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作文备考“小学生成网红”作文导写附文题解析及范文点评(7页)
墙体彩绘材料-感恩节用英文怎么说
高考作文备考“小学生成网红”作文导写附文题解析及范文点评
作文辅导
一、作文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北京清华附小的学生成了“网红”
,原因是,在苏轼诞辰980周年时,清华附小开
展了一系列“致敬苏轼”的活动,学生们不仅通过吟诗
、写字、作画来了解苏轼,2012
级4班的学生还在家长的指导下利用假期时间,进行了以苏轼为主题
的课题研究。小学
生们不但用大数据分析苏轼,还完成了《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苏轼的旅游
品
牌价值》、《苏轼的朋友圈》等带有专业色彩的论文。
这一事件引起了人们的惊叹和热议。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
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
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
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作文审题
第一遍,通读材料,了解大概。说的是小学生成网红的现象,任务驱动时评类。
第二遍,分层品读,概括要点。该材料分为三层。
第一层,就是第一句,点明现象:小学生成网红。
第二层,“小学生成网红”的第一个原因:
除了传统的方式来了解苏轼外,还进行
了该主题的课题研究。——在苏轼诞辰980周年时,清华附小开
展了一系列“致敬苏轼”
的活动,学生们不仅通过吟诗、写字、作画来了解苏轼,2012级4班的学生
还在家长的
指导下利用假期时间,进行了以苏轼为主题的课题研究。
第三层,“小学生成网红”的第二个原因:用大数据分析的同时,还完成了专业论
文。
第三遍,理性分析,立意出炉。
这是典型的驱动型作文,需
要明白“小学生成网红”的原因是:“致敬苏轼”的
课题研究、“大数据分析苏轼”、“专业色彩的论文
”等关键词语,小学生这样做,是否
合适?需要以此来确定角度,表明自己的看法,进行论述。
角度一:肯定其做法,要大胆突破,用于创新。用大数据分析苏轼,对小学教育而
言,是一种创
新,是科技在现实中的大胆作用,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是对传统文
化的致敬。关键词:科技、创新
、传统文化等
角度二:否定其做法,要遵循教育规律。受各种因素限制,小学生做课题,难
免哗
众取宠,拔苗助长,为孩子健康成长之计,宜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近传统文化,
慢
慢去吸纳浸润,才是对传统文化真正的敬畏,而非大数据式的一通蒙喝乱灌。关键词:
成长规律、循序渐
进、脚踏实地,致敬文化等。
角度三:肯定中有否定有提醒,凡事要把握好度。抓住一点,
兼及其余,两者兼顾,
减少偏激,是比较周全的做法,比较辩证,因而漏洞较少,几乎无懈可击。关键词
:创
新有据、科技有度、成长有规律等。
三、范文赏析
范文一
为小学生大数据分析点赞
杨梦想
近日,北京清华附小的学
生成了网红,原因是这群小学生不但用大数据分析苏
轼,而且还完成了带有专业色彩的论文。人们看法不
一,有人惊叹,有人质疑。在我看
来,小学生们用大数据分析苏轼,实是时代的大进步。(开头干脆利索
,概括分析材料,
亮出问题,段末明确亮明自己的观点,简洁明晰。)
客观分析,科技创举。
一些人抱有怀疑态度是因为他们不相信小学生的能力,认为这又是互联网
时代
的一起“作秀”之举。但我们暂且先放下质疑,用平静客观的视角看待“大数据”分析
这一结果。“大数据分析”且带有专业色彩的论文,无疑比“手抄报”等形式高端了无
数倍,
而现在的小学生就有如此水平,这难道不是学生理解能力、操作能力的一种提高?
