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含教学反思)

绝世美人儿
947次浏览
2020年12月29日 15:4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克敌制胜-妹妹干

2020年12月29日发(作者:戎之勤)



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1.有节奏地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培养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多媒体播放歌曲《关关雎鸠》,引出对《诗经》的介绍。
2.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
是我国文化 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距今已经有
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诗经》收录了 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
《诗》,或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 诗经》,并沿用至今。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诗经》中的一个名篇。(师板书课题:采薇<节选>)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昔(xī) 矣(yǐ) 依(yī) 雨(yù) 霏(fēi)
2.教师范读。
3.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指名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
薇:薇菜,植物名。
昔:从前,指出征时。
往:指当初去从军。
迟迟:迟缓的样子。
莫:没有人。



诗句意思:当初我去从军的时候,杨柳依依随风摇曳 。现在我解甲归故乡,大雪漫
天飞舞飘落。道路泥泞慢慢行走,又渴又饥真是劳累。我满心伤感满腔悲, 这种
哀痛谁能知道!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 要内容。(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
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 程,路远,天寒,饥渴交加,
可谓十分狼狈凄苦。)
2.诵读诗歌,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这句诗里,我们可以读出是什么季节什么
天气?(春天,天气晴朗,春风轻轻地吹拂着。)
四、合作探究,体会情感。
1.从“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可以读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冬天,雨雪天气。)
2.理 解“往”和“来”的意思,谈谈从这一“来”一“往”中自己读出了什么。
(读出了作者<即诗歌中的战 士>对家乡和亲人的热切思念,急切盼望重归故里与
亲人团聚之情。)
3.试简单分析诗歌后四句。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是描写,“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是 抒情,但感情是克制
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4.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歌描写了从军生活的艰辛,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平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五、总结诗歌,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说说读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家乡 和亲人热切思念,
急切盼望重归故里与亲人团聚的思想感情。)
2.指名学生读诗,想象“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情景。
你能由“杨柳依依”“雨雪霏 霏”联想到哪些诗句?或者你能想象到怎样的情景?
将自己联想到的诗句或情景写一写。
(联 想到的诗句:“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
吹雁雪纷纷”。
想象到的情景:一位战士出征离开家乡时是杨柳依依的春天,而回来时已经是雨
雪交加的冬天。)



板书

采薇(节选)
对家乡和亲人热切思念,
急切盼望重归故里与亲人团聚
教学反思

多媒体播放歌曲《关关雎鸠》, 引出《诗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
营造活泼欢快的学习氛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2.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 一种心情,一个
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二、初步诗歌,感知诗题。
1.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学生交流)



(教师简要介绍王维)
2.解题。请同学读读诗题,说说:你从题 目中读懂了什么?怎样理解“使”?(从诗题可
知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名叫元二的人出使安西;“使”是 出使的意思。)
王维知道老朋友要去安西,特地从长安赶来送他。多么深厚的友谊啊!我们一起再
读读诗题。
3.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同时注意诗句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刚才我们从题目中已经 知道,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那么王维又是在哪儿送?什
么时候送呢?(送别地点:渭城;时间:早上。 )
2.能把时间和地点说得更具体一些吗?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知道的?(从“渭城朝雨
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得知是清晨在旅店送别。)
3.我们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那么读这两句诗,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呢?(渭城
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柳树被雨水洗得 翠绿欲滴。)
4.多么美的渭城啊!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诗< br>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从诗句“劝君更尽一
杯酒”中可知是 为友人设宴送别。)
5.读了后两句,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在酒席上,他们除了喝酒,还会干什么? 王维
会说些什么?(离别在即,千言万语都浓缩于酒中,把别愁、祝福融为一杯杯美酒,明
为劝 酒,实为诉离愁。)
(1)他们只喝了一杯吗?你从哪里能看出来?为什么要一杯接一杯地喝?(从“ 劝君更
尽一杯酒”得知不止喝了一杯,一杯接一杯地喝是因为“西出阳关无故人”。)



