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 教学设计

余年寄山水
502次浏览
2021年01月01日 10:2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幕后真凶

2021年1月1日发(作者:洪锺)


刻舟求剑 教学设计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教学中应 该以教师的引导为主,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部分文言文的应用方
法和意义,从而体会寓言中蕴含的道理。 注重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
味伤口的内容和情感。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其主体地位。根据教材的特
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贯彻“以读为本”的原则,引导学生在反
复颂读中感受古文的韵 味,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抓住
文言文的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 ,激发学生热爱祖
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2.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本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八册
第六单元的 23课《寓言二则》中的一篇,《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 察
今》。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 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课文只有53个字,虽文字浅显但蕴含了一定的道理。这个故事讽刺 了那
些不注意情况变化,不会灵活处理问题的人,也用来讽喻不知变化的愚蠢
可笑的行为。


在课文的引入中通过对学生已积累的寓言故事的回忆,将已有的知识唤
醒,强调用看注释、结合资料, 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学习文言文。同时提
出寓言有借事喻人的特点。


(2) 学生情况分析:文言文文章,学生在小学阶段所见不多,因此,教
会孩子读古文的方法,即是为孩子们今 后学习古文推开一扇窗,铺开一条
道路。三年级时,学生虽已经初步接触过古文,但要想真正读懂这篇文 章
仍有一定难度。,诵读文章时也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驾驶示范朗读使学
生整体掌握文章内容 ,特别是朗读的停顿,培养学生的语感。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针对孩子对古文和寓言故事都比较感兴趣这一特点,我决定采用“趣为先、
读为主、 放为旨”三步走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批文以入情。


这篇文言文主题非常明显,要 想让学生入文入理,从人物形象的理解中获
得深层次的阅读体验,就应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思结合, 以读促思,
以思悦读。


(4)技术准备:利用书上插图、多媒体课件、《中国经典寓言故事》



3.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学习本课生字,正确朗读文言文。


(2).用对照译文的方法学习《刻舟求剑》,读懂文言文。


(3).体会寓意,引导学生从寓言中领悟生活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


用对照译文的方法学习《刻舟求剑》,读懂文言文。


教学难点


学习刻舟求剑,引导学生从寓言中领悟生活中的道理。


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一、理解“一字千金,初感文章精美


同学们,老师这有一个成语,你听说过吗?


什么是一字千金呀?它的出 处呢?其实这个成语出自一部古书名叫《吕氏
春秋》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和宾客们合编的。又名《吕览》 ,在公元前239
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
二十 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全书的内容较杂,包罗万象,语言
精炼。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 一天下的经典。据《史记.吕不韦列
传》说,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 增损
一字者,予千金。” “各方人士有谁能在书上增加一个字或者减少一个
字的,就赏一千金 。”人们蜂拥而至,却没有一个人能对书上的文字加以
改动。成语“一字千金”由此而来


现在你知道一字千金是形容什么的吗?(后人用一字千金形容文章价值很
高,文辞高 妙,不可更改。)


可见书中的文字尽善尽美,它可是战国时期的一部经典大作。这 节课我们
一起来学习《吕氏春秋》中的一篇寓言故事,名叫《刻舟求剑》。板书课


题,齐读。


(设计意图:在上课伊使调动起学生学习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将学
生的思绪引到历史长卷中,找到与新知的结合点,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
望。)


二、初读课文,解决文字障碍


自己先看一看,看完以后你有什么感受?与我们以前学的文章有什么不
同?


归纳:读不准、读不好,读不懂。


遇到上述问题,我们应该用那些方法解决呢?


1、我们先来解决读不准的 问题。课文中出现的生字,你有什么办法认识
它?(问同学、看生字表、查字典、)


出示:



读不准:问同学、看生字表、查字典(可以顺便把意思看一下)


你遇到那些不认识或拿不准读音的字,通过自学把问题解决了,提示给大
家。


这些字在句子里,你能读准它们吗?


出示:楚人有涉江者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 是吾剑之所从坠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 不亦惑乎


放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解决读不好的问题:


指名读评议:有停顿问题。看来读文言文,光是 读准字音是不够的,还要
做到适当的停顿这样才能把文章读通、读顺、读好。


自由读 ,读得不顺畅的句子多读几遍。齐读


同桌检查读,把同桌读得不够好的句子好好教他,让他读三遍。指名读


( 设计意图:要想理解古文,要先读好古文,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
标点符号的用法。读准字音。)< br>

三、对照译文,理解寓言


1、你们来讨论讨论,文言文读不懂怎么办?(查字典、看译文)


2、文章每一句话都学懂了吗?


