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2 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丨苏教版
守宫蜥蜴-学期个人小结
《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
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基本特征以及平面
图形周长的认识,能正确计算简单平面图形的周长,能解决一些
相关的实际问题,
会做相关的变化题,积累认识和研究有关平面图形问题的经验。
2.通过整
理和复习,进一步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
,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教学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及其变式。
【教学设计】
一、回顾图形特征
1.
请学生回忆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别有哪些特征?根据回忆内容填写相
同点和不同点的表格。
2. 典型例题
(1)你会判断吗?
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
(2)
【设计意图:精心设计典型例题,检测学生对于长方形的图形特征是否理解
到位,有没有将图形背后的本质都弄清楚。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化表达,可以
体现出他们的原
始思维,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有助于提高课堂教
学效率】
二、回顾图形周长
1.复习周长概念,通过指一指、变一变(图形内部添一根线)的环节进一步
明确周长是什么。
第 1 页
三、题型练习
1.题型一:基本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
2.题型二:求拼割后图形的周长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解题关键点。
【设计意图:这道题对于部分学生是比较难的,关键点
就是要找出小长方形
的长就是小长方形四条宽的长度之和,所以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在此过程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以先进生带动后进生。】
3.
题型三:求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将不规则图形转换成规则图形(本题是长方形或正方形)需要
第 2
页
借助到平移,这样就能够巧算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本题主要是通过变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该类题型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并加以巩固。】
4. 题型四:结合实际问题求周长
(1)说一说这些实际问题实际上就是在求什么。
(2)解决一系列变式
(3)学生提出问题还可以怎么变。
5. 题型五:操作小能手
(1)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周长为18厘米的长方形。
(2)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由18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出来的长方形。
解题时全班交流所有可能画出的情况。
【设计意图:操作题是本单元的一种常见题型,但是学生容易将
上面两个题
型搞混,所以这里采用对比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这一类题的理解,对比记忆是比
较有
效的。】
四、总结
回顾整理今天所学的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总复习
长方形和正方形
周长:(长+宽)×2 周长:边长×4
【教学后记】
这节
课是一节复习课,而周长计算是本学期的难点,学生常常做错题目,对
于周长计算公式也运用不熟练,尤
其是周长公式的逆运用,所以需要加强回顾、
练习。本节课主要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本节课的题型归类形
成初步的归类意识。
如何培养归类意识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法:
一、题型归类,练习巩固
二、丰富变式,从一道题走向一类题
第 3 页
通过反思,我认为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问题,需要改进:
1.本节课首先回
顾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但花的时间有点久,应该
昨晚的回家作业就布置完成导学单上的特征对
比表格,然后课前5分钟小组讨论
交流,互相补充,而不应该在课上一起花那么多时间回顾,有点像新课
了。一方
面这个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掌握情况还是不错的,应该简单过,把时间花在学生
不懂和
难以理解的地方;另一方面就是课上让他们写的话,由于字很多,所以写
起来慢,很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
。
2.本节课主要是以多种题型分类进行练习,以让学生能够巩固各种题型,知
道各种题型的
解题方法。我有用心选择一些典型例题、难题以巩固提升学生对于
知识的掌握,但是我在讲题目的时候引
导性不强,常常自认为是引导的话却已经
把答案固定了,使得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完全是在跟着我的
节奏走。而且有
些好题目我没有讲透,没有把背后的本质揭示出来。
3.整节课主线不明显,
没有把一个主题一以贯之的感觉,这也是因为在重难
点把握上出现了问题,作为复习课,学生都懂的不应
该再讲,不懂的要详细讲、
讲透。虽然三年级的教学设计不用像一二年级那样富有情境性(比如闯关什么
的),
但也要合理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4.我在讲课的时候语言不够精练,
面对学生的回答有时候评价语言不合适,
主要是课前没有把学生会出现的情况预设一遍,没有把过渡语言
准备好。
5.整堂课缺乏一个评价奖励机制,比如发言小卡片、发言小糖果以及云平台
自带的
小组加分制度,没有合理利用资源,使得课堂有点不活跃。作为三年级的
孩子,刚刚从二年级上来,并不
能像高年级那样对待,还是需要一些小奖励来激
励他们举手发言的。
总之,经过对这节课的反
思,我认为自己在教学设计方面还要多努力学习,
课堂应多放手让学生去讲去练去做,而不是把他们牢牢
攥在手里。
第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