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三黑和土地-教案教学设计

萌到你眼炸
543次浏览
2021年01月01日 17:5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不到黄河心不死-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

2021年1月1日发(作者:祝麒)



《三黑和土地》精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2.了解有关作者苏金伞的文学常识,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
3.体会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 喜悦之情以及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之情。对脚下
的土地有新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掌握诗歌的朗读方法,在朗读中品悟诗歌的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土地,对农民来说,是“命根子”, 是生存权益最集中的体现。土地,
是农民的生存来源。今天,我们要学习著名诗人苏金伞的一首现代诗《 三黑和土
地》,来深切体会以诗歌主人公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对土地的那份感情。(板书课题,
齐 读课题)
2.解读诗题:
诗歌以“三黑和土地”为题,交代了写作对象,“三黑”是主人公 ,“土地”
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
3.背景介绍。
本文选自《苏金伞诗选》。苏 金伞从小生活在农村,能深刻体会到农民对土
地的挚爱,作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苏金伞晚年对乡 土的回忆,几乎触处
皆诗。新中国成立前,在老解放区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新中国建立初期,在新近解放的地区继续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劳动人民重新获得宝贵的土地。本诗写于新
中国土改时期,表现 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重获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注意朗读节奏。(教师适时指导,



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
2.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思考:诗歌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同
桌讨论、交流)
明确:这是一首格律化诗歌,共15节,每节四句,偶句押韵,诗句均齐,
很是严整。诗歌表现 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抒发了农民
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三、深入品析,讨论交流
1.(指名朗读诗歌第1~3节)思考:农民和土地之间的关系,感 受农民对土
地有怎样的感情。(结合生活实际,自由交流)
小结:诗歌第1节用旱天的鹅见了 水的情景来比喻有了土地的农民的样子,
充分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写出了农民对获得土地的迫切心 情,也写出了农
民内心极度的欢喜之情。喻体的选择和“连头带尾巴”这样的说法极具农村生活
特色,语言显得朴实、亲切。第2节和第3节用了两个“恨不得”,表现了农民
对土地的感情之深。 < br>2.师:三黑是千千万万的农民的代表,他又是怎样对待土地的?(自由朗读
诗歌第4~15节)
(1)重点句子理解。(课件出示,指名答)
句子一:“从没睡过这么好的床”一句,有什么含义?
明确:这句话写出了三黑对土地的珍视,土地失而复得之后,他沉浸在无限
的喜悦之中。
句子二:怎样理解“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
女们刚梳的头”?
明确:“耙得又平又顺溜”用富有口语特点的语言写农村生活,很好地体现
了苏金伞“坚持用生 活中语言写诗,不矫揉造作,不故作深奥”的诗歌创作特点。
(2)师:三黑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有怎样的感受?(同桌讨论交流)
示例:三黑在自己的 土地上劳动,感到那样的幸福和满足。他精心照料土地,
甚至想象着才耙完的地已经开满荞麦花,这片土 地是属于他的,他是土地的主人,
这是自由的滋味。他可以任由蝈蝈在地里叫唤,还可以招呼小孩子来逮 蝈蝈,他



甚至对如何更好地耕种土地有新的计划,他还想象着获得大丰收之后 的甜蜜生活。
他边劳动边尽情享受着重新获得土地之后的快乐。
教师小结:三黑和所有农民一 样,视土地为生命,在获得土地之后,他将自
己的整个生命都投入到土地中去,精心地侍弄它,照料它。 他是土地的主人,他
想象着这片土地会带给他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3.师:诗歌塑造了三 黑怎样的形象?(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到特别能感动
你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感受。)
明确:诗歌塑造了三黑这样一个勤劳的、深切热爱着土地的普通农民形象,
表现了他在获得自己的土地 之后无边的幸福感,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憧
憬。
四、体会诗歌语言特色
1 .师:这首诗歌中,作者在表情达意上有哪些特色?试举例说明。(教师提
示:如诗歌所用的修辞手法)
明确:诗歌第5、6、7节,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三黑对土
地的精心照料;第 11、12节,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凸显了土地改革后,农民
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之后的幸福感。
2.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
小结: 如苏金伞在1982年所写的《我与新诗》一文中,总结 了他始终未改
的诗歌观,即“始终保持着朴素无华的风格,争取做到深厚蕴含中透出清新;坚
持 用生活中的语言写诗,不矫情造作,不故作深奥,使人感到晦涩难懂;坚持现
实主义。生活是诗的基础, 诗是生活的升华。”
五、拓展延伸
思考: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分小组讨论,
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可以围绕土地的重要性,如何珍惜土地或者你
对脚下的土地的理解等内容交流。
六、教师小结
诗歌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对土地失 而复得的喜悦,抒发了农民对土地
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教学板书】
20*三黑和土地
三黑热爱土地 比喻、拟人
想象对比
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丁香结 精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潇洒、朦胧”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品味文中优美的句子,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
景物的方法。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件、图片和文字内容,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深刻的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作者豁达的胸怀。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文中优美的句子,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



