合学习方法循
序渐进,首先把句子中难懂的字词对照注
释进行注,然后把句子连起来解释,还有不懂之处小组讨论合作
探究。这样培养了学生
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习惯,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落实了学生主体地位
,同
时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我还有意识地进行留白,如反问句在这里的作用;“为”
出
现三次,为什么读法不同;“探汤”的“汤”和现在的“汤”有什么不同„„给学生
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间
。教学目标中“读懂意思”得到实现。
三、注重诵读
“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学
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也是诵读,这节课的重点
在读,难点也在读。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读”贯穿始终
。本课朗读分为三个层次:
1、读通:
2
通过生试读,个人练读,小组自学合作读等多种形式,将文言文读通。
2、读懂:
生对照注释,在自己的努力下在互助的学习中能将每一句话读懂,理解全文。
3、读好:
创设情境,激发读的兴趣。重点处我适时地点拨,如:两个小儿争辩时为什么
要用反问
句,强调他各持己见、胸有成竹的心态;有“车盖”的车古时候是给什么人坐
的,在这里“车盖”象征着
什么,怎么读;“盘盂”与“车盖”相比天壤之别,怎么读„„
这样学生带着感受读出对比的语调,一轻
一重,情到深处自然流!同时这样的训练充分
达成了教学目标读出韵味。
遗憾是:
1、时间分配得不够好,学法指导处利用了7、8分钟的时间,因此也冲淡了重点;
如果能
在此节省5分钟时间,“诵读”的训练能更突出一些,同时后面的设计的“谈启
示”及“课本剧”表演也
能得到展示。
(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剧情:一现代少年穿越时空,来到遥远的古代,恰<
br>遇两小儿辩日,孔子不能决也。现代少年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解答了两小儿的问题并
表达了对两
小儿和孔子的敬佩之情。)
2、教学目标设计过多,贪多,贪全:
因为这是第
一篇古文教学,因此,我总想在课堂上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其
实仔细想来,不如把了解古文以及激发
兴趣放在第一课时,这样便更能突出“读懂意思”
“读出韵味”的重点。
3、自己的教学语言还不够简练,有时语言随意,有时不够严密或有重复学生说话
的现象。
伴随着喜悦和遗憾,最终我觉得自己还是满载而归的,记得崔峦在全国第五届
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开幕
式的发言中讲到: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要
真真切切地做到“三实”,需要教师捧出一颗
对教育虔诚、对学生真诚的心,一颗淡薄
名利、无私“忘我”的心。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
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
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她还说,教师的教学能力=把握教材的能力
×了
解学生的能力×导学的艺术×人格魅力。我衷心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能用真实、朴
实、
扎实这样“三实”的作风比照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在结束反思的这一刻,有种
感觉已在心中孕育、升腾。是希望?是方向?亦或是壮
志?虽然说不清楚,但我突然明白为什么我校几位
前辈能在语文教学这片沃土上几年如
一日,默默耕耘、孜孜不倦、乐此不疲,原来它真的能给人带来成长
的快慰,收获的喜
3
悦。怀着这种情感体验,我第一次想发自内心地对自己
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
而求索!
《匆 匆》教学的反思
看过《匆匆》这篇课文,我感到无限的惆怅,在
伤感的同时我很佩服朱自清先生
如此年轻却能写出如此有生活底蕴的文章。这些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如果不
是心思缜密的
人是无法体会得到的。而时间确实在这些琐事中无声无息地消耗着。时间是我们的生命,<
br>惜时的人才会感到时间的流逝。我想孩子们能被这细腻的笔触感动,对他们的心灵会有
些许的震撼
。要他们体会到作者的伤感,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有感情地指导朗读
二、精心设计过渡句
三、仿写句子: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看电视的时候
4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文教学要走出课本,树立大语文观。在教学《桃花心木》一文时,我做了如下设计。
1、观察一下种植在校园里的树木与长在山坡上的树木有什么不同?
