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含课文、园地、习作、口语等)【2020统编版】
战狼二-宾阳炮龙节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
【全册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园地等全部教学反思】
【请先预览】
教
学
反
思
1
1《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是部编版
新课标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
课文,是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
文,
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字里行间透出人
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
情,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
人读后增加见识,语言简洁而生动,文质兼美,是学生培养
语感,进
行思维训练,提升语文学习能力的平台。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在教学过程中能贴近学生生活,注重以学生
为本,注重学生的
生活体验。因为在讲授本节课时,我们的新年刚刚结束不久,学生对
自己及家
乡新年的习俗还记忆犹新,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结
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
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
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
氛比
较热烈、浓厚。这样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习的兴
趣,通过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还扩展了学
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他
们善于观察、留意生活的良好习惯。
2.本课教学设计采用列图表
的形式合理流畅,能全面把握教材。
学生不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顺序,还一目了然的辨析出作者的写作方
法。
3.注重课本和阅读衔接的联系。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和梁实
秋的《过年》
、斯妤的《除夕》作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不同区域不
2
同的年文化、年习俗及不同阶段的人物心理。
4.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他的作品语言很有特色。在本节
课上。我放开手引导学生去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达到<
br>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对
于重点段的教学,
让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读悟。这个环节,我还是应该让学生通过比较
来体会老
舍写作的用心所在。可以通过关键词的理解,让学生去比较
读,在朗读中细细体会这些词背后的含义。这
样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三、不足之处
教学的节奏把握还应该明快一些,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还应该确
切些。
在语言训练点
的选择上,选择面较窄,达不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说话句式训练的设计,只针对多数学生,而对一些表达
能力较差的学
生来讲难度较大,甚至难于掌握,应该对这些学生多点关注,设计合
适、让他们乐
于进行语言表达的句式训练。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对
于课文要着眼于
整篇课文,除夕重在一个“忙”字,正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
宵重在一个
“闹”字或“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
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灯,可是这不
是它的主要特色,正
月初一也忙,但相对除夕却是无法比的。所以在教学“元宵”这一部
3
分时,还可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老舍是选取
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而元宵的典型特点是“灯”,如果让
学生先体会灯,再来体会观灯时人山
人海的情形,就不会在课堂中那
么淡而无味了。
2 《腊八粥》教学反思
本文是作家沈从文的作
品,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
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的惊异,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
亲情,表现出作
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
的笔调
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使课文犹如一张腊八风俗画,充满
了生活的气息。
一、教学效果
通过心理、语言、动作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为了把八儿的嘴馋表现
得淋漓尽致,从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
索入手,从八儿:“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一个人出出进进灶房……”“出
出进进”I一词把八儿对腊八粥的惦记形象地写了出来。
“看
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和“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体现了八儿的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
。感受八儿的“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
再到“亲见时的惊讶”。
4
“八儿要哭的样子”“他惊讶得喊起来了”都真实地将八儿的心理展现给大
家。
心理变化的描写将一个嘴馋的小孩子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八儿等吃妈妈熬
煮腊八粥的经过,也
将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展现给了大家!孩子们轻松地感受出
一个孩子那天真嘴馋的情形。进而能感受到八
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二、成功之处
感受拟人写法妙处。
文章中在写锅中的腊
八粥熬煮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孩子们在体会中
了解作者运用想象将句子表达得如此生动形象,透过文
字表达人们对八宝粥的喜
爱,从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喜欢腊八粥,还有具体
的动作,如“看”、“闻”“吃”等来体现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让孩子们采用
不同的方式品读
,从而学习这种表达方法,达到积累的目的!
