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链的设计
爱是你我的原唱-手术室实习小结
龙源期刊网 http: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链的设计
作者:宋健健
来源:《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7年第07期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随着课改的推进,给学生提供
学的
支架,达成“学为中心”的目标已成为共识,因此数学课堂中常以“问题链”为支架与载体,促进<
br>学生的学习。所谓问题链,是指能整合教学核心目标、核心内容,基于学生生活实际和思维水
平,
贯穿课堂教学,能激发和推进学生学习发生的一串问题的集合。问题链是指向学科核心教
学目标与学情,
具有一定的整合性、探究性与梯度性的一条主线或一条主线下的若干分支问
题。尽管利用问题链组织数学
教学已成为共识,然而在问题链的设计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
足
首先,定
位不准确。问题链的设计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情的把握,因此,问题
链的设计是在准确把握环
节目标、课时目标、年段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最近发展区后,
设计的符合学生需求的问题,这些问
题具有一定探究性,并且环环相扣。然而实际教学中,一
方面教学目标的制定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另一方
面对学情的把握也不够准确,忽视了学生的已
有经验,体现了教师自身教学理念和对教材、学情的把握不
足。
其次,整合性不高。问题链主要是一些问题的整合,是用一条或几条环环相扣的
问题链整
合过多、过杂的小问题,可以避免教学琐碎化,从而精炼学生的学习过程,使教学变得简约。<
br>而具体教学中,琐碎的、指向性过于明确的小问题过多,问题的思维含量不高,整合性不强、
碎片
化的现象仍然存在。
再次,导学性不强。问题链是一个推进器,是具有导学功效的载
体,设置问题链的目的是
借助问题链来导学,从而使“学为中心”得到落实,达成少教多学的目的。但过
多的“牵引式”问
题链阻碍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主动学习,难以激发学生的兴奋点,造成学生印象不深刻
、理解
不透彻。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
组合图形的面积”为例,谈谈问
题链设计中的几个策略,愿和各位同仁分享。
一、以学情为导索,找准问题链切入口
问题链设计的目的应直指学生的学习与学科本
质,因此设计前需要明确考虑儿童的已有生
活经验、认知水平和情感诉求,即学生的兴趣点与困难所在,
寻找合适的切入口来设计问题
链,也就是“以学生的活动为基点”来设计和展开教学,着重考虑学生需要
学什么,怎样学才能
学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