2、设置情境:“有一天
,几株快要死亡的桃花心木和几株长得非常瘦弱的桃花心木将
种树人告上法庭,状告种树人偏心眼,导致
它们生长情况特别不好。”结合这一情况,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法庭审判的方式,结合文中的内容
,将“原告”(将要死亡
的桃花心木和长得瘦弱的桃花心木)“被告”(种树人)“辩护律师”(某些学
生)“证
人”(生长非常健壮的桃花心木)的理由充分展示出来,学生对这两个作业的兴趣异常
高涨,完成得很不错,通过上课的学习情况来看,效果非常明显。
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往往缺乏
理性的认识,往往注重文字的学习,不注重体会与拓
展。因此,布置学生做家务,走进社区进行有意义的
活动,从中进行体会,写出感受,更好
利用学过的语言文字,要比反复地背诵与复习要好得多,使学生更
好的从中体会学习语
文的兴趣。
《顶碗少年》的教学反思
《顶碗少年》是我国著名散文家赵丽宏写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描写了一场扣人新
弦的杂技表演
—
5
—一位少年顶一摞瓷碗进行表演,在做一个大幅度动作时,第一次失
败了,但他不失风
度地向观众
鞠了一躬重新表演,第二次又失败了,他仍旧镇定下来继续表演
,第三次终于成功了。
这件事给作
者带来了人生的启示。全文紧紧围绕这场表演的“惊心动魄”展开。
以往类似的文章,我常常
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情……来分析、体会表演的紧张、精彩。
可这次我灵
机一动,是否发挥学
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自渎自悟。可教学时,总得有一根线来
拨动学生的
“思”弦呀!于
是,我抓住了“顶碗”中的“碗”,找出几处描写碗的句子,让学生说说读到
这个
句子有什么感受。
在读第一次表演时,学生悟到了“敬佩”——对少年精彩表演的敬佩,“失
望”——对少年
表演失
误的失望。然后借助文章中的语言理解、朗读,学习效果十分理想。同
样第3、4、5
段的学习也是采
用这样的方法,课堂气氛显得活跃起来,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
到课文的研读中去,对少
年高超的技
艺、失败之后的不放弃感悟得十分深刻。这样,对课文的研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手指》教后反思
六年级下
册第一单元最后一篇文章《手指》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开门见山指
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
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
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
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
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
弱、美丑之分
了”。
在教学本文前,我先组织学生交流:通过学习本组的几篇课文,你了
解了哪些作家,
哪些作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中感悟到哪些人生的哲理,受到什么样的启示。<
br>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转入本文的阅读。由于本课是选学课文,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学,
6 <
/p>
根据单元导读中的提示自学课文。即:认真读一读课文,想想作者写出了五个手指的什么特点,把自己觉得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再和同学交流着平平常常的手指带给我们
什么启示。
通过学习、交流,五根手指的特点学生容易把握,我把重点放在表达方法的体会上。
引导学
生通过比较,体会这组课文表达感悟的方法。
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
。了解课文主要写五根
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手指
的全
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
根有
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
进行重点体会。如,
描写“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一段话,先指导学生
理解大拇指的形状(姿态)特点──不
美。具体表现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
简单。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大拇指鲜明
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用关联
词“但”一转,写他在五指中,却是最能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喷
出来、血要
流出来时他“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的表现,突出了大拇
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
写大拇指形状和
写“吃苦”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进行描写,重点体会排
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学完课文,让学生联系本组的前几篇课文,说说作者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懂得《桃花心木
》《手指》是在文末或文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悟,以直接表白
的方法,给人以启示。《匆匆》《顶碗少年
》是将说明的道理蕴含在文章之中,使人从
中受到启迪。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我以为一节好课就是细腻,就是对课文重点语段进行感悟