三、不足之处
文章中有关腊八粥熬煮的描写有
些忽视。如第一自然段写的:“把小米,饭
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
它在锅中叹气似的
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四、改进措施
在这里不应该只交学生语文
的表达方法的知识,还要交给学生腊宝粥的来历,
熬煮的方法以及它的寓意,让学生受到更多的传统教育
。
5
3《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课文以《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三首古诗组成。以民俗、民间故事为主题,讲述了寒
食节、中秋节中美好
的民间传说和民俗,引导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传统
文化中的精髓,三首古诗需要有感情朗读和背
诵,理解诗意。回顾整堂课的教学,
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1)搜集民间故事,激趣导入。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民间故事,然
后让学生简单地
跟大家汇报一下,要求是一分钟演讲,把语言组织好,让别人听明白。然后导入
课文,这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习效率就会很高。
(2)写民间故事,拓展提高。
上完课
,学生基本了解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这两个民间故事,我让学生试
着写一写,也可以写一写本地的听到
的、看到的优秀民间故事,这样的写作训练,
减低难度,深化课文主题,内化所学的知识,学生学的轻松
,学的有趣,效果好。
2.教学收获(思得)
(1)仿写句式,扎实语基。
《寒食》诗中的句子“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
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
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
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
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
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教学中我让学生提炼出句式“无……不”,然后学生
进行由词到句,进行练说,仿写,从而达到学会就要会用的目的,让知识真正变
成学生自己内在
的东西。
6
(2)学习炼字,感悟诗情。
古诗中很多
字都是诗人“千锤百炼”而成,《迢迢牵牛星》原句是“迢迢牵
牛星,皎皎河汉女”我问学生: “迢迢
”和“皎皎”互换行吗?一石激起千层
浪,学生纷纷找资料,悟诗情,明白了:“迢迢”是织女心里的感
觉,情人眼里
的咫尺天涯。牵牛郎,既是“河汉女”眼中的牛郎,也是“河汉女”心中的牛郎。
“皎皎河汉女”是写景也是写人。“皎皎”不仅写出了银河的清亮,也写出了织
女整体形象的娇美姿态。
“迢迢”“皎皎”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音节和谐,质朴
清丽,情趣盎然,自然而贴切地表达了物性与情思
。
3.不足之处(思失)
本课教学中,在指导朗读上,由于时间问题,再加上课前备课准备
也不够充
分,我害怕学生理解不到位,只是让学生泛泛而读,没有关注学生的个体感受。
因而,
学生不能感受到那种清冷、寂静的氛围,体会不到诗人明月之夜不能与家
人团圆的孤单。
4.改进措施(思改)
这是一首意境很美,却很含蓄的诗,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在学生熟读
的基
础上,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再现洒
满庭院的月
光、寂寞的乌鸦、被露水打湿了的桂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从学
过的古诗中找一句和“地白”有异曲
同工之妙的句子,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说出
“疑似地上霜”等诗句。
4《藏戏》教学反思
《藏戏》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
课文,这篇课
文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先用
三个反问句介
绍藏戏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
7
“一部
戏能够演出三五天”。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
戏的传奇故事。然后简略地说明藏戏的特色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熟课文,在
整体把握资料的前
提下,弄清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藏戏
是怎样构
成的,它有什么特色。在教学中,留给学生充足的读、思、
议的空间,促进学生与文本以及学生之间的对
话。引导学生选自己喜
欢的句段画画批批,交流收获体会,积累语言。
2.体会句子的独特魅
力:本文中开篇的三个反问句既表达了作者
强烈的情感,又引出下文,如何让学生透过这三个句子体会出
作者在
语言表达上的效果呢?朗读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
指名读,齐读,范读
相结合,再读出自豪之情。然后让学生将这三个
反问句变成陈述句,将两种句式进行比较,体会反问的妙
处。这三个
句子除了具有以上优势外,它还具有引领全文的作用,好的开头让人
过目不忘。 <
br>3.探究本文与《北京的春节》在表达上的异同。让学生以小组合
