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一等奖说课稿
北宋皇帝-代表作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一
年级下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是一篇趣味
浓厚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猴子在下山时,看见许多可
爱的东西,它看见什么都喜
欢,但抓到这个丢了那个,结果一无所获,只好空手而归。本文图文并茂,语
言简洁生
动,五个自然段分别对应五幅插图,如同连环画一般使小猴的动作、形象更加直观
化。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快两个学期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具备了初步的自主识字能力。但他们在认知方面比较直观,有意注意还未成熟,维持时间短,学生对
猴子的接触又
少,对猴子的动作想象也有一定的难度,因而需要创设情境,利用丰富多
彩的多媒体资源和生动形象的插
图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训练孩子们
听、说、读、写的要求,结合一年级学生认知、情感、
思维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
捧、抱”这些词
。
2.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3.
借助插图,图文对照,圈圈画画,感受文章构段形式。
4.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
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
标明确,有始有终。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
2.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难点: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说教法、学法
1.教法
结合学生
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依据本课故事性强,画面丰富,结构类似
的特点,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
方法:
(1)图文结合的情景教学法。
(2)多媒体演示法。
(3)读思结合的品读感悟法。
2.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以学生为
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
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
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最大限度地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
习方法。
六、教学活动过程
(一)图片激趣,导入课文
所谓“万事
开头难”,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我采用图片激趣导入,
吸引学生注意,使孩子在轻松的谈
话中感受到老师更像一个共同学习的伙伴。
刚开始,我会问,谁能有礼貌地跟小猴子打个招呼?通过
打招呼拉近孩子与小猴子
的距离,重点强调“猴子”的“子”要读轻声。接着相机板书课题。
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小猴子,你觉得它今天心情怎么样?对了,它今天非常高
兴,因为它要下山去
啦!我们也一起去,好吗?相机板书“下山”,学生齐读课题,教
师用一句话过渡下一个环节:这只小猴
在下山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
你们想知道吗?板书课题
(二)圈圈画画,感受故事大意
首先播放课文视频,让学生找出小猴子下山到过哪些地方?接着通过圈
圈画画①小
猴子下山干什么?②它下山到过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
然后师生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第②个问题。最后请各组代表一边看课件,一边回答第
②个问题。老师总
结同学们的发言,启迪思考:课文二、三、四段与第一段的写法是一
样的吗?让学生通过认真读课文归纳
出第二、三、四段在写法上与第一段一样,都用了
一个“小猴子( ),走到(
),看见( ),就( )。”的句式来写的。
这时再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二、三、四段
。最后教师小结:课文的前四段写法一样,
所以我们学起来比较轻松,一下子就理解了。又提问:这只小
猴子追到兔子了吗?最后
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呢?引入学习最后一段。这一段的学习中要让学生通过反复朗
读,图
文结合明白小猴子最终是一无所获,并让学生找出说明小猴子此时心情难受,却没有办
法
的一个词?(“只好”)学生找对后,再启迪思考:小猴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
,发表出自己独立的见解,最后再由老师点评、鼓励。
(三)读文感悟,明确路线
首先指名学生分段接读全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小猴子下山都到过哪些地方?
看到了
什么?心情怎么样?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带着问题从文中寻找并提
取明显信息。然后师生交
流,板画山的路线图,引导学生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猴子、玉
米、西瓜、桃子、兔子”等图片贴到路线图
上,并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
子”等带“子”的轻声读法。
通过回顾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等词,让孩子们积累又()又()的词语。
最后引导
学生读第五自然段,问小猴子为什么空着手回家?这一环节既加深学生对
课文内容回顾,又锻炼了学生的
口语表达能力,也为下一课体会小猴子做事三心二意,
不专一的态度做铺垫。
(四)创设情境,表演课文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首先教师发言:
刚才我们较好地学习了课文,小朋友们想不想扮演这只小猴子,来表演小猴子下山的过
程吗?
通过儿歌,让学生表演小猴子动作的词,学生表演完毕,教师及时总结学生表演情
况。
(五)展开联想,延伸课文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具体活动过程是:
老师问:
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在路上它会想些什么呢?也可以提出“假如你是小猴子会怎么办?”
的问题,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续编课文,编一个《小猴子第二次
下山》的故事,
不仅照应了新课开头的引入,还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很有想像力的作业。
这样的作业设计富有弹性,有利于
开创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
的个性发展。
六、板书设计 好的板
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是精华的体现,我的板书
设计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以小猴子下山的路线
为线索,重点板书动词。既体现了文章
的思路,又有利于学生对故事的复述。板书如下:
猴子图下山
掰 玉米图 摘 桃子图 摘 西瓜图 追 兔子图
又大又多 又大又红 又大又圆 蹦蹦跳跳
扛 扔 捧 扔 抱 扔 跑
空手而归
教学反思:本课的我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到
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
中。教学时为了将学生引入情境,把握顺序,紧紧抓住本文关键词,随文识字的
同时,
理清文章脉络。如,围绕故事情节按顺序贴图片,再讲故事;围绕小猴子所见,积累“又~
又~”式的词语;围绕小猴子所做,体会动词妙用等,这些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轻松抓
住本课重点,突
破难点,而且将随文识字与积累语言巧妙结合,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
实效性。做的不足的地方是在课堂
上对学生的朗读缺乏有效指导,在展示阶段没有照顾
到所有学生。缺乏对教材的研读,备课时没有吃透教
材,所以在教学环节的过渡中衔接
不自然。课文故事情节生动,如果在讲的过程中,教师投入激情的话,
学生会更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