。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
反复的想,再进行反复说的训练。最近看了一些教学参考资料,结合自己的教
学认识到:
其实一节精致的语文课,在教学中还需要拥有大局的目光;需要摆正教学的详略;需要
谋划适当的方法。
一、着眼于整个篇章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高年级。六年级已
拥有了一定的语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
章联系前后课文进行理解。我们的教学便更应该着眼于整个篇
章。今天的教学,我有些
纠缠于段的教学。“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个片断之间没能进行整体的
了解与
梳理。其实三个部分的写作,是有着它们的共同点的。除夕重在一个“忙”字,正月初
一
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闹”字或“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
描写?因为这是它的
显著特色,除夕也挂灯,可是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初一也忙,
7
但相
对除夕却是无法比的。所以在教学“元宵”这一部分时,还可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
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
,老舍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而元宵的典型特点
是“灯”,如果让学生先体会灯,再来体
会观灯时人山人海的情形,就不会在课堂中那
么淡而无味了。
二、注意教学的详略 <
br>看到老舍的文章,总觉得写得太好,教学时这也不舍,那也不弃。语言特色要教,
北京的人文底蕴
要讲,春节的传统文化也要说„„教学仿佛一锅“熬腊八粥”。文中六
个特别的日子真的不知如何取舍。
“腊八粥”“腊八蒜”要让学生读和了解。其实学生
一读就明白,根本不用花功夫,可课堂上自己就是不
敢放手,总忍不住要讲。“腊八”
如此,其他日子了更不用说。教学就蹑手蹑脚了。课后仔细地想写作有
详略之分,教学
也应有详略之分,该舍得大舍。略不敢略,那么详总能详了吧?可惜的是,对于原本应<
br>该详细探讨的教学内容,却又显得力量单薄。
三、谋划适当的方法
在重点
语段的处理上,我的“策略”往往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反复地想象来展开。
方法单一,效果自然不理想
。因为这种方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生的能力,因为班上
学生能力不足,课堂很容易成为少数学生的舞
台。比如教“除夕”这部分时,我先让学
生读这段,然后说说看到了哪些画面,体会老舍一句一景的写作
方法,之后再通过教师
的引导,体会这热闹是“家家”“人人”“处处”“时时”的热闹。刚开始时,学
生还
能说说看到的画面,但是当让他们体会“家家”“人人”等时,多数学生就没有感觉了,
课
堂出现了冷场。于是,我只能通过再次引导让学生去体会,总是希望学生能够听懂我
的暗示。而忽略了自
己是成年人,是多次解读过教材的,我自然明白文章是怎么写的,
可是学生年龄小知识有限,他们才读了
几遍课文,即使是读了多遍,又能指望他们读得
有多深呢?面对我的暗示,他们自然不明白老师的意思。
更何况教学目标怎能以暗示来
达成呢?
所以,对于重点段的教学,还需要可行的策略,让
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读悟。这个
环节,我还是应该让学生通过比较来体会老舍写作的用心所在。可以通过
关键词的理解,
让学生去比较读,在朗读中细细体会这些词背后的含义。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8
《藏戏》教学反思
《藏戏》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
是介绍不同地区、
不同民族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我感觉学生在学这一单元文章内容时,应该非常感兴趣
,
结果也正如我所料。《藏戏》一文的教学目标为:1、读读记记有关词语。2、默读课文,
了
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3、学习
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
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藏戏》一文极具民族
特色,因此课的伊始,我采用了极富感
染力的导语将学生带入情境,学生深受感染,然
后也都纷纷介绍了自己收集到的有关藏戏的材料。我让学
生分别观看了各种戏剧的表演
后,让学生直接质疑,你想知道藏戏的哪些内容?接下来学生便带着浓浓的
兴趣走进了文
本,弄懂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会了相关词语。然后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质疑,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解决比较难一点的问题,简单的问题随提随时解决掉,然后赏析文章,读
一读,谈一谈
感受,学生针对此环节谈得感受非常深刻,并对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产
生了浓厚的兴趣,产生了收集的
欲望。整个课堂被浓浓的藏戏包围。我让学生根据自己
的理解来表演各种角色的深厚含义,学生的表演真
的是出乎意料.我还紧紧抓住鼻祖一次
展开教学,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以及课文内容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进
展.但本节课也存在着
不足,例如质疑的问题不够深刻,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评价不够及时等,我将在
以后
的课堂中逐步完善。
9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反思
由于课文围绕“乡村”这一主题,向读者展示了维吾尔乡村浓郁的西域风情和和田
的维吾尔人热
爱生活、豁达乐观的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我设立的教学目标是:第一、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词语的正确读
