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或判断等差数列的常用方法
庸懒散浮拖-成人高考英语试题
证明或判断等差(等比)数列的常用方法
湖北省
王卫华 玉芳 翻看近几年的高考题,有关证明、判断
数列是等差(等比)数列的题型比比皆是,
如何处理
这些题目呢且听笔者一一道来.
一、 利用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
在数列
{a<
br>n
}
中,若
a
n
a
n1
d
a
n
q
(
d
为常数)或
a
n1
n
(
q
为常数),则数列
{a}
为等差(等比)
数列.这是证明数列
{a}
为等差(等比)数
更最主要的方法.如:
例1.(2005北京卷)
设数列
{a}
的首项
n
n
a
1
a
1<
br>4
,且
2n1
1
a n
为偶数
2
n
a
n1
a1
n
为奇数
n
4
,
记
b
a
n
1
,n1,2,3,…
4
23
.
n(Ⅰ)求
a,a
;(Ⅱ)判断数列
{b}
是否为
等比数列,并证
明你的结论.
解:(Ⅰ)
a
(Ⅱ)
Qa
11
2
a
1
11111
a,a
3
a
2
a
44228
;
13
a
416
4<
br>a
3
113
a
428
,所以
a<
br>1
a
2
5
3
4
,
111
1
11
1
a,ba
a
,ba
a
,所以
ba1
4442
4
44
4
235
猜想:
{b}
是公比为
1
的等比数列.
2
n
证
b
n1
a
2n1
明如下
:
因为
1111
1
1
a
2n
a
2n1
b
n
,(nN
)
4242
4
2
1<
br>所以
{b}
是首项为
a
1
,公比为的等比数
42<
br>n
列.
评析:此题并不知道数列
{b}
的通项,先
写出几项
然后猜测出结论,再用定义证
明,这是常规做法。
例2.(2005山东卷)已知数列{a}
的首项
a5
,前
n
项和为
S
,且S2Sn5(nN)
(Ⅰ)
证明数列
{a1}
是等比数列;(
Ⅱ)略.
解:由已知
S2Sn5(nN)
可得
n2
时
,S2Sn4
两式相减得:
SS2(SS)1
,即
a
2a1
,从而
a12(a1)
,
当
n1
时,
S2S15
,所以
aa2a6
,
又
a5<
br>,所以
a11
,从而
a12(a1)
.
n
n
1n
n1n
n
*
n1n
nn1n1n
nn1
n1nn1n
21211
1
221
故总
有
a
a
n1
1
2
a
n
1
12(a1),nN
n1n
,又
a5,a10
,
从而
11
.
n
所以数列
{a1}
是等比数列.
评析:这是常见题型,由依照含
S
的式
子再类似写出含
S
的式子,
得到
apaq
的
形式,再利用构造的方法得到所要证明的
结论.本题若是
先求出通项
a
的表达式,
则较繁.
注意事项:用定义法时常采用的两个式<
br>子
aad
和
aad
有差别,前者必须加上
“
n≥2
”,否则
n1
时
a
无意义,等比中一样
n
n1
n1n
n
nn1n1n
0
有:
n≥2
时,有
a
a
有
a
a
n1
n
n
Lq
(常数
0
);②
nN
时,
n1Lq
(常数
0
).
二.运用等差或等比中项性质
aa2a{a}
是等差数列,
aaa(a0)
{a}
是
等比数列,这是证明数列
{a}
为等差(等
比)数列的另一种主要方法.
例3.(2005江苏卷)设数列
{a}
的前项为
,a6,a11
,且<
br>S
,已知
a1
(5n8)S(5n2)SAnB,n1,2,3
,L,
其中
A,B
为常数.
nn2n1n
nn2
2
n1n
n
n
n
n
123
n1n
(1)求
A
与
B
的值;(2)证明数列
{a}
为等
差数列;(3)略.
解:(1)由
a1,a6,a11
,得
S1,S7,S18
.
把
n1,2
分别代入
(5n
8)S(5n2)S
AnB
,得
AB28,
2AB48
n
123123
n1n
解得,
A20
,
B8
.
(Ⅱ)由(Ⅰ)知,
5n(SS)8S2S20n8
,即
①
5na8S2S20n8
,
又
5(n1)a8S2S20(n1)8
. ②
②-①得,
5(n1)a5na8a2a20
,
即
(5n3)a(5n2)a20
. ③
又
(5n2)a(5n7)a20
. ④
④-③得,
(5n2)(a2aa)0
,∴
a2aa0
,
∴
aaaaLaa5
,又
aa5
,
因此,数列
a
是首项为1,公差为5的
等差数列. <
br>评析:此题对考生要求较高,通过挖掘
S
的意义导出递推关系式,灵活巧妙地构造
得到中项性质,这种处理大大简化了计
算.
