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陷阱问题设置
锦绣未央插曲-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龙源期刊网 http: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陷阱问题设置
作者:赖真成
来源:《读天下》2019年第26期
摘要:为了打破固化教学机制,让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教师应在教学过
程中设计具有误导性的陷阱问题,从而提升学生解题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制造教学情节中的高潮点
,促使数学教学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本文将对小学数学
教学中的陷阱问题设置进行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陷阱问题;设置
一、 前言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数学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不会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数学中的实
际
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并在教学环节中穿插设置陷阱,
促使学生加深知识理解,在有限时间教学中建立良好的数学框架,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
水平。设置
陷阱问题不但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还能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
打破固化教学机制,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
大部分教师将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浪费在理论知识
的讲述中,没有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实践探索时间,更不会
运用陷阱式教学方式。长此以往,使
得学生对数学知识依旧停留在表面概念理论层次,为培养学生的综合
能力带来了一定的局限
性。因此教师应学会调整教学课堂结构,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科学合理的陷阱
问题,促使
学生在学习中展开激烈的辩论,在批判性的思维影响下让学生逐步完善数学学习方法,为日后
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扎实的基础。
所谓“陷阱”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解题时
按照固有的思维习惯得出错误的结论,并通过反思
与探究推翻原有的理论结果,得到正确结论的学习方式
,从而让学生在落进与走出陷阱环节,
加深对知识的记忆。教师在设置某一知识点后,故意为学生设置陷
阱,令学生感到疑惑,从而
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对设置陷
阱教学发挥着积
极的作用,从而打破固有化教学机制,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时,教师在讲解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相关知识后,
教师可以按照
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设置陷阱,可以先通过理论陷阱,如“同学们,一个四边
形,其中两边平行,另外两
边长度相等,猜一猜这是什么图形”。面对这一问题,学生可能会
想到是平行四边形,也有的学生会想到
是梯形,然后教师再用图片播放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
前,并讲述两种可能性和根据。可增加学生对知识的
印象,并能够多方面考虑数学知识,使得
学生明白这种答案不够严谨,从而让学生转变解题思路,提升解
题能力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