音,在朗读中体会文字之美。第二、要求学生能通过品
味文章的语言、尤其是品味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感
受维吾尔乡村的风情,并且理解和田
维吾尔的精神。
我想,我应在课堂中鼓励学生拓宽自
己的思路,引导他们在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基
础上,更多地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
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
观。并且在相互合作与独立思考中提高综合学习的能力。
因此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展示小组共同制作的小报的环节,让他们谈谈在学
习课文之前他们心目中的和
田的样貌,从而对和田风情有个初步的了解。
我还运用音乐《达坂城的姑娘》和《花儿为什么这样
红》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尽
快地融入文章的氛围中,感受浓郁的西域风情,这一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们不
仅融入了文章,而且积极性也被激发了出来,能够完全投入地思考我提出的问题,结合
他们小报中表现的部分提出自己在看过文章后对和田维吾尔的看法。在他们交流的同
时,我又以引导性
的提问使学生主动地感受文本,在富有表现力和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
上做深入讨论,学生们不仅抓住了关
键词句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而且还发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有一名学生发现文中用到很多具有强烈新疆地
方色彩的词语如“都帕”、“艾得来
斯”等,我便抓住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中有没有同样的词语或
者句子,它们的作
用是什么?经过共同的思考,他们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些词句能够体现出强烈的西域
色彩,让读者感到自己身处新疆。我再抓住这一结论引导他们思考我们在写作时有哪些
要注意的
地方。学生立刻领悟到:写作时可以运用特定的词表现特定的地点或人物。
又如在谈到“歌一样的
维吾尔”时,学生们纷纷发表了自己对和田维吾尔的看法,
认为他们是一群热情、好客而且快乐的人。但
仅止于此的话,和田维吾尔的形象又过于
单薄。于是,我便启发他们思考“歌”与和田的维吾尔的关系,
有的学生从文字中获得
了深刻的感知,她说,和田的维吾尔人本身就是一首歌,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歌舞
已经
成为了他们自身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就像那歌舞一样,热情奔放,没有悲怆。这是
多出
色的想法!在对她表示赞赏的同时,我又引发学生们继续思考:这样一个民族,在
10
他们的载歌载舞中是否可以看到一种精神?有的学生在熟知课文的前提下,马上就联想
到了前
文提到过的一个汉子在刮着沙尘暴的夜里引吭高歌,这正体现了他们无论何时何
地都能欢歌的性子,也体
现出了他们的乐观精神。由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便提升到了
一个新的高度。
在这样的师
生共同交流中,我随时准备着抓住学生思想的火花,不断地为他们积累
思想的结晶,也随时准备着将他们
的思考引导向更深的层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
掌握了课文中的基础知识,也掌握了课文的重点,并
且通过课堂最后的归纳和总结进一
步理清了自己的思路,也加深了对和田维吾尔的理解,最终达成了我的
教学目标。
这一堂课,既提高了学生品味、鉴赏语言的能力,也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感受到和田维吾尔独特的西域风情,同时提升了他们的价值观,使他们懂得无论生活
怎样,我们都
要以一颗乐观的心去面对生活。同样,这堂课也使我得到启发:语文课就
是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
时也能加强对文字的感知能力,而学生的感受是需要教
师去培养的,他们如何思考也是需要教师去引导的
,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激发他们的
感受,培养他们思考的能力,使他们在不断地感受与思考中逐渐形成
更为高雅的审美情
趣、养成更为深刻的思考习惯,更积极地去探索身边的世界。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
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备课的过
程中,我深入学习课程的基
本理念,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教学的规律设计每一个教
学环节,
重点突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
教学实施过程中,语文的工具性体
现在引导学生领悟、分析、指导运用“前后照应”
以及“对比”的写作方法上。首先,在阅读分析李大钊
同志被捕是这部分内容时,我引
导学生自主阅读发现“敌人的凶残”与“李大钊的不慌不忙”这一对比处
,深入体会李
11
大钊的镇定勇敢,感受对比写法的作用。其次,利用阎振
三的再次出现,引出前后照应
的写作方法,通过学生反复地去读,自主感悟,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之后
,再由学生
独立找出文中出现的几处前后照应的句子,再读再体会。这一环节的设计,也是这堂课
的一个亮点。课程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李大钊的了解,对革命先烈为了革命事业
而不惜抛头颅洒
热血的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的感悟学习上。这一任务的完成,是通过以
下环节实现的:1、课前音乐的播
放,一曲二胡演奏的《血染的风采》很容易把学生带
入本篇课文的情境中。2、教师激情的语言可以让学
生投入到文本内容中去,自主阅读
