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精读课文教案
查六级成绩-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说明
本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
题,怎样想问题”这个专题编写,包括三篇精读课文、
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其中,《寓言两则
》《惊弓之鸟》《画杨桃》是精读课文,
《想别人没想过的》是略读课文。本组课文形式多样,有寓言故
事、成语故事和传说故
事,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
说明
一个道理。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有的说明一个人做
错了
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有的讽刺了那些行动和目的相反的人。
有的告诉我们:一个人
做事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根据自己发现做出正确判断。有
的通过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说明同一个事物
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教育我们做事、
看问题要实事求是。还有的说明做事情要善于开动脑筋,
想别人没想到的。有关思想方
法的专题在前几册教科书中都有扩展,不断提高要求。
语文园地
安排的内容也与本组专题紧密联系。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学生可
以尝试着运用学到的思想方法来
介绍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读读背背”是一
些有关思想方法方面的谚语。“成语故事”《买椟
还珠》讽刺了那些没有眼力、舍本逐末
的人。
建议本组教学可用12—14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
1、会认16个生字,会写3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38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能发现并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句式,即反问句是表示肯定的意思。
4、积累打比方的句子和谚语,阅读成语故事。
5、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和抓
特点表述景物的方法,展开丰富的想象,
写出家乡景物的特点。
6、以家乡景物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要讲清景物的特点,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7、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9、寓言两则
1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个寓言故事。
3.能懂得两则寓言所蕴涵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学生收集寓言。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能复述这则寓言。
2、学会这
则寓言故事中的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
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
想。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学生收集寓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br>东西丢了你会怎么办?(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一则
寓言《亡羊补牢》,看它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齐读课题。解题(结
合预习):“亡”是什么意思?
“牢”又指什么?
二、感知全文
自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理解课文
1.第一自然段。
(1)过渡:羊为什么少了一只?是怎样丢的?
(2)理解“窟窿”“羊圈”的意思。(此二
词虽简单,但学生的经验积累和生活状况让
他们还不能比较准确的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故需引导孩子
观察、感受。)
2
(3)想一想,说一说养羊人此时的心情。(可表演)
2.第二、三、四自然段。
(1)那个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2)你认为这个人的做法对不对?你打算怎样劝他?
(小组表演,教师要借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那个人听劝告了吗?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品味两个“又”字。)
3.第五自然段。
(1)看到羊又丢了,养羊人的心情又如何?他现在是怎样做的?读一读,勾一勾。
(2)有感
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提示寓意,拓展思维
1.讨论从养羊人的经历中,你吸取了什么经验?(引导学生说出寓意。)
2.你认为这个养羊人是个怎样的人?说出理由?(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
五、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窿”字不要丢一横,“叼”字最后一笔是提。
六、作业
把《亡羊补牢》这个寓言讲给父母听。
附: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丢 劝 又丢 修 再也没丢
(后悔)
有错就改 不算晚
课后附记:
第二课时
3
教学目标
1、学会这则寓言故事中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本则寓意,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知道要听众朋友的提醒
和忠告。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这则寓言故事中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寓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一、谈话导入
从家里到学校,一般情
况下,你愿意多走路还是少走路?是的!我们一般都不愿意
多走路浪费时间,但有一个人明明该往南走,
他却偏偏要往北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他是太聪明了吗?咱们现在就去看一看!
二、感知大意
1.自读《南辕北辙》这则寓言,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不懂?做上符号。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解决问题。重点词语:提醒、把式、盘缠。
三、熟读自悟
1.采用多种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取知识,从而抛弃教师烦
琐的讲解。)
2.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要到楚国去的那个人取个名字,并说明
理由。
3.(学生说理由实际就是在评价此人)这给人真的很笨吗?他是不是蛮不讲理的人?他
的理由
是什么?(引导学生解析课文)
朋友 楚国人(学生取的名字)
在南边
马跑得快
越远 车夫是个好把式
哪一天才能到 盘缠多
…………
(板书)
4
4.假如你是这个楚国人的朋友你会劝他吗?怎样劝?同桌、小组表演。
5.
这个人到底能不能到楚国?说说自己的理由。(相机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最后一个
自然段。)
6.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点什么呢?
四、总结寓意
讨论:这个人的做法好不好?为什么?
