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表演
天津高考录取-南无观世音菩萨歌词
成语故事表演
教材内容:
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它的来源
十分广泛,其中有不少成语或出自某一历史
事件,或出自某一历史人物的言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成语典
故。这些成语典故有的庄
重严肃,有的幽默机智,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表演这些成语典故,有助于
我们了
解它们的来龙去脉,增加学习成语故事的兴趣。
一、教学目标
●利用所学相关知识,正确理解成语故事。
●提高学生利用工具书、网络,查阅和收集资料的
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欣赏、概括和
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快速反应能力。
●学会撰写剧本;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感悟做人和做事的基本道理。
二、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
●熟悉课本内容,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成语词典和相关的读物,从中收集与课文中提到
的
人物、事件有关的成语故事。其中包括:课文中明确提到的成语;相关课程中学过的成
语;平
时阅读中遇到的成语。
●推选一名主持人;推选5名评委;全班学生分为五个方阵。
教师准备
●关注主持人、评委的过程,提出指导性意见;制作有关视频等。
三、教学过程
1.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设计为三个板块:“走进知
识园——寻觅成语故事”主要是培养学生归纳
知识和再认、再现能力以及快速反应能力;“欣赏与体验—
—感受成语故事”主要是提
高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让学生形成相互交流的习惯;“提速
九分格—
—感悟成语典故”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集体荣誉感,
感悟做人和做事的道理,使学生敢于面对困难,面对挑战,增强心理适应力。评价与评
奖环节的设置,
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过程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
奖励,保护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整个学习过程是提高学生观察、记忆、理解以及表演能力,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
自己去感受,
去体验,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教师的总结与《愚公移山》歌
曲的回放,能够首尾呼应,促使
学生把知识的外化转变为成长的内需。
2.教学媒体
多媒体视频、黑板等
3.课堂展示
【课堂导入】
师:播放一段成语故事动画视频。
生:(观看后回答)成语故事――《愚公移山》。
师:(过渡)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精华、是历史的积淀。它的来源十分广泛,其中有
不少成语或出于
某一历史故事,或出于某一历史人物的言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成语典
故。这些成语典故有的庄重严肃,
有的幽默机智,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熟悉这些
成语典故,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加深对
知识的理解,提高阅读读物的能力,
感悟做人和做事的道理。
投影课题:成语故事表演
主持人:注意事项。
板块一:走进知识园——寻觅成语故事
主持人:
1.相传,春秋时期有一位诸侯王长驱直入周天子所在的伊水、洛水流域,并乘机向周王
室询问九鼎的
大小轻重。这个成语典故是( 问鼎中原 )
2.公元前209年夏,陈胜、吴广振臂高呼“王侯
将相,宁有种乎”,领导了中国历史上
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能够反映这次农民起义壮举的成语是(
揭竿为旗,斩木为
兵 )
3.下列典故与晋楚争霸有关的是 ( B )
A. 老马识途 B.退避三舍 C.卧薪尝胆 D.尊王攘夷
4.说出与齐桓公争霸有关系的一个成语典故(包括由来)。 (尊王攘夷)
5.
齐桓公通过改革内政,重用人才,革新强国;晋文公依靠灵活策略,勤业治国;越王
勾践不忘国耻,雪耻
复国。他们虽然使用的方式不同,但最终都成为霸主。想一想,
这段描述可以用哪个成语概括?(殊途同
归)
主持人:
1.战国时期,东部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时而追随秦,时而追随楚。这个成语典故是
(朝秦暮楚)
2.孔子很了解自己学生,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
爱冲动。针对
性地对他们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克服不足。能够反映孔子这种教学方法的成
语是(因材施教 )
3.下列哪些成语反映的是淝水之战时的情况( B )
A.破釜沉舟 B.草木皆兵 C.斩木为兵 D. 揭竿而起
4.说出与刘备有关系的一个历史成语典故(包括由来)。(三顾茅庐)
5.战国时期,
“诸子百家”各派之间不仅阐述各自的思想主张,还相互争论和批判。例
如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儒家主
张教化百姓,以“礼”治国;法家强调用“刑罚”加
强统治;道家既反对“礼”治,也反对“法”治,他
们提出“无为而治”。各家相互
辩驳,又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
思想文化的发展。想一想,这段描述可以用哪个成
语典故概括?(百家争鸣)
主持人:
1.西周时期,人们使用木制、石制工具进行农业生产,个人很难单独完成繁重的生产任
务。人
们通常在贵族的土地中集体耕作,这种大规模的集体耕作演变的成语是
(千偶其耘 )
2.
