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107页)
word教程网-士力架广告词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小学教学资料
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
!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您及家人身
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阖家欢乐!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
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
走进大自然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组共有四篇课文,其中《山中访友》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以独特而新奇的笔触向
我们展示了人与
自然之间那种和谐之美,亲切之感。作者以访问山中的老朋友为线索表达出人与自然的亲
密无间。《山
雨》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用简练而形象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雨景图。
《草虫的
村落》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一个童话般的美妙的世界。在这里小甲虫是整
个故
事的主角,富有生命、美丽和智慧。《索溪峪的“野”》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纯天然,不加任何雕饰<
br>
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
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
,为祖国奉献力量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
奉献力量
的自然美景图,作者生动的语言,独具匠心的构思,令人叫绝的文笔让索溪峪的“野”性之美流
于人们眼前。
教学目标
1.会写19个生字,自主学习掌握本单元的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用心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美好境界,体会境界的自然美。
4.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巧妙运用多种修辞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5.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背诵、练笔、阅读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丰富情感的体验,增强对
大自然的保护意识和热爱之情。
教学时间: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4课时。其中,精
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
1课时,习作2~3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1、山中访友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②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③展开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
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内容:
抓重点词语,感知内容,理清思路,诵读感悟。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悬念,揭示课题
①同学们平时都有哪些朋友?会去探访你的好朋友吗?
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跟朋友有关的特殊的文章,文中的作者要探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
③出示课题《山中访友》,学生读题。
④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探访他的好朋友。
(二)读通课文,掌握字词
①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圈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并多读几遍。读通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1
②交流生字词的读法,汇报好词,集体品读。
清爽 吟诵 唱和 陡峭 挺拔 精致 奥秘 德高望重 津津乐道
别有深意
①谁来简单地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学习“出门”,感受心情
①作者轻装上路,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心情好;高兴)
②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很好?
出了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1)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
(2)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的韵味。
(3)
带着轻松愉悦激动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1)读读这句话,从什么地方最能看出作者的好心情?
“满怀”是什么意思?与上一句的
“满怀”意思一样吗?平时还可以说什么东西是满怀的?用“满
怀______”练习说话。
(2)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朗读这句话。
(四)再读课文,捕获感知
①作者带着
满怀的好心情出门访友。请同学们再自由地、放声地读读全文,想想作者去山中访问
了哪些朋友,他是如
何看待这些朋友的?
②交流讨论。(友好的;他们是真朋挚友;作者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在与他的朋友在
交流;他们之间感
情很真挚……)
精读课文,感悟深情
①请同学们再一次跟随着作
者去探访他的那些特殊的朋友。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到文章的最后,想想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这些
朋友有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的旁边。
②交流同学们划出的句子。
那座古桥
,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
几百年了吧?你把
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
影、月影。岁月悠悠,
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1)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想象并说说这座古桥的模样。出
示古桥图片,思考:作者面对这样一座
古老的石桥他联想到了什么?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形象地写出石
桥的古老沧桑,暗示了古桥所发挥
的作用,指出了作者对于古桥的一片情深)
(2)读读句子
,请想象一下,这座古桥在几百年的历程之中,他驮过了哪些人,在他的身上曾经发
生过了哪些事?
(3)谈谈你对“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这句话的理解。
(4)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师生共读。
抄写词语,自主背诵
①抄写含有要写的字的词语。
瀑布 陡峭 身躯 津津乐道 蕴含 侠客
②有能力的同学将第三自然段熟读至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朋友”,引入新课
①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去访问了他的一个老朋友,那座古老的石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入深山去探望我们那些特殊的朋友!
朋友相见,感受情意
①除了“古桥”这位老朋友以外,还探
访了哪些好朋友呢?他们之间情谊如何,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
知的?请你们拿起书本,快速地浏览一遍。
②交流探究,品评赏读
2
有侧重地品析下列语句。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
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
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1)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用朗读来加深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
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
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1)默读,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
(2)同桌互读,交流对这段话的体会。
(3)指名汇报对这段话的理解。(丰富的想象;写出了融入大自然的感受)
(4)带着自己的体会多读几遍。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指哪些朋友呢?请熟读第五自然段。
(2)“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
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
(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
悬崖、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
,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
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
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
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
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
,淘气的云雀,叽叽
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1)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联想成什么了?
(2)通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
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
云雀的欣喜和欢乐。(播放磁带,通过声响带给学
生最真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朗读感悟。)
(3)面对这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
答呢?请选择一位朋友,将他的回答写下
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意读某一位朋友的话,指学生作答。
(4)有感情地朗读整段话:同桌对读,师生轮读。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
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看到了
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
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
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我听见时间的
隆隆回声。
(1)细读,思考:作者看到落花与落叶联想到了什么?
(2)引导讨论:作者从落花、落叶、石头中体会到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
界
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
恩泽?
(1)默读,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
(2)雨大吗?下雨时的情景什么样子?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电闪雷鸣、瓢泼大雨等)
(3)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4)齐读一遍。
设计意图: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画面,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二)作别朋友,临行寄语
①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交流发现。(作者在山中呆了整整一天;首尾呼应等。)
②带着“好心情”,有感情地读课文。
3
(三)升华感情,背诵结课
①通读全文,交流: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到三个部分,背诵下来。
设计意图:凭借语言体会友情,结合生活,体验友情
延伸作业:
假设你是某
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
写一段文字,字数不
限,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德高望重的)古桥
(青翠的)树林
(洁白的)白云
(雄浑的)瀑布
(明镜般的)的山泉
(小诗般的)溪流
(玄奥的)悬崖
(清纯的)云雀
(慈祥的)老柏 ……
课堂练习:
1、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唱和 (hè hé)
树冠 (ɡuān ɡuàn) 旋转 (zhuàn zhuǎn)
蕴含 (yùn
wēn) 湛蓝(zhàn shèn) 栀子(zhī zī)
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隐蔽、僻静的小路 ( )
(2)道德高,名望重。 ( )
(3)很感兴趣地谈论。 (
)
(4)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
3、读句子,体会句子的表达方法和感情
(1)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这个句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老桥”比作“
”,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
突出了它
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 。
(2)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这个句子用
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 、 这两位朋友间的 。
(3)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
br>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
。从中,我们真切地感受
到 。
课后小记:
2、山雨
教学理念:
略读课文以学生的自学自悟为主,老师组织自学,点拨赏读部分,指导朗读。引导适当拓展。
教学目标:
4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
自己喜欢的部分。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
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2、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
优美,体会作者对
山雨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学生读熟课文,勾画好词佳句,旁批写感受。收集写“雨”的优美词语,语段或写“雨”的诗文。
2、课件: 课文插图,赏读的语段,拓展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感
1、启发谈话: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它准会让你一饱眼福。朗读“导读”。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留心观察后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自然景观。(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提醒读准字音,理解生
词(课件):水淋淋(lín)、啼
啭(zhuàn)、倾吐(tù)、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
、清脆、凝聚、奇妙无比。
轻盈:一般是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啼啭:形容鸟婉转地叫。
2、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再分组竞赛朗读,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明确: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
3、提出疑难之处。
三、再读课文,品味赏析
1、自读感悟。带着“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这一
问题,再读课文,画一画有关句
子,并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及语言表达的特色。
2、组织交流
⑴ 感悟雨声的美妙、神奇:
①“沙啦啦,沙啦啦……”这是实实在在的雨声。
②“像一曲无字的歌谣”和“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这是由雨声而产生的联想,给人以美的感受。
③“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这句写出了山雨的声音神奇、美妙,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⑵感悟雨色的明丽、迷人:
①“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是实写雨雾中的色彩,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
②“这清新
的绿色仿佛在雨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因为
作者发自内心地
喜爱这绿色,所以讲“流进我的心胸”。
③(课件):雨中山林美景,感受雨中的绿色之美,印证课文中作者的感受。
④“记忆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随着丝丝缕缕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
点拨:
这句话突出了雨中的绿非同一般,给作者的印象也格外深,从而使记忆变得鲜活,而具有
灵性。
设计意图: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描写山雨的音韵美和色彩美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领悟作者通过观察、
倾听,引发了奇特的联想、想象,并运用了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山雨的独特感受,优美抒情
的语
言背后所表现的是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赏析语
言、体味
情感都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落实。
⑶ 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谁能把优美动听的雨声、雨色变成朗读声来告诉大家?课件: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
5
近……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
、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
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
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①自己练习,边读边体会。
②抽生配乐朗读声,其他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然后描述自己的想象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试背赛背课文。
2、交流学生教师收集的其他写“写雨”的词语,语段或诗文:
⑴ 小组交流学生收集的材料。
⑵ 集体欣赏:孩子们,如果你们能热爱身边的大自然,用心
去看每一处景物都会似人间仙境。用心
去聆听每一个声音都会是优雅的乐曲。作者赵丽宏把雨声比作音乐
,散文家朱自清眼里的雨又是怎样
的呢?一起来看看。
课件:
雨下个不停,
紧张而又舒缓…….我们在雨水的弹奏中攀缘于茫茫山谷,感觉着上天赐予的无边
旋律,它一会儿如小提
琴空旷轻灵,一会儿铁骑突出,一会儿春江花月,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雨滴,在伞上清晰地弹奏着
,又顺着伞缘滴入泥中,有着鸣筝般的乐声,仔细听去,耳中似乎并没有
声音,再听,又分明翁翁地,遥
远而飘忽,如身边的雾……
作业:
写话:那么你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用几句话写下来
吧!可以用自己的话写,也可以摘抄课文中和
课外你收集的语句。
板书设计 :
2、山雨
声音 美
颜色 鲜
课堂练习:
1、照样子写词语
例:水淋淋(ABB)
2、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词
一阵阵( )
一缕缕( ) 一首首( ) 一丛丛( )
一( )歌谣
一( )岩石 一( )树叶 一( )音符
3、读比喻句,找出打比方的部分,体会它们的好处
(1)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
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
远而近……
☆作者将
比作“无字的歌谣”,描写了雨来时声音由 及 、由 及 的动态过程。
(2)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
的雨丝是无
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作者将“岩石、树叶、绿草”联想成“ ”,将“飘飘洒洒的雨丝”想象成“
”,
将此时的雨声联想成“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雨的 美。
4、熟读课文后填空
《山雨》这篇散文,是按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的顺序来写的,作者通过合理而新奇的
和 ,并运用
、
等修辞手法,描绘出山雨带来的 美和
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____之情。
课后小记:
6
3、草虫的村落
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3、与大自然为友,感悟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4、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教学难点:
与大自然为友,感悟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课前准备:关于重点句的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观察过虫子吗?那你看到过“草虫的村落”吗?“
草虫的村落”是怎样的呢?今天,
我们就一起学习新课文。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
思考:“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
了怎样的印象?
2、字词检查。
3、交流反馈。
三、梳理内容,明确场景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在哪儿?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2、交流反馈:
⑴ 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
草虫的村落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个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成的。
⑵ 空间在我眼前
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
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
它一定是游侠吧!作者是怎样想象的?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他把
一个草丛边上有甲虫的小土堆想象成
了一个“草虫的村落”。
⑶
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
交流时,教师相机出示:“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终于走出一条路。”
“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作者为我
们描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有建筑,有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还有各自的工作、
交往和生活。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草虫的村落”的?
⑴
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理解“追随”)
⑵
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静谧”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静谧”不但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幽静,还写出了
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静、人很放松。有这样的环境和
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才会发现这“草虫
的村落”,才会发现──(生齐读)
“我发现了草丛中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在草虫的村落里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在那里,我们发现了一个草丛中小虫
7
子的快乐天地。为什么说这是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呢?我们到下节课再去学习。
作业: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发现了一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作者认为“草虫的村落”是个
“快乐天地”?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大家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
句子
。
2、学生自由读,画句子。
二、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⑴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
路。
① 作者为什么把黑甲虫称作“游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
你从哪里看出甲虫是勇敢的?
小结:从这位勇敢的小侠客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他是快乐的。
⑵
云游四方,回到家乡,同伴们是怎么招呼游侠的?你感受到它们的快乐了吗?
2、从“村民的和谐生活”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设计意图:抓住“驻足痴望”、“攀谈
地很投机”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得很好,和异类的关
系也十分的融洽。他们在这个小天地中,
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
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的目光为一
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差不多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
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
,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理解甲虫们所在的音乐厅很美,是“天然”的。
甲虫音乐
家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
音乐优于人间的一
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
⑴
联系实际,说说你听到过哪些大自然的音乐家演奏出来的音乐。
⑵
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抓住“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⑶
小虫们特有的灵性和才智让作者佩服。读好这句话。
4、从“村民的劳动”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是什么力量使甲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读懂了吗?
设计
意图:生活的快乐,以及对家庭的责任,促使甲虫们勤劳地工作着,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快乐
着。
小结:通过交流,我们体会到甲虫们在自己的天地中快乐地生活着,劳动着,也快乐地创造着。
三、升华情感,进行练笔
小甲虫们不但有生命,还有灵性。这是作者用心观察的结果。
1、自由读最后两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设计意图:体悟作者对田野、对大自然充满了喜爱之情。
2、只要我们能像作者一样用心去观察,我们也会发现很多,说说你去观察过什么?
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自己观察过的小虫写下来,写的时候要学习作者的写法,融进自己
的感受,等会
儿我们看谁写得最生动。
4、交流反馈。
板书设计:
8
草虫的村落
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
课堂练习:
1、辨字组词
俏( ) 庞( ) 烤( ) 巷( ) 谥(
)
峭( ) 宠( ) 拷( ) 港( ) 谧( )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静谧( )( ) 娇小( )(
) 勤勉( )( ) 僻静( )( )
3、按课文填空并回答问题。
(1)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
)。一只小虫,
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 )吧!
课后小记:
4、索溪峪的“野”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表达方法。
3、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教学重点:
感悟文章的野性美,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达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
一、课前导入 ,介绍资料。
1.我们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因为它太秀了,而泰山作
为五岳之首,又太尊贵了,黄山又以黄山
奇石而闻名世界,它太贵了。今天,我们来观赏一些精美的图片
,你也用一个字来总结这里的景色给
你的感受。
2.观赏图片。
3.板书课题:索溪峪的“野”。
4.介绍索溪峪的背景资料。
张家界位于湖南省
西北部的武陵山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具有雄、奇、险、秀的特点。
总面积约360平方公里
,该地区经长期地质变化,水流切割,风化侵蚀,形成罕见的砂岩峰林峡谷地
貌。数以千计的石峰危岩平
地拔起,形态各异,亭亭玉立。峰上奇松挺拔,灌木丛生,时有云雾蒙绕,
景色神奇。区内山奇水秀,湖
潭溪瀑比比皆是,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索溪峪便是其中的一个景区。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
意念:念头,想法。
千峰万仞:山峰很多,且很高。
绵亘:接连不断。
亭亭玉立:形容美女身材细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
3.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段(1):索溪峪给人一种“野”的感觉。
第二段(2—5:)索溪峪的野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三段(6):索溪峪的“野”荡涤着“我”的情怀。
三、指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9
1.自由选择读书方法,读课文。
2.指名汇报读。
思考:“野”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野”在课文中指没有经过雕琢的、天然的、野性的美。)
四、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课文内容。
(一)索溪峪的野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带看问题读课文,画出重点语句体会。
(二)讨论交流学习效果。
1.山野。
①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几十丈高的断
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游
人仰头而掉帽,望石而惊心。什么“一线天”,
什么“百丈峡”,闻名就使人胆颤。
它的惊险体现在断壁悬崖有几十丈高。山风中半边悬空的巨石摇摇
晃晃,使人看了惊心。峡谷的名称
让人闻而生畏。
②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不是一峰独秀
,也不是三五峰呼应,而是千峰万仞绵亘蜿蜒,“十里画
廊”“西海峰林”令人浩气长舒。
磅
礴就是气势雄伟。从“千峰万仞绵亘蜿蜓”体会出这里的山峰又多又高,而且连绵不断,像“十进
而画廊
”一样。
③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直插云天,敢戏白云,横拦绿水,敢弄倩影;旁
逸斜出,
则崛起巍巍“斜山”,抱伙成团,便高筑峰上“平原”;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亭亭玉
立,好
似“窈窕淑女”……。
这里有各种各样随心所欲的美,有的直插云天,高耸云霄;有的
水中突起,有的簇拥一起,各种姿态
应有尽有。
读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
2.水野。
①索溪像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缠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
股,赌着气又自个
闹去了。
从“一会儿……一会儿”体会到溪流时而急,时而缓,时而弯,时面直。
②它尤其爱跟山路哥哥闹着玩:一会儿手牵手,并肩而行,一会儿横铲一脚,将山路拦腰截断。
从“并肩而行”“拦腰截断”体会到溪水随心所欲地流淌。
③山路哥哥倒不十分害怕……平生没走过这么“野”的路。
人们根据溪流的深浅,建造了各种山路。有的是树木作路,有的是石头为路,还有的是卵石铺成的路。
读句子,读出自己的体会。
3.动物“野”
①那些大大小小的猴子……一大群猴子
飞腾跳跃,十分欢喜地表示迎接,在我们头上的树枝间跳来跳
去,亲热的劲头难以言状。
从“飞腾跳跃,难以言状,跳来跳去”体会到猴子不惧怕人类,与人类有着特殊的感情。
②一只调皮的猴子竟恶作剧地……却快活地叫着,跳到另一株树上去了。
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猴子非常调皮,无所顾忌。
4.人野
①城里戴眼镜的姑娘,一
边攀缘,一边大嚼着煮熟的玉米棒;年过花甲的老叟,在石块间蹦来跳去,
温习着童年的功课。
体会到姑娘们不刻意掩饰,露出自然本性,大家之间很随意。老年人好像又回到了青年时代,显露了
童
心。
②遇上突然横在面前的山溪,一队人全都手提皮鞋、丝袜,踩着乱石,从齐膝的水中趟过去……满
山
的嘻嘻哈哈,满溪的亲亲热热。
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人们在自然中显露出了纯朴的本性。 <
br>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
10
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
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
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
中。帮助学生找准切入点——“野”,由
“野”存疑引导学生探究教材,把自主学习贯穿其中,给学生足
够的时间、空间,引导他们合作、探
究。用自己的想象感悟语言,既重“文本”,又超“文本”。使学生
的创新潜能真正得到放飞。
五、总结升华
索溪峪的自然美景在作者的描述中展现在我们的面
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对大自
然的赞美,对人与人之间质朴真诚情感的向往。)
六、播放录相资料,领略张家界的迷人风光。
作业设计:
1.有语气地朗读课文,有条件地可选择一段优美的乐曲练习配乐朗读。
2.把你认为最美的一段抄写在《鉴赏习作本》上,并写下读后感。
板书设计:
20 索溪峪的野
意念净化->野(山、水、物、人)->返朴归真 荡涤胸怀
同步练习:
1、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形容山脉、河流、道路弯弯曲曲地延伸。( )
②随着自己的心意,想要怎样就怎样。 ( )
③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形式。 ( )
④形容美女身材细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 ( )
⑤年龄已超过了六十岁。
( )
课后小记:
祖国在我心中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组单元整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组四篇课文,《詹天佑》写了詹天佑为我国铁路建设事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歌颂了他崇高的
爱国主
义精神和卓越的创造才能。《怀念母亲》表现了作者在留学时对祖国母亲和生身母亲深深的眷
恋之情。《
彩色的翅膀》写了一个普通的海岛战士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决心和事迹,歌颂了边防战
士对祖国的一片
诚心和深深的热爱。《中华少年》以诗歌的形式歌颂祖国,抒发了作者及中华少年对
祖国的热爱和自豪之
情,也表达了中华少年要建设祖国的决心。
教学本组教材的目的:
1.通过读书感受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对祖国的发展和进步感到骄傲和自豪。为祖国明天的繁荣和昌盛立下志向。
3.理解内容,体会关键句子的含义及其在表情达意的作用。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理解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
2.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中华儿女对祖国的深情和为祖国做出的贡献。
4.阅读热爱祖国的书目,观看影像资料,培养孩子们热爱祖国。从小立志报效祖国。
5.开
展丰富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己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
激发学生对
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间: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
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
11
课时,习作2~3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5.詹天佑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杰出、修筑、设计等词语。能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具体事例中的关键词、句、段,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并体会
关
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感情朗读,并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
4.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句段,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突破方法:
通过读事例、画示意图、看插图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
詹天佑像
“人”字形的线路图
学生搜集詹天佑以及当时社会背景的资料、有关京张铁路地理环境的地图。
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一、看图引入,揭示课题
1.师出示詹天佑像,你们知道这是谁吗?通过搜集资料,你知道詹天佑的哪些事情呢?
生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詹天佑的资料。
教学预设:如果生没搜集,就由教师做简要介绍。
2.听了资料介绍,说说詹天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自由谈
3.看来詹天佑已经
在你们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那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近距离地了解(师指
课题詹天佑),生齐读
。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生自由读
2.师根据学生情况,抽生分段读文,检测生字掌握的情况和读文情况并及时正音。
(注意:挠是鼻音,
岔是翘舌音。)
3.认真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詹天佑的一件什么事?
教学预设:生可能答不全,这时,
教师强调归纳事件的方法,或者有意识地评价学生归纳的情况,引
导学生尽量说准确、说完整。
4.此时,詹天佑在你的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自由说
5.课文是怎么写的呢?
生找到句子齐读(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这句话在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那文中
的哪些描写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呢?请同
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小结。
12
生汇报
(应该在文中的2──
6自然段中找句子。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刚提出修
筑铁路的计划,一些帝国主
义国家就出来阻挠,而且要挟清政府只能用本国的工程师,否则他们就要
干涉。就在这种情况下,詹天佑
接受了主持修筑铁路的任务。这个消息遭到了帝国主义的嘲笑,而詹
天佑并没倒下,而是顶住压力,不怕
困难,毅然接受了任务。这一部分在2──3自然段。
三、在修筑的过程中,詹天佑分别克服勘测线路
、开凿隧道、青龙桥中遇到的困难。这一部分在4─
─6自然段,主要抓住詹天佑的语言、动作、想法的
句子。)
教学预设:生可能会出现整段勾的情况,师要适时点拨:抓重点。
6.师小结。生互查勾画的关键词、句、段。
7.读勾画的句子,自己感悟句子的意思,体会爱国情感。
四、细读二、三自然段的重点句,深入理解。
1.自由读二、三自然段的重点句,说说读了这些句子的感受或提出不懂的地方。
教学预设:
学生可能问:青藏铁路从格尔木──拉萨段全长1142公里,京张铁路才200公里,为什
么詹天佑能
凭借京张铁路成为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学生还可能问:一个中国工程师在自己的国土上修筑铁路,为什么会引起国内外的轰动?
设计
意图: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读重点句,抓住阻挠、控制、要挟、轻蔑、高山深涧、悬崖峭壁这
几个重点
词理解,出示京张铁路的地形图,让学生了解京张铁路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体会到帝国主义
对中国人的蔑
视,而京张铁路地理环境恶劣,在这种情况下,詹天佑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顶着重重
压力,不怕困难,
毅然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为中国人争一口气的壮举,认识
到詹天佑确实是一个爱
国的工程师,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对詹天佑产生敬佩之情。
第二个问题,请学生结合自己搜集到
的社会背景的资料进行理解。意识到由于清政府的腐败
无能导致帝国主义的野蛮、狂妄。从而痛恨清政府
、对帝国主义的行径感到愤怒。)
学生谈感受时,注意提醒学生根据句中的重点词谈,做到言之有理。
2.细读了这些句子,此时,你最想对詹天佑说什么?
3.带着自己独有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二、三自然段。
课堂练习
(1)写生字,对难写的字和易错的字,教师进行指导,如毅、挠、庸、劣。
(2)背二、三自然段中感受深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
抽生背二、三自然段中感受深的部分。
二、细读四──六自然段,体会詹天佑的创新精神和爱国情。
1.读这三个段的重点句,想想
这些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和哪些地方能让我们体会到詹天佑是一个杰出
的爱国工程师?小组合作学习。 <
br>教师引导:我们可把这些句子分为两部分,一是修路遇到的困难,二是詹天佑克服困难的言、行、想
法。请同学们抓住这两个部分体会。
2.小组汇报
(在勘测线路的过程中,塞外环境恶劣
,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而詹
天佑……,体会到詹天佑严肃的工作态度、
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和长中国人志气的爱国之心。)
(在开凿隧道的时候,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
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八达岭隧
道长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又采用
了中部凿井法。体会到詹天佑针对不同情况采
用不同方法的灵活的创新思维,他的创新设计来源于实践。
)
(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形线路,方法的巧妙、设计的大胆让我们感悟到
詹天佑勇于在实践中大胆创新的精神。)
从以上的句子和词语,让我们体会到詹天佑确实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设计意图:在学生
汇报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看线路图或画示意图的方式理解从两端向中间凿进
13
的办法和中部凿井法,以及用演示方法体会“人”字形线路的巧妙。
师小结:爱国主义精神是詹天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动力,创新设计是他杰出才能的体现。詹天佑不
愧
是(生读: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3.自主感情朗诵重点句。
4.交流这部分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并试着背一背。
三、美读关键句,体会其作用
1.有感情地读所有的重点句,想想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2.小结理解、体会重点句的方法。
四、课文总结
正是在詹天佑的主持修筑下,京张铁路提前两年就竣工了,这件事给了帝国主义
的有利回击。请
试想帝国主义的记者们会怎样评论此事?