五、学习生字
重点提示:“街”可同“衔”对比;“缠”字别忘一点。
六、拓展
交流大家收集的寓言故事。
课后附记:
10、惊弓之鸟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能手”“本事”等词语的意思。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和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懂更羸说的话,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
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为重
点。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
化,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
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
教具准备:课件,小黑板。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5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能手”“本事”等词语的意思。
2.初步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学重点: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
教学难点:理解“能手”“本事”等词语的意思。
教具准备: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说一说有关鸟的成语。(如:一石二鸟)
2.根据自己在预习中的理解,谈谈惊弓之鸟的意思。(学情估计:整个成语的意思学生
可能只能意会不
能言传,教师重在引导,比喻意义无须学生此时说出。)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
学法:自学、讨论交流。
方式:小组学习。
出示自学思考题
1.读课文,读准音,把语句读通顺,同时标出自然段。
2.采用查字典、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新词的意思。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全班交流自学情况
1.(本班学生在拼音上有些问题)认读生字,主要是“弦”“惨”二字。
2.谈谈自己理解了哪些新词的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更羸放空箭射下一只大雁)
四、质疑
读了课文,你
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能讨论解决的讨论解决,当堂不
能解决的师生梳理归纳成几个中心问
题。)
五、指导书写生字
提示:“魏”注意“鬼”中的撇折点;“猎”可换偏旁;“愈”不
能忘记横;“雁”内是双
人旁。
六、小结
七、作业
6
想办法解决课上归纳的问题。
课后附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和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懂更羸说的话,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
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为重
点。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
化,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
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的。
教具准备: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上节
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的学习课文。谁来说一
说,上节课我们归纳了哪几
个问题?下面,我们就细读课文,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指导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
思考:(1)哪几个自然段写更羸不用箭就射下了大雁?(2)六到九自然
段写的是什么?(3)课文的
叙述顺序是怎样的?(先说事情结果,后讲事情原因。)
2.集体交流。
3.学习1到5自然段。
(1)指读1到5自然段,思考:读了这几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充分读,
充分说。)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经过吗?(引导学生加进表情
、动作等。特别注意“直
往上飞”和“直往下掉”二词。)
(3)指导朗读。
更羸和魏王说话时应是怎样的语气?(更羸很有信心,魏王怀疑;结果令魏王吃惊。)
7
方法:a学生练读b教师指导(适当的时候可范读)c指名分角色读
4.学习6到9自然段。
(1)过渡: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
学生默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2)集体交流。
要引导学生理解:认真观察:看到飞得慢;听到叫得惨。
分析:受过伤、孤单失群、害怕。
推断: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
(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为学生铺路搭桥,但不能讲,因为学生
如果不主动思考,就丧
失了思维过程,此环节就无价值可言。)
(3)能用自己的话复述6到9自然段的内容吗?
(4)朗读指导。
三、小结 <
br>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惊弓之鸟”一词的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比喻意义。)能用这个
词说一句
话吗?
2.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布置
在小组内复述全文。
附:板书设计
10 惊弓之鸟
观察 分析 判断
飞得慢 受过伤 害怕
掉下来
叫得惨 孤单无群 高飞
课后附记:
8
11、画杨桃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
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从中受到
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习本课生字
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用“严
肃”、“熟悉”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教学准备:杨桃的实物或模型与挂图,多媒体课件,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从中受到
科学思想
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9
教学准备:
杨桃的实物或模型与挂图,多媒体课件,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根据课题,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当你们
看到29课《画杨桃》这个题目时,会产生什么想法呢?课文是写谁画杨桃?
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画?
怎样画的?画得像不像?
2.划出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记忆。3.熟读课文,解疑设疑。
这篇课文的作者就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不仅没有受到批评,反而得到了肯定,这是为
什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杨桃的实物或挂图,引导学生描述,并加深对杨桃的认识。
2.联系预习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知道文章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1.默读思考讨论:“我”(作者)照实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可笑吗?
