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qq装不上-放飞梦想图片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篇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写的,全文
通过回忆李大钊十六年前从被捕前、
被捕时、法庭上和被害
后四部分来刻画李大钊通知的伟大,整节课通过两个课时的
学习,学生从
中深深的感受到了李大钊的伟大。
第一课时着重在了解李大钊,了解时代背景,从而理清
文章的思路,但是因为学生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了解的有限
性,导致自己预设的知识留下了一个小尾巴,
如:对文章第
一部分的品读不到位。第二课时主要是对文章的进一步分析
与学习,整节课进行的
很顺利,学生感悟的也很好,但是在
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表述总是差一点点才能够达到理想
状
态,这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的注意并侧重对学生
这一方面的培养。还有一个遗憾的地方就是在后
面对于本课
的写作方法的指导上还是有些牵着学生往前走的意思,不是
让学生自己从中获得更多
的知识,虽然学生能够掌握并能熟
练的运用这一知识,但是还是觉得自学成果会更好。
总
之,这一节课进行的很顺利,学生和教师已经形成了
一定的默契,但是遗憾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练习还是
有些少,
这样总是让孩子们有一种好像语文课就是一味的分析课文,
分析内容,而没有得到更多
知识方面的锻炼。
篇2:《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第 1 页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
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
星华。文中,女儿以回忆的方式真实地
记叙了父亲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故事。
在一遍遍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李大
钊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他爱孩子,爱
家庭,他是平凡的,可
亲的。可当他面对工作,面对凶残的敌人时,他却能处变不
惊、坚贞不屈
,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他又是不平凡的,他
更是一位伟大的人。我被文章中所涌动着的人性的美所深深
打动。我想,教学本篇课文要引导学生去感受一个平凡人的
不平凡的一生。本课有一定的历史背
景,学生不了解当时的
社会局势,所以课文中有很多地方学生的理解都是事实而非,
没什么多深
的感受。
第一课时,我让学生预习课文,做到三件事:第一,朗
读课文;第二,划出词语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第三,思考课后题。第二课时,我先了解了学生的预习结果,
课文朗读得一般,没什么深刻的感情,我出示了中共中央对
李大钊评价的一段话,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
学生概括课文
按时间顺序写了几件事,概括的还可以,但表述的不很准确,
经过我提醒着,归纳
出四个时间段: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
法庭上、被害后。
然后我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前
三个时间段李大钊的具
体表现和被害后家人的表现。找完后,我指名读出来,其他
第 2 页
学生补充,找完整后,我让学生再仔细读一读,思考自己不
明白的地方,大胆提
出来。在我的鼓励下,有的学生提出:
李大钊为什么不先离开北京,出去躲两年再回来?有的学生
提出:为什么李大钊把书籍和文件都烧掉了,敌人还抓他?
学生提的问题很好,我给学生介绍了李大钊
的身份:共产党
员,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李大钊是北京革命党区的领导
者。家中的书籍
和纸片烧掉是不想让敌人搜索到证据,为了
不泄露党的秘密。但因为李大钊是革命党领导身份,所以无<
br>论如何敌人都要抓他。他能离开北京吗?不能。如果他逃跑
了,就会有更多的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
牺牲,所以李大钊是
坚决不会离开北京的。
学习李大钊被捕时的段落中,我让学生找出敌
人的表现
和李大钊的表现,通过读,大家看出三个对比:人数对比——
敌人“挤满了这间小屋子
”,李大钊和女儿两个人。胆量对
比——敌人没进屋先放抢,虚张声势,来势汹汹,李大钊“不
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朝外走”。态
度对比——敌人“粗暴的吼声,像一群魔鬼似
的,冷笑,残
暴”,李大钊“保持着他惯有的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
理。因为他明白,对他
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在读“法庭上”这一部分:“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
了面。父
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
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我问
第 3 页
学生:“读这几句,你能体会出什么?”学生说:“从&ls
quo;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李大
钊受
过酷刑了。”学生思考得很好,我接着补充道:“李大
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然坚强,面对亲人平静、慈
祥,母亲
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他的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
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
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
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我在朗读这
一段
文字的时候,学生忍不住和我一起朗读起来,我们仿佛
也被一种革命力量鼓舞了,心中激动不已、情绪激
昂,读得
坚定有力。正因为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所以李大钊
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
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李大钊对
革命事业充满信心,所以李大钊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
摇,
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儿忧伤,相反,他用“安定”“沉
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这一段的
补充让学生
听得如痴如醉。紧接着我给学生讲了李大钊牺牲的详细过程,
学生听得唏嘘不已,对
李大钊佩服得五体投地,都被他坚贞
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强烈震撼了。课文最后三自然段
和课文第一段前后呼应,首尾连贯,整篇文章显得紧凑,同
时突出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在心。
对于学生感兴趣的课文、容易理解的课文,我们应该以
学生为本,让学生多想、多说,但像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
样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课文的真正含义,
第 4 页
我们不妨来次“讲坛”,让学生听得过瘾,课文讲解就容易
得多了,同样也是一
堂成功的课堂!
篇3:《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如果教师本身就不大喜欢这篇课文,那教学效果无论如
何也不会好。这是我上过这课后的感受。
上课之前,我对这课实在是不太喜欢。课后我再次看了
一遍课文,我找不出自己为什么不喜欢它!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父亲的“遇难”,语言朴实,
文章采用了首尾照应的写法,突出了
作者对父亲遇难事件的
难忘以及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再读,我觉得是不是作者
的描述太过理
性而让我不喜欢呢?文章的作者是李星华,是
李大钊同志的女儿!首尾照应的语句非常简单,反复朗读,
透过简单的文字能够感受到作者心里对父亲遇难的刻骨铭
心与悲痛欲绝,平淡中见奇!但是,这
样的情绪学生如何体味
呢?如何引导孩子们去体味文章所包含的丰富的感情呢?一
直到课结束,
我也没能解决好这个问题!
其次是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我在教学中没
有处理
好。“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
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
量占据
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
信心。”这个句子的理解,我
是是这样教学的。先让学生自
由读句子,自己是如何理解这个句子的,让他们自己批注在
第 5
页
书上。交流的时候,几乎没有任何过渡,孩子们就谈到了,
正因为李大钊充
满了革命必胜的信念,因此他能镇定自若,
见了亲人,听了亲人的哭喊也不激动不悲伤!我觉得孩子的<
br>理解不错,已经到位了!因此我只在这里设计了这样一个教
学片段: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虽然“没
对我们说一句话”,
但是此时他有千言万语要对他的孩子,对他的妻子说啊,请
您动笔写下来!
孩子们写的片段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的理解
并不深刻。有的孩子只局限于儿女情长,他写的是让妻子和<
br>孩子好好活,好好抚养孩子成人;有的写的是李大钊同志对
孩子的将来不放心,让孩子好好读书;
只有少数几个孩子站
在“革命”的高度,教育妻儿继续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继续努
力,并告诉妻儿
革命一定会胜利的!听了孩子们的发言,我
知道我没有处理好这个句子的教学。
这篇课文
较长,学生认真地完整地读完一篇课文需要10
多分钟,因此,课堂中给孩子们读书的时间还是不够的!
到
底该如何指导孩子们去读书呢?我乱无头绪!
明天还有一个班级的教学,我想我会尽量
想办法处理好
今天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我要好好研读文本,走
进文本深处,悟到了文
本的精髓,对文本有了自己的独特见
解,才能较好地开展教学!
爱上文本,这是我上过这课后最大的感受!
第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