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不老泉-夏天好
个人资料整理,仅供个人学习使用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教研室 李淑民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布艺吗?(喜欢!)老师做了两个小布艺,你们想不想看看?
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布艺和一个圆形布艺。
师:你觉得老师做的怎么样?
生1:挺好看的!
生2:真漂亮!
师:你能给老师提一些建议吗?
生3:我想要是有个花边就更好看了,就象我的花枕头一样!
师:谢谢你的提议!我正想给这
两个小布艺加上花边呢。可是得需要多长的花边呢?谁
先猜一猜?
学生猜测。
师:到底谁的眼力最棒呢?怎么办?
生:量一量!
[反思:从现实生活引入,让学
生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需要多长的花边”中自然引
入新课,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学习是
主动的、积极的。此外,先让学生猜测花边
的长度,关注了对学生估计意识的培养,也激起了学生的探究
欲望。]
师:好!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量一量。在小组活动前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第一,先独立想一想有哪些测量方法;
第二,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确定出可行的测量方法;
第三,小组同学进行分工,比如测量、记录等等。
[反思: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培养学生独
立思考的习惯。及时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指
导,关注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避免学生盲目合作,流于形
式。]
二、建立“周长”的概念
(一)量一量,初步感知“周长”
小组同学利用
一块长方形花布和一块圆形花布及各种工具(线绳、直尺、剪刀、卷尺等)
进行合作探究,教师参与指导
。
全班交流——
生1:我们组先量了长方形花布。我们先用毛线沿着长方形花布绕一圈,然
后再用直尺
量出毛线的长,就是花边的长。
生2:不用毛线,直接用直尺沿着四条边一量,把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就行了。
师:这两种方法都是量出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可行!还有其它方法吗?
1 4
个人资料整理,仅供个人学习使用
[反思:及时总结方法,让学生明确方法,同时避免重复交流,提高效率。]
生3:量两条边
的长度就行了!(生演示)先把长方形布对折,量出一条边的长度,乘2;
然后打开再把另外两边对折,
量出一条边的长度,乘2;最后把它们(两个积)加起来就是
花边的长度了。
师:你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反思: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生3:这样只要量出两条边的长度就行了!
师:哦,利用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能够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很棒!
[反思;点出学生解决问题所采取的策略的“依据”,使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4:
还有一种方法!(边演示边说)把长方形花布对折再对折,然后量出一条横边,乘
4;再量出一条竖边,
乘4;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就是花边的长度了。
师:你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好象跟刚才那组同学的方法差不多嘛!(教师故做疑惑状)
[反思:引导学生剖析比较不同的解题方法,在比较中进一步优化解题方法。]
生4:虽然我
们都是量出两条边的长度,但是他们量的那两条边比较长,我们量的这两
条边比较短,好量!
教师默默地演示了一下两种折法。
[反思:“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了。]
师:生4说的对吗?
生:Yes!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棒!圆形小布艺的花边又该怎样量呢?
生5:把
花布对折,用毛线量弯曲的边,然后把量好的毛线再对折一次,然后量出两折
毛线的长,就是花边的长了
。
师:为什么要把毛线对折?
生6:因为是两条边。
师:如果不对折毛线,能算出花边的长吗?
生6:(思索片刻)能!用第一次量好的毛线乘2就行了!
师:Good!
[反思:及时引导学生简化操作过程,提升思维水平。]
生7:我们把圆形花布对折后再对折,然后量出一条短边的长度,再乘4,就是花边的长
了。
师:(演示)对折,用一条弯边的长乘2;再对折,用一条弯边的长乘4;再……(欲言
又止)
[反思:教师的演示梳理了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
生8:老师,如果再接着对折,就用一条弯边的长乘8!
生9:(很激动)如果再接着对折,就用一条弯边的长乘16!
2 4
个人资料整理,仅供个人学习使用
生10:再接着对折,就用一条弯边的长乘32!
生:(全都兴奋起来)还能对折!有规律!
师在黑板上板书:2,4,8,16,32,……
师:什么规律?
生11:下一次对折出的弯边的数目总是上一次的2倍!
[反思:孩子的潜力有时会超常发挥,关键就在于教师的“启”、“引”。]
师:你们的发现
很伟大!你们利用了圆是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对折的次数越多,需要量
的弯边的长度就会——(生:越短
!),这样就更便于我们测量!
师:你知道我们量出的每个花边的长就是每块花布的什么吗?
师:我们量出的每个花边的长就是每块花布的周长。(板书:周长)
[反思:在学生的大量操作感知的基础上引出“周长”的概念,可谓水到渠成。]
(二)指一指,进一步感知“周长”
师:请大家指一指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生指。
师:数学书封面边线的长度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请你指一指身边物体表面的边线,
并说一说
它的周长。
生指后交流——
生1:(边指边说)桌面边线的长度就是桌面的周长。
生2:黑板面边线的长度就是黑板面的周长。
生3:文具盒面边线的长度就是文具盒面的周长。
……
(三)量一量,深入感知“周长”
师:我们能指出课桌面的周长了,那么我们的课桌面的周长到底是多少呢?谁先猜一猜?
学生猜测。
师:到底谁的眼力最棒呢?怎么办?
生:量一量!
师: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测量一下课桌面的周长。
小组同学测量。
小组代表汇报测量结果。
教师表扬猜测准的同学。
[反思:通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使学生感受到同一种物体表面的周长是固定的,从而加深
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三、解释应用(略)。
3 4
个人资料整理,仅供个人学习使用
反思
思考之一:教师有效的引——关注交流中的引导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数学交流的机会
,更要关注数学交流的实效性,要及时梳
理学生的思路,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及时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
思考,引导学生发现总结规
律,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学习方法,使学生的思维水平逐步提升,让学生在生生
、师生的全息
互动中得到启迪,得到锤炼,得到发展,让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本课教学中在学生汇报探
索花边的长度中的交流是比较到位的。
思考之二:学生切实的学——充分经历概念建立的全过程
我们先来比较一下《大纲》和《标准》对“周长”这部分内容的要求:
●《大纲》——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概念,能够计算它们的周长。
●《标准》——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从上
述的要求中,我们发现《大纲》和《标准》有两点不同:第一,《大纲》中的周长概
念只涉及长方形、正
方形周长,而《标准》强调“图形周长”,不单单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第
二,《大纲》强调掌握概念(往
往形成背诵概念),《标准》强调指出和测量(周长概念的表达
和实际测量),第三,《大纲》要求能计
算周长(用公式计算),《标准》强调探索并掌握公式
(在计算周长的过程中探索,结合公式——形成模
型)。
上述的变化,反映了课程理念和价值观的不同,《大纲》重视的是学会、掌握周长公式,
然后应用公式计算;《标准》重视的是基本“周长”概念的建立和利用已有知识经验的测量,
然后再是
写公式(形成模型)。把探索和掌握作为数学知识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用公式计
算。
本课教学正是在《标准》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充分经历了“周长”概念建立的全过程
—— <
br>首先,教师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小布艺,通过如何测量“小布艺花边的长”这一问题,
让学生在合
作研究、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引出“周长”的概念。
其次,通过让学生指课本封面、课桌面等物体表面
的边线,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周长”
是一个长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周长”的含义。
再次,
让学生测量课桌面的周长,通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使学生感受到同一种物体表
面的周长是固定的,从而
进一步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以上三次对“周长”概念的教学,从初步感知(引出“周长”概念
)到进一步感知(“周
长”是一个长度)到深入感知(同一种物体表面的“周长”是固定的),层层推进
,步步深入,
使学生对“周长”的探索和理解很到位。
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