感悟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给了他们心与文本内容碰撞的过程。3、李
大钊被绞刑后这
部分,教师通过抑扬顿挫的范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烈士的缅怀以及对敌人的恨。<
br>这些环节在实施过程中,都比较的顺利。
课堂教学中,有预设,也有生成。本节课最后所生
成的环节,也顺理成章。在教学
最后环节收束之后,我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
革命传统教育,
教育学生珍惜今天幸福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回的新生活,好好学习,将来<
br>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这一环节,给了学生倾诉内心世界的机会,也训练了学生的口语
表达的能力
。
这节课,让我最感欣慰的事,就是一种新的教学技巧的学习领悟。在备课的过程中,
我
都在不停地反思、不停地思考,怎样才能让课堂中的各个教学环节自然巧妙地联系在
一起,环环相扣、步
步深入呢?说起来,这还要感谢中心校开展的读书活动,是交汇在
脑中的书中的理论知识以及各种教学案
例给了我更多的启示。它让我在课堂中的导入和
过渡也更显自然,不再呆板。也让我知道了过度环节的设
计不一定要死扣课本,教师完
全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进行文本内容的延伸和再创造。课前不断的反
思让我豁然
开朗,似乎感觉各种新奇的教学方法都向我涌来,这让我对今后的教学工作也更有信心
了。
反思是老师教学工作不断提高的阶梯,当我们认真准备一节课时,反思就显得更加
重要了。由于这次配合我上课的不是自己的学生,对于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了解的不是
很深入,就一直担
心课堂教学的时间问题,结果导致课堂中学生阅读的机会减少了很多,
这是课堂中最大的失误。课后,我
一直在想,这次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缺点,主要在于
教师,教师必须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要不断提高自
身的心理素质。工作时紧张的心理
总会给我们带来各种失误。这次讲课,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认真细致
地备课、反思,
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收获。
各种教学技能、教学理论的获得,都是在不停
的实践和不断的反思中提炼出来的。
作为一线教师,课堂是我们的主战场,也是我们专业化成长的主阵地
,即便是一个很细
小的问题,我们都应该认真对待,因为,这不单单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我们收
12
获的时机。
《灯光》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围绕“灯光”记叙了战争年代,郝副营长舍身为
后续部
队引路的壮举,教育学生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上课时我放手让
学生自学,边读边做批注,然后小组合
作交流,让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学
习,合作探究。我在课堂上抓住了“郝副营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
先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分析理解,然后在小组讨论时结合重点词语,通过
品词析句,谈郝副营
长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在理解“多好啊”三个字时,
引导学生想象:在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借着微弱的亮
光,在注视着书上的
插图,他沉思什么,憧憬什么?检查阅读效果时,就重点部分加以指导,
帮
助学生从中体会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要好好珍惜。在学完课文后,我又
运用董存瑞、赵一曼的影视片段让学生
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千千万万个像郝副营长一样,具有献身精
神的革
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他们。
学生读了这篇课文,能畅谈当前的形势,有
的学生谈到在当今中国的
城市,农村遍地灯光,天安门广场更是华灯璀璨,但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
像郝副营长那样的千千万万革命先烈为了革命的胜利而英勇献身的高尚精
神。
13
《为人民服务》反思
《为人民服务》是一篇讲演稿。讲
演,是一种强调阐明观点和宣传效果,并注重
感情感染的论说方式。《为人民服务》这篇讲演稿对学生来
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要让学
生反复读课文,在朗读和默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老师应该从“深文浅教
”中教会
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实践,证明了这节课的安排是合理的,学生学到了知识,老师教的
轻松,收到了实效。从学生的发言中可看出,他们对此理解还比较透彻。我班的学生为
何对文章能作出如
此透彻的理解呢?简单地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
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长期以来,我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了“读──
想──谈──”小学语
文教学模式的探讨。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他们自己去研究,教师不讲也可以,
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能力了解功课时,教
师才去调兵遣将帮助他。这种模式营造了让学生主动地获
得学习的成功,同时激活了学
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发展也得到了提高。他们可以大胆地去发现、去想
