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雨中登泰山-家长通知书的家长意见怎么写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1. 桂 林
山 水
一、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地读写下列词语:漓江、无瑕、翡翠
、峰峦、
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连绵不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
2、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
景象。
三、课 型:新授课
四、教学方法:观察法、讲授法。
五、教学手段:用“投影器一台,投影片一框;收录机一部,磁带一盘”辅助教
学。
六、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1)
一、教学内容:看图,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那么“甲”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甲,第一;甲天下,天下第一;桂林山水风光秀丽,名列天下第一。)这一节<
br>课我们来学习《桂林山水》一文。(板书课题)
第 1 页 共 1 页
<二>读预习,明要求。
1、教师补充说明①桂林山水与
别的地方山水不同的就是桂林山水的特点,
读的时候要分别做上记号;②抓住各段的关键词语,理解段和
段的联系;③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
<三>指导看图。(出示投影片)
1、观察点:小船上。
2、观察顺序: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
整 体 : 甲 天 下
↓ 水:静、清、绿
部 分
{
↓ 山:奇、秀、险
整 体
: 像 画 卷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速度:中速;感情:赞美、热爱。)
五、练习设计:抄写生字词。
第 二 课 时 (2)
一、教学内容:讲读全文。
二、教学过程
<一>听课文录音。
<二>学习第一节。
1、齐读第一节。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
2、作者为什么要去观赏桂林山水呢?〈①原因│②结果〉
3、概括段意:总写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
<三>学习第二节。
1、朗读课文第二节。
第 2 页 共 2 页
2、逐句理解。
第一句:将漓江与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作比较,强调了漓江的
水有它独具特色的美。
第二句:讲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
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清: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第三句:讲人们荡舟漓江的感觉。
3、图文对照,具体理解句意。
4、小结段意:分写漓江的特点是静、清、绿。
<四>学习第三节。
1、朗读第三节,了解本节写了什么?(分写桂林山的特点是奇、秀、险。)
2、学生自学第三节。
3、教师检查,小结。
(第一句:将桂林的山与峰
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作比较,突出桂
林的山与众不同。第二句:讲桂林山的三个特点:奇、秀
、险。奇--拨地而起,
形态万千;秀--色彩明丽,倒映水中;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五>、学习第四节。
1、朗读第四节。
2、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
景象。
①这样的山:指桂林那奇、秀、险的山;这样的水:指漓江那静、清、绿的
水。
②意思:奇、
秀、险的桂林山围绕着静、清、绿的漓江水;而静、清、绿的
漓江水里又倒映着奇、秀、险的桂林山。
③景象:这是一种山水相连,山美水也美,如同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的美
第 3 页
共 3 页
丽景象。
3、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
游”的意思?(游船航行在碧绿的河水上,
船上的游人就像在一幅美丽的画卷中游览)
4、小结:总写桂林山水像连绵不断的画卷。
六、练习设计:朗读、背诵课文。
第 三 课 时 (3)
一、教学内容:总结全文,分段,写段意,体会中心。
二、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给课文分段。(先归纳本文的结构特点)(按总分总的关系分段。)
三、写段落大意。(归纳法。)
四、体会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这篇文章
通过描写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抒发了作者对桂林山水
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
五、课文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前后照应)
<六>练习设计:
1、用“欣赏”“形态万千”“连绵不断”造句。
2、背诵课文。
<七>板书设计
总写
甲天下
水:静 清 绿
桂林山水 分写
山:奇 秀 险
总写 像画卷
第 4 页 共 4 页
2 林 海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大兴
安岭的景物特点,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认识大兴安岭在祖
国建设中的作用,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学习本课5个生字。能
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广厦、伐木、综合、高不
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三至六自然
段)。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2、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三、课 型:新授课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
五、教学手段:用“投影片一框,投影器一台”辅助教学。
六、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4)
一、教学内容:初读课文,预习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
第 5 页 共 5 页
“林”长在山上,“海”是海洋,两个字连在一起是什么意思?表示
什么意
思?(森林像海洋一样,表示林木多。)
<二>初读课文。
提出阅
读要求:(1)把不理解的词语抄出来;(2)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
景物,把它们写在课文旁边;(3
)了解课文写作的顺序。
读后同学讨论课文内容。教师小结:本课主要写了大兴安岭有温柔的
岭,壮
观的林海,美丽的野花,目睹大兴安岭的美丽的景色,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联想
到木材和
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联想到林场对兴国安邦的意义。
<三>朗读课文,教师指导正音和停顿。
<四>练习设计: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第 二 课 时
(5)
一、教学内容:讲读1--5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一节。
1、齐读课文。
(1)“林海”指什么?(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
(2)这一段有几句话,每一句话讲的什么意思。
(两句话。第一句讲来大兴安岭以前的想法。第二句讲走进这一原始森林后改
变了原来的想法。)
(3)“兴安岭”这个名子给人的感觉怎样?