2.教师范读课文,学
生注意辨析“我”、“同学们”及“老师”说话时不同的语气、语
调,并注意生字的发音。
3.齐读课文。
4.思考(也可同桌讨论):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写的是“
我”小学四
年级一次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
5.以问促读,理清文章脉络。 <
br>(1)课文哪些段落是写在一次图画课上发生这件事的?(从第2自然段到倒数第2自
然段)(这
是文章描写最细致的部分,即文章的重点部分)
(2)开头第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讲父亲怎样教“我”学画。)(这是文章的第1
部分)
(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什么?(讲父亲和老师的话使“我”一生受用。)(这是文
章的第
3部分。)
小结:通过上面的阅读和练习,我们清楚地知道这篇文章由三部分构成,且属“总──分──总”式结构。第2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四、细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解词,(也可根据预习情况,对生字词做一强化)
10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叮嘱:再三提醒、嘱咐的意思。
想当然:指不顾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的印象下判断。
走了样:失去原来的样子。画走了样:画的和本来的样子不同。
小结:从这一段可以了解到,作者最初做画的严谨态度是父亲严格要求,多次教诲的结
果。
2.分角色读读课文的第2部分。
(1)选择一名学生读旁白,另外一名学生读同学甲,一名
学生读同学乙,其余学生读
“大家”的话,教师读“老师”的话。
(2)教师将这部分出现的
生字板书在黑板上,并指名读一读它们所在的句子,达到正
音、解义的目的。
“审”(shěn)“晌”(shǎng):翘舌音。
“肃”(sù):平舌音。笔顺:(共8笔)
熟悉(xī):知道得很清楚。
哈(hā):拟声词。本课指放声大笑时发出的声音。
3.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诲”:四声(huǐ),字义是教导、诱导。受用:得到益处。
一生受用:就是对自己一辈子都有帮助、都有好处。
4.抽读生字新词卡片,识记生字。
5.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词义,进一步熟悉课文。
课后附记:
第二课时
1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由于老师的仔细
观察,善于分析而找到了“我”把杨
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从而懂得看问题或做事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客
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
2、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教学准备:
杨桃的实物或模型与挂图,多媒体课件,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细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生字新词;这节课我们要通
过
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弄懂为什么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后没受到老师的
批评,
反而受到了肯定;老师的话与父亲的话有哪些相似之处。他们的话为什么能使作
者终生受益呢?(也可根
据班级具体情况,让学生自己把在预习中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讲读课文
1.从课文第三部分入手,达到牵动全文之目的。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受用”是什么意思,“一生受用”呢?
(2
)从“一生受用”这个词中,我们能不能估计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大约是什么年
龄?(大约年事已高,
也就是人到老年。)(从“使一生受用”这个词还可以看出,本文
是用回忆的手法,写了发生在小学四年
级一节美术课上的一件事。)
①能使作者“一生受用”的教诲一定是使作者终生不忘的。是谁的教导使
作者终生不忘
呢?(是“老师”和父亲的话。)他们讲的内容一样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从“是那么相似”这个词中看出的。他们讲的内容一样。)相似是相像或相同,前面的修辞词
“那么”怎样
理解?(特别、十分)
②请同学们找出父亲与老师的话轻声读一读。自己体会一下相同点是什么。
2.学习课文第1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父亲的话(出示写有父亲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2)出示投影,齐读并思考:父亲的话有几层意思?(两层。)
12
每一层各说的是什么意思?(第一层是说应该怎样做,即要认认真真地去观察所要
画的一
件东西,画时要按观察到的样子老老实实地去画;第二层意思是说不要怎样做。
即不要不顾看到的实际情
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对事物的印象下判断,把画画得与实际
观察到的样子不同,因为这样是学不会画画
的。)
小结:父亲从正、反两方面讲了画画时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的道理。从他的话中
我们
可以看出,作者的父亲对作画很有研究,是作者学画的启蒙老师。他的话不仅使作
者在学画画时受益,而
且影响到作者一生的为人处事,即:无论画画还是处理其他问题,
都应该实事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坚
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3.学习课文第2部分。
(1)分析“老师”说的话的第一层意思。
①指名读课文中倒数第2自然段“老师”说的一段话。(出示写有“老师”话的投影片
或小黑板
。)
②“老师”说的这段话共有几句?(五句。)
③引导分析“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前三句话的意思。
A.第一句说大家对杨桃“都非常熟悉”
,能说明什么呢?(说明作者及他的同学都是杨