(2)创设情境,读出诗情。
①指导读(引读)、再指名读。
②如果你是王维,你还会说什么呢?
③如果你是元二,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3)总结升华。
①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 都汇成
了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②再看看窗外,小雨还在下着,杨柳依 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
而去,怎能不伤别离!(师引读后两句)
③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齐读后两句)
就这 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这分
明就是情——朋友之间 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课堂小结
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看,喝完酒后,王维牵着 马儿,送了一程又一程。可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同学
们,你们有没有被这份真挚的友情打动呢?背诵这首诗并细细体会。
板书

送元二使安西情深义重
教学反思




本次课程中 ,我边朗读边让学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初读古诗后,就让学生想
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 、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与后面将去往安西
的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我通过让学生想象 他们二人分别时说的话,
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对真挚友情的向往。


教学目标
1.有节奏地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以字的品析为切入点,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诗词推敲
字句的妙处。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以字的品析为切入点,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诗词推敲字
句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 的时期,其间出现过无数的诗人,他们如繁星璀璨夺
目。在这众多的诗人中间,著名文学家韩愈尤为推崇 两个人,他曾经在一首诗中这
样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我们知道是李白,那“杜” 呢?对,就是杜甫。
对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哪位同学还记得曾经学过的杜甫的诗?



2.吟诵学过的杜甫的诗句。
3.师: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圣”,而他的诗也被称
为“诗史”。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乃(nǎi) 潜(qián) 俱(jù) 花重(huā zhònɡ)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指名学生说说诗句大意。
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于是,就。
潜:秘密地,偷偷地,这是指静悄悄地。
润物:指植物受到雨水的滋润。
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被雨水打湿的花丛。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诵读和探究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诗的第一、二句采用拟人手法, 说春雨仿佛知道春天的到来,及时地下了起来。第
三、四句诗人点出了春雨降落的具体时间——夜间,并 写出了其无声滋润万物的
特点。第五至八句不直接写春雨,而先写春雨中野外、江上两处的景色,后写想 象
中第二天早晨看到的雨后景象,那种喜悦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2.每一首诗都有 自己的创作背景,了解一下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
地理解和学习诗歌,《春夜喜雨》这首 诗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呢?



(这首诗作于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之时。从上年 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
发生了旱灾。经历过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温暖;经历过旱灾的人, 最懂得雨的可
贵。所以在春雨来临之际,杜甫非常欣喜,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
雨景,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3.这首诗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盼雨—听雨—看雨—想雨)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师:大家能读懂诗人笔下的这场雨吗?你读出了怎样的雨?(及时的好雨)
(1)理解“及时”:正赶上时候;适合需要。
(2)从哪儿看出来它是及时的好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2.师:除了这是一场 及时的雨,你还读出了这是一场怎样的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的雨。)你从哪儿看出来的?(随风潜 入夜,润物细无声。)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两句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人在这里 所用的
“俱”字和“独”字,都是为了突出这种景象。而在这种景象之中,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感
情?(雨中夜景图;欣喜)
4.想象一下,经过一夜的春雨,第二天清晨的锦官城会是什么样子呢?(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5.刚刚我们读懂的雨,在诗中浓缩成一个字——(好)。刚才 我们读懂的诗人的内心,
在诗中也浓缩成一个字——(喜)。让我们感受诗人的喜悦,再来读读这首诗吧 !
五、总结诗歌,拓展延伸。
1.见诗如见人,诗是诗人真实情感的表达,今天我们不仅读 懂了一首诗,也读懂了
一位诗人——杜甫。在你的心目中,他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 。)
2.杜甫表面上是因雨而喜,实际上是为谁而喜?(为百姓而喜。)