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让学生
在互动中促进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
作,在合作中引起争辩,在争辩中激活思维。
二、成功之处
1.教学中教师既蹲下去与学生平等对话,又站起来作引领;既要
8
珍视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又要关注文本的价值取向,从而达到了培
养学生语文潜力的目的。
2.课堂环节衔接较好,学生参与度、参与面有进步。注重了对学
生
的及时评价,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面对全体学生,使学困生
也学有所得。
3.在课堂教
学中,设计了一些能让学生有兴趣的环节,让学生真
正地动了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了快乐。
三、不足之处
我也感觉有些欠缺:对知识拓展的还不够,应借此向学生多介绍一些我国不同地方的戏种、特点,从中感悟祖国文化的灿烂和魅力,
没还有质疑的问题不够深刻,评
价语比较单一等,我将在以后的课堂
中逐步完善。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
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以文章前面的
导学思考题入手,将问题简化突破重难点。然后默读课文,
了解藏戏
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小组合作解决
比较难一点的问题。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并进行具
体的朗读指导,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文章主旨及写作意
图。
9
《家乡的风俗》教学反思
民风民俗类作文是一种比较好写的
话题作文,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各
自延续传承的独特的民俗。但民俗文化涵盖的内容太广泛,很多
人只知其中一二,
如窥冰山一角,对丰富的民俗文化的真正内涵知之甚少。因此,家乡的风俗这一
习作课题看似好教,实则有很多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我还是紧扣单元课文,总结详
略得当的手法。然后,采用与同学们相
互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同学们了解不同家乡风俗的魅力,提升习作
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我让学生在课前就搜集丰富的相关资料,挖掘民俗文
化的内涵
。我们要写有关春节风俗的文章,就要搜集其相关的资料,如:贴春联、
吃年夜饭、放爆竹、祭祖、守岁
、拜年,等等。只有了解了这些风俗,我们才能
全面了解春节。另一方面就是引导学生们筛选素材,学生
们搜集的相关资料是很
多的,但是不可能全部都用到作文里,这就要让学生们写作主题进行取舍。这个<
br>环节通过学生们的交流讨论还是能够完成的。再就是,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材料。
这里我主要解决两
个问题:第一,材料的详略问题。对表现主题有利的素材要详
写,和主题关系不大的可略写,没有关系的
就不写。只有材料详略得当,才能凸
显文章的主旨。第二,材料安排的先后顺序。选择好的材料不可随意
堆砌,要有
统筹全文的能力,在总体构建好文章后,能够合理安排所用材料的顺序。
但是,美
中不足的是有很多方面的学习并没有细致化,导致有些内容理解不
清,之后也会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争取
做到理解清晰,便于观察。我在教学过程
中就忽视了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文体。一般来说,小学生写记叙
文会比较好,也
容易写得生动形象。说明文也是比较适用的一种文体,但是要注意详略得当和运
用生动的语言,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总的来说,在此堂客的教学过程中有“获”也有“惑”,路漫漫其修远兮,
10
吾将上下而求索。
《语文园地》教学反思
语
文园地的教学学模块都是平行展开的,由“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
写提示”“日积月累”四个部
分组成,相互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学生学习起
来相对会觉得枯燥。
基于此特点,本课采用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
的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安全的情
境。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
我选择了前两个部分的内容展开教学,重在结合课本知识进行拓展训练。通过
回
顾《北京的春节》让学生交流领悟到详略得当的好处,在词句段运用中让学生体
会到用不同的
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的妙处,并做了拓展练习。在第二课时的教学
中,我选择了活动教学的方式,让学生
在活动中达到提高书写速度和领悟诗歌的
能力。在这堂课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学习形式
,我采用了大情
景教学的方法,设计了书写比赛和剧目表演两个活动,让同学对于书写和《长歌
行》有一个深刻的感悟,能够明白其中的含义。如此寓教于乐,收到了较好的教
学效果。
但是
,在授课过程中,绝大部分写作例文来自课内,用学生学过的熟悉的课文
作例子,教学生认识了解知识和
学习掌握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是本课的最大特色。