虽然,修筑京张铁路的事件快过去1
00年了,但詹天佑的爱国情怀和杰出的设计深深地印在了我
们的脑海里,请让我们永久地记住这位杰出
的爱国工程师──(齐读课题:詹天佑)
拓展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词句。
2.背诵感受深的部分。
3.搜集关于中华爱国儿女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5、詹天佑
杰出 爱国
课堂练习:
1.造句。
否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赞叹不已: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近义词:
勉励—— 藐视——
课后小记:
6、怀念母亲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教学难点: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描述心中的母亲,引入新课
母
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
让我们一起
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练说:___的母亲)
14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
羡林的文章里,对母亲
也有着独特的解释。
二、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母亲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句子读通顺。
2、交流哪些字词比较难读或者难懂,引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环境理解。
3、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语句再读一读,请部分同学进行交流。
4、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
哪些自然段给了你这样的认识?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生身母亲
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质疑。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⑴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①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②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⑵我的愿
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
着不全的灵魂
,抱终天之恨。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交流自己的理解。
②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③补充资料,谈感受。
⑶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
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
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
,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
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
论什么名誉,什么地
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
红的。
3、再读整段话。
四、朗读文中的佳句,回想母亲
1、摘抄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
第二课时
一、回顾亲生母亲,感受敬慕
1、听写词语:真挚,寝不安席,思潮起伏。
2、用上面的词语,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
二、研读祖国母亲,感受怀念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
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
──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
念又增添了分量。
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3、再读课文,思考:从文
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
怀念。
三、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1、……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
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
母亲也频来入梦。
⑴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⑵你知道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作者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
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
15
现在作者的梦中。)
⑶感情朗读。
2、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⑴ 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你怎么理解?
(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
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
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
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⑵ 感情朗读。
3、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⑴ 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关爱孩子,思念孩子)
⑵
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
⑶ 感情朗读。
4、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⑴ 理解怅望灰天的意思。
⑵
在作者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⑶
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
⑷ 感情朗读。
四、呼应文章首尾,适度拓展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
为──
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这样的体验,我们能理解吗?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过?请大家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此部分
教学,不拘泥于一句一句地讲解过程,均由学生自己找出句子,不分先后秩序,学
生找到的句子老师与学
生共同朗读、共同讨论,得出祖国母亲与自己生母一般,让作者思念,作者那
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跃然
纸上,同时通过文字也传递给了我们。教师应多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及抓住
句子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作者的
感情,了解除武装句子的意思。
五、摘录文中佳句,感念深情
作业设计:
1.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搜集关于爱国方面的歌曲、散文。
板书设计: 6、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生身母亲 =
祖国母亲
课堂练习:
摘录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系梦系的句子,读一读。
温故知新
1、把句子中划线的部分换成恰当的成语(1)我痛哭了几天,吃不下饭,睡不安稳觉。(
)( )
(2)躺在床上,各种念头此起彼伏,不断涌现在脑海中。(
)(3)我当时的想法,从这几段文
字中也可以看出一点。( )
2、读句子,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动词,体会句子表达的感情
①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 )上天空,( )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
)在朦
胧的薄暗中。☆我体会到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是:
②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 )出母亲的面影。☆我体会到了作者
的感情,此时,“母亲的面影”是 的。
③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
)在心头。
☆ 说“这凄凉“是“甜蜜的“是因为
。
课后小记:
16
7*彩色的翅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边防战士在艰苦的条件下热爱海岛、热爱祖国的情感
2.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之间的关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边防战士爱祖国海岛的独特方式,体会战士的爱海岛、爱祖国的情感。
2.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战士小高最后说的那段话的含义,感受战士们对海岛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突破方法:
查阅资料,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课前阅读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之间的关系的资料
教学预设:
(一)导入新课
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1.想想小高为什么把昆虫带往宝石岛?2.交流读文后的体会)
2.带着这两个问题学习本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把课文读流利、读通顺。
2.检查读文情况,注意正音。如:雌是平舌音
3.再读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懂的地方。
(如: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自然就会显露出来。比喻事情真相大白。
安居乐业:生活安定,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高兴。
4.默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一位扎根海岛的战士,利用
回家探亲的机会捕捉小昆虫,并将它们带上海岛来,给他们
种植的蔬菜瓜果传授花粉的事。)
(四)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快速浏览课文,想想小高为什么把昆虫带往宝石岛?(注意联系课前阅读的资料考虑)
(
因为小高想让小昆虫在海岛安居乐业,为海岛的瓜果蔬菜传播花粉。只有这样才有要能有所收获,
小岛才
能越变越美丽,岛上的生活才能越来越美好。所以,把昆虫带往宝石岛。)
2.从这个问题,你知道了什么?
(边防战士的生活很苦,昆虫与瓜果蔬菜有密切的联系,小
高爱海岛,爱祖国,有扎根边疆的心愿,
也想改造海岛,让海岛越变越美……)
3.小高的心愿能实现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能,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彩色的翅膀预示着昆虫会在这里安家,战士们建设海岛会取得成功。)
3.自己细读课文,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并交流感受。
(1. 小高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
,怀里却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紧闭着嘴唇,两眼直发愣。”、“可
是小高的嘴唇又紧闭了,脸色比
先前还难看。”
体会到因为海面上波涛起伏,船身前后晃荡,小高担心纸箱被损坏;另外纸箱里装着的
小昆虫,在小
17
高心中比什么都重要,他要保护它们。而且小高在晕船,身体极不舒服的情况下紧紧抱着纸箱的。)
(2. 两年前,战士们来到荒芜人烟的小岛上,垒出“海岛田”撒下蔬菜籽、西瓜籽,由于没有昆虫<
br>授粉,一个西瓜也没有结。今年战士们用人工授粉,结出小瓜,谁知又被暴风雨袭击。那个唯一残存
的小瓜在战士们精心的照料下,才结出了第一个大西瓜。
体会到战士们为了西瓜的生长,付出了许多心血。它凝结着战士们建岛、爱岛的深情。)
(3. 好像一股甜丝丝的甘浆,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
体会到这个西瓜是战士们对祖国、
对小岛无限热爱的结晶,是战士们在艰苦的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美好
果实。)
(4.我就不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宝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体会到战士相
信小昆虫会在岛上愉快地生活、劳动。这段话充分地表明边防战士们早已作出了在海岛
扎根的打算,并努
力地在这里建设着自己的家园。同时,又反映出他们为保卫祖国而不怕艰苦,自觉
在那“比大陆苦得多差
得多”的环境中生活的高尚品质。)
设计意图: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描写战士
尝瓜的那两个句子,体会战士的心
情,感受语言表达的准确。
5.从你们所找到的句子中,可以体会到一个什么中心?读所勾画的句子。
(边防战士热爱海岛,热爱祖国。)
6.有感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段。
(五)总结
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在边防战士的努力下,我们的海岛越来越美丽、富饶!
作业设计:
访问周围的人,了解近几年来祖国或家乡的变化,并记录下来,写出感受。
板书设计: 7*彩色的翅膀
边防战士爱海岛、爱祖国‘
课堂练习:
根据意思,在括号填上合适的词语。
眺望、仰望、俯视、环视、目睹、怒视、
端详、瞻仰、回眸、蔑视、视察、浏览
表示向远处看( ) 表示向上看( ) 表示向下看( )
表示上级看下级( )表示回过头看( ) 表示仔细看( )
表示向周围看( ) 表示看不起地看( )表示愤怒地看( )
表示亲自看(
) 表示粗略地看( ) 表示恭敬地看( )
课后小记:
8*中华少年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2.为祖国拥有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美好的未来,为身为中华少年而自豪。
3.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重点:
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明天
教学难点:
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豪感。
18
突破方法:
课前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发展,课堂上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准备:
祖国发展变化的图片或资料介绍
教学预设:
(一)谈话引入
1.通过阅读资料,同学们,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祖国的一些情况吗?
生自由谈
2.祖国正走向富强,作为他的儿女,你感到什么?
3.那让我们自豪地说:“(读课题)中华少年”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1.以充沛的感情朗诵诗歌,读出自豪、
读出对祖国的深情。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
体会。)
设计意图:实际上学习这首诗的重点在读和交流体会。
(三)初读诗歌,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诗,扫清生字障碍。
2.分节抽生读诗,检查读音并正音。注意:浒、蹒跚、萦、
璀璨、笙、唢、竞的读音,哈是多音字,
在本诗中读三声。
3.默读全诗,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或不理解的地方。
如: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
莽莽:形容辽阔,无边无际。
萦绕:萦回。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本文指更美好。
比翼联翩:翅膀挨着翅膀(飞)
4.快速浏览,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
(介绍了我们祖国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
化、崭新的发展和我们中华少年的志向:要谱
写祖国更璀璨的诗篇。)
(四)多种形式的读,感悟中华少年的自豪感
1.我们在座的每个同学都是中华少年,那请同学们自己朗诵,说说朗诵这首诗的感受。
2.小组分角色朗诵,评价朗诵的情况。(着重从感情方面)
3.抽几个学生表演朗诵,大家朗诵齐读的部分。然后说说通过朗诵,你体会到了什么?
4.自己试着表演朗诵。
总结:
中华少年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真心祝愿你们能为祖国谱写璀璨的诗篇!
作业设计:写感受
1.朗诵了这首诗,此时,你的心情怎样?想到了什么?请写一写。自由发挥,文体不限。
2.交流写的情况和综合性学习的情况。
板书设计: 8* 中华少年
自豪 骄傲
设计意图:简洁的板书是我们的追求,又体现本文中心“历史和未来由我们焊接,
时代的接力棒要靠
我们相传”。
课堂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____”标出。
刚劲(jìn jìnɡ)
哈达(hā hǎ) 纤夫 (qiān qiàn)
露出 (lù lòu ) 滋养(zī
cī) 雏鹰 (chú zhòu)
19
2、填字组词
( )学语 ( )学步 ( )圆月
( )昆仑
翱翔的( ) 纯洁的( ) 璀璨的 (
) 崭新的( )
课后小记:
第三课时
活动前,将学生分成四大组,每组以某个爱国人士的姓名来命名这个小组。活动采用
小组竞
赛的方式进行,评委可以请同班其他学科老师参加。最终评出最佳团队奖、最佳口才奖,最具亲和
力
奖,最有人气奖等奖项。活动设立主持人两名。活动开始前,放背景音乐《中国人》。黑板上画中国<
br>地图,写上主题词“祖国在我心中”字样。
可根据综合性学习活动情况,从以下内容中选择:
“祖国在我心中”演讲会。
综合学习汇报之前,教师组织学生看演讲录象。教师指出演讲要注意的一些地方:
演讲尽量脱开稿子,或者半脱稿;
站立姿势要大方,不忸怩;
精神饱满,声音洪亮;
语速要适中;
要注意眼神的交流;
每组推一个优秀演讲者,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练习,然后在课上演讲。
“中华好儿男”故事会
学生事先准备故事,要求每个故事不超过四分钟,每组讲一个。
爱国名人知多少知识抢答赛
主持人用一句话描述某位爱国人士的事迹,但不出现该名人的事迹,请学生抢答(也可以有必答)。
我爱你祖国──诗歌散文朗诵会
学生事先准备好配音材料,可以集体朗诵也可以个人朗诵;可以诵读现
当代作家的作品,也可以诵读古代作家的作品。
《回顾·拓展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善于和同学分享读书学文的感受,提高表达能力。
2.交流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情况,并进行成果展示。
3.积累名人名言,感悟伟人的爱国情操,受到感染,积累语言。
课前准备
1.整理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搜集到的有关爱国的格言、古诗词。
2.展示活动前,师生共同设计布置展示区域。
交流平台
忆课文,交流收获
(1)用直线将相关的词语连起来,并说说理由:
季羡林 京张铁路
詹天佑 《怀念母亲》
雷达兵 蝴蝶
小高 授粉
20
(
2)回忆说说学过的课文中,哪些人、哪些事打动了你,给你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和同桌交流,
再推荐
全班交流。
(3)引导评议:大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谈活动,交流感受
(1)谈谈本次综合性学习中都开展了哪些活动?
(2)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也可以是同一主题活动的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3)
引导学生说说在活动中遇到了什么困难、问题,是怎样克服、解决的?由小组内指定同学进行
记录。
(4)推荐交流活动情况,对于还没有克服解决的问题和大家一起讨论,提出方案。
(5)谈谈自己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得到了哪些收获?
(6)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成员的自
我评定,然后引导全班进行互评,评比”最佳活动小组”、“最
佳活动者”。
日积月累 1.身为炎黄子孙,我们为自己是黄种人而感到骄傲;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更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
烂文化而自豪。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的名人志士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对自己祖
国的
钟情。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名人名言。
⑴自由朗读这些名人名言。
⑵选择其中的一两句名言,说说含义。
⑶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他们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怎样的表情?
A.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这是选自1949年4月周恩来在《关于和
平谈判问题的报告》中的一句爱国名言。主要意思是只有热
爱自己的民族才能有自信心,才能有为祖国、
为民族而献身的精神,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操,是在中华
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它
源于对生育自己的故土、家乡、民族的爱。
B.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这是1981年2月14日邓小平为英国培格曼出版公司出版的《邓小平文集》英文版写的序言中一句充溢着爱国激情的话语,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
做的,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他深爱着的祖国和人民。他这种无限高尚的爱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C.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这句话选自鲁迅的《华盖集
续集·学界的三魂》,文中他分析中国的国魂有官魂、匪魂和民魂三种,
他认为“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
,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D.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她,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这句
话选自巴金的《随想录》,体现了巴金对祖国、对人民深沉而执着的爱。⑷朗读并背诵这些名言,
进行语
言积累。
3.交流自己收集的爱国格言或古诗词。
(1)朗读自己收集的爱国格言或古诗词。
(2)介绍所收集句子或古诗词的意思,谈谈自己的想法。
(3)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积累
展示台
1.展示准备
(1)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读读学习伙伴的话,说说课本中这些学生分别展示的是什么?
(2)分组,综合性活动主题相同或相近的学生为一组。
(3)以组为单位,确定自己组内展
示的内容,展示的形式,展示的特色以及分工情况。鼓励学生超
越课文中展示的形式,自行设计新的展示
形式。
(4)各组共同讨论,互相协作,进行展示准备。(班长或学习委员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情况,
并进行
21
协调。)
2.举行“祖国在我心中”展示会
(1)各组轮流介绍,并把自己组的作品带到展示区域进行展示、介绍。
(2)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
(3)评选最佳展示组,视情况评选“惜时奖”“毅力奖”“
才艺奖”“创造奖”“能手奖”、“勤劳奖”
等个人奖,教师颁奖。
课后小记:
生活处处有真情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组单元整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生活处处有真情。真情
是一轮暖阳,温暖你那颗潮湿的心;真情是一股清泉,洗去你心头的不悦;
真情是黑暗中的一把火,照亮
你人生的道路……本组教材就是以真情为专题安排教学内容的。小说《穷
人》赞美了穷苦渔民桑娜与丈夫
的美好心灵。《别饿坏了那匹马》则讴歌了一群普通群众,特别是残
疾青年的美好心灵。《唯一的听众》
表现了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用心灵
去倾听》展现了一位普通的问讯处的工
作人员,用心灵去倾听,给人们带来快乐与幸福的事情。课文
中的这些人物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都有一
颗善良的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人间真情。
学习目标:
一是让学生阅读课文,感受文
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树立讲诚心,动
真情,乐意用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
的风尚。
二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抒发真
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本组课文人物形象鲜明,感情真挚。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情感,感受人物美好的心灵。
教学难点:
特别注意有关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及环境描写的句子,了解这些语句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教学时间:
本组教材可用12~15课时。其中,精读课文5~6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习作3课时,“回顾·拓展”1~2课时。
9、穷人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教具准备 幻灯片
22
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
一、检查预习
1.《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是俄国著名
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读过他写的什么文章?
(读过他写的《跳水》)
2.出示幻灯片,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3.《穷人》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
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请两三个
学生说说,大概意思正确就行。)
4.用幻灯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5.用幻灯片展示本课生词。
三、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看幻灯片,听读课文。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
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成哪
几个部分。
2.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讲渔大的
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
海归来。从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第二段,讲
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
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从
第十二自然段到结束是第三段,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
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四、学生跟读课文。
五、
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提出练习要求:把整篇文章连起来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2.学生按要求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3.出示幻灯片,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课文通过渔
夫和桑娜主动收养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孩子
这件事,赞扬了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
品质。)
五、 练习分析课文的写作思路
1.思考: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地表达这个中心思想的?
2.出示幻灯片,使学生理清文章的
写作思路。(课文太长,先弄清中心、理清思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
理解课文及文章主人公的语言和行为。
)
六、布置作业
根据课后“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进一步自学课文。
第二课时
一、抓重点词“忐忑不安”,引读课文。
1、板书:忐忑不安。读,今天我们抓住这个重点词语来读懂24课--穷人。
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朗读课文9-11节。
①、思考:桑娜忐忑不安地想哪些事情?
他会怎么说?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生边说师边贴纸条)
②、你能用“既(想到)...又(想到).
..也(想到)...还(想到)...”来概括地说一说?
③、是啊,桑娜久久地坐在床前想了这么
多的事情,你能把这些事情有顺序有条理地排一排吗?(一
生到黑板上排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23
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他会说什么呢?
3、理解--忐忑不安。
4、练读9-11节,同学们读桑娜想的话,老师读其他的。 5、刚才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桑娜第二次沉思的内容,(板书:沉思2)接下来我们就要通过学懂桑
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来帮助我们读懂课文。
二、抓桑娜的心理活动,串读全文。
㈠、1、
我们知道桑娜她忐忑不安地想了这样四方面的事,下面我们先来学习“自己的五处孩子已经
够他受的了”
。
2、你从课文哪儿具体读懂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3、①学习课文第二节“你从这一节读懂了什么?这是桑娜第一次沉思的内容(板书:沉思1)
②、学习课文第16节,你读懂了什么?
㈡、学习“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1、请同学默读课文3-8节,思考:桑娜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
2、完成练习纸第一大题:口答,联系课文补充句子句式训练。
①、如果桑娜不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
②、如果桑娜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
③、桑娜想:与其(),不如()。宁可(),也要()。
3、我们一起读第8小节,体现出桑娜这种美丽的心灵--指导朗读,齐读第8节。
㈢、1、下面我们再来学习“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
2、自由朗读桑娜对渔夫说的话,21节、23节,想:你从桑娜这些话中读懂了什么?
3、
此时的桑娜欲言又止,所以这里出现了两次沉默,请大家联系课文想象桑娜和渔夫为什么沉默?
在这两次
沉默中他们各自会想些什么?(板书:沉默、沉默)
4、学习第一次沉默内容。(板书:沉默)
想象:桑娜为什么沉默?心里在想什么?
渔夫为什么沉默?心里在想什么?
5、学习第二次“沉默”内容。
想象:桑娜为什么沉默?心里在想什么?
渔夫为什么沉默?心里会想什么?
6、自读第24节,你渔夫的话中读懂了什么?
笔头训练:
渔夫心里想:如果不把这两个孩子抱来,()。
如果把这两个孩子抱来,()。
与其(),不如()。
宁可(),也要()。
①、你从哪些词句中读懂了渔夫在想如果不把他们抱来()
如果把他们抱来()
这种矛盾忧虑的心理?
②、你又从哪些语句中读懂了他想与其()不如()
宁可()也要()
的这种决断的心理?--(熬)什么意思?你从这个字中体会到什么?(生活的不易和态度的决断)
——训练朗读?怎样体现渔夫这种决断的心理?
7、齐读渔夫说的话:24-27节。
8、课文《穷人》的中心--宁可自己受苦受难,也要互相帮助。
设计意图:教学中注重以读
为主线,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在读中使学生
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师还注意适
时组织学生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培养
24
学生的想象能力。
布置作业
1.想一想,渔夫和桑娜收留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怎么样。
2.看看“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准备听写。
板书设计:
课堂练习:
一、口答:联系课文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桑娜心里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不把这两个孩子抱过来,( );
如果把这两个孩子抱过来,( );
与其(
),不如( );宁可( ),也要( );
二、想象:
第一次沉默时桑娜心里想:(
);渔夫心里想:( );
第二次沉默时桑娜心里想:( );渔夫心里想:( );
三、笔练。根据课文内容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渔夫心里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不把这两个孩子抱过来;( );
如果把这两个孩子抱过来,( );
与其(
),不如( );
宁可( ),也要( )。
课后小记:
10、别饿坏了那匹马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
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事例、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预设:
25
一、导入谈话:讲一个关于善意的谎言的故事
1.板书“欺骗”并理解“欺骗”。
2.生活是复杂的,并不仅仅是几句话能概括得了的。今
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场特殊的欺骗。
齐读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
3.关于这场欺骗,你们想知道什么?
(1)谁欺骗谁?
(2)为什么欺骗?
(3)怎么骗?
设计意图:通过欺骗导入课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带着疑问去了解文中讲了
一个什么样的欺骗故事,
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生活中为什么有这样的欺骗?它是善意的吗?
二、结合自读导语,默读课文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3.反馈交流。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
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
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
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
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
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次是“我”担心马饿坏了,急着推门
进去时说的。)
(这两次的意
思不一样,第二次是“我”真的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而第一次,表面上是残疾
青年让“我”以后
把马草卖给他,不要耽误时间,饿坏了马。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一匹马,残疾青
年怕“我”因卖马草耽
误时间,耽误学习而善意地欺骗了我。)
(3)为什么会有这个欺骗故事?这场欺骗的动机是什么?
(为了帮助我能继续看书。由此可以看到残疾青年善良、宽厚、善解人意的美好的心灵!)
设
计意图:根据课文前导语的提示,学会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有一个
整体的
印象,以及从根据第一印象而产生的一点点体会和感受。
三、抓住重点句,感悟人物品质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
2.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
A.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为什么先是一愣,继之眼
睛
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B.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
(姑娘茫然的眼
睛说明什么?)
C.“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
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
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
D.可是迟了!
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
马草!那匹马呢?那
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
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吗
?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马草一天天多
起来,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说明了什么?)
“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心情如何?
刚才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了人物的情感。读课文就是要学会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情感。那么
“我
”难道仅仅只看到了马草吗?
3.现在就请大家读这段课文,仔细体会其中的感情。
4.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
26
(父亲也很善良。父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青年的生活的艰难,所
以忍痛打了“我”,让
“我”去扯马草换钱。他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维护
了青年的自尊。碧
云同样善解人意。她很能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着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些人物的美好品质呢?
设计意图:本文语言简朴,主要通过人物的言
行、神态和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美好心灵,因此,抓住
重点词句朗读、体会、感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人
世间的真善美,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总结
课文写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
一种善意的谎言。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摊主是一个怎样
的人?你身边又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作业设计:
联系课文内容,续写一个片段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
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
草!那匹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
?我扭头冲了出来……我突然间明白了。
设计意图: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学生不一定能很快理
解,即使理解了也不一定能理解深透,设
计这样一个练笔,帮助学生理解残疾青年的良苦用心,体会“我
”对残疾青年深深的感激之情。
板书设计:
10、别饿坏了那匹马
残疾青年 我
热心、善良 爱读书、诚实、有志气
课堂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卖( ) 摊( ) 怒( ) 扭( ) 泰( )
买( ) 滩( ) 努( ) 纽( ) 秦( )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忘返 身无()() 片甲()()
()()大吉
来之()() ()流不息 理直气() 同心()力
()武扬威 废()忘食 千()一发 调兵()将)
3、比较每组两个词的用法有什么不同,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继而 继续
(1)他先是一愣,( )眼睛一亮……
(2)“我知道你希望真有那么一匹马,没事的,你( )看书吧。”
阻止 阻挠
(1)“别打孩子。”年轻人竭力想从轮椅上挣扎起来( )我父亲。
(2)清政府刚提出修筑京张铁路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 )。
强制 控制
(1)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京张铁路修筑权,想进一步( )我国北部。
(2)在卖不出马草的日子,我就( )自己不去书摊。
4、课文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分别是什么?
课后小记:
27
11、唯一的观众
教学目的:
1.“听众”形象与心理的评析与探究;
2. 对本文揭示的人生哲理的深层领悟;
3.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使他们学会祝福、学会宽慰、学会宽容、学会忍耐,让自己的心灵多些善意。
教学重点:
“听众”形象与心理的评析与探究;对本文揭示的人生哲理的深层领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使他们学会祝福、学会宽慰、学会宽容、学会忍耐,让自己的心灵多些善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父亲和妹妹认为男孩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
个白痴,因为他拉出的小夜曲听起来就像是锯桌腿的声
音,可是有一天锯桌腿的声音变成了真正的音乐,
这究竟缘于何人?让我们一起走进《唯一的听众》。
二、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三、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易读错的字词。
1.易混易错字
白痴、沮丧、绝妙、懊恼、神圣、蹑手蹑脚、潜滋暗长。
锯(电锯)蹑(蹑手蹑脚)眶(眼眶)受(接受)
踞(盘踞)镊(镊子)框(木框)授(教授)
2.词语解释
懊恼--心里别扭、烦恼。
沮丧--灰心失望的意思。
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洋溢--充分流露出一种情绪或气氛。溢:充满而流出。
难以置信--难以让人相信。置信,相信。
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和精力都投入进去。
天方夜谭--书名,即《一千零一夜》。这里指信口开河,讲一些不着边际的话。
荒唐--(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
美妙--美好可喜。
声望
--为群众所仰望的名声。
安详--从容不迫、稳重。
慈祥--(老年人的态度、神色)和蔼安详。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文章层次,并思考:
1.说一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文章通过一个音乐白痴成长为能奏出真正音乐的小提琴手的故事,告诉我们:A.