2、小结:这一节讲大兴安岭这个名子悦耳,使人感到亲切、舒服。
<二>讲读第二节。
1、朗读课文。
2、这一段写大兴安岭的什么内容?(写大兴安岭的岭。)
3、大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大兴安岭的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大兴安
第 6 页 共
6 页
岭“岭”的另一个特点是连绵不断,形态各异.)
<三>讲读三、四节。
1、朗读课文,说说这一部分写什么。(林)
2、“林”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林的显著特点是就是像大海,因此称之为林海.)
3、小结:大兴安岭的林多,林绿。
<四>讲读第五节。
1、朗读课文。
2、这一节写什么?(讲林间的野花。)
3、怎样写花?(野花种类多)
4、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
5、小结:这一节写大兴安岭有许多美丽的野花。
6、讨论回答:“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
绣花鞋。”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呢?这样写有什么
好处?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要求从阅读中找出依据。
第 三 课 时 (6)
一、教学内容:讲读6--7小结,总结全文.
二、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六节。
1、了解这一小节写什么。(写木材和建设结为一体。)
2、哪些是看到的?哪些是想到的?哪些是感觉到的?
(青松白桦是看到的;各地、
各种建设用过这里的木材是想到的;大兴安岭可爱,
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是感到的。)
3、结合理解句子,解释“千山一碧”“恰好”“广厦”“良材”“空洞”等词
第 7 页
共 7 页
语。
4、“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
并不空洞。”你是息样理解这句话的?
(“它”指兴安岭,它的美主要表现在千山一碧的林海上,林多,
木材多。木材
是大至矿山、铁路,小至椽柱、桌椅的材料,所以说:“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
体
。”)
5、小结:这一节讲作者从大兴安岭的林想到木材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把
林
海与建设联系在一起,使人感到它美得实在,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
服。
<二>讲读最后一小节。
1、默读课文,给自然段分层,理解各层意思。(第1句为
第一层,写到了
林场,对大兴安岭的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第2-5句为第二层,写看到林海与
建设结为一体,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倍感亲切、舒服。最后一句为第三层,
写体会到大兴安岭确有兴
国安邦的意义。)
2、解释词语,理解句意。
“我们不仅取宝,也作科学
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长青,而且可以综合
利用。”“我们现在就可以砍伐木材,建设社会主义,也
可以作为林业开发的科学
研究;使林海能够永远生长茂盛,并使林业资源能得到全面开发,充分利用。”
“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兴安岭林业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对社会
主义建设,
振兴国家,安定社会都有巨大意义。
3、理解第一句话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一段讲见到青松白桦,已有亲切、舒服之感,见到林场,这种感情更加深
厚,这是承上;“更加”可以
再现这种关系。下面具体讲林海 在社会主义建设
中的作用,人与山关系的密切,是“更加深厚”的原
因,这是启下;后面用一个
反问句“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和前一段的“感到亲切、舒服”
相
照应。
4、小结:这一层把山和人、和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把爱林海和爱祖国联
第 8 页 共
8 页
系起来,表达了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一段是前一段的加深,也是全文的总结。
<三>总结谈话。
1、思考讨论:课文前后用了三次“亲切”“舒服”,是不是重复了,为什么
这样用?
三次用“亲切”“舒服”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感受:第一次是初进森林,因大
兴安岭的景色美丽感到亲切、
舒服;第二次是看到大兴安岭的特点,理解到广厦
和良材的关系,美丽和建设的关系,感到亲切、舒服;
第三次是看到林场,达到
更深刻的理解,体会到山和人的关系、和社会的关系,体会到森林确有兴国安邦
的意义而感到亲切、舒服。三次的感情是逐层加深的。
2、先概括各段段意,再理清全文的叙述顺序。
3、从语言分析中,概括出作者喜爱大兴安岭的三感情。
4、从语言分析中,理解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
<四>练习设计:熟读第3-6自然段。
<五>板书设计
林
海
岭:温柔
连绵不断形态各异
景色 林:像大海
大兴安岭 花:种类多
木材 热 爱 (亲切.舒服)
联想
“兴安”
第 9 页 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