孔子30岁左右时,开始创办私学,主张不论社会地位高低、贫富贵贱,人人都应该
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能够反映孔子这种教学思想的成语是(有教无类)
3.下列历史事件或典故与成语“朝秦暮楚”有关的是( D )
A.围魏救赵
B.纸上谈兵 C.卧薪尝胆 D.“合纵”“连横
4.说出与秦始皇有关系的一个历史成语典故(包括由来)。(焚书坑儒)
5.为了便于学习
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不顾守
旧势力的反对,于494年将都城
从平城迁到洛阳。迁都以后,孝文帝要求南迁的鲜卑
人必须把洛阳看做是自己的家乡,一律改穿汉服,学
习汉语,采用汉姓。想一想,这
段描述可以用哪个成语典故概括?(入乡随俗)
板块二:欣赏与体验——感受成语历史典故
主持人:欣赏视频内容,猜出历史成语典故
红队:请看视频……,说出这段视频是哪个成语典故?(破釜沉舟)
蓝队:请看视频……,说出这段视频是哪个成语典故?(围魏救赵)
黄队:请看视频……,说出这段视频是哪个成语典故?(卧薪尝胆)
主持人:根据视频,请每
个队选择一个成语典故进行表演(注意:选择的成语典故不能
与视频中重复,要说出成语典故名称、表演
者的角色)
A队:三顾茅庐(学生表演)
(旁白:刘备带领张飞、关羽前去拜访诸葛亮)
刘
备:(敲门三下)请问诸葛先生在家吗?
书 童:我家主人出远门了?
(旁白:刘备带领张飞、关羽第二次拜访诸葛亮)
书 童:我家主人今早又出门了?
刘 备:不管来多少次,我一定要见到诸葛先生。
(旁白:刘备带领张飞、关羽第三次拜访诸葛亮)
刘 备:请问诸葛先生在家吗?
诸葛亮:在下就是诸葛亮。
刘
备:啊!我终于见到诸葛先生了。刘备恳请先生助一臂之力?
诸葛亮:好吧!孔明愿意出山。
刘备:我有了孔明,犹鱼得水呀!
B队:退避三舍(学生表演)
(旁白: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军队在城濮相遇)
两名同学面对面站立。一名同学向后退三步,每退一步喊“30里”。
C队:纸上谈兵(学生表演)
(旁白:秦赵争战时期,赵王听信谣言,撤下廉颇,而换上赵括。)
廉
颇:(语重心长)秦军现在士气正盛,锐不可挡。我等应以守为主,耗其士气,以
待其自退。
赵 括:大敌当前岂能不打?你是老了,我可不能辱没了我们将们虎子的名声。
括 母:
(担忧)孩儿,你空有腹中的万卷兵书,而无实战经验,纸上谈兵是万万不可
的。你要听廉颇老将的话才
是。
赵 括:(不以为然)他只是胆小如鼠之辈而已,母亲,你放心,我一定不辱赵王使命,
全军出击,攻破强敌。
括 母:(无奈)哎„„,赵国亡矣。
廉 颇:(连连摇头)
(注:本话剧改编于陈其、李伟科主编《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七年级〃上册,人
民教育出版社
,第39页。)
主持人:请评价组亮分。
师: 让评价组说出评分的根据。
步骤三:提速九分格——感悟成语典故
主持人:选择题号,说出成语典故告诉我们的道理
?(注意:每组2次,其中代表一次、
其他“观众”可以选择一次)
1卧薪尝胆
4投笔从戎
7愚公移山
说明:多媒体显示的“九分格“画面中,只有数字,成语被覆盖。
生:选择回答(略)
评价组:亮分。
主持人:宣读优胜方队、最佳表演奖等
8围魏救赵 9当仁不让
5纸上谈兵 6朝秦暮楚
2退避三舍 3合纵连横
师:(总结)对活动中的成功之处给予表扬,对主持人和所有同学的参与给予肯定,对
存在的问
题进行点拨和指导。强调成语蕴涵的哲理,引导学生做人要热爱祖国,不忘国
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
;要诚信;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要持之以恒,有合作意识、
有寓公移山的精神。
师:播放歌曲《愚公移山》(生:齐唱)。
【教学反思】
1.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学习贴
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在课本“前言”中,也强调
历史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因而,怎样把历史与现实
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学习
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重要环节。成语是学生经常使用的,绝大部
分成语又是来源
于历史典故,因此,这节课的教学中既偏重于学生熟悉的成语,又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
br>合;既注重活动,又体现竞赛形式,使学生从上课伊始就感到亲切,从而产生学习的欲
望。 2.新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式、探究式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活动课
中,学生是
真正主人:它不仅表现在由学生担任此次竞赛的主持、裁判,也表现在学生
随着问题而积极思考,真正地
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形成一个互动的整体。
3.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个引导者、参与者、
欣赏者的身份出现,为学生营
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准备过程中,是参与学生的
准备,对学
生提出指导性意见;表现在课堂上,是在一些重要的环节对学生进行点拨,对学生进行
鼓励,并高屋建瓴地进行分析、总结,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式学习,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
也存在需要改进的问题:如既然是成语故事竞赛,那么,竞
赛就有竞赛的规则、流程、题目及评价,竞赛
还要有主持人及裁判等环节。把这些环节
都放手交给学生去设计和承担,对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知
识储备有一定的难度,
加之是“借班上课”,有“预设”和“生成”的差距。在学生表演过程中,关于动
作、
语言和体态等与历史人物的“角色意境”存在差距等。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
中不
断地探索和完善。
【安全意识调查】教后感:以前对学生进行安
全教育,一贯的形式就是老师在上面说,
学生在下面听。这就像过眼云烟一样,印象并不深刻。而这节课
,我首先用父母亲情激
发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然后通过小品、模拟,演练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生命的
可贵
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的具体内涵,以及紧急处理的办法。学生通过眼观,耳听,手动在
脑海
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所谓“听过了,会忘记的。看过了,会记住的。做过了,
变真正掌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