默默的关怀、
真诚的帮助、持久的关注、热情的鼓励,能够帮助一个孩子树立起自信心。
B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刻苦学习,一定能获得成功。
2.文章层次
①家中练琴遭冷遇
②林中练琴遇知音
③舞台演琴生感慨
3.在遇到老妇人之前,别人对“男孩”的评价是这样的?男孩的心情有是怎样的?
别人对“
男孩”的评价: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拉出的小夜曲听起来就像是锯桌腿的声
音。
男孩的心情:沮丧灰心
28
五、请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复述课文的一个场景
方式:①在语言创新、添加、改造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重组讲述;
②直接记忆式情感诵读原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上节课内容
1.听写生字
2.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说说文章你最喜欢的一个场景
二.深入阅读课文,并思考
1.唯一的“听众”是何时进入我的眼帘的?“听众”来林中的前后目的是否一致?因何而改变? (我独自来林中拉琴,正感到懊恼,不由得诅咒自己的时候发现了老人。“听众”来林中的前后目的
不一致,之前是为了到林中坐一会儿,之后是为了帮助我,因帮我而改变。)
2.“听众”的语言随着听琴的时间推移,其内在含义是怎样变化的?
第一段话是当“我
”为在树林里也拉不好小提琴而感到懊恼,认为这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林中
和谐的美,一定破坏了这位
老人在幽静树林里的平静心情,深感内疚、抱歉地冲老人笑笑,准备溜走
时,老妇人对我“讲”是我打搅
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坐一会儿。这句话中老妇
人自己承担责任,“是我打搅了你”
,让“我”不要过意不去,老妇人并表示她每天早晨在这儿坐一会
儿,可不是今天特地打搅“我”说得非
常客气。接着老妇人又讲:“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
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你不介意我在场的话
,请继续吧”。这是老妇人在鼓励“我”,让“我”不要再
懊恼,灰心,并打消我的顾虑不要在意她在场
,拉好拉坏她都听不见,对她不会造成任何干忧,让“我”
毫无顾忌地大胆练习。老妇人给了“我”勇气
和力量。
第二段话是当“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时,老妇人说:“也许
我会用
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这又是老妇人在鼓励“我”,不管“我”
拉成
什么样,老妇人耳朵听不见,但心里却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她愿意每天都来做“我”的听众,目的
是让“我”树立信心,坚持每天面对自己的听众来练琴,“我”一定会越练越来劲。
第三
段话是以后每天清晨,“我”都会到小树林面对“我”惟一的听众练琴。每天“我”停下来,
老妇人都会
说:“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这是老妇人不断地对“我”进行
肯定,鼓励“
我”不断努力,继续练下去,使“我”开始有了信心。
第四段话是在以后每天清晨,“我”都要全力以
赴去面对早早坐在木椅上等“我”的惟一听众--
老妇人练琴时,有一次她竟说:“你的琴声能给我带来
欢乐和幸福。”这又是老妇人再次给我信心和力
量,她的话使“我”感到:只要刻苦练习,琴声能给耳聋
人带来快乐和幸福。老妇人是在鼓励“我”
继续苦练下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老妇人的
语言,体会教育技巧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参与探究,其到穿针引线
的作用给予学生及时的引导、颠簸
3.“听众”的关注、鼓励、帮助、宽慰对我的心理变化作用如何?
使我有了信心勇气和
毅力:暗暗有了几分信心、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的感觉、一种力量在
我身上潜滋暗长、我渐渐感觉
我奏出了真正的音乐。三.开动脑筋想一想
1.当“我”初次遇到“老妇人”时,如果老妇人告诉“我
”她是音乐学院教授的话,“我”的情形将
怎样?
2.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想像一下老人
想帮“我”时和看到“我”成功时的心理活动?(可以做
适当的艺术加工)。
3.文中妹妹这一角色可以删去吗?你的理由是什么?
4.从老人平静的眼神中,你品味出了哪些内容?
四.品读评点
任选一段令你动
心、与你情感、生活贴近,易诱发你创想思维的场景片段进行研读,品味作品的特
色和方法,为下面构想
生活故事打基础。
作业设计:
29
在你的的生活中,是否也遇见过这样一位能理解你、关爱你、宽慰你的“听众”,使你摆脱
了困难、困境
、困惑,请你以“经历”为题,把它记述下来,讲给大家听。
板书设计:
11、 唯一的观众
真诚无私
老教授
我
敬佩感激
课堂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组成词语
yōu ( )久 ( )静
( )愁 ( )美
yí ( )式 ( )留 怀(
) 转( )
qiàn ( )款 道( ) 镶( )
拉( )
2、 文章写“我”在拉琴的过程中,老人自始至终“很平静地望着我”。对于老人的“
平静”理解恰
当的一项是( )
A.老人耳聋,听不到“我”难听的拉琴声。
B.“我”找到了自信,琴声变得动听,老人听得入神。
C.老人热爱音乐,她已经完全陶醉于琴声中。
D.老人做出“平静”的样子,用以鼓励“我”。
课后小记:
12*用心灵去倾听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
2.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点:
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准备:
学生利用
双休日等休息时间,就近观察车站、医院、商场、银行的问讯处,了解问讯处的服务时
间与服务内容,实
地感受问讯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问讯处工作人员交流。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揭题解题,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用心灵去倾听
2.读题后你想知道什么?(谁用心灵去倾听?我想知道怎样才能用心灵去倾听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解题质疑,直奔主题。
二、 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请同学们将课文自由地、快速地读几遍。
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说说苏珊给了小时候的“我”哪些帮助?
30
<
br>设计意图:把握全文大意,了解“我”与苏珊是怎样进行交往的,有助于理解“我”对苏珊的依赖之
情是怎样产生,有助于下文提炼苏珊有耐心有爱心地帮助孩子的品质。
三、
精读课文,交流感受最深的地方
1.课文的哪些内容让自己感动,把感动自己的语句画下来,和大家交流
2.交流最受感动的地方(重点关注描写人物言行、心理的语句)
①我找到了听我说话的人,不由得放声大哭。
(找到听“我”说话的人,其实就是找到了希望
,非常希望得到帮助,把希望寄托在那个叫“问讯处”
的小精灵身上。听到苏珊的温柔的嗓音,“我”孤
独的心灵一下子得到了抚慰,终于放声大哭。这既
是伤痛带来的痛苦的哭,更是在孤独中找到了希望的幸
福的哭。)
②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
(苏珊就像一位母亲那
样“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在一次次心与心的交流中,
两个人的心走在了一起,结
成了母子般的情谊。这句 话形象地写出了苏珊的爱心,语言虽然朴实,
读来却令人十分感动。)
③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心爱的金丝雀突然死了,“我”
不仅痛苦,同时对死亡充满了恐惧。苏珊采用了更美好的一种说法。
是啊,小鸟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唱歌了
,这是多么美好的事啊!听着这样的话,笼罩在孩子心头的阴影
立刻消散了,快乐又回到了孩子的身边。
苏珊善良、乐观。)
④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谋面”就是见面的意思,用“如同我第二个母亲”来形容苏珊,看得出“我”对苏珊的爱。苏珊
不
是“我”的母亲,我们也从没见过面,是电话线把两个人紧紧地连在一起:苏珊就像母亲那样,耐
心倾听
“我”的心声,困难时给予帮助,痛苦时予以安慰。)
3.品读令自己感动的句子。
4.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心中的苏珊
苏珊是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工作中一丝不苟,尽心尽力
做好服务工作。苏珊像母亲不仅用心灵
倾听,更用心与孩子交流,抚慰孩子幼小的心灵,做孩子健康成长
的心灵守护神。
5.你是一个好的倾听者吗?在这个大千世界中,值得我们用心灵倾听的有些什么?
设计意图:“用心灵去倾听”,是对苏珊工作的高度概括与肯定,同时也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抓住令自<
br>己最感动的词句来学习课文,感受苏珊的美好心灵,让孩子明白用心灵倾听能给他人带去帮助,教会
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当一个倾听者。
四、总结全文
虽然苏珊是问讯台里普通的工作人员,但
是她能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希望孩
子们也学会用心灵去倾听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目
前,我国有相当数量的声讯台,这些声讯台良莠不
齐。有的确实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也有不少声讯
台以赚钱为目的,希望大家能在家长的指导下
正确利用现代信息渠道。
设计意图:这是西班牙
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时,紧紧抓住心灵和倾听两个词,
体会苏珊是怎样用心的,又
是怎样有耐心地倾听?这样做给他人带来了什么好处?由此,鼓励学生在
生活中做一个用心的倾听者。除
此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苏珊对死亡的乐观主义态度,她对待鸟
儿和自己的死亡都很从容,“到另一
个世界唱歌去了。”多么美好的意境,这种态度是值得我们每个人
称道的。
作业设计:
抄写你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12*用心灵去倾听
苏珊
有耐心有爱心
课堂练习:
1、写出划线词的近义词
①小时候,家里最让我着迷的是那台老旧的电话机。( )( )
31
②“问讯处“是召唤她的密语。( )( )
③我非常想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母亲的人。( )
2、找出和下面句子相照应的语句抄下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希望你的手指已经好了”
☆“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课文多处运用前后照应的手法的好处是
课后小记:
回顾·拓展三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悟。
2、积累谚语。
3、推荐课外读物。
教学重点:
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悟。
教学难点:
总结本单元的收获。
课前准备:
1、至少各摘抄一个有关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片断。
2、收集与“诚信”有关的名言警句,可活用在“辩论”运用过的。
3、根据“课外书屋”的
推荐书目,布置学生提前了解相关书籍,给自己喜欢的书籍写一段广告词、
一份推荐书或简介。
教学预设:
对话导入
1、读着一篇又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享受着一份又一份美丽
的感动,浸润着我们一颗又一颗善良的
心灵,真的很快乐!今天就让我们快乐地走进“回顾·拓展三”,
进行一场知识大比拼!
怎么比拼呢?请浏览一下课本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三部分内容。
2、师生讨论比拼方式与方法。
3、总结讨论结果:积累警句多的为“收藏家”,朗诵用情的
为“朗诵家”,理由说得充分的为“演说
家”。
比拼一:分享精彩片断
4、讨论分享程序:朗读精彩片断→分析精彩片断→说明分享理由。
分享精彩片断一──环境描写。
(1)指名读来自课文的片断→分析片断→说明分享理由。
其他同学评价、补充。
(2)学生自告奋勇读来自课外的片断→分析片断→说明分享理由。
其他同学再评价、补充。
(3)再推荐一名学生读自己习作中的精彩片断→自我剖析→说明分享理由。
教师小结:同学
们不仅能用心用情地读,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分享理由,还能理解环境描写在文中的
作用,真是厉害!希
望各位继续努力,各显神通,争取成为班级中真正的收藏家、朗诵家、演讲家。
预祝本次大比拼,人人有
所得!
同桌分享自己收集的环境描写的精彩片断。
分享精彩片断二──心理活动描写。
32
(1)组内分享,注意倾听与评判。
(2)小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班级分享,教师积极参与各小组,搜索“最佳分享者”。
(3)几名学生向全班交流,其他学生评价、补充。
(4)教师适时点拨、归纳,关注学生的倾听习惯、评价措辞、补充的方法。
民主评选第一轮的朗诵家、演讲家、收藏家,并用热烈掌声表示祝贺与鼓励。
比拼二:读悟警句
1、把“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朗读成诵。
(1)学生自选日
积月累中的一句名言警句,向全班作深入浅出的解释,如同学都举手表示懂了,此
生即为本轮演讲家的竞
争对手。
(2)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根据学生实际,难理解的名句进行趣味性操练:同桌互说。
(3)至少背诵5句中的2句,指名背诵成功者为本轮朗诵家竞争的实力派选手。
2、朗读课外收集的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
(1)小组长负责:比比本小组谁收集的名言警句
最多,并记录姓名、条数报学习委员,由班长宣布
本轮的收藏家,宣布前请老师鉴定。
(2)同桌互谈自己收集的名言警句,向小组长推荐优秀者。
(3)小组长负责:竞选本组最佳名言警句朗诵家。
(4)各小组最佳朗诵家竞选班级朗诵家,朗诵前由小组长说明推荐理由。
(5)全班参与评选。
3、民主选举第二轮的朗诵家、演讲家、收藏家。
比拼三:推荐优秀书籍
1、自由朗读“课外书屋”中对《绿山墙的安妮》一书的介绍。 2、通过谈话提问,了解学生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准备,对文中提及的《根鸟》、《窗边的小豆豆》、《小海蒂》的熟知程度。
3、知识大比拼──课外书屋中,你认为哪本书最值得推荐?我们来发表演说
,说出你的理由。看谁
勇敢;看谁最幽默;看谁的书最有吸引力;看谁的书最值得看!
(1)发表演说要有称呼,有开场白,有结束语;还要注意声音响亮,富有感情;态度自然大方。
老师传授秘诀:设置悬念;用自己的话讲而不是读。
(2)自练。
(3)自荐,上台推荐书籍。
(4)学生举手上台挑战擂主。
(5)评价两位选手,确定新擂主。
(6)鼓励学生挑战新擂主,再作分析与评价。
(7)根据小组交流,推荐新的挑战者,产生新擂主。
(8)推荐本轮演讲家、收藏家、朗诵家候选人名单。
(9)对当选者表示祝贺。
比拼四:合创精美小报
1、教师小结过渡:通过一次一次紧张而快乐的比拼,同学们的收获更
多了,体会更深了,对同学的
了解更全面了,对吗?我想如果把这一块一块分散的比拼内容进行信息处理
,知识整合,制作成一张
一张精美的小报,不仅我们的同学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让更多的老师、同学了
解我们,认识我们,
让他们也获得知识。让我们赶快行动吧!
2、寻找合作伙伴,要求:
(1)至少2人,最多3人。
(2)强强合作或强弱合作,杜绝弱弱合作。
3、比拼时间为一星期,要求书写整洁,内容丰富,富有创意。
4、一周后评比,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优秀奖各若干名。
课后小记:
33
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组单元整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
园,也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本
组教材围绕这一主题编排了四
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阐述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
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
球。《大瀑布的葬礼》讲述了人们为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举行葬礼的故
事,号召人类要重视和保护自然界的
生态平衡。《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记述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深深的
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类应该珍惜和热爱
土地的强烈情感。《青山不老》讲述的是一个山野老农,他
将毕生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以此来实现自
己的人生价值,同时造福子孙后代。四篇文章多角度、
多层面地引导学生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
意义,了解人们为此做出的努力,使“珍惜资源,
保护环境”的意识扎根于学生的心中,并转化为日常的
行为。
教学目标:
一是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
资源,保护环境。二是
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
理解。三是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本组课文的单元导语,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浪费资源的现象,一方面启发学生在
学习课文时,联系
生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了铺垫,通
过以“珍惜资
源”为主题的口语交际活动,以及针对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现象写一份建议书或根据漫画
写环保故
事的习作练习,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
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
,习作3课时,口
语交际1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13、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目标:
1、通过网络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受到初步的保护环境的教育。
2、学会利用网络查阅资料,上网发布信息,用网络来帮助学习。
3、了解作者说明事理的方法。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
解为什么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为什么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
球上去
。
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标题“只有一个地球”的意思。
教学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时代周刊》1998年评选的新闻人物——地球
34
你吃惊吗?为什么吃惊?(不是一个人;是一个生
活的家园,是我们唯一的生活环境;没有出
现什么状况。)——
2、为什么地球会被评为新闻人物?答案在课文中。
二、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完之后,你心里有什么感想?
2、沉痛、有点可惜;非常可惜;难过;讨厌破坏资源的人;伤心;可怕——心情很沉重,很复杂。 <
br>3、课文中哪几行文字给了你这样的心情,用“~”划下来,轻轻读,静静问,为什么课文中的这几句话会给我这样的心情?
4、把你的心情搞得复杂的句子给揪出来。
5、第一个学生讲后
的教师评语:我特别注意你的第一点,你说地球本来就很渺小,人类可以生存的
环境有多少?我注意你讲
的第二点,人数在膨胀,到2080年人类会达到多少?(120亿)
6、第二个学生:难受、没有第
二个星球。——还有谁也有同感?——人类会灭亡——40万亿里公里
是一个什么概念?航天飞机速度最
快,每小时2000公里你估算要多少年?(20万年)
你想去吗?(太长了,都死了。)
读书:“科学家已经证明”
7、讲同一意思还有一段话,读读。
即使找到第二个地球,也会有同样的悲剧产生。
板书:(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谁来读这句话。——学生朗读——语调沉稳,但是背后是一颗焦虑的心——教师范读——齐读
8、第四
自然段——憎恨那些人——读,让大家感受你对他们的憎恨——你憎恨时会这样温柔地跟大
家说——学生
朗读——你的感情我体会到了,可能你平时不太会发火,谁再来读——女生读——这是
那些贪婪的人在不
加节制的地开采,使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同样的意思还有一段话,谁来读。
9、读,表明资源不是无
限的,地球上的资源会被开采完的。——体会得多么细腻,特别强调资源要
多少年才能重新形成——几百
万年——如果人们乱砍乱伐,地球上的资源必将枯竭,如果资源都开采
完了,人们还能从其他地方得到补
充吗?(板书: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其他
地方得到补充)轻轻地读一读这句话。
把你复杂的心情朗读出来。
学生朗读——“都”强调、停顿为什么————学生再读
学生二读——齐读
10、板书: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11、把四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老师相信你肯定会有许多了不起的发现。
(1)地球的资源都是有限的——那不是你的发现,是这几句话已经告诉你了
(2)作者是很感慨,抒发自己的感情,告诉大家保护地球——发现写作的用意眼光犀利。
(3)我们要对地球负责任——联想丰富,但那还不叫发现
(4)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去挽救
,不能只是等待上帝——发现用意。把这段话跟文章的内容联系起
来,你发现了什么?
(5)
用名词都是人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争斗是没有意义的——对美伊战争是持否定态度的,胸怀
广阔,目光
远大。
(6)看到了希望,破坏了就要移居到别的地方去,等几十年、几万年也不要紧——前提是人类
只有
觉醒了,才有可能,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与《时代周刊》联系,又有什么发现?
(7)地球是各界关注的焦点。——人类已经开始觉醒,地球成为人们的焦点
《地球就诊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看法,使学生认识到破坏地球、破坏自然,会带来灾难。如果这样继续下去,人类将不能在地球上生存。)
12、教师引读——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下课。
第二课时
35
一、出示地球图片
它在轻轻地向我们哭诉,把地球母亲哭诉的
声音用波浪线划下来。听了地球母亲的哭诉,你又有
怎样的感受?
二、学习最后一段
1、地球母亲在向我们哭诉什么?把你听到的读给大家听。
(1)读地球母亲以前的模样——这是地球母亲的哭诉吗?——希望变回以前的模样[出乎教师的预料]
(2)读句子——曾经是那样美丽的母亲,现在是这样伤痕累累,憔悴不堪
(3)补充 (4)地球是无私的,把身上所有的东西慷慨地给了我们,很心痛。——地球母亲是那样的无私,而
我们人类是怎样对待我们的母亲的?——学生读——读到“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灾难”,你有什么感受?
—
—地球母亲不该给我们这样多的爱,其实想告诉大家什么?——我们太不珍惜地球了
学生三读,只有许多的动物都快乐地生存,地球母亲才是快乐的。
(5)教师范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人类正在不断摧残母亲的身体,地球母亲遍体鳞伤;
地球母亲正在不停哭诉;
有一个人在哭泣,可是没有人去理它;
茂密的森林;树桩;洒落在地球上的金钱——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漫画家呀!
2、齐读地球母亲的哭诉之声。
3、出示资料:地球上的一天
教师朗读资料,什么感受?
心痛,打击,应该保护地球;像沙漏,但是地球不能再有第二次
;震惊,省略号——这不是省略号,
像一块块石头砸在地球母亲的身上,轻轻地哭诉,读——学生齐读
你还从别的地方听到地球母亲的哭诉吗?
4、第三段“不是地球的恩赐……”人类如果能够节制的话,地球
如果有第二个地球,你愿意去吗?为什么?——没有人性;有奶便是娘;内心矛盾。
6、地球生物圈二号实验失败,教师简介该实验
7、齐读这一段
根本不能想象地球以前是怎么样的?
不可思议,现在的地球到处都是,有一丝可怕——仅仅是这样一
丝可怕——人类最大的麻木就在于
不知道地球母亲的脆弱,人类最大的悲哀就在于不知道地球母亲的珍贵
8、大声呼唤地球母亲——你作为他的孩子一定有话想说,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课堂练习:
1、播放《懂你》,学生写对地球母亲的话。
2、地球母亲希望听到你的心声,交流。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只有一个地球
板书设计:
13.只有一个地球
地球 可爱 其他星球(小) 易碎
精
不
造 心 适
福
保 合
后 护 生
代 活
资源 破坏 灾难
(有限) 保护 生存 人类
作业设计:
36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遨游:
慷慨:
渺小: 滥用:
2、按课文内容把句子补充完整,并读读背背。
遥望地球,这光晶莹透亮的球体周围裹着
。
在群星璀灿的宇宙中,地球就像
。
地球是无私的,他向人类
。
课后小记:
14*大瀑布的葬礼
教学目标:
1、 基础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
(3)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望。
2、发展目标:
(1)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理解能力以及朗读感悟能力。
(2) 使学生能自主的
采用小组讨论、朗读、想象等阅读方式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探究能力和表现能力。
课后查阅资料,扩展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丰富有关知识,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原来、几年之后的景象,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通过让学生演
讲
的方式,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
读出瀑布“原来”、“几年后”的不同感触。
教学准备:
让学生查找大瀑布的资料、准备课件、在黑板上画花圈、让学生准备地图。
教学预设:
(一)、激趣设疑,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你们看黑板上,画着的是什么呢?对,是一个
花圈,今天,老师把这个花圈送给一条曾
经是世界闻名的大瀑布,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 板课题,读课题
3、 看题质疑。
(二)、自主学习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是不懂的?
2、学生读书,自学,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读懂的地方。
设想读懂的地方:
⑴、5个生字,形近字:廷——延讯——汛——迅
⑵、理清课文思路
⑶、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以前的面貌(是怎样的呢?)
读——从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看出其流量大、从飞流直下,水形如“朵朵莲花”,水
37
雾“飘飘洒洒”,水声“震耳欲聋”看出水流湍急——看学生
的资料(图片)——看课件——看到这
么雄伟壮观的大瀑布,你想说些什么呢?(三四个即可)——指导
读——这么美的地方,去的人会怎
样呢?
⑷巴西总统亲自投身到这一行动中,那天,他特意穿
上了葬礼的专用的黑色礼服,主持了这个大瀑布。
(从这里,你看出了些什么?看出对大瀑布的重视)
⑸1986年9月,在拉丁美洲的巴拉那河上,举行了一次特殊的葬礼。怎样特殊?(是为一条瀑布举<
br>行一次葬礼)
⑹塞特凯斯大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瀑布。
你用的是“曾经”为什么呢?现在的瀑布怎样呢?(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垂下了头,……奄奄一
息。)
指导读——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拟人法)写出了大瀑布即将枯竭。板书:即将枯竭——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怎么想呢?——所以游人都怎样做的。
⑺大瀑布是位于巴西与阿根廷两国的交界处。
我知道有些同学带了世界地图回来,你找到这个地方吗?
设计意图:先感悟,后概括,再质疑,环环相扣,遵循了语文学习的原则,弘扬了学生的个性。
4、让学生说说不懂的地方,同学帮助解决
设想不懂的地方:
(1)、为什么总
统要亲自主持呢?(他为大瀑布的逐渐消失而深感惋惜的遗憾。因为这个大瀑布一直
是巴西人的骄傲)
(2)、为什么要为大瀑布举行葬礼?
进行大瀑布前后的对比。
看到如此的情景
,假如你是大瀑布你会说些什么呢?现在请大家来说说我的故事,用上第一人称,
把自己当作是大瀑布。
(3、4个)
(3) 为什么大瀑布会葬送?(小组讨论)
(4) 汇报:
1、建水电站
2、水资源浪费。
3、破坏森林、乱砍滥伐。
过渡:就是因为
这些原因,大瀑布逐渐枯竭,科学家预测,过不了多久,瀑布将完全消失。所
以大家就为他举行了这么一
个特殊的葬礼。大瀑布即将逝世了,它会留给世人什么呢?(谈想法)
设计意图:巧妙地为学生搭建可
供展示的生活平台,激活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迸发出学生的情感火花,
让真情在学生慷慨激昂的演说中流
淌。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与文本对话,对话的实质已超越了教材,跨
越了时空,他们激情澎湃,将对瀑布的
热爱与同情,对环境的忧虑通过自己的言语尽情地表达出来
总结:
就让我们一起行动保护地球,让这些事情不再重演。努力争当一名优秀的小公民,好吗?
