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试卷分析
青芒果-倒数幸福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试卷分析
第四单元学的内容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一张以计算
为主的试卷。
考验的是学生的计算基本功。而这一直是我们班的软肋,也是我这一年
来一直致力
于解决的问题。
纯粹的计算题有两题,第二大题的第2小题“算一算”和第3小
题“解方程”。共计10小题,每题3分,一共30分。分数值占的比例
还是较大的。但是,我们要看
到,第五大题的应用题,当学生把正确的
算式列出来以后,剩下的是什么?还是计算,如果计算算的不好
,还是
一样不得分(这次我严格要求,凡是应用题最后结果计算错误的,虽然
算式列的正确,还
是一分不给)。所以应用题的20分中至少要分给计
算10分,这样,明白的摆在大家面前的计算分就达
到了40分,几乎就
是这张试卷的“半壁江山”。
我曾经和我的学
生说过:一张试卷,要想考到70、80分,则首
先你的计算题不能出错。如果计算题出错,你很难考到
90分以上。事
实上通过我这次的统计也说明了这点:本次测验,班里计算全做对的大
概有20
多人,而在这20多位学生中,考分低于80分的,则只有3个
人。通过这点很直白的说明了那些考试成
绩总是在70分上下徘徊的学
生的问题症结所在。记得我在四年级期中考试的时候,由于班级考试成绩不理想,我写了一篇分析报告,其中指出:以后的工作重点放在计算
上,而在前面几个单元的分析
报告中,我也指出了要继续抓基础的计算,
并且我也是按照这个思路去做了,应该说是取得了一些成效,
从最基础
的抓起,从最基本的练起,根基打好了,他们向上发展的空间才不会受
到限制(虽然现在抓基础的计算,在时间上已经稍稍迟了。但是,既然
我发现了问题,就不能不去解决,
更不能只治标不治本)。通过计算的
加强,使得这张试卷考下来,没有出现“崩盘”的情况。
而此次考试出现的主要问题很明显,就是对于概念、知识、定义
的掌握深度不够
,表现在试卷上就是对于一些在平时练习中没见过的新
题型、新考法无所适从,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白
白失去的一些分数,
而经过我的讲解以后,大部分的学生很快就能明白过来。造成这种情况
的主
要原因就是:学生平时练习不够,虽然已经有了两套同步练习和口
算本,但是要想取得进一步的提高,还
是少了一套试卷的练习。而现在
的问题是:我现阶段的工作重心是在着重解决班级里的计算基本功问题,很多问题都要从根治起,固本培元。像本次试卷中填空题第8小题:
( ) 3
= 24 36 = 12
÷( )= ( ) 6 ≈ ( )(得数保留两
位小
数)。
这样的题型,学生从未接触过,变化多样显然是提高了难度
的类型,而在现阶段,无论是
我的时间和我的精力都不允许去再做一套
试卷了,所以只能自己安慰自己:饭要一口一口的吃,心急吃不
了热豆
腐。
另外,我还从这张试卷上发现了一些很是基础的东西,我
们的学
生还没有掌握住,或者说遗忘了。比如填空题的第2题和第3题:考核
的除了本单元异分
母分数加减法之外,还考了一个比较多少的问题:“一
根铁丝长45
米
,比另一根短
14米,求两根铁丝一共长多少米?”这
道题目除了计算,还有就是谁比谁大,谁比谁小
的问题了。而此类问题
放在一、二年级是个难点,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多次努力才能解决。但是,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还搞不清楚的话,就是一件几乎不可思议的
事情了。结果,我心里虽然心中冒
着无名之火,但是还是花了近10分
钟把这种低年级的知识点重新讲解了下。结果令我再次眩晕,因为我
发
现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都面露难色,显然是对此类题目不会或者遗
忘。看到这种情形,我真
是不知道是该庆幸还是无奈。庆幸我幸亏讲解
了下这类题目,不然还有这么的学生不懂;无奈的是——都
五年级的学
生了,还有这么多的学生连这么简单的题目还弄不清其数量关系。
第二个问题就是老调重弹了——还是浮躁。
应用题的第一题大概有14的学生
没做对,原因很简单,没有仔细
读题目,没有看清楚题目问的是什么问题,自以为是的计算起来。结果,
白忙活一场。题目中最后112米是个多余条件,很多学生认为那是必
须要用的,硬塞进计算中
,结果活生生地把“一条蛇”画成了一个“蜥蜴”。
此类粗心和浮躁造成的错误几次考试中都或多或少的
出现了。也没什么
特别有效的方法,只能是“高标准,严要求”。
考试整体情况:
考试出现了3个满分,但是还是有2个人遗憾的进入了60分
以下
的队伍。90分以上24人,80分的14人,而很多步入80分行列的学
生这回考试又退
回到了70分的行列(70分有13人),60分的有5人。
这种情况还是要尽快改变的。
感觉:
我们班现在阶段是比较稳定的
。但也进入了高原区,想更进一步,
确实很困难,需要家长、学生和老师三方的密切合作,长期坚持。唯
有
这样才能让班级数学成绩更上一层楼。
打算:
1、继续练习基本口算。
2、加大一些练习量和对新题型的接触。
3、继续加强平时作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