例4.(高考题改编)正数数列
{a
}
和
{b}
满
n1nn1n
n1n1n
n2n
2n1
n2n1n2n1
n2n1
n3n2
n3n2
n1n3n2n1
n3n2n2n13221
n
n
n
n
足:对任意自然数
n,a,b,a
成等差数列,
b,a,
b
成等比数列.证明:数列
{b}
为等差
数列.
a0,b0,2baa
, 证明:依题意,且
abb
,
abb(n≥2)
.
2bbbbb
.
由此可得
2bbb
.即
bbbb(n≥2)
.
数列
{b}
为等差数列.
评析:本题依据条件得到
a
与
b
的递推关
系,通过消元代换构造了关于
{b}
的等差数
列,使问题得以解决.
三.运算数学归纳法
这种方法关键在于猜想要正确,用
数学归纳法证明的步骤要熟练,从“
nk
时
命题成立”到“
nk
1
时命题成立”要会过
渡.
例5.(2004全国高考题)数列
a
的前
n
2
S(n1,2,L)
.项和记为
S
,已知
a1
,
a
n
证明:
n
nn
n1
nn1n1
n
nnnnn1
n1nn1
nn1n
nn1nnn1
nn1n1
n1nnn1
n
nn
n
n
n
1
n1n
S
数列
是等比数列.
n
n
证明:由
a
2
S4a
21
S
1
3a
1
,2
1
2
122
a
1
1
,
a
n1
n2
S
n
(n1,2,L)
n<
br>,知
,
S
1
1
1
S
,猜测
是首项为1,公比为2
n
n
的等比数列.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令
b
S
n
.
n
n
(1)当
n2
时,
b2b
,成立. (2)当
n3
时,
Saaa132(13)12,b42
b
,
成立.
假设
nk
时命题成立,即
b2b
.
那么当时,
nk1
21
312332
kk1
b
k1
S
k1
S
k
a
k1
k1k1S
k
k2
S
k
2
k
S
k
2b
k
k1k
,命题成立.
S
综上知<
br>
是首项为1,公比为2的等
n
n
比数列.
0)P(x,2
例6.(2005浙江卷)设点
A(x,,
nnn
n
n1
)
和抛物线
C:yx
n
2
a
n
xb
n
(nN
),
其中
a
22<
br>n
24n
1
2
n1
,
x
n
2)
在抛物线由以下方法得到:
x1
,点
P(x,
C:yx
axb
上,点
A(x,0)
到
P
的距离是
A
到<
br>C
上
2)
在抛物线点的最短距离,
L
,点
P(x,<
br>C:yxaxb
上,
0)
到
P
的距离是
A到
C
上点
A(x,
点的最短距离.
(1)求
x
及
C
的方程.(2)证明
{x}
是等差
数列.
1
2
111
11
211
n
n1n1
2
nnn<
br>nn
n1nn
21n
解:(I)由题意得:
A(1,
0),C:yx7xb
.
设点
P(x,y)
是
C
上
任意一点,则
|AP|(x1)y
(x1)(x7xb)
2
111
1
22
222
1
1
令
f(x)
(x1)(x7xb),
则
f(x)2(x1)2(x7xb)(2x7
).
由题意:
f(x)0,
即
2(x1)2(x7xb
)(2x7)0.
又
P(x,2)
在
C
上,
2x7xb,
解得:
x3,b14.
,故
C
方程为
yx7x1
4.
(II)设点
P(x,y)
是
C
上任意一点,则|AP|(xx)(xaxb)
222'2
11
'2
222212
2
221
221
2
211
n
222
nnnn
令
g(x)(xx)(xaxb)
,
则
g(x)2(xx)2(xaxb)(2xa)
.
由题意得g
'(x
2(xx)2(xaxb)(2xa)0
<
br>222
nnn
'2
nnnn
n1n
2
n1nn
1nn1n
n1
)0
,即
又
Q2
n
xn1
2
a
n
x
n1
b
n
,<
br>
n1n
n1nn
(x
n1
x
n
)2
n
(2x
n1
a
n
)0(n1).
即
(12)xx2a0
(*)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x2n1
①当
n1
时,
x1,
等式成立.
②假设当
nk
时,等式成立,即
x2k1,
则当
nk1
时,由(*)知
(12)xx2a
n
1
k
k1k
k1kk0
又
a
k
24k2
1
k1
,
x
k
2
k
a
k
x
k1
2k1.
12
k1
即当
nk1
时,等式成立.由①②知,等式
对
nN
成立.
{x}
是等差数列.
评析:例5是常规的猜想证明
题,考查学
生掌握猜想证明题的基本技能、掌握数列
前
n
项和这个概念、用数
学归纳法证明等差
数列的方法;例6是个综合性比较强的题
目,通过求二次函数的最值得到递推
关系
式,再直接猜想然后用归纳法证明,解法
显得简洁明了,如果直接利用递推关系式
找通项,反而不好作.
四.反证法
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一般总是
从
正面入手,即从已知条件出发,经过一
系列的推理和运算,最后得到所要求的结
论,但有时会遇
到从正面不易入手的情
况,这时可从反面去考虑.如:
,b}
是 例7.(2000
年全国高考(理))设
{a}{
公比不相等的两等比数列,
cab
.证明
数
列
{c}
不是等比数列.