作业设计:
在我们现实当中,还有很多破坏环境的现象,你调查到哪些呢?
板书设计: 14、 大瀑布的葬礼
为什么举行 保护大自然
保护地球
课堂练习:
1、选择正确答案。
(1)总统主持葬礼是因为 (
)
A.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教授都来了,总统主持显得更加尊重客人。
B.为了能唤醒更多的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C.许多人都在关注此项活动,他必须得参加。
(2)这篇文章主要讲 ( )
38
A.塞特凯达斯瀑布已经消失了。
B.巴西总统和人民为瀑布举行了一场葬礼。
C.塞特凯达斯瀑布的辉煌以及毁灭,通过特殊的葬礼告诫我们要爱护地球,保护环境。
课后小记: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教学目标:
1.学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
脂、宝贵、滋养、
婴儿、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4.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
识,激发学生的环
保意识。
教学准备:
投影仪,收集关于美国印第安人和首领西雅图的知识,了解印第安酋长西雅图发表演讲的时代背景。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一、设疑,引入新课
1.完成填空练习:( )的土地
学生口头填空,教师板书词语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来到这样一片土地上──《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解题。理解“神圣”的意思(原指极其崇高而庄严,不可亵渎)。
过渡:“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为什么用“神圣”来形容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填空,突出“神圣”这一题眼,中心十分明确。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 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2、
交流主要内容,了解“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补充介绍文章背景。
19世纪50年代,“华盛顿
特区”的白人领袖想购买美国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领地。本文是根据当时印
第安人酋长西雅图的回信编译的
。西雅图对白人很友好,为了纪念他,美国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命名
为西雅图。白人居民还在他的墓地上
建立了纪念碑。
设计意图:对写作背景的了解有助学生理解课文。
3、
围绕“神圣”,理清文章脉络。
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神圣”讲了哪些内容?
1~3自然段:总写这片土地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神圣的。
4~8自然段:表达了西雅图酋长对
白人的强烈要求,如果把土地转让了,希望白人能牢记这片土地
是神圣的。
9~11自然段:
进一步阐述了人类和大地的关系,指出大地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属于大地,升华了文
章的主题。
39
三、研读课文1—3自然段,初步理解“神圣”
1.正像同学们刚开始上课时所说的,我们常用广阔、肥沃(列举学生填空时用的词语)等词语来形容土地,而作者却选择了“神圣”这个词语。那么1.2.3自然段中,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这片土地
是神圣的?边读边想边勾画,并批注下自己的感受。
2.交流表现“神圣”的词句。
重点理解以下语句,并相机指导朗读:
(1)“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
“我们这个民族”──印第安人,演讲的原文中自称为红人。
(2)“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这句话充分地表明了人类与大地不可分割的关系,也预示着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有多么重要。
(3)“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这句话再一次表明了人类
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关系,同时也告诉我们:不应该以旁观者的姿态去面对,
而应该用主人的身份去保护
自己的家园。
3.师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就在这每一部分都那么神圣的土地上,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生自由阅读1—3自然段,想象,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
小结:我们尊重这片土地上的任何东西,它们是那样圣洁。
4.引读2.3自然段。
设计意图:学生理解的能力有高有低,因此对课文的理解深浅不一。预设理解的要点便于把握教学的
“
度”,使教学尽可能地面向全体。]
四、小结:这就是我们的家园,这就是我们神圣的土地。这片神圣
的土地对于我们是如此的重要,如
何保有这份神圣呢?同学们课后自主阅读课文,找找答案。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感知“神圣”
1、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
2、 介绍西雅图这个城市。
资料:西雅图被称
为常青城,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城市。它海拔最低,却有古老的冰川,活跃的火山和
终年积雪的山峰。西雅
图又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城市,它拥有青山、湖泊,拥有港湾河道,拥有温润的
气候,如春的四季。无论是
在美国本土,还是在世界其他地方,几乎找不到第二个城市能像西雅图那
样,山峦、平地都被密密的、几
近原始的森林所覆盖。市区内外皆衬饰着幽静的港湾、河流、绿树,
掩映着色彩丰富的街市。而在环绕着
城市的青山之中,又错落地隐藏着几十个大小不等的湖泊。树木
葱郁,草地青葱,甚至飘来飘去的雨,轻
轻掠过的风,都带着青绿的颜色。
过渡: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对我们来说是如此的珍贵和不可侵犯,那么怎样才能保存这份神圣, 留住
这片圣洁呢?
设
计意图:资料的补充让学生对“西雅图”这个城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加理解印第安人对这
片神圣
的土地的眷恋之情。]
二、研读课文,理解”神圣”
1.学生自由读四至八自然段,从文章
中找出体现“神圣”的相关语句,并做好旁批,写上自己的感
受和体会。出示“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
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了解“你们”是谁?(白人)
2.抓住关键语句进行交流,并指导朗读:
“水是我们的兄弟,也是你们的兄弟。你们应该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善待我们的河水。”
(1)学生交流感受。(河水对我们很重要。)
(2)为什么作者说要像善待兄弟一样善待河水?请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3)感情朗读4.5自然段。
“你们要照管好它,使你们也能够品尝风景过草地后的甜美味道。”
(4)“它”是谁?为什么要照管好它?
40
重点理解“空气与它滋养的生命是一体的,清风给了我们的祖先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后一
声
叹息。”
(5)有感情地朗读6.7自然段。
“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这片土地上的动物。”
(6)引导学生举例理解”降临到动物身上的命运终究也会降临到人类身上。”
⑵自由读第八自然段,说说我们怎样热爱、照管这片神圣的土地的?
3.默读9.10自然段,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热爱、照管这片神圣的土地。
重点理解:“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小结;人类属于大地,因为大地拥有
着生命成长的物质,使人类的生命不断得以繁衍、延续。只有爱
护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才能确
保人类生命成长需要的各种自然条件,从而保持生命的延续。
设计意图:紧抓题眼“神圣”组织教学,化繁为简,长文短教,中心更加明确。
三、拓展延伸,深化“神圣”
1.在已出示的句子“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后,出示“我们一定要
“,引导学生补
充课文以外的自然物。
2.独立思考,补充,并交流。
设计意图:
拓展训练将课堂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把课外搜集的资料用到课堂上来。这一训练需要学
生模仿课文对语
言进行再加工,将语言诗化,因此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发展。
四、课后练习,积累语言
课堂练习: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语段背下来。
2、勾画好词佳句并摘抄。
3、阅读西雅图酋长演讲原文。
作业设计:
小练笔:联系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是否得到了保护,写写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设计意图:练习有层次,设计选做题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板书设计: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善待河水
神圣的土地 善待空气
善待动物
……
课后小记:
16、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点:
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41
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预设: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
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
什么,想到了什么
?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
去
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或其他资料,初步感知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
刻不容缓,感受
更加直观。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
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
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
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
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
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
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
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
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
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
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
化家园、保护
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
让我们一起再读
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42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
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
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
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
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
山是不会老的!
设计意图: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与阅读课外资料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
时也使学生的
环保意识得到增强。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 阅读,勾画。
② 同桌交流。
③ 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设计意图: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学
生在勾画、诵读、欣赏中,感受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积累了好词佳
句,又在读后感受的交流中深化了认识
。]
板书设计: 16、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课堂练习: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并用另一个读音组词
记载(zǎi
zài) 险恶(wù è)
归宿(sù
xiù) 不禁(jīn jìn)
2、读句子,回答问题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①“另一种东西”指的是
②为什么说“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作业设计:
某公园张贴一则告示:除了你的脚印,什么都别留下;除了你的记忆,什么都别带走。
⑴这则告示告诉游人什么呢?
⑵它写得好不好?说出你的理由。
课后小记:
口语交际·习作四
《回顾·拓展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
,联系生活实际作进一步思考,从所读的内容中想开去,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通过回顾,让学生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
让学生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教学难点:
43
联系生活实际作进一步思考,从所读的内容中想开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交流平台
(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这片土地是
神奇的》和《青山
不老》这四篇课文从内容中联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事?该如何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还
从课文内容中
获得对某些环境问题的新认识?
师:本组课文,作者以环保为主题,感悟人类的
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懂得人类应
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
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在学习过
程中,我们要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
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联系《只有一个地球》,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和体会,体会联系实
际,深入思考”的读书
方法。
总结:本组课文内容引人深思,读书就应该走入文里,披文入理
,再走出文外,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
实际,既读进去,又想开去,这就是文里文外的读书方法。
(3)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如何把握文章内容,联系实际,
深
入思考去理解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对本组课文进行了回顾,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生课外查问资料情
况,了解到学生的知识
掌握情况。
日积月累
(1)在许多名言警句中,有许多关于
节约和珍惜方面的名言警句,给我们启发很大,从以前我们的
学习积累中,你积累了哪些这方面的名言警
句?
抽生背诵。
(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
(地
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
常不足。
)
师:今天,我们还要积累关于环境保护的宣传口号和标语。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幻灯片)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a学生自由吟诵。
B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体会或感受,明白环境保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
教师展示搜集的资料。(略)
(3)背诵并积累这些标语版和口号。
(4)交流课外收集的环保宣传标语。
设计意图:教学循序渐进,遵循了学生的学习规则,
放手让孩子自己思考, 留足了空间, 让学生自主
学习, 受到教育
趣味语文
引入:你知道“竭泽而渔”这个成语故事吗?
(1)默读成语故事,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讲
述的内容,思考:故事中哪些话解释了“竭泽而渔”
这个成语?
(2)再读故事,讨论:“竭
泽而渔”的策略对于当时的晋国有什么好处?从故事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
到这种策略存在的问题?
(3)全班交流。
(4)文中“雍季所说的,关系到百年大计;狐偃的策略,只是为了一时之
利,我们怎么能认为一时
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你是怎么体会的?
44
(5)从这个成语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6)回顾我们本组单元所学的课文,想一想:还有什么也关系到长久之计,也需要长远规划?
课后小记:
初识鲁迅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整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他挥着如椽大笔,投身唤醒民众、解放民众,争取科学、民主、独立的革命大潮中
;他毕其一生,
不断对专制社会以及附庸其上的文化礼教的黑暗进行毫不妥协的批判;他坚持社会正义的
立场,为受
到损害、屈辱的弱势群众伸张正义,他就是鲁迅。鲁迅是谁──“他就是祥林嫂、闰土、孔乙
己以至
阿Q这些被压迫者的同情者和代言人,是一位永远站在平民视角,为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大声疾呼的
平民作家。”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太多的理由需要走近鲁迅先生。
学习目标
本
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四篇文章中只有一篇是鲁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都是不同
的人写鲁
迅的,这样就使得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少年闰土》是一篇经典
课文,生动刻
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自己
的真情回忆,展现
了鲁迅的音容笑貌,读来使人历历在目。阿累的《一面》,文中的对话和外貌描写
十分传神,字里行间倾
注着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三篇文章之后,教材安排了臧克家的诗歌《有的
人》。四篇课文都是引导学
生潜心研读、感受人物形象的极好范本。“口语交际·习作”中的口语交际,
让学生交流“留在心里的印
象”,习作让学生根据两则材料选择一个完成,一是写自己的小伙伴,一
是续编发生在自己和小伙伴之间
的一个故事。“回顾·拓展五”中的“交流平台”一是交流学生心目
中的鲁迅形象;二是交流理解含义深
刻的句子的方法。“日积月累”安排读背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
“趣味语文”则讲述了鲁迅少年时的一个
有趣的故事。
教学措施: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与鲁迅相关的资料,如,
鲁迅写的《故乡》、巴金写的《永
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周海婴写的《父亲的写作》、萧红写的《回忆鲁
迅先生》,都可以在课堂内外引
导学生读读,让鲁迅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教学时间: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3
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17、少年闰土
教学目标:
1.继续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学习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2.学会本课6个生字、1个多音字;理解23个词语的意思。
3.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5.了解闰土是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见识丰富的农村少年:感受“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学习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学习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3课时
45
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样一位少年,他和我们的年纪相仿,不仅健康
、天真、活泼,而且勇敢、聪明、有本领、
见识广。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了解他呢?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闰土”是谁,他和“我”是什么关系?
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
依据。(“我”是少爷,闰土是给我家做工的忙月的儿子。他们是主人和仆人
的关系。)
二、预习课文
1、小组学习,读准生字的字音,说说书写时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理解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默读课文,想想“我”和闰土是怎样认识的?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开火车式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字音。
2、利用课件检查学习情况
(1)生字中的特殊部首:拜(手);允(厶或儿);畜(亠)
(2)正音
(3)与生字有关的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组词,巩固生字的音形义。
3、质疑(可简单写副板书,便于在下面的学习中反馈)
四、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内容 1、过渡语:一般情况下,我们认识、了解一个人的时候,首先认识和了解这个人的什么呢?(要想
认识一个人,先要看他的外貌。)
2、闰土长什么样呢?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3、读“他正在厨房里……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一句
板书: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
4、谁来说说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1)学生不知从哪说起时,可引导学生做一个小练习
:拿铅笔将“圆脸”的“圆”、“小毡帽”的“小”
和“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一句话轻轻划掉,
然后看看他是谁,与他相对照,少年闰土有什么
样的特点。
对比之后,我们知道闰土是一个年少而又天真活泼的孩子。
(2)再仔细读读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看闰土还有什么特点。
如果学生没有新发现,再
做一个练习:用铅笔将“紫色的”划掉,然后换上“苍白的”或“蜡黄
的”一类词语,读后说说有什么体
会。
体会出闰土“健康”的特点,因为他的脸是“紫色的”,为什么是紫色的?(在海边瓜地看瓜
,
在海边捡贝壳、看跳鱼儿,经风吹日晒变成紫色;闰土是一个“忙月的儿子“,是穷苦人家的孩子,<
br>生活在农村。)
5、请一位同学总结闰土具有哪些特点
板书:年少健康天真活泼
五、指导课后思考·练习4
1、课件出示要求及插图。
2、课件出示摘录的内容。
3、什么是人物的外貌,让学生结合闰土外貌的学习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
4、课件出示范例,让学生自己读、说、评、议。
5、小组同学互相启发,练习说一说自己要描写的人物外貌。
六、理清四件事的顺序
1、提问:闰土和“我“在一起,给“我”讲了哪些事?
46
2、四人小组学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学生按先后顺序说一说
4、师生评论,调整板书:雪天捕鸟夏日拾贝月夜刺猹潮汛看鱼
设计意图:在学生读通课文的
基础上,抓住一点,重其所重,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丰富”,
避免了面面俱到的分析讲解。
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3、用一段话描写一个人的外貌。
第二课时
一、教师简短谈话后,导入新课。
二、教师引导学习“看瓜刺猹”
1、课文中哪几件事重点描写了闰土的动作?
(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看跳鱼儿没有写出闰土的动作,所以这件事不算。)
2、在这几件事里,哪件事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3、学生畅谈
适时板书:聪明、能干勇敢
4、教师小结:好极了,这一段话最能突出少年闰土聪明、能干、勇敢的特
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现在谁的脑子里已经浮现了这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5、引导同学们想象第一自然段描述的画面
同学们,你们想一想:看瓜刺猹这件事发生在
什么时间,(晚上);当时是什么样的天空,(深蓝
的天空);什么样的圆月,(金黄的圆月);什么样
的西瓜地,(碧绿的西瓜地);什么样的银项圈,(明
晃晃的银项圈)。作者就是抓住了这几种不同色彩
的景物特征,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神奇般的美妙世界,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6、自由轻声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轻声齐读……让大家一次又一次地体会感情。
7、在这样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中,“其中有一个少年”“其”怎样讲?(那中间,课文中指西瓜地。)
8、同学们,作者对三十年前的朋友如此记忆犹新,可见看瓜刺猹这件事给他的印象是很深的。现在请同学们把描写少年闰土勇敢刺猹主要动作的词语找出来。
(1)学生找后回答。
(2)教师板书:听、捏、走、看、刺
9、“看瓜刺猹”动画演示
(1)再次体会感情
(2)引导背诵(可以演示动画进行提示)
三、学生自学“捕鸟、捡贝壳”两件事
1、说说“看瓜刺猹”这件事我们是如何学习的?
2、谁能给大家说说其它两件事,又表现了少年闰土的什么特点?
3、学生畅谈(先读原文,再谈体会)
4、适时演示“捕鸟”动画,加深理解和体会。 【(1)从捕鸟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少年闰土聪明能干的特点。(2)从这件事,还可以看出闰土知识丰富,他能认识好多鸟,我们却不然。(3)从闰土捡贝壳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闰土知识很丰富,他知
道好多种贝壳的名字。】
适时板书:见识广扫、支、撒、拉
3、师小结:同学们都谈得很
好。大家通过对少年闰土看瓜刺猹、捡贝壳、捕鸟等事情的学习讨论,
对少年闰土动作上的特点领会得不
错,一个海边农村的少年形象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四、学习“父亲允许闰土来管祭器”部分
1、现在同学们想一想,作者和闰土是怎样认识的?
47
【因为那一年作者家是大祭祀的值年,一个忙月忙不过来,所以叫他的儿子闰
土来管祭器,从此他俩
就认识了。】
2、作者为什么又盼望闰土早点来呢?
【
因为他早听说闰土这个名字,而且知道闰土和他仿佛年纪,又会装弶捉小鸟雀,想和他玩,所
以盼望他早
点来。】
3、“仿佛”在这里当什么讲?(类似、差不多、相仿、接近)
4、谁能结合句子
再给大家说说作者为什么又盼望闰土早点来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作者的父亲
答应让闰土来管祭器,
作者非常高兴,因为他早听说闰土这个名字,而且知道闰土年龄和他差不多,
还会装弶捉小鸟雀,所以盼
望他早点来。)
板书:“我”盼望
五、引导学生学习体会人物的语言
1、现在同学们想一想,课文中讲了少年闰土的几件事?是采用什么形式讲的?(四件事,对话形式。)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闰土的语言,“我”的语言及作者的插说部分用不同的符号在书中划出来。
3、学生默读勾划。
4、谁把闰土的话给大家读读。
5、在闰土讲的这几段话中,你对哪一段话最感兴趣。请在小组内给同学们讲讲。
6、小组讲。
7、小组讨论结束,请把你最感兴趣的话给大家说说。
8、刚才从同
学们的发言中,我们确实感到闰土所讲的这几件事,都是生长在海滨的农村孩子最熟悉
的事,也是少年儿
童生活中的乐趣。这几件事,生动地显示出少年闰土确实是一个聪明能干、活泼可
爱的农村少年,字里行
间流露出作者从小就热爱农村生活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1、现在集体朗读插叙部分,体会这几段话的意思。
2、“那时候……只是无端地……”这一
段话插在了“我”与闰土的对话中间有什么作用?“无端”如
何讲?两个破折号有什么用?(说明“我‘
知识贫乏,什么也不知道。黑暗的封建教育制度脱离实际,
脱离生活,并非”我“念书不用功。两个破折
号的用法一样,表示注释作用。)
3、读第14、16自然段
(1)闰土的心中有着无
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闰土知道这么多,那么做为少爷的“我”呢?(什
么都不知道)不知道什么呢?师生
对答:
师 生
闰土知道雪天在沙地上如何捕鸟
而“我”却不知道
闰土知道夏天去海边拾贝壳 而“我”不知道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
闰土有看瓜刺猹的经历 而“我”不知道西瓜还有这样危险的经历
闰土会在潮汛来时去看长着两个脚的跳鱼儿 而“我”听也没听说过还有这样的鱼儿
这许许多多的新鲜事,我从来都不知道。
(2)小组讨论、交流:①“我往常的朋友”是些什
么样的人?(富家子弟)②“只看见院子里
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是什么意思?(“我”和其他富家子弟
一样都生活在深宅大院,不能广泛地接
触社会,接触自然,像井底之蛙,见识很少)③这一自然段表达了
“我”怎样的思想感情?(对闰土
的佩服,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的不满
。)
板书:羡慕佩服向往
七、学习“分别“部分
过渡:正因为闰土知道
得这么多,所以和他在一起的日子“我”很高兴、快乐。可惜,正月很快
过去了,闰土要回家了,分别的
时刻到了,这时,“我”和闰土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
出来?
1、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以体会(急、躲、托、送)
2、课件演示第二幅插图,想象“我”和闰土是得怎样告别的,再说一说。
48
设计意图:在理解“知识丰富”时,从知道得“多”到知道得“详细”,再体
会“三个不知道”,从内
容到写法,由易到难,剥笋式地层层展开,并有机地结合重点词句的品味,学生
学得扎实;通过学生
反复的读、仔细的找,认真的思,热烈的议,教师穿针引线,只作适当点拨,使课堂
结构动静交替,
张弛有度,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作业设计:
1、模仿闰土外貌的写法,用一段话描写你身边一个人的外貌,写在作文练习本上。
2、让学生自己谈谈在写人文章的学法上及快速阅读方法上的体会、收获。
板书设计:
17、少年闰土
稀奇事 反映品质
详写 在雪地捕鸟———聪明能干
管西瓜刺猹———机智勇敢
海边拾贝壳
略写
见多识广
沙地有跳鱼
课堂练习:
1、多音字注音组词
空( )( )正( )( )尽( )( )
行(
)( )圈( )( )佛( )( )
2、比一比,组词语 .
钮( ) 傅( ) 厨( ) 胯( )
扭( )
缚( ) 橱( ) 跨( )
租( ) 窜( ) 蓄(
) 谓( )
祖( ) 串( ) 畜( ) 猬( )
3、解释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意思
⑴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
)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
( )地觉得状如( )小狗而很凶猛。
⑵我素( )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
)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
我先前( )单( )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课后小记: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步阅读,使学生读懂课文写了鲁迅生前的四件事,并能简单说一说。
3.通过理解内容,使学生初步知道鲁迅是怎样一个人。
4.通过独立阅读,能画出一些不懂的含义深刻的词句。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
49
独立阅读,能画出一些不懂的含义深刻的词句,并能在小组里讨论。
教学预设:
(一)谈话导入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回忆一下,你读过哪些关于鲁迅的文章?对鲁
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了本课,你会对鲁迅先生有更多的了
解,先看课题,你知道作者是鲁迅先生的
什么人吗?
(二)检查生字词的预习
1.读生字组词(自读、指名读、比赛读)
仪 悼 逝 餐 枣 搞 冠
骂 嚼 悟 摊 奥 咳 嗽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悼:dào
餐:共16笔
嚼:20笔
奥:注意上部
嗽:注意右边
冠:多音字组词
3.小声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四个字的词可划下来。
各色各样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饱经风霜
4.通过课前的预习,谁说说你对本课词语的理解
学生说意思,并能迅速读一读原文中含有这个词的句子。
(三)认真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鲁迅的哪几件事?
2.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概括出课文各部分的大意,并试着给各部分加上小标题。
板书:深受爱戴、畅谈读书、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3.与同学交流,看看同学有什么不同的小标题,他们用的是什么方法概括的?
4.默读课文,你认为有哪些含义深刻而且你又不懂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四)提出疑问
老师有一个疑问;也是作者的疑问:“父伯死后,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悼念
他呢?”你们谁能帮我
解决呢?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找到中心句:“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
己想得少。”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学习理解第一自然
段,并引出最后一自然段)
设计
意图:通过几次有目的的读书,在归纳、概括段意和小标题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帮助学
生逐步理清文章的思路。]
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听写本课的生词
2.抄写文中四个字的词语,并选择其中两个词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和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抓含义深刻的重点词句,联系上下理解意思,进行概括中心思想的初步训练。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初步练习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50
教学预设: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知道作者惊异那么多人来悼念鲁迅先生,由此产生了一个疑问是什
么?
为什么伯父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板书:深受爱戴
回忆了伯父几件事?板书
(二)带着问题,各小组合作学习
读一读课文的第一个故事,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怎么样?(找重点句)
板书:关心青少年
小结学习方法: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
(三)用此方法,深入探究为什么鲁迅先生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请同学轻声读伯父和“我”谈碰壁的故事,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的问题。
1.学生读书找疑,画批思考。教师深入各小组参与了解情况,指导学生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2.各小组讨论合作解疑,教师对学生正确的理解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做适时点拨、引导,拓展
学
生的思维,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引向深入。
3.各组汇报:抓往①“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②“
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碰壁吗?”③“恍
然大悟”。等词句进行体会。
教师点拨:鲁迅的鼻子真的是被墙壁碰扁的吗?