3.课后收集杜甫的诗,感受他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板书

春夜喜雨
(及时)好 (润物)喜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注 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以读为主,根据情况采取了诵
读、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等形式,注重了 学生主动性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让学
生自己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小组成员之间认真、仔细地交 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并默写本诗。
2.通过注释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的诗句意思。
3.结合相关诗句,体会这首描写春天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通过注释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的诗句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师:一年之计在 于春。生活在严冬中的人们对春天总是有着强烈的企盼。是谁
最先发现了春的踪迹?李白说是柳树,于是 李白这样写道:“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
归”;苏东坡说是鸭子,他则这样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 江水暖鸭先知”。毛泽东
说是飞雪,他写下了“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这其实都是诗人们以独特的 眼光
观察和描写到的春天到来的迹象。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诗歌,看一看诗人韩愈
是怎样发 现春天的特点的。(板书课题)
3.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 孟州南)人,唐代文学家、哲
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韩愈的诗奇 崛雄伟,力求
清新精辟,想象奇特,风格自成一派。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重点讲解“呈(chénɡ)”和“酥(sū)”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呈:恭敬地送上。
天街:京城街道。
绝胜:远远胜过。
烟柳:形容绿柳成荫,望去如同烟雾笼罩的样子。
皇都:指京城长安。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小 组合作诵读和探究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通过细致入微的
观察,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 的优美景色,写景清丽,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
之情。)
2.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 的景色?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春天。“天街小雨润如酥”
“最是一年春好处”。)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理解诗的第一、二句。
(1)学生借助预习,理 解“天街”“润如酥”。(天街:京城街道。润如酥:形容春雨滋润细
腻。酥:酥油。)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的第一、二句所描写的景象。
(3)教师归纳小结这两句 诗的大意。(初春的小雨落在京城的街道上,犹如酥油一样
滋润细腻,绿茸茸的细草,远看有青青的颜色 ,走近却看不出草的颜色了。)
(4)“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写出 了早春草色极淡
极少、似有似无的特点。)
2.理解本诗的三、四句。
(1)理解“绝胜”的意思。(绝胜:远远胜过。)
(2)师生共同交流第三、四句诗的大意 。(正是一年中景色最美的早春时候,远远胜
过京城杨柳成荫的暮春景色。)
(3)“绝胜烟柳满皇都”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
3.引导学生朗读全诗。
(1)展示体现本诗意境的教学挂图,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生看图听教师朗诵。
(2)学生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用自己的话简述全诗大意。



(3)抽学生单个朗读,教师对学生的朗读相应作指导。
(4)让全班学生闭眼想象全诗所描写的画面,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4.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致?全诗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思想感
情?(小雨、小草。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2)这首诗将早春草色与什么作对比?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好在哪里?
(这首诗将早春草 色与满城“烟柳”作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能给
读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3)引导学生带着赞美、喜爱的感情,吟诵全诗。
五、总结诗歌,拓展延伸。
韩 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写出了早春的美丽景象,呈现给我们无尽的美
感。指导学生搜集整理一些 关于“春”的写景的诗词名句。
板书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 如酥
草色遥看 无
最是
绝胜
教学反思

春好处
皇都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 一首写景诗,赞美了当时京城长安的早春微雨时的
优美景色。指导学生学此诗的关键在于领悟“早春”二 字。而早春景象,是由诗的前
两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来体现的,应将此作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唐朝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br>2.师:(出示“鱼”)谁来读读这个字(指名读),大家都知道这就是我们平常吃的鱼。(加
上 “氵”)这个字谁认识?(指名读)这两个字意思一样吗?师解释“渔”。(捕鱼)那渔者
就是——指名 答(捕鱼的人),那江上渔者就是——生答(江上捕鱼的人)。今天我们
就跟随宋朝的大诗人范仲淹一起 去看看江上捕鱼的人。(板书课题)
3.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 (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
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工于诗、词、散文。代表作有《岳阳楼记 》。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重点讲解“鲈(lú)”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诗句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渔者:捕鱼的人。
但:只是。
爱:喜欢。
鲈鱼:鱼的一种。体侧扁,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背部和背鳍有黑斑,口大,下颌突
出。
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忽隐忽现。
风波:波浪。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师范读,看图读诗,想想:古诗中写了哪些人?
2.交流反馈。(捕鱼的人——“渔者”;吃鱼的人——“江上往来人”)
3.引导学生了解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
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 劳动人民的关注与同情。)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习前两句。