11
学生活动有
了兴趣和积极性,很多知识和技巧显得简单容易,学生掌握起来也异
常轻松,但明显的不足是材料例文的
选用太过“丰富”,尺度的把握不过恰当。
同时,对写作练笔的引导还不够。在“练一练”环节,有些学
生无从下手,这时应
该让学生说说他们要写的的内容,然后针对选择写的事件内容,对其中的详略安排进行点拨,让学生明确该怎样写, 他们动笔的时候才会有明确的思路和方向。
由于课堂上这个环
节没有做,所以学生就出现了写作意图不明确的问题,详略的
安排还是没有体现出来。
5.《鲁滨孙漂流记》教学反思
《鲁滨孙漂流记》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按鲁滨孙历险
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鲁滨孙“遇险上岛”“建房
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
这些故事情节,处
处紧扣“险”,塑造了一位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主人公。
文中教
学重点是了解名著大意,体会人物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阅读
整本书的欲望。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以导读课上的学习计划展开教学过程。围绕学习
计划把握主要内
容,体会人物情感,关注人物命运开展学习。在课快结束时引导学生
12
关注学习计划中的学习策略展开活动。同时,教学过程总注意提醒学
生积累学习方法,为《汤姆·索亚历险记》《口语交际》和《习作》
积累经验,以体现教材内容和学习方
法的整合。
用读“整本书”的要求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全貌的基
础上读其中的精彩
片段,由感知部分到深入整体,读精彩片段后更想
读整部的作品,驱动学生读“整本的书”。在教学中我
引导学生通过
学习梗概把握作品主要内容,通过学习精彩片段体会人物情感,并学
会寻找梗概和
精彩片段的连接点。
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切入教学重点。精彩片段中“好处”“坏处”
对照表,
是本课最具特色的表达方式。通过这一内容和形式,既体现
了鲁滨孙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积极乐观的生活
态度,又能帮助学生今
后用这样的方法克服困难。通过自读自悟—对照比较—对读感悟,落
实知
识、方法、态度三维目标的整体达成。这个教学重点的突破,也
为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学会生存”的话题
交流打下了基础。
二、成功之处
课堂是活生生的,有灵性的,教学中我认真钻研教材,既做
到备
教材,更做到备学生,从而精心设计教案,巧妙地设计过渡语,过渡
自然。整节课既做到突
破重点,又巧妙地冲破了难点,使教学环节环
环相扣,步步紧凑,突出教学重点,避开平均用力,教学思
路十分清
晰,有条理。
三、不足之处
13
美中不足的是时间分配不够恰当,前松后紧,而导致后面的问题
给学生讨论思考的时间不够充足
,提问的面还不够广,达不到自己预
想的效果;对于学生的回答有所偏离的时候,引导得还不够好。
四、改进措施
如果在让我重新来上本节课,我会这样调整教学思路。教学过程
要引导
学生自读自悟。先让学生阅读梗概,整体把握梗概内容,简单
讲述一些梗概中鲁滨孙战胜种种困难的经历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
浏览精彩片段,交流精彩片段的精彩之处,以及自己对鲁滨孙的评价
或
读后的感受。要使学生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
从他在荒岛上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
存的道理。要达到这一目标,
关键在于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熟悉鲁滨孙战胜各种困难的经历,尤
其是应该让学生读精彩片段中的后半部分,体会他内心斗争中传递出
来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6《骑鹅旅行记》(节选)教学反思
《骑鹅旅行记》是部编版六下语文第二单元的一篇童话,选自瑞典女作家拉
格洛芙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作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生动形象叙述了小男
14
p>
孩尼尔斯因调皮被变成小人,接着骑鹅旅行,最后变回原样的过程,故事想象奇
特,
情节曲折。课文篇幅较长,训练学生概括篇幅较长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是本
节课的目标之一。回顾整堂课
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依据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概括主要内容。 <
br>这篇童话故事篇幅较长,人物较多,怎样快速概括这篇童话故事的主要内容
呢?我让学生关注主要
人物和次要人物,把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相遇发生的事情
连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人
物是尼尔斯,尼尔斯依次遇到小
神仙、家中的鸡鸭猫等动物、家里的公鹅,然后学生按照方法,把主要人
物遇到
次要人物发生的事情连起来就是:“小男孩尼尔斯很顽皮,喜欢捉弄小动物,被
小精灵变
成小人儿,为了逃避动物们的追逐,尼尔斯爬到了家鹅的身上,神奇地
飞上天,和大雁们一起旅行,于是
尼尔斯开始了骑鹅旅行。”这个方法简单易行,
概括文章内容效果明显。
2.教学收获(思得)
(1)抓住细节,阅读评价
这篇童话故事比较长,但是