另有所指,“黑洞洞”指什么,“碰壁”又是什么意思?要理解这句话,就得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投影出示小资料,学生阅读,读后再谈理解
小资料:当时的社会非常黑暗,劳动人民过着饥寒交迫
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鲁迅先生写了许多
文章,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揭露旧社会的罪恶,号召
人民奋起抗争,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
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
了残酷的迫害。
再读原句,结合资料谈体会。现在我们明白了(恍然大悟)
4.小结:
这个故事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描写人物,对人物的动作神态也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请同桌
同学分角色朗读
课文,并发挥想象表演出当时的情景。
设计意图:这三个段的教学紧紧围绕着中心句展开,在学习过程
中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课外收集的
资料,自读自悟,感受到了先生崇高的精神。]
(四)过渡
鲁迅先生对敌人怀着满腔仇恨,对劳动人民怀着无比热爱之情,请同学们用学
习上段的方法,来
学习鲁迅和“爸爸”救助车夫的故事。
学生默读课文,找疑难问题,学
生出声读,思考,教师深入小组给予具体帮助,将默读训练落到
实处,各小组互相质疑,合作解答。教师
巡视,对能力较弱的小组重点引路,教给方法,对表现突出
的小组,引导他们解决重难点,鼓励探索创新
。
抓住“饱经风霜”“扶、洗、敷”等一系列动作体会鲁迅关心车夫(劳动人民)的品质。自由读
体会。
重点解决:鲁迅先生救助车夫之后,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还叹气?抓“按”字体会,表现鲁迅先生沉重的心情。
点拨: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经过讨论我们理解了这几天车夫无法拉
车挣钱,他们家就没
有吃的,伯父给他钱让他买吃的,还给他药,让他自己换药。
看,伯
父想得多周到呀!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个故事,喜欢哪段就读哪段(自由读,——指
名读)适当的地
方老师范读指导。
(五)自己快速读第四个故事,谈谈体会。
(六)总结全文
这
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概括课文的中心,你们读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这就是课文的中心思想,
鲁迅先生虽然
去世了,可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他的灵魂永生,让我们像他一样,做一个“为自己想
51
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设计意图:本课的教学设计没有完全按
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打破文章的结
构,首先从整体入手,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
句展开学习。教师直扑末段中心句,再学习二、四、五段,
接着再由易到难,学习难点段落三段,这样用
一个中心句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
程重点突出,难点也得到了突破。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读读背背鲁迅名言,还可以搜集一些有关鲁迅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 关心、教育孩子
讲“碰壁” 顽强斗争
深切怀念救 助车夫
忧国忧民
女佣阿三的回忆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课堂练习: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深奥( )( )
枯瘦( )( ) 详细( )( )
慈祥( )( )
爱戴( )( ) 惊异( )( )
2、成语填空
囫(
)吞( ) 张( )李() ( )经风( ) 北风( )
( )然大( )
一目( )行 一知( )解 ( )痛哭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⑴《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写了四个小故事,可用四个小标题表示:
①
② ③ ④
⑵伯父之所以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是因为:
4、阅读句子并作答.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⑴这句话表面在夸自己,实际上是
⑵这句话体现了
☆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这句话通过对鲁迅的 和
的描写,表现了鲁迅 。
课后小记:
19*一面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轻视、徒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
br>大病新愈”等词语。
2、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52
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找有关作者阿累,《毁灭》《铁流》及鲁迅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预设: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了解一个人可以直接接触他观察他,但对于
像鲁迅这样已经逝去的伟人我们从何了解
呢?对!通过他的朋友、亲人、同事对他的评价中去了解。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我们学习和平时阅读的文章中,在鲁迅先生侄女周晔眼中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在著名作家萧红眼中是怎样一个人?在伟大的剧作家巴金眼中鲁迅又是怎样一个人?
这些
都是熟悉了解鲁迅先生的人对他的看法和评价,那对于一个和鲁迅仅有一面之缘的公交车售票
员阿累眼中
,鲁迅先生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阿累眼中的鲁迅。
二、自读自悟
1、
学生自由默读思考:讨论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勾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或句子。按时间顺序
复述课文
内容,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师生交流《一面》所处的时代背景。
设计意图:
生理解课文能够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更好地体会鲁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当时情况下
的特殊行为。
3、在售票员阿累眼中,与鲁迅的一面之交,给鲁迅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瘦)
4、勾画出描写鲁迅瘦的句子,写下你的感受。
5、仔细品读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交流鲁
迅的“瘦”:“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
新愈的人”、“竹枝似的手指”、“他的脸──
瘦!”、“他的手多瘦啊!”
为什么他如此的面黄肌瘦?
鲁迅的“精神抖擞”:“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像浓墨写的隶体一”
6、
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你从作者刻意的“瘦”描写中体会到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呢?
(既是外貌特征,又是鲁迅刚毅坚强的性格的体现)
6、是怎样一个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反馈交流
7、同桌互读描写外貌的句子。
三、仔细品读鲁迅对青年的关怀
1、透过作者的文字,在这短短的一面中,鲁迅先生给予作者怎样的关怀呢?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这一面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一面”给人
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诚
恳推荐别人的书,多
么地谦逊;那“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
这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以
“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
生和劳苦大众永远在一起的!
师: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作者牢牢地记住了这难忘的“一面”。
设计意图:全文的最大成功之处,是通过赠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了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表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法,为
本班同学或老师画像。
作业设计:
搜集鲁迅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
设计意图:作
者以读带写,读写结合,通过读课文了解了鲁迅的精神品质,体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
53
并将其运用到实际训练之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19*一面
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
课堂练习: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注音
地窖(jiào yáo)摩挲(suō shā)颓唐(tū
tuī)熏黑(xūn xiōnɡ)
虐待(lüè nüè)赫然(hè chì)抖擞(shù
sǒu )憎恶(zēnɡ zènɡ)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紧扣“
”字, 次写到鲁迅的外貌: 的脸,
的头发,
的胡须,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
的崇高品质和
的性格。
课后小记:
20*有的人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
民为敌的人必然灭
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重点:
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预设:
一、谈话导入
通过本组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他吗?
(学生评价) <
br>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
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
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让我们共同分享。
二、初读体会
1、自读课文,读熟读通顺。
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
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检查,
评价)
2、再读: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3、你读懂了什么?尝试理解这样几个问题:
A、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前后两个“有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B、首节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前面的“活”是指人活着,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着。
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
C、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有怎样的联
系?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有
54
怎样的联系?
三、听录音,朗读
1、请同学们听录音。
2、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
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设计意图: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自由朗读。
3、我们齐读这首诗。
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
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
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
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讨论、合作、交流。
A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的命运呢?
(1)理解课文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
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
子牛”一句。【幻灯补充《自嘲》】运交
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
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
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
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
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
勤恳工作。
(2)理解课文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
【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
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
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
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
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
我”的人生境界。
D比人生观,比价值观:学习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
师: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
“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
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
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
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其中有这样一句:“
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
大众心底去投生!”
四、有感情背诵
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
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
,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
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br>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让我们怀着对鲁迅先生深深
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作业设计:
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
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
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
凝练。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
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
类人。
互相交流
让我们看看集体的智慧能产生怎样的结晶。先请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说
一句,不可以重复。(同
学或老师评点)
设计意图:以读代讲,结合大量课程资源,结合本组
所学课文,边读边悟,体会诗歌内容的同时更加
55
了解了鲁迅为人。
板书设计:
20*有的人
前面的“活”是指人活着,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着。
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
课堂练习:
1、“情愿做野草 , 等着地下的火烧”这句诗表明鲁迅先生的态度是( )
A. 对旧社会黑暗势力的反抗 .
B. 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无比愤恨 .
C. 盼望旧社会彻底消亡 .
D. 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人民大众的事业 .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对这节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
和赞美。
B. 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C. 概括了两种人生的不同价值 。
D. 说明人总逃脱不了死的结局 。
3、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 正确的画“√” , 错误的画“×”。
①《有的人》歌颂的是鲁迅先生的精神,全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 )
②“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里的“野草”指的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野草》( )
③诗歌按表达方式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有的人》属抒情诗。( )
课后小记:
回顾·拓展五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课文,交流对鲁迅的认识。
2、交流体会本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总结体会这类句子的方法。
3、积累鲁迅的名言。
4、通过阅读“鲁迅巧对先生”的故事,感受鲁迅的敏捷才思。
教学预设:
交流平台
1、谈谈心目中的鲁迅
(1)学了本单元的课文,我们被鲁迅先生的才学
和人格魅力所折服,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谈自己心目
中的鲁迅。
(2)提出要求:可以就课文来
谈,可以结合课外学习的收获来谈;可以讲同鲁迅有关的人和事,也
可以说说读鲁迅作品的体会。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5)教师小结。阅读
了鲁迅先生的文章,认识了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希望同
学们能从他的身上汲取力量
,超越自我。
2、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1)学生读教材中的内容,谈理解。
56
师:含义深刻的句子表面是一层意思,却暗含着更
深的意义。那么本组课文中有哪些类似的句子,我
们都是用什么方法去理解这些句子的?
(2)学生找句子,交流体会方法。
(3)教师归纳总结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方法:
联系上下文。
联系生活实际。
结合时代背景。
展开丰富联想。
……
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继续运用我们总结的这些体会句子的方法去学习课
文,一定会
有更多的收获。
日积月累
中的脍炙人口、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
1、学生自读。指名读。
2、理解重点词语:
千夫:众多的人。
孺子:小孩子。
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空耗:白白地消耗。
无异:没有不同;等同。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课外再搜集一些鲁迅先生的名言。
趣味语文
1、过渡:鲁迅先生的童年发生过许多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读一个鲁迅巧对先生的故事。
2、学生自读。指名读。
周樟寿的对子妙在哪里?他为什么对得好?
文人巧对对联的故事还有很多,课后搜集此类故事,与同学们交流。
(山东潍坊外国语学校王淑兰 山东安丘实验小学王晓丽)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计划
一、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1.引语:同学们,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而我国正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哪
些诗歌呢?你知道哪些诗人呢?
2.除了中国的诗人,诗作,你还知道其他国家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和诗歌吗?
3.师:在我们
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你一定想更多的了解诗歌,那
就让我们在第六组的
学习中一起去轻叩诗歌的大门吧。
二、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1.引语:在进行综合性学
习之前,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制定活动计划。有了好的活
动计划,就为活动的成功奠定了
基础。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制定综合性学习活动计划时有哪些要
求?
2.学生汇报制定活
动计划的要求。教师相机强调:(1)自由组成小组(2)讨论活动内容(3)制订
57
活动计划(4)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
(5)活动结束后要展示
活动成果)
3.教师提示: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本中
特向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请大家一同走进
课本P99页和106页。
4.学生自由读P99页和106页的“活动建议”。
[要求:从活动建议中知道一些什么?哪些建议要特别注意?]
5.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
(1)指名读“活动建议”。
(2)汇报读懂哪些要求。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提
示:围绕“诗海拾贝”,“与诗同行”可以有选择地开展哪些活动,如何开展
活动。)
师进行
总结这次综合性学习开展的活动有:(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诗歌或记录当地的民歌、童
谣,以及有关
诗歌的知识和故事等。(2)按照一定的类别,对搜集到的诗歌进行整理、归类。(3)欣
赏自己喜欢的
诗歌,大体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准备一个笔记本)(4)举行诗歌朗诵会。(5)
根据兴趣,
选择开展写童诗、诗歌知识竞赛、合编小诗集等活动。
6.学生自由分组(适时关注学生分组的情况,并建议作适当调整)
7.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
(提示:讨论时要作好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整理讨论意见,并形成完整的计划。)
三、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2.师生共同评议。
(教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及活动形式尽量不重复)
3.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三、课外阅读,搜集、查找、整理资料
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
设计意图:教
师引导学生自主指定活动计划,使学生心中更加明确了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及意义。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
能够有的放矢,有章可循,有利于更好的 完成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引领学生迈
进诗歌的殿堂。】
诗海拾贝 阅读材料
《诗经·采薇》 《春夜喜雨》
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预设: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
58
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
诗歌的历史了。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
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问答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
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二、学生初读古诗,质疑
1.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薇、矣、霏”三个生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学
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读书认真,善于思
考。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小结方法:
结合注释,查找资料,上网等。)
2.自学。
四、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
,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
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五、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
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
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
3.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生谈谈诗的大体意思。
六、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
1.播放多媒体课件。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
.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
然景物
,回想了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
4.指名读,师生互读,读后评议,齐读。
七、总结学习方法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八、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字
九、背诵这首五言律诗。
作业设计:
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思》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凭借注释,借助工具书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歌。
2.了解古诗的特点。
3.引导学生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诗、词、曲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预设: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欣赏
了《诗经?采薇》《春夜喜雨》,相信同学们已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妙了,
59
同学们还想不想继续去了解诗歌,去感受诗歌的魅力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
欣赏欣赏《西江月?夜
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跟随诗人一起到诗歌的王国去继续遨游吧。
二、初读诗歌
1.自由地读诗歌,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已查字典解决,把诗歌读通顺。
2.小组合作读,比比谁读得流利,有节奏,优美,并读出古诗的韵味来。
3.让几名学生朗读,并让其他同学作出评价,师相机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词的节奏。
三、读中悟意
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词典理解诗歌大意。
2.让几名学生说说诗歌大意,师相机在学生展示资料的基础上引导:
①
让学生了解诗、词、曲。
西江月:词牌名(相当于一首歌的调,如1=G,它不是这首词的题目,它与
这首词的内容没有关系,
这首词的题目是夜行黄沙道中。如我们学过的《忆江南》)
天净沙:
曲牌名(它也是相当于一首歌的调,如1=G,它不是这首曲的题目,它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
关系,这首
曲的题目是秋。)
诗、词、曲是古代诗歌的三种形式。
《春夜喜雨》是一首唐诗,诗盛行于唐代,它的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词盛行于宋代,它的调有定格,句子有定数,字有定声。词有
单调
、双调之分。单调就只有一段,如《忆江南》,双调就是分为两大段,即上下两片(阙),两段的
平仄、
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
《天净沙·秋》是一首小令(曲的一种),曲盛行于元朝,体式与词相近,
它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
字,多使用于口语,句式较为灵活,语言也比较通俗。
②
解释个别词语。
别枝惊雀: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见:同“现”。 听取:听到。
七八个星天外:天外七八个星。 两三点雨山前:山前两三点雨。
茅店:乡村小客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道路转过溪头,忽然出现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
飞鸿影下:雁影掠过。
3.学生同桌或小组内说说词的大意。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诗歌。
四、品读诗歌,读中悟情,欣赏诗歌意境
1.默读诗歌,体会两首诗歌的异同。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品读,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品读的收获:
①
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说说你在阅读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眼前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②
通过阅读,你从中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在班上交流自己阅读的体会,师相机指导: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词人把人们熟悉的
月
、鸟、蝉、蛙、星、雨、店、桥巧妙地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整首词体现了词人
对丰收
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也正是作才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欢乐。
《天净沙·秋》这首曲是
元代散民家白朴描写秋景的一首小令,但其中没有秋景的清萧,没有悲凉的
情绪。有的却是色彩鲜明的美
丽的秋景。如曲中的“白草”“红叶”“黄花”三个词语,让我们感觉到
秋天是那么的色彩鲜明。同时,
全曲没用一个“秋”字,却传达出了浓郁的秋意。整首曲诗人巧妙地
并列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地面与天
空的和谐画面: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
袅几如凝止,老树枝桠不动纹丝,乌鸦树
羽辍立枝头。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
飞下地面。曲中,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60
5.分小组赛读,看看哪组最能读出作者的情感。
作业设计:
1、课后背诵这两首诗歌。
2、课外收集感兴趣的宋词、元曲。
《天上的街市》《白桦》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比较现代诗和古诗的不同。
4.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及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比较现代诗和古诗的异同;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现代诗的有关资料,搜集诗歌的特点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预设:
一、激情朗诵,导入新课
1.师配乐朗诵冰心的《纸船儿》。
2.让生体会这首诗和上节课学的诗有什么不同。
3.师小结导入
老师刚才朗读的
是一首现代诗,它和古诗有些不同,那它到底有哪些不同呢,下面,我们就来读读《天
上的街市》《白桦
》这两首诗,相信通过同学们的学习,就会明白的。
二、初读两首诗,了解大致内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以小组合作读,自读,赛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小组赛读,男女同学赛读。
3.小组交流:通过朗读两首诗,再看看前面的四首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三、品读诗歌,感悟意境
1.生自由地读诗歌,并边读边想象:
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作者什么情感?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班上交流,师相机引导:
《天上的街市》中,诗人运用
联想和想象,把夜晚的天空想象成美丽的街市,把天上的明星比作无数
的街灯,然后联想到天上的人们提
灯在夜游。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光明、自由、幸福、快乐的生活的
向往、追求。
《白桦》以白
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
霞里晶莹闪亮,披
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表现也一种高洁之美。诗中的白桦树,既具
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
的美感。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对
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体会现代诗和古诗的区别
1.自读《诗经·采薇》《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天净沙·秋》《天上的街市》《白桦》
2.小组内交流交流你的发现。
3.班上交流,师相机指点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
古诗,一般讲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
现代诗不像古诗那样在字数和押韵上要求那么严格,它的
写法比较自由,句子长短自由,分为若干小节。
61
五、快读阅读材料,体会诗歌的特点
1.学生默读阅读材料。
2.让学生说说读了这六首诗的发现,师相机指导。
①
诗歌的特点: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
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
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②
这六首诗所写的内容都与什么有关?(自然景物)
作业设计:
1.背诵这两首诗。
2.课外阅读描写其他内容的诗歌。
设计意图:教师先引导学生学习六首诗歌,通过六首诗歌
的学习,对诗歌从古至今的发展变化有了一
个大致了解,为紧接下来的搜集诗歌的活动打下了基础。
诗海拾贝 活动一 搜集诗歌
活动目的:
1.了解古今中外诗人创作的优秀诗歌。
2.让学生从诗歌里得到美的熏陶。
活动重难点:
通过阅读报刊、书籍以及采访等途径,搜集诗歌。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再次共同阅读“诗海拾贝”中的6首诗歌。
1.分小组感情诵读这6首诗。
2.这几首诗都是围绕着一个什么主题?
吟咏大自然美好风光。
二、和学生一起回顾一下中国诗歌从古至今的变化。即由古代诗歌到近代诗歌的演变。
(1)什么是古代诗歌: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①古体诗的发展轨迹:《
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
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学生稍作了解。
②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学生稍作了解。
(2)什么是现代诗:
①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叙事诗和抒情诗。。
②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三、在此基础上确定搜集诗歌的方法和形式
1.小组讨论。
2.得出结果:采用阅读报刊书籍、采访、上网查找等形式。
3.组内分工,形成书面。
第二课时
一、利用校园资源开展活动。
1.分组利用图书馆、网络教室等信息渠道搜集诗歌。
2.搜集到后,用本子记录下来。
二、利用课余时间采用多种形式继续搜集并记录。
活动二 整理诗歌、欣赏诗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对搜集到的诗歌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了解诗歌的丰富性。
62
2.激发学生搜集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故事的有趣。
3.学会读懂古诗和欣赏诗歌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整理诗歌,给诗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诗海拾贝”中的6首诗歌。
1、自由朗读这6首诗歌。
2、小组交流讨论这6首诗歌的特点。
(明白这几首诗的共同点──内容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
3、学生分小组展示自己所搜集的诗歌。
4、组内诵读这些诗歌,讨论:诗歌除了可以按内容分类,还可以按哪些方面来分类?
5、师生交流归纳:
(可以按内容分: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关于秋天的诗、关于春天的诗……
可以按题材分:山水诗、边塞诗、思乡诗、咏物诗……
可以按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
按体裁分;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
按国家和作者分:外国诗、中国诗
按创作方法分:诗歌、民歌或童谣
按时间分:古代诗、近代诗、现代诗、当代诗)
二、学习整理诗歌,将诗歌分类
1、小组学生在组内将自己搜集的诗歌进行分类整理
2、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分类。
诗歌分类表 整理人:
3、将自己分类整理好的诗歌交流交流。
4、师生交流:每一小组选一代表汇报小组的整理情况,并展示。
5、小组补充资料,补充搜集一些诗歌。
三、利用墙报张贴大家搜集整理的诗歌,供大家阅览。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在交流诗歌之后在
补充搜集,这有利于学生之间的资料的相互补充,既扩大了搜
集面,又能够体现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的合
作。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欣赏诗歌,推荐自己喜爱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学习欣赏诗歌
1.学生自读《给诗加“腰”》,思考:苏小妹给诗加的“腰”好在哪里?
2.读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了有关诗歌的哪些知识?
3.你在课余生活中还知道哪些有关诗歌的故事?能交流一下吗?
4.组内学习《诗中的“秋”》,交流:怎样欣赏、理解诗歌?
(重点是学会明诗意和悟诗情)
5.讨论:你还了解哪些有关诗歌的知识?
6.师生交流。
二、推荐“我最喜爱的诗歌”(诗歌推荐活动)
1.出示“我最喜爱的诗歌”推荐表(每人一张)
2.学生填表,并在小组内交流,相互补充。
3.交换朗读自己喜爱的诗歌。
4.说说自己喜爱的理由。
5.欣赏诗歌(教师推荐)
63
6.教师推荐书目:《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毛泽东诗词鉴赏》等
设计意图
:学生经过整理资料的过程,对自己搜集的诗歌又多了一份了解,也了解了同学们搜集的诗
歌,通过相互
补充,拓展了视野,这时再开展诗歌欣赏活动,学生的感受会更加丰富、深刻。
与诗同行
活动一 举办诗歌朗诵会
活动目的:
1.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热爱诗歌。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活动重难点: 诗歌朗诵会的形式、内容的确定。
活动过程:
一、在班里分组讨论一下,怎样开好诗歌朗诵会
1.确定内容,诗歌朗
诵会朗诵的诗,可以是搜集到的诗,也可以是自己写的诗。可以利用教材,本学
期教材中,《中华少年》
就是一首典型的朗诵诗,本组教材中的《我们去看海》,选读课文中的《我们
的方阵》都可作为选材。还
可以是自己写的诗歌。
2.小组内商定形式,可以展示,也可以比赛。
3.全班商议可以是小组合作参加,也可以是小组初选后,推荐代表参加班级的朗诵会。
4.
确定朗诵的形式,要丰富多样,可以个人朗诵,可以男女对诵,可以小组合诵,可以是诗表演,还
可以配
乐朗诵。
5.组织分工,力求每个同学或小组都有任务,如,环境布置、编排节目单、化妆,人人为班
级朗诵会
出力。
6.确定时间、地点、形式等。
二、制定一张班级朗诵会安排表,
活动二 自己动手写诗
活动内容:1.阅读《致老鼠》《爸爸的鼾声》,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诗歌。
2.尝试写诗。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近段时间以来,咱们在诗歌的海洋中拾到了许多美丽的贝壳,
了解了许多关于诗歌
的知识,谁能谈谈自己前一段活动的收获?(预设:)
2.在大家的心目
中,诗歌是那样神奇,那样美好,诗人是那么的了不起,可今天老师想给大家介绍
两首你们的同龄人写的
诗,你一定会对诗产生不一样的感受。
二、自读《致老鼠》《爸爸的鼾声》
1.你欣赏哪首诗?为什么?
(预设:生:我喜欢《致老鼠》,因为作者把讨厌的老鼠想象成了人来写,很有趣。
生:我喜欢《爸爸的鼾声》,作者很会想象,把爸爸的鼾声比作了火车开动的声音。)
2.师相机归纳板书:大胆想象
3.读了这两首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预设:
我知道写诗并不是那么神奇的事,我们也可以学着写。写诗就是写平时生活中的一些事
情……)
4.教师小结: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只要我们有一颗童心,能够大胆想象,锤炼语言,就可以
写
出有趣的童诗。
三、补充诗歌,让学生欣赏。将下面的诗歌复印给学生,在小组里读一读,交流交流写作方法。
1.巧用比喻:
2.妙用拟人:
3.运用夸张:
4.运用假设
64
四、你喜欢哪首诗,就试着学它写一写,注意想象要大胆,语言要精炼,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五、在小组里交流你写的诗,听听同学的看法,再改一改。
六、小组推荐优秀诗作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诗歌朗诵是可以供每个学校、班级操作活动,但建议将活动一与活动二进行调换,学生可以在写完诗歌之后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学生可以借此朗诵自己的诗歌,以增强其成功感,提高写作诗
歌的兴趣。
活动三 合作编诗集 诗歌知识竞赛
活动目的:
1.通过编诗集,培养学生编辑、合作能力,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魅力。
2.通过诗歌知识竞赛,增强对诗歌的兴趣,加强诗歌的积累和理解。
第一课时
一、合作编本小诗集
1.咱们已经收集了许多诗作,欣赏了著名诗人的佳作,还自己动手写了
诗当了小诗人了!这么多我
们喜欢的诗犹如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就让我们来编本诗集,把这些珍珠串成一
串美丽的珍珠项链吧!