你们先互相考一考,同桌两人一组,一人读译文,一人读出相应的文言文。


老师和大家合作来学习,我读译文,同学们读相对应的原文。


(对照译文理解古文这是一种很好的理解方法。)



3、学 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篇文言文中的哪些重点字你
还不懂不太明白?关于句子呢?谁还有 没弄懂的?可以提出来,老师和同
学们能够帮助你。


4、大意明白了吗? 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说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吗?


(设计意图:“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老师就把学习的主动权
还给了学生。在学生充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反 馈,以学定教,能使教学
目标落实的更具体、更准确、更具有针对性。在师生的充分交流中,把提
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落到实处,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辅引”的作用,
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学 习的辅助者、引导者”。 这样,学生对古
文的理解来自于自己的努力,而不是教师的灌输。)


四、了解人物,揭示寓意。


1、这是一个怎样的楚人?


A、从文中找一找,从哪看出这位涉江者是一个糊涂的人?



出示: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
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 水求之。


B|、行为看出糊涂:你能想象他遽契其舟师的心情吗?(着急)体会他 当
时的心情读一读。


不着急去下水找剑,还说。。。。。。语言看出糊涂:


想象他遽契其舟之 后他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从着急到从容让我们对比着
读一读。一人读遽契其舟前面的内容,一人读他当时 说的话。同桌练习读,
让我们体会到这个糊涂的人。


C、你还从哪看出他糊涂?


课件辅助: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指导读 :楚人这样的糊涂,你能读出他的糊涂吗?


2、如果你就是同船的 人,见到这样楚人这样找剑,你会用怎样的语气对
他说这句话?


(设计 意图:这个环节即是考察学生对故事寓意的理解,同时,又训练学
生的思维及口语表达能力。)


小结:船已经走了,情况发生了变化,还用这个方法找剑,能找到吗?因
此,即使他 再着急再努力也是找不到剑的。这是南辕北辙呀!简直是太糊
涂啦!(板书)所以作者感叹道:舟已行矣 ,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
惑乎!


3、好人做到底,你们告诉他应该怎样才能找回剑?


出示:赶紧下水去找剑


怎样用古文说这句话呢?遽入水求之


4、看到这位楚人做了这样一件糊涂事,对你有什么启示吗?(根据事物
的变化选择 相应的方法)



看来,这篇文言文大家真的读懂了,能不能读出古文 的味道来呢?放古筝
曲,可以学习古人想象文中的意境,摇头晃脑地读。自由读。指名读 齐



5、你觉得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为什么吕不韦还要将这样一个故事
呢?


其实吕不韦便这个故事是有他的写作背景的。


出示:背景:刻 舟求剑这则寓言出现时,对象本不是普通的老百姓,而是
秦王。当时秦王要实施变法,宰相吕不韦为了让 秦王明白时代在发生着变
化,治理国家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所以才写下这个故事讲给秦王听,使
他明白这个道理。


出示:这就是寓言,通过假想的小故事,表达深刻的道理,达 到教育人的
目的。也就是古人写寓言的目的,因为有些话是不能直说的。


五、布置作业 课后延伸:


你知道吗?春秋战国时期的十大糊涂人所做的是大糊涂事:


买椟还珠 杞(qǐ)人忧天 南辕北辙 郑人买履 画蛇添足 揠(yà)苗
助长 守株待兔 邯(hán)郸(dān)学步 刻舟求剑 掩耳盗铃


1、有感情地朗诵原文。


2、从10大糊涂事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故事读一读,想想从中获得什么启
示。


(设计意图:这些课外资料的补充,可以使学生对于寓言这一文学奇葩产
生更大的兴 趣,同时,还帮助学生对寓言故事和成语典故的概念有了清楚
的认识。)




板书设计;


23 刻舟求剑





坠——契


涉江者

入——求


5.教学流程图


猜谜激趣,揭示课题


初读课文,扫清字面障碍


再读课文,理解古文字面意思

了解人物,揭示寓意。


墨守成规



布置作业 课后延伸

网速慢是什么原因-关公的故事


强行进入加密qq空间-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排除万难-无所谓的意思


对外汉语专业就业前景-人参雅称


主动的反义词-父亲节母亲节


井底之蛙-置换网


qq域名邮箱-扬州茶馆


谭咏麟难舍难分专辑-星雨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