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周长》听课评课记录表
短发图片女-教师个人简历表格下载
教师听课评课情况记录
吕梁地区 汾阳冀村中心校学校 数学学科 学员姓名韩增毅
课程名称
评课地点
评课人
《长方形周长》
学校办公室
授课者
评课时间
数学教研组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回忆旧知
(1)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谁能运用教室里黑板的表面,说一说什
么是周长?
(2)课件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指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周长。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二)自主探究,发现新知
李文艳
2015年11月17日
授
课
过
程
摘
要
2.探究活动
(1)探究长方形周长
师:计算长方形的
周长,需要测量哪几条边?为什么?(只要测量出长方
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
)
让学生拿出学具中的长方形,动手测量。
②计算周长。怎么求长方形的周长呢?请你自己在随练本上算一算。
③交流汇报。你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出现的算法可能有:10+1
0+6+6,10+6+10+6,10×2+6×2,(10
+6)×2。
④观察分析。
师:你能根据你的观察,说出这些算式分别是什么意思吗?
根据学生回答,用箭头表示出他们之间的联系。
⑥得出结论。长方形周长=长×2+宽×2,长方形周长=(长+宽)×2
(2)探究正方形周长
②交流汇报。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方法?
学生出现的算法可能有:
6+6+6+6, 6×2+6×2,(6+6)×2,6×4
教师要肯定学生的想法,并让学生说说每种方法表示的意思。
③自主优化。 师:用第四种方
法计算的同学请举手。你为什么采用这种
方法计算呢?(6×4这种方法好,因为比较简便,做起来快。
)仔细观察这四
种方法,他们表达的意思一样吗?
1
引
导学生观察总结出:正方形周长=边长×4。师: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要计算正
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它们的边长。)
(四)全课总结,学生质疑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如何?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吗?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各部分名称和特征,
评
理解了周长概念,掌握了简单的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周长的认识
课
记
录
教学中,学生已经对长方形、正方行的周长有了初步的认识,不排除有部分学
生对
周长的概念理解不透彻,为本节课的教学带来一些阻力,可以通过旧知复
习来排除。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
,进行猜想验证,通过归纳总结,概括出长方
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体会数学的简洁性和抽象性。
优点:
复习周长的相关知识,充分唤起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通过先观察猜
测,
再动手验证的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学生测量周长的操
作技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优化
意识。学生已经经历了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
探索过程,有了一定的基础,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
不同,使用方法必
然是多样的。通过课件演示把长方形的长逐渐缩短变成正方形的过程,学生已
经感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之间的内在联系,放手让他们自主探究正方形的
周长,通过大多数学生的认
可,自主得出计算方法。看似教师“无为”,实则
总
体
评
价
“有为”。教师想方设法设置好探究的环节,充分让学生感受研究性学习的乐
趣,享受成功的体验。这样
设计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让不
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知识
迁移能力的研究能力。
缺点:教学秩序井然有序,
教学环节紧凑,教学设计看似合理
流畅,但重
点不突出,很多后进生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很费劲。教师口语表达能力欠佳,
在让学
生动手探究活动中,很多学生不理解老师表达的意思,导致这一环节收
效甚微。
建议
:
通过课件演示把长方形的长逐渐缩短变成正方形的过程,学生在二年
级时已经学习过长方形和
正方形的异同点,已经感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之
间的内在联系,放手让他们自主探究正方形的周长,
这一教学环节可以省略,
2
省略下的时间可以用在探讨长方形周长的探讨时间上。
听
课
反
1.我们在做公开课的时候不用多媒体就不会讲了么?很多时候,
有
的教师为了演示多媒体而展示多媒体,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情况、年
龄结构,以及教学内容的情况。
2.处理教学内容能否多元化,不能总是照本宣科,无一新意。
思
3.课堂教学瞬息变化无穷,不能总在教师的掌控之中,怎样更好
及
困
惑
地处理课堂生成变化,提高教师的处理应变能力的唯一的途径。
4.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每个环节都有必要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去
总结?
教学评价标准
项目 等级 优秀
教学目标
内容安排
课堂组织
教学过程
教学手段
学生活动
师生互动
教学效果
√
√
良好
√
√
√
√
√
一般
√
较差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