2.小组合作编辑
1)准备好选入诗集的诗,可以编入搜集到的诗或
故事,也可以编入自己写的诗,还可以是同学写的诗。
小诗集中还可以适当穿插诗歌故事或相关资料。还
可以配上插图,或者辅以书法。(注意引导学生要
将搜集的诗歌、自己创作的诗歌、搜集的诗歌故事、诗
歌资料等要分类编排、有序组合。)
2)可以请父母、老师或同学写序。
3)注意封面设计的精美,诗集名字的引人注目,编排好目录。
3.成果展示
1)诗集编好了,我们来欣赏吧!小组把诗集放在展示台上,并派代表介绍。
2)同学们评一评,可从书写、编排、美化等方面评。
3)选出优秀的诗集交流,可在学校里展示,开展班与班之间的交流,还可以请家长参观和评议。
第二课时
诗歌知识竞赛
一、赛前准备
1.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几组。
2.搜集竞赛题目:可以是诗句接龙、诗歌常识、诗句释义等。
3.出题方式:学生出一半的题,教师出一半的题。
二、知识竞赛
1.必答题.每组5道题,每题10分。
2.抢答题。共20道题,每题10分。答对得10分,答错扣10分。
3.风险题。每组2题,分成10分、20分、30分三个分值档,答错扣相应分值。
4.评出优胜组。
三、小结
通过这次诗歌竞赛,我们无论是对诗句的积累、理解,
还是在诗歌知识的积累上,都有了很大的
进步,希望我们能继续积累更多的诗歌。
设计意图:
这项活动受一定的场地限制,最好能够有抢答器之类的工具,并布置好场地,同时可邀请
家长朋友参与,
帮助顺利完成这次活动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总结
学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活动内容: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活动准备:带上自己活动过程中随时记下的点滴收获和体会以及活动前拟订的活动计划
活动设计:一课时
活动过程:
65
1.同学们,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之下,开展得比较成功,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走
出
了语文课堂,把语文学习的过程延伸到了其他课堂和学校以外的其他地方,在这样一些有意义的活
动中,
大家都有了一些收获,今天,我们就把自己点滴的收获总结一下,让我们今后的活动开展得更
好。 2.还记得活动开始时我们自己拟订的计划吗?请大家将自己的活动计划浏览一遍,回忆本次活动的
全过程,想想本次开展了哪些活动,哪些活动自己收获比较大,然后用5──8分钟的时间写一写。
3
.就象大家写的一样,这次活动我们有了不少的收获,同学们在活动过程中还记录了点滴体会,赶
紧在小
组内与同学交流交流。
4.全班交流活动中的收获,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谈。(教师相机板书:诗歌的特点
诗歌的分类 朗诵的技巧 学习写诗 合作精神和组织、策划能力)
5.接着刚才所写的活动过程,详细地写写自己活动中的收获。
6.小组里交流总结,评选出优秀总结。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第一次写活动总结,可适当放宽
要求,重在引导学生回顾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
收获。
课后小记:
动物是我们亲密的朋友,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单元整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动物是我们亲密的朋友
,它们和我们一起组成了丰富、美丽、和谐的世界。学习本组课文,在感受
动物的可爱、聪慧、善良的同
时,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感人的故事,会让我们的
心灵受到一次次的震撼。本组选编
的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发
生的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
故事,读来令人难以忘怀。《老人与海鸥》讲述的是一位普通
的老人和海鸥之间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
跑进家来的松鼠》介绍一只可爱的松鼠来到“我”家后发
生的一系列有趣的事,表达了我们一家人对松鼠
的喜爱。《最后一头战象》再现了战象嘎羧生命里最
后的辉煌与庄严,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
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金色的脚印》则通过
正太郎与狐狸一家之间的传奇故事,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
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了爱的力量,赞美了
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教学目标:
一是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二是学习作者
将这种真挚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组教
材,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动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
体会作者的表达方
法。入选的课文中,有的篇幅较长,可在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
读课文的能力。配合本
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以及“回顾·拓展”都做了相应的安排,进行课
文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到这
个特点,把读与思、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时间: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4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习
作”3~4课时,“回顾·拓展”
2课时。
66
21 老人与海鸥
设计理念
本设计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引导学生
进行个性化阅读,在阅读体验中感悟文本,使学生“在交
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
判断……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和同情
等感受”。尝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使学生感受人与
动物的亲情,感悟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的8个生字,能正确地读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品味感悟课文的优美语言,感受人与鸟的浓浓亲情。
4.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感。
5.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所表达
的感情,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的感情写真实、
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
品味感悟课文的优美语言,感受人与鸟的浓浓亲情。
教学难点:
在充分阅读课文的
基础上,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的感情写真实、写
具体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挂图、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搜集海鸥的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你喜欢海鸥吗?您见过海鸥吗?谁能说说自己喜欢的海鸥是什么样的?
2.请大家展示您搜集到海鸥的图片,用一句话赞美一下海鸥。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老人和海鸥”的故事。(板书课题,读一读)
设计意图:本环
节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入手,可以激发学生的情趣。促进学生从心理上更加接
近海鸥。老师用教态
的亲和力、语言的感染力以及机智的引导和热情的鼓励,很快消除了师生之间的
陌生感,迅速调动起学生
的学习热情和与老师交流的勇气。
二、引导质疑,指导自学
1.说说你读了这个课题,会有
什么问题?(学生预设问题可能有:老人是谁?老人与海鸥感情怎样
好?海鸥是怎么样的?老人和海鸥之
间有什么故事?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2.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阅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你认为这篇课文应该解决哪些问题?先自
己默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比一比哪一个小组问的好,答的好
。(学生自学课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
生从整体上感知课
文,获得初步的阅读体验。
三、检查效果,整体感知
1.刚才大
家认真阅读了课文,并进行了讨论,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学习这篇课文应该解决哪些问
题?(设想问题
为: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中老人在哪里?老人和海鸥之间有什么样的深厚情
谊?课文是如何具体
描述老人和海鸥的深厚情谊的?读一读您最感动的段落?)
2.学生分节读书,教师正字正音。指导理解相关字词。
3.讨论: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老
人和海鸥之间的情谊的?(总结板书:识老人→老人喂海鸥→老
人谈海鸥→海鸥送老人→赞老人)
67
4.你认为哪些段落写的好,多读几遍。仔细体会
一下文章中的感情。(引导学生有感情地精读重点段
落。)
5.把您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把你认为是重点的句子或段落划出来,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进一步从整体上告知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精读,可以获
得个
性和的阅读体验。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四、细读课文,重点感悟
1.细细地读一读课文一二自然段,然后说一说老人有哪些特点?
2.抓住描写老人外貌特点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能够很容易从人群中找出那位老人。
3.老人从城郊来到翠湖是为了什么?
4.你觉得这一位老人有什么特点?
5.仔细阅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老人是如何喂海鸥的?
6.说一说你对“老人撮起嘴呼唤,
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这句话的理解,你从这句话中看到
了老人和海鸥之间有什么关系或感情。
7.细细地品味一下“海鸥依着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br>这句话,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说一说你从这个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预设答案:写出了海鸥
的动态美、色彩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使学生
初步感知了老人和海鸥
之间的真挚感情。使学生从理解与玩味中获得阅读的愉悦,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有体验地朗读课文,
获取阅读体验,在充分理解词句的基础上,从而感悟文本的妙趣。
第二课时
一、复习而导入,温故而知新
1.复习生字词语。利用字词卡片,开火车读、组词、用词说话等。
2.分段指读课文内容。回顾课文大意。
3.说说课文的写作顺序和重点。
设计意
图:从巩固学习内容入手,实现自然过渡,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的新旧知识达到自然迁移,
顺利地导入
新课的内容。
二、研读谈鸟段,感悟人鸟情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①老人为什么要给海鸥起名字?
②海鸥为什么能听懂老人的呼唤?
③独脚海鸥为什么能在老人手上吃食?
④一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为什么立刻动起来?
⑤老人为什么说海鸥最讲情谊?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你体会到了什么?
⑥老人为什么说海鸥是吉祥鸟幸福鸟?你是如何理解“白鸥飞处带诗来”这句话的?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理解上述6个问题。可以研讨一两个问题,也可以研讨全部问题。
3.集体交流,感悟老人和海鸥的情谊。(①老人给海鸥起名字,说明老人对海鸥有十分亲切的情谊,
把
海鸥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②海鸥能听懂老人的话,是因为老人来此呼唤的多了,给海鸥喂食的
次数多
了,海鸥已经把老人当作亲人来看待。所以,老人一呼唤,海鸥就会飞过来。③独脚海鸥已经
与老人建立
了深厚的情谊,它知道老人是给它喂食的,不会伤害它。④一谈起海鸥老人就兴奋,就高
兴,就来神,所
以他的眼睛立刻会动起来。这说明老人对海鸥已经产生了浓浓的情谊。⑤海鸥向老人
告别,连续五次落在
老人的帽子上。从海鸥告别的一个细节可以看出来。海鸥对老人的依依不舍的心
情。⑥海鸥善解人意,可
以预报天气,又是航标。因为海鸥爱在礁石附近飞鸣觅食,因此,航船可以
安全地绕过海上暗礁。海鸥啄
食后,飘举而飞,上下翔舞,洁白美丽的身影,充满诗意。所以说是“白
鸥飞处带诗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亲情来。
68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指导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课文,使
学生
人人有机会与文本对话,在队和交流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
三、品读送别段,感悟海鸥情
1.过渡:海鸥善解人意,是人类的好朋友。海鸥把老人当朋友
,老人把海鸥当亲人,海鸥已经和老
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引导学生探讨海鸥
送别老人的内容。)
2.意想不到的事是什么事?海鸥看到老人的照片,有什么表现?仔细读一读课文
,读出海鸥的感情
来。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飞、叫、站”研读课文,感悟海鸥情。 <
br>①海鸥看到照片,为什么翻飞盘旋,连鸣带叫,姿势跟平时不一样?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一只海鸥,
你会怎么想?(预设答案:海鸥通人性,可能是悲哀,也可能会感到吃惊,会有很多问题,会……)
②海鸥为什么会在老人遗像前肃立不动,站成两排?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一直海鸥,你想对老人说一
句什
么话?(预设答案:海鸥在老人遗像前肃立不动,是告别,是守灵,是悲哀……可能会说:……)
4.
当我们不得不收起老人的遗像时,海鸥有什么表现?为什么会有这些表现?如果你变成了一直海
鸥,此时
你会怎么讲?(预设答案:依依不舍,不忍离开、恋恋不舍、怀念老人……可能会讲……)
5.指导学生反复地、深情地地朗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真正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心和心地交流
,是生命和生命地对话。此环节的教学设计,不仅仅
是停留在字、词、句、段、篇地教学上,停留在听、
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层次上,而是充分引导学
生的个体生命在现实或特定环境中的感悟、体验和交流,
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朗读中去意会、感悟、
体验、产生同感,让学生尽可能的进入老人与海鸥那浩瀚无边
的情感世界,去领略、品味老人和海鸥
的情思,和作者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达到人文合一的境界。
四、拓展延伸练,体验升华情
1.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那一群海鸥中的“独脚”、或是“灰
头”、“老沙”、“红嘴”、“公主”……,
你会怎样向老人说?(写一句自己心理最想说的话,然后大
家交流。)
2.如果那位老人此时会说话,他会说什么?(预设答案:老人可能会说:再见了海鸥,我
的朋友;
孩子们,人类是爱您们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理解、
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渗透语文教学
的人文性,体会情感和人文价值,使语文课堂的“语文
味”更浓些。引导学生超越文本,升华自己的
阅读体验和感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主旨,引导学生从课
文中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的情意,
让学生读懂作品,领悟真谛,通过超越文本的读书让学生变得智
慧、变得美丽。
五、总结话和谐,激发和谐情
1.我们回头想一想,课文的作者是如何围绕
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情谊写具体的,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地
方写的好,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启发。
2
.同学们,我们国家当前和今后的主要任务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和谐社会。读了这一篇课文,
想一
想,你在创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能做一些什么贡献呢?(交流讨论)
3.你的周围有小动物吗?你愿意与小动物交朋友吗?说一说你打算怎样与小动物交朋友。
设
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设计意在使学生用心灵颂读,用心灵倾听,用心体验,用心灵表达,“致力
于学生
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们带着收获,带着思考,带着信心,走向新的课堂,开始新
的探索。
板书设计:
21 老人与海鸥
识老人
老人喂海鸥情深深
老人谈海鸥情浓浓
海鸥送老人情切切
赞老人
设计意图:本板书设计图文并茂,彰显了行文思路,凸现了文章主旨,画龙点睛地浓缩了文章的内容。
69
作业设计:
1.抄写课文的新字词。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课堂练习:
1、看拼音写汉字
sù bǐnɡ pǔ
yì cuò xiē jí yínɡ
( )料 (
)干 ( )写 ( )扬顿( ) ( )息 ( )祥 ( )养
2、下面句子不是比喻句的一句是( )
①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②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③海鸥的叫声和姿态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④海鸥们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课后小记:
22*跑进家来的松鼠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与我们一家建立的深厚情感。
2.学习作者如何将动物与人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与我们一家建立的深厚情感。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如何将动物与人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教学准备:
课前阅读描写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的资料,有条件的可观察家中的小动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预设:
一、从题入手,了解大意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提问: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预设:我家有只松鼠;松鼠是自己跑来的;松鼠活泼可爱……)
3.预习后你一定有了更多收获,现在分组交流,组长记录要点,各组选一名同学汇报预习情况。要求:不重复前面同学的发言,可以提出疑问。(汇报过程中,扫除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脉
络。)
设计意图:本篇略读课文文字浅显,采用预习、自学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生生互
助的
学习交流。
二、根据提示,拟订提纲
1.读自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指导学生拟订自学提纲。(原则:尽量考虑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训练。)
设计意图:由学生自己拟订自学提纲,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指导阅读,体会情感
1.快速浏览课文,根据提纲自学课文。
2.分组交流学习情况。
70
3.集体交流: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可按课文叙述的顺序汇报,也可先汇报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可先交流事件再谈感受,也可夹叙
夹
议。
(预设:松鼠千方百计储存冬粮,把糖、面包皮什么的叼到大柜顶上;松鼠把我们采来的鲜蘑菇晾
上
了;天冷了,松鼠用我们的手套头巾垫窝……从中体会到松鼠的可爱以及家人对松鼠的喜爱……)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通过思维交流、朗读交流,启发学生之间
的思维碰撞,体会松鼠的可爱以及家
人对松鼠的喜爱。
四、朗读深化,学习表达方法
1.快速阅读,找出你认为最能表达我们一家与松鼠感情的部分,有感情朗读,想象作者怎样把这种
感
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2.交流作者表达方法。
(要点:通过松鼠在“我”家的几件趣事反映
松鼠的可爱,表达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这种喜爱之
情是隐藏其中的;文中爸爸的话和作者的议论从侧
面反映了作者一家对松鼠的喜爱。)
设计意图: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是高段学习的一个重点,注意引导
学生旨在意会,并能在以后的习作
中加以运用。
3.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及自己观察的情况,
进行口语交际训练:XX与XX的故事(可以是我与小动
物也可以是别人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
设计意图:本课的教学设计真正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通过预习自学、小组交流扫清了字词障碍,<
br>课堂上学生自己拟订自学提纲,然后自学、交流,教师作为教学的倾听者,当然在学习中作些许指导,完完全全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
作业设计:
1、把这种美丽可爱的小松鼠介绍给你的朋友。
2、把发生在你身边的动物和人和平相处的事写下来。
板书设计:
22*跑进家来的松鼠
贮存粮食和垫窝
课堂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储备( ) 贮存( ) 叼走( ) 烟囱( ) 蹿出来( )
2、一个秋雨连绵的日子,安尼想观察一下,晶莹透明的雨水里有些什么,他看了一眼显微镜下的小
水滴
后、禁不住惊叫起来,“____”你认为最恰当的一句应是( )
A.别看小水滴那么清澈,原来里边有小虫子呀!
B.小虫子那么多,而且都在动!
C.小虫子!那么多小虫子都在动!
D.我真没想到,小水滴里是有虫子的。
课后小记:
23、最后一头战象
教学目标
71
1.会写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课文出现的新词语,理解“威风凛凛、优哉游哉、衰老、炯炯有神、
浴血搏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最后一头战象在死前的变化及它所做的事情。
3.继续练习快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中,体会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深
厚
感情和对逝去的战友的深切怀念,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
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对战象有一定了解;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搜集其他关于大象及人与动物的故事。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能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预设:
一、复习导入,交流对大象的了解
1.孩子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
一篇关于大象的课文吗?(《与象共舞》)谁来说说大象都可以为
人们做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
br>2.是啊,大象可真是人们的好朋友,可以为人们做这么多事情,但是,你听说过大象还能帮助人们
战斗吗?这样的大象叫战象(板书:战象),今天咱们一起认识一头经历过战斗洗礼的最后一头战象
(
补充完课题:最后一头战象)。
3.齐读课题,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沈石溪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
大王,这篇文章写的是他在1969
年到云南插队时亲身经历的事情。
4.再读课题,读了课
题你想知道文章都写了些什么吗?(如:为什么只有最后一头战象?最后一头
战象怎么来的?最后一头战
象怎么样了?写了最后一头战象的哪些事情?)孩子们刚才很会思考,提
出了这些很有价值的问题,现在
就自己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不仅引导学生弄清了“战象”的意思,还针对课题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速读课文,了解大意
1.快速阅读全文,思考刚才的提问,可在书上进行勾画。
2.学生阅读后解决简单的问题。
3.指名说一说课文写了战象的那些事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成为:英雄垂老──重披战甲──重临旧地──自掘坟墓。
设计意图:
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在教学时注意把握时
间,对学生进行
有效的训练,因为是预习过,教师要教方法,不要逐字逐句地读,要快速把握段落的
意思。
三、再读课文,理解字词,扫除障碍
1.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你喜欢的语句,也可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2.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如:浴血搏杀、泣不成声……嘎羧为什么不搬东西,整天优哉游
哉的?)
3.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4.自己阅读感悟后,小组再合作研读:交流感受特别
深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准备汇
报自主合作。
作业设计:
1.继续朗读课文。
2.抄写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72
板书设计:
23、最后一头战象
英雄垂老
重披战甲
重临旧地
自掘坟墓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仔细品读,感悟战象的情感。
教学预设:
一、再读课文,说印象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问题,并一起解决了问题。学到这儿,嘎羧给你
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预设:可能有“善良”“怀旧”“坚强”“忠诚”“英勇”等,根据学生的回答,
老师可以做简单的整理,以便明确下一步的研读目标)
设计意图:高段学生边读边思的习惯已养成,本
课课文较长,教学易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谈谈对嘎羧
的印象,直奔重点语句进行学习,避免逐字逐句的讲
解。]
二、研读语句,细感悟
1、文中哪些语句的描写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请你快速读
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品一
品。
(学生自由研读,教师巡视,了解学习情况,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
2、小组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3、集体交流:
(1)从哪些语句感悟到嘎羧“怀旧”“善良”?
生读相应句子汇报:
“第二天
清晨,嘎羧突然十分亢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呕呕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
踏着地面,鼻尖
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
(从“呕呕地吼”“急促地踏”感受到战象看到象鞍时的急切心情。)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象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从“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
”,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嘎羧见到象鞍时内心涌动的对辉
煌过去的深深留恋与回味!)
“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村子走了三圈。”
(从这里感受到战象也已经对村寨和村寨的人
们产生了依依不舍之情,它也没有忘记村寨的人们对它
的救助,对它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它站在江边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发出震耳欲聋
的吼
叫。”
(“久久凝望”看出它一定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战象们驮着
抗日
健儿,冒着枪林弹雨,排山倒海般地冲向侵略者;日寇鬼哭狼嚎,丢盔弃甲;英勇的战象和抗日将士
也纷纷中弹跌倒在江里。“亲了又亲”的礁石,也许是嘎羧曾经奋力杀敌的一处战场,也许是曾洒满战友鲜血的一处伤心之地;“震耳欲聋的吼叫”,也许是嘎羧在深情呼唤战友们的灵魂,也许在诉说它
对战友的深深怀念,也许在告诉战友,它也将来陪伴它们……这样的悲壮,这样的深情,这仅仅是一
头
战象吗?这是一位让人满怀敬仰的英雄,这是一位让人饮泪歌颂的英雄!从这些都感受到战象对战
斗过的
地方的留恋,同时也是对救它的人们的感谢,也是对死去的战象的深深的怀念。)
(2)汇报能感受到嘎羧“英勇”的语句。
“象鞍上留着弹孔,似乎还有斑斑血迹──平添
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
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
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从这里可以体会到当时战斗的惨烈,战象对战斗记忆犹新,披挂上象鞍有
一种无比自豪的感情。通
73
过对象鞍和嘎羧的简练描绘,深情地赞颂了嘎羧的英雄形象与气概)
为什么战象见到战斗过的象鞍那么激动?为什么战象披挂上象鞍又显得那么英武豪迈?
(可联
系前面的威风凛凛,逐渐衰老和现在进行对比理解,教师的诱导,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战象对战
斗对战友的
无比怀念之情。)
“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来给嘎羧送行。许多人泣不
成声。村长在嘎
羧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巾,四条象腿上绑了四块黑布。”(从“泣不成声”“系纱巾
”“绑黑布”可
以感受到村寨的人们对战象已经有了难以割舍的情感,人们不能忘记战象在战斗中立下的
赫赫战功,
人们对战象的将要死去表达了极度的悲伤。顺势再巩固侧面描写)
(3)从哪些地方又感受到这头战象的“忠诚”?
生汇报“战象走向百象冢,和并肩战斗的战友躺在了一起”部分。
以下内容重点体会:
“嘎羧来到石碑前,选了一块平坦的草地,我们躲在远处,看着它的身体一寸一寸往下沉。”从这里<
br>你体会到什么?
“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
”嘎羧凝望着天空会想
些什么?
(4)课文里还有令你感动、令你深思的语段吗?请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
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想象,感受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通过对嘎羧行为、
神态的具体描写,让学
生感悟到具体、生动的描写是本文一个重要的表达特点。
三、拓展延伸,促升华
1、此时你
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颂嘎羧,赞颂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呢?请写下你最深切的感受,写下
你最诚挚的赞颂
吧。(学生练笔,集体交流)
2、这篇课文与我们刚刚学习过的《老人与海鸥》一课有那些相同的地方?
3、 引导学生从
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和课文都有具体的描写两方面进行比较,再次体验动物丰富的情
感世界和文章写真实
写具体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前面学过的课文,再次体会具体、细致的描写体现人与动物、动物
与动物之间的
感情的表达方法。]
四、推荐作品
像这样写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
间的情感故事的文章还有很多,孩子们下去可以再看看《第七条猎
狗》、《再被狐狸骗一次》、《义犬复
仇》
作业设计:
1.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小练笔:嘎羧告别村寨的场
面,驻立江滩回想往事的情景,都十分感人。选择一个场景,想象嘎
羧内心的感受,并写下来。
板书设计:
23、最后一头战象
善良 忠诚 英勇 坚强
设计意图:这
是一篇很典型的长课文短教的范例,文章虽然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但在教学时我们
则采用直奔中心的
方法,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在这一重要环节的实施中,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形
式,不一定只是谈感悟
再朗读,可以读代讲,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课堂练习: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排山倒海(dǎo dào) 中弹(zhònɡ
zhōnɡ)
浴血搏杀(xiě xuè) 扑喇喇(lǎ lā)
2、辨字组词
寇( ) 躁( ) 遭( ) 欲( )
冠( ) 燥( ) 糟( ) 浴( )
74
博( ) 碑( ) 僻( ) 筒( )
搏( ) 脾( ) 劈( ) 桶( )
3、课文中有许多成语,请你摘抄下来
课后小记:
24*金色的脚印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生字新词。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
(三)德育渗透点
1、透过老狐
狸救小狐狸的做法,感受到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的不可割舍的亲情,进而感受父母对自
己的关怀、爱护,
激发学生回报父母的情感。
2、透过“我”的做法,体会到“我”的善良,从而受到同情弱者和保护野
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
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文中人与动物间的和谐及“我”的善良,受到人性美的陶冶。
教学重点:
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做了哪些事,“我”做了哪些事。
教学难点:
狐狸和“我”之间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教学预设: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
(交流对狐狸的印象,也可讲狐狸的故事。)
看来狐狸在大家心中不是好东西,今天我们
来学一篇关于狐狸的故事的文章,学了以后,也许你
会给狐狸平反了。
板书:11*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感受故事大意。
2、汇报初读情况。
(1)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说说对狐狸的初步印象,对“我”的认识。
(3)说说你还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读懂的内容可能有:老狐狸救了“我”;小狐狸在“我”的帮助下获得了自由。……)
(可能提的问题:①“我”为什么要帮助救狐狸?②课文结尾及题目有什么含义?)
(三)深入探究
1、围绕问题,再读感悟。
2、小组内展开讨论,交流看法。
3、汇报探究结果。
针对“我”为什么要帮助救小狐狸这一问题,应探究出如下内容:
(1)开始,“我”见两只老狐狸救小狐狸没成功,觉得小狐狸可怜,出于同情,“我”想为小狐
75
狸解开铁链。
(2)当“我”发现两只老狐狸
在自己家里做了窝并开始咬那根拴铁链的木桩时,“我”打消了放
小狐狸的念头。
引导:“我”此刻会怎么想?