出示图片:画面上描绘了在江边的酒楼里,人们举着筷子,品尝着鲜美的鲈鱼,欢快
地谈笑着。
师:同学们,你们看,每天在江边来来往往的人们,他们都非常爱吃鱼,特别是味道鲜
美的鲈鱼 。看着图,想一想,这些人们在吃鱼的时候,会怎么说?(鲈鱼的味道太鲜美
了,太好吃了……)
这些江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啊,只知道赞美鲈鱼味道的鲜美。那他们不知道的是什
么呢?
2.学习后两句。
出示图片:画面为渔人驾驶着一叶小舟,在风急浪高的江面上穿行。 师读诗句,引导:吃鱼的人们不知道这些鱼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来的?你们看看
图,听老师读读诗 ,你们知道吗?
引导学生看图,了解:捕鱼人的船是一条小舟。这条小舟在波涛翻滚的江面上,就像
什么?
(一片飘荡在江面上的小树叶;一片随时都会被风浪卷走的小木片……)
出示句子:你们看啊 ,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一只小渔船像一片小树叶,一会儿被卷
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底。
引导学生读一读句子,发表感叹:渔人们的生活真 !
(可以填上:真危险啊;真辛苦啊;真不容易啊;真艰难啊)
教师小结:这就是那些吃鱼的人 所不知道,所没有看见渔人们的生活。渔人们用自
己的生命和汗水换来生活的美味,我们应该体会到他们 的艰辛并珍惜他们的劳动
成果。
五、诵读和背诵诗歌。



六、拓展延伸。
师:面对艰辛的渔民,这不由让老师想到了艰辛的农民(出示《悯农》,随之 吟诵),
还想起了艰辛的养蚕人(出示《蚕妇》,随之吟诵)。我们可以学着发挥想象,根据
这 首诗编写小故事,还原诗人创作这首诗时的情境,更好地理解本诗。
板书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 南来北往
但爱鲈鱼美。 肉嫩味鲜
君看一叶舟, 波涛汹涌
出没风波里。 谋生艰辛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理解古诗含义,了解写作背景,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体
会劳动人民劳动成果 的来之不易,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并积淀一定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3.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宋朝诗人范仲淹的《江上渔者》。
2.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人多如 繁星,而北宋王安石就是耀眼的一颗星,
谁知道他的相关事迹?(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 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
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发起过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 法”。
主要作品有《元日》《泊船瓜洲》《梅花》等。)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初读,读准字音。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
一水间(jiàn) 数(shù)重(chóng)山 照我还(huán)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诗句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京口:今江苏镇江。
间:隔开。
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绿:这里用作动词,“吹绿”的意思。
还:回到家乡。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看图读诗,想想:诗人 的家乡在哪儿呢?画出古诗中表示地点的名词,大
胆猜一猜。
(1)“京口”“瓜洲”“钟山 ”,结合注释思考这三个地点的地理位置是怎么样的。师生合
作简笔画板书。
(2)王安石出 生于临川,小时候跟在南京做地方官的父亲长大,在钟山,他度过了天
真烂漫的童年时代和风华正茂的青 年时代,所以此地又被诗人看作是魂牵梦萦的
第二故乡。
2.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习前两句。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 思?(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
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1)王安石的故乡是?(钟山)
(2)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数重山)
(3)“数重山”是什么意思?(几座山)表示路途近还是远?(近)
2.学习后两句。 < br>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
能照着我回到家 乡?)