这难道不是科技时代应
有的创举吗?由此观之,我们对这一举动首先应是肯定的。
更何况,小学生们也承认了他们并非
独立完成,而是在家长的指导下进行的研
究,那些质疑他们抄写、由父母代写的言论也不攻自破了。
再想想,“清华附小”,光听名字就能知道这是一所有着怎样高端配备的学校。
能布置这
样的课题,也足以见得学校老师思想水平之高,创新能力之强,更不用说那些
能把孩子送进这所学校的家
长,估计更是有着高学历并能很好地陪伴孩子成长一群人。
拥有着如此丰厚的资源,这些小学生能做出如
此论文,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上为主体的第一部分,认为小学生大数据分析苏轼,是“客观分析,是
科技创
举”,并与手抄报作比,与普通小学生对比,论据有力。)
素质教育,人应有之。
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当下,人们对素质教育的渴求愈加凸显。而清华附小所
开展
的活动,恰好展现了素质教育的成果。毕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如何能不优秀?那些
“大
数据”论文又如何不让很多成年人汗颜呢?这一事件正好推动了教育改革的蓬勃发
展。我们应努力让众多
中小学生用科技武装头脑,用知识强大自我,而不仅仅是只有在
“清华附小”这样小学的学生才能又如此
成果。
教育发展,唯有创新。
时代在进步,在科技日新月异、信息爆炸的当今
世界,唯有创新发展才能保持
活力。教育亦应如此。享有着更加丰富的物质资源、接受着更多五彩信息的
我们,也应
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提高素质。
用宽容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用鼓励的态
度欣赏学校的进步,用开放的视角
看待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新时代的我们,更应具备长远目光,开阔视野
,而学校也应不
断培养创新型人才,培育更多全面发展的学生。
(以上为主体的第二三部分,
分别从“素质教育”和“教育发展”的角度加以分析,
层层递进,较有说服力。)
让我
们为拥有这样才能的小学生点赞,更希望这种“大数据分析”的课题能促
进教育创新,培
养一代又一代优秀学子!(文章结尾,发出号召,肯定小学生,照应开
头,同样简洁有力!)
点评:
本文思路清晰,前后照应,逻辑性强,是比较规范的驱动型作文。首段分析材料,
亮出观点;主体部分层层递进,进行分析,“这件事本身-素质教育-教育发展”,由浅入
深,
阐述了为之点赞的原因;结尾处联系实际,提出了看待教育、推进教育发展的途径,
最后照应标题,回扣
开头,浑然一体。中间反复使用反问和排比的句式,增强了说服力。
范文二
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之光
申懿堃
泱泱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与天地共存,与
日月同光,而今却日渐式微。清华
附小的学生在苏轼诞辰之际,用大数据让传统历史人物更加鲜活,让传
统文化焕发出时
代之光。
清华附小的学生此举,体现了对文化的创新意识。当今时代,在
西方文明的冲击
下,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历史名人更是浮光掠影,了解不深。究其原因,是<
br>传统文化距今遥远又生涩难懂。那么,用大数据分析苏轼,将“朋友圈”等与当代生活
息息相关的
事物融入其中,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
采用现代手段,让传统文化焕发
时代之光。自倡导重拾传统文化以来,中华文
化以更鲜活的方式展现在我们眼前:从过去的“杜甫很忙”
系列,网络上的“哆啦A梦
走进国画”作品,到如今的“故宫淘宝”,其中,单霁翔馆长让故宫文化走下
神坛,走
入寻常百姓家。《国家宝藏》让明星生动演绎国宝的前世今生,使冰冷的文物“活了起
来”,让传统文化更加贴近现实。文化创新,是使民族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必然
要求,用现代手段
挖掘历史名人,有着重要意义。
立足传统手段,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之光。清华附小展开致敬
苏轼的活动,其
中包括吟诗、写字、作画等传统形式,是不忘旧根的表现。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p>
书法家、画家,传统的艺术形式是我们了解和感受他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前段时间,一网友在网上发起“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的续写,引发国民作诗大潮。“庆