桃故乡的人;他们都非常清楚杨桃的外形。)
B.第二句话中的“但是”在这段话中起什么作用?从这句话中能想到什么?(用“但
是”一词转到了问
题的另一个方面,也就是观察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一样。)(从
这句话我们可以回想起著名画家达
?芬奇的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每一个鸡蛋从不同的角
度看形状也不一样。”既然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
形状都不一样,更何况具有肩部肥大,
底部略尖削,并有五条棱这一明显特征的杨桃呢。)
C
.第三句话中的“真像”是什么意思?(特别像。)“有时候”指什么时候?(指恰巧
面对杨桃底部这一
观察点来观察的时候。)
D.这三句话以画杨桃为例,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说明同一个事物,从
不同的角
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小结:“老师”的前三句话,紧紧围绕画杨桃这个例子
,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
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明确地指出换一个角度看,杨桃根本不像杨
桃了,还
真像个五角星,肯定了“我”观察仔细认真。书中的第一幅插图,就是同一个杨桃,从
不同角度看到的两种样子。其中一种样子还真像五角星。(板书:看的角度不同结果也
不同)
13
④齐读“老师”说的前三句话,加深理解。
(2)讲读课文第2自然段。
①作者在一次图画课上,就把杨桃真的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课
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
个意思?(指名读)(板书:我画成了五角星)
②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
星的原因有几个?(两个。)第一个原因是什么呢?(“我”的座
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这能说明什么
?(说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既与其他同学不同,
也与自己平时看杨桃的角度不同。)也就是前面学的“老
师”说的哪句话?(看投影读
一读。)
③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又是什么呢?(
是作者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
地画的结果。)
④指导学生看文中的第二幅插图。
小结:作者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有两个原因。但第二个原因是最主要的。“认
认真真地看”说明
他不凭想当然,既相信实际,也相信自己的眼睛。“老老实实地画”
就是作者遵照“爸爸”所叮嘱那样去
画。
(3)导读分析第3至5自然段。
①“有几个同学”看到作者的画为什么哈哈大笑?(认为作者画的根本不像杨桃。)
②课文中
写了两个学生的两句话。一句末尾用了问号,另一句用了叹号,表示的意思一
样吗?(一样。)表示出的
情感程度相同吗?(相同。都是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表明作
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A.第一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如果把它改成陈述句,表达的语气变了没有?
B.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嘲笑和叽讽的语气。
③“有几个同学”看了作者的画“哈
哈大笑”,(板书:同学哈哈大笑)说明什么?(说
明他们一是没有考虑到作者看杨桃的角度,二是自以
为对杨桃已十分熟悉。)
(4)讲读课文第6至12自然段。
①“老师”听了“几个同学”
的议论,又看了作者的画,与“这几个同学”的态度一样
吗?他先是怎样做的?其中有一个词语,请找出
来。(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讲桌
上的杨桃。)“老师”为什么要坐在作者的座位上“审视”?(“
老师”坐在“我”的座
位上,就是要从“我”看杨桃的角度进行观察,据此判断“我”画得是否准确。)
(板书:
老师审视)
②“老师”审视了之后,为什么没有直接告诉大家画得像不像,而是举起作者的画去问
14
大家像不像?(“老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他亲自“审视”的做法上
,悟出从不同
的角度看事物,看到的结果也不同的哲理。)
③听了学生的回答,“老师”的态
度变得怎样了?(严肃起来。)为什么要变呢?(发现
作者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全体同学们却说“不像”
,这种现象引起“老师”的深思,他
意识到不仅是“几个”而且是大多数同学还不懂得作画的起码要求,
更不懂得用科学思
想对待事物。)从文中的哪一个词能看出“老师”严肃的神情延续了很久?(半晌。)
(“半
晌”是过了好大一会儿。也可以说明老师对于如何处理这件事,认真地进行了考虑。)
他
是怎样考虑呢?(先摸清认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好笑的是哪些同学。)
④指导学生朗读“好──笑”,
这里的破折号表示几个同学故意拉长声回答,要读得声
调高些,声音长些。
(5)指导学生学习第13至17自然段。
①对于认为“好笑”的同学,“老师”没有去批评
责备,而是“请他们轮流坐到‘我’
的座位上”,目的何在呢?(让他们也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来观察,
使他们亲眼看到事
实的真相,自觉接受教育。)(板书:“这几个”让轮流看)
②第一个同学
看后,在回答“老师”的问话时,为什么中间加了省略号?(引导学生理
解省略号在这里的特殊作用和所
省略的内容。)
指导朗读,声调、声音都要低,读出不好意思承认错误的语调。与刚才“好──笑”<
br>的读法恰恰相反。
③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语,体会作者只写“第一个”同学的对话,而省略其他
同学对话
和经过这种抓住重点,叙述的好处。
(6)继续看幻灯片,剖析“老师”说的话。
①“老师”从学生回答的语气中,已经知道同学们的态度转变了,他抓住这件事因势利
导,要启
发同学们从中懂得一个道理。所以老师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他是以什么样的
态度说下面一番话的?“和
颜悦色”是什么意思?