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 在这样寂静的夜
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
呢?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句诗哪句是写景?哪个字又突出地描
写了景物特点?“绿”是什么意思?(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吹绿)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引导: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两岸,
到处是 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
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 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到、过、入、满……”十几个
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
(3)“明月何时照我还”把什么感情抒写发挥到了极致?(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五、诵读和背诵诗歌。
六、拓展延伸。
师:看到明月,诗人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 人、思念朋友。明月作为古代诗人表达
思乡之情常用的意象,不管是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还是杜甫的“露从
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还是常念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抑或是“明月有 情应识
我,年年相识在他乡”,都表达了诗人们亘古不变的共同情怀,那就是思乡。课下,请
同 学们积累几首有关明月的古诗词。
板书

泊船瓜洲
写景



抒情
教学反思

我想让学生从“绿”这个字中 感受江南满眼新绿,一派生机的景色。我也感觉学生对
于作者多次换字的典故熟悉万分,没必要再进行换 字练习。然而我的想法错了,学
生的体会不深刻,只有进行换字练习,他们才能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之处 。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2.理解诗句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3.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宋朝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歌曲欣赏:(课件播放)
春天是美好的,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一首歌曲《春天在哪里》,好 不好?同学们,听了
这样动听的歌曲,欣赏着春天生机勃勃、五彩斑斓的景色,你们的心中是否有一种< /p>



迫切的渴望,想要立即到春光中去走一走,看一看,去寻访春天的踪迹?当然, 春天
不仅是春游的好时节,也是走亲访友的好季节。看,南宋诗人叶绍翁就禁不住春色
的诱惑, 合上了诗书,去拜访他的老朋友了,他如愿了吗?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为此写
下的诗吧。(出示课件)(师 板书题目——游园不值)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初读诗歌,解读诗题。 从诗题上你知道些什么?读懂了什么?(解释“园”“不值”;诗人前去游园,园主人不在,
没能进 到园子里。)
2.介绍作者。(出示课件)
叶绍翁,字嗣(sì)宗,号靖逸,南宋诗人。 其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写景抒情,用语新警,
长于白描。有的写江南水乡景色,颇有风味;有的写田家的 生活片段,平易含蓄,词
淡意远,耐人寻味。诗作以《游园不值》《夜书所见》最为著名。
3.指导朗读,读出诗的韵味来。
师读,生仿读:自读,指读,齐读。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生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 读诗,思考:叶绍翁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去游园访友,可是却“不值”,哪句诗让
我们知道不值呢?(小扣 柴扉久不开。)
2.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主要描述了诗人春日游园的所见所
感。)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习前两句。



(1)重点理解“扣”的意思。(敲)
把“敲”代进去读,做动作演示,体会“敲”与“扣” 的不同之处。(“扣”的力量比较轻,显得
礼貌。)
(2)诗人如此“小扣柴扉”多长时间? (久)久久不开,诗人认为是什么原因呢?用诗句
回答。(应怜屐齿印苍苔。)
(3)诗人的 哪个动作证明了他爱惜苍苔?(怜)为什么用“印”不用“踩”?(进一步理解
诗人对苍苔的爱惜。)
(4)体会诗人此时心情:怀抱着无限的期待去友人的花园中观赏春色,主人却没有
在家,不能 得偿心愿,诗人内心充满了怎样的情感呢?(失落、失望)
2.学习后两句。
专程来拜访好 友,然而却“小扣柴扉久不开”,诗人心情难免失落,但接下去他所看到
的,却让他眼前一亮。
(1)(生读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是啊,一枝鲜艳的红杏已经伸出墙外,与“出”相对的是哪个字?(关)
想想诗人为什么用“ 关”?(讨论,交流)(“关”说明关得紧,红杏能出来更显其生命力之
旺盛。)
满园春色关在里面,但一枝红杏却偏偏出来了,这一“出”需要什么?(力量,生命)
(2)指导朗读“一枝红杏出墙来”。(读出力量)
如此富有生命力的红杏,肯定长得非常(美丽)。
你喜欢这枝红杏吗?(喜欢)训练朗读。(读出喜欢之情)
五、诵读和背诵诗歌。
六、拓展延伸。



师:作者看花虽然进不了门,但他依然可以感受到 春天的美好。今天通过学习和体
会诗意,也使我感到了春天的气息和美好的春景。课下请同学们积累几首 描写春
天的古诗词。
板书