学生喜欢阅读,阅读中,为了防止学生只注重情
节,我提出问题:“你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或动物?为
什么?”学生在通读课
文的基础上,重点关注自己喜欢的章节,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去体会<
br>人物的内心世界;透过文字,去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人物的情感和他们的喜怒
哀乐。他们将学到
阅读、理解课文的方法运用到自己个性化的阅读中。随后在阅
读交流中,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样的阅
读落到实处,接地气。
(2)变换人称,加强感悟
这篇童话故事采用第三人称,对尼尔斯的
所做、所闻、所感进行描写。如何
让学生更容易感悟尼尔斯的心理变化,教学中我采用变换人称的方法,
让学生用
“我”替代文中的“尼尔斯”,把第三人称改成第一人称,然后尝试着去阅读,
尝试着
走进文本,亲身体验。这样通过对比朗读、自主感悟、揣摩心理,让学生
感受到“我”当时的情感体验和
心理变化,学生很容易说出尼尔斯的感受。
3.不足之处(思失)
15
在教学中,阅读了篇幅较长的童话故事后,个别学生显得很疲劳,阅读的积
极性有所下
降,甚至还有的学生在根据课文内容画简笔画。教学中我没有重视起
来,而是制止了学生。实际上学生能
将自己喜欢的章节用简笔画表现出来,不就
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二次开发吗?所以当时我应该大力支持
,并把这活动深化。
4.改进措施(思改)
我认为课前作业导学,既能节省课时,增大课堂
的容量,又能充分发挥学生
的主体性,体现合作互助精神。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精心准备课文导
学
案,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既能体验自已学习成功的快乐,又能品尝帮
助别人的喜悦
,让师生在课堂中融为一体,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提
高能力。
7《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教学反思
<
br>《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
自美国小说家马克·吐
温187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其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风趣
幽默略带夸张讽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通
过阅读梗概和精彩片段,把握名著
的内容,激发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
下:
1.教学效果(思效)
两种方法帮助学生把握主要内容。
本单元的一个主
要学习任务是“了解作品的梗概,把握名著的主要内容”,
《汤姆·索亚历险记》篇幅较长,情节曲折,
学生很喜欢阅读,但是学生把握主
要内容难度较大,怎么办呢?教学中,我告诉学生许多名著前面都有梗
概部分,
如果先了解梗概,就可以一下子就把握住书中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其次,针
16
对小说主人公是固定的这一特点,这篇课文主要人物是汤姆·索亚,关键词是
“历
险”,因此在阅读中,我要求学生紧抓题目“历险”,标清地点,弄清在什么地
方发生的事
情,试着用小标题来概括,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中涉及
到的地点分别有:墓地、荒岛、鬼屋
、山洞,学生分别概括出:墓地验胆、荒岛
海盗、鬼屋寻宝、山洞迷路、找到金币,通过这样的方法,学
生在以后的阅读中
都可以这样快速抓住小说的主要内容。
2.教学收获(思得)
(1)评析人物,读出感受
学生阅读名著时更要关注人物、评析人物,将人物作为名著阅读的
突破口。
因为人物是构成情节的重要因素,小说中的情节是以人物为中心开展的,人物的
语言动
作、心理等构成了名著的主体。抓住了人物,就抓住了名著的关键。课文
节选的内容是汤姆山洞历险返回
家后的故事。阅读中,我提出问题:在这段历险
中,结合具体的内容,说说你对汤姆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此问题已提出,学生纷
纷说出自己的评价:有的说汤姆是个乐观勇敢的孩子,当山洞中迷路,贝琪绝望<
br>时,三次探路,最终找到通道;有的说汤姆是个足智多谋的孩子,在已经迷路的
情况下利用风筝线
探路;有的说汤姆是个顽皮的孩子,讲精彩历险过程,还不忘
夸张地吹嘘一番……学生根据阅读,说出自
己的评价,说出自己阅读的感受。
(2)展开想象,读写结合
汤姆从山洞历险返回家后,在
众人面前夸张地吹嘘这次历险过程其中提到自
己怎样探路,怎样找到通道等,在这里,汤姆一共用了六个
“怎样”,五个“如
何”,其中的小故事惊险动人,学生很有兴趣,我想:这不正是读写的很好的结合点吗?于是,我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自己喜欢的一个小故事的具体内容写出
来呢?在写作中注意
把“汤姆”改成“我”,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写汤姆的洞中奇
遇记,写好后读一读,并评出最优秀的小练笔
。
3.不足之处(思失)
《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全书幽默风趣,却表现出了一个人生
道理,那
就是珍爱生命。汤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充满冒险的生活,对学生来说有很大
的诱惑
力,小学生爱模仿,在教学中,没有考虑到汤姆这一人物形象对学生所造
17
成的负面影响。在赞扬汤姆的无忧无虑的生活的同时,应该提醒不要盲目模仿,
要学习其精神
。