、去说。课
堂上,同学们常常会因一个问题争论不休,每个人都会说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教师及时
给予表扬,让学生能感受到成功。学生只有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才能从一次成功走向
更多次成功,不
断的成功,不断的满足,不断的激励,导致不断的努力。这样一来,同
学们愿学习了,也逐渐会学习了,
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才有《为人民服务》教学中
的上述片断。
14
《一夜的工作》教学反思
《一夜的工作》是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二册中的一篇课文,
授完这一课,细细反思,
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丰富课前感知,激发学生情感
《一夜的工作》一文主要通过描写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情景,使学生从周总理辛勤工
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
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基于现在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
对总理的生活与工作知之不多,对周总理
的感性认识很浅显。而对文章人物没有一个很
深的感情基础是很难在情感上产生与作者那样的共鸣的,学
习时体会也不深刻。因此首
先我组织学生在课前收集阅读有关周总理的书籍资料等,并为学生提供周总理
的相关网
站,充分的让学生通过资料去感受。
二、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一理
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一夜
的工作》一文是紧紧围绕
劳苦和简朴这两方面展开的,教学时,我充分让学生去自主阅
读,自主探究,找出文中让自己最受感动的
地方,在小组里自由谈体会和感受,使学生
在读中感悟,在思中质疑,在议中交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
主探究的能力,又做到时
时在进行切实的语言训练。
三、创设情景,引起情感的共鸣
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适时的补充周总理的感人事迹,出示周总
理身患癌
症时的一日日程表,更使学生得到心灵上的震撼,加深对文章的感悟,接着我
出示满脸憔悴,夜以继日工
作的总理的图片,让学生面对着周总理说说心理话,这时学
生在前面深刻感悟的基础上,感情的抒发水到
渠成,同时自然地引用课前阅读的资料故
事发散地从周总理的其他品质来进行表达,这一环节给予了学生
开阔的思维空间,使学
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因而在最后两段的朗读时学生激情饱满,发自内心的
呐喊
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最后的拓展延伸,让学生整理搜集到的有关周总理的资料,以《
走进一代伟人周恩
来》为题写一篇有关周总理的故事,这样不仅拓宽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发自内心的呐喊
把课堂推向了高潮,发自内心的呐喊把课堂推向了高潮。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
的能力。
不过回想起这一节课,也有一些遗憾,在学生面对总理说心理话的时候对学生的引
导不到位
,学生回答的面有点窄。最后两段的朗读由于时间关系指导的也不太到位,今
后,还要在这些方面多加努
力。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15
《卖火柴的
小女孩》一课极富感情,不宜层层分析,那样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在
这一教学教学中,我能从整体入眼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解读课文,感悟课文,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所以在这节课中我的教学体现了以下特点:
1、把握了一条情感脉络:
从课
文导入开始,我就以读寄语的方式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学会细细去品味文
章,在这过程中,我着重抓住“
可怜”引起学生的同情之心,加以为学生放带有悲剧色
彩的音乐,以营造一种悲剧气氛,感染学生,然后
通过指读、自读、悟中读、指导读、
重点读,使学生对小女孩由怜生爱、由爱生悲,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不
断提升,情感不断
升华,达到人文合一。
2、培养了学生的四种能力:
⑴ 自主探究能力:
作者的感情是通过语言文字表现的。她的“可怜”体现在哪里?学生在
自读
中自悟,并能划出相关的句子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生各抒己见,加深了理解和感受。
这一
做法也与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也相符合。
⑵ 想象和表达能力:
理解课文后,我通过让学生说说自己过大年夜时的幸福情景,再让学生说说
小女孩在
大年夜的悲惨遭遇,让两者进行强烈鲜明的对比。我向学生们提了一个问题“面
对饱受饥寒的小女孩,你
想对她说些什么?”学生们尽情的表达出自己的爱心、同情心,
发扬了团结友爱的精神,都希望尽自己的
最大力量帮助“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适度
的说话练习,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深刻性,在学生的
侃侃而谈中,他们深入理解
了课文,课文的中心也从而得到了升华。另一方面,通过虚拟这一情境,一方
面深化了
课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一方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
⑶ 朗读能力:
教学中我能运用让学生谈感悟、抓重点词、表演读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朗
读能力,