游园不值
扫兴→喜悦
想 满园春色
看 一枝红杏
教学反思

要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 的空间与时间。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一个非
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合作交流的 空间与时间,这一点在本课教学
中做的还不到位。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词,大体把握词意。
2.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诗词的魅力。
3.体会词人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以及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诗词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在母校学习、生活了六年,对于我们来说,有 两个词也越来越清
晰了,那就是“毕业”和“分别”。“人生自古伤离别”,假如这个日子明天就
要到来了,面对同窗六载的同学,面对朝夕相处的师长,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
受?又会说些什么呢? (生答)
师:让我们来体会一下古人在送别朋友时的感受吧!(板书题目)“卜算子”是词
牌 名,它标明了词的调子,词牌的名称有很多,如“渔歌子”“蝶恋花”“菩萨蛮”,
等等。词牌与词的内 容没有直接联系。“送鲍浩然之浙东”才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诵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注意读出节奏、情感)
3.范读、齐读。
4.作者简介: 王观(1035—1100),字通叟,如皋(今江苏如皋)人,宋代词人。因所
赋《清平乐》词而被罢 职,遂自号“逐客”。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请你们再读诗词,边读边想,你读懂 了什么?找出词中描写的景物,用笔圈出
来。自由交流。
2.结合注释,交流对字词的理解。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要问远行的人去哪里?去那山水交
汇的地方。
方才送走了春天,又要送您回去。假如您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与春
光同住。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1)词中有画,让 我们轻轻地读读这两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水像美人
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2)这样美的画面使你想到哪些写景的成语?(山清水秀、千山一碧)作者又是用
什么修辞手 法给我们展现了这幅美丽的山水画的?(比喻)



2.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1)师:这美丽的景色到底在哪里呢?(眉眼盈盈处。)
小结:诗人运用了巧妙的比喻把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美
丽的景色。 < br>(2)师小结上片:上片运用了比喻、设问的修辞手法,把江南秀丽的山水比作女子
的眼波和眉毛 ,极富有人情味,也暗示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情景。
3.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1 )师:送走了春天,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满怀着伤春之愁。)紧接着又送走的
朋友,你想想此时作者 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感受?(再添了别恨,心情更加惆怅。)
(2)难道作者就没有一丝不舍之情吗?(有)你从哪个字体会到的?(送)
(3)师小结下 片:下片词人连用了两个“送”字和两个“归”字,把季节同人巧妙
相连,一是“送春归”,二是“送君 归”,言下之意春归人也归。最后词人发出美
好祝愿,希望朋友能够和春天相聚。
4.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为什么要和春住?生汇报交流。
(2) 师:这是对朋友真诚的祝愿,希望朋友永远享受幸福和快乐,成人之美,这种
感情驱散了离别之情,忧愁 伤悲荡然无存。你们看,这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对朋友的祝福之情。)
五、诵读和背诵这首词。
六、总结诗词,拓展延伸。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这首词通过描写词人送别好友鲍浩然归家的情景,
表达了词人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抒发了 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课下注意搜集相关借景抒情的送别诗词。
板书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上片:写景 依依惜别
下片:抒情 祝福
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有以下两点还是做得比较好的: 第一,朗读到位,一开始我就给学生
充分的朗读时间,自由读,范读,指名读,齐读;第二,展现学生的 自主性,在初读
本词之后,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己讨论学习。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词客”“八大 家”分别指的是谁,大家知道
吗?(“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 和宋代的苏洵、苏
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朝词人苏轼的 一首词《浣溪沙》,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
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 首词的时候便是因“讥讽
朝廷”被贬官至黄州。下面我们看一下这首词的内容。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注意读出节奏、情感)



