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经典成语故事大全
制订规划-用工合同
小学三年级经典成语故事大全
导读:
本文
小学三年级经典成语故事大全,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
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揠苗助长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
忡忧忧。有一天
,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
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
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
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
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
你一件了
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
农夫太太半信半
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听
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
。这时,他发现
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释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可以学宋国农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
有它的顺序,如果一心只想
早点完成就破坏它的次序,到头来不仅不
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无成。
守株待兔
【典故】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
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
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
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
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
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
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
兔
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
的出现。
【释读】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
知变通。 亡羊补牢
【典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
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
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
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
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
br>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
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
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
既然不信我的话,
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
个月,秦
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
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
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
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
才补
羊圈,也还不迟。……”
【释读】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
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
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
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
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
地。
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认为“亡羊补牢”,
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掩耳盗铃
【典故】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
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
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
造型
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
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
,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
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
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
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
,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
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
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
!”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
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
,心想,
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
地传到很远的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出处】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
【释读】
“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水滴石穿
【典故】
宋朝时,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当时,常有军卒侮辱将帅、小吏
侵犯长官的事。张乘崖认为这是一种反常的事,下决心要整治这种现
象。
一天,
他在衙门周围巡行。突然,他看见一个小吏从府库中慌慌
张张地走出来。张乘崖喝住小吏,发现他头巾下
藏着一文钱。那个小
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认是从府军中偷来的。张乘崖把那个小吏带回大
堂,下
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气:“一文钱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
不能杀我!”张乘崖大怒,判道:“一日
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
水滴石穿。”为了惩罚这种行为,张乘崖当堂斩了这个小吏。
【释读】
成语“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错不改,将会变成大错。现比喻只要
坚持不懈,总能办成事情。
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
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
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
“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
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
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
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
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
心,成绩好一定是
没有问题的。
买椟还珠
【典故】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
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
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
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
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
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
鼻。然后,在盒
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
去,闪闪发
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
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
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
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
了。
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
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
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
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
将珍珠交
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
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
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
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释读】
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
楚人的“过分包装”也有些可笑。
邯郸学步
【典故】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
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
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
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
人,低人一等——衣服
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
什么
,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
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
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
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
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
路姿势那叫美。
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
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
想象不出来。这成了
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
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
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
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
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释读】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
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
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
也丢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