4.改进措施(思改)
在汤姆、哈克失踪和回来之后,课文中萨契尔太太和波莉阿姨前后
的动作、
神态前后形成对比,可以说是大喜大悲,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找她们的动作,
做成表
格,对比教学,体会作家马克·吐温的精彩描写,并在自己写作中运用。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本课的教学设计紧扣“一个目标”,突出“双边
活动”,
围绕“三条主线”。
“一个目标”是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读一本书”;在此基础上,学会倾听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双边活动”是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对教师的教和学生
的学都作了明确的设
计和指导。“三条线”是:一、以关注学生成长为线。整个
教学活动始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
以促进他们的发展为主旨,每一项
活动的目的直接指向学生的成长。 二、以问题为线。整个教学活动
始终注重引
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自问”和“自探”中实现教学目标。
三、
以语文训练为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注重进行听说读的训练,教学的过程就
是听说读的训练过程。在教学
过程中,“三条线”平行展开,“三线并举”,有机
结合。
所以,我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8
(1)
适当拓展故事内容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汤姆•索亚历险记》这
本书为例,从课本涉及故事内容出
发,引导学生质疑,围绕以下话题交流读书心
得与感受。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你怎样评价主人
公?你对哪个人物印
象最深?为什么?有没有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困惑,或是感到奇怪?有没有完全出乎意料、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情节?读这本书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些相似的书,
或是想到了生活中的
哪些人?故事的结局你喜欢吗?如果你来写这个故事,你会
怎么写?
(2)整个课堂重点
交由小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上面选择一两个大家
感兴趣的的,值得讨论的话题展开深入交流。如:
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
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哪些情节特别吸引你?说说这个片段中你感觉精彩的
地
方。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在这段历险中,你
对汤姆有了怎
样的认识。请正在阅读或已经阅读本书的同学相机介绍。所以,很
多学生都跃跃欲试,介绍得眉飞色舞,
眉开眼笑。其他同学听得也津津有味。我
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的无比羡慕。相信他们课后也一定会
去主动阅读这本
书。
教学本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全班学生都能津津有味地思考、讨论与表达
,
真正地跟着我走进了作品,走进了汤姆,使他们能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迸生了浓
浓的阅读兴趣
,也收获了阅读的方法。
不足:最大的遗憾是在学完本文之后的一个阶段,没有及时和学生开展《汤<
br>姆•索亚历险记》的读书交流会,没有及时结合生活谈体会。我如果把问题设计
成“你遇到过哪些
不幸或困难?你是怎么做的?认识了本文中的汤姆,你以后再
遇到类似的问题,又会怎样做呢?”这样学
生的导向性会更强,与自己的生活结
合起来,也能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快乐读书吧:漫步世界名著花园》教学反思
19
本单元的快乐读书吧的主题是《漫步世界名著花园》,在阅读本版块三篇外<
br>国作品之后的安排上,既是一次综合学习活动的递进和延续,也是一次课内阅读
的升华和拓展,交
流自身的阅读好方法,体现了综合性学习与阅读之间的整合推
进。
首先要求学生课前准备,收
集自己读过的外国文学作品。阅读教材,了解教
材里推荐阅读的书目。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外国名著,拓宽
阅读视野,感受外国文
学的语言魅力。
在本次阅读学习活动中积累和巩固精读、浏览等阅读方
法,提高自主策划和
组织阅读活动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自主学习之后在活动中使学生喜欢与人交流与合作,彼此沟通学习成果,感受综合性学习的快乐。
这是一次阅读学习方法的交流
,重点是引导学生交流对课文中给自己留下最
深刻印象的名著的认识,以及对于长篇外国名著阅读方法的
总结与归纳。自主选
择书目,确定研究主题。可以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活动,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读一本书,然后开展阅读活动。制定阅读计划,开展阅读活动。包括读书的时间安排,
什么时候读,每天
读多少页,多少天读完等等。小组活动要强调合作精神,注意
策划、组织和协调。
《漫步世界
名著花园》学习活动既是一次综合学习活动的递进和延续,也是