幸国人诗性未
死”的同时,也说明了传统是无论何时都不可丢弃的,挖掘传统文化,要
现代技术与传统手段并举。
应有赤诚之心,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之光。诚然,小学生们的大数据分析发掘
了苏轼的现
代价值,扩大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但对传统文化过度数字化是不可取的。文
化毕竟是一种情感、一种品位
、一种修养,我们应在诗书中感受元轻白俗、郊寒岛瘦,
更应在历史环境中品味文人的志趣情操,而不是
通过机械的数据去认识一个名人。且传
统的文化价值应大于其商业价值,学生完成《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
》论文,总会带有过
于浓烈的功利性。“历史上凡是有所成就的,都是单纯而热情的人”,对待传统文化
,最
重要的应有一颗赤诚之心,应用深入灵魂的热爱去传承和弘扬。
“传统文化是一条
河流,我们在其下游接受其哺养。”我们应以现代的手段和真
挚的情感,将优秀中华文化弘扬在当代,唱
响到未来。
点评:
本文由对苏轼的大数据分析,思及“让传统文化焕发时
代之光”,立意深刻。文
中就“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之光”的做法展开,提出了需要注意的三点做法:采
用现代
手段、立足传统手段、应有赤诚之心。由外而内,思维缜密。其中“采用现代手段”一
节
,关注传统文化,联想非常丰富,表现了一个中学生应有的文化视野。
范文三
切莫揠苗助长,回归教育原点
徐育哲
古有
农夫揠苗助长,最终沦为笑柄;今有学校揠苗助长,实为教育之殇。在我看
来,清华附小让小学生进行论
文的创作,看似是教育的革新,实则是现代版的揠苗助长,
是值得我们深入反思的教育之殇。与其揠苗助
长,不如回归原点。
说它揠苗助长,实在是原因多多。
首先,小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深厚。
任何学术研究都离不开丰厚的知识储备,正如《逍遥游》中的
“且夫水之积也不
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唯有广袤似海的知识储备,才能任学术研究的小船扬帆。写
论文也是如此,一篇好的论文背后必定藏着一片知识的星海。而我国的小学课标仅要求
小学生认
识千余字,试想一个字都认不全的启蒙孩童,其知识储备怎能承起论文写作的
重任?纵使由所谓大数据助
其一臂之力,归根结底那也只是对他人思想的依赖与照搬,
与论文的学术意义无疑是背道而驰的。由此观
之,与其对孩子们进行所谓的思想启蒙,
不如回到教育传授知识的原点。
其次,小学生的社会阅历不够丰富。
理论与实践从来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者缺一不可。没有现
实作依托,没有实
际写作背景的论文,只不过是“空中楼阁”罢了。小学生刚刚开始他们“路漫漫其修远
兮”的学习生涯,“社会”对他们来说还只是一个遥远的名词。在这种情况下让他们写
论文,其
论文可能会具有广度,但绝不会具有与这个时代相匹配的深度。没有切身的感
受和亲身的探索,论文只是
纸上谈兵,并不具备现实意义。因此,与其在孩子们身上搞
所谓的教育探索,不如回到教育鼓励实践的原
点。
还有,小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欠缺。
正如孔子所言,“因材施教”,任何知识的
传授都应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客观条件。
小学生处于人生的起跑线上,心智的发育尚不成熟,理解和接受能
力也有所欠缺。用“写
论文”的方式对其进行教育是否真的有助于其学业的发展?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况
且,
在那些光鲜亮丽的论文背后,身为作者的小学生对自己作品究竟能理解多少呢?凡事都
由过
程,怎能一蹴而就?没有对各种书藉的广泛涉猎,哪有三毛的浪漫情怀?没有数十
年如一日的谦逊治学,
哪有陈寅恪的“教授之教授”?所以,教育也讲究过程,与其对
孩子们进行填鸭式的教育,不如回到教育
培养能力的原点。
综上所述,一言以蔽之:莫要揠苗助长,让教育回到原点!
点评:
在众人的点赞声中,本文冒天下之大不韪,反弹琵琶,认为小学生
写论文是“教
育之殇”!作者目光犀利,见地深刻,字字句句中,可见其对教育忧思之深!文中从小学生的“知识储备”、“社会阅历”、“理解接受能力”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小学生不适合做
论文的原
因,每次原因的分析之后,都以呼吁“回到教育原点”结尾,引人深思。文中
《逍遥游》、三毛、陈寅恪
等的引用,恰到好处,排比反问,句式灵活,极有力度。阅
毕,评者也陷入了深深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