达到了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目的。
⑷ 质疑能力:
为了更能
唤起学生的同情之心,我在最后环节引导学生略学了第三段,了解
故事最后的结局是“小女孩面带微笑冻
死了”,同时起到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
效果,为下节课的展开作好铺垫。
这节课
虽然教学目标完成的较好,但我却忽视了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对学生的
评价也有不到位的地方,没有
很好地面向全体学生,发言面不是和广等不足之处,所以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使我的语文教
学更上一层楼。
《凡卡》教学反思
一、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积累
这节课,我注重激活学生头脑里的词汇,让学生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积
累。如:听完录音
朗读后我问:你最想用一个什么词语(也可用文中的)来形容凡卡的
生活?一个个鲜活的词语出来了:悲
惨、可怜、凄惨、没有指望、连狗都不如、生不如
16
死等。可一个学生却
说“猪狗不如”这是我课前根本没有预设到的答案。我愣了一下,
这不是我们平时骂人的话吗?“
XXX, 你猪狗不如!”这时,我分明看见所有学生
和听课老师的目光都集中在我身上,等待着我评判
这个答案正确与否。“凡卡的生活猪
狗不如。”“凡卡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这两个句子迅速在我脑中
闪现,显然后者才
符合语言规律。于是,我告诉学生“应说成凡卡的生活连猪狗都不得不如,课文中也讲
了连狗都不如。”别看就这样一个词语,它关系到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即准确地运
用语言文
字。这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潜移默化的,以后他就会在准确上下工夫了。
所以,平时上课与学生对话
时,我们老师一定要注意倾听学生的表述,充分肯定或纠正
学生的说法。
再如:讲到
具体描写凡卡学徒生活那一段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读了这段话,你
眼前出现了一幕幕怎样的画面?当
一个学生谈到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成天只吃一点稀
饭和面包的凡卡时,我顺势引导:你想到了什么词语来
形容此时的凡卡?“面黄肌瘦、
面如土色、骨瘦如柴、皮包骨头、弱不禁风”学生一个个站起来说。还有
让学生探究“即
使爷爷收到了信,凡卡能否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一问题时,一学生谈到:“爷爷不可能<
br>去接他,因为他自己的经济状况并不好。”我又引导“你从哪里看出不好?”“他爷爷
已经65岁
,这么老了还要去当守夜人,像他这种年纪的老人是应该在家享福的,可他
却------”“是啊!即
使爷爷有这份心,也无这份力呀!”这时学生马上就说出了“心有
余而力不足、爱莫能助、泥菩萨过江自
身难保------”我惊讶了,学生竟能一下想出这么
多词语!我感动开学生在积累中运用,又在运用
中积累了词语。
二、在取舍之间徘徊
课后,总觉一种遗憾在心头。虽然自己抓住了
课文重点(第八自然段)的教学。学
生也融入到了文本之中,通过有层次、有梯度的朗读使学生的心灵得
到了震撼,体会也
不是架空的。确确实实学到了语文知识(用词的准确及表达方法)。但是,后面为了把
所有内容上完,设计了“凡卡的乡下生活是怎样的?”和“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
“即使爷
爷收到了信,凡卡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吗?”三个问题探究凡卡乡下的生活和
寄信后的内容。这样,虽然
也有探究学习的痕迹,细而一想,这不是又按照我的教路让
学生钻吗?难道学生就没有自己独特的感悟?
自始自终就没有一个问题要问吗?这就
是我对教材的处理不够大胆,要懂得取舍,有舍才有得。特别是这
篇文章很长,就更应
在取舍之间作出决断。我完全可以在学生读完苦苦哀求内容后问:“学到这,你们有
什
么问题要问吗?”这时定会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我想知道为什么凡卡一定要让爷
爷带他
回乡下?”“乡下的生活真的那么美好吗?”“爷爷会来接他吗?”------对这些
问题老师加以整
理,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去探究阅读,这样就真正把学生当成了学
习的主体、个体,树立了学生本位
意识。只有走进学生的心里,才能真正知道学生想什
17
么。这让我想起课
伊始,听朗读信的内容录音时,大部分学生都在凝神听着,只有一个
学生在窃笑。我想他肯定在想:有这
么苦吗?可随着课文学习的深入,他后来再也没有
笑。我想他或许走进了凡卡的心灵,被文中的描述深深
吸引了。但我疏忽了,课结束时,
应让他起来谈谈为什么他会有此变化?那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的教育应是“随
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
《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学反思
<
br>是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第17课,本课由《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名著
的梗概和“找
到汤姆和贝琪”这个精彩片断组成。梗概围绕“历险”,写了汤姆的五次历险:
一是和哈克半夜到墓地检
验胆量;二是和哈克、乔奇到杰克逊岛当“海盗”;三是和哈克
到鬼屋寻宝;四是和贝琪在魔克托尔山洞
迷路──真正的历险;五是和哈克再次到洞中
寻宝,结果找到了强盗藏匿的金币。下面是我对《汤姆·索
亚历险记》的课后反思。
今天讲了《汤姆.索亚历险记》,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几大问题:
一、梗概中写到了汤姆的几次历险,主要写的是哪次历险?
二、浏览精彩片段,与梗概对照,想想精彩片段写的是梗概的哪一部分?
三、再读精彩片段,围绕下面的问题交流:
1、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
2、你认为精彩片段中哪些地方最精彩?