②看投影片。默读“老师”的话。找一找第几句是说应该怎样看别人的画这个意
思。并
指名读这一句。这句话实际是对哪些同学的批评?
③“老师”说的话中,哪一句话是对作者绘画态度的肯定?找出来读一读。
④小结:我们把“
老师”说的后两句话的意思连起来分析,不难看出这是“老师”借画
杨桃这件事告诉学生:同一个事物从
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要学会这种看问题
的方法。
15
⑤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体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的含义。
A.通过对
课文的精读、品味,“老师”的话始终紧扣画杨桃这件事叙述,是本文的重点。
包含着两层意思。前三句
为第一层,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后两句为第二层,告诉我们懂得了这个道
理之后应该怎样做。
B.通过对“老师”说的五句话的学习,我们不仅明白了作者是怎样把一段话写得
条理
清楚的,而且也明白了它的含义与父亲教诲的相似之处。
(有条件的班级,可引导学生联
系学习实际、生活实际,适当举些例子,以拓宽思路,
加深理解,并把从阅读中得到的收获,练习运用到
实践中去。)
课后附记: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会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用“严
肃”、“熟悉”造句。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教学准备:
杨桃的实物或模型与挂图,多媒体课件,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二、指导完成“思考·练习”第三题
1.读题目,明确本题有两点要求。
2.读第一个例句,让学生体会带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16
(1)这一句讲的是作者在他的座位上看到的杨桃的样子。否
定了平时看到的样子,肯
定了当时看到的样子。
(2)启发学生联系实际,用“不像……而像……”练习说话。如:
①小明长得不像他的爸爸,倒像他的妈妈。
②他的这身打扮,不像个学生而像个演员。 ③我画的这只天鹅一点儿也不像,倒像是一只丑小鸭。3.读第二个例句。让学生体会
带点词语的意
思和用法。
(1)这个句子否定了忙着发笑的做法,肯定了要考虑人家是从什么角度观察的做法。
(2)启发学生用“不要……而要……”造句。
如:①在成绩面前不要沾沾自喜,而要寻找自己的不足,争取更大的进步。
②我们不要自以为是,而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
三、完成课后第四题作业
启发学生用“严肃”、“熟悉”造句
四、指导学生抄写生字(注意以下字形)
“级”字不要丢了最后一笔“丶”。
“肃”字下面的书写规则是先中间后两边。
“晌”字与时间有关,是“日”字旁,不要写成“口”字旁。
“悉”字中间是“米”不要看成“”字头。
五、指导背诵课文的后两个自然段
六、指导学生按要求进行“小练笔”
板书设计
17
课后附记: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
一、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难点:用“虽然……但是……”“因为……所以……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提高学生
的审美情趣。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谁能讲一讲大家都熟悉的《曹冲称象
》的故事。指
名讲故事,要求讲得清楚、简洁。
说说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或者说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 这是一篇选学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反馈交流
3、 用课件出示填空,来帮助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
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18
2、 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3、
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
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4、 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
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些问题自己去找一找。
5、 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
多)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
(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6、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
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
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
吗?