(“我”会被老狐狸那种不救出孩子不罢休的执著精神所感动,更会
暗暗佩服老狐狸的聪明——
咬不断铁链就咬木桩。于是决定不放小狐狸,到底看看老狐狸有多大本事。)
(3)“我”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让老狐狸施展自己的本事,又决定给老狐狸投送食物。渐渐<
br>地,老狐狸体会到“我”的善良,和“我”熟了,常有一些亲昵的举动。我越发感受到狐狸是有情有
义的动物。
(4)当“我”为寻回小狐狸而失足受伤时,是老狐狸给了“我”温暖,使“我”得以苏
醒,“我”
更加感动,为了报答救命之恩,“我”最终把小狐狸要了回来,让他们一家团聚。
设计意图:深入探究,懂得动物之间也是有亲情的,“我”的善良与怜爱不仅感动了狐狸,更值得我
们学
习,要保护动物,保护环境。
关于课文结尾及题目的含义,可以这样理解:
(1)
这篇课文中描写的狐狸,不像人们印象中的那样狡猾,他们不仅有骨肉亲情,而且知恩图
报;不仅有头脑
,而且有毅力,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人类学习。
(2)课文结尾及题目的命名,意在呼唤亲情、友情,
要互助互爱,把狐狸身上的这种闪光的东
西继承并发扬。
设计意图:抓住文中相关的内容,反
复读,并注意前后的联系,体会狐狸和“我”之间由逃避到亲昵
再到救助的发展变化过程。结合自身饲养
小动物的经历,探究出这种变化的原因。
(四)总结扩展
1、朗读全文并交流收获。
2、阅读其他关于狐狸的故事。
作业设计:
以《相亲相爱的狐狸一家》为题,续写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24、金色的脚印
小狐狸(被捉)
奶 桩 回
喂 木 放 要
咬
老狐狸 送食
正太郎
(聪明、善良) 搭救 (善良)
课堂练习:
选词填空 .
凝望 注视 盯 瞪
① 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
)着清波荡漾的江面
②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 )着盘旋翻飞的海鸥们。
③四只闪着青光的眼睛直勾勾的( )着正太郎
④他把眼睛都( )圆了 .
课后小记:
回顾·拓展七
教学目标:
1.将本组
课文与以前学习过的描写动物的课文从内容和写法上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内容和写法
76
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会在阅读中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2.积累古诗。
3.通过阅读相关的动物书籍,继续了解动物故事,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做好从课内阅读向课
外阅读的延伸。
课前准备:准备丰自恺的《白鹅》、老舍的《猫》、布封的《松鼠》进行阅读。
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一、复习
1.我们以前学习过许多描写动物的课文,例如丰自恺的《白鹅
》、布封的《松鼠》、老舍的《猫》,同
学们还记得课文的内容吗?(学生简单交流)
2.现在我们再次阅读这些文章,感受一下课文的内容和写法。
(学生再次自主阅读《白鹅》《猫》《松鼠》)
3.我们学习的本组课文也是描写动物的文章
,现在同学们再次快速浏览一下,回顾课文的内容和写
法。
(学生浏览本组课文)
4.本组课文和以前学习的描写动物的课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1)小组选择其中的两篇进行合作学习,找出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下表:
课题 内容相同点 内容不同点 写法相同点 写法不同点
(2)小组长将学习的结果进行总结,准备在全班汇报。
5.班内交流汇报
(1)名小组长将合作学习的结果汇报给全班同学。
(2)一名小组长汇报完毕,其他学生互相补充,发表看法。
(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6.教师总结
我们阅读课文,要善于比较,在比较中总结,在比较中反思,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
一、 日积月累
引入:
以前我们积累了一些古诗,
今天咱们一起再积累一首古诗,它叫《马诗》,我们要比一比,看谁背
诵得最快。
(1)学生自己试读,读准字音,读熟诗句。
(2)指名读全诗,正音。
(3)你认为这首诗该怎么读?
(4)指名读。
(5)这首诗中你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学生提出问题。
(6)交流一下对诗句的理解,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
(7)老师补充学生不理解的地方。
(8)学生自主背诵,小组内交流背诵的技巧,互相背诵。
(9)学生背诵展示。
二、教学课外书屋
1.老师读《我的野生动物朋友》的精彩片段
2.学生交流听后感受。
3.如果有学生已经看过,可以介绍自己阅读的内容和感受,
4.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一书,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
5.拓展阅读:《动物来自好人这一边》、《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阿布,我的大象哥哥》
6.交流阅读体会。
77
7.老师向学生推荐动物文学书目。
(1)中国作家沈石溪的《第七条猎狗》《狼王梦》。
(2)加拿大作家西顿的《小战马》《红脖子》。
(3)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唤》《海狼》。
(4)日本作家椋鸠十的《孤岛野犬》《赤鸟》。
3.要求学生课外到图书馆和书店寻找这些书籍,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准备读书交流会。
设计
意图:“交流平台”采用表格对比的形式,让人一目了然,教学这一版块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自
己去发现,进而让学生明白同是写动物的课文,着重点和所用的写作手法都可能不一样;“日
积月累”重
在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不要把弄懂诗意作为重点;“课外书屋”只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
读兴趣,但教师
要作好课外阅读的指导,帮助学生拟订阅读计划,并分阶段开展阅读指导和阅读后的
交流,使课外阅读得
到落实。
课后小记:
艺术的魅力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组单元整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
艺术就在我们身边。它是一首动听的曲子,一幅美妙的图画,一篇感人肺
腑的文章,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
,甚至是一件不起眼的小工艺品……它让我们的耳朵听到最优美的旋
律,让我们的眼睛看到最亮丽的色彩
,让我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
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选编的
四篇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
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
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
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月光曲》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
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
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
的产生不仅要依靠
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蒙娜丽莎之约》向我们介绍了达·芬奇
的名画《蒙娜
丽莎》,那恬静、淡雅的微笑让我们感受到了神秘而永恒的美;《我的舞台》娓娓叙述了我
国著名评剧
演员新凤霞之女吴霜女士在艺术舞台上成长的故事,反映了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
和力量
让人走向成功的道理。读了这组课文,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正如海顿说的那样:艺术的真正
意
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教学目标:
一是欣赏音乐、绘画、戏剧
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二是学
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
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
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三是积累课文
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四是从实际出发,根
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
了解各种艺术。本组教学伊始,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这
方面的文章和书籍,布置学生课外阅读和实践。
教学重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搜集有关资料,留
心观察身边的艺
术,注意了解学生学习某种艺术过程中的真切感受,在课文教学中做相应安排。为在“口
语交际·习
作”和“回顾·拓展”中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
本组教
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学时间:
教学本组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
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
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25.伯牙绝弦
78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预设: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
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
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 杨柳依依 明月皎皎 炊烟袅袅 流水淙淙 芳草萋萋 霞光
灼灼 春雨绵绵
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
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
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
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
好路。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
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
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
设计意图:导入部分将词语积累的环节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 若 泰山 洋洋兮 若 江河 伯牙谓 世 再无知音
设计意图
: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
文做铺垫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
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
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
上下文理解;通过平
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
br>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
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79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
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意思一样吗?
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
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
相通,是知音。
)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
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
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
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
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
同的场景。想象一
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
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
的琴
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
志
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
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
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
的朋友,这就叫──知
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
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
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
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
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
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
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8.这些赞美
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
当听到子期对自
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
,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
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
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
生不复
鼓。”学生读。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
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
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
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1.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12.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80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
人的故事。在子期墓
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
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
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
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
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
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
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作业设计: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伯牙 善鼓琴 所念 绝弦
(知音)
钟子期 善听
必得之 死
课堂练习: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
绝:①断绝 ②穷尽 ③走不通的 ④独一无二的 ⑤极、最
伯牙绝琴( )
斩尽杀绝( ) 绝处逢生( )
美妙绝伦( ) 绝大多数( ) 悬崖绝壁(
)
善:①擅长、善于 ②好 ③善良 ④容易,易于 ⑤办好、弄好
伯牙善鼓琴(
)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心怀不善( )
多愁善感( )
善始善终( ) 英勇善战( )
2、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②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④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课后小记:
26、月光曲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分辨课文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81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你们听说过《月光曲》这一钢琴曲的名字,你
们想知道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吗?你
们想知道这首曲子是怎样谱写成的吗?那么,我们就先来听一听《月
光曲》,然后再带着问题学习课
文吧!(教师放《月光曲》请学生欣赏。)
(二)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1.请学生默读课文,画下不认识的生字和词。
(1)读准字音 qùn券这个字的声母是“q”,不是“j”,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2)记住字形。生字中,有两个字的字形容易写错,我们可以这样指导学生。
“券”,下半部分是“刀”,我们可以这样记:
“盲”,上半部是死亡的“亡”字,“亡”是丢失
的意思,眼睛丢失了,不就瞎了,成了盲人了吗?
所以“亡”不要写成“云”。
(3)理解字义。
课文中有的词语,学生理解起来不容易,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让学生记忆。
例如:
①通过查资料或查字典记住词语。
莱茵河:西欧最大的河流,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北麓,流
经奥、德、法、荷等国,全长1320公里,
流域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
②用比较法理解词语。
幽静、恬静、安静
这三个词语都有静的意思。但是
,“幽静”比“安静”更静,多用于形容环境、夜色等。如:清
晨,校园十分幽静。
恬静:安静、宁静。
安静: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入场券:就是我们用来进入场地的票据。
④抓住重点字理解。
入场券:抓
住“券”,“券”就是票据或作凭证的纸片。那么“入场券”,本课就是指听贝多芬演
奏作入场凭证的纸
片。
⑤有的词可以采用拆合法理解。
水天相接:先解释“相接”,即“连接起来”。水
天,就是水和天。把拆开的两个词合起来解释,
就是水和天连接起来。
微波粼粼:粼粼,水清澈的样子。微波,微小的波浪。合起来解释为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
3.请学生再读课文,看一看刚学过的生字记住了没有。
课堂练习:
(1)给下列带点的字注音。
( ) ( )
( )
券 纯熟 波涛汹涌
(2)组词
谱( ) 旅( ) 券( )
普( ) 旋( ) 卷( )
芬(
) 盲( ) 纯( )
粉( )
育( ) 吨( )
82
汹( ) 涌( ) 陶( )
凶( )
通( ) 淘( )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文,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可能一时还说不清楚,
但是,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围绕题目,扩展内容说清:课文主要记叙
了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
光曲》的传说。)
2.引导学生分段。
我们看看课文主要记叙了关于贝多芬谱写《月光
曲》的传说,那么请同学默读课文,看一看哪几
个自然段介绍的是《月光曲》的谱写经过呢?画下来。
那么,这篇课文怎么分段呢?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自然段至结尾。
3.学生按分好的段读文,读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书
、思考、想象、交流等的阅读实践过程中,理解曲子创作过程,体会贝多
芬的情感变化,并从中受到感染
作业设计: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思考课后思考·练习题。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段(即第1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
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①贝多芬是德国音乐家,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
②有一首曲子叫《月光曲》。
③下面一段将介绍有关《月光曲》的传说。
④这是一种倒叙的开头写法。
2.练习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即第2自然段至结尾)。
1.这一段,可以用学生提问的方法来学习。
学生可能提出下面的问题,我们以学生的问题贯穿整个段落的学习中。
(1)贝多芬为什么会给一位盲姑娘弹曲子?(我们引导学生看书,从书中找答案。)
请同学默读2、3自然段,从中找到答案。
(学生默读后,要找同学分别读这两段。怎么理解的,就怎样读出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①贝多芬虽然是个音乐家,但是他并没有脱离群众。他能在演出的间歇到小镇上走一走,正是有这样
的行动,才能与兄妹俩相识。
②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这使得他一定要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琴。
A.理解:“这
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
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
多好啊!”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贝多芬的曲子肯定难弹,这位姑娘也弹不好。上文已交待了“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盲
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只要能听一听贝多芬的演奏就是很高兴、很满足的事情;同时,也
说明她很喜
欢音乐。
B.理解:在姑娘说话以后,哥哥的态度怎样?
哥哥很清楚妹妹的心情,但是
由于家庭条件的影响,不能满足妹妹的要求。他很愧疚,但这也是
没办法的事,他内心很矛盾。
83
C.姑娘的话,是什么意思:
(可出示投影片,请学生选择。)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意思是:
a.哥哥,我和你说着玩的。( )
b.哥哥,你不要伤心,这音乐会对我来说可听,可不听,你别在意。( )
c.姑娘在安慰哥哥,不想让哥哥着急,其实,她很想听音乐会。( )
正是由于兄
妹间的谈话,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为了了却姑娘的心愿,为
了这位懂事的姑娘,
他决定进去为姑娘弹曲子。
(2)为什么贝多芬弹了一曲还要再弹一曲给姑娘听?
请学生读姑娘的话,体会。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①这段话,标点很重要,先连用了两个叹号,说明姑娘说话时的语气很坚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动。 ②“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可看出,姑娘在听过曲子之后,马上做出了判断,而且心情是异常
的激动。
③姑娘说“多纯熟啊!”“多深哪!”说明姑娘很懂音乐,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因为只有贝多
芬本人,
才能把自己创作的曲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姑娘虽然看不到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这对于
一个
家境贫穷的小镇上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
正是由于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使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他很激动,所以要再弹一曲给盲
姑娘听。
(3)为什么文章在叙述过程中,几次对环境进行了描写?
(可以请学生把写环境的语句画下来,分句体会。)
①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这里提到了“幽静”的小路。“幽静”就是非常的安静。
正是由于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正在散
步的贝多芬才能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如果是喧闹的
小镇,这不大的琴声是不可能引起贝多芬的注意的
。
作者这样写,是为下文做了一个铺垫。这就是特定环境的描写。它会收到很好的写作效果,我们
不妨在我们的作文中试一试。
②“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
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
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这是对兄妹俩的家庭环境的描写。
这是一个气氛非常和谐的家庭,哥哥在做鞋,姑娘在弹一架旧钢
琴。这说明他们家的确很穷,这
与前面介绍的兄妹两个人的对话是一致的。
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这是作者特设的环境。我们说创作是要有灵感的。
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
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
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是
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
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了
《月光曲》。
(4)《月光曲》的内容是什么?
请学生仔细读下面这段话,让学生体会
哪些是皮鞋匠看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请用“——”和
“”分别表示出来。
“皮鞋匠静
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
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
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
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
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
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学生可以分清“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和“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
84
睁得大大的眼睛”是在描写实在事物。其余部分是哥哥听着琴声而产生的联想。
请同学们
读哥哥联想的内容,想一想哥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为什么说哥哥“知道妹妹也”
仿佛看到了她从未
见到过的景色。
引导学生体会出:
①贝多芬这位著名的音乐家,弹奏出来的曲子是一流的,
而且这首曲子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是带着
感情创作的,有很大的感染力。
②哥哥在静心地听
贝多芬的演奏,被他的演奏深深地吸引,而且是在那样一个月光柔和、清幽的夜晚。
他看着月光,听着乐
曲展开了联想。
③当哥哥看到妹妹听得那样入神,那么投入,他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大海那美妙的、神奇的变化。 哥哥很清楚妹妹酷爱音乐,懂音乐。又在自己清贫的家中迎来了著名的音乐家是多么的兴奋,
她一定
会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的。哥哥非常了解自己的妹妹,看到妹妹那样专注地听,就知道
了妹妹已听
懂了音乐的内容,已被这音乐所感染,妹妹是在用心去体会,去感受。
2.练习朗读。
设计
意图:了解曲子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遇到知音后的激动,培养学生对语言
文字的感
悟能力,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
(三)老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已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
解,你们通过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了全文,
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下面,我们就带着感情,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处:一个男
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
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
说罢了。”
在读兄妹俩的对话时要注意,哥哥的话要带有痛楚的心情读,因为妹妹那么爱音乐,而
自己却满
足不了她,这该是多么难过的事情,所以读的时候要略低沉些,慢些。
妹妹的话
,虽然说得不在意,很轻松,但是,要把妹妹那种乖巧、懂事的意思读出来。因为妹妹
懂得哥哥的心,她
为自己说的一句话而引来了哥哥的痛苦而感到不安,但为了安慰哥哥,她说只不过
随便说说。这个地方要
带着一种不安的心情,读得轻松一些。
第二处: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这句话,是在贝多芬听了兄妹俩
的谈话后走进茅屋时说的。贝多芬被兄妹俩的对话所深深感动,
他很诚恳地,心甘情愿地为兄妹俩弹琴,
所以读的时候要诚恳,语调坚定、肯定,降下来。
第三处: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吧?”
因为姑娘说话时很
激动,她没有想到贝多芬会来到她家,更没有想到贝多芬会给自己弹琴,所以
语调要高昂一些。
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吧?”
第四处:她好
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
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
,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
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
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这一段是借作者的联想,记叙《月光曲》的内容,我们在朗读时,要读出曲子的
变化。海面平
静时,我们要读得舒缓些;海面上刮起大风,巨浪涌来时,要读得快些,声调高些。
设计意图:着重凭借语言文字,其次是音乐的烘托,体会到贝多芬感情的变化。
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
2.练习字词。
第三课时
(一)巩固复习。
1.请学生读文,思考以下问题。
85
(1)通过学习文章,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部分内容的?
(2)自由读文,想一想贝多芬是怎样一个人?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①复习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②学生练习归纳中心思想。
③教师订正。
(贝多芬是一位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复习字词,练习用“幽静”造句。
1.听写字词。
2.指导用“幽静”造句。
要想用词造句,就必须做到:
(1)理解词义。
幽静:幽深寂静。
(2)弄清是什么性质的词,常作句子什么成分。“幽静”是形容词,
一般可作谓语或定语。例如:这
里的环境很幽静。
我们需要生活在幽静的环境中。
(3)明确所造句子要表达什么意思。
3.学生造句。
(三)指导背诵。
学生已对课文有了深刻的了解,我们可采用打投影片、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背诵。另外可让学
生先背喜
欢的句子,然后再背其它句子。或者采用小组互助的形式背诵。
设计意图:授以学法。课文无非是个例
子,范老师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先让学生三读课文,带入意
境,再示范讲清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的意思
,归纳出理解课文的三条学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讨
论,教师分五步点拨,收到举一反三之功效,这
对培养学生自己读书的能力,大有裨益。
(四)布置作业。
做课后作业题第4、5题。
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传说:贝多芬 盲姑娘
散步 想听
弹奏 入神
对音乐的执着、痴迷
再弹 陶醉
记录
课后小记:
27*蒙娜丽莎之约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
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样彼岸”
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画面,
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
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3.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重点:
86
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准备:
1.课前,安排学生查阅达?芬奇的资料,搜集蒙娜丽莎的画册、照片、挂历等,
欣赏一下这幅世界名
画。
2.教师准备此画的挂图。
3.组织学生事先相互交换传阅,对名画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预设: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美妙的乐曲,令人回味无穷;杰出的画作,让人百看不厌。今天
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介绍的是有关
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
2.师生交流有关达·芬奇以及《蒙娜丽莎》的资料。
3.出示课题:蒙娜丽莎之约(齐读)
读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设计意图:学生将收集的资料交流,利于课文学习,对名画有初步认识。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反馈交流。
课文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等候欣赏《蒙娜丽莎》的心情和此画来纽约展出
的原因
;接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画的尺寸大小,人物的外形,特别详细描写了蒙
娜丽莎的面
部表情和神秘的微笑,以及她优雅的坐姿、交叠的双手和幽深茫茫的背景;最后告诉大家,
蒙娜丽莎给人
带来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设计意图:通过默读交流,感知文章脉络,为下文学习做铺垫。]
(三)再读课文,感受名画魅力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这幅名画,找到课文5─7自然段。
2.出示《蒙娜丽莎》的图画,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体会。
3.从同学们惊叹的眼神中,老
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画的喜爱,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同桌交流说
说感受最深的一点)
4.
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呢?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
会,说说
自己的感受。
5.全班交流,感受名画的魅力。
提问:你从哪些描写中看出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呢?
(1)引导学生感受画的整体。(第五自然段)
A:引导读句子“我随着队伍──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
体会:几百年来,《蒙娜丽莎》这
幅画几经辗转,最后被收藏在卢浮宫。这幅画能够来到纽约展出是
多么不容易,也是多少人渴望的事情啊
!
课件补充资料:
“它曾经先后被珍藏于不同的王宫,甚至还被拿破仑拿走,在自己的卧
室里挂了好多年。1911
年,一名意大利人把它偷回了意大利。二战期间,法国人为了避免此画落入纳
粹之手,曾多次转移。
这幅画能够来到纽约展出是多么不容易,也是多少人渴望的事情啊!”
等待终于变成了现实,“近了,更近了──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迫不及待的心情跃然纸上。虽然
经过了
五百多年,她仍是那么恬静、淡雅,怪不得作者说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
B、引导读句子“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体会:我们仿佛看
到了她一头乌黑的长发,柔和明亮的眼神,真实的嘴唇,而且更令人称奇的是颈项
87
里的血液也仿佛在流动,一切似真亦幻。
过渡:你还从哪儿感受到
了这幅画的魅力?(微笑)自古以来,蒙娜丽莎的微笑一直是个谜,她的微
笑到底神秘在哪儿?
(2)引导学生观察肖像画的面部表情。(第六自然段)
引导读句子“那微笑──几分矜持”。
体会:当我们凝视达?芬奇的传世名画《蒙娜丽莎》时
,常常被那带有三分柔情、七分迷离的微笑所
迷惑。她的微笑时隐时现,难以捉摸,引发人们无穷的猜测
,她优雅的神态中闪耀着母性的光辉,女
人宽容丰厚的情感是那样令人动容,然而又是那样无法解读。
小结并过渡:紧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耐人寻味的神秘的微笑,达?芬奇用他天才的想象力和神奇的画笔,让蒙娜丽莎的微笑成为永恒美的象征。
(3)引入关于“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资料。
(4)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想说?(体会达?芬奇的精湛技艺和作者丰富的想象)
(5)达·芬奇的精湛技艺除了体现在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上,还体现在哪儿?(引出第七自然段) <
br>第七自然段,重点指导观察蒙娜丽莎的身姿、服饰与她身后的背景。特别是她的右手。刻画得极其清
晰、细腻,她身后的背景充满着幻觉般的神秘感。
6.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蒙
娜丽莎的美丽神韵,让我们感到蒙娜丽莎仿佛就在
我们面前。作者不仅描写了自己看到的情景,而且融入
了丰富的想象,你能找到这样的句段吗?
7.同学们,我们随着作者的目光欣赏了蒙娜丽莎的风采,蒙
娜丽莎的形象一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
里,假如你是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讲解员,你会怎么向参观者
介绍这幅画呢?(学生准备后做讲
解员介绍)
设计意图:这部分教学是这课的重点,教学设计
突出了重点,即: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
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
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
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教学时注意勾画出插图描写的文
字,引导学生交流细节描写中感受到什么。
(四)回扣前文,加深感悟
1.过渡:我们从作者对蒙娜丽莎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了她的魅力,你还从哪里看出蒙娜丽莎的魅力?
2.学生再读课文,找到1──4自然段,从人们的等待中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
3.学生自由读后全班交流:
(1)句子“我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着队,队伍像一条长龙”。
(2)这幅画从卢浮宫前来纽约,来之不易。
(3)队伍移动很缓慢。
设计意图:感受等待也是一种美丽。体会名画的来之不易。
(五)总结升华,激情朗读 1.过渡:同学们可真会学习,不仅从作者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蒙娜丽莎的神奇魅力,还能够从等待
中看出画的魅力。怪不得作者在最后说:出示第八自然段
2.指名读。
引导理解最后一句:
蒙娜丽莎的生动、美丽、温柔、神秘,在我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她已
经成为我灵魂的一部分。
这句话写出了蒙娜丽莎给人心灵的震撼以及印象的深刻。
3.引导激情朗读。
4.课文还有
一幅图,也是达?芬奇的作品,叫《最后的晚餐》,它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关于这幅
画,还有一个非
常生动有趣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课后设计意图:在总结基础上感情朗读,让学生在艺
术魅力的激发下读出
内心的赞叹。教学时宜提倡自由读,读出个性化,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感受到的
融合在一起。
(六)结语
今天,当我们站在蒙娜丽莎面前,一切是那么神秘而又奇异,她是全人类文化宝库
中一颗璀璨的
明珠,她的圣洁光辉照耀着我们每一个人,她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同样,
他也成了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88
作业设计:
我们一起来制作一张资料卡片,把从课文中收集到的信息保存下来。
板书设计: 27*蒙娜丽莎之约
生动、美丽、温柔、神秘
课堂练习: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清晰( )(
) 细腻( )( )
朴素( )( )
温柔( )( )
2、选词填空
寂静 幽静
恬静 安静
☆蒙娜丽莎脸上流露出 的微笑。
☆贝多芬在一条
的小路上散步。
☆同学们 地坐在教室里。
☆四周一片
,听不到一点声响。
课后小记:
28*我的舞台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抗议、风度
、炼就、毅力、不解之缘、暗无天日、眼冒金
星、一反常态、为所欲为、暑去寒来、不在话下、切切私语
、无言以对”等词语。
2.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
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
的勇气和毅力。
3.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预设:
(一)问题引入
1.“舞台”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
(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3.再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结尾句)
设计意图:提出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一下找到学习的切入点,抓住重点问题学习。
(二)交流、讨论
学生找出以下句子,随机交流。
1.我还没有出生,便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1)你从哪里看出舞台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2)读了句子,你感受到什么? 是啊,在娘胎时,“我”就“登台唱戏”;一出世,就亮开嗓门唱;这些精彩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
了
“我”的艺术天分。
89
2.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
,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
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
过劲儿来。
“我”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我”的观众无处不在,奶奶、爷爷,
就连小花
猫也成了“我”的观众。一个活泼可爱、热爱艺术的孩童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我”
的家
里是多么热闹,作者笔下的场景是多么生动有趣。谁能读出有趣?