景物的方法。
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丁香的图片。 < br>2.导入新课:文学作品中的花草树木大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松柏喻指傲
岸长青,梅花象征高洁 坚强,牡丹代表富贵端庄,菊花寓意高雅傲霜……今天我
们将一起去了解另一种花——丁香,体会一下作 者赋予了它怎样的品格。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2.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 br>(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缀、雅、拙、薄、恍”这些生字时,可以
通过形近字比较的方 法;学习“幽”字时,可以通过猜谜的方法;学习“糊”这
个生字时,可以通过同音字比较的方法。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缀”的左窄右宽,右部四个“又”紧凑。
“幽”的“山”要宽些,中间竖画宜长。
“雅”右边的“隹”是四横,不要写成三横。
“案”的“木”稍出头,横略短,突出“女”的长横。
“拙”的左窄右宽,右边中间的竖一笔写成。
“薄”的“艹”要有覆盖之势,下面部分写紧凑。
“糊”的中部笔画较少,左右所占空间大。



“恍”的“忄”应先写两点,再写中间的垂露竖。
易错提示:
“拙”的左边是“扌”,不是“口”。
“薄”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叕:缀(点缀)—辍(辍学)—掇(拾掇)
隹:雅(文雅)—准(准备)—雄(雄壮)
出:拙(笨拙)—茁(茁壮)—咄(咄咄逼人)
胡:糊(模糊)—湖(湖水)—葫(葫芦)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1)全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在文中标出)
明确:全文共有11个自然段。
(2)课文可以划分为几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 ~3):主要写丁香花的颜色、气味、
形状。第二部分(4~6):主要写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读了课文后,让我们不禁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 描
写丁香花的?作者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下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
来解答这些疑 问吧!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点缀 幽静 优雅 方案 笨拙 单薄 模糊 恍然 花蕾 衣襟 怨




2.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将带着之前的疑问,跟随作者,去深入了解丁
香花。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阅读第一部分(1~3)。
(1)第1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花。
(2 )赏析句子“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
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 头望”。
明确: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丁香花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枝
丫伸出宅 院的调皮、可爱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丁香花的喜爱之情。
(3)第2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校园里的丁香花。
(4)第3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作者屋外的三棵白丁香。
(5)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明确:丁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 单个的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一起就
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眼
(6)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明确:①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 一簇”。②颜色:紫色、白
色。③气味:“淡淡的优雅的甜香”。
2.学习第二部分(4~6)。
(1)第4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细雨中的丁香。
(2)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雨中的丁
香?
明确:特点:格外妩媚。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细雨迷蒙中朦胧绰
约、紫色和白色相互渗透交 融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作,十分新奇而贴切,表现



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在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3)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诗句?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芭蕉不展丁香结”“丁 香空结雨中愁”,这几句以花蕾丛生的丁香喻
人愁心不解,说明丁香在古人的眼中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 象征。作者引用诗句,
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丁香结的形象,丰富了丁香结的内涵,为读者开拓了丰富的< br>想象空间。
(4)第5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丁香结”这一说法的由来。
(5)“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 花扣”一句运用了什么
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丁香小小的花 苞比作衣襟上的盘花扣,生
动形象地写出了花苞的特点。
(6)第6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3.作者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
明确:美丽、高洁、愁怨。
4.丁香结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
明确:象征意义:生活中解 不开的愁怨(人生中不顺心的事)。作者把丁香
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 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
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5.“结,是解不完的;人 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
了么?”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明确:每个人 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我们应该正
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 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丰富多彩。作
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自己的豁达和睿智向人们传递 对待人生和
生活的积极态度。
6.简要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巧用比喻,形象生动。如“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



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一句将细雨迷蒙中朦胧绰约、紫色与白色
相互渗透交融的 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作,十分新奇而贴切,表现了雨中丁香色彩
仿佛在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 给人极美的感受。再如“小小的花苞圆
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一句将丁香小小的花苞比作 衣襟上的盘花
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苞的特点。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试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有的宅院 里探出________,________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________行人,
惹得人走 过了还要回头望。________
明确:半树银妆 星星般 窥着
(2)思考:本文的中心主旨是什么?
明确:文章主要写了作者看到的城里、城外校园里和自 己家屋外的丁香花,
由古人的诗词联想到丁香结并悟出丁香结的说法由来,告诉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
2.总结。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不顺心的事时,我们应该 正视这些问题,把
它看作是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生
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优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
丁香结,愁肠挂肚,百 转千回。我们既要有赏花的情调,又要有解结的心志。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美丽的雨-生病的作文


嘿朱迪-黄帝内经原文txt


金莎好听的歌-教师面试自我介绍


工业经济-输赢小说


冷酷名字-爸爸要了我的过程


虐爱情如水-突出贡献奖


英语问路-小学生讲故事


计生政策-造价师答案