(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画师是怎么评画的呢?老师故意把画师的话隐去
,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
然……但是……”“因为……所以……”来评评小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
整。
7、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理解“若隐若现”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8、 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9、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10、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11、
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12、
完整地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19
1、引言:宋代的赵佶皇帝喜欢以诗做画。比较有名的还有这一篇。有一次,<
br>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课件出示:
下面四幅图,哪一幅最适合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什么?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
2、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总结道理:
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
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 很多
二徒弟 许多
小徒弟 两只
以少代多 (妙)
语文园地三
教学目标
1、以介绍自己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2、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
3、能发现并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句式,即反问句是表示肯定的意思。
4、积累打比方的句子和谚语,阅读成语故事。
教学重难点:
口语交际;习作(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
教学准备:
20
采访老师同学和家长,他们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
教学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以介绍自己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重难点
口语交际,用流利生动的语言介绍自己。
教学准备:
采访老师同学和家长,他们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人,激发说话兴趣。
师:同学们,我想你们都做了采访,知道了在别人眼里你
是什么样的孩子。其实,
最了解你的莫过于你自己了。有人说你粗心大意,你也许不服气地想:我心细着
呢?面
前这些熟悉你的老师和同学,一定不会象你自己那样全面了解你。有兴趣向大家介绍一
下
真实的你吗?
二、读提示,明白交际要求
1、可以说自己性格、爱好、也可以说优点和缺点,还可以说自己奇特的想法等。
2、说真话,说实事。
3、注意听别人说,对别人说的能做出评价。
三、认真思考,组织语言,小组交流
1、先要想一想自己介绍什么,怎样介绍。
2、小组交流
3、评一评:谁说出了自己特点?
四、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1、小组选代表在全班讲。
2、师生评议:不仅要评讲得怎么要,还要说说自己听了之后的想法。
3、老师根据不同学生特点给予不同的提示性评价。
五、总结
通过今天推心
置腹的交谈,我相信小朋友们彼此更加深了了解,在以后的生活中,
我们一定更能互相理解,愉快相处。
21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习作)
教学目标
在介绍自己的基础上,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
教学重难点
能抓住自己特点,用流利生动的语言写写自己。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结合口语交际,引入习作
在进行口语交际时,我们都做了自我介绍。现在我们就来写写自己,好吗?
二、确定交流对象,自主习作
1、引导学生阅读下面的一段话,开拓思路。
我叫丁丁,是个男孩,已经11岁了。你要问我长得怎么样,一个词——奇 貌
不扬。奶奶却说我
喜相,俊得呢!眼睛小却黑珍珠似的,嘴角向上翘,一看就会侃,再
加上一对大耳朵往前扇着,准是个有
福人。
(1)读读这一段,你觉得丁丁这段自我介绍写得怎样?
(2)你准备怎样介绍自己?
(3)选定对象(老师、同学或未见过面的人)自主写作。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讲评)
22
教学目标
1、讲评习作,要求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
2、根据讲评内容进行修改习作。
教学重难点
按要求仔细修改习作。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多元评价,认真修改
1、自己读一读,改一改。
2、读给同伴听,听听他们的评价,再适当修改。
3、在班级交流,师生评议
是否写出了自己的特点,语言是否通顺
4、交换修改,(错字和标点)
二、成语故事
1、自读故事,读熟短文
(1)自己练习读短文,读准生字
(2)跟同桌合作,比比谁先读正确。
(3)检查读。
2、结合短文,理解“买椟还珠”。
(1)郑国人买了什么?“椟”指什么?
(2)“珠”指什么?还给谁了?
3、全班朗读。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23
1、能发现并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句式,即反问句是表示肯定的意思。
2、积累打比方的句子和谚语,阅读成语故事。
教学重难点
能发现反问句是表示肯定的意思;积累打比方的句子和谚语。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比较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非常精神。再注意听,老师说的这一句话和刚才说的意<
br>思一样吗?同学们今天难道不精神吗?
(2)自由说这两句话是否一样。
2、师:有
的同学说一样,有的同学说不一样。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课本上的句子,
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
你的同伴。(一个是表示肯定的句子,一个
是用疑问的语气表达的问句,但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3、以同桌为单位一人读一句话体会。
4、游戏:老师说一个表示肯定的句子,让学生说一各级意思一样的反问句。
二、读读记记
1、自由读句子。
2、说一说5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点?
3、找找以此类似的句子。
三、读读背背
1、自由读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
3、开火车背诵。
4、齐背。
教学后记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