四、通过阅读精彩片段,你感觉作者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其中第三部分的第1个问题:你觉得
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
学生讨论的最热烈。
《汤姆.索亚历险记》
是一篇新课文,之前我还没有接触过,所以对上这节课一点信心
都没有,因为讲鲁滨孙漂流记时整个课堂
一点气氛都没有,学生只有那么几个举手回答
18
问题的,感觉热情也不是
很高,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学生假期都读过,还这样的效果,
那么汤姆索亚历险记学生还没看过呢,而且
我设计的教学路子和上节课都一样,效果一
定比上节课还要差。
我带着这种想法以一种低调的
情绪进入了课堂,恰好有几个学生被人找去干活,看来这
课是没法再讲下去了,反正也是略读课文,我干
脆把我设计的几个大问题写在了黑板上,
在简单的介绍了作者后我就让学生分组讨论黑板上的问题。但没
有想到的是,学生的讨
论空前的热烈,而且提出了许多问题,我的情绪也被调动起来了,就这样师生在讨
论和
交流中上了非常满意的一节课。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后反思
《跨越百年的美丽》讲述
了居里夫人完成放射性元素镭的伟大的科
学发现的过程,表现了她献身科学、为人类造福、视名利如粪土
的伟大人格
魅力。文章字里行间含着作者对居里夫人的满腔赞誉、钦佩之情。
我在执教时,力求从多个方面让学生感受课题中的美丽,力求在教学中做
到实与活相结合。
(一)学生课前已经搜集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在进入课文学习前通过
交流对居里夫人的了解
,学生对居里夫人产生了敬佩之情。为理解“美丽”
做好了铺垫。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美丽”,体现
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意识,拓展了学生的学习
空间。
(二)在课文的学习中,放手让学生自己读,在让学生充分的默读的
基础上
,让学生画句子、写感受,从多个方面逐步深入的交流“美丽”都表
现在哪些方面?学生的发言几乎都抓
住了所有的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谈出
理解,谈出感受,实现了读中思、读中感、读中悟。课堂上能够以
学生为主
体,把课堂和时间还给学生。老师没有画圈子,设框框。学生联系文中的语
句谈得比较
充分,比较到位,把理解语言与受到感染、激励融为一体。和孩
子们交流的时候能用心地倾听孩子的发言
,并及时给予评价。课堂内为学生
展示的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征服了孩子们的心,能够做到给学生具体的
引导,
多留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从容地思考,从容地表达。朗读比较充分,能
使学生把对句
子的理解和朗读有机的结合起来。
整个课堂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做适当的指导
。事实证
明,学生在字里行间中都能感受到居里夫人的美丽。
当然本课的教学
也有很多遗憾,比如,学生在交流中还缺少层次性,
老师的课件出示与阅读指导也随着学生的交流而变化
,说明教师的引导作用
19
还需加强。交流过后教师还缺少必要的梳理,如
果能够随着学生交流的不断
深入,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这样的印象,即:课题中的”美丽”不仅体现在<
br>她的容貌上,更体现在他的伟大成就上,科学的精神上,高尚的人格上,让
居里夫人的形象镌刻在
学生的头脑当中,让文中的语句活在学生的记忆中,
那样教学效果就会好些。
《千年梦圆在今朝》反思
首先,教学目标设计从整体效应出发,注意了纵向横向之
间的关系;从学生实际出
发,适应了个别
差异的需要,使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弹性。
其次,是多样化教学,多样地或灵活地呈现了课时内容。授课时,采用了灵活多样
的方式进行了授
课。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精心设计问题,从多方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朗读形式也多
样化。譬如:为了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课堂上播放了神州五号发射时的真
实场景,在播放
的同时,用抑扬顿挫的声音,朗诵了描写发射时的片段,包括听课的老师在内,那
种抑制不住的澎
湃的心情涌上心头,为祖国感到骄傲,为杨利伟感到骄傲。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朗
读的欲望,在朗
读中感悟,在朗读中领会作者的意图,达到了精读理解的目的。
不足之处,由于学生预习过程中忽略了对词语的理解或教师讲解过程中对词语解释
不到位,导
致学生在活用词语的时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反思
20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个
很有个性的人,
教学方法独特, 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
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我教学时,先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入题,待学生七嘴八舌地说
出了自己的想法后,
我便引出了“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呢?”,将学生带
进课文。
课堂上我抓住了“
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设计了两个
主要的板块:欲扬先抑感受“气愤”和峰回
路转深感“佩服”。在学习中,充分利用情
感这一平台,读找体会重点词句,转换句式,拓展写话,接受
和建立新的价值观。学生
的感情变化是在品位和咀嚼课文的重点词句中自然发生的。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
,在三
维目标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学内容又是教学结构,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手段。
在课
堂结尾时,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你认同这样的观点
吗?说说你的看法。从学生上
交的练笔作业来看,除了三个学生认为这样会让学习不好
的学生无所适从外,其他人都从不同侧面对自己
的观点进行了论证,有的甚至还引经据
典呢!觉得教学效果还好。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