3.范读,齐读。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 思,小组成员间相
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子规——杜鹃鸟;白发——代指老年人;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需乐观的哲理。)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在蕲水的清泉寺游历,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山下兰草初生的幼
芽正浸泡在 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
的啼叫声。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 少年时代?你看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在
老年时感慨时光流逝。)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 br>(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山下兰草初生
的幼芽正浸 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
杜鹃的啼叫声。)
( 2)这几句话写出了清泉寺怎样的特点?(优美的风光和环境)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
样的?(哀怨惆怅)
教师结语: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
2.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师:“谁道人生无再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问)
(2)“白发”“黄鸡”比喻什么?(时光流逝)



(3)苏轼写这 首词时,正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
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而我们却从“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中感受到
了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 br>教师结语: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我
们积极乐观, 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
个平和的心态,乐观面对。我们还 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
五、诵读和背诵这首词。
六、总结诗词,拓展延伸。
师: 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
给了我们哪些生活启示呢 ?课下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一写。
板书

浣溪沙
上片:写景 浸溪兰芽——松间沙路——雨中杜鹃
下片:抒怀 溪水西流——老当益壮——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反思

在讲授这首词时,我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去感受词中的意趣,用自主、合 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为主,自读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也
提高 了教学效果。课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受到的启示和感悟,真正
去理解词人的思想,从而更好 地感受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3.鉴赏这首词曲折新颖的结构和清奇的风格。
教学重难点
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春天一派朝气,生机勃勃的景象。古代文人最喜春天,但春 天却又是稍纵即逝的
美景,很多文人写春时,都不免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黄< br>庭坚的《清平乐》,看看他是如何表达惜春的。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注意读出节奏、情感)
3.范读,齐读。
4.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
西修水)人,北宋著 名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与苏轼并称“苏
黄”,是江西诗派创始人。黄庭坚 的书法也自成一家,擅行书、草书,与苏轼、米芾、
蔡襄并称“宋四家”。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阅读注解,掌握词意。



(1)全词的线索是什么?
(寻春:自行寻春—请人唤春—询问黄鹂。)
(2)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关键词在于“寂寞”。 )
2.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春天回到了哪里?到处都是一片寂静,找不到它的踪迹。如果有人 知道春天的去
处,一定要喊它回来同我们在一起。春天的踪迹谁知道呢?除非去问一问黄鹂鸟。
可惜黄鹂鸟的婉转啼鸣无人能理解,只见它凭借着一阵风飞过了蔷薇。)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这首词写春天,词中有画,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运用
了拟人 的修辞手法,表现在“归”“行路”“唤取”“同住”等词语上。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
感到寂寞,感到无 处觅得安慰。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天离
开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2.词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结合全词分析。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 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
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觅春思 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3.感情的变化反映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此词为惜春之作, 全词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热爱和怀念,
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
4.你认为本词构思中最有境界的词句是哪些?请简单赏析。
(“百啭无人能解”黄鹂鸟仿佛 知道春天踪迹似的发出婉转的歌声,可这歌声人们谁
也听不懂。表达了词人的惋惜之情。)



五、诵读和背诵这首词。
六、总结诗词,拓展延伸。
师 :这是一首惜春词,表达作者惜春之情。上片惜春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下片惜春之
无踪影可以追寻。用笔 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直至最后,都不一语道破,
结语轻柔,余音袅袅,言虽尽而意无穷。作者 大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构思巧妙,
设想新奇。课下注意仔细体会,然后搜集整理能表现惜春这一主题 的古诗词,和同
学讨论交流,诵读。
板书

清平乐
思春(归何处)
由现实到幻觉 惜春(无行路)
唤春(归来住)
问春(知踪迹)
由幻觉到现实 解春(蔷薇开)
惜春(不复归)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
创 造美的能力,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案
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 诗词的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如抓住这首词“诗
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 教学。






四六级作文模板-三级文学


哈佛家训在线阅读-成长的烦恼


游戏霸气网名-黄昏的歌词


26岁的男人-90大寿


心痛2009-圣诞贺词


我的祖国合唱简谱-鲁迅的生平


反贪风暴4豆瓣-葱茏的近义词


感激涕零-工作简历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