指导朗读。
3.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趣盎然。
“兴趣盎然”指我看戏的兴趣很浓,“憋闷”一词写出了“我”热得难受。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
对评剧的钟爱,不难看出“我”的成功离不开艺术的熏陶,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小小年纪就随母亲到处奔波,艺术的种子早已埋在了“我”的心里,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幕。
那么,你知道文中的“我”──也就是本文的作者的母亲是谁吗?
设计意图:抓关键句子体会
舞台队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让学生自己读书,勾画所得句子品析,锻炼
学生自学能力。
(三)引入资料
介绍新凤霞,同时推荐新凤霞名言:“台上做戏,台下做人。不屈为至贵,最富为清贫。”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多了解评剧和评剧艺术。
(四)小结
1.“我”在艺术上的成
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特别是离不开母亲的影响,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
深深地感染了“我”。但
是,“我”的成功更离不开“我”在艺术舞台上练就的勇气和力量。
2.快速浏览课文,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在艺术生涯中磨练自己的勇气和力量?
全班交流。
3.为什么一向心疼自己的奶奶此时却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呢?其中包含着奶奶什么心愿?
4.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从上一个重点问题过渡到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总结全文
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同时,课文还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
认真演戏”的道理。
作业设计:
1.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说说自己在学习成长之路上得到的锻炼和收获。
3.展示自己课外收集的艺术家们不为人知的艰辛的成功之路。
设计意图:提出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一下找到学习的切入点,抓住重点问题学习。
设计意图
:在教学本课时,需要学生课前收集关于评剧艺术方面的资料,为理解课文做准备。教学时
要着眼于通过
学生的自主阅读,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艺术给人的神奇魅力,要让学生通过充分朗读
和画找语句来感知
课文,并通过朗读或形象描述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28*我的舞台
老实做人,认真演戏
课堂练习: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模仿(mó mú) 喝彩(hè hē) 绷着脸(bēnɡ běnɡ)
倒栽葱(dào dǎo) 蹿上(cuān cuàn) 自作自受(zuò zuō)
憋闷(mèn mēn) 肖像(xiāo xiào) 有朝一日(zhāo cháo)
2、圈出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既使被挤在厚厚的暮布里,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味昂然。( )
☆舞台如一炉火,练就了我的勇气和意力。( )
90
3、写出句子中引号和破折号的作用
据说,我在娘胎时就“登台唱戏”了——母亲在台上唱,我在她肚子里唱。
引号的作用是 ,破折号的作用是
课后小记:
回顾·拓展八
教学目标:
1.在课文中找出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并结合自己的习作谈谈体会。
2.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
教学预设:
交流平台
一、找出课文中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1.找出有关的句段,并读一读。
2.读后体会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同桌互相说)
3.全班交流。
(1
)《月光曲》中的联想和想象的句段把《月光曲》那种不断跳跃的音符所蕴涵的生命力表现得淋漓
尽致、
惟妙惟肖,使我们虽然没有听到贝多芬的《月光曲》,但已经感受到了乐曲的旋律就像大海一样
由弱到强
,由轻到重,起伏不定,扣人心炫,
并让学生明白写文章的时候,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并恰
当地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文章
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更富有感染力。
(2)《蒙娜丽莎之约》一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的句段,把对蒙娜丽莎神秘而迷人的微笑诠释得淋漓尽致,
使蒙娜丽莎的永恒美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让学生明白恰当的联想和想象,会是文章充实,意境更深刻。
4.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习作,
举一些运用得比较好的例子,或者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运用这种方法
的。
设计意图:抓住本
单元训练要点:恰当的联想与想象和写实相结合的写法,让学生回顾的同时理解更
深刻,更利于在实际中
运用。]
二、教师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交流第二个方面的内容
1.学生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说说自己课外是怎样学习语文的。(小组说,集体交流)
2.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学生的成功做法,推广一些课外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有些学生课外阅
读养成好习惯,有些学生生活中交际能力很强,有些学生是有心人,经常采用”采蜜本”
摘抄好词佳句,
有些学生坚持写日记或小练笔,有些学生注重生活中积累语文知识。
3.通过交流让学生知道课外学习语文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随时随地都可以学语文。
设计
意图:交流学习语文的好习惯时,要多请学习语文有方法的同学交流,最好让他们把自己的采蜜
本、日记
本等拿出来展示,或者介绍自己如何在生活中积累语文知识的方法,教师要适当梳理。
日积月累
一、学生自己读这些成语,说说这些成语和什么有密切的联系
(有关于音乐方面的,有关于绘
画方面的,有关于建筑方面的,有关于书法方面的,有的成语可以同时运
用到多个领域。)
二、自己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如查成语词典,还可以请教同学和老师。 三、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读到过或听到过这些成语,说说这些成语的出处,还可以让学生自主说一说同类
的其他成语。
四、背一背这些成语,看谁先记下来。
91
设计意图:教学时要让学生读准这些成语,对于不理解的成语,让学生自己查
字典,还可以让学生说
说在哪里读到或听到这些成语,说说成语出处,再自主说一说同类的其他成语。通
过读、议、说、背,
使学生积累词汇,丰富语言,加深对本组单元主题思想的感悟。
成语故事
一、学生自己读成语故事,并读懂内容。
二、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响是指声响;遏是指阻
止,使停止;行云是指流动的云彩。想遏行云指
声音高亢阻拦了天上的流云,多用形容声音响亮。)
三、再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和受到的启发,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四、拓展练习: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
设计意图:教学时应以学生独立阅读为主,自己读懂
故事,并进行简单复述。教师可引导学生把阅读
成语故事的兴趣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92
《口语交际·习作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2.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3.根据交流的情况,选择一项进行习作。
4.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作文的不足之处并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教学重点:
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难点:
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作文的不足之处并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音响的录音。
学生:1.观察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或者是一种自然现象。
2.准备自己游览风景名胜后的照片与及相关文字资料。
3.交流第一项内容的同学可以制作头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揭题导入
这一组,我们学习了《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和《索溪峪的野》四篇课
文,课文带领
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
感受。我
们生活在这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意的世界中,我们也时时在观察大自然的美景,倾听大自然的各
种音
响,在观察和倾听的过程中浮想联翩。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
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自读“口语交际·习作一”各板块的学习提示,整体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2.师生共同确定每一项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内容。
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想象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员,然后把看到的、想象到的和感受到的说清楚。
走进音响世界:说说自己听到的各种各样奇特的大自然的声音。
回顾暑假生活:主要向大家说
说自己暑假游览的风景名胜及自己的感受,特别说说在游览欣赏过
程中的联想和想象。
分块讨论,组内交流
1.学生自选某一方面内容,按要求进行准备。
2.同桌或分类进行组内交流。
示范带动,交流评价
1.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交流。
2.选择同一项内容的同学合作向全班汇报。为增强趣味性,选择第一项的同学可戴头饰合作交流。
3.评议。对向全班交流的同学进行补充、提问等,开展对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交流谈话,激趣导入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交谈兴很浓,
仿佛自己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并融入其中。同学们也有了
写的欲望,想把自己的独特感受写下来。 <
br>这节课我们就来加工整理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选择其中的一项,展开联想和想象,然后写下
93
来,一定能成为一篇佳作。
选材命题,明确要求
(1)选择话题,确定材料。
选择“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走进音响世界、回顾暑假生活”三
个话题中的一个,确定写作材料。
暑假生活有很多可写的内容,这次主要以浏览风景名胜后对祖国大好河
山的赞美为主。
(2)大胆构思,精巧命题。
简单交流本组课文的题目,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师生共同讨论出一些题目:
我是一棵××树
小树与鸟的对话
雪的自述
大自然的声音
蟋蟀在唱歌
听雨
游×××
……
(3)习作要求。(投影出示)
学习本组课文的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写景的文章,注意选取独特的视角,放飞想象的翅膀。
记事的文章,注意有顺序地把事情的经过记叙详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记叙清楚,语句通顺,感情真切。
试写初稿,进行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
朗读赏析,交流评议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位同学,教师作适当调整,分三大类由学生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学生交流评议。
(3)教师点评。特别要肯定习作中体现出的“独特感受”,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
再次修改,誊抄习作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清楚认真地抄写在作文本上。
《回顾·拓展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
法。
2.读背并积累古诗句。
交流平台
(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山中访友》《山雨》和以前学过的《桂林山水》
《观潮》等在表达
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本组课文,作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
,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
交流感受。在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联想和想
象。
(2)联系《草虫的村落》,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体会联想和想象的魅力。
(3)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介绍相关的课外阅读文章及书籍。
日积月累
(1)在许多描写景物,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作中,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大胆想
象,抒发情感,
94
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几句。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幻灯片)
a学生自由吟诵。
b尝试理解。
(3)选择其中的几个诗句,体会诗人在写景过程中的联想与想象。
a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百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并非无情无义之物,化成春泥使后来的花更红。这是
一种自然现象,但诗人比喻自己不做官
并非丧失报国志,而是走另一条路为国效力。
b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在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时,响起了清脆、欢
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
疏,也许刚开始时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
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静的月
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
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
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c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在百
花之中差不多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没有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
中到菊花上来。因
此,作为后凋的花,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
然现象,引出较深的道
理,回答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
历尽风霜而后凋谢的坚贞品
格的赞美。
(4)背诵并积累这些诗句。有兴趣的同学读读背背原诗。
趣味语文
(1)自由读故事。
(2)同桌自己的理解。
(3)全班交流,体会一字诗的妙处。
课后小记:
《口语交际·习作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根据主题写简明的演讲稿,在写
的过程中了解演讲稿的文体特点和写演讲稿的基本方法与规
律。
2.培养围绕主题选择、处理资料的能力,提高安排、组织写作素材的能力。
3.能将搜集到
的材料,用比较合适自己的方式与同学交流分享,养成乐于、敢于、善于与人交流观
点的习惯。
4.在活动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进一步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培养围绕主题选择、处理资料的能力,提高安排、组织写作素材的能力。
教学难点:
能将搜集到的材料,用比较合适自己的方式与同学交流分享,养成乐于、敢于、善于与人交流观点的
习
惯。
教学准备:
95
1.教师准备查找几篇比较优秀的演讲稿,印发给学生。
2.本单元学习开始就布置综合性学
习任务:围绕“爱祖国”这个主题,搜集爱国诗篇(或散文)配
乐朗诵,寻找爱国人士的足迹,了解身边
的爱国人物,编写以爱国为主题的手抄报,阅读和爱国有关
的书籍。
第一课时
朗读片段,感受演讲稿的魅力
1.演讲稿导入。教师将一段演讲稿展示在屏幕上,声情并茂地
读给学生听,让学生以比较直观地感
受演讲的魅力。
有一位母亲比母亲更亲,那便是──中国。
可记得这一位“母亲”?她飘散的长发是千万条悠
悠贯穿的河川;她的背脊,虽老迈仍硬朗,是
五岳,是阴山,是祁连,是……那宽大而慈爱的脸膛,是青
藏连接云贵吧!她伸展的手臂从东北的谷
仓,到长江的沿岸,到珠江的三角洲,那一片无尽的沃土,是她
温暖的双手。啊!母亲!您的胸膛隐
藏着多少灿烂的血泪史。曾经,你骄傲过,自豪过;也曾经,你黯然
伤神过,愤怒过。在宇宙无垠的
岁月里,您孕育了长青的江水,也培育出千千万万属于您的孩子。 2.师:同学们,听了刚才这段话,你有什么感觉?(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很感人、很亲切、很有
感染力等)
3.发现特点。师:刚才大家谈得很好,这的确是一篇让人热血沸腾的文字,读着它,我们
心潮澎湃,
一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从我们的心头升腾而起。接下来,老师将这篇文章的下半部分发给大家
,读了
之后,请说说,这篇文章和以前我们读到的文章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有哪些一样的地方?
下发完整的演讲稿供学生阅读
爱我中华情 于玉光
同学们:
(一二两段见上文)
这一群“母亲”的孩子,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中国人。
他们也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崇
尚自由,爱好和平,追求真理,注重礼仪。他们含蓄而诚恳,勤俭而乐天
,在他们的生活中,处处充
满了绚丽的色彩──金黄、翠绿、朱红、靛蓝。他们向往自然,爱恋自然,对
于万物有着浓浓的情谊。
李白躺在床上,看见窗外的月光,因而想起自己的故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
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将个人的感情与自然融合为一,凝结成一种潇洒而美丽的诗情。李白
多情,白居易也
多情。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相爱,原来是一种平凡的男女爱恋,但是经过香山先生巧妙的构
思,精致的
渲染,便成了一段富于色彩的传奇故事,“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
尽,此
恨绵绵无绝期”。多么令人肝肠寸断的诗句!道尽天下有情人共同的期盼。王维独居空山幽谷,却
不
觉孤寂,浑然有万物皆我友朋的情怀,“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使自
己的生活艺术化、情趣化,不也正是古今人人所追求的吗?南国情柔,北国情壮,万里长空下,一片碧绿的草原,风吹草浪,几只巨鹰旋空而鸣,“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
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其实,月儿本无情,群山之所以予人娴静,草原之所以予人壮丽之感,都
是因
为多情的人赋予它们生命,使它们鲜活,使它们富丽。
“母亲”的孩子啊!可忆起北平的紫禁城,湖
南的岳阳楼,青海的凄寒,西湖的柔美,长江的浩
浩,黄河的滔滔?骨肉同胞情,激起了“母亲”每一个
孩子的热血、热泪、热情,让正义之血喷涌吧!
让自由之泪洒落吧!让真理之情坚定吧!
4.学生读完后谈谈和其他文章不同之处:
预设:
和其他文章不同的:没有一个确
定的人物;没有故事情节;也不写景色;以表达情感为主;就好
象和我们在谈话……
和其他文章相同的:有题目;分段写;有重点;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在讨论的基础上,了解演讲和演讲稿的特点。
演讲就是,一个人围绕一个话题,用讲述的方式在公开场合把自己的观点传达给别人。你听过演
96
讲吗?在什么地方听过?(举行婚礼、饭店开业、大厦落成、
开学典礼、学校里的报告。)是的,这
些演讲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在公开场合发表自己的观点。 <
br>5.提出学习任务:演讲可以分为有准备的演讲和即兴演讲。有准备的演讲一般需要预先写演讲稿,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写演讲稿。(板书:学写演讲稿)
如果不想写演讲稿,也可以从自己读过的
描写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文章或书籍中,选
择最能打动自己的一篇(一本)写一篇读后感,要
表达真情实感。(这项任务老师就不作具体的指导
了)
回顾综合性学习成果,学写演讲稿 <
br>1.引导确定主题。写演讲稿,首先要围绕着主题。请大家快速默读“口语交际·习作二”提示的第
一段,想想,这次演讲的主题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祖国在我心中)
2.相信通过两个多星
期的综合性学习,我们一定对“祖国”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相信大
家也一定有很多话想说,我
们用演讲稿的形式把它写出来。
3.演讲稿一般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请大家默读习作提示第二段。
4.生默读后在小组交流,然后在班级交流,教师梳理,演讲稿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开头:根据听众写上适当的称呼,拉近听讲者距离;
中间:用具体的材料把观点说清楚,这是演讲稿的主体;
结尾:用简洁有力的话点明主题,发出号召;
5.接下来,我们分步来完成演讲稿。先请同学
想想,我们这次的演讲稿听的对象是谁?(同学)那
么在演讲稿开头怎么写?(“亲爱的同学们”或者“
各位同学”。)
6.演讲稿最难写的就是第二部分,其实只要掌握它的规律,演讲稿也并不神秘,同学
们写作起来也
不会很困难的。我们再来研究演讲稿主体部分的要求:
然后写演讲的主要内容,注意结合具体的材料,把要表达的观点说清楚
师:请大家说说,通过
研究,你发现了什么?(从这句话我们不难发现,写演讲稿子,首先要有观
点;其次用具体材料来说明自
己的观点。)
7.接下来,就让我们围绕着“祖国在我心中”亮出自己的观点吧。其实,亮观点很简单
,你只要围
绕着“祖国”说一句话就行了。先小组中说,看哪组同学说得最多。(学生分小组说一句带有
“祖国”
的话。)
8.交流。请学生说一句关于“祖国”的话,说完后,教师简单梳理并板书。
举例:祖国风光秀丽;祖国文化灿烂;祖国历史悠久;祖国人才辈出;
祖国科技发达;祖国发展日新月异;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祖国还很落后;
祖国建设需要更多人
才;祖国一定会腾飞;祖国的汉字有魅力;祖国的古诗是瑰宝;祖国人民崇尚自
由;……
9
.黑板上写出来的话,就是观点。那么怎么让别人觉得你的观点很有说服力呢?这就需要借助一些
材料了
。比如说“祖国科技发达”,我们可以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现代的火箭技术,说到神州五号、
神州六号
,还可以举一些名人的话来增强表现力。
10.范文引路。教师出示一段演讲稿,看看作者是怎么写
我想说又不愿说,我也曾看到祖国的孱弱,在圆明园烧焦的废墟之上,我看祖国是一滩血;在邓
世昌勇猛的“致远舰”上,我看祖国是一团火。但我的祖国没有沉没,在亚细亚的东部,用宽厚的臂
膀,
挽起高山大海,将炎黄子孙揽于怀中,用茅草和土砖修复残缺的岁月,用野菜和稀粥喂养饥饿的
生活。中
山先生,在黑夜里开始规划治国方略,毛泽东,在贫瘠的土地上,支撑民族的血肉与骨骼;
邓小平,把饱
经沧桑的瞳仁放大,指引多灾多难的祖国,从世纪的风雨中神奇地走过!
讨论:这段话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祖国饱经磨难却依然坚强)
用了那些具体材料?(磨难:圆明园,邓世昌;坚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11.学
生选黑板上“祖国……”的一个句子,用一些具体的材料将一句话展开为一段话。(时间8分
钟左右)
第二课时
97
交流演讲稿片段
1.用实物投影(或者口头读),展示三位学生的演讲稿片段──这三个演讲片段,分别代表写得比较
好,写得一般和需要改进之处比较多的,以有没有用具体材料将观点讲清楚为标准来评价。
2.集体修改需要改进的演讲稿片段。(展示写具体的过程,让全体学生知道怎么修改。)
3.修改自己的演讲稿片段。
4.再次请5-6位学生读自己的演讲稿片段。
合成完整的演讲稿
1.师:刚才我们以一个片段为例子,谈了怎么样将观点写具体。其实,一
篇好的演讲稿子,也许不
仅仅只是一个观点,有可能有一组观点。比如,要想写写祖国值得我们深深热爱
,那么,我们就可以
有很多方面来写,大家看看黑板上的这些材料,哪些可以说明祖国值得我们自豪?
2.请大家选择上面观点中的两个内容,也可以自己再补充(这两方面内容要和刚才写的那分内容联系比较紧密),用上节课学到的将观点写具体的方法,把其它两个观点写具体。
3.学生继续写演讲稿子。(时间1 2分钟左右)
4.写完后就几位同学的习作进行交流、评价。
5.指导将结尾写好。师:俗话说“编筐编篓
,全在收口”,好的结尾,对于演讲稿非常重要。请大家
欣赏这两个演讲稿子的结尾:
“母亲
”的孩子啊!可忆起北平的紫禁城,湖南的岳阳楼,青海的凄寒,西湖的柔美,长江的浩浩,
黄河的滔滔
?骨肉同胞情,激起了“母亲”每一个孩子的热血、热泪、热情,让正义之血喷涌吧!让
自由之泪洒落吧
!让真理之情坚定吧!
──号召式结尾
这是一个除旧立新的祖国。这是一个沸腾
上升的祖国;这是一个如日中天的祖国。我的话语多
得成一部历史,我的话语多得可组成一片星河,但是
说得最多最动情的一句,便是──腾飞吧祖国,
祖国吉祥,吉祥祖国。
──总结式结尾
教师补充其他形式的:自然结尾,留有思索余地的结尾等。
6.学生写结尾。
7.请两个同学将完整的稿子读出来。
8.为自己的演讲稿加一个好标题。(参考题目:《我
爱祖国》《腾飞吧,巨龙》《我自豪,我是中国人》
《我们都有一个家》《祖国,我的母亲》《生我养我
的这块土地》)
9.交流标题。
从语言方面修改演讲稿
1.指出演讲稿的特殊性──主要以听为主的文字。
2.下发一篇关于演讲稿语言方面的要求,学生阅读。
让语言更有演讲的魅力
写作演讲稿,在语言上应注意以下问题。
要口语化,通俗易懂。听众能否听懂,要看演讲者是不是
讲得好,更要看演讲稿是不是写得好。
演讲稿写完后,要念一念,听一听,看是不是“上口”“入耳”。
如果使用的语言,讲出来谁也听不懂,
演讲就失去了听众,也就失去了演讲的意义。这就需要进一步修改
演讲稿。
要生动感人。好的演讲稿,语言要生动。怎样使语言生动呢?可以用名言格言增强说
服力。还可
以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增强表现力。这样,可以使演讲的气氛轻松和谐,吸引听众。
3.教师以一篇书面化语言较明显的演讲稿为例子,谈谈怎么样修改文章的语言。
4.学生修改自己的演讲稿。
5.分小组交流修改后的完整的演讲稿。
口语交际·习作三
教学目标
98
1、了解和认识辩论,对辩论产生一定的兴趣,能积极尝试,参与辩论。
2、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要有真情实感,注意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的刻画。
教学重点:
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要有真情实感。
教学难点:
注意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的刻画。
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读题引入
1、读课本“口语交际”,理解辩题。
2、确定观点,准备辩论
先确定自己是持反对还是赞成的观点,再选择支持自己观点的事例,准备5分钟。
小组辩论
(1)八人为一组,进行辩论,每组推荐一人准备参加全班辩论。
(2)辩手根据同伴的提示,对自己的发言进行补充修改。班级辩论
(1)说明要求:在辩论中要做到态度诚恳,语言得体,阐述观点要言之有理等。
(2)分组:根据所持观点将全班分为两组。
二、辩论
师生点评辩论情况。
三、课堂小结
肯定双方说得对的地方,以使对问题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明确要求
1、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体现人们相互关心的事。出示习作要求:
2、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样发生、发展、变化的?
3、习作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
二、要表达真情实感
举例启发
(1)结合习作要求,从课文中找出适合的内容,作为示例。引导学生体会、交流。
(2)教师总结、点拨。
三、搜索题材
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请打开你记忆的闸门,搜索那些令你感动的故事。 <
br>启发学生从时间(懂事的时候、上学前、去年、今年、上个月、上星期、最近……)、地点(家里、
学校、邻居家、外婆家、公车上、郊外……)、人物(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老师同学……)
等
角度去搜索题材。
四、布置习作
根据习作要求,完成习作。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名言激趣
1、出示名言,激发修改兴趣。
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鲁迅
我把
《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几遍,然后才满意。我把《老人与海》的手稿读过将近两
百遍才最
后付印。
──海明威
2、交流习作
99
大声朗读习作,根据教师的批阅内容,同桌间交流,互相讨论、评点。
二、佳作共赏
这次习作要求大家写生活中相互关心令人感动之事,写出真情实感,并且注意动作、语言、心理
等细节
描写。看到好文章或精彩片断的同学请举手,或者自荐。
1、请写得好的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或习作片断,其他学生认真听,适当做笔记。学生自评。
2、听了这篇作文,你最欣赏的是什么?有没有写出真情实感?哪些情节描写得比较具体?是怎样写
具体
的?学生评点,教师总结。
3、教师推荐好文,师生共同评议。
三、指点迷津
1、教师提出批阅中发现的问题,师生讨论如何修改。
2、动手修改
3、学生根据受到的启发,分头修改自己的习作。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进一步感受人类的生存与周围环境休戚相关、密不可分,知道
应该投身环保,关
爱家园。
2.结合身边的事例,交流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
3.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人类的生存与周围环境休戚相关、密不可分,知道应该投身环保,关爱家园。
教学难点:
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全
球生态环境状况的数字和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数字,以及今年重庆地区旱灾情况统
计数字。
学生:准备自己收集到的关于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破坏家园的不良行为。
教学预设:
揭题导入
这一组,我们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这片土地是神奇的》和《
青山不老》四
篇课文,快速浏览,说说你的感受。(可针对一课,也可针对整个单元谈感受)
小结:课文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人类生存与周围环境休戚相关、密不可分,懂得珍惜资源,关
爱家园,
不能随意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对单元课文的整体回忆,进一步感受人类的生存与周围环境的密切关系。
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自读“口语交际?习作四的学习提示,整体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和
内容分别是什么。
2.师生共同确定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内容:“为什么要珍惜资源”和“怎样珍惜资源”。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学习提示,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学生的审题能力得到了提高。
组内交流讨论(一):“为什么要珍惜资源”
1.学生按要求进行准备。可以结合本组教材的内容进行交流,也可以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2.进行组内交流。
3.示范带动,交流评价
⑴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向全班汇报。
⑵将学生收集的资源有限资料用展示台展示交流。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