,b}
的公比分别为
p,q
,
pq
, 证明:设
{a}{
cab
,为证
{c}
不是等比数列只需证
ccgc<
br>.事实上,
c(apbq)apbq2abpq
cgc(ab)(ab)(ab)(apbq)apbqab(pq)
n
nn
nnn
n
nn
nnnn
2
213<
br>2
2
2
11
2
1
22
1
2
11
22
1311331111
2
1
22
1
222
11
ccgc
,
Qpq,pq2pq
,
又
a,b
不为零,故
{c}
不是等比数列.
评析:本题主要考查等
比数列的概念和
基本性质、推理和运算能力,对逻辑思维
能力有较高要求.要证
{c}
不是等比数列,
只要由特殊项(如
ccgc
)就可否定.一般
地讲
,否定性的命题常用反证法证明,其
思路充分说明特殊化的思想方法与正难
则反的思维策略的重
要性.
五.看通项与前
n
项和法
若数列通项
a
能表示
成
aanb
(
a,b
为常
数)的形式,则数列
a
是等差数列;若通
项
a
能表示成
acq
(
c,q
均为不为0的常数,
nN
)的形式,则数列
a<
br>
是等比数列. 若数
列
a
的前
n项和S
n
能表示成
Sanbn
(a,b
为常数)的形式,
则数列
a
等差数列;若
S
n
能表示成
SAqA
(
A,q
均为不等于0的常
数且q≠1)的形式,则数列
a
是公比不为1
的等比数列.这些结论用在选择填空题上
可大
大节约时间.
例8.(2001年全国题)若S是数列
a
的
前
n
项和,
Sn
,则
a
是(
).
22
11
2
213
n
n
2
213<
br>n
n
n
n
n
n
n
2
n<
br>n
n
n
n
n
n
n
2
n
n<
/p>
A.等比数列,但不是等差数列 B.
等差数列,但不是等比数列
C.等差数列,而且也是等比数列 D.
既非等比数列又非等差数列
解析:用到
上述方法,一下子就知道答案
为B,大大节约了时间,同时大大提高了
命中率.
六.熟记一些常规结论,有助于解题
若数列
{a}
是公比为
q
的等比数列,则
(1)数列
{a
}
{
a}
(
为不等于零的常数)仍
是公比为<
br>q
的等比数列;
(2)若
{b}
是公比为
q
的等比数列,则数列
{agb}
是公比为
qq
的等比数列;
1
1
(3)数列
是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q
a
n
n
n
n
nn
n
(4)
{a}
是公比为
q
的等比数列;
(5)在数列<
br>{a}
中,每隔
k(kN)
项取出一项,
按原来顺序排列,所得新数
列仍为等比数
列且公比为
q
;
,aa}{,a}{,a}
,(6
)
{aa}{
{aaa,aaa,aaa,L}
,
L
等都是等比数列;
(7)若
m,n,p(m,n,pN)
成等差数列时,
a,a,a
n
n
k1
nn1nn12n12n
1
23456789
mnp
成等比数列;
(8)
S
,SS,SS
均不为零时,则
S,SS,SS
成等比数列;
(9)
若
{loga}
是一个等差数列,则正项数
列
{a}
是一个等比数列
.
若数列
{a}
是公差为
d
等差数列,则
(1)
{kab}
成等差数列,公差为
kd
(其中
; <
br>k0,k,b
是实常数)
(2)
{SS}
,(
kN,k
为常数),仍成等差数
列,其公差为
kd
;
,b}
都是等
差数列,公差分别为(3)若
{a}{
d,d
,则
{ab}
是等差
数列,公差为
dd
;
(4)当数列
{a}
是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
数
列时,数列
{lga}
是公差为
lgq
的等差数列;
(
5)
m,n,p(m,n,pN)
成等差数列时,
a,a,a
成
等
差数列.
例9.(96年全国高考题)等差数列
{a}
的
前
n<
br>项和为30,前
2n
项和为100则它的前
3n
项和为( )
A.130 B.170 C.210
D.260
解:由上面的性质
得:
S,SS,SS
成等比
n2nn3n2n
n2nn3n2n
bn
n
n
n
(n1)kkn
2
nn
12nn12
n
n
mnp
n
n2nn3n2n
数列,
故
2(SS)S
2nn
3n
,
2(10030)30(S100)
,
S210
.故选C.
评析:此题若用其它方法,解决起来要花
比较多的时间,对于选择题来说得不断尝
试.
记住上面这些结论,在做选择填空题
时可大大节约时间,并且能提高命中率.
从上面可以
看出:证明或判断等差
(等比)数列的方法有许多种,作题时到
底用何种方法,一般说来大题用
前四种:
定义法、运用等差或等比中项性质、运用
数学归纳法、反证法,但用后面的方法可以容易检验出用前面的方法得出的结果
是否正确,作小题应该用后面的方法.
n
(S
3n
S
2n
)
3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