一次课内阅读的升华和拓展,体现了综合
性学习与阅读之间的整合推进。教学中
可以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活动中学语文,增强学生学
习和运用成语
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名著阅读能力。
不足之处:正视个别差异,倡导自由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些不足之处,
如因为时间关系,让学生进行批阅自己的读书收获这个环节也没有充分
展开。另
外,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做为课堂的主导者,我有必要总结提升出更深层
次的情
感。“被爱是一种幸福,施爱更是一种快乐”,这节课才会更立体,更丰满。
改进措施:以学生为主体
,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引发求知欲、好奇心,
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阅读活动。教师要正视这种
差别,针对学生在阅读中遇
到的困难,及时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表达能力遣词造句,让他们用
自
己的语言自由地表情达意,学会分享自己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读世界文学名著,
20
了解作品内容,感知人物形象,通过交流学习阅读文学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
的
阅读兴趣,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习作:写作品梗概》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写出作
品的梗概。需课前准备阅
读完整本书及相关资料。首先让学生读懂作品,梳理情节发展,了解剧本中人物
的性格特点;训练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整体把握和基本概括能力,提高写作能力。
一、教学效果:
读懂原作,先列提纲,理清起因、经过、结果,了解人
物性格。 二、指导写作:
首先了解什么是梗概。然后指导具体的写作方法:1.读
懂内容,把握脉络
。理清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把握要点。2.筛选概括,合并成
段。保留“主干”,去除“枝叶”。用简
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3.
锤炼语言,表达连贯。适当补充内容,自然过渡,使语意清楚
连贯。4.学会对书
的内容进行概括,以梗概的形式,与同学交流讨论,并进行修改。最后,学生自由习作,多种形式进行评议。通过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发挥学生的概括力、创造
力,培养文字表达能
力。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通过观察对人物的外貌、
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不同人
物的性格特点。
三、不足之处:
有些学生对于作品内容的整体把握不够,有些情节梳理
不够清晰。同时,语言不够简练,过于啰嗦冗长。正是年级低练笔缺乏的原因,
影响成文效果。
四、改进措施:
21
1.阅读教学不能把理解课文内容
作为唯一的目标,应与习作教学有机结合起
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使阅读与
写作不脱节,激发
学生的阅读主动性。
2.多注意引导学生锤炼语言,简化语言,平时强加训练。
3.学生在阅读作品的同时,多思考,多交流,整体把握作品的文学性,人文
性。
《语文园地二》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单
元主题是“走进外国名著”,语文园地二由“交流平台”和“词
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部分学习内容
组成。“交流平台”重在交流人物的评价
方法,“词句段运用”由夸张修辞手法的学习和语言的锤炼两部
分组成,“日积月
累”重在古人年龄称谓的积累。
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交流平台”部分。在上
课伊始,我先利用多媒体手段给
孩子们出示人物的图片,了解名著作品的阅读方法,在课堂上孩子们通过
小组讨
论,自主探究,寻找人物的评价方法,各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共同总结阅读方法。
第二
课时主要学习了“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两部分。主要是学习了
夸张的修辞手法。同过大量的举例
与学生实践,孩子们大体上掌握了夸张修辞手
法的运用。接下来学习了如何锤炼语言,为孩子们平时的习
作和语言运用打下了
基础。对于古人年龄称谓,孩子们的兴趣比较大,积极性比较高。
不足之
处:这节课开始就营造出了氛围,所以孩子们参与率高,也能积极参
与,但是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
因为我过分理论化,忽视了孩子们学习的积
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我发现有的孩子在作为倾听者时表现出一
种心不在焉的状态。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活动,应围绕“倾听”“表达”“应对”三个维度设计,比如这次活动的教学目标可以修改为;通过口语交际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正确地表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